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7148393A - 用于电梯系统的疏散概念 - Google Patents

用于电梯系统的疏散概念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7148393A
CN107148393A CN201580059891.0A CN201580059891A CN107148393A CN 107148393 A CN107148393 A CN 107148393A CN 201580059891 A CN201580059891 A CN 201580059891A CN 107148393 A CN107148393 A CN 107148393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ar
evacuated
elevator
elevator device
window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580059891.0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君特·鲁伊特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ThyssenKrupp AG
TK Elevator GmbH
Original Assignee
ThyssenKrupp AG
ThyssenKrupp Elevator AG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ThyssenKrupp AG, ThyssenKrupp Elevator AG filed Critical ThyssenKrupp AG
Publication of CN107148393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7148393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6HOISTING; LIFTING; HAULING
    • B66BELEVATORS; ESCALATORS OR MOVING WALKWAYS
    • B66B5/00Applications of checking, fault-correcting, or safety devices in elevators
    • B66B5/02Applications of checking, fault-correcting, or safety devices in elevators responsive to abnormal operating conditions
    • B66B5/027Applications of checking, fault-correcting, or safety devices in elevators responsive to abnormal operating conditions to permit passengers to leave an elevator car in case of failure, e.g. moving the car to a reference floor or unlocking the door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6HOISTING; LIFTING; HAULING
    • B66BELEVATORS; ESCALATORS OR MOVING WALKWAYS
    • B66B11/00Main component parts of lifts in, or associated with, buildings or other structures
    • B66B11/02Cages, i.e. cars
    • B66B11/0226Constructional features, e.g. walls assembly, decorative panels, comfort equipment, thermal or sound insulation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6HOISTING; LIFTING; HAULING
    • B66BELEVATORS; ESCALATORS OR MOVING WALKWAYS
