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6196414A - 空气调节器 - Google Patents

空气调节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6196414A
CN106196414A CN201510358046.5A CN201510358046A CN106196414A CN 106196414 A CN106196414 A CN 106196414A CN 201510358046 A CN201510358046 A CN 201510358046A CN 106196414 A CN106196414 A CN 106196414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mentioned
air
deliverying unit
unit
deliverying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510358046.5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6196414B (zh
Inventor
高亚凛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LG Electronics Inc
Original Assignee
LG Electronics Inc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Priority claimed from KR10-2015-0017880 external-priority
Application filed by LG Electronics Inc filed Critical LG Electronics Inc
Publication of CN106196414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6196414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6196414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6196414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00Room units for air-conditioning, e.g. separate or self-contained units or units receiving primary air from a central station
    • F24F1/0007Indoor units, e.g. fan coil units
    • F24F1/0011Indoor units, e.g. fan coil units characterised by air outlets
    • F24F1/0014Indoor units, e.g. fan coil units characterised by air outlets having two or more outlet opening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00Room units for air-conditioning, e.g. separate or self-contained units or units receiving primary air from a central station
    • F24F1/0007Indoor units, e.g. fan coil units
    • F24F1/0018Indoor units, e.g. fan coil units characterised by fans
    • F24F1/0022Centrifugal or radial fan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00Room units for air-conditioning, e.g. separate or self-contained units or units receiving primary air from a central station
    • F24F1/0007Indoor units, e.g. fan coil units
    • F24F1/0018Indoor units, e.g. fan coil units characterised by fans
    • F24F1/0033Indoor units, e.g. fan coil units characterised by fans having two or more fan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1/00Control or safety arrangements
    • F24F11/30Control or safety arrangements for purposes related to the operation of the system, e.g. for safety or monitoring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1/00Control or safety arrangements
    • F24F11/50Control or safety arrangements characterised by user interfaces or communication
    • F24F11/52Indication arrangements, e.g. display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1/00Control or safety arrangements
    • F24F11/62Control or safety arrangements characterised by the type of control or by internal processing, e.g. using fuzzy logic, adaptive control or estimation of values
    • F24F11/63Electronic processing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1/00Control or safety arrangements
    • F24F11/70Control system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outputs; Constructional details thereof
    • F24F11/72Control system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outputs; Constructional details thereof for controlling the supply of treated air, e.g. its pressure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3/00Details common to, or for 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or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3/08Air-flow control members, e.g. louvres, grilles, flaps or guide plates
    • F24F13/10Air-flow control members, e.g. louvres, grilles, flaps or guide plates movable, e.g. damper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3/00Details common to, or for 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or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3/20Casings or cover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2140/00Control inputs relating to system states
