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6400634A - X型互通立交桥 - Google Patents
X型互通立交桥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06400634A CN106400634A CN201610903449.8A CN201610903449A CN106400634A CN 106400634 A CN106400634 A CN 106400634A CN 201610903449 A CN201610903449 A CN 201610903449A CN 106400634 A CN106400634 A CN 106400634A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overpass
- arterial highway
- small
- straight trip
- hand rotation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Pending
Links
- NAWXUBYGYWOOIX-SFHVURJKSA-N (2s)-2-[[4-[2-(2,4-diaminoquinazolin-6-yl)ethyl]benzoyl]amino]-4-methylidenepentanedioic acid Chemical compound C1=CC2=NC(N)=NC(N)=C2C=C1CCC1=CC=C(C(=O)N[C@@H](CC(=C)C(O)=O)C(O)=O)C=C1 NAWXUBYGYWOOIX-SFHVURJKSA-N 0.000 claims 1
- 238000005457 optimiz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5
- 238000010276 construc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3
- 238000005516 engineering process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3
- 230000009286 beneficial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41000282836 Camelus dromedarius Speci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15572 biosynthetic process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0586 diagram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2452 interceptive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0034 method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2986 modific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4048 modific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7634 remodel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Classifications
-
- E—FIXED CONSTRUCTIONS
- E01—CONSTRUCTION OF ROADS, RAILWAYS, OR BRIDGES
- E01C—CONSTRUCTION OF, OR SURFACES FOR, ROADS, SPORTS GROUNDS, OR THE LIKE; MACHINES OR AUXILIARY TOOLS FOR CONSTRUCTION OR REPAIR
- E01C1/00—Design or layout of roads, e.g. for noise abatement, for gas absorption
- E01C1/04—Road crossings on different levels; Interconnections between roads on different level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Architecture (AREA)
