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6906708A - 交叉路口人车分流立交桥 - Google Patents
交叉路口人车分流立交桥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06906708A CN106906708A CN201710267055.2A CN201710267055A CN106906708A CN 106906708 A CN106906708 A CN 106906708A CN 201710267055 A CN201710267055 A CN 201710267055A CN 106906708 A CN106906708 A CN 106906708A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bend
- crossing
- significant
- intersection
- way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Granted
Links
- 230000002459 sustained Effect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13
- 238000003032 molecular docking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3
- XLYOFNOQVPJJNP-UHFFFAOYSA-N water Substances data:image/svg+xml;base64,PD94bWwgdmVyc2lvbj0nMS4wJyBlbmNvZGluZz0naXNvLTg4NTktMSc/Pgo8c3ZnIHZlcnNpb249JzEuMScgYmFzZVByb2ZpbGU9J2Z1bGwnCiAgICAgICAgICAgICAgeG1sbnM9J2h0dHA6Ly93d3cudzMub3JnLzIwMDAvc3ZnJwogICAgICAgICAgICAgICAgICAgICAgeG1sbnM6cmRraXQ9J2h0dHA6Ly93d3cucmRraXQub3JnL3htbCcKICAgICAgICAgICAgICAgICAgICAgIHhtbG5zOnhsaW5rPSdodHRwOi8vd3d3LnczLm9yZy8xOTk5L3hsaW5rJwogICAgICAgICAgICAgICAgICB4bWw6c3BhY2U9J3ByZXNlcnZlJwp3aWR0aD0nMzAwcHgnIGhlaWdodD0nMzAwcHgnIHZpZXdCb3g9JzAgMCAzMDAgMzAwJz4KPCEtLSBFTkQgT0YgSEVBREVSIC0tPgo8cmVjdCBzdHlsZT0nb3BhY2l0eToxLjA7ZmlsbDojRkZGRkZGO3N0cm9rZTpub25lJyB3aWR0aD0nMzAwLjAnIGhlaWdodD0nMzAwLjAnIHg9JzAuMCcgeT0nMC4wJz4gPC9yZWN0Pgo8dGV4dCB4PScxMDAuNScgeT0nMTcwLjAnIGNsYXNzPSdhdG9tLTAnIHN0eWxlPSdmb250LXNpemU6NDBweDtmb250LXN0eWxlOm5vcm1hbDtmb250LXdlaWdodDpub3JtYWw7ZmlsbC1vcGFjaXR5OjE7c3Ryb2tlOm5vbmU7Zm9udC1mYW1pbHk6c2Fucy1zZXJpZjt0ZXh0LWFuY2hvcjpzdGFydDtmaWxsOiNFODQyMzUnID5IPC90ZXh0Pgo8dGV4dCB4PScxMjYuMScgeT0nMTg2LjAnIGNsYXNzPSdhdG9tLTAnIHN0eWxlPSdmb250LXNpemU6MjZweDtmb250LXN0eWxlOm5vcm1hbDtmb250LXdlaWdodDpub3JtYWw7ZmlsbC1vcGFjaXR5OjE7c3Ryb2tlOm5vbmU7Zm9udC1mYW1pbHk6c2Fucy1zZXJpZjt0ZXh0LWFuY2hvcjpzdGFydDtmaWxsOiNFODQyMzUnID4yPC90ZXh0Pgo8dGV4dCB4PScxMzguMCcgeT0nMTcwLjAnIGNsYXNzPSdhdG9tLTAnIHN0eWxlPSdmb250LXNpemU6NDBweDtmb250LXN0eWxlOm5vcm1hbDtmb250LXdlaWdodDpub3JtYWw7ZmlsbC1vcGFjaXR5OjE7c3Ryb2tlOm5vbmU7Zm9udC1mYW1pbHk6c2Fucy1zZXJpZjt0ZXh0LWFuY2hvcjpzdGFydDtmaWxsOiNFODQyMzUnID5PPC90ZXh0Pgo8L3N2Zz4K