    • F24F2140/40Damper positions, e.g. open or closed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空气调节器。本发明的空气调节器包括:送风装置,用于吸入空气来进行送风;呈圆筒形状的第一排出单元及第二排出单元,形成有排出流路,从送风装置送入的空气经由排出流路后排出,第一排出单元及第二排出单元具有相互平行的旋转中心轴;第一送风机,设在送风装置,用于向第一排出单元的排出流路送入空气;第二送风机,设在送风装置,用于向第二排出单元的排出流路送入空气;第一排出单元旋转机构,使第一排出单元维持旋转中心轴的位置并旋转;第二排出单元旋转机构,使第二排出单元维持旋转中心轴的位置并旋转;以及控制部,分别独立控制第一送风机、第二送风机和第一排出单元旋转机构、第二排出单元旋转机构。

Description

空气调节器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空气调节器,尤其涉及具有向左右分离的送风扇的空气调节器。
背景技术
空气调节器为根据用途和目的将室内的空气维持在最合适的状态的家电设备。例如,夏季将室内调节成凉爽的制冷状态,冬季将室内调节成温暖的制热状态,并且调节室内的湿度,将室内的空气调节成舒适的净化状态。冷冻循环在空气调节器中被驱动,并且空气调节器可包括压缩机、冷凝器、膨胀装置及蒸发器。
在这种空气调节器形成有:吸入部,用于吸入室内空间的空气;热交换器,用于与通过上述吸入部吸入的空气进行热交换;以及排出部,用于向室内空间排出在上述热交换器进行热交换的空气。而且,可在上述空气调节器设置送风扇,上述送风扇用于从上述吸入部向排出部产生空气流动。
上述空气调节器可以根据使用人员的方便,根据室内人员的位置来适当地控制空气的排出方向,或者向特定方向增加或减少空气的排出量。例如,利用热释电红外传感器(PIR,Pyroelectric infrared ray)等人体检测装置来检测室内人员的位置,从而控制空气调节器向室内人员所在的方向集中排出空气。
另一方面,作为现有文献的韩国公开特许公报第10-2014-0047324号(公开日2014年4月22日)公开了可以调节空气的排出方向或排出量的空气调节器的相关内容。
但这种现有的申请利用了人体检测装置,因而存在空气调节器的制造费用高,且仅依靠排出部的开闭来调节空气的左右排出量的问题。
发明内容
本发明为了解决这种问题而提出,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设有向水平方向配置的多个风扇电机来可以有效调节空气的左右排出量的空气调节器。
本发明的实施例的空气调节器包括:送风装置,用于吸入空气来进行送风;呈圆筒形状的第一排出单元及第二排出单元,形成有排出流路,从上述送风装置送入的空气经由上述排出流路后排出,上述第一排出单元及第二排出单元具有相互平行的旋转中心轴;第一送风机,设在上述送风装置,用于向上述第一排出单元的排出流路送入空气;第二送风机,设在上述送风装置,用于向上述第二排出单元的排出流路送入空气;第一排出单元旋转机构,使上述第一排出单元维持旋转中心轴的位置并旋转;第二排出单元旋转机构,使上述第二排出单元维持旋转中心轴的位置并旋转;以及控制部,分别独立控制上述第一送风机、第二送风机和上述第一排出单元旋转机构、第二排出单元旋转机构。
并且,本发明还可包括中心本体,上述中心本体在上述第一排出单元及第二排出单元之间向上下方向延伸。
并且,当空气调节器运行时,上述控制部可控制上述第一排出单元及上述第二排出单元中的至少一个排出单元的排出流路向外部开放,当空气调节器停止时,上述控制部可控制上述第一排出单元和上述第二排出单元的各排出流路的至少一部分与上述中心本体相向。
并且,上述第一排出单元及第二排出单元可以分别以旋转中心轴为中心进行往复旋转。
并且,在上述第一排出单元及第二排出单元一同工作的过程中,上述控制部可以使上述第一排出单元及第二排出单元中的一个停止。
并且,上述控制部可单独控制上述第一送风机及上述第二送风机的转速。
并且,在上述第一送风机及第二送风机一同工作的过程中,上述控制部可以使上述第一送风机及第二送风机中的一个停止。
并且,本发明还可包括输入部,上述输入部用于输入空气调节器的工作指令。
并且,上述输入部可包括:第一按钮,用于控制是否驱动上述第一送风机;以及第二按钮,用于控制是否驱动上述第二送风机。
并且,上述输入部可包括风力强度按钮,上述风力强度按钮用于单独控制上述第一送风机的转速及第二送风机的转速。
并且,上述输入部还可包括显示部,上述显示部用于显示空气调节器的运行状态,上述显示部可包括风力强度显示部,上述风力强度显示部用于单独显示上述第一送风机及第二送风机的转速。
并且,上述输入部包括旋转按钮,上述旋转按钮用于控制上述第一排出单元及第二排出单元是否分别旋转。
并且,上述输入部还可包括显示部,上述显示部用于显示空气调节器的运行状态,上述显示部可包括左右旋转显示部,上述左右旋转显示部用于单独显示上述第一排出单元及第二排出单元是否分别旋转。
并且,本发明还可包括风向调节叶片,上述风向调节叶片以可以旋转的方式设在上述第一排出单元及第二排出单元中的至少一个,上述风向调节叶片用于调节从上述排出流路排出的空气的排出方向。
并且,本发明还可包括输入部,上述输入部可以输入上述空气调节器工作指令,上述输入部可包括上下旋转按钮,上述上下旋转按钮用于输入上述风向调节叶片的驱动指令。
并且,本发明还可包括显示部,上述显示部用于显示空气调节器的运行状态,上述显示部包括上下旋转显示部,上述上下旋转显示部用于显示上述风向调节叶片是否工作。
根据本发明所提出的实施例,具有可根据室内人员的位置来适当地控制空气的排出方向,或者可向特定方向增加或减少空气排出量的优点。
并且,由于可以调节从各排出口排出的空气量各不相同,因而具有可以以符合多个室内人员的喜好的方式启动空气调节器的优点。
附图说明
图1为示出本发明的空气调节器的一实施例的排出单元及送风装置的分解立体图。
图2为本发明的空气调节器的一实施例的主视图。
图3为图2所示的A-A线剖视图。
图4为图2所示的B-B线剖视图。
图5为图1所示的排出单元及排出单元支架的分解立体图。
图6为本发明的空气调节器的一实施例的多个排出单元全部向前方方向排出空气时的横剖视图。
图7为本发明的空气调节器的一实施例的多个排出单元向左、右相反的方向排出空气时的横剖视图。
图8为本发明一实施例的空气调节器停止运行时的横剖视图。
图9为本发明实施例的空气调节器的控制框图。
图10为本发明实施例的空气调节器的遥控器的主视图。
图11为示出空气调节器以第一运行模式工作的状态的图。
图12为示出空气调节器以第二运行模式工作的状态的图。
图13为示出第一送风机以大于第二送风机的速度旋转的状态的图。
图14为示出第二送风机以大于第一送风机的速度工作的状态的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对本发明的优选实施例进行详细的说明,以使本发明所属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可以容易实施本发明。
图1为示出本发明的空气调节器的一实施例的排出单元及送风装置的分解立体图,图2为本发明的空气调节器的一实施例的主视图,图3为图2所示的A-A线剖视图,图4为图2所示的B-B线剖视图。
参照图1至图4,空气调节器包括:送风装置2,用于吸入空气来进行送风;以及呈圆筒形状的多个排出单元4、5,形成有排出流路,从上述送风装置2送入的空气经由上述排出流路后排出。
多个排出单元4、5可以以具有相互平行的旋转中心轴P、Q的方式配置。空气调节器包括排出单元旋转机构6,上述排出单元旋转机构6用于使多个排出单元4、5旋转。排出单元旋转机构6可以以维持多个排出单元4、5的各个旋转中心轴P、Q的方式使多个排出单元4、5旋转。多个排出单元4、5可借助排出单元旋转机构6来维持旋转中心轴P、Q相互平行。空气调节器包括排出单元支架7,上述排出单元支架7用于维持多个排出单元4、5相互平行。排出单元支架7可构成排出单元旋转机构6的一部分。排出单元支架7可维持多个排出单元4、5的各个旋转中心轴P、Q的位置。多个排出单元4、5可分别借助排出单元支架7来维持自己的位置,多个排出单元4、5的旋转中心轴的位置可借助排出单元支架7来维持。
如图2至图4所示,空气调节器可包括形成外观的机壳10。
机壳10可包括基座11。基座11可以为前表面及上表面开放的立体形状。基座11可包括下框架12和形成于下框架12的后板部13。后板部13可以以与下框架12相垂直的方式形成于下框架12的后方部。
机壳10还可包括前盖15。前盖15可以以遮盖送风装置2的前方的方式设置。前盖15的下端可置于基座11的下框架12上。前盖15可以以遮蔽下框架12的一部分的方式设置于下框架12。
机壳10可包括吸入本体16,空气为了向空气调节器的内部吸入空气而经由上述吸入本体16。吸入本体16可设置于基座11的上侧。吸入本体16可设置于基座11的后板部13的上侧。吸入本体16可以以向上下方向长的方式配置于基座11的后板部13的上侧。可在吸入本体16形成有空气吸入口16A,为了向空气调节器的内部吸入空气调节器的外部的空气而使空气经由上述空气吸入口16A。吸入本体16设置有净化单元17,上述净化单元17用于净化向空气调节器吸入的空气。净化单元17可包括过滤器,上述过滤器用于在空气经由的过程中过滤异物。净化单元17可包括电集尘器,上述电集尘器用于使空气中的灰尘带电并进行捕集。净化单元17可包括离子发生器,上述离子发生器可在空气中产生离子。
