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6100575A - 复合式太阳热系统 - Google Patents

复合式太阳热系统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6100575A
CN106100575A CN201511027829.1A CN201511027829A CN106100575A CN 106100575 A CN106100575 A CN 106100575A CN 201511027829 A CN201511027829 A CN 201511027829A CN 106100575 A CN106100575 A CN 106100575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solar
heat
solar cell
thermal system
pip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511027829.1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李东潱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Individual
Original Assignee
Individual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Individual filed Critical Individual
Publication of CN106100575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6100575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SGENERATION OF ELECTRIC POWER BY CONVERSION OF INFRARED RADIATION, VISIBLE LIGHT OR ULTRAVIOLET LIGHT, e.g. USING PHOTOVOLTAIC [PV] MODULES
    • H02S40/00Components or accessories in combination with PV modules, not provided for in groups H02S10/00 - H02S30/00
    • H02S40/40Thermal components
    • H02S40/44Means to utilise heat energy, e.g. hybrid systems producing warm water and electricity at the same time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DDOMESTIC- OR SPACE-HEATING SYSTEMS, e.g. CENTRAL HEATING SYSTEMS; DOMESTIC HOT-WATER SUPPLY SYSTEMS; ELEMENTS OR COMPONENTS THEREFOR
    • F24D17/00Domestic hot-water supply systems
    • F24D17/0015Domestic hot-water supply systems using solar energy
    • F24D17/0021Domestic hot-water supply systems using solar energy with accumulation of the heated water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DDOMESTIC- OR SPACE-HEATING SYSTEMS, e.g. CENTRAL HEATING SYSTEMS; DOMESTIC HOT-WATER SUPPLY SYSTEMS; ELEMENTS OR COMPONENTS THEREFOR
    • F24D3/00Hot-water central heating systems
    • F24D3/18Hot-water central heating systems using heat pump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SSOLAR HEAT COLLECTORS; SOLAR HEAT SYSTEMS
    • F24S10/00Solar heat collectors using working fluids
    • F24S10/50Solar heat collectors using working fluids the working fluids being conveyed between plates
    • F24S10/502Solar heat collectors using working fluids the working fluids being conveyed between plates having conduits formed by paired plates and internal partition mean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SSOLAR HEAT COLLECTORS; SOLAR HEAT SYSTEMS
    • F24S10/00Solar heat collectors using working fluids
    • F24S10/70Solar heat collectors using working fluids the working fluids being conveyed through tubular absorbing conduits
    • F24S10/75Solar heat collectors using working fluids the working fluids being conveyed through tubular absorbing conduits with enlarged surfaces, e.g. with protrusions or corrugations
