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8423111A - 摩托车用框架 - Google Patents
摩托车用框架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08423111A CN108423111A CN201810043765.1A CN201810043765A CN108423111A CN 108423111 A CN108423111 A CN 108423111A CN 201810043765 A CN201810043765 A CN 201810043765A CN 108423111 A CN108423111 A CN 108423111A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frame
- engine
- pair
- front side
- main frame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Granted
Links
Classifications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2—LAND VEHICLES FOR TRAVELLING OTHERWISE THAN ON RAILS
- B62K—CYCLES; CYCLE FRAMES; CYCLE STEERING DEVICES; RIDER-OPERATED TERMINAL CONTROLS SPECIALLY ADAPTED FOR CYCLES; CYCLE AXLE SUSPENSIONS; CYCLE SIDE-CARS, FORECARS, OR THE LIKE
- B62K11/00—Motorcycles, engine-assisted cycles or motor scooters with one or two wheels
- B62K11/02—Frames
- B62K11/04—Frames characterised by the engine being between front and rear wheels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2—LAND VEHICLES FOR TRAVELLING OTHERWISE THAN ON RAILS
- B62H—CYCLE STANDS; SUPPORTS OR HOLDERS FOR PARKING OR STORING CYCLES; APPLIANCES PREVENTING OR INDICATING UNAUTHORIZED USE OR THEFT OF CYCLES; LOCKS INTEGRAL WITH CYCLES; DEVICES FOR LEARNING TO RIDE CYCLES
- B62H1/00—Supports or stands forming part of or attached to cycles
- B62H1/02—Articulated stands, e.g. in the shape of hinged arms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2—LAND VEHICLES FOR TRAVELLING OTHERWISE THAN ON RAILS
- B62K—CYCLES; CYCLE FRAMES; CYCLE STEERING DEVICES; RIDER-OPERATED TERMINAL CONTROLS SPECIALLY ADAPTED FOR CYCLES; CYCLE AXLE SUSPENSIONS; CYCLE SIDE-CARS, FORECARS, OR THE LIKE
- B62K19/00—Cycle frames
- B62K19/18—Joints between frame members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2—LAND VEHICLES FOR TRAVELLING OTHERWISE THAN ON RAILS
- B62K—CYCLES; CYCLE FRAMES; CYCLE STEERING DEVICES; RIDER-OPERATED TERMINAL CONTROLS SPECIALLY ADAPTED FOR CYCLES; CYCLE AXLE SUSPENSIONS; CYCLE SIDE-CARS, FORECARS, OR THE LIKE
- B62K19/00—Cycle frames
- B62K19/18—Joints between frame members
- B62K19/20—Joints between frame members welded, soldered, or brazed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2—LAND VEHICLES FOR TRAVELLING OTHERWISE THAN ON RAILS
- B62K—CYCLES; CYCLE FRAMES; CYCLE STEERING DEVICES; RIDER-OPERATED TERMINAL CONTROLS SPECIALLY ADAPTED FOR CYCLES; CYCLE AXLE SUSPENSIONS; CYCLE SIDE-CARS, FORECARS, OR THE LIKE
- B62K19/00—Cycle frames
- B62K19/18—Joints between frame members
- B62K19/24—Screwed joints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2—LAND VEHICLES FOR TRAVELLING OTHERWISE THAN ON RAILS
- B62K—CYCLES; CYCLE FRAMES; CYCLE STEERING DEVICES; RIDER-OPERATED TERMINAL CONTROLS SPECIALLY ADAPTED FOR CYCLES; CYCLE AXLE SUSPENSIONS; CYCLE SIDE-CARS, FORECARS, OR THE LIKE
- B62K25/00—Axle suspensions
- B62K25/04—Axle suspensions for mounting axles resiliently on cycle frame or fork
- B62K25/28—Axle suspensions for mounting axles resiliently on cycle frame or fork with pivoted chain-stay
- B62K25/283—Axle suspensions for mounting axles resiliently on cycle frame or fork with pivoted chain-stay for cycles without a pedal crank, e.g. motorcycles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摩托车用框架。其目的在于在包括支承动力机的构造的摩托车用框架中,确保必需的刚性以及强度的同时,实现进一步的轻型化。摩托车用框架(30)具备:头管(32);一对前侧主框架(40),它们从头管(32)在车宽方向上分开并朝向头管(32)的后侧的动力机(例如,发动机22)延伸,包括在车宽方向上观察在与动力机重叠的位置固定于动力机的动力机固定部(42);以及一对后侧主框架(50),它们从一对前侧主框架(40)的动力机固定部(42)分别朝向后侧延伸。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摩托车用框架。