空气调节器可包括热交换器18,上述热交换器18设置于机壳10的内部,用于使空气与制冷剂进行热交换。热交换器18可以以朝向空气流动方向的方式位于吸入本体16与送风装置2之间。
空气调节器的外部的空气经由吸入本体16来向空气调节器的内部吸入,之后可经由热交换器18。经由热交换器18的空气可向送风装置2吸入,并借助送风装置2来向多个排出单元4、5送风。
可向多个排出单元4、5中的一个送入经由热交换器18的空气的一部分,并可向多个排出单元4、5中的另一个送入经由热交换器18的空气的剩余部分。空气可借助送风装置2来向多个排出单元4、5分散,向多个排出单元4、5分散的空气经由多个排出单元4、5向室内分散排出。
送风装置2可设置于机壳10的内部。送风装置2可以以与热交换器18的一部分相向的方式设置。送风装置2可以以位于热交换器18的前方的方式设置。送风装置2可吸入后方的空气来向上侧方向进行送风。
送风装置2包括:第一排出部22,向多个排出单元4、5中的一个排出单元4的排出流路44送入空气;以及第二排出部24,向多个排出单元4、5中的另一个排出单元5的排出流路54送入空气。送风装置2可向第一排出部22和第二排出部24分散排出通过一个吸入部吸入的空气。送风装置2可包括多个吸入部21、23,多个吸入部21、23中的第一吸入部21吸入空气后,可向第一排出部22送风,多个吸入部21、23中的第二吸入部23吸入空气后,可向第二排出部24送风。
在包括多个多个吸入部21、23的情况下,送风装置2可包括:第一送风流路,使空气被第一吸入部21吸入后,向第一排出部22排出;以及第二送风流路,使空气被第二吸入部23吸入后,向第二排出部24排出。在包括多个吸入部21、23的情况下,送风装置2可包括:第一送风机25,在第一送风流路旋转;以及第一风扇电机26,用于使第一送风机25旋转,并且送风装置2还可包括:第二送风机27,在第二送风流路旋转;以及第二风扇电机28,用于使第二送风机27旋转。
送风装置2可包括:第一风扇外壳31,安装有第一风扇电机26,并包围第一送风机25;以及第一孔板32,与第一风扇外壳31相结合,并形成有用于向第一送风机25引导空气的第一吸入部21。
第一风扇电机26可安装于第一风扇外壳31。
送风装置2可包括:第二风扇外壳33,安装有第二风扇电机28,并包围第二送风机27;以及第二孔板34,与第二风扇外壳33相结合,并形成有用于向第二送风机27引导空气的第二吸入部23。
第二风扇电机28可安装于第二风扇外壳33。
第二风扇外壳33可以以一体方式形成于第一孔板32的上部。第二孔板34可以与第二风扇外壳33的后方相结合,第一风扇外壳31可以与第一孔板32的前方相结合。
如图3所示,第一排出部22可借助第一风扇外壳31和第二风扇外壳33来形成。第一风扇外壳31以向上突出的方式形成有背面开放的第一前管道部35,上述第一前管道部35可配置于第二风扇外壳33的部分前方,第二风扇外壳33可包括第一后管道部36,上述第一后管道部36位于第一前管道部35的后方,并向后方凹陷而成。第一前管道部35和第一后管道部36可向第一排出单元4引导从第一送风机25送入的空气。若以第一前管道部35位于第一后管道部36的前方的方式使第一风扇外壳31和第二风扇外壳33相结合,则第一前管道部35和第一后管道部36可构成中空圆筒形状的管道部。
如图4所示,第二排出部24可借助第二风扇外壳33和第二孔板34来形成。第二风扇外壳33以向前方突出的方式形成有背面开放的第二前管道部37,上述第二前管道部37可配置于第二孔板34的部分前方。而且,第二孔板34可包括第二后管道部38,上述第二后管道部38位于第二前管道部37的后方,并向后方凹陷而成。第二前管道部37和第二后管道部38可向第二排出单元5引导从第二送风机27送入的空气。若以第二前管道部37位于第二后管道部38的前方的方式使第二风扇外壳33和第二孔板34相结合,则第二前管道部37和第二后管道部38可包括中空圆筒形状的管道部。
多个排出单元4、5可用于向外部排出和引导从送风装置2送入的空气,并在以相互平行的方式配置的状态下,接收从送风装置2送入的空气,并可向外部分散排出。多个排出单元4、5可以以向水平方向互相隔开的方式配置。可在多个排出单元4、5之间存在缝隙。多个排出单元4、5可配置两个或三个以上。多个排出单元4、5可以以相同的结构构成,并且可位于不同的位置。
多个排出单元4、5可分别具有吸入口,从送风装置2送入的空气为了向排出单元的内部流入而经由上述吸入口。多个排出单元4、5可分别具有对经由上述吸入口流入的空气进行引导的内部流路。多个排出单元4、5可分别具有向空气调节器的外部排出经由内部流路的空气的空气排出口。吸入口、内部流路及空气排出口可构成排出单元4、5的排出流路。从送风装置2送入的空气可经由吸入口向内部流路流入,可在内部流路经由空气排出口向外部排出。
在设置两个排出单元4、5的情况下,多个排出单元4、5可包括第一排出单元4和第二排出单元5,在此情况下,第一排出单元4和第二排出单元5可以以空气调节器的中央线C为基准,位于左右两侧。第一排出单元4和第二排出单元5中的一个可以成为位于空气调节器的中央线C的左侧的左侧排出单元。而且,第一排出单元4和第二排出单元5中的另一个可以成为位于空气调节器的中央线C的右侧的右侧排出单元。左侧排出单元可从空气调节器的左侧方向向空气调节器的前方方向排出空气,右侧排出单元可从空气调节器的右侧方向向空气调节器的前方方向排出空气。
第一排出单元4和第二排出单元5可向相反的方向排出空气。第一排出单元4可向空气调节器的左侧方向排出空气,此时,第二排出单元5可向空气调节器的右侧方向排出空气。
第一排出单元4可向空气调节器的左侧前方的第一倾斜方向排出空气,第二排出单元5可向空气调节器的右侧前方的第二倾斜方向排出空气。
并且,第一排出单元4可向空气调节器的前方方向排出空气,第二排出单元5可向空气调节器的前方方向排出空气。在此情况下,第一排出单元4和第二排出单元5可向相互平行的方向排出空气,可在空气调节器的前方形成有两个前方气流。
多个排出单元4、5中的第一排出单元4可包括:第一吸入口41,从送风装置2送入的空气流入上述第一吸入口41;第一内部流路42,向上述第一内部流路42引导经由第一吸入口41的空气;第一空气排出口43,用于向外部排出向第一内部流路42引导的空气,第一吸入口41、第一内部流路42及第一空气排出口43可构成第一排出单元4的第一排出流路44。
可在第一排出单元4配置有第一风向调节叶片45,上述第一风向调节叶片45用于调节经由第一排出流路44的空气的风向。第一风向调节叶片45可以以旋转的方式配置于第一排出单元4的内部。第一风向调节叶片45可以以位于第一内部流路42的方式设置,并可以使第一风向调节叶片45的前端与第一空气排出口43相向。
第一吸入口41可以以向上下方向贯通的方式设置于第一排出单元4的下部。第一内部流路42可以向上下方向以长的方式形成于第一排出单元4的内部。第一空气排出口43可形成于第一排出单元4的周围部。第一排出单元4可以为上表面封闭的形状,第一空气排出口43可形成于第一排出单元4的上板部和周围部中的周围部。第一空气排出口43可以以向水平方向贯通的方式形成于第一排出单元4的周围部。第一空气排出口43可以向上下方向以长的方式形成于第一排出单元4的周围部。第一吸入口41的开放方向和第一空气排出口43的开放方向可以正交。空气可在经由第一吸入口41向第一排出单元4的内部吸入后,在上述第一排出单元4的内部变换流动方向,并经由第一空气排出口43向水平方向排出。
多个排出单元4、5中的第二排出单元5可包括:第二吸入口51,从送风装置2送入的空气流入上述第二吸入口51;第二内部流路52,向上述第二内部流路52引导经由第二吸入口51的空气;以及第二空气排出口53,用于向外部排出向第二内部流路52引导的空气,第二吸入口51、第二内部流路52及第二空气排出口53可构成第二排出单元5的第二排出流路54。
可在第二排出单元5配置有第二风向调节叶片55,上述第二风向调节叶片55用于调节经由第二排出流路54的空气的风向。第二风向调节叶片55可以以旋转的方式配置于第二排出单元5的内部。第二风向调节叶片55可以以位于第二内部流路52的方式设置,并以第二风向调节叶片55的前端与第二空气排出口53相向的方式设置。
第二吸入口51可以以向上下方向贯通的方式设置于第二排出单元5的下部。第二内部流路52可以向上下方向以长的方式形成于第二排出单元5的内部。第二空气排出口53可形成于第二排出单元5的周围部。第二排出单元5可以为上表面封闭的形状,第二空气排出口53可形成于第二排出单元5的上板部和周围部中的周围部。第二空气排出口53可以以向水平方向贯通的方式形成于第二排出单元5的周围部。第二空气排出口53可以向上下方向以长的方式形成于第二排出单元5的周围部。第二吸入口51的开放方向和第二空气排出口53的开放方向可以正交。空气可在经由第二吸入口51向第二排出单元5的内部吸入后,在上述第二排出单元5的内部变换流动方向,并经由第二空气排出口53向水平方向排出。
排出单元旋转机构6可包括用于支撑多个排出单元4、5的各个下部的下本体100。下本体10以可旋转的方式支撑多个排出单元4、5的各个下部。排出单元支架7可包括下本体100。多个排出单元4、5可以以隔开的方式放置于下本体100,多个排出单元4、5的荷重可分散作用于下本体100。下本体100可以为排出单元支架7的一部分。下本体100可构成排出单元支架7的下部。
排出单元旋转机构6还可包括设置于下本体100的下盖110。下盖110可与送风装置2的上部相紧固,下盖110可在送风装置2安装排出单元旋转机构6。下盖110可与下本体100一同构成排出单元支架7。下盖110可起到将排出单元支架7安装于送风装置2的排出单元支架安装件的功能。
