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6342936A - 一种防治荔枝叶螨的农药及其制备方法 - Google Patents

一种防治荔枝叶螨的农药及其制备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6342936A
CN106342936A CN201610732466.XA CN201610732466A CN106342936A CN 106342936 A CN106342936 A CN 106342936A CN 201610732466 A CN201610732466 A CN 201610732466A CN 106342936 A CN106342936 A CN 106342936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parts
pesticide
tetranychid
preventing
fructus litchi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Withdrawn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610732466.X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梁小萍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Individual
Original Assignee
Individual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Individual filed Critical Individual
Priority to CN201610732466.X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06342936A/zh
Publication of CN106342936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6342936A/zh
Withdrawn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Classifications

    • AHUMAN NECESSITIES
    • A01AGRICULTURE; FORESTRY; ANIMAL HUSBANDRY; HUNTING; TRAPPING; FISHING
    • A01NPRESERVATION OF BODIES OF HUMANS OR ANIMALS OR PLANTS OR PARTS THEREOF; BIOCIDES, e.g. AS DISINFECTANTS, AS PESTICIDES OR AS HERBICIDES; PEST REPELLANTS OR ATTRACTANTS; PLANT GROWTH REGULATORS
    • A01N65/00Biocides, pest repellants or attractants, or plant growth regulators containing material from algae, lichens, bryophyta, multi-cellular fungi or plants, or extracts thereof
    • AHUMAN NECESSITIES
    • A01AGRICULTURE; FORESTRY; ANIMAL HUSBANDRY; HUNTING; TRAPPING; FISHING
    • A01NPRESERVATION OF BODIES OF HUMANS OR ANIMALS OR PLANTS OR PARTS THEREOF; BIOCIDES, e.g. AS DISINFECTANTS, AS PESTICIDES OR AS HERBICIDES; PEST REPELLANTS OR ATTRACTANTS; PLANT GROWTH REGULATORS
    • A01N43/00Biocides, pest repellants or attractants, or plant growth regulators containing heterocyclic compounds
    • A01N43/48Biocides, pest repellants or attractants, or plant growth regulators containing heterocyclic compounds having rings with two nitrogen atoms as the only ring hetero atoms
    • A01N43/581,2-Diazines; Hydrogenated 1,2-diazines
    • AHUMAN NECESSITIES
    • A01AGRICULTURE; FORESTRY; ANIMAL HUSBANDRY; HUNTING; TRAPPING; FISHING
    • A01NPRESERVATION OF BODIES OF HUMANS OR ANIMALS OR PLANTS OR PARTS THEREOF; BIOCIDES, e.g. AS DISINFECTANTS, AS PESTICIDES OR AS HERBICIDES; PEST REPELLANTS OR ATTRACTANTS; PLANT GROWTH REGULATORS
    • A01N65/00Biocides, pest repellants or attractants, or plant growth regulators containing material from algae, lichens, bryophyta, multi-cellular fungi or plants, or extracts thereof
    • A01N65/40Liliopsida [monocotyledons]
    • A01N65/42Aloeaceae [Aloe family] or Liliaceae [Lily family], e.g. aloe, veratrum, onion, garlic or chive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ATECHNOLOGIES FOR ADAPTATION TO CLIMATE CHANGE
    • Y02A50/00TECHNOLOGIES FOR ADAPTATION TO CLIMATE CHANGE in human health protection, e.g. against extreme weather
    • Y02A50/30Against vector-borne diseases, e.g. mosquito-borne, fly-borne, tick-borne or waterborne diseases whose impact is exacerbated by climate change

Landscapes

  • Life Sciences & Earth Sciences (AREA)
  •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General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Environmental Sciences (AREA)
  • Plant Pathology (AREA)
  • Dentistry (AREA)
  • Wood Science & Technology (AREA)
  • Zoology (AREA)
  • Agronomy & Crop Science (AREA)
  • Biotechnology (AREA)
  • Microbiology (AREA)
  • Mycology (AREA)
  • Natural Medicines & Medicinal Plants (AREA)
  • Pest Control & Pesticides (AREA)
  • Agricultural Chemicals And Associated Chemical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农药技术领域,公开了一种防治荔枝叶螨的农药及其制备方法。该农药由以下重量份数的原料组成:南美蟛蜞菊挥发油14~23份、哒螨灵8~17份、车前子提取物9~15份、香柠檬油10~22份、马齿苋7~16份、大葱5~14份、印楝树花6~12份、植物油30~40份、助溶剂8~13份及表面活性剂4~14份。本发明农药可以有效防治荔枝叶螨并提高荔枝产量。同时该农药药液残留期仅7~9天,对人畜安全。本发明还提供了所述防治荔枝叶螨的农药的制备方法。本发明所述防治荔枝叶螨的农药配伍合理,对荔枝叶螨防效高,杀灭时间短,绿色无公害,大大减少了为害虫口基数,在防治荔枝叶螨上具有巨大的优势。

