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高效的用于茶叶加工的茶叶生产用清洗设备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茶叶加工机械技术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高效的用于茶叶加工的茶叶生产用清洗设备。
背景技术
由于长期饮茶对人体的健康有不少的好处,因此越来越多的人们将饮茶作为一种习惯。由此对茶叶的需求也在不断的增大。然而,在茶叶生产时,首先需要对茶叶进行清洗,清除掉茶叶中的杂质灰尘等,以便进行后续的加工流程。现有对茶叶清洗的方式主要采用人工进行,其不仅工作劳动强度大,而且清洗效率低,同时在冬天清洗时,由于工人的手部长期处于温度较低的水中,对工人身体健康的损坏较大。虽然目前也有清洗设备,但是其清洗效率低,占地面积大,不能满足现有的对茶叶清洗的需要。
因此,有必要提供一种新的技术方案以克服上述缺陷。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可有效解决上述技术问题的高效的用于茶叶加工的茶叶生产用清洗设备。
为达到本发明之目的,采用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高效的用于茶叶加工的茶叶生产用清洗设备,所述高效的用于茶叶加工的茶叶生产用清洗设备包括底板、位于所述底板上方的第一框体装置、位于所述第一框体装置下方的过滤装置、位于所述过滤装置右侧的第一电缸装置、设置于所述第一框体装置上的推动装置、位于所述第一框体装置上方的第二框体装置、位于所述第二框体装置下方的第二电缸装置、位于所述第二框体装置上方的旋转装置及位于所述旋转装置上方的进料装置,所述底板上设有位于其下方左右两侧的第一支撑块、位于所述第一支撑块下方的第一滚轮、位于其上方的第一支撑杆、位于所述第一支撑杆左侧的第一回收箱、位于所述第一回收箱右侧的第一固定块、位于所述第一回收箱左侧的第二回收箱及位于所述第二回收箱左侧的第二固定块,所述第一框体装置包括第一框体、位于所述第一框体下方的排出框、收容于所述第一框体内的第一挡板、位于所述第一框体左侧的第一支架、位于所述第一挡板上方的第一弹簧、位于所述第一支架下方的第一弯曲杆,所述过滤装置包括第二支撑杆、位于所述第二支撑杆左侧的第一斜杆、位于所述第二支撑杆右侧的第三固定块、位于所述第三固定块右侧的第一过滤网、位于所述第一过滤网下方的第二弹簧、位于所述第二弹簧下方的第一横杆及位于所述第一横杆下方的第三支撑杆,所述第一电缸装置包括第一电缸、位于所述第一电缸左右两侧的第二斜杆、位于所述第一电缸下方的第一推动杆、位于所述第一推动杆下方的第四固定块、位于所述第四固定块下方的引流板及位于所述第一推动杆左侧的第二挡板,所述推动装置包括第二电缸、位于所述第二电缸左侧的第二推动杆、位于所述第二推动杆左侧的第一推板、位于所述第一推板左侧的第二支架、设置于所述第二支架左端的第二滚轮、设置于所述第二滚轮上的若干第一凸块及位于所述第二电缸下方的第三支架,所述第二框体装置包括第二框体、收容于所述第二框体内左右两侧的集中块、位于所述第二框体右侧的第四支架、设置于所述第四支架上的第三斜杆、位于所述第三斜杆下方的第四斜杆、位于所述第二框体下方的第三框体、位于所述第三框体右侧的第一管道、位于所述第一管道右侧的第一固定杆、位于所述第一固定杆下方的壳体及位于所述第四斜杆下方的第二固定杆,所述第二电缸装置包括第三电缸、位于所述第三电缸左侧的第五支架、位于所述第三电缸下方的第三推动杆、位于所述第三推动杆下方的第二横杆、位于所述第二横杆下方的第三弹簧、位于所述第二横杆右侧的第一竖杆、位于所述第一竖杆右侧的第三横杆、位于所述第一竖杆上方的活塞及位于所述活塞上方的导料块,所述旋转装置包括封闭框、位于所述封闭框上方的旋转块、位于所述旋转块下方的第一转轴、位于所述第一转轴下方的第一电机、设置于所述第一电机上的第二支撑块、位于所述封闭框下方的第二电机、位于所述第二电机下方的第二转轴、设置于所述第二转轴上的搅拌杆、位于所述封闭框右侧的第三固定杆及位于所述第三固定杆右侧的第四固定杆,所述进料装置包括进料框、位于所述进料框右侧的第三弯曲杆、位于所述进料框左右两侧的第四弯曲杆及位于所述进料框下方的出料框。