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6249940A - 内嵌式触控面板 - Google Patents

内嵌式触控面板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6249940A
CN106249940A CN201610390075.4A CN201610390075A CN106249940A CN 106249940 A CN106249940 A CN 106249940A CN 201610390075 A CN201610390075 A CN 201610390075A CN 106249940 A CN106249940 A CN 106249940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touch control
touch
electrode
control
embedded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610390075.4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江昶庆
林依萦
李昆倍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Raydium Semiconductor Corp
Original Assignee
Raydium Semiconductor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Priority claimed from US14/858,457 external-priority patent/US9891745B2/en
Application filed by Raydium Semiconductor Corp filed Critical Raydium Semiconductor Corp
Publication of CN106249940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6249940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FELECTRIC DIGITAL DATA PROCESSING
    • G06F3/00Input arrangements for transferring data to be processed into a form capable of being handled by the computer; Output arrangements for transferring data from processing unit to output unit, e.g. interface arrangements
    • G06F3/01Input arrangements or combined input and output arrangements for interaction between user and computer
    • G06F3/03Arrangements for converting the position or the displacement of a member into a coded form
    • G06F3/041Digitisers, e.g. for touch screens or touch pads, characterised by the transducing means
    • G06F3/0412Digitisers structurally integrated in a display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FELECTRIC DIGITAL DATA PROCESSING
    • G06F3/00Input arrangements for transferring data to be processed into a form capable of being handled by the computer; Output arrangements for transferring data from processing unit to output unit, e.g. interface arrangements
    • G06F3/01Input arrangements or combined input and output arrangements for interaction between user and computer
    • G06F3/03Arrangements for converting the position or the displacement of a member into a coded form
    • G06F3/041Digitisers, e.g. for touch screens or touch pads, characterised by the transducing means
    • G06F3/0416Control or interface arrangemen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digitisers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FELECTRIC DIGITAL DATA PROCESSING
    • G06F3/00Input arrangements for transferring data to be processed into a form capable of being handled by the computer; Output arrangements for transferring data from processing unit to output unit, e.g. interface arrangements
    • G06F3/01Input arrangements or combined input and output arrangements for interaction between user and computer
    • G06F3/03Arrangements for converting the position or the displacement of a member into a coded form
    • G06F3/041Digitisers, e.g. for touch screens or touch pads, characterised by the transducing means
    • G06F3/044Digitisers, e.g. for touch screens or touch pads, characterised by the transducing means by capacitive means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FELECTRIC DIGITAL DATA PROCESSING
    • G06F2203/00Indexing scheme relating to G06F3/00 - G06F3/048
    • G06F2203/041Indexing scheme relating to G06F3/041 - G06F3/045
