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6560336A - 双电机多模复合前驱插电式混合动力系统 - Google Patents

双电机多模复合前驱插电式混合动力系统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6560336A
CN106560336A CN201611113277.0A CN201611113277A CN106560336A CN 106560336 A CN106560336 A CN 106560336A CN 201611113277 A CN201611113277 A CN 201611113277A CN 106560336 A CN106560336 A CN 106560336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gear
motor
wheel
row
plane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611113277.0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6560336B (zh
Inventor
段福海
王豫
陈军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Guangzhou Xinyu Power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Guangzhou Xinyu Power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Guangzhou Xinyu Power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Guangzhou Xinyu Power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611113277.0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06560336B/zh
Publication of CN106560336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6560336A/zh
Priority to US15/719,623 priority patent/US9963029B1/en
Priority to EP17197190.6A priority patent/EP3312035B1/en
Priority to HUE17197190A priority patent/HUE043317T2/hu
Priority to ES17197190T priority patent/ES2726733T3/es
Priority to KR1020170137524A priority patent/KR101871217B1/ko
Priority to JP2017204437A priority patent/JP6401368B2/ja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6560336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6560336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K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PROPULSION UNITS OR OF TRANSMISSIONS IN VEHICLES; 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PLURAL DIVERSE PRIME-MOVERS IN VEHICLES; AUXILIARY DRIVES FOR VEHICLES; INSTRUMENTATION OR DASHBOARDS FOR VEHICLES; ARRANGEMENTS IN CONNECTION WITH COOLING, AIR INTAKE, GAS EXHAUST OR FUEL SUPPLY OF PROPULSION UNITS IN VEHICLES
    • B60K6/00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plural diverse prime-movers for mutual or common propulsion, e.g. hybrid propulsion systems comprising electric motors and internal combustion engines ; Control systems therefor, i.e. systems controlling two or more prime movers, or controlling one of these prime movers and any of the transmission, drive or drive units Informative references: mechanical gearings with secondary electric drive F16H3/72; arrangements for handling mechanical energy structurally associated with the dynamo-electric machine H02K7/00; machines comprising structurally interrelated motor and generator parts H02K51/00; dynamo-electric machin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in H02K see H02K99/00
    • B60K6/20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plural diverse prime-movers for mutual or common propulsion, e.g. hybrid propulsion systems comprising electric motors and internal combustion engines ; Control systems therefor, i.e. systems controlling two or more prime movers, or controlling one of these prime movers and any of the transmission, drive or drive units Informative references: mechanical gearings with secondary electric drive F16H3/72; arrangements for handling mechanical energy structurally associated with the dynamo-electric machine H02K7/00; machines comprising structurally interrelated motor and generator parts H02K51/00; dynamo-electric machin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in H02K see H02K99/00 the prime-movers consisting of electric motors and internal combustion engines, e.g. HEVs
    • B60K6/22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plural diverse prime-movers for mutual or common propulsion, e.g. hybrid propulsion systems comprising electric motors and internal combustion engines ; Control systems therefor, i.e. systems controlling two or more prime movers, or controlling one of these prime movers and any of the transmission, drive or drive units Informative references: mechanical gearings with secondary electric drive F16H3/72; arrangements for handling mechanical energy structurally associated with the dynamo-electric machine H02K7/00; machines comprising structurally interrelated motor and generator parts H02K51/00; dynamo-electric machin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in H02K see H02K99/00 the prime-movers consisting of electric motors and internal combustion engines, e.g. HEVs characterised by apparatus, components or means specially adapted for HEVs
    • B60K6/36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plural diverse prime-movers for mutual or common propulsion, e.g. hybrid propulsion systems comprising electric motors and internal combustion engines ; Control systems therefor, i.e. systems controlling two or more prime movers, or controlling one of these prime movers and any of the transmission, drive or drive units Informative references: mechanical gearings with secondary electric drive F16H3/72; arrangements for handling mechanical energy structurally associated with the dynamo-electric machine H02K7/00; machines comprising structurally interrelated motor and generator parts H02K51/00; dynamo-electric machin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in H02K see H02K99/00 the prime-movers consisting of electric motors and internal combustion engines, e.g. HEVs characterised by apparatus, components or means specially adapted for HEVs characterised by the transmission gearings
