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6793927A - 内窥镜用外套管和医疗系统 - Google Patents
内窥镜用外套管和医疗系统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06793927A CN106793927A CN201680002330.1A CN201680002330A CN106793927A CN 106793927 A CN106793927 A CN 106793927A CN 201680002330 A CN201680002330 A CN 201680002330A CN 106793927 A CN106793927 A CN 106793927A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endoscope
- insertion section
- tube chamber
- gas
- fixed component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Granted
Links
- 238000003780 insertion Method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154
- 230000037431 insertion Effect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154
- 238000009987 spinning Method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15
- 230000008859 change Effect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5
- 230000002093 peripheral effect Effect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23
- 230000007246 mechanism Effect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16
- 238000000034 method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7
- 230000000694 effects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5
- 239000011521 glass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7
- 230000007935 neutral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6
- 238000010586 diagram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5
- 239000000463 materia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5
- 230000006837 decompress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3
- 238000005516 engineering process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3
- 230000009471 ac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05452 bend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10276 construc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5489 elastic deform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6870 func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9000000203 mixture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2
- 244000144985 peep Specie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11084 recovery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9000007779 soft materia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2
- 239000007787 solid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4075 alter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10000000436 anus Anatomy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5540 biological transmiss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10000001124 body fluid Anatomy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10839 body fluid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2775 capsule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8602 contrac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0338 in vitro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1727 in vivo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3825 press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8569 process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7789 seal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35807 sens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1360 synchronised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0007 visual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Classifications
-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B—DIAGNOSIS; SURGERY; IDENTIFICATION
- A61B1/00—Instruments for performing medical examinations of the interior of cavities or tubes of the body by visual or photographical inspection, e.g. endoscopes; Illuminating arrangements therefor
- A61B1/00131—Accessories for endoscopes
- A61B1/00135—Oversleeves mounted on the endoscope prior to insertion
-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B—DIAGNOSIS; SURGERY; IDENTIFICATION
- A61B1/00—Instruments for performing medical examinations of the interior of cavities or tubes of the body by visual or photographical inspection, e.g. endoscopes; Illuminating arrangements therefor