    • G06F2203/04112Electrode mesh in capacitive digitiser: electrode for touch sensing is formed of a mesh of very fine, normally metallic, interconnected lines that are almost invisible to see. This provides a quite large but transparent electrode surface, without need for ITO or similar transparent conductive material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Theoretical Computer Science (AREA)
  • Human Computer Interaction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Liquid Crystal (AREA)
  • Position Input By Displaying (AREA)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一种内嵌式触控面板。内嵌式触控面板包含多个像素。每个像素的一叠层结构包含一基板、一薄膜晶体管元件层、一液晶层、一彩色滤光层及一玻璃层。薄膜晶体管元件层设置于基板上。薄膜晶体管元件层内设置有一第一导电层及一共同电压电极。第一导电层以网格状排列或于内嵌式触控面板的一有效区域内以一第一方向排列。液晶层设置于薄膜晶体管元件层上方。彩色滤光层设置于液晶层上方。玻璃层设置于彩色滤光层上方。

Description

内嵌式触控面板
技术领域
本发明与触控面板有关,特别是关于一种内嵌式(In-cell)触控面板。
背景技术
一般而言,电容式触控面板大致可依照其叠层结构的不同而分为数种不同型式,例如:内嵌式(In-cell)的电容式触控面板及On-cell的电容式触控面板。
请参照图1及图2,图1及图2分别为内嵌式的电容式触控面板及On-Cell的电容式触控面板的叠层结构示意图。如图1所示,On-Cell的电容式触控面板的叠层结构1由下至上依序是:基板10、薄膜晶体管(Thin-Film Transistor,TFT)元件层11、液晶层12、彩色滤光层13、玻璃层14、触控感应层15、偏光片16、黏合剂17及上覆透镜18。如图2所示,内嵌式的电容式触控面板的叠层结构2由下至上依序是:基板20、薄膜晶体管元件层21、触控感应层22、液晶层23、彩色滤光层24、玻璃层25、偏光片26、黏合剂27及上覆透镜28。
比较图1及图2可知:内嵌式的电容式触控面板是将触控感应层22设置于液晶层23的下方,亦即设置于液晶显示模块之内;On-Cell的电容式触控面板则是将触控感应层15设置于玻璃层14的上方,亦即设置于液晶显示模块之外。相较于传统的单片式玻璃触控面板(One Glass Solution,OGS)及On-Cell的电容式触控面板,内嵌式的电容式触控面板可达成最薄化的触控面板设计,并可广泛应用于手机、平板电脑及笔记型电脑等可携式电子产品上。
因此,本发明提出一种内嵌式触控面板,希望能通过其创新的布局方式降低阻值及寄生电容的影响,以提升内嵌式触控面板的整体效能。
发明内容
根据本发明的一较佳具体实施例为一种内嵌式触控面板。于此实施例中,内嵌式触控面板包含多个像素(Pixel)。每个像素的一叠层结构包含一基板、一薄膜晶体管元件层、一液晶层、一彩色滤光层及一玻璃层。薄膜晶体管元件层设置于基板上。薄膜晶体管元件层内设置有一第一导电层及一共同电压电极(Common Electrode)。第一导电层以网格状(Mesh type)排列或于内嵌式触控面板的一有效区域(Active Area)内以一第一方向排列。液晶层设置于薄膜晶体管元件层上方。彩色滤光层设置于液晶层上方。玻璃层设置于彩色滤光层上方。
于一实施例中,内嵌式触控面板为一内嵌式自电容(self-capacitive)触控面板或一内嵌式互电容(mutual-capacitive)触控面板。
于一实施例中,内嵌式触控面板的多个触控电极由网格状排列的第一导电层所形成。
于一实施例中,第一导电层与共同电压电极之间通过一绝缘层彼此分隔。
于一实施例中,不作为触控电极的部分的第一导电层通过一通孔(Via)与共同电压电极电性连接。
于一实施例中,第一导电层形成于共同电压电极之后。
于一实施例中,第一导电层形成于共同电压电极之前。
于一实施例中,彩色滤光层包含一彩色滤光片(Color Filter)及一黑色矩阵光阻(Black Matrix Resist)。黑色矩阵光阻具有良好的光遮蔽性,第一导电层位于黑色矩阵光阻的下方。
于一实施例中,若内嵌式触控面板为一混合型(Hybrid)内嵌式触控面板,则叠层结构进一步包含第二导电层,设置于玻璃层的内侧或外侧,第二导电层以网格状排列或于内嵌式触控面板的有效区域内以一第二方向排列。
于一实施例中,第一导电层与第二导电层分别形成内嵌式触控面板的多个第一方向触控电极及多个第二方向触控电极。
于一实施例中,多个第一方向触控电极为触控驱动电极且多个第二方向触控电极为触控感测电极,或是多个第一方向触控电极为触控感测电极且多个第二方向触控电极为触控驱动电极。
于一实施例中,多个第一方向触控电极与多个第二方向触控电极之间进一步设置有至少一多功能电极。
于一实施例中,彩色滤光层包含一彩色滤光片及一黑色矩阵光阻。黑色矩阵光阻具有良好的光遮蔽性。当第二导电层以网格状排列且设置于玻璃层的内侧时,第二导电层位于黑色矩阵光阻的下方。
于一实施例中,当第二导电层设置于玻璃层的内侧时,第二导电层为一透明导电层且第二导电层形成于彩色滤光层与玻璃层之间。
于一实施例中,当第二导电层设置于玻璃层的外侧时,第二导电层为一透明导电层且第二导电层直接形成于玻璃层上或以外挂方式设置于玻璃层上。
于一实施例中,于内嵌式触控面板的有效区域外设置有一切换单元。不作为触控电极并与共同电压电极电性连接的部分的第一导电层不耦接切换单元。
于一实施例中,于内嵌式触控面板的有效区域外设置有一切换单元。切换单元耦接内嵌式触控面板的多个触控电极并控制多个触控电极耦接至一信号连接线或断开呈现浮接(Floating)状态。
于一实施例中,信号连接线为位于有效区域之外的源极线扇出(Fan-out)或闸极线扇出。
于一实施例中,当多个触控电极耦接至信号连接线时,可由信号连接线输入一触控信号、一直流电信号或一接地信号。
于一实施例中,切换单元包含一参考电压信号,当多个触控电极断开时,多个触控电极与参考电压信号电性连接。
于一实施例中,切换单元控制信号连接线同时输出一触控信号至多个触控电极中的全部或一部份,以分别实现合并或分区触控感测的功能。
于一实施例中,于内嵌式触控面板的有效区域外设置有一切换单元。切换单元耦接至位于内嵌式触控面板的有效区域内的一源极线或一闸极线并控制源极线或闸极线耦接至一显示控制信号输入端或一其他信号输入端。
于一实施例中,显示控制信号输入端为源极线扇出或闸极线扇出。
于一实施例中,其他信号输入端为一信号连接线并可由信号连接线输入一直流电信号、一交流电信号、一接地信号或一浮接信号。
于一实施例中,切换单元包含一参考电压信号。当源极线或闸极线断开时,源极线或闸极线与参考电压信号电性连接。
于一实施例中,于内嵌式触控面板的有效区域外设置有至少一驱动器。至少一驱动器整合一显示驱动器与一触控驱动器而成或是显示驱动器与触控驱动器彼此独立设置。
于一实施例中,内嵌式触控面板的多个触控电极全部都通过设置于内嵌式触控面板的有效区域外的多个切换单元耦接至至少一驱动器。
于一实施例中,内嵌式触控面板的一部分的多个触控电极通过设置于内嵌式触控面板的有效区域外的多个切换单元耦接至至少一驱动器,另一部份的多个触控电极直接耦接至至少一驱动器。
于一实施例中,至少一驱动器以覆晶玻璃(Chip On Glass,COG)封装技术、薄膜覆晶(Chip On Film,COF)封装技术或阵列基板上的闸极驱动器(Gate Driver On Array,GOA)封装技术形成于基板上。
相较于现有技术,根据本发明的内嵌式触控面板具有下列优点:
(1)触控电极及其走线的设计简单。
(2)其布局方式不影响显示装置原有的开口率。
(3)可降低共同电压电极本身的电阻电容负荷(RC loading)。
(4)当内嵌式触控面板运作于触控模式下时,同时控制共同电压电极以降低内嵌式触控面板的整体电阻电容负荷。
(5)触控与显示分时驱动以提升信号-噪声比(Signal-Noise Ratio,SNR)。
(6)减少走线数量以增加布线的自由度并可达到窄边框的效果。