背景技术
专利文献1中公开的主框架具有上侧框架和下侧框架经由连接框架而连接的桁架构造。
上侧框架通过发动机的上方并向车辆后方延伸。在下侧框架的后端部设置有接头部件。在接头部件焊接有角撑板框架(Gusset frame)。该角撑板框架从接头部件向后上方延伸,并结合于上侧框架。该接头部件紧固固定于发动机。
专利文献1:国际公开第2015/068187号
如上述那样,在专利文献1中,利用从上侧框架外延的角撑板框架、并且利用下侧框架对支承发动机的接头部件进行支承,由此得到作为摩托车的框架所必需的强度以及刚性。
然而,在摩托车中,要求进一步的轻型化,针对摩托车用框架,也要求进一步的轻型化。
发明内容
因此,本发明的目的在于在包括支承动力机的构造的摩托车用框架中,确保必需的刚性以及强度的同时,实现进一步的轻型化。
为了解决上述课题,该摩托车用框架具备:头管;一对前侧主框架,它们从上述头管在车宽方向上分开并朝向上述头管的后侧的动力机延伸,包括在车宽方向上观察在与动力机重叠的位置固定于动力机的动力机固定部;以及一对后侧主框架,它们从上述一对前侧主框架的动力机固定部分别朝向后侧延伸。
根据该摩托车用框架,通过一对前侧主框架朝向动力机延伸,动力机固定部在车宽方向上观察在与动力机重叠的位置固定于动力机的构造,能够确保动力机的支承所必需的刚性以及强度。另外,无需在前侧主框架另外使动力机固定用的托架等朝向动力机外延,因此在包括支承动力机的构造的摩托车用框架中,能够确保支承所必需的刚性以及强度的同时,实现进一步的轻型化。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具备摩托车用框架的摩托车的整体结构的示意侧视图。
图2是表示摩托车用框架的俯视图。
图3是表示摩托车用框架和各部件的配置关系的俯视图。
图4是表示摩托车用框架和各部件的配置关系的侧视图。
图5是表示发动机的后侧中支承摆臂的部分的示意侧视图。
图6是从车辆后方观察同上部分的示意后视图。
附图标记说明:
10…摩托车;22…发动机;23…缸组件;23a…缸体;23b…缸盖;23c…头盖;25a…前侧框架固定部;25b…后侧框架固定部;27…座椅;28…摆臂;30…摩托车用框架;32…头管;40…前侧主框架;42…动力机固定部;44…前侧下框架;46…动力机固定部;48…连结框架部件;49…箱支承部;50…后侧主框架;52…车宽方向框架;54…后侧辅助框架;56…固定部;60…枢轴托架;63…轴固定用凹部;68、69…板状托架;70…枢轴;76…后悬架支承部;80…后悬架;B…紧固件。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对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摩托车用框架进行说明。图1是表示具备摩托车用框架30的摩托车的整体结构的示意侧视图,图2是表示摩托车用框架30的俯视图,图3是表示摩托车用框架30和各部件的配置关系的俯视图,图4是表示摩托车用框架30和各部件的配置关系的侧视图。
对摩托车10的整体结构进行说明。摩托车10具备摩托车用框架30、前轮12、后轮14、方向把装置20、以及作为动力机的发动机22。以下的说明中,在提及上下、前后以及左右的情况下,各方向被定义如下。首先,摩托车10的前轮12以及后轮14接地于路面的一侧为下,其相反一侧为上。另外,摩托车10行驶时的行驶方向为前,其相反一侧为后。并且,在用户作为驾驶员搭乘于摩托车10的状态下,以该用户为基准的左右是摩托车10的左右。在本实施例中,将左右方向作为车宽方向进行说明。
摩托车用框架30具备头管32、一对前侧主框架40、以及一对后侧主框架50。
头管32设置于摩托车10的前侧。头管32装配为随着向下方前进而向车辆前方倾斜的姿势。一对前侧主框架40一边从头管32向左右分开一边向后方延展。一对后侧主框架50以从一对前侧主框架40的后端部朝向后侧延伸的方式设置。
在头管32可旋转地插通有转向轴16。在转向轴16支承有上托架16A和下托架16B。利用上托架16A和下托架16B,以朝向下方延展的方式支承有前叉17。前叉17构成为可伸缩,其阻挡从路面向车辆的冲击、由加减速导致的载荷变化。在前叉17的下端可旋转地支承有前轮12。
方向把装置20装备于上托架16A或者前叉17。通过操作该方向把装置20,转向轴16、上托架、下托架以及前叉17旋转,上述前轮12也一同旋转。
在摩托车用框架30的下侧搭载有发动机22,在摩托车用框架30的上侧搭载有燃料箱18、以及能够供乘客落座的座椅27。
发动机22是动力机的一个例子,其产生用于使摩托车10行驶的驱动力。发动机22配置于前轮12和后轮14的前后间,更具体而言,配置于比摆臂28靠车辆前方的位置。发动机22包括缸组件23以及曲柄箱24。
缸组件23包括缸体23a、缸盖23b以及头盖23c。在缸体23a内形成有形成燃烧室的空间,在该空间内能够往复移动地收容有活塞。在缸盖23b装入有火花塞、进行进气排气的阀等,缸盖23b覆盖缸体23a的上侧并与缸体23a一同形成燃烧室。头盖23c在与缸体23a相反一侧结合于缸盖23b,并覆盖进行进气排气的阀等。缸体23a以及缸盖23b例如由金属制的铸造材料构成,并与头盖23c相比形成为高强度并且高刚性。
曲柄箱24在与缸盖23b相反一侧结合于缸体23a,并将曲轴支承为可旋转。
这里,发动机22为卧式发动机,形成于缸组件23的多个燃烧室沿着车宽方向排列。各燃烧室沿着上下方向延伸。更具体而言,燃烧室沿着随着向上方前进而向车辆前方倾斜的前倾方向延伸。换言之,活塞的往复移动方向沿上述前倾方向延伸。另外,曲轴以沿车宽方向延伸的方式延展。在本实施方式中,设置有两个燃烧室的双缸发动机被用作动力机。
在曲柄箱24的上侧设置有缸组件23。缸组件23中,在缸体23a的上侧设置有缸盖23b,并在缸盖23b的上侧设置有头盖23c。在缸体23a分别形成有用于向燃烧室引导进气的进气口、以及用于从燃烧室排出排气的排气口。
发动机22以将上部向车辆前方倾斜的姿势组装于摩托车用框架30。因此,缸盖23b相对于缸体23a位于车辆斜前侧。
在缸组件23中形成于靠头管32的部分形成有框架固定部25a、25b。在本实施方式中,在缸盖23b中车宽方向两侧部的前侧部分形成有前侧框架固定部25a,在后侧部分形成有后侧框架固定部25b。前侧框架固定部25a以及后侧框架固定部25b例如构成为形成有螺孔。框架固定部25a、25b形成于构成燃烧室的一部分的缸盖23b,因此与缸头盖23c相比刚性较高,且与缸头盖23c相比容易作为框架的固定部分发挥作用。另外,缸盖23b形成有进气排气口,因此与缸头盖23c相比上下方向尺寸较大,且与缸头盖23c相比容易形成框架的固定部分。在本实施方式中,后侧框架固定部25b配置于比进气口靠下方的位置。另外,前侧框架固定部25a配置于比排气口靠上方的位置。
作为其它例子,缸盖也可以相对于曲柄箱位于正上方或者侧面观察的前斜上方向。
作为动力机,也可以使用有单缸、双缸以上的卧式发动机。另外,也可以具备包括电动马达的机构作为动力机。在该情况下,在电动马达壳体中的前上方部分形成前侧以及后侧的框架固定部即可。
另外,作为用于将自身产生的旋转驱动力传递至后轮14的传递装置的一个例子,在发动机22设置有变速器26。变速器26以向曲柄箱24的后部突出的方式设置。变速器26构成为:在变速器壳体26a内收纳有将旋转输出变速并输出的齿轮等。在变速器26的车宽方向一侧突出有输出轴26b。