data:image/svg+xml;base64,PD94bWwgdmVyc2lvbj0nMS4wJyBlbmNvZGluZz0naXNvLTg4NTktMSc/Pgo8c3ZnIHZlcnNpb249JzEuMScgYmFzZVByb2ZpbGU9J2Z1bGwnCiAgICAgICAgICAgICAgeG1sbnM9J2h0dHA6Ly93d3cudzMub3JnLzIwMDAvc3ZnJwogICAgICAgICAgICAgICAgICAgICAgeG1sbnM6cmRraXQ9J2h0dHA6Ly93d3cucmRraXQub3JnL3htbCcKICAgICAgICAgICAgICAgICAgICAgIHhtbG5zOnhsaW5rPSdodHRwOi8vd3d3LnczLm9yZy8xOTk5L3hsaW5rJwogICAgICAgICAgICAgICAgICB4bWw6c3BhY2U9J3ByZXNlcnZlJwp3aWR0aD0nODVweCcgaGVpZ2h0PSc4NXB4JyB2aWV3Qm94PScwIDAgODUgODUnPgo8IS0tIEVORCBPRiBIRUFERVIgLS0+CjxyZWN0IHN0eWxlPSdvcGFjaXR5OjEuMDtmaWxsOiNGRkZGRkY7c3Ryb2tlOm5vbmUnIHdpZHRoPSc4NS4wJyBoZWlnaHQ9Jzg1LjAnIHg9JzAuMCcgeT0nMC4wJz4gPC9yZWN0Pgo8dGV4dCB4PScxMy4zJyB5PSc1My42JyBjbGFzcz0nYXRvbS0wJyBzdHlsZT0nZm9udC1zaXplOjIzcHg7Zm9udC1zdHlsZTpub3JtYWw7Zm9udC13ZWlnaHQ6bm9ybWFsO2ZpbGwtb3BhY2l0eToxO3N0cm9rZTpub25lO2ZvbnQtZmFtaWx5OnNhbnMtc2VyaWY7dGV4dC1hbmNob3I6c3RhcnQ7ZmlsbDojRTg0MjM1JyA+SDwvdGV4dD4KPHRleHQgeD0nMjguMicgeT0nNjIuOScgY2xhc3M9J2F0b20tMCcgc3R5bGU9J2ZvbnQtc2l6ZToxNXB4O2ZvbnQtc3R5bGU6bm9ybWFsO2ZvbnQtd2VpZ2h0Om5vcm1hbDtmaWxsLW9wYWNpdHk6MTtzdHJva2U6bm9uZTtmb250LWZhbWlseTpzYW5zLXNlcmlmO3RleHQtYW5jaG9yOnN0YXJ0O2ZpbGw6I0U4NDIzNScgPjI8L3RleHQ+Cjx0ZXh0IHg9JzM1LjAnIHk9JzUzLjYnIGNsYXNzPSdhdG9tLTAnIHN0eWxlPSdmb250LXNpemU6MjNweDtmb250LXN0eWxlOm5vcm1hbDtmb250LXdlaWdodDpub3JtYWw7ZmlsbC1vcGFjaXR5OjE7c3Ryb2tlOm5vbmU7Zm9udC1mYW1pbHk6c2Fucy1zZXJpZjt0ZXh0LWFuY2hvcjpzdGFydDtmaWxsOiNFODQyMzUnID5PPC90ZXh0Pgo8L3N2Zz4K O XLYOFNOQVPJJNP-UHFFFAOYSA-N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3
- 230000001427 coherent Effects 0.000 abstract description 3
- 238000010276 construc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3
