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7810296A - 预应力混凝土梁 - Google Patents
预应力混凝土梁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07810296A CN107810296A CN201680033354.3A CN201680033354A CN107810296A CN 107810296 A CN107810296 A CN 107810296A CN 201680033354 A CN201680033354 A CN 201680033354A CN 107810296 A CN107810296 A CN 107810296A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beam section
- lower flange
- section component
- flange part
- component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Granted
Links
- 239000011513 prestressed concrete Substances 0.000 title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50
- 229910000831 Steel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56
- 239000010959 steel Substance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56
- 238000005452 bending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10
- 238000009434 installation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7
- 210000001015 Abdomen Anatomy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4
- 238000004519 manufacturing process Methods 0.000 abstract description 26
- 239000004567 concrete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4
- 239000000463 materia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9
- 238000007906 compress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4
- 230000000694 effects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3
- 230000001808 coupling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10168 coupling process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05859 coupling reac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35882 stress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10000004080 Milk Anatomy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15572 biosynthetic process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5336 crack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3247 decreasing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5516 engineering process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2349 favourable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5755 formation reac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8267 milk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5000013336 milk Nutrition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4048 modific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6011 modification reac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0704 physical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29920000069 poly(p-phenylene sulfide) Polymer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0008 shear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7711 solidific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5728 strengthen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Classifications
-
- E—FIXED CONSTRUCTIONS
- E01—CONSTRUCTION OF ROADS, RAILWAYS, OR BRIDGES
- E01D—CONSTRUCTION OF BRIDGES, ELEVATED ROADWAYS OR VIADUCTS; ASSEMBLY OF BRIDGES
- E01D2/00—Bridges characterised by the cross-section of their bearing spanning structure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预应力混凝土梁。在将第二梁节构件和第三梁节构件安置于被施加预张力的第一梁节构件的任一端部上之后,使后张拉钢缆构件在其纵向方向上穿过第二梁节构件、第一梁节构件和第三梁节构件,且施加后张力。因此,在由用于梁的中心顶部的预应力引起的压缩状态而非拉伸状态下,可将较大的后张力施加于整体结构上。因此,可引入更高效的后张拉,以便缩减梁的长度和重量且使能够实际上制造具有60m或更大的长跨距的梁。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预应力混凝土梁,且更具体地说,涉及一种通过以复杂方式将预张力和后张力施加到长跨距梁而允许制造长跨距梁的预应力混凝土梁。
背景技术
一般来说,桥包含桥墩、具有连接桥墩的两个端部且在桥的宽度方向上分离地安置的多个梁,以及放置于梁上的桥面。
梁以通过将钢线或钢条插入到梁中而制造,且包含:预张力梁,预张力梁是通过在张拉钢线或钢条时灌注和固化混凝土之前将钢线或钢条插入到预张力梁中且张拉钢线或钢条而制造;以及后张力梁,后张力梁是通过在灌注和固化混凝土之后允许钢线或钢条在纵向方向上穿过后张力梁而张拉。
更具体地说,预张力梁是通过一种进行以下操作的方法而制造:在张拉预应力(pre-stressing;PS)钢线或PS钢条时将混凝土灌注到模具中;在混凝土固化之后缓慢地释放PS钢线或PS钢条的拉力;以及将预应力施加到混凝土。
因为可大批量生产具有相同形状和尺寸的预铸构件且无需钢线护套安装装置,所以预张力梁具有高横截面效率的优势,但预张力梁的劣势在于难以制造大型长跨距梁构件,这是因为难以将PS钢线或PS钢条安置成弯曲,部分预应力未被引入到预张力梁的端部部件的PS钢线安装区域,以及难以管理预张力梁的拱度。
后张力梁是通过一种进行以下操作的方法而制造:通过将混凝土灌注到模具中且固化混凝土来施加预应力;在固化之后允许PS钢线或PS钢条在其纵向方向上穿过混凝土;以及使用安装单元将PS钢线或PS钢条的两个端部安装于混凝土上。
后张力梁适合于大型结构,这是因为PS钢线或PS钢条可被安置成弯曲且具有以下优势:通过允许使用混凝土构件作为支撑件来使PS钢线或PS钢条伸长而在位点处容易引入预应力;方便地用于联接和组装预铸(precast;PC)构件;无需在未被附接的PC构件上灌浆;重新张拉PC钢构件;以及容易管理后张力梁的拱度。
然而,后张力梁所具有的问题在于物理性能降级,例如裂痕宽度增加,未被附接的PC构件相比于被附接的PC构件(强度表现)降级得更多等等;且后张力梁所具有的问题在于因为需要护套管、安装装置等等而增加了材料成本和横截面大小。另外,后张力梁所具有的问题在于在PS钢线或PS钢条被安置成弯曲时造成效率减低。
作为与本发明相关的现有技术,公开标题为“用于制造倒T型梁、其倒T型梁和使用倒T型梁的梁桥的方法”的韩国专利公开第2009-0030538号,且在用于制造倒T型梁、其倒T型梁和使用倒T型梁的梁桥的方法中,通过以下操作来制造梁:预制被施加预张力的下部凸缘(150);将混凝土灌注到位点中以形成联接到所预制的下部凸缘(150)的腹板凸缘(170);以及将后张力施加到通过现场浇铸而形成的腹板凸缘。
然而,在用于制造倒T型梁、其倒T型梁和使用倒T型梁的梁桥的方法中,制造被施加预张力的下部凸缘,且将后张力施加到通过现场浇铸而形成的腹板凸缘。下部凸缘与腹板凸缘之间的连接部分脆弱,且因此所存在的问题在于不可能将实际预张力和后张力同时施加到梁。
另外,由梁的下部部分处的预张力引起的压缩与由后张力引起的压缩重叠,使得重复相同效应,因此不会产生特殊效应,且这在制造大型长跨距梁构件时低效。
归因于所述问题,实际上不可能运用常规预张力梁或后张力梁来制造具有60m或更大的长度的长跨距构件。
发明内容
[技术问题]
