CN108515880A - 乘坐物用座椅 - Google Patents

乘坐物用座椅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8515880A
CN108515880A CN201810138932.0A CN201810138932A CN108515880A CN 108515880 A CN108515880 A CN 108515880A CN 201810138932 A CN201810138932 A CN 201810138932A CN 108515880 A CN108515880 A CN 108515880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movable part
pull rod
engaging section
side engaging
fixed par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810138932.0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8515880B (zh
Inventor
阿部龙三郎
猪濑贵之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TS Tech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TS Tech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TS Tech Co Ltd filed Critical TS Tech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08515880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8515880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8515880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8515880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NSEA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VEHICLE PASSENGER ACCOMMODATION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0N2/00Sea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seats in vehicles
    • B60N2/02Sea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seats in vehicles the seat or part thereof being movable, e.g. adjustable
    • B60N2/0284Adjustable seat-cushion length
    • AHUMAN NECESSITIES
    • A47FURNITURE; DOMESTIC ARTICLES OR APPLIANCES; COFFEE MILLS; SPICE MILLS; SUCTION CLEANERS IN GENERAL
    • A47CCHAIRS; SOFAS; BEDS
    • A47C7/00Parts, details, or accessories of chairs or stools
    • A47C7/02Seat parts
    • A47C7/14Seat parts of adjustable shape; elastically mounted ; adaptable to a user contour or ergonomic seating position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Aviation & Aerospace Engineering (AREA)
  • Transportation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Seats For Vehicles (AREA)

Abstract

改善为了改变座椅衬垫长度而移动的可动部的构成。在座椅衬垫具备固定部(1)及为了改变座椅衬垫的长度而可相对于固定部(1)移动的可动部(2)的车用座椅(S)中,具有设置于可动部(2)的作为可动部侧啮合部的切口(22)、设置于固定部(1)的作为固定部侧啮合部的啮合板片(36),啮合板片(36)可以在锁定位置与解锁位置之间移动,所述啮合板片(36)在该锁定位置为了将可动部(2)的状态设置为不可移动状态而与切口部(22)啮合;所述啮合板片(36)在该解锁位置为了将可动部(2)的状态设置为可移动状态而从切口部(22)脱落。另外,可动部(2)具备按压线缆(45),该按压线缆(45)为了使啮合板片(36)从锁定位置向解锁位置移动而驱动啮合板片(36)。

Description

乘坐物用座椅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乘坐物用座椅,特别是涉及座椅衬垫内的可动部通过移动从而能够改变座椅衬垫的长度的乘坐物用座椅。
背景技术
存在在座椅衬垫内设置可动部,并且通过使此可动部移动从而能够改变座椅衬垫的长度的乘坐物用座椅。例如,在专利文献1记载的车用座椅中,在座椅衬垫内设置有移动机构,此移动机构通过向前后方向移动,能够调整座椅衬垫的前后长度(车用座椅在前后方向上的长度)。
专利文献1:特开2007-118706号公报
发明内容
然而,在上述的可动部设置于座椅衬垫内的构成中,为了避免可动部不经意的移动,考虑设置锁定机构。此时,需要在可动部及设置于座椅衬垫框架的固定部分别设置锁定用的啮合部。分别安装于可动部及固定部的啮合部可相互啮合,另外也可解除啮合状态。即,一方的啮合部在和另一方的啮合部啮合的位置(锁定位置)与从另一方的啮合部脱落的位置(解锁位置)之间移动。