- Civil Engineering (AREA)
- Structural Engineering (AREA)
- Traffic Control Systems (AREA)
Abstract
X型互通立交桥,南向右干道上设第一左转高架桥、第一直行高架桥和第一右转驼峰式小型高架桥,第一左转高架桥沿南向右干道隆起高架,呈S形转弯跨越南向左干道前行,弧形左转于西向右干道下坡并与西向左干道连通,第一直行高架桥沿南向右干道隆起高架,呈S形转弯跨越南向右干道前行、于北向左干道右侧下坡并与北向左干道中间连通;东向右干道上设第三左转高架桥、第一直行驼峰式小型高架桥和第一直行和右转驼峰式小型高架桥,第三左转高架桥呈S形转弯跨越东向左干道前行,弧形左转于南向右干道下坡并与南向左干道连通,第一直行和右转驼峰式小型高架桥于十字路口处Y型分叉,东向左干道上设第五直行驼峰式小型高架桥和第六直行驼峰式小型高架桥。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互通立交桥,特别涉及一种X型互通立交桥。
背景技术
立交桥,全称“立体交叉桥”,立交桥是在城市重要交通交汇点建立的上下分层,多方向行驶,互不干扰的现代化陆地桥,它利用空间分隔的方法消除道路平面交叉车流的冲突。传统十字路口立交桥占地面积大,分层多;行人和非机动车通行不便,往往需要信号灯、且存在安全隐患;另外还不能有效解决车辆和行人分离的技术问题。
发明内容
本发明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如何克服现有技术的上述缺陷,提供一种X型互通立交桥。该X型互通立交桥占地面积小,在十字路口原车道上可建桥;行人和非机动车不需要信号灯可安全快速通过;有效解决行人、非机动车辆与机动车辆实现人车全分流并通过十字路口的技术问题以及不同行驶方向的机动车辆在十字路口实现分流、交叉、转弯、回转的技术问题。
本发明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的:
X型互通立交桥,包括位于地面层的南北向纵向干道与东西向横向干道,横向干道与纵向干道交汇于十字交错部,
南向右干道上从左至右依次设有第一左转高架桥、第一直行高架桥和第一右转驼峰式小型高架桥,第一左转高架桥沿南向右干道左侧隆起高架,并呈S形转弯跨越南向左干道左侧前行,弧形左转落地于西向右干道左侧下坡并与西向左干道右侧连通,第一直行高架桥沿南向右干道中间隆起高架,并呈S形转弯跨越南向右干道左侧前行、于北向左干道右侧下坡并与北向左干道中间连通,第一右转驼峰式小型高架桥跨过十字路面与东向左干道连通,北向右干道上从左至右依次设有第二左转高架桥、第二直行高架桥和第二右转驼峰式小型高架桥,第二左转高架桥沿北向右干道左侧隆起高架,并呈S形转弯跨越北向左干道左侧前行,弧形左转落地与东向右干道左侧下坡并与东向左干道右侧连通,第二直行高架桥沿北向右干道中间隆起高架,并呈S形转弯跨越北向右干道左侧前行、于南向左干道右侧下坡并与南向左干道中间连通,第二右转驼峰式小型高架桥跨过十字路面与西向左干道连通;
东向右干道上从左至右依次设有第三左转高架桥、第一直行驼峰式小型高架桥和第一直行和右转驼峰式小型高架桥,第三左转高架桥呈S形转弯跨越东向左干道右侧前行,弧形左转落地于南向右干道中间下坡并与南向左干道中间连通,第一直行和右转驼峰式小型高架桥于十字路口处呈Y型分叉,东向左干道上设有第五直行驼峰式小型高架桥和第六直行驼峰式小型高架桥,西向右干道上从左至右依次设有第四左转高架桥、第四直行驼峰式小型高架桥和第二直行和右转驼峰式小型高架桥,第四左转高架桥呈S形转弯跨越西向左干道右侧前行,弧形左转落地于北向右干道中间下坡并与北向左干道中间连通,第二直行和右转驼峰式小型高架桥于十字路口处呈Y型分叉,西向左干道上设有第二直行驼峰式小型高架桥和第三直行驼峰式小型高架桥;
所述第一右转驼峰式小型高架桥和第六直行驼峰式小型高架桥于东向左干道左侧并道,所述第二右转驼峰式小型高架桥和第三直行驼峰式小型高架桥于西向左干道左侧并道;
纵向干道与横向干道的两侧均设有行人和非机动车道。
作为优化,所述第一直行高架桥和第二直行高架桥均设有两座、且通行方向相反。
作为优化,所述南北向纵向干道与东西向横向干道上的立交桥下均设有双向行人和非机动车道。
作为优化,所述第一直行高架桥和第二直行高架桥下道处还设有防滑装置。
作为优化,所述第一直行高架桥和第二直行高架桥上还设有防雨雪棚子。
作为优化,南向右干道右侧设有第一掉头岔口,北向右干道右侧地面设有第二掉头岔口。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
一、X型互通立交桥最显著的优势是不同行驶方向的机动车辆在十字路口实现分流、交叉、转弯、回转,各行其道,互不干扰,最大可能的避免了车流的冲突。
