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6055795A - 一种隧道通风壁面粗糙度评定方法 - Google Patents

一种隧道通风壁面粗糙度评定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6055795A
CN106055795A CN201610380329.4A CN201610380329A CN106055795A CN 106055795 A CN106055795 A CN 106055795A CN 201610380329 A CN201610380329 A CN 201610380329A CN 106055795 A CN106055795 A CN 106055795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tunnel
contour line
section
excavation contour
axial direction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610380329.4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6055795B (zh
Inventor
张恒
吴瑾
涂鹏
林放
王路
孙建春
张超
刘效成
陈寿根
周泽林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outhwest Jiaotong University
Original Assignee
Southwest Jiaotong University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outhwest Jiaotong University filed Critical Southwest Jiaotong University
Priority to CN201610380329.4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06055795B/zh
Publication of CN106055795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6055795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6055795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6055795B/zh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FELECTRIC DIGITAL DATA PROCESSING
    • G06F30/00Computer-aided design [CAD]
    • G06F30/20Design optimisation, verification or simulation
    • EFIXED CONSTRUCTIONS
    • E21EARTH OR ROCK DRILLING; MINING
    • E21FSAFETY DEVICES, TRANSPORT, FILLING-UP, RESCUE, VENTILATION, OR DRAINING IN OR OF MINES OR TUNNELS
    • E21F1/00Ventilation of mines or tunnels; Distribution of ventilating currents
    • E21F1/02Test models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FELECTRIC DIGITAL DATA PROCESSING
    • G06F2113/00Details relating to the application field
