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6741180B - 汽车副车架及汽车 - Google Patents
汽车副车架及汽车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06741180B CN106741180B CN201611261735.5A CN201611261735A CN106741180B CN 106741180 B CN106741180 B CN 106741180B CN 201611261735 A CN201611261735 A CN 201611261735A CN 106741180 B CN106741180 B CN 106741180B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mounting
- side plate
- plate
- mounting base
- frame body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Active
Links
- 230000002265 prevention Effect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29
- 230000003139 buffering effect Effect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18
- 230000003014 reinforcing effect Effect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9
- 238000003466 welding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4
- 238000010586 diagram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7
- 238000000034 method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5
- 230000000694 effects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05194 fraction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15572 biosynthetic process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4891 communic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6866 deterior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5516 engineering process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2708 enhancing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7613 environmental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9434 install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13011 mating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4080 punch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35939 shock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Classifications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2—LAND VEHICLES FOR TRAVELLING OTHERWISE THAN ON RAILS
- B62D—MOTOR VEHICLES; TRAILERS
- B62D21/00—Understructures, i.e. chassis frame on which a vehicle body may be mounted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2—LAND VEHICLES FOR TRAVELLING OTHERWISE THAN ON RAILS
- B62D—MOTOR VEHICLES; TRAILERS
- B62D21/00—Understructures, i.e. chassis frame on which a vehicle body may be mounted
- B62D21/15—Understructures, i.e. chassis frame on which a vehicle body may be mounted having impact absorbing means, e.g. a frame designed to permanently or temporarily change shape or dimension upon impact with another body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Combustion & Propulsion (AREA)
