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6869401B - 一种铁尾矿混凝土-普通混凝土组合梁及其施工方法 - Google Patents
一种铁尾矿混凝土-普通混凝土组合梁及其施工方法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06869401B CN106869401B CN201710196944.4A CN201710196944A CN106869401B CN 106869401 B CN106869401 B CN 106869401B CN 201710196944 A CN201710196944 A CN 201710196944A CN 106869401 B CN106869401 B CN 106869401B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concrete
- iron
- iron tailings
- composite beam
- concrete layer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Active
Links
Classifications
-
- E—FIXED CONSTRUCTIONS
- E04—BUILDING
- E04C—STRUCTURAL ELEMENTS; BUILDING MATERIALS
- E04C3/00—Structural elongated elements designed for load-supporting
- E04C3/02—Joists; Girders, trusses, or trusslike structures, e.g. prefabricated; Lintels; Transoms; Braces
- E04C3/20—Joists; Girders, trusses, or trusslike structures, e.g. prefabricated; Lintels; Transoms; Braces of concrete or other stone-like material, e.g. with reinforcements or tensioning members
-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4—CEMENTS; CONCRETE; ARTIFICIAL STONE; CERAMICS; REFRACTORIES
- C04B—LIME, MAGNESIA; SLAG; CEMENTS; COMPOSITIONS THEREOF, e.g. MORTARS, CONCRETE OR LIKE BUILDING MATERIALS; ARTIFICIAL STONE; CERAMICS; REFRACTORIES; TREATMENT OF NATURAL STONE
- C04B28/00—Compositions of mortars, concrete or artificial stone, containing inorganic binders or the reaction product of an inorganic and an organic binder, e.g. polycarboxylate cements
- C04B28/02—Compositions of mortars, concrete or artificial stone, containing inorganic binders or the reaction product of an inorganic and an organic binder, e.g. polycarboxylate cements containing hydraulic cements other than calcium sulfates
- C04B28/04—Portland cement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Architecture (AREA)
- Ceramic Engineering (AREA)
- Structural Engineering (AREA)
- Chemical Kinetics & Catalysis (AREA)
- Inorganic Chemistry (AREA)
- Materials Engineering (AREA)
- Organic Chemistry (AREA)
