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8398867A - 图像形成装置以及搬送控制方法 - Google Patents

图像形成装置以及搬送控制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8398867A
CN108398867A CN201810109263.4A CN201810109263A CN108398867A CN 108398867 A CN108398867 A CN 108398867A CN 201810109263 A CN201810109263 A CN 201810109263A CN 108398867 A CN108398867 A CN 108398867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paper
clamping part
conveyance
image forming
forming apparatus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810109263.4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川上嘉辉
盐川康夫
大久保贵弘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Konica Minolta Inc
Konica Minolta Opto Inc
Original Assignee
Konica Minolta Opto Inc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Konica Minolta Opto Inc filed Critical Konica Minolta Opto Inc
Publication of CN108398867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8398867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15/00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 G03G15/14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for transferring a pattern to a second base
    • G03G15/16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for transferring a pattern to a second base of a toner pattern, e.g. a powder pattern, e.g. magnetic transfer
    • G03G15/1665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for transferring a pattern to a second base of a toner pattern, e.g. a powder pattern, e.g. magnetic transfer by introducing the second base in the nip formed by the recording member and at least one transfer member, e.g. in combination with bias or heat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15/00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 G03G15/65Apparatus which relate to the handling of copy material
    • G03G15/6555Handling of sheet copy material taking place in a specific part of the copy material feeding path
    • G03G15/6558Feeding path after the copy sheet preparation and up to the transfer point, e.g. registering; Deskewing; Correct timing of sheet feeding to the transfer point
    • G03G15/6561Feeding path after the copy sheet preparation and up to the transfer point, e.g. registering; Deskewing; Correct timing of sheet feeding to the transfer point for sheet registration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5CONVEYING; PACKING; STORING; 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 B65H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e.g. SHEETS, WEBS, CABLES
    • B65H5/00Feeding articles separated from piles; Feeding articles to machines
    • B65H5/06Feeding articles separated from piles; Feeding articles to machines by rollers or balls, e.g. between rollers