本发明涉及提供一种预应力混凝土梁,预应力混凝土梁通过具有后张力和预张力两者的优势以在横截面积较小的情况下最大限度地确保劲度而允许缩减中型跨距构件的制造成本且制造具有60m或更大的长度的长跨距构件。
[技术解决方案]
本发明的一个方面提供一种预应力混凝土梁,预应力混凝土梁包含:第一梁节构件,预张拉钢缆构件插入到第一梁节构件中,使得预张力施加到第一梁节构件;
第二梁节构件,第二梁节构件在第一梁节构件的纵向方向上安置于第一梁节构件的一个端部部件处;
第三梁节构件,第三梁节构件在第一梁节构件的纵向方向上安置于第一梁节构件的另一端部处;以及
后张拉钢缆构件,后张拉钢缆构件被配置成沿着纵向方向穿过第二梁节构件、第一梁节构件和第三梁节构件,以将后张力施加到第一梁节构件、第二梁节构件和第三梁节构件。
在根据本发明的实施例中,第一梁节构件可具有在纵向方向上穿过第一梁节构件的第一钢缆通孔,第二梁节构件可具有被配置成与第一钢缆通孔连通的第二钢缆通孔,第三梁节构件可具有被配置成与第一钢缆通孔连通的第三钢缆通孔,且预张拉钢缆构件可穿过第二钢缆通孔、第一钢缆通孔和第三钢缆通孔,且可具有运用安装单元而安装于第二梁节构件和第三梁节构件的端部处的两个端部。
在根据本发明的实施例中,第一梁节构件可具有第一上部凸缘部件和第一下部凸缘部件分别横向地安置于第一腹板的上部部分和下部部分处的形式,第二梁节构件可具有第二上部凸缘部件和第二下部凸缘部件分别横向地安置于第二腹板的上部部分和下部部分处的形式,第三梁节构件可具有第三上部凸缘部件和第三下部凸缘部件分别横向地安置于第三腹板的上部部分和下部部分处的形式,预张拉钢缆构件可以笔直形式安置于第一腹板中,且后张拉钢缆构件可被安置成以笔直形式穿过第二下部凸缘部件、第一下部凸缘部件和第三下部凸缘部件。
在根据本发明的实施例中,多个预张拉钢缆构件可被安置成垂直地分离,且多个后张拉钢缆构件可被安置成横向地分离。
在根据本发明的实施例中,第一梁节构件的前端部的前表面可对应于第二梁节构件的后端部的后表面,且第一梁节构件的后端部的后表面可对应于第三梁节构件的前端部的前表面,第二下部凸缘部件可具有从第二下部凸缘部件的后端部侧朝向第二下部凸缘部件的前端部侧逐渐地增加的高度,且第三下部凸缘部件可具有从第三下部凸缘部件的前端部侧朝向第三下部凸缘部件的后端部侧逐渐地增加的高度。
在根据本发明的实施例中,第二梁节构件的第二下部凸缘部件可具有上部表面,在第二梁节构件的第二下部凸缘部件的下部表面对应于第一梁节构件的第一下部凸缘部件的下部表面的状态下,上部表面的高度从上部表面的后端部侧朝向上部表面的前端部侧逐渐地增加;且第三下部凸缘部件具有上部表面,在第二梁节构件的第三下部凸缘部件的下部表面可对应于第一梁节构件的第一下部凸缘部件的下部表面的状态下,上部表面的高度从上部表面的后端部侧朝向上部表面的前端部侧逐渐地增加。
在根据本发明的实施例中,第二下部凸缘部件的前端部侧的高度和第三下部凸缘部件的后端部侧的高度可被形成为大于第一梁节构件的高度的一半。
在根据本发明的实施例中,第一下部凸缘部件可具有在第一下部凸缘部件的中心处最窄且朝向第一下部凸缘部件的两个端部侧逐渐地增加的宽度,且可被形成为在从第一下部凸缘部件的顶部观察时为弯曲。
在根据本发明的实施例中,后张拉钢缆构件可包含:笔直钢线部件,笔直钢线部件被安置成以笔直形式穿过第二下部凸缘部件、第一下部凸缘部件和第三下部凸缘部件;以及弯曲钢线部件,弯曲钢线部件被配置成以笔直形式穿过第一下部凸缘部件,且具有在第二下部凸缘部件中以弯曲形式朝上曲折且安装于笔直钢线部件的上部部分处的一个端部,和在第三下部凸缘部件中以弯曲形式朝上曲折且安装于笔直钢线部件的上部部分处的另一端部。
在根据本发明的实施例中,弯曲钢线部件可包含以曲线方式通过第二下部凸缘部件延伸到第二腹板以安装于第二腹板处的一个端部,和以曲线方式通过第二下部凸缘部件延伸到第三腹板以安装于第三腹板处的另一端部。
[有利效应]
本发明的预应力混凝土梁通过具有后张力梁和预张力梁两者的优势而允许大批量生产具有相同形状和尺寸的预铸构件,且可具有高横截面效率且在位点处容易引入预应力,且可将预铸PC构件方便地与预应力混凝土梁联接和组装,可重新张拉PC钢材料,且可容易管理拱度。
本发明的预应力混凝土梁可比现有后张力梁和预张力梁更细长,可通过部分地应用预张力方法来缩减材料成本,且可高效地使用材料。
预应力混凝土梁可通过在跨距的中心压缩剪力表面的状态下(其中将更多压缩力引入到梁的上部部分)引入预张力构件来最大化预应力的引入,以控制在将后张力施加到梁的上部部分时对梁的上部部分产生的拉力。因此,预应力混凝土梁可明显地增加中型跨距构件的横截面效率,缩减中型跨距构件的制造成本,且允许以低成本实际上制造具有60m或更大的长度和低深度的大型长空间构件。
附图说明
图1是展示根据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的预应力混凝土梁的透视图。
图2是展示根据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的预应力混凝土梁的侧视图。
图3是展示根据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的预应力混凝土梁的平面截面图。
图4是展示根据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的预应力混凝土梁的正视图。
图5是沿着图3的线A-A'截取的横截面图。
图6是展示根据本发明的另一实施例的预应力混凝土梁的侧视图。
图7是展示根据本发明的另一实施例的预应力混凝土梁的正视图。
图8是展示根据本发明的再一实施例的预应力混凝土梁的侧视图。