Description

一种防治荔枝叶螨的农药及其制备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农药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防治荔枝叶螨的农药及其制备方法。
背景技术
荔枝(学名:Litchi chinensis Sonn.)无患子科,荔枝属常绿乔木,高约10米。果皮有鳞斑状突起,鲜红,紫红。成熟时至鲜红色;种子全部被肉质假种皮包裹。花期春季,果期夏季。果肉产鲜时半透明凝脂状,味香美,但不耐储藏。分布于中国的西南部、南部和东南部,广东和福建南部栽培最盛。亚洲东南部也有栽培,非洲、美洲和大洋洲有引种的记录。荔枝与香蕉、菠萝、龙眼一同号称“南国四大果品”。荔枝味甘、酸、性温,入心、脾、肝经;可止呃逆,止腹泻,是顽固性呃逆及五更泻者的食疗佳品,同时有补脑健身,开胃益脾,有促进食欲之功效。荔枝木材坚实,纹理雅致,耐腐,历来为上等名材。但是由于荔枝容易遭受病虫害的迫害,使得荔枝的产量不高,导致市场上荔枝的价格过高;目前我国荔枝的种植中常用的杀虫剂为化学合成杀虫剂,虽然这种杀虫剂杀虫效果明显,但是其容易残留在果实和土壤中,不仅影响荔枝的口味,也会对人体健康造成的危害,同时长期使用也会造成环境的污染。
荔枝叶螨(Oligonychus litchii)属蛛形纲真螨目叶螨科小爪螨属。该螨在1989年由Lo首次报道,其寄主植物有21科34中植物,包括荔枝、龙眼、芒果、枇杷、番石榴、莲雾等作物。该螨主要危害荔枝叶面,以锐利的口针刺破细胞而吸取汁液,破坏叶绿组织,造成叶片出现黄白色小斑点,严重时造成叶片变褐色至落叶。近年来荔枝叶螨开始在大陆发生危害,目前在广东、海南和广西等省区的荔枝上均有荔枝叶螨的危害,成为一种必须防治的主要害虫,但由于果农对该害螨不甚了解,无法选用合适的药剂,往往达不到应有的防治效果,导致荔枝叶螨的发生日趋严重。为了及时有效的控制荔枝叶螨的危害,需要研制出一些高效低毒的农药。目前国内防治荔枝叶螨的农药多为传统的化学农药,使用这些农药很多时候仅仅从防效去考虑,其它包括环境污染、使用安全和抗药性的问题则很难兼顾。而专治荔枝叶螨而研制的农药目前还未见报道。
在目前对植物源防治荔枝叶螨的研究尽管取得了一些成果,但是大多数都是使用传统农药进行化学防治,尽管防效可能不错,但是对人畜和环境存在毒副作用,而且还有抗药性和农药残留问题,例如期刊:广东农业科学 2014年第14期 5种杀螨剂对荔枝叶螨的毒力测定及田间药效 其中就5种常见杀螨剂的对荔枝叶螨的药效进行了分析,就其数据而言尽管看似防效很高,但是实验期间很短,对于之后残留,污染环境和抗药性等问题没有更多的实验数据去佐证,而在另一方面,目前国内对于二班叶螨防治的研究总体来说还比较少,无法给果农提供一个科学的体系做防治害螨的指导。
因此,迫切需要研制安全、环保,高效的农药来防治荔枝叶螨。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针对上述存在的问题,提供一种配伍合理,对荔枝叶螨防效高,杀灭和残留时间短,绿色无公害,大大减少了为害虫口基数,在防治荔枝叶螨上具有巨大的优势的防治荔枝叶螨的农药及其制备方法。
为了实现上述发明目的,本发明采用的技术方案如下:
一种防治荔枝叶螨的农药,由以下重量份数的原料组成:南美蟛蜞菊挥发油14~23份、哒螨灵8~17份、车前子提取物9~15份、香柠檬油10~22份、马齿苋7~16份、大葱5~14份、印楝树花6~12份、植物油30~40份、助溶剂8~13份及表面活性剂4~14份。
进一步地,本发明防治荔枝叶螨的农药,由以下重量份数的原料组成:南美蟛蜞菊挥发油17~20份、哒螨灵11~15份、车前子提取物12~14份、香柠檬油13~17份、马齿苋10~13份、大葱8~12份、印楝树花8~10份、植物油33~37份、助溶剂10~12份及表面活性剂6~10份。
最佳优选地,本发明防治荔枝叶螨的农药,由以下重量份数的原料组成:南美蟛蜞菊挥发油18.5份、哒螨灵13份、车前子提取物13.5份、香柠檬油15份、马齿苋12份、大葱10份、印楝树花9份、植物油35份、助溶剂11份及表面活性剂8份。
作为优选,本发明防治荔枝叶螨的农药的植物油为棉籽油、菜籽油、红花籽油、樟树油、葵花籽油的一种或多种;助溶剂为异丙醇、苯甲酸、尿素、氯仿的一种或多种;表面活性剂为十二烷基苯磺酸钙、高碳脂肪醇聚氧乙烯醚、脂肪酸聚氧乙烯醚、聚氧乙烯碳酸钠的一种或多种。
本发明还提供了上述防治荔枝叶螨的农药的制备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1)混合、搅拌:将马齿苋、印楝树花和大葱用植物粉碎机粉碎成细粉,置入具塞的容器内,加入哒螨灵和香柠檬油,搅拌均匀,密封塞好,浸泡4~10天,取出,过滤得滤液备用;
(2)蒸馏、分离:取新鲜的南美蟛蜞菊切碎后置于多功能中药提取罐中,然后按重量份取1份原料加3份水的比例加入适量的水,通入水蒸气加热5~12小时,收集冷凝液,将冷凝液置于5~15℃以下的冷库中冷藏6~12小时以上,使油水充分分离,即得南美蟛蜞菊挥发油;