    • B60K6/365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plural diverse prime-movers for mutual or common propulsion, e.g. hybrid propulsion systems comprising electric motors and internal combustion engines ; Control systems therefor, i.e. systems controlling two or more prime movers, or controlling one of these prime movers and any of the transmission, drive or drive units Informative references: mechanical gearings with secondary electric drive F16H3/72; arrangements for handling mechanical energy structurally associated with the dynamo-electric machine H02K7/00; machines comprising structurally interrelated motor and generator parts H02K51/00; dynamo-electric machin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in H02K see H02K99/00 the prime-movers consisting of electric motors and internal combustion engines, e.g. HEVs characterised by apparatus, components or means specially adapted for HEVs characterised by the transmission gearings with the gears having orbital motion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K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PROPULSION UNITS OR OF TRANSMISSIONS IN VEHICLES; 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PLURAL DIVERSE PRIME-MOVERS IN VEHICLES; AUXILIARY DRIVES FOR VEHICLES; INSTRUMENTATION OR DASHBOARDS FOR VEHICLES; ARRANGEMENTS IN CONNECTION WITH COOLING, AIR INTAKE, GAS EXHAUST OR FUEL SUPPLY OF PROPULSION UNITS IN VEHICLES
    • B60K1/00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electrical propulsion units
    • B60K1/02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electrical propulsion units comprising more than one electric motor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K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PROPULSION UNITS OR OF TRANSMISSIONS IN VEHICLES; 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PLURAL DIVERSE PRIME-MOVERS IN VEHICLES; AUXILIARY DRIVES FOR VEHICLES; INSTRUMENTATION OR DASHBOARDS FOR VEHICLES; ARRANGEMENTS IN CONNECTION WITH COOLING, AIR INTAKE, GAS EXHAUST OR FUEL SUPPLY OF PROPULSION UNITS IN VEHICLES
    • B60K6/00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plural diverse prime-movers for mutual or common propulsion, e.g. hybrid propulsion systems comprising electric motors and internal combustion engines ; Control systems therefor, i.e. systems controlling two or more prime movers, or controlling one of these prime movers and any of the transmission, drive or drive units Informative references: mechanical gearings with secondary electric drive F16H3/72; arrangements for handling mechanical energy structurally associated with the dynamo-electric machine H02K7/00; machines comprising structurally interrelated motor and generator parts H02K51/00; dynamo-electric machin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in H02K see H02K99/00
    • B60K6/20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plural diverse prime-movers for mutual or common propulsion, e.g. hybrid propulsion systems comprising electric motors and internal combustion engines ; Control systems therefor, i.e. systems controlling two or more prime movers, or controlling one of these prime movers and any of the transmission, drive or drive units Informative references: mechanical gearings with secondary electric drive F16H3/72; arrangements for handling mechanical energy structurally associated with the dynamo-electric machine H02K7/00; machines comprising structurally interrelated motor and generator parts H02K51/00; dynamo-electric machin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in H02K see H02K99/00 the prime-movers consisting of electric motors and internal combustion engines, e.g. HEVs
    • B60K6/50Architecture of the driveline characterised by arrangement or kind of transmission units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双电机多模复合前驱插电式混合动力系统,其发动机、弹性减震器、离合器、第一电机、第一行星排、第二行星排、第三行星排、第二电机依次同轴安装;第一制动器连接盘与第一电机的输出轴连接;第二制动器连接盘与第一行星排连接;第三制动器连接盘与第三行星排连接;第四制动器连接盘分别与第一行星排、第二行星排、第三行星排连接;第五制动器连接盘与第二电机的输出轴连接;第三行星排与输出齿轮组连接,输出齿轮组分别与左输出半轴、右输出半轴连接。本发明系统配置更合理、结构更紧凑、损耗低、可靠性高,实现了发动机多种速比单独驱动模式,发动机、电机多梯度联合ECVT驱动模式,多种速比单电机驱动模式等工作模式。

Description

双电机多模复合前驱插电式混合动力系统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汽车制造领域,特别涉及双电机多模复合前驱插电式混合动力系统。
背景技术
随着环境污染和能源问题愈来愈严重,世界各国陆续出台了新能源汽车的发展战略规划,汽车企业也积极响应该发展战略、积极研发节能环保汽车,主要涉及纯电动汽车和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然而,就现阶段而言,纯电动汽车由于电池成本高、能量密度低、充电时间长、续航里程有限等问题目前还不能克服,因此,一定时期内还难以大批量推广普及。技术上相对比较成熟的混合动力系统成为解决上述问题优选的技术方案。
但是,现有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动力装置中,当发动机单独驱动时,速比单一,难以充分发挥发动机高效区,不能进一步提升发动机单独直接驱动时燃油效率;当发动机驱动时,第一电机和第二电机一直跟随转动导致电机转子轴承寿命大幅降低、系统损耗大的问题;第一电机和第二电机工作转速低、转矩大,存在效率低、体积大、成本高的问题;纯电动驱动时,单电机驱动转速过高,存在系统效率低,机械损耗大,转子轴承寿命短等问题;以及第一电机和第二电机与发动机无法实现多梯度ECVT功能等问题。
发明内容
本发明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提高发动机燃油效率、提高系统寿命、降低系统损耗、提高系统功率密度、实现多工作模式和以及多梯度ECVT功能的双电机多模复合前驱插电式混合动力系统。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的技术方案为:
双电机多模复合前驱插电式混合动力系统,包括发动机、弹性减震器、离合器、第一电机、第一行星排、第二行星排、第三行星排、第二电机、第一制动器连接盘、第二制动器连接盘、第三制动器连接盘、第四制动器连接盘、第五制动器连接盘、输出齿轮组、左输出半轴、右输出半轴;
所述发动机、弹性减震器、离合器、第一电机、第一行星排、第二行星排、第三行星排、第二电机依次同轴安装;
所述第一电机的输出轴为空心轴,第一电机的输出轴与第一行星排连接,所述离合器的输出轴穿过第一电机的输出轴与第二行星排连接;所述第二电机的输出轴与第三行星排连接;所述第一制动器连接盘与第一电机的输出轴连接;所述第二制动器连接盘与第一行星排连接;所述第三制动器连接盘与第三行星排连接;所述第四制动器连接盘分别与第一行星排、第二行星排、第三行星排连接;所述第五制动器连接盘与第二电机的输出轴连接;所述第三行星排与输出齿轮组连接,所述输出齿轮组分别与左输出半轴、右输出半轴连接。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行星排包括第一太阳轮、中间行星轮、中间行星轮轴、第一行星轮、第一行星轮轴、第一内齿圈、第一行星架,所述第一行星轮轴、中间行星轮轴均与第一行星架连接;所述中间行星轮通过花键副与中间行星轮轴连接;所述第一行星轮通过花键副与第一行星轮轴连接;所述第一太阳轮、中间行星轮、第一行星轮依次外啮合连接;所述第一行星轮与第一内齿圈内啮合连接。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电机的输出轴与第一太阳轮连接;所述第一制动器连接盘与第一电机的输出轴前端连接;所述第二制动器连接盘与第一内齿圈连接。
进一步地,所述第二行星排包括第二太阳轮、第二行星轮、第一行星轮轴、第二内齿圈,所述第二行星轮通过花键副与第一行星轮轴连接;所述第二太阳轮与第二行星轮外啮合连接;所述第二行星轮与第二内齿圈内啮合连接。
进一步地,所述第三制动器连接盘与第二内齿圈连接。
进一步地,所述第三行星排包括第三太阳轮、第三行星轮、第三行星轮轴、第二行星架、第三内齿圈,所述第三行星轮轴通过行星轮轴承与第二行星架连接;所述第三行星轮通过花键副与第三行星轮轴连接;所述第三太阳轮与第三行星轮外啮合连接;所述第三行星轮与第三内齿圈内啮合连接。
进一步地,所述第四制动器连接盘分别与第一行星架、第三内齿圈连接。
进一步地,所述第二电机的输出轴前端与第三太阳轮连接;所述第二电机的输出轴后端与第五制动器连接盘连接。
