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7000545A - 空气吹出装置 - Google Patents

空气吹出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7000545A
CN107000545A CN201580063683.8A CN201580063683A CN107000545A CN 107000545 A CN107000545 A CN 107000545A CN 201580063683 A CN201580063683 A CN 201580063683A CN 107000545 A CN107000545 A CN 107000545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air
blow
outlet
path
instrumen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580063683.8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7000545B (zh
Inventor
本村博久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Denso Corp
Original Assignee
Denso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Denso Corp filed Critical Denso Corp
Priority claimed from PCT/JP2015/006253 external-priority patent/WO2016103638A1/ja
Publication of CN107000545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7000545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7000545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7000545B/zh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HARRANGEMENTS OF HEATING, COOLING, VENTILATING OR OTHER AIR-TREATING DEVI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PASSENGER OR GOODS SPACES OF VEHICLES
    • B60H1/00Heating, cooling or ventilating [HVAC] devices
    • B60H1/24Devices purely for ventilating or where the heating or cooling is irrelevant
    • B60H1/241Devices purely for ventilating or where the heating or cooling is irrelevant characterised by the location of ventilation devices in the vehicle
    • B60H1/242Devices purely for ventilating or where the heating or cooling is irrelevant characterised by the location of ventilation devices in the vehicle located in the front area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HARRANGEMENTS OF HEATING, COOLING, VENTILATING OR OTHER AIR-TREATING DEVI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PASSENGER OR GOODS SPACES OF VEHICLES
    • B60H1/00Heating, cooling or ventilating [HVAC] devices
    • B60H1/00007Combined heating, ventilating, or cooling devices
    • B60H1/00021Air flow details of HVAC devices
    • B60H1/00028Constructional lay-out of the devices in the vehicle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HARRANGEMENTS OF HEATING, COOLING, VENTILATING OR OTHER AIR-TREATING DEVI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PASSENGER OR GOODS SPACES OF VEHICLES
    • B60H1/00Heating, cooling or ventilating [HVAC] devices
    • B60H1/00642Control systems or circuits; Control members or indication devices for heating, cooling or ventilating devices
    • B60H1/00664Construction or arrangement of damper doors
    • B60H1/00692Damper doors moved by translation, e.g. curtain door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HARRANGEMENTS OF HEATING, COOLING, VENTILATING OR OTHER AIR-TREATING DEVI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PASSENGER OR GOODS SPACES OF VEHICLES
    • B60H1/00Heating, cooling or ventilating [HVAC] devices
    • B60H1/34Nozzles; Air-diffusers
    • B60H1/3414Nozzles; Air-diffusers with means for adjusting the air stream direction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SSERVICING, CLEANING, REPAIRING, SUPPORTING, LIFTING, OR MANOEUVRING OF VEHICL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0S1/00Cleaning of vehicles
    • B60S1/02Cleaning windscreens, windows or optical devices
    • B60S1/023Cleaning windscreens, windows or optical devices including defroster or demisting mea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SSERVICING, CLEANING, REPAIRING, SUPPORTING, LIFTING, OR MANOEUVRING OF VEHICL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0S1/00Cleaning of vehicles
    • B60S1/02Cleaning windscreens, windows or optical devices
    • B60S1/54Cleaning windscreens, windows or optical devices using gas, e.g. hot air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HARRANGEMENTS OF HEATING, COOLING, VENTILATING OR OTHER AIR-TREATING DEVI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PASSENGER OR GOODS SPACES OF VEHICLES
    • B60H1/00Heating, cooling or ventilating [HVAC] devices
    • B60H1/34Nozzles; Air-diffusers
    • B60H1/3414Nozzles; Air-diffusers with means for adjusting the air stream direction
    • B60H1/3421Nozzles; Air-diffusers with means for adjusting the air stream direction using only pivoting shutter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HARRANGEMENTS OF HEATING, COOLING, VENTILATING OR OTHER AIR-TREATING DEVI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PASSENGER OR GOODS SPACES OF VEHICLES
    • B60H1/00Heating, cooling or ventilating [HVAC] devices
    • B60H1/00007Combined heating, ventilating, or cooling devices
    • B60H1/00021Air flow details of HVAC devices
    • B60H2001/00078Assembling, manufacturing or layout details
    • B60H2001/00092Assembling, manufacturing or layout details of air deflecting or air directing means inside the device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HARRANGEMENTS OF HEATING, COOLING, VENTILATING OR OTHER AIR-TREATING DEVI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PASSENGER OR GOODS SPACES OF VEHICLES
    • B60H1/00Heating, cooling or ventilating [HVAC] devices
    • B60H1/00007Combined heating, ventilating, or cooling devices
    • B60H1/00021Air flow details of HVAC devices
    • B60H2001/00185Distribution of conditionned air
    • B60H2001/00192Distribution of conditionned air to left and right part of passenger compartment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Thermal Sciences (AREA)