图9是展示根据本发明的再一实施例的预应力混凝土梁的正视图。
图10是展示根据本发明的又一实施例的预应力混凝土梁的正视图。
图11是展示根据本发明的又一实施例的预应力混凝土梁的横截面图。
附图标号说明
10:第一梁节构件 10a:预张拉钢缆构件
11:第一腹板 12:第一上部凸缘部件
13:第一下部凸缘部件 20:第二梁节构件
21:第二腹板 22:第二上部凸缘部件
23:第二下部凸缘部件 30:第三梁节构件
31:第三腹板 32:第三上部凸缘部件
33:第三下部凸缘部件 40:后张拉钢缆构件
40a:笔直钢线部件 40b:弯曲钢线部件
41:第一护套管 42:第二护套管
43:第三护套管
具体实施方式
本发明最佳实施方式为
预应力混凝土梁包含:第一梁节构件,预张拉钢缆构件插入到第一梁节构件中,使得预张力施加到第一梁节构件;第二梁节构件,第二梁节构件在第一梁节构件的纵向方向上安置于第一梁节构件的一个端部部件处;第三梁节构件,第三梁节构件在第一梁节构件的纵向方向上安置于第一梁节构件的另一端部处;以及后张拉钢缆构件,后张拉钢缆构件被配置成沿着所述纵向方向穿过第二梁节构件、第一梁节构件和第三梁节构件,以将后张力施加到第一梁节构件、第二梁节构件和第三梁节构件。
[具体实施方式]
下文中,将参考附图来详细地描述本发明。此处,将省略可能会不必要地混淆本发明的要旨的对已知功能和配置的重复描述和详细描述。对于所属领域的技术人员,提供本发明的实施例以便充分地描述本发明。因此,为了更精确的描述,可夸示附图中的元件的形状和大小。
图1是展示根据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的预应力混凝土梁的透视图,图2是展示根据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的预应力混凝土梁的侧视图,图3是展示根据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的预应力混凝土梁的平面截面图,图4是展示根据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的预应力混凝土梁的正视图,且图5是沿着图3的线A-A'截取的横截面图。
本发明涉及预应力混凝土梁,且参看图1到图5,预应力混凝土梁包含第一梁节构件(10),预张拉钢缆构件(10a)插入到第一梁节构件(10)中,使得预张力施加到第一梁节构件(10)。
第一梁节构件(10)通过后张拉钢缆构件(40)在纵向方向上与安置于第一梁节构件(10)的两个端部上的第二梁节构件(20)和第三梁节构件(30)连接,以形成一个梁。
预张拉钢缆构件(10a)和后张拉钢缆构件(40)可以是PC钢线或PC钢条,及可使用施加预应力的任何物。
第一梁节构件(10)安置于第二梁节构件(20)与第三梁节构件(30)之间的中间,且是通过接收预张力而制造。
第一梁节构件(10)是通过在通过拉力张拉模具中的预张拉钢缆构件(10a)时灌注和固化混凝土之后缓慢地释放预张拉钢缆构件(10a)的拉力而制造,且被制造成具有在纵向方向上穿过第一梁节构件(10)的第一钢缆通孔。
就是说,在将拉力施加到预张拉模具中钢缆构件(10a)使得张拉第一梁节构件(10)时,通过将第一护套管(41)嵌入于第一梁节构件(10)中使得后张力钢线构件(40)穿过第一梁节构件(10)来制造第一梁节构件(10)。
在实例中,第一梁节构件(10)具有在纵向方向上嵌入于第一梁节构件(10)中的第一护套管(41),以形成穿过第一梁节构件(10)的两个端部的第一钢缆通孔。
另外,第一梁节构件(10)包含在第一梁节构件(10)的横向方向上分别安置于第一腹板(11)的上部部分和下部部分处的第一上部凸缘部件(12)和第一下部凸缘部件(13)。
第二梁节构件(20)具有与第一钢缆通孔连通的第二钢缆通孔,且是通过在与模具中的第一护套管(41)连通的位置处将第二护套管(42)嵌入于第二梁节构件(20)中而制造。
在实例中,第二梁节构件(20)具有第二护套管(42),第二护套管(42)与第一护套管(41)连通且在纵向方向上安置以形成穿过第二梁节构件(20)的两个端部的第二钢缆通孔,使得后张拉钢缆构件(40)穿过第二钢缆通孔。
另外,第二梁节构件(20)包含在第二梁节构件20的横向方向上分别安置于第二腹板(21)的上部部分和下部部分处的第二上部凸缘部件(22)和第二下部凸缘部件(23)。
第三梁节构件(30)具有与第一钢缆通孔连通的第三钢缆通孔,且是通过在与模具中的第一护套管(41)连通的位置处将第三护套管(43)嵌入于第三梁节构件(30)中而制造。
在实例中,第三梁节构件(30)具有第三护套管(43),第三护套管(43)与第一护套管(41)连通且在第三梁节构件(30)的纵向方向上安置以形成穿过第三梁节构件(30)的两个端部的第三钢缆通孔,使得后张拉钢缆构件(40)穿过第三钢缆通孔。
另外,第三梁节构件(30)包含在第三梁节构件(30)的横向方向上分别安置于第三腹板(31)的上部部分和下部部分处的第三上部凸缘部件(32)和第三下部凸缘部件(33)。
预张拉钢缆构件(10a)的两个端部运用安装单元通过第二钢缆通孔、第一钢缆通孔和第三钢缆通孔而安装于第二梁节构件(20)和第三梁节构件(30)的端部处,且因此将预应力施加到在纵向方向上安置的第二梁节构件(20)、第一梁节构件(10)和第三梁节构件(30)。
一般来说,在施加后张力时,归因于后张力,梁的上部端部(主要是中心上部端部)处产生的拉力的临界点超过抗拉强度,且因此不能将更多张力施加到梁。