    • B65H5/062Feeding articles separated from piles; Feeding articles to machines by rollers or balls, e.g. between rollers between rollers or ball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5CONVEYING; PACKING; STORING; 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 B65H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e.g. SHEETS, WEBS, CABLES
    • B65H7/00Controlling article feeding, separating, pile-advancing, or associated apparatus, to take account of incorrect feeding, absence of articles, or presence of faulty articles
    • B65H7/20Controlling associated apparatu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5CONVEYING; PACKING; STORING; 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 B65H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e.g. SHEETS, WEBS, CABLES
    • B65H2511/00Dimensions; Position; Numbers; Identification; Occurrences
    • B65H2511/20Location in space
    • B65H2511/22Distance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5CONVEYING; PACKING; STORING; 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 B65H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e.g. SHEETS, WEBS, CABLES
    • B65H2511/00Dimensions; Position; Numbers; Identification; Occurrences
    • B65H2511/40Identification
    • B65H2511/416Identification of material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5CONVEYING; PACKING; STORING; 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 B65H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e.g. SHEETS, WEBS, CABLES
    • B65H2515/00Physical entities not provided for in groups B65H2511/00 or B65H2513/00
    • B65H2515/30Forces; Stresses
    • B65H2515/34Pressure, e.g. fluid pressure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5CONVEYING; PACKING; STORING; 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 B65H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e.g. SHEETS, WEBS, CABLES
    • B65H2801/00Application field
    • B65H2801/03Image reproduction devices
    • B65H2801/06Office-type machines, e.g. photocopiers

Landscapes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Electrostatic Charge, Transfer And Separation In Electrography (AREA)
  • Control Or Security For Electrophotography (AREA)

Abstract

提供一种图像形成装置以及搬送控制方法,能够抑制由于转印夹持部与搬送辊对之间的纸张的松弛而在转印夹持部中发生图像不良。图像形成装置具备:转印部,形成向纸张转印图像的转印夹持部;搬送辊对,在纸张的搬送方向上比转印夹持部更靠上游侧配置;以及控制部,以利用预定的夹持压力来搬送被搬送至由搬送辊对形成的搬送夹持部的纸张的方式控制搬送辊对,从而在转印夹持部与搬送夹持部之间使纸张产生松弛,控制部根据搬送夹持部中的纸张的搬送量的增加,以使搬送夹持部中的夹持压力减小的方式控制搬送辊对。

Description

图像形成装置以及搬送控制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图像形成装置以及搬送控制方法。
背景技术
一般而言,利用电子照相工艺技术的图像形成装置(打印机、复印机、传真机等)通过对带电的感光体鼓(像承载体)照射(曝光)基于图像数据的激光,从而形成静电潜像。然后,通过从显影装置向形成有静电潜像的感光体鼓供给调色剂,从而使静电潜像可视化来形成调色剂像。而且,在使该调色剂像直接或者间接地转印到纸张之后,由定影夹持部进行加热、加压而定影,从而在纸张上形成调色剂像。
在使图像转印于纸张的转印夹持部的上游侧,例如设置对纸张的宽度方向上的位置偏移进行校正的对准辊对(例如参照专利文献1)。在纸张被对准辊对夹持时,在纸张的前端进入到转印夹持部之前对准辊对在宽度方向上移动而使纸张移动,从而校正纸张的宽度方向上的位置。