在发动机22的后侧设置有枢轴托架60。在该枢轴托架60以朝向后下方延展的方式安装有摆臂28。摆臂28以向斜后方延展的姿势、并以使其后端上下位移的方式被支承为可摆动。在该摆臂28的后端部可旋转地支承有后轮14。
上述输出轴26b的旋转输出经由动力传递机构29传递至后轮14。这里,动力传递机构29是卷绕在设置于输出轴26b的齿轮以及设置于后轮14的齿轮的链条。作为其它例子,动力传递机构也可以使用齿形带等环状带。另外,作为动力传递机构,也可以使用具备驱动轴以及锥齿轮等的轴驱动机构。
针对摩托车用框架30更具体地进行说明。摩托车用框架30具备头管32、一对前侧主框架40、以及一对后侧主框架50。
头管32形成为两端开口的金属制的圆筒状部件。
一对前侧主框架40为金属制的长条部件,并通过焊接等接合于头管32的外周部。一对前侧主框架40一边随着从头管32向后方前进而朝向车宽方向外侧分开,一边朝向头管32的后侧的发动机22延伸。这里,发动机22位于比头管32靠后方并且靠下侧的位置,后侧框架固定部25b也位于比头管32靠后方并且靠下侧的位置。
前侧主框架40形成为俯视时在前后方向中间位置屈曲的形状。具体而言,前侧主框架40构成为在俯视时形成有前侧部分和后侧部分。一对前侧主框架40的前侧部分焊接于头管32,并随着从头管32向后方前进而向车宽方向外侧扩展。一对前侧主框架40的后侧部分与对应的前侧部分的后部相连,并沿前后方向平行地延伸。
若在车宽方向(侧视)上观察,则一对前侧主框架40以从头管32朝向后侧而朝向斜下方的方式延展。在车宽方向上观察的情况下,这里,一对前侧主框架40从头管32朝向后侧框架固定部25b呈直线状延展。由此,能够进一步缩短一对前侧主框架40。作为其它例子,在车宽外方向观察的情况下,一对前侧主框架也可以在中途弯曲。另外,在俯视观察的情况下,一对前侧主框架40以朝向后侧而向车宽方向外侧倾斜地扩展的方式延展,并从扩展为与发动机22的宽度相同程度的部分沿着车辆前后方向朝向后方延展。
在一对前侧主框架40设置有动力机固定部42。在车宽方向上观察,该动力机固定部42在与发动机22重叠的位置固定于发动机22。具体而言,在一对前侧主框架40的后端部,通过焊接等固定有具有插通孔的动力机固定部42。在该动力机固定部42重合于发动机22的后侧框架固定部25b的状态下,螺栓等紧固件B插通于动力机固定部42,并且通过螺钉紧固等固定于后侧框架固定部25b。此外,并非必须相对于前侧主框架另外固定有动力机固定部。例如,也可以用作在前侧主框架形成有孔、且该孔插入有螺栓等紧固件的动力机固定部。
一对前侧主框架40固定于发动机22的左右部分,因此被该发动机22沿车宽方向连结。因此,在一对前侧主框架40中省略了将它们沿车宽方向连结的连结部件。然而,也可以利用沿着车宽方向的连结部件来连结一对前侧主框架。
一对前侧主框架40以及动力机固定部42并非必需为左右对称构造,例如,左右动力机固定部42相对于发动机22固定的位置也可以左右不同。在本实施方式中,右侧的前侧主框架40比左侧的前侧主框架40长,右侧的动力机固定部42与左侧的动力机固定部42相比位于车辆后方。这是因为由于形成于发动机22的水套的位置并非左右对称等缘故,所以有时能够对适于在发动机22形成后侧框架固定部25b的强度进行确保的位置不同。
上述一对前侧主框架40由金属制的管部件构成。作为其它例子,一对前侧主框架也可以是对金属板进行冲压加工而成的框架、将熔融的金属浇注至铸模而制成的铸造框架、以及利用模具等相对于金属施加压力而制造出的锻造框架等。
在上述一对前侧主框架40连结有箱支承部49,该箱支承部49对储存向发动机22供给的汽油等燃料的燃料箱18进行支承。箱支承部49是由金属板等形成的部件,其通过焊接等接合于一对前侧主框架40的靠前的部分。在该箱支承部49,通过螺纹固定等固定有燃料箱18的前侧部分。燃料箱18的其它部分也可以经由托架等支承于一对后侧主框架50等。
在上述支承状态下,燃料箱18设置于发动机22的上方位置。另外,燃料箱18位于一对前侧主框架40以及一对后侧主框架50的上侧。若在车宽方向上观察,则动力机固定部42设置于燃料箱18的下侧位置。这里,动力机固定部46也设置于燃料箱18的下侧位置。另外,在车辆前后方向上,车辆的前后方向中央位置装配于动力机固定部42与座椅27之间。此外,也可以在燃料箱18以及座椅27的下方且在发动机22的上方的空间配置有防抱死制动单元、增压器。
在侧视的情况下,一对前侧主框架40的上表面通过比燃料箱18的下表面靠下方的位置。在本实施方式中,一对前侧主框架40的上表面通过比后述的空气净化器19的下表面靠下方的位置。并且,在本实施方式中,一对前侧主框架40的上表面通过比后述的节流阀体37以及进气口靠下方的位置。由此,能够防止配置于燃料箱18的下方的车载部件与一对前侧主框架40的干涉。
动力机固定部42优选设置于比车辆前后方向上的中央位置靠前侧的位置。此外,若考虑摩托车用框架30的制造误差等,则优选将动力机固定部42、46的一方形成为与紧固件B的外径相应的圆孔,另一方形成为长孔或者大于(略大于)紧固件B的外径的圆孔。
在头管32设置有一对前侧下框架44。一对前侧下框架44设置于比一对前侧主框架40靠下侧的位置,并随着从头管32向车辆后方前进而在车宽方向上分开且朝向发动机22延伸而固定于该发动机22。
更具体而言,一对前侧下框架44为金属制的长条部件,并通过焊接等接合于头管32的外周部。一对前侧下框架44相对于头管32接合的位置是比一对前侧主框架40的接合位置靠下侧的位置。
一对前侧下框架44一边从头管32朝向车宽方向外侧分开,一边朝向头管32的后侧的发动机22延伸。这里,前侧框架固定部25a位于比头管32靠后方并且靠下侧的位置,进一步位于比后侧框架固定部25b靠前侧的位置。
在俯视时,前侧下框架44具有配置于比前侧主框架40靠前方以及靠宽度方向外侧的部分。由此,前侧主框架40配置于车身内侧,从而容易抑制车身的大型化。另外,在与前后方向垂直的截面中,能够将用直线将一对前侧主框架40以及一对前侧下框架44相连的形状形成为梯形形状,从而容易减小在各框架40、44产生的弯曲应力。
另外,若在车宽方向(侧视)上观察,则一对前侧下框架44以从头管32朝向后侧而朝向斜下方的方式延展。在车宽方向上观察的情况下,这里,一对前侧下框架44从头管32朝向前侧框架固定部25a呈直线状延展。由此,能够进一步缩短一对前侧下框架44。作为其它例子,在车宽外方向上观察的情况下,一对前侧下框架44也可以在中途弯曲。另外,在俯视观察的情况下,一对前侧下框架44以朝向后侧向车宽方向外侧倾斜地扩展的方式延展,并扩展为与发动机22的宽度相同程度。
在一对前侧下框架44设置有动力机固定部46。在车宽方向上观察,该动力机固定部46在与发动机22重叠的位置固定于发动机22。具体而言,在一对前侧下框架44的后端部,通过焊接等固定有具有插通孔的动力机固定部46。在该动力机固定部46重合于发动机22的前侧框架固定部25a的状态下,螺栓等紧固件B插通于动力机固定部46,并且通过螺钉紧固等固定于前侧框架固定部25a。此外,并非必须在前侧下框架44通过焊接等固定有动力机固定部46。例如,也可以用作在前侧下框架形成有孔、且该孔插入有螺栓等紧固件的动力机固定部。
一对前侧下框架44也固定于发动机22的左右部分,因此被该发动机22沿车宽方向连结。因此,在一对前侧下框架44中省略了将它们沿车宽方向连结的连结部件。然而,也可以利用沿着车宽方向的连结部件来连结一对前侧下框架。
上述一对前侧下框架44由金属制的管部件构成。作为其它例子,一对前侧下框架也可以是对金属板进行冲压加工而成的框架、将熔融的金属浇注至铸模而制成的铸造框架、以及利用模具等相对于金属施加压力而制造出的锻造框架等。
一对前侧下框架44以及动力机固定部46并非必需为左右对称构造,例如,左右动力机固定部46相对于发动机22固定的位置也可以左右不同。与关于一对前侧主框架40以及动力机固定部42所述的内容相同,这是因为由于形成于发动机22的水套的位置并非左右对称等缘故,所以有时能够对适于在发动机22形成前侧框架固定部25a的强度进行确保的位置不同。在本实施方式中,一对前侧下框架44以及动力机固定部46为左右对称构造。