(3)提取、制剂:称取车前子,过60~110目筛,按料液比1:4~13g/ml 加入植物油、助溶剂和表面活性剂,于70~120℃回流提取,过滤,即得车前子提取液;向车前子提取液中加入步骤(1)所得的滤液和步骤(2)所得的南美蟛蜞菊挥发油,研磨,搅拌,即可制得本发明防治荔枝叶螨农药。
为了进一步说明本发明防治荔枝叶螨农药的配比合理性,下面对主要成分进行介绍:
南美蟛蜞菊(Wedelia trilobata (L.)Hitchc.)原产热带地区广泛分布,我国于20世纪70年代作为地被植物引入栽培,分布于香港、广东、海南、台湾、福建等地,目前在华南一些地方已经成为杂草。该植物常成片生长,侵占草地和耕地,排斥本地植物,严重影响当地的生物多样性和农业生产。南美蟛蜞菊虽然是一种杂草,但有广泛的药用价值。南美蟛蜞菊具有清热解毒、化痰止咳、散瘀止痛的功效。南美蟛蜞菊体内具有杀虫活性物质,可通过熏蒸作用对害虫消化系统产生影响,进而进一步的杀灭害虫。南美蟛蜞菊挥发油与哒螨灵复配可增强南美蟛蜞菊挥发油的杀虫活性,特别是高温或多雨天气,因为哒螨灵不会因为天气的影响而使得药效降低。在本发明防治荔枝叶螨的农药中加入南美蟛蜞菊挥发油可以将入侵植物变废为宝,将对生态环境有影响的入侵植物加以重复利用,达到提高杀虫效果,延长持效期的作用,同时为南美蟛蜞菊综合防治提供一个新的思路。
哒螨灵为广谱、触杀性杀螨剂,可用于防治多种食植物性害螨。高效、广谱杀螨剂,无内吸性,对叶螨、全爪螨、小爪螨合瘿螨等食植性害螨均具有明显防治效果,而且对卵、若螨、成螨均有效,对成螨的移动期亦有效。适用于柑桔、苹果、梨、山楂、棉花、烟草、蔬菜(茄子除外)及观赏植物。如用于防治柑桔和苹果红蜘蛛、梨和山楂等锈壁虱时,在害螨发生期均可施用(为提高防治效果最好在平均每叶2~3头时使用),将20%可湿性粉剂或15%乳油对水稀释至50~70mg/L(2300~3000倍)喷雾。安全间隔期为15天,即在收获前15天停止用药。该药不受温度变化的影响,无论早春或秋季使用,均可达到满意效果,同时哒螨灵遇光易分解。哒螨灵与南美蟛蜞菊挥发油混合使用,可增加对荔枝叶螨的作用方式,在原来熏蒸作用的基础上增加了胃毒作用和触杀作用,从而使得本发明对荔枝叶螨的防治更加有效,与此同时为了防止哒螨灵遇光分解,本发明防治荔枝叶螨的农药中选用的溶剂和助溶剂都为像植物油,异丙醇等有机溶剂,保证了哒螨灵的持效不被破坏。
车前子(Plantago asiatica L.)为车前科植物干燥成熟种子。车前子味甘性寒、无毒、主气窿止痛,利水通小便,除湿痹,久服轻身耐老。现代药理研究表明,车前子具有止泻、护肝、降压、抑菌、降低血清胆固醇等作用。车前子体内有杀虫活性物质,对靶标害虫可以起到触杀的作用,同时本发明所取用的是车前子的提取物而不是萃取物,这使得车前子的杀虫活性大大提高,以此来达到协同增效的目的。
香柠檬(bergamot),唇形科薄荷属植物。香柠檬是酸的,它气味芬芳的皮可提炼出香柠檬油,这种油常用在伯爵茶中。它的精油则是芳香疗法中治疗忧郁症的其中一种成份。原产北美,亦称香蜂草、大红香蜂草、印第安羽毛,其叶可用作调味茶、潘趣饮料、柠檬水和其他冷饮的药草。在本发明防治荔枝叶螨的农药中加入香柠檬油主要是因为其它组分例如哒螨灵可能会产生一些刺鼻的气味,而人对这些味觉比较敏感,在喷药时和观察喷药结果时可能会产生不便,而香柠檬油可散发芳香的气味来掩盖可能存在的刺鼻味道,防止喷药前后带来的不便,同时香柠檬油可保持本发明防治荔枝叶螨的农药在一个有机溶剂的环境中,防止其中主要成分哒螨灵遇光分解。
马齿苋(Portulaca oleracea L.)是我国古老的菜药兼用植物,属一年生草本植物。马齿苋的茎、叶含有许多具有生理活性的化合物,如生物碱、去甲肾上腺素和多巴胺还有黄酮类化合物等等。马齿苋提取物在医学上具有消炎止痛、抑菌和促进伤口愈合等作用。而在本发明防治荔枝叶螨的农药中马齿苋与助溶剂苯甲酸、尿素等混用可以增强对荔枝叶螨的胃毒作用,从而达到协同增效的目的。
大葱,学名:(Allium fistulosum L.var. giganteum Makion),是葱的一种,可分为普通大葱、分葱、胡葱和楼葱四个类型。大葱味辛,性微温,具有发表通阳,有解毒调味,发汗抑菌和舒张血管的作用。主要用于风寒感冒、恶寒发热、头痛鼻塞,阴寒腹痛,痢疾泄泻,虫积内阻,乳汁不通,二便不利等症状。大葱含有挥发油,油中主要成分为蒜素,又含有二烯内基硫醚、草酸钙。另外,还含有脂肪、糖类、胡萝卜素等、维生素B、维生素C、烟酸、钙、镁、铁等成分。为多年生草本植物,叶子圆筒形,中间空,脆弱易折,呈青色。本发明防治荔枝叶螨的农药加入大葱的目的是为了减小配制后的药剂毒副作用,因为大葱具有解毒调和的作用,而哒螨灵具有一定的毒性,而在本发明所做的毒性试验当中以本发明防治荔枝叶螨的农药的成分来配制的实施例1~5对昆明小鼠表现出了低毒反应,进一步证明了大葱的解毒调和作用。