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具有如下有益效果:本发明高效的用于茶叶加工的茶叶生产用清洗设备能够对茶叶进行多重清洗,清洗效率高,且清洗效果好,能够有效的清除掉茶叶中的杂质及灰尘等物质,并且可以对用于清洗的水二次利用,节约水资源,节约清洗的成本,其不仅降低工人的劳动强度,而且不会受季节的影响,能够很好的满足现有工厂对茶叶加工的需要。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高效的用于茶叶加工的茶叶生产用清洗设备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发明高效的用于茶叶加工的茶叶生产用清洗设备做出清楚完整的说明。
如图1所示,本发明高效的用于茶叶加工的茶叶生产用清洗设备包括底板1、位于所述底板1上方的第一框体装置2、位于所述第一框体装置2下方的过滤装置3、位于所述过滤装置3右侧的第一电缸装置4、设置于所述第一框体装置2上的推动装置5、位于所述第一框体装置2上方的第二框体装置6、位于所述第二框体装置6下方的第二电缸装置7、位于所述第二框体装置6上方的旋转装置8及位于所述旋转装置8上方的进料装置9。
如图1所示,所述底板1呈长方体且水平放置,所述底板1上设有位于其下方左右两侧的第一支撑块11、位于所述第一支撑块11下方的第一滚轮12、位于其上方的第一支撑杆13、位于所述第一支撑杆13左侧的第一回收箱14、位于所述第一回收箱14右侧的第一固定块15、位于所述第一回收箱14左侧的第二回收箱16及位于所述第二回收箱16左侧的第二固定块17。所述第一支撑块11的上表面与所述底板1的下表面固定连接,所述第一支撑块11的下表面设有第一凹槽111。所述第一滚轮12呈圆柱体,所述第一滚轮12收容于所述第一凹槽111内且与所述第一支撑块11枢轴连接,使得所述第一滚轮12可以在所述第一凹槽111内旋转。所述第一支撑杆13呈长方体且竖直放置,所述第一支撑杆13的下端与所述底板1固定连接。所述第一回收箱14呈空心的长方体,所述第一回收箱14的上端设有开口,所述第一回收箱14的下表面与所述底板1的上表面滑动连接。所述第一固定块15呈长方体且竖直放置,所述第一固定块15的下表面与所述底板1的上表面固定连接,所述第一固定块15的左表面顶靠在所述第一回收箱14的右表面上。所述第二回收箱16呈空心的长方体,所述第二回收箱16的上端设有开口,所述第二回收箱16的下表面与所述底板1的上表面滑动连接。所述第二固定块17呈长方体,所述第二固定块17的下表面与所述底板1固定连接,所述第二固定块17的右表面顶靠在所述第二回收箱16的左表面上。
如图1所示,所述第一框体装置2包括第一框体21、位于所述第一框体21下方的排出框22、收容于所述第一框体21内的第一挡板23、位于所述第一框体21左侧的第一支架24、位于所述第一挡板23上方的第一弹簧25、位于所述第一支架24下方的第一弯曲杆26。所述第一框体21呈空心的长方体,所述第一框体21的上端呈开口状,所述第一框体21的横截面呈凹字形,所述第一框体21上设有位于其下表面的第一通孔211,所述第一通孔211呈方形且与所述第一框体21的内部相通。