    • G06F2113/14Pipe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Mining & Mineral Resources (AREA)
  • Theoretical Computer Science (AREA)
  • General Life Sciences & Earth Sciences (AREA)
  • Geology (AREA)
  • Geochemistry & Mineralogy (AREA)
  • Computer Hardware Design (AREA)
  • Evolutionary Computation (AREA)
  • Geometry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Life Sciences & Earth Sciences (AREA)
  • Management, Administration, Business Operations System, And Electronic Commerce (AREA)
  • Aerodynamic Tests, Hydrodynamic Tests, Wind Tunnels, And Water Tank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隧道通风壁面粗糙度评定方法,包括测定隧道的轴向方向实际开挖轮廓线和横断面实际开挖轮廓线;计算隧道通风壁面平均粗糙高度;计算轴向方向实际开挖轮廓线的粗糙常数值;根据隧道通风壁面平均粗糙高度和轴向方向粗糙常数信息,计算隧道通风壁面粗糙度。本发明根据隧道通风壁面平均粗糙高度Rh和隧道粗糙常数Rc这两个数值进而可以确定隧道通风中的壁面粗糙度,更加准确地得到隧道内部风流的风速、风量及污染物浓度分布规律,对隧道及地下工程的施工通风设计提供了指导作用,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用价值。

Description

一种隧道通风壁面粗糙度评定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隧道通风壁面粗糙度评定方法。
背景技术
目前,长大隧道施工通常以钻爆法并结合无轨运输为主,施工期间通风问题成为首要面临的一个难题,如何将污风顺利排出成为隧道快速施工的关键所在;但是在我国隧道通风设计及施工过程中,几乎没有考虑隧道洞壁粗糙度对实际通风效果的影响,《公路隧道通风照明设计规范》(JTJ026.1-1999)中主要以隧道内平均壁面粗糙度及隧道断面当量直径作为通风设计主要考虑因素,并以此计算通道内沿程阻力系数;隧道壁面粗糙度是反映隧道通风情况的重要参数,从而直接影响着长大隧道通风系统设计,因此,隧道壁面粗糙度的评定是长大隧道通风系统设计的重中之重;但是目前对于评定隧道壁面粗糙并没有简便有效的方法,这给隧道系统通风设计带来了很大的困难,使得隧道通风经济性与安全性难以得到保障。
发明内容
针对现有技术中的上述不足,本发明提供了一种隧道通风壁面粗糙度的评定方法,以解决现有的隧道壁面粗糙度评定方法复杂且准确率不高的问题。
为了达到上述发明目的,本发明采用的技术方案为:
提供一种隧道通风壁面粗糙度评定方法,包括:
沿隧道轴向方向取n米隧道为评定段,在评定段内分别测定得到位于隧道不同位置处的至少5条轴向方向实际开挖轮廓线和至少3个横断面实际开挖轮廓线;其中,n≥10;
根据轴向方向实际开挖轮廓线和横断面实际开挖轮廓线与设计开挖轮廓线的信息,计算得到隧道通风壁面平均粗糙高度;
将轴向方向实际开挖轮廓线划分为m段,分别采用正弦曲线形单元粗糙模型、方形单元粗糙模型和三角形单元粗糙模型对每一段进行模型简化,并选取每一段的最优简化模型;
根据每一段的最优简化模型类型,计算得到每一段轴向方向实际开挖轮廓线对应的粗糙常数,并根据每一段的粗糙常数信息,计算得到轴向方向实际开挖轮廓线的粗糙常数值;
对位于隧道不同位置处的轴向方向实际开挖轮廓线的粗糙常数值进行求和平均,得到隧道轴向方向粗糙常数;