- A61B1/00131—Accessories for endoscopes
- A61B1/0014—Fastening element for attaching accessories to the outside of an endoscope, e.g. clips, clamps or bands
-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B—DIAGNOSIS; SURGERY; IDENTIFICATION
- A61B1/00—Instruments for performing medical examinations of the interior of cavities or tubes of the body by visual or photographical inspection, e.g. endoscopes; Illuminating arrangements therefor
- A61B1/00147—Holding or positioning arrangements
- A61B1/00154—Holding or positioning arrangements using guiding arrangements for insertion
-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B—DIAGNOSIS; SURGERY; IDENTIFICATION
- A61B1/00—Instruments for performing medical examinations of the interior of cavities or tubes of the body by visual or photographical inspection, e.g. endoscopes; Illuminating arrangements therefor
- A61B1/012—Instruments for performing medical examinations of the interior of cavities or tubes of the body by visual or photographical inspection, e.g. endoscopes; Illuminating arrangements therefor characterised by internal passages or accessories therefor
- A61B1/015—Control of fluid supply or evacuation
-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B—DIAGNOSIS; SURGERY; IDENTIFICATION
- A61B1/00—Instruments for performing medical examinations of the interior of cavities or tubes of the body by visual or photographical inspection, e.g. endoscopes; Illuminating arrangements therefor
- A61B1/12—Instruments for performing medical examinations of the interior of cavities or tubes of the body by visual or photographical inspection, e.g. endoscopes; Illuminating arrangements therefor with cooling or rinsing arrangements
-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B—DIAGNOSIS; SURGERY; IDENTIFICATION
- A61B17/00—Surgical instruments, devices or methods
- A61B17/34—Trocars; Puncturing needles
- A61B17/3417—Details of tips or shafts, e.g. grooves, expandable, bendable; Multiple coaxial sliding cannulas, e.g. for dilating
- A61B17/3421—Cannulas
- A61B2017/3445—Cannulas used as instrument channel for multiple instruments
-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B—DIAGNOSIS; SURGERY; IDENTIFICATION
- A61B17/00—Surgical instruments, devices or methods
- A61B17/34—Trocars; Puncturing needles
- A61B2017/347—Locking means, e.g. for locking instrument in cannula
Landscapes
-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Life Sciences & Earth Sciences (AREA)
- Surgery (AREA)
- Biomedical Technology (AREA)
- Medical Informatics (AREA)
- Optics & Photonics (AREA)
- Pathology (AREA)
- Radiology & Medical Imaging (AREA)
- Biophysics (AREA)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Heart & Thoracic Surgery (AREA)
- Nuclear Medicine, Radiotherapy & Molecular Imaging (AREA)
- Molecular Biology (AREA)
- Animal Behavior & Ethology (AREA)
- General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Public Health (AREA)
- Veterinary Medicine (AREA)
- Endoscopes (AREA)
- Instruments For Viewing The Inside Of Hollow Bodies (AREA)
Abstract
内窥镜用外套管具有:管体,其形成有用于供内窥镜的插入部贯穿插入的第一管腔(3);形状能够变化的夹持部,其能够在第一管腔(3)内与插入部的外表面接触,能够通过与插入部的外表面的接触而对插入部进行保持以使得成为插入部在第一管腔(3)中被定位的状态;以及操作部(20),其安装于管体,操作部(20)按照能够以与第一管腔(3)的中心线平行的线为旋转中心相对于管体进行旋转动作的方式与管体的端部连接,通过旋转动作来切换夹持状态和开放状态,在该夹持状态下利用夹持部使内窥镜的插入部相对于管体的第一管腔(3)被定位,在该开放状态下插入部能够在第一管腔内进退和旋转。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内窥镜用外套管和医疗系统。
本申请基于2015年2月26日在日本申请的日本特愿2015-037288号来主张优先权,在这里引用其内容。
背景技术
以往,公知有与内窥镜一同使用的外套管。
例如专利文献1公开了借助膨胀的球囊的按压力来对内窥镜的插入部进行保持的外套管。
并且,专利文献2公开了通过调节被配置为与处置器具接触的球囊的大小而调节处置器具的朝向。专利文献2中公开的球囊设置于内窥镜套(内窥镜用外套管)的用于供处置器具通过的管路,其中,内窥镜套设置有用于供内窥镜通过的管路和用于供处置器具通过的管路。
与具有柔性的插入部的内窥镜一同使用的内窥镜用外套管采用柔软的结构以便与插入部的弯曲变形同样地弯曲。并且,与向消化管插入的内窥镜一同使用的内窥镜用外套管能够模仿患者的消化管的形状而柔软地弯曲,由此减轻了处置中的对患者的负担。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1-010950号公报
专利文献2:日本特开2011-083487号公报
发明内容
发明要解决的课题
内窥镜用外套管与内窥镜一同向体内插入而被使用。在使用内窥镜用外套管时,一边使内窥镜的插入部以内窥镜的插入部的中心线为旋转中心进行旋转或者使内窥镜的插入部与内窥镜用外套管一同一体地旋转,一边进行调节以使得相对于处置对象部位处于优选的位置关系并且进行处置。
柔软地构成的内窥镜用外套管有时因用于使外套管进退或旋转的力而容易发生变形。在该情况下,有时即使想要通过从体外进行的操作而使前端被插入到体内的外套管移动,该力也没有被适当地传递至前端。