印楝是一种速生落叶乔木的名称,种子和树皮都可入药。印楝是2013年世界上公认的理想的杀虫植物。印楝素是一类高度氧化的柠檬素,带有许多相似的官能团。从印楝种子中曾分离出AZ-A至AZ-G7种活性化合物,其中A是最主要杀虫成分。印楝树花中提取的印楝素等成分是目前世界公认的广谱、高效、低毒、易降解、无残留的杀虫剂且没有抗药性,对室内臭虫跳蚤具有驱杀效果。本发明防治荔枝叶螨的农药取材为印楝树花。
综上所述,由于采用了上述技术方案,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
(1)配伍合理:本发明防治荔枝叶螨的农药利用了科学配伍的原则,将南美蟛蜞菊与哒螨灵复配使用可以克服南美蟛蜞菊在高温或者多雨天气杀虫活性较低的缺点,同时哒螨灵可以增加南美蟛蜞菊挥发油对荔枝叶螨的作用方式,在原来熏蒸作用的基础上增加胃毒作用和触杀作用,从而提高了对荔枝叶螨的防效。在南美蟛蜞菊挥发油和哒螨灵的基础之上加入车前子提取物,通过车前子体内的杀虫活性物质所具有的触杀性来影响荔枝叶螨,进而产生毒杀作用,进一步地提高本发明防治荔枝叶螨农药的杀虫活性,以此来达到协同增效的目的。尽管车前子提取物,南美蟛蜞菊挥发油和哒螨灵可以协同增效,但同时哒螨灵也可能会产生一些刺鼻的气味,而人对这些味觉比较敏感,在喷药时和观察喷药结果时可能会产生不便,为了解决这一问题而加入香柠檬油可散发芳香的气味来掩盖可能存在的刺鼻味道,防止喷药前后带来的不便,同时香柠檬油可保持本发明防治荔枝叶螨的农药在一个有机溶剂的环境中,防止其中主要成分哒螨灵遇光分解。本发明防治荔枝叶螨的农药加入大葱的目的是为了减小配制后的药剂毒副作用,因为大葱具有解毒调和的作用,因为哒螨灵具有一定的毒性,而在本发明所做的毒性试验当中以本发明防治荔枝叶螨的农药的成分来配制的实施例1~5对昆明小鼠表现出了低毒反应,进一步证明了大葱的解毒调和作用。除此之外,在本发明防治荔枝叶螨的农药中马齿苋与助溶剂苯甲酸、尿素等混用可以增强对荔枝叶螨的胃毒作用,亦可达到协同增效的目的。综上所述的几种优点可以体现出本发明防治荔枝叶螨的农药实现了科学配伍的原则。
(2)低毒、环保。本发明防治荔枝叶螨的农药中加入了大葱,大葱具有解毒调和的作用,在本发明防治荔枝叶螨的农药中哒螨灵具有一定的毒性,为了保证各组分协同增效同时又减小对人畜和环境的毒副作用而使用了大葱的解毒调和作用。而在本发明应用试验3中以本发明防治荔枝叶螨的农药的成分来配制的实施例1~5对昆明小鼠表现出了低毒反应,相比于用螺螨酯和哒螨灵急性经口的小鼠5天之内全部死亡表现出的高毒反应,证明了大葱发挥了解毒调和的功效,增强了使用本发明防治荔枝叶螨的农药的安全系数,进而达到了低毒环保的目的。
(3)综合利用、变废为宝:南美蟛蜞菊属于外来入侵物种,其大量繁殖会破坏农业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南美蟛蜞菊与哒螨灵复配使用可以克服南美蟛蜞菊在高温或者多雨天气杀虫活性较低的缺点,同时哒螨灵可以增加南美蟛蜞菊挥发油对荔枝叶螨的作用方式,在原来熏蒸作用的基础上增加胃毒作用和触杀作用,从而提高了对荔枝叶螨的防效。在本发明应用试验1中可发现以本发明防治荔枝叶螨的农药的成分来配制的实施例1~5对荔枝叶螨的防治效力要高于市面上常用的药剂螺螨酯和哒螨灵,分别提高了21.79%和19.77%,证明了南美蟛蜞菊的使用起到了协同增效的作用。因此对南美蟛蜞菊这类入侵生物,将其充分利用来防治农业生产上的一些危害,不仅提高了入侵生物的利用效率,变废为宝,而且也为日后入侵生物的防治提供了一个新的思路。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更好的理解本发明的实质,下面结合实施例来详细说明发明的技术内容,但发明并不限于这些实施例
实施例1
一种防治荔枝叶螨的农药,由以下重量份数的原料组成:南美蟛蜞菊挥发油14kg、哒螨灵17kg、车前子提取物9kg、香柠檬油22kg、马齿苋7kg、大葱14kg、印楝树花6kg、植物油40kg、助溶剂8kg及表面活性剂14kg。其中植物油为红花籽油、助溶剂为尿素、表面活性剂为高碳脂肪醇聚氧乙烯醚。
上述防治荔枝叶螨的农药的制备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1)混合、搅拌:将马齿苋、印楝树花和大葱用植物粉碎机粉碎成细粉,置入具塞的容器内,加入哒螨灵和香柠檬油,搅拌均匀,密封塞好,浸泡4天,取出,过滤得滤液备用;
(2)蒸馏、分离:取新鲜的南美蟛蜞菊切碎后置于多功能中药提取罐中,然后按重量份取1份原料加3份水的比例加入适量的水,通入水蒸气加热12小时,收集冷凝液,将冷凝液置于5℃以下的冷库中冷藏12小时以上,使油水充分分离,即得南美蟛蜞菊挥发油;
(3)提取、制剂:称取车前子,过60目筛,按料液比1:13g/ml 加入植物油、助溶剂和表面活性剂,于50℃回流提取,过滤,即得车前子提取液;向车前子提取液中加入步骤(1)所得的滤液和步骤(2)所得的南美蟛蜞菊挥发油,研磨,搅拌,即可制得本发明防治荔枝叶螨农药。
实施例2