根据隧道通风壁面平均粗糙高度和轴向方向粗糙常数信息,评定得到隧道通风壁面粗糙度。
所述沿隧道轴向方向取n米隧道为评定段,在评定段内分别测定得到位于隧道不同位置处的轴向方向实际开挖轮廓线和横断面实际开挖轮廓线的步骤具体包括:
沿隧道轴向方向取10米隧道为评定段,在评定段内取5条分别位于隧道拱顶、左拱肩、右拱肩、左拱腰和右拱腰位置处的轴向方向基准线,并沿上述轴向方向基准线进行测定,得到5条轴向方向实际开挖轮廓线;
在评定段内沿隧道横断面方向,每隔5米的距离,取一个隧道横断面进行测定,得到3个横断面实际开挖轮廓线。
所述根据轴向方向实际开挖轮廓线和横断面实际开挖轮廓线与设计开挖轮廓线的信息,计算得到隧道通风壁面平均粗糙高度的步骤具体包括:
根据轴向方向实际开挖轮廓线和设计开挖轮廓线包络的面积以及设计开挖轮廓线的长度,采用如下公式计算得到位于隧道不同位置处的轴向方向平均粗糙高度以及横断面平均粗糙高度;
R h = S l
其中,Rh为平均粗糙高度,S为实际开挖轮廓线和设计开挖轮廓线包络的面积;l为设计开挖轮廓线的长度;
对位于隧道不同位置处的轴向方向平均粗糙高度以及横断面平均粗糙高度进行求和平均,得到隧道轴向方向平均粗糙高度和横断面平均粗糙高度;
对隧道轴向方向平均粗糙高度和横断面平均粗糙高度进行求和平均,得到隧道通风壁面平均粗糙高度。
所述将轴向方向实际开挖轮廓线划分为m段,分别采用正弦曲线形单元粗糙模型、方形单元粗糙模型和三角形单元粗糙模型对每一段进行模型简化,并选取每一段的最优简化模型的步骤具体包括:
以实际开挖轮廓线与设计开挖轮廓线的交点为节点,将轴向方向实际开挖轮廓线划分为m段,每段长度为Xi,(i=1,...m);
分别采用正弦曲线形单元粗糙模型、方形单元粗糙模型和三角形单元粗糙模型对每一段进行模型简化,得到3种简化模型,采用如下公式计算筛选得到每一段的最优简化模型;
其中,S为实际开挖轮廓线与设计开挖轮廓线的包络面积,S三角形为简化得到的三角形单元粗糙模型与设计开挖轮廓线的包络面积,S方形为简化得到的方形单元粗糙模型与设计开挖轮廓线的包络面积,S正弦曲线形为简化得到的正弦曲线形单元粗糙模型与设计开挖轮廓线的包络面积。
根据每一段的最优简化模型类型,计算得到每一段轴向方向实际开挖轮廓线对应的粗糙常数,并根据每一段的粗糙常数信息,计算得到轴向方向实际开挖轮廓线的粗糙常数值的步骤具体包括:
分别采用如下公式计算得到正弦曲线形单元粗糙模型、三角形单元粗糙模型和方形单元粗糙模型的粗糙常数Rc;
Rc1=0.264+0.328e-(2L)/1.183
Rc2=0.327+0.341e-(2L)/2.753
Rc3=0.439+0.401e-(2L)/2.376
其中,Rc1为正弦曲线形单元粗糙模型的粗糙常数,Rc2为方形单元粗糙模型的粗糙常数,Rc3为三角形单元粗糙模型的粗糙常数;2L为粗糙间距,粗糙间距2L在数值上等于2Xi
根据每一段的最优简化模型类型,采用上述公式计算得到每一段轴向方向实际开挖轮廓线对应的粗糙常数;
根据每一段的粗糙常数信息,采用如下公式计算得到轴向方向实际开挖轮廓线的粗糙常数值;
R c = 1 n Σ i = 1 m Rc i × X i ;
其中,n为评定段长度。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为:
通过本发明的方法得到了评定隧道通风壁面粗糙度的两个最重要的参数平均粗糙高度Rh和粗糙常数Rc,该两个参数能够最真实、准确地反映隧道壁面的粗糙程度,并且,评定方法简单,方便,有效地解决了目前对于隧道壁面粗糙度的评定复杂且难以确定的问题,具有巨大的应用前景。
本发明根据隧道通风壁面平均粗糙高度Rh和隧道粗糙常数Rc这两个数值进而可以确定隧道通风中的壁面粗糙度,更加准确地得到隧道内部风流的风速、风量及污染物浓度分布规律,对隧道及地下工程的施工通风设计提供了指导作用,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用价值。
本发明的方法不仅弥补了目前隧道壁面粗糙度评定方法的不足,而且为隧道通风设计提供了重要的科学依据,保证了隧道通风的经济性和安全性,具有重要的工程意义。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实施例的拱顶位置隧道实际开挖轮廓线图;
