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8095526A - 锅具的控制方法及锅具 - Google Patents
锅具的控制方法及锅具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08095526A CN108095526A CN201611050709.8A CN201611050709A CN108095526A CN 108095526 A CN108095526 A CN 108095526A CN 201611050709 A CN201611050709 A CN 201611050709A CN 108095526 A CN108095526 A CN 108095526A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cookware
- heated
- power
- temperature
- preset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Pending
Links
Classifications
-
- A—HUMAN NECESSITIES
- A47—FURNITURE; DOMESTIC ARTICLES OR APPLIANCES; COFFEE MILLS; SPICE MILLS; SUCTION CLEANERS IN GENERAL
- A47J—KITCHEN EQUIPMENT; COFFEE MILLS; SPICE MILLS; APPARATUS FOR MAKING BEVERAGES
- A47J27/00—Cooking-vessels
- A47J27/004—Cooking-vessels with integral electrical heating means
-
- A—HUMAN NECESSITIES
- A47—FURNITURE; DOMESTIC ARTICLES OR APPLIANCES; COFFEE MILLS; SPICE MILLS; SUCTION CLEANERS IN GENERAL
- A47J—KITCHEN EQUIPMENT; COFFEE MILLS; SPICE MILLS; APPARATUS FOR MAKING BEVERAGES
- A47J36/00—Parts, details or accessories of cooking-vessels
- A47J36/24—Warming devices
- A47J36/2483—Warming devices with electrical heating means
Abstract
本发明实施例公开了一种锅具的控制方法及装置,所述方法包括:在第一工序S1,控制锅盖打开的所述锅具以第一加热状态进行加热;检测所述锅盖是否扣合的扣合信号,当检测到所述扣合信号时进入第二工序S2,其中,在所述S2中,所述锅具停止加热或以第二加热状态进行加热。本实施例提供的锅具可以至少工作在S1和S2这两种工序中,当进行烹饪时,该锅具可以在不换锅的情况下,完成S1和S2两道工序,从而简化烹饪,提升锅具的有效使用率。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电器领域,尤其涉及一种锅具的控制方法及锅具。
背景技术
锅具是烹饪用的常用锅具。所述锅具有各种类型,例如,压力锅,压力锅是利用高于常压的压力,对食材进行加压处理的一种电器装置,一方面加速烹饪,另一方面也可以做出不同风味的食物。但是在现有技术中,如果使用电压力锅煲汤或做菜,为了是汤更浓或菜更干,往往是使用炒锅先进行煎炒,再放入压力锅中进行焖炖,甚至焖炖后再进行开盖收汁,通过收汁使汤水翻滚从而使汤更浓或通过收汁使多余的水分蒸发掉从而使菜更干。显然在煲汤和菜的提干过程中,可能需要换锅,需要多个锅具,操作繁琐,每一个锅具的使用有限。
发明内容
有鉴于此,本发明实施例期望提供一种锅具的控制方法及锅具,可用于至少部分解决上述问题。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发明的技术方案是这样实现的:
本实施例提供一种锅具的控制方法,包括:
本发明实施例第一方面提供一种锅具的控制方法,包括:
在第一工序S1,控制锅盖打开的所述锅具以第一加热状态进行加热;
检测所述锅盖是否扣合的扣合信号,当检测到所述扣合信号时进入第二工序S2,其中,在所述S2中,所述锅具停止加热或以第二加热状态进行加热。
基于上述方案,当所述锅具的锅盖相对于锅体可旋合时,所述方法还包括:
检测所述锅盖是否旋合的旋合信号,当检测到所述旋合信号时,从所述S1 或所述S2进入第三工序S3;其中,在所述S2中,控制所述锅具以第三加热状态进行加热。
基于上述方案,所述方法还包括:
当处于所述S3的所述锅具满足第一预设条件时,进入第四工序S4,其中,在所述S4中,控制所述锅具以第四加热状态进行加热。
基于上述方案,所述当处于所述S3的所述锅具满足第一预设条件时,进入第四工序S4,包括:
当所述锅具内的温度达到第一预设温度时,控制所述锅具进入所述S4;
或,
当所述锅具的压力达到第一预设压力时,控制所述锅具进入所述S4。
基于上述方案,所述锅具还包括排汽装置时,所述方法还包括:
当所述处于所述S4的所述锅具满足第二预设条件时,进入第五工序S5,其中,在所述S5中,控制所述锅具以第五加热状态进行加热,并按预定方式打开所述排汽装置进行排汽。
基于上述方案,所述当处于所述S4的所述锅具满足第二预设条件时,进入第五工序S5,包括:
当所述锅具控制所述锅具进入所述S4的持续时长达到第一预设时长时,控制所述锅具进入所述S5;
或
所述锅具内的压力维持在第二预设压力的时长,达到第二预设时长时,控制所述锅具进入所述S5。
基于上述方案,所述方法还包括:
当所述处于所述S5的所述锅具满足第三预设条件时,控制所述锅具从所述S5进入第六工序S6;其中,在所述S6中,控制所述锅具停止排汽,并进入保温状态或待机状态。
基于上述方案,所述当所述处于所述S5的所述锅具满足第三预设条件时,控制所述锅具从所述S5进入第六工序S6,包括:
当所述锅具维持在所述S5中的时长达到第三预设时长,进入所述S6;
或,
当所述锅具内的温度进入预设范围内,进入所述S6。
基于上述方案,所述在第一工序S1,控制所述锅具以第一加热状态进行加热,包括:
在所述S1,控制所述锅具以第一功率进行加热;
当所述锅具的温度达到第一控制温度时,降低加热功率或停止加热;
当所述锅具的温度低于第二控制温度时恢复以所述第一功率加热;其中,所述第二控制温度低于所述第一控制温度。
基于上述方案,所述控制所述锅具以第二加热状态进行加热,包括:以第二功率进行加热;其中,所述第二功率小于所述第一功率;
所述控制所述锅具以第三加热状态进行加热,包括:以第三功率进行加热,其中,所述第三功率大于所述第二功率。
所述控制所述锅具以第四加热状态进行加热,包括:以第四功率进行加热,其中,所述第四功率大于所述第二功率且小于所述第一功率;
所述控制所述锅具以第五加热状态进行加热,包括:以第五功率进行加热,其中,所述第五功率大于所述第二功率,且不小于所述第四功率。
基于上述方案,所述在所述S4中,控制所述锅具以第四加热状态进行加热,包括:
控制所述锅具以第四功率进行加热,当所述锅具的温度大于第三控制温度时,降低加热功率或停止加热,当所述锅具的温度低于第四控制温度时,恢复以所述第四功率进行加热;所述第四控制温度低于所述第三控制温度。
基于上述方案,所述第二控制温度不小于所述第三控制温度。
基于上述方案,所述锅具处于所述S2时的锅具内的压力,大于所述锅具所在环境的环境压力。
基于上述方案,所述方法还包括:
当所述锅具满足第四预设条件时,从所述S1或所述S2进入第四工序S4 其中,在所述S4中,控制所述锅具以第四加热状态进行加热。
基于上述方案,所述方法还包括:
当所述锅具满足第五预设条件时,从所述S2或S4进入到第五工序S5,其中,在所述S5中,控制所述锅具以第五加热状态进行加热,并按预定方式打开所述排汽装置进行排汽。
基于上述方案,所述当所述锅具满足第五预设条件时,从所述S2或S4进入到第五工序S5,包括:
当所述锅具内的压力达到第三预设压力,进入所述锅具进入所述S5;
或
当所述锅具内的压力维持在第四预设压力的时长达到第四预设时长时,控制所述锅具进入所述S5。
基于上述方案,所述方法还包括:
当所述锅具满足第六预设条件时,从所述S2进入到第五工序S5。
本发明实施例第二方面提供一种锅具的控制装置,包括:
第一加热控制模块,用于在第一工序S1,控制锅盖打开的所述锅具以第一加热状态进行加热;
第二加热控制模块,用于检测所述锅盖是否扣合的扣合信号,当检测到所述扣合信号时进入第二工序S2,其中,在所述S2中,所述锅具停止加热或以第二加热状态进行加热。