    • F24S10/755Solar heat collectors using working fluids the working fluids being conveyed through tubular absorbing conduits with enlarged surfaces, e.g. with protrusions or corrugations the conduits being otherwise bent, e.g. zig-zag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SGENERATION OF ELECTRIC POWER BY CONVERSION OF INFRARED RADIATION, VISIBLE LIGHT OR ULTRAVIOLET LIGHT, e.g. USING PHOTOVOLTAIC [PV] MODULES
    • H02S40/00Components or accessories in combination with PV modules, not provided for in groups H02S10/00 - H02S30/00
    • H02S40/40Thermal components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SGENERATION OF ELECTRIC POWER BY CONVERSION OF INFRARED RADIATION, VISIBLE LIGHT OR ULTRAVIOLET LIGHT, e.g. USING PHOTOVOLTAIC [PV] MODULES
    • H02S40/00Components or accessories in combination with PV modules, not provided for in groups H02S10/00 - H02S30/00
    • H02S40/40Thermal components
    • H02S40/42Cooling means
    • HELECTRICITY
    • H10SEMICONDUCTOR DEVICES;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10FINORGANIC SEMICONDUCTOR DEVICES SENSITIVE TO INFRARED RADIATION, LIGHT, ELECTROMAGNETIC RADIATION OF SHORTER WAVELENGTH OR CORPUSCULAR RADIATION
    • H10F19/00Integrated devices, or assemblies of multiple devices, comprising at least one photovoltaic cell covered by group H10F10/00, e.g. photovoltaic modules
    • H10F19/80Encapsulations or containers for integrated devices, or assemblies of multiple devices, having photovoltaic cells
    • HELECTRICITY
    • H10SEMICONDUCTOR DEVICES;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10FINORGANIC SEMICONDUCTOR DEVICES SENSITIVE TO INFRARED RADIATION, LIGHT, ELECTROMAGNETIC RADIATION OF SHORTER WAVELENGTH OR CORPUSCULAR RADIATION
    • H10F19/00Integrated devices, or assemblies of multiple devices, comprising at least one photovoltaic cell covered by group H10F10/00, e.g. photovoltaic modules
    • H10F19/90Structures for connecting between photovoltaic cells, e.g. interconnections or insulating spacer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DDOMESTIC- OR SPACE-HEATING SYSTEMS, e.g. CENTRAL HEATING SYSTEMS; DOMESTIC HOT-WATER SUPPLY SYSTEMS; ELEMENTS OR COMPONENTS THEREFOR
    • F24D2200/00Heat sources or energy sources
    • F24D2200/12Heat pump
    • F24D2200/123Compression type heat pump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DDOMESTIC- OR SPACE-HEATING SYSTEMS, e.g. CENTRAL HEATING SYSTEMS; DOMESTIC HOT-WATER SUPPLY SYSTEMS; ELEMENTS OR COMPONENTS THEREFOR
    • F24D2200/00Heat sources or energy sources
    • F24D2200/14Solar energy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B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RELATED TO BUILDINGS, e.g. HOUSING, HOUSE APPLIANCES OR RELATED END-USER APPLICATIONS
    • Y02B10/00Integration of renewable energy sources in buildings
    • Y02B10/20Solar thermal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B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RELATED TO BUILDINGS, e.g. HOUSING, HOUSE APPLIANCES OR RELATED END-USER APPLICATIONS
    • Y02B10/00Integration of renewable energy sources in buildings