(7)可使用较少的IC接脚。
关于本发明的优点与精神可以通过以下的发明详述及所附附图得到进一步的了解。
附图说明
图1及图2分别为内嵌式的电容式触控面板及On-Cell的电容式触控面板的叠层结构示意图。
图3为根据本发明的一较佳具体实施例的叠层结构示意图。
图4为根据本发明的另一较佳具体实施例的叠层结构示意图。
图5至图8分别为当混合型(Hybrid)内嵌式触控面板的第一导电层形成于共同电压电极之后时其第二导电层设置于玻璃层的内侧或外侧的不同实施例。
图9至图12分别为当混合型内嵌式触控面板的第一导电层形成于共同电压电极之前时其第二导电层设置于玻璃层的内侧或外侧的不同实施例。
图13至图16分别为内嵌式触控面板的开关元件走线连接方式的不同实施例。
图17A及图17B分别为本发明的内嵌式触控面板的第一种切换单元驱动方式的示意图及其分别运作于显示模式及触控感测模式下的信号时序图。
图18为本发明的内嵌式触控面板的第二种切换单元驱动方式的示意图。
图19A及图19B分别为本发明的内嵌式触控面板的第三种切换单元驱动方式的示意图及其分别运作于显示模式及触控感测模式下的信号时序图。
图20A及图20B分别为本发明的内嵌式触控面板的第四种切换单元驱动方式的示意图。
图21A至图21D分别为本发明的内嵌式触控面板的叠层结构及第五种切换单元驱动方式的示意图。
图22A及图22B分别为本发明的内嵌式触控面板的第六种切换单元驱动方式的示意图及其分别运作于显示模式及触控感测模式下的信号时序图。
图23A至图23E分别为本发明的内嵌式触控面板的第七种切换单元驱动方式的示意图、其分别运作于显示模式及触控感测模式下的信号时序图及于不同触控时间下的触控电极驱动情形的示意图。
图24A至图24E分别为本发明的内嵌式触控面板的第八种切换单元驱动方式的示意图、其分别运作于显示模式及触控感测模式下的信号时序图及于不同触控时间下的触控电极驱动情形的示意图。
图25A至图25C分别为在互电容架桥式架构、混合型(Hybrid)互电容架构及单层互电容架构下的内嵌式触控面板中,触控驱动IC可独立于闸极驱动IC及显示驱动IC之外设置。
主要元件符号说明:
1、2、3、4、5、6、7、8、9、10A、11A、12A:叠层结构
10、20、30、40:基板
11、21、31、41:薄膜晶体管元件层
12、23、32、42:液晶层
13、24、33、43:彩色滤光层
14、25、34、44:玻璃层
15、22:触控感应层
16、26:偏光片
17、27:黏合剂
18、28:上覆透镜
M2:第三导电层
M3:第一导电层
VIA:通孔
CITO:共同电压电极
LC:液晶单元
CF:彩色滤光片
BM:黑色矩阵光阻
S:源极
D:汲极
G:闸极
35、45:第二导电层
36、46:外挂元件
STIC、DTIC:显示/触控驱动器
GTIC:闸极/触控驱动器
GIC、IC3:闸极驱动器
DIC、IC1:显示驱动器
TIC、IC2:触控驱动器
SFO:源极线扇出
GFO:闸极线扇出
VREF:参考电压信号
SU:切换单元
GL:闸极线
SL:源极线
TE:触控感测线
TX、TX1~TX2:触控驱动电极
RX:触控感测电极
CS、CS1~CS2:控制信号
R1~R3:虚线范围
TPAA:触控面板的有效显示区域
SGL:闸极线信号
SSL:源极线信号
STX、STX1~STX2:触控驱动信号
SRX:触控感测信号
SGT:闸极/触控驱动信号
SDT:显示/触控驱动信号
SDR:显示/触控感测信号
STE:触控信号
STD:触控/显示驱动信号
SSA1~SSA2:第一感测区域信号~第二感测区域信号
VCOM:共同电压电极信号
GAS:玻璃层
TFT:薄膜晶体管元件层
CF:彩色滤光层
SA1~SA2:第一感测区域~第二感测区域
T1~T3:第一感测时间区段~第三感测时间区段
PAD11~PAD12、PAD21~PAD22:感测垫
具体实施方式
根据本发明的一较佳具体实施例为一种内嵌式触控面板。实际上,由于内嵌式触控面板可达成最薄化的触控面板设计,可广泛应用于智能型手机、平板电脑及笔记型电脑等各种可携式消费性电子产品上。需说明的是,本发明的内嵌式触控面板可以是一内嵌式自电容(self-capacitive)触控面板或一内嵌式互电容(mutual-capacitive)触控面板,并无特定的限制。
于此实施例中,内嵌式触控面板包含多个像素。每个像素的一叠层结构包含一基板、一薄膜晶体管元件层、一液晶层、一彩色滤光层及一玻璃层。薄膜晶体管元件层设置于基板上。液晶层设置于薄膜晶体管元件层上方。彩色滤光层设置于液晶层上方。玻璃层设置于彩色滤光层上方。需注意的是,薄膜晶体管元件层内设置有一第一导电层及一共同电压电极。其中,第一导电层可以网格状排列或是第一导电层于内嵌式触控面板的一有效区域内以一第一方向排列。本发明的内嵌式触控面板中的多个触控电极由网格状排列的第一导电层所形成,并且第一导电层与共同电压电极之间可通过一绝缘层彼此分隔。
接下来,请参照图3,图3为根据本发明的一具体实施例的内嵌式触控面板的叠层结构的剖面示意图。如图3所示,内嵌式触控面板的叠层结构3由下至上依序是:基板30、薄膜晶体管元件层31、液晶层32、彩色滤光层33及玻璃层34。彩色滤光层33包含彩色滤光片(Color Filter)CF及黑色矩阵光阻(Black Matrix Resist)BM两部分,其中黑色矩阵光阻BM具有良好的光遮蔽性,可应用于彩色滤光层33中,作为区隔红(R)、绿(G)、蓝(B)三种颜色的彩色滤光片的材料。
于此实施例中,薄膜晶体管元件层31内设置有第一导电层M3及共同电压电极CITO,并且第一导电层M3形成于共同电压电极CITO之后。第一导电层M3可以网格状排列或仅在内嵌式触控面板的有效区域内沿第一方向排列。第一导电层M3位于黑色矩阵光阻BM的下方,由以受到黑色矩阵光阻BM的遮蔽。需说明的是,图3中通过形成于绝缘层的通孔VIA与共同电压电极CITO电性连接的部分的第一导电层M3将不会作为内嵌式触控面板的触控电极之用。
接着,请参照图4,图4为根据本发明的另一具体实施例的内嵌式触控面板的叠层结构的剖面示意图。如图4所示,内嵌式触控面板的叠层结构4由下至上依序是:基板40、薄膜晶体管元件层41、液晶层42、彩色滤光层43及玻璃层44。彩色滤光层43包含彩色滤光片CF及黑色矩阵光阻BM两部分,其中黑色矩阵光阻BM具有良好的光遮蔽性,可应用于彩色滤光层43中,作为区隔红(R)、绿(G)、蓝(B)三种颜色的彩色滤光片的材料。
于此实施例中,薄膜晶体管元件层41内设置有第一导电层M3及共同电压电极CITO,并且第一导电层M3形成于共同电压电极CITO之前。第一导电层M3可以网格状排列或是第一导电层M3仅在内嵌式触控面板的有效区域内沿第一方向排列。第一导电层M3位于黑色矩阵光阻BM的下方,由以受到黑色矩阵光阻BM的遮蔽。需说明的是,图4中通过形成于绝缘层的通孔VIA与共同电压电极CITO电性连接的部分的第一导电层M3将不会作为内嵌式触控面板的触控电极之用。此外,假设内嵌式触控面板为一混合型(Hybrid)内嵌式触控面板,则上述实施例所公开的叠层结构均可进一步包含第二导电层,并且第二导电层可设置于图3中的玻璃层34或图4中的玻璃层44的内侧或外侧。
实际上,第二导电层可以网格状排列或是第二导电层于内嵌式触控面板的有效区域内以一第二方向排列,使得第一导电层与第二导电层可分别形成内嵌式触控面板的多个第一方向触控电极及多个第二方向触控电极。此外,多个第一方向触控电极与多个第二方向触控电极之间还可进一步设置有至少一多功能电极(Multi-function electrode),但不以此为限。举例而言,当内嵌式触控面板为一内嵌式互电容触控面板时,可由第一导电层所形成的多个第一方向触控电极作为触控驱动电极并由第二导电层所形成的多个第二方向触控电极作为触控感测电极,或是可由第一导电层所形成的多个第一方向触控电极作为触控感测电极并由第二导电层所形成的多个第二方向触控电极作为触控驱动电极。
请分别参照图5至图8,图5至图8分别为当混合型(Hybrid)内嵌式触控面板的第一导电层形成于共同电压电极之后时其第二导电层设置于玻璃层的内侧或外侧的不同实施例。