  • Air-Conditioning For Vehicles (AREA)
  • Instrument Panels (AREA)

Abstract

一种空气吹出装置,具备第一吹出部(11)、管道(12)及气流形成部件(13)。在第一吹出部形成有将来自送风装置(20)的空气向车室内吹出的第一吹出口(11a)。管道与第一吹出部连结,形成有将来自送风装置的空气向第一吹出口引导的管道空气通路(12a)。第一通路(12b)和第二通路(12c)中的一方或者双方形成为管道空气通路的一部分,其中,第一通路在前后方向上相对于气流形成部件位于一方侧,第二通路在前后方向上相对于气流形成部件位于与一方侧相反的另一方侧。气流形成部件构成为,能够将管道空气通路的空气流设成如下的第一状态:沿着引导面向车室内吹出的高速气流形成于第一通路,并且流速比该高速气流的流速低的低速气流形成于第二通路。

Description

空气吹出装置
相关申请的相互参照
本申请基于2014年12月22日申请的日本专利申请2014―258843号及2015年9月24日申请的日本专利申请2015―187044号,并将其公开内容作为参照编入本申请。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将空气向车室内吹出的空气吹出装置。
背景技术
作为空气吹出装置,已知一种例如专利文献1所记载的空气吹出装置。该专利文献1所记载的空气吹出装置具备与吹出口相连的管道和配置于该管道的内部的气流偏向门。该气流偏向门是对第一状态和第二状态进行切换的结构,第一状态是在管道内使气流偏向门的车辆后方侧的后方侧流路的通路截面积比气流偏向门的车辆前方侧的前方侧流路的通路截面积小,从而在后方侧流路形成高速的气流,并且在前方侧流路形成低速的气流的状态,第二状态是在管道内形成与该第一状态不同的气流的状态。另外,在管道的吹出口至少在车辆后方侧的壁设有引导壁,在上述第一状态下,来自后方侧流路的高速的气流沿着该引导壁向车辆后方侧弯曲。
另外,该空气吹出装置的吹出口在车室内配置于两部位,详细而言,分别配置于驾驶座的正面和副驾驶座的正面。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4―210564号公报
图23是从车辆上方观察将来自空调单元的空气吹出的吹出口以一般的配置设置的车室内的示意图。图23的箭头DR1表示车辆的前后方向DR1,箭头DR2表示车辆的左右方向即车辆的宽度方向DR2。一般地,将来自车辆用的空调单元的空气吹出的吹出口在车室内如图23所示地布局。具体而言,在图23中,仪表板70在车室内配置于车辆前方,两位乘员72a、72b分别落座于配置在相对于该仪表板70的车辆后方的两个座位74a、74b。
并且,在仪表板70中,在两个座位74a、74b中的驾驶员72a落座的驾驶座74a的正面(换言之,相对于驾驶座74a的车辆前方),配置有HUD(平视显示器)76、包含速度计及转速计等的仪表盘781以及将该仪表盘781覆盖的仪表外壳782。另外,方向盘79从仪表板70向驾驶座74a侧突出且配置于驾驶座74a的正面。
另外,在仪表板70的上表面701中的车辆前方侧的中央部分开口有除霜吹出口901,该除霜吹出口901将来自空调单元的空气向未图示的挡风玻璃吹出。另外,在仪表板70中的朝向车辆后方的正面部即侧面702的两端部分开口有侧面部吹出口902a、902b,在该仪表板70的侧面702的中央部分开口有中央面部吹出口903。这些吹出口901、902a、902b、903都是将来自空调单元的空气吹出的吹出口。
对于这样的吹出口的布局,上述的专利文献1的空气吹出装置具有将上述的图23所示的多个吹出口901、902a、902b、903合并的吹出口92。具体而言,该专利文献1的空气吹出装置分别配置于两个座位74a、74b的正面。即,如图24所示,在仪表板70的上表面701中,在两个座位74a、74b的正面分别仅在一个部位设有该空气吹出装置的吹出口92。图24是从车辆上方观察设有专利文献1的空气吹出装置的吹出口92的车室内的示意图,是与图23相当的图。
然而,根据本发明的发明人的研究,如图24所示,在专利文献1的空气吹出装置中,在将该吹出口92配置于驾驶座74a的正面时,在实际的车载状况下,该吹出口92的配置场所与HUD76、仪表盘781或者仪表外壳782重叠的情况多。因此,难以如专利文献1所记载的那样地将吹出口92配置于驾驶座74a的正面。另外,存在用于收容小东西等的未图示的收纳箱与操作箱一起设于仪表板70中的副驾驶座74b的正面的情况。在该情况下,该吹出口92的配置场所与上述收纳箱重叠,因此难以将吹出口92配置于副驾驶座74b的正面。
发明内容
本发明鉴于上述问题,其第一目的是提供一种与专利文献1的空气吹出装置相比能够使向车辆搭载的搭载性提高的空气吹出装置,其第二目的是提供一种能够确保与专利文献1的空气吹出装置同等程度的空气调节性能的空气吹出装置。
本发明的空气吹出装置具备第一吹出部、管道及气流形成部件。
在第一吹出部形成有将来自送风装置的空气向车室内吹出的第一吹出口。管道与第一吹出部连结,在管道形成有将来自送风装置的空气向第一吹出口引导的管道空气通路。气流形成部件配置于管道空气通路的中途。
第一吹出部在车辆的前后方向的一方侧具有引导面,该引导面在从车辆的宽度方向观察的截面形状中具有使第一吹出口越处于空气流下游侧越向一方侧扩大的形状,并且该引导面形成第一吹出口的一部分。
气流形成部件将第一通路和第二通路的一方或双方形成为管道空气通路的一部分,其中,第一通路在前后方向上相对于气流形成部件位于一方侧,第二通路在前后方向上相对于气流形成部件位于与一方侧相反的另一方侧。气流形成部件构成为,能够通过使第一通路的通路截面积比第二通路的通路截面积小而将管道空气通路的空气流设成如下的第一状态:沿着引导面向车室内吹出的高速气流形成于第一通路,并且流速比该高速气流的流速低的低速气流形成于第二通路。
第一吹出口在前后方向上相对于第一座位及第二座位配置于另一方侧,并且第一吹出口在宽度方向上配置于车室内的中央部分,第一座位及第二座位在车室内在宽度方向上并排配置。
根据本发明,第一吹出口在宽度方向上配置于车室内的中央部分。由此,能够避免第一吹出口与仪表外壳等重叠,与专利文献1的空气吹出装置相比能够使向车辆搭载的搭载性提高。
本发明的空气吹出装置也可以进一步具备第二吹出部及第三吹出部。在第二吹出部形成有将来自送风装置的空气向车室内吹出的第二吹出口。在第三吹出部形成有将来自送风装置的空气向车室内吹出的第三吹出口。第二吹出口在宽度方向上相对于第一座位的中心位置配置于第二座位侧的相反侧。第三吹出口在宽度方向上相对于第二座位的中心位置配置于第一座位侧的相反侧。
由此,第二吹出口及第三吹出口能够与第一吹出口共同使来自送风装置的空气在车室内大幅度地遍及宽度方向。因此,能够确保与例如专利文献1的空气吹出装置同等程度的空气调节性能。
附图说明
一边参照添加的附图一边通过下述的详细的记述使本发明的上述目的以及其他目的、特征和优点变得更加明确。
图1是在第一实施方式中从车辆上方观察车室内的车辆前方部分的示意图。
图2是图1的II―II剖视图,是表示面部模式时的中央吹出单元的图。
图3是在图1的第一实施方式中从车辆上方观察车室内的车辆前方部分的示意图,是表示在面部模式时空气吹出装置吹出的空气流的图。
图4是如图3的箭头Ⅳ那样地从车辆左方观察车室内的车辆前方部分的示意图,是表示在面部模式时空气吹出装置吹出的空气流的图。
图5是图1的II―II剖视图,是表示除霜器模式时的中央吹出单元的图。
图6是与图3相当的示意图,是表示在除霜器模式时空气吹出装置吹出的空气流的图。
图7是表示如图6的箭头Ⅶ那样地从车辆左方观察车室内的车辆前方部分的示意图,是表示在除霜器模式时空气吹出装置吹出的空气流的图。
图8是在第二实施方式中从车辆上方观察车室内的车辆前方部分的示意图,是与第一实施方式的图1相当的图。
图9是在第三实施方式中从车辆上方观察车室内的车辆前方部分的示意图,是与第一实施方式的图1相当的图。
图10是在第四实施方式中从车辆上方观察车室内的车辆前方部分的示意图,是与第三实施方式的图9相当的图。
图11是在第五实施方式中从车辆上方观察车室内的车辆前方部分的示意图,是与第二实施方式的图8相当的图。
图12是图11的XII―XII剖视图,是表示第五实施方式的空气吹出装置所具有的仪表吹出部的车室内的配置和仪表吹出部向车室内吹出的空气流的示意图。
图13是在第五实施方式中省略图12的方向盘的图示而驾驶姿势的驾驶员观察仪表盘及仪表外壳的图。
图14是从图12节选仪表吹出单元及其附近的构成要素且放大表示的详细图。
图15是与图12相同的侧视图,是表示仪表吹出单元向车室内吹出的空气的送风范围的图。
图16是在第五实施方式中,在驾驶室从方向盘的下侧的位置内窥观察仪表盘、仪表外壳以及方向盘的图。
图17是在第六实施方式中从车辆上方观察车室内的车辆前方部分的示意图,是与第三实施方式的图9相当的图。
图18是图1的II―II剖视图,是表示在图1所示的第一实施方式的第一变形例中除霜器模式时的气流偏向门被定位的状态的图。
图19是在图1所示的第一实施方式的第二变形例中从车辆上方观察车室内的仪表板的示意图。
图20是在图1所示的第一实施方式的第三变形例中从车辆上方观察车室内的仪表板的示意图。
图21是在图1所示的第一实施方式的第四变形例中从车辆上方观察车室内的仪表板的示意图。
图22是在图1所示的第一实施方式的第五变形例中从车辆上方观察车室内的仪表板的示意图。
图23是用于对本发明所要解决的课题进行说明的第一图,是从车辆上方观察以一般的配置设有将来自空调单元的空气吹出的吹出口的车室内的示意图。
图24是用于对本发明所要解决的课题进行说明的第二图,是从车辆上方观察设有专利文献1的空气吹出装置的吹出口的车室内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基于附图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进行说明。此外,在包含后述的其他实施方式的以下的各实施方式彼此中,图中对彼此相同或者等同的部分标注相同符号。在各实施方式仅对结构的一部分进行说明的情况下,对于结构的其他部分与先前说明的实施方式相同。不仅是在各实施方式中具体地说明的部分组合,只要不特别地对组合产生阻碍,能够使实施方式彼此部分地组合。
(第一实施方式)
图1是从车辆上方观察车室内的车辆前方部分的示意图。在本实施方式中,将本发明的空气吹出装置10应用于搭载在车辆前方的空调单元20(参照图2)的吹出口及管道。图1的箭头DR1表示车辆的前后方向DR1,箭头DR2表示车辆的左右方向即车辆的宽度方向DR2,后述的图2的箭头DR3表示车辆的上下方向(铅垂方向)DR3。这三个方向DR1、DR2、DR3是彼此正交的方向。
本实施方式的空调单元20是配置于仪表板70内将温度调节后的空调空气向车室内吹出的周知的装置。例如,空调单元20是与专利文献1的图2所示的空调单元相同的部件。另外,空调单元20相对于空气吹出装置10起到将空气向该空气吹出装置10吹送的送风装置的功能。
如图1所示,空气吹出装置10具有作为第一吹出单元的中央吹出单元101、作为第二吹出单元的右侧吹出单元102、以及作为第三吹出单元的左侧吹出单元103。
另外,与一般的车辆同样地,在车室内,仪表板70配置于车辆前方,作为第一座位的驾驶座74a和作为第二座位的副驾驶座74b被收容于车室内。另外,这两个座位74a、74b是车室内的前座,在宽度方向DR2上并排,配置在相对于仪表板70的车辆后方。该驾驶座74a朝向车辆前方配置于右侧,副驾驶座74b朝向车辆前方配置于左侧。乘员72a、72b分别落座于这两个座位74a、74b。
另外,在仪表板70中驾驶座74a的正面配置有HUD(平视显示器)76、包含速度计及转速计等的仪表面板即仪表盘781、以及覆盖该仪表盘781的仪表外壳782。换言之,驾驶座74a的正面是相对于驾驶座74a的车辆前方。另外,方向盘79从仪表板70向驾驶座74a侧突出地配置于驾驶座74a的正面。
图1的中央吹出单元101具备与专利文献1的空气吹出装置相同的构造。具体而言,如作为图1的Ⅱ―Ⅱ剖视图的图2所示,中央吹出单元101具备:形成有第一吹出口11a的第一吹出部11,第一吹出口11a将从空调单元20流出的空气向作为空调对象空间的车室内吹出;向该第一吹出部11连结的管道12;以及作为气流形成部件的气流偏向门13。
第一吹出口11a是将在除霜器模式及面部模式的两个吹出模式中通过气流偏向门13温度调节后的空气吹出的结构。该中央吹出单元101的吹出模式与空气吹出装置10的吹出模式相同。在此,除霜器模式是将空气向作为窗的挡风玻璃80吹出而消除该窗的雾气的吹出模式。另外,面部模式是将空气向乘员72a、72b(参照图1)的上半身吹出的吹出模式。