所述排出框22呈空心的长方体且竖直放置,所述排出框22的上下表面相通,所述排出框22的上端对准所述第一通孔211且与所述第一框体21的下表面固定连接,使得所述排出框22的内部与所述第一框体21的内部相通,所述排出框22可以包覆所述第一通孔211。所述第一挡板23呈长方体,所述第一挡板23顶靠在所述第一框体21的内表面上,所述第一挡板23位于所述第一通孔211的上方,所述第一挡板23可以挡住所述第一通孔211。所述第一支架24呈L形,所述第一支架24的下端与所述第一框体21的左表面固定连接,所述第一支架24的上端呈竖直状。所述第一弹簧25呈竖直状,所述第一弹簧25的下端与所述第一挡板23固定连接。所述第一弯曲杆26呈弯曲状,所述第一弯曲杆26的下端与所述第一框体21固定连接,所述第一弯曲杆26的上端与所述第一支架24固定连接。
如图1所示,所述过滤装置3包括第二支撑杆31、位于所述第二支撑杆31左侧的第一斜杆32、位于所述第二支撑杆31右侧的第三固定块33、位于所述第三固定块33右侧的第一过滤网34、位于所述第一过滤网34下方的第二弹簧37、位于所述第二弹簧37下方的第一横杆36及位于所述第一横杆36下方的第三支撑杆35。所述第二支撑杆31呈长方体且竖直放置,所述第二支撑杆31的下端与所述底板1固定连接。所述第一斜杆32呈倾斜状,所述第一斜杆32的下端与所述底板1固定连接,所述第一斜杆32的上端与所述第二支撑杆31的侧面固定连接。所述第三固定块33呈长方体,所述第三固定块33的左表面与所述第二支撑杆31的右表面固定连接。所述第一过滤网34的左端与所述第三固定块33枢轴连接,使得所述第一过滤网34可以围绕所述第三固定块33旋转,所述第一过滤网34顶靠在所述排出框22的下表面上,使得所述第一过滤网34上的茶叶无法穿过所述第一过滤网34的滤孔,使得茶叶集中到所述排出框22内。所述第三支撑杆35呈长方体且竖直放置,所述第三支撑杆35位于所述第一回收箱14与所述第二回收箱16之间,所述第三支撑杆35呈长方体且竖直放置,所述第三支撑杆35的下端与所述底板1固定连接,所述第三支撑杆35的上端与所述第一横杆36的下表面固定连接。所述第一横杆36呈长方体且水平放置。所述第二弹簧37呈竖直状,所述第二弹簧37的上端与所述第一过滤网34固定连接,所述第二弹簧37的下端与所述第一横杆36固定连接,进而对所述第一过滤网34起到支撑作用。
如图1所示,所述第一电缸装置4包括第一电缸41、位于所述第一电缸41左右两侧的第二斜杆42、位于所述第一电缸41下方的第一推动杆43、位于所述第一推动杆43下方的第四固定块44、位于所述第四固定块44下方的引流板45及位于所述第一推动杆43左侧的第二挡板46。所述第一电缸41与电源连接,使其可以正常运行,所述第一电缸41上设有开关,方便其打开或者关闭,所述第一电缸41的上表面与所述第一框体21的下表面固定连接。所述第二斜杆42设有两个,所述第二斜杆42呈倾斜状,所述第二斜杆42的上端与所述第一框体21的下表面固定连接,所述第二斜杆42的下端与所述第一电缸41的侧面固定连接。所述第一推动杆43呈长方体且竖直放置,所述第一推动杆43的上端与所述第一电缸41连接,使得所述第一电缸41可以带动所述第一推动杆43上下移动,所述第一推动杆43的下端设有第二凹槽,所述第二凹槽呈长方体状。所述第四固定块44呈长方体,所述第四固定块44收容于所述第二凹槽内且与所述第一推动杆43枢轴连接,使得所述第四固定块44可以在所述第二凹槽内旋转,所述第四固定块44的下表面与所述引流板45的上表面固定连接。所述引流板45呈长方体,所述引流板45的左端设有第三凹槽451,所述第三凹槽451呈长方形,所述引流板45的左端与所述第一过滤网34的右端固定连接。所述第二挡板46呈长方体,所述第二挡板46的下端与所述引流板45的上表面固定连接,所述第二挡板46位于所述第三凹槽451的右侧,方便茶叶穿过所述第三凹槽451进入到所述第一回收箱14内。