进一步地,所述输出齿轮组包括第一齿轮、第二齿轮、中间轴、第三齿轮、第四齿轮、差速器总成,所述中间轴两端分别与第二齿轮、第三齿轮连接;所述第一齿轮与第二齿轮外啮合连接;所述第三齿轮与第四齿轮外啮合连接;所述第四齿轮与差速器总成输入轴连接。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齿轮与第二行星架固定连接,或第一齿轮与第二行星架通过整体机加一体成型。
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由于使用了发动机、弹性减震器、离合器、第一电机、第一行星排、第二行星排、第三行星排、第二电机、第一制动器连接盘、第二制动器连接盘、第三制动器连接盘、第四制动器连接盘、第五制动器连接盘、输出齿轮组、左输出半轴、右输出半轴等技术特征。将发动机、弹性减震器、离合器、第一电机、第一行星排、第二行星排、第三行星排、第二电机依次同轴安装。并将离合器的输出轴穿过第一电机的空心输出轴与第二行星排连接;第二电机的输出轴与第三行星排连接;第一制动器连接盘与第一电机的输出轴连接;第二制动器连接盘与第一行星排连接;第三制动器连接盘与第三行星排连接;第四制动器连接盘分别与第一行星排、第二行星排、第三行星排连接;第五制动器连接盘与第二电机的输出轴连接。使得本发明系统配置更合理、结构更紧凑、轴向尺寸更小,在传动箱体外采用制动器作为换挡模块,换挡响应迅速、可线性化控制、适合更大柔性换挡、可靠性高;与传统变速箱比较,大幅度减少了摩擦副的搅油损耗和剪切油膜损耗,正向传动和方向传动损耗极大降低,变速箱产热急剧下降;采用了最佳的行星机构布置,减少了各构件搅油损失;有效降低了系统的损耗,提高了系统的功率密度和使用寿命。本发明实现了发动机多种速比单独驱动模式,发动机、电机多梯度联合ECVT驱动模式,双电机联合多梯度ECVT驱动模式,多种速比单电机驱动模式等工作模式,有效满足了现有混合动力系统的使用要求。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原理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发明的具体实施方式作进一步说明。在此需要说明的是,对于这些实施方式的说明用于帮助理解本发明,但并不构成对本发明的限定。此外,下面所描述的本发明各个实施方式中所涉及的技术特征只要彼此之间未构成冲突就可以相互组合。
如附图1所示,双电机多模复合前驱插电式混合动力系统,包括发动机1、弹性减震器2、离合器3、第一电机4、第一行星排5、第二行星排6、第三行星排7、第二电机8、第一制动器连接盘9、第二制动器连接盘10、第三制动器连接盘11、第四制动器连接盘12、第五制动器连接盘13、输出齿轮组14、左输出半轴15、右输出半轴16。具体实施中将发动机1、弹性减震器2、离合器3、第一电机4、第一行星排5、第二行星排6、第三行星排7、第二电机8依次同轴安装。更为具体地,第一电机4的输出轴17为空心轴,第一电机4的输出轴17与第一行星排5连接,离合器3的输出轴18穿过第一电机的输出轴17与第二行星排6连接;第二电机的输出轴19与第三行星排7连接;第一制动器连接盘9与第一电机的输出轴17连接;第二制动器连接盘10与第一行星排5连接;第三制动器连接盘11与第三行星排7连接;第四制动器连接盘12分别与第一行星排5、第二行星排6、第三行星排7连接;第五制动器连接盘13与第二电机的输出轴19连接;第三行星排7与输出齿轮组14连接,输出齿轮组14分别与左输出半轴15、右输出半轴16连接。
上述技术方案,通过将将发动机1、弹性减震器2、离合器3、第一电机4、第一行星排5、第二行星排6、第三行星排7、第二电机8依次同轴安装;离合器3的输出轴18穿过第一电机4的输出轴17与第二行星排6连接,以及将传动箱体外的各个制动器连接盘分别与电机、行星排连接;使得本发明的轴向尺寸更小,结构更紧凑,换挡响应迅速、可线性化控制、可靠性高;大幅度减少了摩擦副的搅油损耗和剪切油膜损耗,正向传动和方向传动损耗极大降低,变速箱产热急剧下降;有效降低了系统的损耗,提高了系统的功率密度和使用寿命。实现了发动机多种速比单独驱动模式,发动机、电机多梯度联合ECVT驱动模式,双电机联合多梯度ECVT驱动模式,多种速比单电机驱动模式等工作模式。
更为具体地,第一行星排5包括第一太阳轮20、中间行星轮21、中间行星轮轴22、第一行星轮23、第一行星轮轴24、第一内齿圈25、第一行星架26,第一行星轮轴24、中间行星轮轴22均与第一行星架26连接;中间行星轮21通过花键副与中间行星轮轴22连接;第一行星轮23通过花键副与第一行星轮轴24连接;第一太阳轮20、中间行星轮21、第一行星轮23依次外啮合连接;第一行星轮23与第一内齿圈25内啮合连接。第一电机4的输出轴17通过花键副与第一太阳轮20连接;第一制动器连接盘9与第一电机4的输出轴17的前端连接;第二制动器连接盘10与第一内齿圈25连接。
第二行星排6包括第二太阳轮27、第二行星轮28、第一行星轮轴24、第二内齿圈29,第二行星轮28通过花键副与第一行星轮轴24连接;第二太阳轮27与第二行星轮28外啮合连接;第二行星轮28与第二内齿圈29内啮合连接;第三制动器连接盘11与第二内齿圈29连接。既本案具体实施过程中第一行星排5和第二行星排6共用第一行星架26和第一行星轮轴24,第一行星轮23和第二行星轮28均安装在第一行星轮轴24上。
第三行星排7包括第三太阳轮30、第三行星轮31、第三行星轮轴32、第二行星架33、第三内齿圈34,第三行星轮轴32通过行星轮轴承与第二行星架33连接;第三行星轮31通过花键副与第三行星轮轴32连接;第三太阳轮30与第三行星轮31外啮合连接;第三行星轮31与第三内齿圈34内啮合连接。第四制动器连接盘12分别与第一行星架26、第三内齿圈34连接。第二电机8的输出轴19前端通过花键副与第三太阳轮30连接;第二电机8的输出轴19后端与第五制动器连接盘13连接。
输出齿轮组14包括第一齿轮35、第二齿轮36、中间轴37、第三齿轮38、第四齿轮39、差速器总成40,中间轴37两端分别与第二齿轮36、第三齿轮38连接;第一齿轮35与第二齿轮36外啮合连接;第三齿轮38与第四齿轮39外啮合连接;第四齿轮39与差速器总成40输入轴连接。第一齿轮35与第二行星架33固定连接,或第一齿轮35与第二行星架33通过采用整体零件机加一体成型。本案具体实施过程中采用将第一齿轮35与第二行星架33分别设计、机加,然后采用固定连接方式。
本发明主要控制策略和工作模式如下:
一、发动机大速比单独驱动模式
当整车行驶条件或驾驶者操控命令需求发动机大速比单独驱动时,离合器3处于闭合状态,第一制动器B1的固定件将第一制器连接盘9释放,进而第一电机4的输出轴17和第一太阳轮20处于自由转动状态;第二制动器B2的固定件将第二制动器连接盘10制动,进而第一内齿圈25处于制动状态;同时,第三制动器B3的固定件将第三制动器连接盘11释放,进而第二内齿圈29处于自由转动状态;第四制动器B4的固定件将第四制动器连接盘12释放,进而第一行星架26和第三内齿圈34处于自由转动状态;第五制动器B5的固定件将第五制动器连接盘13制动,进而第二电机8的输出轴19和第三太阳轮30处于制动状态;发动机1将动力经飞轮盘输入端传递给弹性减震器2,弹性减震器2将动力由离合器3的输出轴18传递给第二太阳轮27,第二太阳轮27通过外啮合关系将动力传递给第二行星轮28,第二行星轮28将动力传递给均安装在第一行星轮轴24上的第一行星轮23,第一行星轮23通过外啮合关系将动力传递给中间行星轮21,中间行星轮21通过外啮合关系将动力传递给第一太阳轮20;由于第一太阳轮20处于自由转动状态,因此,第一太阳轮20按与第二太阳轮27相同转向自由空转,进而带动第一电机4的输出轴17和第一电机转子空转;第二行星轮28通过内啮合关系带动第二内齿圈29转动,由于第二内齿圈29处于自由转动状态,因此,第二内齿圈29按与第二太阳轮27相反转向自由空转;第一行星轮23通过内啮合关系带动第一内齿圈25转动,由于第一内齿圈25处于制动状态,因此,来自第二太阳轮27的动力通过第一行星轮轴24传递给第一行星架26;第一行星架26将动力传递给固定连接的第三内齿圈34,第三内齿圈34通过内啮合关系将动力传递给第三行星轮31,第三行星轮31通过外啮合关系将动力传递给第三太阳轮30,由于第三太阳轮30被制动,因此,来自第一行星架26的动力通过第三行星轮轴32传递给第二行星架33;第二行星架33将动力传递给固定连接的第一齿轮35,第一齿轮35通过外啮合关系将动力传递给第二齿轮36,第二齿轮36将动力传递给通过中间轴37固定连接的第三齿轮38,第三齿轮38通过外啮合关系将动力传递给第四齿轮39,第四齿轮39将动力传递给固定连接的差速器总成40,差速器总成40将动力传递给左输出半轴15和右输出半轴16驱动车辆行驶,实现发动机大速比低速单独驱动车辆行驶模式。
该模式下发动机1满足下列转速关系式:
其中:Z1表示第一太阳轮20齿数;Z2表示第一行星轮23齿数;Z3表示第二行星轮28齿数;Z4表示第二太阳轮27齿数;Z5表示第一内齿圈25齿数;Z6表示第二内齿圈29齿数;Z7表示第三太阳轮30齿数;Z8表示第三内齿圈34齿数;Z9表示第一齿轮35齿数;Z10表示第二齿轮36齿数;Z11表示第三齿轮38齿数;Z12表示第四齿轮39齿数;n1表示第一电机转子的转速;ne表示发动机1的转速;n2表示第二电机转子的转速;n3表示差速器总成输出转速。(全文均按上述表述方式代表各齿轮构件和转动件的参数)
二、发动机中速比单独驱动模式
当整车行驶条件或驾驶者操控命令需求发动机中速比单独驱动时,离合器3处于闭合状态,第一制动器B1的固定件将第一制器连接盘9释放,进而第一电机4的输出轴17和第一太阳轮20处于自由转动状态;同时,第二制动器B2的固定件将第二制动器连接盘10释放,进而第一内齿圈25处于自由转动状态;第三制动器B3的固定件将第三制动器连接盘11制动,进而第二内齿圈29处于制动状态;第四制动器B4的固定件将第四制动器连接盘12释放,进而第一行星架26和第三内齿圈34处于自由转动状态;第五制动器B5的固定件将第五制动器连接盘13制动,进而第二电机8的输出轴19和第三太阳轮30处于制动状态;发动机1将动力经飞轮盘输入端传递给弹性减震器2,弹性减震器2将动力由离合器3的输出轴18传递给第二太阳轮27,第二太阳轮27通过外啮合关系将动力传递给第二行星轮28,第二行星轮28将动力传递给固定连接的第一行星轮23,第一行星轮23通过外啮合关系将动力传递给中间行星轮21,中间行星轮21通过外啮合关系将动力传递给第一太阳轮20;由于第一太阳轮20处于自由转动状态,因此,第一太阳轮20按与第二太阳轮27相同转向自由空转,进而带动第一电机4的输出轴17和第一电机转子15空转;第一行星轮23通过内啮合关系带动第一内齿圈25转动,由于第一内齿圈25处于自由转动状态,因此,第一内齿圈25按与第二太阳轮27相同转向自由空转;第二行星轮28通过内啮合关系带动第二内齿圈29转动,由于第二内齿圈29处于制动状态,因此,来自第二太阳轮27的动力通过第一行星轮轴24传递给第一行星架26;第一行星架26将动力传递给固定连接的第三内齿圈34,第三内齿圈34通过内啮合关系将动力传递给第三行星轮31,第三行星轮31通过外啮合关系将动力传递给第三太阳轮30,由于第三太阳轮30被制动,因此,来自第一行星架26的动力通过第三行星轮轴32传递给第二行星架33;第二行星架33将动力传递给固定连接的第一齿轮35,第一齿轮35通过外啮合关系将动力传递给第二齿轮36,第二齿轮36将动力传递给通过中间轴37固定连接的第三齿轮38,第三齿轮38通过外啮合关系将动力传递给第四齿轮39,第四齿轮39将动力传递给固定连接的差速器总成40,差速器总成40将动力传递给左输出半轴15和右输出半轴16驱动车辆行驶,实现发动机中速比中速单独驱动车辆行驶模式。
该模式下发动机1满足下列转速关系式:
三、发动机小速比单独驱动模式
当整车行驶条件或驾驶者操控命令需求发动机小速比单独驱动时,离合器3处于闭合状态,第一制动器B1的固定件将第一制器连接盘9制动,进而第一电机4的输出轴17和第一太阳轮20处于制动状态;同时,第二制动器B2的固定件将第二制动器连接盘10释放,进而第一内齿圈25处于自由转动状态;第三制动器B3的固定件将第三制动器连接盘11释放,进而第二内齿圈29处于自由转动状态;第四制动器B4的固定件将第四制动器连接盘12释放,进而第一行星架26和第三内齿圈34处于自由转动状态;第五制动器B5的固定件将第五制动器连接盘13制动,进而第二电机8的输出轴19和第三太阳轮30处于制动状态;发动机1将动力经飞轮盘输入端传递给弹性减震器2,弹性减震器2将动力由离合器3的输出轴18传递给第二太阳轮27,第二太阳轮27通过外啮合关系将动力传递给第二行星轮28,第二行星轮28将动力传递给固定连接的第一行星轮23,第一行星轮23通过外啮合关系将动力传递给中间行星轮21,中间行星轮21通过外啮合关系将动力传递给第一太阳轮20;由于第一太阳轮20处于制动状态;第一行星轮23通过内啮合关系带动第一内齿圈25转动,由于第一内齿圈25处于自由转动状态,因此,第一内齿圈25按与第二太阳轮27相同转向自由空转;第二行星轮28通过内啮合关系带动第二内齿圈29转动,第二内齿圈29处于自由转动状态。因此,来自第二太阳轮27的动力通过第一行星轮轴24传递给第一行星架26;第一行星架26将动力传递给固定连接的第三内齿圈34,第三内齿圈34通过内啮合关系将动力传递给第三行星轮31,第三行星轮31通过外啮合关系将动力传递给第三太阳轮30,由于第三太阳轮30被制动,因此,来自第一行星架26的动力通过第三行星轮轴32传递给第二行星架33;第二行星架33将动力传递给固定连接的第一齿轮35,第一齿轮35通过外啮合关系将动力传递给第二齿轮36,第二齿轮36将动力传递给通过中间轴37固定连接的第三齿轮38,第三齿轮38通过外啮合关系将动力传递给第四齿轮39,第四齿轮39将动力传递给固定连接的差速器总成40,差速器总成40将动力传递给左输出半轴15和右输出半轴16驱动车辆行驶,实现发动机小速比高速单独驱动车辆行驶模式。