    • B66B2201/00Aspects of control systems of elevators
    • B66B2201/30Details of the elevator system configuration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ivil Engineering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Structural Engineering (AREA)
  • Maintenance And Inspection Apparatuses For Elevators (AREA)
  • Cage And Drive Apparatuses For Elevator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电梯系统,其中,一个在另一个上方竖直布置的多个轿厢(10,12,14)能够在共同的井道中彼此独立地移动,其特征在于,轿厢设置有疏散装置,该疏散装置允许乘客从待疏散轿厢进入竖直地布置在待疏散轿厢的上方或下方的相邻轿厢。

Description

用于电梯系统的疏散概念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电梯系统,其中,一个在另一个上方竖直布置的多个轿舱或轿厢能够在共同的井道中彼此独立地移动。此外,本发明描述了用于这种电梯系统的疏散方法。
背景技术
已知一种电梯系统,其中,竖直地布置为一个在另一个上方的多个轿厢能够在共同的井道中彼此独立地移动。每一个轿厢具有其自身的驱动单元。通常,下方轿厢由沿着上方轿厢在侧面处运行的曳引绳带动。通过提供使轿厢之间保持一定最小距离的合适的电梯控制系统,可以确保这种电梯系统的安全运行,特别是可以防止轿厢之间的碰撞。这种电梯系统还可以包括一个在另一个上方地布置并且能够在电梯井道中彼此独立地移动的两个以上的轿厢。
需要为每一个电梯系统提供疏散装置,该疏散装置确保在一个电梯轿厢在由运行故障造成的意外停止而停滞在两个楼层之间,该电梯轿厢中的乘客能够被带到合适的楼层,特别是最近的楼层。这种停滞的一个可能原因可能是例如相应驱动单元发生了故障。
欧洲标准EN 81-1/2和EN 81-20/50规定了各种选择,其用于当轿厢被阻挡在或不期望的停靠在两个楼层之间时,使乘客从在停靠点之间具有较大距离的电梯疏散:首先,可以通过在井道壁中设置的紧急出口进行疏散。在该情形中,紧急出口必须设置最大竖直距离为11m的位置处,受困的人能够通过该紧急出口疏散。此外,在轿厢能够(水平地)彼此相邻地在共同的井道中行进的情形中,可以通过设置在轿厢的侧壁中的紧急跨越出口,从受阻或停止的轿厢疏散到被移动到其侧面的可运行轿厢。
北美标准的ASME规定了通过轿厢的顶部到这种相邻电梯的轿厢顶部的疏散。为此,在轿厢顶部中设置相应的窗口。
由于众多原因,认为基于井道中的紧急出口的传统疏散概念具有缺点。例如,按照上述距离设置用于每一个井道的紧急出口是非常昂贵的,特别是在相当高的建筑物中的情形中。此外,这种紧急出口必须从外部(即,从建筑物侧)可进入。这导致限制建筑师的设计自由。而且,这种紧急出口构成建筑物的静态强度中的缺口。
目前已知的通过紧急跨越出口的疏散概念还具有各种缺陷。一般地,这种疏散仅仅在具有成组的井道时才可行,轿厢在该成组井道中能够彼此并排地移动。而且,这些疏散概念导致例如限制对重的布置。例如,当受阻轿厢的紧急跨越出口发现自已邻近井道横梁时,通过紧急跨越出口进行疏散是困难的。此外,在这种疏散概念中乘客必须跨过两个相邻轿厢之间的“深渊”,这可能对很多乘客构成心理障碍。还证明的缺陷是,紧急跨越出口所需的结构空间需要相对较大的轿厢深度。
经由彼此水平并排布置的轿厢的顶部进行跨越也具有各种缺陷。首先,乘客需要到达受阻轿厢的顶部。第二步,又是必须跨过“深渊”到达相邻轿厢的顶部。而且,由于布置有各种电梯部件,所以轿厢顶部上的可用空间非常有限。此外,在跨过之前必须移除设置在轿厢顶部上的侧面栏杆,经过证明这是不现实的。
从EP 0 212 147 E1获知用于电梯的疏散装置,该电梯具有电梯轿厢,该电梯轿厢能够在共同的井道中彼此水平并排地移动。
在所谓的多轿厢系统中(其中,一个在另一个上方竖直布置的至少两个轿厢在共同的井道中能够彼此独立地移动),无法有效地实现上述疏散概念。
例如,由于一个在另一个上方地竖直布置的多个轿厢在相同的井道(即,相同的轨道)中运行,所以这种系统具有比传统电梯系统明显更大的输送能力。如果一个轿厢在这种井道中受困,则首先该轨道的输送能力受到限制。在这种情形中,如果用于疏散到被移动到一侧的轿厢的相邻轨道也受到堵塞,则电梯系统的输送能力灾难性地整体瘫痪。