另外,一般而言,对准辊对(转印夹持部的上游侧的搬送辊对)中的纸张的搬送速度被设定为比转印夹持部中的纸张的搬送速度快。由此,如图1A所示,在转印夹持部(被辊423B、424夹持的部分)与对准辊对53a之间,纸张S产生松弛。
在转印夹持部与对准辊对53a的对准转印区间、定影夹持部与转印夹持部的定影转印区间,有由辊的直径的差异所致的搬送速度的差异、由对准的差所致的搬送速度的差异。由于该搬送速度的差异而在对准转印区间、定影转印区间发生纸张S的相互拉伸,甚至发生图像不良。因此,通过在对准转印区间等使纸张S产生松弛、或者控制定影夹持部(被辊63、64夹持的部分)中的搬送速度而在定影转印区间使纸张S产生松弛,从而抑制发生该图像不良。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7-163854号公报
发明内容
然而,在由于辊的直径的差异、辊的磨损而导致对准辊对53a处的搬送速度比期望的搬送速度快时,有时导致在对准转印区间纸张S的松弛量变大。
因此,在纸张S的后端经过对准辊对53a、或者使对准辊对53a在纸张S的搬送途中分离那样的情况下,有可能如图1B所示,纸张S的回退量变大,在转印夹持部中产生震动噪声等图像不良。
在二次转印夹持部处的纸张S的夹持力弱的结构中特别容易发生上述图像不良。另外,在具有比A3尺寸大的长度的长纸上形成图像的情况下,整体的搬送量变多,二次转印夹持部和对准辊对53a的纸张的搬送量的差相应地变大,所以上述图像不良的发生变得明显。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够抑制由于转印夹持部与搬送辊对之间的纸张的松弛而在转印夹持部中发生图像不良的图像形成装置以及搬送控制方法。
本发明的图像形成装置具备:
转印部,形成向纸张转印图像的转印夹持部;
搬送辊对,在所述纸张的搬送方向上比所述转印夹持部更靠上游侧配置;以及
控制部,以利用预定的夹持压力来搬送被搬送至由所述搬送辊对形成的搬送夹持部的所述纸张的方式控制所述搬送辊对,从而在所述转印夹持部与所述搬送夹持部之间使所述纸张产生松弛,
所述控制部根据所述搬送夹持部中的所述纸张的搬送量的增加,以使所述搬送夹持部中的夹持压力减小的方式控制所述搬送辊对。
本发明的搬送控制方法是图像形成装置的搬送控制方法,该图像形成装置具备:转印部,形成向纸张转印图像的转印夹持部;以及搬送辊对,在所述纸张的搬送方向上比所述转印夹持部更靠上游侧配置,其中,
以利用预定的夹持压力来搬送被搬送至由所述搬送辊对形成的搬送夹持部的所述纸张的方式控制所述搬送辊对,从而在所述转印夹持部与所述搬送夹持部之间使所述纸张产生松弛,
根据所述搬送夹持部中的所述纸张的搬送量的增加,以使所述搬送夹持部中的夹持压力减小的方式控制所述搬送辊对。
根据本发明,能够抑制由于转印夹持部与搬送辊对之间的纸张的松弛而在转印夹持部中发生图像不良。
附图说明
图1A是示出转印夹持部与对准辊对之间的纸张的搬送的图。
图1B是示出转印夹持部与对准辊对之间的纸张的搬送的图。
图2是概要地示出本实施方式中的图像形成装置的整体结构的图。
图3是示出本实施方式中的图像形成装置的控制系统的主要部分的图。
图4是示出夹持压力变更前的二次转印夹持部与对准辊对之间的纸张的搬送的图。
图5是示出夹持压力变更后的二次转印夹持部与对准辊对之间的纸张的搬送的图。
图6是示出夹持压力的时间上的变化的图。
图7是示出夹持压力的时间上的变化的图。
图8是示出对准辊对处的薄纸的搬送状态的图。
图9是示出对准辊对处的厚纸的搬送状态的图。
图10是示出在引导部件上设置的松弛检测部的图。
图11是示出图像形成装置中的搬送控制的动作例的一个例子的流程图。
(符号说明)
1:图像形成装置;53a:对准辊对;100:控制部;421:中间转印带;423B:支承辊;424:二次转印辊。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根据附图,详细说明本实施方式。图2是概要地示出本实施方式中的图像形成装置1的整体结构的图。图3示出本实施方式中的图像形成装置1的控制系统的主要部分。
本实施方式的图像形成装置1使用长纸或者非长纸作为纸张S,在该纸张S上形成图像。
在本实施方式中,长纸是搬送方向的长度比一般经常使用的A4尺寸、A3尺寸等的纸张长的印刷用纸(flat paper),具有无法收容于机器内的供纸托盘部件51a~51c的长度。以下,在只是称为“纸张”的情况下,应理解为包括长纸以及非长纸这两方。
图像形成装置1是利用电子照相工艺技术的中间转印方式的彩色图像形成装置。即,图像形成装置1将形成在感光体鼓413上的Y(黄色)、M(品红色)、C(青色)、K(黑色)的各色调色剂像一次转印到中间转印带421,在中间转印带421上重叠4色的调色剂像之后二次转印到纸张,从而形成调色剂像。
另外,在图像形成装置1中采用了如下的串接方式:在中间转印带421的行进方向上串联配置与YMCK这4色对应的感光体鼓413,通过一次的处理使各色调色剂像依次转印到中间转印带421。
如图3所示,图像形成装置1具备图像读取部10、操作显示部20、图像处理部30、图像形成部40、纸张搬送部50、定影部60以及控制部100等。
控制部100具备CPU(Central Processing Unit,中央处理单元)101、ROM(ReadOnly Memory,只读存储器)102、RAM(Random Access Memory,随机存取存储器)103等。CPU101从ROM102读出与处理内容对应的程序并在RAM103中展开,与展开的程序协作而集中控制图像形成装置1的各模块的动作。此时,参照储存于存储部72的各种数据。
控制部100经由通信部71而在与和LAN(Local Area Network,局域网)、WAN(WideArea Network,广域网)等通信网络连接的外部的装置(例如个人计算机)之间进行各种数据的发送接收。控制部100例如接收从外部的装置发送的图像数据,根据该图像数据(输入图像数据)使调色剂像形成于纸张。
图像读取部10构成为具备称为ADF(Auto Document Feeder,自动文件进纸器)的自动原稿供纸装置11以及原稿图像扫描装置12(扫描仪)等。
自动原稿供纸装置11将载置于原稿托盘的原稿D通过搬送机构来搬送而送出到原稿图像扫描装置12。自动原稿供纸装置11能够连续地一下子读取载置于原稿托盘的多张原稿D的图像(包括两面)。
原稿图像扫描装置12光学地扫描从自动原稿供纸装置11搬送到接触玻璃上的原稿或者载置到接触玻璃上的原稿,使来自原稿的反射光在CCD(Charge Coupled Device,电荷耦合器件)传感器12a的受光面上成像,读取原稿图像。图像读取部10根据原稿图像扫描装置12的读取结果,生成输入图像数据。在图像处理部30中对该输入图像数据实施预定的图像处理。