第一吹出口11a具有如图1所示地在宽度方向DR2细长地延伸的形状。并且,第一吹出口11a设置在设于车室内的仪表板70的上表面701的偏向车辆前方的位置。总之,第一吹出口11a在前后方向DR1上相对于驾驶座74a及副驾驶座74b配置于车辆前方侧。并且,形成有该第一吹出口11a的第一吹出部11构成仪表板70的一部分即第一吹出口11a附近的部分。
另外,第一吹出口11a配置于宽度方向DR2的车室内的中央部分。详细而言,在设想假想平面PLcr的情况下,第一吹出口11a配置为在宽度方向DR2通过该假想平面PLcr分割,假想平面PLcr通过宽度方向DR2的驾驶座74a与副驾驶座74b之间的中心位置CRst并且在宽度方向DR2分割车室内。并且,第一吹出口11a形成为该第一吹出口11a的整体在宽度方向DR2上位于驾驶座74a的中心位置ST1与副驾驶座74b的中心位置ST2之间。通过这样的配置,第一吹出口11a不与HUD76、仪表盘781、及仪表外壳782中的任一个重叠。
如图2所示,管道12是介于第一吹出口11a与空调单元20之间且将该第一吹出口11a和空调单元20连接的管状的部件。在管道12的内侧形成有将从空调单元20流出的空气向第一吹出口11a引导的管道空气通路12a。管道12是例如与空调单元20分体构成的树脂制的结构,连接于空调单元20。在由空调单元20调温后的空调风如箭头AR1那样地从空调单元20向管道12流入。另外,管道空气通路12a的通路截面成为与图1所示的第一吹出口11a的形状对应的矩形形状。
如图2所示,气流偏向门13配置于管道空气通路12a的中途,气流偏向门13的动作通过从未图示的控制装置输出的控制信号控制。气流偏向门13设于管道空气通路12a,因此作为管道空气通路12a的一部分形成两条并列的后方侧通路(第一通路)12b及前方侧通路(第二通路)12c。例如,管道空气通路12a中的空气流下游的下游端部成为沿着车辆的上下方向DR3的方向的通路,气流偏向门13设于该管道空气通路12a的下游端部。
详细而言,气流偏向门13将后方侧通路12b作为管道空气通路12a的一部分形成,该后方侧通路12b在前后方向DR1上相对于气流偏向门13位于一方侧即车辆后方侧。并且,气流偏向门13将前方侧通路12c作为管道空气通路12a的一部分形成,该前方侧通路12c在前后方向DR1上相对于气流偏向门13位于另一方侧即车辆前方侧。此外,管道空气通路12a的上述下游端部的空气流方向(即,箭头AR1的方向)在图2中向上,但是,若是具有向上的方向成分的方向,则也可以相对于上下方向DR3倾斜。
气流偏向门13是例如能够在前后方向DR1上滑动的滑动门。并且,如图2所示,在前后方向DR1,作为滑动门的气流偏向门13的长度比管道空气通路12a的宽度小,成为能够形成前方侧通路12c和后方侧通路12b的长度。另外,如图1所示,在宽度方向DR2上,气流偏向门13成为例如遍及管道空气通路12a的全长的长度。
另外,如图2所示,气流偏向门13起到气流形成部件的功能,为了根据前后方向DR1上的气流偏向门13的位置使管道空气通路12a的气流的速度偏向,而在前方侧通路12c和后方侧通路12b形成气流。换言之,气流偏向门13在管道空气通路12a内沿前后方向DR1移动,从而变更前方侧通路12c的通路截面积与后方侧通路12b的通路截面积的比例。并且,气流偏向门13变更该前方侧通路12c的通路截面积与后方侧通路12b的通路截面积的比例,从而使前方侧通路12c的气流速度和后方侧通路12b的气流速度不同。
具体而言,气流偏向门13沿前后方向DR1滑动,从而将管道空气通路12a的空气流的状态选择性地切换为第一状态和第二状态。该第一状态是如下状态:后方侧通路12b的通路截面积通过气流偏向门13变得比前方侧通路12c的通路截面积小,从而沿着后述的引导面14向车室内吹出的高速气流(喷流)形成于后方侧通路12b,并且流速比该高速气流的速度低的低速气流形成于前方侧通路12c。另外,上述第二状态是与上述第一状态不同的气流形成于管道空气通路12a的状态。
另外,气流偏向门13进行滑动来变更上述第一状态下的后方侧通路12b的通路截面积与前方侧通路12c的通路截面积的比例,从而能够调节高速气流与低速气流的速度比。此外,只要气流偏向门13能够在后方侧通路12b与前方侧通路12c之间使气流速度偏向即可,不需要将后方侧通路12b和前方侧通路12c完全地分离形成。
第一吹出部11在前后方向DR1的一方侧即车辆后方侧包含形成第一吹出口11a的一部分的引导面14。该引导面14是在从宽度方向DR2(参照图1)观察的截面形状即图2所示的截面形状中成为凸形状的弯曲面。并且,引导面14在从宽度方向DR2观察的截面形状中成为使第一吹出口11a越是空气流下游侧越向车辆后方侧扩大的形状。并且,引导面14在向管道12连接的一侧的相反侧与仪表板70的上表面701相连。该引导面14是用于使从后方侧通路12b流出的高速气流沿着引导面14向车辆后方侧引导的结构。
图1所示的右侧吹出单元102具有:形成有第二吹出口30a的第二吹出部30;和将从空调单元20流出的空气向第二吹出口30a引导的未图示的导风管道。第二吹出口30a是连接于空调单元20的空气吹出口,将从该空调单元20流出的空气向车室内吹出。
另外,第二吹出口30a设于仪表板70中的朝向座位74a、74b侧即车辆后方侧的正面部702。总之,第二吹出口30a在前后方向DR1上相对于驾驶座74a及副驾驶座74b配置于车辆前方侧。并且,形成有该第二吹出口30a的第二吹出部30构成该正面部702中的第二吹出口30a附近的部分。第二吹出口30a在宽度方向DR2上相对于驾驶座74a的中心位置ST1配置于副驾驶座74b侧的相反侧。本实施方式的第二吹出口30a构成为能够将空气向驾驶座74a吹出的驾驶座侧的侧面部吹出口。第二吹出口30a是例如与图23的侧面部吹出口902a相同的结构。
另外,在第二吹出口30a设有使来自第二吹出口30a的吹出方向变化的手动的百叶窗。因此,乘员操作该百叶窗,从而能够使空气从第二吹出口30a向所期望的方向吹出。
左侧吹出单元103在宽度方向DR2与右侧吹出单元102对称地构成。即,左侧吹出单元103具有:形成有第三吹出口32a的第三吹出部32;和将从空调单元20流出的空气向第三吹出口32a引导的未图示的导风管道。第三吹出口32a是连接于空调单元20的空气吹出口,将从该空调单元20流出的空气向车室内吹出。并且,第一吹出口11a、第二吹出口30a、及第三吹出口32a相对于空调单元20彼此并联地连接。
另外,第三吹出口32a设于仪表板70的正面部702。总之,第三吹出口32a在前后方向DR1上相对于驾驶座74a及副驾驶座74b配置于车辆前方侧。并且,形成有该第三吹出口32a的第三吹出部32构成该正面部702中的第三吹出口32a附近的部分。第三吹出口32a在宽度方向DR2上相对于副驾驶座74b的中心位置ST2配置于驾驶座74a侧的相反侧。本实施方式的第三吹出口32a构成为能够将空气向副驾驶座74b吹出的副驾驶座侧的侧面部吹出口。第三吹出口32a是例如与图23的侧面部吹出口902b相同的结构。
另外,与第二吹出口30a同样地,在第三吹出口32a设有使来自第三吹出口32a的吹出方向变化的手动的百叶窗。因此,乘员操作该百叶窗,从能够使空气从第三吹出口32a向所期望的方向吹出。
例如,空调单元20(参照图2)的吹出模式选择性地切换为脚部模式、面部模式、及除霜器模式,其中,脚部模式是将空气向乘员的脚边吹出的模式,面部模式是作为将空气向乘员72a、72b的上半身吹出的常规送风模式的模式,除霜器模式是将空气向前窗即挡风玻璃80(参照图2)吹出消除挡风玻璃80的雾气的模式。空调单元20的吹出模式也是空气吹出装置10的吹出模式。
在脚部模式中,在空调单元20向空气吹出装置10的各吹出口11a、30a、32a连接的空气通路通过空调单元20的开闭门关闭。因此,大部分空气不会从空气吹出装置10吹出。另一方面,空调单元20将空气从空调单元20具有的脚部吹出口吹出。
在面部模式及除霜器模式中,从空调单元20(参照图2)流出的空气从空气吹出装置10的各吹出口11a、30a、32a吹出。此外,在该情况下,气流偏向门13(参照图2)在分别对应于吹出模式的位置被定位。
在本实施方式中,在面部模式及除霜器模式中,如下所述,使图2所示的气流偏向门13沿前后方向DR1移动,变更气流偏向门13的位置。由此,变更后方侧通路12b的气流速度和前方侧通路12c的气流速度,变更吹出角度θ。此外,如图2所示,此处的吹出角度θ是吹出方向相对于上下方向(铅垂方向)DR3形成的角度。在管道12未设有气流偏向门13的情况下,来自第一吹出口11a的吹出方向是铅垂方向的向上方向,因此以铅垂方向为基准。
首先,对面部模式进行说明。如图2所示,在吹出模式是面部模式的情况下,空气向后方侧通路12b和前方侧通路12c的双方流动,气流偏向门13的位置设为车辆后方的位置,以使得,相对而言后方侧通路12b的通路截面积比例减小,并且前方侧通路12c的通路截面积比例增大。由此,管道空气通路12a的空气流成为在后方侧通路12b形成有高速气流并且在前方侧通路12c形成有低速气流的第一状态。该高速气流通过附壁效应沿着引导面14流动,从而向车辆后方侧弯曲。
其结果,如图3及图4所示,由空调单元20调节温度后的空气(例如冷风)从第一吹出口11a如虚线箭头FL1、FL2那样地向乘员72a、72b的上半身吹出,并且,如虚线箭头FL3那样地穿过两个前座74a、74b之间,到达相比于前座74a、74b配置于车辆后方的后座。并且,从空调单元20流出的空气也从第二吹出口30a及第三吹出口32a分别如实线箭头FL5、FL6那样地吹出。
在此,图3是从车辆上方观察车室内的车辆前方部分的示意图,是表示在面部模式时空气吹出装置10吹出的空气流的图。另外,图4是如图3的箭头Ⅳ那样地从车辆左方观察车室内的车辆前方部分的示意图,是表示面部模式时空气吹出装置10吹出的空气流的图。另外,吹出单元102、103、吹出口30a、32a及乘员72a、72b分别在宽度方向DR2上对称地配置。因此,在图4中表示车辆右侧的各要素的符号和表示车辆左侧的各要素的符号并排记载,该情况在后述的图7中也相同。
另外,后方侧通路12b到达通路截面积比例是后方侧通路12b的通路截面积AP1相对于后方侧通路12b及前方侧通路12c的合计通路截面积APa的比例RT1(RT1=AP1/APa)。另外,前方侧通路12c的通路截面积比例是前方侧通路12c的通路截面积AP2相对于上述的合计通路截面积APa的比例RT2(RT2=AP2/APa)。
另外,在吹出模式设为面部模式时,乘员72a、72b用手动调节气流偏向门13的位置,或控制装置自动调节气流偏向门13的位置,从而调节图2所示的高速气流与低速气流的速度比,能够将面部模式时的吹出角度θ设成任意角度。
另外,如图4所示,仪表板70的上表面701以越处于车辆后方越降低的方式倾斜。第一吹出口11a具有在第一吹出口11a的空气流下游端位于最下方的最下部位(第一最下部位)11b。第二吹出口30a具有在第二吹出口30a的空气流下游端位于最下方的最下部位(第二最下部位)30b。第三吹出口32a具有在第三吹出口32a的空气流下游端位于最下方的最下部位(第三最下部位)32b。第一吹出口11a设成为,第一吹出口11a的最下部位11b相对于第二吹出口30a的最下部位30b和第三吹出口32a的最下部位32b中的任一方都位于上方。
进一步说,该第一吹出口11a的最下部位11b也是在第一吹出口11a的空气流下游端位于最车辆后方侧的部位。即,也可以说,第一吹出口11a设成为,在该第一吹出口11a的空气流下游端位于最车辆后方侧的部位相对于上述第二吹出口30a的最下部位30b和第三吹出口32a的最下部位32b中的任一方都位于上方。
接着,对除霜器模式进行说明。图5是图1的II―II剖视图,是表示除霜器模式时的中央吹出单元101的图。如图5所示,在吹出模式是除霜器模式的情况下,气流偏向门13的位置设为车辆前方侧的位置,以使得,相对而言前方侧通路12c的通路截面积比例减小,并且后方侧通路12b的通路截面积比例增大。由此,管道空气通路12a的空气流成为与第一状态不同的第二状态,即,成为如下状态:后方侧通路12b的通路截面积比前方侧通路12c的通路截面积大,从而形成于后方侧通路12b的气流(图5的低速气流)的流速比形成于前方侧通路12c的气流(图5的高速气流)的流速低。并且,该后方侧通路12b的低速气流大部分不沿着引导面14,而沿着包含于第一吹出部11且形成第一吹出口11a的车辆前方侧的部分的前方内壁面15,即沿着在前后方向DR1与引导面14相对的前方内壁面15,与前方侧通路12c的高速气流一起向上流动。
其结果,如图6及图7所示,由空调单元20温度调节后的空气(例如热风)从第一吹出口11a如虚线箭头FL7那样地向挡风玻璃80吹出。并且,从空调单元20流出的空气从第二吹出口30a及第三吹出口32a分别如实线箭头FL8、FL9那样地吹出。
在此,图6是与图3相当的示意图,是表示在除霜器模式时空气吹出装置10吹出的空气流的图。另外,图7是如图6的箭头Ⅶ那样地从车辆左方观察车室内的车辆前方部分的示意图,是表示在除霜器模式时空气吹出装置10吹出的空气流的图。
