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7683186A - 卷材输送装置、冲压系统、以及卷材输送方法 - Google Patents

卷材输送装置、冲压系统、以及卷材输送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7683186A
CN107683186A CN201680034852.XA CN201680034852A CN107683186A CN 107683186 A CN107683186 A CN 107683186A CN 201680034852 A CN201680034852 A CN 201680034852A CN 107683186 A CN107683186 A CN 107683186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oiled material
support
decompressor
mould
drive division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680034852.X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7683186B (zh
Inventor
石原真
广谷育大
德永英和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Komatsu Industries Corp
Original Assignee
Komatsu Industries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Komatsu Industries Corp filed Critical Komatsu Industries Corp
Publication of CN107683186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7683186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7683186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7683186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21MECHANICAL METAL-WORKING WITHOUT ESSENTIALLY REMOVING MATERIAL; PUNCHING METAL
    • B21DWORKING OR PROCESSING OF SHEET METAL OR METAL TUBES, RODS OR PROFILES WITHOUT ESSENTIALLY REMOVING MATERIAL; PUNCHING METAL
    • B21D43/00Feeding, positioning or storing devices combined with, or arranged in, or specially adapted for use in connection with, apparatus for working or processing sheet metal, metal tubes or metal profiles; Associations therewith of cutting devices
    • B21D43/02Advancing work in relation to the stroke of the die or tool
    • B21D43/04Advancing work in relation to the stroke of the die or tool by means in mechanical engagement with the work
    • B21D43/08Advancing work in relation to the stroke of the die or tool by means in mechanical engagement with the work by rollers
    • B21D43/09Advancing work in relation to the stroke of the die or tool by means in mechanical engagement with the work by rollers by one or more pairs of rollers for feeding sheet or strip material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21MECHANICAL METAL-WORKING WITHOUT ESSENTIALLY REMOVING MATERIAL; PUNCHING METAL
    • B21CMANUFACTURE OF METAL SHEETS, WIRE, RODS, TUBES OR PROFILES, OTHERWISE THAN BY ROLLING; AUXILIARY OPERATIONS USED IN CONNECTION WITH METAL-WORKING WITHOUT ESSENTIALLY REMOVING MATERIAL
    • B21C47/00Winding-up, coiling or winding-off metal wire, metal band or other flexible metal material characterised by features relevant to metal processing only
    • B21C47/02Winding-up or coiling
    • B21C47/10Winding-up or coiling by means of a moving guide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21MECHANICAL METAL-WORKING WITHOUT ESSENTIALLY REMOVING MATERIAL; PUNCHING METAL
    • B21CMANUFACTURE OF METAL SHEETS, WIRE, RODS, TUBES OR PROFILES, OTHERWISE THAN BY ROLLING; AUXILIARY OPERATIONS USED IN CONNECTION WITH METAL-WORKING WITHOUT ESSENTIALLY REMOVING MATERIAL
    • B21C47/00Winding-up, coiling or winding-off metal wire, metal band or other flexible metal material characterised by features relevant to metal processing only
    • B21C47/16Unwinding or uncoiling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21MECHANICAL METAL-WORKING WITHOUT ESSENTIALLY REMOVING MATERIAL; PUNCHING METAL
    • B21CMANUFACTURE OF METAL SHEETS, WIRE, RODS, TUBES OR PROFILES, OTHERWISE THAN BY ROLLING; AUXILIARY OPERATIONS USED IN CONNECTION WITH METAL-WORKING WITHOUT ESSENTIALLY REMOVING MATERIAL
    • B21C47/00Winding-up, coiling or winding-off metal wire, metal band or other flexible metal material characterised by features relevant to metal processing only
    • B21C47/24Transferring coils to or from winding apparatus or to or from operative position therein; Preventing uncoiling during transfer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21MECHANICAL METAL-WORKING WITHOUT ESSENTIALLY REMOVING MATERIAL; PUNCHING METAL
    • B21DWORKING OR PROCESSING OF SHEET METAL OR METAL TUBES, RODS OR PROFILES WITHOUT ESSENTIALLY REMOVING MATERIAL; PUNCHING METAL
    • B21D43/00Feeding, positioning or storing devices combined with, or arranged in, or specially adapted for use in connection with, apparatus for working or processing sheet metal, metal tubes or metal profiles; Associations therewith of cutting devices
    • B21D43/02Advancing work in relation to the stroke of the die or tool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21MECHANICAL METAL-WORKING WITHOUT ESSENTIALLY REMOVING MATERIAL; PUNCHING METAL