    • Y02B10/70Hybrid systems, e.g. uninterruptible or back-up power supplies integrating renewable energie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B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RELATED TO BUILDINGS, e.g. HOUSING, HOUSE APPLIANCES OR RELATED END-USER APPLICATIONS
    • Y02B30/00Energy efficient heating, ventilation or air conditioning [HVAC]
    • Y02B30/12Hot water central heating systems using heat pump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EREDUCTION OF GREENHOUSE GAS [GHG] EMISSIONS, RELATED TO ENERGY GENERATION, TRANSMISSION OR DISTRIBUTION
    • Y02E10/00Energy generation through renewable energy sources
    • Y02E10/40Solar thermal energy, e.g. solar towers
    • Y02E10/44Heat exchange system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EREDUCTION OF GREENHOUSE GAS [GHG] EMISSIONS, RELATED TO ENERGY GENERATION, TRANSMISSION OR DISTRIBUTION
    • Y02E10/00Energy generation through renewable energy sources
    • Y02E10/50Photovoltaic [PV] energy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EREDUCTION OF GREENHOUSE GAS [GHG] EMISSIONS, RELATED TO ENERGY GENERATION, TRANSMISSION OR DISTRIBUTION
    • Y02E10/00Energy generation through renewable energy sources
    • Y02E10/60Thermal-PV hybrid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Thermal Sciences (AREA)
  • Combustion & Propulsion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Life Sciences & Earth Sciences (AREA)
  •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AREA)
  • Sustainable Energy (AREA)
  • Dispersion Chemistry (AREA)
  • Photovoltaic Devices (AREA)

Abstract

根据本发明涉及一种复合式太阳热系统,包括:太阳能电池板,吸收太阳热来产生电,并通过与电力供应公司的并网传输所产生的电;蓄热箱,通过利用来自电力供应公司的电来加热内部的流体,进行供暖或制冷;锅炉,通过向蓄热箱提供已加热的流体,进行供暖;及冷却器,通过使所述蓄热箱的已加热的流体流入至加热部并进行热交换,提供制冷。所述太阳能电池板包括:多个太阳能电池,通过吸收太阳光来产生电;隔板,分别设置于多个太阳能电池的下端,并用于使空气或水中的任一种流体循环;隔热材料,用于阻断向大气的热损失;及最后处理用材料,包覆太阳能电池。

Description

复合式太阳热系统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复合式太阳热系统(Hybrid device for photovoltaic powergeneration and solar thermal system)。
背景技术
利用太阳能进行发电的方式包括:将太阳光转换成电能的太阳光发电;将太阳热转换成电能的太阳热发电;以及,在收集太阳热之后将其用于供暖或温水的太阳能集热发电等方式。这种利用太阳能的发电方式,由于利用率还比较低,所以经济效益低。因此,要求开发利用太阳能的各种方法。
作为利用太阳能的复合型装置的一例,有利用太阳光发电和太阳热系统的装置。但是,由于太阳光发电和太阳热系统互相分离,因此存在如下缺点:为了同时使用电和用于供暖的热量,需要一起使用空间上分离的两种设施。
发明内容
要解决的技术问题
本发明提供一种能够提高太阳能电池的效率,并且能够将由太阳能电池产生的热量应用于太阳热系统的复合式太阳光发电及太阳热系统。
解决问题的手段
为解决所述本发明的技术课题,本发明的复合式太阳热系统的特征在于,包括:太阳能电池板,吸收太阳热来产生电,并通过与电力供应公司的并网传输所产生的电;蓄热箱,通过利用来自电力供应公司的电来加热内部的流体,进行供暖或制冷;锅炉,通过向所述蓄热箱提供已加热的流体,进行供暖;及冷却器,通过使所述蓄热箱的已加热的流体流入至加热部并进行热交换,从而提供制冷。所述太阳能电池板包括:多个太阳能电池,通过吸收太阳光来产生电;隔板,分别设置于所述多个太阳能电池的下端,并用于使空气或水中的任一种流体循环;隔热材料,用于阻断向大气的热损失;及最后处理用材料,包覆所述太阳能电池。
发明效果
根据本发明,通过实现各种形式的太阳热系统,可以有效地使用于各种领域。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的实施例的太阳热系统的示例图。
图2是本发明第一实施例的太阳能电池板的示例图。
图3是本发明第二实施例的太阳能电池板的示例图。
图4是本发明第三实施例的太阳能电池板的示例图。
图5是本发明第四实施例的太阳能电池板的示例图。
图6是本发明第五实施例的太阳能电池板的示例图。
图7是本发明第六实施例的太阳能电池板的示例图。
图8是本发明的实施例的太阳能电池板的设置状态的示例图。
图9是设置于本发明第一实施例的太阳能电池板背面的结构的示例图。
图10是本发明的实施例的连接管的连接套筒(socket)的示例图。
图11是设置于本发明第二实施例的太阳能电池板背面的结构的示例图。
图12是本发明第一实施例的太阳能电池板的后面的示例图。