二、地面驼峰式小型高架桥的设置,使得行人和非机动车不用信号灯即可安全快速通过。
三、占地面积小、且分层少。
四、把店面道路让于行人和非机动车辆,行人、非机动车辆与机动车辆有效实现人车全分流并通过十字路口。
五、防滑装置和防雨雪棚子的设置,有效提高道路安全性。
附图说明
下面结合附图对X型互通立交桥作进一步说明:
图1是X型互通立交桥的主视结构示意图;
图2是X型互通立交桥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中:1为第一直行高架桥、2为第一左转高架桥、3为第一右转驼峰式小型高架桥、4为第二直行高架桥、5为第二左转高架桥、6为第二右转驼峰式小型高架桥、7为第一直行驼峰式小型高架桥、8为第二直行驼峰式小型高架桥、9为第一直行和右转驼峰式小型高架桥、10为第三直行驼峰式小型高架桥、11为第三左转高架桥、12为第四直行驼峰式小型高架桥、13为第五直行驼峰式小型高架桥、14为第二直行和右转驼峰式小型高架桥、15为第六直行驼峰式小型高架桥、16为第四左转高架桥、17为第一掉头岔口、18为第二掉头岔口。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发明的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参照附图并举实施例,对本发明进一步详细说明。
如图1、图2所示,X型互通立交桥,整体呈X型建设,包括位于地面层的南北向纵向干道与东西向横向干道,横向干道与纵向干道交汇于十字交错部,其特征在于,
南向右干道上从左至右依次设有第一左转高架桥2、第一直行高架桥1和第一右转驼峰式小型高架桥3,第一左转高架桥2沿南向右干道左侧隆起高架,并呈S形转弯跨越南向左干道左侧前行,弧形左转落地于西向右干道左侧下坡并与西向左干道右侧连通,第一直行高架桥1沿南向右干道中间隆起高架,并呈S形转弯跨越南向右干道左侧前行、于北向左干道右侧下坡并与北向左干道中间连通,第一右转驼峰式小型高架桥3跨过十字路面与东向左干道连通,北向右干道上从左至右依次设有第二左转高架桥5、第二直行高架桥4和第二右转驼峰式小型高架桥6,第二左转高架桥5沿北向右干道左侧隆起高架,并呈S形转弯跨越北向左干道左侧前行,弧形左转落地与东向右干道左侧下坡并与东向左干道右侧连通,第二直行高架桥4沿北向右干道中间隆起高架,并呈S形转弯跨越北向右干道左侧前行、于南向左干道右侧下坡并与南向左干道中间连通,第二右转驼峰式小型高架桥6跨过十字路面与西向左干道连通;
东向右干道上从左至右依次设有第三左转高架桥11、第一直行驼峰式小型高架桥7和第一直行和右转驼峰式小型高架桥9,第三左转高架桥11呈S形转弯跨越东向左干道右侧前行,弧形左转落地于南向右干道中间下坡并与南向左干道中间连通,第一直行和右转驼峰式小型高架桥9于十字路口处呈Y型分叉,东向左干道上设有第五直行驼峰式小型高架桥13和第六直行驼峰式小型高架桥15,西向右干道上从左至右依次设有第四左转高架桥16、第四直行驼峰式小型高架桥12和第二直行和右转驼峰式小型高架桥14,第四左转高架桥16呈S形转弯跨越西向左干道右侧前行,弧形左转落地于北向右干道中间下坡并与北向左干道中间连通,第二直行和右转驼峰式小型高架桥14于十字路口处呈Y型分叉,西向左干道上设有第二直行驼峰式小型高架桥8和第三直行驼峰式小型高架桥10;
所述第一右转驼峰式小型高架桥3和第六直行驼峰式小型高架桥15于东向左干道左侧并道,所述第二右转驼峰式小型高架桥6和第三直行驼峰式小型高架桥10于西向左干道左侧并道;
纵向干道与横向干道的两侧均设有行人和非机动车道。
如此设计,占地面积小、分层少;驼峰式小型高架桥的建设是为了方便行人和非机动车通行,车辆在桥上通行,行人和非机动车在桥下通行,这样行人和非机动车不需要信号灯可安全快速通过;不同行驶方向的机动车辆在十字路口实现分流、交叉、转弯,各行其道,互不干扰,最大可能的避免了车流的冲突;行人、非机动车辆与机动车辆实现人车全分流并通过十字路口。
具体的,所述第一直行高架桥1和第二直行高架桥4均设有两座、且通行方向相反。如此设计,建设科学,提高车辆通行效率。
具体的,所述南北向纵向干道与东西向横向干道上的立交桥下均设有双向行人和非机动车道。如此设计,在不等车的前提下,可安全快速通过马路。
具体的,所述第一直行高架桥1和第二直行高架桥4下道处还设有防滑装置。如此设计,有效提高道路安全性。
具体的,所述第一直行高架桥1和第二直行高架桥4上还设有防雨雪棚子。如此设计,有效提高道路安全性。
具体的,南向右干道右侧设有第一掉头岔口17,北向右干道右侧地面设有第二掉头岔口18。如此设计,便于南北向车辆调头,提高车辆通行效率。
具体的,第一直行高架桥1、第一左转高架桥2同地点起坡并保持同一标高,第二直行高架桥4、第二左转高架桥5同地点起坡并保持同一标高;