根据上述的专利文献1中公开的技术,通过使用具有球囊的内窥镜保持机构,能够容易地切换外套管对内窥镜进行保持的状态和内窥镜能够在外套管内移动的状态。然而,在需要上述的切换时,需要在对用于控制球囊的伸缩的控制装置进行操作而变更了球囊的伸缩状态之后返回到外套管或内窥镜的操作。因此,在上述的专利文献1所公开的技术中,需要频繁地替换外套管和内窥镜,并且上述的状态在切换时的作业并不直观。
本发明是鉴于上述的情况而完成的,其目的在于,提供外套管对于内窥镜的保持和释放的操作容易且直观的内窥镜用外套管。
用于解决课题的手段
本发明的一个方式提供一种内窥镜用外套管,其能够与具有向体内插入的插入部的内窥镜一同使用,其特征在于,该内窥镜用外套管具有:管体,其形成有用于供所述插入部贯穿插入的第一管腔;形状能够变化的夹持部,其能够在所述第一管腔内与所述插入部的外表面接触,能够通过与所述插入部的外表面的接触而对所述插入部进行保持以使得成为所述插入部在所述第一管腔中被定位的状态;以及操作部,其按照能够以与所述第一管腔的中心线平行的线为旋转中心而相对于所述管体进行旋转动作的方式与所述管体的端部连接,通过所述旋转动作来切换夹持状态和开放状态,在所述夹持状态下利用所述夹持部使所述插入部相对于所述第一管腔被定位,在所述开放状态下所述插入部能够在所述第一管腔内进退和旋转。
也可以是,所述夹持部具有:可伸缩的球囊,其被固定于所述第一管腔;吸气排气管路,其与所述球囊的内部连通,沿着所述第一管腔延伸到所述操作部;供给管路,其设置于所述操作部,与所述吸气排气管路连通,以使得从用于供给气体的泵向所述吸气排气管路供给所述气体;以及排出管路,其设置于所述操作部,与所述吸气排气管路连通,以使得所述气体从所述吸气排气管路释放,所述操作部具有排气停止机构,该排气停止机构在相对于所述管体具有规定的角度差以上的旋转角度差时封闭所述排出管路,而限制所述气体从所述排出管路释放。
也可以是,所述操作部具有:固定部件,其配置有所述吸气排气管路、所述供给管路以及所述排出管路各自的至少一部分,固定于所述管体的所述端部;旋转部件,其具有所述排气停止机构,该旋转部件以能够相对于所述固定部件进行所述旋转动作的方式与所述固定部件连结;以及施力部件,其相对于所述固定部件对所述旋转部件施力以使得所述固定部件与所述旋转部件的相对位置成为使所述排出管路处于开放状态的规定的位置关系。
也可以是,所述施力部件具有由弹性部件构成的弹性筒部件,该弹性筒部件构成所述排出管路,所述旋转部件具有按压面,该按压面在相对于所述固定部件产生了所述规定的角度差以上的角度差时压迫所述弹性筒部件,由此封闭所述排出管路。
也可以是,所述施力部件由弹簧件构成,该弹簧件将所述固定部件和所述旋转部件连结。
也可以是,所述球囊配置于所述管体的与所述端部相反的端侧。
也可以是,所述球囊具有配置于所述管体的所述端部的第二球囊。
也可以是,所述夹持部具有:环状的第一气密密封部,其在所述管体的中心线方向上配置于与所述端部相反侧的一端,能够在整周范围内与所述插入部的外周面接触;环状的第二气密密封部,其在所述管体的中心线方向上配置于所述端部,能够在整周的范围内与所述插入部的外周面接触;抽吸管路,其在所述第一气密密封部与所述第二气密密封部之间在所述第一管腔的内表面上开口,并且能够与抽吸气体的泵连接;以及外气导入管路,其在所述抽吸管路的中间部的一部分处与所述抽吸管路连接,所述操作部具有流入停止机构,该流入停止机构在相对于所述管体具有规定的角度差以上的旋转角度差时封闭所述外气导入管路,而限制所述气体从所述外气导入管路流入。
也可以是,所述管体具有与所述第一管腔平行地延伸的第二管腔。
也可以是,本发明的另一方式提供一种医疗系统,其特征在于,该医疗系统具有:上述方式的内窥镜用外套管;内窥镜,其具有能够贯穿插入于所述第一管腔中的插入部;以及所述泵。
发明效果
根据本发明,能够提供内窥镜用外套管对于内窥镜的保持和释放的操作容易且直观的内窥镜用外套管。
附图说明
图1是示出包含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的内窥镜用外套管在内的医疗系统的整体图。
图2是该内窥镜用外套管的立体图。
图3是该内窥镜用外套管的剖视图。
图4是该内窥镜用外套管的前端部分的立体图。
图5是该内窥镜用外套管的操作部的后视图。
图6是沿图3的A-A线的剖视图。
图7是用于对该内窥镜用外套管的作用进行说明的图。
图8是用于对该内窥镜用外套管的作用进行说明的图。
图9是示出该实施方式的变形例的结构的剖视图。
图10是示出该实施方式的另一变形例的结构的剖视图。
图11是示出本发明的第二实施方式的内窥镜用外套管的剖视图。
图12是示出本发明的第三实施方式的内窥镜用外套管的俯视图。
图13是沿图12的B-B线的剖视图。
图14是示出该内窥镜用外套管的操作部的一部分的立体图。
图15是示出该内窥镜用外套管的操作部的一部分的局部剖视图。
图16是用于对该内窥镜用外套管的作用进行说明的示意图。
图17是用于对该内窥镜用外套管的作用进行说明的示意图。
图18是示出本发明的第四实施方式的内窥镜用外套管的立体图。
图19是示出本发明的第五实施方式的内窥镜用外套管的剖视图。
图20是沿图19的C-C线的剖视图。
图21是用于对该内窥镜用外套管的作用进行说明的图。
具体实施方式
(第一实施方式)
对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进行说明。图1是示出包含本实施方式的内窥镜用外套管在内的医疗系统的整体图。图2是该内窥镜用外套管的立体图。图3是该内窥镜用外套管的剖视图。图4是该内窥镜用外套管的前端部分的立体图。图5是该内窥镜用外套管的操作部的后视图。图6是沿图3的A-A线的剖视图。
图1和图2所示的本实施方式的内窥镜用外套管1是能够与具有向体内插入的插入部101的内窥镜100一同使用的外套管。与本实施方式的内窥镜用外套管1一同使用的内窥镜100的结构未被特别限定。
内窥镜用外套管1具有管体2、夹持部10以及操作部20。并且,本实施方式的内窥镜用外套管1还具有能够相对于操作部20装卸的处置器具引导管6。
如图3所示,管体2是形成有第一管腔3、第二管腔4以及第三管腔5的柔软的筒状部件。管体2的材质可以采用硬度是如下的程度的材质:例如管体2在被插入到消化管内时能够容易地模仿消化管的弯曲形状进行弯曲。
第一管腔3是用于供内窥镜100的插入部101贯穿插入的管腔。第一管腔3具有与管体2的中心线平行的中心线。第一管腔3的内径对应于与内窥镜用外套管1一同使用的内窥镜100的插入部101的外径尺寸,采用内窥镜100的插入部101相对于第一管腔3进退自如和旋转自如的程度的大小。
第二管腔4与第一管腔3平行地延伸。第二管腔4是用于供与本实施方式的内窥镜用外套管1一同使用的医疗用处置器具110贯穿插入的管腔。
在本实施方式中设置有多个第二管腔4(在图4中用标号4A、4B表示)以使得能够插入多个医疗用处置器具110(参照图1)。
第三管腔5是构成吸气排气管路12的一部分的管腔,其中,吸气排气管路12供用于使后述的球囊11膨胀的气体流动。第三管腔5在管体2的前端2a附近具有在第一管腔3的内表面上开口的前端开口5a。第三管腔5的前端开口5a与球囊11的内部连通。在第三管腔5中,作为与前端开口5a相反侧的开口的基端开口5b与后述的固定部件21的第三孔24连通。
图1至图3所示的处置器具引导管6是形成有与管体2的第二管腔4连通的延长管腔7的柔软或硬质的筒状部件。在处置器具引导管6中,将管体2的第二管腔4延长至在使用了本实施方式的内窥镜用外套管1的处置时所使用的机械手系统111。另外,本实施方式的内窥镜用外套管1也可以不具有处置器具引导管6。
图3所示的夹持部10具有球囊11、吸气排气管路12、供给管路13以及排出管路14。
球囊11在管体2的前端2a附近被固定于第一管腔3内。球囊11是一部分被固定于第一管腔3的内表面的呈中空的袋状的弹性部件,形状能够发生变化。通过向球囊11的内部供给气体,球囊11能够膨胀。当将膨胀的球囊11的内部的气体向外部释放时,球囊11成为收缩状态。
球囊11能够借助球囊11自身的膨胀而向接近第一管腔3的中心线的方向移动。球囊11因能够伸缩而能够在第一管腔3内产生比第一管腔3的内径细的狭窄部,或者在第一管腔3内产生与第一管腔3的内径大致相同直径的、使内窥镜100的插入部101进退自如和旋转自如地贯穿插入的环状部。
吸气排气管路12是与球囊11的内部连通的、沿着第一管腔3延伸至操作部20的管路。吸气排气管路12由形成于管体2的上述的第三管腔5和形成于后述的操作部20的固定部件21的第三孔24构成。
供给管路13是为了从用于供给气体的送气泵30向吸气排气管路12供给气体而设置于后述的操作部20的管路。供给管路13在后述的固定部件21中与构成吸气排气管路12的第三孔24连通。供给管路13穿过形成于后述的旋转部件25的供给侧开口部28从操作部20的外表面突出。
排出管路14是为了将气体从吸气排气管路12释放而设置于操作部20的管路。排出管路14在后述的固定部件21中与构成吸气排气管路12的第三孔24连通。排出管路14穿过形成于后述的旋转部件25的排出侧开口部29从操作部20的外表面突出。排出管路14具有固定于固定部件21的弹性筒部件16。在本实施方式中,排出管路14由分支管路15和弹性筒部件16构成,该分支管路15从形成于固定部件21的第三孔24分支,该弹性筒部件16以与该第三孔24连通的方式固定于固定部件21。
弹性筒部件16是由能够弹性变形的材质构成的弹性部件,该弹性筒部件16因被夹在形成于后述的旋转部件25的排出侧开口部29的开口端部与固定部件21之间而像图7所示那样被压迫。本实施方式的弹性筒部件16因旋转部件25与固定部件21的相对旋转而被压迫从而能够封闭弹性筒部件16的内腔。并且,当放松旋转部件25相对于固定部件21的旋转操作的力时,旋转部件25因弹性筒部件16自身的恢复力而相对于固定部件21被推回,由此弹性筒部件16的内腔恢复到初始的打开的状态。在弹性筒部件16的内腔处于初始的打开的状态下,弹性筒部件16使排出管路14处于开放状态以使得气体能够从吸气排气管路12和供给管路13穿过排出管路14而排出。