在此,将在锁定位置与解锁位置之间移动的啮合部安装于可动部及固定部中的可动部时,需要将座椅设计为在可动部移动中,上述啮合部不干扰周围的部件。另外,上述啮合部具备用于在锁定位置与解锁位置之间移动的机构。因此,将上述啮合部安装于可动部的话,可动部的配件个数及重量也相应增加。
因此,本发明是鉴于上述问题得到的,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改善了用于改变座椅衬垫的长度而移动的可动部的构成的乘坐物用座椅。
所述课题通过如下方式解决。根据本发明的乘坐物用座椅,一种在座椅衬垫具备固定部及可动部的乘坐物用座椅,该固定部设置于座椅衬垫框架;该可动部为了改变所述座椅衬垫的长度可相对于所述固定部移动,具有可动部侧啮合部、固定部侧啮合部及驱动部,该可动部侧啮合部设置于所述可动部且相对于该可动部位置被固定;该固定部侧啮合部安装于所述固定部并可在锁定位置与解锁位置之间移动,所述固定部侧啮合部在该锁定位置为了将所述可动部的状态设置为不可移动状态而与所述可动部侧啮合部啮合;所述固定部侧啮合部在该解锁位置为了将所述状态设置为可移动状态而从所述可动部侧啮合部脱落;该驱动部设置于所述可动部,且为了使所述固定部侧啮合部从所述锁定位置向所述解锁位置移动而驱动所述固定部侧啮合部。
在如上述方式构成的本发明的乘坐物用座椅中,在为了限制可动部的移动而设置的两个啮合部中,可在锁定位置与解锁位置之间移动的啮合部设置于固定部。据此,抑制可动部的配件个数及重量的增加,另外,提高可动部相关的设计自由度。
另外,在上述的乘坐物用座椅中,优选的是所述可动部侧啮合部及所述固定部侧啮合部的组合在所述乘坐物用座椅的宽度方向设置有多处。
在上述构成中,设置有多个限制可动部移动的机构(即,可动部侧啮合部及固定部侧啮合部的组合)。据此,能够有效地限制可动部移动。
另外,在上述的乘坐物用座椅中,优选的是所述可动部具备为了改变在所述乘坐物用座椅的前后方向上的所述座椅衬垫的长度而可在所述前后方向移动的拉杆,该拉杆为向所述前后方向延伸的圆柱或圆筒状的部件,所述可动部侧啮合部设置于所述拉杆。
在上述构成中,圆柱或圆筒状的拉杆通过在前后方向移动,因而座椅衬垫的前后长度发生变化。如果为此种构成,使用通用形状的拉杆即可调整衬垫的前后长度。
另外,在上述的乘坐物用座椅中,优选的是所述拉杆具有在所述乘坐物用座椅的宽度方向上配置于相互分离的位置的第一拉杆及第二拉杆,所述第一拉杆在所述宽度方向上以靠近所述第二拉杆的方式弯曲,所述第二拉杆在所述宽度方向上以靠近所述第一拉杆的方式弯曲。
在上述构成中,两个拉杆(第一拉杆及第二拉杆)分别以相互靠近的方式弯曲。据此,能够抑制各拉杆在移动时该拉杆的松动,另外,可抑制拉杆与周边部件的干扰。
另外,在上述的乘坐物用座椅中,优选的是所述可动部侧啮合部为形成于所述拉杆的外围表面的切口,在该切口内设置有在所述前后方向上相对且在所述切口的底部相邻接的第一面及第二面,所述第一面沿着以所述前后方向为法线方向的平面,所述第二面以在该第二面中,随着从与所述第一面邻接的一侧的端部靠近与所述第一面相反侧的端部,越靠近与所述第一面相反侧的端部,越在所述拉杆的直径方向位于更靠外侧的方式倾斜。
在上述构成中,在拉杆的外围表面形成有作为可动部侧啮合部的切口。另外,切口具有的两个相对的面中,一方的面(第一面)为相对于前后方向正交的面。另一方的面(第二面)为以越远离第一面越位于拉杆的直径方向外侧的方式倾斜的面。如果为此种构成,在前后方向上,对于从第一面靠近第二面的方向,可通过啮合部的锁定功能限制可动部移动。相反地,对于从第二面靠近第一面的方向,可将锁定功能无效化且自由地移动可动部。也就是说,如果为上述构成,只有在前后方向上的一个方向能够限制可动部移动。
另外,在上述的乘坐物用座椅中,优选的是在所述固定部设置有在所述可动部移动时引导所述可动部的引导部,在该引导部设置有所述固定部侧啮合部。
在上述构成中,由于设置有引导可动部的引导部,可动部能够顺利地移动。另外,由于在引导部设置有固定部侧啮合部,与引导部及固定部侧啮合部分离的构成相比,能够简化座椅构成。
另外,在上述的乘坐物用座椅中,优选的是所述引导部沿着所述可动部的移动方向延伸。
在上述构成中,由于引导部沿着可动部的移动方向延伸,因此能够有效地抑制可动部移动期间可动部的松动。
另外,在上述的乘坐物用座椅中,优选的是所述可动部为了改变所述座椅衬垫的长度向所述乘坐物用座椅的前后方向移动,具有为了通过所述驱动部使所述固定部侧啮合部从所述锁定位置向所述解锁位置移动而被操作的操作部,所述操作部被操作并以沿着所述乘坐物用座椅宽度方向的轴为中心旋转。
在上述构成中,可动部向前后方向移动。另外,使固定部侧啮合部从锁定位置向解锁位置移动时,操作部以沿着乘坐物用座椅的宽度方向的轴为中心旋转的方式被操作。也就是说,在上述构成中,由于操作部沿着可动部的移动方向被操作,因此容易进行用于移动可动部的操作(操作部的操作)。
根据本发明的乘坐物用座椅,为了限制可动部移动而设置的两个啮合部中,可在锁定位置与解锁位置之间移动的啮合部设置于固定部。据此,抑制可动部的配件个数及数量的增加,另外,提高可动部相关的设计自由度。
另外,根据本发明的乘坐物用座椅,通过设置多个限制可动部移动的机构(即,可动部侧啮合部及固定部侧啮合部的组合),能够有效地限制可动部移动。
另外,根据本发明的乘坐物用座椅,使用圆柱或圆筒状的通用的拉杆能够调整衬垫的前后长度。
另外,根据本发明的乘坐物用座椅,由于两个拉杆(第一拉杆及第二拉杆)以相互靠近的方式,各拉杆弯曲,抑制各拉杆移动期间的该拉杆的松动,同时能够抑制拉杆与周边部件的干扰。
另外,根据本发明的乘坐物用座椅,在拉杆的外围表面形成有作为可动部侧啮合部的切口。该切口具有的两个相对的面中的一方(第一面)相对于前后方向正交,另一方(第二面)以越远离第一面越位于拉杆的直径方向外侧的方式倾斜。据此,只有在前后方向上的一个方向(从第一面靠近第二面的方向)能够限制可动部移动。
另外,根据本发明的乘坐物用座椅,由于在引导可动部的引导部设置有固定部侧啮合部,因此能够顺利地移动可动部,同时简化座椅构成。
另外,根据本发明的乘坐物用座椅,由于引导部沿着可动部的移动方向,能够有效地抑制可动部移动期间的可动部的松动。
另外,根据本发明的乘坐物用座椅,使固定部侧啮合部从锁定位置向解锁位置移动时,由于操作部沿可动部的移动方向被操作,因此容易进行用于移动可动部的操作(操作部的操作)。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的一种实施方式涉及的乘坐物用座椅的模式侧面图。