- 238000005516 engineering process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3
- 238000000034 method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3
- 238000005457 optimiz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06010039203 Road traffic accident Diseas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0875 corresponding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0586 diagram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0694 effects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36651 mood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Classifications
-
- E—FIXED CONSTRUCTIONS
- E01—CONSTRUCTION OF ROADS, RAILWAYS, OR BRIDGES
- E01C—CONSTRUCTION OF, OR SURFACES FOR, ROADS, SPORTS GROUNDS, OR THE LIKE; MACHINES OR AUXILIARY TOOLS FOR CONSTRUCTION OR REPAIR
- E01C1/00—Design or layout of roads, e.g. for noise abatement, for gas absorption
- E01C1/04—Road crossings on different levels; Interconnections between roads on different levels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道路设计技术领域,是一种交叉路口人车分流立交桥,包括交叉路口本体、引桥组和弯道组,交叉路口本体为十字路口,交叉路口本体包括左侧路口、右侧路口、前侧路口和后侧路口;引桥组包括右上坡道、右下坡道、一层低坡道、二层低坡道、二层水平道和二层高坡道,右上坡道简称为S,右下坡道简称为X,一层低坡道简称为M,二层低坡道简称为N,二层水平道简称为H。本发明可实现交叉路口的人车分流,使得行人过马路能轻松自在,无需时刻注意信号灯的变化;无需设置红绿灯,可省去行人和车辆的等待时间,缩短在路上的时间,交通路线连贯流畅,能有效避免出现堵车现象和交通路线,使交通运行更加有序,从而提高出行的安全系数。
Description
交叉路口人车分流立交桥
技术领域
[0001]本发明涉及道路设计技术领域,是一种交叉路口人车分流立交桥。
背景技术
[0002]现在城市的汽车保有量越来越大,给道路交通带来了巨大的压力。交叉路口人车 混行,行人和车辆等红绿灯时间越来越长,堵车现象非常严重,加上越来越快节奏的生活, 导致很多司机情绪焦躁,往往会匆忙赶最后变灯的几秒钟加速,路口的交通事故频繁发生。 在等待时间较长时,还会有部分司机产生机会主义心理,漠视交通规则而任意变道,加剧交 叉路口的堵塞状况,导致交通混乱,增加出行的安全隐患。
发明内容
[0003]本发明提供了一种交叉路口人车分流立交桥,克服了上述现有技术之不足,其能 有效解决现有交叉路口存在的人车混行,等红绿灯时间长,堵车现象非常严重,路口的交通 事故频繁发生,交通混乱,出行的安全隐患大的问题。