在本实施方式中,构成排出管路14的一部分的弹性筒部件16作为如下的施力部件发挥功能:相对于固定部件21对旋转部件25施力以使得固定部件21与旋转部件25的相对位置成为使排出管路14处于开放状态的规定的位置关系。
在具有上述的球囊11、吸气排气管路12、供给管路13以及排出管路14的本实施方式的夹持部10中,球囊11能够在第一管腔3内与插入部101的外表面接触。本实施方式的夹持部10能够通过球囊11与插入部101的外表面的接触而对插入部101进行保持以使得成为插入部101在第一管腔3中被定位的状态。
图3、图5以及图6所示的操作部20具有固定部件21和旋转部件25。
固定部件21固定于管体2的基端部2b。上述的吸气排气管路12的一部分、供给管路13以及排出管路14配置于固定部件21。以沿着管体2的周向的方式形成于外周面上的环状的被卡合部21a形成于固定部件21。旋转部件25能够与该被卡合部21a卡合。
固定部件21具有与第一管腔3连通的第一孔22、与第二管腔4连通的第二孔23以及与第三管腔5连通的第三孔24。
第三孔24在固定部件21的内部呈T字状分支。吸气排气管路12、供给管路13以及排出管路14通过第三孔24而在固定部件21内彼此连通。
另外,固定部件21也可以与管体2一体成型。固定部件21的第一孔22与形成于管体2的第一管腔3一同形成用于供内窥镜100的插入部101贯穿插入的管腔。
旋转部件25是以能够相对于固定部件21进行旋转动作的方式与固定部件21连结的大致筒状的部件。旋转部件25以与固定部件21的被卡合部21a卡合的方式与固定部件21连结。由此,旋转部件25能够以管体2的中心线为旋转中心相对于固定部件21旋转。本实施方式的旋转部件25经由固定部件21与管体2连结。旋转部件25相对于固定部件21的可旋转范围因构成排出管路14的弹性筒部件16与旋转部件25接触而被限制在规定的范围。另外,用于规定旋转部件25相对于固定部件21的可旋转范围的构造也可以设置于固定部件21或旋转部件25。
旋转部件25具有:第一连通路26和第二连通路27,它们分别与第一管腔3和第二管腔4连通;供给侧开口部28,其形成为贯穿外壁以供供给管路13贯穿插入;以及排出侧开口部29,其形成为贯穿外壁以供排出管路14贯穿插入。
第一连通路26和第二连通路27在从管体2的中心线方向观察时具有与固定部件21的第一孔22和第二孔23不重叠的大小和形状。即,第一连通路26和第二连通路27是与旋转部件25相对于固定部件21的可旋转动作的范围对应地在管体2的周向上较长的弯曲形状的长圆形的连通路。
如图6所示,供给侧开口部28具有长孔形状。供给侧开口部28的大小采用如下的程度:即使旋转部件25在旋转部件25相对于固定部件21的可旋转范围内旋转,旋转部件25也不与供给管路13接触。
如图6和图7所示,排出侧开口部29具有如下的大小的圆孔或长孔形状:在旋转部件25相对于固定部件21处于以具有规定的角度差以上的角度差的方式进行了旋转后的位置关系时该排出侧开口部29与弹性筒部件16接触。排出侧开口部29的内表面是为了压迫弹性筒部件16而能够按压弹性筒部件16的按压面29a。
在本实施方式中,由旋转部件25和弹性筒部件16构成停止从排出管路14排气的排气停止机构。排气停止机构能够通过旋转部件25相对于固定部件21的旋转动作来切换能够从排出管路14排气的状态和不能从排出管路14排气的状态。旋转部件25的按压面29a在相对于所述固定部件21产生了规定的角度差以上的角度差时压迫所述弹性筒部件16,由此封闭所述排出管路14。由此,排气停止机构在相对于管体2具有规定的角度差以上的角度差时封闭排出管路14,而限制气体从排出管路14释放。
这样,本实施方式的操作部20能够通过操作部20的旋转部件25相对于固定部件21的旋转动作来切换夹持状态和开放状态,在该夹持状态下利用夹持部10使插入部101相对于第一管腔3被定位,在该开放状态下插入部101能够在第一管腔3内进退和旋转。
对本实施方式的内窥镜用外套管1的作用进行说明。图7和图8是用于对本实施方式的内窥镜用外套管的作用进行说明的图。
在使用本实施方式的内窥镜用外套管1时,如图6所示,在供给管路13上安装有送气泵30。送气泵30的结构可以与安装于内窥镜100的公知的送气泵相同。在本实施方式的内窥镜用外套管1与内窥镜100一同使用的情况下,除了安装于内窥镜100而被使用的送气泵之外,还安装有用于内窥镜用外套管1的其他的送气泵30。
并且,内窥镜用外套管1能够与对应于处置对象而优选的公知的医疗用处置器具110一同使用。安装于内窥镜用外套管1而被使用的医疗用处置器具110通过被插入于医疗用外套管的第二管腔4中而能够在插入于第一管腔3中的内窥镜100的摄像视野内进行处置。
通过组合本实施方式的内窥镜用外套管1、上述的内窥镜100、送气泵30以及医疗用处置器具110而构成医疗系统。在使用该医疗系统时,送气泵30始终被驱动,始终向供给管路13供给气体。
内窥镜用外套管1例如像图1所示那样从患者的肛门等自然开口与内窥镜100一同或先于内窥镜100而插入于患者的消化管内。对于插入于消化管内的内窥镜100,通常为了使内窥镜100的插入部101穿过复杂地弯曲的消化管而引导到处置对象部位,能够通过内窥镜100的操作使插入部101的一部分主动地弯曲或者使插入部101绕其中心线旋转。
对于本实施方式的内窥镜用外套管1存在如下的情况:要求内窥镜100的外套管追随内窥镜100的插入部101的主动的弯曲或插入部101的旋转等而弯曲或旋转。并且,对于内窥镜用外套管1还存在如下的情况等:要求内窥镜用外套管1不追随内窥镜100的插入部101的旋转而是停止、或者内窥镜100的插入部101不旋转,仅内窥镜用外套管1相对于内窥镜100旋转等。
首先,对内窥镜100的插入部101与本实施方式的内窥镜用外套管1能够相对旋转的状态(开放状态)进行说明。
本实施方式的开放状态是指如下的状态:球囊11(参照图3)不夹持内窥镜100的插入部101的外周面由此内窥镜100的插入部101相对于第一管腔3未被定位。即,本实施方式的开放状态是指球囊11收缩的状态。球囊11收缩的状态是指如下的状态:不向球囊11的内部供给气体而因球囊11自身的收缩力使气体从球囊11向外部释放。在操作者未施加使旋转部件25相对于固定部件21进行动作的力的情况下,内窥镜用外套管1处于开放状态。
接着,对于夹持部10夹持内窥镜100的插入部101以使得内窥镜100的插入部101与本实施方式的内窥镜用外套管1能够一体地旋转的状态(夹持状态)进行说明。
作为操作者为了使内窥镜100的插入部101与本实施方式的内窥镜用外套管1一体地旋转而进行的操作,对内窥镜100的插入部101和内窥镜用外套管1的操作部20这双方进行保持并使它们同时旋转这样的操作(参照图7)是直观的操作。
在本实施方式中,内窥镜100的插入部101向内窥镜用外套管1插入的入口是在内窥镜用外套管1的操作部20的基端部分处开口且与第一管腔3连通的部分(第一连通路26)。对内窥镜100进行操作的操作者把持内窥镜100的插入部101而对插入部101的进退和旋转等进行操作。而且,当需要使内窥镜用外套管1也与操作部20一同旋转时,操作者将位于最接近操作者把持内窥镜100的插入部101的位置的内窥镜用外套管1的部件(即在本实施方式中为旋转部件25)与插入部101一同把持而使内窥镜用外套管1旋转(参照图1)。
如图7所示,当操作者使旋转部件25旋转时,旋转部件25相对于固定部件21旋转。在该阶段,管体2不旋转。因旋转部件25相对于固定部件21旋转而使构成排出管路14的弹性筒部件16被旋转部件25的按压面29a压迫。当弹性筒部件16被压迫时,因弹性筒部件16被压扁而使排出管路14封闭。
在排出管路14封闭的状态下,如图8所示,来自始终处于送气状态的送气泵30的气体穿过供给管路13向吸气排气管路12送气,进而被压入球囊11内。由此,球囊11开始膨胀。当球囊11膨胀时,球囊11与第一管腔3内的内窥镜100的插入部101的外周面接触,进而按压插入部101的外周面。在球囊11膨胀时球囊11与插入部101的外周面密接,因此在球囊11膨胀的状态下内窥镜100的插入部101被保持在相对于第一管腔3被定位的状态。这样,处于膨胀状态的球囊11能够夹持内窥镜100的插入部101。
在操作部20中,在操作者把持内窥镜100的插入部101和内窥镜用外套管1的旋转部件25并使它们像图7所示那样旋转的状态下,排出管路14继续被封闭,并且内窥镜100的插入部101通过从操作者传递来的力而进行旋转动作。
如图8所示,内窥镜100的插入部101具有前端侧相对于手边侧的旋转操作的旋转追随性高的结构,因此该内窥镜100的插入部101根据操作者的操作在第一管腔3内旋转。这里,在本实施方式的夹持状态下,在第一管腔3的前端附近由球囊11夹持内窥镜100的插入部101,因此管体2的前端2a部分也会因插入部101的前端的旋转而一体地旋转。
即,在本实施方式中,操作者使旋转部件25旋转的力不是从管体2的基端部2b部分穿过管体2而使管体2的前端2a部分旋转的力,而是在管体2的前端2a部分处因使内窥镜100的插入部101和管体2以定位状态进行连结而被使用。而且,关于使内窥镜100的插入部101和内窥镜用外套管1一体地旋转的力,操作者使内窥镜100的插入部101旋转的力从插入部101的基端经由插入部101的前端处的与球囊11的接触部分而传递给内窥镜用外套管1的前端。
当操作者停止对旋转部件25的操作时,排出管路14的封闭因弹性筒部件16的恢复力而被解除。由此,内窥镜用外套管1成为上述的开放状态,球囊11收缩,内窥镜100的插入部101在第一管腔3内进退自如并且旋转自如。