第一直行驼峰式小型高架桥7、第一直行和右转驼峰式小型高架桥9同地点起坡并保持同一标高,第二直行驼峰式小型高架桥8、第三直行驼峰式小型高架桥10同地点下坡并保持同一标高,第一直行驼峰式小型高架桥7于第二左转高架桥5下方下坡,第二直行驼峰式小型高架桥8和第三直行驼峰式小型高架桥10于第四左转高架桥16下方上坡,第四直行驼峰式小型高架桥12、第二直行和右转驼峰式小型高架桥14同地点起坡并保持同一标高,第五直行驼峰式小型高架桥13、第六直行驼峰式小型高架桥15同地点下坡并保持同一标高,第四直行驼峰式小型高架桥12于第一左转高架桥2下方下坡,第五直行驼峰式小型高架桥13和第六直行驼峰式小型高架桥15于第三左转高架桥11下方上坡;
第一直行驼峰式小型高架桥7、第二直行驼峰式小型高架桥8设于同一条道上,第四直行驼峰式小型高架桥12、第五直行驼峰式小型高架桥13设于同一条道上,第一直行和右转驼峰式小型高架桥9的直行车道与第三直行驼峰式小型高架桥10设于同一条道上,第二直行和右转驼峰式小型高架桥14的直行车道与第六直行驼峰式小型高架桥15设于同一条道上。如此设计,建设科学合理,占地面积小,且有效提高车辆通行效率。
另外,第一右转驼峰式小型高架桥3、第二右转驼峰式小型高架桥6、第一直行驼峰式小型高架桥7、第二直行驼峰式小型高架桥8、第一直行和右转驼峰式小型高架桥9、第三直行驼峰式小型高架桥10、第四直行驼峰式小型高架桥12、第五直行驼峰式小型高架桥13、第二直行和右转驼峰式小型高架桥14、第六直行驼峰式小型高架桥15的高度均不超过3米,第一直行和右转驼峰式小型高架桥9、第二直行和右转驼峰式小型高架桥14较长、且总长度不超过70米,不同方向坡度不一样,上坡缓下坡陡。如此设计,建设科学,且更有利于方便行人和非机动车通行,车辆在桥上通行,行人和非机动车在桥下通行,这样行人和非机动车不需要信号灯即可安全快速通过。
上述具体实施方式仅是本发明的具体个案,并非是对本发明作其它形式的限制,任何熟悉本专业的技术人员可能利用上述揭示的技术内容加以变更或改型为等同变化的等效实施方式。但是凡是未脱离本发明技术原理的前提下,依据本发明的技术实质对以上实施方式所作的任何简单修改、等同变化与改型,皆应落入本发明的专利保护范围。
Claims (6)
1.一种X型互通立交桥,包括位于地面层的南北向纵向干道与东西向横向干道,横向干道与纵向干道交汇于十字交错部,其特征在于,
南向右干道上从左至右依次设有第一左转高架桥(2)、第一直行高架桥(1)和第一右转驼峰式小型高架桥(3),第一左转高架桥(2)沿南向右干道左侧隆起高架,并呈S形转弯跨越南向左干道左侧前行,弧形左转落地于西向右干道左侧下坡并与西向左干道右侧连通,第一直行高架桥(1)沿南向右干道中间隆起高架,并呈S形转弯跨越南向右干道左侧前行、于北向左干道右侧下坡并与北向左干道中间连通,第一右转驼峰式小型高架桥(3)跨过十字路面与东向左干道连通,北向右干道上从左至右依次设有第二左转高架桥(5)、第二直行高架桥(4)和第二右转驼峰式小型高架桥(6),第二左转高架桥(5)沿北向右干道左侧隆起高架,并呈S形转弯跨越北向左干道左侧前行,弧形左转落地与东向右干道左侧下坡并与东向左干道右侧连通,第二直行高架桥(4)沿北向右干道中间隆起高架,并呈S形转弯跨越北向右干道左侧前行、于南向左干道右侧下坡并与南向左干道中间连通,第二右转驼峰式小型高架桥(6)跨过十字路面与西向左干道连通;
东向右干道上从左至右依次设有第三左转高架桥(11)、第一直行驼峰式小型高架桥(7)和第一直行和右转驼峰式小型高架桥(9),第三左转高架桥(11)呈S形转弯跨越东向左干道右侧前行,弧形左转落地于南向右干道中间下坡并与南向左干道中间连通,第一直行和右转驼峰式小型高架桥(9)于十字路口处呈Y型分叉,东向左干道上设有第五直行驼峰式小型高架桥(13)和第六直行驼峰式小型高架桥(15),西向右干道上从左至右依次设有第四左转高架桥(16)、第四直行驼峰式小型高架桥(12)和第二直行和右转驼峰式小型高架桥(14),第四左转高架桥(16)呈S形转弯跨越西向左干道右侧前行,弧形左转落地于北向右干道中间下坡并与北向左干道中间连通,第二直行和右转驼峰式小型高架桥(14)于十字路口处呈Y型分叉,西向左干道上设有第二直行驼峰式小型高架桥(8)和第三直行驼峰式小型高架桥(10);
所述第一右转驼峰式小型高架桥(3)和第六直行驼峰式小型高架桥(15)于东向左干道左侧并道,所述第二右转驼峰式小型高架桥(6)和第三直行驼峰式小型高架桥(10)于西向左干道左侧并道;