一种防治荔枝叶螨的农药,由以下重量份数的原料组成:南美蟛蜞菊挥发油23kg、哒螨灵8kg、车前子提取物15kg、香柠檬油10kg、马齿苋16份、大葱5份、印楝树花12kg、植物油30kg、助溶剂13kg及表面活性剂4kg。其中植物油为菜籽油;助溶剂为重量比为1:1的苯甲酸和尿素;表面活性剂为重量比为1:2:1的十二烷基苯磺酸钙、高碳脂肪醇聚氧乙烯醚、脂肪酸聚氧乙烯醚。
上述防治荔枝叶螨的农药的制备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1)混合、搅拌:将马齿苋、印楝树花和大葱用植物粉碎机粉碎成细粉,置入具塞的容器内,加入哒螨灵和香柠檬油,搅拌均匀,密封塞好,浸泡10天,取出,过滤得滤液备用;
(2)蒸馏、分离:取新鲜的南美蟛蜞菊切碎后置于多功能中药提取罐中,然后按重量份取1份原料加3份水的比例加入适量的水,通入水蒸气加热5小时,收集冷凝液,将冷凝液置于15℃以下的冷库中冷藏6小时以上,使油水充分分离,即得南美蟛蜞菊挥发油;
(3)提取、制剂:称取车前子,过110目筛,按料液比1:4g/ml 加入植物油、助溶剂和表面活性剂,于120℃回流提取,过滤,即得车前子提取液;向车前子提取液中加入步骤(1)所得的滤液和步骤(2)所得的南美蟛蜞菊挥发油,研磨,搅拌,即可制得本发明防治荔枝叶螨农药。
实施例3
一种防治荔枝叶螨的农药,由以下重量份数的原料组成:南美蟛蜞菊挥发油17kg、哒螨灵15kg、车前子提取物12kg、香柠檬油17kg、马齿苋10kg、大葱12kg、印楝树花8kg、植物油37kg、助溶剂10kg及表面活性剂10kg。其中植物油为重量比为1:2的菜籽油和葵花籽油;助溶剂为重量比为2:1:1的异丙醇、尿素、氯仿;表面活性剂为十二烷基磺酸钙。
上述防治荔枝叶螨的农药的制备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1)混合、搅拌:将马齿苋、印楝树花和大葱用植物粉碎机粉碎成细粉,置入具塞的容器内,加入哒螨灵和香柠檬油,搅拌均匀,密封塞好,浸泡8天,取出,过滤得滤液备用;
(2)蒸馏、分离:取新鲜的南美蟛蜞菊切碎后置于多功能中药提取罐中,然后按重量份取1份原料加3份水的比例加入适量的水,通入水蒸气加热10小时,收集冷凝液,将冷凝液置于13℃以下的冷库中冷藏9小时以上,使油水充分分离,即得南美蟛蜞菊挥发油;
(3)提取、制剂:称取车前子,过90目筛,按料液比1:11g/ml 加入植物油、助溶剂和表面活性剂,于70℃回流提取,过滤,即得车前子提取液;向车前子提取液中加入步骤(1)所得的滤液和步骤(2)所得的南美蟛蜞菊挥发油,研磨,搅拌,即可制得本发明防治荔枝叶螨农药。
实施例4
一种防治荔枝叶螨的农药,由以下重量份数的原料组成:南美蟛蜞菊挥发油20kg、哒螨灵11kg、车前子提取物14kg、香柠檬油13kg、马齿苋13kg、大葱8kg、印楝树花10kg、植物油33kg、助溶剂12kg及表面活性剂6kg。其中植物油为重量比为1:1的红花籽油和樟树油;助溶剂为异丙醇;表面活性剂为重量比为1:1:2的聚氧乙烯碳酸钠、高碳脂肪醇聚氧乙烯醚、脂肪酸聚氧乙烯醚。
上述防治荔枝叶螨的农药的制备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1)混合、搅拌:将马齿苋、印楝树花和大葱用植物粉碎机粉碎成细粉,置入具塞的容器内,加入哒螨灵和香柠檬油,搅拌均匀,密封塞好,浸泡6天,取出,过滤得滤液备用;
(2)蒸馏、分离:取新鲜的南美蟛蜞菊切碎后置于多功能中药提取罐中,然后按重量份取1份原料加3份水的比例加入适量的水,通入水蒸气加热6小时,收集冷凝液,将冷凝液置于6℃以下的冷库中冷藏11小时以上,使油水充分分离,即得南美蟛蜞菊挥发油;
(3)提取、制剂:称取车前子,过70目筛,按料液比1:12g/ml 加入植物油、助溶剂和表面活性剂,于80℃回流提取,过滤,即得车前子提取液;向车前子提取液中加入步骤(1)所得的滤液和步骤(2)所得的南美蟛蜞菊挥发油,研磨,搅拌,即可制得本发明防治荔枝叶螨农药。
实施例5
一种防治荔枝叶螨的农药,由以下重量份数的原料组成:南美蟛蜞菊挥发油18.5kg、哒螨灵13kg、车前子提取物13.5kg、香柠檬油15kg、马齿苋12kg、大葱10kg、印楝树花9kg、植物油35kg、助溶剂11kg份及表面活性剂8kg。其中植物油为棉籽油;助溶剂为异丙醇;表面活性剂为聚氧乙烯碳酸钠
上述的防治荔枝叶螨的农药的制备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1)混合、搅拌:将马齿苋、印楝树花和大葱用植物粉碎机粉碎成细粉,置入具塞的容器内,加入哒螨灵和香柠檬油,搅拌均匀,密封塞好,浸泡5天,取出,过滤得滤液备用;
(2)蒸馏、分离:取新鲜的南美蟛蜞菊切碎后置于多功能中药提取罐中,然后按重量份取1份原料加3份水的比例加入适量的水,通入水蒸气加热7小时,收集冷凝液,将冷凝液置于8℃以下的冷库中冷藏12小时以上,使油水充分分离,即得南美蟛蜞菊挥发油;