操作显示部20例如由带触摸面板的液晶显示器(LCD:Liquid Crystal Display)构成,作为显示部21以及操作部22发挥功能。显示部21依照从控制部100输入的显示控制信号,进行各种操作画面、图像的状态显示、各功能的动作状况等的显示。操作部22具备数字键、启动键等各种操作键,受理由用户实施的各种输入操作,将操作信号输出到控制部100。
图像处理部30具备对输入图像数据进行与初始设定或者用户设定对应的数字图像处理的电路等。例如,图像处理部30在控制部100的控制下,根据存储部72内的灰度校正数据(灰度校正表格LUT)进行灰度校正。另外,图像处理部30针对输入图像数据,除了灰度校正以外,还实施颜色校正、明暗度校正等各种校正处理、压缩处理等。根据被实施了这些处理的图像数据,控制图像形成部40。
图像形成部40具备用于根据输入图像数据而利用Y成分、M成分、C成分、K成分的各有色调色剂来形成图像的图像形成部件41Y、41M、41C、41K、中间转印部件42等。
Y成分、M成分、C成分、K成分用的图像形成部件41Y、41M、41C、41K具有同样的结构。为便于图示以及说明,用同一符号表示共同的构成要素,在分别区分的情况下对符号添加Y、M、C或者K来表示。在图2中,仅对Y成分用的图像形成部件41Y的构成要素附加符号,关于其它图像形成部件41M、41C、41K的构成要素,省略符号。
图像形成部件41具备曝光装置411、显影装置412、感光体鼓413、带电装置414以及鼓清洁装置415等。
感光体鼓413是在例如铝制的导电性圆筒体(铝管)的周面依次层叠内涂层(UCL:Under Coat Layer)、电荷发生层(CGL:Charge Generation Layer)、电荷输送层(CTL:Charge Transport Layer)而成的负带电型的有机感光体(OPC:Organic Photo-conductor)。
控制部100通过控制对使感光体鼓413旋转的驱动马达(省略图示)供给的驱动电流,使感光体鼓413以一定的圆周速度(线速度)旋转。
带电装置414使具有光电导性的感光体鼓413的表面均匀地带电为负极性。曝光装置411例如由半导体激光器构成,对感光体鼓413照射与各颜色成分的图像对应的激光。由此,在感光体鼓413的表面,通过与周围的电位差而形成各颜色成分的静电潜像。
显影装置412例如是二成分显影方式的显影装置,通过使各颜色成分的调色剂附着到感光体鼓413的表面而使静电潜像可视化来形成调色剂像。
鼓清洁装置415具有与感光体鼓413的表面滑接(滑动接触)的清洁部件等。鼓清洁装置415通过清洁刀片来去除在一次转印之后残存于感光体鼓413的表面的转印残留调色剂。
中间转印部件42具备中间转印带421、一次转印辊422、多个支撑辊423、二次转印辊424以及带清洁装置426等。
中间转印带421由环形带构成,被多个支撑辊423架设成环状。多个支撑辊423中的至少1个由驱动辊构成,其它由从动辊构成。例如,优选为比K成分用的一次转印辊422更靠带行进方向下游侧地配置的辊423A是驱动辊。由此,容易将一次转印部中的带的行进速度保持为恒定。通过驱动辊423A旋转,中间转印带421在箭头A方向上以恒定速度行进。
一次转印辊422与各颜色成分的感光体鼓413相向地配置于中间转印带421的内周面侧。通过夹着中间转印带421将一次转印辊422压接到感光体鼓413,从而形成用于从感光体鼓413向中间转印带421转印调色剂像的一次转印夹持部。
二次转印辊424与配置于驱动辊423A的带行进方向下游侧的支承辊423B相向地配置于中间转印带421的外周面侧。通过夹着中间转印带421将二次转印辊424压接到支承辊423B,从而形成用于从中间转印带421向纸张S转印调色剂像的二次转印夹持部。
中间转印带421、支承辊423B以及二次转印辊424对应于本发明的“转印部”。二次转印夹持部对应于本发明的“转印夹持部”。
在中间转印带421经过一次转印夹持部时,感光体鼓413上的调色剂像依次重叠到中间转印带421而被一次转印。具体而言,对一次转印辊422施加一次转印偏压,对中间转印带421的与一次转印辊422抵接的一侧赋予极性与调色剂相反的电荷,从而调色剂像被静电地转印到中间转印带421。
之后,在纸张经过二次转印夹持部时,中间转印带421上的调色剂像被二次转印到纸张。具体而言,对二次转印辊424施加二次转印偏压,对纸张的与二次转印辊424抵接的一侧赋予极性与调色剂相反的电荷,从而调色剂像被静电地转印到纸张。向定影部60搬送被转印有调色剂像的纸张。
带清洁装置426具有与中间转印带421的表面滑接的带清洁刀片等,去除在二次转印之后残留于中间转印带421的表面的转印残留调色剂。
定影部60具备:具有配置于纸张的定影面侧的定影面侧部件的上侧定影部60A、具有配置于纸张的定影面的相反的面侧的背面侧支撑部件的下侧定影部60B、以及加热源60C等。背面侧支撑部件压接到定影面侧部件,从而形成将纸张夹持并搬送的定影夹持部。
定影部60利用定影夹持部对被二次转印调色剂像并搬送来的纸张进行加热、加压,从而使调色剂像定影到纸张。定影部60以部件形式配置在定影器F内。
纸张搬送部50具备供纸部51、排纸部52以及搬送路径部53等。在构成供纸部51的3个供纸托盘部件51a~51c中,针对预先设定的每个种类收容有根据基本重量(刚度)、尺寸等识别出的纸张S(标准纸张、特殊纸张)。搬送路径部53具有对准辊对53a等多个搬送辊、用于在纸张的两面形成图像的两面搬送路径等。对准辊对53a对应于本发明的“搬送辊对”。
对准辊对53a在控制部100的控制下,校正纸张S在宽度方向上的位置。具体而言,在纸张S被对准辊对53a夹持时,在纸张的前端进入到二次转印夹持部之前对准辊对53a在宽度方向上移动而使纸张S移动,从而校正纸张S在宽度方向上的位置。
对准辊对53a在校正纸张S在宽度方向上的位置之后,在该纸张S完全经过对准辊对53a之前、即在纸张S的搬送途中分离,而返回到移动之前的位置。然后,对准辊对53a在纸张S的后端经过之后再次被压接。此外,对准辊对53a也可以在纸张S的搬送过程中保持压接状态。
另外,对准辊对53a中的纸张S的搬送速度在控制部100的控制下,被设定为比由支承辊423B和二次转印辊424形成的二次转印夹持部中的纸张S的搬送速度快。
具体而言,由对准辊对53a形成的对准夹持部被控制成以预定的夹持压力搬送纸张S。预定的夹持压力是在对准辊对53a以及二次转印夹持部中设定的各搬送速度下对准夹持部中的纸张S的搬送量比二次转印夹持部中的纸张S的搬送量多那样的夹持压力。对准夹持部对应于本发明的“搬送夹持部”。