基于上述方案,所述装置还包括:
第三加热控制模块,用于当所述锅具的锅盖相对于锅体可旋合时,检测所述锅盖是否旋合的旋合信号,当检测到所述旋合信号时,从所述S1或所述S2进入第三工序S3;其中,在所述S2中,控制所述锅具以第三加热状态进行加热。
基于上述方案,所述装置还包括:
第四加热控制模块,用于当处于所述S3的所述锅具满足第一预设条件时,进入第四工序S4,其中,在所述S4中,控制所述锅具以第四加热状态进行加热。
基于上述方案,所述第四加热控制模块,具体用于当所述锅具内的温度达到第一预设温度时,控制所述锅具进入所述S4;或,当所述锅具的压力达到第一预设压力时,控制所述锅具进入所述S4。
基于上述方案,所述装置还包括:
第五加热控制模块,用于所述锅具还包括排汽装置时,当所述处于所述S4的所述锅具满足第二预设条件时,进入第五工序S5,其中,在所述S5中,控制所述锅具以第五加热状态进行加热,并按预定方式打开所述排汽装置进行排汽。
基于上述方案,所述第五加热控制模块,具体用于当所述锅具控制所述锅具进入所述S4的持续时长达到第一预设时长时,控制所述锅具进入所述S5;或所述锅具内的压力维持在第二预设压力的时长,达到第二预设时长时,控制所述锅具进入所述S5。
基于上述方案,所述装置还包括:
第六加热控制模块,用于当所述处于所述S5的所述锅具满足第三预设条件时,控制所述锅具从所述S5进入第六工序S6;其中,在所述S6中,控制所述锅具停止排汽,并进入保温状态或待机状态。
基于上述方案,所述第六加热控制模块,具体用于当所述锅具维持在所述S5中的时长达到第三预设时长,进入所述S6;或,当所述锅具内的温度进入预设范围内,进入所述S6。
基于上述方案,所述第一加热控制模块,具体用于在所述S1,控制所述锅具以第一功率进行加热;当所述锅具的温度达到第一控制温度时,降低加热功率或停止加热;当所述锅具的温度低于第二控制温度时恢复以所述第一功率加热;其中,所述第二控制温度低于所述第一控制温度。
基于上述方案,所述第二加热控制模块,具体用于以第二功率进行加热;其中,所述第二功率小于所述第一功率;
所述第三加热控制模块,具体用于以第三功率进行加热,其中,所述第三功率大于所述第二功率。
所述第四加热控制模块,具体用于以第四功率进行加热,其中,所述第四功率大于所述第二功率且小于所述第一功率;
所述第五加热控制模块,具体用于以第五功率进行加热,其中,所述第五功率大于所述第二功率,且不小于所述第四功率。
基于上述方案,所述第四加热控制模块,具体用于控制所述锅具以第四功率进行加热,当所述锅具的温度大于第三控制温度时,降低加热功率或停止加热,当所述锅具的温度低于第四控制温度时,恢复以所述第四功率进行加热;所述第四控制温度低于所述第三控制温度。
基于上述方案,所述第二控制温度不小于所述第三控制温度。
基于上述方案,所述锅具处于所述S2时的锅具内的压力,大于所述锅具所在环境的环境压力。
基于上述方案,所述装置还包括:
第四加热控制模块,具体用于当所述锅具满足第四预设条件时,从所述S1或所述S2进入第四工序S4其中,在所述S4中,控制所述锅具以第四加热状态进行加热。
基于上述方案,所述装置还包括:
第五加热控制模块,用于当所述锅具满足第五预设条件时,从所述S2或S4进入到第五工序S5,其中,在所述S5中,控制所述锅具以第五加热状态进行加热,并按预定方式打开所述排汽装置进行排汽。
基于上述方案,所述第五加热控制模块,具体用于当所述锅具内的压力达到第三预设压力,进入所述锅具进入所述S5;
或
当所述锅具内的压力维持在第四预设压力的时长达到第四预设时长时,控制所述锅具进入所述S5。
基于上述方案,所述装置还包括:
第五加热控制模块,用于当所述锅具满足第六预设条件时,从所述S2进入到第五工序S5。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锅具的控制方法及锅具,至少可以控制锅具工作在S1和S2两道不同的工序,可以控制锅具工作在不同的工序,在不同的工序以相应的加热状态进行加热,这样在进行煲汤或做菜时,只用一个锅就可以满足烹饪过程中需要的各个烹饪状态,从而减少锅的使用,在烹饪过程中就不用换锅,简化烹饪,拓展锅具的使用范围,提升锅具的有效使用。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第一种锅具的控制方法的流程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第二种锅具的控制方法的流程示意图;
图3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第一种锅具的控制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第一种锅具的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第二种锅具的结构示意图;
图6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第三种锅具的控制方法的流程示意图;
图7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第三种锅具的控制方法的流程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说明书附图及具体实施例对本发明的技术方案做进一步的详细阐述。
如图1所示,本实施例提供一种锅具的控制方法,包括:
步骤S110:在第一工序S1,控制锅盖打开的所述锅具以第一加热状态进行加热;
步骤S120:检测所述锅盖是否扣合的扣合信号,当检测到所述扣合信号时进入第二工序S2,其中,在所述S2中,所述锅具停止加热或以第二加热状态进行加热。
本实施例所述的锅具可包括各种类型的锅具,例如能够提供超出锅具所在环境的环境压力的高压锅,或电饭煲、或能够进行炒菜实现自动切换的菜锅、焖或煮的普通烹饪锅。
在本实施例中所述锅具包括锅体和锅盖,所述锅盖可扣合在所述锅体上,形成一个相对封闭的空间。
在本实施例中所述锅具可处于打开状态,即所述锅盖没有覆盖在所述锅体上,则所述锅具处于第一工序S1。当检测到所述锅盖扣合到所述锅体上的扣合信号时,控制所述锅具进入第二工序S2。在S2中,所述锅盖扣合在锅体上,形成一个相对密闭的空间,对位于锅内的食物封闭空间内加入,例如,在锅内对含水量少时焖食材,或在含水量较多时,煮或炖食材。这里的食材可为各种菜品,也可以为各种可加工的主食。
当然,在具体实现时,只要所述锅具打开,且锅具进入了工作状态,就以进入所述S1工序进行加热。若当前锅具检测到了锅盖的扣合信号,且锅具进入了工作状态,则所述锅具可以直接跳过所述S1直接进入到S2。总之,所述步骤S110和步骤S120可以顺序执行,也可以先执行步骤S120,再执行步骤S110,例如,在使用电饭煲进行烹饪时,针对一些需要先炖后炒的食材,则可以先执行步骤S110,再执行步骤S120。
在本实施例中检测扣合信号,可由磁力开关通过电磁信号的检测获得的。例如,在所述锅体上设置有磁力开关,在所述锅盖上设置有磁力部件;当所述锅盖靠近所述锅体时,所述磁力开关会检测到磁力增大,当锅盖与锅体处于预设位置时,所述磁力开关可能检测到的磁力最大,这样的话,所述磁力开关通过磁力部件产生的磁力的检测,可用于检测所述扣合信号。
这里的磁力部件可为磁铁或可产生磁力的线圈。所述磁力开关可为各种能够检测磁力的开关结果。当然,在具体实现时,所述磁力开关也可以设置在所述锅盖上,所述磁力部件设置在所述锅体上。对应的,所述旋合信号可为检测到所述锅盖和锅体处于所述预设位置时,产生的检测信号。
显然,本实施例提供的锅具控制方法,可以使锅具在检测到扣合信号时,从第一工序进入到第二工序。所述第一工序可以锅盖打开的炒菜工序或煎工序等打开工序;所述第二工序为锅盖扣合的闭合工序。
这样的话,就实现了一个锅具完成至少两个不同的工序,在需要完成这类工序时,不用更换到其他锅具。
在S1中的第一加热状态可为全功率工作状态或大功率工作状态,可以对应于煎炒阶段,用于对食材进行高温爆炒等加热处理。
如图2所示,当所述锅具的锅盖相对于锅体可旋合时,所述方法还包括:
步骤S130:检测所述锅盖是否旋合的旋合信号,当检测到所述旋合信号时,从所述S1或所述S2进入第三工序S3;其中,在所述S2中,控制所述锅具以第三加热状态进行加热。
所述锅具具有多种闭合状态,例如,所述锅具可包括至少两种闭合状态,第一种闭合状态,所述锅盖盖在所述锅具之上,但是锅具的气密性位于第一范围内;第二种闭合状态,所述锅盖盖在所述锅具之上,所述锅具的气密性位于第二范围内。所述第二范围对应的气密性高于所述第一范围对应的气密性。例如,所述锅具为压力锅,其锅盖可以是与锅体进行旋合,或锅盖是铰接在锅体上,进行高压烹饪时,需先扣合锅盖,再旋转锅盖上的旋手以旋合锅盖。