此外,在上述一对前侧下框架44的前侧设置有散热器34,该散热器34用于将通过在发动机22的缸体23a以及缸盖23b形成的水套的冷却水冷却。散热器34经由安装于前侧下框架44的托架而被支承。在该支承状态下,散热器34位于一对前侧主框架40的前侧。该位置是发动机22的缸盖23b的前侧位置。从散热器34的左右引出的配管34P连结于在缸体23a以及缸盖23b形成的水套。上述动力机固定部42、46均位于比散热器34的上端部靠下侧并且靠车辆后方的位置。
另外,在发动机22的上侧设置有空气净化器19,该空气净化器19将向发动机22进气的空气中包含的异物除去。空气净化器19设置于从一对前侧主框架40之间至上方的部分。空气净化器19位于动力机固定部42、46的上侧。空气净化器19设置于燃料箱18的下侧位置,并成为被燃料箱18从上方覆盖的状态。
另外,设置有将发动机22内的燃烧结束的气体排出的排气管35。排气管35的一端在发动机22的缸盖23b的前部连接于形成在该缸盖23b的排气口。排气管35从发动机22的缸盖23b的前部向下方延伸,并且通过发动机22的下部的侧方朝向车辆后方延伸。排气管35的另一端部通过摆臂28的外侧朝向斜上方并且到达摆臂28的后端部。排气管35的另一端部经由支承于后侧辅助框架54的纵列式踏板支撑件(Tandem step stay)36而被支承为吊挂状态。若整体观察排气管35,则其位于摩托车用框架30的下方。
另外,在发动机22的缸盖23b的后部上侧位置设置有将燃料以及空气送入至发动机22内的节流阀体37。节流阀体37位于发动机22与空气净化器19之间。若以与摩托车用框架30的关系进行说明,则节流阀体37设置于一对前侧主框架40的动力机固定部42的上方位置。
在摩托车10的左右分别构成为,前侧主框架40和前侧下框架44被连结框架部件48连结。这里,以多个连结框架部件48成为桁架构造的方式将前侧主框架40和前侧下框架44连结。更具体而言,两个连结框架部件48各自的两端部连结于前侧主框架40以及前侧下框架44,且两个连结框架部件48的相对于前侧主框架40的连结位置间的距离大于两个连结框架部件48的相对于前侧下框架44的连结位置间的距离。由此,形成有利用前侧主框架40、前侧下框架44以及连结框架部件48成为梯形形状的桁架构造。连结框架部件48被设定为与前侧主框架40以及前侧下框架44相比刚性较低。具体而言,连结框架部件48的外径形成为小于前侧主框架40以及前侧下框架44的外径。
也可以设置有从前侧下框架44的后部向上方延伸而连接于前侧主框架40的加强框架47。加强框架47在上下方向上延伸。由此,能够进一步抑制由沿上下方向施加于前侧的框架40、44的力导致的变形。例如,加强框架47也可以焊接于前侧主框架40中的、俯视时屈曲的部分或者其附近。
一对后侧主框架50以从一对前侧主框架40的动力机固定部42分别向后侧延伸的方式形成。在侧视时,后侧主框架50呈直线状延伸。在本实施方式中,后侧主框架50随着向后方前进而向上方延伸。前侧主框架40和后侧主框架50在侧视时排列为向下方凸出的V字形。经由动力机固定部42焊接前侧主框架40和后侧主框架50,由此能够使后侧主框架50的方向相对于前侧主框架40较大地不同。
一对后侧主框架50形成为与一对前侧主框架40相比低刚性的部件。这里,将一对前侧主框架40以及一对后侧主框架50形成为金属制的管部件,并将一对后侧主框架50的管径以及管厚形成为小于一对前侧主框架40的管径以及管厚,由此将一对后侧主框架50形成为与一对前侧主框架40相比低刚性的部件。即使在将一对前侧主框架以及一对后侧主框架的至少一方形成为对金属板进行冲压加工而成的框架、铸造框架、以及锻造框架等的情况下,也能够通过适当地设定它们的板厚,而实现上述构造。
此外,作为其它例子,也可以构成为:在摩托车10的左右分别构成为,前侧主框架和后侧主框架由一根连续的棒状部件形成,并在其中间部通过焊接等接合能够固定在发动机的动力机固定部,从而设置动力机固定部。
一对后侧主框架50被车宽方向框架52连结。这里,在一对后侧主框架50中的在车宽方向上逐渐变窄的前侧部分(发动机22的上方的位置)、在其后方的呈并列状态延伸的部分的多处位置、以及在后端部设置有车宽方向框架52。车宽方向框架52是金属制的管部件或者由金属板形成的部件,并通过焊接等接合于一对后侧主框架50。
在一对后侧主框架50经由托架等安装有供乘客落座的座椅27。
另外,相对于一对后侧主框架50,设置有支承枢轴托架60以及发动机22的一对后侧辅助框架54。一对后侧辅助框架54是长条部件,通过焊接等接合于一对后侧主框架50的后部。一对后侧辅助框架54以朝向前侧而相对于一对后侧主框架50在上下方向上逐渐空开间隔的方式设置,一对后侧辅助框架54的前侧端部位于发动机22的后部的上侧位置。在一对后侧辅助框架54的前侧端部,通过焊接等接合有具有插通孔的固定部56。
在俯视时,一对后侧辅助框架54具有配置于比一对后侧主框架50靠宽度方向外侧的部分。由此,后侧主框架50配置于车身内侧,从而容易抑制车身的大型化。另外,在前后方向上垂直的截面中,能够将用直线将一对后侧主框架50、一对后侧辅助框架54相连的形状形成为梯形形状,从而容易减小在各框架50、54产生的弯曲应力。
另外,在一对后侧辅助框架54的延展方向中间部,安装有对支承该乘坐人员的脚的纵列式踏板(Tandem step)进行支承的纵列式踏板支撑件36。
在一对后侧辅助框架54中的比固定部56靠车辆后方的位置,通过焊接等固定有托架54P。托架54P与一对后侧辅助框架54相比向下侧突出。在托架54P的下侧端部形成有插通孔,在该托架54P支承有板状托架68、69。
另外,也可以在前侧主框架40的后端部(这里为动力机固定部42)与一对后侧辅助框架54的前侧端部之间设置有长条状的辅助板58。辅助板58的一端部与动力机固定部42一同固定于发动机22,辅助板58的另一端部与固定部56一同固定于枢轴托架60。辅助板58也可以省略。
在设置有辅助板58的情况下,辅助板58支撑其轴向的力,从而能够抑制对后侧主框架50给予的弯曲方向的力。辅助板58被设定为与后侧主框架50相比弯曲刚性较小,由此抑制重量增加,并且容易防止从枢轴托架60给予的力传递至后侧主框架50。辅助板58也可以通过螺栓紧固等构成为能够相对于后侧主框架50装卸。
若从整体上观察发动机22,则处于发动机22的前侧上部的缸盖23b被设置于一对前侧主框架40的动力机固定部42以及设置于一对前侧下框架44的动力机固定部46支承,与缸盖23b相比靠下方的缸体23a以及曲柄箱24位于比一对前侧主框架40以及一对前侧下框架44靠下方的位置。另外,发动机22的后部被固定于一对后侧辅助框架54的固定部56的枢轴托架60支承。
对用于支承摆臂28的结构更具体地进行说明。
图5是表示发动机22的后侧中支承摆臂28的部分的示意侧视图,图6是从车辆后方观察该部分的示意后视图。
摆臂28经由设置于发动机22的后侧的枢轴托架60被支承为可摆动。
枢轴托架60是形成为板状的部件,并经由螺栓等紧固件B固定于发动机22的后侧。
在枢轴托架60的上侧的车宽方向两端部形成有形成了螺孔等的托架固定部62。而且,在将一对托架固定部62装配在一对后侧辅助框架54的固定部56之间的状态下,使螺栓等紧固件B插通于固定部56并通过螺钉紧固等固定在托架固定部62,由此枢轴托架60的上部固定于一对后侧辅助框架54的固定部56间。
在枢轴托架60的上下方向中间部的车宽方向两端部形成有轴固定用凹部63。轴固定用凹部63例如为螺孔,并固定有枢轴70。枢轴70是由金属等形成的部件,其构成为在棒状的轴部71的前端部形成有外螺纹部、并且在基端部形成有比轴部71粗的头部72。