像以上说明那样,根据本实施方式的内窥镜用外套管1,通过对操作部20的旋转部件25进行使内窥镜用外套管1以内窥镜用外套管1的管体2的中心线为旋转中心而旋转那样的操作,内窥镜用外套管1的夹持部10(在本实施方式中为球囊11)夹持内窥镜100的插入部101的前端附近的外周面。其结果为,通过单手握持内窥镜用外套管1和内窥镜100的插入部101并使双方都旋转的操作,而使内窥镜100的插入部101的前端与内窥镜用外套管1的前端一体地旋转。
并且,在操作者使内窥镜100的插入部101旋转而操作者与内窥镜用外套管1的操作部20的旋转部件25不接触时,内窥镜用外套管1的夹持部10(在本实施方式中为球囊11)不夹持内窥镜100的插入部101的外周面,因此内窥镜100的插入部101能够在内窥镜用外套管1的第一管腔3内根据操作者的操作而相对于第一管腔3自如地旋转。
即,在本实施方式中,内窥镜用外套管1的管体2也可以不具有考虑了前端相对于管体2的基端的旋转的旋转追随性的硬度,例如也可以是容易与消化管的弯曲形状对应地变形的柔软的材质。即使是由这样的柔软的材质构成的管体2,在本实施方式中也能够与内窥镜100的插入部101一同一体地旋转。
并且,在本实施方式中,通过在使内窥镜100的插入部101与内窥镜用外套管1一体地旋转之后在上述的开放状态下仅使插入部101复原,能够得到与不使内窥镜100的插入部101旋转而仅使内窥镜用外套管1旋转相同的结果。
并且,在本实施方式中,通过将构成排出管路14的弹性筒部件16封闭而切换成向球囊11内供给气体的状态,因此与在需要使球囊11膨胀时再开始送气泵30的驱动相比,能够使球囊11快速地膨胀。这是因为不需要在开始送气泵30的驱动之后直到送气泵30成为能够供给充分的气体的状态的启动时间、由于从始终被驱动的送气泵30供给来的气体从排出管路14排出时的气体的阻力而使球囊11始终被略微施压、以及借助在使排出管路14封闭时从供给管路13向排出管路14流动的气体的惯性而能够立刻对球囊11内加压等。
(变形例1-1)
对上述实施方式的变形例进行说明。图9是示出本变形例的结构的剖视图。
如图9所示,在本变形例中具有将固定部件21和旋转部件25连结的弹簧件31(施力部件)。
弹簧件31例如呈板状,固定于固定部件21。固定于固定部件21的弹簧件31能够与旋转部件25接触。
弹簧件31将第一实施方式中公开的弹性筒部件16不被旋转部件25的按压面29a压迫的位置作为中立位置,相对于固定部件21对旋转部件25施力以使得处于该中立位置。
这样的结构也实现与上述第一实施方式相同的效果。
(变形例1-2)
对上述实施方式的另一变形例进行说明。图10是示出本变形例的结构的剖视图。
如图10所示,在本变形例中,上述第一实施方式中公开的球囊11由多个小型球囊11A构成。
多个小型球囊11A在第一管腔3的中心线方向上并排设置。多个小型球囊11A与第三管腔5连通。多个小型球囊11A能够根据与上述的第一实施方式相同的气体的供给而分别膨胀。在本变形例中,多个小型球囊11A的伸缩动作彼此同步。
在本变形例中,多个小型球囊11A并排设置,因此即使在这些小型球囊11A膨胀的状态下也能够使管体2维持柔软。
另外,本变形例的小型球囊11A也可以是与上述第一实施方式的球囊11相同的大小。
(第二实施方式)
对本发明的第二实施方式进行说明。另外,在以下所说明的各实施方式中,对与第一实施方式中公开的结构要素相同的结构要素标注与第一实施方式相同的标号,省略重复的说明。图11是示出本实施方式的内窥镜用外套管的剖视图。
图11所示的本实施方式的内窥镜用外套管40在管体2的基端部2b处具有第二球囊41。
第二球囊41与上述第一实施方式中公开的第三管腔5连通。第二球囊41能够与第一实施方式中公开的球囊11同步地伸缩。本实施方式的第二球囊41的一部分或全部固定于固定部件21的第一孔22。
在本实施方式中,因第二球囊41膨胀而使内窥镜100的插入部101在内窥镜100的插入部101中的位于内窥镜用外套管40的管体2的基端附近的部分处被第二球囊41夹持。因此,在本实施方式中,当操作者使操作部20的旋转部件25旋转时,与上述第一实施方式同样,内窥镜100的插入部101在管体2的前端2a部分处被球囊11夹持而能够一体地旋转,并且与上述第一实施方式不同,对于旋转部件25的旋转力经由固定部件21和第二球囊41传递给内窥镜100的插入部101,由此能够通过使旋转部件25旋转的力使内窥镜100的插入部101旋转。在本实施方式中,不需要必须同时把持插入部101和旋转部件25以使它们旋转,能够通过使旋转部件25旋转而使插入部101和内窥镜用外套管40一体地旋转。
例如在内窥镜100的插入部101较细的情况下,认为即使想要把持旋转部件25和插入部101这双方而使它们旋转,插入部101也可能在把持的手中滑动,但在本实施方式的内窥镜用外套管40中,即使不把持插入部101也能够使插入部101与内窥镜用外套管40一体地旋转,因此操作简便。
(第三实施方式)
对本发明的第三实施方式进行说明。图12是示出本实施方式的内窥镜用外套管的俯视图。图13是沿图12的B-B线的剖视图。图14是示出该内窥镜用外套管的操作部的一部分的立体图。图15是示出该内窥镜用外套管的操作部的一部分的局部剖视图。图16是用于对该内窥镜用外套管的作用进行说明的示意图。图17是用于对该内窥镜用外套管的作用进行说明的示意图。
图12所示的本实施方式的内窥镜用外套管50具有操作部51来取代操作部20,该操作部51的结构与上述第一实施方式中公开的操作部20不同。并且,在本实施方式中具有排出管路57来取代排出管路14,该排出管路57的结构与上述第一实施方式中公开的排出管路14不同。
如图13所示,本实施方式的操作部51具有固定部件21和旋转部件52,该固定部件21形成有供给管路13,该旋转部件52以能够相对于固定部件21旋转的方式与固定部件21连结。
如图13和图15所示,旋转部件52具有使形成于固定部件21的第三孔24(参照图14)封闭的盖部件53。
图13和图15所示的盖部件53固定于旋转部件52。与旋转部件52相对于固定部件21进行旋转动作对应地,在旋转部件52相对于固定部件21处于规定的位置关系时,盖部件53将固定部件21的第三孔24封闭,在旋转部件52相对于固定部件21处于其他规定的位置关系时,气体能够从固定部件21的第三孔24释放。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从第三孔24释放的气体穿过固定部件21与旋转部件52的间隙经由排出管路57向操作部51的外部释放。
并且,在本实施方式中,例如通过与上述第一实施方式的变形例中公开的施力部件(例如弹簧件31)相同的未图示的施力部件进行施力以使得旋转部件52相对于固定部件21位于规定的中立位置。
盖部件53处于封闭第三孔24的状态的规定的位置关系是指旋转部件52相对于固定部件21以相对于中立位置(参照图16)具有规定的角度差的方式进行了旋转后的位置关系(参照图17)。图17所示的该规定的位置关系包含从内窥镜用外套管50的基端侧朝向前端侧观察时的与顺时针(在图17中用标号A1表示)旋转的角度差对应的第一位置和与逆时针(在图17中用标号A2表示)旋转的角度差对应的第二位置这双方。
如图15至图17所示,盖部件53的形状是具有以下区域的大致8字型:呈圆形的第一大径区域54,其在旋转部件52位于上述的第一位置时直径比第三孔24的内径大;呈圆形的第二大径区域55,其在旋转部件52位于上述的第二位置时直径比第三孔24的内径大;以及小径区域56,其连接第一大径区域54和第二大径区域55。小径区域56是通过采用仅封闭第三孔24的一部分的形状而不限制气体从第三孔24排出的区域。盖部件53的第一大径区域54和第二大径区域55通过小径区域56而连接,因此在旋转部件52相对于固定部件21旋转时盖部件53能够不与第三孔24钩挂地移动。
盖部件53为了能够以气密状态与第三孔24接触而采用例如橡胶等树脂制。
本实施方式的内窥镜用外套管50也实现与上述第一实施方式相同的效果。
(第四实施方式)
对本发明的第四实施方式进行说明。图18是示出本实施方式的内窥镜用外套管的立体图。
图18所示的本实施方式的内窥镜用外套管60具有夹持部61来取代夹持部10,该夹持部61的结构与第一实施方式中公开的夹持部10不同。并且,本实施方式的内窥镜用外套管60具有操作部62来取代操作部20,该操作部62的结构与第一实施方式中公开的操作部20不同。
在夹持部61中,上述第一实施方式中公开的吸气排气管路12从操作部62引出至外部的送气泵30处。在操作部62外配置有供给管路13和排出管路14。
并且,在本实施方式中,作为排气停止机构具有对构成排出管路14的弹性筒部件16进行压迫以使排出管路14封闭的螺线管66。
操作部62具有:固定部件63和旋转部件64,它们与第一实施方式中公开的固定部件21和旋转部件52同样地能够进行相对旋转;以及开关65,其在旋转部件52相对于固定部件21处于以相对于中立位置具有规定的角度差的方式进行了旋转后的位置关系时使螺线管66进行动作。开关65是切换用于驱动螺线管66的信号的接通和断开的开关。开关65在旋转部件52相对于固定部件21处于以相对于中立位置具有规定的角度差的方式进行了旋转后的位置关系时被按压而被接通。
在本实施方式中,在开关65使螺线管66进行动作的期间,弹性筒部件16被螺线管66压迫而使排出管路14成为封闭状态。
本实施方式的内窥镜用外套管60也实现与上述第一实施方式相同的效果。
(第五实施方式)
对本发明的第五实施方式进行说明。图19是示出本实施方式的内窥镜用外套管的剖视图。图20是沿图19的C-C线的剖视图。图21是用于对该内窥镜用外套管的作用进行说明的图。