    • B21DWORKING OR PROCESSING OF SHEET METAL OR METAL TUBES, RODS OR PROFILES WITHOUT ESSENTIALLY REMOVING MATERIAL; PUNCHING METAL
    • B21D43/00Feeding, positioning or storing devices combined with, or arranged in, or specially adapted for use in connection with, apparatus for working or processing sheet metal, metal tubes or metal profiles; Associations therewith of cutting devices
    • B21D43/02Advancing work in relation to the stroke of the die or tool
    • B21D43/04Advancing work in relation to the stroke of the die or tool by means in mechanical engagement with the work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30PRESSES
    • B30BPRESSES IN GENERAL
    • B30B15/00Details of, or accessories for, presses; Auxiliary measures in connection with pressing
    • B30B15/30Feeding material to presses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卷材输送装置、冲压系统、以及卷材输送方法。卷材输送装置(4)是配置于供给卷材(100)的卷材供给装置(2)与对从卷材供给装置(2)供给的卷材(100)进行冲压加工的冲压装置(3)之间的卷材输送装置,具有:支承部(41)、滑动驱动部(42)、以及输送部(44)。支承部(41)能够向配置于冲压装置(3)的模具(8)方向伸缩,将从卷材供给装置(2)供给的卷材(100)的末端(100b)从下方支承。滑动驱动部(42)使支承部(41)伸缩,在将卷材(100)的末端(100b)向模具(8)输送时使支承部(41)伸长。输送部(44)设置于支承部(41),向配置于冲压装置(3)的下模具(7)输送卷材(100)的末端(100b)。

Description

卷材输送装置、冲压系统、以及卷材输送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卷材输送装置、冲压系统、以及卷材输送方法。
背景技术
作为卷材处理系统(コイルシステム),已经公开了一种具有冲压装置、以及解开卷绕的卷材的同时向冲压装置供给的卷材供给装置的结构。在卷材供给装置设有开卷机、整平送料机等。并且,使由开卷机解开的卷材通过整平送料机平整后,向冲压装置供给。
在上述结构的卷材处理系统中,当卷材的末端通过整平送料机等送料机时,不能使残留于送料机至冲压装置内之间的末端材料向供给方向移动。
因此,公开了一种设有使该末端材料向供给方向移动的输入装置的结构(例如,参照专利文献1)。
在专利文献所示的输入装置中,辊筒输送机上的末端材料通过气缸向输送机侧推压,并维持其状态而向冲压装置的模具输送。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3-154423号公报
发明内容
然而,上述专利文献1的输入装置因为必须具有在附图中被简化的、使按压部件向下方移动的机构,并且也必须具有使按压部件向冲压装置侧移动的机构,所以,机构庞大,不能配置在冲压装置的内侧。
因此,在现有的输入装置中,不能将从配置于冲压装置外侧的输入装置至配置于冲压装置内侧的模具的卷材的末端材料向模具供给。
本发明考虑了上述现有装置的问题,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够更有效地利用材料的卷材输送装置、冲压系统、以及卷材输送方法。
用于解决技术问题的技术方案
第一发明的卷材输送装置是配置在供给卷材的卷材供给装置与对从卷材供给装置供给的卷材进行冲压加工的冲压装置之间的卷材输送装置,具有:支承部、第一驱动部、以及输送部。支承部能够向配置于冲压装置的模具的方向伸缩,将从卷材供给装置供给的卷材的末端从下方支承。第一驱动部使支承部伸缩。输送部设置于支承部,向配置于冲压装置的模具输送卷材的末端。
这样,在将卷材的末端从下方支承的支承部设有输送卷材的末端的输送部。因此,不需要在支承部的上方设置用来输送卷材的末端的机构,能够通过第一驱动部使支承部伸长至冲压装置的内侧,并配置在模具的附近。
并且,通过输送部将卷材的末端输送至伸长的支承部在冲压装置侧的端部,由此,能够将卷材的末端送入模具。
这样,因为能够将卷材的末端送入至模具附近,所以能够尽量减少卷材的浪费,更有效地利用材料。
第二发明的卷材输送装置基于第一发明的卷材输送装置,还具有控制部。在将卷材的末端向配置于冲压装置的模具输送时,控制部控制第一驱动部,使支承部在冲压装置侧的第一端部配置在与配置于冲压装置的模具对应的位置。
使用者为了利用各种大小及形状的模具,通常使用与所使用的最大模具的大小配合的尺寸的垫板。因此,例如在利用尺寸较小的模具的情况下,模具配置在比垫板外缘更进入内侧的位置,在现有的装置中造成材料更大的浪费。
然而,通过配合模具来设定支承部在冲压装置侧的端部的位置,即使在模具进入垫板的内侧而配置的情况下,也能够配合该模具来伸长支承部。因此,能够减少材料的浪费,能够更有效地利用材料。
第三发明的卷材输送装置基于第二发明的卷材输送装置,还具有第二驱动部。第二驱动部使支承部在冲压装置侧的端部在上下方向移动。控制部对第二驱动部进行控制,以使支承部的第一端部在上下方向的位置成为与配置于冲压装置的模具对应的位置。
通过这样对支承部在冲压装置侧的端部的上下位置进行控制,能够使支承部的端部与配置于冲压装置的模具的高度配合。由此,能够配合各种高度的模具,通过输送部来移动卷材的末端。
第四发明的卷材输送装置基于第三发明的卷材输送装置,支承部能够在将卷材的末端从下方支承的支承位置与从支承位置退避的退避位置之间移动。控制部对第一驱动部及第二驱动部进行控制,使支承部在支承位置与退避位置之间移动。
被向配置于冲压装置的模具引导的卷材配置在模具的提升导轨上,在冲压加工时,提升导轨下降,并且卷材也向下方移动。因此,在冲压加工时支承部配置在支承位置的状态下,有时会影响卷材的冲压加工。
然而,在上述发明中,因为支承部能够在支承位置与退避位置之间移动,所以在冲压加工时使支承部移动至退避位置,并在卷材的末端离开送料机后,使支承部移动至支承位置来输送末端。由此,能够防止支承部在冲压加工时影响卷材。
第五发明的卷材输送装置基于第四发明的卷材输送装置,还具有存储部。存储部针对每个配置于冲压装置的模具存储支承位置。控制部通过对第一驱动部及第二驱动部进行控制,使支承部配置在与配置于冲压装置的模具对应的支承位置。
通过提前训练等对每个模具确定支承部的位置,并存储在存储部中,由此,能够使支承部自动移动至与配置于冲压装置的模具对应的支承位置。
由此,能够在每个模具适合的支承位置对支承部进行定位。
需要说明的是,训练可以在利用模具试制时进行。
第六发明的卷材输送装置基于第三发明的卷材输送装置,支承部的与第一端部相反一侧的第二端部能够转动地支承于卷材供给装置。第二驱动部使支承部转动,以使第一端部以第二端部为中心,在上下方向移动。
由此,能够使支承部转动,使冲压装置侧的端部的位置位于配置于冲压装置的模具的附近。
第七发明的卷材输送装置基于第一发明的卷材输送装置,输送部具有抵接部、以及第三驱动部。抵接部与卷材的末端抵接。第三驱动部使抵接部在输送方向上移动。
由此,抵接部将卷材的末端向输送方向推压,从而将卷材的末端向配置于冲压装置的模具输送。
第八发明的卷材输送装置基于第七发明的卷材输送装置,第三驱动部具有带状部件、以及驱动马达。在支承部上带状部件沿输送方向能够旋转地被支承,并且固定有抵接部。驱动马达使带状部件旋转。
由此,通过带状部件的旋转,抵接部在输送方向上移动。
第九发明的卷材输送装置基于第八发明的卷材输送装置,带状部件配置在相对于输送方向垂直的宽度方向上的支承部的中央。
由此,因为抵接部在宽度方向的中央向输送方向移动,所以能够与卷材的宽度无关地输送卷材的末端。
第十发明的卷材输送装置基于第六发明的卷材输送装置,支承部具有转动部、以及滑动部。转动部具有第二端部。滑动部具有第一端部,能够相对于转动部在输送方向上滑动。第一驱动部使滑动部相对于转动部滑行移动来伸缩支承部。转动部沿着输送方向而配置,具有多个第一支承部分,该第一支承部分具有使卷材滑动的多个滑动部件。滑动部沿输送方向而配置,具有多个第二支承部分,该第二支承部分具有使卷材滑动的多个滑动部件。从相对于输送方向垂直的支承部的宽度方向的中央分别向宽度方向的两端交替地配置第一支承部分与第二支承部分。
这样,形成通过多个支承部分可将支承部伸长的结构,由此,能够在中央形成空间,易于配置带状部件。
第十一发明的卷材输送装置基于第二发明的卷材输送装置,在从卷材供给装置向冲压装置供给卷材的前端时,控制部对第一驱动部进行控制,使支承部在冲压装置侧的第一端部配置在与配置于冲压装置的模具对应的位置。
由此,不但能够将卷材的末端向冲压装置输送,而且也能够将从卷材供给装置供给的卷材的前端向冲压装置引导。
这样,因为能够自动地进行卷材的前端的引导,所以,不需要作业人员将卷材的前端从卷材供给装置向配置于冲压装置的模具传递,不需要在每次更换卷材或模具时作业人员进入冲压装置内,能够缩短更换步骤所需要的时间。
第十二发明的卷材输送装置具有:卷材供给装置主体、冲压装置主体、卷材输送装置主体、供给装置控制部、冲压装置控制部、以及输送装置控制部。卷材供给装置主体供给卷材。冲压装置主体对从卷材供给装置主体供给的卷材进行冲压加工。卷材输送装置主体配置在卷材供给装置主体与冲压装置主体之间。供给装置控制部对卷材供给装置主体进行控制。冲压装置控制部对冲压装置主体进行控制。输送装置控制部对卷材输送装置主体进行控制。卷材输送装置主体具有:支承部、第一驱动部、以及输送部。支承部能够向配置于冲压装置的模具的方向伸缩,将从卷材供给装置主体供给的卷材的末端从下方支承。第一驱动部使支承部伸缩。输送部设置于支承部,向配置于冲压装置主体的模具输送卷材的末端。在将卷材的末端向配置于冲压装置的模具输送时,输送装置控制部对第一驱动部进行控制,使支承部在冲压装置主体侧的第一端部配置在与配置于冲压装置主体的模具对应的位置。