而且,这种电梯系统具有使用悬挂绳索和补偿绳索的昂贵的缆绳导向装置。例如,在具有两个轿厢(其能够彼此独立地行进)的多轿厢系统中,传统的曳引装置(例如,悬挂绳索)的两个部段和补偿绳索的两个部段在上方轿厢的旁边运行。此外,导向轨道也在轿厢的侧面运行。在疏散到水平地相邻定位的轿厢的情形中,这种绳索和导向轨道表现为乘客难以克服的障碍。
在从轿厢的顶部到定位在待疏散轿厢侧面的轿厢的疏散期间,也会产生相同的困难。
描述的疏散概念均不能有利地在具有线性驱动单元的多轿厢电梯中使用。例如,在这些情形中,除了轿厢,用于一个或多个定子的许多结构空间也需要沿着整个输送高度。布置在轿厢上的线性电动机的转子也减少可用空间。总体上,实现例如到平行移动的轿厢的疏散所需的空间将非常大。
发明内容
因此,本发明致力于提供用于电梯系统的易于实现的疏散概念,其中在该电梯系统中,一个在另一个上方竖直布置的多个轿厢能够在共同的井道中彼此独立地移动。
通过具有权利要求1的特征的电梯系统以及具有权利要求13的特征的方法解决上述问题。
利用根据本发明的电梯系统,能够在单个轨道上进行疏散而不影响相邻轨道的运行。
根据本发明的电梯系统的优选实施例,一个在另一个上方竖直布置的多个轿厢能够通过电梯控制系统在共同的井道中彼此独立地移动,其中,电梯控制系统设计为使得在第一运行模式中在各个轿厢之间保持第一最小距离,在第二运行模式中在各个轿厢之间保持第二最小距离,并且第二最小距离小于第一最小距离。此处,第一运行模式与电梯系统的正常运行对应。此处,第一最小距离被选择为使得电梯系统可以在正常运行条件下进行安全的运行。此处,第二运行模式与突发事件或疏散运行模式对应,其中,乘客必须从受阻轿厢疏散,其中竖直地位于待疏散轿厢上方或下方的另一个轿厢移动到被疏散轿厢。为此仅仅需要保持非常小的最小距离,例如1m、1.5m或2m。在该情形下,特别是以与正常运行相比较低的速度使另一个轿舱移动到待疏散轿厢的情况下,可以确保碰撞安全。
有意地,最上方轿厢具有能够打开的地板窗口,以及最下方轿厢具有能够打开的顶部窗口。当能够彼此独立地移动的两个轿厢一上一下地布置在井道中时,可以通过打开相应的窗口实现从最上方轿厢到下轿厢的疏散,反之亦然。
在能够彼此独立地移动的两个以上的轿厢一个在另一个上方地布置在井道中的情形中,有意地,布置在最上方轿厢和最下方轿厢之间的轿厢的疏散装置包括顶部窗口和地板窗口,使得可以进行到相邻的下轿厢和上轿厢的疏散。
根据这些实施例,被疏散乘客不必离开轿厢的投影表面。特别地,不需要跨越能够彼此平行地移动(即,水平地间隔开)的两个轿厢之间的深渊。以该方式,与传统方案相比,大幅地减小参与疏散的乘客的心理压力。在该情形下,与具有水平跨越深渊的传统系统相比,更容易地完成对乘客的安全保障和引导。
根据另外的实施例,每一个轿厢的疏散装置包括在其至少一个侧壁中的至少一个能够打开的门。具体地,这些门是布置在轿厢上的除惯常轿厢门之外的专用疏散门。因此,疏散门设置为与电梯系统的井道门分开并且不能够在正常运行中用于进出。
特别优选地,在所有实施例的情形中,轿厢中的至少一些的疏散装置包括至少一个跨越装置。具体地,此处可以考虑伸缩式延伸跨越装置,其可以在疏散时桥接在两个相邻的轿厢之间的不同距离。能够想到将这种跨越装置设置或放置为在疏散时自动地操作。可以将每一个轿厢设计为具有这种跨越装置。然而,特别是在用于通过侧面门进行疏散的跨越元件的情形中,还可以想到将这些跨越装置设计为在井道中竖直地移动。例如,一个或两个这种跨越装置可以被安装在井道口处和/或井道的凹坑中并且能够根据需要在井道内竖直地移动。
在轿厢的侧壁中设置门以用于疏散的情形中,被疏散乘客可以从这种门踏上设置在轿厢外部的侧面处的跨越装置并且经由该跨越装置向上或向下踏上已经到达的竖直间隔开的轿厢,该到达的轿厢设置有相应地能够打开的门。
有意地,跨越装置被设计为梯子。优选地,这种梯子具有侧面保护元件,使得被疏散乘客在这种梯子上向上或向下爬时具有侧面保护。这种侧面保护元件和梯子本身可以设计为具有梯级。此处,同样可以想到使用侧面格架元件或侧壁元件。
根据本发明电梯系统的一个特别优选的实施例,轿厢设计有至少部分地沿着轿厢在侧面移动的悬挂装置和重量补偿装置(特别是悬挂绳索和补偿绳索)。这种悬挂装置能够通过曳引驱动器以特别有益的方式操作,这在整体上提供非常稳健并且可靠的电梯系统。由于沿着待疏散轿厢的侧面延伸的悬挂装置和补偿装置在疏散期间不产生问题,所以在这种电梯系统中,根据本发明概念的从待疏散轿厢疏散到位于该轿厢的上方或下方的另一个轿厢中而不跨越轿厢投影表面经过证明是特别有利的。
有意地,根据本发明,在电梯系统中的轿厢能够沿着竖直地延伸的导轨移动。同样地,这种导轨在各个轿厢的侧面延伸。根据本发明,这些导轨在疏散期间不构成任何障碍。