由此,对准夹持部中的纸张S的搬送量比二次转印夹持部中的纸张S的搬送量多,在二次转印夹持部与对准辊对53a之间(以下称为“对准转印区间”)纸张S产生松弛。
在对准转印区间、定影夹持部与二次转印夹持部之间(以下称为“定影转印区间”),有由辊的直径的差异所致的搬送速度的差异、由对准的差所致的搬送速度的差异。由于该搬送速度的差异而在对准转印区间、定影转印区间产生纸张S的相互拉伸,甚至发生图像不良。因此,通过在对准转印区间使纸张S产生松弛、或者控制定影部60中的搬送速度而在定影转印区间使纸张S产生松弛,从而抑制发生上述图像不良。
另外,在定影转印区间,在以使纸张S发生松弛的方式控制定影部60中的搬送速度的情况下,设置在定影转印区间检测纸张S的松弛的检测部即可。
收容于供纸托盘部件51a~51c的纸张S从最上部起逐张地被送出,并通过搬送路径部53被搬送到图像形成部40。此时,通过对准辊对53a来校正被供给的纸张S的倾斜,并且调整搬送定时。
然后,在图像形成部40中,中间转印带421的调色剂像被一并地二次转印到纸张S的一个面,并在定影部60中实施定影工序。形成图像的纸张S通过具备排纸辊52a的排纸部52而被排出到机器外部。
但是,在由于辊的直径的差异、辊的磨损而导致对准夹持部中的搬送速度比期望的搬送速度快时,有时在对准转印区间导致纸张S的松弛量变大。
因此,在纸张S的后端经过对准夹持部、或者使对准辊对53a在纸张S的搬送途中分离那样的情况下,有可能如图1B所示,纸张S的回退量变大,在转印夹持部中产生震动噪声等图像不良。
在二次转印夹持部处的纸张S的夹持力弱的结构中特别容易发生上述图像不良。另外,在具有比A3尺寸大的长度的长纸上形成图像的情况下,整体的搬送量变多,二次转印夹持部和对准夹持部的纸张的搬送量的差相应地变大,所以上述图像不良的发生变得明显。
因此,在本实施方式中,如图4以及图5所示,控制部100根据对准夹持部中的纸张S的搬送量的增加,以使对准夹持部中的夹持压力从预定的夹持压力逐渐减小的方式控制对准辊对53a。
具体而言,如图4所示,在对准夹持部中的纸张S的搬送量成为预定的搬送量之前,在控制部100的控制下,在对准夹持部中的夹持压力保持预定的夹持压力的状态下搬送纸张S。然后,在对准夹持部中的纸张S的搬送量成为预定的搬送量的情况下,如图5所示,在控制部100的控制下,在使对准夹持部中的夹持压力减小的状态下搬送纸张S。
预定的搬送量例如是与不发生由纸张S的松弛所引起的图像不良的程度的纸张S的松弛量相当的搬送量,也可以根据图像形成装置1的对准转印区间中的空间而适当地变更。此外,考虑到有可能发生图像不良的纸张S的松弛量根据纸张S的种类而不同,能够根据纸张S的种类等来适当地设定预定的搬送量。
另外,作为使夹持压力减小的控制,可以列举如下控制:控制使对准辊对53a压接的未图示的凸轮等来变更对准辊对53a的压接量。即,控制部100通过使对准辊对53a中的各辊向相互分离的一侧移动(参照图5的虚线箭头),减小对准夹持部中的夹持压力。
由此,对准夹持部中的纸张S的搬送量逐渐变少,所以在对准转印区间纸张S的松弛不会变得过大,控制开始时的状态被维持。因此,能够抑制在对准转印区间由于纸张S的松弛而在二次转印夹持部中发生图像不良。
另外,如图6所示,控制部100也可以使对准夹持部中的夹持压力阶段性地减小。在图6中,示出如下例子:从作为预定的夹持压力的P1变更为作为比P1低1个阶段的夹持压力的P2,之后变更为作为比P2还低1个阶段的夹持压力的P3。
另外,如图7所示,控制部100也可以使对准夹持部中的夹持压力连续地减小。在图7中,示出使夹持压力从作为预定的夹持压力的P1直线地降低至P3的例子。
另外,控制部100也可以根据纸张S的基本重量(basis weight),决定对准夹持部中的夹持压力的减小量。如图8所示,在纸张S是基本重量小的薄纸的情况下,如果使对准辊对53a中的各辊分离某种程度,则可能引起无法确保纸张S的搬送所需的夹持压力的情况。因此,在纸张S是基本重量小的薄纸的情况下,控制部100减小对准夹持部中的夹持压力的减小量。
相对于此,如图9所示,在纸张S是基本重量大的厚纸的情况下,即使使对准辊对53a中的各辊分离某种程度,也容易充分确保纸张S的搬送所需的夹持压力。因此,在纸张S是基本重量大的厚纸的情况下,控制部100增大对准夹持部中的夹持压力的减小量。在图9所示的纸张S的情况下,以使对准夹持部中的夹持压力比薄纸时(用双点划线图示)更小的方式使各辊的距离变远。
另外,控制部100也可以根据纸张S的种类,决定对准夹持部中的夹持压力的减小量。例如,在纸张S是表面被涂层的涂层纸的情况下,相比于表面未被涂层的普通纸,表面易于打滑,所以在搬送纸张S时需要某种程度的夹持压力。
因此,在是涂层纸的情况下,相比于是普通纸的情况,控制部100使对准夹持部中的夹持压力的减小量变小。由此,在纸张是涂层纸的情况下,能够抑制在对准夹持部中纸张S打滑。
但是,在两面印刷时进行如下控制:在纸张S的第1面(例如表面)形成图像之后,在与第1面相反的一侧的第2面(例如背面)形成图像。在第1面形成图像时,两面都未形成图像,但在第2面形成图像时,在第1面形成有图像。
因此,对准夹持部中的打滑量在第1面形成图像的情况和在第2面形成图像的情况下不同。具体而言,在纸张S上形成有图像的情况下,相比于未形成有图像的情况,在对准夹持部中更容易打滑,所以在两面印刷时在第2面形成图像时,需要确保某种程度的夹持压力。
因此,在纸张S的第1面形成图像之后在第2面形成图像时,控制部100使在第1面形成图像时的对准夹持部中的夹持压力的减小量与在第2面形成图像时的对准夹持部中的减小量不同。具体而言,控制部100使在第2面形成图像时的对准夹持部的夹持压力的减小量小于在第1面形成图像时的对准夹持部的夹持压力的减小量。由此,在第2面形成图像时,确保比在第1面形成图像时更大的夹持压力,所以能够抑制在对准夹持部中纸张S打滑。
另外,在两面印刷的情况下,也可以根据第1面的图像的覆盖率,决定在第2面形成图像时的对准夹持部中的夹持压力的减小量。图像的覆盖率越大,则在对准夹持部中纸张S越容易打滑。因此,通过进行图像的覆盖率越大则使对准夹持部中的夹持压力的减小量越小的控制,能够进一步抑制在对准夹持部中纸张S打滑。
另外,在使对准夹持部中的夹持压力减小而纸张S经过对准辊对53a之后,为了接下来的纸张S的位置校正以及向二次转印夹持部的搬送,需要以使对准夹持部中的夹持压力尽可能迅速地成为预定的夹持压力的方式使对准辊对53a重新压接。
因此,控制部100使对准辊对53a重新压接时的速度比减小对准夹持部中的夹持压力时的速度快。由此,能够迅速地进行针对接下来的纸张S中的位置校正以及搬送的准备。