该模式下发动机1满足下列转速关系式:
四、第二电机单独纯电动驱动模式
当整车行驶条件或驾驶者操控命令达到第二电机单独驱动条件时,离合器3处于闭合状态,第一制动器B1的固定件将第一制器连接盘9释放,进而第一电机4的输出轴17和第一太阳轮20处于自由转动状态;同时,第二制动器B2的固定件将第二制动器连接盘10释放,进而第一内齿圈25处于自由转动状态;第三制动器B3的固定件将第三制动器连接盘11释放,进而第二内齿圈29处于自由转动状态;第四制动器B4的固定件将第四制动器连接盘12制动,进而第一行星架26和第三内齿圈34处于制动状态;第五制动器B5的固定件将第五制动器连接盘13释放,进而第二电机8的输出轴19和第三太阳轮30处于自由转动状态;发动机1和第一电机处于关闭状态,第二电机将动力由其输出轴19传递给第三太阳轮30,第三太阳轮30通过外啮合关系将动力传递给第三行星轮31,第三行星轮31通过内啮合关系将动力传递给第三内齿圈34,由于第三内齿圈34被制动,因此,该动力通过第三行星轮轴32传递给第二行星架33,第二行星架33将动力传递给固定连接的第一齿轮35,第一齿轮35通过外啮合关系将动力传递给第二齿轮36,第二齿轮36将动力传递给通过中间轴37固定连接的第三齿轮38,第三齿轮38通过外啮合关系将动力传递给第四齿轮39,第四齿轮39将动力传递给固定连接的差速器总成40,差速器总成40将动力传递给左输出半轴15和右输出半轴16驱动车辆行驶,实现第二电机大速比高速单独驱动车辆行驶模式。
该模式下第二电机满足下列转速关系式:
五、第一电机单独大速比纯电动驱动模式
当整车行驶条件或驾驶者操控命令达到第一电机大速比单独驱动条件时,离合器3处于打开状态,第一制动器B1的固定件将第一制器连接盘9释放,进而第一电机4的输出轴17和第一太阳轮20处于自由转动状态;同时,第二制动器B2的固定件将第二制动器连接盘10释放,进而第一内齿圈25处于自由转动状态;第三制动器B3的固定件将第三制动器连接盘11制动,进而第二内齿圈29处于制动状态;第四制动器B4的固定件将第四制动器连接盘12释放,进而第一行星架26和第三内齿圈34处于自由转动状态;第五制动器B5的固定件将第五制动器连接盘13制动,进而第二电机8的输出轴19和第三太阳轮30处于制动状态;第一电机4通过其的输出轴17将动力传递给第一太阳轮20,第一太阳轮20通过外啮合关系将动力传递给中间行星轮21,中间行星轮21通过外啮合关系将动力传递给第一行星轮23,第一行星轮23将动力同时传递给固定连接的第二行星轮28和第一内齿圈25,由于第一内齿圈25处于制动器释放状态,因此,第一内齿圈25在第一行星轮23的带动下自由转动;第二行星轮28通过外啮合关系带动第二太阳轮27自由转动;由于第二内齿圈29处于制动状态,因此,来自第一太阳轮20的动力通过第一行星轮轴24传递给第一行星架26,第一行星架26将动力传递给固定连接的第三内齿圈34,第三内齿圈34通过内啮合关系将动力传递给第三行星轮31,第三行星轮31通过外啮合关系将动力传递给第三太阳轮30,由于第三太阳轮30被制动,因此,来自第一行星架26的动力通过第三行星轮轴32传递给第二行星架33;第二行星架33将动力传递给固定连接的第一齿轮35,第一齿轮35通过外啮合关系将动力传递给第二齿轮36,第二齿轮36将动力传递给通过中间轴37固定连接的第三齿轮38,第三齿轮38通过外啮合关系将动力传递给第四齿轮39,第四齿轮39将动力传递给固定连接的差速器总成40,差速器总成40将动力传递给左输出半轴15和右输出半轴16驱动车辆行驶,实现第一电机大速比低速单独驱动车辆行驶模式。
该模式下第一电机满足下列转速关系式:
六、第一电机单独小速比纯电动驱动模式
当整车行驶条件或驾驶者操控命令达到第一电机小速比单独驱动条件时,离合器3处于打开状态,第一制动器B1的固定件将第一制器连接盘9释放,进而第一电机4的输出轴17和第一太阳轮20处于自由转动状态;同时,第二制动器B2的固定件将第二制动器连接盘10制动,进而第一内齿圈25处于制动状态;第三制动器B3的固定件将第三制动器连接盘11释放,进而第二内齿圈29处于自由转动状态;第四制动器B4的固定件将第四制动器连接盘12释放,进而第一行星架26和第三内齿圈34处于自由转动状态;第五制动器B5的固定件将第五制动器连接盘13制动,进而第二电机8的输出轴19和第三太阳轮30处于制动状态;第一电机4通过其的输出轴17将动力传递给第一太阳轮20,第一太阳轮20通过外啮合关系将动力传递给中间行星轮21,中间行星轮21通过外啮合关系将动力传递给第一行星轮23,第一行星轮23将动力同时传递给固定连接的第二行星轮28和第一内齿圈25,由于第一内齿圈25处于制动状态,因此,来自第一太阳轮20的动力通过第一行星轮轴24传递给第一行星架26;同时,第二内齿圈29在第二行星轮28的带动下自由转动;第二行星轮28通过外啮合关系带动第二太阳轮27自由转动;第一行星架26将动力传递给固定连接的第三内齿圈34,第三内齿圈34通过内啮合关系将动力传递给第三行星轮31,第三行星轮31通过外啮合关系将动力传递给第三太阳轮30,由于第三太阳轮30被制动,因此,来自第一行星架26的动力通过第三行星轮轴32传递给第二行星架33;第二行星架33将动力传递给固定连接的第一齿轮35,第一齿轮35通过外啮合关系将动力传递给第二齿轮36,第二齿轮36将动力传递给通过中间轴37固定连接的第三齿轮38,第三齿轮38通过外啮合关系将动力传递给第四齿轮39,第四齿轮39将动力传递给固定连接的差速器总成40,差速器总成40将动力传递给左输出半轴15和右输出半轴16驱动车辆行驶,实现第一电机小速比高速单独驱动车辆行驶模式。
该模式下第一电机满足下列转速关系式:
七、第一电机和第二电机联合纯电动驱动第一梯度ECVT模式
当整车进入中等车速大功率纯电动驱动时,离合器3处于打开状态,第一制动器B1的固定件将第一制器连接盘9释放,进而第一电机4的输出轴17和第一太阳轮20处于自由转动状态;第二制动器B2的固定件将第二制动器连接盘10释放,进而第一内齿圈25处于自由转动状态;同时,第三制动器B3的固定件将第三制动器连接盘11制动,进而第二内齿圈29处于制动状态;第四制动器B4的固定件将第四制动器连接盘12释放,进而第一行星架26和第三内齿圈34处于自由转动状态;第五制动器B5的固定件将第五制动器连接盘13释放,进而第二电机8的输出轴19和第三太阳轮30处于自由转动状态;第一电机4通过其的输出轴17将动力传递给第一太阳轮20,第一太阳轮20通过外啮合关系将动力传递给中间行星轮21,中间行星轮21通过外啮合关系将动力传递给第一行星轮23,第一行星轮23将动力同时传递给固定连接的第二行星轮28和第一内齿圈25,由于第一内齿圈25处于制动器释放状态,因此,第一内齿圈25在第一行星轮23的带动下自由转动;第二行星轮28通过外啮合关系带动第二太阳轮27自由转动;由于第二内齿圈29处于制动状态,因此,来自第一太阳轮20的动力通过第一行星轮轴24传递给第一行星架26,第一行星架26将动力传递给固定连接的第三内齿圈34,第三内齿圈34通过内啮合关系将动力传递给第三行星轮31;第二电机将动力由其输出轴19传递给第三太阳轮30,第三太阳轮30通过外啮合关系将动力传递给第三行星轮31;来自第一电机和第二电机的动力通过第三行星轮31进行耦合,耦合后的动力由第三行星轮轴32传递给第二行星架33;第二行星架33将动力传递给固定连接的第一齿轮35,第一齿轮35通过外啮合关系将动力传递给第二齿轮36,第二齿轮36将动力传递给通过中间轴37固定连接的第三齿轮38,第三齿轮38通过外啮合关系将动力传递给第四齿轮39,第四齿轮39将动力传递给固定连接的差速器总成40,差速器总成40将动力传递给左输出半轴15和右输出半轴16驱动车辆行驶,实现第一电机和第二电机联合第一梯度ECVT纯电动驱动车辆行驶模式。
该模式下第一电机和第二电机满足下列转速关系式:
八、第一电机和第二电机联合纯电动驱动第二梯度ECVT模式
当整车进入较高车速大功率纯电动驱动时,离合器3处于打开状态,第一制动器B1的固定件将第一制器连接盘9释放,进而第一电机4的输出轴17和第一太阳轮20处于自由转动状态;第二制动器B2的固定件将第二制动器连接盘10制动,进而第一内齿圈25处于制动状态;同时,第三制动器B3的固定件将第三制动器连接盘11释放,进而第二内齿圈29处于自由转动状态;第四制动器B4的固定件将第四制动器连接盘12释放,进而第一行星架26和第三内齿圈34处于自由转动状态;第五制动器B5的固定件将第五制动器连接盘13释放,进而第二电机8的输出轴19和第三太阳轮30处于自由转动状态;第一电机4通过其的输出轴17将动力传递给第一太阳轮20,第一太阳轮20通过外啮合关系将动力传递给中间行星轮21,中间行星轮21通过外啮合关系将动力传递给第一行星轮23,第一行星轮23将动力同时传递给固定连接的第二行星轮28和第一内齿圈25,由于第一内齿圈25处于制动状态,因此,来自第一太阳轮20的动力通过第一行星轮轴24传递给第一行星架26;同时,第二内齿圈29在第二行星轮28的带动下自由转动;第二行星轮28通过外啮合关系带动第二太阳轮27自由转动;第一行星架26将动力传递给固定连接的第三内齿圈34,第三内齿圈34通过内啮合关系将动力传递给第三行星轮31;第二电机将动力由其输出轴19传递给第三太阳轮30,第三太阳轮30通过外啮合关系将动力传递给第三行星轮31;来自第一电机和第二电机的动力通过第三行星轮31进行耦合,耦合后的动力由第三行星轮轴32传递给第二行星架33;第二行星架33将动力传递给固定连接的第一齿轮35,第一齿轮35通过外啮合关系将动力传递给第二齿轮36,第二齿轮36将动力传递给通过中间轴37固定连接的第三齿轮38,第三齿轮38通过外啮合关系将动力传递给第四齿轮39,第四齿轮39将动力传递给固定连接的差速器总成40,差速器总成40将动力传递给左输出半轴15和右输出半轴16驱动车辆行驶,实现第一电机和第二电机联合第二梯度ECVT纯电动驱动车辆行驶模式。
该模式下第一电机和第二电机满足下列转速关系式:
九、发动机1联合第二电机的第一梯度ECVT驱动模式
当整车进入低速大转矩工况时,离合器3处于闭合状态,第一制动器B1的固定件将第一制器连接盘9释放,进而第一电机4的输出轴17和第一太阳轮20处于自由转动状态;第二制动器B2的固定件将第二制动器连接盘10制动,进而第一内齿圈25处于制动状态;第三制动器B3的固定件将第三制动器连接盘11释放,进而第二内齿圈29处于自由转动状态;第四制动器B4的固定件将第四制动器连接盘12释放,进而第一行星架26和第三内齿圈34处于自由转动状态;第五制动器B5的固定件将第五制动器连接盘13释放,进而第二电机8的输出轴19和第三太阳轮30处于自由转动状态;发动机1将动力经飞轮盘输入端传递给弹性减震器2,弹性减震器2将动力由离合器3的输出轴18传递给第二太阳轮27,第二太阳轮27通过外啮合关系将动力传递给第二行星轮28,第二行星轮28将动力传递给固定连接的第一行星轮23,第一行星轮23通过外啮合关系将动力传递给中间行星轮21,中间行星轮21通过外啮合关系将动力传递给第一太阳轮20;由于第一太阳轮20处于自由转动状态,因此,第一太阳轮20按与第二太阳轮27相同转向自由空转,进而带动第一电机4的输出轴17和第一电机转子15空转;第二行星轮28通过内啮合关系带动第二内齿圈29转动,由于第二内齿圈29处于自由转动状态,因此,第二内齿圈29按与第二太阳轮27相反转向自由空转;第一行星轮23通过内啮合关系带动第一内齿圈25转动,由于第一内齿圈25处于制动状态,因此,来自第二太阳轮27的动力通过第一行星轮轴24传递给第一行星架26;第一行星架26将动力传递给固定连接的第三内齿圈34,第三内齿圈34通过内啮合关系将动力传递给第三行星轮31;第二电机将动力由其输出轴19传递给第三太阳轮30,第三太阳轮30通过外啮合关系将动力传递给第三行星轮31;来自发动机1和第二电机的动力通过第三行星轮31进行耦合,耦合后的动力由第三行星轮轴32传递给第二行星架33;第二行星架33将动力传递给固定连接的第一齿轮35,第一齿轮35通过外啮合关系将动力传递给第二齿轮36,第二齿轮36将动力传递给通过中间轴37固定连接的第三齿轮38,第三齿轮38通过外啮合关系将动力传递给第四齿轮39,第四齿轮39将动力传递给固定连接的差速器总成40,差速器总成40将动力传递给左输出半轴15和右输出半轴16驱动车辆行驶,实现发动机1和第二电机联合第一梯度ECVT驱动车辆行驶模式。
该模式下发动机1和第二电机满足下列转速关系式:
十、发动机1联合第二电机的第二梯度ECVT驱动模式