在通过轿厢的侧壁中的跨越门进行疏散的情形中,几乎能够完全避免由轿厢的侧面处的绳索导向件和导轨导致的问题。
能够以非常简单的方式构造轿厢的侧壁。
关于根据本发明的方法,应当指出,可以根据选择或者例如通过电梯控制系统启动而自动地执行各个步骤、或者由救援队启动各个步骤。有意地,设置相应的传感器或识别装置以用于识别疏散情况即将发生,这些传感器或识别装置被连接到电梯控制系统。
同样地可以自动地发生从第一运行模式到第二运行模式的切换。然而,还可以想到救援队或一些其他合适的人员向电梯控制系统发送相应的控制命令。这也适用于使轿厢到达被疏散轿厢。这可以自动地或通过人工控制来完成。
通常,由救援队打开地板窗口或顶部窗口。然而,此处,还可以通过合适的驱动单元来提供自动打开动作。同样地,设置和使至少一个跨越装置工作通常由救援队人工地完成的。此处,还可以想到通过合适的驱动单元进行自动定位。
本发明的另外优势和实施例出现在说明书和附图。
当然,上述特征和以下将要描述的特征不仅可以在具体指出的组合中使用,在不脱离本发明的范围的情况下,还可以在其他组合中或单独地使用。
本发明通过图中的实施例示意性地示出并且还应该参考附图在下面详细描述。
附图说明
以下,将参照附图中表示的示例性实施例更详细地描述本发明。
图1是根据现有技术的电梯系统的示意性侧视图,该电梯系统具有一个在另一个上方布置的并且能够彼此独立地移动的两个轿厢,
图2是沿着图1中的线A′A的示意性截面图,
图3是根据本发明的第一优选实施例的电梯系统的示意性纵向截面图,该电梯系统具有一个在另一个上方布置的并且能够彼此独立地移动的三个轿厢,
图4是根据本发明的第二优选实施例的电梯系统的示意性纵向截面图,该电梯系统具有一个在另一个上方布置的并且能够彼此独立地移动的三个轿厢,
图5是图4中实施例的示意性简化立体图,以及
图6是可以用于第二实施例的轿厢的示意性简化截面图,其中,示出门在侧壁中的可能位置。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阐释本发明,首先,图1示出根据现有技术的电梯系统,其具有一个在另一个上方布置的并且能够在井道20中彼此独立地移动的两个轿厢10、14。有益地,本发明能够在这种电梯系统中使用。上轿厢10能够通过第一驱动器(未示出)移动,以及下轿厢14能够通过第二驱动器(未示出)移动。假设两个驱动器均涉及曳引驱动器。第一轿厢10在悬挂装置30的帮助下移动。该悬挂装置30被引导绕过第一驱动器的驱动皮带轮(未示出)并且连接到第一对重(同样未在图1中示出)。为了平衡悬挂装置30的重量,第一轿厢10还包括补偿绳索32,其被引导绕过转向辊33、34,从轿厢10向下延伸(由虚线表示),并且同样地绕过转向装置(未示出)连接到第一对重,其中转向装置设置在井道20的井坑中。
从图1观察到,此处,补偿绳索32沿着第一轿厢的相对侧壁延伸,并且将分别沿着相对侧壁截取的绳索区段表示为32a和32b。
为了确保轿厢10和14的独立移动,下轿厢14可以在悬挂装置40的帮助下行进,该悬挂装置40在上轿厢10的行进路径的外侧被引导。为此,第二悬挂装置40被引导绕过在上轿厢10和补偿绳索32的外侧、形成在下轿厢14上的辊轮43、44。因此,悬挂装置40同样地沿着上轿厢10的相对两侧被引导,其中补偿绳索32也沿着上轿厢10的相对两侧被引导。悬挂装置40的相应部分表示为40a、40b。同样地,轿厢14的补偿绳索也部分地示出并且表示为37。总体上,该绳索导向件能够使得轿厢10、14在井道20中独立地行进。
在图2中示意性地示出由该绳索导向件导致的例如在上轿厢10的A-A水平面处的绳索导向情况。
除了提到的在井道中竖直地延伸的绳索和绳索区段32a、32b、40a、40b,此处还示意性地示出上轿厢10的导轨60。此外,为了阐释的目的,由虚线示出在轿厢的上方和下方的悬挂装置40和补偿绳索32的延展线。此外,示意性地示出用于下轿厢和上轿厢的各自的对重并且表示为53、54。轿厢的门(未示出)设置在轿厢10的与对重53、54相对的侧面。示意性地示出井道门并且表示为17。
轿厢10的侧壁或侧面边界表示为10a-10d并且共同界定轿厢投影表面11。其他轿厢具有相应的轿厢投影表面。
在图2中观察到,在乘客从轿厢10穿过侧壁10b或10d的向侧面疏散期间,必须考虑悬挂装置和绳索的延展线。对重53、54可以在轿厢10的后侧面行进。在穿过侧面10c的疏散期间需要考虑这些情况。
参照图3,在第一示例性实施例的帮助下阐释用于竖直疏散的本发明的概念,即,从被疏散轿厢疏散到竖直地定位在该轿厢的上方或下方的另一个轿厢中。
在图3中,观察到三个轿厢10、12、14,其一个在另一个上方竖直布置并且能够彼此独立地移动。这些轿厢可以在共享电梯控制系统22的帮助下移动。为了简化,此处未示出驱动器或悬挂装置或补偿绳索。同样地,可以提供用于每一个轿厢的控制系统。