另外,如图10所示,例如在二次转印夹持部的上游侧设置的引导部件430中,当设置检测纸张S的松弛的松弛检测部431时,能够进行根据松弛检测部431的检测结果而使对准夹持部中的夹持压力减小的控制。
松弛检测部431在例如为在引导部件430上可在纸张S的搬送方向上摇动的致动器的情况下,通过检测相对引导部件430的角度来检测纸张S的松弛。
由此,能够进行与实际的纸张S的松弛量对应的控制。即,能够控制为在纸张S的松弛量变小的情况下以使纸张S的松弛量变大的方式增大夹持压力,另一方面,控制为在纸张S的松弛量变大的情况下以使纸张S的松弛量变小的方式减小夹持压力。
其结果,在对准转印区间中,能够维持适度的松弛。另外,还能够根据实际的松弛量,变更进行使对准夹持部中的夹持压力减小的控制的定时。
另外,控制部100根据纸张S的种类、基本重量,变更进行使对准夹持部中的夹持压力减小的控制的定时。具体而言,在纸张S是薄纸的情况下,纸张S的稳固性弱,即使松弛变大也不易发生图像不良,所以将该定时设定得晚。另外,在纸张S是厚纸的情况下,纸张S的稳固性强,在松弛变大时易于发生图像不良,所以将该定时设定得早。由此,能够根据纸张S的种类、基本重量而在合适的定时进行控制。
说明如以上那样构成的图像形成装置1中的夹持压力控制的动作的一个例子。图11是示出图像形成装置1中的夹持压力控制的动作例的一个例子的流程图。在进行印刷作业时,适当地执行图11中的处理。此外,图11中的处理是纸张S为长纸时的控制的一个例子。
如图11所示,控制部100判定纸张S的搬送量是否成为预定的搬送量以上(步骤S101)。判定的结果,在纸张S的搬送量未成为预定的搬送量以上的情况下(步骤S101,“否”),重复步骤S101的处理。
另一方面,在纸张S的搬送量成为预定的搬送量以上的情况下(步骤S101,“是”),控制部100变更对准夹持部中的夹持压力(步骤S102)。具体而言,控制部100以使对准夹持部中的夹持压力减小的方式进行变更。
接下来,控制部100判定印刷作业是否结束(步骤S103)。判定的结果,在印刷作业未结束的情况下(步骤S103,“否”),处理返回到步骤S101。另一方面,在印刷作业结束的情况下(步骤S103,“是”),本控制结束。
根据如以上那样构成的本实施方式,对准夹持部中的纸张S的搬送量逐渐变少,所以在对准转印区间纸张S的松弛不会变得过大,控制开始时的状态被维持。因此,能够抑制在对准转印区间由于纸张S的松弛而在二次转印夹持部中发生图像不良。
另外,在二次转印夹持部中的纸张S的夹持力弱的结构中特别容易发生上述图像不良,但在该结构的情况下,能够在对准夹持部中调整夹持压力,针对二次转印夹持部减小对准夹持部中的纸张S的搬送量。其结果,即使是二次转印夹持部中的纸张S的夹持力弱的结构,也能够抑制在对准转印区间由于纸张S的松弛而在二次转印夹持部中发生图像不良。
另外,在纸张S是长纸的情况下,通过在搬送的途中减小对准夹持部中的夹持压力,在对准转印区间纸张S的松弛不会变得过大。因此,能够抑制在对准转印区间由于纸张S的松弛而在二次转印夹持部中发生图像不良。
此外,对准辊对53a也可以在减小夹持压力的过程中,以在对准转印区间不发生由纸张S的松弛所引起的图像不良为条件,使各辊相互分离。
此外,上述实施方式都只是示出实施本发明时的具体化的一个例子,不应通过它们来限定地解释本发明的技术范围。即,本发明能够不脱离其宗旨或者其主要的特征而以各种方式实施。

Claims (16)

1.一种图像形成装置,具备:
转印部,形成向纸张转印图像的转印夹持部;
搬送辊对,在所述纸张的搬送方向上比所述转印夹持部更靠上游侧配置;以及
控制部,以利用预定的夹持压力来搬送被搬送至由所述搬送辊对形成的搬送夹持部的所述纸张的方式控制所述搬送辊对,从而在所述转印夹持部与所述搬送夹持部之间使所述纸张产生松弛,
所述控制部根据所述搬送夹持部中的所述纸张的搬送量的增加,以使所述搬送夹持部中的夹持压力减小的方式控制所述搬送辊对。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其中,
在所述搬送夹持部中的所述纸张的搬送量达到预定的搬送量之后,所述控制部开始减小所述搬送夹持部中的所述夹持压力。
3.根据权利要求1或者2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其中,
所述控制部使所述搬送夹持部中的所述夹持压力阶段性地减小。
4.根据权利要求1或者2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其中,
所述控制部使所述搬送夹持部中的所述夹持压力连续地减小。
5.根据权利要求1~4中的任意一项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其中,
所述控制部通过使所述搬送辊对的各辊向相互分离的一侧移动,从而使所述搬送夹持部中的所述夹持压力减小。
6.根据权利要求1~5中的任意一项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其中,
所述控制部根据所述纸张的种类,决定所述搬送夹持部中的所述夹持压力的减小量。
7.根据权利要求1~6中的任意一项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其中,
所述控制部根据所述纸张的基本重量,决定所述搬送夹持部中的所述夹持压力的减小量。
8.根据权利要求1~7中的任意一项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其中,
在所述纸张的第1面形成图像之后在与所述第1面相反的一侧的第2面形成图像时,所述控制部使在所述第1面形成图像时的所述搬送夹持部中的所述夹持压力的减小量与在所述第2面形成图像时的所述搬送夹持部中的所述夹持压力的减小量不同。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其中,
所述控制部使在所述第2面形成图像时的所述搬送夹持部的所述夹持压力的减小量小于在所述第1面形成图像时的所述搬送夹持部中的所述夹持压力的减小量。
10.根据权利要求8或者9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其中,
所述控制部根据所述第1面的覆盖率,决定在所述第2面形成图像时的所述搬送夹持部的所述夹持压力的减小量。
11.根据权利要求1~10中的任意一项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其中,