图13是本发明第二实施例的太阳能电池板的后面的示例图。
图14是本发明第三实施例的太阳能电池板的后面的示例图。
图15是本发明第一实施例的太阳能电池板的设置方法的示例图。
图16是本发明第二实施例的太阳能电池板的设置方法的示例图。
图17是本发明第一实施例的多个太阳热系统的设置状态的示例图。
图18是本发明第二实施例的多个太阳热系统的设置状态的示例图。
图19是本发明的实施例的太阳热系统设置在实际生活环境中的状态的示例图。
图20是使用本发明第一实施例的太阳能电池的示例图。
图21是使用本发明第二实施例的太阳能电池的示例图。
图22是本发明的实施例的冷却器的结构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详细说明本发明的实施例,以使具有本发明所属的技术领域中的普通知识的技术人员能够容易实施。但是,本发明可以以各种不同的形式实现,但并不限定于此处说明的实施例。并且,为了更明确地说明本发明,省略了附图中与本发明的说明无相关的部分,而且对于整个说明书的相似部分附加了相似的附图标记。
在整个说明书中,当描述某个部分“包括”某构成要素时,只要没有特别指出的相反的记载,则表示并不排除其他构成要素,而是可进一步包括其他构成要素。
以下,参照附图对本发明的实施例的复合式太阳光发电及太阳热系统进行说明。
图1是本发明的实施例的太阳热系统的示例图。
图1(a)是利用太阳热系统10的复合式太阳光发电的示例图,图1(b)简要示出了图1(a)所示的示例图。
如图1(a)和图1(b)所示,如果太阳升起,则由太阳能电池板100产生的电通过与供应电力的电力供应公司(例如,韩国电力公司)的并网向电力供应公司传输电。另外,在需要供暖的夜晚,利用来自电力供应公司的深夜电力来加热储藏在蓄热箱500内的流体以使可以使用锅炉300。在本发明的实施例中,为便于说明,将包括太阳能电池板100、蓄热箱500、锅炉300及冷却器900的系统称为太阳热系统10,但并非必须限定于此。
在白天,如果设置于太阳能电池背面(back sheet)的太阳热吸热器200的温度和蓄热箱500的温度之差为预先设定的设定温度以上,则泵400将会自动进行循环。由此,在蓄热箱500内进行热交换而使蓄热箱500的温度上升。此处,泵400可以将设置于太阳能电池背面的太阳热吸热器200所吸收的热量用作热源。
就太阳热吸热器200的冷却管600中循环的流体而言,可以通过添加如丙二醇(propylene glycol)的防冻液来防止冬季的冻裂。如图1所示,将上水道直接连接于蓄热箱500而能够得到温水或供暖,或者在蓄热箱500内追加设置热交换器并分别设置温水用管道和供暖用管道。
另外,利用移动终端(附图中未图示)并通过太阳热系统10的控制部700来可以对蓄热箱500的设定温度等进行远程控制。此外,可以通过设置定时器控制锅炉300的工作时间。基于移动终端的远程控制方法或锅炉300的工作时间的控制方法可以通过各种方法实施,因此在本发明的实施例中,不限定为某一种方法进行说明。
选择开关800根据从外部输入的对于供暖或制冷的选择,将已加热的流体提供至供暖泵或流入至制冷泵。
蓄热箱500将已加热的流体提供至冷却器900的加热部并进行热交换,由此也能够一并提供制冷。关于冷却器900的结构,后文中进行详细的说明。
参照图2至图7,对这种太阳热系统10中的、用于进行供暖或制冷的太阳能电池板100的构成方法进行说明。
图2是本发明第一实施例的太阳能电池板的示例图。
如图2所示,太阳能电池板100具备:太阳能电池101,用于吸收太阳光并产生电;隔板102,设置在太阳能电池101的下端,并用于使流入至太阳能电池板100内部的空气循环。并且,在太阳能电池101的背面形成空气入口和空气出口,使得空气穿过的同时从太阳能电池101能更好地吸收热量。在第一实施例中,举例说明空气出入口设置于太阳能电池101的下端的情况。
在本发明的实施例中,举例说明隔板102以锯齿状设置的情况。此外,隔板102的材质可以为铜、铝、不锈钢或者塑料。
隔热材料103以包覆太阳能电池101的状态设置于太阳能电池101的上下左右,由此可以阻断向大气的热损失。此外,用如铝、不锈钢或塑料这样的最后处理用材料104包覆太阳能电池板100的隔热材料103并进行最后处理。
图3是本发明第二实施例的太阳能电池板的示例图。
如图3所示,本发明的第二实施例中,举例说明太阳能电池101基本上以与图2中说明的结构相同的结构实现的情况。但是,在图2的第一实施例的太阳能电池板100的上端、即太阳能电池101的上端进一步设置热损失阻断材料105,从而可以与隔热材料103一起进一步阻断向大气的热损失。
在本发明的实施例中,举例说明作为热损失阻断材料105使用低铁钢化玻璃的情况。另外,热损失阻断材料105的厚度形成为5mm,但并非必须限定于此。
图4是本发明第三实施例的太阳能电池板的示例图。
如图4所示,与第一实施例和第二实施例中的、将空气出入口设置于太阳能电池101的下端的情况不同,在本发明的第三实施例中,将空气出入口106-1、106-2形成于太阳能电池板100的左右侧。在本发明的实施例中,举例说明了太阳能电池板的空气出入口106-1、106-2位于上端的情况,但也可以位于下端或上端和下端。
图5是本发明第四实施例的太阳能电池板的示例图。
如图5所示,在本发明的第四实施例中,举例说明通过连接多个太阳能电池板100来实现的情况。另外,为了分别连接多个太阳能电池板100,在太阳能电池板100之间设置连接管107。在本发明的实施例中,连接管107可以采用各种材质,并不限定于某一种材质。
图6是本发明第五实施例的太阳能电池板的示例图。
在本发明的第五实施例的太阳能电池板100中,改变空气出入口的位置而设置。即,如图6所示,将空气出口108-1设置于太阳能电池板100的上端,将空气入口108-2设置于太阳能电池板100的下端。
在本发明的第五实施例中,举例说明将空气出口设置于电池板的上端、且将空气入口设置于下端的情况,但是空气出入口的位置可变更为与图6所示的位置相反。此外,在图6中示出了在板的后面未设置有隔板的例子的情况,但并非必须限定于此。
图7是本发明第六实施例的太阳能电池板的示例图。
如图7所示,本发明的第六实施例的太阳能电池板100是通过连接多个上述图6的第五实施例的太阳能电池板来实现的。另外,与图5中的情况不同,可以使为了连接各太阳能电池板100而设置在板之间的连接管107位于太阳能电池板100的上端和下端等各种位置来实现。如此地,根据设置在板之间的连接管107的位置、或者用于使空气出入的空气出口和入口的位置,能够实现各种各样的太阳能电池板,并且也能够以本发明的实施例中未提及的各种形式来实现。
以上说明的第一实施例至第六实施例的太阳能电池板中,举例说明了为了能有效吸收热量而使空气穿过出入口的情况,但为了能有效吸收热量也可以用水来代替空气。
以下,参照图8,针对图2至图7中说明的太阳能电池板100实际设置的一例进行说明。
图8是本发明的实施例的太阳能电池板的设置状态的示例图。