在摆臂28中的车辆前侧的端部设置有能够插通上述枢轴70的插通孔28h。在插通孔28h的内周部设置有轴承28a。而且,在将枢轴70插通于摆臂28的插通孔28h内的状态下,通过螺钉紧固等将枢轴70的前端部固定在轴固定用凹部63。由此,朝向车辆后侧延伸的摆臂28被支承为能够以枢轴70为中心进行摆动。在该状态下,头部72进行摆臂28从枢轴70的防脱。
一对枢轴70分别被板状托架68、69支承于恒定位置。
一对板状托架68、69形成为从后侧辅助框架54的托架54P的下侧的端部超越枢轴70的长度尺寸的细长板状部件。
板状托架68、69的上侧的端部被螺栓等紧固件B固定于后侧辅助框架54的托架54P。
在枢轴托架60的下侧的车宽方向一侧部分通过螺栓等紧固件B固定有夹设托架66,一方(图6的左侧)的板状托架68的下侧的端部通过螺栓等紧固件B固定于该夹设托架66。
另一方(图6的右侧)的板状托架69的下侧的端部固定于枢轴托架60的下侧的车宽方向另一侧部分。
由此,一对板状托架68、69分别支承于一对后侧辅助框架54,并且分别支承于枢轴托架60的两侧。
在该状态下,一对板状托架68、69通过对应的枢轴70的外侧且在上下方向上延展,并且保持为相对于车宽方向垂直的姿势。
在一对板状托架68、69的延展方向中间部,以被嵌入的状态支承有枢轴70的头部72。由此,一对枢轴70从它们的外侧被板状托架68、69支承。
另外,在枢轴托架60设置有支承后悬架80的一端的后悬架支承部76。
后悬架80包括减震器和螺旋弹簧,是起到抑制后轮14的振动、冲击的作用的部件。后悬架80的一端经由螺栓等紧固件B支承于后悬架支承部76,该后悬架支承部76相对于枢轴托架60向与发动机22相反一侧突出。后悬架80的另一端直接或者经由连杆构造连结于摆臂28。而且,若摆臂28由于后轮14的振动或者冲击而摆动,则后悬架80随之进行伸缩,从而抑制该摆臂28的摆动。
在该摩托车10中,后轮14欲使摩托车10前进的力主要从枢轴70经由枢轴托架60传递至发动机22。然后,从发动机22经由一对前侧主框架40、进一步经由头管32传递至前轮12等。因此,能够通过比较短且简单的框架构造支承发动机22的同时,将后轮14欲使摩托车10前进的力传递至摩托车10整体。
根据如上构成的摩托车用框架30,一对前侧主框架40朝向发动机22延伸,在车宽方向上观察,动力机固定部42在与发动机22重叠的位置固定于发动机22,因此容易通过尽可能短的框架确保发动机22的支承所必需的刚性以及强度。特别是无需在一对前侧主框架40以朝向发动机侧外延的方式另外设置发动机固定用的托架等,因此在包括支承发动机22的构造的摩托车用框架30中,能够确保支承所必需的刚性以及强度的同时,实现进一步的轻型化。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一对前侧主框架40固定于在缸盖23b的后侧形成的后侧框架固定部25b。一对前侧主框架40固定于头管32的上侧部分且后侧部分,由此能够将前侧主框架40短尺寸化。在本实施方式中,在侧视的情况下,前侧主框架40沿着将后侧框架固定部25b和头管32的前侧主框架40的焊接位置连结的第一直线延伸,由此能够实现进一步的短尺寸化。更具体而言,本实施方式公开如下情况:一对前侧主框架40包括具有沿着与上述第一直线重叠的区域延伸的延展部分的情况。
另外,通过前侧主框架40的短尺寸化,也容易将其固有振动频率从发动机22的振动频率中去掉,从而能够抑制摩托车10的振动。
另外,一对后侧主框架50是利用动力机固定部42分别连结于一对前侧主框架40的部件,因此能够以简易的结构将前侧主框架40和后侧主框架50牢固地支承在发动机22。而且,一对后侧主框架50是与一对前侧主框架40相比低刚性的部件,因此能够用高刚性并且高强度的一对前侧主框架40支承发动机22。另一方面,针对支承发动机22以外的部件、例如座椅27、电装部件等的一对后侧主框架50,能够使用低刚性的轻型的部件。由此,作为摩托车用框架30整体,能够确保支承发动机22的强度以及刚性的同时,实现进一步的轻型化。
另外,在后侧框架固定部25b固定有前侧主框架40、以及后侧主框架50这双方。由此,无需另外在发动机22形成对后侧主框架50的前部进行固定的部分,能够防止发动机22的结构变复杂。
另外,后侧辅助框架54固定于在枢轴托架60形成的托架固定部62。由此,无需另外在发动机22形成对后侧辅助框架54的前部进行固定的部分,能够防止发动机22的结构变复杂。
另外,在侧视的情况下,能够将由后侧主框架50、后侧辅助框架54、以及它们的框架固定位置形成的三角形的底边的前后方向长度形成为较大,因此容易减小作为弯曲方向的力而对框架50、54给予的力。
特别是,前侧主框架40朝向发动机22延伸因而能够比较短,后侧主框架50容易朝向其后方而比较长地延伸。从该方面来看,通过将容易变得比较长的后侧主框架50形成为低刚性的轻型的部件,能够实现更有效的轻型化。
此外,作为其它例子,也可以构成为:前侧主框架与后侧主框架形成为分体,在后侧主框架设置有动力机固定部,且该后侧的动力机固定部与前侧主框架的动力机固定部一同固定于发动机。
另外,一对前侧主框架40的动力机固定部42固定于发动机22中位于比较靠上侧的位置的缸盖23b,因此能够进一步缩短一对前侧主框架40,从而能够实现进一步轻型化、高刚性化以及高强度化。
另外,动力机固定部42设置于燃料箱18的下侧位置,因此能够进一步缩短一对前侧主框架40。另外,利用具有支承动力机固定部42的强度以及刚性的一对前侧主框架40,能够支承可成为重物的燃料箱18。
另外,也能够利用一对前侧下框架44更稳固地支承发动机22。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一对前侧下框架44固定于在缸盖23b的前侧形成的前侧框架固定部25a。另外,一对前侧下框架44固定于头管32的下侧部分且前侧部分,从而能够将前侧下框架44短尺寸化。在本实施方式中,在侧视的情况下,前侧下框架44沿着将前侧框架固定部25a和头管32的前侧下框架44的焊接位置连结的第二直线延伸,由此能够进一步实现短尺寸化。更具体而言,本实施方式公开如下情况:一对前侧下框架44包括具有沿着沿第二直线重叠的区域延伸的延展部分的情况。
另外,这样,使前侧主框架40以及前侧下框架44的向头管32以及发动机22连接的连接位置彼此不同,由此容易实现前侧主框架40以及前侧下框架44的短尺寸化。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前侧的框架40、44随着向前方前进而向上方呈直线状倾斜。由此,在后轮14从路面承受的力向头管32传递时,从缸盖23b呈直线状向头管32传递。由此,向头管32传递的力容易作为轴向的力而传递至前侧的框架40、44,从而能够减小被给予弯曲方向的力的情况。由此,能够抑制前侧的框架40、44的弯曲刚性而进一步促进轻型化。
另外,在侧视的情况下,前侧主框架40和前侧下框架44的上下方向距离随着向前方前进而变小。即,将两个框架固定部25a、25b和头管32连结的形状形成为三角形状。由此,容易抑制施加于前侧的框架40、44的力中的、弯曲方向的力。
另外,一对前侧主框架40彼此通过发动机22而在车宽方向上连结,从而能够省略将该一对前侧主框架40彼此在车宽方向上连结的部件,能够实现轻型化。另外,一对后侧主框架50通过车宽方向框架52而在车宽方向上连结从而能够得到所希望的强度以及刚性。
此外,上述各框架的刚性的相对关系在能够得到所希望的强度以及刚性的范围内,能够任意地设定。例如,前侧下框架44也可以形成为与前侧主框架40相比刚性较高。在该情况下,例如,前侧下框架44与前侧主框架40相比,也可以形成为壁厚以及外径较大。
另外,作为各框架的弯曲刚性的关系,例如,能够形成为如下。
作为第一例,可以考虑将前侧主框架40以及前侧下框架44的弯曲刚性形成为大于后侧主框架50的弯曲刚性,将后侧主框架50的弯曲刚性形成为大于后侧辅助框架54的弯曲刚性,并将后侧辅助框架54的弯曲刚性形成为大于连结框架部件48的弯曲刚性。