- Civil Engineering (AREA)
- Curing Cements, Concrete, And Artificial Stone (AREA)
Abstract
一种铁尾矿混凝土‑普通混凝土组合梁及其施工方法,其中铁尾矿混凝土‑普通混凝土组合梁,包括有钢筋骨架和浇筑在钢筋骨架外侧的混凝土层;所述钢筋骨架包括有一排纵向受力钢筋,一排纵向架立筋以及一组箍筋;所述混凝土层有两层,分别为浇筑在组合梁下部的普通混凝土层和浇筑在组合梁上部的铁尾矿混凝土层;所述纵向受力钢筋位于普通混凝土层中;所述纵向架立筋位于铁尾矿混凝土层中。本发明上部浇筑高强铁尾矿混凝土,下部浇筑普通混凝土并配有高强抗拉钢筋,充分发挥组合梁上部铁尾矿混凝土高抗压强度和下部钢筋的高抗拉强度,所述组合梁体各部分材料受力合理,相对常规的高强普通混凝土梁,减少了高强混凝土用量,降低了成本。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建筑工程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铁尾矿混凝土-普通混凝土组合梁及其施工方法。
背景技术
钢筋混凝土结构从出现到现在,已有一百多年的历史,用其制做的构件构成了我们居住的环境,而其中的钢筋混凝土梁构件,为人类生产生活提供了大跨度、大开间的场所。从受力角度来说,这种常规梁试件主要发挥了受压区混凝土的抗压强度,而梁下部混凝土的抗拉强度较小,对于梁受弯承载力贡献较小,主要是梁底受拉纵筋承受拉力,这就造成了梁下部混凝土并未发挥其高抗压强度的作用,尤其对于高强度等级的混凝土梁,造成成本较高,直接导致工程造价提高。
此外,在我国较多省份中,如河北唐山、张家口地区,储存着丰富的尾矿资源得不到有效利用,尾矿的巨大堆积对周围的环境造成严重影响。尾矿堆存需要占用大量土地,截至2013年,我国尾矿堆放占用土地达2300多万亩,随着新的尾矿库不断增加,必将占用更多的土地;但是,尾矿只是放错了地方的资源,由于我国矿业起步晚,技术发展不平衡,不同时期的选冶技术差距很大,大量有价值资源存留于尾矿之中,造成资源巨大浪费;另外,尾矿所含重金属离子,甚至砷、汞等污染物质,会随尾矿水流入附近河流或渗入地下,严重污染河流及地下水源,自然干涸后的尾砂,遇大风形成扬尘,吹到周边地区,对环境造成危害;很多尾矿库超期使用,甚至违规操作,使尾矿库存在极大安全隐患,对周边地区人民财产和生命安全造成严重威胁,建国以来,我国多次发生过尾矿库溃坝事故,造成大量人员伤亡,等等,尾矿的巨大堆积危害严重,亟待我们想出办法解决这一难题。
发明内容
本发明提出了一种铁尾矿混凝土-普通混凝土组合梁及其施工方法,要解决传统的普通混凝土梁中高强混凝土没有充分发挥其作用性能,造成高强普通混凝土材料的浪费及施工成本的增高的技术问题。
本发明技术方案如下。
一种铁尾矿混凝土-普通混凝土组合梁,包括有钢筋骨架和浇筑在钢筋骨架外侧的混凝土层;所述钢筋骨架包括有一排沿横向平行间隔布置的纵向受力钢筋,一排与纵向受力钢筋相对应、布置在纵向受力钢筋正上方的纵向架立筋以及一组沿纵向平行间隔环箍在纵向受力钢筋与纵向架立筋外侧的箍筋;所述混凝土层有两层,分别为浇筑在组合梁下部的普通混凝土层和浇筑在组合梁上部的铁尾矿混凝土层;所述纵向受力钢筋位于普通混凝土层中;所述纵向架立筋位于铁尾矿混凝土层中。
优选的,所述铁尾矿混凝土-普通混凝土组合梁横截面为实心的矩形或实心的T型或实心的箱型或者空心的矩形或者空心的T型或者空心的箱型。
优选的,所述组合梁下部的普通混凝土层的截面高度占所述组合梁截面高度的1/2~2/3;所述组合梁上部的铁尾矿混凝土层的截面高度占所述组合梁截面高度的1/3~1/2。
优选的,所述钢筋骨架到对应一侧的混凝土边缘的距离为2cm~3cm。
优选的,所述组合梁中铁尾矿混凝土包括的组分有水泥、硅灰、粉煤灰、铁尾矿粉、铁尾矿砂、减水剂和水;
其中,各组分配比为水泥:硅灰:粉煤灰:铁尾矿粉:铁尾矿砂=60:16:25:40:124;减水剂掺量为胶凝材料重量的1.5%,水胶比为0.33;其中,所述胶凝材料为水泥、硅灰和粉煤灰的混合物。
优选的,所述铁尾矿砂和铁尾矿粉均为矿场排放的废弃物经过过筛后制得,不再通过机器磨细;其中,铁尾矿砂粒径为0.08mm~2.5mm,铁尾矿粉粒径不大于0.3mm。
优选的,所述铁尾矿砂和铁尾矿粉的成分均如下。
优选的,所述水泥为硅酸盐水泥或者强度等级大于等于42.5的普通硅酸盐水泥;所述粉煤灰为Ⅰ级粉煤灰;所述减水剂为聚羧酸系高效减水剂或者萘系高效减水剂;所述硅灰为二氧化硅含量大于等于90%的硅灰。
一种铁尾矿混凝土-普通混凝土组合梁的施工方法,包括步骤如下。
步骤一:根据所述组合梁的几何尺寸制做模板,将纵向受拉钢筋、纵向架立筋通过箍筋绑扎成组合梁的钢筋骨架,钢筋骨架与模板之间留有2~3cm的间隙,作为保护层厚度。