另外,在吹出模式设为除霜器模式时,乘员用手动调节气流偏向门13的位置,或控制装置自动调节气流偏向门13的位置,从而调节图5所示的高速气流与低速气流的速度比,能够将除霜器模式时的吹出角度θ设为任意角度。
接着,对本实施方式的效果进行说明。如上所述,根据本实施方式,第一吹出口11a在宽度方向DR2上配置于车室内的中央部分。由此,能够避免第一吹出口11a与配置于驾驶座74a的正面前方的仪表外壳782等重叠。因此,在将本实施方式的空气吹出装置10向车辆搭载的情况下,与专利文献1的空气吹出装置相比能够使空调吹出装置向车辆搭载的搭载性提高。
并且,第一吹出口11a在宽度方向上DR2配置于车室内的中央部分,并且,在宽度方向DR2上,第二吹出口30a相对于驾驶座74a的中心位置ST1配置于副驾驶座74b侧的相反侧,第三吹出口32a相对于副驾驶座74b的中心位置ST2配置于驾驶座74a侧的相反侧。因此,第二吹出口30a及第三吹出口32a能够和第一吹出口11a使来自空调单元20的空气以落座于车室内的各座位74a、74b的乘员72a、72b为中心大幅度地遍及宽度方向DR2。因此,能够确保与例如专利文献1的空气吹出装置同等程度的空气调节性能。总之,能够同时实现朝向车辆搭载的搭载性和空气调节性能。
另外,根据本实施方式,设有作为侧面部吹出口的第二吹出口30a及第三吹出口32a。由此,能够朝向向落座的乘员72a、72b的胸口或者心窝等的上下方向及车室内的宽度方向DR2扩大吹出空气的风向范围。另外,能够实现细密的送风,该细密的送风包括使来自空调单元20的空气在脚部模式时从第二吹出口30a及第三吹出口32a稍微地流出。
另外,根据本实施方式,与专利文献1的空气吹出装置相比,容易抑制到达侧面窗玻璃82a、82b的气流的扩散,能够以高的风速局部地进行侧面窗玻璃82a、82b的除雾,并且用于除雾的能量损失少。因此,使空气从第二吹出口30a及第三吹出口32a吹出,从而与专利文献1的空气吹出装置相比,能够在除霜器模式时使侧面窗玻璃82a、82b(参照图1)的除雾性提高。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的空气吹出装置10中,与专利文献1的空气吹出装置相比能够相对地减小吹出空气的开口面积。其结果,吹出的空气的风速变高,有利于使朝向乘员的风速感及除霜性能(除雾性)提高。
另外,第一吹出口11a在宽度方向DR2上配置于车室内的中央部分。由此,与专利文献1的空气吹出装置相比,存在如下优点:容易增大穿过驾驶座74a与副驾驶座74b之间向后座送风的送风量,容易使后座的舒适性提高。
另外,一台与专利文献1的空气吹出装置相当的中央吹出单元101设于宽度方向DR2的中央部分。因此,在充分地确保对于落座于驾驶座74a及副驾驶座74b的乘员72a、72b双方的空气调节性能的基础上,与专利文献1的空气吹出装置分别设于驾驶座74a的正面和副驾驶座74b的正面的结构相比,能够简单地构成空气吹出装置10整体,例如能够将成本大致减半。另外,在车辆中存在右方向盘规格和左方向盘规格,但是,不受该右方向盘规格或者左方向盘规格影响,空气吹出装置10都容易搭载于车辆,因此,能够抑制空气吹出装置10的设计工时,能够通过构成零件的通用化以低成本构成空气吹出装置10。
另外,根据本实施方式,在设想假想平面PLcr(参照图1)的情况下,第一吹出口11a配置为通过该假想平面PLcr在宽度方向DR2上被分割,该假想平面PLcr通过宽度方向DR2的驾驶座74a与副驾驶座74b之间的中心位置CRst并且在宽度方向DR2上分割车室内。因此,与第一吹出口11a不是这样的配置的情况相比,在面部模式时,第一吹出口11a吹出的空调空气容易穿过两个前座74a、74b之间到达后座,能够适当地确保后座的舒适性。
另外,根据本实施方式,第一吹出口11a设为,该第一吹出口11a的最下部位11b相对于第二吹出口30a的最下部位30b和第三吹出口32a的最下部位32b中的任一个都位于上方。因此,如图4所示,在上下方向DR3上,从第二吹出口30a及第三吹出口32a到达乘员72a、72b的空气的分散范围A2与从第一吹出口11a到达乘员72a、72b的空气的分散范围A1相比偏向下方。因此,在将来自空气吹出装置10的吹出空气向乘员72a、72b吹送的基础上能够使该空气向上下方向DR3遍及得广。
另外,第一吹出口11a设为,作为在该第一吹出口11a的空气流下游端位于最车辆后方侧的部位的最下部位11b,相对于第二吹出口30a的最下部位30b和第三吹出口32a的最下部位32b中的任一个都位于上方。由此,与上述同样地,在将来自空气吹出装置10的吹出空气向乘员72a、72b吹送的基础上能够使该空气向上下方向DR3遍及得广。
另外,根据本实施方式,中央吹出单元101的引导面14在从宽度方向DR2观察的截面形状中具有凸形状。由此,在面部模式时,容易通过附壁效应使形成于后方侧通路12b的高速气流以沿着引导面14的方式弯曲。
(第二实施方式)
接着,对第二实施方式进行说明。在本实施方式中,主要对与所述的第一实施方式不同的点进行说明。另外,对于与所述的实施方式相同或者等同的部分省略或者简单化地说明。这种情况在后述的第三实施方式以后也相同。
图8是在本实施方式中从车辆上方观察车室内的车辆前方部分的示意图,是与第一实施方式的图1相当的图。如该图8所示,本实施方式的空气吹出装置10与第一实施方式同样地具有中央吹出单元101,但是与第一实施方式不同的是不具有图1所示的右侧吹出单元102和左侧吹出单元103。换言之,本实施方式的空气吹出装置10仅具有图1所示的第一吹出部11、第二吹出部30及第三吹出部32中的第一吹出部11。
在本实施方式中,与第一实施方式同样地,能够获得由与所述的第一实施方式共同的结构起到的效果。例如,第一吹出口11a起到与第一实施方式相同的效果,因此,在将空气吹出装置10向车辆搭载的情况下,与第一实施方式同样地,与专利文献1的空气吹出装置相比能够使朝向车辆搭载的搭载性提高。
另外,将第一吹出部11形成得大,从而与第一实施方式的空气吹出装置10或者专利文献1的空气吹出装置相比能够不使空气调节性能降低。这样一来,能够同时实现空气调节性能和朝向车辆搭载的搭载性。
(第三实施方式)
接着,对第三实施方式进行说明。在本实施方式中,主要对与所述的第一实施方式不同的点进行说明。
图9是在本实施方式中从车辆上方观察车室内的车辆前方部分的示意图,是与第一实施方式的图1相当的图。如该图9所示,本实施方式的空气吹出装置10在具有中央吹出单元101、右侧吹出单元102及左侧吹出单元103的基础上,进一步具有作为第四吹出单元的右前方吹出单元104和作为第五吹出单元的左前方吹出单元105。这点与第一实施方式不同。
右前方吹出单元104及左前方吹出单元105都具备与中央吹出单元101相同的构造。即,以朝向图9所示的宽度方向DR2的截面将右前方吹出单元104切断的Sa―Sa剖视图与图2相同。并且,以朝向着宽度方向DR2的截面将左前方吹出单元105切断的Sb―Sb剖视图也与图2相同。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将中央吹出单元101的管道12称为第一管道12,将气流偏向门13称为第一气流形成部件或者第一气流偏向门13,将管道空气通路12a称为第一管道空气通路12a,将引导面14称为第一引导面14。
具体而言,如图2及图9所示,右前方吹出单元104具备:形成有第四吹出口34a的第四吹出部34,该第四吹出口34a将来自空调单元20的空气向车室内吹出;向该第四吹出部34连结的第二管道36;以及作为第二气流形成部件的第二气流偏向门38。与之同样地,左前方吹出单元105具备:形成有第五吹出口40a的第五吹出部40,该第五吹出口40a将来自空调单元20的空气向车室内吹出;向该第五吹出部40连结的第三管道42;以及作为第三气流形成部件的第三气流偏向门44。
并且,第四吹出部34及第五吹出部40与第一吹出部11在配置及大小上不同,但是具备与该第一吹出部11相同的构造上的特征。因此,第四吹出部34具有与第一引导面14相当且具备与第一引导面14相同的构造上的特征的第二引导面341。并且,第五吹出部40具有与第一引导面14相当且具备与第一引导面14相同的构造上的特征的第三引导面401。
即,第四吹出部34的第二引导面341设于第四吹出部34的前后方向DR1的车辆后方侧。并且,第二引导面341在从宽度方向DR2观察的截面形状中具有使第四吹出口34a越处于空气流下游侧越向车辆后方侧扩大的形状,并且第二引导面341形成该第四吹出口34a的一部分。
另外,第五吹出部40的第三引导面401设于第五吹出部40的前后方向DR1的车辆后方侧。并且,第三引导面401在从宽度方向DR2观察的截面形状中具有使第五吹出口40a越处于空气流下游侧越向车辆后方侧扩大的形状,并且第三引导面401形成该第五吹出口40a的一部分。
另外,第四吹出部34及第五吹出部40分别与第一吹出部11同样地构成仪表板70的一部分。即,第四吹出部34构成仪表板70的第四吹出口34a附近的部分,第五吹出部40构成仪表板70的第五吹出口40a附近的部分。因此,如图9所示,第四吹出口34a及第五吹出口40a分别设于仪表板70的上表面701。
另外,如图2及图9所示,第二管道36及第三管道42与第一管道12相当,具备与该第一管道12相同的构造上的特征。因此,在第二管道36的内侧形成有将从空调单元20流出的空气向第四吹出口34a引导的第二管道空气通路36a。与之同样地,在第三管道42的内侧形成有将从空调单元20流出的空气向第五吹出口40a引导的第三管道空气通路42a。这些第二管道空气通路36a及第三管道空气通路42a与第一管道空气通路12a相当且具备与该第一管道空气通路12a相同的构造上的特征。
第二气流偏向门38及第三气流偏向门44与第一气流偏向门13相当,具备与该第一管道12相同的构造上的特征。因此,第二气流偏向门38配置于第二管道空气通路36a的中途,第三气流偏向门44配置于第三管道空气通路42a的中途。
另外,与第一气流偏向门13同样地,例如,第二气流偏向门38及第三气流偏向门44是滑动门。并且,第二气流偏向门38将后方侧通路(第三通路)36b作为第二管道空气通路36a的一部分形成,后方侧通路36b在前后方向DR1上相对于第二气流偏向门38位于车辆后方侧。并且,第二气流偏向门38将前方侧通路(第四通路)36c作为第二管道空气通路36a的一部分形成,该前方侧通路36c在前后方向DR1上相对于第二气流偏向门38位于车辆前方侧。此外,第二气流偏向门38沿前后方向DR1滑动,从而选择性地将第二管道空气通路36a的空气流的状态切换为第一状态和第二状态。
第二管道空气通路36a的空气流的第一状态是如下状态:后方侧通路36b的通路截面积通过第二气流偏向门38变得比前方侧通路36c的通路截面积小,从而沿着第二引导面341向车室内吹出的高速气流(喷流)形成于后方侧通路36b,并且流速比该高速气流的流速低的低速气流形成于前方侧通路36c。另外,第二管道空气通路36a的空气流的第二状态是与上述第一状态不同的气流形成于第二管道空气通路36a的状态。
与此同样地,第三气流偏向门44将后方侧通路(第五通路)42b作为第三管道空气通路42a的一部分形成,该后方侧通路42b在前后方向DR1上相对于第三气流偏向门44位于车辆后方侧。并且,第三气流偏向门44将前方侧通路(第六通路)42c作为第三管道空气通路42a的一部分形成,该前方侧通路42c在前后方向DR1上相对于第三气流偏向门44位于车辆前方侧。此外,第三气流偏向门44沿前后方向DR1滑动,从而选择性地将第三管道空气通路42a的空气流的状态切换为第一状态和第二状态。
该第三管道空气通路42a的空气流的第一状态是如下状态:后方侧通路42b的通路截面积通过第三气流偏向门44变得比前方侧通路42c的通路截面积小,从而沿着第三引导面401向车室内吹出的高速气流(喷流)形成于后方侧通路42b,并且流速比该高速气流的流速低的低速气流形成于前方侧通路42c。另外,第三管道空气通路42a的空气流的第二状态是与上述第一状态不同的气流形成于第三管道空气通路42a的状态。
另外,第四吹出口34a与第二吹出口30a在前后方向DR1上并排配置,第五吹出口40a与第三吹出口32a在前后方向DR1上并排配置。详细而言,第四吹出口34a在宽度方向DR2上相对于驾驶座74a的中心位置ST1配置于副驾驶座74b侧的相反侧,并且第四吹出口34a在前后方向DR1上相对于第二吹出口30a配置于车辆前方侧。另一方面,第五吹出口40a在宽度方向DR2上相对于副驾驶座74b的中心位置ST2配置于驾驶座74a侧的相反侧,并且第五吹出口40a在前后方向DR1上相对于第三吹出口32a配置于车辆前方侧。
因为这样地设有第四吹出口34a及第五吹出口40a,所以与第一实施方式的空气吹出装置10相比,能够进一步使从空调单元20吹出的空调空气向整个车室内遍及。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与第一实施方式同样地,能够获得由与所述的第一实施方式共同的结构起到的效果。