图19和图20所示的本实施方式的内窥镜用外套管70是能够与具有向体内插入的插入部101的内窥镜100一同使用的外套管。与本实施方式的内窥镜用外套管70一同使用的内窥镜100的结构未被特别限定,但优选为具备具有与后述的第一管腔3的内径对应的外径的插入部101的内窥镜100。
内窥镜用外套管70具有管体71、夹持部75以及操作部20。
管体71是形成有第一管腔3、第二管腔4以及第三管腔5的柔软的筒状部件。管体71的材质可以采用硬度是如下的程度的材质:例如管体71在被插入到消化管内时能够容易地模仿消化管的弯曲形状进行弯曲。并且,本实施方式的管体71具有柔软成如下的程度的结构:在第一管腔3内处于负压状态时,第一管腔3能够因该负压而变形为小径。
第一管腔3是具有与管体71的中心线平行的中心线的管腔。第一管腔3是用于供内窥镜100的插入部101贯穿插入的管腔。第一管腔3的内径对应于与本实施方式的内窥镜用外套管70一同使用的内窥镜100的插入部101的外径尺寸,采用内窥镜100的插入部101相对于第一管腔3进退自如和旋转自如的程度的大小。
从第一管腔3的内表面朝向第一管腔3的中心线方向突出的环状的第一气密密封部72形成于第一管腔3的前端部3a的内周面。第一气密密封部72的内径小于作为安装于本实施方式的内窥镜用外套管70的对象的内窥镜100的插入部101的外径。即,当内窥镜100的插入部101被插入于第一气密密封部72时,第一气密密封部72以在第一气密密封部72的基端侧和前端侧这两个区域中保持气密状态的方式分离在第一管腔3的内表面与内窥镜100的插入部101的外周面之间产生的区域。
从第一管腔3的内表面朝向第一管腔3的中心线的方向突出的环状的第二气密密封部73在第一管腔3的中心线方向上形成于比第一气密密封部72靠基端侧的位置。本实施方式的第二气密密封部73设置于固定部件21的第一孔22。第二气密密封部73的内径小于作为安装于本实施方式的内窥镜用外套管70的对象的内窥镜100的插入部101的外径。即,当内窥镜100的插入部101被插入于第二气密密封部73时,第二气密密封部73以在第二气密密封部73的基端侧和前端侧这两个区域中保持气密状态的方式分离在第一管腔3的内表面与插入部101的外周面之间产生的区域。
在插入部101被插入于第一气密密封部72和第二气密密封部73这双方的状态下,产生了通过第一气密密封部72、第二气密密封部73、第一管腔3的内周面以及插入部101的外周面而相对于外部以气密状态划分出的空间。以下,将在管体71中规定该空间的所划分出的区域称为夹持区域74。详细情况在后述进行说明,位于第一气密密封部72与第二气密密封部73之间的第一管腔3的内表面在由上述的夹持区域74规定的空间被减压时夹持插入部101的外表面,由此与上述第一实施方式中公开的球囊11同样地将内窥镜100的插入部101相对于第一管腔3定位并进行保持。
第二管腔4与第一管腔3平行地延伸。第二管腔4是用于供与本实施方式的内窥镜用外套管70一同使用的医疗用处置器具110贯穿插入的管腔。
第三管腔5构成吸气排气管路12的一部分,该吸气排气管路12为了使由上述的夹持区域74规定的空间减压而使气体流动。第三管腔5具有在第一管腔3的第一气密密封部72与第二气密密封部73之间的内周面上开口的前端开口5a。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三管腔5在管体71的前端71a附近在与第一气密密封部72的基端侧稍微远离的位置上具有前端开口5a。当第三管腔5的前端开口5a位于第一管腔3的前端部3a附近时,能够从上述的夹持区域74的前端侧排出夹持区域74内的气体。另外,第三管腔5的前端开口5a的位置可以从第一气密密封部72向基端侧远离,前端开口5a也可以位于第二气密密封部73的附近。作为与第三管腔5的前端开口5a相反侧的开口的基端开口5b与后述的固定部件21的第三孔24连通。
本实施方式的夹持部75具有吸气排气管路12、抽吸管路76、流入管路77以及在上述的第一管腔3中所构成的夹持区域74。
吸气排气管路12具有与第一实施方式相同的结构,但与第一实施方式不同,为了通过抽吸使由上述的夹持区域74规定的空间减压而使气体流动,并且在减压状态下的抽吸被解除时因管体71的恢复力而相反地使流向该空间内的气体流动。
抽吸管路76具有与上述第一实施方式中公开的供给管路13相同的结构,但在安装吸气泵80来取代安装送气泵30的点上不同。该吸气泵80在使用内窥镜用外套管70时始终进行抽吸。
流入管路77具有与上述第一实施方式中公开的排出管路14相同的结构,但通过由吸气泵80从抽吸管路76抽吸气体,而与第一实施方式相反地使气体从外部流入。本实施方式的流入管路77具有在上述第一实施方式中公开的弹性筒部件16。与上述第一实施方式同样,能够通过旋转部件25相对于固定部件21的旋转而压迫弹性筒部件16。旋转部件25对弹性筒部件16的压迫使流入管路77封闭。
在本实施方式中,构成流入管路77的一部分的弹性筒部件16作为如下的施力部件发挥功能:相对于固定部件21对旋转部件25施力以使得固定部件21与旋转部件25的相对位置成为使流入管路77处于开放状态的规定的位置关系。
在具有上述的夹持区域74(包含第一气密密封部72和第二气密密封部73)、吸气排气管路12、抽吸管路76以及流入管路77的本实施方式的夹持部75中,夹持区域74的内周面能够在第一管腔3内与插入部101的外表面接触。本实施方式的夹持部75能够通过第一管腔3的内周面与插入部101的外表面的接触而对插入部101进行保持以使得成为插入部101在第一管腔3中被定位的状态。在本实施方式中,通过经由吸气排气管路12的抽吸而使夹持部75的形状能够发生变化。
操作部20具有第一实施方式中公开的固定部件21和旋转部件25。操作部20仅在配置有上述的抽吸管路76和流入管路77来取代第一实施方式中公开的供给管路13和排气管路的点上与第一实施方式不同,其他与第一实施方式相同。
在本实施方式中,由旋转部件25和弹性筒部件16构成停止气体从流入管路77流入的流入停止机构。流入停止机构能够通过旋转部件25相对于固定部件21的旋转动作而切换外气能够从流入管路77流入的状态和外气不能从流入管路77流入的状态。旋转部件25的按压面29a在相对于固定部件21产生了规定的角度差以上的角度差时压迫所述弹性筒部件16而使流入管路77封闭。由此,流入停止机构在相对于管体71具有规定的角度差以上的角度差时封闭流入管路77而限制气体从流入管路77流入,开始进行由夹持区域74规定的空间的减压。
这样,本实施方式的操作部20能够通过操作部20的旋转部件25相对于固定部件21的旋转动作而切换夹持状态和开放状态,在该夹持状态下利用夹持部75使插入部101相对于第一管腔3被定位,在该开放状态下插入部101能够在第一管腔3内进退和旋转。
对本实施方式的内窥镜用外套管70的作用进行说明。
在使用图19所示的本实施方式的内窥镜用外套管70时,如图20所示,在抽吸管路76上安装有吸气泵80。吸气泵80的结构可以与安装于内窥镜100的公知的吸气泵相同。并且,吸气泵80也可以采用收集进入到第一管腔3内的体液等的构造。在本实施方式的内窥镜用外套管70与内窥镜100一同使用的情况下,除了安装于内窥镜100而被使用的吸气泵之外,还安装有用于内窥镜用外套管70的其他吸气泵80。
并且,内窥镜用外套管70与第一实施方式同样地能够与医疗用处置器具110一同使用。
通过组合本实施方式的内窥镜用外套管70、上述的内窥镜100、吸气泵80以及医疗用处置器具110而构成医疗系统。在使用该医疗系统时,吸气泵80始终被驱动,始终从抽吸管路76抽吸气体。
对于内窥镜100的插入部101与本实施方式的内窥镜用外套管70能够相对旋转的状态(开放状态)进行说明。
本实施方式的开放状态是指如下的状态:由上述的夹持区域74规定的空间是常压(大气压),第一管腔3的内周面不夹持插入部101的外周面,由此插入部101相对于第一管腔3未被定位(参照图19)。即,本实施方式的开放状态是指第一管腔3借助管体71自身的恢复力而维持比插入部101的外径大的初始的内径的状态。
接着,对夹持部75夹持插入部101以使得内窥镜100的插入部101与本实施方式的内窥镜用外套管70能够一体地旋转的状态(夹持状态)进行说明。
操作者为了使内窥镜100的插入部101和本实施方式的内窥镜用外套管70一体地旋转而进行的操作与第一实施方式同样对于操作者来说是直观的操作。
当操作者把持图20所示的旋转部件25并使其相对于固定部件21旋转时,旋转部件25相对于固定部件21旋转。在该阶段,管体71不旋转。因旋转部件25相对于固定部件21旋转而使构成流入管路77的弹性筒部件16被旋转部件25的按压面29a压迫。当弹性筒部件16被压迫时,因弹性筒部件16被压扁而使流入管路77封闭。
在流入管路77封闭的状态下,利用始终处于抽吸状态的吸气泵80对抽吸管路76、吸气排气管路12以及夹持区域74的内部空间进行减压。如图21所示,当由夹持区域74规定的空间被减压时,管体71发生弹性变形以使得第一管腔3的内表面与内窥镜100的插入部101的外周面接触。由此,内窥镜100的插入部101被保持在相对于第一管腔3被定位的状态。这样,处于减压状态的夹持区域74能够夹持内窥镜100的插入部101。
当操作者停止对图20所示的旋转部件25的操作时,流入管路77的封闭因弹性筒部件16的恢复力而被解除。由此,内窥镜用外套管70成为上述的开放状态,管体71恢复到初始的形状,内窥镜100的插入部101在第一管腔3内进退自如并且旋转自如。