例如,所述锅具与锅盖配合的边缘,向外突起形成有卡齿,所述锅盖包括与锅具扣合的第一闭合圈和第二闭合圈。所述第一闭合圈各处的圈径一致,均与所述锅盖具有卡齿对应的圈径相适配。所述第二闭合圈上设置有一个或多个分散的卡槽,在卡槽处的圈径大于未设置有卡槽处的圈径。若所述锅具的第一闭合圈与所述锅体配合,则所述锅具的气密性处于第一范围内,若所述锅具的第二闭合圈与锅体配合,即所述卡齿位于所述卡槽内,形成了更好的气密封,此时,所述锅具的气密性处于第二范围内。
当然在具体实现时,还可包括第三范围,所述第三范围对应的气密性可抵御所述第一范围对应的气密性。例如,所述锅盖较为随意的盖在所述锅体上,且第一闭合圈和第二闭合圈均未与锅体配合,锅盖与锅体之间还有人眼可见的缝隙等。
这样的话,检测到扣合信号时,所述锅具与锅体之间的气密性可处于第一范围内,当检测到旋合信号时,可认为所述锅具与锅体之间的气密性可处于第二范围内。
在本实施例中检测到所述旋合信号,可认为锅具的气密性对应于第二范围。将自动控制所述锅具进入第三工序S3。
在S3中,以第三加热状态进行加热。在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加热状态、第二加入状态及第三加热状态,均为不同的加热状态,这种不同可以体现在加热功率不一致,当然也可以体现在控制参数不一致。例如,在第一加热状态可以为恒定功率加热,在第二加热状态可为恒定电流加热,此时,电流保持恒定,但是电压在不断变化,从而可能使变化功率加热。在第三加热状态可能使恒压加热,主要是维持锅内的压力稳定,可能采用的变化功率加热,当然,所述第三加热状态还可能是升压加热状态,通过不断加大的加热功率,使所述锅内的压力在第S3下不断升压。
在本实施例中,所述锅具可以先扣合,再旋合,则所述锅具将从S1,进入到S2,再进入到S3。当然,可以如现有的利用夹钳进行锁合的压力锅,即锅盖盖到所述锅体上之后,夹钳锁合锅体的锅沿,锅具直接从打开状态进入到气密性位于第二范围的闭合状态,则此时可以控制锅具直接从S1进入到S3。
总之,所述S3相当于升压工序,以对所述烹饪装置进行加压,这样的话,可以通过加压对所述烹饪装置内的食物进行焖或高压煮或炖的操作。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2所示,所述方法还包括:
步骤S140:当处于所述S3的所述锅具满足第一预设条件时,进入第四工序S4,其中,在所述S4中,控制所述锅具以第四加热状态进行加热。
在本实施例中在所述S3的基础上,还设置有S4。
通过S3的升压之后,在满足第一预设条件时,将控制所述锅具进入所述S4,这里的S4相当于保压工序,使所述烹饪装置在一定的时间内,保持较高且稳定的高压(这里的高压,可认为高于烹饪装置所在环境的环境压力,即常压)。
具体何时进入到所述S4,在本实施例中可包括判断所述锅具是否满足第一预设条件,这里的第一预设条件,可为操作按钮接收到用户指示进入S4的用户指示。
在本实施中还提供另外两种可选方式:
可选方式一:所述步骤S140可包括:
当所述锅具内的温度达到第一预设温度时,控制所述锅具进入所述S4。
S3是检测到旋合信号之后的加热,相当于锅具的封闭加热,显然会提升锅具内的温度,故在本实施例中可以在处于S3的锅具内的温度达到第一预设温度时,控制锅具进入到S4。
随着温度的上升,若所述锅具的气密性足够好,可以一定程度上隔离环境压力对其的影响,则所述锅具可能是一个高压锅,能够产生高于环境的压力。在这种状况下,所述步骤S140可以通过检测锅内的压力,确定是否控制锅具进入S4。具体地可参见可选方式二:所述步骤S140可包括:当所述锅具的压力达到第一预设压力时,控制所述锅具进入所述S4。
作为本实施例的进一步改进,所述锅具还包括排汽装置时,如图2所示,所述方法还包括:
步骤S150:当所述处于所述S4的所述锅具满足第二预设条件时,进入第五工序S5,其中,在所述S5中,控制所述锅具以第五加热状态进行加热,并按预定方式打开所述排汽装置进行排汽。
S2、S3和S4都可为闭合工序,在本实施例中还引入了排气工序,所述排气工序中,锅盖和锅体闭合,但是所述排气装置在S5对应的部分时间或全部时间内与外界保持连通,可用于将锅内产生的水汽排掉,从而达到减少锅内食物含水量的目的。例如,S5可用于做菜过程中的收汁。
触发所述锅具进入S5的方式有多种,例如,检测到指示进入所述S5的用户输入时,可认为是锅具满足所述第二预设条件。在本实施例中还提供其他几种进入到所述S5的第二预设条件。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步骤S150可包括:
当所述锅具控制所述锅具进入所述S4的持续时长达到第一预设时长时,控制所述锅具进入所述S5。
在另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步骤S150可包括:所述锅具内的压力维持在第二预设压力的时长,达到第二预设时长时,控制所述锅具进入所述S5。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二预设压力大于所述第一预设压力或等于所述第一预设压力。这里的第一预设压力和第二预设压力都可为不小于所述锅具所在环境的环境压力的压力值。
在进入S4之后,会确定锅具是否满足第二预设条件,若满足第二预设条件,将控制烹饪装置进入S5。在S5中,会控制烹饪装置中的排汽装置打开,可用于将锅体内的水汽排出,从而达到收汁的目的。在本实施例中所述按照预设方式打开排汽装置,可包括在S5中,一直保持所述排汽装置打开,使所述烹饪装置的锅内与外界保持畅通,以进行连续排汽,或者,控制所述排汽装置时而打开,时而关闭,例如,在S5中,周期性打开关闭所述排汽装置,从而使得所述锅具的锅内与外界时而畅通,时而阻隔,进行间歇性的排汽。当然,除了周期性打开所述排汽装置,还可以预定时间隔打开所述排汽装置,这里的相邻两个预设时间间隔可相等或不等。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2所示,所述方法还包括:
步骤S160:当所述处于所述S5的所述锅具满足第三预设条件时,控制所述锅具从所述S5进入第六工序S6;其中,在所述S6中,控制所述锅具停止排汽,并进入保温状态或待机状态。
所述S6工序可为保温工序,即食物完成了烹饪还未出锅,但是需要保持食物的温度的处理工序,故可以控制所述锅具以较低的功率进行加热,以维持食物的温度,避免冷掉,从而丧失口感。当然,当然所述S6也可以为待机工序,所述待机工序为所述锅具进入休眠阶段或待机状态,不再对锅内的食物进行烹饪和加热等处理。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步骤S160可包括:
当所述锅具维持在所述S5中的时长达到第三预设时长,进入所述S6;
或,
当所述锅具内的温度进入预设范围内,进入所述S6。
锅具维持在S5的时长达到第三预设时长,说明排汽的时长够长了,锅内的水汽排的也差不多了,食物的汤汁也减少到所需的分量时,可以进入到S6,在S6阶段,锅具关闭所述排汽装置,不再继续排汽。在排汽的过程中,水汽会带走热量,锅具也会通过空气等流体与外界环境进行热交换,从而达到降温的作用,当锅内的温度下降到所述预设范围内,可能表示排汽量也已经足够大了,从而无需继续进行排汽,故可以停止排汽的S5,进入到保温或待机的S6。
当然,锅具满足所述第三预设条件,同样可为锅具接收到指示进入所述S6的用户输入。
在上述实施例中检测锅内的温度可包括:锅底的温度、锅盖处的温度,或锅内多个位置处温度的均值或中值,以均值或中值作为与所述第一预设温度进行比较的检测温度,可以确保得到的进入S4的时机的精确把握,从而确保烹饪过程中的精确控制。
检测锅内的压力,可包括检测锅底的压力或锅盖处的压力,或检测锅内不同位置压力的均值或中值。
进一步地,所述步骤S110可包括:
在所述S1,控制所述锅具以第一功率进行加热;
当所述锅具的温度达到第一控制温度时,降低加热功率或停止加热;
当所述锅具的温度低于第二控制温度时恢复以所述第一功率加热;其中,所述第二控制温度低于所述第一控制温度。
在所述S1中以第一功率进行加热,这里的第一功率可为所述烹饪装置的最大功率或劝功率或大功率,以实现快速加热。但是为了避免加热温度过高,出现食材出现焦等现象,在本实施例中将控制锅具的温度维持在第一控制温度和第二控制温度之间。所述第一控制温度可为S1中的温度上限;所述第二控制温度为S1中的温度下限。通过第二控制温度的设置,可以确保S1中的温度不会过低,从而导致食物无法快速加热的问题,同时通过第一控制温度的设置,也可以避免温度过高导致的食物被烹饪坏的问题。
所述步骤S120可包括:以第二功率进行加热;其中,所述第二功率小于所述第一功率;S1为高温加热工艺,可对应于煎炒工艺,需要高温加热。所述S2相当于停止加热或低温加热,可能在锅具使用时,用户可能需要盖上锅盖,若还以第一功率进行加热,可能会出现高温产生的高温气体或水汽灼伤用户的问题,故在本实施例中所述S2将停止加热或以低于第一功率的第二功率进行低温加热。