上轿厢10设计为具有地板窗口24。中轿厢12设计为具有地板窗口24和顶部窗口26。此外,在轿厢12的顶部上设置梯子28作为疏散时的跨越装置。
下轿厢14包括顶部窗口26和梯子28。
在第一运行模式中,轿厢10、12、14能够在井道20中彼此独立地移动。在第一运行模式(正常运行)中,在各个轿厢10、12、14之间保持最小距离,例如四米。
现在假设电梯控制系统22识别到,例如中间轿厢12被阻挡在或困在井道20中并且需要疏散在轿厢12中的乘客。现在,电梯控制系统22转换到第二运行模式(疏散模式)。可以由服务员完成或者自动地产生该转换。
在第二运行模式中,例如,使上轿厢10以特殊的行进方式(例如,以比正常模式更低的速度)到达被疏散的中间轿厢12。在第二模式中,保持减小的最小距离,例如1.5m或2m的最小距离。
以下,假设在上轿厢10中存在经过特殊训练的救援队。然而,在遵守某些安全准则的情况下,同样地没有这种救援队也可以发生随后的疏散过程。例如,可以完全自动地执行各个步骤以为疏散做准备,期间,可以经由在轿厢中设置的显示器向疏散人员显示合适的命令或经由扬声器装置交流。
救援队打开设置在上轿厢10的地板中的地板窗口24。使用第一跨越装置,救援队下降到被疏散轿厢12的顶部上,其中,第一跨越装置可以方便地保留在例如在轿厢10中或者在另外的合适位置。
同时,可以打开照明装置,其照亮上轿厢10和被疏散轿厢12之间的空间。有意地,光线是光束的形式,使得不能看到未照明的井道(即,轿厢的投影表面的外部)。救援队或另外的合适人员通知被疏散乘客打开被疏散的轿厢12的顶部窗口26。
在打开顶部窗口26之后,救援队定位第二跨越装置28(其方便地保留在例如第二轿厢12的顶部上)并且使其下降到受阻轿厢。
在向被疏散乘客发出合适的命令之后,乘客一次一个地经由第二跨越装置28到轿厢12的顶部上并且然后经由第一跨越装置进入上轿厢10。有意地,乘客在该过程中受到(一个或多个)救援队保护。
接下来,拆除第一跨越装置并且关闭上轿厢的地板窗口24。现在,可以在特殊行进模式中在上轿厢10中将乘客带到下一个疏散站。
根据乘客的数量,可能需要重复这些疏散步骤直到乘客已经从被疏散的轿厢12疏散。
在图4到6中,阐释本发明的第二实施例,其中,通过设置在轿厢的侧壁中的门完成疏散。
图4大致对应于图3,每一个轿厢10、12、14设计为具有侧门,可以打开该侧门以用于疏散。跨越装置28设计为梯子,该梯子示意性地示出为用于轿厢14。有意地,每一个轿厢10、12、14设计为具有这种跨越装置28。在电梯系统的正常运行期间,可以通过合适的方式完成该(或这些)跨越装置28的定位。例如,可以将跨越装置28设置在设计有门52的轿厢的相应侧壁的外壁或内壁上。同样可以想到,将跨越装置28安装在轿厢的顶部或地板上。
图5在简化的立体图中示出一个在另一个上方竖直定位并且彼此被移近并且同时保持最小距离的两个轿厢,其中该最小距离(在权利要求中称为第二最小距离)被设置为用于疏散情形。每一个轿厢10、12设计为具有梯子形式的跨越装置28。应当注意,为了清晰,仅仅示出梯子的某些梯级28a。
优选地,跨越元件28具有同样可以设计为梯级或格架元件的侧面保护元件28b。总体上,在打开设置在轿厢12的侧壁中的门52之后,被疏散的乘客会发现由梯级或类似元件界定的空间,他/她在该空间中可以使用梯级28a向上爬到到达被疏散的轿厢12的上方的轿厢10中(在示出的示例中)。轿厢10包括与轿厢12的跨越元件28对齐的相应的跨越元件28。然后,乘客可以使用轿厢10的跨越元件28通过打开的门52容易地进入轿厢10。
图6示出这种侧面门的可能位置。这里,选择的附图标记类似于图2。此外,示意性示出的轿厢轮廓表示为19。此处未详细地示出井道门。在侧壁10b、10d处,门(从轿厢14向外观察)可以形成在导轨60的前方或后方。布置在导轨60的前方的门52表示为52a,布置在导轨60的后方的门52表示为52b。同样地,可以将这种门布置在轿厢的后侧面10c中。相应的门表示为52c。
与各个门52a、52b、52c相关联的每一个跨越装置表示为28。在该角度,能够很好地观察到,例如,相应地设置为具有侧壁或侧面梯级的梯子的箱状结构。
如图2指出的,侧面门52a、52b、52c的这种布置需要,例如,悬挂装置和对重的相应定位。当设置门52c时,例如可以想到将对重53、54设计为相应地更窄且更长(如图2中所示),使得门52c或相关联的跨越装置28可以布置在这些对重之间。

Claims (13)