图2为座椅衬垫框架的模式侧面图。
图3为表示可动部及引导部的图。
图4为可动部的说明图,是从前方看座椅衬垫框架的图。
图5A为可动部的动作的说明图,是可动部位于移动范围的后端时的图。
图5B为可动部的动作的说明图,是可动部位于移动范围的前端时的图。
图6为锁定机构说明图,是从下方看拉杆周边的图。
图7为表示可动部侧啮合部及固定部侧啮合部的构成的截面图。
图8A为表示位于锁定状态时的可动部侧啮合部及固定部侧啮合部的图。
图8B为表示位于解锁状态时的可动部侧啮合部及固定部侧啮合部的图。
图9为锁定解除机构的说明图。
图10A为关于锁定解除机构的动作的说明图(其一)。
图10B为关于锁定解除机构的动作的说明图(其二)。
图10C为关于锁定解除机构的动作的说明图(其三)。
图11为表示与操作部的配置位置相关的变形例。
图12为表示锁定机构的变形例的图。
图13为表示设置左右一对锁定机构的构成的图。
图14为表示设置左右一对锁定解除机构的构成的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就本发明的一种实施方式(本实施方式)进行说明。在以下的说明中,举出搭载于车辆的座椅(车用座椅)作为本实施方式涉及的乘坐物用座椅的具体例子进行说明。但是,本发明也可适用于车用座椅之外的乘坐物,例如,可以适用于搭载于船、飞机的座椅。
此外,在以下的说明中,“前后方向”为车用座椅的前后方向,是与车辆行驶时的行进方向一致的方向。另外,“座椅宽度方向”为车用座椅的宽度方向,是与从就座于车用座椅的乘客看的左右方向一致的方向。另外,“上下方向”为车用座椅的上下方向,是与车辆在水平面行驶时的垂直方向一致的方向。
另外,关于以下说明的座椅各部的形状、位置及姿势等,除了特别说明的情况,均为车用座椅位于通常状态(车用座椅的初期状态,座椅各部位于初期位置的状态)时的内容。
本实施方式涉及的车用座椅的基本构成。
首先,参照图1及图2就本实施方式涉及的车用座椅(以下为车用座椅S)的基本构成进行说明。
如图1所示,车用座椅S具有座椅衬垫S1、座椅靠背S2及头枕S3。座椅衬垫S1通过在图2图示座椅衬垫框架F1上载置由聚氨酯等构成的衬垫材料3并且以表皮材料4覆盖此衬垫材料3而构成。
另外,本实施方式涉及的座椅衬垫S1通过改变其前端位置能够调整前后长度(在前后方向的长度)。更加详细说明的话,在座椅衬垫S1的内部设置有前述的座椅衬垫框架F1。在调整座椅衬垫S1的前后长度时,此座椅衬垫框架F1的前侧部分不向前后方向移动,处于被固定的状态。即,座椅衬垫框架F1的前侧部分构成本发明的固定部1。
另一方面,在座椅衬垫S1的内部设置有可向前后方向移动的可动部2。此可动部2的一部分以位于座椅衬垫S1的前端的状态保持于固定部1。并且,可动部2如图2所示相对于固定部1向前后方向移动时,座椅衬垫S1的前后长度如图1所示发生变化。即,为了改变座椅衬垫S1的前后长度,可动部2向前后方向移动。此外,前后方向相当于可动部2的移动方向。
关于可动部。
接下来,参照图3、图4、图5A、图5B及图6就可动部2的构成进行说明。此外,图5A及图5B中,在清楚地图示可动部2及后述的引导部31前提下,省略图示配置于可动部2及引导部31周边的配件中的与可动部2无关的内容。另外,图4及图6所示的滚轮部11为处于外围部(滚轮主体部分)被拆除的状态时的滚轮部11。
如图3所示,可动部2具备滚轮部11、滚轮支持部12及拉杆21。滚轮部11位于比座椅衬垫S1的前端部更靠前方,更严格来讲位于比座椅衬垫框架F1的前端更靠前方。另外,在滚轮部11的中心部具备芯材11a,滚轮部11与芯材11a整体旋转。
另外,如图5A及图5B所示,在滚轮部11的外围部分缠有位于座椅衬垫S1的前端部的衬垫材料3及表皮材料4。并且,滚轮部11旋转时,滚轮部11的外围部分中衬垫材料3及表皮材料4的缠绕量发生变化。
滚轮支持部12由配置于滚轮部11的两侧端的旁边位置的托架构成,可旋转地支持滚轮部11(严格来讲为芯材11a的轴方向端部)。
拉杆21为用于改变座椅衬垫S1的前后长度而可向前后方向移动的圆筒状的金属体。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拉杆21由圆筒管构成,但并不限定于此,也可以利用由圆柱棒体构成的拉杆21。
拉杆21连接于滚轮支持部12。并且,拉杆21向前后方向移动时,滚轮部11及滚轮支持部12也与拉杆21一起整体移动。据此,如图5A及图5B所示,前后方向上滚轮部11的位置及滚轮部11的外围部分中衬垫材料3及表皮材料4的缠绕量发生变化。结果,能够调整座椅衬垫S1的前后长度。
更加具体说明的话,当拉杆21位于该移动范围的后端位置时,滚轮部11及滚轮支持部12位于图5A所示的初期位置。在该状态下,在滚轮部11的外围部分缠有特定量的衬垫材料3及表皮材料4。此外,滚轮部11位于初期位置时的座椅衬垫S1的前后长度变为通常的长度(初期值)。
进而,拉杆21从移动范围的后端位置向前端位置移动时,滚轮部11及滚轮支持部12向图5B所示的位置(以下为扩张位置)前进。此时,滚轮部11与芯材11a一同旋转,与此同时,缠绕于滚轮部11的外围部分的衬垫材料3及表皮材料4被拉出。据此,座椅衬垫S1的前端部扩张,座椅衬垫S1的前后长度变得比通常的长度稍长。
相反地,拉杆21从移动范围的前端位置向后端位置移动时,滚轮部11及滚轮支持部12向初期位置后退,结果,座椅衬垫S1的前后长度回到通常的长度。
就拉杆21的构成进行详细说明的话,在本实施方式中,如图3及图6所示,拉杆21具有配置于座椅宽度方向上的相互分离位置的第一拉杆21L及第二拉杆21R。第一拉杆21L及第二拉杆21R为以座椅衬垫S1的座椅宽度方向中央位置为界左右对称的形状,并且,左右对称配置。
另外,第一拉杆21L的前端部在座椅宽度方向上以靠近第二拉杆21R的方式弯曲。同样,第二拉杆21R在座椅宽度方向上以靠近第一拉杆21L的方式弯曲。
具体说明的话,如图3及图4所示,第一拉杆21L及第二拉杆21R分别具有下垂部21a、水平延伸部21b及前后延伸部21c。下垂部21a为位于拉杆21的前端部并在上下方向上向下方延伸的部分。另外,下垂部21a的上端部安装于滚轮支持部12。
水平延伸部21b为与下垂部21a的下端部连续并向座椅宽度方向内侧延伸的部分。前后延伸部21c为与水平延伸部21b的座椅宽度方向内侧的端部连续并在前后方向上向后方向延伸的部分。即,拉杆21在跨过下垂部21a与水平延伸部21b的部分弯曲为大致90度,进一步地,在跨过水平延伸部21b与前后延伸部21c的部分弯曲为大致90度。