所述步骤S130可包括:以第三功率进行加热,其中,所述第三功率大于所述第二功率。
在本实施例中所述S3可为升压阶段,升压阶段需要通过高温实现锅内压力的提升,故在本实施例中会以较大的功率进行加热。在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三功率一定高于所述第二功率,在具体实现时可以等于所述第一功率或略低于所述第一功率。
所述步骤S140可包括:以第四功率进行加热,其中,所述第四功率大于所述第二功率且小于所述第一功率;
在本实施例中所述S4为保压阶段,只要维持压力稳定即可,此时相对于S3,可不用再继续升压,故所述第四功率可等于或略小于所述第三功率。当然,为了保住高于常压的压力,所述S4中的第四功率将大于所述第二功率,并小于所述第一功率。
所述步骤S150可包括:以第五功率进行加热,其中,所述第五功率大于所述第二功率,且不小于所述第四功率。
在具体实现时,所述第五功率可以等于所述第四功率,即所述锅具在S4和S5中使用相同的功率进行加热,不再进行加热功率的切换。当然在具体实现时,也可以进行所述加热功率的切换。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步骤S140可包括:
控制所述锅具以第四功率进行加热,当所述锅具的温度大于第三控制温度时,降低加热功率或停止加热,当所述锅具的温度低于第四控制温度时,恢复以所述第四功率进行加热;所述第四控制温度低于所述第三控制温度。
此处的第三控制温度和第四控制温度,为所述锅具工作在S4时的锅内的温度范围。此处,所述第三控制温度为所述S4的温度上限,所述第四控制温度为S4的温度下限。若超出温度上限就停止加热或降低加热功率,当低于温度下限就恢复以第四功率进行加热,以确保S4时所述锅具的温度和/或所述锅具的压力。
在具体实施例中,所述第二控制温度不小于所述第三控制温度。所述第二控制温度为S1的温度下限,所述第三控制温度为S4的温度上限,若所述第二控制温度不小于所述第三控制温度,显然所述第一控制温度不小于所述第三控制温度,所述第四控制温度一定小于所述第二控制温度和所述第一控制温度。
当所述锅具为压力锅时,所述锅具处于所述S2时的锅具内的压力,大于所述锅具所在环境的环境压力。
通过S2的高压烹饪,可以加快食物的烹饪速率或使得食物满足特定的口感。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方法还可包括:
当所述锅具满足第四预设条件时,从所述S1或所述S2进入第四工序S4其中,在所述S4中,控制所述锅具以第四加热状态进行加热。
在本实施例中,所述锅具直接可以从S1或S2进入到S4。
在本实施例中所述S4工序可为闭合工序的一种,也可以为打开工序的一种。这里的第四预设条件可与前述的第二预设条件一致,即可为锅内的压力或温度达到对应的预设阈值。值得注意的是,这里的第四加热状态与前述的第四加热状态为相同的加入装填,例如,都以第四加热功率进行加热。
例如,所述方法还包括:
当所述锅具满足第五预设条件时,从所述S2或S4进入到第五工序S5,其中,在所述S5中,控制所述锅具以第五加热状态进行加热,并按预定方式打开所述排汽装置进行排汽。
这里的第五预设条件可与前述的第三预设条件一直,当然也可以不同,例如,直接从S2或S4进入到S5的锅内温度或压力,对应的阈值不同。前述的S2和S4都可为闭合工序,而本实施例的S5工序为排汽的工序。
进一步地,所述当所述锅具满足第五预设条件时,从所述S2或S4进入到第五工序S5,包括:当所述锅具内的压力达到第三预设压力,进入所述S5;或当所述锅具内的压力维持在第四预设压力的时长达到第四预设时长时,控制所述锅具进入所述S5。这里的第三预设压力可为前述的第二预设压力相同,也可以不同。这的第四预设压力可为与前述的第二预设压力相同或不同。所述第四预设时长可以与所述第二预设时长相同或不同。
在有些实施例中,所述方法还包括:
所述当所述锅具满足第六预设条件时,从所述S2进入到第五工序S5。这里第六预设条件,可参见所述锅具的温度或压力达到预设值。
在本实施例中,所有的S1以第一加热功率加热,在S2中以第二功率加热,在S3中以第三功率加热,在第S4中,以第四加热功率加热,S5中以第五加入功率加热。各个工序中的加热功率可以参见前述实施例。
如图3所示,本实施例提供一种锅具的控制装置,包括:
第一加热控制模块110,用于在第一工序S1,控制锅盖打开的所述锅具以第一加热状态进行加热;
第二加热控制模块120,用于检测所述锅盖是否扣合的扣合信号,当检测到所述扣合信号时进入第二工序S2,其中,在所述S2中,所述锅具停止加热或以第二加热状态进行加热。
该控制装置可为应用于锅具内的信息处理装置。可对应于处理器或处理电路。所述处理器可为微控制器或中央控制器、数字信号控制器或编程阵列等。所述处理电路可为专用集成电路等。
这里的第一加热控制模块110和第二加热控制模块120都可以对应于处理器或处理电路,可控制锅具内的加热电路或加热芯片的加热。所述第一加热控制模块110和或第二加热控制模块120还可包括传感器,可以检测所述锅具是打开的,还是闭合的,例如,通过传感器检测扣合信号,确定出锅具是闭合的。
这里的锅具可为压力锅、电饭锅或炒菜锅等。总之,所述控制装置至少可以使锅具工作在S1和S2两道工序,可以在这两道工序之间切换,不用在切换工序时就需要换锅。
在有些实施例中,所述装置还包括:
第三加热控制模块,用于当所述锅具的锅盖相对于锅体可旋合时,检测所述锅盖是否旋合的旋合信号,当检测到所述旋合信号时,从所述S1或所述S2进入第三工序S3;其中,在所述S2中,控制所述锅具以第三加热状态进行加热。
所述第三加热控制模块对应的硬件结构,与所述第一加热控制模块110和第二加热控制模块120类似,在此就不重复了。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装置还包括:
第四加热控制模块,用于当处于所述S3的所述锅具满足第一预设条件时,进入第四工序S4,其中,在所述S4中,控制所述锅具以第四加热状态进行加热。
同样的第四加热控制模块,可与第三加热控制模块、第一加热控制模块110、第二加热控制模块120对应的硬件结构类似。可选地,所述第四加热控制模块,具体用于当所述锅具内的温度达到第一预设温度时,控制所述锅具进入所述S4;或,当所述锅具的压力达到第一预设压力时,控制所述锅具进入所述S4。
在有些实施例中,所述装置还包括:
第五加热控制模块,用于所述锅具还包括排汽装置时,当所述处于所述S4的所述锅具满足第二预设条件时,进入第五工序S5,其中,在所述S5中,控制所述锅具以第五加热状态进行加热,并按预定方式打开所述排汽装置进行排汽。
所述第五加热控制模块,用于控制锅具工作在S5中。
可选地,所述第五加热控制模块,具体用于当所述锅具控制所述锅具进入所述S4的持续时长达到第一预设时长时,控制所述锅具进入所述S5;或所述锅具内的压力维持在第二预设压力的时长,达到第二预设时长时,控制所述锅具进入所述S5。
此外,所述装置还包括:
第六加热控制模块,用于当所述处于所述S5的所述锅具满足第三预设条件时,控制所述锅具从所述S5进入第六工序S6;其中,在所述S6中,控制所述锅具停止排汽,并进入保温状态或待机状态。
所述第六加热控制模块,可以控制锅具运行在S6中,实现保温或待机。
可选地,所述第六加热控制模块,具体用于当所述锅具维持在所述S5中的时长达到第三预设时长,进入所述S6;或,当所述锅具内的温度进入预设范围内,进入所述S6。
在有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加热控制模块110,具体用于在所述S1,控制所述锅具以第一功率进行加热;当所述锅具的温度达到第一控制温度时,降低加热功率或停止加热;当所述锅具的温度低于第二控制温度时恢复以所述第一功率加热;其中,所述第二控制温度低于所述第一控制温度。
在另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二加热控制模块120,具体用于以第二功率进行加热;其中,所述第二功率小于所述第一功率;所述第三加热控制模块,具体用于以第三功率进行加热,其中,所述第三功率大于所述第二功率。所述第四加热控制模块,具体用于以第四功率进行加热,其中,所述第四功率大于所述第二功率且小于所述第一功率;所述第五加热控制模块,具体用于以第五功率进行加热,其中,所述第五功率大于所述第二功率,且不小于所述第四功率。
再比如,所述第四加热控制模块,具体用于控制所述锅具以第四功率进行加热,当所述锅具的温度大于第三控制温度时,降低加热功率或停止加热,当所述锅具的温度低于第四控制温度时,恢复以所述第四功率进行加热;所述第四控制温度低于所述第三控制温度。所述第二控制温度不小于所述第三控制温度。
当所述锅具为压力锅时,所述锅具处于所述S2时的锅具内的压力,大于所述锅具所在环境的环境压力。