被施加预应力的第一梁节构件(10)安置于梁的中间,后张力施加到安置于第一梁节构件(10)的两个端部处的第二梁节构件(20)和第三梁节构件(30),大得多的后张力施加到整个梁,同时梁的中心的上部端部通过预应力而压缩而非张拉,且后张力更高效地引入到梁。因此,可缩减梁的长度和重量,可实际上制造具有60m或更大的长度的长跨距梁,且可明显地增加长跨距梁的稳定性。
预张拉钢缆构件(10a)以笔直形式安置于第一腹板(11)中,且优选地被提供待垂直地分离的多个预张拉钢缆构件。
后张拉钢缆构件(40)被安置成以笔直形式穿过第二下部凸缘部件(23)、第一下部凸缘部件(13)和第三下部凸缘部件(33),且多个预张拉钢缆构件(10a)被优选地提供为在横向方向上分离。
在本发明中,第一护套管(41)被安置成与连接到第一护套管(41)的两个端部的第二护套管(42)和第三护套管(43)共线。后张拉钢缆构件(40)被安置成以直线方式穿过第二护套管(42)、第一护套管(41)和第三护套管(43),且后张拉钢缆构件(40)的两个端部安装于安装单元上以使第一护套管(41)在纵向方向上与第二护套管(42)和第三护套管(43)连接,且因此将预应力施加到共线的且形成整体梁的第一梁节构件(10)、第二梁节构件(20)和第三梁节构件(30)。
预张拉钢缆构件(10a)和后张拉钢缆构件(40)被安置成在腹板凸缘和下部凸缘中共线,且因此明显地增加了操作性能,使得可高效地且经济地制造梁。预张拉钢缆构件(10a)和后张拉钢缆构件(40)被安置成对应于预应力混凝土(pre-stressed concrete;PSC)梁的最小距离和最小覆盖厚度,且因此在实际上制造PSC梁时可满足要求。另外,可解决预应力集中于PPS梁的两个端部上的问题,且因此可解决PSC梁的端部处的开裂问题,使得可改善PSC梁的可用性。具体地说,可解决由于安置预张拉钢缆构件(10a)和后张拉钢缆构件(40)以及在制造长跨距PSC梁时结构上造成的预应力释放而造成的问题。
为了将预张拉钢缆构件(10a)安置成与后张拉钢缆构件(40)共线,第一梁节构件(10)的前端部侧上的前表面对应于第二梁节构件(20)的后端部侧上的后表面,且第一梁节构件(10)的后端部侧的后表面对应于第三梁节构件(30)的前端部的前表面。
另外,第二梁节构件(20)的第二下部凸缘部件(23)具有从第二下部凸缘部件(23)的后端部侧朝向第二下部凸缘部件(23)的前端部侧逐渐地增加的高度。
在第二梁节构件(20)的第二下部凸缘部件(23)的下部表面对应于第一梁节构件(10)的第一下部凸缘部件(13)的下部表面时,第二下部凸缘部件(23)的上部表面具有从上部表面的后端部侧朝向上部表面的前端部侧逐渐地增加的高度。
另外,第三梁节构件(30)的第三下部凸缘部件(33)具有从第三下部凸缘部件(33)的前端部侧朝向第三下部凸缘部件(33)的后端部侧逐渐地增加的高度。
在第三梁节构件(30)的第三下部凸缘部件(33)对应于第一梁节构件(10)的第一下部凸缘部件(13)的下部表面时,第三下部凸缘部件(33)的上部表面的高度从上部表面的后端部侧朝向上部表面的前端部侧逐渐地增加。
可通过改变梁的中心轴线将预张拉钢缆构件(10a)和后张拉钢缆构件(40)稳定地安置成共线。
优选的是使第二下部凸缘部件(23)的前端部侧的高度和第三下部凸缘部件(33)的后端部侧的高度大于第一梁节构件(10)的高度的一半。
另外,优选的是使第一下部凸缘部件(13)具有第一下部凸缘部件(13)的宽度在第一下部凸缘部件(13)的中心处最窄且朝向第一下部凸缘部件(13)的两个端部逐渐地增加的形式,且形成为在从第一下部凸缘部件(13)的顶部观察时呈弯曲形状。就是说,遍及第一下部凸缘部件(13)的总长度的第一下部凸缘部件(13)具有恒定高度,且第一下部凸缘部件(13)的两个侧被形成为弯曲,且因此可最小化用于制造的混凝土材料的使用。另外,可通过缩减梁的总重量来增加横截面效率。
第二下部凸缘部件(23)和第三下部凸缘部件(33)具有朝向第二下部凸缘部件(23)和第三下部凸缘部件(33)的端部侧逐渐地增加的高度,由此具有强度来支撑由被安置成共线的预张力钢线部件(10a)和后张拉钢缆构件(40)造成的预应力且最小化用于制造的混凝土材料的使用。
同时,图6是展示根据本发明的另一实施例的预应力混凝土梁的侧视图,且图7是展示根据本发明的另一实施例的预应力混凝土梁的正视图。参看图6和图7,后张拉钢缆构件(40)包含:笔直钢线部件(40a),笔直钢线部件(40a)被安置成以笔直形式穿过第二下部凸缘部件(23)、第一下部凸缘部件(13)和第三下部凸缘部件(33);以及弯曲钢线部件(40b),弯曲钢线部件(40b)以笔直形式穿过第一下部凸缘部件(13),且具有在第二下部凸缘部件(23)中以弯曲形式朝上曲折且安装于笔直钢线部件(40a)上方的一个端部,和在第三下部凸缘部件(33)中以弯曲形式朝上曲折且安装于笔直钢线部件(40a)上的另一端部。
参看图8和图9,具有以曲线方式通过第二下部凸缘部件(23)延伸到第二腹板(21)的一个端部的弯曲钢线部件(40b)可安装于第二腹板(21)上,且以曲线方式通过第三下部凸缘部件(23)延伸到第三腹板(31)的另一端部可安装于第三腹板(31)上。
参看图10和图11,第二下部凸缘部件(23)的上部表面被倾斜地形成为从上部表面的两个端部朝向上部表面的中心逐渐地变高,且具有明显地增强凸缘与腹板之间的连接的强度的形式。此外,第二下部凸缘部件(23)的上部表面可被修改成具有各种已知形状。
通过具有后张力梁和预张力梁两者的优势,预应力混凝土梁允许大批量生产具有相同形状和尺寸的PC构件,可具有横截面效率,在位点处容易引入预应力,方便地用于与PC构件组装和联接,重新张拉PC钢材料,且容易管理预应力混凝土梁的拱度。