如上所述,第一拉杆21L及第二拉杆21R分别以缩短两拉杆21之间的间隔的方式(换言之,以各拉杆21相互靠近的方式)弯曲。据此,能够抑制在各拉杆21移动时该拉杆21的松动。另外,能够抑制移动中的拉杆21与周边部件的干扰。
另外,在座椅衬垫框架F1的前端部(即固定部1)设置有在可动部2移动时引导可动部2的引导部31。如图3所示,引导部31为圆筒形状的树脂成型配件,具有躯干部32及头部33。躯干部32构成引导部31的主体部分,沿前后方向(即,可动部2的移动方向)稍长地延伸。头部33为与躯干部32的前端部邻接并扩展为帽檐形状。
并且,在引导部31形成有贯穿躯干部32及头部33的贯穿孔。拉杆21的前后延伸部21c以自由进退的状态插入此贯穿孔。也就是说,拉杆21在前后移动时,在引导部31的贯穿孔内移动。据此,拉杆21能够被引导部31引导,同时适当地前后移动。另外,由于引导部31沿前后方向较长地延伸,因此拉杆21能够适当地被引导。
此外,引导部31设置为与拉杆21相同的个数,在座椅宽度方向配置于与各拉杆21的前后延伸部21c相同的位置。另外,各引导部31插通于焊接在座椅衬垫框架F1的下面的方管状的导向器支柱37。因此,如图6所示,引导部31通过导向器支柱37安装于固定部1。
关于锁定机构。
在车用座椅S设置有锁定机构,该锁定机构为了防止上述的可动部2不经意地移动从而锁定可动部2。锁定机构由分别设置于固定部1及可动部2的啮合部构成。另外,设置于固定部1的啮合部(固定部侧啮合部)相对于设置于可动部2的啮合部(可动部侧啮合部)以自由卡止脱落的方式构成。并且,在固定部侧啮合部卡止于可动部侧啮合部时,可动部2的状态变为不可移动状态(即锁定状态)。换言之,固定部侧啮合部啮合于可动部侧啮合部的位置相当于锁定位置。
相反地,固定部侧啮合部从可动部侧啮合部脱落并解除两啮合部的啮合状态时,可动部2的状态变为可移动状态(即,解锁状态)。换言之,固定部侧啮合部从可动部侧啮合部脱落的位置相当于解锁位置。
以下,参照图7、图8A及图8B就可动部侧啮合部及固定部侧啮合部的构成进行说明。此外,图7、图8A及图8B中,为了清楚地图示可动部侧啮合部及固定部侧啮合部的构成,省略图示配置于这些啮合部周边的配件(例如,锁定解除机构)。
可动部侧啮合部设置于拉杆21。更加具体说明的话,形成于拉杆21的前后延伸部21c的外围表面的切口22相当于可动部侧啮合部。如图7所示,切口22为大致V字形状的切口,在前后方向上每隔一定间隔形成。这样,作为可动部侧啮合部的切口22相对于拉杆21的位置固定,与拉杆21整体移动。
固定部侧啮合部设置于引导部31。更加具体说明的话,如图7所示,在左右一对的引导部31的各头部33具有构成头部33的外边缘部的一部分的把手部34、设置于头部33内的施力弹簧35、被施力弹簧35施力的啮合板片36。把手部34在通常情况下处于向头部33的直径方向外侧突出的状态,能够压入直径方向内侧。
啮合板片36在头部33内向头部33的直径方向内侧突出。另外,啮合板片36能够啮合于在拉杆21形成的切口22。也就是说,啮合板片36相当于固定部侧啮合部,在通常情况下处于如图8A所示的与切口22啮合的位置,即,处于锁定位置。
更加详细说明的话,啮合板片36中在头部33的直径方向位于外侧的端部被施力弹簧35向直径方向内侧施力。此时,啮合板片36中在头部33的直径方向位于外侧的端部与拉杆21的切口22相向设置的话,啮合板片36进入切口22并与切口22啮合。
另外,啮合板片36能够与把手部34的动作连动并沿头部33的直径方向移动。具体说明的话,进而,将把手部34压入直径方向内侧的话,施力弹簧35被压缩(弹性压缩)。据此,啮合板片36向直径方向外侧移动,如图8B所示从切口22分离。也就是说,通过压入把手部34,啮合板片36到达从切口22脱落的位置,即,到达解锁位置。
如上所述,啮合板片36能够在图8A所示的锁定位置与图8B所示的解锁位置之间移动。并且,啮合板片36位于锁定位置时,由于啮合板片36与切口22啮合,因而限制拉杆21的前后移动。另一方面,啮合板片36位于解锁位置时,由于啮合板片36与切口22的啮合状态解除,拉杆21自由地向前后方向移动。
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仅(严格来讲仅在左侧)设置有一个锁定机构。具体说明的话,在本实施方式中,在位于左侧的第一拉杆21L形成有切口22,在左侧的引导部31的头部33设置有把手部34、施力弹簧35及啮合板片36。但是并不限定于此,也可以设置多个锁定机构(也就是说,可动部侧啮合部及固定部侧啮合部的组合),具体而言,可以如图13所示设置为左右一对。图13为表示锁定机构被设置为左右一对的构成的截面图。
就图13所示的构成进行说明的话,在第一拉杆21L及第二拉杆21R的各前后延伸部21c形成有切口22,在左右一对的引导部31的各头部33设置有把手部34、施力弹簧35及啮合板片36。如果为此构成,能够有效地限制可动部2移动。此外,锁定机构各部(具体而言为切口22、把手部34、施力弹簧35及啮合板片36)的构成为左右对称,与上述构成相同。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在固定部1设置有在锁定位置与解锁位置之间移动的部件(即,啮合板片36)。通过以此种方式,将在锁定位置与解锁位置之间移动的部件设置于固定部1,这样,能够相应地抑制可动部2的配件个数及重量的增加。另外,也提高可动部2相关的设计自由度。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在引导部31设置有作为固定部侧啮合部的啮合板片36。换言之,在本实施方式中,将引导拉杆21移动的部分及限制拉杆21移动的部分设置为同一部件。结果,在本实施方式中,锁定机构为更简化的构成。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针对拉杆21的移动的锁定功能仅对前后方向上的一个方向的移动有效,对另一方向的移动无效。易于理解地说明的话,啮合板片36位于锁定位置时,拉杆21的后方移动被限制,相反地,拉杆21的前方移动没有被限制。因此,即使啮合板片36位于锁定位置时,也能够使包括拉杆21的可动部2从初期位置向扩张位置移动。
以下,参照图7就用于仅在一个方向上限制拉杆21移动的构成进行说明。作为可动部侧啮合部的切口22,如图7所示为V字形状的切口。也就是说,在切口22内具有在前后方向上相向设置的两个面。这两个面在切口22的底部相互邻接。