作为第二例,可以考虑将前侧下框架44的弯曲刚性形成为与前侧主框架40的弯曲刚性相同或大于前侧主框架40的弯曲刚性,将前侧主框架40的弯曲刚性形成为大于连结框架部件48的弯曲刚性。
作为第三例,可以考虑将后侧主框架50的弯曲刚性形成为大于后侧辅助框架54的弯曲刚性。
另外,利用固定于发动机22的后部的枢轴托架60将摆臂28支承为可摆动,因此摩托车10的向前方驱动的驱动力主要从摆臂28经由枢轴托架60、发动机22以及一对前侧主框架40而传递至头管32。因此,摩托车用框架30能够与发动机22成为一体而承受用于行驶的驱动力。另外,由于能够使枢轴托架60具有支承摆臂28以及后悬架80的强度,所以能够实现发动机22的轻型化。另外,相对于摆臂28的规格变更等,即使不进行发动机22的规格变更,也能够通过枢轴托架60的规格变更来进行对应,从而能够容易地应对设计变更。
另外,利用一对板状托架68、69在枢轴托架60的两侧支承枢轴70的头部72,因此能够以小型且简易的构造支承摆臂28的枢轴70。
此外,在上述实施方式以及各变形例中进行了说明的各结构只要不相互矛盾就能够适当地组合。
如上述那样,对本发明详细地进行了说明,但上述说明在所有方面均为例示,本发明并不限定于此。未被例示的无数的变形例被理解为在不脱离本发明的范围的情况下可以假设的变形例。
如上述那样,本说明书包括下述的各方式所涉及的发明。
第一方式所涉及的摩托车用框架具备:头管;一对前侧主框架,它们从上述头管在车宽方向上分开并朝向上述头管的后侧的动力机延伸,包括在车宽方向上观察在与动力机重叠的位置固定于动力机的动力机固定部;以及一对后侧主框架,它们从上述一对前侧主框架的动力机固定部分别朝向后侧延伸。
由此,通过一对前侧主框架朝向动力机延伸,动力机固定部在车宽方向上观察在与动力机重叠的位置固定于动力机的构造,能够确保动力机的支承所必需的刚性以及强度。另外,无需在前侧主框架另外使动力机固定用的托架等朝向动力机外延,因此在包括支承动力机的构造的摩托车用框架中,能够确保支承所必需的刚性以及强度的同时,实现进一步的轻型化。
第二方式为:根据第一方式所涉及的摩托车用框架,上述一对后侧主框架是利用上述动力机固定部与上述一对前侧主框架分别连结的部件,且是与上述一对前侧主框架相比低刚性的部件。
由此,能够以高刚性并且高强度的一对前侧主框架支承动力机。另一方面,针对支承动力机以外的部件的一对后侧主框架,能够使用低刚性的轻型的部件。由此,作为摩托车用框架整体,能够确保支承动力机的强度以及刚性的同时,实现进一步的轻型化。
第三方式为:根据第一或者第二方式所涉及的摩托车用框架,上述动力机包括缸盖相对于曲柄箱位于上侧的发动机,上述动力机固定部固定于上述缸盖。
由此,上述动力机固定部固定于上述发动机的缸盖,因此能够进一步缩短一对前侧主框架。
第四方式为:根据第一~第三中任一方式所涉及的摩托车用框架,在车宽方向上观察,上述动力机固定部设置于燃料箱的下侧位置,在上述一对前侧主框架连结有支承上述燃料箱的箱支承部。
由此,上述动力机固定部设置于燃料箱的下侧位置,因此能够进一步缩短一对前侧主框架。另外,利用具有支承动力机的强度以及刚性的一对前侧主框架,能够支承可成为重物的燃料箱。
第五方式为:根据第一~第四中任一方式所涉及的摩托车用框架,还具备一对前侧下框架,上述一对前侧下框架设置于比上述一对前侧主框架靠下侧的位置,从上述头管在车宽方向上分开并朝向动力机延伸而固定于动力机。
由此,也能够利用一对前侧下框架更稳固地支承动力机。
第六方式为:根据第一~第五中任一方式所涉及的摩托车用框架,上述一对前侧主框架彼此经由动力机在车宽方向上连结,上述摩托车用框架还具备将上述一对后侧主框架彼此连结的车宽方向框架。
由此,能够利用动力机在车宽方向上将一对前侧主框架彼此连结,因此能够省略将该一对前侧主框架彼此在车宽方向上连结的部件,从而能够实现轻型化。另外,能够利用车宽方向框架在车宽方向上将一对后侧主框架彼此连结。
第七方式为:根据第一~第六中任一方式所涉及的摩托车用框架,还具备枢轴托架,上述枢轴托架固定于上述动力机的后部,将朝向车辆后侧延伸的摆臂支承为可摆动,并且设置有支承后悬架的一端的后悬架支承部。
由此,摩托车的向前方驱动的驱动力主要从摆臂经由枢轴托架、动力机以及一对前侧主框架而传递至头管。因此,摩托车用框架能够与动力机成为一体而承受驱动力。另外,由于能够使枢轴托架具有支承摆臂以及后悬架的强度,所以能够实现动力机的轻型化。
第八方式为:根据第七方式所涉及的摩托车用框架,具备:一对后侧辅助框架,它们相对于上述一对后侧主框架支承上述枢轴托架以及上述动力机;和一对板状托架,它们分别支承于上述一对后侧辅助框架,并且分别支承于上述枢轴托架的两侧,从上述枢轴托架的外侧支承摆臂的枢轴。由此,能够以小型且简易的构造支承摆臂的枢轴。
Claims (8)
1.一种摩托车用框架,其中,具备:
头管;
一对前侧主框架,它们从所述头管在车宽方向上分开并朝向所述头管的后侧的动力机延伸,包括在车宽方向上观察在与所述动力机重叠的位置固定于所述动力机的动力机固定部;以及
一对后侧主框架,它们从所述一对前侧主框架的所述动力机固定部分别朝向后侧延伸。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摩托车用框架,其中,
所述一对后侧主框架是利用所述动力机固定部与所述一对前侧主框架分别连结的部件,且是与所述一对前侧主框架相比低刚性的部件。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摩托车用框架,其中,
所述动力机包括缸盖相对于曲柄箱位于上侧的发动机,
所述动力机固定部固定于所述缸盖。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摩托车用框架,其中,
在车宽方向上观察,所述动力机固定部设置于燃料箱的下侧位置,在所述一对前侧主框架连结有支承所述燃料箱的箱支承部。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摩托车用框架,其中,
还具备一对前侧下框架,所述一对前侧下框架设置于比所述一对前侧主框架靠下侧的位置,从所述头管在车宽方向上分开并朝向所述动力机延伸而固定于所述动力机。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摩托车用框架,其中,
所述一对前侧主框架彼此经由所述动力机在车宽方向上连结,
所述摩托车用框架还具备将所述一对后侧主框架彼此连结的车宽方向框架。
7.根据权利要求1~6中任一项所述的摩托车用框架,其中,
还具备枢轴托架,所述枢轴托架固定于所述动力机的后部,将朝向车辆后侧延伸的摆臂支承为可摆动,并且设置有支承后悬架的一端的后悬架支承部。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摩托车用框架,其中,具备:
一对后侧辅助框架,它们相对于所述一对后侧主框架支承所述枢轴托架以及所述动力机;和
一对板状托架,它们分别支承于所述一对后侧辅助框架,并且分别支承于所述枢轴托架的两侧,从所述枢轴托架的外侧支承摆臂的枢轴。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JP2017-024653 | 2017-02-14 | ||
JP2017024653A JP6826906B2 (ja) | 2017-02-14 | 2017-02-14 | 自動二輪車用フレーム |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08423111A true CN108423111A (zh) | 2018-08-21 |
CN108423111B CN108423111B (zh) | 2020-06-09 |
Family