像以上说明那样,根据本实施方式的内窥镜用外套管70,通过对操作部20的旋转部件25进行使内窥镜用外套管70以内窥镜用外套管70的管体71的中心线为旋转中心而旋转那样的操作,内窥镜用外套管70的夹持部75(在本实施方式中为夹持区域74的第一管腔3的内表面)对内窥镜100的插入部101的前端附近的外周面进行保持。其结果为,通过单手握持内窥镜用外套管70和内窥镜100的插入部101并使双方都旋转的操作,而使内窥镜100的插入部101的前端与内窥镜用外套管70的前端一体地旋转。
以上,参照附图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进行了详细描述,但具体的结构不限于本实施方式,也包含有不脱离本发明的主旨的范围的设计变更等。
并且,上述的各实施方式和变形例中示出的结构要素能够适当组合而构成。
产业上的可利用性
本发明能够用于内窥镜用外套管和医疗系统。
标号说明
1、40、50、60、70:内窥镜用外套管;2、71:管体;3:第一管腔;4:第二管腔;5:第三管腔;6:处置器具引导管;7:延长管腔;10、61、75:夹持部;11:球囊;11A:小型球囊;12:吸气排气管路;13:供给管路;14、57:排出管路;15:分支管路;16:弹性筒部件;20、51、62:操作部;21、63:固定部件;21a:被卡合部(槽);22:第一孔;23:第二孔;24:第三孔;25、52、64:旋转部件;26:第一连通路;27:第二连通路;28:供给侧开口部;29:排出侧开口部;29a:按压面;30:送气泵;31:弹簧件;41:第二球囊;53:盖部件;54:第一大径区域;55:第二大径区域;56:小径区域;65:开关;66:螺线管;72:第一气密密封部;73:第二气密密封部;74:夹持区域;76:抽吸管路;77:流入管路;80:吸气泵;100:内窥镜;101:插入部;110:医疗用处置器具。
Claims (10)
1.一种内窥镜用外套管,其能够与具有向体内插入的插入部的内窥镜一同使用,其特征在于,该内窥镜用外套管具有:
管体,其形成有用于供所述插入部贯穿插入的第一管腔;
形状能够变化的夹持部,其能够在所述第一管腔内与所述插入部的外表面接触,能够通过与所述插入部的外表面的接触而对所述插入部进行保持以使得成为所述插入部在所述第一管腔中被定位的状态;以及
操作部,其按照能够以与所述第一管腔的中心线平行的线为旋转中心而相对于所述管体进行旋转动作的方式与所述管体的端部连接,通过所述旋转动作来切换夹持状态和开放状态,在所述夹持状态下利用所述夹持部使所述插入部相对于所述第一管腔被定位,在所述开放状态下所述插入部能够在所述第一管腔内进退和旋转。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内窥镜用外套管,其特征在于,
所述夹持部具有:
可伸缩的球囊,其被固定于所述第一管腔;
吸气排气管路,其与所述球囊的内部连通,沿着所述第一管腔延伸到所述操作部;
供给管路,其设置于所述操作部,与所述吸气排气管路连通,以使得从用于供给气体的泵向所述吸气排气管路供给所述气体;以及
排出管路,其设置于所述操作部,与所述吸气排气管路连通,以使得所述气体从所述吸气排气管路释放,
所述操作部具有排气停止机构,该排气停止机构在相对于所述管体具有规定的角度差以上的旋转角度差时封闭所述排出管路,而限制所述气体从所述排出管路释放。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内窥镜用外套管,其特征在于,
所述操作部具有:
固定部件,其配置有所述吸气排气管路、所述供给管路以及所述排出管路各自的至少一部分,固定于所述管体的所述端部;
旋转部件,其具有所述排气停止机构,该旋转部件以能够相对于所述固定部件进行所述旋转动作的方式与所述固定部件连结;以及
施力部件,其相对于所述固定部件对所述旋转部件施力以使得所述固定部件与所述旋转部件的相对位置成为使所述排出管路处于开放状态的规定的位置关系。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内窥镜用外套管,其特征在于,
所述施力部件具有由弹性部件构成的弹性筒部件,该弹性筒部件构成所述排出管路,
所述旋转部件具有按压面,该按压面在相对于所述固定部件产生了所述规定的角度差以上的角度差时压迫所述弹性筒部件,由此封闭所述排出管路。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内窥镜用外套管,其特征在于,
所述施力部件由弹簧件构成,该弹簧件将所述固定部件和所述旋转部件连结。
6.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内窥镜用外套管,其特征在于,
所述球囊配置于所述管体的与所述端部相反的端侧。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内窥镜用外套管,其特征在于,
所述球囊具有配置于所述管体的所述端部的第二球囊。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内窥镜用外套管,其中,
所述夹持部具有:
环状的第一气密密封部,其在所述管体的中心线方向上配置于与所述端部相反侧的一端,能够在整周范围内与所述插入部的外周面接触;
环状的第二气密密封部,其在所述管体的中心线方向上配置于所述端部,能够在整周的范围内与所述插入部的外周面接触;
抽吸管路,其在所述第一气密密封部与所述第二气密密封部之间在所述第一管腔的内表面上开口,并且能够与抽吸气体的泵连接;以及
外气导入管路,其在所述抽吸管路的中间部的一部分处与所述抽吸管路连接,
所述操作部具有流入停止机构,该流入停止机构在相对于所述管体具有规定的角度差以上的旋转角度差时封闭所述外气导入管路,而限制所述气体从所述外气导入管路流入。
9.根据权利要求1至8中的任意一项所述的内窥镜用外套管,其特征在于,
所述管体具有与所述第一管腔平行地延伸的第二管腔。
10.一种医疗系统,其特征在于,该医疗系统具有:
权利要求2至8中的任意一项所述的内窥镜用外套管;
内窥镜,其具有能够贯穿插入于所述第一管腔中的插入部;以及
所述泵。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JP2015-037288 | 2015-02-26 | ||
JP2015037288 | 2015-02-26 | ||
PCT/JP2016/054255 WO2016136514A1 (ja) | 2015-02-26 | 2016-02-15 | 内視鏡用オーバーチューブ及び医療システム |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06793927A true CN106793927A (zh) | 2017-05-31 |
CN106793927B CN106793927B (zh) | 2018-09-07 |
Family
ID=5678832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1680002330.1A Active CN106793927B (zh) | 2015-02-26 | 2016-02-15 | 内窥镜用外套管和医疗系统 |
Country Status (5)
Country | Link |
---|---|
US (1) | US20170156573A1 (zh) |
EP (1) | EP3263010A4 (zh) |
JP (1) | JP6058248B1 (zh) |
CN (1) | CN106793927B (zh) |
WO (1) | WO2016136514A1 (zh) |
Cited By (2)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8523943A (zh) * | 2018-04-19 | 2018-09-14 | 王成德 | 一种用于介入治疗的医疗器械 |
US11602146B2 (en) | 2017-03-30 | 2023-03-14 | National University Corporation Kitami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 Connector and fluid supply system |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4)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8095678A (zh) * | 2017-11-08 | 2018-06-01 | 刘卫辉 | 内镜用自动弹射固定支持系统 |
JP2022517104A (ja) * | 2019-01-15 | 2022-03-04 | ボストン サイエンティフィック サイムド,インコーポレイテッド | 内視鏡用安定化ツールと関連する使用方法 |
WO2021181503A1 (ja) * | 2020-03-10 | 2021-09-16 | オリンパス株式会社 | 内視鏡用オーバーチューブ、内視鏡システム、および内視鏡の挿入方法 |
CN114306920B (zh) * | 2022-01-05 | 2023-07-21 | 姜玉雷 | 一种用于腔镜与输尿管或导流管配合使用的密封帽 |
Citations (8)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US20050027246A1 (en) * | 2003-08-01 | 2005-02-03 | Medtronic Ave. | Rotary valve for balloon catheter |