(3)提取、制剂:称取车前子,过100目筛,按料液比1:7g/ml 加入植物油、助溶剂和表面活性剂,于80℃回流提取,过滤,即得车前子提取液;向车前子提取液中加入步骤(1)所得的滤液和步骤(2)所得的南美蟛蜞菊挥发油,研磨,搅拌,即可制得本发明防治荔枝叶螨农药。
下面通过三个应用试验对本发明防治荔枝叶螨的农药效果进行进一步的说明:
试验1:将上述实施例1~5制备的防治荔枝叶螨的农药进行荔枝叶螨的防效和荔枝增产试验。
地点:广西柳州市融安县浮石镇,地势、长势及常年荔枝叶螨为害较为一致的荔枝园200亩,丘陵山地,种植规格8m×8m。
对照:对照例1:800倍螺螨酯;对照例2:1000倍哒螨灵。对照例1和2为市面上常用的防治荔枝叶螨的药剂。
试验设计:共设7个处理,每个实施例处理面积为20亩,按实施例1~5的剂量配置好药剂在各自处理区域对荔枝树进行喷洒,每月喷洒两次,为了便于观察,选择早上10点左右进行药液的喷洒。以不喷洒任何防虫杀虫剂的荔枝树作为参照,评价本发明防治荔枝叶螨的农药对荔枝叶螨的防治效力以及荔枝产量的影响,同时以喷洒对照例1和2的荔枝树区域作为对比。
其中防治效力的评价方法:连续喷药2个月之后,在各自处理区域随机选取50棵荔枝树,观察50棵荔枝树上荔枝叶螨的总量。防治效力的计算公式为:防治效力=(不喷药的荔枝树的荔枝叶螨总数量-喷药荔枝树的荔枝叶螨总数量)÷不喷药的荔枝树的荔枝叶螨总数量×100%。
其中荔枝增产率的评价方法为:荔枝成熟后适时的采收,称重。荔枝增产率的计算公式为:荔枝增产率=(喷药的荔枝平均亩产量-不喷药荔枝平均亩产量)÷不喷药的荔枝平均亩产量×100%。
试验结果如表1所示:
表1本发明防治荔枝叶螨的农药与对照例农药对荔枝叶螨防效以及荔枝增产试验
在实施例的试验过程中,申请人发现当对荔枝叶螨为害的荔枝树喷洒本发明实施例1~5的防治荔枝叶螨的农药后,荔枝叶螨5分钟内开始在叶片上乱跑,2h内80%以上的荔枝叶螨停止跑动,12h内荔枝叶螨的死亡率为90%以上。表明本发明防治荔枝叶螨的农药可有效杀死荔枝叶螨,且见效快。
同时,由表1可知,比较实施例1~5与对照例1和对照例2对荔枝叶螨的防治效力和对荔枝产量的影响,本发明防治荔枝叶螨的农药对荔枝叶螨的防治效力相比对照例1提高了21.79%,相比对照例2提高了19.77%,而相比对照例平均提高了20.78%,,荔枝的增产率相比对照例1提高了11.56%,相比对照例2提高了12.38%,相比两个对照例平均提高了11.97%。表明本发明防治荔枝叶螨的农药其各组分原料配比合理,达到了协同增效的作用,其效果优于传统化学防治荔枝叶螨的农药。此外,比较实施例1~5对荔枝叶螨的防治效力和对荔枝产量的影响可知,实施例5与实施例1~4相比,其对荔枝叶螨的防治效力提高了5.76%,对荔枝的增产率提高了9.37%,表明本发明所述的防治荔枝叶螨的农药中实施例5所述的防治荔枝叶螨农药为本发明的最佳实施方案。
试验2:将上述实施例1~5制备的防治荔枝叶螨的农药进行药液残留期试验 :将本发明实施例1~5所述的防治荔枝叶螨的农药分别喷洒在荔枝叶子上,喷洒量为 5kg/叶。分别在不同时间采摘喷药后的荔枝叶片,制备荔枝叶提取液,采用薄层 - 比色法测定检测荔枝叶提取液中印楝素的残留量,所用试剂均为分析纯、印楝素对照品为色谱纯,其结果如表 2 所示:
表 2 本发明防治荔枝叶螨的农药与对照例农药的药液残留期试验
由表2可知,本发明所述防治荔枝叶螨的农药中印楝素的含量仅8天左右,亦即是说本发明所述防治荔枝叶螨的农药残留期短,仅8天左右。而目前市面上常用的防治荔枝叶螨的化学农药,例如哒螨灵,螺螨酯等残留期长,有时在投入市场后荔枝上依然存在农药残留,这使得人们食用极为不安全。因此相比传统化学防治用的农药,本发明防治荔枝叶螨的农药对人畜毒副作用小,不会因残留时间过长而对生态环境产生负面影响,因此能够安全使用。
试验3:将上述实施例1~5制备的防治荔枝叶螨的农药进行动物毒性试验:取昆明种小鼠70只,雌雄皆用,体重20~30g,随机分为7组,每组10只,第一~五组分别急性经口实施例1~5本发明防治荔枝叶螨的农药1500mg/kg;第六组和第七组分别急性经口对照例1和2,用量为500mg/kg,分别观察5天内小鼠的死亡情况,以此评价本发明防治荔枝叶螨的农药和市面常用化学防治荔枝叶螨的农药对昆明种小鼠的毒性。其试验结果见表3:
表3 本发明防治荔枝叶螨的农药与对照例农药对小鼠毒性试验
由表3数据可知,根据本发明防治荔枝叶螨的农药配制的实施例1~5对昆明小鼠表现出的是低毒反应,在5天的时间里各自分组里急性经口的小鼠没有出现死亡的情况,不过在实施例1和实施例2的试验小组里面分别3只昆明小鼠在5天的时间里表现出轻度不适的症状,但随着时间的推移,这几只小鼠在15天后身体恢复了正常,总体来说还是表现出低毒反应。
对照例1和2使用的是市面上常用化学防治荔枝叶螨的农药,结果发现第六组和第七组急性经口的小鼠在试验5天的时间内全部死亡,表现出的是高毒反应。综上可知本发明防治荔枝叶螨的农药区别与传统化学防治荔枝叶螨的农药例如螺螨酯,哒螨灵等,传统的化学防治农药尽管有一定效果,但同时也带来了很多毒副作用,而本发明防治荔枝叶螨的农药对人畜毒副作用很小,几乎没有造成负面的安全问题,可以放心安全使用。