如图8所示,将太阳能电池板100放置在设置台109上面,以使空气可从形成于太阳能电池板100下端的空间穿过的方式实现空气吸入口。另外,以设置台109的上端形成的空气罐(air tank)110收集通过吸入口吸入的空气,之后通过空气出口使空气向外部排出,从而能够应用于供暖或制冷。
在图8中,空气吸入口并联设置,根据情况空气吸入口可串联设置。串联设置的空气吸入口的形状可以形成为各种形状,因此在本发明的实施例中并不限定某一种形状而进行说明。
以下,参照图9至图11,说明设置于太阳能电池板100的背面的结构。
图9是设置于本发明第一实施例的太阳能电池板背面的结构的示例图。
如图9所示,构成太阳能电池板100的多个太阳能电池101通过连接管111相连接。在本发明的实施例中举例说明以下情况,即:作为设置于太阳能电池板100的背面且用于连接多个太阳能电池101的连接管111,将硅管、EVA(Ethylene Vinyl Acetate)管、聚氨酯管、铜管、铝管、不锈钢管或者塑料管以上下串并联的方式进行连接。
另外,举例说明将连接管111通过导热粘合剂、胶带(tape)或硅胶等粘贴于太阳能电池板101的情况。此处,举例说明作为导热粘合剂使用包含有机硅改性聚合物(Silicone modified polymer)(20%-30%)、填料(Fillers)(60%-70%)、二氧化硅(Silica)(1%-5%)、石蜡(Paraffin)(1%-5%)、炭黑(Carbon black)(<0.1%)、有机锡化合物(organic tin compound)(0.1%-5%)的组分的粘合剂的情况。
用隔热材料(例如,聚酯、玻璃棉、玻璃纤维、粉红色乳胶海绵(Isopink,一种采用HYDROVACTM专利技术生产的制造的粉红色硬质聚苯乙烯闭孔泡沫材料)、聚苯乙烯或石墨聚苯板(Neopor)等)包覆这种连接管111,并且用铝、不锈钢或塑料等材质进行最后处理。此时,在隔热材料可以形成有凹槽以能够容易夹入连接管111,并且插入有连接管111的隔热材料通过粘合剂固定于太阳能电池板101。另外,与图9中看到的太阳能电池板100的位置的相反一侧的上面可以设置低铁钢化玻璃来阻断向外部的热损失。这些设置在太阳能电池背面的结构可以模块形式实现,以便于附着在太阳能电池板100的背面。
此处,为了连接所有的太阳能电池101,需要将连接管111长长地连接,对此在本发明的实施例中使用各种形状的套筒,并且参照图10说明套筒的形状。
图10是本发明的实施例的连接管的连接套筒的示例图。
如图10所示,在太阳能电池板100的背面,如塑料管或聚氨酯管的连接管111通过套筒可以以串并联的方式连接。如图10所示,在本发明的实施例中,举例说明将连接管通过各种套筒以串并联的方式连接,并通过串并联延长的连接管111粘贴于太阳能电池板100,由此连接多个太阳能电池101的情况。
在本发明的实施例中,举例说明套筒的形状为字形、字形或 字形,并且套筒的直径为8mm、10mm或12mm的情况,但并非必须限定于此。
另一方面,图11是设置于本发明第二实施例的太阳能电池板背面的结构的示例图。
如图11所示,如果连接管111在通过套筒以串并联的方式长长地连接的状态下,使用导热粘合剂、胶带、硅胶中的任一种粘贴于太阳能电池板100的背面,则通过固定装置112将连接管111的一侧末端固定在太阳能电池板100。
此时,在本发明的实施例中,举例说明固定装置112为铁丝的情况,但并非必须限定于此。另外,举例说明如下情况,即:将连接管111粘贴于太阳能电池板100的背面时,不采用如图9所示的垂直结构的连接方式,而是以与固定装置112相似的形状即锯齿状的形式实现。但并非必须限定于此。
接着,参照图12至图14,对以各种形式实现的太阳能电池板100的后面形状进行说明。
图12是本发明的第一实施例的太阳能电池板的后面的示例图。
如图12所示,铜管113并联设置于太阳能电池板100的后面,由此使铜管113起到:使从太阳能电池101产生的热量转移到铜管113内部的流体中从而传递热量的功能。在本发明的实施例中,流体并不限定于某一种类,并且流体在铜管113内部传递热量的方法是已知的,因此省略其详细说明。
此处,在本发明的实施例中,举例说明在太阳能电池101的后面使用EVA和PVF(Back sheet)薄膜的情况,但可以用吸热板(例如,铜或铝等)代替。此时,在使用吸热板的情况下,可以通过阳极化处理(anodizing)或铬酸盐(chromate)来进行电镀处理而使用。
此外,可以同时使用太阳能电池101和吸热板,在该情况下,在吸热板上利用导热粘合剂、导热双面胶(Thermal tape)或硅胶中的任一种来将太阳能电池101与吸热板粘贴而使用。并且,在吸热板的背面利用硅管、EVA软管、聚氨酯管、铜管、铝管、不锈钢管或塑料管中的任一种以上下串联的方式进行连接,并可以利用导热粘合剂、胶带、硅胶等粘贴于吸热板。
并且,可以使用铜管113或铝管,在该情况下,吸热板与铜管或者吸热板与铝管实施超声波焊接后使用。使用作为隔热材料的聚酯、玻璃棉、玻璃纤维等来包覆上述管,并且用铝、不锈钢或等塑料等材质进行最后处理。此外,在太阳能电池101上设置如低铁钢化玻璃的热损失阻断材料105,由此阻断向外部的热损失。
此处,参照图13,说明吸热板设置于太阳能电池101的后面的一例,所述吸热板是由通过阳极化处理或铬酸盐处理来进行电镀的铝铸造而成的。
图13是本发明第二实施例的太阳能电池板的后面的示例图。
如图13所示,在太阳能电池板100的后面设置吸热板114,该吸热板114是由通过阳极化处理或铬酸盐处理来进行电镀的铝铸造而成的。此时,用于使太阳能电池板100能够吸收太阳热的吸热板114,其利用导热粘合剂、胶带或硅胶中的任一种来粘贴于太阳能电池101的后面。
参照图14,说明太阳能电池板100的后面的另一实施例。
图14是本发明第三实施例的太阳能电池板的后面的示例图。
图14(a)示出太阳能电池板100的正面,图14(b)示出太阳能电池板100的后面。
如图14所示,太阳能电池101利用导热粘合剂、导热双面胶或硅胶中的任一种来粘贴在吸热板上,所述吸热板是由通过阳极化处理或铬酸盐处理来进行电镀的铝铸造而成的。吸热板的上端和下端的管道通过套筒和管道导管124串联或并联连接。
接着,参照图15,对以如上所述的各种方法构成的太阳能电池板100设置在建筑物墙壁的方法进行说明。
图15是本发明第一实施例的太阳能电池板的设置方法的示例图。
图15(a)是铝矩形框架的主视图,图15(b)是铝矩形框架的俯视图。并且,图15(c)是设置有铝矩形框架的太阳能电池板100的侧视图。
如图15所示,将铝方管115纵向固定在建筑物墙壁,然后在铝方管115的侧面形成螺纹孔(tap)。另外,在太阳能电池板100的铝材质的侧面上也形成螺纹孔,并用螺钉连接分别形成于侧面的螺纹孔,由此使铝方管115和太阳能电池板100互相连结。必要时,通过电焊等方法将铝方管115横向连接,由此使纵向设置的两个铝方管115之间连接。
图16是本发明第二实施例的太阳能电池板的设置方法的示例图。
如图16所示,将铝方管115纵向设置,并且利用螺栓和螺母116固定太阳能电池板100而设置。
接着,参照图17和图18,对具备多个太阳能电池板100而可以设置在实际环境的形式进行说明。