当整车进入中速中等转矩工况时,离合器3处于闭合状态,第一制动器B1的固定件将第一制器连接盘9释放,进而第一电机4的输出轴17和第一太阳轮20处于自由转动状态;第二制动器B2的固定件将第二制动器连接盘10释放,进而第一内齿圈25处于自由转动状态;第三制动器B3的固定件将第三制动器连接盘11制动,进而第二内齿圈29处于制动状态;第四制动器B4的固定件将第四制动器连接盘12释放,进而第一行星架26和第三内齿圈34处于自由转动状态;第五制动器B5的固定件将第五制动器连接盘13释放,进而第二电机8的输出轴19和第三太阳轮30处于自由转动状态;发动机1将动力经飞轮盘输入端传递给弹性减震器2,弹性减震器2将动力由离合器3的输出轴18传递给第二太阳轮27,第二太阳轮27通过外啮合关系将动力传递给第二行星轮28,第二行星轮28将动力传递给固定连接的第一行星轮23,第一行星轮23通过外啮合关系将动力传递给中间行星轮21,中间行星轮21通过外啮合关系将动力传递给第一太阳轮20;由于第一太阳轮20处于自由转动状态,因此,第一太阳轮20按与第二太阳轮27相同转向自由空转,进而带动第一电机4的输出轴17和第一电机转子15空转;第一行星轮23通过内啮合关系带动第一内齿圈25转动,由于第一内齿圈25处于自由转动状态,因此,第一内齿圈25按与第二太阳轮27相同转向自由空转;第二行星轮28通过内啮合关系带动第二内齿圈29转动,由于第二内齿圈29处于制动状态,因此,来自第二太阳轮27的动力通过第一行星轮轴24传递给第一行星架26;第一行星架26将动力传递给固定连接的第三内齿圈34,第三内齿圈34通过内啮合关系将动力传递给第三行星轮31;第二电机将动力由其输出轴19传递给第三太阳轮30,第三太阳轮30通过外啮合关系将动力传递给第三行星轮31;来自发动机1和第二电机的动力通过第三行星轮31进行耦合,耦合后的动力由第三行星轮轴32传递给第二行星架33;第二行星架33将动力传递给固定连接的第一齿轮35,第一齿轮35通过外啮合关系将动力传递给第二齿轮36,第二齿轮36将动力传递给通过中间轴37固定连接的第三齿轮38,第三齿轮38通过外啮合关系将动力传递给第四齿轮39,第四齿轮39将动力传递给固定连接的差速器总成40,差速器总成40将动力传递给左输出半轴15和右输出半轴16驱动车辆行驶,实现发动机1和第二电机联合第二梯度ECVT驱动车辆行驶模式。
该模式下发动机1和第二电机满足下列转速关系式:
十一、发动机1联合第二电机的第三梯度ECVT驱动模式
当整车进入高速低转矩工况时,离合器3处于闭合状态,第一制动器B1的固定件将第一制器连接盘9制动,进而第一电机4的输出轴17和第一太阳轮20处于制动状态;第二制动器B2的固定件将第二制动器连接盘10释放,进而第一内齿圈25处于自由转动状态;第三制动器B3的固定件将第三制动器连接盘11释放,进而第二内齿圈29处于自由转动状态;第四制动器B4的固定件将第四制动器连接盘12释放,进而第一行星架26和第三内齿圈34处于自由转动状态;第五制动器B5的固定件将第五制动器连接盘13释放,进而第二电机8的输出轴19和第三太阳轮30处于自由转动状态;发动机1将动力经飞轮盘输入端传递给弹性减震器2,弹性减震器2将动力由离合器3的输出轴18传递给第二太阳轮27,第二太阳轮27通过外啮合关系将动力传递给第二行星轮28,第二行星轮28将动力传递给固定连接的第一行星轮23,第一行星轮23通过外啮合关系将动力传递给中间行星轮21,中间行星轮21通过外啮合关系将动力传递给第一太阳轮20;由于第一太阳轮20处于制动状态;第一行星轮23通过内啮合关系带动第一内齿圈25转动,由于第一内齿圈25处于自由转动状态,因此,第一内齿圈25按与第二太阳轮27相同转向自由空转;第二行星轮28通过内啮合关系带动第二内齿圈29转动,第二内齿圈29处于自由转动状态。因此,来自第二太阳轮27的动力通过第一行星轮轴24传递给第一行星架26;第一行星架26将动力传递给固定连接的第三内齿圈34,第三内齿圈34通过内啮合关系将动力传递给第三行星轮31;第二电机将动力由其输出轴19传递给第三太阳轮30,第三太阳轮30通过外啮合关系将动力传递给第三行星轮31;来自发动机1和第二电机的动力通过第三行星轮31进行耦合,耦合后的动力由第三行星轮轴32传递给第二行星架33;第二行星架33将动力传递给固定连接的第一齿轮35,第一齿轮35通过外啮合关系将动力传递给第二齿轮36,第二齿轮36将动力传递给通过中间轴37固定连接的第三齿轮38,第三齿轮38通过外啮合关系将动力传递给第四齿轮39,第四齿轮39将动力传递给固定连接的差速器总成40,差速器总成40将动力传递给左输出半轴15和右输出半轴16驱动车辆行驶,实现发动机1和第二电机联合第三梯度ECVT驱动车辆行驶模式。
该模式下发动机1和第二电机满足下列转速关系式:
十二、发动机联合第一电机的ECVT驱动模式
当整车进入超速轻转矩工况时,离合器3处于闭合状态,第一制动器B1的固定件将第一制器连接盘9释放,进而第一电机4的输出轴17和第一太阳轮20处于自由转动状态;第二制动器B2的固定件将第二制动器连接盘10释放,进而第一内齿圈25处于自由转动状态;第三制动器B3的固定件将第三制动器连接盘11释放,进而第二内齿圈29处于自由转动状态;第四制动器B4的固定件将第四制动器连接盘12释放,进而第一行星架26和第三内齿圈34处于自由转动状态;第五制动器B5的固定件将第五制动器连接盘13制动,进而第二电机8的输出轴19和第三太阳轮30处于制动状态;发动机1将动力经飞轮盘输入端传递给弹性减震器2,弹性减震器2将动力由离合器3的输出轴18传递给第二太阳轮27,第二太阳轮27通过外啮合关系将动力传递给第二行星轮28,第二行星轮28将动力传递给固定连接的第一行星轮23,第一行星轮23通过外啮合关系将动力传递给中间行星轮21,中间行星轮21通过外啮合关系将动力传递给第一太阳轮20;第一电机4通过其的输出轴17将动力传递给第一太阳轮20,第一太阳轮20通过外啮合关系将动力传递给中间行星轮21,中间行星轮21通过外啮合关系将动力传递给第一行星轮23;来自发动机1和第一电机的动力通过第一行星轮23进行耦合,该耦合后动力通过第一行星轮轴24传递给第一行星架26;第一行星架26将动力传递给固定连接的第三内齿圈34,第三内齿圈34通过内啮合关系将动力传递给第三行星轮31,第三行星轮31通过外啮合关系将动力传递给第三太阳轮30,由于第三太阳轮30被制动,因此,来自第一行星架26的动力通过第三行星轮轴32传递给第二行星架33;第二行星架33将动力传递给固定连接的第一齿轮35,第一齿轮35通过外啮合关系将动力传递给第二齿轮36,第二齿轮36将动力传递给通过中间轴37固定连接的第三齿轮38,第三齿轮38通过外啮合关系将动力传递给第四齿轮39,第四齿轮39将动力传递给固定连接的差速器总成40,差速器总成40将动力传递给左输出半轴15和右输出半轴16驱动车辆行驶,实现发动机1第一电机联合第一梯度ECVT驱动车辆行驶模式。
该模式下发动机1与第一电机满足下列转速关系式:
十三、发动机联合第一电机和第二电机的ECVT驱动模式
当整车需求极大转速低速起步加速时,离合器3处于闭合状态,第一制动器B1的固定件将第一制器连接盘9释放,进而第一电机4的输出轴17和第一太阳轮20处于自由转动状态;第二制动器B2的固定件将第二制动器连接盘10释放,进而第一内齿圈25处于自由转动状态;第三制动器B3的固定件将第三制动器连接盘11释放,进而第二内齿圈29处于自由转动状态;第四制动器B4的固定件将第四制动器连接盘12释放,进而第一行星架26和第三内齿圈34处于自由转动状态;第五制动器B5的固定件将第五制动器连接盘13释放,进而第二电机8的输出轴19和第三太阳轮30处于自由转动状态;发动机1将动力经飞轮盘输入端传递给弹性减震器2,弹性减震器2将动力由离合器3的输出轴18传递给第二太阳轮27,第二太阳轮27通过外啮合关系将动力传递给第二行星轮28,第二行星轮28将动力传递给固定连接的第一行星轮23,第一行星轮23通过外啮合关系将动力传递给中间行星轮21,中间行星轮21通过外啮合关系将动力传递给第一太阳轮20;第一电机4通过其的输出轴17将动力传递给第一太阳轮20,第一太阳轮20通过外啮合关系将动力传递给中间行星轮21,中间行星轮21通过外啮合关系将动力传递给第一行星轮23;来自发动机1和第一电机的动力通过第一行星轮23进行耦合,该耦合后动力通过第一行星轮轴24传递给第一行星架26;第一行星架26将动力传递给固定连接的第三内齿圈34,第三内齿圈34通过内啮合关系将动力传递给第三行星轮31;第二电机将动力由其输出轴19传递给第三太阳轮30,第三太阳轮30通过外啮合关系将动力传递给第三行星轮31;来自发动机1和第二电机的动力通过第三行星轮31进行耦合,耦合后的动力由第三行星轮轴32传递给第二行星架33;第二行星架33将动力传递给固定连接的第一齿轮35,第一齿轮35通过外啮合关系将动力传递给第二齿轮36,第二齿轮36将动力传递给通过中间轴37固定连接的第三齿轮38,第三齿轮38通过外啮合关系将动力传递给第四齿轮39,第四齿轮39将动力传递给固定连接的差速器总成40,差速器总成40将动力传递给左输出半轴15和右输出半轴16驱动车辆行驶,实现发动机1、第一电机和第二电机联合ECVT驱动车辆行驶模式。
该模式下发动机1、第一电机和第二电机满足下列转速关系式:
十四、高效高速大功率补电模式
当整车由发动机大速比单独驱动行驶且电池包电量较低时,离合器3处于闭合状态,第一制动器B1的固定件将第一制器连接盘9释放,进而第一电机4的输出轴17和第一太阳轮20处于自由转动状态;第二制动器B2的固定件将第二制动器连接盘10制动,进而第一内齿圈25处于制动状态;同时,第三制动器B3的固定件将第三制动器连接盘11释放,进而第二内齿圈29处于自由转动状态;第四制动器B4的固定件将第四制动器连接盘12释放,进而第一行星架26和第三内齿圈34处于自由转动状态;第五制动器B5的固定件将第五制动器连接盘13制动,进而第二电机8的输出轴19和第三太阳轮30处于制动状态;第一电机转换为发电机模式;发动机1将动力经飞轮盘输入端传递给弹性减震器2,弹性减震器2将动力由离合器3的输出轴18传递给第二太阳轮27,第二太阳轮27通过外啮合关系将动力传递给第二行星轮28,第二行星轮28将动力传递给固定连接的第一行星轮23,第一行星轮23通过外啮合关系将动力传递给中间行星轮21,中间行星轮21通过外啮合关系将动力传递给第一太阳轮20;由于第一太阳轮20处于自由转动状态且第一电机切换为发电机模式,因此,第一太阳轮20带动第一电机转子15将来自发动机1的一部分动力转换为电能存储到电池包中;第二行星轮28通过内啮合关系带动第二内齿圈29转动,由于第二内齿圈29处于自由转动状态,因此,第二内齿圈29按与第二太阳轮27相反转向自由空转;第一行星轮23通过内啮合关系带动第一内齿圈25转动,由于第一内齿圈25处于制动状态,因此,来自发动机1的另外一部分动力通过第一行星轮轴24传递给第一行星架26;第一行星架26将动力传递给固定连接的第三内齿圈34,第三内齿圈34通过内啮合关系将动力传递给第三行星轮31,第三行星轮31通过外啮合关系将动力传递给第三太阳轮30,由于第三太阳轮30被制动,因此,来自第一行星架26的动力通过第三行星轮轴32传递给第二行星架33;第二行星架33将动力传递给固定连接的第一齿轮35,第一齿轮35通过外啮合关系将动力传递给第二齿轮36,第二齿轮36将动力传递给通过中间轴37固定连接的第三齿轮38,第三齿轮38通过外啮合关系将动力传递给第四齿轮39,第四齿轮39将动力传递给固定连接的差速器总成40,差速器总成40将动力传递给左输出半轴15和右输出半轴16驱动车辆行驶,实现发动机大速比低速单独驱动车辆行驶和高效高速大功率补电模式。
该模式下发动机1和第一电机满足下列转速关系式:
十五、高效中速中等功率补电模式
当整车由发动机中速比单独驱动行驶且电池包电量较低时,离合器3处于闭合状态,第一制动器B1的固定件将第一制器连接盘9释放,进而第一电机4的输出轴17和第一太阳轮20处于自由转动状态;同时,第二制动器B2的固定件将第二制动器连接盘10释放,进而第一内齿圈25处于自由转动状态;第三制动器B3的固定件将第三制动器连接盘11制动,进而第二内齿圈29处于制动状态;第四制动器B4的固定件将第四制动器连接盘12释放,进而第一行星架26和第三内齿圈34处于自由转动状态;第五制动器B5的固定件将第五制动器连接盘13制动,进而第二电机8的输出轴19和第三太阳轮30处于制动状态;第一电机转换为发电机模式;发动机1将动力经飞轮盘输入端传递给弹性减震器2,弹性减震器2将动力由离合器3的输出轴18传递给第二太阳轮27,第二太阳轮27通过外啮合关系将动力传递给第二行星轮28,第二行星轮28将动力传递给固定连接的第一行星轮23,第一行星轮23通过外啮合关系将动力传递给中间行星轮21,中间行星轮21通过外啮合关系将动力传递给第一太阳轮20;由于第一太阳轮20处于自由转动状态且第一电机切换为发电机模式,因此,第一太阳轮20带动第一电机转子15将来自发动机1的一部分动力转换为电能存储到电池包中;第一行星轮23通过内啮合关系带动第一内齿圈25转动,由于第一内齿圈25处于自由转动状态,因此,第一内齿圈25按与第二太阳轮27相同转向自由空转;第二行星轮28通过内啮合关系带动第二内齿圈29转动,由于第二内齿圈29处于制动状态,因此,来自发动机1的另外一部分动力通过第一行星轮轴24传递给第一行星架26;第一行星架26将动力传递给固定连接的第三内齿圈34,第三内齿圈34通过内啮合关系将动力传递给第三行星轮31,第三行星轮31通过外啮合关系将动力传递给第三太阳轮30,由于第三太阳轮30被制动,因此,来自第一行星架26的动力通过第三行星轮轴32传递给第二行星架33;第二行星架33将动力传递给固定连接的第一齿轮35,第一齿轮35通过外啮合关系将动力传递给第二齿轮36,第二齿轮36将动力传递给通过中间轴37固定连接的第三齿轮38,第三齿轮38通过外啮合关系将动力传递给第四齿轮39,第四齿轮39将动力传递给固定连接的差速器总成40,差速器总成40将动力传递给左输出半轴15和右输出半轴16驱动车辆行驶,实现发动机中速比中速单独驱动车辆行驶和高效中速中等功率补电模式。