图5所为内嵌式触控面板的叠层结构5不同于图3所为内嵌式触控面板的叠层结构3之处在于:叠层结构5进一步包含直接形成于玻璃层34上的第二导电层35,并且第二导电层35为一透明导电层。图6所为内嵌式触控面板的叠层结构6不同于图3所为内嵌式触控面板的叠层结构3之处在于:叠层结构6进一步包含以外挂方式设置于玻璃层34上的第二导电层35,其中第二导电层35为一透明导电层且第二导电层35与外挂元件36形成一外挂模块设置于玻璃层34上。图7所为内嵌式触控面板的叠层结构7不同于图3所为内嵌式触控面板的叠层结构3之处在于:叠层结构7进一步包含设置于玻璃层34的内侧的第二导电层35,其中第二导电层35为一透明导电层且第二导电层35形成于彩色滤光层33与玻璃层34之间。图8所为内嵌式触控面板的叠层结构8不同于图3所为内嵌式触控面板的叠层结构3之处在于:叠层结构8进一步包含设置于玻璃层34的内侧的第二导电层35,并且第二导电层35形成于彩色滤光层33下方,其中由于黑色矩阵光阻BM具有良好的光遮蔽性,故以网格状排列的第二导电层35会位于黑色矩阵光阻BM的下方,由以获得黑色矩阵光阻BM的遮蔽。
接着,请分别参照图9至图12,图9至图12分别为当混合型(Hybrid)内嵌式触控面板的第一导电层形成于共同电压电极之前时其第二导电层设置于玻璃层的内侧或外侧的不同实施例。
图9所为内嵌式触控面板的叠层结构9不同于图4所为内嵌式触控面板的叠层结构4之处在于:叠层结构9进一步包含直接形成于玻璃层44上的第二导电层45,并且第二导电层45为一透明导电层。图10所为内嵌式触控面板的叠层结构10A不同于图4所为内嵌式触控面板的叠层结构4之处在于:叠层结构10A进一步包含以外挂方式设置于玻璃层44上的第二导电层45,其中第二导电层45为一透明导电层且第二导电层45与外挂元件46形成一外挂模块设置于玻璃层44上。图11所为内嵌式触控面板的叠层结构11A不同于图4所为内嵌式触控面板的叠层结构4之处在于:叠层结构11A进一步包含设置于玻璃层44的内侧的第二导电层45,其中第二导电层45为一透明导电层且第二导电层45形成于彩色滤光层43与玻璃层44之间。图12所为内嵌式触控面板的叠层结构12A不同于图4所为内嵌式触控面板的叠层结构4之处在于:叠层结构12A进一步包含设置于玻璃层44的内侧的第二导电层45,并且第二导电层45形成于彩色滤光层43下方,其中由于黑色矩阵光阻BM具有良好的光遮蔽性,故以网格状排列的第二导电层45会位于黑色矩阵光阻BM的下方,由以获得黑色矩阵光阻BM的遮蔽。
接着,请参照图13至图16,图13至图16分别为内嵌式触控面板的切换单元走线连接方式的不同实施例。需说明的是,切换单元设置于内嵌式触控面板的有效区域之外,并且切换单元耦接内嵌式触控面板的多个触控电极并控制多个触控电极耦接至一信号连接线或断开呈现浮接(Floating)状态。此外,不作为触控电极并与共同电压电极电性连接的的部分的第一导电层不会耦接至切换单元。
于图13所为的实施例中,显示驱动器与触控驱动器整合于设置于内嵌式触控面板的有效区域之外的同一个显示/触控驱动器STIC中,并且显示/触控驱动器STIC所发出的显示驱动信号或触控信号可通过同样设置于内嵌式触控面板的有效区域之外的源极线扇出(Source fan-out)SFO进入切换单元SU,但不以此为限。
如图13中的虚线范围R1所示,显示/触控驱动器STIC可通过控制信号CS1及CS2来控制切换单元SU的切换,使其将显示驱动信号输入至面板显示区域的源极线(SourceLine)SL以进行画面更新并将触控感测线(Sensing Line)TE断开呈现浮接(Floating)状态,或是使其将触控信号输入至触控感测线TE进行触控感测并将源极线SL断开呈现浮接状态。如图13中的虚线范围R2所示,切换单元SU亦可包含一参考电压信号VREF,当切换单元SU将显示驱动信号输入至面板显示区域的源极线SL以进行画面更新时,切换单元SU会将触控感测线TE与参考电压信号VREF电性连接,或是当切换单元SU将触控信号输入至触控感测线TE进行触控感测时,切换单元SU会将源极线SL与参考电压信号VREF电性连接。如图13中的虚线范围R3所示,显示/触控驱动器STIC亦可直接电性连接触控感测线TE并通过源极线扇出SFO电性连接源极线SL,使得显示/触控驱动器STIC所发出的显示驱动信号及触控信号亦可分别直接输出至源极线SL及触控感测线TE,而不需通过切换单元SU的切换。
于图14所为的实施例中,显示驱动器IC1与触控驱动器IC2并未整合在一起,而是彼此分离设置。如图14中的虚线范围R1所示,可由触控驱动器IC2发出控制信号CS1及CS2来控制切换单元SU的切换;如图14中的虚线范围R2所示,亦可由显示驱动器IC1发出控制信号CS1及CS2来控制切换单元SU的切换。此外,如同图13所示,图14中的切换单元SU亦可包含或不包含参考电压信号VREF,并无特定的限制。
于图15所为的实施例中,闸极驱动器与触控驱动器整合于同一个闸极/触控驱动器GTIC中,并且闸极/触控驱动器GTIC所发出的显示驱动信号或触控信号可通过位于内嵌式触控面板的有效区域之外的闸极线扇出(Gate fan-out)GFO进入切换单元SU,但不以此为限。
如图15中的虚线范围R1所示,闸极/触控驱动器GTIC可通过控制信号CS1及CS2来控制切换单元SU的切换,使其将显示驱动信号输入至面板显示区域的闸极线(Gate Line)GL以进行画面更新并将触控感测线(Sensing Line)TE断开呈现浮接(Floating)状态,或是使其将触控信号输入至触控感测线TE进行触控感测并将闸极线GL电性连接至参考电压信号VREF,以关闭内嵌式触控面板的TFT元件。如图15中的虚线范围R2所示,闸极/触控驱动器GTIC亦可直接电性连接触控感测线TE并通过闸极线扇出GFO电性连接闸极线GL,使得闸极/触控驱动器GTIC所发出的显示驱动信号及触控信号亦可分别直接输出至闸极线GL及触控感测线TE,而不需通过切换单元SU的切换。
于图16所为的实施例中,触控驱动器IC2与闸极驱动器IC3并未整合在一起,而是彼此分离设置。如图16中的虚线范围R1所示,可由触控驱动器IC2发出控制信号CS1及CS2来控制切换单元SU的切换;如图16中的虚线范围R2所示,亦可由闸极驱动器IC3发出控制信号CS1及CS2来控制切换单元SU的切换。此外,如同图15所示,图16中的切换单元SU亦可包含或不包含参考电压信号VREF,并无特定的限制。
需进一步说明的是,上述的切换单元SU可应用于内嵌式自电容触控面板,亦可应用于内嵌式互电容触控面板。此外,内嵌式触控面板的触控电极不需全部都制作于TFT基板侧,举例而言,部分的触控电极可采用上述开关连接方式设置于TFT基板侧,至于其他的触控电极则可设置于玻璃层的内侧或外侧,或以外挂型式设置于玻璃层的外侧。实际上,上述的切换单元SU除了电性连接至触控驱动器IC2或闸极驱动器IC3之外,亦可在同一个内嵌式触控面板中,不同的切换单元SU分别电性连接触控驱动器IC2与闸极驱动器IC3,其详细情形可参照后面的实施例。
接下来,将分别通过不同实施例说明本发明的内嵌式触控面板的切换单元的各种不同的驱动方式。
请参照图17A及图17B,图17A及图17B分别为本发明的内嵌式触控面板的第一种切换单元驱动方式的示意图及其分别运作于显示模式及触控感测模式下的信号时序图。如图17A所示,内嵌式互电容触控面板的闸极/触控驱动器GTIC所输出的闸极驱动信号或触控信号SGT经由闸极线扇出GFO输入至其相对应的切换单元SU;显示/触控驱动器DTIC所输出的显示驱动信号或触控信号SDT经由源极线扇出SFO输入至其相对应的切换单元SU。
如图17B所示,于显示驱动区段内,显示/触控驱动器DTIC会输出显示驱动信号,而闸极/触控驱动器GTIC则会输出闸极控制信号。控制信号CS会以第一准位输入至各切换单元SU,致使切换单元SU将闸极线扇出GFO/源极线扇出SFO分别电性连接至内嵌式互电容触控面板内部相对应的闸极线GL/源极线SL。此切换单元SU同时会将触控驱动电极TX/触控感测电极RX电性连接至非闸极线扇出GFO或非源极线扇出SFO的信号线,其提供的信号可以是直流电压、交流电压、接地电压或其他任意电信号。此外,切换单元SU亦可将触控驱动电极TX/触控感测电极RX断开而呈现浮接状态。
于触控感测区段内,闸极/触控驱动器GTIC会输出触控驱动信号且显示/触控驱动器DTIC会输出触控信号。控制信号CS会以第二准位输入至各切换单元SU,致使切换单元SU会将由闸极/触控驱动器GTIC输出的触控驱动信号电性连接至触控驱动电极TX,并同时将内嵌式互电容触控面板内的闸极线GL电性连接至一关闭准位,以保持面板像素的薄膜晶体管(TFT)为关闭状态;切换单元SU亦会将由显示/触控驱动器DTIC输出的触控信号电性连接至触控感测电极RX以进行触控感测,并同时将源极线SL电性连接至一信号线,其提供的信号可为直流电压、交流电压、接地电压或其他与触控相关的电信号。此外,切换单元SU亦可将源极线SL断开而呈现浮接状态。