图17是本发明第一实施例的多个太阳能电池板的设置状态的示例图。
如图17所示,在连接多个太阳能电池板100而使用的情况下,将其设置成入口位于下端且出口位于上端。另外,在太阳能电池板100的入口设置多个阀117,由此可以调节流量。
图18是本发明第二实施例的多个太阳热系统的设置状态的示例图。
如图18所示,在连接多个太阳能电池板100而使用的情况下,将其设置成入口位于下端且出口也位于下端。另外,在太阳能电池板100的入口设置多个阀117,由此可以调节流量。
接着,实现了如图15至图18所示的能设置太阳能电池板的状态后,参照图19举例说明将太阳能电池板设置在实际环境中的情况。
图19是本发明的实施例的太阳热系统设置在实际生活环境中的示例图。
如图19(a)和图19(b)所示,用铝方管115制造设置台,并将太阳能电池板100朝南设置。如图19(a)所示,太阳能电池板100可以相邻而并联设置,如图19(b)所示,也可以与相邻的太阳能电池隔开间隔设置。
对于所设置的太阳能电池板100而言,其位置可以随旋转台(附图中未图示)的旋转而变化。
接着,参照图20和图21,所说明使用太阳能电池的另一实施例。
图20是使用本发明第一实施例的太阳能电池的示例图。
如图20(a)和图20(b)所示,在真空管119或玻璃管内设置太阳能电池101、吸热板114、热管(heat pipe)118。另外,在热管118的末端设置冷却片120,从而热管118所冷却的水在水箱内进行热交换而生成温水。
太阳能电池101和吸热板114通过导热粘合剂、导热双面胶或硅胶互相粘贴。此外,可以用冷却管(例如,铜管或铝管)代替热管118,所述热管118设置于吸热板114的下端且在所述水箱内利用冷却剂对水进行冷却,吸热板114和冷却管可以通过超声波焊接、导热粘合剂或硅胶中的任一种粘贴。
图21是使用本发明第二实施例的阳能电池的示例图。
如图21(a)和图21(b)所示,太阳光发电和太阳热系统以百叶窗形式设置并使用。以百叶窗形式设置的太阳热系统包括太阳能电池101、吸热板114、及用于冷却空气或水的冷却管123。
太阳能电池101和吸热板114可以通过导热粘合剂、导热双面胶或硅胶中的任一种互相粘贴。此外,吸热板114和冷却管123可以通过超声波焊接、导热粘合剂或硅胶中的任一种互相粘贴。
另外,在太阳能电池101上设置箱体122,由此阻断向外部的热损失。为此,在本发明的实施例中,举例说明作为箱体122的材质采用低铁钢化玻璃的情况,但并非必须限定于此。
并且,在箱体122的上端设置轴承121,由此能够控制包括太阳能电池101的箱体122的左右方向的移动,从而使其易于追随太阳。此外,根据需要管道可以串联或并联连接。
以上,针对利用复合式太阳热系统10进行供暖的各种装置和方法进行了说明。参照图22,针对为了利用复合式太阳热系统10提供制冷,与选择开关800和蓄热箱500相连接的冷却器900进行说明。在本发明的实施例中,举例说明作为冷却器900采用了吸收式冷却器的情况。
图22是本发明的实施例的冷却器的结构图。
如图22所示,冷却器900包括加热部910、压缩部920、凝缩部930、膨胀部940、蒸发部950、及吸收部960。
加热部910用于加热混合有冷却剂和吸收剂的流体。如果加热部910加热流体,则流体沸腾而生成气态冷却剂。在本发明的实施例中,举例说明将氨用作冷却剂且将水用作吸收剂的情况,但并非必须限定于此。
如果从加热部910生成的气态冷却剂流入至压缩部920,则所述压缩部920对气体进行压缩而生成压缩成高温高压的气体。此处,高温和高压的设定基准并不仅限定为一个,压缩部920对气态冷却剂进行压缩的方法是已知的,因此在本发明的实施例中省略其详细说明。
如果从压缩部920生成的压缩成高温高压的气体流入至凝缩部930,则所述凝缩部930对其进行凝缩而生成高温高压的液体。此处,液体相当于作为冷却剂的氨。
如果从凝缩部930生成的高温高压的液体流入至膨胀部940,则所述膨胀部940对其进行膨胀而生成低温低压的液体。
蒸发部950蒸发从膨胀部940生成的低温低压的液体,从而生成低温低压的气体。
吸收部960通过使从蒸发部950生成的低温低压的气体吸收于水中来生成冷却剂,并重复将所生成的冷却剂传递至加热部910的一系列过程,从而得到冷却效果。
以上,详细说明了本发明的实施例,但是本发明的权利范围并不限定于此,本领域技术人员利用随附的权利要求书中所定义的本发明的基本概念来进行的各种变形和改进方案,均包含在本发明的权利要求范围。

Claims (20)

1.一种复合式太阳热系统,包括:
太阳能电池板,吸收太阳热来产生电,并通过与电力供应公司的并网传输所产生的电;
蓄热箱,通过利用来自电力供应公司的电来加热内部的流体,进行供暖或制冷;
锅炉,通过向所述蓄热箱提供已加热的流体,进行供暖;及
冷却器,通过使所述蓄热箱的已加热的流体流入至加热部并进行热交换,从而提供制冷,
所述太阳能电池板包括:
多个太阳能电池,通过吸收太阳光来产生电;
隔板,分别设置于所述多个太阳能电池的下端,用于使空气或水中的任一种流体循环;
隔热材料,用于阻断向大气的热损失;及
最后处理用材料,包覆所述太阳能电池。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复合式太阳热系统,其中:
所述隔板由铜、铝金属或者不锈钢或者塑料中的任一种材质构成,并以锯齿状设置,
所述隔热材料由铝金属或者不锈钢或者塑料中的任一种材质构成。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复合式太阳热系统,其中:
在所述太阳能电池板中,为了使所述太阳能电池易于吸收热量,分别在所述太阳能电池的背面、所述太阳能电池板的上端、或所述太阳能电池板的上端和下端设置空气入口和空气出口。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复合式太阳热系统,其中:
所述太阳能电池板包括热损失阻断材料,所述热损失阻断材料设置于所述太阳能电池的上端,用于阻断向大气的热损失。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复合式太阳热系统,
还包括用于连接多个太阳能电池板的连接管。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复合式太阳热系统,其中:
所述太阳能电池板还包括:
设置台,用于支撑太阳能电池;及
吸入口,使空气或水中的任一种流体可从所述太阳能电池的下端穿过。
7.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复合式太阳热系统,其中:
所述太阳能电池板在背面具备连接管,所述连接管用于连接多个太阳能电池,
所述连接管的材质采用硅管、EVA管、聚氨酯管、铜管、铝管、不锈钢管或塑料管中的任一种,
所述连接管通过导热粘合剂、铝带或硅中的任一种粘接于所述太阳能电池的背面。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复合式太阳热系统,其中:
所述连接管通过套筒以串并联的方式相连接。