如图1所示,所述推动装置5包括第二电缸51、位于所述第二电缸51左侧的第二推动杆52、位于所述第二推动杆52左侧的第一推板53、位于所述第一推板53左侧的第二支架、设置于所述第二支架左端的第二滚轮54、设置于所述第二滚轮54上的若干第一凸块55及位于所述第二电缸51下方的第三支架56。所述第二电缸51与电源连接,使其可以正常运行,所述第二电缸51上设有开关,方便其打开或者关闭。所述第二推动杆52呈长方体且水平放置,所述第二推动杆52的右端与所述第二电缸51连接,使得所述第二电缸51可以带动所述第二推动杆52左右移动,所述第二推动杆52的左端与所述第一推板53的右表面固定连接,进而带动所述第一推板53左右移动,所述第二推动杆52贯穿所述第一框体21的内外表面且与其滑动连接,使得所述第二推动杆52可以左右移动。所述第一推板53呈长方体且竖直放置,所述第一推板53与所述第一框体21的内表面滑动连接,使得所述第一推板53可以在所述第一框体21内左右移动。所述第二支架的上端与所述第一推板53的左表面固定连接,所述第二支架的下端呈倾斜状且设有第四凹槽531。所述第二滚轮54呈圆柱体,所述第二滚轮54收容于所述第四凹槽531内且与所述第二支架枢轴连接,使得所述第二滚轮54可以在所述第四凹槽531内旋转,所述第二滚轮54与电机连接,带动所述第二滚轮54顺时针旋转。所述第一凸块55设有若干个且均与分布在所述第二滚轮54上,所述第一凸块55与所述第二滚轮54固定连接。所述第三支架56呈L形,所述第三支架56的上端与所述第二电缸51的下表面固定连接,所述第三支架56的下端与所述第一框体21的右表面固定连接,所述第一支撑杆13的上端与所述第三支架56的下表面固定连接,进而对所述第三支架56及第一框体21起到支撑作用。
如图1所示,所述第二框体装置6包括第二框体61、收容于所述第二框体61内左右两侧的集中块62、位于所述第二框体61右侧的第四支架63、设置于所述第四支架63上的第三斜杆64、位于所述第三斜杆64下方的第四斜杆65、位于所述第二框体61下方的第三框体66、位于所述第三框体66右侧的第一管道67、位于所述第一管道67右侧的第一固定杆68、位于所述第一固定杆68下方的壳体69及位于所述第四斜杆65下方的第二固定杆60。所述第二框体61呈空心的长方体且水平放置,所述第二框体61的上端呈开口状,所述第二框体61的横截面呈凹字形,所述第二框体61的下表面设有第二通孔611,所述第二通孔611呈方形且与所述第二框体61的内部相通,所述第一支架24的上端与所述第二框体61的下表面固定连接。所述集中块62设有两个且分别位于所述第二框体61内的左右两侧,所述集中块62的横截面呈直角三角形,所述集中块62与所述第二框体61的内表面固定连接,所述集中块62的上表面呈倾斜状,所述集中块62可以将水及茶叶集中到所述第二框体61内的中间,所述集中块62位于所述第二通孔611的左右两侧。所述第四支架63呈L形,所述第四支架63的上端与所述第二框体61的右表面固定连接,所述第四支架63的下端与所述第二电缸51固定连接。所述第三斜杆64呈倾斜状,所述第三斜杆64的两端与所述第三支架63固定连接。所述第四斜杆65呈倾斜状,所述第四斜杆65的上端与所述第四支架63固定连接,所述第四斜杆65的下端与所述第二固定杆60固定连接。所述第三框体66呈空心的长方体且竖直放置,所述第三框体66的上下表面相通,所述第三框体66的上端对准所述第二通孔611且与所述第二框体61的下表面固定连接,使得所述第三框体66的内部与所述第二框体61的内部相通,所述第三框体661上设有位于其右表面的第三通孔及收容于所述第三通孔内的第二过滤网661,所述第三通孔呈圆形且与所述第三框体66的内部相通,所述第二过滤网661呈圆柱体,所述第二过滤网661收容于所述第三通孔内且与所述第三框体66固定连接,所述第二过滤网661可以过滤掉水中的茶叶。