1.一种电梯系统,其中,一个在另一个上方竖直布置的多个轿厢(10,12,14)能够在共同的井道中彼此独立地移动,其特征在于,所述轿厢设置有疏散装置,所述疏散装置允许乘客从待疏散轿厢进入竖直地布置在所述待疏散轿厢的上方或下方的相邻轿厢。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梯系统,其中,一个在另一个上方竖直布置的所述多个轿厢(10,12,14)能够通过电梯控制系统(22)在共同的井道(20)中彼此独立地移动,其中,所述电梯控制系统(22)被设计成使得在第一运行模式中在各个所述轿厢(10,12,14)之间保持第一最小距离,并且在第二运行模式中在各个所述轿厢(10,12,14)之间保持第二最小距离,并且所述第二最小距离小于所述第一最小距离。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电梯系统,其中,最上方轿厢(10)的所述疏散装置具有能够打开的地板窗口(24),并且最下方轿厢(14)的所述疏散装置具有能够打开的顶部窗口(26)。
4.根据前述权利要求中任一项所述的电梯系统,其中,在设置有两个以上轿厢的情形中,布置在所述最上方轿厢(10)和所述最下方轿厢(14)之间的所有轿厢(12)的所述疏散装置包括顶部窗口(26)和地板窗口(24)。
5.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电梯系统,其中,所述轿厢(10,12,14)的所述疏散装置包括在至少一个侧壁中的至少一个能够打开的门。
6.根据前述权利要求中任一项所述的电梯系统,其中,所述轿厢(10,12,14)中的至少一者的所述疏散装置包括至少一个跨越装置(28)。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电梯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至少一个跨越装置(28)具有伸缩式延伸设计。
8.根据权利要求6或7所述的电梯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至少一个跨越装置(28)能够在所述井道中与所述轿厢(10,12,14)独立地竖直移动。
9.根据权利要求6至8中任一项所述的电梯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至少一个跨越装置(28)被设计为梯子。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电梯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至少一个跨越装置包括侧面保护元件(28b)。
11.根据前述权利要求中任一项所述的电梯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轿厢设计有至少部分地沿着所述轿厢在侧面移动的悬挂装置和重量补偿装置。
12.根据前述权利要求中任一项所述电梯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轿厢能够沿着竖直地延伸的导轨(60)移动。
13.一种用于从电梯系统的轿厢疏散乘客的方法,所述电梯系统具有一个在另一个上方竖直布置并且能够在共同的井道中彼此独立地移动的多个轿厢,所述方法具有以下步骤:
-识别到即将发生疏散情形,
-从第一运行模式转换到第二运行模式,其中在所述第一运行模式中在各个轿厢之间保持第一最小竖直距离,在所述第二运行模式中在各个轿厢之间保持第二最小竖直距离,并且所述第二最小竖直距离小于所述第一最小竖直距离,
-使与待疏散轿厢相邻的轿厢到达所述待疏散轿厢并且与所述待疏散轿厢之间保持所述第二最小竖直距离,以及
-打开所述待疏散轿厢的地板窗口或顶部窗口,
-打开到达所述待疏散轿厢的轿厢的顶部窗口或地板窗口,其与所述待疏散的轿厢的打开的地板窗口或顶部窗口竖直相对,
-设置并且使至少一个跨越装置工作以用于在两个打开的窗口之间跨越,或者
-打开设置在所述待疏散轿厢的侧壁中的门,
-打开到达所述待疏散轿厢的轿厢的相应的门,以及
-设置并且使跨越装置工作以用于在两个打开的窗口之间的跨越。
CN201580059891.0A 2014-10-10 2015-10-07 用于电梯系统的疏散概念 Pending CN107148393A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DE102014220633.2 2014-10-10
DE102014220633.2A DE102014220633A1 (de) 2014-10-10 2014-10-10 Evakuierungskonzept für Aufzugsysteme