由此,能够将支承部伸长至冲压装置主体的内侧,并且配置在模具的附近,能够将卷材的末端通过输送部输送至伸长的支承部的第一端部,所以,能够将卷材的末端送至模具附近。因此,能够尽量减少卷材的浪费,更有效地利用材料。
第十三发明的卷材输送装置具有:模具信息获取步骤、位置数据获取步骤、驱动步骤、以及输送步骤。模具信息获取步骤获取设置于冲压装置的模具的模具信息。位置数据获取步骤基于模具信息,获取将卷材的前端从下方支承、并向模具引导的支承部的模具侧前端部的位置数据。驱动步骤基于位置数据来驱动支承部。输送步骤将卷材的末端向配置于冲压装置的模具输送。
由此,能够将卷材的末端向模具输送。因此,能够尽量减少卷材的浪费,更有效地利用材料。
(发明的效果)
根据本发明,能够提供一种可更有效地利用材料的卷材输送装置、冲压系统、以及卷材输送方法。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本发明的冲压系统的结构的图。
图2是从上方观察的表示图1的冲压系统的卷材输送装置附近的立体图。
图3是表示图2的卷材输送装置的立体放大图。
图4是从下方观察的表示图3的卷材输送装置的立体图。
图5是表示图3的卷材输送装置的支承部收缩后的状态的立体图。
图6是图3的卷材输送装置的侧视图。
图7是表示图6的卷材输送装置的支承部收缩后的状态的侧视图。
图8是表示图7的卷材输送装置的支承部向下方转动的状态的侧视图。
图9是从图3的卷材输送装置的输送方向的上游侧观察的立体图。
图10是图9的AA′间的箭头剖视图。
图11是表示图10的卷材输送装置支承部收缩后的状态的剖视图。
图12是表示卷材的前端送入下模具的状态的立体图。
图13是表示图1所示的冲压系统的动作的流程图。
图14(a)~(c)是用来说明通过图3的卷材输送装置将卷材的前端向下模具引导的动作的图。
图15(a)~(c)是用来说明通过图3的卷材输送装置将卷材的前端向下模具引导的动作的图。
图16(a)、(b)是用来说明通过图1所示的冲压装置进行冲压动作时卷材的移动的图。
图17(a)、(b)是用来说明通过图3的卷材输送装置将卷材的末端向下模具引导的动作的图。
图18(a)、(b)是用来说明通过图3的卷材输送装置将卷材的末端向下模具引导的动作的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参照附图,针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冲压系统进行说明。
〈1.结构〉
(1-1.冲压系统的结构概况)
图1是表示本实施方式的冲压系统1的结构的示意图。本实施方式的冲压系统1为顺序式,具有:卷材供给装置2、冲压装置3、卷材输送装置4、以及整体控制部5。
卷材供给装置2将卷材100向冲压装置3供给。冲压装置3对卷材100进行冲压加工,形成产品101。卷材输送装置4进行卷材100的前端100a向冲压装置3的引导、和卷材100的末端100b(参照图17(a))向冲压装置3的输送。
所谓的卷材100的前端100a向冲压装置3的引导,是指在更换卷材100或模具8时,将卷材100的前端100a自动向冲压装置3引导。所谓的卷材100的末端100b向冲压装置3的输送,是指将卷材100的末端100b从卷材供给装置2被排出而不能向冲压装置3供给的末端材料向冲压装置3输送。
整体控制部5与卷材供给装置2的供给装置控制部24、冲压装置3的冲压装置控制部38、以及卷材输送装置4的输送装置控制部45进行信号的接受与发送,同时对冲压系统1进行整体的控制。
需要说明的是,整体控制部5、供给装置控制部24、冲压装置控制部38、输送装置控制部45、及位置存储部46(后面叙述)设置于控制装置9。控制装置9具有:CPU、存储器、显示器、以及操作部(键盘、按钮等)。
如图1所示,模具8具有上模具6、以及下模具7。
(1-2.卷材供给装置)
卷材供给装置2具有卷材供给装置主体20、以及对卷材供给装置主体20进行控制的供给装置控制部24。卷材供给装置主体20具有:开卷机21、整平机22、以及送料机23。
开卷机21将卷绕的卷材100解开的同时并送出。开卷机21具有芯棒211。芯棒211具有驱动机构,陆续送出卷材100。
整平机22具有多个辊221,将卷材100的卷绕形变在通过送料机23的辊231之间前进行校正。
送料机23以卷材100的输送方向X为基准,配置在整平机22的下游侧。送料机23具有多个辊231,将从开卷机21被陆续送出并通过整平机22进行了校正的卷材100向冲压装置3输送。另外,在送料机23的辊231的下游侧设有检测卷材100的末端100b(参照图17(a))的末端检测部236。末端检测部236例如由光学传感器等构成,检测卷材100是否已输送完毕。
在整平机22与送料机23之间的地板F形成凹状的环状凹坑25,从而使卷材100形成环。该环消除送料机23间歇输送的影响,能够连续地操作整平机22。
供给装置控制部24对开卷机21及辊221、231进行驱动控制,对卷材100的供给进行控制。
(1-3.冲压装置)
冲压装置3配置在卷材供给装置2的送料机23的下游侧,具有:冲压装置主体30、以及对冲压装置主体30进行控制的冲压装置控制部38。
冲压装置主体30具有:冲压床32、立柱33、顶部34、滑动件35、冲压驱动部36、以及垫板37。
冲压床32构成冲压装置3的基底。
立柱33是柱状部件,在冲压床32上配置四根。四根立柱33俯视形成矩形状的各顶点。在图1中,只图示了两根立柱33。
顶部34通过四根立柱33支承于上方。滑动件35悬挂在顶部34的下侧。
冲压驱动部36设置于顶部34。冲压驱动部36经由点组件39与悬挂于顶部34下侧的滑动件35连结,使滑动件35升降移动。点组件39沿输送方向X设置两个,滑动件35由两个点进行支承。需要说明的是,点组件39的数量可以为一个或三个以上。
冲压驱动部36例如具有:作为驱动源的伺服马达、使伺服马达的旋转减速的减速机、以及曲轴机构等。通过曲轴机构,将伺服马达的旋转运动转换为上下方向的运动,曲轴机构所连结的点组件39上下移动,使滑动件35上下移动。
上模具6通过未图示的压模夹,沿输送方向装卸自如地安装在滑动件35的下表面。
下模具7沿输送方向载置于垫板37。图2是表示卷材输送装置4的周边的结构的立体图。在图2中,只表示了模具8中的下模具7。如图2所示,在下模具7设有将卷材100向输送方向X引导的提升导轨71。
提升导轨71设置在下模具7的宽度方向Y的两端,在内侧沿输送方向X形成有槽部71a。在宽度方向Y两侧的提升导轨71的槽部71a中嵌入卷材100的宽度方向Y的两端,由此,卷材100被引导向输送方向X,并在进行冲压动作时上下移动。
另外,在提升导轨71于卷材供给装置2侧的一端设有端部导轨72,该端部导轨72使卷材输送装置4易于向提升导轨71的槽部71a引导卷材100的前端100a。端部导轨72由从槽部71a的端部的上下朝向输送方向X的上游侧而形成的两个导轨部件72a、72b构成,两个导轨部件72a、72b形成为朝着输送方向X的上游侧、上下方向的间隔扩宽。
冲压装置控制部38配合供给装置控制部24及输送装置控制部45进行的卷材100的供给,对冲压驱动部36进行控制,使滑动件35上下移动。由此,进行冲压加工。
(1-4.卷材输送装置)
如图1所示,本实施方式的卷材输送装置4具有:卷材输送装置主体40、输送装置控制部45、以及位置存储部46。
输送装置控制部45对卷材输送装置主体40进行控制。位置存储部46对每个模具8存储卷材输送装置主体40的后面叙述的支承部41的支承位置。
图3是图2的卷材输送装置主体40的放大图。图3表示支承部41向上方转动、后面叙述的滑动部52相对于转动部51向冲压装置3侧滑动的状态。图4是从输送方向X的下游侧的下方观察图3的卷材输送装置主体40的立体图。
如图2~图4所示,卷材输送装置主体40主要具有:支承部41(参照图2)、滑动驱动部42(参照图2及图4)、转动驱动部43(参照图4)、以及输送部44(参照图2及图3)。
支承部41通过将从卷材供给装置2供给的卷材100从下方支承,而将卷材100的前端100a(参照图1)向配置于冲压装置3的模具8的端部导轨72引导。
滑动驱动部42使支承部41伸缩。转动驱动部43将送料机23的壳体232侧的端部41b作为支点,来转动支承部41。
通过滑动驱动部42及转动驱动部43的驱动,支承部41在支承位置(参照后面叙述的图6)与退避支承位置的退避位置(参照后面叙述的图8)之间移动。所谓支承位置,是指在将卷材100的前端100a引导以及将末端100b输送时支承卷材100的位置。
(1-4-1.支承部)
支承部41可转动地设置于送料机23的壳体232的侧面。如图2所示,在壳体232于冲压装置3侧的侧面形成有卷材100的排出口233,支承部41以配置于排出口233下侧的送料机23侧的端部41b为中心,使冲压装置3侧的端部上下转动。
如图2~图4所示,支承部41具有:转动部51、以及滑动部52。
(1-4-1-1.转动部)
如图3所示,转动部51主要具有:沿宽度方向Y(相对于输送方向X垂直的方向)配置的四个第一辊部11、连接四个第一辊部11的连接框12、以及转动框架13。
(a)第一辊部
如图3所示,第一辊部11具有:辊支承框111、以及可旋转地支承于辊支承框111的多个辊112。辊支承框111相对于输送方向X垂直的剖面为U字形状,在输送方向X上较长地形成。多个辊112在输送方向X上并排配置,可旋转地支承于辊支承框111。各辊112轴支承于辊支承框111的对置的侧面,将宽度方向Y作为轴进行旋转。上述第一辊部11沿宽度方向Y隔着间隔配置四个。需要说明的是,第一辊部11的数量不限于四个。但是,为了稳定支承卷材100,优选设置多个。
(b)连接框
如图3所示,连接框12具有:连接四个第一辊部11在输送方向X的上游侧的端部的上游侧连接部件121、以及连接四个第一辊部11在输送方向X的下游侧的端部的下游侧连接部件122。
上游侧连接部件121是在宽度方向Y上较长的板状部件,在其上表面固定有四个第一辊部11的上游侧端部。
下游侧连接部件122是在宽度方向Y上较长的板状部件,在其上表面固定有四个第一辊部11的下游侧端部。
(c)转动框架
如图3及图4所示,转动框架13配置在连接框12的下侧。在转动框架13的上表面侧固定有图3所示的连接框12。