步骤二:将矿场排放的废弃物进行筛分,得到铁尾矿粉和铁尾矿砂;同时进行水泥、硅灰、粉煤灰和减水剂材料的选取。
步骤三:制备普通混凝土以及依据计算所得的铁尾矿混凝土配比水泥:硅灰:粉煤灰:铁尾矿粉:铁尾矿砂=60:16:25:40:124,减水剂掺量为胶凝材料重量的1.5%,水胶比为0.33,制备铁尾矿混凝土,其中,所述胶凝材料为水泥、硅灰和粉煤灰的混合物。
步骤四:进行组合梁下部的普通混凝土层的浇筑,并振捣密实。
步骤五:在普通混凝土层初凝前,浇筑组合梁上部的铁尾矿混凝土层,并振捣密实。
步骤六:所述组合梁普通混凝土层和铁尾矿混凝土层均达到拆模强度后拆模,再进行自然养护,形成铁尾矿混凝土-普通混凝土组合梁。
优选的,步骤二中矿场排放的废弃物经过过筛后直接使用,不再通过机器磨细,铁尾矿砂粒径为0.08~2.5mm,铁尾矿粉粒径不大于0.3mm;步骤三中制备铁尾矿混凝土具体为,先按所述配比称量材料,将其倒入搅拌机中,搅拌3~5分钟,使其搅拌均匀,再将称量好的减水剂与水混合均匀,分两次加入搅拌机中,每次搅拌2~3分钟。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具有以下特点和有益效果。
1、按照本发明生产的铁尾矿混凝土-普通混凝土组合梁,包括底部的普通混凝土和上部的铁尾矿混凝土,浇筑时,先浇筑底部的普通混凝土,再继续浇筑上部的铁尾矿混凝土,待养护成型拆模后即可,所述组合梁制做工艺简单,可操作性强,便于质量控制。
2、所述铁尾矿混凝土-普通混凝土组合梁,上部浇筑高强铁尾矿混凝土,下部浇筑普通混凝土并配有高强抗拉钢筋,充分发挥组合梁上部铁尾矿混凝土高抗压强度和下部钢筋的高抗拉强度,所述组合梁体各部分材料受力合理,相对常规的高强普通混凝土梁,减少了高强混凝土用量,降低了成本,经济效益明显。
3、本发明所述的铁尾矿混凝土-普通混凝土组合梁,其应用广泛,可适合现场施工的建筑环境,更主要适合于预制构件厂的制作生产,应用于装配式建筑中,为我国的正如火如荼发展的建筑事业提供一种新型的预制组合梁。
4、本发明的铁尾矿混凝土-普通混凝土组合梁采用的铁尾矿混凝土,其中铁尾矿粉和铁尾矿砂总量占混合料总量的60%以上,从而大量消耗的废弃物铁尾矿;同时组合梁中铁尾矿混凝土的发明为我国正蓬勃发展的建筑行业提供了一种环保、节能的绿色混凝土,满足基础设施建设、城镇化及棚户区改造工程的需要,具有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
5、本发明中在混凝土同时加入了铁尾矿砂和铁尾矿粉,一方面增加了工业废弃物铁尾矿的使用量,提高铁尾矿利用率;另一方面,铁尾矿粉粒径小于铁尾矿砂,可以起到填充作用,提高铁尾矿混凝土密实度,改善混凝土耐久性。
6、本发明中的铁尾矿粉和铁尾矿砂,其主要组成成分为二氧化硅,且二氧化硅的含量高达50%,对于提高铁尾矿的硬度有重要作用;用这种铁尾矿制备混凝土,在保证混凝土高强度的前提下,能够较大程度的提高铁尾矿的掺量,大大降低高成本的硅灰使用量以及水泥用量;所以,这种配比下的混凝土单方成本相对最低,混凝土高强度得到保证,有利于废物利用,解决尾矿堆积带来的种种问题。
7、本发明采用的是三元胶凝体系,即胶凝材料为水泥、硅灰和粉煤灰,硅灰粒径较水泥更细,在拌合过程中硅灰发生水化反应,生成硅酸钙凝胶,将铁尾矿等凝聚为一体,并且硅灰的火山灰效应反应剧烈,对于提高混凝土强度有决定性作用;同时硅灰粒径更细,更好的填充铁尾矿之间的空隙,提高混凝土密实度,有利于提高混凝土的耐久性和抗渗性。
8、本发明中硅灰是所有原材料中成本最高的,但又对于混凝土强度有决定性作用,其用量过低会导致混凝土强度的急剧降低,用量较高又会快速增加混凝土成本,从而由混凝土强度和成本两方面考虑硅灰用量;在本发明中,使用二氧化硅含量大于90%的硅灰,同时使用占胶凝材料总量25份的粉煤灰代替部分硅灰和水泥用量,并且在向三元胶凝体系中加入适量的铁尾矿,这几种原材料在混凝土的拌合过程中,相互作用,不仅保证混凝土强度和耐久性不受影响,而且降低了硅灰和水泥的用量而且还减少了温室气体排放量,达到了降低生产成本、无害化、资源化生产的目的。
9、本发明的混凝土中同时加入水泥、硅灰、粉煤灰、铁尾矿粉、铁尾矿砂以及减水剂,它们在混凝土的拌合过程中,相互作用,不仅极大程度的提高了该混凝土的工作性,而且对该混凝土强度、抗渗性以及耐久性等性能都有不同程度的提高。
10、本发明中的铁尾矿混凝土制作出的100mm×100mm×100mm立方体试块抗压强度可达到C65、C70强度等级,并且将此抗压强度大的混凝土放于组合梁上部1/3~1/2的部位,充分发挥了其抗压强度。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中铁尾矿混凝土-普通混凝土组合梁的横截面图。
