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7166369A - 给水系统 - Google Patents
给水系统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07166369A CN107166369A CN201710289921.8A CN201710289921A CN107166369A CN 107166369 A CN107166369 A CN 107166369A CN 201710289921 A CN201710289921 A CN 201710289921A CN 107166369 A CN107166369 A CN 107166369A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water
- pipe
- blow
- boiler
- supply system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Pending
Links
Classifications
-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2—STEAM GENERATION
- F22D—PREHEATING, OR ACCUMULATING PREHEATED, FEED-WATER FOR STEAM GENERATION; FEED-WATER SUPPLY FOR STEAM GENERATION; CONTROLLING WATER LEVEL FOR STEAM GENERATION; AUXILIARY DEVICES FOR PROMOTING WATER CIRCULATION WITHIN STEAM BOILERS
- F22D1/00—Feed-water heaters, i.e. economisers or like preheaters
- F22D1/50—Feed-water heaters, i.e. economisers or like preheaters incorporating thermal de-aeration of feed-water
-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2—STEAM GENERATION
- F22B—METHODS OF STEAM GENERATION; STEAM BOILERS
- F22B37/00—Component parts or details of steam boilers
- F22B37/02—Component parts or details of steam boilers applicable to more than one kind or type of steam boiler
- F22B37/48—Devices for removing water, salt, or sludge from boilers; Arrangements of cleaning apparatus in boilers; Combinations thereof with boilers
- F22B37/54—De-sludging or blow-down device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Thermal Sciences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Treatment Of Water By Ion Exchange (AREA)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给水系统,给水系统包括软化水箱、锅炉、排污扩容器和降温池,锅炉与软化水箱相连,锅炉适于对水进行加热并向用户供给热水,锅炉中的废水与排污扩容器相连,排污扩容器通过排污管与降温池相连,且排污管穿设软化水箱以对软化水箱内的水进行换热。根据本发明的给水系统,排污管的废水可以对软化水箱内的水进行加热,由此可以减少给水系统总体的热量流失,提高了给水系统的能量利用率。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给水系统,具体而言,涉及一种更加节能的给水系统。
背景技术
相关技术中,在给水系统中锅炉产生的废水直接排放到降温池中,废水从锅炉中携带的热量未得到有效利用即流入降温池降温,给水系统的能量利用率较低。同时,锅炉的水汽也随废水直接流入降温池,给水系统的水资源未得到充分利用。
发明内容
本发明旨在至少在一定程度上解决相关技术中的技术问题之一。为此,本发明提出了一种至少在一定程度上更加节能的给水系统。
根据本发明所述的给水系统,包括软化水箱、锅炉、排污扩容器和废热利用装置,所述锅炉与所述软化水箱相连,所述锅炉适于对水进行加热并向用户供给热水,所述排污扩容器与所述锅炉相连以接收来自所述锅炉排出的废水,所述废热利用装置与所述排污扩容器相连,所述废热利用装置构造成利用所述废水所具有的至少部分热量以非接触的方式对所述软化水箱内的水进行加热。
根据本发明所述的给水系统,废水可以通过废热利用装置对软化水箱内的水进行加热,由此可以减少给水系统总体的热量流失,提高了给水系统的能量利用率。
根据本发明一些实施例所述的给水系统,所述废热利用装置至少部分地设置在所述软化水箱内。由此可以提高废热利用装置与软化水箱的换热效率。
进一步地,所述废热利用装置包括排污管,所述排污管与所述排污扩容器相连,所述排污管穿设所述软化水箱以对所述软化水箱内的水进行换热。由此废热利用装置的结构简单。
更进一步地,所述排污管的一部分位于所述软化水箱内且弯曲形成螺旋管或盘管。由此可以增加排污管对软化水箱的换热效率,进一步提高了给水系统的能量利用率。
更进一步地,所述给水系统还包括降温池,所述排污扩容器通过所述排污管与所述降温池相连。由此降温池可以储存来自锅炉的废水。
根据本发明一些实施例所述的给水系统,所述锅炉与所述软化水箱之间连接有除氧器。由此可以对给水系统的水进行除氧,防止水中的溶解氧对给水系统的设备进行腐蚀。