排出单元旋转机构6还可包括后本体120,上述后本体120以垂直方式形成于下本体100,并收容多个排出单元4、5。后本体120可以以垂直方式形成于下本体100,并以可旋转的方式收容多个排出单元4、5。后本体120可以以与下本体100呈一体的方式形成于下本体100的后方部。当然,可以在分别形成后本体120和下本体100后,借助螺栓等紧固部件或钩等紧固部件与下本体100的后方部相结合。后本体120可与下本体100一同形成排出单元支架7。后本体120可以形成为大于多个排出单元4、5之间的缝隙,并在多个排出单元4、5的后方位置遮蔽多个排出单元4、5之间的缝隙。下本体100的左右方向的宽度可小于第一排出单元4的左侧端与第二排出单元5的右侧端之间的宽度。
排出单元旋转机构6还可包括顶盖140,上述顶盖140与后本体120相结合,位于多个排出单元4、5的上侧。顶盖140可与后本体120及下本体100一同形成排出单元支架7。顶盖140可维持多个排出单元4、5的上部。可在顶盖140形成有排出单元位置维持部,上述排出单元位置维持部用于维持多个排出单元4、5的位置。可在顶盖140形成有轴支撑部142、144,上述轴支撑部142、144以可以旋转的方式支撑多个排出单元4、5的旋转中心轴。轴支撑部可起到排出单元位置维持部的功能。轴支撑部142、144的数量可与多个排出单元4、5的数量相同,在多个排出单元4、5包括第一排出单元4和第二排出单元5的情况下,轴支撑部142、144可包括:第一轴支撑部142,以可以旋转的方式支撑第一排出单元4的旋转中心轴;第二轴支撑部144,以可以旋转的方式支撑第二排出单元5的旋转中心轴。
在排出单元支架7包括下本体100、后本体120及顶盖140的情况下,整个排出口单元支架7可位于多个排出单元4、5的后方和上侧。排出口单元支架7大概以“﹁”形状包围多个排出单元4、5的后方和上侧。
空气调节器还可包括中心本体150,上述中心本体150向上下方向以长的方式位于多个排出单元4、5之间,来遮挡多个排出单元4、5之间的缝隙。中心本体150可配置于下本体100的上侧。中心本体150的一部分可位于顶盖140的下侧,中心本体150可在下本体100和顶盖140之间遮蔽多个排出单元4、5之间的缝隙。
排出单元旋转机构6的左侧面和右侧面可分别开放。排出单元支架7可形成排出单元旋转机构6的外观,排出单元支架7可以为左侧面、右侧面及前表面分别开放的形状。
排出单元支架7可起到使多个排出单元4、5维持平行的一种框架的功能,多个排出单元4、5可以以左右隔开的方式配置于这种排出单元支架7。
中心本体150可设置于排出单元支架7,从而将排出单元支架7划分为左右两侧。在此情况下,空气调节器的中心本体150的左侧与后本体120的左侧端之间可以被开放,中心本体150的右侧与后本体120的右侧端之间可以被开放。第一排出单元4可以以第一排出单元4的一部分位于中心本体150的左侧与后本体120的左侧端之间的方式设置。而且,第二排出单元5可以以第二排出单元5的一部分位于中心本体150的右侧与后本体120的右侧端之间的方式设置。第一排出单元4和第二排出单元5可以被中心本体150和排出单元支架7保护。
中心本体150可以与下本体100、后本体120及顶盖140分别单独构成,并与下本体100、后本体120及顶盖140中的至少一个相紧固。当然,中心本体150可以与下本体100、后本体120及顶盖140中的至少一个形成一体,在此情况下,中心本体150可以为排出单元支架7的一部分。
中心本体150可位于排出单元支架7的后方部和前方部中的前方部,并可位于排出单元支架7的前方部的左侧、前方部的中央、前方部的右侧中的前方部的中央。排出单元支架7的左侧面、右侧面、前表面的左侧、前表面的右侧可以被开放。
图5为图1所示的排出单元及排出单元支架的分解立体图,图6为本发明的空气调节器的一实施例的多个排出单元全部向前方方向排出空气时的横剖视图,图7为本发明的空气调节器的一实施例的多个排出单元向左、右互相相反的方向排出空气时的横剖视图,图8为本发明一实施例的空气调节器停止运行时的横剖视图。
参照图5至图8,第一排出单元4可以构成为多个部件的结合体。第一排出单元4可包括:第一排出本体46,形成有第一排出流路44;第一顶部本体47,设置于第一排出本体46的上部;以及第一下环48,与第一排出本体46的下部相结合。
第一排出本体46的上表面可以封闭、下表面可以开放,并且,可以呈圆筒形状。图3所示的第一吸入口41、第一内部流路42及第一空气排出口43可形成于第一排出本体46,第一空气排出口43可形成于第一排出本体46的周围部的一部分。
另一方面,图3所示的第一风向调节叶片45可以以旋转的方式配置于第一排出本体46。可在第一排出本体46设置第一风向调节电机49(参照图9),上述第一风向调节电机49产生用于使第一风向调节叶片45旋转的驱动力。第一风向调节电机49(参照图9)可直接与第一风向调节叶片45相连接,或可通过连杆等动力传递部件与第一风向调节叶片45相连接。
第一排出本体46可突出地形成有第一旋转突起46C,上述第一旋转突起46C构成第一排出单元4的旋转中心轴。
第一排出本体46可以构成为多个部件的结合体,第一排出本体46可包括:第一外本体46A,用于形成第一排出本体46的外观;以及第一内引导件46B,设置于第一外本体46A的内部。
整个第一外本体46A可呈中空圆筒形状。第一外本体46A的上表面和下表面可分别被开放,可在上述第一外本体46A的内部形成有用于收容第一内引导件46B的空间。第一外本体46A可以由剖面形状呈弧形的多个外本体以中空圆筒形状相结合,可在多个外本体中的一个形成有第一空气排出口43,并可以以第一排出格栅位于第一空气排出口43的方式形成。
第一内引导件46B可以为下表面被开放,上表面被封闭的中空筒体形状,可在上述第一内引导件46B的下部形成有第一吸入口41,并可在上述第一内引导件46B的内部形成有第一内部流路42。第一风向调节叶片45以可旋转的方式与第一内引导件46B相连接。
第一顶部本体47可以为用于引导与第一风向调节电机49(参照图9)相连接的第一电线(未图示)的电线引导件,并可形成有由第一电线经由的电线通孔47A。
第一顶部本体47可以以插入的方式安装于第一排出本体46的上部,或借助螺栓等紧固部件安装于第一排出本体46的上部。
可在第一顶部本体47形成有向上突出而成的第一凸台部47B,上述第一凸台部47B包围第一旋转突起46C。第一凸台部47B可与第一旋转突起46C一同构成第一排出单元4的旋转中心轴。第一凸台部47B可位于顶盖140的第一轴支撑部142与第一旋转突起46C之间,并被第一轴支撑部142支撑。即,第一排出单元4可借助第一旋转突起46C及第一凸台部47B来以可旋转的方式在顶盖140得到维持。
第一下环48可与第一排出本体46的下部相结合,并可与第一排出本体46一同旋转。第一下环48可以借助螺栓等紧固部件与第一排出本体46相结合。可在第一下环48形成有紧固部件贯通孔,上述紧固部件贯通孔用于使螺栓等紧固部件贯通。
第一下环48可放置于下本体100,并可与下本体100产生摩擦。第一下环48可由金属材料构成,不仅可加强第一排出本体46的强度,还可防止第一排出本体46的磨损。
第二排出单元5可形成与第一排出单元4相同的结构,如第一排出单元4,第二排出单元5可以构成为多个部件的结合体。第二排出单元5可包括:第二排出本体56,形成有第二排出流路54;第二顶部本体57,设置于第二排出本体56的上部;以及第二下环58,与第二排出本体56的下部相结合。
如第一排出本体46,第二排出本体56的上表面被封闭、下表面被开放,并且可以呈圆筒形状。图4所示的第二吸入口51、第二内部流路52及第二空气排出口53可形成于第二排出本体56,第二空气排出口53可形成于第二排出本体56的周围部的一部分。
另一方面,图4所示的第二风向调节叶片55以可旋转的方式配置于第二排出本体56。可在第二排出本体56设置第二风向调节电机59(参照图9),上述第二风向调节电机59产生用于使第二风向调节叶片55旋转的驱动力。第二风向调节电机59(参照图9)可直接与第二风向调节叶片55相连接,或可通过连杆等动力传递部件与第二风向调节叶片55相连接。
第二排出本体56可突出地形成有第二旋转突起56C,上述第二旋转突起56C构成第二排出单元5的旋转中心轴。
第二排出本体56可以构成为多个部件的结合体,第二排出本体56可包括:第二外本体56A,用于形成第二排出本体56的外观;以及第二内引导件56B,设置于第二外本体56A的内部。
整个第二外本体56A可呈中空圆筒形状。第二外本体56A的上表面和下表面可分别被开放,可在上述第二外本体56A的内部形成有用于收容第二内引导件56B的空间。第二外本体56A可以由剖面形状呈弧形的多个外本体以中空圆筒形状相结合,可在多个外本体中的一个形成有第二空气排出口53,并可以以第二排出格栅位于第二空气排出口53的方式形成。
第二内引导件56B可以为下表面被开放,上表面被封闭的中空筒体形状,可在上述第二内引导件56B的下部形成有第二吸入口51,并可在上述第二内引导件56B的内部形成有第二内部流路52。第二风向调节叶片55以可旋转的方式与第二内引导件56B相连接。
第二顶部本体57可以为用于引导与第二风向调节电机59(参照图9)相连接的第二电线(未图示)的电线引导件,并可形成有由第二电线经由的电线通孔57A。
第二顶部本体57可以以插入的方式安装于第二排出本体56的上部,或借助螺栓等紧固部件安装于第二排出本体56的上部。