图2为本发明实施例的左拱肩位置隧道实际开挖轮廓线图;
图3为本发明实施例的右拱肩位置隧道实际开挖轮廓线图;
图4为本发明实施例的左拱腰位置隧道实际开挖轮廓线图;
图5为本发明实施例的右拱腰位置隧道实际开挖轮廓线图;
图6为本发明实施例的1号引水洞里程2+000处隧道横断面实际开挖轮廓线图;
图7为本发明实施例的1号引水洞里程2+010处隧道横断面实际开挖轮廓线图;
图8为本发明实施例的1号引水洞里程2+015处隧道横断面实际开挖轮廓线图;
图9为正弦型单元粗糙模型示意图;
图10为方形单元粗糙模型示意图;
图11为三角形单元粗糙模型示意图;
图12为隧道模型简化示意图;
图13为本发明实施例的拱顶位置隧道实际开挖轮廓线简化后模型示意图;
图14为本发明实施例的左拱肩位置隧道实际开挖轮廓线简化后模型示意图;
图15为本发明实施例的右拱肩位置隧道实际开挖轮廓线简化后模型示意图;
图16为本发明实施例的左拱腰位置隧道实际开挖轮廓线简化后模型示意图;
图17为本发明实施例的右拱腰位置隧道实际开挖轮廓线简化后模型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对本发明的具体实施方式进行描述,以便于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理解本发明,但应该清楚,本发明不限于具体实施方式的范围,对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只要各种变化在所附的权利要求限定和确定的本发明的精神和范围内,这些变化是显而易见的,一切利用本发明构思的发明创造均在保护之列。
根据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隧道通风壁面粗糙度评定方法,具体步骤如下:
(1)测量数据:在围岩条件相同的隧道段内沿隧道轴向方向取10米隧道为评定段,在评定段内取5条分别位于拱顶、左拱肩、右拱肩、左拱腰和右拱腰的沿轴向方向的基准线,用全站仪测出5条沿轴向基准线方向的隧道实际开挖轮廓线,即轴向方向实际开挖轮廓线;在评定段内从端面开始,每隔5米测出隧道横断面实际开挖轮廓线,得到3个横断面实际开挖轮廓线;
(2)计算隧道通风壁面平均粗糙高度Rh
根据隧道实际开挖轮廓线和设计开挖轮廓线包络的面积S以及设计开挖轮廓线的长度l,由公式(1)分别计算得到隧道的5条轴向方向实际开挖轮廓线的平均粗糙高度和3个横断面实际开挖轮廓线的平均粗糙高度;
对隧道的3个横断面实际开挖轮廓线的平均粗糙高度进行求和平均得到该评定段的隧道横断面平均粗糙高度;对5条轴向方向实际开挖轮廓线的平均粗糙高度进行求和平均得到该评定段的隧道轴向方向平均粗糙高度;
对隧道横断面平均粗糙高度和隧道轴向方向平均粗糙高度进行求和平均,得到该评定段的隧道通风壁面平均粗糙高度。
R h = S l - - - ( 1 )
(3)隧道壁面简化
以隧道轴向方向实际开挖轮廓线与设计开挖轮廓线的交点为节点,将轴向方向实际开挖轮廓线划分为m段,每段长度为Xi,(i=1,...m);Xi作为粗糙模型的半波长L,粗糙模型最大粗糙高度h的取值小于或等于该段实际开挖轮廓线的最大粗糙高度(i=1,...,m);
分别采用正弦曲线形单元粗糙模型、方形单元粗糙模型和三角形单元粗糙模型对每一段进行模型简化,每段得到3种简化模型,利用公式(2)进行计算,从3种简化模型中筛选得到每一段的最优简化模型;
其中,S为实际开挖轮廓线与设计开挖轮廓线的包络面积,S三角形为简化得到的三角形单元粗糙模型与设计开挖轮廓线的包络面积,S方形为简化得到的方形单元粗糙模型与设计开挖轮廓线的包络面积,S正弦曲线形为简化得到的正弦曲线形单元粗糙模型与设计开挖轮廓线的包络面积。
(4)计算粗糙常数Rc
利用计算流体动力学软件Fluent和一阶指数衰减拟合相结合的方法得到正弦曲线形单元粗糙模型、粗糙间距2L与粗糙常数值Rc1之间的计算公式(3),方形单元粗糙模型、粗糙间距2L与粗糙常数值Rc2之间的计算公式(4),三角形单元粗糙模型、粗糙间距2L与粗糙常数值Rc3之间的计算公式(5)。