- Transportation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Body Structure For Vehicles (AREA)
Abstract
一种汽车副车架,包括车架本体和连接在车架本体上的防撞组件,车架本体包括相对设置的第一侧面和第二侧面,第一侧面为车架本体靠近汽车底盘的一侧面,防撞组件包括两个安装座和防撞梁,两个安装座相对设置地连接在车架本体的第一侧面上,防撞梁连接于两个安装座之间,定义汽车行驶的方向为第一方向,安装座向着远离第一侧面的方向倾斜设置,且安装座的倾斜方向与第一方向相反。本发明的汽车副车架能避免了冲击物与蓄电池直接发生碰撞,可有效的保护蓄电池,提高了汽车驾驶的安全性。本发明还涉及一种汽车。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汽车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汽车副车架及汽车。
背景技术
随着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显著提高,作为现代交通工具的汽车数量迅猛增加,这也加剧了道路的拥堵、大气的污染和环境的恶化。因此,对于环境无污染的电动汽车越来越受到重视。
通常,电动汽车的蓄电池设置在汽车最近靠近地面的底盘上,并位于前副车架的后方。而汽车前副车架主要用于支撑发动机零件以及保护其它零件不受底面的冲击物(地面上的凸起或硬质物体)影响。但是,由于前副车架的结构限制,无法对蓄电池进行有效保护,蓄电池容易受到来自地面的冲击物的撞击,严重时会造成蓄电池破损、漏电等重大问题。因此,为了提高电动汽车驾驶的安全性,需要改变前副车架的结构,使前副车架可以保护蓄电池显得十分必要。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了一种汽车副车架,能避免了冲击物与蓄电池直接发生碰撞,可有效的保护蓄电池,提高了汽车驾驶的安全性。
本发明解决其技术问题是采用以下的技术方案来实现的。
一种汽车副车架,包括车架本体和连接在车架本体上的防撞组件,车架本体包括相对设置的第一侧面和第二侧面,第一侧面为车架本体靠近汽车底盘的一侧面,防撞组件包括两个安装座和防撞梁,两个安装座相对设置地连接在车架本体的第一侧面上,防撞梁连接于两个安装座之间,定义汽车行驶的方向为第一方向,安装座向着远离第一侧面的方向倾斜设置,且安装座的倾斜方向与第一方向相反。
在本发明的较佳实施例中,上述安装座包括安装板、第一侧板、第二侧板和第三侧板,安装板连接在车架本体的第一侧面上,第一侧板与第二侧板相对设置地连接在安装板上,第三侧板分别与安装板、第一侧板和第二侧板连接。
在本发明的较佳实施例中,上述车架本体的两端分别设有一个第一定位孔,第一定位孔贯穿第一侧面和第二侧面,安装座上设有第二定位孔,第二定位孔贯穿安装板,且第一定位孔与第二定位孔轴线对齐设置。
在本发明的较佳实施例中,上述安装座上设有安装槽,安装槽贯穿第一侧板和第二侧板,防撞梁的两端分别连接在安装座的安装槽内。
在本发明的较佳实施例中,上述安装座上设有加强筋,加强筋连接于安装板与第三侧板之间。
在本发明的较佳实施例中,上述安装座上设有第一缓冲区和第二缓冲区,第一缓冲区连接于第一侧板与安装板和第三侧板之间,第二缓冲区连接于第二侧板与安装板和第三侧板之间,且第一缓冲区和第二缓冲区呈圆弧形结构。
在本发明的较佳实施例中,上述安装座由一块板材冲压形成安装板、第一侧板、第二侧板和第三侧板。
在本发明的较佳实施例中,上述安装座通过焊接的方式连接在车架本体上。
在本发明的较佳实施例中,上述防撞梁为管状结构。
本发明的另一目的在于,提供了一种汽车,能避免了冲击物与蓄电池直接发生碰撞,可有效的保护蓄电池,提高了汽车驾驶的安全性。
一种汽车,其特征在于,包括蓄电池和上述的汽车副车架,蓄电池设置于汽车副车架的一侧。
本发明的汽车副车架的防撞组件连接在车架本体上,车架本体包括相对设置的第一侧面和第二侧面,第一侧面为车架本体靠近汽车底盘的一侧面,防撞组件包括两个安装座和防撞梁,两个安装座相对设置的连接在车架本体的第一侧面上,防撞梁连接于两个安装座之间。因此,当汽车行驶过程中受到来自地面的冲击物的碰撞,冲击物首先与蓄电池前方的防撞梁发生碰撞,防撞梁和安装座受力发生变形,避免了冲击物与蓄电池直接发生碰撞,可有效的保护蓄电池,提高了汽车驾驶的安全性。
上述说明仅是本发明技术方案的概述,为了能够更清楚了解本发明的技术手段,而可依照说明书的内容予以实施,并且为了让本发明的上述和其他目的、特征和优点能够更明显易懂,以下特举较佳实施例,并配合附图,详细说明。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的汽车副车架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发明的汽车副车架的拆分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发明的防撞组件的安装座的结构示意图。
图4是将本发明的汽车副车架设置在汽车内的局部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更进一步阐述本发明为达成预定发明目的所采取的技术手段及功效,以下结合附图及较佳实施例,对依据本发明提出的汽车副车架及汽车的具体实施方式、结构、特征及其功效,详细如下:
有关本发明的前述及其它技术内容、特点及功效,在以下配合参考图式的较佳实施例的详细说明中将可清楚呈现。通过具体实施方式的说明,当可对本发明为达成预定目的所采取的技术手段及功效得以更加深入且具体的了解,然而所附图式仅是提供参考与说明之用,并非用来对本发明加以限制。