可在第二顶部本体57形成有向上突出而成的第二凸台部57B,上述第二凸台部57B包围第一旋转突起56C。第二凸台部57B可与第二旋转突起46C一同构成第二排出单元5的旋转中心轴。第二凸台部57B可位于顶盖140的第二轴支撑部144与第二旋转突起56C之间,并被第二轴支撑部144支撑。即,第二排出单元5可借助第二旋转突起56C及第二凸台部57B来以可旋转的方式在顶盖140中得到维持。
第二下环58可与第二排出本体56的下部相结合,并可与第二排出本体56一同旋转。第二下环58可以借助螺栓等紧固部件与第二排出本体56相结合。可在第二下环58形成有紧固部件贯通孔,上述紧固部件贯通孔用于使螺栓等紧固部件贯通。
第二下环58可放置于下本体100,并可与下本体100产生摩擦。第二下环58可由金属材料构成,不仅可加强第二排出本体56的强度,还可防止第二排出本体56的磨损。
空气调节器可包括:第一排出单元旋转机构8,用于使多个排出单元4、5中的第一排出单元4旋转;以及第二排出单元旋转机构9,用于使多个排出单元4、5中的第二排出单元5旋转。第一排出单元旋转机构8及第二排出单元旋转机构9可与排出单元支架7一同构成排出单元旋转机构6。
第一排出单元旋转机构8可以一边维持第一排出单元4的旋转中心轴P的位置,一边使第一排出单元4旋转。如图6及图7所示,当空气调节器运行时,第一排出单元旋转机构8可以以多个排出单元4、5中的第一排出单元4的排出流路44向外部开放的方式使第一排出单元4旋转。如图8所示,当空气调节器停止时,第一排出单元旋转机构8可以以第一排出单元4的排出流路44的至少一部分与中心本体150相向的方式使第一排出单元4旋转。
第二排出单元旋转机构9可以一边维持第二排出单元5的旋转中心轴Q的位置,一边使第二排出单元5旋转。如图6及图7所示,当空气调节器运行时,第二排出单元旋转机构9可以以多个排出单元4、5中的第二排出单元5的排出流路54向外部开放的方式使第二排出单元5旋转。如图8所示,当空气调节器停止时,第二排出单元旋转机构9可以以第二排出单元5的排出流路54的至少一部分与中心本体150相向的方式使第二排出单元5旋转。
排出单元旋转机构6可包括:第一齿轮82,配置于多个排出单元4、5中的一个;以及第一齿轮旋转机构84,用于使第一齿轮82旋转。第一齿轮82和第一齿轮旋转机构84可构成第一排出单元旋转机构8。第一齿轮旋转机构84可包括:第一驱动齿轮85,与第一齿轮82相啮合;以及第一电机86,用于使第一驱动齿轮85旋转。
第一齿轮82可以为借助第一驱动齿轮85旋转的第一从动齿轮。第一齿轮82可以由环状的环形本体构成。环形本体可在外周围的一部分形成与第一驱动齿轮85相啮合的齿轮齿。环形本体可借助螺栓等紧固部件与第一排出单元4的第一下环48和第一排出本体46中的至少一个相紧固。可在环形本体形成有紧固部件贯通孔,上述紧固部件贯通孔用于使螺栓等紧固部件贯通。
第一驱动齿轮85的大小可小于第一齿轮82。第一驱动齿轮85可位于第一齿轮82的周边,并可使第一齿轮82在第一齿轮82的周边旋转。
第一电机86用于使第一排出单元4旋转,且第一电机86可设置于下盖110。
排出单元旋转机构6可包括:第二齿轮92,配置于多个排出单元4、5中的另一个;以及第二齿轮旋转机构94,用于使第二齿轮92旋转。第二齿轮92和第二齿轮旋转机构94可构成第二排出单元旋转机构8。第二齿轮旋转机构94可包括:第二驱动齿轮95,与第二齿轮92相啮合;以及第二电机96,用于使第二驱动齿轮95旋转。
第二齿轮92可以为借助第二驱动齿轮95旋转的第二从动齿轮。第二齿轮92可以由环状的环形本体构成。环形本体可在外周围的一部分形成与第二驱动齿轮95相啮合的齿轮齿。环形本体可借助螺栓等紧固部件与第二排出单元5的第二下环58和第二排出本体56中的至少一个相紧固。可在环形本体形成有紧固部件贯通孔,上述紧固部件贯通孔用于使螺栓等紧固部件贯通。
第二驱动齿轮95的大小可小于第二齿轮92。第二驱动齿轮95可位于第二齿轮92的周边,并可使第二齿轮92在第二齿轮92的周边旋转。
第二电机96用于使第二排出单元5旋转,且第二电机96可设置于下盖110。
下本体100可以位于多个排出单元4、5的下部。下本体100可以构成为一个部件,也可以构成为多个部件的结合体。
下本体100可包括:环状的第一排出单元支撑部101,形成有第一圆形通孔;环状的第二排出单元支撑部102,形成有第二圆筒通孔;以及下板部103,用于使第一排出单元支撑部101与第二排出单元支撑部102相连接。下板部103可以以与第一排出单元支撑部101及第二排出单元支撑部102形成为一体。下板部103可位于第一排出单元支撑部101与第二排出单元支撑部102之间和第一排出单元支撑部101的后方部及第二排出单元支撑部102的后方部。
在下本体100构成为多个部件的结合体的情况下,下本体100可包括:第一固定环104,配置于第一排出单元支撑部101,来与第一下环48产生摩擦;以及第二固定环105,配置于第二排出单元支撑部102,来与第二下环58产生摩擦。
如第一下环48,第一固定环104可由金属材料构成,且第一下环48可放置于第一固定环104。
如第二下环58,第二固定环105可由金属材料构成,且第二下环58可放置于第二固定环105。
第一固定环104和第二固定环105可以与第一排出单元支撑部101、第二排出单元支撑部102及下板部103一同形成下本体100。
可在下盖110形成有:第一齿轮旋转机构安装部112,用于放置第一齿轮旋转机构84;以及第二齿轮旋转机构安装部114,用于放置第二齿轮旋转机构94。下盖110可包括与送风装置2相结合的多个结合部116、118。
第一齿轮旋转机构安装部112可以为以插入的方式收容第一电机86的第一电机收容部,第一齿轮旋转机构安装部112可以为上表面开放、周围面和下表面封闭的形状。第一齿轮旋转机构安装部112可以以突出的形状向下侧方向形成于下盖110的一侧。
第二齿轮旋转机构安装部114可以为以插入的方式收容第二电机96的第二电机收容部,第二齿轮旋转机构安装部114可以为上表面开放、周围面和下表面封闭的形状。第二齿轮旋转机构安装部114可以以突出的形状向下侧方向形成于下盖110的另一侧。第二齿轮旋转机构安装部114可位于与第一齿轮旋转机构安装部112相隔开的位置。
下盖110可放置于图1所示的送风装置2,多个排出单元4、5及排出单元旋转机构6的荷重可作用于送风装置2。
下盖110可与图1所示的送风装置2的第一排出部22和第二排出部24中的至少一个相紧固。多个紧固部116、118可包括:第一紧固部116,借助螺栓等紧固部件与图1所示的送风装置2的第一排出部22的上部相紧固;以及第二紧固部118,借助螺栓等紧固部件与送风装置2的第二排出部24的上部相紧固。下盖110的多个位置可与送风装置2相紧固。即,排出单元支架7可通过下盖110来与送风装置2相紧固。
后本体120可以以一体方式从下本体100的后板部103突出而成。后本体120可以呈立体形状,以保护多个排出单元4、5。后本体120可包围多个排出单元4、5的各个周围部的一部分,后本体120可借助包围多个排出单元4、5的各个周围部的一部分来保护多个排出单元4、5。
后本体120可包括:第一收容部122,以与多个排出单元4、5中的第一排出单元4相向的面121凹陷的方式收容第一排出单元4;以及第二收容部124,以与多个排出单元4、5中的第二排出单元5相向的面123凹陷的方式收容第二排出单元5。
第一收容部122可以以与多个排出单元4、5中的第一排出单元4相向的面121凹陷,并使第一排出单元4旋转的方式收容第一排出单元4。
第一收容部122可呈包围第一排出单元4的外周围的一部分的圆弧形的形状,第一收容部122的大小可大于第一排出单元4。第一收容部122的剖面形状可呈弧形,并且可包围第一排出单元4的一部分。第一排出单元4的一部分可以以插入于第一收容部122的凹陷的部分的内侧的方式收容于第一收容部122,第一排出单元4的周围部的一部分可被第一收容部122包围。第一收容部122可保护第一排出单元4的周围部中的与第一收容部122相向的部分。
第二收容部124可以以与多个排出单元4、5中的第二排出单元5相向的面123凹陷,并使第二排出单元5旋转的方式收容第二排出单元4。
第二收容部124可以与第一收容部122相对称。第二收容部124可呈包围第二排出单元5的外周围的一部分的圆弧形的形状,第二收容部124的大小可大于第二排出单元5。第二收容部124的剖面形状可呈弧形,并且可包围第二排出单元5的一部分。第二排出单元5的一部分可以以插入于第二收容部124的凹陷的部分的内侧的方式收容于第二收容部124,第二排出单元5的周围部的一部分可被第二收容部124包围。第二收容部124可保护第二排出单元5的周围部中的与第二收容部124相向的部分。
后本体120可包括左侧板122B和右侧板124B。左侧板122B可从第一收容部122的左侧端122A向后方突出。右侧板124B可从第二收容部124的右侧端124A向后方突出。
第一空气排出口43的左右方向的宽度L1可小于第一收容部122的左侧端122A与中心本体150之间的宽度L2。离第一收容部122的左侧端122A越近,第一空气排出口43越靠近左侧方向来排出空气,离中心本体150越近,第一空气排出口43越靠近前方来排出空气。
第二空气排出口53的左右方向的宽度L3可小于第二收容部124的右侧端124A与中心本体150之间的宽度L4。离第二收容部124的右侧端124A越近,第二空气排出口53越靠近右侧方向来排出空气,离中心本体150越近,第二空气排出口53越靠近前方来排出空气。