纵向干道与横向干道的两侧均设有行人和非机动车道。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X型互通立交桥,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直行高架桥(1)和第二直行高架桥(4)均设有两座、且通行方向相反。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X型互通立交桥,其特征在于:所述南北向纵向干道与东西向横向干道上的立交桥下均设有双向行人和非机动车道。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X型互通立交桥,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直行高架桥(1)和第二直行高架桥(4)下道处还设有防滑装置。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X型互通立交桥,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直行高架桥(1)和第二直行高架桥(4)上还设有防雨雪棚子。
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X型互通立交桥,其特征在于:南向右干道右侧设有第一掉头岔口(17),北向右干道右侧地面设有第二掉头岔口(18)。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610903449.8A CN106400634A (zh) | 2016-10-18 | 2016-10-18 | X型互通立交桥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610903449.8A CN106400634A (zh) | 2016-10-18 | 2016-10-18 | X型互通立交桥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06400634A true CN106400634A (zh) | 2017-02-15 |
Family
ID=5801210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1610903449.8A Pending CN106400634A (zh) | 2016-10-18 | 2016-10-18 | X型互通立交桥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106400634A (zh) |
Cited By (3)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8166344A (zh) * | 2018-01-31 | 2018-06-15 | 冯阳 | 半潜式立交桥 |
CN108330759A (zh) * | 2018-01-31 | 2018-07-27 | 冯阳 | Y型多层立交桥 |
CN109267440A (zh) * | 2018-11-30 | 2019-01-25 | 白银龙卷风智能科技有限公司 | 一种无红绿灯立交桥 |
Citations (8)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KR0146403B1 (ko) * | 1994-09-28 | 1998-09-15 | 박태남 | 논스톱 교차로 시스템 |
CN1916281A (zh) * | 2005-08-16 | 2007-02-21 | 王研 | 交叉路口车辆及行人地下分流系统 |
CN2883463Y (zh) * | 2006-03-04 | 2007-03-28 | 王庆成 | 五合立交桥 |
CN200974957Y (zh) * | 2006-12-06 | 2007-11-14 | 王宝民 | 组合式交叉路口通行桥 |
CN202139520U (zh) * | 2011-04-14 | 2012-02-08 | 曹永真 | 一种无左转立交桥 |
CN203583303U (zh) * | 2013-10-23 | 2014-05-07 | 耿建峰 | 旋对称式单层全互通立交桥 |
CN103898822A (zh) * | 2014-03-27 | 2014-07-02 | 华南理工大学 | 一种简易立交桥 |
CN204059121U (zh) * | 2014-06-25 | 2014-12-31 | 张耀坤 | 一种立体菱形立交桥 |
-
2016
- 2016-10-18 CN CN201610903449.8A patent/CN106400634A/zh active Pending
Patent Citations (8)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KR0146403B1 (ko) * | 1994-09-28 | 1998-09-15 | 박태남 | 논스톱 교차로 시스템 |
CN1916281A (zh) * | 2005-08-16 | 2007-02-21 | 王研 | 交叉路口车辆及行人地下分流系统 |