在所述纸张经过所述搬送夹持部之后,所述控制部在接下来的纸张被搬送至所述搬送夹持部的位置之前使所述搬送辊对重新压接使得成为所述预定的夹持压力,
所述控制部使所述搬送辊对重新压接时的速度比使所述搬送夹持部中的所述夹持压力减小时的速度快。
12.根据权利要求1~11中的任意一项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其中,
具备松弛检测部,该松弛检测部检测所述转印夹持部与所述搬送夹持部之间的所述纸张的松弛,
所述控制部根据所述松弛检测部的检测结果,进行使所述搬送夹持部中的所述夹持压力减小的控制。
13.根据权利要求1~12中的任意一项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其中,
所述控制部根据所述纸张的种类,变更进行使所述搬送夹持部中的所述夹持压力减小的控制的定时。
14.根据权利要求1~13中的任意一项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其中,
所述控制部根据所述纸张的基本重量,变更进行使所述搬送夹持部中的所述夹持压力减小的控制的定时。
15.根据权利要求1~14中的任意一项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其中,
所述搬送辊对是在所述纸张的宽度方向上移动而对搬送中的所述纸张的位置进行校正的对准辊对。
16.一种图像形成装置的搬送控制方法,该图像形成装置具备:转印部,形成向纸张转印图像的转印夹持部;以及搬送辊对,在所述纸张的搬送方向上比所述转印夹持部更靠上游侧配置,其中,
以利用预定的夹持压力来搬送被搬送至由所述搬送辊对形成的搬送夹持部的所述纸张的方式控制所述搬送辊对,从而在所述转印夹持部与所述搬送夹持部之间使所述纸张产生松弛,
根据所述搬送夹持部中的所述纸张的搬送量的增加,以使所述搬送夹持部中的夹持压力减小的方式控制所述搬送辊对。
CN201810109263.4A 2017-02-08 2018-02-05 图像形成装置以及搬送控制方法 Pending CN108398867A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7-021138 2017-02-08
JP2017021138A JP6977271B2 (ja) 2017-02-08 2017-02-08 画像形成装置および搬送制御方法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8398867A true CN108398867A (zh) 2018-08-14

Family

ID=6303763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810109263.4A Pending CN108398867A (zh) 2017-02-08 2018-02-05 图像形成装置以及搬送控制方法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US (1) US10705473B2 (zh)
JP (1) JP6977271B2 (zh)
CN (1) CN108398867A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7314663B2 (ja) * 2019-07-05 2023-07-26 京セラドキュメントソリューションズ株式会社 画像形成装置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841237A (zh) * 2005-03-29 2006-10-04 佳能株式会社 图像形成装置
US20140064813A1 (en) * 2012-09-04 2014-03-06 Konica Minolta, Inc.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CN103809407A (zh) * 2012-11-05 2014-05-21 佳能株式会社 成像装置
CN104139602A (zh) * 2013-05-09 2014-11-12 高斯国际美洲公司 卷筒纸印刷机上未张紧产品长度的闭环控制
WO2016117339A1 (en) * 2015-01-20 2016-07-28 Ricoh Company, Limited Pressure device,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and method of controlling pressure device

Family Cites Families (1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805390B2 (ja) * 1990-10-12 1998-09-30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画像形成装置
JPH06239489A (ja) * 1993-02-19 1994-08-30 Fuji Xerox Co Ltd 転写材搬送装置
EP0666518B1 (en) * 1994-02-04 2006-06-28 Sharp Kabushiki Kaisha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JPH07261573A (ja) * 1994-03-24 1995-10-13 Canon Inc 画像形成装置
JP2001151377A (ja) * 1999-11-30 2001-06-05 Fuji Xerox Co Ltd シート搬送装置
US6516180B2 (en) * 2000-10-18 2003-02-04 Riso Kagaku Corporation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and control device and method therefor
JP4372700B2 (ja) * 2005-02-17 2009-11-25 シャープ株式会社 画像形成装置、画像形成装置の制御プログラム及び記録媒体