该模式下发动机1和第一电机满足下列转速关系式:
十六、高效高速大功率发电模式
当车辆处于行驶中因红灯、候车等工况时,离合器3处于闭合状态,第一制动器B1的固定件将第一制器连接盘9释放,进而第一电机4的输出轴17和第一太阳轮20处于自由转动状态;第二制动器B2的固定件将第二制动器连接盘10释放,进而第一内齿圈25处于自由转动状态;同时,第三制动器B3的固定件将第三制动器连接盘11释放,进而第二内齿圈29处于自由转动状态;第四制动器B4的固定件将第四制动器连接盘12制动,进而第一行星架26和第三内齿圈34处于制动状态;第五制动器B5的固定件将第五制动器连接盘13制动,进而第二电机8的输出轴19和第三太阳轮30处于制动状态;第一电机转换为发电机模式。发动机1将动力经飞轮盘输入端传递给弹性减震器2,弹性减震器2将动力由离合器3的输出轴18传递给第二太阳轮27,第二太阳轮27通过外啮合关系将动力传递给第二行星轮28,第二行星轮28将动力传递给固定连接的第一行星轮23,第一行星轮23通过外啮合关系将动力传递给中间行星轮21,中间行星轮21通过外啮合关系将动力传递给第一太阳轮20;由于第一太阳轮20处于自由转动状态且第一电机切换为发电机模式,因此,第一太阳轮20带动第一电机转子15将来自发动机1的动力转换为电能存储到电池包中。同时,整车处于驻车制动模式。
该模式下发动机1和第一电机满足下列转速关系式:
其中:负号表示第一电机转动方向与发动机1转动方向相反。
十七、高效串联混合驱动模式
当整车电池包电量低而整车又处于频繁启停和低速运行工况时,离合器3处于闭合状态,第一制动器B1的固定件将第一制器连接盘9释放,进而第一电机4的输出轴17和第一太阳轮20处于自由转动状态;第二制动器B2的固定件将第二制动器连接盘10释放,进而第一内齿圈25处于自由转动状态;同时,第三制动器B3的固定件将第三制动器连接盘11释放,进而第二内齿圈29处于自由转动状态;第四制动器B4的固定件将第四制动器连接盘12制动,进而第一行星架26和第三内齿圈34处于制动状态;第五制动器B5的固定件将第五制动器连接盘13释放,进而第二电机8的输出轴19和第三太阳轮30处于自由转动状态;第一电机转换为发电机模式。发动机1将动力经飞轮盘输入端传递给弹性减震器2,弹性减震器2将动力由离合器3的输出轴18传递给第二太阳轮27,第二太阳轮27通过外啮合关系将动力传递给第二行星轮28,第二行星轮28将动力传递给固定连接的第一行星轮23,第一行星轮23通过外啮合关系将动力传递给中间行星轮21,中间行星轮21通过外啮合关系将动力传递给第一太阳轮20;由于第一太阳轮20处于自由转动状态且第一电机切换为发电机模式,因此,第一太阳轮20带动第一电机转子15将来自发动机1的动力转换为电能存储到电池包中。第二电机从电池包中获得电能并转化为驱动动力,并将该动力由第二电机8的输出轴19传递给第三太阳轮30,第三太阳轮30通过外啮合关系将动力传递给第三行星轮31,第三行星轮31通过内啮合关系将动力传递给第三内齿圈34,由于第三内齿圈34被制动,因此,该动力通过第三行星轮轴32传递给第二行星架33,第二行星架33将动力传递给固定连接的第一齿轮35,第一齿轮35通过外啮合关系将动力传递给第二齿轮36,第二齿轮36将动力传递给通过中间轴37固定连接的第三齿轮38,第三齿轮38通过外啮合关系将动力传递给第四齿轮39,第四齿轮39将动力传递给固定连接的差速器总成40,差速器总成40将动力传递给左输出半轴15和右输出半轴16驱动车辆行驶,实现第二电机大速比高速单独驱动车辆行驶模式。
十八、快速启动发动机模式
当整车处于低速纯电动行驶中或静止启动时,离合器3处于闭合状态,第一制动器B1的固定件将第一制器连接盘9释放,进而第一电机4的输出轴17和第一太阳轮20处于自由转动状态;第二制动器B2的固定件将第二制动器连接盘10释放,进而第一内齿圈25处于自由转动状态;同时,第三制动器B3的固定件将第三制动器连接盘11释放,进而第二内齿圈29处于自由转动状态;第四制动器B4的固定件将第四制动器连接盘12制动,进而第一行星架26和第三内齿圈34处于制动状态;第五制动器B5的固定件将第五制动器连接盘13释放,进而第二电机8的输出轴19和第三太阳轮30处于自由转动状态;第一电机4通过其的输出轴17将动力传递给第一太阳轮20,第一太阳轮20通过外啮合关系将动力传递给中间行星轮21,中间行星轮21通过外啮合关系将动力传递给第一行星轮23,第一行星轮23将动力同时传递给固定连接的第二行星轮28和第一内齿圈25,由于第一内齿圈25处于制动器释放状态,因此,第一内齿圈25在第一行星轮23的带动下自由转动;第二行星轮28通过外啮合关系带动第二太阳轮27转动,第二太阳轮27将该动力通过离合器3和弹性减震器2带动发动机1的曲轴至设定发动机启动转速,完成发动机1点火启动。
十九、第一电机大速比制动能量回收模式
当整车处于较低车速进行制动时,离合器3处于打开状态,第一制动器B1的固定件将第一制器连接盘9释放,进而第一电机4的输出轴17和第一太阳轮20处于自由转动状态;第二制动器B2的固定件将第二制动器连接盘10释放,进而第一内齿圈25处于自由转动状态;同时,第三制动器B3的固定件将第三制动器连接盘11制动,进而第二内齿圈29处于制动状态;第四制动器B4的固定件将第四制动器连接盘12释放,进而第一行星架26和第三内齿圈34处于自由转动状态;第五制动器B5的固定件将第五制动器连接盘13制动,进而第二电机8的输出轴19和第三太阳轮30处于制动状态;第一电机转换为发电机模式。整车动能由车轮传递给左输出半轴15和右输出半轴16,左输出半轴15和右输出半轴16将动能传递给差速器总成40,差速器总成40将动能传递给固定连接的第四齿轮39,第四齿轮39通过外啮合关系将动能传递给第三齿轮38,第三齿轮38将动能传递给中间轴37固定连接的第二齿轮36,第二齿轮36通过外啮合关系将动能传递给第一齿轮35,第一齿轮35将动能传递给第二行星架33,第二行星架33将动能由第三行星轮轴32传递给第三行星轮31,由于第三太阳轮30被制动,因此,第三行星轮31通过外啮合关系将动能传递给第三内齿圈34。第三内齿圈34将动能传递给第一行星架26,第一行星架26将动能通过第一行星轮轴24传递给第二行星轮28,由于第二内齿圈29被制动,因此,第二行星轮28通过固定连接的第一行星轮23传递给中间行星轮21,进而传递给第一太阳轮20,第一太阳轮20带动第一电机转子15将来自整车的动能转换为电能存储到电池包中,完成对整车的大速比电制动工作模式。
二十、第一电机小速比制动能量回收模式
当整车处于较高车速进行制动时,离合器3处于打开状态,第一制动器B1的固定件将第一制器连接盘9释放,进而第一电机4的输出轴17和第一太阳轮20处于自由转动状态;第二制动器B2的固定件将第二制动器连接盘10制动,进而第一内齿圈25处于制动状态;第三制动器B3的固定件将第三制动器连接盘11释放,进而第二内齿圈29处于自由转动状态;第四制动器B4的固定件将第四制动器连接盘12释放,进而第一行星架26和第三内齿圈34处于自由转动状态;第五制动器B5的固定件将第五制动器连接盘13制动,进而第二电机8的输出轴19和第三太阳轮30处于制动状态;第一电机转换为发电机模式。整车动能由车轮传递给左输出半轴15和右输出半轴16,左输出半轴15和右输出半轴16将动能传递给差速器总成40,差速器总成40将动能传递给固定连接的第四齿轮39,第四齿轮39通过外啮合关系将动能传递给第三齿轮38,第三齿轮38将动能传递给中间轴37固定连接的第二齿轮36,第二齿轮36通过外啮合关系将动能传递给第一齿轮35,第一齿轮35将动能传递给第二行星架33,第二行星架33将动能由第三行星轮轴32传递给第三行星轮31,由于第三太阳轮30被制动,因此,第三行星轮31通过外啮合关系将动能传递给第三内齿圈34。第三内齿圈34将动能传递给第一行星架26,第一行星架26将动能通过第一行星轮轴24传递给第一行星轮23,由于第一内齿圈25被制动,因此,第一行星轮23将动能传递给中间行星轮21,进而传递给第一太阳轮20,第一太阳轮20带动第一电机转子15将来自整车的动能转换为电能存储到电池包中,完成对整车的小速比电制动工作模式。
二十一、第二电机制动能量回收模式
当整车处于高车速进行制动时,离合器3处于打开状态,第一制动器B1的固定件将第一制器连接盘9释放,进而第一电机4的输出轴17和第一太阳轮20处于自由转动状态;第二制动器B2的固定件将第二制动器连接盘10释放,进而第一内齿圈25处于自由转动状态;第三制动器B3的固定件将第三制动器连接盘11释放,进而第二内齿圈29处于自由转动状态;第四制动器B4的固定件将第四制动器连接盘12制动,进而第一行星架26和第三内齿圈34处于制动状态;第五制动器B5的固定件将第五制动器连接盘13释放,进而第二电机8的输出轴19和第三太阳轮30处于自由转动状态;第二电机转换为发电机模式。整车动能由车轮传递给左输出半轴15和右输出半轴16,左输出半轴15和右输出半轴16将动能传递给差速器总成40,差速器总成40将动能传递给固定连接的第四齿轮39,第四齿轮39通过外啮合关系将动能传递给第三齿轮38,第三齿轮38将动能传递给中间轴37固定连接的第二齿轮36,第二齿轮36通过外啮合关系将动能传递给第一齿轮35,第一齿轮35将动能传递给第二行星架33,第二行星架33将动能由第三行星轮轴32传递给第三行星轮31,由于第三内齿圈34被制动,因此,第三行星轮31通过外啮合关系将动能传递给第三太阳轮30。第三太阳轮30带动第二电机转子38将来自整车的动能转换为电能存储到电池包中,完成对整车的高速电制动工作模式。
二十二、第一电机和第二电机联合第一梯度制动能量回收模式
当整车需求中低车速连续大功率制动时,离合器3处于打开状态,第一制动器B1的固定件将第一制器连接盘9释放,进而第一电机4的输出轴17和第一太阳轮20处于自由转动状态;第二制动器B2的固定件将第二制动器连接盘10释放,进而第一内齿圈25处于自由转动状态;第三制动器B3的固定件将第三制动器连接盘11制动,进而第二内齿圈29处于制动状态;第四制动器B4的固定件将第四制动器连接盘12释放,进而第一行星架26和第三内齿圈34处于自由转动状态;第五制动器B5的固定件将第五制动器连接盘13释放,进而第二电机8的输出轴19和第三太阳轮30处于自由转动状态;第一电机和第二电机转换为发电机模式。整车动能由车轮传递给左输出半轴15和右输出半轴16,左输出半轴15和右输出半轴16将动能传递给差速器总成40,差速器总成40将动能传递给固定连接的第四齿轮39,第四齿轮39通过外啮合关系将动能传递给第三齿轮38,第三齿轮38将动能传递给中间轴37固定连接的第二齿轮36,第二齿轮36通过外啮合关系将动能传递给第一齿轮35,第一齿轮35将动能传递给第二行星架33,第二行星架33将动能由第三行星轮轴32传递给第三行星轮31;一部分动能穿戴给第三太阳轮30,第三太阳轮30带动第二电机转子38将来该部分动能转换为电能存储到电池包中;第三行星轮31通过外啮合关系将另外一部分动能传递给第三内齿圈34,第三内齿圈34将动能传递给第一行星架26,第一行星架26将动能通过第一行星轮轴24传递给第二行星轮28,由于第二内齿圈29被制动,因此,第二行星轮28通过固定连接的第一行星轮23传递给中间行星轮21,进而传递给第一太阳轮20,第一太阳轮20带动第一电机转子15将来该部分动能转换为电能存储到电池包中;从而,实现第一电机和第二电机联合中低车速大功率电制动工作模式。
二十三、第一电机和第二电机联合第二梯度制动能量回收模式
当整车需求高车速连续大功率制动时,离合器3处于打开状态,第一制动器B1的固定件将第一制器连接盘9释放,进而第一电机4的输出轴17和第一太阳轮20处于自由转动状态;第二制动器B2的固定件将第二制动器连接盘10制动,进而第一内齿圈25处于制动状态;第三制动器B3的固定件将第三制动器连接盘11释放,进而第二内齿圈29处于自由转动状态;第四制动器B4的固定件将第四制动器连接盘12释放,进而第一行星架26和第三内齿圈34处于自由转动状态;第五制动器B5的固定件将第五制动器连接盘13释放,进而第二电机8的输出轴19和第三太阳轮30处于自由转动状态;第一电机和第二电机转换为发电机模式。整车动能由车轮传递给左输出半轴15和右输出半轴16,左输出半轴15和右输出半轴16将动能传递给差速器总成40,差速器总成40将动能传递给固定连接的第四齿轮39,第四齿轮39通过外啮合关系将动能传递给第三齿轮38,第三齿轮38将动能传递给中间轴37固定连接的第二齿轮36,第二齿轮36通过外啮合关系将动能传递给第一齿轮35,第一齿轮35将动能传递给第二行星架33,第二行星架33将动能由第三行星轮轴32传递给第三行星轮31;一部分动能穿戴给第三太阳轮30,第三太阳轮30带动第二电机转子38将来该部分动能转换为电能存储到电池包中;第三行星轮31通过外啮合关系将另外一部分动能传递给第三内齿圈34,第三内齿圈34将动能传递给第一行星架26,第一行星架26将动能通过第一行星轮轴24传递给第一行星轮23,由于第一内齿圈25被制动,因此,第一行星轮23将动能传递给中间行星轮21,进而传递给第一太阳轮20,第一太阳轮20带动第一电机转子15将该部分动能转换为电能存储到电池包中;从而,实现第一电机和第二电机联合高车速大功率电制动工作模式。
二十四、第一电机和第二电机联合第一梯度倒车行驶模式