实际上,闸极/触控驱动器GTIC可以覆晶玻璃(Chip On Glass,COG)封装技术、薄膜覆晶(Chip On Film,COF)封装技术或阵列基板上的闸极驱动器(Gate Driver OnArray,GOA)封装技术形成于基板上,但不以此为限。此外,在触控驱动电极TX及触控感测电极RX之间可设置有多功能电极,多功能电极可与切换单元SU连接控制或与其他信号输入线直接连接,但不以此为限。
至于共同电压电极CITO所接收的共同电压电极信号VCOM则可以是与触控相关的电压信号,由以降低其对触控感测的电阻电感负荷,或是将共同电压电极信号VCOM保持在直流电压或浮接状态,但不以此为限。由于面板显示驱动的闸极线扇出GFO或源极线扇出SFO可作为触控感测的信号输出线,所以在内嵌式互电容触控面板的边缘(Border)区可减少走线数量,由以增加面板布线的自由度,并可缩小边缘区的宽度而达到窄边框的效果。此外,由于驱动IC的显示驱动信号输出的接脚,亦可作为触控信号输出的接脚,故可减少驱动IC连接的接脚数量,并可缩小驱动IC的尺寸。
请参照图18,图18为本发明的内嵌式触控面板的第二种切换单元驱动方式的示意图。如图18所示,内嵌式互电容触控面板亦可仅有部分的触控驱动电极TX/触控感测电极RX连接至切换单元SU,其余不连接至切换单元SU的触控驱动电极TX/触控感测电极RX可直接连接至闸极/触控驱动器GTIC或显示/触控驱动器DTIC的触控感测输出端。以此例而言,触控驱动电极TX可经由切换单元SU连接闸极/触控驱动器GTIC并由切换单元SU控制,至于触控感测电极RX则直接连接至显示/触控驱动器DTIC的触控感测输出端。至于其切换单元SU对于触控驱动电极TX的驱动方式则与上述第一种切换单元驱动方式相同,故于此不另行赘述。
请参照图19A及图19B,图19A及图19B分别为本发明的内嵌式触控面板的第三种切换单元驱动方式的示意图及其分别运作于显示模式及触控感测模式下的信号时序图。
如图19A所示,由于内嵌式互电容触控面板的闸极驱动器GIC并不具触控驱动功能,故内嵌式互电容触控面板的触控驱动信号及触控信号均是由内嵌式互电容触控面板的显示/触控驱动器DTIC所输出。至于显示/触控驱动器DTIC所输出的显示驱动信号或触控信号经由源极线扇出SFO输入至其相对应的切换单元SU。如图19B所示,于显示驱动区段内,闸极驱动器GIC会输出闸极控制信号,显示/触控驱动器DTIC则会输出显示驱动信号。控制信号CS以第一准位输入至切换单元SU,致使切换单元SU将由显示/触控驱动器DTIC输出的显示驱动信号电连接至内嵌式互电容触控面板中的源极线SL。此外,切换单元SU亦会将触控驱动电极TX/触控感测电极RX电性连接至非源极线扇出SFO的信号线,其提供的信号可以是直流电压、交流电压、接地电压或其他任意电信号。此外,切换单元SU亦可将触控驱动电极TX/触控感测电极RX断开而呈现浮接状态。
于触控感测区段内,闸极驱动器GIC会输出闸极关闭信号,显示/触控驱动器DTIC则会输出触控驱动信号/触控信号。此时,控制信号CS以第二准位输入至切换单元SU,致使切换单元SU将由显示/触控驱动器DTIC输出的触控驱动信号/触控信号电连接至触控驱动电极TX/触控感测电极RX。此外,切换单元SU同时会将源极线SL电性连接至一信号线,其提供的信号可为直流电压、交流电压、接地电压或其他与触控相关的电信号。此外,切换单元SU亦可将源极线SL断开而呈现浮接状态。
实际上,闸极驱动器GIC可以覆晶玻璃封装技术、薄膜覆晶封装技术或阵列基板上的闸极驱动器封装技术形成于基板上,但不以此为限。共同电压电极CITO所接收的共同电压电极信号VCOM则可以是与触控相关的电压信号,由以降低其对触控感测的电阻电感负荷,或是将共同电压电极信号VCOM保持在直流电压或浮接状态,但不以此为限。
请参照图20A及图20B,图20A及图20B分别为本发明的内嵌式触控面板的第四种切换单元驱动方式的示意图。如图20A及图20B所示,内嵌式互电容触控面板亦可仅有部分的触控驱动电极TX/触控感测电极RX连接至切换单元SU,其余不连接至切换单元SU的触控驱动电极TX/触控感测电极RX可直接连接至显示/触控驱动器DTIC的触控感测输出端。至于其切换单元SU对于触控驱动电极TX/触控感测电极RX的驱动方式则与上述第三种切换单元驱动方式相同,故于此不另行赘述。
以图20A而言,触控驱动电极TX可直接连接至显示/触控驱动器DTIC的触控感测输出端,至于触控感测电极RX则经由切换单元SU连接至显示/触控驱动器DTIC并由切换单元SU控制。以图20B而言,触控驱动电极TX可经由切换单元SU连接至显示/触控驱动器DTIC并由切换单元SU控制,至于触控感测电极RX则直接连接至显示/触控驱动器DTIC的触控感测输出端。
请参照图21A至图21D,图21A至图21D分别为本发明的内嵌式触控面板的叠层结构及第五种切换单元驱动方式的示意图。
需说明的是,此实施例的内嵌式触控面板采用混合型(Hybrid)互电容架构,其叠层结构可如图21A所示将触控驱动电极TX设置于靠近薄膜晶体管层TFT的一侧并将触控感测电极RX设置于彩色滤光片CF的上方,亦可如图21B所示将触控驱动电极TX设置于靠近薄膜晶体管层TFT的一侧并将触控感测电极RX设置于彩色滤光片CF的下方。
于实际应用中,触控感测电极RX可以是网格(Mesh)状或以透明导电材料设置于彩色滤光片CF的内侧或外侧,但不以此为限。当混合型内嵌式互电容触控面板运作于触控感测模式下时,触控驱动信号可如图21C所示由闸极/触控驱动器GTIC所输出,或是如图21D所示由显示/触控驱动器DTIC所输出,并无特定的限制。
请参照图22A及图22B,图22A及图22B分别为本发明的内嵌式触控面板的第六种切换单元驱动方式的示意图及其分别运作于显示模式及触控感测模式下的信号时序图。需说明的是,此实施例的内嵌式触控面板采用互电容感测架构的内嵌式自电容触控面板。
如图22A所示,由于内嵌式自电容触控面板的闸极驱动器GIC并不具触控驱动功能,所以是由内嵌式自电容触控面板的显示/触控驱动器DTIC输出显示驱动信号及触控信号并经由源极线扇出SFO输入至其相对应的切换单元SU。如图22B所示,于显示驱动区段内,闸极驱动器GIC会输出闸极控制信号,显示/触控驱动器DTIC则会输出显示驱动信号。控制信号CS以第一准位输入至切换单元SU,致使切换单元SU将由显示/触控驱动器DTIC输出的显示驱动信号电连接至内嵌式自电容触控面板中的源极线SL。此外,切换单元SU亦会将源极线SL电性连接至非源极线扇出SFO的信号线,其提供的信号可以是直流电压、交流电压、接地电压或其他任意电信号。切换单元SU亦可将源极线SL断开而呈现浮接状态。
于触控感测区段内,闸极驱动器GIC会输出闸极关闭信号,显示/触控驱动器DTIC则会输出触控信号。此时,控制信号CS以第二准位输入至切换单元SU,致使切换单元SU将由显示/触控驱动器DTIC输出的触控信号电连接至源极线SL。此外,切换单元SU同时会将源极线SL电性连接至一信号线,其提供的信号可为直流电压、交流电压、接地电压(或其他与触控相关的电信号。此外,切换单元SU亦可将源极线SL断开而呈现浮接状态。
实际上,闸极驱动器GIC可以覆晶玻璃封装技术、薄膜覆晶封装技术或阵列基板上的闸极驱动器封装技术形成于基板上,但不以此为限。共同电压电极CITO所接收的共同电压电极信号VCOM可以是与触控相关的电压信号,由以降低其对触控感测的电阻电感负荷,或是将共同电压电极信号VCOM保持在直流电压或浮接状态,但不以此为限。
请参照图23A至图23E,图23A至图23E分别为本发明的内嵌式触控面板的第七种切换单元驱动方式的示意图、其分别运作于显示模式及触控感测模式下的信号时序图及于不同触控时间下的触控电极驱动情形的示意图。需说明的是,此实施例的内嵌式互电容触控面板可采用合并或分区触控感测的不同操作方式。
如图23A所示,显示/触控驱动器DTIC所输出的显示驱动信号或触控信号经由源极线扇出SFO输入至其相对应的切换单元SU。需说明的是,切换单元SU不仅可切换触控电极与闸极线扇出GFO/源极线扇出SFO之间的连接,还可在多个不同的触控电极组之间进行切换。每个切换单元SU由两个控制信号CS1及CS2所控制,使得同一个闸极线扇出GFO/源极线扇出SFO可选择性地将触控信号同时传送至多个不同的触控电极,或是只将触控信号传送至部分的触控电极,由以达到合并触控感测或分区触控感测的功能。由于多个触控电极可共用同一个输出通道,故可进一步减少触控IC内的元件数量。