所述第一管道67的上端对准所述第三通孔且与所述第三框体66的右表面固定连接,使得所述第一管道67的内部与所述第三框体66的内部相通,所述第一管道67上设有第一阀门671,所述第一阀门671用于控制所述第一管道67内水的流量。所述第一固定杆68呈长方体且竖直放置,所述第一固定杆68的上端与所述第二框体61的下表面固定连接,所述第一固定杆68的下端与所述壳体69的上表面固定连接,所述第一固定杆68上设有位于其左侧的第五斜杆681及位于其右侧的第六斜杆682,所述第五斜杆681呈倾斜状,所述第五斜杆681的上端与所述第二框体61的下表面固定连接,所述第五斜杆681的下端与所述第一固定杆68固定连接,所述第六斜杆682呈倾斜状,所述第六斜杆682的上端与所述第一固定杆68固定连接,所述第六斜杆682的下端与所述壳体69固定连接。所述壳体69呈空心的长方体且水平放置,所述壳体69上设有位于其下表面的第四通孔691、位于其上表面的第五通孔692及收容于其内部的第三过滤网693,所述第四通孔691设有若干个,所述第四通孔691与所述壳体69的内部相通,所述第五通孔692呈圆形且与所述壳体69的内部相通,所述第四通孔691位于所述第五通孔692的右侧,所述第四通孔691位于所述第一框体21的上方,所述第三过滤网693设有两个且左右放置,所述第三过滤网693呈长方体且竖直放置,所述第三过滤网693与所述壳体69的内表面固定连接,所述第三过滤网693之间放置有活性炭,所述第三过滤网693位于所述第四通孔691及第五壳体692之间,所述第一管道67的下端对准所述第五通孔692且与所述壳体69的上表面固定连接,使得所述第一管道67的内部与所述壳体69的内部相通。所述第二固定杆60的右端与所述第四支架63固定连接,所述第二固定杆60的左端与所述壳体69固定连接。
如图1所示,所述第二电缸装置7包括第三电缸71、位于所述第三电缸71左侧的第五支架72、位于所述第三电缸71下方的第三推动杆73、位于所述第三推动杆73下方的第二横杆74、位于所述第二横杆74下方的第三弹簧75、位于所述第二横杆74右侧的第一竖杆76、位于所述第一竖杆76右侧的第三横杆77、位于所述第一竖杆76上方的活塞78及位于所述活塞78上方的导料块79。所述第三电缸71与电源连接,使其可以正常运行,所述第三电缸71上设有开关,方便其打开或者关闭,所述第三电缸71的右表面与所述第三框体61的左表面固定连接。所述第五支架72呈L形,所述第五支架72的下端与所述第三电缸71的左表面固定连接,所述第五支架72的上端与所述第二框体61的下表面固定连接。所述第三推动杆73呈长方体且竖直放置,所述第三推动杆73的上端与所述第三电缸71连接,使得所述第三电缸71可以带动所述第三推动杆73上下移动,所述第三推动杆73上设有位于其左侧的第一定位杆731,所述第一定位杆731呈长方体且水平放置,所述第一定位杆731的右端与所述第三推动杆73的侧面固定连接,所述第一定位杆731的左端顶靠在所述第一支架24上且与其滑动连接。所述第二横杆74呈长方体且水平放置,所述第三推动杆73的下端与所述第二横杆74的上表面固定连接。所述第三弹簧75呈竖直状,所述第三弹簧75的上端与所述第二横杆74固定连接,所述第三弹簧75的下端与所述第一支架24固定连接,进而对所述第二横杆74起到支撑作用。所述第一竖杆76呈长方体且竖直放置,所述第二横杆74的右端与所述第一竖杆76的左表面固定连接,进而可以带动所述第一竖杆76上下移动。所述第三横杆77呈长方体且水平放置,所述第三横杆77的左端与所述第一竖杆76的右表面固定连接,所述第一弹簧25的上端与所述第三横杆77固定连接。所述活塞78呈长方体且水平放置,所述第一竖杆76的上端与所述活塞78的下表面固定连接,所述活塞78的侧面与所述第三框体66的内表面滑动连接,使得所述活塞78可以在所述第三框体66内上下移动。所述导料块79的横截面呈直角三角形,所述导料块79的下表面与所述活塞78的上表面固定连接,所述导料块79的左表面与所述第三框体66的内表面滑动连接,所述导料块79的上表面呈倾斜状,方便将水及茶叶集中到其右侧。