进一步地,所述锅炉具有第一排汽口,所述除氧器与所述第一排汽口相连且用于对来自所述第一排汽口排出的水汽进行冷凝。由此,锅炉产生的部分水汽可以进入除氧器冷凝后再次流入锅炉内,提高了给水系统的水资源利用率。
根据本发明一些实施例所述的给水系统,所述排污扩容器包括连续排污扩容器和定期排污扩容器,所述锅炉分别与所述连续排污扩容器以及所述定期排污扩容器相连。由此,锅炉中高盐度的废水可以进入连续排污扩容器内,锅炉的悬浮物、水渣及其他沉积物可以进入定期排污扩容器内。
进一步地,所述排污管包括主排污管、第一分支排污管与第二分支排污管,所述连续排污扩容器通过所述第一分支排污管与所述主排污管连通,所述定期排污扩容器通过所述第二分支排污管与所述主排污管连通,所述主排污管穿设所述软化水箱。由此,锅炉中的废水可以聚集之后集中对软化水箱的水加热,提高了废水对软化水箱的换热效率。
进一步地,所述锅炉与所述软化水箱之间连接有除氧器,所述连续排污扩容器具有第二排汽口,所述除氧器与所述第二排汽口相连且用于对来自所述第二排汽口排出的水汽进行冷凝。由此连续排污扩容器内的水汽可以部分回流至除氧器冷凝并再次进入锅炉内,提高了给水系统的水资源利用率。
本发明的附加方面和优点将在下面的描述中部分给出,部分将从下面的描述中变得明显,或通过本发明的实践了解到。
附图说明
本发明的上述和/或附加的方面和优点从结合下面附图对实施例的描述中将变得明显和容易理解,其中:
图1是本发明实施例的给水系统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
给水系统100,软化水箱1,锅炉2,除氧器3,连续排污扩容器4,定期排污扩容器5,降温池6,排污管7,主排污管71,盘管711,第一分支排污管72,第二分支排污管73,水管8,用户9。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详细描述本发明的实施例,所述实施例的示例在附图中示出,其中自始至终相同或类似的标号表示相同或类似的元件或具有相同或类似功能的元件。下面通过参考附图描述的实施例是示例性的,旨在用于解释本发明,而不能理解为对本发明的限制。
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一个或者更多个该特征。在本发明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至少两个,例如两个,三个等,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
在本发明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固定”等术语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成一体;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或可以互相通讯;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发明中的具体含义。
下面结合附图并参考具体实施例描述本发明。
首先结合图1描述本发明实施例的给水系统100。
如图1所示,本发明实施例的给水系统100可以包括软化水箱1、锅炉2、排污扩容器(如连续排污扩容器4和/或定期排污扩容器5)和废热利用装置(如盘管711),锅炉2可以通过水管8与软化水箱1相连,水可以在软化水箱1内进行软化处理后流向锅炉2进行加热,锅炉2可以对水进行加热并向用户9供给热水。
如图1所示,锅炉2的水在加热时将产生高盐度的溶液以及带有悬浮物、水渣及其他沉积物的废水,锅炉2可以与排污扩容器相连,锅炉2的至少一部分水汽可以与废水流入排污扩容器。
如图1所示,废水携带的水汽可以在排污扩容器后可以进行冷凝,随后排污扩容器的废水可以流入废热利用装置,废热利用装置可以利用废水所具有的至少部分热量对软化水箱1内的水进行加热,即废水在废热利用装置内流动的过程中可以将携带的热量传递给软化水箱1内的水,从而对软化水箱1内的水进行预加热。同时,废热利用装置内的废水不与软化水箱1的水进行接触,以避免软化水箱1的水受到废水污染。
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给水系统100,通过设置废热利用装置对软化水箱1内的水进行换热,从而对软化水箱1内的水进行预加热,由此可以减少给水系统100总体的热量流失,提高了给水系统100的能量利用率。
在本发明的一些可选的实施例中,废热利用装置可以至少部分地设置在软化水箱1内。由此可以提高废热利用装置与软化水箱1的换热效率。
在本发明的一些可选的实施例中,如图1所示,废热利用装置可以包括排污管7,排污管7可以与排污扩容器相连,排污管7可以穿设软化水箱1以对软化水箱1内的水进行换热。由此废热利用装置的结构简单。
更进一步地,如图1所示,排污管7的一部分位于软化水箱1内且弯曲形成螺旋管或盘管711。由此可以增加排污管7对软化水箱1的换热效率,进一步提高了给水系统100的能量利用率。
更进一步地,如图1所示,给水系统100还可以包括降温池6,排污扩容器可以通过排污管7与降温池6相连。由此降温池6可以储存来自锅炉2的废水。
在本发明的一些可选的实施例中,如图1所示,锅炉2与软化水箱1之间可以连接有除氧器3。由此可以对给水系统100的水可以在流至锅炉2前进行除氧,防止水中的溶解氧对给水系统100的锅炉2等设备进行腐蚀。
进一步地,如图1所示,锅炉2可以具有第一排汽口,除氧器3与第一排汽口相连,且除氧器3用于对来自第一排汽口排出的水汽进行冷凝。换言之,将从软化水箱1流出的水在除氧器3内进行除氧后,可以流入锅炉2加热,锅炉2加热产生的部分水汽可以进入除氧器3冷凝后再次流入锅炉2。
由此,可以减少从锅炉2进入排污扩容器的水汽量,使部分气态水资源可以在给水系统100内循环利用,提高了给水系统100的水资源利用率,同时水汽的液化过程会放热,这部分热量可对除氧器3中的软化后的水进行加热。
在本发明的一些可选的实施例中,如图1所示,排污扩容器可以包括连续排污扩容器4和定期排污扩容器5,锅炉2可以分别与连续排污扩容器4以及定期排污扩容器5相连。由此,锅炉2中高盐度的废水可以进入连续排污扩容器4内,锅炉2的的悬浮物、水渣及其他沉积物可以进入定期排污扩容器5内。
进一步地,排污管7可以包括主排污管71、第一分支排污管72与第二分支排污管73,连续排污扩容器4可以通过第一分支排污管72与主排污管71连通,定期排污扩容器5可以通过第二分支排污管73与主排污管71连通,主排污管71可以穿设软化水箱1。