附图标记:1―普通混凝土层、2―铁尾矿混凝土层、3―纵向受力钢筋、4―纵向架立筋、5―箍筋。
具体实施方式
本发明的目的是为了将铁尾矿废物利用,制备一种高强铁尾矿混凝土,并用其制做一种施工简单方便、材料受力合理的铁尾矿混凝土-普通混凝土组合梁,既解决了尾矿堆积产生的环境问题,又可降低高强混凝土梁制做成本,便于推广应用。
如图1所示,这种铁尾矿混凝土-普通混凝土组合梁,包括有钢筋骨架和浇筑在钢筋骨架外侧的混凝土层;所述钢筋骨架包括有一排沿横向平行间隔布置的纵向受力钢筋3,一排与纵向受力钢筋3相对应、布置在纵向受力钢筋3正上方的纵向架立筋4以及一组沿纵向平行间隔环箍在纵向受力钢筋3与纵向架立筋4外侧的箍筋5;所述混凝土层有两层,分别为浇筑在组合梁下部的普通混凝土层1和浇筑在组合梁上部的铁尾矿混凝土层2;所述纵向受力钢筋3位于普通混凝土层1中;所述纵向架立筋4位于铁尾矿混凝土层2中。
本实施例中,所述纵向架立筋4、受力钢筋3与箍筋5绑扎连接。
本实施例中,所述铁尾矿混凝土-普通混凝土组合梁横截面为实心的矩形或实心的T型或实心的箱型或者空心的矩形或者空心的T型或者空心的箱型。
本实施例中,所述组合梁下部的普通混凝土层1的截面高度占所述组合梁截面高度的1/2~2/3;所述组合梁上部的铁尾矿混凝土层2的截面高度占所述组合梁截面高度的1/3~1/2。
本实施例中,所述钢筋骨架到对应一侧的混凝土边缘的距离为2cm~3cm。
本实施例中,所述组合梁中铁尾矿混凝土包括的组分有水泥、硅灰、粉煤灰、铁尾矿粉、铁尾矿砂、减水剂和水;
其中,各组分配比为水泥:硅灰:粉煤灰:铁尾矿粉:铁尾矿砂=60:16:25:40:124;减水剂掺量为胶凝材料重量的1.5%,水胶比为0.33;其中,所述胶凝材料为水泥、硅灰和粉煤灰的混合物。
本实施例中,所述铁尾矿砂和铁尾矿粉均为张家口某矿场排放的废弃物经过过筛后制得,不再通过机器磨细,减少二次能源消耗;其中,铁尾矿砂粒径约为0.08mm~2.5mm,铁尾矿粉粒径不大于0.3mm。
本实施例中,所述铁尾矿砂和铁尾矿粉的成分均如下。
本实施例中,所述水泥为普通硅酸盐P·O42.5水泥;所述粉煤灰为Ⅰ级粉煤灰;所述减水剂为聚羧酸系高效减水剂;所述硅灰为二氧化硅含量大于等于90%的硅灰。
当然在其他实施例中,所述水泥还可以用硅酸盐水泥或者强度等级大于42.5的普通硅酸盐水泥;所述减水剂还可以为萘系高效减水剂。
一种铁尾矿混凝土-普通混凝土组合梁的施工方法,包括步骤如下:
步骤一:根据所述组合梁的几何尺寸制做模板,将纵向受拉钢筋3、纵向架立筋4通过箍筋5绑扎成组合梁的钢筋骨架,钢筋形式根据组合梁的受力情况决定,钢筋骨架与模板之间留有2~3cm的间隙,作为保护层厚度。
步骤二:将矿场排放的废弃物进行筛分,得到铁尾矿粉和铁尾矿砂;同时进行水泥、硅灰、粉煤灰和减水剂材料的选取。
步骤三:制备普通混凝土以及依据计算所得的铁尾矿混凝土配比水泥:硅灰:粉煤灰:铁尾矿粉:铁尾矿砂=60:16:25:40:124,减水剂掺量为胶凝材料重量的1.5%,水胶比为0.33,制备铁尾矿混凝土,其中,所述胶凝材料为水泥、硅灰和粉煤灰的混合物。
步骤四:进行组合梁下部的普通混凝土层1的浇筑,并振捣密实。
步骤五:在普通混凝土层1初凝前,浇筑组合梁上部的铁尾矿混凝土层2,并振捣密实。
步骤六:所述组合梁普通混凝土层1和铁尾矿混凝土层2均达到拆模强度后拆模,再进行自然养护28天即可,铁尾矿混凝土与普通混凝土叠合浇筑为一体,即形成铁尾矿混凝土-普通混凝土组合梁。。
本实施例中,步骤二中矿场排放的废弃物经过过筛后直接使用,不再通过机器磨细,铁尾矿砂粒径为0.08~2.5mm,铁尾矿粉粒径不大于0.3mm。
本实施例中,步骤三中制备铁尾矿混凝土具体为,先按所述配比称量材料,将其倒入搅拌机中,搅拌3~5分钟,使其搅拌均匀,再将称量好的减水剂与水混合均匀,分两次加入搅拌机中,每次搅拌2~3分钟。
本说明书实施例所述的内容仅仅是对发明构思的实现形式的列举,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不应当被视为仅限于实施例所陈述的具体形式,本发明的保护范围涵盖本领域技术人员根据本发明构思所能够想到的等同技术手段。
Claims (7)
1.一种铁尾矿混凝土-普通混凝土组合梁,包括有钢筋骨架和浇筑在钢筋骨架外侧的混凝土层;所述钢筋骨架包括有一排沿横向平行间隔布置的纵向受力钢筋(3),一排与纵向受力钢筋(3)相对应、布置在纵向受力钢筋(3)正上方的纵向架立筋(4)以及一组沿纵向平行间隔环箍在纵向受力钢筋(3)与纵向架立筋(4)外侧的箍筋(5);其特征在于:所述混凝土层有两层,分别为浇筑在组合梁下部的普通混凝土层(1)和浇筑在组合梁上部的铁尾矿混凝土层(2);所述纵向受力钢筋(3)位于普通混凝土层(1)中;所述纵向架立筋(4)位于铁尾矿混凝土层(2)中;