如图23B所示,于显示驱动区段内,闸极驱动器GIC会输出闸极控制信号,显示/触控驱动器DTIC则会输出显示驱动信号。切换单元SU会将由显示/触控驱动器DTIC输出的显示驱动信号电连接至内嵌式互电容触控面板中的源极线SL。此外,切换单元SU亦会将触控驱动电极TX/触控感测电极RX电性连接至非源极线扇出SFO的信号线,其提供的信号可以是直流电压、交流电压、接地电压或其他任意电信号。此外,切换单元SU亦可将触控驱动电极TX/触控感测电极RX断开而呈现浮接状态。
于触控感测区段内,在第一感测时间区段T1中,控制信号CS1为第二准位,使得第一触控驱动电极TX1连接至触控信号输入端,控制信号CS2则为第一准位,使得第二触控驱动电极TX2保持连接至非触控感测的信号线或断开的状态。此时,如图23C所示,进行触控感测的区域仅包含第一触控驱动电极TX1所涵盖的斜线面积部分,故属于分区触控感测。在第二感测时间区段T2中,控制信号CS2为第二准位,使得第二触控驱动电极TX2连接至触控信号输入端,控制信号CS1则为第一准位,使得第一触控驱动电极TX1保持连接至非触控感测的信号线或断开的状态。此时,如图23D所示,进行触控感测的区域仅包含第二触控驱动电极TX2所涵盖的斜线面积部分,故属于分区触控感测。在第三感测时间区段T3中,控制信号CS1及CS2均为第二准位,使得第一触控驱动电极TX1及第二触控驱动电极TX2连接至相同的触控信号输入端。此时,如图23E所示,进行触控感测的区域为第一触控驱动电极TX1与第二触控驱动电极TX2两者所涵盖的斜线面积部分,故属于合并触控感测。需说明的是,触控驱动电极的实际驱动顺序并不以上述驱动顺序为限,并且合并触控感测亦可不进行。
请参照图24A至图24E,图24A至图24E分别为本发明的内嵌式触控面板的第八种切换单元驱动方式的示意图、其分别运作于显示模式及触控感测模式下的信号时序图及于不同触控时间下的触控电极驱动情形的示意图。需说明的是,此实施例的内嵌式自电容触控面板可采用合并或分区触控感测的不同操作方式。
如图24A所示,切换单元SU不仅可切换触控电极与源极线扇出SFO之间的连接,还可在多个不同的触控电极之间进行切换。每个切换单元SU由两个控制信号CS1及CS2所控制,使得同一个源极线扇出SFO可选择性地将触控信号同时传送至多个不同的触控电极,或是只将触控信号传送至部分的触控电极,由以达到合并触控感测或分区触控感测的功能。由于多个触控电极可共用同一个输出通道,故可进一步减少触控IC内的元件数量。
于显示驱动区段内,闸极驱动器GIC会输出闸极控制信号,显示/触控驱动器DTIC则会输出显示驱动信号。切换单元SU会将由显示/触控驱动器DTIC输出的显示驱动信号电连接至内嵌式互电容触控面板中的源极线SL。此外,切换单元SU亦会将触控电极电性连接至非源极线扇出SFO的信号线,其提供的信号可以是直流电压、交流电压、接地电压或其他任意电信号。此外,切换单元SU亦可将触控电极TE断开而呈现浮接状态。
于触控感测区段内,在第一感测时间区段T1中,控制信号CS1为第二准位,使得第一感测区域SA1的触控电极连接至触控信号输入端,控制信号CS2则为第一准位,使得第二感测区域SA2保持连接至非触控感测的信号线或断开的状态。此时,如图24C所示,进行触控感测的区域仅包含第一感测区域SA1所涵盖的面积部分(感测垫PAD11及PAD12),故属于分区触控感测。在第二感测时间区段T2中,控制信号CS2为第二准位,使得第二感测区域SA2连接至触控信号输入端,控制信号CS1则为第一准位,使得第一感测区域SA1的触控电极保持连接至非触控感测的信号线或断开的状态。此时,如图24D所示,进行触控感测的区域仅包含第二感测区域SA2所涵盖的面积部分(感测垫PAD21及PAD22),故属于分区触控感测。在第三感测时间区段T3中,控制信号CS1及CS2均为第二准位,使得第一感测区域SA1及第二感测区域SA2均连接至相同的触控信号输入端。此时,如图24E所示,进行触控感测的区域为第一感测区域SA1及第二感测区域SA2两者所涵盖的面积部分(感测垫PAD11、PAD12、PAD21及PAD22),故属于合并触控感测。需说明的是,触控感测的实际驱动顺序并不以上述驱动顺序为限,并且合并触控感测亦可不进行。
除了上述将触控驱动器整合至闸极驱动器及/或显示驱动器的实施例之外,于实际应用中,如图25A至图25C所示,在互电容架桥式架构、混合型(Hybrid)互电容架构及单层互电容架构下的内嵌式触控面板中,触控驱动器TIC亦可独立于闸极驱动器GIC及显示驱动器DIC之外设置。于一实施例中,触控驱动器TIC可采用覆晶玻璃封装技术、薄膜覆晶封装技术形成于基板上,但不以此为限。
综上所述,根据本发明的内嵌式触控面板及其布局具有下列优点:
(1)触控电极及其走线的设计简单。
(2)其布局方式不影响显示装置原有的开口率。
(3)可降低共同电压电极本身的电阻电容负荷(RC loading)。
(4)当内嵌式触控面板运作于触控模式下时,同时控制共同电压电极以降低内嵌式触控面板的整体电阻电容负荷。
(5)触控与显示分时驱动以提升信号-噪声比(SNR)。
(6)减少走线数量以增加布线的自由度并可达到窄边框的效果。
(7)可使用较少的IC接脚。
通过以上较佳具体实施例的详述,希望能更加清楚描述本发明的特征与精神,而并非以上述所公开的较佳具体实施例来对本发明的范畴加以限制。相反地,其目的是希望能涵盖各种改变及具相等性的安排于本发明所欲申请的专利范围的范畴内。

Claims (29)

1.一种内嵌式触控面板,其特征在于,包含:
多个像素,每个像素的一叠层结构包含:
一基板;
一薄膜晶体管元件层,设置于该基板上,该薄膜晶体管元件层内设置有一第一导电层及一共同电压电极,其中该第一导电层以网格状排列或于该内嵌式触控面板的一有效区域内以一第一方向排列;
一液晶层,设置于该薄膜晶体管元件层上方;
一彩色滤光层,设置于该液晶层上方;以及
一玻璃层,设置于该彩色滤光层上方。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内嵌式触控面板,其特征在于,为一内嵌式自电容触控面板或一内嵌式互电容触控面板。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内嵌式触控面板,其特征在于,该内嵌式触控面板的多个触控电极由网格状排列的该第一导电层所形成。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内嵌式触控面板,其特征在于,该第一导电层与该共同电压电极之间通过一绝缘层彼此分隔。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内嵌式触控面板,其特征在于,不作为触控电极的部分的该第一导电层通过一通孔与该共同电压电极电性连接。
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内嵌式触控面板,其特征在于,该第一导电层形成于该共同电压电极之后。
7.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内嵌式触控面板,其特征在于,该第一导电层形成于该共同电压电极之前。
8.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内嵌式触控面板,其特征在于,该彩色滤光层包含一彩色滤光片及一黑色矩阵光阻,该黑色矩阵光阻具有良好的光遮蔽性,该第一导电层位于该黑色矩阵光阻的下方。
9.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内嵌式触控面板,其特征在于,若该内嵌式触控面板为一混合型内嵌式触控面板,则该叠层结构进一步包含:
一第二导电层,设置于该玻璃层的内侧或外侧,该第二导电层以网格状排列或于该内嵌式触控面板的该有效区域内以一第二方向排列。
10.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内嵌式触控面板,其特征在于,该第一导电层与该第二导电层分别形成该内嵌式触控面板的多个第一方向触控电极及多个第二方向触控电极。