另外,在上述两个面中,位于后侧的面(以下为后侧端部24)相当于第一面,如图7所示为相对于前后方向大致垂直的面。换言之,后侧端面24沿着以前后方向为法线方向的平面。
另一方面,位于前侧的面(以下为前侧端面23)相当于第二面,如图7所示为倾斜面。严格来讲,前侧端面23随着从其后端靠近前端,以越靠近前端越在拉杆21的直径方向更靠外侧的方式倾斜。在此,前侧端面23的后端相当于在前侧端面23中与后侧端面24邻接的一侧的端部。另外,前侧端面23的前端相当于在前侧端面23中与后侧端面24相反侧的端部。
通过以上形状的切口22,啮合板片36位于锁定位置并与切口22啮合时,即使将拉杆21向后方移动,啮合板片36也能抵接于并卡止于后侧端面24。结果,限制(锁定)拉杆21的后方移动。
与此相反,啮合板片36位于锁定位置并与切口22啮合时,使拉杆21向前方移动的话,啮合板片36虽然与前侧端面23抵接,也能够在不卡止的情况下沿前侧端面23的倾斜方向移动。因此,即使啮合板片36位于锁定位置也不会限制(会容许)拉杆21的前方移动。
关于锁定解除机构。
在车用座椅S设置有锁定解除机构,该锁定解除机构为了伸长座椅衬垫S1的前后长度而解除可动部2的锁定。具体说明的话,锁定解除机构具有驱动部,并通过驱动部压入设置于引导部31的头部33的把手部34,从而将位于锁定位置的啮合板片36移动至解锁位置。
另外,通过座椅就座者的解除操作,开始锁定解除机构的锁定解除动作(具体而言为后述的锁定解除机构各部的一系列的动作)。因此,锁定解除机构在车用座椅S的特定位置具备用于接受座椅就座者的解除操作的操作部。
以下,参照图9及图10A-图10C就锁定解除机构的构成进行说明。此外,图10A-图10C为阶段性地表示锁定解除动作的图,具体而言,从靠近座椅就座者操作的配件(具体而言为后述的操作杆41)的地方按顺序地表示构成锁定解除机构的各配件的各个动作。
如图9所示,锁定解除机构由操作杆41、连结线缆42、支持托架43、支持轴44、按压线缆45及轴固定用托架46、47构成。另外,在可动部2具备锁定解除机构的各构成机器。
操作杆41相当于操作部,用于进行通过驱动部将啮合板片36从锁定位置向解锁位置移动的操作。此操作杆41为侧面看大致三角形的树脂成型品,安装于座椅衬垫S1的前端部的下方。
更加具体地说明的话,在第一拉杆21L及第二拉杆21R的各水平延伸部21b之间设置有旋转轴41a。此旋转轴41a为支持操作杆41的轴,其轴方向沿着座椅宽度方向。并且,操作杆41的上端通过被旋转轴41a支持,从而安装于各拉杆21。
另外,在操作杆41的前面下部设置有把手,作为座椅就座者的乘客将手放在该把手上并拉向操作杆41的前方的话,操作杆41以旋转轴41a为中心向前方旋转。
连结线缆42为连结操作杆41及支持托架43之间的部件,安装于操作杆41的后端部。另外,连结线缆42向座椅宽度方向外侧延伸,从延伸方向的中间位置开始面向后方并相对于座椅宽度方向倾斜延伸。另外,连结线缆42在操作杆41旋转时伴随操作杆41移动。具体说明的话,如图10A所示,操作杆41向前方旋转的话,连结线缆42中,安装于操作杆41的一方的端部被提起。
支持托架43为支持按压线缆45的金属板,位于比操作杆41更靠后方,并且,位于比操作杆41更靠座椅宽度方向外侧。如图9及图10B所示,此支持托架43具备突出部43b及支持部43c。突出部43b为向座椅宽度方向内侧突出的部分。连结线缆42中位于与操作杆41相反侧的端部固定于突出部43b。支持部43c在比突出部43b更靠座椅宽度方向外侧与突出部43b连续,是向与突出部43b的突出方向交叉的方向延伸的平板状的部分。并且,支持部43c中座椅宽度方向外侧表面焊接固定有按压线缆45。
另外,支持托架43支持于前后方向延伸的支持轴44,能够以该支持轴44为中心左右摇摆。具体说明的话,在第一拉杆21L及第二拉杆21R的各前后延伸部21c中,轴固定用托架46安装于比引导部31更靠前方的位置。另外,在各拉杆21的前后延伸部21c中,轴固定用托架47安装于比引导部31更靠后方的位置。并且,支持轴44架设于前侧的轴固定用托架46与后侧的轴固定用托架47之间。
支持托架43自由摇摆地支持于支持轴44的前端部。并且,连结线缆42移动的话,支持托架43伴随连结线缆42的动作摇摆。具体说明的话,如图10B所示,提起连结线缆42中安装操作杆41的一方的端部的话,支持托架43的突出部43b也被提起。据此,支持托架43以支持轴44为中心摇摆,严格来讲,支持部43c向座椅宽度方向外侧倾倒并摇摆。
此外,如图10B所示,在支持托架43的支持部43c设置有向座椅宽度方向外侧隆起形成的加强筋43a。通过形成此加强筋43a来实现提高支持托架43的刚性。
按压线缆45为支持于支持托架43的线缆部件,是用于使啮合板片36从锁定位置移动向解锁位置而移动啮合板片36的配件。即,在本实施方式中,按压线缆45作为驱动部发挥作用。
具体说明的话,如图9所示,按压线缆45位于座椅宽度方向上引导部件31的头部33的内侧,严格来讲位于紧邻把手部34的位置。另外,如前所述,按压线缆45保持于支持托架43。因此,支持托架43移动的话,与此同时,按压线缆45也移动。更加详细而言,支持部43c以向座椅宽度方向外侧倾倒的方式支持托架43摇摆的话,按压线缆45也以向座椅宽度方向外侧倾倒的方式移动。
并且,如图10C所示,按压线缆45以向座椅宽度方向外侧倾倒的方式移动的话,按压线缆45中向前后方向延伸的部分(按压部45a)抵接于把手部34,将把手部34按压向座椅宽度方向外侧。据此,设置于引导部31的头部33内的施力弹簧35被压缩,啮合板片36向直径方向外侧移动。结果,处于与切口22啮合的状态(即,位于锁定位置的状态)的啮合板片36从切口36脱落,到达解锁位置。
如上所述,作为驱动部的按压线缆45通过压入在引导部31设置的把手部34,将捏合板片36从锁定位置移动至解锁位置。
此外,按压线缆45中实际上按压把手部34的部分,即按压部45a由构成圆形截面的线缆构成。换言之,按压部45a具有成为圆周表面的外围表面,在按压把手部34时按压外围表面。如果为此种构成,按压部45a能够适当地抵接于把手部34。具体说明的话,例如,在金属托架的边缘按压把手部34时,金属托架有可能陷入把手部34,为了避免这种情况发生,需要对边缘进行R加工或倒角加工。与此相反,如果是截面圆形的按压部45a的话,即使不进行R加工或倒角加工,也能够不陷入把手部34并适当地进行抵接。
另外,如图9所示,按压线缆45配置于前后设置的轴固定用托架46、47之间,通过各轴固定用托架46、47在前后方向上决定位置。具体说明的话,在按压线缆45的前端部形成有弯曲成大致U字形状的前侧弯曲部45b。同样地,在按压线缆45的后端部形成有弯曲成大致U字形状的后侧弯曲部45c。