[0004] 本发明的技术方案是通过以下措施来实现的:一种交叉路口人车分流立交桥,包 括交叉路口本体、引桥组和弯道组,交叉路口本体为十字路口,交叉路口本体包括左侧路 口、右侧路口、前侧路口和后侧路口;引桥组包括右上坡道、右下坡道、一层低坡道、二层低 坡道、二层水平道和二层高坡道,右上坡道简称为S,右下坡道简称为X,一层低坡道简称为 M,二层低坡道简称为N,二层水平道简称为H,二层高坡道简称为G,S、X、M、N、H和G均为单行 道,S的最高端和X的最高端位于同一高度,N的最高端和G的最高端相邻且位于同一高度,M 的最高端和H的最高端相邻且位于同一高度,N的最低端与H的一端相邻且位于同一高度;弯 道组包括一层双路直角弯道、二层双路直角弯道、调头弯道和右拐弯道,在N与H的相邻端设 有与H处于同一高度的调头弯道,且调头弯道的两个进出口分别和与之相邻的N的最低端以 及H的一端无缝对接;在左侧路口上引桥组的排列由前至后依次为5、!\1、^6、1;在右侧路 口上引桥组的排列由后至前依次为3、1^、11、16、乂;在前侧路口上引桥组的排列由右至左依 次为S、G、N、H、M、X;在后侧路口上引桥组的排列由左至右依次为S、G、N、H、M、X;位于左侧路 口的S的最高端和位于前侧路口的X的最高端之间设有两端分别与其无缝对接的右拐弯道, 位于前侧路口的S的最高端和位于右侧路口的X的最高端之间设有两端分别与其无缝对接 的右拐弯道,位于右侧路口的S的最高端和位于后侧路口的X的最高端之间设有两端分别与 其无缝对接的右拐弯道,位于后侧路口的S的最高端和位于左侧路口的X的最高端之间设有 两端分别与其无缝对接的右拐弯道;位于左侧路口的M和H的相邻端与位于后侧路口的M和H 的相邻端之间设有两端分别与其无缝对接的一层双路直角弯道,位于前侧路口的M和H的相 邻端与位于右侧路口的M和H的相邻端之间设有两端分别与其无缝对接的一层双路直角弯 道;位于左侧路口的G和N的相邻端与位于前侧路口的G和N的相邻端之间设有两端分别与其 无缝对接的二层双路直角弯道,位于后侧路口的G和N的相邻端与位于右侧路口的G和N的相 邻端之间设有两端分别与其无缝对接的二层双路直角弯道。
[0005]下面是对上述发明技术方案的进一步优化或/和改进: 上述S、X、M、N、H和G均可为仅能容纳单辆车通行的单车道。
[0006] 上述S、X、M、N、H和G均可为至少能容纳两辆车并驾齐驱的多车道。
[0007]上述右拐弯道的两端和与之对接的S或X的最高端之间均可设有连接段,连接段为 水平端或坡段。
[000S] 上述一层双路直角弯道的两端和与之对接的相邻端之间均可设有连接段,连接段 为水平端或坡段。
[0009]上述二层双路直角弯道的两端和与之对接的相邻端之间均可设有连接段,连接段 为水平端或坡段。
[0010] 上述一层双路直角弯道、二层双路直角弯道、调头弯道和右拐弯道的底部均可设 有支撑部件。
[0011]上述支撑部件包可括横梁和两根支撑柱,两根支撑柱分别位于对应弯道的下方的 左右两侧,两根支撑柱的顶端之间连接有支撑在对应弯道底面上的横梁。
[0012] 本发明结构合理而紧凑,使用方便,利用引桥组和弯道组的配合可实现交叉路口 的人车分流,使得行人过马路能轻松自在,无需时刻注意信号灯的变化,尤其是老人和孩子 无需因匆忙计数而加快步伐,大幅提高其交叉路口通行的安全系数;无需设置红绿灯,可省 去行人和车辆的等待时间,缩短在路上的时间,交通路线连贯流畅,能有效避免出现堵车现 象和交通路线,使交通运行更加有序,从而提高出行的安全系数。
附图说明
[0013] 附图1为本发明最佳实施例的俯视结构示意图。
[0014] 附图2为附图1的立体局部剖视结构示意图。
[0015] 附图中的编码分别为:1为左侧路口,2为右侧路口,3为前侧路口,4为后侧路口,5 为S,6为X,7为M,8为N,9为H,10为G,ll为一层双路直角弯道,12为二层双路直角弯道,13为 调头弯道,14为右拐弯道,15为连接段,16为横梁,17为支撑柱。
具体实施方式
[0016] 本发明不受下述实施例的限制,可根据本发明的技术方案与实际情况来确定具体 的实施方式。
[0017] 在本发明中,为了便于描述,各部件的相对位置关系的描述均是根据说明书附图1 的布图方式来进行描述的,如:前、后、上、下、左、右等的位置关系是依据说明书附图的布图 方向来确定的。
[0018] 下面结合实施例及附图对本发明作进一步描述: 如附图1、2所示,该交叉路口人车分流立交桥包括交叉路口本体、引桥组和弯道组,交 叉路口本体为十字路口,交叉路口本体包括左侧路口 1、右侧路口 2、前侧路口 3和后侧路口 4;引桥组包括右上坡道、右下坡道、一层低坡道、二层低坡道、二层水平道和二层高坡道,右 上坡道简称为S5,右下坡道简称为X6,一层低坡道简称为M7,二层低坡道简称为N8,二层水 平道简称为H9,二层高坡道简称为〇10,35、乂6、117、期、119和010均为单行道,35的最高端和乂6 的最高端位于同一高度,N8的最高端和G10的最高端相邻且位于同一高度,M7的最高端和H9 的取尚纟而相邻且位于问一尚度,N8的最低端与H9的一端相邻且位于同一高度;弯道组包括 