所述铁尾矿混凝土-普通混凝土组合梁横截面为实心的矩形或实心的T型或实心的箱型或者空心的矩形或者空心的T型或者空心的箱型;
所述组合梁下部的普通混凝土层(1)的截面高度占所述组合梁截面高度的1/2~2/3;所述组合梁上部的铁尾矿混凝土层(2)的截面高度占所述组合梁截面高度的1/3~1/2;
所述组合梁中铁尾矿混凝土包括的组分有水泥、硅灰、粉煤灰、铁尾矿粉、铁尾矿砂、减水剂和水;
其中,各组分配比为水泥:硅灰:粉煤灰:铁尾矿粉:铁尾矿砂=60:16:25:40:124;减水剂掺量为胶凝材料重量的1.5%,水胶比为0.33;其中,所述胶凝材料为水泥、硅灰和粉煤灰的混合物。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铁尾矿混凝土-普通混凝土组合梁,其特征在于:所述钢筋骨架到对应一侧的混凝土边缘的距离为2cm~3cm。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铁尾矿混凝土-普通混凝土组合梁,其特征在于:所述铁尾矿砂和铁尾矿粉均为矿场排放的废弃物经过过筛后制得,不再通过机器磨细;其中,铁尾矿砂粒径为0.08 mm ~2.5mm,铁尾矿粉粒径不大于0.3mm。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铁尾矿混凝土-普通混凝土组合梁,其特征在于:所述铁尾矿砂和铁尾矿粉的成分如下;
。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一种铁尾矿混凝土-普通混凝土组合梁,其特征在于:所述水泥为硅酸盐水泥或者强度等级大于等于42.5的普通硅酸盐水泥;所述粉煤灰为Ⅰ级粉煤灰;所述减水剂为聚羧酸系高效减水剂或者萘系高效减水剂;所述硅灰为二氧化硅含量大于等于90%的硅灰。
6.一种权利要求1-5中任意一项所述的铁尾矿混凝土-普通混凝土组合梁的施工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步骤如下:
步骤一:根据所述组合梁的几何尺寸制做模板,将纵向受拉钢筋(3)、纵向架立筋(4)通过箍筋(5)绑扎成组合梁的钢筋骨架,钢筋骨架与模板之间留有2~3cm的间隙,作为保护层厚度;
步骤二:将矿场排放的废弃物进行筛分,得到铁尾矿粉和铁尾矿砂;同时进行水泥、硅灰、粉煤灰和减水剂材料的选取;
步骤三:制备普通混凝土以及依据计算所得的铁尾矿混凝土配比水泥:硅灰:粉煤灰:铁尾矿粉:铁尾矿砂=60:16:25:40:124,减水剂掺量为胶凝材料重量的1.5%,水胶比为0.33,制备铁尾矿混凝土,其中,所述胶凝材料为水泥、硅灰和粉煤灰的混合物;
步骤四:进行组合梁下部的普通混凝土层(1)的浇筑,并振捣密实;
步骤五:在普通混凝土层(1)初凝前,浇筑组合梁上部的铁尾矿混凝土层(2),并振捣密实;
步骤六:所述组合梁普通混凝土层(1)和铁尾矿混凝土层(2)均达到拆模强度后拆模,再进行自然养护,形成铁尾矿混凝土-普通混凝土组合梁。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一种铁尾矿混凝土-普通混凝土组合梁的施工方法,其特征在于:
步骤二中矿场排放的废弃物经过过筛后直接使用,不再通过机器磨细,铁尾矿砂粒径为0.08~2.5mm,铁尾矿粉粒径不大于0.3mm;
步骤三中制备铁尾矿混凝土具体为,先按所述配比称量材料,将其倒入搅拌机中,搅拌3~5分钟,使其搅拌均匀,再将称量好的减水剂与水混合均匀,分两次加入搅拌机中,每次搅拌2~3分钟。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710196944.4A CN106869401B (zh) | 2017-03-29 | 2017-03-29 | 一种铁尾矿混凝土-普通混凝土组合梁及其施工方法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710196944.4A CN106869401B (zh) | 2017-03-29 | 2017-03-29 | 一种铁尾矿混凝土-普通混凝土组合梁及其施工方法 |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06869401A CN106869401A (zh) | 2017-06-20 |
CN106869401B true CN106869401B (zh) | 2019-06-04 |
Family