Claims (5)

1.一种防治荔枝叶螨的农药,其特征在于,由以下重量份数的原料组成:南美蟛蜞菊挥发油14~23份、哒螨灵8~17份、车前子提取物9~15份、香柠檬油10~22份、马齿苋7~16份、大葱5~14份、印楝树花6~12份、植物油30~40份、助溶剂8~13份及表面活性剂4~14份。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防治荔枝叶螨的农药,其特征在于,由以下重量份数的原料组成:南美蟛蜞菊挥发油17~20份、哒螨灵11~15份、车前子提取物12~14份、香柠檬油13~17份、马齿苋10~13份、大葱8~12份、印楝树花8~10份、植物油33~37份、助溶剂10~12份及表面活性剂6~10份。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防治荔枝叶螨的农药,其特征在于,由以下重量份数的原料组成:南美蟛蜞菊挥发油18.5份、哒螨灵13份、车前子提取物13.5份、香柠檬油15份、马齿苋12份、大葱10份、印楝树花9份、植物油35份、助溶剂11份及表面活性剂8份。
4.根据权利要求1—3任一项所述的一种防治荔枝叶螨的农药,其特征在于所述植物油为棉籽油、菜籽油、红花籽油、樟树油、葵花籽油的一种或多种;所述助溶剂为异丙醇、苯甲酸、尿素、氯仿的一种或多种;所述表面活性剂为十二烷基苯磺酸钙、高碳脂肪醇聚氧乙烯醚、脂肪酸聚氧乙烯醚、聚氧乙烯碳酸钠的一种或多种。
5.根据权利要求1—3任一项所述的一种防治荔枝叶螨的农药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
(1)混合、搅拌:将马齿苋、印楝树花和大葱用植物粉碎机粉碎成细粉,置入具塞的容器内,加入哒螨灵和香柠檬油,搅拌均匀,密封塞好,浸泡4~10天,取出,过滤得滤液备用;
(2)蒸馏、分离:取新鲜的南美蟛蜞菊切碎后置于多功能中药提取罐中,然后按重量份取1份原料加3份水的比例加入适量的水,通入水蒸气加热5~12小时,收集冷凝液,将冷凝液置于5~15℃以下的冷库中冷藏6~12小时以上,使油水充分分离,即得南美蟛蜞菊挥发油;
(3)提取、制剂:称取车前子,过60~110目筛,按料液比1:4~13g/ml 加入植物油、助溶剂和表面活性剂,于70~120℃回流提取,过滤,即得车前子提取液;向车前子提取液中加入步骤(1)所得的滤液和步骤(2)所得的南美蟛蜞菊挥发油,研磨,搅拌,即可制得本发明防治荔枝叶螨农药。
CN201610732466.XA 2016-08-27 2016-08-27 一种防治荔枝叶螨的农药及其制备方法 Withdrawn CN106342936A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610732466.XA CN106342936A (zh) 2016-08-27 2016-08-27 一种防治荔枝叶螨的农药及其制备方法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610732466.XA CN106342936A (zh) 2016-08-27 2016-08-27 一种防治荔枝叶螨的农药及其制备方法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6342936A true CN106342936A (zh) 2017-01-25