9.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复合式太阳热系统,其中:
所述连接管用隔热材料包覆并固定于所述太阳能电池板,所述隔热材料由聚酯、玻璃棉、玻璃纤维、粉红色乳胶海绵、聚苯乙烯或石墨聚苯板中的任一种形成。
10.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复合式太阳热系统,
包括铜管,所述铜管并联设置于所述太阳能电池板的后面,并在其内部包含流体以使从所述太阳能电池产生的热量转移到所述流体,从而传递热量。
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复合式太阳热系统,
包括吸热板,所述吸热板设置于所述太阳能电池板的后面,用于使所述太阳能电池板能够吸收太阳热,
所述吸热板通过阳极化处理或铬酸盐处理中的任一种来进行电镀而使用。
1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复合式太阳热系统,
包括方管,所述方管用于固定并设置所述太阳能电池板。
1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复合式太阳热系统,
包括阀,在连接多个太阳能电池板的情况下,所述阀设置于太阳能电池板的入口,用于调节流量。
1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复合式太阳热系统,其中:
所述太阳能电池和用于吸收太阳热的吸热板通过导热粘合剂、导热双面胶或硅中的任一种粘贴而设置,
所述复合式太阳热系统包括:
水箱,用于贮存水;
热管,设置于所述吸热板的下端,并利用冷却剂对所述水箱内的水进行冷却;及
冷却片,设置于所述热管的一侧末端,并在所述水箱内通过热交换生成温水。
15.根据权利要求14所述的复合式太阳热系统,包括:
冷却管,用于冷却空气或水;
箱体,设置在所述太阳能电池上,用于阻断向外部的热损失;及
轴承,设置于所述箱体的上端,用于控制包括太阳能电池的所述箱体的左右方向的移动。
16.根据权利要求14所述的复合式太阳热系统,其中:
所述导热粘合剂为包含20%-30%的有机硅改性聚合物、60%-70%填料、1%-5%的二氧化硅、1%-5%的石蜡、小于0.1%的炭黑、1%-5%的有机锡化合物组分的粘合剂。
1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复合式太阳热系统,
还包括终端,所述终端对所述蓄热箱的温度进行远程控制。
1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复合式太阳热系统,其中:
所述太阳能电池板放置在由方管形成的设置台上,多个所述太阳能电池板以朝南的位置相邻且并联设置,或者多个所述太阳能电池板分别与相邻的所述太阳能电池板隔开规定距离而设置。
1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复合式太阳热系统,其中,
所述冷却器包括:
加热部,使所述蓄热箱的已加热的流体通过热交换来加热混合有冷却剂和吸收剂的混合流体,由此生成气态冷却剂;
压缩部,通过对在所述加热部生成的气态冷却剂进行压缩,生成压缩成高温高压的气体;
凝缩部,通过对在所述压缩部生成且压缩成高温高压的气体进行凝缩,生成高温高压的液体;
膨胀部,如果在所述凝缩部生成的高温高压的液体流入至所述膨胀部,则所述膨胀部对该液体进行膨胀来生成低温低压的液体;
蒸发部,通过对在所述膨胀部生成的低温低压的液体进行蒸发,生成低温低压的气体;及
吸收部,通过使在所述蒸发部生成的低温低压的气体吸收于吸收剂来生成冷却剂,并将所生成的冷却剂传递至所述加热部。
20.根据权利要求19所述的复合式太阳热系统,还包括:
泵,将设置于所述太阳能电池的背面的太阳热吸热器所吸收的热量用作热源,当所述太阳热吸热器的温度和所述蓄热箱的温度之差在预先设定的温度以上时,使流体循环;及
选择开关,根据从外部输入的供暖或制冷的选择,将已加热的流体提供至供暖泵或流入至所述冷却器的加热部。
CN201511027829.1A 2015-04-28 2015-12-30 复合式太阳热系统 Pending CN106100575A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KR1020150059965A KR20160128122A (ko) 2015-04-28 2015-04-28 복합식 태양열 시스템
KR10-2015-0059965 2015-04-28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6100575A true CN106100575A (zh) 2016-11-09

Family

ID=5720536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511027829.1A Pending CN106100575A (zh) 2015-04-28 2015-12-30 复合式太阳热系统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US (1) US20160322932A1 (zh)
KR (1) KR20160128122A (zh)
CN (1) CN106100575A (zh)

Cited B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6486563A (zh) * 2016-12-02 2017-03-08 西南交通大学 一种基于相变热管理的光伏光热集热器
CN109217778A (zh) * 2018-09-26 2019-01-15 浙江宏阳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集群太阳能光伏系统
CN111327270A (zh) * 2020-03-31 2020-06-23 西南交通大学 双冷冷凝器热管式光伏光热模块-特朗伯墙系统及方法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IL271773A (en) * 2019-12-30 2021-06-30 Lihy Schwarzmann Keisar Module and system for heating liquids using solar energy and electricity
DE202020100122U1 (de) * 2020-01-10 2021-01-12 Manfred Hampel Energie-Schale sowie hiermit ausgestattetes Gebäude
DE102020104542B4 (de) * 2020-02-20 2022-03-10 Karsten Pauly Solaranordnung