并且,前侧弯曲部45b中与轴固定用托架46相对的部分碰撞轴固定用托架46的后端面。同样,后侧弯曲部45c中与轴固定用托架47相对的部分碰撞轴固定用托架47的前端面。据此,在前后方向上按压线缆45决定位置。
另外,按压部45a在前后方向上具有足够的长度,具体而言,比拉杆21的移动范围的长度(换言之,座椅衬垫S1的最大扩展量)更长。因此,不论拉杆21位于其移动范围内的哪个位置(换言之,不管座椅衬垫S1的扩展量如何),按压部45a均位于把手部34的旁边位置,能够按压把手部45a。
接下来,作为如上述方式构成的锁定解除机构的动作例,就锁定解除动作的流程进行说明。在锁定解除动作时,作为座椅就座者的乘客将手放在位于操作杆41的前面的把手并进行拉向操作杆41的前方的操作。据此,如图10A所示,操作杆41以旋转轴41a为中心向前方旋转。并且,操作杆41向前方旋转的话,连结线缆42中安装有操作杆41的一方的端部被提起。
连结线缆42以如上方式移动的话,支持托架43如图10B所示以支持轴44为中心摇摆。具体而言,支持部43c以向座椅宽度方向外侧倾倒的方式支持托架43摇摆。并且,支持部43c以向座椅宽度方向外侧倾倒的方式支持托架43摇摆的话,按压线缆45也以向座椅宽度方向外侧倾倒的方式移动。
按压线缆45以向座椅宽度方向外侧倾倒的方式移动的话,如图10C所示,按压线缆45的按压部45a抵接于把手部34并压入座椅宽度方向外侧。据此,设置于引导部31的头部33内的施力弹簧35被压缩,啮合板片36向直径方向外侧移动。结果,处于与切口22啮合的状态的啮合板片36从切口22脱落,从锁定位置向解锁位置移动。
按照如上的顺序解除锁定的话,乘客能够使可动部2向后方移动并缩短座椅衬垫S1的前后长度。此外,如前所述,在本实施方式中,在将可动部2压入后方时,将操作杆41拉向前方。也就是说,由于操作杆41为以沿着座椅宽度方向的旋转轴41a为中心向前后方向旋转的构造,因此向与将可动部2压入后方时的方向(抽出方向)大致相同的方向移动。因此,可动部2移动的方向与操作操作杆41时的方向大致相同。如果为此种构成,能够容易地进行用于移动可动部2的连杆操作。
同时,在本实施方式中,由于仅设置一个锁定机构,与此相对应,也仅设置一个锁定解除机构,但是并不限定于此。设置有多个锁定机构时,也可以设置与锁定机构相同个数的锁定解除机构。例如,如图13所示,设置左右一对锁定机构时,优选的是如图14所示设置左右一对锁定解除機構。图14为表示设置左右一对锁定解除機構的构成的图。
就图14图示的构成进行说明的话,构成锁定解除机构的构成机器中,除操作杆41之外的部件(具体而言为连结线缆42、支持托架43、支持轴44、按压线缆45及轴固定用托架46、47)左右对称配置。另外,各锁定解除机构的构成为左右对称,与上述的构成相同。并且,操作杆41被操作的话,设置于左右的锁定解除机构的各构成机器同时实施锁定解除动作。据此,通过操作一个操作杆41能够将左右一对的锁定机构解除锁定。
其他实施方式。
在以上说明的实施方式中,主要就本发明的乘坐物用座椅的构成的一个例子进行了说明。但是,上述实施方式仅是为了使本发明的理解更容易的一个例子,并非限定本发明。即,本发明可不脱离其主旨,进行更改、改善。当然,本发明包括其等价物是毋庸置疑的。
另外,在上述实施方式中,锁定解除时操作的操作部(具体而言为操作杆41)安装于座椅衬垫S1的前端部的下面。但是,操作部的位置并未特别限定,也可以配置于座椅衬垫S1的前方。或者,如图11所示,操作部(具体而言为图11所示的操作杆41x)也可以配置于座椅衬垫S1的横向旁边位置。
另外,在上述实施方式中,锁定功能仅对可动部2的后方移动有效,对前方移动无效。具体而言,作为可动部侧啮合部的形成于拉杆21的外围表面的切口22在前后方向上具有相对的两个面。另外,两个面中后侧端面24为相对于前后方向大致垂直的面,前侧端面23以随着从后端靠近前端,在拉杆21的直径方向上位于更靠外侧的方式倾斜。
但是,并不限定于上述构成,也可以是切口的前侧端面为相对于前后方向大致垂直的面,后侧端面以随着从前端靠近后端,在拉杆21的直径方向上位于更靠外侧的方式倾斜。如果为该构成,限制可动部2的前方移动,同时能够使后方移动的限制无效化。另外,也可以是切口中的两个面(前侧端面及后侧端面)均为相对于前后方向大致垂直的面。如果为该构成的话,能够对可动部2的前方移动及后方移动有效地发挥锁定功能。
另外,在上述实施方式中,为了使作为固定部侧啮合部的啮合板片36从锁定位置向解锁位置移动而按压把手部34的部件由线缆构成。但是并不限定于此,例如,也可以使相当于支持托架43的托架部件的一部分向把手部34延伸,在该延伸方向上的前端部分按压把手部34。
另外,在上述实施方式中,操作杆41及支持托架43通过连结线缆42连结,但并不限定于此,也可以使支持托架43的一部分(例如,突出部43b)延伸至操作杆41,直接将支持托架43连结于操作杆41。
另外,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形成于拉杆21的切口22及设置于引导部31的头部33的啮合板片36构成锁定机构,通过将啮合板片36放入切口22来锁定可动部2。但是,关于锁定机构的构成并未特别限定,例如,如图12所示,也可以是与用于车用座椅的滑动导轨机构的一般的锁定机构相同的锁定机构。
就图12所示的锁定机构进行说明的话,锁定机构由相当于上述实施方式中的拉杆21的方管状拉杆51、相当于上述实施方式中的引导部31的导向器筒52、正面看横向V字的摇摆部件53构成。在导向器筒52的与摇摆部件53相对的侧壁,在前后方向每隔一定间隔形成有贯穿孔52a。另外,在方管状拉杆51的侧壁也形成有贯穿孔51a。并且,方管状拉杆51自由进退地在导向器筒52内移动。另外,方管状拉杆51以使导向器筒52的贯穿孔52a与方管状拉杆51的贯穿孔51a在前后方向配置于相同位置的方式相对于导向器筒52移动时,两贯穿孔51a、52a连通。
另外,摇摆部件53在座椅宽度方向外侧的端部具有梳齿状的部分。各齿与导向器筒52的贯穿孔52a相对,相对于该贯穿孔52a可自由插入和拔出。具体说明的话,摇摆部件53摇摆并靠近导向器筒52的话,形成于摇摆部件53的座椅宽度方向外侧的端部的各齿进入贯穿孔52a。相反地,摇摆部件53向远离导向器筒52的方向摇摆的话,各齿从贯穿孔52a拔出。