Rc1=0.264+0.328e-(2L)/1.183 (3)
Rc2=0.327+0.341e-(2L)/2.753 (4)
Rc3=0.439+0.401e-(2L)/2.376 (5)
其中,粗糙间距2L在数值上等于2Xi
根据每一段的最优简化模型类型,利用(3)、(4)或(5)计算得到每一段轴向方向实际开挖轮廓线对应的粗糙常数Rci(i=1,...,m);
根据每一段的粗糙常数信息,利用公式(6)分别计算得到5条轴向方向实际开挖轮廓线的粗糙常数值;
R c = 1 10 Σ i = 1 m Rc i × X i - - - ( 6 )
然后对5条轴向方向实际开挖轮廓线的粗糙常数值进行求和平均得到该评定段的轴向方向粗糙常数;由于隧道通风只与轴向粗糙常数有关,故在此只计算轴向粗糙常数。
(5)评定隧道通风壁面粗糙度
根据隧道通风壁面平均粗糙高度Rh和隧道粗糙常数Rc,采用流体动力学软件进行隧道施工通风计算,通过输入上述两个参数,进而可以确定隧道通风模拟中的壁面粗糙度,更加准确地得到隧道内部风流的风速、风量及污染物浓度分布规律,对隧道及地下工程的施工通风设计提供了指导作用,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用价值。
实验例
以锦屏引水隧洞1号引水洞里程2+005~2+015作为评定段,采用本发明的方法对隧道通风壁面粗糙度进行评定的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1)数据测量:隧道评定段使用测角精度为2″的中纬ZTS600型全站仪测定隧道实际开挖轮廓线;对1号引水洞里程2+005~2+015中5条分别位于隧道拱顶、左拱肩、右拱肩、左拱腰和右拱腰的沿轴向方向基准线测量其实际开挖轮廓线,得到5组测量结果如图1~图5所示;然后从隧道的000、010和015端面处分别测试横断面的实际开挖轮廓线,得到3组量测结果如图6~图8所示。
2)计算隧道通风壁面的平均粗糙高度Rh:在计算机辅助设计软件CAD中计算出隧道实际开挖轮廓线和设计开挖轮廓线两者包络的面积S,以及设计开挖轮廓线的长度l,由公式(1)分别计算得到隧道的5条轴向方向实际开挖轮廓线的平均粗糙高度和3个横断面实际开挖轮廓线的平均粗糙高度;
再对隧道的3个横断面平均粗糙高度进行求和平均得到该评定段的隧道横断面平均粗糙高度0.222m,对5条轴向方向实际开挖轮廓线的平均粗糙高度进行求和平均得到该评定段的隧道轴向方向平均粗糙高度0.232m,最后对隧道横断面平均粗糙高度和隧道轴向方向平均粗糙高度求和平均,得到该评定段的隧道通风壁面平均粗糙高度0.227m。
R h = S l - - - ( 1 )
3)隧道壁面简化:利用实际开挖轮廓线与设计开挖轮廓线的交点,将轴向方向实际开挖轮廓线划分为m段,选取正弦型单元粗糙模型、方形单元粗糙模型、三角形单元粗糙模型,分别对每一段进行简化,取每段长度Xi(i=1,...,m)作为粗糙模型的半波长L,粗糙模型最大粗糙高度h的取值小于或等于该段实际开挖轮廓线的最大粗糙高度(i=1,...,m),每段得到3种简化模型,利用公式(2)从3种简化模型中选取该段的最优简化模型。
其中,S为实际开挖轮廓线与设计开挖轮廓线的包络面积,S三角形为简化得到的三角形单元粗糙模型与设计开挖轮廓线的包络面积,S方形为简化得到的方形单元粗糙模型与设计开挖轮廓线的包络面积,S正弦曲线形为简化得到的正弦曲线形单元粗糙模型与设计开挖轮廓线的包络面积。
图9~图11分别为正弦型单元粗糙模型、方形单元粗糙模型和三角形单元粗糙模型示意图;图12为隧道整体模型简化示意图;图13~图17分别为拱顶、左拱肩、右拱肩、左拱腰、右拱腰的沿轴向方向基准线测量实际开挖轮廓线简化后的模型;
4)计算粗糙常数:利用计算流体动力学软件Fluent和一阶指数衰减拟合相结合的方法得到正弦曲线形单元粗糙模型、粗糙间距2L与粗糙常数值Rc1之间的计算公式(3),方形单元粗糙模型、粗糙间距2L与粗糙常数值Rc2之间的计算公式(4),三角形单元粗糙模型、粗糙间距2L与粗糙常数值Rc3之间的计算公式(5)。
Rc1=0.264+0.328e-(2L)/1.183 (3)
Rc2=0.327+0.341e-(2L)/2.753 (4)