11.如权利要求10所述的内嵌式触控面板,其特征在于,该多个第一方向触控电极为触控驱动电极且该多个第二方向触控电极为感测电极,或是该多个第一方向触控电极为感测电极且该多个第二方向触控电极为触控驱动电极。
12.如权利要求10所述的内嵌式触控面板,其特征在于,该多个第一方向触控电极与该多个第二方向触控电极之间进一步设置有至少一多功能电极。
13.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内嵌式触控面板,其特征在于,该彩色滤光层包含一彩色滤光片及一黑色矩阵光阻,该黑色矩阵光阻具有良好的光遮蔽性,当该第二导电层以网格状排列且设置于该玻璃层的内侧时,该第二导电层位于该黑色矩阵光阻的下方。
14.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内嵌式触控面板,其特征在于,当该第二导电层设置于该玻璃层的内侧时,该第二导电层为一透明导电层且该第二导电层形成于该彩色滤光层与该玻璃层之间。
15.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内嵌式触控面板,其特征在于,当该第二导电层设置于该玻璃层的外侧时,该第二导电层为一透明导电层且该第二导电层直接形成于该玻璃层上或以外挂方式设置于该玻璃层上。
1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内嵌式触控面板,其特征在于,于该内嵌式触控面板的该有效区域外设置有一切换单元,不作为触控电极并与该共同电压电极电性连接的部分的该第一导电层不耦接该切换单元。
17.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内嵌式触控面板,其特征在于,于该内嵌式触控面板的该有效区域外设置有一切换单元,该切换单元耦接该内嵌式触控面板的多个触控电极并控制该多个触控电极耦接至一信号连接线或断开呈现浮接状态。
18.如权利要求17所述的内嵌式触控面板,其特征在于,该信号连接线为位于该有效区域之外的源极线扇出或闸极线扇出。
19.如权利要求17所述的内嵌式触控面板,其特征在于,当该多个触控电极耦接至该信号连接线时,可由该信号连接线输入一触控信号、一直流电信号或一接地信号。
20.如权利要求17所述的内嵌式触控面板,其特征在于,该切换单元包含一参考电压信号,当该多个触控电极断开时,该多个触控电极与该参考电压信号电性连接。
21.如权利要求17所述的内嵌式触控面板,其特征在于,该切换单元控制该信号连接线同时输出一触控信号至该多个触控电极中的全部或一部份,以分别实现合并或分区触控感测的功能。
2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内嵌式触控面板,其特征在于,于该内嵌式触控面板的该有效区域外设置有一切换单元,该切换单元耦接至位于该内嵌式触控面板的该有效区域内的一源极线或一闸极线并控制该源极线或该闸极线耦接至一显示控制信号输入端或一其他信号输入端。
23.如权利要求22所述的内嵌式触控面板,其特征在于,该显示控制信号输入端为源极线扇出或闸极线扇出。
24.如权利要求22所述的内嵌式触控面板,其特征在于,该其他信号输入端为一信号连接线并可由该信号连接线输入一直流电信号、一交流电信号、一接地信号或一浮接信号。
25.如权利要求17所述的内嵌式触控面板,其特征在于,该切换单元包含一参考电压信号,当该源极线或该闸极线断开时,该源极线或该闸极线与该参考电压信号电性连接。
2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内嵌式触控面板,其特征在于,于该内嵌式触控面板的该有效区域外设置有至少一驱动器,该至少一驱动器整合一显示驱动器与一触控驱动器而成或是该显示驱动器与该触控驱动器彼此独立设置。
27.如权利要求26所述的内嵌式触控面板,其特征在于,该内嵌式触控面板的多个触控电极全部都通过设置于该内嵌式触控面板的该有效区域外的多个切换单元耦接至该至少一驱动器。
28.如权利要求26所述的内嵌式触控面板,其特征在于,该内嵌式触控面板的一部分的多个触控电极通过设置于该内嵌式触控面板的该有效区域外的多个切换单元耦接至该至少一驱动器,另一部份的多个触控电极直接耦接至该至少一驱动器。
29.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内嵌式触控面板,其特征在于,该至少一驱动器以覆晶玻璃封装技术、薄膜覆晶封装技术或阵列基板上的闸极驱动器封装技术形成于该基板上。
CN201610390075.4A 2015-06-12 2016-06-03 内嵌式触控面板 Pending CN106249940A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4)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US201562174740P 2015-06-12 2015-06-12
US62/174,740 2015-06-12
US14/858,457 2015-09-18
US14/858,457 US9891745B2 (en) 2014-10-17 2015-09-18 In-cell mutual-capacitive touch panel and trace layout thereof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6249940A true CN106249940A (zh) 2016-12-21

Family

ID=5761291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610390075.4A Pending CN106249940A (zh) 2015-06-12 2016-06-03 内嵌式触控面板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Link
CN (1) CN106249940A (zh)
TW (1) TWI610205B (zh)

Cited By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8153068A (zh) * 2017-12-26 2018-06-12 深圳市华星光电技术有限公司 触控显示装置及其制造方法
CN109118954A (zh) * 2018-07-30 2019-01-01 武汉华星光电半导体显示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直拉式显示屏及其压合方法
CN109426021A (zh) * 2017-08-25 2019-03-05 群创光电股份有限公司 显示装置
CN112684939A (zh) * 2019-02-01 2021-04-20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用于窄边框电子设备的触控屏和电子设备
CN114385034A (zh) * 2020-10-21 2022-04-22 联咏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触控显示设备、驱动器集成电路与触控显示面板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497299A (zh) * 2002-09-26 2004-05-19 三星电子株式会社 液晶显示器、液晶显示器面板及其制造方法
CN102955637A (zh) * 2012-11-02 2013-03-06 北京京东方光电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电容式内嵌触摸屏、其驱动方法及显示装置
US20130242211A1 (en) * 2012-03-13 2013-09-19 Superc-Touch Corporation In-cell touch display panel structure