另外,第一吹出口11a、第二吹出口30a、第三吹出口32a、第四吹出口34a、及第五吹出口40a相对于空调单元20彼此并联地连接。
另外,如图9所示,宽度方向DR2的第一吹出口11a的宽度比第二吹出口30a的宽度、第三吹出口32a的宽度、第四吹出口34a的宽度、及第五吹出口40a的宽度中的任一个都大。因此,空气吹出装置10能够将空调空气从车室内的前方中央部分吹出得最多,在车室内整体能够使该空调空气遍及整个宽度方向DR2。
此外,在上下方向DR3上,第四吹出口34a、第二吹出口30a及第三吹出口32a的相对的位置关系与图4所示的第一吹出口11a、第二吹出口30a及第三吹出口32a的相对的位置关系相同。与之同样地,第五吹出口40a、第二吹出口30a及第三吹出口32a的相对的位置关系也与该第一吹出口11a、第二吹出口30a及第三吹出口32a的相对的位置关系相同。即,第四吹出口34a及第五吹出口40a分别具有与第一吹出口11a的最下部位11b相当的最下部位。并且,该第四吹出口34a的最下部位及第五吹出口40a的最下部位分别相对于第二吹出口30a的最下部位30b和第三吹出口32a的最下部位32b中的任一个都位于上方。
(第四实施方式)
接着,对第四实施方式进行说明。在本实施方式中,主要对与所述的第三实施方式不同的点进行说明。
图10是在本实施方式中从车辆上方观察车室内的车辆前方部分的示意图,是与第三实施方式的图9相当的图。如该图10所示,与第三实施方式同样地本实施方式的空气吹出装置10具有中央吹出单元101、右前方吹出单元104及左前方吹出单元105。然而,本实施方式的空气吹出装置10与第三实施方式不同的是不具有图9所示的右侧吹出单元102和左侧吹出单元103。换言之,本实施方式的空气吹出装置10仅具有图10所示的第一~五吹出部11、30、32、34、40中的第一、第四及第五吹出部11、34、40。
在本实施方式中,与第三实施方式同样地,能够获得由与所述的第三实施方式共同的结构起到的效果。
(第五实施方式)
接着,对第五实施方式进行说明。在本实施方式中,主要对与所述的第二实施方式不同的点进行说明。
图11是在本实施方式中从车辆上方观察车室内的车辆前方部分的示意图,是与第二实施方式的图8相当的图。另外,图12是图11的XII―XII剖视图,是表示本实施方式的空气吹出装置10所具有的仪表吹出部48的车室内的配置和仪表吹出部48向车室内吹出的空气流的示意图。
如该图11及图12所示,本实施方式的空气吹出装置10在包含中央吹出单元101的基础上,进一步包含仪表吹出单元106。这点与第二实施方式不同。
该仪表吹出单元106与中央吹出单元101同样地也是用于空调单元20的吹出口及管道的一部分的结构。仪表吹出单元106设于仪表板70。
图13是省略图12的方向盘79的图示,而从驾驶姿势的驾驶员72a观察仪表盘781及仪表外壳782的图。如该图13及图12所示,仪表板70具有:作为包含速度计或者转速计等仪表781a的仪表面板的仪表盘781;和将该仪表盘781的上侧覆盖的仪表外壳782。
仪表盘781除了具有两个仪表781a之外还具有构成该仪表781a周围的仪表周边部781b。仪表盘781配置为在从驾驶座74a侧观察仪表盘781时能够看见两个仪表781a和仪表周边部781b。
仪表外壳782设成为在仪表盘781的上侧(即,车辆上方)向宽度方向DR2扩张,相比于仪表盘781向车辆后方突出。仪表外壳782向车辆后方突出,因此具有在仪表外壳782中位于最车辆后方的外壳后方端782a。并且,仪表外壳782具有外壳下表面782b,该外壳下表面782b从外壳后方端782a向车辆前方倾斜向下地延伸设置。该外壳下表面782b可以是平滑的曲面,也可以具有台阶差。
如图11及图12所示,仪表盘781及仪表外壳782在车室内配置于驾驶座74a的正面,换言之配置于相对于驾驶座74a的车辆前方。另外,转向柱84从相对于仪表板70的仪表盘781的下侧的部位向驾驶座74a侧突出,在该转向柱84的顶端设有方向盘79。
该方向盘79在前后方向DR1上配置于仪表盘781与驾驶座74a之间。即,方向盘79在相比于仪表盘781及仪表外壳782更靠近驾驶座74a的位置配置于驾驶座74a的正面。与一般的车辆用方向盘同样地,方向盘79成为绕向车辆后方倾斜且朝向上侧的转向柱84的中心轴形成的环形状。另外,驾驶座74a的中心位置ST1、仪表盘781的中心位置及仪表外壳782的中心位置在宽度方向DR2上与方向盘79的中心位置CLs(参照图13)一致。
图14是从图12节选仪表吹出单元106及其附近的构成要素且放大表示的详细图。图14的仪表吹出单元106及方向盘79用与宽度方向DR2(参照图13)正交的截面表示。此外,在图14中,HUD76的图示被省略。
如图14所示,仪表吹出单元106具备将来自空调单元20的空气吹出的仪表吹出部48、仪表吹出口门50及仪表吹出管道部52。
仪表吹出部48相对于仪表外壳782一体地设置,在仪表吹出部48形成有仪表吹出口481,该仪表吹出口481为了将来自空调单元20的空气向车辆后方吹出而开口。详细而言,仪表吹出口481在仪表外壳782的外壳下表面782b开口。并且,仪表吹出口481相对于配置在仪表盘781的车辆后方的透明的仪表窗86的上端形成于车辆后方。
进一步说,仪表吹出口481开口以使来自空调单元20的空气如箭头FLm那样地通过方向盘79的内侧向车辆后方吹出。该箭头FLm表示从仪表吹出口481吹出的空气的主流。空气的主流通过方向盘79的内侧到达驾驶员72a即可,不需要全部空气通过方向盘79的内侧。
此外,上述的仪表窗86是例如透明的丙烯酸板,是抑制对于驾驶员72a(参照图12)的反射的所谓无反射板。另外,仪表窗86成为仪表窗86的下端相比于该仪表窗86的上端成为位于车辆后方的下弯。通过该仪表窗86的下弯,实现仪表吹出部48的搭载性提高。
具体而言,如图13及图14所示,仪表吹出口481在外壳下表面782b向车辆后方开口,以方向盘79的中心位置CLs为基准在宽度方向DR2上对称地形成。例如,仪表吹出口481以在上下方向DR3上薄并且向宽度方向DR2上扩张的方式开口。由此,仪表吹出部48能够将气流向驾驶员72a吹出,该气流以方向盘79的中心位置CLs为中心在宽度方向DR2上对称。
另外,如图14所示,在仪表吹出部48形成有从仪表吹出口481向车辆前方延伸设置的吹出空气通路483,来自空调单元20的空气流入至该吹出空气通路483,该吹出空气通路483使该空气向仪表吹出口481流动。
即,仪表吹出部48具有:形成仪表吹出口481的周缘的吹出口周缘部482;和将吹出空气通路483包围而形成的通路内壁面484。并且,通路内壁面484从吹出口周缘部482向车辆前方延伸设置。此外,该通路内壁面484以前后方向DR1的通路内壁面484的前侧相对于通路内壁面484的后侧下降的方式倾斜。详细而言,通路内壁面484形成为,该通路内壁面484中的上侧部分484a从吹出口周缘部482中的上侧部分482a向车辆前方倾斜向下地延伸设置。
另外,仪表吹出部48具有薄板状的多个吹出口肋485。该吹出口肋485分别将与从仪表吹出口481吹出的空气的流动方向(参照箭头FLm)正交的方向作为厚度方向,以将仪表吹出口481向宽度方向DR2横跨的方式设置于仪表吹出口481内。由此,吹出口肋485不妨碍仪表吹出口481吹出的空气流,并且在仪表吹出部48防止来自仪表吹出口481的异物侵入。
仪表吹出口门50设于仪表吹出部48,是对从仪表吹出口481吹出的空气的吹出方向进行调节的吹出方向调节装置。例如,例如就图14而言,从该仪表吹出口481吹出的空气的吹出方向是箭头FLm所指的方向。
具体而言,仪表吹出口门50具有平板状的空气引导部件501,该空气引导部件501以大致沿前后方向DR1及宽度方向DR2扩张的方式配置。并且,空气引导部件501具有在该空气引导部件501中位于车辆前方的前端部501a。仪表吹出口门50是通过空气引导部件501的转动动作来调节上述吹出方向的结构,空气引导部件501的前端部501a成为空气引导部件501的转动中心。
另外,空气引导部件501仅相对于空气引导部件501的水平方向稍微地转动。例如,空气引导部件501通过未图示的电子控制装置的电控制,从而在图14中在从用实线表示空气引导部件501的上侧位置到用两点划线表示空气引导部件501的下侧位置的转动范围内转动。因此,空气引导部件501以前端部501a为中心转动,从而在前后方向DR1上的相对于前端部501a的相反侧的后端部501b上下移动。
另外,空气引导部件501在吹出空气通路483中偏向上侧配置。详细而言,通路内壁面484的上侧部分484a的一部分向上侧凹陷,空气引导部件501以进入空气引导部件501的上侧位置的方式向该凹陷的位置配置。例如,在该空气引导部件501的后端部501b位于最上侧的上述上侧位置,空气引导部件501成为如图14那样地沿着通路内壁面484的上侧部分484a的状态。
因此,空气引导部件501所具有的下侧的平面即下表面成为空气引导面501c,从仪表吹出口481吹出的空气沿着该空气引导面501c流动。即,仪表吹出口门50通过作为空气引导面501c的下表面的角度变化对从仪表吹出口481吹出的空气的吹出方向进行调节。详细而言,空气引导部件501以前端部501a为中心转动,从而对从仪表吹出口481吹出的空气的吹出方向如图15的箭头ARm那样地上下调节。例如,来自仪表吹出口481的空气通过仪表吹出口门50的调节向从驾驶员72a的脸部至心窝周边的风向范围WD1内吹送。此外,图15是与图12相同的侧视图,是表示仪表吹出单元106向车室内吹出的空气的送风范围的图。另外,箭头FLma表示流经仪表吹出部48的送风范围(换言之,仪表吹出部48的吹出范围)中的最上侧的空气流,箭头FLmb表示流经仪表吹出部48的送风范围的最下侧的空气流。
并且,不论仪表吹出口门50处于从上述上侧位置至下侧位置的可动范围的任何位置,都不能被驾驶姿势的驾驶员72a(参照图12)目视确认。例如,从对驾驶员72a的后头部进行支承构成驾驶座74a的上端部的枕头741(参照图12)观察,仪表吹出口481及在该仪表吹出口481中转动的仪表吹出口门50以通过方向盘79和仪表外壳782隐藏的方式配置。
图14所示的仪表吹出管道部52是介于仪表吹出部48与空调单元20的空气吹出口之间的中间管道部。即,在仪表吹出管道部52形成有作为供来自空调单元20的空气流动的空气通路的仪表吹出管道通路521。并且,该仪表吹出管道通路521相比于仪表吹出部48的吹出空气通路483设于空气流上游侧。由此,来自空调单元20的空气如箭头FLin那样地流入至仪表吹出管道通路521,仪表吹出管道部52使流入至该仪表吹出管道通路521的空气向吹出空气通路483流动。
该仪表吹出管道部52配设为,在仪表吹出管道部52中的向仪表吹出部48的吹出空气通路483连接的末端部分使空气从下向上流动。并且,仪表吹出管道部52设于相对于仪表盘781的车辆前方。换言之,仪表吹出管道部52相对于仪表盘781重叠设于车辆前方。
根据上述那样地本实施方式,如图14所示,在仪表吹出部48形成有仪表吹出口481,该仪表吹出口481在仪表外壳782开口,以使来自空调单元20的空气通过方向盘79的内侧向车辆后方吹出。因此,在驾驶员72a附近能够将空气从如图13那样地开口较大的仪表吹出口481吹出。因此,能够以充足的风量将空气从驾驶员72a前向驾驶员72a吹出。
例如,在本实施方式中,仪表吹出口481在仪表外壳782的外壳下表面782b开口,因此容易将该仪表吹出口481的大小确保得较大,能够抑制扩散损失使气流从仪表吹出口481吹出。因此,能够使制冷时的朝向驾驶员72a的冷气到达性提高,能够提高速冷效果。总之,容易使仪表吹出口481的开口大,由此能够容易地实现大风量的送风。
并且,如图14所示,仪表吹出口门50通过空气引导面501c的角度变化对从仪表吹出口481吹出的空气的吹出方向进行调节。因此,能够将从该仪表吹出口481吹出的空气的风量确保得较大并且能够调节空气的吹出方向。作为其结果,来自于仪表吹出口481的空气不仅向驾驶员72a中的局部的部位吹出,能够使来自仪表吹出口481的空气广范围(例如,图15的风向范围WD1)地遍及驾驶员72a。
另外,从仪表吹出口481吹出的空气通过仪表吹出口门50的调节能够不朝向驾驶员72a的眼睛,因此能够不损害驾驶员72a的舒适性并且能够使驾驶员72a的脸部或者头部的速冷性提高。
另外,根据本实施方式,如图11的箭头FLm所示,能够使直线的并且与其他来自空气吹出口的气流相比短的距离的送风从仪表吹出部48(参照图14)通过方向盘79的内侧。因此,将因障碍物产生的气流的扩散损失等的影响抑制在最小限度,能够在制冷时使相对于驾驶员72a的速冷性提高。