与中心本体150相结合的中心本体结合部126可以以向前方突出的方式形成于后本体120。中心本体结合部126可向多个排出单元4、5之间突出。中心本体结合部126可借助第一收容部122的一部分和第二收容部124的一部分来形成。中心本体结合部126可包括:一侧部126A,位于第一收容部122中的第一排出单元4与第二排出单元5之间;以及另一侧部126B,位于第二收容部124中的第一排出单元4与第二排出单元5之间。中心本体结合部126还可包括前板部126C,上述前板部126C用于使一侧部126A的前端和另一侧部126B的前端相连接。中心本体结合部126可以为前表面、左侧面及右侧面分别被封闭的形状,且可以为背面开放的形状。
中心本体结合部126和中心本体150可将下本体100的上侧划分为左右侧。当中心本体150与中心本体结合部126相结合时,中心本体150和中心本体结合部126可将第一排出单元4与第二排出单元5之间的空间划分为左右侧。
后盖130可包括侧板131、132,上述侧板131、132用于遮盖后本体120的侧面。侧板131、132可包括:左侧盖板131,用于遮盖后本体120的左侧板122B;以及右侧盖板132,用于遮盖后本体120的右侧板124B。后盖130可包括连接盖板133,上述连接盖板133用于使左侧盖板131和右侧盖板132相连接。
顶盖140的一部分可位于第一排出单元4与第二排出单元5之间的上侧,并且可阻挡灰尘等异物向第一排出单元4与第二排出单元5之间渗透。顶盖140可遮盖中心本体150与中心本体结合部126之间。从空气调节器的上侧无法看到中心本体150与中心本体结合部126之间,并可阻挡灰尘等的异物向中心本体150与中心本体结合部126之间渗透。顶盖140可以借助螺栓等紧固部件或钩等挂钩部来与中心本体150和后本体120中的至少一个相紧固。
顶盖140的第一轴支撑部142和第二轴支撑部144可以向左右方向隔开。
中心本体150可以构成为多个部件的结合体。中心本体150并不局限于遮蔽第一排出单元4与第二排出单元5之间,可起到输入用于操作空气调节器的指令的输入部155(参照图9)的功能。输入部155(参照图9)可包括用于显示空气调节器的信息的显示部。即,中心本体150可起到显示器兼控制面板的功能。
图9为本发明实施例的空气调节器的控制框图,图10为本发明实施例的空气调节器的遥控器的主视图。
参照图9及图10,空气调节器可包括:输入部155,可以输入用于操作空气调节器的各种指令;以及控制部200,根据通过输入部155来输入的指令,控制空气调节器的运行。
控制部200可根据通过输入部155来输入的信息控制第一风扇电机26、第二风扇电机28、第一风向调节电机49、第二风向调节电机59、第一电机86或第二电机96。由此,控制部200可控制送风装置2、第一排出单元旋转机构8及第二排出单元旋转机构9。
当控制部200控制送风装置2时,可控制第一风扇电机26和第二风扇电机28。当空气调节器运行时,控制部200可使第一风扇电机26和第二风扇电机28一同驱动,当空气调节器停止时,控制部200可使第一风扇电机26和第二风扇电机28一同停止。当控制部200控制送风装置2时,可以仅使第一风扇电机26和第二风扇电机28中的一个驱动,并可以使另一个停止。当然,当控制部200控制送风装置2时,可以使第一风扇电机26和第二风扇电机28以互不相同的速度驱动。
当控制部200控制第一排出单元旋转机构8和第二排出单元旋转机构9时,控制部200可以以空气排出口开放模式或空气排出口遮蔽模式控制第一排出单元旋转机构8和第二排出单元旋转机构9。
空气排出口开放模式可以为多个排出单元4、5以多个排出单元4、5的空气排出口朝向空气调节器的外部的方式旋转的模式。
空气排出口开放模式可根据空气排出方向来包括多个排出模式。
多个排出模式可包括:侧面排出模式,向多个排出单元4、5的侧方向排出空气;前方排出模式,向多个排出单元4、5的前方方向排出空气。
多个排出模式还可包括由多个排出单元4、5向前方方向和旁边方向之间的倾斜方向排出空气的倾斜排出模式。倾斜排出模式可包括以前方排出模式为基准的旋转角度不同的多个模式。例如,倾斜排出模式可包括排出单元比前方排出模式多旋转10%的模式、排出单元比前方排出模式多旋转20%的模式等排出单元比前方排出模式多旋转设定角度的多个模式。
空气排出口开放模式可根据多个排出单元4、5是否进行往复旋转来包括摇摆模式和非摇摆模式。摇摆模式可以为多个排出单元4、5以摇摆旋转的方式排出空气的模式,非摇摆模式可以为在多个排出单元4、5不摇摆旋转的状态下向空气排出口所朝向的一个方向排出空气的模式。
另一方面,空气排出口遮蔽模式可以为多个排出单元4、5的空气排出口的至少一部分可与中心本体150的侧面相向,且多个排出单元4、5的空气排出口以不向外部露出的方式被遮蔽的模式。当空气调节器停止运行时,第一排出单元旋转机构8和第二排出单元旋转机构9可以分别被控制成空气排出口遮蔽模式。
当空气调节器运行时,控制部200可以驱动设置于第一排出单元4的第一风向调节电机49和设置于第二排出单元5的第二风向调节电机59是理所当然的。
以下,对以如上所述的方式构成的本发明的作用进行说明则如下。
首先,当空气调节器运行时,第一排出单元旋转机构8可使第一排出单元4向第一空气排出口43朝向外部的位置旋转,第二排出单元旋转机构9可使第二排出单元5向第二空气排出口53朝向外部的位置旋转。
当空气调节器运行时,第一排出单元旋转机构8可使第一排出单元4以使第一空气排出口43向外部露出的方式旋转,如图6所示,第一排出单元4可使第一空气排出口43朝向前方方向,或如图7所示,第一排出单元4可使第一空气排出口43朝向左侧方向。
当空气调节器运行时,第二排出单元旋转机构9可使第二排出单元5以使第二空气排出口53向外部露出的方式旋转,如图6所示,第二排出单元5可使第二空气排出口53朝向前方方向,或如图7所示,第二排出单元5可使第二空气排出口53朝向右侧方向。
另一方面,当空气调节器停止时,如图8所示,第一排出单元旋转机构8可使第一排出单元4向第一空气排出口43与中心本体150的左侧面相向的位置旋转,如图8所示,第二排出单元旋转机构9可使第二排出单元5向第二空气排出口53与中心本体150的右侧面相向的位置旋转。在此情况下,第一空气排出口43被中心本体150遮蔽,从而可限制异物经由第一空气排出口43流入,第二空气排出口53被中心本体150遮蔽,从而可限制异物经由第二空气排出口53流入。
输入部155可设于可以远程输入指令的遥控器300,而不是设于中心本体150。以下,对遥控器300进行详细说明。
遥控器300可包括:显示部310,用于显示空气调节器的当前运行模式或使用人员所输入的设定值等;以及操作部320,接收使用人员的各种指令。此时,显示部310可显示的信息中的一部分或全部也可显示于中心本体150。
操作部320可包括电源开启/关闭按钮。若使用人员按下电源开启/关闭按钮,则遥控器300向空气调节器传送电源开启/关闭信号。
此时,控制部200可驱动制冷循环,并可驱动第一风扇电机26及第二风扇电机28。由此,第一送风机25及第二送风机27可同时旋转。
操作部320可包括第一按钮321及第二按钮322,上述第一按钮321及第二按钮322用于选择是否使第一送风机25及第二送风机27单独工作。
在第一送风机25及第二送风机27同时旋转的状态下,若选择第一按钮321,则第一送风机25可停止,若选择第二按钮322,则第二送风机27可停止。
而且,在第一送风机25停止的状态下,若重新按下第一按钮321,则可使第一送风机25旋转。在第二送风机27停止的状态下,若重新按下第二按钮322,则可使第二送风机27旋转。
即,若按下第一按钮321,则第一风扇电机26的开闭状态发生变更,若按下第二按钮322,则第二风扇电机28的开闭状态发生变更。第一送风机25及第二送风机27可以被独立控制。可将第一送风机25驱动,第二送风机27停止的运行模式称作“第一运行模式”,可将第一送风机25停止,第二送风机27驱动的运行模式称作“第二运动模式”。
此时,控制部200可以以空气排出口遮蔽模式控制第一送风机25及第二送风机27中的电源被关闭的一侧的排出单元4、5。
另一方面,显示部310可包括第一运行通知部311及第二运行通知部312。当处于第一运行模式时,可显示第一运行通知部311,当处于第二运行模式时,可显示第二运行通知部312。
操作部320还可包括风力强度按钮323。在使用人员操作风力强度按钮323的情况下,根据风力强度按钮323的按键次数,向排出口4、5排出的风量的强度可被控制成多个阶段。
例如,可将风量的强度划分为强风、中风、弱风三个阶段,来以按下一次风力强度按钮323为弱风,按下两次为中风,按下三次为强风的方式工作。
在使用人员按下风力强度按钮323来调节风量的情况下,控制部200可以以相同的转速控制第一送风机25及第二送风机27。由此,从两侧的第一送风机25及第二送风机27产生的风量可相同。
操作部320还可包括第一风力强度按钮324及第二风力强度按钮325。在使用人员操作第一风力强度按钮324的情况下,可以控制向第一风扇电机26施加的电流。相反,在使用人员操作第二风力强度按钮325的情况下,可以控制向第二风扇电机28施加的电流。由此控制第一送风机25或第二送风机27的转速。
显示部310还可包括第一风力强度显示部313及第二风力强度显示部314。第一风力强度显示部313及第二风力强度显示部314可显示与借助第一风力强度按钮324或第二风力强度按钮325来输入的风力强度相对应的风力强度。第一风力强度显示部313及第二风力强度显示部314可分别利用刻度的数量来阶段性地显示当前的风量。
操作部320还可包括旋转按钮326。若使用人员按下旋转按钮326,则第一排出单元4及第二排出单元5可被控制成借助第一电机86及第二电机96来向左右往复并旋转。即,第一排出单元4及第二排出单元5可以以摇摆模式工作。