如图3所示,转动框架13由转动板状部131、竖立设置于转动板状部131上表面的一对竖板部132、一对直线轨道133、以及一对转动支点部134形成。
转动板状部131在图2的支承位置上大概水平地进行配置。在转动板状部131的上表面竖立设置竖板部132。一对竖板部132的主表面与输送方向X平行地沿输送方向X进行配置。一对竖板部132隔着规定的间隔在宽度方向Y上并排配置。在竖板部132的上侧固定有上游侧连接部件121、以及下游侧连接部件122。
一对直线轨道133配置在转动板状部131的宽度方向Y的两端。直线轨道133与后面叙述的直线盒17一起构成直线导轨。
转动支点部134设置于转动板状部131的宽度方向Y的两端且输送方向X的上游侧的端部(支承部41的端部41b)。转动支点部134从转动板状部131的下表面向下方突出而设置。
如图2及图3所示,在送料机23的排出口233的宽度方向Y的两侧的壳体232部分设有可转动地轴支承转动框架13的转动支承部234。如图3所示,在转动支承部234可旋转地轴支承有转动支点部134。
详细地说,如图4所示,转动支承部234由隔着规定的间隔而配置的一对突起部234a形成,在一对突起部234a之间配置有转动支点部134。并且,通过在形成于突起部234a及转动支点部134的轴部及轴孔等,转动支点部134相对于转动支承部234可转动地构成。需要说明的是,在图3中转动轴由O1表示。
(1-4-1-2.滑动部)
如图3所示,滑动部52主要具有:沿宽度方向Y(相对于输送方向X垂直的方向)配置的四个第二辊部14、连接四个第二辊部14的连接框15、一对竖板部16、以及多个直线盒17。
(a)第二辊部
第二辊部14具有:辊支承框141、以及可旋转地支承于辊支承框141的多个辊142。辊支承框141相对于输送方向X垂直的剖面为U字形状,在输送方向X上较长地形成。多个辊142在输送方向X上并排配置,可旋转地支承于辊支承框141。各辊142轴支承于辊支承框141的对置的侧面,将宽度方向Y作为轴来进行旋转。上述第二辊部14沿宽度方向Y隔着间隔配置四个。需要说明的是,第二辊部14的数量不限于四个。但是为了稳定支承卷材100,优选设有多个。
需要说明的是,四个第二辊部14中的宽度方向Y的外侧的第二辊部14在宽度方向Y上配置在四个第一辊部11的外侧。另外,朝向输送方向X的下流方向侧,右侧第二个第二辊部14在宽度方向Y上配置于右侧第一与第二个的第一辊部11之间。右侧第三个第二辊部14在宽度方向Y上配置于右侧第三与第四个第一辊部11之间。
该结构可以说是,从宽度方向Y的中央向外侧,交替地配置第一辊部11与第二辊部14。
在第一辊部11与第二辊部14的上侧(详细地说是辊112、142的上侧)输送卷材100。
(b)连接框
如图3所示,连接框15具有:连接四个第二辊部14于输送方向X的上游侧的端部的上游侧连接部件151、以及连接四个第二辊部14于输送方向X的下游侧的端部的下游侧连接部件152。
上游侧连接部件151是在宽度方向Y上较长的板状部件,在其上表面固定有四个第二辊部14的上游侧端部。
下游侧连接部件152是在宽度方向Y上较长的板状部件,在其上表面固定有四个第二辊部14的下游侧端部。
在此,上游侧连接部件151配置在连接四个第一辊部11的连接框12的上游侧连接部件121与下游侧连接部件122之间,经过第一辊部11的下侧。下游侧连接部件152配置在下游侧连接部件122的下游侧。
(c)竖板部
如图3所示,一对竖板部16其主表面与垂直方向平行地沿着输送方向X进行配置,固定在上游侧连接部件151与下游侧连接部件152的下侧。竖板部16配置在配置于四个第二辊部14中的宽度方向Y的两端的第二辊部14的下方。
(d)直线盒
直线盒17在一个竖板部16上设置两个,由直线轨道133与直线盒17构成直线导轨。需要说明的是,直线盒17的数量也可以在一个竖板部16上设置两个以上。
(1-4-2.滑动驱动部)
如图4所示,滑动驱动部42主要具有:电动马达421、小齿轮422、以及齿条423。
电动马达421配置在转动框架13的转动板状部131于冲压装置主体30侧的前端的中央附近。电动马达421的旋转轴421a沿宽度方向Y进行配置。作为电动马达421,例如可以使用伺服马达等。
小齿轮422固定于旋转轴421a,与旋转轴421a一起旋转。齿条423位于小齿轮422的上侧且宽度方向Y的中央附近,沿着输送方向X进行配置,并与小齿轮422啮合。齿条423穿过转动部51的下游侧连接部件122与转动板状部131之间的空间,固定在滑动部52的上游侧连接部件151与下游侧连接部件152的下侧。
电动马达421由输送装置控制部45进行控制。通过电动马达421的旋转,小齿轮422进行旋转,与小齿轮422啮合的齿条423在输送方向X上移动。通过该齿条423的移动,固定有齿条423的滑动部52相对于转动部51滑行移动,支承部41进行伸缩。
图5是表示支承部41收缩状态下的卷材输送装置4的状态的立体图。另外,图6是表示显示支承部41伸长后的状态的卷材输送装置4的状态的侧视图。图7是表示显示支承部41收缩后的状态的卷材输送装置4的状态的侧视图。
如图3及图5~图7所示,当滑动部52向输送方向X的上游侧移动时,上游侧连接部件151靠近上游侧连接部件121,下游侧连接部件152靠近下游侧连接部件122,形成支承部41收缩的状态。在支承部41收缩的状态下,沿宽度方向Y观察,与图3所示的状态相比,第二辊部14与第一辊部11的重合增多。
需要说明的是,图6表示支承部41配置于支承位置的状态。
(1-4-3.转动驱动部)
转动驱动部43是电动缸,如图4所示,具有:收纳电动马达的马达壳体431、以及与通过电动马达进行旋转的滚珠丝杠连接的杆432。俯视观察,转动驱动部43配置在宽度方向Y的中央。作为设置于转动驱动部43的电动马达,可以使用伺服马达、步进马达等,通过输送装置控制部45进行控制。
在转动板状部131的下表面设有向下方突出的转动支承部131a,可转动地支承杆432的前端432a。虽然未图示,但在前端432a形成有凹部,在该凹部配置有转动支承部131a。并且,在前端432a及转动支承部131a形成有轴部及轴孔等,通过将轴部插入轴孔,杆432相对于转动支承部131a,可转动地连结。
另外,在马达壳体431的后端设有壳体连结部431a。另外,在送料机23的壳体232设有转动支承部235。壳体连结部431a可转动地支承于转动支承部235,并且与壳体232连结。
详细地说,壳体连结部431a具有设有规定间隔的一对突起部431b,在一对突起部431b之间配置有转动支承部235。并且,在一对突起部431b及转动支承部235形成有轴部及轴孔等,在壳体连结部431a上,马达壳体431与转动支承部235可转动地连结。
图8是表示收缩的支承部41向下方转动的状态下的卷材输送装置4的侧视图。如图8所示,马达壳体431内的电动马达进行驱动,使杆432向靠拢马达壳体431的方向移动,由此,支承部41以转动支点部134为中心,使冲压装置主体30侧的端部41a向下方转动。另外,图8所示的状态表示支承部41配置在退避位置的状态。需要说明的是,支承部41在冲压装置主体30侧的端部41a详细而言表示支承部41中的滑动部52的端部。
(1-4-4.输送部)
图9是从输送方向X的上游侧的上方观察卷材输送装置4的立体图。图10是AA′间的箭头剖视图。
如图9及图10所示,输送部44具有:抵接部83、以及驱动抵接部83的输送驱动部80。抵接部83与卷材100的末端100b(参照图17)抵接。输送驱动部80主要具有:链条81、链条驱动用马达82、以及多个链轮84a、84b、84c、84d、84e,将抵接部83向输送方向X移动。
(a)链条驱动用马达
链条驱动用马达82固定在转动板状部131于输送方向X的上游侧的端部且宽度方向Y的中央附近。如图10所示,链条驱动用马达82的旋转轴82a与宽度方向Y平行地进行配置。作为链条驱动用马达82,可以使用伺服马达等,链条驱动用马达82的驱动通过输送装置控制部45进行控制。
(b)链轮
如图10所示,链轮84a安装于链条驱动用马达82的旋转轴82a。通过链条驱动用马达82的驱动,链轮84a将宽度方向Y作为轴而进行旋转。
链轮84b以宽度方向Y为轴、可旋转地安装于转动部51的下游侧连接部件122的中央。详细地说,在转动部51的下游侧连接部件122的中央设有向着下方形成的链轮支承部91。链轮支承部91通过在宽度方向Y上对置的一对支承板91a而形成,在一对支承板91a之间轴支承有链轮84b。
链轮84c以宽度方向Y为轴、可旋转地安装于滑动部52的上游侧连接部件151的中央。详细地说,在滑动部52的上游侧连接部件151的中央形成有沿着输送方向X观察为倒U字形状的链轮支承部92。在该倒U字形状的链轮支承部92的内侧配置有链轮84c,在倒U字形状的宽度方向Y上对置的侧壁92a轴支承有链轮84c。
链轮84d以宽度方向Y为轴、可旋转地安装于滑动部52的下游侧连接部件152的中央。详细地说,在滑动部52的下游侧连接部件152的中央设有向着上方而形成的链轮支承部93。链轮支承部93由在宽度方向Y上对置的一对支承板93a形成,在一对支承板93a之间轴支承有链轮84d。
链轮84e以宽度方向Y为轴、可旋转地安装于转动部51的上游侧连接部件121的中央。详细地说,在转动部51的上游侧连接部件121的中央设有向着上方形成的链轮支承部94。链轮支承部94由在宽度方向Y上对置的一对支承板94a形成,在一对支承板94a之间轴支承有链轮84e。
在使支承部41为水平状态的情况下,链轮84a与链轮84b配置在大致相同的高度,链轮84d与链轮84e配置在大致相同的高度。链轮84c配置在链轮84a、84b与链轮84d、84e之间的高度。
(c)链条
链条81为环状,配置在支承部41的宽度方向Y的中央,按照上述链轮84a~84e的顺序缠绕。
详细地说,链条81从链轮84a的上游侧遍及下侧进行缠绕,从链轮84b的下侧转过下游侧后、再遍及上侧进行缠绕。接着,链条81从链轮84c的下侧转过上游侧后、再遍及上侧进行缠绕,从链轮84d的下侧转过下游侧后、再遍及上侧进行缠绕。然后,链条81从链轮84e的上侧遍及上游侧进行缠绕,并且朝向链轮84a。
图11是表示在图10中支承部41收缩的状态的剖视图。
如图10及图11所示,即使滑动部52向输送方向X的上游侧滑行移动,因为链轮84c与链轮84d安装于滑动部52,所以能够确保链条81的张力。
(d)抵接部
抵接部83与末端100b抵接并推压末端100b,使卷材100的末端100b向冲压装置3侧输送。如图9~图11所示,抵接部83为块状部件,固定在链条81的外侧。通过链条驱动用马达82的驱动,链轮84a进行旋转,链条81进行旋转。通过该链条81的旋转,固定于链条81的抵接部83沿链条81移动。