另外,根据本实施方式,如图13及图14所示,仪表外壳782的外壳下表面782b相比于外壳后方端782a形成于下侧,向车辆前方倾斜向下地延伸设置。并且,仪表吹出口481在该外壳下表面782b向车辆后方开口。因此,仪表吹出口481能够直接向驾驶员72a送风,并且隐藏于方向盘79及仪表外壳782的背后的仪表吹出口481不能被驾驶姿势的驾驶员72a直接地看见。因此,本实施方式的仪表吹出单元106在设计性上优秀。
此外,若驾驶座74从方向盘79的下侧位置窥视,则仪表吹出口481如图16所示地被目视确认,但是乘员通常不会这样地观察因此不损害设计性。图16是在驾驶座74a从方向盘79的下侧的位置窥视观察仪表盘781、仪表外壳782、及方向盘79时的图。
另外,如图14所示,开口有仪表吹出口481的外壳下表面782b是在外壳后方端782a的下侧向车辆前方倾斜向下地延伸设置的面。因此,从驾驶姿势的驾驶员72a的视线能够将仪表吹出口481隐藏于仪表外壳782的背后,并且,例如与仪表吹出口481向朝上的面开口的结构相比,具有异物难以向仪表吹出口481侵入的优点。
另外,根据本实施方式,仪表吹出口门50的空气引导部件501在吹出空气通路483中偏向上侧地配置。因此,从驾驶姿势的驾驶员72a的视线不能看到仪表吹出口门50,并且能够通过仪表吹出门50对从仪表吹出口481吹出的空气的吹出方向进行调节。
另外,根据本实施方式,仪表吹出部48的通路内壁面484形成为,该通路内壁面484的上侧部分484a从吹出口周缘部482的上侧部分482a向车辆前方倾斜向下地延伸设置。因此,与通路内壁面484的上侧部分484a例如水平地延伸设置的结构相比,仪表吹出部48能够将仪表吹出部48的送风范围(即,图15的风向范围WD1)的上侧的限度向上侧提升。例如,在本实施方式中,该上侧的限度提升至驾驶员72a的脸部附近。
另外,根据本实施方式,仪表吹出管道部52设于仪表盘781的车辆前方,因此,例如,将仪表吹出部48及仪表吹出管道部52与仪表盘781一体地构成,容易将这些设成一个单元。
另外,根据本实施方式,吹出口肋485设置为不妨碍仪表吹出口481吹出的空气流并且横跨仪表吹出口481,在仪表吹出部48防止来自仪表吹出口481的异物侵入。因此,能够防止异物向仪表吹出单元106的内部侵入。
另外,吹出口肋485设置于仪表吹出口481内,因此能够不影响仪表盘781的仪表781a等被驾驶员72a目视确认而实现防止异物侵入。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与第二实施方式同样地,能够获得由与所述的第二实施方式共同的结构起到的效果。另外,本实施方式是基于第二实施方式的变形例,但是能够将本实施方式与所述的第一、第三、第四实施方式中的任一个组合。
(第六实施方式)
接着,对第六实施方式进行说明。在本实施方式中,主要对与所述的第三实施方式不同的点进行说明。
图17是在本实施方式中从车辆上方观察车室内的车辆前方部分的示意图,是与第三实施方式的图9相当的图。如该图17所示,在本实施方式的空气吹出装置10中,从车辆上方观察第一吹出口11a、第四吹出口34a及第五吹出口40a的形状与第三实施方式不同。
具体地如图17及图12所示,挡风玻璃80(换言之,前窗)具有构成该挡风玻璃80的下侧的端缘的窗下端部801。如图17所示地从上下方向DR3观察,该窗下端部801以宽度方向DR2的窗下端部801的中央部分向车辆前方侧伸出的方式弯曲。
并且,第一吹出口11a、第四吹出口34a及第五吹出口40a在仪表板70的上表面701中相对于该窗下端部801配置于车辆后方侧。并且,从上下方向DR3观察的第一吹出口11a、第四吹出口34a及第五吹出口40a沿着窗下端部801串联地并排配置。此外,从该上下方向DR3观察的第一吹出口11a、第四吹出口34a及第五吹出口40a分别成为沿着窗下端部801弯曲的形状。例如,若注目第一吹出口11a,则从上下方向DR3观察的第一吹出口11a成为以该第一吹出口11a的中央部分向车辆前方侧伸出的方式弯曲的形状。
根据上述那样地本实施方式,第一吹出口11a、第四吹出口34a及第五吹出口40a分别成为沿着窗下端部801弯曲的形状。因此,与第一吹出口11a、第四吹出口34a及第五吹出口40a成为与窗下端部801无关系的形状的情况相比,能够使设有这些吹出口11a、34a、40a的仪表板70的上表面701的设计性提高。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与第三实施方式同样地,能够获得由与所述的第三实施方式共同的结构起到的效果。另外,本实施方式是基于第三实施方式的变形例,但是能够将本实施方式与所述的第一、第二、第四、第五实施方式中的任一个组合。
(其他实施方式)
(1)在上述的各实施方式中,空气吹出装置10的吹出模式切换成图3所示的面部模式或者图6所示的除霜器模式。然而,也可以切换为该面部模式及除霜器模式以外的模式。
例如,吹出模式也可以切换为面部模式及除霜器模式以外的上通气模式。在该上通气模式中,气流偏向门13的位置设为图2所示的面部模式时的气流偏向门13的位置与图5所示的除霜器模式时的气流偏向门13的位置之间的位置。在该情况下,管道空气通路12a的空气流也成为上述第一状态,但是形成于后方侧通路12b的高速气流的速度比面部模式时的高速气流的速度低,因此与面部模式时相比吹出角度θ(参照图2)减小。
(2)在上述的各实施方式中吹出模式设为除霜器模式的情况下,气流偏向门13的位置设为图5所示的位置。然而,气流偏向门13的位置也可以是图18所示的位置。图18是图1的II―II剖视图,是表示在上述的第一实施方式的第一变形例中除霜器模式时的气流偏向门13被定位的状态的图。
在图18中,气流偏向门13的位置设为将后方侧通路12b全闭并且将前方侧通路12c全开的位置。由此,管道空气通路12a的空气流成为与第一状态不同的第二状态,即,成为不形成后方侧通路12b而形成前方侧通路12c的状态。在该情况下,也与图5所示的空气流同样地,沿着引导面14弯曲的高速气流不形成于后方侧通路12b,因此从空调单元20流出的空气(例如热风)从第一吹出口11a向挡风玻璃80吹出。
另外,气流偏向门13的位置也可以与图18所示的位置相反地设为将前方侧通路12c全闭并且将后方侧通路12b全开的位置。在该情况下,管道空气通路12a的空气流成为仅形成有后方侧通路12b和前方侧通路12c中的一方的状态,详细而言,成为不形成前方侧通路12c而形成后方侧通路12b的状态。总之,管道空气通路12a的空气流成为与第一状态不同的第二状态。在该情况下,也与图5所示的空气流同样地,沿着引导面14弯曲的高速气流不形成于后方侧通路12b。因此,从空调单元20流出的空气(例如热风)从第一吹出口11a向挡风玻璃80吹出。
(3)在上述的第一实施方式中,第二吹出口30a及第三吹出口32a构成为驾驶座侧的侧面部吹出口。然而,如图19所示,第二吹出口30a及第三吹出口32q也可以分别包含两个吹出口。该情况在第三及第六实施方式中相同。图19是在上述的第一实施方式的第二变形例中从车辆上方观察车室内的仪表板70的示意图。
在图19的变形例中,位于驾驶座侧的第二吹出口30a具有侧面部吹出口30c和侧除霜吹出口30d。侧面部吹出口30c能够将空气向驾驶座74a吹出。侧除霜吹出口30d将空气向作为第一侧面窗玻璃的驾驶座侧窗玻璃82a(参照图1)吹出,第一侧面窗玻璃在宽度方向DR2上相对于驾驶座74a配置于副驾驶座74b侧的相反侧。另外,位于副驾驶座侧的第三吹出口32a具有侧面部吹出口32c和侧除霜吹出口32d。侧面部吹出口32c能够将空气向副驾驶座74b吹出。侧除霜吹出口32d能够将空气向作为第二侧面窗玻璃的副驾驶座侧窗玻璃82b(参照图1)吹出,第二侧面窗玻璃在宽度方向DR2上相对于副驾驶座74b配置于驾驶座74a侧的相反侧。此外,在图19中,也可以没有侧面部吹出口30c、32c,第二吹出口30a是驾驶座侧的侧除霜吹出口30d,第三吹出口32a是副驾驶座侧的侧除霜吹出口32d。
(4)在上述的第一~五实施方式中,第一吹出口11a成为如图1所示地沿宽度方向DR2延伸的矩形形状,但是不限定于该形状。例如,第一吹出口11a也可以成为图20~22所示的弯曲形状或者异形形状。
在图20中,从车辆上方观察第一吹出口11a的形状成为以第一吹出口11a的中央向车辆前方伸出的方式弯曲的形状。另外,在图21中,从车辆上方观察第一吹出口11a的形状成为以第一吹出口11a的中央向车辆后方伸出的方式弯曲的形状。另外,在图22中,从车辆上方观察第一吹出口11a的形状成为第一吹出口11a的副驾驶座74b侧的部分弯曲的非对称形状。
(5)在上述的各实施方式中,气流偏向门13沿前后方向DR1滑动,从而选择性地将管道空气通路12a的空气流切换为第一状态和第二状态。然而,气流偏向门13也可以不将管道空气通路12a的空气流切换为第二状态。即,气流偏向门13也可以不能滑动地固定,该气流偏向门13设成至少能够将管道空气通路12a的空气流变成上述第一状态的结构即可。该情况对于第三、第四及第六实施方式的右前方吹出单元104及左前方吹出单元105也相同。
(6)在上述的第六实施方式中,如图17所示,在仪表板70除了第一吹出口11a之外还设有第二吹出口30a、第三吹出口32a、第四吹出口34a及第五吹出口40a。然而,也可以不设有该第二吹出口30a、第三吹出口32a、第四吹出口34a及第五吹出口40a中的任一个或者全部。
(7)在上述的第三实施方式中,各吹出口11a、30a、32a、34a、40a设于仪表板70。然而,各吹出口11a、30a、32a、34a、40a也可以例如在车室内中偏向车辆后方设置。该情况在第一、第二、第四、第五、及第六实施方式中也相同。
(8)在上述的第五实施方式中,形成于仪表外壳782的仪表吹出口481有一个,但是也可以形成有多个仪表吹出口481。在该情况下,期望该多个仪表吹出口481的整体以方向盘79的中心位置CLs为基准在宽度方向DR2对称地形成。
(9)在上述的第五实施方式中,仪表吹出口481在仪表外壳782的外壳下表面782b开口。然而,仪表吹出口481也可以例如在仪表盘781的仪表周边部781b开口。总之,仪表吹出口481在仪表周边区域中的某部位开口即可,仪表周边区域具有作为仪表盘781中的除了仪表781a以外的部分的仪表周边部781b和仪表外壳782。
(10)在上述的第五实施方式的图14中,开口有仪表吹出口481的仪表外壳782的外壳下表面782b是平滑的曲面。然而,外壳下表面782b不需要平滑,例如也可以在外壳下表面782b设有台阶差。
(11)在上述的第五实施方式中,如图14所示,多个吹出口肋485设于仪表吹出口481内,但是也可以不设有该吹出口肋485。
此外,本发明不限定于上述的实施方式,在权利要求书所记载的范围内能够适当变更。另外,上述各实施方式不是相互无关系的,除了明确不可组合的情况之外,能够适当组合。另外,在上述各实施方式中,对于构成实施方式的要素,除了特别明示为必须的情况及原理上明显为必须的情况等之外,不一定是必须的,这是不言而喻的。
另外,在上述各实施方式中,在提及实施方式的结构要素的个数、数值、量、以及范围等数值的情况下,除了特别明示为必须的情况及原理上明显地限定于特定的数的情况等之外,并不限定于其特定的数。另外,在上述各实施方式中,在提及结构要素等的材质、形状及位置关系等时,除了特别明示的情况及原理上被限定为特定的材质、形状及位置关系等的情况等之外,不限定于其材质、形状及位置关系等。

Claims (21)

1.一种空气吹出装置,其特征在于,具备:
第一吹出部(11),该第一吹出部形成有将来自送风装置(20)的空气向车室内吹出的第一吹出口(11a);
管道(12),该管道与所述第一吹出部连结,形成有将来自所述送风装置的空气向所述第一吹出口引导的管道空气通路(12a);以及
气流形成部件(13),该气流形成部件配置于所述管道空气通路的中途,
所述第一吹出部在车辆的前后方向(DR1)的一方侧具有引导面(14),该引导面在从车辆的宽度方向(DR2)观察的截面形状中具有使所述第一吹出口越处于空气流下游侧越向所述一方侧扩大的形状,并且该引导面形成所述第一吹出口的一部分,
所述气流形成部件构成为,
作为所述管道空气通路的一部分,形成第一通路(12b)和第二通路(12c)中的一方或者双方,其中,所述第一通路在所述前后方向上相对于所述气流形成部件位于所述一方侧,所述第二通路在所述前后方向上相对于所述气流形成部件位于与所述一方侧相反的另一方侧,
能够通过使所述第一通路的通路截面积比所述第二通路的通路截面积小而将所述管道空气通路的空气流设成如下的第一状态:沿着所述引导面向所述车室内吹出的高速气流形成于所述第一通路,并且流速比该高速气流的流速低的低速气流形成于所述第二通路,
所述第一吹出口在所述前后方向上相对于第一座位(74a)及第二座位(74b)配置于所述另一方侧,并且所述第一吹出口在所述宽度方向上配置于所述车室内的中央部分,所述第一座位(74a)及所述第二座位(74b)在所述车室内沿所述宽度方向并排配置。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空气吹出装置,其特征在于,