若使用人员按下旋转按钮326,则第一排出单元4及第二排出单元5以摇摆模式工作,若使用人员再按一次旋转按钮326,则第一排出单元4及第二排出单元5可以以非摇摆模式工作。即,旋转按钮326是为了共同控制第一排出单元4及第二排出单元5的往复旋转而选择的按钮。
显示部310还可包括左右旋转显示部315。左右旋转显示部315显示第一排出单元4或第二排出单元5的旋转状态。
操作部320还可包括第一旋转按钮327及第二旋转按钮328。
若使用人员按下第一旋转按钮327,则可变更第一排出单元4是否往复旋转。相反,若使用人员按下第二旋转按钮328,则可变更第二排出单元5是否往复旋转。
将第一排出单元4进行往复旋转,第二排出单元5停止进行往复旋转的模式称作第一摇摆模式。相反,可将第一排出单元4停止进行往复旋转,第二排出单元5进行往复旋转的模式称作第二摇摆模式。
显示部310还可包括第一旋转状态显示部316及第二旋转状态显示部317。可在第一排出单元4旋转的情况下显示第一旋转状态显示部316,可在第二排出单元5旋转的情况下显示第二旋转状态显示部317。
操作部320还可包括上下旋转按钮329。
若使用人员按下上下旋转按钮329,则第一风向调节电机49及第二风向调节电机59可以得到控制,从而使第一风向调节叶片45及第二风向调节叶片55向上下往复来旋转。将这种模式称作上下旋转模式。但即使在使用人员按下上下旋转按钮329的情况下,第一送风机25及第二送风机27中电源被关闭的一侧的风向调节叶片也有可能不工作。
显示部310还可包括上下旋转显示部318。可在第一风向调节叶片45或第二风向调节叶片55工作并使空气调节器以上下旋转模式工作的情况下显示上下旋转显示部318。
为了提高使用人员的方便性,第一按钮321、第一风力强度按钮324及第一旋转按钮327可位于操作部320的左侧,第二按钮322、第二风力强度按钮325及第二旋转按钮328可位于操作部320的右侧,风力强度按钮323及旋转按钮326可配置于操作部320的中心部。这是以空气调节器为基准来设定的方向。
相反,也可以以使用人员望着空气调节器的方向为基准来配置按钮。即,第一旋转按钮327可以配置于操作部320的右侧,第二按钮322、第二风力强度按钮325及第二旋转按钮328可以配置于操作部320的左侧。
需要明确的是,本说明书中,操作部320所包括的按钮的种类不受限制。
以下,对基于空气调节器的运行模式的控制方法进行说明。
图11为示出空气调节器以第一运行模式工作的状态的图,图12为示出空气调节器以第二运行模式工作的状态的图。
参照图11及图12,若空气调节器处于第一运行模式,则第一送风机25工作,第二送风机27停止。此时,以空气排出口开放模式控制第一排出单元4,并以空气排出口遮蔽模式控制第二排出单元5。
即,第二排出单元5可以以第二空气排出口53与中心本体150相向的方式旋转。因此,第二空气排出口53不会向外部露出。若与所图示的不同,即使第二送风机27并未停止,也因第二空气排出口53被关闭而不向第二排出单元5侧排出空气。
此时,根据使用人员是否选择第一旋转按钮327来控制第一电机86,由此,第一排出单元4可以以摇摆模式或非摇摆模式工作。
并且,根据使用人员是否选择上下旋转按钮329来控制第一风向调节电机49,由此,第一风向调节叶片45向上下旋转,从而可调节空气的排出方向。
接着,对第一送风机25不工作,第二送风机27工作的第二运行模式进行说明。
若空气调节器处于第二运行模式,则第一送风机25停止,第二送风机27工作。此时,以空气排出口遮蔽模式控制第一排出单元4,并以空气排出口开放模式控制第二排出单元5。
即,第一排出单元4可以以第一空气排出口43与中心本体150相向的方式旋转。因此,第一空气排出口43不会向外部露出。若与所图示的不同,即使第一送风机25并未停止,也因第一空气排出口43被关闭而不向第一排出单元4侧排出空气。
此时,根据使用人员是否选择第二旋转按钮328来控制第二电机96,由此,第二排出单元5可以以摇摆模式或非摇摆模式工作。
并且,根据使用人员是否选择上下旋转按钮329来控制第二风向调节电机59,由此,第二风向调节叶片55向上下旋转,从而可调节空气的排出方向。
图13为示出第一送风机以大于第二送风机的速度旋转的状态的图,图14为示出第二送风机以大于第一送风机的速度工作的状态的图。
参照图13及图14,使用人员通过按下第一风力强度按钮324来变更第一送风机25的转速,或使用人员按下第二风力强度按钮来变更第二送风机27的转速,由此,第一送风机25和第二送风机27可具有不同的转速。
如图13所示,在第一送风机25以大于第二送风机27的速度旋转的情况下,从第一空气排出口43排出的风力的强度可大于从第二空气排出口53排出的风力的强度。
相反,如图14所示,在第二送风机27以大于第一送风机25的速度旋转的情况下,从第二空气排出口53排出的风力的强度可大于从第一空气排出口43排出的风力的强度。
即,根据室内人员的意图,可调节分别向左右侧排出的风力的强度。
另一方面,显示部310和操作部320不仅可设于遥控器300,还可设于中心本体150或机壳10。即,需要明确的是,显示部310和操作部320的位置并不受限制。
根据如上所述的本实施例,具有可根据室内人员的位置来调节空气的排出方向,或以向特定方向增加或减少空气排出量的方式进行控制的优点。即,从室内人员所处的一侧的排出口排出空气,并关闭室内人员所处的位置之外的排出口。
并且,由于可以以不同的空气量的方式调节从各排出口排出的空气量,因而具有可以以符合室内人员的喜好来启动空气调节器的优点。
以上,以本发明的优选实施例为中心来对本发明进行了说明,但这仅仅是例示性的,本发明并不限定于此,本发明所属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该可以明白在不脱离本发明的本质性的特征的范围内,可以实施在以上说明中并未例示的多种变形和应用。

Claims (16)

1.一种空气调节器,其特征在于,包括:
送风装置,用于吸入空气来进行送风;
呈圆筒形状的第一排出单元及第二排出单元,形成有排出流路,从上述送风装置送入的空气经由上述排出流路后排出,上述第一排出单元及第二排出单元具有相互平行的旋转中心轴;
第一送风机,设在上述送风装置,用于向上述第一排出单元的排出流路送入空气;
第二送风机,设在上述送风装置,用于向上述第二排出单元的排出流路送入空气;
第一排出单元旋转机构,使上述第一排出单元维持旋转中心轴的位置并旋转;
第二排出单元旋转机构,使上述第二排出单元维持旋转中心轴的位置并旋转;以及
控制部,分别独立控制上述第一送风机、第二送风机和上述第一排出单元旋转机构、第二排出单元旋转机构。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空气调节器,其特征在于,还包括中心本体,上述中心本体在上述第一排出单元及第二排出单元之间向上下方向延伸。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空气调节器,其特征在于,
当空气调节器运行时,上述控制部控制上述第一排出单元及上述第二排出单元中的至少一个排出单元的排出流路向外部开放,
当空气调节器停止时,上述控制部控制上述第一排出单元和上述第二排出单元的各排出流路的至少一部分与上述中心本体相向。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空气调节器,其特征在于,上述第一排出单元及第二排出单元能够分别以旋转中心轴为中心进行往复旋转。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空气调节器,其特征在于,在上述第一排出单元及第二排出单元一同工作的过程中,上述控制部能够使上述第一排出单元及第二排出单元中的一个停止。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空气调节器,其特征在于,上述控制部单独控制上述第一送风机及上述第二送风机的转速。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空气调节器,其特征在于,在上述第一送风机及第二送风机一同工作的过程中,上述控制部能够使上述第一送风机及第二送风机中的一个停止。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空气调节器,其特征在于,还包括输入部,上述输入部用于输入空气调节器的工作指令。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空气调节器,其特征在于,上述输入部包括:
第一按钮,用于控制是否驱动上述第一送风机;以及
第二按钮,用于控制是否驱动上述第二送风机。
10.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空气调节器,其特征在于,上述输入部包括风力强度按钮,上述风力强度按钮用于单独控制上述第一送风机的转速及第二送风机的转速。
11.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空气调节器,其特征在于,
上述输入部还包括显示部,上述显示部用于显示空气调节器的运行状态,
上述显示部包括风力强度显示部,上述风力强度显示部用于单独显示上述第一送风机及第二送风机的转速。
12.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空气调节器,其特征在于,上述输入部包括旋转按钮,上述旋转按钮用于控制上述第一排出单元及第二排出单元是否分别旋转。