可以理解的是,在设有盘管711或螺旋管的实施例中,盘管711或螺旋管可以形成在主排污管71上,由此,锅炉2中的废水可以聚集之后集中对软化水箱1的水加热,提高了废水对软化水箱1的换热效率。
进一步地,如图1所示,锅炉2与软化水箱1之间可以连接有除氧器3,连续排污扩容器4可以具有第二排汽口,除氧器3可以与第二排汽口相连,且除氧器3可以用于对来自第二排汽口排出的水汽进行冷凝。
由此连续排污扩容器4内的水汽可以部分回流至除氧器3冷凝后再次流入锅炉2,从而减少了从锅炉2进入降温池6的水汽量,使部分气态水资源可以在给水系统100内循环利用,提高了给水系统100的水资源利用率。
根据本发明一些实施例的给水系统100,排污管7可以穿设于软化水箱1的底部,即排污管7可以设置在软化水箱1的底部。由此在软化水箱1的水位较低时,仍可以保证排污管7与软化水箱1的水接触,从而保证排污管7对软化水箱1的水进行换热。
在本说明书的描述中,参考术语“一个实施例”、“一些实施例”、“示例”、“具体示例”、或“一些示例”等的描述意指结合该实施例或示例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包含于本发明的至少一个实施例或示例中。在本说明书中,对上述术语的示意性表述不必须针对的是相同的实施例或示例。而且,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可以在任何的一个或多个实施例或示例中以合适的方式结合。此外,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将本说明书中描述的不同实施例或示例进行接合和组合。
尽管上面已经示出和描述了本发明的实施例,可以理解的是,上述实施例是示例性的,不能理解为对本发明的限制,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在本发明的范围内可以对上述实施例进行变化、修改、替换和变型。
Claims (10)
1.一种给水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
软化水箱;
锅炉,所述锅炉与所述软化水箱相连,所述锅炉适于对水进行加热并向用户供给热水;
排污扩容器,所述排污扩容器与所述锅炉相连以接收来自所述锅炉排出的废水;
废热利用装置,所述废热利用装置与所述排污扩容器相连,所述废热利用装置构造成利用所述废水所具有的至少部分热量以非接触的方式对所述软化水箱内的水进行加热。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给水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废热利用装置至少部分地设置在所述软化水箱内。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给水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废热利用装置包括排污管,所述排污管与所述排污扩容器相连,所述排污管穿设所述软化水箱以对所述软化水箱内的水进行换热。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给水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排污管的一部分位于所述软化水箱内且弯曲形成螺旋管或盘管。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给水系统,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降温池,所述排污扩容器通过所述排污管与所述降温池相连。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给水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锅炉与所述软化水箱之间连接有除氧器。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给水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锅炉具有第一排汽口,所述除氧器与所述第一排汽口相连且用于对来自所述第一排汽口排出的水汽进行冷凝。
8.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给水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排污扩容器包括:连续排污扩容器和定期排污扩容器,所述锅炉分别与所述连续排污扩容器以及所述定期排污扩容器相连。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给水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排污管包括:主排污管、第一分支排污管与第二分支排污管,所述连续排污扩容器通过所述第一分支排污管与所述主排污管连通,所述定期排污扩容器通过所述第二分支排污管与所述主排污管连通,所述主排污管穿设所述软化水箱。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给水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锅炉与所述软化水箱之间连接有除氧器;
所述连续排污扩容器具有第二排汽口,所述除氧器与所述第二排汽口相连且用于对来自所述第二排汽口排出的水汽进行冷凝。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710289921.8A CN107166369A (zh) | 2017-04-27 | 2017-04-27 | 给水系统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710289921.8A CN107166369A (zh) | 2017-04-27 | 2017-04-27 | 给水系统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07166369A true CN107166369A (zh) | 2017-09-15 |