一层双路直角弯道11、二层双路直角弯道12、调头弯道13和右拐弯道14,在N8与H9的相邻端 设有与H9处于同一尚度的调头弯道13,且调头弯道13的两个进出口分别和与之相邻的刚的 最低端以及H9的一端无缝对接;在左侧路口丨上引桥组的排列由前至后依次为S5、M7、H9、 期、010、\6;在右侧路口2上引桥组的排列由后至前依次为35、]«7、119、期、010、16;在前侧路 口 3上引桥组的排列由右至左依次为55、610、_、119、]\!7、16;在后侧路口4上引桥组的排列由 左至右依次为85、610、而、119、]^7、\6;位于左侧路口1的55的最高端和位于前侧路11|3咖6的 最高端之间设有两端分别与其无缝对接的右拐弯道14,位于前侧路口 3的S5的最高端和位 于右侧路口2的X6的最高端之间设有两端分别与其无缝对接的右拐弯道14,位于右侧路口 2 的S5的最高端和位于后侧路口4的X6的最高端之间设有两端分别与其无缝对接的右拐弯道 14,位于后侧路口4的S5的最高端和位于左侧路口 1的X6的最高端之间设有两端分别与其无 缝对接的右拐弯道14;位于左侧路口 1的M7和H9的相邻端与位于后侧路口 4的M7和H9的相邻 端之间设有两端分别与其无缝对接的一层双路直角弯道11,位于前侧路口 3的M7和H9的相 邻端与位于右侧路口 2的M7和H9的相邻端之间设有两端分别与其无缝对接的一层双路直角 弯道11;位于左侧路口 1的G10和N8的相邻端与位于前侧路口 3的G10和N8的相邻端之间设有 两端分别与其无缝对接的二层双路直角弯道12,位于后侧路口 4的G10和N8的相邻端与位于 右侧路口 2的G10和N8的相邻端之间设有两端分别与其无缝对接的二层双路直角弯道丨2。在 使用过程中,以左侧路口 1和前侧路口3的交通路线为例,右侧路口2的交通路线以左侧路口 1为参照,后侧路口 4的交通路线以前侧路口 3为参照;其使用均以单车道为例,多车道以单 车道为参照,当各个引桥和弯道均为单车道时,对应各引桥组对接路口的路面均为六车道, 六车道按照其在相应路口的位置由左至右依次称为左一、左二、左三、右三、右二、右一。对 于左侧路口 1而言,右一上的车可依次通过左侧路口 1的S 5、右拐弯道14、前侧路口 3的X 6实 现右拐过程;右二和右三上的车汇入左侧路口 1的M7,其中需要左拐的车可依次通过一层双 路直角弯道11、后侧路口 4的M7实现,需要直行的车可依次通过一层双路直角弯道n、后侧 路口4的H9、调头弯道I3、后侧路口4的N8、二层双路直角弯道12、右侧路口 2的G10实现。对于 釗侧路口3而目,右拐以左侧路口 1的右拐过程为参照,左拐和直行过程为:右二和右三上的 车汇入汇入前侧路口 3的G10,其中需要左拐的车可依次通过二层双路直角弯道12、左侧路 口 1的G10实现,需要直行的车可依次通过二层双路直角弯道丨2、左侧路口 1的N8、调头弯道 13、左侧路口 1的H9、一层双路直角弯道11、后侧路口 4的M7实现;由此所有的车辆在经过交 叉路口本体时,均可通过上下桥完成,使得桥下成为行人通过的区域,实现强制性人车分 流,确保通行的安全性。本发明结构合理而紧凑,利用引桥组和弯道组的配合可实现交叉路 口的人车分流,使得行人过马路能轻松自在,无需时刻注意信号灯的变化,尤其是老人和孩 子无需因匆忙计数而加快步伐,大幅提高其交叉路口通行的安全系数;无需设置红绿灯,可 省去行人和车辆的等待时间,缩短在路上的时间,交通路线连贯流畅,能有效避免出现堵车 现象和交通路线,使交通运行更加有序,从而提高出行的安全系数。
[0019]可根据实际需要,对上述交叉路口人车分流立交桥作进一步优化或/和改进: 如附图1、2所示,8536、^17、期、119和610均为仅能容纳单辆车通行的单车道。这样可避 免出现强行超车、乱变道的现象,有效避免交通事故的发生,提高出现的安全系数。根据需 求,3546、]\!7、_、119和610均可预设应急车道。 % 丨囹1、2所不,s5、xb、M〖、 、H^PG10均为至少能容纳两辆车并驾齐驱的多车 匕:^氣⑽⑽孤鹏剛也可采腳车道和多车纖合搭配的形尤以满足更 加复杂的交通状况。 {=1] ^口附图1、2所示,右拐弯道14的两端和与之对接的S5或X6的最高端之间均设有连 ^ ^_段15为水平端或職。这胸便預雜工,雜段15可棚需求添设,以满 足不同的高度需求。 !°〇'2]、如附图1、2所示,一层双路直角弯道11的两端和与之对接的相邻端之间均设有连 连接段15为水平端或坡段。这样可便于道路施工,连接段15可根据需求添设,以满 足不同的高度需求。