JP2007089813A (ja) * | 2005-09-28 | 2007-04-12 | Fujinon Corp | 内視鏡装置 |
JP2011010950A (ja) * | 2009-07-03 | 2011-01-20 | Fujifilm Corp | 内視鏡用挿入補助具 |
JP2011083487A (ja) * | 2009-10-16 | 2011-04-28 | Hoya Corp | 内視鏡カバーおよび内視鏡カバーセット |
US20110245615A1 (en) * | 2010-03-31 | 2011-10-06 | Fujifilm Corporation | Bending-insertion assisting instrument and insertion path securing apparatus |
JP2012192029A (ja) * | 2011-03-16 | 2012-10-11 | Fujifilm Corp | オーバーチューブ固定装置,固定部材および内視鏡 |
CN103961049A (zh) * | 2008-03-31 | 2014-08-06 | 智能医疗系统有限公司 | 与内窥镜一起使用的组件 |
CN104000549A (zh) * | 2013-02-25 | 2014-08-27 | 广州耀远实业有限公司 | 一种带球囊多腔道内窥镜护套 |
Family Cites Families (5)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US4654027A (en) * | 1985-10-30 | 1987-03-31 | Dragan William B | Vascular dilating device |
US5158553A (en) * | 1990-12-26 | 1992-10-27 | Cardiopulmonics | Rotatably actuated constricting catheter valve |
JP3826928B2 (ja) * | 2003-10-14 | 2006-09-27 | フジノン株式会社 | 内視鏡の挿入補助具 |
JP2005230082A (ja) * | 2004-02-17 | 2005-09-02 | Olympus Corp | 内視鏡用オーバチューブ |
US9386910B2 (en) * | 2012-07-18 | 2016-07-12 | Apollo Endosurgery, Inc. | Endoscope overtube for insertion through a natural body orifice |
-
2016
- 2016-02-15 JP JP2016562037A patent/JP6058248B1/ja active Active
- 2016-02-15 EP EP16755261.1A patent/EP3263010A4/en not_active Withdrawn
- 2016-02-15 WO PCT/JP2016/054255 patent/WO2016136514A1/ja active Application Filing
- 2016-02-15 CN CN201680002330.1A patent/CN106793927B/zh active Active
-
2017
- 2017-02-17 US US15/435,926 patent/US20170156573A1/en not_active Abandoned
Patent Citations (8)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US20050027246A1 (en) * | 2003-08-01 | 2005-02-03 | Medtronic Ave. | Rotary valve for balloon catheter |
JP2007089813A (ja) * | 2005-09-28 | 2007-04-12 | Fujinon Corp | 内視鏡装置 |
CN103961049A (zh) * | 2008-03-31 | 2014-08-06 | 智能医疗系统有限公司 | 与内窥镜一起使用的组件 |
JP2011010950A (ja) * | 2009-07-03 | 2011-01-20 | Fujifilm Corp | 内視鏡用挿入補助具 |
JP2011083487A (ja) * | 2009-10-16 | 2011-04-28 | Hoya Corp | 内視鏡カバーおよび内視鏡カバーセット |
US20110245615A1 (en) * | 2010-03-31 | 2011-10-06 | Fujifilm Corporation | Bending-insertion assisting instrument and insertion path securing apparatus |
JP2012192029A (ja) * | 2011-03-16 | 2012-10-11 | Fujifilm Corp | オーバーチューブ固定装置,固定部材および内視鏡 |
CN104000549A (zh) * | 2013-02-25 | 2014-08-27 | 广州耀远实业有限公司 | 一种带球囊多腔道内窥镜护套 |
Cited By (3)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US11602146B2 (en) | 2017-03-30 | 2023-03-14 | National University Corporation Kitami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 Connector and fluid supply system |
CN108523943A (zh) * | 2018-04-19 | 2018-09-14 | 王成德 | 一种用于介入治疗的医疗器械 |
CN108523943B (zh) * | 2018-04-19 | 2020-08-28 | 王成德 | 一种用于介入治疗的医疗器械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US20170156573A1 (en) | 2017-06-08 |
JPWO2016136514A1 (ja) | 2017-04-27 |
WO2016136514A1 (ja) | 2016-09-01 |
JP6058248B1 (ja) | 2017-01-11 |
CN106793927B (zh) | 2018-09-07 |
EP3263010A1 (en) | 2018-01-03 |
EP3263010A4 (en) | 2018-11-21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06793927A (zh) | 内窥镜用外套管和医疗系统 | |
CN100500103C (zh) | 外科处理器械 | |
CN105073041B (zh) | 外套管以及处置器具 | |
CN100475124C (zh) | 内窥镜插入辅助工具和内窥镜装置 | |
EP2402052B1 (en) | Balloon catheter | |
CN103917179B (zh) | 套管针支撑装置 | |
CN103781394A (zh) | 用于内窥镜的气囊状进入设备 | |
CN104968304B (zh) | 用于幽门括约肌的充胀式阻塞装置 | |
CN106793922B (zh) | 外套管 | |
JP5425695B2 (ja) | 内視鏡装置 | |
CN104885028A (zh) | 操作输入装置和主从系统 | |
CN105792725A (zh) | 内窥镜用的挠性管部和内窥镜 | |
JP3749070B2 (ja) | 内視鏡装置 | |
US20100056865A1 (en) | Actuator for intraductal moving body and endoscope | |
JP5246687B2 (ja) | 管内自走装置 | |
JP2009056056A (ja) | 内視鏡案内管装置 | |
CN103598899B (zh) | 一种医用取物器 | |
JP2014180386A (ja) | 胃瘻カテーテル用内視鏡 | |
JP2000271076A5 (zh) | ||
JPH06339455A (ja) | 挿入具 | |
JP4614283B2 (ja) | 対象物内部処置装置 | |
US10543345B2 (en) | Fluid delivery device with positionable tube | |
JP2011010952A (ja) | 内視鏡装置用バルーンユニットおよび内視鏡装置 | |
JP2010125019A (ja) | バルーン付内視鏡 | |
JP3942557B2 (ja) | 内視鏡装置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