图1是本发明的汽车副车架的结构示意图。图2是本发明的汽车副车架的拆分结构示意图。如图1和图2所示,在本实施例中,汽车副车架10包括车架本体12和连接在车架本体12上的防撞组件14。定义汽车行驶的方向为第一方向X。
车架本体12包括相对设置的第一侧面121和第二侧面122,其中,第一侧面121为车架本体12靠近汽车底盘的一侧面。车架本体12的两端分别设有一个第一定位孔101,第一定位孔101贯穿第一侧面121和第二侧面122。在本实施例中,车架本体12包括第一支撑框123和第二支撑框124,第二支撑框124连接在第一支撑框123上形成车架本体12,即第一侧面121为第一支撑框123的底面,第二侧面122为第二支撑框124的顶面。
图3是本发明的防撞组件的安装座的结构示意图。如图1、图2和图3所示,在本实施例中,防撞组件14包括两个安装座141和防撞梁148,两个安装座141相对设置地连接在车架本体12的第一侧面121上,防撞梁148连接于两个安装座141之间。具体地,安装座141包括安装板142、第一侧板143、第二侧板144和第三侧板145,安装板142连接在车架本体12的第一侧面121上,第一侧板143与第二侧板144相对设置地连接在安装板142上,第三侧板145分别与安装板142、第一侧板143和第二侧板144连接。在本实施例中,安装座141由一块板材冲压形成安装板142、第一侧板143、第二侧板144和第三侧板145,但并不以此为限,例如安装座141可由多块板材依次焊接形成。
进一步地,安装座141上设有第二定位孔102,第二定位孔102贯穿安装板142,且第一定位孔101与第二定位孔102轴线对齐设置。在本实施例中,安装座141可通过螺栓穿过第一定位孔101和第二定位孔102固定连接在车架本体12上,也可通过焊接的方式连接在车架本体12上。
进一步地,安装座141上设有配合连接防撞梁148的安装槽103,安装槽103贯穿第一侧板143和第二侧板144,且安装槽103的轴线方向垂直于第一方向X,防撞梁148的两端分别连接在两个安装座141的安装槽103内,如图1所示。
进一步地,安装座141上设有加强筋146,加强筋146连接于安装板142与第三侧板145之间。在本实施例中,加强筋146用于增强安装座141的整体结构强度,加强筋146由安装座141利用冲压的方式一体形成,且加强筋146可为向外凸出的条状结构,也可为向内凹陷的槽状结构。
进一步地,安装座141上设有第一缓冲区104和第二缓冲区105,第一缓冲区104连接于第一侧板143与安装板142和第三侧板145之间,第二缓冲区105连接于第二侧板144与安装板142和第三侧板145之间,且第一缓冲区104和第二缓冲区105呈圆弧形结构。在本实施例中,第一缓冲区104用于分散第一侧板143与安装板142和第三侧板145之间的应力,第二缓冲区105第二侧板144与安装板142和第三侧板145之间的应力,也就是说缓冲区能避免安装座141应力集中,有利于增强安装座141的整体结构强度。
进一步地,安装座141向着远离第一侧面121的方向倾斜设置,且安装座141的倾斜方向与第一方向X相反。在本实施例中,安装座141的第一侧板143、第二侧板144和第三侧板145向着远离第一侧面121的方向倾斜设置,且第一侧板143、第二侧板144和第三侧板145的倾斜方向与第一方向X相反。因为安装座141的设置方向是沿着与第一方向X相反的方向倾斜设置,当安装座141受到碰撞力时会发生压溃式变形,从而大大吸收碰撞能量,避免了安装座141撕裂、脱焊现象。
在本实施例中,如图1和图2所示,防撞梁148为管状结构,防撞梁148的两端设置在安装座141的安装槽103内,并通过塞焊的方式连接在安装座141上。防撞梁148为空心结构,使得防撞梁148不仅具有足够的强度,而且防撞梁148重量轻。
图4是将本发明的汽车副车架设置在汽车内的局部示意图。本发明的汽车副车架10用于保护蓄电池10a不受底面物体冲击,而造成的蓄电池10a破损、漏电等问题。如图4所示,蓄电池10a设置于汽车副车架10的一侧,且防撞组件14设置于蓄电池10a前下方(沿第一方向X的前下方)。当汽车行驶过程中受到来自地面的冲击物的碰撞时,冲击物首先与蓄电池10a前方的防撞梁148发生碰撞,防撞梁148和安装座141受力发生变形,吸收冲击物的动能,避免了冲击物与蓄电池10a直接发生碰撞,可有效的保护蓄电池10a。
本发明的汽车副车架10的防撞组件14连接在车架本体12上,车架本体12包括相对设置的第一侧面121和第二侧面122,第一侧面121为车架本体12靠近汽车底盘的一侧面,防撞组件14包括两个安装座141和防撞梁148,两个安装座141相对设置的连接在车架本体12的第一侧面121上,防撞梁148连接于两个安装座141之间。因此,当汽车行驶过程中受到来自地面的冲击物的碰撞,冲击物首先与蓄电池10a前方的防撞梁148发生碰撞,防撞梁148和安装座141受力发生变形,避免了冲击物与蓄电池10a直接发生碰撞,可有效的保护蓄电池10a,提高了汽车驾驶的安全性。
本发明还提供了一种汽车,该汽车包括如上所述的汽车副车架10。在本实施例中,本发明的汽车为纯电动汽车或混合动力汽车,但并不以此为限。关于汽车的其它结构可以参见现有技术,在此不再赘述。
本发明并不限于上述实施方式中的具体细节,在本发明的技术构思范围内,可以对本发明的技术方案进行多种简单变型,这些简单变型均属于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在上述具体实施方式中所描述的各个具体技术特征,在不矛盾的情况下,可以通过任何合适的方式进行组合。为了避免不必要的重复,本发明对各种可能的组合方式不再另行说明。
Claims (10)