[0023]、如附图1、2所示,二层双路直角弯道丨2的两端和与之对接的相邻端之间均设有连 接段15,连接段15为水平端或坡段。这样可便于道路施工,连接段15可根据需求添设,以满 足不同的高度需求。
[0024]如附图丨、2所示,一层双路直角弯道11、二层双路直角弯道12、调头弯道13和右拐 弯^4的底部均设有支撑部件。根据需求,支撑部件可采用现有公知技术,如桥墩、桥台、支 撑架等。
[00=5]、如附图1、2所示,支撑部件包括横梁16和两根支撑柱1?,两根支撑柱n分别位于对 应弯道的下方的左右两侧,两根支撑柱17的顶端之间连接有支撑在对应弯道底面上的横梁 16〇
[0026]以上技术特征构成了本发明的最佳实施例,其具有较强的适应性和最佳实施效 果,可根据实际需要增减非必要的技术特征,来满足不同情况的需求。
Claims (10)
1.一种交叉路口人车分流立交桥,其特征在于包括交叉路口本体、引桥组和弯道组,交 叉路口本体为十字路口,交叉路口本体包括左侧路口、右侧路口、前侧路口和后侧路口;弓丨 桥组包括右上坡道、右下坡道、一层低坡道、二层低坡道、二层水平道和二层高坡道,右上坡 道简称为S,右下坡道简称为X,一层低坡道简称为M,二层低坡道简称为N,二层水平道简称 为H,二层高坡道简称为6,3^、1^、18和0均为单行道,3的最高端和乂的最高端位于同一高 度,N的最高端和G的最高端相邻且位于同一高度,M的最高端和H的最高端相邻且位于同一 高度,N的最低端与H的一端相邻且位于同一高度;弯道组包括一层双路直角弯道、二层双路 直角弯道、调头弯道和右拐弯道,在N与H的相邻端设有与H处于同一高度的调头弯道,且调 头弯道的两个进出口分别和与之相邻的N的最低端以及H的一端无缝对接;在左侧路口上引 桥组的排列由前至后依次为S、M、H、N、G、X;在右侧路口上引桥组的排列由后至前依次为S、 皿、汛队0、乂;在前侧路口上引桥组的排列由右至左依次为5、〇、1汛1^、乂;在后侧路口上引桥 组的排列由左至右依次为34、1^4;位于左侧路口的3的最高端和位于前侧路口的乂的 最高端之间设有两端分别与其无缝对接的右拐弯道,位于前侧路口的S的最高端和位于右 侧路口的X的最高端之间设有两端分别与其无缝对接的右拐弯道,位于右侧路口的s的最高 端和位于后侧路口的X的最1¾端之间设有两端分别与其无缝对接的右拐弯道,位于后侧路 口的S的最高端和位于左侧路口的X的最高端之间设有两端分别与其无缝对接的右拐弯道; 位于左侧路口的M和H的相邻端与位于后侧路口的M和H的相邻端之间设有两端分别与其无 缝对接的一层双路直角弯道,位于前侧路口的M和H的相邻端与位于右侧路口的M和H的相邻 端之间设有两端分别与其无缝对接的一层双路直角弯道;位于左侧路口的G和N的相邻端与 位于前侧路口的G和N的相邻端之间设有两端分别与其无缝对接的二层双路直角弯道,位于 后侧路口的G和N的相邻端与位于右侧路口的G和N的相邻端之间设有两端分别与其无缝对 接的二层双路直角弯道。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交叉路口人车分流立交桥,其特征在于S、X、M、N、H和G均为仅 能容纳单辆车通行的单车道。
3.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交叉路口人车分流立交桥,其特征在于S、X、M、N、H和G均为至 少能容纳两辆车并驾齐驱的多车道。
4. 根据权利要求1或2或3所述的交叉路口人车分流立交桥,其特征在于右拐弯道的两 端和与之对接的S或X的最高端之间均设有连接段,连接段为水平端或坡段。
5.根据权利要求1或2或3所述的交叉路口人车分流立交桥,其特征在于一层双路直角 弯道的两端和与之对接的相邻端之间均设有连接段,连接段为水平端或坡段; 或/和,二层双路直角弯道的两端和与之对接的相邻端之间均设有连接段,连接段为水 平端或坡段。
6.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交叉路口人车分流立交桥,其特征在于一层双路直角弯道的 两端和与之对接的相邻端之间均设有连接段,连接段为水平端或坡段; 或/和,二层双路直角弯道的两端和与之对接的相邻端之间均设有连接段,连接段为7尺 平端或坡段。
7.根据权利要求1或2或3或6所述的交叉路口人车分流立交桥,其特征在于一层双路直 角弯道、二层双路直角弯道、调头弯道和右拐弯道的底部均设有支撑部件。