预应力混凝土梁可具有比现有后张力梁和预张力梁的横截面更细长的横截面,可通过部分地应用预张力方法来缩减材料成本,且可高效地使用材料。
预应力混凝土梁可通过在跨距的中心处压缩剪力表面的状态下(其中将更多压缩力引入到梁的上部部分)引入预张力构件来最大化预应力的引入,以控制在将后张力施加到梁的上部部分时对梁的上部部分产生的拉力。因此,预应力混凝土梁可明显地增加中型跨距构件的横截面效率,缩减中型跨距构件的制造成本,且允许以低成本实际上制造具有60m或更大的长度和低深度的大型长空间构件。
应理解,本发明所涉及的领域的一般技术人员可在本发明的技术范围内取得各种变化和修改,且应基于本申请的随附权利要求书来分析本发明的范围。
Claims (10)
1.一种预应力混凝土梁,其特征在于,包括:
第一梁节构件,预张拉钢缆构件插入到所述第一梁节构件中,使得预张力施加到所述第一梁节构件;
第二梁节构件,所述第二梁节构件在所述第一梁节构件的纵向方向上安置于所述第一梁节构件的一个端部部件处;
第三梁节构件,所述第三梁节构件在所述第一梁节构件的所述纵向方向上安置于所述第一梁节构件的另一端部处;以及
后张拉钢缆构件,所述后张拉钢缆构件被配置成沿着所述纵向方向穿过所述第二梁节构件、所述第一梁节构件和所述第三梁节构件,以将后张力施加到所述第一梁节构件、所述第二梁节构件和所述第三梁节构件。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预应力混凝土梁,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梁节构件具有在所述纵向方向上穿过所述第一梁节构件的第一钢缆通孔;
所述第二梁节构件具有被配置成与所述第一钢缆通孔连通的第二钢缆通孔;
所述第三梁节构件具有被配置成与所述第一钢缆通孔连通的第三钢缆通孔;且
所述预张拉钢缆构件穿过所述第二钢缆通孔、所述第一钢缆通孔和所述第三钢缆通孔,且具有运用安装单元而安装于所述第二梁节构件和所述第三梁节构件的端部处的两个端部。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预应力混凝土梁,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梁节构件具有第一上部凸缘部件和第一下部凸缘部件分别横向地安置于第一腹板的上部部分和下部部分处的形式;
所述第二梁节构件具有第二上部凸缘部件和第二下部凸缘部件分别横向地安置于第二腹板的上部部分和下部部分处的形式;
所述第三梁节构件具有第三上部凸缘部件和第三下部凸缘部件分别横向地安置于第三腹板的上部部分和下部部分处的形式;
所述预张拉钢缆构件以笔直形式安置于所述第一腹板中;且
所述后张拉钢缆构件被安置成以笔直形式穿过所述第二下部凸缘部件、所述第一下部凸缘部件和所述第三下部凸缘部件。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预应力混凝土梁,其特征在于:
多个所述预张拉钢缆构件被安置成垂直地分离;且
多个所述后张拉钢缆构件被安置成横向地分离。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预应力混凝土梁,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梁节构件的前端部的前表面对应于所述第二梁节构件(20)的后端部的后表面,且所述第一梁节构件的所述后端部的后表面对应于所述第三梁节构件的前端部的前表面;
所述第二下部凸缘部件具有从所述第二下部凸缘部件的后端部侧朝向所述第二下部凸缘部件的前端部侧逐渐地增加的高度;且
所述第三下部凸缘部件具有从所述第三下部凸缘部件的前端部侧朝向所述第三下部凸缘部件的后端部侧逐渐地增加的高度。
6.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预应力混凝土梁,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二梁节构件的所述第二下部凸缘部件具有上部表面,在所述第二梁节构件的所述第二下部凸缘部件的下部表面对应于所述第一梁节构件的所述第一下部凸缘部件的下部表面的状态下,所述上部表面的高度从所述上部表面的后端部侧朝向所述上部表面的前端部侧逐渐地增加;且
所述第三下部凸缘部件具有上部表面,在所述第二梁节构件的所述第三下部凸缘部件的下部表面对应于所述第一梁节构件的所述第一下部凸缘部件的所述下部表面的状态下,所述上部表面的高度从所述上部表面的后端部侧朝向所述上部表面的前端部侧逐渐地增加。
7.根据权利要求5或6所述的预应力混凝土梁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下部凸缘部件的所述前端部侧的所述高度和所述第三下部凸缘部件的所述后端部侧的所述高度被形成为大于所述第一梁节构件的高度的一半。
8.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预应力混凝土梁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下部凸缘部件具有在所述第一下部凸缘部件的中心处最窄且朝向所述第一下部凸缘部件的两个端部侧逐渐地增加的宽度,且被形成为在从所述第一下部凸缘部件的顶部观察时为弯曲。
9.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预应力混凝土梁,其特征在于,所述后张拉钢缆构件包含:
笔直钢线部件,所述笔直钢线部件被安置成以笔直形式穿过所述第二下部凸缘部件、所述第一下部凸缘部件和所述第三下部凸缘部件;以及
弯曲钢线部件,所述弯曲钢线部件被配置成以笔直形式穿过所述第一下部凸缘部件,且具有在所述第二下部凸缘部件中以弯曲形式朝上曲折且安装于所述笔直钢线部件的上部部分处的一个端部,和在所述第三下部凸缘部件中以弯曲形式朝上曲折且安装于所述笔直钢线部件的所述上部部分处的另一端部。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预应力混凝土梁,其特征在于,所述弯曲钢线部件包含以曲线方式通过所述第二下部凸缘部件延伸到所述第二腹板以安装于所述第二腹板处的一个端部,和以曲线方式通过所述第二下部凸缘部件延伸到所述第三腹板以安装于所述第三腹板处的另一端部。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KR10-2015-0080544 | 2015-06-08 | ||
KR1020150080544A KR101636889B1 (ko) | 2015-06-08 | 2015-06-08 | 프리스트레스 콘크리트 거더 |
PCT/KR2016/005685 WO2016200083A1 (ko) | 2015-06-08 | 2016-05-30 | 프리스트레스 콘크리트 거더 |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07810296A true CN107810296A (zh) | 2018-03-16 |
CN107810296B CN107810296B (zh) | 2020-09-22 |
Family
ID=5650266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1680033354.3A Active CN107810296B (zh) | 2015-06-08 | 2016-05-30 | 预应力混凝土梁 |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 Link |
---|---|
KR (1) | KR101636889B1 (zh) |
CN (1) | CN107810296B (zh) |
MY (1) | MY192865A (zh) |
WO (1) | WO2016200083A1 (zh) |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KR101812020B1 (ko) * | 2017-04-28 | 2018-02-28 | 주식회사 세원씨앤디 | 프리스트레스트 콘크리트 거더 |
Citations (8)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KR200337554Y1 (ko) * | 2003-07-11 | 2004-01-03 | 황철동 | 프리스트레스트 합성 콘크리트 빔 |
KR20040110958A (ko) * | 2003-06-18 | 2004-12-31 | 정재희 | 분절된 프리스트레스트 프리플렉스 강합성빔의 일체화방법 |
KR20050001736A (ko) * | 2003-06-26 | 2005-01-07 | 주식회사 삼표 | 지연합성효과를 이용한 합성형 제작방법 및 이를 이용한합성형 |
KR100465350B1 (ko) * | 2003-12-31 | 2005-01-13 | 박상현 | 편심거리가 연장된 피에스씨 합성빔을 이용한 교량시공방법 |
KR100767388B1 (ko) * | 2006-09-26 | 2007-10-17 | 삼표이앤씨 주식회사 | 교량용 세그먼트 거더 결합방법 |
KR100811203B1 (ko) * | 2007-01-12 | 2008-03-07 | 휘선건설(주) | 프리스트레스트 강합성빔 |
KR20100073363A (ko) * | 2008-12-23 | 2010-07-01 | (주)삼현피에프 | 장경간화가 가능한 교량용 분절형 프리스트레스트 콘크리트빔 및 그 제작 방법 |
KR20110017064A (ko) * | 2009-08-13 | 2011-02-21 | 지에스건설 주식회사 | 피에스씨 긴장재를 직선 배치시킨 피에스씨 거더 제작방법 |
-
2015
- 2015-06-08 KR KR1020150080544A patent/KR101636889B1/ko active IP Right Grant
-
2016
- 2016-05-30 CN CN201680033354.3A patent/CN107810296B/zh active Active
- 2016-05-30 WO PCT/KR2016/005685 patent/WO2016200083A1/ko active Application Filing
- 2016-05-30 MY MYPI2017704706A patent/MY192865A/en unknown