在上述结构中,在本实施方式的卷材输送装置4中,通过对滑动驱动部42及转动驱动部43进行控制,能够改变支承部41的位置(包括姿势)。另外,通过对链条驱动用马达82进行控制,能够移动抵接部83。
〈2.动作〉
接着,针对本实施方式的冲压系统1的动作进行说明。
首先,在将使用的模具8设置于冲压装置3时,在冲压系统1中,提前设定支承部41的位置,使从卷材供给装置2供给的卷材100的前端100a能够向模具8引导。
(2-1.位置设定动作)
在将模具8安装于冲压装置3后,作业人员对控制装置9进行操作,由此,从整体控制部5向供给装置控制部24发送指令,供给装置控制部24驱动卷材供给装置主体20。
供给装置控制部24驱动开卷机21、整平机22、以及送料机23,将卷材100的前端100a从送料机23的排出口233向冲压装置3侧送出。
在此,为了将卷材100的前端100a送入端部导轨72的导轨部件72a与导轨部件72b之间,作业人员通过训练(ティーチング)来设定支承部41的位置。
具体而言,对滑动驱动部42的电动马达421以及转动驱动部43的电动马达进行控制,改变滑动部52的滑行量与支承部41的转动角,并且如图12所示进行调整,使从卷材供给装置2供给的卷材100的前端100a顺着支承部41的第一辊部11及第二辊部14的上侧,送入端部导轨72。图12是表示将卷材100的前端100a通过支承部41引导而被送入端部导轨72的状态的图。
这样,求出卷材100的前端100a被送入端部导轨72的滑行量及转动角。该滑行量及转动角例如将设置于电动马达的编码器的值作为位置数据,而存储于位置存储部46。
将这样能够向端部导轨72引导卷材100的前端100a的支承部41的位置数据作为支承位置进行存储。
需要说明的是,为了具有广泛应用性,通常在冲压装置3能够配置多个不同形状的模具8。在不同的模具8中,提升导轨71的位置也不同,所以能够将卷材100的前端100a向提升导轨71引导的支承部41的位置也改变。
因此,在本实施方式的卷材输送装置4中,针对每个模具8,在位置存储部46存储支承部41的位置。需要说明的是,在本说明书中提及的位置也包括姿势,提及的支承部41的位置的控制也包括支承部41倾斜等姿势的控制。
(2-2.冲压动作)
接着,针对本实施方式的冲压方法进行说明。图13是表示本实施方式的冲压方法的流程图。
当对模具8及卷材100进行更换时,通过作业人员对于控制装置9的操作等,输送装置控制部45对配置于冲压装置3的模具8进行识别,获取模具8的信息(阶段S5)。接着,输送装置控制部45将与该模具8对应的支承部41的位置数据从位置存储部46获取(阶段S10)。
然后,输送装置控制部45进行控制,驱动滑动驱动部42及转动驱动部43,使支承部41位于与配置于冲压装置3的模具8对应的支承位置(阶段S20)。
图14(a)~(c)及图15(a)~(c)是用来说明卷材输送装置4的动作的图。
首先,如图14(a)所示,卷材输送装置4成为滑动部52向转动部51侧靠拢、转动部51向下方转动的状态。即,形成为支承部41收缩、以旋转轴O1为支点、支承部41的端部41a向下的状态。上述支承部41的位置为退避位置。
接着,如图14(b)所示,输送装置控制部45使转动驱动部43驱动至从位置存储部46获取的值,由此,支承部41进行转动,使端部41a向上方移动。
接着,如图14(c)所示,输送装置控制部45使滑动驱动部42的电动马达421驱动至从位置存储部46获取的值,由此,使滑动部52相对于转动部51向模具8滑行移动。
由此,支承部41在冲压装置3侧的端部41a位于下模具7的端部导轨72的附近,完成支承部41向支承位置的移动。需要说明的是,如图14(c)所示,输送部44的抵接部83未配置在链轮84d与链轮84e之间(支承部41的上侧),而是配置在链轮84a与链轮84e之间(支承部41的上游侧)。另外,在图14(c)所示的支承位置上,支承部41大致水平地进行配置,但有时也因下模具7的种类,端部41a位于图14(c)的上方或下方,支承部41发生倾斜。
接着,在阶段S30中,整体控制部5向供给装置控制部24发送指令,供给装置控制部24对卷材供给装置主体20进行控制,解开正在卷绕的卷材100,并且从送料机23的排出口233向卷材输送装置4送入卷材100。
从卷材供给装置2供给的卷材100的前端100a顺着第一辊部11及第二辊部14,并且如图15(a)所示,送入端部导轨72。需要说明的是,在图3中说明的第一辊部11及第二辊部14的辊112、142随着卷材100的移动而旋转,因此,将卷材100顺利地送入提升导轨71。
在此,在进行卷材100的更换及模具8的更换后,为了确认是否正常地进行冲压加工,作业人员对控制装置9进行操作,使卷材100前进,以便于在模具8内逐一进行加工(开孔加工、拉伸加工、弯曲加工等)地移动。
当作业人员开始为了进行冲压而对控制装置9进行操作时,在进行冲压动作前,在阶段S40中,输送装置控制部45使支承部41向退避位置移动。具体而言,如图15(b)所示,输送装置控制部45对滑动驱动部42的电动马达421进行控制,收缩支承部41,使滑动部52从冲压装置主体30的内侧退避。
接着,输送装置控制部45驱动转动驱动部43的电动马达(未图示),由此,如图15(c)所示,使转动部51向下方转动。由此,支承部41移动至退避位置。
然后,在阶段S50中,整体控制部5向冲压装置控制部38发出指令,冲压装置控制部38驱动冲压驱动部36,使滑动件35上下移动。由此,对向冲压装置3引导的卷材100进行冲压加工。
图16(a)及图16(b)是用来说明冲压加工时卷材100的上下活动的示意图。在图16(a)及图16(b)中表示了上模具6与下模具7。在图16(a)所示的模具8中表示了进行开孔加工的部分、以及在开孔加工后进行弯曲加工的部分。针对图16(a)所示的模具8的结构,按照顺序进行说明,在下模具7中,提升导轨71被分割而设置,在图中,表示为711、712。在各提升导轨711、712的下侧设有弹簧部件713,对提升导轨711、712向上方施力。在上模具6的提升导轨711的下游侧形成有开孔部61。在开孔部61的上侧设有弹簧部件611。在上模具6的开孔部61的下游侧形成有弯曲加工部62。另外,在弯曲加工部62的下游侧设有按压部63,在按压部63的上侧设有弹簧部件631。
与上模具6的弯曲加工部62对置而在下模具7形成有弯曲加工部73。上述提升导轨712设置在弯曲加工部73的下游侧。
当冲压装置控制部38使滑动件35下降时,如图16(a)及图16(b)所示,上模具6下降,卷材100被夹在上模具6与下模具7之间,进行冲压加工。如图16(b)所示,在冲压加工时,因为提升导轨711、712向下方移动,所以卷材100也向下方移动。因此,卷材100的比下模具7靠近卷材供给装置2侧的部分(在图中表示为100c)被向下方牵引。这样,为了防止由于牵引而在冲压加工时多余的张力施加于卷材100上,因此在本实施方式的卷材输送装置4中,在将卷材100的前端100a向提升导轨71(711、712)引导后,使支承部41向退避位置(参照图15(c))移动。
需要说明的是,在卷材供给装置2中,配合滑动件35下降的时刻,辊231与卷材100分离,防止多余的张力施加于卷材100。
然后,从卷材供给装置2依次供给卷材,通过冲压装置3进行冲压加工。
接着,依次进行冲压加工,如图17(a)所示,当通过末端检测部236检测到卷绕的卷材100输送完毕、末端100b已通过送料机23的辊231时(阶段S60),供给装置控制部24将该检测结果向整体控制部5传递。
整体控制部5使冲压装置3停止,并向输送装置控制部45发出指示,如图17(b)所示,输送装置控制部45使支承部41从退避位置向支承位置移动(阶段S70)。
然后,如图17(b)的箭头B所示,输送装置控制部45驱动链条驱动用马达82,使链条81旋转。通过链条81的旋转,抵接部83通过支承部41的上侧,并且向下游侧移动,如图18(a)所示,与末端100b抵接。此外,抵接部83向下游侧(参照箭头C)移动,由此,将末端100b向下模具7推压,将卷材100向下模具7输送(阶段S80)。
整体控制部5配合抵接部83进行的卷材100的输送,使冲压装置3工作,进行冲压加工(阶段S90)。
并且,如图18(b)所示,重复阶段S80、S90,直至抵接部83移动至支承部41在冲压装置侧的端部41a(阶段S100)。当抵接部83到达支承部41的端部41a时,输送装置控制部45使支承部41从支承位置移动至退避位置(阶段S110),结束控制。该抵接部83是否到达支承部41的端部41a,能够根据链条驱动用马达82的编码器进行检测。
需要说明的是,在阶段S90中,也可以在进行冲压加工时,使支承部41移动至退避位置。
〈3.特征〉
(3-1)
如图2及图3所示,本实施方式的卷材输送装置4是配置在供给卷材100的卷材供给装置2与对从卷材供给装置2供给的卷材100进行冲压加工的冲压装置3之间的卷材输送装置,具有:支承部41、滑动驱动部42(第一驱动部的一个例子)、以及输送部44。支承部41能够向配置于冲压装置3的模具8的方向伸缩,将从卷材供给装置2供给的卷材100的末端100b从下方支承。滑动驱动部42使支承部41伸缩。输送部44设置于支承部41,向配置于冲压装置3的模具8输送卷材100的末端100b。
这样,在将卷材100的末端100b从下方支承的支承部41设有输送卷材100的末端100b的输送部44。因此,不需要在支承部41的上方设置用来输送卷材100的末端100b的机构,而能够通过滑动驱动部42将支承部41伸长至冲压装置3的内侧,并且配置至模具8的附近。
并且,通过输送部44输送卷材100的末端100b,由此,能够将卷材100的末端100b送入模具8(详细地说为下模具7)。
这样,因为能够将支承部41配置至模具8附近,所以能够尽量减少卷材100的浪费,更有效地利用材料。
(3-2)
如图4所示,本实施方式的卷材输送装置4还具有输送装置控制部45(控制部的一个例子)。输送装置控制部45在将卷材100的末端100b向配置于冲压装置3的模具8(详细地说为下模具7)输送时,对滑动驱动部42(第一驱动部的一个例子)进行控制,使支承部41在冲压装置3侧的端部41a(第一端部的一个例子)配置在与配置于冲压装置3的模具8对应的位置上。
使用者为了利用各种大小及形状的模具8,通常使用尺寸与所使用的最大模具8的大小配合的垫板37。因此,例如在使用尺寸较小的模具8的情况下,在比垫板37的外缘更进入内侧的位置上配置模具8,从而在现有装置中造成材料的进一步浪费。
然而,通过配合模具8来设定支承部41在冲压装置3侧的端部41a的位置,即使在进入垫板37的内侧而配置模具8的情况下,也能够配合该模具8而伸长支承部41。因此,能够减少材料的浪费,能够更有效地利用材料。
(3-3)