此外,所述装置还包括:
第四加热控制模块,具体用于当所述锅具满足第四预设条件时,从所述S1或所述S2进入第四工序S4其中,在所述S4中,控制所述锅具以第四加热状态进行加热。这里的第四加热控制模块,与前述第四加热控制模块相同,都是控制锅具工作在S4中,但是可能使得锅具进入到S4的触发条件不同,当然也可以相同,但只是可以从S1或S2直接进入到S4。
在另一些实施例中,所述装置还包括:
第五加热控制模块,用于当所述锅具满足第五预设条件时,从所述S2或S4进入到第五工序S5,其中,在所述S5中,控制所述锅具以第五加热状态进行加热,并按预定方式打开所述排汽装置进行排汽。
这里的第五加热控制模块与前述的第五加热控制模块类似,但是在本实施例中,可以直接控制所述锅具从S2或S4,不经过S3的状态下,进入所述S5。
当然,可选地,所述第五加热控制模块,具体用于当所述锅具内的压力达到第三预设压力,进入所述锅具进入所述S5;或当所述锅具内的压力维持在第四预设压力的时长达到第四预设时长时,控制所述锅具进入所述S5。
此外,所述装置还包括:第五加热控制模块,用于当所述锅具满足第六预设条件时,从所述S2进入到第五工序S5。
这里的第五加热控制模块与前述第五加热控制模块对应的硬件结构一样或类似,但是在本实施例中可以直接控制锅具从S2进入到S5。
如图4所示,本实施例提供一种锅具,包括加热电路101、传感器102、排汽装置103及控制器104:这里的控制器104可为前述实施例包括的锅具的控制装置。
所述加热电路110,用于在S1至S6的任意一个工序进行加热;
所述传感器102,用于检测扣合信号,旋合信号或锅内温度或压力的至少其中之一。
所述排汽装置103,可用于在S5进行排汽。
所述控制器104可对应微控制器(MCU)与所述加热电路101、传感器102、排汽装置103都相连,获取这些结构的工作状态,并通过指令的发送控制这些结构的工作状态,从而实现从S1至S6中任意两个状态之间的切换。
如图5所示,本实施例提供一种锅具,包括:
温度检测装置210,用于检测所述锅具内的温度;
扣合装置220,用于检测扣合信号;
旋合装置230,用于检测旋合信号;
排汽装置240,用于排汽;
加热装置250,用于加热;
控制装置260,分别与所述温度检测装置210、所述旋合装置230、所述扣合装置220、所述排汽装置240及所述加热装置250连接,用于控制所述加热装置250在第一工序S1以第一加热状态进行加热;当检测到所述扣合信号时进入第二工序S2,其中,在所述S2中,所述加热装置250停止加热或以第二加热状态进行加热;当检测到所述旋合信号时进入第三工序S3;其中,在所述S2中,控制所述加热装置250以第三加热状态进行加热;当所述锅具满足第一预设条件时,控制所述加热装置250进入第四工序S4,其中,在所述S4中,控制所述加热装置250以第四加热状态进行加热;当所述锅具满足第二预设条件时,控制所述加热装置250进入第五工序S5,其中,在所述S5中,控制所述加热装置250以第五加热状态进行加热,并按预定方式打开所述排汽装置240进行排汽。
所述温度检测装置210可对应于温度计等计量温度的传感器。
所述扣合装置220和所述旋合装置230都可以检测锅盖和锅体的相对位置的传感器或传感装置。
所述排汽装置240可包括排气阀的控制电路等结构。
所述加热装置250可对应于加热电路或加热芯片等。
这里的控制装置260可对应于各种控制芯片,例如,微控制器、数字控制器、可编程阵列、应用处理器或中央处理器等处理器。当然,所述控制装置也可以对应于处理电路,所述处理电路可包括专用集成电路等,用于控制与其相连的各个装置的工作,或根据各个装置提供的参数控制锅具中加热电路或加热芯片的工作。
总之,本实施例提供的所述锅具,可以实现前述方法中的各个实施例,能够实现从S1到S5或从S1到S5的工作全流程。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6所示,所述锅具还包括:计时装置270,与所述控制装置连接,用于计时。
这里的计时装置可包括各种计时器或计时电路,可以用于进行计时,例如,可用于对进入到所述S4的持续时长进行计时,也可以对锅内的压力达到第二预设压力的时长进行计时,总之,可以对锅具位于S1至S5中的任意一个工艺的时长进行计时。
以下结合上述任意实施例提供几个具体示例:
示例一:
如图7所示,本示例提供一种锅具的控制方法,包括:
第1步骤:进入煎炒工序s1,这里的s1可为前述的第一工序S1的一种;
第2步骤:判断是否检测到锅盖的扣合信号,若是,进入第3步骤,若否,返回第1步骤;
第3步骤:进入到停止/暂停工序s2,这里的s2可为前述第二工序S2的一种;
第4步骤:判断是否检测到锅盖的旋合信号,若是进入第5步骤,若否,返回第3步骤。
第5步骤:进入加热工序s3,这里的s3可为前述第二工序S3的一种;
第6步骤:检测锅内的温度是否达到预设温度T1,若是进入第7步骤,若否返回第5步骤;
第7步骤:进入保压工序s4,这里的s4可为前述第二工序S4的一种;
第8步骤:判断进入到s4的时间是否达到预设时间t1,若是进入第9步骤,若否,则第8步骤。
第9步骤:进入收汁阶段s5,这里的s5可为前述第二工序S5的一种;
第10步骤:判断进入s5的时间是否达到预设时间t2,若是则流程结束,若否则进入第11步骤;
第11步骤:判断锅内的温度是否达到预设温度T2,若是则流程结束,若否则返回第9步骤。
在上述示例中,100℃≤T1≤140℃;110℃≤T2≤140℃。5分钟≤t1≤120分钟;1分钟≤t2≤60分钟。
示例二:
本示例提供一种锅具的控制方法,在控制过程中,将整个烹饪过程分为:煎炒工序s1、停止/暂停工序s1、加热工序s1、保压工序s1、收汁工序s1。
在煎炒工序s11,微控制器控制加热装置以第一加热状态进行加热,并以第一温度范围限制加热(即当温度检测装置检测到温度大于第一温度范围时停止加热,当温度检测装置检测到温度小于第一温度范围时重新加热);当检测到扣合信号时,进入停止/暂停工序s2。这里的第一温度范围的上限可为前述的第一控制温度,第一温度范围的下限可为前述的第二控制温度。
在停止/暂停工序s2,微控制器控制加热装置以第二加热状态进行加热;当检测到旋合信号时,进入加热工序s3。
在加热工序s3,微控制器控制加热装置以第三加热状态进行加热,当温度达到预设温度T1时,进入保压工序s4。
在保压工序s4,微控制器控制加热装置以第四加热状态进行加热,并以第二温度范围限制加热(即当温度检测装置检测到温度大于第二温度范围时停止加热,当温度检测装置检测到温度小于第二温度范围时重新加热);当时间达到预设时间t1时,进入收汁工序S5。这里的第二温度范围的温度上限可为前述的第三控制温度,第二温度范围的温度下限为前述的第四控制温度。
在收汁阶段s5,微控制器控制加热装置以第四加热状态进行加热,并控制排汽装置进行排汽(排汽可以是完全打开内锅与外界的通道,也可以使间断性的打开或关闭),整个阶段锅内水分会通过排汽装置逐步被释放到锅外,从而达到收汁的目的;当温度达到预设温度T2或时间达到预设的时间t2时,烹饪结束进入保温或待机状态。
在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一温度范围可为从140℃到200℃;所述第二温度范围可从100℃到140℃。100℃≤T1≤140℃;110℃≤T2≤140℃;5分钟≤t1≤120分钟;1分钟≤t2≤60分钟。
第一加热状态:在煎炒工序s1的加热状态,其特点是大功率或全功率加热;
第二加热状态:第二加热状态不同于第一加热状态,可为小功率加热状态或保温状态;
第三加热状态:第三加热状态不同于第二加热状态,可以为大功率或全功率加热;
第四加热状态:第三加热状态不同于第一加热状态,可以为小功率加热状态;
第五加热状态:第四加热状态不同于第二加热状态,可以为大功率或全功率加热。
在本实施例中全功率加热为以最大功率加热,大功率加热可为低于全功率加热但是大于第一功率阈值加热,所述较大功率加热为小于大功率加热,但是大于小功率加热。这里的加大功率和大功率之间的划分,可以由小于所述第一功率阈值的第二功率阈值来确定。这里的较大功率和小功率的划分可以由小于所述第二功率阈值的第三功率阈值来划分。
在本申请所提供的几个实施例中,应该理解到,所揭露的设备和方法,可以通过其它的方式实现。以上所描述的设备实施例仅仅是示意性的,例如,所述单元的划分,仅仅为一种逻辑功能划分,实际实现时可以有另外的划分方式,如:多个单元或组件可以结合,或可以集成到另一个系统,或一些特征可以忽略,或不执行。另外,所显示或讨论的各组成部分相互之间的耦合、或直接耦合、或通信连接可以是通过一些接口,设备或单元的间接耦合或通信连接,可以是电性的、机械的或其它形式的。
上述作为分离部件说明的单元可以是、或也可以不是物理上分开的,作为单元显示的部件可以是、或也可以不是物理单元,即可以位于一个地方,也可以分布到多个网络单元上;可以根据实际的需要选择其中的部分或全部单元来实现本实施例方案的目的。