PCT/EP2015/073110 WO2016055507A1 (de) 2014-10-10 2015-10-07 Evakuierungskonzept für aufzugsysteme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7148393A true CN107148393A (zh) 2017-09-08

Family

ID=5425152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580059891.0A Pending CN107148393A (zh) 2014-10-10 2015-10-07 用于电梯系统的疏散概念

Country Status (5)

Country Link
US (1) US20170240380A1 (zh)
EP (1) EP3204323A1 (zh)
CN (1) CN107148393A (zh)
DE (1) DE102014220633A1 (zh)
WO (1) WO2016055507A1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7804767A (zh) * 2017-12-13 2018-03-16 康力电梯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乘客电梯用电梯曳引驱动结构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A2992963A1 (en) * 2015-08-27 2017-03-02 Inventio Ag Elevator car with ladder removable from the interior
US10011460B2 (en) * 2016-09-27 2018-07-03 Otis Elevator Company Elevator dynamic displays for messaging and communication
EP3782947B1 (en) * 2019-08-21 2023-02-22 KONE Corporation Elevator car shiftable between single and double-decker states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3102085A (ja) * 1989-09-14 1991-04-26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 エレベータ非常時救出装置
JPH0524757A (ja) * 1991-07-23 1993-02-02 Toshiba Corp ダブルデツキエレベータの救出装置
JPH05132257A (ja) * 1991-11-13 1993-05-28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 エレベーターの制御装置
JP2006027808A (ja) * 2004-07-15 2006-02-02 Toshiba Elevator Co Ltd エレベータ装置
JP2012035922A (ja) * 2010-08-03 2012-02-23 Toshiba Elevator Co Ltd ダブルデッキエレベータおよびその災害時の運転方法

Family Cites Familie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DE3662593D1 (en) 1985-08-19 1989-05-03 Inventio Ag Evacuation device for lifts
JPH08245135A (ja) * 1995-03-13 1996-09-24 Toshiba Elevator Eng Kk ダブルデッキエレベータ
JPH1017228A (ja) * 1996-07-03 1998-01-20 Toshiba Corp ダブルデッキエレベータ
EP2072445A1 (de) * 2007-12-21 2009-06-24 Inventio Ag Betriebsverfahren für einen Aufzug mit zwei Aufzugskabinen und einem Gegengewicht

Patent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3102085A (ja) * 1989-09-14 1991-04-26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 エレベータ非常時救出装置