ID=5915954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1710196944.4A Active CN106869401B (zh) | 2017-03-29 | 2017-03-29 | 一种铁尾矿混凝土-普通混凝土组合梁及其施工方法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106869401B (zh) |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7)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7460994B (zh) * | 2017-08-30 | 2023-05-16 | 江苏悦港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 | 装配式钢管高强混凝土柱及其施工方法 |
CN107663058B (zh) * | 2017-09-20 | 2020-03-20 | 中国十七冶集团有限公司 | 一种铁尾矿保温干混抹面砂浆及其制备方法 |
CN109867502B (zh) * | 2019-04-10 | 2021-07-23 | 东北大学 | 一种抗渗铁尾矿混凝土及其制备方法 |
CN109824325B (zh) * | 2019-04-10 | 2021-07-23 | 东北大学 | 一种抗压抗渗铁尾矿混凝土及其制备方法 |
CN110877968A (zh) * | 2019-11-04 | 2020-03-13 | 东北大学 | 一种利用铁尾砂的水泥基复合材料及其制备方法 |
CN110847496A (zh) * | 2019-12-02 | 2020-02-28 | 湖北工业大学 | 一种frp筋部分钢纤维增强混凝土梁及其制备方法 |
CN113684842B (zh) * | 2021-08-26 | 2022-06-14 | 武汉大学 | 一种高韧性功能梯度材料抗滑桩及施工方法 |
Citations (6)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H02282550A (ja) * | 1989-04-11 | 1990-11-20 | Fujita Corp | 無筋コンクリート部材 |
CN101424114A (zh) * | 2008-12-12 | 2009-05-06 | 北京工业大学 | 普通混凝土与再生混凝土分层叠合梁及其制作方法 |
CN201635257U (zh) * | 2009-12-23 | 2010-11-17 | 崔正龙 | 一种利用再生骨料混凝土的构件 |
CN103274643A (zh) * | 2013-05-20 | 2013-09-04 | 山东华联矿业股份有限公司 | 大掺量铁矿尾矿高性能混凝土及其生产工艺 |
CN103342491A (zh) * | 2013-07-10 | 2013-10-09 | 武汉理工大学 | 铁尾矿基复合矿物掺合料及其制备工艺 |
CN105464288A (zh) * | 2016-01-18 | 2016-04-06 | 东南大学 | 复合筋增强ecc和混凝土组合梁及其施工方法 |
-
2017
- 2017-03-29 CN CN201710196944.4A patent/CN106869401B/zh active Active
Patent Citations (6)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H02282550A (ja) * | 1989-04-11 | 1990-11-20 | Fujita Corp | 無筋コンクリート部材 |
CN101424114A (zh) * | 2008-12-12 | 2009-05-06 | 北京工业大学 | 普通混凝土与再生混凝土分层叠合梁及其制作方法 |
CN201635257U (zh) * | 2009-12-23 | 2010-11-17 | 崔正龙 | 一种利用再生骨料混凝土的构件 |
CN103274643A (zh) * | 2013-05-20 | 2013-09-04 | 山东华联矿业股份有限公司 | 大掺量铁矿尾矿高性能混凝土及其生产工艺 |
CN103342491A (zh) * | 2013-07-10 | 2013-10-09 | 武汉理工大学 | 铁尾矿基复合矿物掺合料及其制备工艺 |