另外,在本发明各实施例中的各功能单元可以全部集成在一个处理模块中,也可以是各单元分别单独作为一个单元,也可以两个或两个以上单元集成在一个单元中;上述集成的单元既可以采用硬件的形式实现,也可以采用硬件加软件功能单元的形式实现。
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可以理解:实现上述方法实施例的全部或部分步骤可以通过程序指令相关的硬件来完成,前述的程序可以存储于一计算机可读取存储介质中,该程序在执行时,执行包括上述方法实施例的步骤;而前述的存储介质包括:移动存储设备、只读存储器(ROM,Read-Only Memory)、随机存取存储器(RAM,Random Access Memory)、磁碟或者光盘等各种可以存储程序代码的介质。
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发明揭露的技术范围内,可轻易想到变化或替换,都应涵盖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因此,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应以所述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为准。
Claims (34)
1.一种锅具的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
在第一工序S1,控制锅盖打开的所述锅具以第一加热状态进行加热;
检测锅盖是否扣合的扣合信号,当检测到所述扣合信号时进入第二工序S2,其中,在所述S2中,所述锅具停止加热或以第二加热状态进行加热。
2.根据权利1所述的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
当所述锅具的锅盖相对于锅体可旋合时,所述方法还包括:
检测所述锅盖是否旋合的旋合信号,当检测到所述旋合信号时,从所述S1或所述S2进入第三工序S3;其中,在所述S2中,控制所述锅具以第三加热状态进行加热。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
所述方法还包括:
当处于所述S3的所述锅具满足第一预设条件时,进入第四工序S4,其中,在所述S4中,控制所述锅具以第四加热状态进行加热。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
所述当处于所述S3的所述锅具满足第一预设条件时,进入第四工序S4,包括:
当所述锅具内的温度达到第一预设温度时,控制所述锅具进入所述S4;
或,
当所述锅具的压力达到第一预设压力时,控制所述锅具进入所述S4。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
所述锅具还包括排汽装置时,所述方法还包括:
当所述处于所述S4的所述锅具满足第二预设条件时,进入第五工序S5,其中,在所述S5中,控制所述锅具以第五加热状态进行加热,并按预定方式打开所述排汽装置进行排汽。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
所述当处于所述S4的所述锅具满足第二预设条件时,进入第五工序S5,包括:
当所述锅具控制所述锅具进入所述S4的持续时长达到第一预设时长时,控制所述锅具进入所述S5;
或
所述锅具内的压力维持在第二预设压力的时长,达到第二预设时长时,控制所述锅具进入所述S5。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
所述方法还包括:
当所述处于所述S5的所述锅具满足第三预设条件时,控制所述锅具从所述S5进入第六工序S6;其中,在所述S6中,控制所述锅具停止排汽,并进入保温状态或待机状态。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
所述当所述处于所述S5的所述锅具满足第三预设条件时,控制所述锅具从所述S5进入第六工序S6,包括:
当所述锅具维持在所述S5中的时长达到第三预设时长,进入所述S6;
或,
当所述锅具内的温度进入预设范围内,进入所述S6。
9.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
所述在第一工序S1,控制所述锅具以第一加热状态进行加热,包括:
在所述S1,控制所述锅具以第一功率进行加热;
当所述锅具的温度达到第一控制温度时,降低加热功率或停止加热;
当所述锅具的温度低于第二控制温度时恢复以所述第一功率加热;其中,所述第二控制温度低于所述第一控制温度。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
所述控制所述锅具以第二加热状态进行加热,包括:以第二功率进行加热;其中,所述第二功率小于所述第一功率;
所述控制所述锅具以第三加热状态进行加热,包括:以第三功率进行加热,其中,所述第三功率大于所述第二功率。
所述控制所述锅具以第四加热状态进行加热,包括:以第四功率进行加热,其中,所述第四功率大于所述第二功率且小于所述第一功率;
所述控制所述锅具以第五加热状态进行加热,包括:以第五功率进行加热,其中,所述第五功率大于所述第二功率,且不小于所述第四功率。
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
所述在所述S4中,控制所述锅具以第四加热状态进行加热,包括:
控制所述锅具以第四功率进行加热,当所述锅具的温度大于第三控制温度时,降低加热功率或停止加热,当所述锅具的温度低于第四控制温度时,恢复以所述第四功率进行加热;所述第四控制温度低于所述第三控制温度。
12.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二控制温度不小于所述第三控制温度。
13.根据权利要求1至12任一项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
所述锅具处于所述S2时的锅具内的压力,大于所述锅具所在环境的环境压力。
1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
所述方法还包括:
当所述锅具满足第四预设条件时,从所述S1或所述S2进入第四工序S4其中,在所述S4中,控制所述锅具以第四加热状态进行加热。
15.根据权利要求14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
所述方法还包括:
当所述锅具满足第五预设条件时,从所述S2或S4进入到第五工序S5,其中,在所述S5中,控制所述锅具以第五加热状态进行加热,并按预定方式打开所述排汽装置进行排汽。
16.根据权利要求15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
所述当所述锅具满足第五预设条件时,从所述S2或S4进入到第五工序S5,包括:
当所述锅具内的压力达到第三预设压力,进入所述锅具进入所述S5;
或
当所述锅具内的压力维持在第四预设压力的时长达到第四预设时长时,控制所述锅具进入所述S5。
1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
所述方法还包括:
当所述锅具满足第六预设条件时,从所述S2进入到第五工序S5。
18.一种锅具的控制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第一加热控制模块,用于在第一工序S1,控制锅盖打开的所述锅具以第一加热状态进行加热;
第二加热控制模块,用于检测所述锅盖是否扣合的扣合信号,当检测到所述扣合信号时进入第二工序S2,其中,在所述S2中,所述锅具停止加热或以第二加热状态进行加热。
19.根据权利18所述的控制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装置还包括:
第三加热控制模块,用于当所述锅具的锅盖相对于锅体可旋合时,检测所述锅盖是否旋合的旋合信号,当检测到所述旋合信号时,从所述S1或所述S2进入第三工序S3;其中,在所述S2中,控制所述锅具以第三加热状态进行加热。
20.根据权利要求19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装置还包括:
第四加热控制模块,用于当处于所述S3的所述锅具满足第一预设条件时,进入第四工序S4,其中,在所述S4中,控制所述锅具以第四加热状态进行加热。