WO2023073418A1 (en) 2021-11-01 2023-05-04 Bagirova Olena Hybrid solar panel with a transparent liquid thermal collector, the method of manufacturing of the hybrid solar panel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201294466Y (zh) * 2008-11-10 2009-08-19 珠海兴业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 热泵锅炉与太阳能发电互补系统
KR100992011B1 (ko) * 2010-04-15 2010-11-04 이앤에이치(주) 태양에너지 복사를 최적화한 하이브리드형 모듈
KR20140042841A (ko) * 2014-03-17 2014-04-07 윤종식 태양열발전을 이용한 태양열 난방 시스템
CN103807907A (zh) * 2012-11-14 2014-05-21 全英春 利用太阳能的发电及供暖系统

Patent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201294466Y (zh) * 2008-11-10 2009-08-19 珠海兴业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 热泵锅炉与太阳能发电互补系统
KR100992011B1 (ko) * 2010-04-15 2010-11-04 이앤에이치(주) 태양에너지 복사를 최적화한 하이브리드형 모듈
CN103807907A (zh) * 2012-11-14 2014-05-21 全英春 利用太阳能的发电及供暖系统
KR20140042841A (ko) * 2014-03-17 2014-04-07 윤종식 태양열발전을 이용한 태양열 난방 시스템

Cited By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6486563A (zh) * 2016-12-02 2017-03-08 西南交通大学 一种基于相变热管理的光伏光热集热器
CN109217778A (zh) * 2018-09-26 2019-01-15 浙江宏阳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集群太阳能光伏系统
CN109217778B (zh) * 2018-09-26 2024-05-03 浙江宏阳新能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集群太阳能光伏系统
CN111327270A (zh) * 2020-03-31 2020-06-23 西南交通大学 双冷冷凝器热管式光伏光热模块-特朗伯墙系统及方法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KR20160128122A (ko) 2016-11-07
US20160322932A1 (en) 2016-11-03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6100575A (zh) 复合式太阳热系统
Zhang et al. Design and performance simulation of a novel hybrid PV/T-air dual source heat pump system based on a three-fluid heat exchanger
CN201715902U (zh) 流路依温差交错均布的吸热或释热装置
KR20180117267A (ko) Pvt를 이용한 냉난방환기시스템
KR101568606B1 (ko) 태양광열 모듈 및 이 태양광열 모듈을 포함하는 태양광열 및 지열 시스템
Sun et al. Experimental study on a novel flat-heat-pipe heating system integrated with phase change material and thermoelectric unit
CN111076266A (zh) 多功能热管式光伏光热热水采暖系统及供暖方法
CN205227491U (zh) 一种太阳能综合利用系统
CN107084540A (zh) 多功能的热管式太阳能集热器
CN102563891A (zh) 毛细管辐射冷却型光伏电热联用装置
CN111306814A (zh) 多功能双冷冷凝器热管光伏光热系统及方法
CN104964369A (zh) 一种太阳能驱动的半导体辐射空调装置
CN211782035U (zh) 多功能双冷冷凝器热管光伏光热系统
CN111735333A (zh) 多级相变储热箱、光伏相变蓄热结构和多层级的光伏多级相变蓄热结构
CN101936619B (zh) 一种太阳能热泵系统及其装置
CN204011608U (zh) 一种用于圆电池的相变散热装置
CN105515527B (zh) 一种太阳能耦合多源热泵综合系统
CN109099502A (zh) 相变蓄热式电热蒸汽与热水供应系统及其控制方法
CN209723729U (zh) 一种利用太阳能供暖供冷的活动板房
JP5626323B2 (ja) 太陽光熱ハイブリッドパネル及びソーラーシステム
KR102538280B1 (ko) 탄소배출이 없는 냉난방온수복합기 장치
JP7022487B2 (ja) ソーラー発電給湯システム
CN111750418A (zh) 热管式光伏光热模块-热泵-相变材料耦合系统及方法
KR101110690B1 (ko) 내부에 순환회로를 가진 히트파이프를 이용한 대양열 집 열기.
CN212961846U (zh) 热管式光伏光热模块-热泵-相变材料耦合系统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WD01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deemed withdrawn after publication
WD01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deemed withdrawn after publication

App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201611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