在设想假想平面(PLcr)的情况下,所述第一吹出口配置为在所述宽度方向上被该假想平面分割,所述假想平面通过所述宽度方向上的所述第一座位与所述第二座位之间的中心位置(CRst),并且在所述宽度方向上分割所述车室内。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空气吹出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引导面在从所述宽度方向观察的截面形状中具有凸形状。
4.根据权利要求1至3中的任一项所述的空气吹出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气流形成部件是能够沿所述前后方向滑动的滑动门。
5.根据权利要求1至4中的任一项所述的空气吹出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气流形成部件将所述管道空气通路的空气流切换为所述第一状态和第二状态,该第二状态是与所述第一状态不同的气流形成于所述管道空气通路的状态。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空气吹出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二状态是通过使所述第一通路的通路截面积比所述第二通路的通路截面积大而使形成于所述第一通路的气流的流速比形成于所述第二通路的气流的流速低的状态、和仅形成有所述第一通路和所述第二通路中的一方的状态中的至少一种状态。
7.根据权利要求1至6中的任一项所述的空气吹出装置,其特征在于,具备:
第二吹出部(30),该第二吹出部形成有将来自所述送风装置的空气向所述车室内吹出的第二吹出口(30a);以及
第三吹出部(32),该第三吹出部形成有将来自所述送风装置的空气向所述车室内吹出的第三吹出口(32a),
所述第二吹出口在所述宽度方向上相对于所述第一座位的中心位置(ST1)配置于所述第二座位侧的相反侧,
所述第三吹出口在所述宽度方向上相对于所述第二座位的中心位置(ST2)配置于所述第一座位侧的相反侧。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空气吹出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吹出口的整体在所述宽度方向上位于所述第一座位的中心位置与所述第二座位的中心位置之间。
9.根据权利要求7或8所述的空气吹出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二吹出口包含侧面部吹出口(30a、30c)和侧除霜吹出口(30d)中的一方或者双方,所述侧面部吹出口能够将所述空气向所述第一座位吹出,所述侧除霜吹出口将所述空气向第一侧面窗玻璃(82a)吹出,该第一侧面窗玻璃在所述宽度方向上相对于所述第一座位配置于所述第二座位侧的相反侧,
所述第三吹出口包含侧面部吹出口(32a、32c)和侧除霜吹出口(32d)中的一方或者双方,所述侧面部吹出口能够将所述空气向所述第二座位吹出,所述侧除霜吹出口将所述空气向第二侧面窗玻璃(82b)吹出,该第二侧面窗玻璃在所述宽度方向上相对于所述第二座位配置于所述第一座位侧的相反侧。
10.根据权利要求7至9中的任一项所述的空气吹出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吹出口具有在该第一吹出口中的空气流下游端位于最下方的第一最下部位(11b),
所述第二吹出口具有在所述第二吹出口中的空气流下游端位于最下方的第二最下部位(30b),
所述第三吹出口具有在所述第三吹出口中的空气流下游端位于最下方的第三最下部位(32b),
所述第一最下部位相对于第二最下部位和第三最下部位中的任一个都位于上方。
11.根据权利要求7至9中的任一项所述的空气吹出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吹出口具有在该第一吹出口中的空气流下游端位于最所述一方侧的部位(11b),
所述第二吹出口具有在所述第二吹出口中的空气流下游端位于最下方的最下部位(30b),
所述第三吹出口具有在所述第三吹出口中的空气流下游端位于最下方的最下部位(32b),
所述第一吹出口的所述部位相对于所述第二吹出口的所述最下部位和所述第三吹出口的所述最下部位中的任一个都位于上方。
12.根据权利要求7至11中的任一项所述的空气吹出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吹出口、所述第二吹出口及所述第三吹出口相对于所述送风装置彼此并联地连接。
13.根据权利要求7至12中的任一项所述的空气吹出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二吹出口及所述第三吹出口在所述前后方向上相对于所述第一座位及所述第二座位配置于所述另一方侧。
14.根据权利要求7至13中的任一项所述的空气吹出装置,其特征在于,具备:
第四吹出部(34),该第四吹出部形成有将来自所述送风装置的空气向所述车室内吹出的第四吹出口(34a);
第五吹出部(40),该第五吹出部形成有将来自所述送风装置的空气向所述车室内吹出的第五吹出口(40a);
第二管道(36),该第二管道与所述第四吹出部连结,形成有将来自所述送风装置的空气向所述第四吹出口引导的第二管道空气通路(36a);
第三管道(42),该第三管道与所述第五吹出部连结,形成有将来自所述送风装置的空气向所述第五吹出口引导的第三管道空气通路(42a);
第二气流形成部件(38),该第二气流形成部件配置于所述第二管道空气通路的中途;以及
第三气流形成部件(44),该第三气流形成部件配置于所述第三管道空气通路的中途,
所述引导面是第一引导面,所述管道是第一管道,所述气流形成部件是第一气流形成部件,
所述第四吹出部在所述前后方向的所述一方侧具有第二引导面(341),该第二引导面在从所述宽度方向观察的截面形状中具有使所述第四吹出口越处于空气流下游侧越向所述一方侧扩大的形状,并且该第二引导面形成所述第四吹出口的一部分,
所述第五吹出部在所述前后方向的所述一方侧具有第三引导面(401),该第三引导面在从所述宽度方向观察的截面形状中具有使所述第五吹出口越处于空气流下游侧越向所述一方侧扩大的形状,并且该第三引导面形成所述第五吹出口的一部分,
所述第二气流形成部件构成为,
作为所述第二管道空气通路的一部分,形成第三通路(36b)和第四通路(36c)中的一方或双方,其中,所述第三通路在所述前后方向上相对于所述第二气流形成部件位于所述一方侧,所述第四通路在所述前后方向上相对于所述第二气流形成部件位于所述另一方侧,
能够通过在所述第二管道空气通路使所述第一通路的通路截面积比所述第二通路的通路截面积小而将所述第二管道空气通路的空气流设成如下状态:沿着所述第二引导面向所述车室内吹出的高速气流形成于所述第一通路,并且流速比该高速气流的流速低的低速气流形成于所述第二通路,
所述第三气流形成部件构成为,
作为所述第三管道空气通路的一部分,形成第五通路(42b)和第六通路(42c)中的一方或双方,所述第五通路在所述前后方向上相对于所述第三气流形成部件位于所述一方侧,所述第六通路在所述前后方向上相对于所述第三气流形成部件位于所述另一方侧,
能够通过在所述第三管道空气通路使所述第一通路的通路截面积比所述第二通路的通路截面积小而将所述第三管道空气通路的空气流设成如下状态:沿着所述第三引导面向所述车室内吹出的高速气流形成于所述第一通路,并且流速比该高速气流的流速低的低速气流形成于所述第二通路,
所述第四吹出口在所述宽度方向上相对于所述第一座位的中心位置配置于所述第二座位侧的相反侧,并且所述第四吹出口在所述前后方向上相对于所述第二吹出口配置于所述另一方侧,
所述第五吹出口在所述宽度方向上相对于所述第二座位的中心位置配置于所述第一座位侧的相反侧,并且所述第五吹出口在所述前后方向上相对于所述第三吹出口配置于所述另一方侧。
15.根据权利要求1至6中的任一项所述的空气吹出装置,其特征在于,具备:
第四吹出部(34),该第四吹出部形成有将来自所述送风装置的空气向所述车室内吹出的第四吹出口(34a);
第五吹出部(40),该第五吹出部形成有将来自所述送风装置的空气向所述车室内吹出的第五吹出口(40a);
第二管道(36),该第二管道与所述第四吹出部连结,形成有将来自所述送风装置的空气向所述第四吹出口引导的第二管道空气通路(36a);
第三管道(42),该第三管道与所述第五吹出部连结,形成有将来自所述送风装置的空气向所述第五吹出口引导的第三管道空气通路(42a);
第二气流形成部件(38),该第二气流形成部件配置于所述第二管道空气通路的中途;以及
第三气流形成部件(44),该第三气流形成部件配置于所述第三管道空气通路的中途,所述引导面是第一引导面,所述管道是第一管道,所述气流形成部件是第一气流形成部件,
所述第四吹出部在所述前后方向的所述一方侧具有第二引导面(341),该第二引导面在从所述宽度方向观察的截面形状中具有使所述第四吹出口越处于空气流下游侧越向所述一方侧扩大的形状,并且该第二引导面形成所述第四吹出口的一部分,
所述第五吹出部在所述前后方向的所述一方侧具有第三引导面(401),该第三引导面在从所述宽度方向观察的截面形状中具有使所述第五吹出口越处于空气流下游侧越向所述一方侧扩大的形状,并且该第三引导面形成所述第五吹出口的一部分,
所述第二气流形成部件构成为,
作为所述第二管道空气通路的一部分,形成第三通路(36b)和第四通路(36c)中的一方或双方,其中,所述第三通路在所述前后方向上相对于所述第二气流形成部件位于所述一方侧,所述第四通路在所述前后方向上相对于所述第二气流形成部件位于所述另一方侧,
能够通过在所述第二管道空气通路使所述第一通路的通路截面积比所述第二通路的通路截面积小而将所述第二管道空气通路的空气流设成如下状态:沿着所述第二引导面向所述车室内吹出的高速气流形成于所述第一通路,并且流速比该高速气流的流速低的低速气流形成于所述第二通路,
所述第三气流形成部件构成为,
作为所述第三管道空气通路的一部分,形成第五通路(42b)和第六通路(42c)中的一方或双方,所述第五通路在所述前后方向上相对于所述第三气流形成部件位于所述一方侧,所述第六通路在所述前后方向上相对于所述第三气流形成部件位于所述另一方侧,
能够通过在所述第三管道空气通路使所述第一通路的通路截面积比所述第二通路的通路截面积小而将所述第三管道空气通路的空气流设成如下状态:沿着所述第三引导面向所述车室内吹出的高速气流形成于所述第一通路,并且流速比该高速气流的流速低的低速气流形成于所述第二通路,
所述第四吹出口在所述宽度方向上相对于所述第一座位的中心位置(ST1)配置于所述第二座位侧的相反侧,
所述第五吹出口在所述宽度方向上相对于所述第二座位的中心位置(ST2)配置于所述第一座位侧的相反侧。
16.根据权利要求14或15所述的空气吹出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吹出部、所述第四吹出部及所述第五吹出部分别构成设于所述车室内的仪表板(70)的一部分,
所述第一吹出口、所述第四吹出口及所述第五吹出口分别设于所述仪表板的上表面(701),
所述前后方向的一方侧是车辆后方侧,所述前后方向的另一方侧是车辆前方侧。
17.根据权利要求1至13中的任一项所述的空气吹出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吹出部构成设于所述车室内的仪表板(70)的一部分,
所述第一吹出口设于所述仪表板的上表面(701),
所述前后方向的一方侧是车辆后方侧,所述前后方向的另一方侧是车辆前方侧。
18.根据权利要求16所述的空气吹出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吹出口、所述第四吹出口及所述第五吹出口相对于前窗(80)所包含的窗下端部(801)配置于所述车辆后方侧,
从车辆的上下方向(DR3)观察,该窗下端部以所述窗下端部的中央部分向所述车辆前方侧伸出的方式弯曲,
从所述上下方向观察的所述第一吹出口、所述第四吹出口及所述第五吹出口呈沿着所述窗下端部弯曲的形状。
19.根据权利要求16或17所述的空气吹出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吹出口相对于前窗(80)所包含的窗下端部(801)配置于所述车辆后方侧,
从车辆的上下方向(DR3)观察,该窗下端部以所述窗下端部的中央部分向所述车辆前方侧伸出的方式弯曲,
从所述上下方向观察的所述第一吹出口呈沿着所述窗下端部弯曲的形状。
20.根据权利要求16或17所述的空气吹出装置,其特征在于,