8.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交叉路口人车分流立交桥,其特征在于一层双路直角弯道、二 层双路直角弯道、调头弯道和右拐弯道的底部均设有支撑部件。
9.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交叉路口人车分流立交桥,其特征在于支撑部件包括横梁和 两根支撑柱,两根支撑柱分别位于对应弯道的下方的左右两侧,两根支撑柱的顶端之间连 接有支撑在对应弯道底面上的横梁。
10.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交叉路口人车分流立交桥,其特征在于支撑部件包括横梁和 两根支撑柱,两根支撑柱分别位于对应弯道的下方的左右两侧,两根支撑柱的顶端之间连 接有支撑在对应弯道底面上的横梁。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710267055.2A CN106906708B (zh) | 2017-04-21 | 2017-04-21 | 交叉路口人车分流立交桥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710267055.2A CN106906708B (zh) | 2017-04-21 | 2017-04-21 | 交叉路口人车分流立交桥 |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06906708A true CN106906708A (zh) | 2017-06-30 |
CN106906708B CN106906708B (zh) | 2019-05-03 |
Family
ID=5920957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1710267055.2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6906708B (zh) | 2017-04-21 | 2017-04-21 | 交叉路口人车分流立交桥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106906708B (zh) |
Citations (7)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KR100213835B1 (ko) * | 1996-05-21 | 1999-08-02 | 이진국 | 입체식 교차로의 지하 가설방법 |
WO2007133018A1 (en) * | 2006-05-11 | 2007-11-22 | Chi Hong Yeo | Four sides half freeway for traffic system in the crossroad |
CN201305805Y (zh) * | 2008-11-19 | 2009-09-09 | 莫崧桂 | 大都市十字路口十六方向同时畅通交通枢纽系统隧凹桥 |
CN102660914A (zh) * | 2012-05-18 | 2012-09-12 | 赵鹏 | 十字路无障碍全能通组合式交通枢纽 |
CN202744914U (zh) * | 2012-06-27 | 2013-02-20 | 李天胜 | 多路口立交桥 |
CN202925408U (zh) * | 2012-05-18 | 2013-05-08 | 赵鹏 | 十字路行人、车辆无障碍组合式交通枢纽 |
CN105862531A (zh) * | 2016-05-26 | 2016-08-17 | 秦皇岛耐力重工机械有限公司 | 一种组合式立交桥 |
-
2017
- 2017-04-21 CN CN201710267055.2A patent/CN106906708B/zh not_active Expired - Fee Related
Patent Citations (7)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KR100213835B1 (ko) * | 1996-05-21 | 1999-08-02 | 이진국 | 입체식 교차로의 지하 가설방법 |
WO2007133018A1 (en) * | 2006-05-11 | 2007-11-22 | Chi Hong Yeo | Four sides half freeway for traffic system in the crossroad |