本实施方式的卷材输送装置4还具有转动驱动部43(第二驱动部的一个例子)。转动驱动部43使支承部41在冲压装置3侧的端部41a在上下方向移动。输送装置控制部45(控制部的一个例子)对转动驱动部43进行控制,使支承部41的端部41a(第一端部的一个例子)在上下方向的位置成为与配置于冲压装置3的模具8对应的位置。
这样,通过控制支承部41在冲压装置3侧的端部41a的上下位置,能够使支承部41的端部41a与配置于冲压装置3的模具8的高度配合。由此,能够配合各种高度的模具8,通过输送部44来移动卷材100的末端100b。
(3-4)
在本实施方式的卷材输送装置4中,支承部41能够在从下方支承卷材100的末端100b的支承位置、以及从支承位置退避的退避位置之间移动。输送装置控制部45(控制部的一个例子)对滑动驱动部42(第一驱动部的一个例子)及转动驱动部43(第二驱动部的一个例子)进行控制,使支承部41在支承位置与退避位置之间移动。
被向配置于冲压装置3的模具8引导的卷材100配置在模具8的提升导轨71,在冲压加工时,提升导轨71下降,并且卷材100也向下方移动。因此,在冲压加工时支承部41配置于支承位置的状态下,有时会影响卷材100的冲压加工。
然而,在本实施方式中,因为支承部41能够在支承位置与退避位置之间移动,所以在冲压加工时使支承部41移动至退避位置,卷材100的末端100b离开送料机23(送料机的一个例子)后,使支承部41移动至支承位置来输送末端100b,由此,能够防止冲压加工时影响卷材100。
(3-5)
本实施方式的卷材输送装置4还具有位置存储部46(存储部的一个例子)。位置存储部46针对每个配置于冲压装置3的模具8,存储支承位置。输送装置控制部45(控制部的一个例子)对滑动驱动部42(第一驱动部的一个例子)及转动驱动部43(第二驱动部的一个例子)进行控制,由此,使支承部41配置在与配置于冲压装置3的模具8对应的支承位置。
通过提前训练等,对每个模具8确定支承部41的位置,并存储在位置存储部46,由此,能够使支承部41自动移动至与配置于冲压装置3的模具8对应的支承位置。
由此,能够在与每个模具8匹配的支承位置上对支承部41进行定位。
需要说明的是,训练可以在利用模具8试制时进行。
(3-6)
在本实施方式的卷材输送装置4中,如图4所示,支承部41的与端部41a(第一端部的一个例子)相反一侧的端部41b(第二端部的一个例子)侧可转动地支承于卷材供给装置2。转动驱动部43(第二驱动部的一个例子)使支承部41转动,以便以端部41b侧为中心,使端部41a在上下方向移动。
由此,能够使支承部41转动,使冲压装置3侧的端部41a的位置位于配置于冲压装置3的模具8的附近。
(3-7)
在本实施方式的卷材输送装置4中,输送部44具有抵接部83、以及输送驱动部80(第三驱动部的一个例子)。抵接部83与卷材100的末端100b抵接。输送驱动部80使抵接部83向输送方向X移动。
由此,抵接部83将卷材100的末端100b推向输送方向X,将卷材100的末端100b向配置于冲压装置3的模具8输送。
(3-8)
在本实施方式的卷材输送装置4中,输送驱动部80(第三驱动部的一个例子)具有链条81(带状部件的一个例子)、以及链条驱动用马达82(驱动马达的一个例子)。链条81在支承部41上沿输送方向X可旋转地被支承,并固定有抵接部83。链条驱动用马达82(驱动用马达的一个例子)使链条81旋转。
由此,通过链条81的旋转,抵接部83向输送方向X移动。
(3-9)
在本实施方式的卷材输送装置4中,链条81(带状部件的一个例子)配置在相对于输送方向X垂直的宽度方向Y的支承部41的中央。
由此,因为抵接部83在宽度方向Y的中央向输送方向X移动,所以,能够与卷材100的宽度无关地输送卷材100的末端100b。
(3-10)
在本实施方式的卷材输送装置4中,支承部41具有转动部51、以及滑动部52。转动部51具有端部41b(第二端部的一个例子)。滑动部52能够相对于转动部51在输送方向X上滑动。滑动驱动部42(第一驱动部的一个例子)使滑动部52相对于转动部51滑行移动,来伸缩支承部41。转动部51沿输送方向X进行配置,具有多个第一辊部11(第一支承部分的一个例子),该第一辊部11具有使卷材100滑动的多个辊112(滑动部件的一个例子)。滑动部52沿输送方向X进行配置,具有多个第二辊部14(第二支承部分的一个例子),该第二辊部14具有使卷材100滑动的多个辊142(滑动部件的一个例子)。从相对于输送方向X垂直的支承部41的宽度方向Y的中央(详细地说为链条81)分别向宽度方向Y的两端交替地配置有第一辊部11与第二辊部14。
这样,通过多个辊部11、14形成为能够使支承部41滑动的结构,由此,能够在中央形成空间,易于配置链条81。
(3-11)
在本实施方式的卷材输送装置4中,输送装置控制部45(控制部的一个例子)在从卷材供给装置2向冲压装置3供给卷材100的前端100a时,对滑动驱动部42(第一驱动部的一个例子)进行控制,使支承部41在冲压装置3侧的端部41a(第一端部的一个例子)配置在与配置于冲压装置3的模具8对应的位置。
由此,不但能够将卷材100的末端100b向冲压装置3输送,而且也能够将从卷材供给装置2供给的卷材100的前端100a向冲压装置3引导。
这样,因为能够自动地引导卷材100的前端100a,所以不需要作业人员将卷材100的前端100a从卷材供给装置2向配置于冲压装置3的模具8传递,作业人员不必在每次更换卷材100或模具8时进入冲压装置3内,从而能够缩短更换步骤所需要的时间。
(3-12)
本实施方式的冲压系统1具有:卷材供给装置主体20、冲压装置主体30、卷材输送装置主体40、供给装置控制部24、冲压装置控制部38、以及输送装置控制部45。卷材供给装置主体20供给卷材100。冲压装置主体30对从卷材供给装置主体20供给的卷材100进行冲压加工。卷材输送装置主体40配置在卷材供给装置主体20与冲压装置主体30之间。供给装置控制部24对卷材供给装置主体20进行控制。冲压装置控制部38对冲压装置主体30进行控制。输送装置控制部45对卷材输送装置主体40进行控制。卷材输送装置主体40具有:支承部41、滑动驱动部42(第一驱动部的一个例子)、以及输送部44。支承部41将从卷材供给装置主体20供给的卷材100的末端100b从下方支承。滑动驱动部42使支承部41伸缩,在将卷材100的末端100b向模具8输送时使支承部41伸长。输送部44设置于支承部41,向配置于冲压装置3的模具8输送卷材100的末端100b。供给装置控制部24在将卷材100的末端100b向配置于冲压装置3的模具8(详细地说为下模具7)输送时,对滑动驱动部42(第一驱动部的一个例子)进行控制,使支承部41在冲压装置主体30侧的端部41a(第一端部的一个例子)配置在与配置于冲压装置主体30的模具8对应的位置。
由此,能够将支承部41伸长至冲压装置主体30的内侧,并且配置在模具8的附近,输送部44能够输送卷材100的末端100b,所以,能够将卷材100的末端100b送至模具8附近。因此,能够尽量减少卷材100的浪费,更有效地利用材料。
(3-13)
本实施方式的卷材输送方法具有:阶段S5(模具信息获取步骤的一个例子)、阶段S10(位置数据获取步骤的一个例子)、阶段S70(驱动步骤的一个例子)、以及阶段S80(输送步骤的一个例子)。阶段S5(模具信息获取步骤的一个例子)获取设置于冲压装置3的模具8的模具信息。阶段S10(位置数据获取步骤的一个例子)基于模具信息,获取将卷材100的前端100a从下方支承并向模具8引导的支承部41的端部41a(模具侧前端部的一个例子)的位置数据。阶段S70(驱动步骤的一个例子)基于位置数据来驱动支承部41。阶段S80(输送步骤的一个例子)将卷材100的末端100b向配置于冲压装置3的模具8输送。
由此,能够将卷材100的末端100b向模具8输送。因此,能够尽量减少卷材100的浪费,更有效地利用材料。
[其他实施方式]
(A)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卷材输送装置4支承于卷材供给装置2,但也可以设置于冲压装置3的立柱33之间。
(B)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卷材输送装置4的输送装置控制部45与卷材供给装置2的供给装置控制部24和冲压装置3的冲压装置控制部38一起设置于控制装置9,但也可以单独设置输送装置控制部45。例如,也可以在卷材输送装置4设置具有CPU、存储器、显示器及操作部等的控制装置,在该控制装置内设有输送装置控制部45。
另外,在冲压装置3与卷材供给装置2分别具有控制装置、在冲压装置3的控制装置设有冲压装置控制部38、在卷材供给装置2的控制装置设有供给装置控制部24的情况下,也可以在任一控制装置设有输送装置控制部45。
(C)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输送部44通过由抵接部83推压卷材的末端100b来进行输送,但例如也可以在链条81上安装磁铁,通过磁力来输送卷材100的末端100b。
另外,也可以不设置输送部44,通过驱动第一辊部11及第二辊部14的辊112、142,使支承部41具有输送机构。在该情况下,可以说支承部41兼用作输送部。
(D)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虽然使用了链条81作为固定有抵接部83的带状部件的一个例子,但不限于此,例如也可以是由橡胶等形成的带状部件。
(E)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第三驱动部的一个例子即输送驱动部80具有链条81(带状部件的一个例子)、以及链条驱动用马达82(驱动马达的一个例子),但不限于上述结构,总之,只要是使抵接部83向输送方向X移动的结构即可。例如,第三驱动部也可以具有缸或直线马达等直线运动的装置,由此而使抵接部83向输送方向X移动。
(F)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作为转动驱动部43而使用了电动缸,但也可以使用液压缸。
(G)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构成为在滑动驱动部42设有电动马达421,通过由齿条423及小齿轮422构成的机构,滑动部52相对于转动部51可滑行移动,但不限于此。例如,也可以构成为在转动部51固定电动缸,将其杆的前端与滑动部52连结,由此,使滑动部52相对于转动部51可滑行移动。需要说明的是,该电动缸也可以为液压缸。
(H)