ID=6310613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1810043765.1A Active CN108423111B (zh) | 2017-02-14 | 2018-01-17 | 摩托车用框架 |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 Link |
---|---|
US (1) | US10710666B2 (zh) |
JP (1) | JP6826906B2 (zh) |
CN (1) | CN108423111B (zh) |
Cited By (1)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12644634A (zh) * | 2019-10-11 | 2021-04-13 | 雅马哈发动机株式会社 | 骑乘式车辆 |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4)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EP3661772A4 (en) * | 2017-07-31 | 2020-07-15 | Bombardier Recreational Products Inc. | SUSPENSION ASSEMBLY FOR A VEHICLE |
JP6806745B2 (ja) * | 2018-08-30 | 2021-01-06 |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 鞍乗り型車両の車体フレーム構造 |
JP7096134B2 (ja) * | 2018-10-23 | 2022-07-05 | カワサキモータース株式会社 | 鞍乗型車両 |
JP7369100B2 (ja) * | 2020-07-10 | 2023-10-25 | カワサキモータース株式会社 | 鞍乗車両 |
Citations (12)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FR2461634A1 (fr) * | 1979-07-20 | 1981-02-06 | Honda Motor Co Ltd | Cycle a moteur a deux roues dans lequel le moteur constitue un element de renforcement du chassis |
JPH01301485A (ja) * | 1989-04-08 | 1989-12-05 | Yamaha Motor Co Ltd | 自動二輪車のフレーム |
EP0825099A2 (en) * | 1996-08-23 | 1998-02-25 | Honda Giken Kogyo Kabushiki Kaisha | Swing arm support structure of motorcycle |
CN201186708Y (zh) * | 2008-04-02 | 2009-01-28 | 增城市海利摩托车有限公司 | 一种摩托车车架 |
CN201863956U (zh) * | 2010-09-14 | 2011-06-15 | 洛阳北方易初摩托车有限公司 | 一种机动两轮车车架 |
EP2873598A1 (en) * | 2013-11-15 | 2015-05-20 | Kawasaki Jukogyo Kabushiki Kaisha | Engine support structure in motorcycle |
CN105317514A (zh) * | 2014-06-24 | 2016-02-10 |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 鞍骑型车辆的消声器支持结构 |
US20160068219A1 (en) * | 2014-09-04 | 2016-03-10 | Suzuki Motor Corporation | Motorcycle |
CN105480343A (zh) * | 2014-10-02 | 2016-04-13 | 川崎重工业株式会社 | 摩托车 |
CN105658509A (zh) * | 2013-11-07 | 2016-06-08 | 川崎重工业株式会社 | 跨乘式车辆的车身框架结构 |
JP2016135655A (ja) * | 2015-01-23 | 2016-07-28 |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 鞍乗り型車両 |
CN106364603A (zh) * | 2015-07-24 | 2017-02-01 |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 跨骑型车辆 |
Family Cites Families (11)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5193973B2 (ja) * | 2009-08-25 | 2013-05-08 |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 鞍乗型車両 |
JP5508898B2 (ja) * | 2010-02-23 | 2014-06-04 |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 鞍乗型車両 |
ES1072680Y (es) * | 2010-06-09 | 2010-12-28 | Creixell Jose Luis Belil | Motocicleta |
JP5661026B2 (ja) * | 2011-12-20 | 2015-01-28 |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 中空溶接組立フレーム構造 |
JP5627155B2 (ja) * | 2011-12-28 | 2014-11-19 | 川崎重工業株式会社 | 電動二輪車 |
JP6237472B2 (ja) * | 2014-05-28 | 2017-11-29 | スズキ株式会社 | 車両の排気管構造 |
JP6140664B2 (ja) * | 2014-10-16 | 2017-05-31 |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 鞍乗り型車両の車体フレーム構造 |
JP6167151B2 (ja) * | 2015-10-09 | 2017-07-19 |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 鞍乗り型車両 |
US10247088B2 (en) * | 2015-10-27 | 2019-04-02 | Suzuki Motor Corporation | Saddle-ridden type vehicle and intake device for engine having supercharger |
JP6605324B2 (ja) * | 2015-12-24 | 2019-11-13 | 川崎重工業株式会社 | スイングアームの支持構造 |
JP2019034606A (ja) * | 2017-08-10 | 2019-03-07 | スズキ株式会社 | 鞍乗型車両の車体フレーム |
-
2017
- 2017-02-14 JP JP2017024653A patent/JP6826906B2/ja active Active
- 2017-12-22 US US15/852,306 patent/US10710666B2/en active Active