当整车进入中等车速纯电动倒车行驶时,离合器3处于打开状态,第一制动器B1的固定件将第一制器连接盘9释放,进而第一电机4的输出轴17和第一太阳轮20处于自由转动状态;第二制动器B2的固定件将第二制动器连接盘10释放,进而第一内齿圈25处于自由转动状态;同时,第三制动器B3的固定件将第三制动器连接盘11制动,进而第二内齿圈29处于制动状态;第四制动器B4的固定件将第四制动器连接盘12释放,进而第一行星架26和第三内齿圈34处于自由转动状态;第五制动器B5的固定件将第五制动器连接盘13释放,进而第二电机8的输出轴19和第三太阳轮30处于自由转动状态;第一电机按与正向驱动时相反转向转动,通过第一电机4的输出轴17将动力传递给第一太阳轮20,第一太阳轮20通过外啮合关系将动力传递给中间行星轮21,中间行星轮21通过外啮合关系将动力传递给第一行星轮23,第一行星轮23将动力同时传递给固定连接的第二行星轮28和第一内齿圈25,由于第一内齿圈25处于制动器释放状态,因此,第一内齿圈25在第一行星轮23的带动下自由转动;第二行星轮28通过外啮合关系带动第二太阳轮27自由转动;由于第二内齿圈29处于制动状态,因此,来自第一太阳轮20的动力通过第一行星轮轴24传递给第一行星架26,第一行星架26将动力传递给固定连接的第三内齿圈34,第三内齿圈34通过内啮合关系将动力传递给第三行星轮31;第二电机按与正向驱动时相反转向转动,将动力由第二电机8的输出轴19传递给第三太阳轮30,第三太阳轮30通过外啮合关系将动力传递给第三行星轮31;来自第一电机和第二电机的动力通过第三行星轮31进行耦合,耦合后的动力由第三行星轮轴32传递给第二行星架33;第二行星架33将动力传递给固定连接的第一齿轮35,第一齿轮35通过外啮合关系将动力传递给第二齿轮36,第二齿轮36将动力传递给通过中间轴37固定连接的第三齿轮38,第三齿轮38通过外啮合关系将动力传递给第四齿轮39,第四齿轮39将动力传递给固定连接的差速器总成40,差速器总成40将动力传递给左输出半轴15和右输出半轴16驱动车辆行驶,实现第一电机和第二电机联合第一梯度ECVT纯电动驱动车辆倒车行驶模式。
该模式下第一电机和第二电机满足下列转速关系式:
其中负号表示与车辆前进行驶时的转动方向相反。
二十五、第一电机和第二电机联合第二梯度倒车行驶模式
当整车进入较高车速纯电动驱动倒车行驶时,离合器3处于打开状态,第一制动器B1的固定件将第一制器连接盘9释放,进而第一电机4的输出轴17和第一太阳轮20处于自由转动状态;第二制动器B2的固定件将第二制动器连接盘10制动,进而第一内齿圈25处于制动状态;同时,第三制动器B3的固定件将第三制动器连接盘11释放,进而第二内齿圈29处于自由转动状态;第四制动器B4的固定件将第四制动器连接盘12释放,进而第一行星架26和第三内齿圈34处于自由转动状态;第五制动器B5的固定件将第五制动器连接盘13释放,进而第二电机8的输出轴19和第三太阳轮30处于自由转动状态;第一电机按与正向驱动时相反转向转动,通过第一电机4的输出轴17将动力传递给第一太阳轮20,第一太阳轮20通过外啮合关系将动力传递给中间行星轮21,中间行星轮21通过外啮合关系将动力传递给第一行星轮23,第一行星轮23将动力同时传递给固定连接的第二行星轮28和第一内齿圈25,由于第一内齿圈25处于制动状态,因此,来自第一太阳轮20的动力通过第一行星轮轴24传递给第一行星架26;同时,第二内齿圈29在第二行星轮28的带动下自由转动;第二行星轮28通过外啮合关系带动第二太阳轮27自由转动;第一行星架26将动力传递给固定连接的第三内齿圈34,第三内齿圈34通过内啮合关系将动力传递给第三行星轮31;第二电机按与正向驱动时相反转向转动,第二电机将动力由其输出轴19传递给第三太阳轮30,第三太阳轮30通过外啮合关系将动力传递给第三行星轮31;来自第一电机和第二电机的动力通过第三行星轮31进行耦合,耦合后的动力由第三行星轮轴32传递给第二行星架33;第二行星架33将动力传递给固定连接的第一齿轮35,第一齿轮35通过外啮合关系将动力传递给第二齿轮36,第二齿轮36将动力传递给通过中间轴37固定连接的第三齿轮38,第三齿轮38通过外啮合关系将动力传递给第四齿轮39,第四齿轮39将动力传递给固定连接的差速器总成40,差速器总成40将动力传递给左输出半轴15和右输出半轴16驱动车辆行驶,实现第一电机和第二电机联合第二梯度ECVT纯电动驱动车辆倒车行驶模式。
该模式下第一电机和第二电机满足下列转速关系式:
其中负号表示与车辆前进行驶时的转动方向相反。
二十六、第二电机单独倒车行驶模式
当整车进入较高车速纯电动驱动倒车行驶时,离合器3处于打开状态,第一制动器B1的固定件将第一制器连接盘9释放,进而第一电机4的输出轴17和第一太阳轮20处于自由转动状态;第二制动器B2的固定件将第二制动器连接盘10释放,进而第一内齿圈25处于自由转动状态;第三制动器B3的固定件将第三制动器连接盘11释放,进而第二内齿圈29处于自由转动状态;第四制动器B4的固定件将第四制动器连接盘12制动,进而第一行星架26和第三内齿圈34处于制动状态;第五制动器B5的固定件将第五制动器连接盘13释放,进而第二电机8的输出轴19和第三太阳轮30处于自由转动状态;第二电机按与正向驱动时相反转向转动,第二电机将动力由其输出轴19传递给第三太阳轮30,第三太阳轮30通过外啮合关系将动力传递给第三行星轮31;来自第一电机和第二电机的动力通过第三行星轮31进行耦合,耦合后的动力由第三行星轮轴32传递给第二行星架33;第二行星架33将动力传递给固定连接的第一齿轮35,第一齿轮35通过外啮合关系将动力传递给第二齿轮36,第二齿轮36将动力传递给通过中间轴37固定连接的第三齿轮38,第三齿轮38通过外啮合关系将动力传递给第四齿轮39,第四齿轮39将动力传递给固定连接的差速器总成40,差速器总成40将动力传递给左输出半轴15和右输出半轴16驱动车辆行驶,实现第二电机单独纯电动驱动车辆倒车行驶模式。
该模式下第二电机满足下列转速关系式:
其中负号表示与车辆前进行驶时的转动方向相反。
二十七、电子驻车模式
当整车处于短时停车时,离合器3处于闭合状态,第一制动器B1的固定件将第一制器连接盘9释放,进而第一电机4的输出轴17和第一太阳轮20处于自由转动状态;第二制动器B2的固定件将第二制动器连接盘10释放,进而第一内齿圈25处于自由转动状态;第三制动器B3的固定件将第三制动器连接盘11释放,进而第二内齿圈29处于自由转动状态;第四制动器B4的固定件将第四制动器连接盘12制动,进而第一行星架26和第三内齿圈34处于制动状态;第五制动器B5的固定件将第五制动器连接盘13制动,进而第二电机8的输出轴19和第三太阳轮30处于制动状态;此时,由于第三内齿圈34和第三太阳轮30被制动,进而第二行星架33被制动,因此,差速器总成40被锁止,车辆自动进入电子驻车模式。
以上结合附图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作了详细说明,但本发明不限于所描述的实施方式。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而言,在不脱离本发明原理和精神的情况下,对这些实施方式进行多种变化、修改、替换和变型,仍落入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内。

Claims (10)

1.双电机多模复合前驱插电式混合动力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发动机、弹性减震器、离合器、第一电机、第一行星排、第二行星排、第三行星排、第二电机、第一制动器连接盘、第二制动器连接盘、第三制动器连接盘、第四制动器连接盘、第五制动器连接盘、输出齿轮组、左输出半轴、右输出半轴;
所述发动机、弹性减震器、离合器、第一电机、第一行星排、第二行星排、第三行星排、第二电机依次同轴安装;
所述第一电机的输出轴为空心轴,第一电机的输出轴与第一行星排连接,所述离合器的输出轴穿过第一电机的输出轴与第二行星排连接;所述第二电机的输出轴与第三行星排连接;所述第一制动器连接盘与第一电机的输出轴连接;所述第二制动器连接盘与第一行星排连接;所述第三制动器连接盘与第三行星排连接;所述第四制动器连接盘分别与第一行星排、第二行星排、第三行星排连接;所述第五制动器连接盘与第二电机的输出轴连接;所述第三行星排与输出齿轮组连接,所述输出齿轮组分别与左输出半轴、右输出半轴连接。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双电机多模复合前驱插电式混合动力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行星排包括第一太阳轮、中间行星轮、中间行星轮轴、第一行星轮、第一行星轮轴、第一内齿圈、第一行星架,所述第一行星轮轴、中间行星轮轴均与第一行星架连接;所述中间行星轮通过花键副与中间行星轮轴连接;所述第一行星轮通过花键副与第一行星轮轴连接;所述第一太阳轮、中间行星轮、第一行星轮依次外啮合连接;所述第一行星轮与第一内齿圈内啮合连接。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双电机多模复合前驱插电式混合动力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电机的输出轴与第一太阳轮连接;所述第一制动器连接盘与第一电机的输出轴前端连接;所述第二制动器连接盘与第一内齿圈连接。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双电机多模复合前驱插电式混合动力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行星排包括第二太阳轮、第二行星轮、第一行星轮轴、第二内齿圈,所述第二行星轮通过花键副与第一行星轮轴连接;所述第二太阳轮与第二行星轮外啮合连接;所述第二行星轮与第二内齿圈内啮合连接。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双电机多模复合前驱插电式混合动力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三制动器连接盘与第二内齿圈连接。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双电机多模复合前驱插电式混合动力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三行星排包括第三太阳轮、第三行星轮、第三行星轮轴、第二行星架、第三内齿圈,所述第三行星轮轴通过行星轮轴承与第二行星架连接;所述第三行星轮通过花键副与第三行星轮轴连接;所述第三太阳轮与第三行星轮外啮合连接;所述第三行星轮与第三内齿圈内啮合连接。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双电机多模复合前驱插电式混合动力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四制动器连接盘分别与第一行星架、第三内齿圈连接。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双电机多模复合前驱插电式混合动力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电机的输出轴前端与第三太阳轮连接;所述第二电机的输出轴后端与第五制动器连接盘连接。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插电式混合动力车辆前驱动力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输出齿轮组包括第一齿轮、第二齿轮、中间轴、第三齿轮、第四齿轮、差速器总成,所述中间轴两端分别与第二齿轮、第三齿轮连接;所述第一齿轮与第二齿轮外啮合连接;所述第三齿轮与第四齿轮外啮合连接;所述第四齿轮与差速器总成输入轴连接。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插电式混合动力车辆前驱动力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齿轮与第二行星架固定连接,或第一齿轮与第二行星架通过整体机加一体成型。
CN201611113277.0A 2016-10-21 2016-12-06 双电机多模复合前驱插电式混合动力系统 Active CN106560336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7)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611113277.0A CN106560336B (zh) 2016-12-06 2016-12-06 双电机多模复合前驱插电式混合动力系统
US15/719,623 US9963029B1 (en) 2016-10-21 2017-09-29 Hybrid transmission device
EP17197190.6A EP3312035B1 (en) 2016-10-21 2017-10-19 A hybrid transmission
HUE17197190A HUE043317T2 (hu) 2016-10-21 2017-10-19 Hibrid átvitel