Patent Citations (8)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KR20040110958A (ko) * | 2003-06-18 | 2004-12-31 | 정재희 | 분절된 프리스트레스트 프리플렉스 강합성빔의 일체화방법 |
KR20050001736A (ko) * | 2003-06-26 | 2005-01-07 | 주식회사 삼표 | 지연합성효과를 이용한 합성형 제작방법 및 이를 이용한합성형 |
KR200337554Y1 (ko) * | 2003-07-11 | 2004-01-03 | 황철동 | 프리스트레스트 합성 콘크리트 빔 |
KR100465350B1 (ko) * | 2003-12-31 | 2005-01-13 | 박상현 | 편심거리가 연장된 피에스씨 합성빔을 이용한 교량시공방법 |
KR100767388B1 (ko) * | 2006-09-26 | 2007-10-17 | 삼표이앤씨 주식회사 | 교량용 세그먼트 거더 결합방법 |
KR100811203B1 (ko) * | 2007-01-12 | 2008-03-07 | 휘선건설(주) | 프리스트레스트 강합성빔 |
KR20100073363A (ko) * | 2008-12-23 | 2010-07-01 | (주)삼현피에프 | 장경간화가 가능한 교량용 분절형 프리스트레스트 콘크리트빔 및 그 제작 방법 |
KR20110017064A (ko) * | 2009-08-13 | 2011-02-21 | 지에스건설 주식회사 | 피에스씨 긴장재를 직선 배치시킨 피에스씨 거더 제작방법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07810296B (zh) | 2020-09-22 |
WO2016200083A1 (ko) | 2016-12-15 |
MY192865A (en) | 2022-09-13 |
KR101636889B1 (ko) | 2016-07-06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202047377U (zh) | 混凝土箱梁加固构造 | |
KR101175940B1 (ko) | 휨모멘트 제로점에서의 연결철근 접합을 이용한 uhpc 프리캐스트 바닥판의 연결구조 및 연결시공방법 | |
KR101745092B1 (ko) | 데크 플레이트를 이용한 중공형 역리브 피씨 슬래브 | |
CN102852276B (zh) | 一种大吨位预应力叠合吊车梁与施工方法 | |
CN107810296A (zh) | 预应力混凝土梁 | |
KR101585594B1 (ko) | 듀얼-프리스트레싱 강합성빔 및 그 시공방법 | |
CN105729616A (zh) | 混杂纤维替代钢筋的自密实混凝土预制空心板梁及制作方法 | |
RU133548U1 (ru) | Многопустотная керамзитобетонная плита перекрытия с повышенной анкеровкой арматуры | |
CN102808371A (zh) | 一种先简支后连续的预制整浇叠合连续桥梁及施工方法 | |
KR101248564B1 (ko) | 프리텐션 방식의 피에스씨거더 긴장재 배치방법 및 이를 이용하여 제작된 피에스씨 거더 | |
KR101389044B1 (ko) | 교량용 강재거더 및 그 제작 방법과, 강재거더를 교각에 강결 설치하는 시공방법 | |
KR101381874B1 (ko) | 측면보강 psc 거더 및 이의 제조방법 | |
CN103061452A (zh) | 一种抗震型预应力预制梁 | |
KR101227978B1 (ko) | 구근 단부의 거더 긴장재와 볼트 헤드 단부의 보강철근에 의한 모서리 결합구조를 가지는 프리캐스트 콘크리트 라멘 교량 및 그 시공방법 | |
KR100734172B1 (ko) | 피시 빔 | |
KR101232330B1 (ko) | 코아부와 메인빔을 이용하여 제작된 거더, 그 제작방법 및 이를 이용한 교량시공방법 | |
CN202831388U (zh) | 一种小梁高预应力预制梁 | |
KR101328699B1 (ko) | 프리스트레스트 거더 | |
CN202826023U (zh) | 一种先张法预应力雁形板模具 | |
KR101151666B1 (ko) | 연결부의 리프리스트레싱을 이용한 빔 제작방법, 연결부의 리프리스트레싱을 이용하여 제작된 빔 및 연결부의 리프리스트레싱을 이용하여 제작된 빔을 이용한 교량시공방법 | |
KR101212259B1 (ko) | 파형 굴곡판으로 형성된 보강재를 이용한 합성바닥판 및 그 제작방법 | |
KR101656492B1 (ko) | 다단계 프리스트레싱 합성거더 및 이의 제작 방법 | |
CN203905293U (zh) | 架空地坪预应力预制梁 | |
KR20160080869A (ko) | 임시보강강판에 의해 추가 프리스트레스가 도입된 프리스트레스트 강합성 거더교의 시공방법 | |
KR101340871B1 (ko) | 콘크리트 새들을 이용한 psc 거더 제작방법 및 콘크리트 새들을 이용한 psc 거더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