CN105464288A (zh) * | 2016-01-18 | 2016-04-06 | 东南大学 | 复合筋增强ecc和混凝土组合梁及其施工方法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06869401A (zh) | 2017-06-20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06869401B (zh) | 一种铁尾矿混凝土-普通混凝土组合梁及其施工方法 | |
AU2014295893B2 (en) | Composite structural material and aggregate therefor | |
CN101913815B (zh) | 一种用于型钢混凝土组合结构强度等级为c140的混凝土 | |
CN103539407B (zh) | 一种用于型钢混凝土组合结构c160强度等级的混凝土 | |
CN106830834A (zh) | 水泥聚合物基高性能混凝土透水路面砖及其制造方法 | |
CN102797253A (zh) | 一种混凝土预制桩及其生产方法 | |
CN107244822B (zh) | 富浆振捣胶结砂砾石制备及用于防渗保护结构施工的方法 | |
CN106116355A (zh) | 一种环保轻骨料混凝土及其制备方法 | |
CN100462324C (zh) | 用于填充方钢管的粉煤灰膨胀自密实混凝土 | |
CN104529327A (zh) | 一种钢纤维再生砖混凝土及其制备与应用 | |
CN112282213A (zh) | 一种钢筋再生块体/骨料混凝土预制柱及其施工方法 | |
CN105152591A (zh) | 一种lc35级轻骨料结构混凝土的配制 | |
CN110158850A (zh) | 装配式轻质混凝土自保温复合墙板及其制作方法 | |
CN101913822A (zh) | 一种用于型钢混凝土组合结构强度等级为c150的混凝土 | |
CN112299804A (zh) | 一种预制构件用工业固废混凝土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 | |
CN114044663B (zh) | 一种低收缩早强型套筒灌浆料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 | |
Lo et al. | Properties of green lightweight aggregate concrete | |
Rajamane et al. | Fly ash as a sand replacement material in concrete-A study | |
CN107460994B (zh) | 装配式钢管高强混凝土柱及其施工方法 | |
CN207211522U (zh) | 装配式钢管高强混凝土柱 | |
Mirasa et al. | Effect of quarry dust as a sand replacement on the properties of interlocking brick | |
CN105481317B (zh) | 一种用于型钢混凝土组合结构c50强度等级的混凝土 | |
CN105439517B (zh) | 一种用于型钢混凝土组合结构c45强度等级的混凝土 | |
CN105621995B (zh) | 一种用于型钢混凝土组合结构c30强度等级的混凝土 | |
CN101913816A (zh) | 一种用于型钢混凝土组合结构强度等级为c130的混凝土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 ||
TR01 |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 | ||
TR01 |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 |
Effective date of registration: 20231019 Address after: 711599 Wangjiaping Community Group 2, Yongle Street Office, Zhen'an County, Shangluo City, Shaanxi Province Patentee after: Zhen'an County Tianyuan Building Materials Co.,Ltd. Address before: No. 13 Chaoyang Street, Zhangjiakou, Hebei, Hebei Patentee before: HEBEI University OF ARCHITECTURE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