1.一种汽车副车架,其特征在于,包括车架本体(12)和连接在所述车架本体(12)上的防撞组件(14),所述车架本体(12)包括相对设置的第一侧面(121)和第二侧面(122),所述第一侧面(121)为所述车架本体(12)靠近汽车底盘的一侧面,所述防撞组件(14)包括两个安装座(141)和防撞梁(148),两个所述安装座(141)相对设置地连接在所述车架本体(12)的第一侧面(121)上,所述防撞梁(148)连接于两个所述安装座(141)之间,定义汽车行驶的方向为第一方向,所述安装座(141)向着远离所述第一侧面(121)的方向倾斜设置,且所述安装座(141)的倾斜方向与第一方向相反。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汽车副车架,其特征在于,所述安装座(141)包括安装板(142)、第一侧板(143)、第二侧板(144)和第三侧板(145),所述安装板(142)连接在所述车架本体(12)的第一侧面(121)上,所述第一侧板(143)与所述第二侧板(144)相对设置地连接在所述安装板(142)上,所述第三侧板(145)分别与所述安装板(142)、第一侧板(143)和第二侧板(144)连接。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汽车副车架,其特征在于,所述车架本体(12)的两端分别设有一个第一定位孔(101),所述第一定位孔(101)贯穿所述第一侧面(121)和所述第二侧面(122),所述安装座(141)上设有第二定位孔(102),所述第二定位孔(102)贯穿所述安装板(142),且所述第一定位孔(101)与所述第二定位孔(102)轴线对齐设置。
4.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汽车副车架,其特征在于,所述安装座(141)上设有安装槽(103),所述安装槽(103)贯穿所述第一侧板(143)和所述第二侧板(144),所述防撞梁(148)的两端分别连接在所述安装座(141)的安装槽(103)内。
5.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汽车副车架,其特征在于,所述安装座(141)上设有加强筋(146),所述加强筋(146)连接于所述安装板(142)与所述第三侧板(145)之间。
6.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汽车副车架,其特征在于,所述安装座(141)上设有第一缓冲区(104)和第二缓冲区(105),所述第一缓冲区(104)连接于所述第一侧板(143)与所述安装板(142)和所述第三侧板(145)之间,所述第二缓冲区(105)连接于所述第二侧板(144)与所述安装板(142)和所述第三侧板(145)之间,且所述第一缓冲区(104)和所述第二缓冲区(105)呈圆弧形结构。
7.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汽车副车架,其特征在于,所述安装座(141)由一块板材冲压形成所述安装板(142)、第一侧板(143)、第二侧板(144)和第三侧板(145)。
8.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汽车副车架,其特征在于,所述安装座(141)通过焊接的方式连接在所述车架本体(12)上。
9.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汽车副车架,其特征在于,所述防撞梁(148)为管状结构。
10.一种汽车,其特征在于,包括蓄电池和权利要求1至9任一项所述的汽车副车架,所述蓄电池(10a)设置于所述汽车副车架的一侧。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611261735.5A CN106741180B (zh) | 2016-12-30 | 2016-12-30 | 汽车副车架及汽车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611261735.5A CN106741180B (zh) | 2016-12-30 | 2016-12-30 | 汽车副车架及汽车 |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06741180A CN106741180A (zh) | 2017-05-31 |
CN106741180B true CN106741180B (zh) | 2019-03-29 |
Family
ID=5895397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1611261735.5A Active CN106741180B (zh) | 2016-12-30 | 2016-12-30 | 汽车副车架及汽车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106741180B (zh) |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2)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10282019A (zh) * | 2019-06-26 | 2019-09-27 | 浙江吉利控股集团有限公司 | 一种防撞梁结构及车辆 |
CN117302351B (zh) * | 2023-10-19 | 2024-03-08 | 帅翼驰(河南)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 | 一种汽车一体化副车架及其成型方法 |
Citations (7)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US6390224B1 (en) * | 1999-02-19 | 2002-05-21 | Honda Giken Kogyo Kabushiki Kaisha | Front sub-frame structure |