CN201305805Y (zh) * | 2008-11-19 | 2009-09-09 | 莫崧桂 | 大都市十字路口十六方向同时畅通交通枢纽系统隧凹桥 |
CN102660914A (zh) * | 2012-05-18 | 2012-09-12 | 赵鹏 | 十字路无障碍全能通组合式交通枢纽 |
CN202925408U (zh) * | 2012-05-18 | 2013-05-08 | 赵鹏 | 十字路行人、车辆无障碍组合式交通枢纽 |
CN202744914U (zh) * | 2012-06-27 | 2013-02-20 | 李天胜 | 多路口立交桥 |
CN105862531A (zh) * | 2016-05-26 | 2016-08-17 | 秦皇岛耐力重工机械有限公司 | 一种组合式立交桥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06906708B (zh) | 2019-05-03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201634979U (zh) | 十字路口的多层立交系统 | |
WO2014173028A1 (zh) | 平交路口纵横互动人车公交便利反瓶颈模式交通 | |
WO2007112643A1 (fr) | Structure de chaussées dépourvue de feux de circulation, destinée à un système de trafic urbain rapide sans arrêt | |
CN201634980U (zh) | 十字路口的完全互通式三层立交系统 | |
WO2011140926A1 (zh) | 左行制两个"y"字形单元的组合桥或组合隧道 | |
CN201099830Y (zh) | 城市五岔路口立交桥 | |
CN106906708A (zh) | 交叉路口人车分流立交桥 | |
CN101792993A (zh) | 十字路口的完全互通式三层立交系统 | |
CN202898927U (zh) | 左前右十字交叉型立交桥 | |
CN102127886A (zh) | 多功能隧道、道路泊车场 | |
TW201239155A (en) | High-speed road hardware and car driving method thereof | |
CN102296505B (zh) | 曲线式无匝道立交桥 | |
WO2021121163A1 (zh) | 一种心型立交桥 | |
CN101463583B (zh) | 城乡道路无红灯简易立交通行方法 | |
CN101008171A (zh) | 城市道路十字路口无障碍立交桥 | |
CN202090254U (zh) | 两个左转和直行“卜”字形分叉桥的组合桥 | |
WO2018014797A1 (zh) | 一种十字路口单层无障碍全互通立交系统 | |
CN107419627A (zh) | 一种机动车在交叉路口直行或先右转后左转法及特定车道 | |
CN103924494A (zh) | 中国结道路十字路口无交叉连接点 | |
CN103343500B (zh) | 一种分体开放式无障碍复式多功能立体异形环岛 | |
CN204589741U (zh) | 一种十字路口畅通式立交桥 | |
CN110172882A (zh) | 人车分离式双层立交桥 | |
CN201990908U (zh) | 一种快捷畅通的城市道路交叉口立交系统 | |
CN102146649A (zh) | 一种公共交通方法 | |
CN105002797B (zh) | 一种人车分层的互通式立交桥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 ||
CF01 |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 ||
CF01 |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90503 Termination date: 2021042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