CN103713413A (zh) * 2012-10-08 2014-04-09 群康科技(深圳)有限公司 内嵌式触控显示器及电子装置
CN104330935A (zh) * 2014-10-10 2015-02-04 上海天马微电子有限公司 一种阵列基板、显示面板和显示装置
CN104503633A (zh) * 2015-01-26 2015-04-08 京东方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内嵌式触摸屏、其驱动方法及显示装置

Family Cites Familie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TW201237701A (en) * 2011-03-11 2012-09-16 Innovation & Infinity Global Transparent conductive structure applied to a touch panel and method of making the same
TW201303665A (zh) * 2011-06-07 2013-01-16 Apex Material Technology Corp 具複合結構之觸控裝置
TWI451315B (zh) * 2011-09-28 2014-09-01 Hannstar Display Corp 內嵌式觸控面板
TWI492115B (zh) * 2013-03-04 2015-07-11 Novatek Microelectronics Corp 內嵌式觸控面板

Patent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497299A (zh) * 2002-09-26 2004-05-19 三星电子株式会社 液晶显示器、液晶显示器面板及其制造方法
US20130242211A1 (en) * 2012-03-13 2013-09-19 Superc-Touch Corporation In-cell touch display panel structure
CN103713413A (zh) * 2012-10-08 2014-04-09 群康科技(深圳)有限公司 内嵌式触控显示器及电子装置
CN102955637A (zh) * 2012-11-02 2013-03-06 北京京东方光电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电容式内嵌触摸屏、其驱动方法及显示装置
CN104330935A (zh) * 2014-10-10 2015-02-04 上海天马微电子有限公司 一种阵列基板、显示面板和显示装置
CN104503633A (zh) * 2015-01-26 2015-04-08 京东方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内嵌式触摸屏、其驱动方法及显示装置

Cited By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9426021A (zh) * 2017-08-25 2019-03-05 群创光电股份有限公司 显示装置
CN109426021B (zh) * 2017-08-25 2021-09-03 群创光电股份有限公司 显示装置
CN108153068A (zh) * 2017-12-26 2018-06-12 深圳市华星光电技术有限公司 触控显示装置及其制造方法
CN109118954A (zh) * 2018-07-30 2019-01-01 武汉华星光电半导体显示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直拉式显示屏及其压合方法
CN112684939A (zh) * 2019-02-01 2021-04-20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用于窄边框电子设备的触控屏和电子设备
US11550417B2 (en) 2019-02-01 2023-01-10 Huawei Technologies Co., Ltd. Touchscreen for narrow-frame electronic device, and electronic device
CN114385034A (zh) * 2020-10-21 2022-04-22 联咏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触控显示设备、驱动器集成电路与触控显示面板
CN114385034B (zh) * 2020-10-21 2024-05-14 联咏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触控显示设备、驱动器集成电路与触控显示面板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I610205B (zh) 2018-01-01
TW201643660A (zh) 2016-12-16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205068348U (zh) 内嵌式触控面板
CN105528125B (zh) 内嵌式互电容触控面板及其布局
CN105528126B (zh) 内嵌式互电容触控面板及其布局
CN204990258U (zh) 内嵌式触控显示器及内嵌式触控面板
CN104020595B (zh) 触控显示面板及触控显示装置
KR101609485B1 (ko) 용량성 인-셀 터치 패널 및 디스플레이 장치
CN105975129B (zh) 显示面板及其测试方法、使用方法
CN103454800B (zh) 阵列基板、触控显示面板、显示装置及电路驱动方法
US8363027B2 (en) Integrated touch screen
US7995041B2 (en) Integrated touch screen
CN106249940A (zh) 内嵌式触控面板
CN103455205B (zh) 内置式触摸屏及液晶显示器
US20160364072A1 (en) In-cell touch panel
CN104777955A (zh) 一种触控面板的驱动电路和触控面板
CN105720037A (zh) 半导体装置和显示装置
CN108227326A (zh) 阵列基板及其制造方法、触控显示面板
US10025416B2 (en) Display panel and method for forming the same
CN104536619A (zh) 触摸基板及其制作方法、显示装置
CN107527600A (zh) 一种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
CN103793091B (zh) 触控显示面板及触控显示装置
CN107621905A (zh) 一种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
CN108932085A (zh) 阵列基板、显示装置及其驱动方法
CN106201056A (zh) 内嵌式互电容触控面板
CN105955543A (zh) 显示基板和显示装置
CN206497441U (zh) 触控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WD01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deemed withdrawn after publication
WD01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deemed withdrawn after publication

App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201612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