JP4908840B2 (ja) * 2005-12-14 2012-04-04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画像形成装置
JP4975518B2 (ja) * 2007-05-11 2012-07-11 シャープ株式会社 画像形成装置
JP2009157243A (ja) * 2007-12-27 2009-07-16 Fuji Xerox Co Ltd 画像形成装置
JP4725607B2 (ja) * 2008-06-27 2011-07-13 富士ゼロックス株式会社 画像形成装置、制御装置、およびプログラム
JP4850940B2 (ja) * 2009-08-26 2012-01-11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画像形成装置
JP2011195233A (ja) * 2010-03-18 2011-10-06 Konica Minolta Business Technologies Inc 用紙搬送装置、画像形成装置、および用紙搬送装置の制御方法
JP6273810B2 (ja) * 2013-12-05 2018-02-07 コニカミノルタ株式会社 画像形成装置

Patent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841237A (zh) * 2005-03-29 2006-10-04 佳能株式会社 图像形成装置
US20140064813A1 (en) * 2012-09-04 2014-03-06 Konica Minolta, Inc.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CN103809407A (zh) * 2012-11-05 2014-05-21 佳能株式会社 成像装置
CN104139602A (zh) * 2013-05-09 2014-11-12 高斯国际美洲公司 卷筒纸印刷机上未张紧产品长度的闭环控制
WO2016117339A1 (en) * 2015-01-20 2016-07-28 Ricoh Company, Limited Pressure device,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and method of controlling pressure device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US20180224791A1 (en) 2018-08-09
JP6977271B2 (ja) 2021-12-08
US10705473B2 (en) 2020-07-07
JP2018128561A (ja) 2018-08-16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JP6540734B2 (ja) 画像読取装置および画像形成システム
CN105523417B (zh) 图像形成装置以及图像形成系统
US8810875B2 (en) Image reading apparatus and method, and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CN104793473B (zh) 图像形成装置
JP2018063364A (ja) 画像形成装置および画像不良判断プログラム
JP2006212894A (ja) 画像形成装置
JP6187531B2 (ja) 画像形成装置および画像形成システム
JP6361642B2 (ja) 画像形成システム、画像形成装置および画像形成方法
CN108398867A (zh) 图像形成装置以及搬送控制方法
CN100520616C (zh) 输送辊、输送机构和图像形成装置
JP2015049471A (ja) 画像形成装置
JP2015184422A (ja) 後処理装置および画像形成装置
JP4955421B2 (ja) 画像形成装置
JP6024690B2 (ja) 画像形成システム
JP6891523B2 (ja) 画像形成装置および搬送制御方法
JP7091720B2 (ja) 画像形成装置および搬送制御方法
US10120309B2 (en) Fixing device,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and belt-shape changing method
JP6750391B2 (ja) 画像形成システム、画像形成装置、階調補正方法および階調補正プログラム
US20180224792A1 (en)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and conveyance speed control method
JP2018185361A (ja) 画像形成装置および搬送制御方法
JP6965306B2 (ja) 画像読取装置および画像形成システム
JP7081212B2 (ja) 画像形成装置、スクリーンパターンの決定方法及びプログラム
US20210349669A1 (en) Image processing device, image forming device and recording medium
US10209660B2 (en) Image formation device with toner increase mode
JP6844196B2 (ja) 画像形成装置および画像形成プログラム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WD01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deemed withdrawn after publication
WD01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deemed withdrawn after publication

App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201808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