在上述实施方式的卷材输送装置4中,在宽度方向Y的中央设置了一个输送部44,但不限于中央,也可以设置多列输送部。
(I)
在上述实施方式的卷材输送装置4中,作为滑动部件的一个例子而设置有辊112、142,但不限于此,例如也可以是自由滚珠轴承、滑杆等。总之,滑动部件只要是能够使卷材100滑动的部件即可。
工业实用性
本发明的卷材输送装置及卷材输送方法具有更有效地利用材料的效果,作为顺序式的冲压系统等是有用的。
附图标记说明
1冲压系统;2卷材供给装置;3冲压装置;4卷材输送装置;5整体控制部;6上模具;7下模具;8模具;9控制装置;11第一辊部;12连接框;13转动框架;14第二辊部;15连接框;16竖板部;17直线盒;20卷材供给装置主体;21开卷机;22整平机;23送料机;24供给装置控制部;25环状凹坑;30冲压装置主体;32冲压床;33立柱;34顶部;35滑动件;36冲压驱动部;37垫板;38冲压装置控制部;39点组件;40卷材输送装置主体;41支承部;41a端部;41b端部;42滑动驱动部;43转动驱动部;44输送部;45输送装置控制部;46位置存储部;51转动部;52滑动部;61开孔部;62弯曲加工部;63按压部;71提升导轨;71a槽部;72端部导轨;72a导轨部件;72b导轨部件;73弯曲加工部;81链条;82链条驱动用马达;82a旋转轴;83抵接部;84,84a,84b,84c,84d,84e链轮;91,92,93,94链轮支承部;91a支承板;92a侧壁;93a支承板;94a支承板;100卷材;100a前端;100b末端;101产品;111辊支承框;112辊;121上游侧连接部件;122下游侧连接部件;131转动板状部;131a转动支承部;132竖板部;133直线轨道;134转动支点部;141辊支承框;142辊;151上游侧连接部件;152下游侧连接部件;211芯棒;221辊;231辊;232壳体;233排出口;234转动支承部;234a突起部;235转动支承部;236末端检测部;421电动马达;421a旋转轴;422小齿轮;423齿条;431马达壳体;431a壳体连结部;431b突起部;432杆;432a前端;611弹簧部件;631弹簧部件;711提升导轨;712提升导轨;713弹簧部件。

Claims (13)

1.一种卷材输送装置,配置在供给卷材的卷材供给装置与对从所述卷材供给装置供给的所述卷材进行冲压加工的冲压装置之间,其特征在于,具有:
支承部,其能够向配置于所述冲压装置的模具的方向伸缩,将从所述卷材供给装置供给的所述卷材的末端从下方支承;
第一驱动部,其使所述支承部伸缩;
输送部,其设置于所述支承部,向配置于所述冲压装置的所述模具输送所述卷材的末端。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卷材输送装置,其特征在于,
还具有控制部,在将所述卷材的末端向配置于所述冲压装置的所述模具输送时,所述控制部对所述第一驱动部进行控制,使所述支承部在所述冲压装置侧的第一端部配置在与配置于所述冲压装置的所述模具对应的位置上。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卷材输送装置,其特征在于,
还具有第二驱动部,该第二驱动部使所述支承部在所述冲压装置侧的端部在上下方向移动,
所述控制部对所述第二驱动部进行控制,使所述支承部的所述第一端部的上下方向的位置位于与配置于所述冲压装置的所述模具对应的位置。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卷材输送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支承部能够在将所述卷材的末端从下方支承的支承位置与从所述支承位置退避的退避位置之间移动,
所述控制部对所述第一驱动部及所述第二驱动部进行控制,使所述支承部在所述支承位置与所述退避位置之间移动。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卷材输送装置,其特征在于,
还具有存储部,该存储部针对每个配置于所述冲压装置的所述模具存储所述支承位置,
所述控制部通过对所述第一驱动部及所述第二驱动部进行控制,使所述支承部配置在与配置于所述冲压装置的所述模具对应的所述支承位置。
6.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卷材输送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支承部的与所述第一端部相反一侧的第二端部能够转动地支承于所述卷材供给装置,
所述第二驱动部使所述支承部转动,以使所述第一端部以所述第二端部为中心,在上下方向移动。
7.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卷材输送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输送部具有:
抵接部,其与所述卷材的末端抵接;
第三驱动部,其使所述抵接部在输送方向移动。
8.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卷材输送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三驱动部具有:
带状部件,其在所述支承部沿所述输送方向能够旋转地被支承,并固定有所述抵接部;
驱动马达,其使所述带状部件旋转。
9.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卷材输送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带状部件配置在相对于所述输送方向垂直的宽度方向上的所述支承部的中央。
10.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卷材输送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支承部具有:
转动部,其具有所述第二端部;
滑动部,其具有所述第一端部,能够相对于所述转动部在输送方向上滑动;
所述第一驱动部使所述滑动部相对于所述转动部滑行移动,以伸缩所述支承部,
所述转动部具有多个第一支承部分,该第一支承部分沿所述输送方向而配置,具有使所述卷材滑动的多个滑动部件,
所述滑动部具有多个第二支承部分,该第二支承部分沿所述输送方向而配置,具有使所述卷材滑动的多个滑动部件,
从相对于所述输送方向垂直的所述支承部的宽度方向的中央分别向所述宽度方向的两端交替地配置所述第一支承部分与所述第二支承部分。
11.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卷材输送装置,其特征在于,
在从所述卷材供给装置向所述冲压装置供给所述卷材的前端时,所述控制部对所述第一驱动部进行控制,使所述支承部在所述冲压装置侧的第一端部配置在与配置于所述冲压装置的所述模具对应的位置上。
12.一种冲压系统,其特征在于,具有:
卷材供给装置主体,其供给卷材;
冲压装置主体,其对从所述卷材供给装置主体供给的所述卷材进行冲压加工;
卷材输送装置主体,其配置在所述卷材供给装置主体与所述冲压装置主体之间;
供给装置控制部,其对所述卷材供给装置主体进行控制;
冲压装置控制部,其对所述冲压装置主体进行控制;
输送装置控制部,其对所述卷材输送装置主体进行控制;
所述卷材输送装置主体具有:
支承部,其能够向配置于所述冲压装置的模具的方向伸缩,将从所述卷材供给装置主体供给的所述卷材的末端从下方支承;
第一驱动部,其使所述支承部伸缩;
输送部,其设置于所述支承部,向配置于所述冲压装置主体的模具输送所述卷材的末端;
在将所述卷材的末端向配置于所述冲压装置的所述模具输送时,所述输送装置控制部对所述第一驱动部进行控制,使所述支承部在所述冲压装置主体侧的第一端部配置在与配置于所述冲压装置主体的所述模具对应的位置。
13.一种卷材输送方法,其特征在于,具有:
模具信息获取步骤,其获取配置于冲压装置的模具的模具信息;
位置数据获取步骤,其基于所述模具信息,获取将卷材的前端从下方支承、并向所述模具引导的支承部的模具侧前端部的位置数据;
驱动步骤,其基于所述位置数据,驱动所述支承部;
输送步骤,其将所述卷材的末端向配置于所述冲压装置的所述模具输送。
CN201680034852.XA 2015-08-28 2016-08-15 卷材输送装置、冲压系统、以及卷材输送方法 Active CN107683186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5-168626 2015-08-28
JP2015168626A JP6691362B2 (ja) 2015-08-28 2015-08-28 コイル材搬送装置、プレスシステム、およびコイル材搬送方法
PCT/JP2016/073840 WO2017038440A1 (ja) 2015-08-28 2016-08-15 コイル材搬送装置、プレスシステム、およびコイル材搬送方法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7683186A true CN107683186A (zh) 2018-02-09
CN107683186B CN107683186B (zh) 2020-05-19

Family

ID=5818744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680034852.XA Active CN107683186B (zh) 2015-08-28 2016-08-15 卷材输送装置、冲压系统、以及卷材输送方法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Link
US (1) US10792724B2 (zh)
JP (1) JP6691362B2 (zh)
CN (1) CN107683186B (zh)
WO (1) WO2017038440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6846270B2 (ja) * 2017-04-10 2021-03-24 株式会社アマダ 加工システム及び加工方法