如图1所示,所述旋转装置8包括封闭框81、位于所述封闭框81上方的旋转块82、位于所述旋转块82下方的第一转轴83、位于所述第一转轴83下方的第一电机84、设置于所述第一电机84上的第二支撑块85、位于所述封闭框81下方的第二电机86、位于所述第二电机86下方的第二转轴88、设置于所述第二转轴88上的搅拌杆87、位于所述封闭框81右侧的第三固定杆80及位于所述第三固定杆80右侧的第四固定杆89。所述封闭框81呈空心的圆台状,所述封闭框81位于所述第二框体61的上方。所述旋转块82呈圆台状,所述旋转块82上设有位于其侧面的若干刷毛821,所述刷毛821设有若干个,所述刷毛821水平放置,所述刷毛821的一端与所述旋转块82的侧面固定连接。所述第一转轴83呈圆柱体且竖直放置,所述第一转轴83的上端与所述旋转块82的下表面固定连接,所述第一转轴83的下端与所述第一电机84连接,使得所述第一电机84可以带动所述第一转轴83旋转,所述第一转轴83贯穿所述封闭框81的内外表面且与其滑动连接,使得所述第一转轴83可以稳定的旋转。所述第一电机84与电源连接,使其可以正常运行,所述第一电机84上设有开关,方便将其打开或者关闭,且该开关可以设置在所述封闭框81的外侧。所述第二支撑块85设有若干个,所述第二支撑块85的一端与所述第一电机84固定连接,所述第二支撑块85的另一端与所述封闭框81的内表面固定连接,进而对所述第一电机84起到支撑作用。所述第二电机86与电源连接,使其可以正常运行,所述第二电机86上设有开关,方便将其打开或者关闭,所述第二电机86的上表面与所述封闭框81的下表面固定连接。所述第二转轴88呈圆柱体且竖直放置,所述第二转轴88的上端与所述第二电机86连接,使得所述第二电机86可以带动所述第二转轴88旋转,所述第二转轴88位于所述集中块62之间。所述搅拌杆87设有若干个,所述搅拌杆87的一端与所述第二转轴88的侧面固定连接,进而可以对水及茶叶进行搅拌。所述第三固定杆80呈倾斜状,所述第三固定杆80的下端与所述封闭框81的侧面固定连接,所述第三固定杆80上设有位于其下端的第五凹槽801,方便水及茶叶穿过所述第四固定杆89呈竖直状,所述第四固定杆89的下端与所述第二框体61固定连接,所述第四固定杆89的上端与所述第三固定杆80固定连接,所述第四固定杆89上设有位于其左侧的第二弯曲杆891,所述第二弯曲杆891的上端与所述第三固定杆80固定连接,所述第二弯曲杆891的下端与所述第四固定杆89固定连接。
如图1所示,所述进料装置9包括进料框91、位于所述进料框91右侧的第三弯曲杆92、位于所述进料框91左右两侧的第四弯曲杆93及位于所述进料框91下方的出料框94。所述进料框91呈空心的圆台状且位于所述封闭框81的上方,所述进料框91的上端设有开口,所述进料框91的横截面呈凹字形,所述进料框91的下表面设有第六通孔911,所述第六通孔911呈圆形且与所述进料框91的内部相通。所述第三弯曲杆92呈弯曲状,所述第三弯曲杆92的上端与所述进料框91固定连接,所述第三弯曲杆92的下端与所述第三固定杆80固定连接。所述出料框94呈空心的圆台状,所述出料框94的上下表面相通,所述出料框94的上端对准所述第六通孔911且与所述进料框91的下表面固定连接,使得所述出料框94的内部与所述进料框91的内部相通,所述旋转块82收容于所述出料框94内,所述刷毛821的一端顶靠在所述出料框94的内表面上。所述第四弯曲杆93设有两个,所述第四弯曲杆93呈弯曲状,所述第四弯曲杆93的上端与所述进料框91固定连接,所述第四弯曲杆93的下端与所述出料框94的侧面固定连接。