Family
ID=5981231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1710289921.8A Pending CN107166369A (zh) | 2017-04-27 | 2017-04-27 | 给水系统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107166369A (zh) |
Citations (6)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2006132901A (ja) * | 2004-11-09 | 2006-05-25 | Aquas Corp | 熱交換型ブロー方法及び装置 |
CN101446410A (zh) * | 2007-11-27 | 2009-06-03 | 贵阳铝镁设计研究院 | 连续排污扩容器余热回收利用的方法及装置 |
CN202002072U (zh) * | 2010-12-17 | 2011-10-05 | 中国中化股份有限公司 | 热力系统 |
CN104266170A (zh) * | 2014-10-11 | 2015-01-07 | 中国轻工业长沙工程有限公司 | 热电厂锅炉排污水综合利用方法 |
CN205014333U (zh) * | 2015-08-14 | 2016-02-03 | 上海运能能源科技有限公司 | 一种锅炉排污、疏水热量的回收系统 |
CN106595022A (zh) * | 2016-12-19 | 2017-04-26 | 大连圣鼎工业装备有限公司 | 蒸汽锅炉热回收节能利用方法 |
-
2017
- 2017-04-27 CN CN201710289921.8A patent/CN107166369A/zh active Pending
Patent Citations (6)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2006132901A (ja) * | 2004-11-09 | 2006-05-25 | Aquas Corp | 熱交換型ブロー方法及び装置 |
CN101446410A (zh) * | 2007-11-27 | 2009-06-03 | 贵阳铝镁设计研究院 | 连续排污扩容器余热回收利用的方法及装置 |
CN202002072U (zh) * | 2010-12-17 | 2011-10-05 | 中国中化股份有限公司 | 热力系统 |
CN104266170A (zh) * | 2014-10-11 | 2015-01-07 | 中国轻工业长沙工程有限公司 | 热电厂锅炉排污水综合利用方法 |
CN205014333U (zh) * | 2015-08-14 | 2016-02-03 | 上海运能能源科技有限公司 | 一种锅炉排污、疏水热量的回收系统 |
CN106595022A (zh) * | 2016-12-19 | 2017-04-26 | 大连圣鼎工业装备有限公司 | 蒸汽锅炉热回收节能利用方法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202955680U (zh) | 一种锅炉排污水热量利用设备 | |
CN205137417U (zh) | 一种锅炉排污废水热量利用装置 | |
US20240280323A1 (en) | Heat Exchanger | |
CN107940437A (zh) | 一种汽化冷却排污系统及其排污方法 | |
JP2015212583A (ja) | 給水予熱装置を持ったボイラ | |
CN105358909A (zh) | 用于借助工艺蒸汽耦合输出预加热蒸汽发电厂中的补充水的方法 | |
CN107166369A (zh) | 给水系统 | |
CN102502703B (zh) | 焦炉烟气余热蒸氨方法 | |
CN206372822U (zh) | 一种反应釜热能利用装置 | |
JP5733822B2 (ja) | ボイラ | |
CN209246060U (zh) | 一种锅炉排污水余热回收系统 | |
CN105565562B (zh) | 一种处理稠油超稠油化工污水系统及其方法 | |
CN108721935A (zh) | 一种用于邻氯苯甲腈生产的捕集装置及工艺 | |
CN102659202A (zh) | 短流程高难废水处理装置 | |
WO2014115903A1 (ko) | 보일러 부착형 온수 탱크 | |
CN106918035A (zh) | 一种蒸汽发生器冷凝水回用系统 | |
CN207716401U (zh) | 一种汽化冷却排污系统 | |
CN206381980U (zh) | 一种新型耐用电解液加热装置 | |
CN219546716U (zh) | 一种氧化铝生产中的热水槽乏汽利用系统 | |
CN109210523A (zh) | 一种锅炉排污水余热回收系统 | |
CN202116340U (zh) | 一种采用铁素体不锈钢管的海水淡化主蒸发器 | |
CN217356841U (zh) | 热回收装置及锅炉设备 | |
CN102491368A (zh) | 焦炉烟气余热蒸氨再沸器 | |
CN216668401U (zh) | 一种盐化风系统 | |
CN113173612B (zh) | 一种废水浓缩系统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RJ01 | Rejection of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after publication |
App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20170915 |
|
RJ01 | Rejection of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after publicatio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