CN107520329B (zh) * 2017-07-20 2023-08-08 安徽炫弘数控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金属薄板波剪线校平上料机构
EP3806233B1 (en) 2018-11-09 2023-11-22 LG Energy Solution, Ltd. Pouch forming device
KR102131739B1 (ko) * 2018-11-09 2020-07-09 주식회사 엘지화학 파우치 포밍 방법 및 파우치 포밍 장치

Citations (10)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S58205629A (ja) * 1982-05-26 1983-11-30 Ishikawajima Harima Heavy Ind Co Ltd 帯状体の送り装置
JPS6042621U (ja) * 1983-08-31 1985-03-26 株式会社 丸山登製作所 プレス用素材の成形装置
JPH0248223U (zh) * 1988-09-21 1990-04-03
JPH069728U (ja) * 1992-07-14 1994-02-08 株式会社アマダ トランスファー装置
JP2003154423A (ja) * 2001-11-19 2003-05-27 Sumitomo Metal Mining Co Ltd 材料最終端搬入装置
CN2785754Y (zh) * 2005-04-29 2006-06-07 苏州斯莱克精密设备有限公司 多工位连续级进模的工件输送装置
CN201366451Y (zh) * 2008-12-31 2009-12-23 中冶南方工程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自动开带头装置
CN203556637U (zh) * 2013-11-28 2014-04-23 无锡市新加源冶金机械制造有限公司 一种开卷机和矫平机之间的引料结构
CN103894506A (zh) * 2014-04-17 2014-07-02 福建福贞金属包装有限公司 薄片材料送料及输送装置
CN204584090U (zh) * 2015-03-23 2015-08-26 上海强精金属制品有限公司 带送料槽机构的连续模具

Family Cites Families (1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3686921A (en) * 1970-03-16 1972-08-29 Wallace Expanding Machines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processing coiled sheet metal
JPS5424582Y2 (zh) 1973-08-16 1979-08-20
US3974920A (en) * 1974-11-18 1976-08-17 Burroughs Corporation Machine loader and unloader
JPS5856018Y2 (ja) * 1978-08-30 1983-12-23 大和製缶株式会社 溶接接続個所を有する金属板の打ち抜き加工装置
US4577486A (en) * 1982-04-28 1986-03-25 Kabushiki Kaisha Komatsu Seisakusho Retracting mechanism and jaw assembly for a power press
US4464916A (en) * 1982-05-28 1984-08-14 The Minster Machine Company Loop follower straightener control in a press installation
DE3718867C1 (en) * 1987-06-05 1988-07-28 Achenbach Buschhuetten Gmbh Strip-winding installation
JPH0735619Y2 (ja) * 1989-07-31 1995-08-16 株式会社アマダ 板材加工機におけるワークテーブル
JP3617919B2 (ja) * 1998-03-06 2005-02-09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プレス材搬送装置
JP3964303B2 (ja) * 2002-10-24 2007-08-22 株式会社三共製作所 コイル材供給装置
FR2847510B1 (fr) * 2002-11-27 2005-02-11 Renault Sa Installation de presse comportant une table de support de bande
JP4474202B2 (ja) * 2004-05-27 2010-06-02 株式会社エイチアンドエフ プレス製品排出装置
JP4779467B2 (ja) * 2005-07-01 2011-09-28 トヨタ紡織株式会社 材料搬送装置
DE102011081337A1 (de) * 2011-08-22 2013-02-28 Heinrich Georg Gmbh Maschinenfabrik Vorrichtung zum Transportieren von mehrlagig übereinander angeordnetem, dünnschichtigem Bandmaterial aus einem amorphen Material
US20150128422A1 (en) * 2013-11-13 2015-05-14 Quality Edge, Inc. Method of forming steel cladding construction for buildings
JP6693769B2 (ja) * 2016-03-01 2020-05-13 コマツ産機株式会社 ロールフィーダ、およびコイル材搬送方法

Patent Citations (10)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S58205629A (ja) * 1982-05-26 1983-11-30 Ishikawajima Harima Heavy Ind Co Ltd 帯状体の送り装置
JPS6042621U (ja) * 1983-08-31 1985-03-26 株式会社 丸山登製作所 プレス用素材の成形装置
JPH0248223U (zh) * 1988-09-21 1990-04-03
JPH069728U (ja) * 1992-07-14 1994-02-08 株式会社アマダ トランスファー装置
JP2003154423A (ja) * 2001-11-19 2003-05-27 Sumitomo Metal Mining Co Ltd 材料最終端搬入装置
CN2785754Y (zh) * 2005-04-29 2006-06-07 苏州斯莱克精密设备有限公司 多工位连续级进模的工件输送装置
CN201366451Y (zh) * 2008-12-31 2009-12-23 中冶南方工程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自动开带头装置
CN203556637U (zh) * 2013-11-28 2014-04-23 无锡市新加源冶金机械制造有限公司 一种开卷机和矫平机之间的引料结构
CN103894506A (zh) * 2014-04-17 2014-07-02 福建福贞金属包装有限公司 薄片材料送料及输送装置
CN204584090U (zh) * 2015-03-23 2015-08-26 上海强精金属制品有限公司 带送料槽机构的连续模具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6691362B2 (ja) 2020-04-28
JP2017042802A (ja) 2017-03-02
CN107683186B (zh) 2020-05-19
US10792724B2 (en) 2020-10-06
WO2017038440A1 (ja) 2017-03-09
US20180169733A1 (en) 2018-06-21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7683186A (zh) 卷材输送装置、冲压系统、以及卷材输送方法
CN104271282B (zh) 搬运装置
CN103153822A (zh) 自动化仓库的往复式运输装置
CN105033090B (zh) 集成一体式全自动制罐机
CN102091728B (zh) 超大管径直缝焊管成型机组
JPH08509169A (ja) 熱成形プレス中のダイの取り替え方法とその装置
CN108290203B (zh) 辊式输送机、冲压系统、以及带状材输送方法
CN104118090A (zh) 注塑设备
CN102470986A (zh) 物品移载装置及具备该装置的塔式起重机
CN106783707A (zh) 引线框架下料收盒装置
CN210475251U (zh) 多工位快速换模系统
CN103395643A (zh) 卡片自动送料烫金机
CN104157597B (zh) 一种自动切筋系统可调节送料装置
CN202398684U (zh) 箱板成型机
JP2004106012A (ja) トランスファープレスのワーク搬送装置
CN105188985A (zh) 具有往复式模具的滚子成型机器和在柱形坯件上形成图案的方法
CN201244914Y (zh) 等宽错贴供料装置
CN105460502A (zh) 一种具有跟踪追踪功能的整合输送机构
CN101157107B (zh) 机械手冲压自动化生产传输过渡台
CN103752605A (zh) 一种二辊改造的万能轧机
CN103693366A (zh) 提升移载机
CN207165091U (zh) 一种工业机器人视觉随线跟踪教学模组
CN203667686U (zh) 存料装置
CN203372863U (zh) 卡片自动送料烫金机
CN208979747U (zh) 给纸装置的控制系统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