并且,导向器筒52的贯穿孔52a与方管状拉杆51的贯穿孔51a连通期间,摇摆部件53的各齿进入导向器筒52的贯穿孔52a的话,各齿的前端部也进入方管状拉杆51的贯穿孔51a。在该状态下,能够通过摇摆部件53的各齿限制方管状拉杆51的前后移动。
符号说明
1 固定部
2 可动部
3 衬垫材料
4 表皮材料
11 滚轮部
11a 芯材
12 滚轮支持部
21 拉杆
21a 下垂部
21b 水平延伸部
21c 前后延伸部
21L 第一拉杆
21R 第二拉杆
22 切口(可动部侧啮合部)
23 前侧端面(第一面)
24 后侧端面(第二面)
31 引导部
32 躯干部
33 头部
34 把手部
35 施力弹簧
36 啮合板片(固定部侧啮合部)
37 导向器支柱
41 操作杆(操作部)
41a 旋转轴
41x 操作杆(操作部)
42 连结线缆
43 支持托架
43a 加强筋
43b 突出部
43c 支持部
44 支持轴
45 按压线缆(驱动部)
45a 按压部
45b 前侧弯曲部
45c 后侧弯曲部
46 轴固定用托架
47 轴固定用托架
51 方管状拉杆
51a 贯穿孔
52 导向器筒
52a 贯穿孔
53 摇摆部件
S 车用座椅(乘坐物用座椅)
S1 座椅衬垫
S2 座椅靠背
S3 头枕
F1 座椅衬垫框架

Claims (8)

1.一种在座椅衬垫具备固定部及可动部的乘坐物用座椅,该固定部设置于座椅衬垫框架,该可动部为了改变所述座椅衬垫的长度可相对于所述固定部移动,其特征在于:
具有可动部侧啮合部、固定部侧啮合部及驱动部;
该可动部侧啮合部设置于所述可动部且相对于该可动部位置被固定;
该固定部侧啮合部安装于所述固定部并可在锁定位置与解锁位置之间移动,所述固定部侧啮合部在该锁定位置为了将所述可动部的状态设置为不可移动状态而与所述可动部侧啮合部啮合;所述固定部侧啮合部在该解锁位置为了将所述状态设置为可移动状态而从所述可动部侧啮合部脱落;
该驱动部设置于所述可动部,且为了使所述固定部侧啮合部从所述锁定位置向所述解锁位置移动而驱动所述固定部侧啮合部。
2.根据权利要求1记载的乘坐物用座椅,其特征在于:
所述可动部侧啮合部及所述固定部侧啮合部的组合在所述乘坐物用座椅的宽度方向设置有多处。
3.根据权利要求1记载的乘坐物用座椅,其特征在于:
所述可动部具备为了改变在所述乘坐物用座椅的前后方向上的所述座椅衬垫的长度而可在所述前后方向移动的拉杆;
该拉杆为向所述前后方向延伸的圆柱或圆筒状的部件;
所述可动部侧啮合部设置于所述拉杆。
4.根据权利要求3记载的乘坐物用座椅,其特征在于:
所述拉杆具有在所述乘坐物用座椅的宽度方向上配置于相互分离的位置的第一拉杆及第二拉杆;
所述第一拉杆在所述宽度方向上以靠近所述第二拉杆的方式弯曲;
所述第二拉杆在所述宽度方向上以靠近所述第一拉杆的方式弯曲。
5.根据权利要求3记载的乘坐物用座椅,其特征在于:
所述可动部侧啮合部为形成于所述拉杆的外围表面的切口;
在该切口内设置有在所述前后方向上相对且在所述切口的底部相邻接的第一面及第二面;
所述第一面沿着以所述前后方向为法线方向的平面;
所述第二面以在该第二面中,随着从与所述第一面邻接的一侧的端部靠近与所述第一面相反侧的端部,越靠近与所述第一面相反侧的端部,越在所述拉杆的直径方向位于更靠外侧的方式倾斜。
6.根据权利要求1记载的乘坐物用座椅,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固定部设置有在所述可动部移动时引导所述可动部的引导部;
在该引导部设置有所述固定部侧啮合部。
7.根据权利要求6记载的乘坐物用座椅,其特征在于:
所述引导部沿着所述可动部的移动方向延伸。
8.根据权利要求1记载的乘坐物用座椅,其特征在于:
所述可动部为了改变所述座椅衬垫的长度向所述乘坐物用座椅的前后方向移动;具有为了通过所述驱动部使所述固定部侧啮合部从所述锁定位置向所述解锁位置移动而被操作的操作部;
所述操作部被操作并以沿着所述乘坐物用座椅宽度方向的轴为中心旋转。
CN201810138932.0A 2017-02-21 2018-02-06 乘坐物用座椅 Active CN108515880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7030390A JP6469741B2 (ja) 2017-02-21 2017-02-21 乗物用シート
JP2017-030390 2017-02-21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8515880A true CN108515880A (zh) 2018-09-11
CN108515880B CN108515880B (zh) 2021-01-12

Family

ID=6119275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810138932.0A Active CN108515880B (zh) 2017-02-21 2018-02-06 乘坐物用座椅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Link
US (1) US10427555B2 (zh)
EP (1) EP3363680A1 (zh)
JP (1) JP6469741B2 (zh)
CN (1) CN108515880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10569672B1 (en) * 2016-09-19 2020-02-25 Apple Inc. Adaptive tensile surface
WO2018125789A1 (en) * 2016-12-27 2018-07-05 Adient Engineering and IP GmbH Vehicle seat with extendable and retractable ottoman
JP7210352B2 (ja) * 2019-03-25 2023-01-23 株式会社アドヴィックス 車両用ブレーキ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DE19943707A1 (de) * 1999-09-08 2001-03-15 Brose Fahrzeugteile Fahrzeugsitz
JP2007118706A (ja) * 2005-10-26 2007-05-17 Aisin Seiki Co Ltd シートの着座面長さ調整装置