21.根据权利要求20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四加热控制模块,具体用于当所述锅具内的温度达到第一预设温度时,控制所述锅具进入所述S4;或,当所述锅具的压力达到第一预设压力时,控制所述锅具进入所述S4。
22.根据权利要求19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装置还包括:
第五加热控制模块,用于所述锅具还包括排汽装置时,当所述处于所述S4的所述锅具满足第二预设条件时,进入第五工序S5,其中,在所述S5中,控制所述锅具以第五加热状态进行加热,并按预定方式打开所述排汽装置进行排汽。
23.根据权利要求22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五加热控制模块,具体用于当所述锅具控制所述锅具进入所述S4的持续时长达到第一预设时长时,控制所述锅具进入所述S5;或所述锅具内的压力维持在第二预设压力的时长,达到第二预设时长时,控制所述锅具进入所述S5。
24.根据权利要求23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装置还包括:
第六加热控制模块,用于当所述处于所述S5的所述锅具满足第三预设条件时,控制所述锅具从所述S5进入第六工序S6;其中,在所述S6中,控制所述锅具停止排汽,并进入保温状态或待机状态。
25.根据权利要求24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六加热控制模块,具体用于当所述锅具维持在所述S5中的时长达到第三预设时长,进入所述S6;或,当所述锅具内的温度进入预设范围内,进入所述S6。
26.根据权利要求23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加热控制模块,具体用于在所述S1,控制所述锅具以第一功率进行加热;当所述锅具的温度达到第一控制温度时,降低加热功率或停止加热;当所述锅具的温度低于第二控制温度时恢复以所述第一功率加热;其中,所述第二控制温度低于所述第一控制温度。
27.根据权利要求26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二加热控制模块,具体用于以第二功率进行加热;其中,所述第二功率小于所述第一功率;
所述第三加热控制模块,具体用于以第三功率进行加热,其中,所述第三功率大于所述第二功率。
所述第四加热控制模块,具体用于以第四功率进行加热,其中,所述第四功率大于所述第二功率且小于所述第一功率;
所述第五加热控制模块,具体用于以第五功率进行加热,其中,所述第五功率大于所述第二功率,且不小于所述第四功率。
28.根据权利要求27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四加热控制模块,具体用于控制所述锅具以第四功率进行加热,当所述锅具的温度大于第三控制温度时,降低加热功率或停止加热,当所述锅具的温度低于第四控制温度时,恢复以所述第四功率进行加热;所述第四控制温度低于所述第三控制温度。
29.根据权利要求28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二控制温度不小于所述第三控制温度。
30.根据权利要求18至29任一项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锅具处于所述S2时的锅具内的压力,大于所述锅具所在环境的环境压力。
31.根据权利要求18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装置还包括:
第四加热控制模块,具体用于当所述锅具满足第四预设条件时,从所述S1或所述S2进入第四工序S4其中,在所述S4中,控制所述锅具以第四加热状态进行加热。
32.根据权利要求31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装置还包括:
第五加热控制模块,用于当所述锅具满足第五预设条件时,从所述S2或S4进入到第五工序S5,其中,在所述S5中,控制所述锅具以第五加热状态进行加热,并按预定方式打开所述排汽装置进行排汽。
33.根据权利要求32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五加热控制模块,具体用于当所述锅具内的压力达到第三预设压力,进入所述锅具进入所述S5;
或
当所述锅具内的压力维持在第四预设压力的时长达到第四预设时长时,控制所述锅具进入所述S5。
34.根据权利要求18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装置还包括:
第五加热控制模块,用于当所述锅具满足第六预设条件时,从所述S2进入到第五工序S5。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611050709.8A CN108095526A (zh) | 2016-11-24 | 2016-11-24 | 锅具的控制方法及锅具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611050709.8A CN108095526A (zh) | 2016-11-24 | 2016-11-24 | 锅具的控制方法及锅具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08095526A true CN108095526A (zh) | 2018-06-01 |
Family
ID=6220500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1611050709.8A Pending CN108095526A (zh) | 2016-11-24 | 2016-11-24 | 锅具的控制方法及锅具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108095526A (zh) |
Cited By (4)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WO2019237478A1 (zh) * | 2018-06-14 | 2019-12-19 | 佛山市顺德区美的电热电器制造有限公司 | 烹饪器具及其降压排气方法和装置 |
CN110618710A (zh) * | 2018-06-19 | 2019-12-27 | 佛山市顺德区美的电热电器制造有限公司 | 一种电器设备和电器设备的控制方法、装置及存储介质 |
CN111265099A (zh) * | 2018-12-05 | 2020-06-12 | 夏普株式会社 | 加热调理器 |
WO2020134318A1 (zh) * | 2018-12-29 | 2020-07-02 | 佛山市顺德区美的电热电器制造有限公司 | 烹饪器具 |
Citations (18)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2035605U (zh) * | 1988-04-12 | 1989-04-12 | 广东省中山市小榄镇珠江电器厂 | 家庭多用煲 |
CN2078128U (zh) * | 1990-07-18 | 1991-06-05 | 邵武市电器开发研究所 | 调温式自动电饭电炒锅 |
CN2083892U (zh) * | 1990-08-24 | 1991-09-04 | 林建民 | 组合压力锅 |
CN2420948Y (zh) * | 2000-04-19 | 2001-02-28 | 张勇 | 可调节能电饭、电炒两用锅 |
US20040177767A1 (en) * | 2003-03-13 | 2004-09-16 | Paloma Industries, Limited | Pressure fryer |
CN1883347A (zh) * | 2006-07-07 | 2006-12-27 | 美的集团有限公司 | 多功能电饭煲及其烹饪方法 |
CN201452912U (zh) * | 2009-06-10 | 2010-05-12 | 广东伊立浦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 电热锅的合盖检测装置 |
CN201542415U (zh) * | 2009-06-30 | 2010-08-11 | 东莞市步步高家用电器有限公司 | 电压力锅合盖到位检测装置 |
CN202445827U (zh) * | 2012-01-17 | 2012-09-26 | 武汉苏泊尔炊具有限公司 | 压力炒锅手柄 |