Family

ID=5785506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610732466.XA Withdrawn CN106342936A (zh) 2016-08-27 2016-08-27 一种防治荔枝叶螨的农药及其制备方法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06342936A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6975084A (zh) * 2017-04-07 2017-07-25 中国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 叶螨消化系统的一种染色方法

Citation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557160A (zh) * 2004-02-09 2004-12-29 马德岭 一类以印楝油为增效剂的复配杀虫剂乳油制剂
CN104397017B (zh) * 2014-11-11 2016-03-02 甘肃农业大学 一种防治玉米叶螨的熏蒸剂

Patent Citation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557160A (zh) * 2004-02-09 2004-12-29 马德岭 一类以印楝油为增效剂的复配杀虫剂乳油制剂
CN104397017B (zh) * 2014-11-11 2016-03-02 甘肃农业大学 一种防治玉米叶螨的熏蒸剂

Non-Patent Citation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Title
宋启煌: "《精细化工工艺学》", 30 June 1995 *
徐淑: "广东农业科学", 《广东农业科学 *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6975084A (zh) * 2017-04-07 2017-07-25 中国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 叶螨消化系统的一种染色方法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4273184B (zh) 一种蔬菜用防虫杀虫剂及其制备方法
CN102599201B (zh) 一种复配植物源农药及其制备方法
CN103931686B (zh) 一种植物源农药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
CN102599200B (zh) 一种中草药植保剂及其制备方法
CN102754667B (zh) 一种高效复合植物源农药
CN103689017A (zh) 一种复合植物源农药及其制备方法
EP0600080A4 (en) ORGANIC PESTICIDE.
CN104522088A (zh) 一种植物源杀虫剂
CN101427692B (zh) 植物农药及其制备方法
CN101258861A (zh) 青蒿提取物作为植物生长调节与抗逆剂的用途
CN105248476B (zh) 鸡皮果树专用植物杀虫剂及其生产方法
CN103814969A (zh) 驱虫剂制备方法
CN105248489A (zh) 一种用于茶园防治病虫害的生物制剂及其制备方法
CN109566671A (zh) 一种农作物中药杀虫剂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
CN105901038A (zh) 防治蔬菜根线虫的植物杀虫剂及其制备方法
CN102640764B (zh) 植物源杀虫剂
CN103598266B (zh) 纯中药成分的无公害农药及其制备方法与应用
CN106417289A (zh) 一种防治荔枝褶粉虱的农药及其制备方法
CN1849891A (zh) 一种植物型灭虫剂
CN102626116A (zh) 一种植物杀虫剂及其制备方法
CN106342936A (zh) 一种防治荔枝叶螨的农药及其制备方法
CN106332919A (zh) 一种防治荔枝拟木蠹蛾的农药及其制备方法
CN108902209A (zh) 一种蔬菜种植用植物杀虫剂及其制备方法
CN106234442A (zh) 一种荔枝杀菌剂及其制备方法
CN106332918A (zh) 一种防治荔枝三角新小卷蛾的农药及其制备方法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WW01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withdrawn after publication

App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20170125

WW01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withdrawn after public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