ES17197190T ES2726733T3 (es) 2016-10-21 2017-10-19 Una transmisión híbrida
KR1020170137524A KR101871217B1 (ko) 2016-10-21 2017-10-23 하이브리드 변속기
JP2017204437A JP6401368B2 (ja) 2016-10-21 2017-10-23 ハイブリッド・トランスミッション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611113277.0A CN106560336B (zh) 2016-12-06 2016-12-06 双电机多模复合前驱插电式混合动力系统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6560336A true CN106560336A (zh) 2017-04-12
CN106560336B CN106560336B (zh) 2018-04-10

Family

ID=5848580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611113277.0A Active CN106560336B (zh) 2016-10-21 2016-12-06 双电机多模复合前驱插电式混合动力系统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06560336B (zh)

Cited By (1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7244234A (zh) * 2017-06-27 2017-10-13 福州大学 双电机双行星排电驱动装置及其工作方法
CN107323246A (zh) * 2017-07-10 2017-11-07 广州市新域动力技术有限公司 离合‑变速器内置式的双电机混合动力系统
CN108173388A (zh) * 2018-03-06 2018-06-15 山东科技大学 一种智能电动拖拉机及其工作方法
CN108263192A (zh) * 2017-10-24 2018-07-10 广西玉柴机器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混合动力系统
CN109606093A (zh) * 2018-12-28 2019-04-12 湖北航天技术研究院特种车辆技术中心 一种基于三行星排的多模混合动力耦合装置
CN109703350A (zh) * 2017-10-25 2019-05-03 广州市新域动力技术有限公司 双桥组合驱动插电式重度混合动力总成
CN110722972A (zh) * 2018-07-17 2020-01-24 苏州亚太金属有限公司 一种混合动力系统及其驱动方法
WO2021037390A1 (de) * 2019-08-27 2021-03-04 Sew-Eurodrive Gmbh & Co. Kg Antrieb und verfahren zum betreiben eines antriebs
WO2021037464A1 (de) * 2019-08-30 2021-03-04 Knorr-Bremse Systeme für Nutzfahrzeuge GmbH Antriebsstrang für ein fahrzeug
CN112693306A (zh) * 2021-01-25 2021-04-23 重庆胜特佳机械有限公司 双电机驱动多模无级变速耦合输出系统及电驱动总成
CN113954615A (zh) * 2021-12-08 2022-01-21 北方汤臣传动科技有限公司 双电机电驱动桥结构

Citations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20080093137A1 (en) * 2006-10-23 2008-04-24 Toyota Jidosha Kabushiki Kaisha Engine starting device and engine starting method for hybrid motor vehicle
CN102152734A (zh) * 2011-03-10 2011-08-17 北京理工大学 一种用于混合动力车辆的三模式动力传动装置
CN102287494A (zh) * 2010-06-18 2011-12-21 现代自动车株式会社 用于混合电动车辆的变速器
CN102330798A (zh) * 2010-06-07 2012-01-25 现代自动车株式会社 用于混合电动车辆的变速器
WO2013149728A1 (de) * 2012-04-05 2013-10-10 Daimler Ag Mehrstufengetriebe für ein kraftfahrzeug
CN105835684A (zh) * 2016-05-25 2016-08-10 广州市新域动力技术有限公司 适用于新能源汽车的单盘离合器双电机混合动力总成
CN106004410A (zh) * 2016-05-25 2016-10-12 广州市新域动力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适用于新能源汽车的双盘离合器混合动力总成
CN106494216A (zh) * 2016-12-06 2017-03-15 广州市新域动力技术有限公司 插电式混合动力车辆前驱动力系统

Patent Citations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20080093137A1 (en) * 2006-10-23 2008-04-24 Toyota Jidosha Kabushiki Kaisha Engine starting device and engine starting method for hybrid motor vehicle
CN102330798A (zh) * 2010-06-07 2012-01-25 现代自动车株式会社 用于混合电动车辆的变速器
CN102287494A (zh) * 2010-06-18 2011-12-21 现代自动车株式会社 用于混合电动车辆的变速器
CN102152734A (zh) * 2011-03-10 2011-08-17 北京理工大学 一种用于混合动力车辆的三模式动力传动装置
WO2013149728A1 (de) * 2012-04-05 2013-10-10 Daimler Ag Mehrstufengetriebe für ein kraftfahrzeug
CN105835684A (zh) * 2016-05-25 2016-08-10 广州市新域动力技术有限公司 适用于新能源汽车的单盘离合器双电机混合动力总成
CN106004410A (zh) * 2016-05-25 2016-10-12 广州市新域动力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适用于新能源汽车的双盘离合器混合动力总成
CN106494216A (zh) * 2016-12-06 2017-03-15 广州市新域动力技术有限公司 插电式混合动力车辆前驱动力系统

Cited By (1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7244234A (zh) * 2017-06-27 2017-10-13 福州大学 双电机双行星排电驱动装置及其工作方法
CN107244234B (zh) * 2017-06-27 2023-07-28 福州大学 双电机双行星排电驱动装置及其工作方法
CN107323246B (zh) * 2017-07-10 2018-09-25 广州市新域动力技术有限公司 离合-变速器内置式的双电机混合动力系统
CN107323246A (zh) * 2017-07-10 2017-11-07 广州市新域动力技术有限公司 离合‑变速器内置式的双电机混合动力系统
CN108263192A (zh) * 2017-10-24 2018-07-10 广西玉柴机器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混合动力系统
CN109703350A (zh) * 2017-10-25 2019-05-03 广州市新域动力技术有限公司 双桥组合驱动插电式重度混合动力总成
CN109703350B (zh) * 2017-10-25 2024-04-05 广州市新域动力技术有限公司 双桥组合驱动插电式重度混合动力总成
CN108173388A (zh) * 2018-03-06 2018-06-15 山东科技大学 一种智能电动拖拉机及其工作方法
CN108173388B (zh) * 2018-03-06 2023-10-24 山东科技大学 一种智能电动拖拉机及其工作方法
CN110722972A (zh) * 2018-07-17 2020-01-24 苏州亚太金属有限公司 一种混合动力系统及其驱动方法
CN110722972B (zh) * 2018-07-17 2023-12-26 苏州亚太精睿传动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混合动力系统及其驱动方法
CN109606093A (zh) * 2018-12-28 2019-04-12 湖北航天技术研究院特种车辆技术中心 一种基于三行星排的多模混合动力耦合装置
WO2021037390A1 (de) * 2019-08-27 2021-03-04 Sew-Eurodrive Gmbh & Co. Kg Antrieb und verfahren zum betreiben eines antriebs
US11787277B2 (en) 2019-08-27 2023-10-17 Sew-Eurodrive Gmbh & Co. Kg Drive and method for operating a drive
WO2021037464A1 (de) * 2019-08-30 2021-03-04 Knorr-Bremse Systeme für Nutzfahrzeuge GmbH Antriebsstrang für ein fahrzeug
CN112693306A (zh) * 2021-01-25 2021-04-23 重庆胜特佳机械有限公司 双电机驱动多模无级变速耦合输出系统及电驱动总成
CN113954615A (zh) * 2021-12-08 2022-01-21 北方汤臣传动科技有限公司 双电机电驱动桥结构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6560336B (zh) 2018-04-10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6560336B (zh) 双电机多模复合前驱插电式混合动力系统
CN207809033U (zh) 混合动力驱动系统及车辆
CN207809032U (zh) 混合动力驱动系统及车辆
CN104924889A (zh) 一种混合动力系统和混合动力车辆及混合驱动方法
WO2021102684A1 (zh) 一种新型混合动力变速器
CN106627117A (zh) 一种用于纵置后驱混合动力车辆的传动装置
CN107972461A (zh) 一种纯电动汽车用双电机耦合器
CN207809039U (zh) 混合动力驱动系统及车辆
CN106494216B (zh) 插电式混合动力车辆前驱动力系统
CN206231217U (zh) 双电机多模复合前驱插电式混合动力系统
CN110549847A (zh) 一种用于汽车动力系统的驱动传动装置
CN102910064A (zh) 基于双离合器自动变速器的重度混合动力驱动系统
CN202827108U (zh) 基于双离合器自动变速器的重度混合动力驱动系统
CN207809034U (zh) 混合动力驱动系统及车辆
CN106696679A (zh) 电磁粉制动式共转臂双行星排混合动力装置
CN111114289A (zh) 多模双行星排混合动力驱动系统
CN111361412A (zh) 一种单电机纯电动力系统及车辆
CN109203986A (zh) 一种两档电驱动传动装置
CN201544766U (zh) 四驱型式的混合动力驱动系统
CN204774600U (zh) 一种混合动力系统和具有该系统的混合动力车辆
CN210760230U (zh) 一种用于混合动力车辆的混合动力变速器
CN209938305U (zh) 双电机混合发动机行星排动力总成
CN208842211U (zh) 单电机交互发动机多模动力系统
CN107054045B (zh) 含三挡自动变速模块的多模复合混合动力装置
CN207809035U (zh) 混合动力驱动系统及车辆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