CN2883463Y (zh) * | 2006-03-04 | 2007-03-28 | 王庆成 | 五合立交桥 |
CN200974957Y (zh) * | 2006-12-06 | 2007-11-14 | 王宝民 | 组合式交叉路口通行桥 |
CN202139520U (zh) * | 2011-04-14 | 2012-02-08 | 曹永真 | 一种无左转立交桥 |
CN203583303U (zh) * | 2013-10-23 | 2014-05-07 | 耿建峰 | 旋对称式单层全互通立交桥 |
CN103898822A (zh) * | 2014-03-27 | 2014-07-02 | 华南理工大学 | 一种简易立交桥 |
CN204059121U (zh) * | 2014-06-25 | 2014-12-31 | 张耀坤 | 一种立体菱形立交桥 |
Cited By (3)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8166344A (zh) * | 2018-01-31 | 2018-06-15 | 冯阳 | 半潜式立交桥 |
CN108330759A (zh) * | 2018-01-31 | 2018-07-27 | 冯阳 | Y型多层立交桥 |
CN109267440A (zh) * | 2018-11-30 | 2019-01-25 | 白银龙卷风智能科技有限公司 | 一种无红绿灯立交桥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06320119A (zh) | 转盘式立交桥 | |
CN201634978U (zh) | T字路口的道路立交系统 | |
CN100415994C (zh) | 一种少停顿、零换乘、乘车方便的快速公交系统 | |
CN202227210U (zh) | 十字路口速通微型立交桥 | |
CN202247573U (zh) | 一种城市十字路口立交桥 | |
CN106400634A (zh) | X型互通立交桥 | |
CN202688809U (zh) | 人车分道丁字路口立交桥 | |
CN202390736U (zh) | 城区单层全封闭全互通立交桥 | |
CN202440730U (zh) | 无需设置红绿灯的十字路口建筑结构 | |
CN204509921U (zh) | 丁字路口车道无交叉连续通行交通系统 | |
CN106284009A (zh) | 十字型互通立交桥 | |
CN106758622A (zh) | 一种全互通式立交桥 | |
CN102900000B (zh) | 全方位全直通直接左转右行立交桥 | |
CN203307697U (zh) | 十字路口立交桥 | |
CN204753287U (zh) | 一种右转制单层桥六机动车车道十字路口 | |
CN103526661A (zh) | 三岔路口单层全能立交桥 | |
CN204728155U (zh) | 一种左转制单层桥六机动车车道十字路口 | |
CN106245480A (zh) | 回字立交桥 | |
CN203890822U (zh) | 持续互通t字型立交桥 | |
WO2021093137A1 (zh) | 地下回转式全互通十字路口和丁字路口 | |
CN201236304Y (zh) | 十二方向立交桥 | |
CN102605694A (zh) | 人车分道丁字路口立交桥 | |
CN209338933U (zh) | 紧凑型立交桥 | |
CN208440934U (zh) | 一种三地分离式立交桥 | |
CN204825536U (zh) | 一种人车分层的互通式立交桥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C06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C10 |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RJ01 | Rejection of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after publication | ||
RJ01 | Rejection of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after publication |
App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2017021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