从车辆的上下方向(DR3)观察的所述第一吹出口呈以该第一吹出口的中央部分向车辆前方侧伸出的方式弯曲的形状。
21.根据权利要求16至20中的任一项所述的空气吹出装置,其特征在于,具备:
仪表吹出部(48),该仪表吹出部在仪表周边区域形成有仪表吹出口(481),所述仪表周边区域包含在所述车室内相对于作为驾驶座的所述第一座位配置于所述车辆前方侧的仪表盘(781)中的除了仪表(781a)以外的部分(781b)和仪表外壳(782),所述仪表外壳在所述仪表盘的上方以向所述宽度方向扩张的方式设置且相比于该仪表盘向所述车辆后方侧突出,所述仪表吹出口以将来自所述送风装置的空气通过在所述前后方向上配置于所述仪表盘与所述驾驶座之间的方向盘(79)的内侧向所述车辆后方侧吹出的方式开口;以及
吹出方向调节装置(50),该吹出方向调节装置设于该仪表吹出部,且具有空气引导面(501c),从所述仪表吹出口吹出的空气沿着该空气引导面流动,该吹出方向调节装置通过所述空气引导面的角度变化对从所述仪表吹出口吹出的空气的吹出方向进行调节。
CN201580063683.8A 2014-12-22 2015-12-15 空气吹出装置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7000545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5)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4-258843 2014-12-22
JP2014258843 2014-12-22
JP2015187044A JP6593061B2 (ja) 2014-12-22 2015-09-24 空気吹出装置
JP2015-187044 2015-09-24
PCT/JP2015/006253 WO2016103638A1 (ja) 2014-12-22 2015-12-15 空気吹出装置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7000545A true CN107000545A (zh) 2017-08-01
CN107000545B CN107000545B (zh) 2020-01-17

Family

ID=5624371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580063683.8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7000545B (zh) 2014-12-22 2015-12-15 空气吹出装置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Link
US (1) US10703165B2 (zh)
JP (1) JP6593061B2 (zh)
CN (1) CN107000545B (zh)
DE (1) DE112015005722T5 (zh)

Cited By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0997388A (zh) * 2017-08-08 2020-04-10 株式会社电装 平视显示器
CN113453924A (zh) * 2019-03-04 2021-09-28 株式会社电装 车辆用空调装置
CN113646195A (zh) * 2019-04-05 2021-11-12 戴森技术有限公司 车辆通风组件
US11958338B2 (en) 2019-04-05 2024-04-16 Dyson Technology Limited Vehicle vent assembly
US12036844B2 (en) 2019-04-05 2024-07-16 Dyson Technology Limited Vehicle vent assembly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9)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6361221B2 (ja) * 2014-03-27 2018-07-25 株式会社デンソー 空気吹出装置
JP2018008552A (ja) * 2016-07-11 2018-01-18 株式会社デンソー 空気吹出装置
DE102018222700A1 (de) 2018-12-21 2020-06-25 Volkswagen Aktiengesellschaft Innenraumeinrichtung für ein Kraftfahrzeug, Kraftfahrzeug
JP7212526B2 (ja) * 2019-01-15 2023-01-25 株式会社Subaru 冷却システム
GB2582663B (en) * 2019-03-29 2021-08-18 Dyson Technology Ltd Vehicle vent assembly
GB2584271B (en) * 2019-03-29 2021-08-18 Dyson Technology Ltd Vehicle vent assembly
GB2582664B (en) * 2019-03-29 2021-08-18 Dyson Technology Ltd Vehicle vent assembly
JP7372093B2 (ja) * 2019-09-18 2023-10-31 三菱重工サーマルシステムズ株式会社 車両用空気吹き出し装置
CN113692146B (zh) * 2021-07-01 2023-08-22 武汉船用机械有限责任公司 电控箱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S629129Y2 (zh) * 1981-10-13 1987-03-03
JP2005343197A (ja) * 2004-05-31 2005-12-15 Nippon Plast Co Ltd 車両用空気吹き出し口構造
JP2010023640A (ja) * 2008-07-18 2010-02-04 Mazda Motor Corp 車両用空調装置
CN103375866A (zh) * 2012-04-13 2013-10-30 松下电器产业株式会社 送风装置
JP2014180985A (ja) * 2013-03-21 2014-09-29 Calsonic Kansei Corp 車両用空気調和システム
JP2014210564A (ja) * 2013-04-05 2014-11-13 株式会社デンソー 空気吹出装置

Family Cites Familie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3797314B2 (ja) * 2002-10-30 2006-07-19 株式会社デンソー 車両用空調装置
JP2005212746A (ja) * 2004-02-02 2005-08-11 Denso Corp 吹出方向可変装置および車両用空調装置
JP2008049794A (ja) * 2006-08-23 2008-03-06 Calsonic Kansei Corp 車両用空調装置
JP6015902B2 (ja) * 2012-05-09 2016-10-26 スズキ株式会社 車両の送風構造
US20150353052A1 (en) * 2014-06-04 2015-12-10 Ford Global Technologies, Llc Defroster nozzle with net over outlet
JP6318931B2 (ja) 2014-07-14 2018-05-09 株式会社デンソー 空気吹出装置

Patent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S629129Y2 (zh) * 1981-10-13 1987-03-03
JP2005343197A (ja) * 2004-05-31 2005-12-15 Nippon Plast Co Ltd 車両用空気吹き出し口構造
JP2010023640A (ja) * 2008-07-18 2010-02-04 Mazda Motor Corp 車両用空調装置
CN103375866A (zh) * 2012-04-13 2013-10-30 松下电器产业株式会社 送风装置
JP2014180985A (ja) * 2013-03-21 2014-09-29 Calsonic Kansei Corp 車両用空気調和システム
JP2014210564A (ja) * 2013-04-05 2014-11-13 株式会社デンソー 空気吹出装置

Cited By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0997388A (zh) * 2017-08-08 2020-04-10 株式会社电装 平视显示器
CN113453924A (zh) * 2019-03-04 2021-09-28 株式会社电装 车辆用空调装置
CN113453924B (zh) * 2019-03-04 2024-04-12 株式会社电装 车辆用空调装置
CN113646195A (zh) * 2019-04-05 2021-11-12 戴森技术有限公司 车辆通风组件
US11958338B2 (en) 2019-04-05 2024-04-16 Dyson Technology Limited Vehicle vent assembly
US12036844B2 (en) 2019-04-05 2024-07-16 Dyson Technology Limited Vehicle vent assembly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2016117473A (ja) 2016-06-30
DE112015005722T5 (de) 2017-09-07
US10703165B2 (en) 2020-07-07
JP6593061B2 (ja) 2019-10-23
US20170326938A1 (en) 2017-11-16
CN107000545B (zh) 2020-01-17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7000545A (zh) 空气吹出装置
JP6361221B2 (ja) 空気吹出装置
JP6365759B2 (ja) 空気吹出装置
JP6318931B2 (ja) 空気吹出装置
JP5827099B2 (ja) レジスタ
EP2058157A1 (en) Air conditioner for vehicle
CN111801233A (zh) 集成设置有控制面板的控制模块的用于机动车辆的康达效应式紧凑通风装置
US20190168566A1 (en) Air blowout apparatus
US11648820B2 (en) Vehicle instrument panel structure
JP6627976B2 (ja) 車両用空調装置
US20210146747A1 (en) Multi-Channel Air Vent Assembly with Narrow Profile
JP6547656B2 (ja) 車両用空気吹き出し装置
JP4602839B2 (ja) 自動車用空気調和装置
JP2019142243A (ja) 空気吹出装置
WO2016103638A1 (ja) 空気吹出装置
JP4525248B2 (ja) 自動車の空気調和システム
JP6394796B2 (ja) 空気吹出装置
CN218021138U (zh) 一种汽车空调出风结构及汽车
JP2022054528A (ja) 車体構造
JP2009040253A (ja) 車両用空調装置
JP2017132407A (ja) 車両用空気吹き出し装置
JP2006151070A (ja) 自動車用空調装置
JP2020168895A (ja) 空気吹出装置
JP2017030405A (ja) 車両の換気装置
JP2016047678A (ja) 車両用空調ユニット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200117

Termination date: 202112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