13.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空气调节器,其特征在于,
上述输入部还包括显示部,上述显示部用于显示空气调节器的运行状态,
上述显示部包括左右旋转显示部,上述左右旋转显示部用于单独显示上述第一排出单元及第二排出单元是否分别旋转。
1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空气调节器,其特征在于,
还包括风向调节叶片,上述风向调节叶片以能够旋转的方式设在上述第一排出单元及第二排出单元中的至少一个,
上述风向调节叶片用于调节从上述排出流路排出的空气的排出方向。
15.根据权利要求14所述的空气调节器,其特征在于,
还包括输入部,上述输入部能够输入上述空气调节器工作指令,
上述输入部包括上下旋转按钮,上述上下旋转按钮用于输入上述风向调节叶片的驱动指令。
16.根据权利要求14所述的空气调节器,其特征在于,
还包括显示部,上述显示部用于显示空气调节器的运行状态,
上述显示部包括上下旋转显示部,上述上下旋转显示部用于显示上述风向调节叶片是否工作。
CN201510358046.5A 2015-02-05 2015-06-25 空气调节器 Active CN106196414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KR1020150017880A KR101952732B1 (ko) 2015-02-05 2015-02-05 공기조화기
KR10-2015-0017880 2015-02-05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6196414A true CN106196414A (zh) 2016-12-07
CN106196414B CN106196414B (zh) 2019-11-08

Family

ID=5685436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510358046.5A Active CN106196414B (zh) 2015-02-05 2015-06-25 空气调节器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Link
KR (1) KR101952732B1 (zh)
CN (1) CN106196414B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6979594A (zh) * 2017-04-25 2017-07-25 广东美的暖通设备有限公司 空调器、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空调器控制方法及系统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KR101840204B1 (ko) * 2017-01-16 2018-03-20 엘지전자 주식회사 공기조화기
CN110056956B (zh) * 2019-04-04 2020-08-25 青岛海尔空调器有限总公司 一种送风机构及空调器

Citations (9)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KR100575312B1 (ko) * 2003-11-17 2006-05-02 엘지전자 주식회사 공기 조화기의 실내기
KR20070023398A (ko) * 2005-08-24 2007-02-28 엘지전자 주식회사 공기조화기 및 그 제어 방법
EP1775524A1 (en) * 2004-07-16 2007-04-18 Daikin Industries, Ltd. Air conditioner
CN1979028A (zh) * 2005-12-09 2007-06-13 三星电子株式会社 空调机
JP3144308U (ja) * 2008-06-13 2008-08-21 魏少聡 多方位に調整可能な扇風機
KR20090017289A (ko) * 2007-08-14 2009-02-18 엘지전자 주식회사 공기조화기의 실내기
CN201666624U (zh) * 2010-03-22 2010-12-08 珠海格力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立式空调室内机
CN102384533A (zh) * 2010-09-01 2012-03-21 三星电子株式会社 空调机
CN203454267U (zh) * 2013-07-30 2014-02-26 广东美的制冷设备有限公司 壁挂式空调器

Family Cites Familie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3144308B2 (ja) * 1996-08-01 2001-03-12 日本電気株式会社 半導体装置
KR100606268B1 (ko) * 2004-10-22 2006-08-01 위니아만도 주식회사 에어콘의 수납형 공기청정장치

Patent Citations (9)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KR100575312B1 (ko) * 2003-11-17 2006-05-02 엘지전자 주식회사 공기 조화기의 실내기
EP1775524A1 (en) * 2004-07-16 2007-04-18 Daikin Industries, Ltd. Air conditioner
KR20070023398A (ko) * 2005-08-24 2007-02-28 엘지전자 주식회사 공기조화기 및 그 제어 방법
CN1979028A (zh) * 2005-12-09 2007-06-13 三星电子株式会社 空调机
KR20090017289A (ko) * 2007-08-14 2009-02-18 엘지전자 주식회사 공기조화기의 실내기
JP3144308U (ja) * 2008-06-13 2008-08-21 魏少聡 多方位に調整可能な扇風機
CN201666624U (zh) * 2010-03-22 2010-12-08 珠海格力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立式空调室内机
CN102384533A (zh) * 2010-09-01 2012-03-21 三星电子株式会社 空调机
CN203454267U (zh) * 2013-07-30 2014-02-26 广东美的制冷设备有限公司 壁挂式空调器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6979594A (zh) * 2017-04-25 2017-07-25 广东美的暖通设备有限公司 空调器、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空调器控制方法及系统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KR101952732B1 (ko) 2019-05-22
KR20160096356A (ko) 2016-08-16
CN106196414B (zh) 2019-11-08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3712282B (zh) 空调的室内单元和控制该室内单元的方法
CN106461240A (zh) 利用选择性过滤来净化空气的空调器
CN100390466C (zh) 空调器
CN106196414A (zh) 空气调节器
CN108317613A (zh) 空调柜机及空调器
CN107120733A (zh) 空调器
CN206846919U (zh) 空调器
CN106152265B (zh) 排出单元及具有排出单元的空气调节器
CN108954619A (zh) 桌面空调
CN110056951A (zh) 一种出风装置、空调室内机及空调
CN101002058A (zh) 落地式空调机
JP5834911B2 (ja) 空調室内機
CN204923247U (zh) 空气净化器
CN105605689B (zh) 一种空气处理装置及其控制方法
CN100387906C (zh) 空调机
CN208750908U (zh) 桌面空调
CN202835708U (zh) 空调器送风部件及空调器
CN109386883A (zh) 空调室内机
CN107143922A (zh) 空调面板和空调柜机
CN208398203U (zh) 一种新风空调一体机
CN113418242A (zh) 无水加湿装置、空调器
CN209689054U (zh) 空调器的风机组件及具有其的空调器
KR102060713B1 (ko) 공기조화기
CN104566894A (zh) 空气调节器
CN100501247C (zh) 分体落地式空调器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