-
2018
- 2018-01-17 CN CN201810043765.1A patent/CN108423111B/zh active Active
Patent Citations (12)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FR2461634A1 (fr) * | 1979-07-20 | 1981-02-06 | Honda Motor Co Ltd | Cycle a moteur a deux roues dans lequel le moteur constitue un element de renforcement du chassis |
JPH01301485A (ja) * | 1989-04-08 | 1989-12-05 | Yamaha Motor Co Ltd | 自動二輪車のフレーム |
EP0825099A2 (en) * | 1996-08-23 | 1998-02-25 | Honda Giken Kogyo Kabushiki Kaisha | Swing arm support structure of motorcycle |
CN201186708Y (zh) * | 2008-04-02 | 2009-01-28 | 增城市海利摩托车有限公司 | 一种摩托车车架 |
CN201863956U (zh) * | 2010-09-14 | 2011-06-15 | 洛阳北方易初摩托车有限公司 | 一种机动两轮车车架 |
CN105658509A (zh) * | 2013-11-07 | 2016-06-08 | 川崎重工业株式会社 | 跨乘式车辆的车身框架结构 |
EP2873598A1 (en) * | 2013-11-15 | 2015-05-20 | Kawasaki Jukogyo Kabushiki Kaisha | Engine support structure in motorcycle |
CN105317514A (zh) * | 2014-06-24 | 2016-02-10 |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 鞍骑型车辆的消声器支持结构 |
US20160068219A1 (en) * | 2014-09-04 | 2016-03-10 | Suzuki Motor Corporation | Motorcycle |
CN105480343A (zh) * | 2014-10-02 | 2016-04-13 | 川崎重工业株式会社 | 摩托车 |
JP2016135655A (ja) * | 2015-01-23 | 2016-07-28 |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 鞍乗り型車両 |
CN106364603A (zh) * | 2015-07-24 | 2017-02-01 |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 跨骑型车辆 |
Cited By (2)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12644634A (zh) * | 2019-10-11 | 2021-04-13 | 雅马哈发动机株式会社 | 骑乘式车辆 |
CN112644634B (zh) * | 2019-10-11 | 2022-06-07 | 雅马哈发动机株式会社 | 骑乘式车辆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JP6826906B2 (ja) | 2021-02-10 |
JP2018131001A (ja) | 2018-08-23 |
US20180229797A1 (en) | 2018-08-16 |
US10710666B2 (en) | 2020-07-14 |
CN108423111B (zh) | 2020-06-09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08423111A (zh) | 摩托车用框架 | |
US7730986B2 (en) | Electric component arrangement structure for vehicle, vehicle having the same, and method for arranging electric component in vehicle | |
CN104321244B (zh) | 跨骑型车辆 | |
US9266417B2 (en) | Multi-passenger recreational utility vehicle | |
KR100533653B1 (ko) | 저바닥식 차량의 리어 쿠션 설치 구조 | |
EP3147191A1 (en) | Resonator structure of saddle-ride type vehicle | |
TWI430912B (zh) | vehicle | |
JP6642837B2 (ja) | 鞍乗り型車両のabs配置構造 | |
CA2672285A1 (en) | Exhaust pipe structure of vehicle | |
CN105517884A (zh) | 摩托车的燃料蒸发气体回收装置 | |
WO2012008394A1 (ja) | 鞍乗り型車両 | |
JP5339602B2 (ja) | 自動二輪車 | |
CN110979530B (zh) | 鞍乘型车辆的罩结构 | |
CN101463749B (zh) | 摩托车排气装置 | |
US20100243366A1 (en) | Motorcycle Engine | |
JP4135717B2 (ja) | 小型車両 | |
JP6197370B2 (ja) | 自動二輪車用エンジン | |
JP3788119B2 (ja) | スクータ型自動二輪車 | |
JP4414316B2 (ja) | 自動二輪車 | |
JP2016007913A (ja) | 鞍乗り型車両のマフラー支持構造 | |
CN103661721B (zh) | 跨乘式车辆的框架结构 | |
JP5742136B2 (ja) | 自動二輪車の電装部品取付構造 | |
JP6924332B2 (ja) | 鞍乗型車両のエアクリーナ支持構造 | |
JP7340576B2 (ja) | 鞍乗り型車両 | |
JP6680822B2 (ja) | 鞍乗型車両用内燃機関の吸気構造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 ||
TR01 |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 | ||
TR01 |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 |
Effective date of registration: 20220620 Address after: Akashi, Hyogo Prefecture, Japan Patentee after: Kawasaki motorcycle Co.,Ltd. Address before: Japan Hyogo Prefecture Patentee before: KAWASAKI JUKOGYO Kabushiki Kaisha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