如图1所示,所述本发明高效的用于茶叶加工的茶叶生产用清洗设备使用时,首先打开第一电机84及第二电机85,使得所述第一转轴83及第二转轴88旋转,所述第一转轴83带动所述旋转块82及刷毛821随之旋转,所述刷毛821此时还可以对所述出料框94的内表面进行清扫,所述第二转轴88带动所述搅拌杆87旋转。同时打开第三电缸71,使得所述第三推动杆73向上移动,然后带动所述第二横杆74向上移动,所述第二横杆74使得所述第一竖杆76向上移动,进而使得所述活塞78及导料块79向上移动,直至所述活塞78移动到所述第三通孔的上方。然后将水及茶叶一起倒入到所述进料框91内,水及茶叶进入到所述进料框91内后经过第六通孔911进入到所述出料框94内,此时与刷毛821接触,由于刷毛821随着所述旋转块82旋转,进而可以对茶叶进行刷洗,在与水配合的情况下可以将茶叶上的杂质、灰尘及颗粒杂质等清洗掉。然后经过刷毛821清洗后的茶叶与水滑过所述封闭框81的外表面且掉落到所述第二框体61内,在所述封闭框81右侧的水及茶叶需要穿过所述第五凹槽801。然后由于集中块62的设置,将水及茶叶集中到所述第二框体61内的中间,且由于活塞78位于第三通孔的上方,使得茶叶及水集中到所述导料块79的上方以及集中块62之间,由于第二转轴88带动所述搅拌杆87旋转,进而可以对水及茶叶进行搅拌,使得两者充分的混合,进而对茶叶起到一定的清洗作用,使得对茶叶的清洗效果更好。待搅拌一段时间后,第三电缸71使得所述第三推动杆73向下移动,然后使得所述第二横杆74、第一竖杆76、活塞78及导料块79向下移动,当所述活塞78移动到所述第三通孔的下方时,导料块79上方的水快速的经过第二过滤网661的过滤后进入到所述第一管道67内,打开第一阀门671,使得第一管道67内的水进入到所述壳体69内,然后经过第三过滤网693及活性炭的过滤后经过所述第四通孔691掉落在所述第一框体21内。待全部的水经过第三过滤网693过滤后,所述第三电缸71使得所述第三推动杆73、第二横杆74、第一竖杆76、活塞78及导料块79继续向下移动,直至所述活塞78移动到所述第三框体66的下方,此时所述导料块79的上端收容于所述第三框体66内,然后关闭第三电缸71,所述导料块79上方的茶叶滑过其上表面掉落在所述第一框体21内,与过滤后的水重新接触,进而可以对茶叶再次进行冲洗,且由于水经过过滤,不仅可以保证清洗的效果,还可以对水资源重复利用,节约水资源,并且可以有效的降低成本。然后打开与第二滚轮54连接的电机,使得所述第二滚轮54顺时针旋转,进而可以对所述第一框体21内的水进行搅拌,促进水与茶叶的充分接触,保证清洗的效果。然后打开第三电缸71,使得所述第三推动杆73、第二横杆74、第一竖杆76及第三横杆77向上移动,所述第三横杆77向上拉动所述第一弹簧25,使得所述第一挡板23向上移动,然后第一框体21内的水及部分茶叶进过所述第一通孔211进入到所述排出框22内,然后水经过第一过滤网34的过滤后掉落在所述第二回收箱16内,从而可以将水集中到所述第二回收箱16内。然后打开第二电缸51,使得所述第二推动杆52向左移动,进而使得所述第一推板53及第二支架、第二滚轮54向左移动,从而可以将没有进入到所述排出框22内且停留在所述第一框体21内的茶叶推动到左侧,然后经过第一通孔211进入到所述排出框22内,且集中在所述第一过滤网34上。此时打开第一电缸41,使得所述第一推动杆43向下移动,进而使得所述引流板45及第一过滤网34围绕所述第三固定块33顺时针旋转,使得所述引流板45及第一过滤网34呈倾斜状,然后所述第一过滤网34上方的茶叶滑过其上表面向右移动,且由于第二挡板46的设置,使得茶叶经过所述第三通孔451集中到所述第一回收箱14内,直至全部的茶叶集中到所述第一回收箱14内。至此,本发明高效的用于茶叶加工的茶叶生产用清洗设备使用过程描述完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