CN103976640A (zh) * | 2014-06-06 | 2014-08-13 | 中山市韩科电器有限公司 | 具有煎炒功能的电饭煲 |
CN203898018U (zh) * | 2014-02-25 | 2014-10-29 | 美的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 压力锅 |
CN204015964U (zh) * | 2014-06-30 | 2014-12-17 | 九阳股份有限公司 | 一种多功能电热锅 |
CN104323708A (zh) * | 2014-11-21 | 2015-02-04 | 广东洛贝电子科技有限公司 | 一种电压力锅开合盖信号反馈装置 |
CN204143276U (zh) * | 2014-09-25 | 2015-02-04 | 佛山市顺德区美的电热电器制造有限公司 | 压力烹饪器具及其加热控制装置 |
CN104382478A (zh) * | 2014-09-28 | 2015-03-04 | 李文 | 节能多用锅 |
CN105942869A (zh) * | 2015-12-31 | 2016-09-21 | 九阳股份有限公司 | 一种炒菜机 |
CN105942845A (zh) * | 2016-07-22 | 2016-09-21 | 李文献 | 一种可提高蒸炖压力的炒锅及其使用密封圈 |
CN205671926U (zh) * | 2014-11-18 | 2016-11-09 | 史利利 | 电压力锅及其检测电路 |
-
2016
- 2016-11-24 CN CN201611050709.8A patent/CN108095526A/zh active Pending
Patent Citations (18)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2035605U (zh) * | 1988-04-12 | 1989-04-12 | 广东省中山市小榄镇珠江电器厂 | 家庭多用煲 |
CN2078128U (zh) * | 1990-07-18 | 1991-06-05 | 邵武市电器开发研究所 | 调温式自动电饭电炒锅 |
CN2083892U (zh) * | 1990-08-24 | 1991-09-04 | 林建民 | 组合压力锅 |
CN2420948Y (zh) * | 2000-04-19 | 2001-02-28 | 张勇 | 可调节能电饭、电炒两用锅 |
US20040177767A1 (en) * | 2003-03-13 | 2004-09-16 | Paloma Industries, Limited | Pressure fryer |
CN1883347A (zh) * | 2006-07-07 | 2006-12-27 | 美的集团有限公司 | 多功能电饭煲及其烹饪方法 |
CN201452912U (zh) * | 2009-06-10 | 2010-05-12 | 广东伊立浦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 电热锅的合盖检测装置 |
CN201542415U (zh) * | 2009-06-30 | 2010-08-11 | 东莞市步步高家用电器有限公司 | 电压力锅合盖到位检测装置 |
CN202445827U (zh) * | 2012-01-17 | 2012-09-26 | 武汉苏泊尔炊具有限公司 | 压力炒锅手柄 |
CN203898018U (zh) * | 2014-02-25 | 2014-10-29 | 美的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 压力锅 |
CN103976640A (zh) * | 2014-06-06 | 2014-08-13 | 中山市韩科电器有限公司 | 具有煎炒功能的电饭煲 |
CN204015964U (zh) * | 2014-06-30 | 2014-12-17 | 九阳股份有限公司 | 一种多功能电热锅 |
CN204143276U (zh) * | 2014-09-25 | 2015-02-04 | 佛山市顺德区美的电热电器制造有限公司 | 压力烹饪器具及其加热控制装置 |
CN104382478A (zh) * | 2014-09-28 | 2015-03-04 | 李文 | 节能多用锅 |
CN205671926U (zh) * | 2014-11-18 | 2016-11-09 | 史利利 | 电压力锅及其检测电路 |
CN104323708A (zh) * | 2014-11-21 | 2015-02-04 | 广东洛贝电子科技有限公司 | 一种电压力锅开合盖信号反馈装置 |
CN105942869A (zh) * | 2015-12-31 | 2016-09-21 | 九阳股份有限公司 | 一种炒菜机 |
CN105942845A (zh) * | 2016-07-22 | 2016-09-21 | 李文献 | 一种可提高蒸炖压力的炒锅及其使用密封圈 |
Cited By (5)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WO2019237478A1 (zh) * | 2018-06-14 | 2019-12-19 | 佛山市顺德区美的电热电器制造有限公司 | 烹饪器具及其降压排气方法和装置 |
CN110618710A (zh) * | 2018-06-19 | 2019-12-27 | 佛山市顺德区美的电热电器制造有限公司 | 一种电器设备和电器设备的控制方法、装置及存储介质 |
CN110618710B (zh) * | 2018-06-19 | 2022-01-28 | 佛山市顺德区美的电热电器制造有限公司 | 一种电器设备和电器设备的控制方法、装置及存储介质 |
CN111265099A (zh) * | 2018-12-05 | 2020-06-12 | 夏普株式会社 | 加热调理器 |
WO2020134318A1 (zh) * | 2018-12-29 | 2020-07-02 | 佛山市顺德区美的电热电器制造有限公司 | 烹饪器具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08095526A (zh) | 锅具的控制方法及锅具 | |
CN105455663B (zh) | 一种加热控制方法、装置及电压力锅、电饭煲 | |
CN105204451B (zh) | 自动烹饪系统及其控制方法 | |
WO2019233018A1 (zh) | 一种蒸煮器具及其控制方法 | |
CN105476441B (zh) | 烹饪器具的保温控制方法、装置及烹饪器具 | |
CN105768860A (zh) | 电压力锅控制方法、装置及电压力锅 | |
CN103637029B (zh) | 免搅拌电加热自动烹饪装置及其炒菜方法 | |
CN108720577A (zh) | 一种控制方法和设备 | |
CN106551630A (zh) | 烹饪器具及其上盖、烹饪器具的焖烧控制方法 | |
CN104688020B (zh) | 压力烹饪器具及其的控制方法 | |
CN107912959A (zh) | 电饭煲的烹饪控制方法及系统 | |
CN105286495A (zh) | 压力烹饪器具及其的控制方法 | |
CN109381006A (zh) | 一种蒸煮器具及其控制方法 | |
CN107752722A (zh) | 烹饪器具和用于烹饪器具的控制方法 | |
CN108567313A (zh) | 用于烹饪器具的煮饭控制方法及烹饪器具 | |
CN108415310A (zh) | 一种烹饪控制方法及装置、烹饪器 | |
CN107918422A (zh) | 电饭煲的烹饪控制方法及系统 | |
CN106724779A (zh) | 一种自动加料装置、压力锅及烹饪方法 | |
CN112244617A (zh) | 炊具烹饪控制方法、装置以及电子装置 | |
CN201870445U (zh) | 养生壶 | |
CN109793421A (zh) | 烹饪控制方法及烹饪控制装置、存储介质及压力烹饪器具 | |
CN109343434B (zh) | 一种电子烹饪器具烹饪食物的控制方法及其电子烹饪器具 | |
CN103720344A (zh) | 一种蒸汽加热炉 | |
CN108185794A (zh) | 烹饪器具和用于烹饪器具的烹饪控制方法 | |
CN111195064B (zh) | 控制器具的方法、装置和烹饪器具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