US20100109401A1 (en) * 2008-10-31 2010-05-06 Gm Global Technology Operations, Inc. Adjustable seat assembly
CN205239197U (zh) * 2015-12-14 2016-05-18 长春富维—江森自控汽车饰件系统有限公司 汽车座椅座垫的座深调节机构
CN106166974A (zh) * 2015-05-20 2016-11-30 现代自动车株式会社 用于车辆的座垫延伸装置

Family Cites Families (1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713245U (ja) * 1993-08-06 1995-03-07 デルタ工業株式会社 シートのクッション長さ調整装置
DE4423926A1 (de) * 1994-07-07 1996-01-11 Keiper Recaro Gmbh Co Fahrzeugsitz, insbesondere Kraftfahrzeugsitz
DE19845265A1 (de) * 1998-10-01 2000-04-06 Dauphin Friedrich W Gmbh Sitzplatte für einen in seiner Sitztiefe verstellbaren Sitz
US7597398B2 (en) * 2006-12-31 2009-10-06 Honda Motor Co., Ltd. Vehicular seat with adjustable thigh support
DE102008030608B4 (de) * 2007-08-09 2010-11-25 C. Rob. Hammerstein Gmbh & Co. Kg Sitztiefenverstellbarer Kraftfahrzeugsitz
JP2009201763A (ja) * 2008-02-28 2009-09-10 Itoki Corp 椅子
KR101441558B1 (ko) * 2010-10-25 2014-09-17 브로제 파르쪼이크타일레 게엠베하 운트 코. 카게, 코부르크 시트 깊이 조절 장치를 포함하는 차량 시트
KR101422820B1 (ko) * 2013-08-06 2014-08-01 포레시아오토모티브시팅코리아 유한회사 차량용 시트쿠션의 길이 조절장치
JP6271999B2 (ja) * 2013-12-18 2018-01-31 テイ・エス テック株式会社 ヘッドレスト
JP6355439B2 (ja) * 2014-06-06 2018-07-11 株式会社パイオラックス ヘッドレストサポート
JP6604079B2 (ja) * 2015-08-03 2019-11-13 テイ・エス テック株式会社 乗物用シート

Patent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DE19943707A1 (de) * 1999-09-08 2001-03-15 Brose Fahrzeugteile Fahrzeugsitz
JP2007118706A (ja) * 2005-10-26 2007-05-17 Aisin Seiki Co Ltd シートの着座面長さ調整装置
US20100109401A1 (en) * 2008-10-31 2010-05-06 Gm Global Technology Operations, Inc. Adjustable seat assembly
CN106166974A (zh) * 2015-05-20 2016-11-30 现代自动车株式会社 用于车辆的座垫延伸装置
CN205239197U (zh) * 2015-12-14 2016-05-18 长春富维—江森自控汽车饰件系统有限公司 汽车座椅座垫的座深调节机构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8515880B (zh) 2021-01-12
JP6469741B2 (ja) 2019-02-13
US10427555B2 (en) 2019-10-01
EP3363680A1 (en) 2018-08-22
JP2018134963A (ja) 2018-08-30
US20180236901A1 (en) 2018-08-23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7025423B2 (en) Seat structure
CN108515880A (zh) 乘坐物用座椅
EP3391783B1 (en) Furniture member having flexible seatback
CN103963676B (zh) 集成的薄型弹性复合头枕总成
US9855871B2 (en) Vehicle seat
CN104853954B (zh) 交通工具座椅
JP4634761B2 (ja) シート
CN101734181B (zh) 车辆的主动式头枕装置及其执行器
JP6315985B2 (ja) 乗物用シート
JP2014083954A (ja) 車両用シート
CN102343838A (zh) 用于车辆的座椅滑动装置
DE102017107633A1 (de) Gelenkiger spannungsgleitmechanismus für eine oberschenkelverlängerungsverkleidung
CN106068205B (zh) 车用座椅
CN103799740B (zh) 椅子
JP6022590B2 (ja) ヘッドレスト
JP7068591B2 (ja) 乗物用シート
JP6378052B2 (ja) 車両用シート
JP5802709B2 (ja) バックル保持構造
JP5031227B2 (ja) シート構造
CN109562706A (zh) 车辆座椅
JP2009292426A (ja) シート装置
JP2015127157A (ja) 乗物用シート
JP6693378B2 (ja) 車両のシートクッション構造
JP6377986B2 (ja) 車両用シートのヘッドレスト取付構造
JP5330861B2 (ja) マッサージ機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