JPH0524757A (ja) * 1991-07-23 1993-02-02 Toshiba Corp ダブルデツキエレベータの救出装置
JPH05132257A (ja) * 1991-11-13 1993-05-28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 エレベーターの制御装置
JP2006027808A (ja) * 2004-07-15 2006-02-02 Toshiba Elevator Co Ltd エレベータ装置
JP2012035922A (ja) * 2010-08-03 2012-02-23 Toshiba Elevator Co Ltd ダブルデッキエレベータおよびその災害時の運転方法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7804767A (zh) * 2017-12-13 2018-03-16 康力电梯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乘客电梯用电梯曳引驱动结构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WO2016055507A1 (de) 2016-04-14
DE102014220633A1 (de) 2016-04-14
US20170240380A1 (en) 2017-08-24
EP3204323A1 (de) 2017-08-16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JP6952244B2 (ja) インテリジェントマルチカーエレベータシステム
CN105384039B (zh) 用于关闭电梯的门的方法和配置
US10589964B2 (en) Elevator car, elevator system and method of checking, maintaining and/or repairing an elevator system
CN110914183B (zh) 电梯系统
CN107148393A (zh) 用于电梯系统的疏散概念
US9963324B2 (en) Elevator
CN110789536B (zh) 垂直升降式空中轨道交通系统
JP2016528123A5 (zh)
US20090081010A1 (en) Inclined Conveyance for Multi-storied Automotive Parking
KR20150093970A (ko) 전동차 플랫폼 안전장치
KR100934310B1 (ko) 엘리베이터 장치
CN210260787U (zh) 一种带磁性缓冲的电梯安全装置
CN103228565A (zh) 延伸的辊导引件
KR101494583B1 (ko) 더블-데크 엘리베이터
JP2011148591A (ja) エレベータの制御装置
CN108217389A (zh) 双联电梯系统及其故障救援方法
CN205061256U (zh) 可循环电梯
JPWO2007020674A1 (ja) エレベータ装置
JP6567143B2 (ja) エレベータ装置
JP2005231807A (ja) ダブルデッキエレベータ
JP2005162475A (ja) 走行エレベーター
IT201800004466A1 (it) Impianto di sollevamento con pulegge di contrappeso e di cabina allineate sullo stesso asse di simmetria
JP7249529B1 (ja) 移動システム
JP6395975B2 (ja) エレベータ装置
JP2012180199A (ja) 避難用エレベータシステム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WD01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deemed withdrawn after publication

App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20170908

WD01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deemed withdrawn after public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