EP1712451A2 (de) * | 2005-04-13 | 2006-10-18 | Audi Ag | Als Fahrschemel ausgebildeter Hilfsrahmen für Kraftfahrzeuge |
CN103144672A (zh) * | 2013-02-22 | 2013-06-12 | 安徽江淮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 一种汽车副车架机构 |
CN203996438U (zh) * | 2014-04-23 | 2014-12-10 | 浙江吉利控股集团有限公司 | 车身防撞吸能装置连接板 |
WO2015194047A1 (ja) * | 2014-06-20 | 2015-12-23 |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 スタビライザの取付構造 |
CN205632657U (zh) * | 2016-05-04 | 2016-10-12 | 浙江吉利控股集团有限公司 | 一种汽车副车架的加强结构 |
CN205769570U (zh) * | 2016-06-30 | 2016-12-07 | 宁波吉利汽车研究开发有限公司 | 汽车副车架及汽车 |
-
2016
- 2016-12-30 CN CN201611261735.5A patent/CN106741180B/zh active Active
Patent Citations (7)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US6390224B1 (en) * | 1999-02-19 | 2002-05-21 | Honda Giken Kogyo Kabushiki Kaisha | Front sub-frame structure |
EP1712451A2 (de) * | 2005-04-13 | 2006-10-18 | Audi Ag | Als Fahrschemel ausgebildeter Hilfsrahmen für Kraftfahrzeuge |
CN103144672A (zh) * | 2013-02-22 | 2013-06-12 | 安徽江淮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 一种汽车副车架机构 |
CN203996438U (zh) * | 2014-04-23 | 2014-12-10 | 浙江吉利控股集团有限公司 | 车身防撞吸能装置连接板 |
WO2015194047A1 (ja) * | 2014-06-20 | 2015-12-23 |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 スタビライザの取付構造 |
CN205632657U (zh) * | 2016-05-04 | 2016-10-12 | 浙江吉利控股集团有限公司 | 一种汽车副车架的加强结构 |
CN205769570U (zh) * | 2016-06-30 | 2016-12-07 | 宁波吉利汽车研究开发有限公司 | 汽车副车架及汽车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06741180A (zh) | 2017-05-31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06240641B (zh) | 一种小型电动车前舱防撞结构 | |
US9242676B2 (en) | Front vehicle body reinforcing structure | |
CN103723025A (zh) | 一种电动车动力总成悬置系统 | |
KR20190021800A (ko) | 전기 자동차의 배터리 장착구조 | |
CN104670341A (zh) | 汽车加强地板结构和汽车 | |
CN102398559B (zh) | 客车正碰溃缩机构 | |
CN106741180B (zh) | 汽车副车架及汽车 | |
CN103052558A (zh) | 车辆的车体结构 | |
CN206049800U (zh) | 一种小型电动车前舱防撞结构 | |
CN201961389U (zh) | 汽车前围板加强结构 | |
CN108340862A (zh) | 吸能盒、防撞梁及电动汽车 | |
CN204210415U (zh) | 一种倒车防撞减震装置 | |
CN201116092Y (zh) | 一种油箱保护挡板 | |
CN205186289U (zh) | 汽车门槛及具有其的纯电动汽车 | |
CN201026851Y (zh) | 机动车安全防护装置 | |
CN204821739U (zh) | 纯电动汽车纵梁根部加强结构及汽车 | |
CN210437262U (zh) | 一种适用于电动车的后纵梁 | |
CN204150117U (zh) | 用于车辆的碰撞对抗装置及车辆的前端部 | |
CN201842144U (zh) | 一种汽车前围 | |
CN202966433U (zh) | 汽车前纵梁加强结构 | |
CN202115458U (zh) | 一种汽车用伸缩式防撞支架 | |
CN112158158A (zh) | 一种汽车保险杠 | |
CN201105763Y (zh) | 一种发动机盖板 | |
CN202368651U (zh) | 车架以及汽车 | |
CN219601428U (zh) | 汽车侧踏支架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