Rc3=0.439+0.401e-(2L)/2.376 (5)
其中,粗糙间距2L在数值上等于2Xi
根据每一段的最优简化模型类型,利用公式(3)、(4)或(5)计算得到每一段对应的粗糙常数Rci(i=1,...,m),然后使用公式(6)分别计算得到5条轴向方向实际开挖轮廓线的粗糙常数值;最后对5条轴向方向实际开挖轮廓线的粗糙常数值进行求和平均得到该评定段的轴向方向粗糙常数0.214。
R c = 1 10 Σ i = 1 m Rc i × X i - - - ( 6 )
5)评定隧道通风壁面粗糙度
根据隧道通风壁面平均粗糙高度Rh和隧道粗糙常数Rc,采用流体动力学软件进行隧道施工通风计算,通过输入上述两个参数,进而可以确定隧道通风模拟中的壁面粗糙度,更加准确地得到隧道内部风流的风速、风量及污染物浓度分布规律,对隧道及地下工程的施工通风设计提供了指导作用,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用价值。

Claims (5)

1.一种隧道通风壁面粗糙度评定方法,其特征是,包括:
沿隧道轴向方向取n米隧道为评定段,在评定段内分别测定得到位于隧道不同位置处的至少5条轴向方向实际开挖轮廓线和至少3个横断面实际开挖轮廓线;其中,n≥10;
根据轴向方向实际开挖轮廓线和横断面实际开挖轮廓线与设计开挖轮廓线的信息,计算得到隧道通风壁面平均粗糙高度;
将轴向方向实际开挖轮廓线划分为m段,分别采用正弦曲线形单元粗糙模型、方形单元粗糙模型和三角形单元粗糙模型对每一段进行模型简化,并选取每一段的最优简化模型;
根据每一段的最优简化模型类型,计算得到每一段轴向方向实际开挖轮廓线对应的粗糙常数,并根据每一段的粗糙常数信息,计算得到轴向方向实际开挖轮廓线的粗糙常数值;
对位于隧道不同位置处的轴向方向实际开挖轮廓线的粗糙常数值进行求和平均,得到隧道轴向方向粗糙常数;
根据隧道通风壁面平均粗糙高度和轴向方向粗糙常数信息,评定得到隧道通风壁面粗糙度。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隧道通风壁面粗糙度评定方法,其特征是,所述沿隧道轴向方向取n米隧道为评定段,在评定段内分别测定得到位于隧道不同位置处的轴向方向实际开挖轮廓线和横断面实际开挖轮廓线的步骤具体包括:
沿隧道轴向方向取10米隧道为评定段,在评定段内取5条分别位于隧道拱顶、左拱肩、右拱肩、左拱腰和右拱腰位置处的轴向方向基准线,并沿上述轴向方向基准线进行测定,得到5条轴向方向实际开挖轮廓线;
在评定段内沿隧道横断面方向,每隔5米的距离,取一个隧道横断面进行测定,得到3个横断面实际开挖轮廓线。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隧道通风壁面粗糙度评定方法,其特征是,所述根据轴向方向实际开挖轮廓线和横断面实际开挖轮廓线与设计开挖轮廓线的信息,计算得到隧道通风壁面平均粗糙高度的步骤具体包括:
根据轴向方向实际开挖轮廓线和设计开挖轮廓线包络的面积以及设计开挖轮廓线的长度,采用如下公式计算得到位于隧道不同位置处的轴向方向平均粗糙高度以及横断面平均粗糙高度;
R h = S l
其中,Rh为平均粗糙高度,S为实际开挖轮廓线和设计开挖轮廓线包络的面积;l为设计开挖轮廓线的长度;
对位于隧道不同位置处的轴向方向平均粗糙高度以及横断面平均粗糙高度进行求和平均,得到隧道轴向方向平均粗糙高度和横断面平均粗糙高度;
对隧道轴向方向平均粗糙高度和横断面平均粗糙高度进行求和平均,得到隧道通风壁面平均粗糙高度。
4.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隧道通风壁面粗糙度评定方法,其特征是,所述将轴向方向实际开挖轮廓线划分为m段,分别采用正弦曲线形单元粗糙模型、方形单元粗糙模型和三角形单元粗糙模型对每一段进行模型简化,并选取每一段的最优简化模型的步骤具体包括:
以实际开挖轮廓线与设计开挖轮廓线的交点为节点,将轴向方向实际开挖轮廓线划分为m段,每段长度为Xi,(i=1,...m);
分别采用正弦曲线形单元粗糙模型、方形单元粗糙模型和三角形单元粗糙模型对每一段进行模型简化,得到3种简化模型,采用如下公式计算筛选得到每一段的最优简化模型;
其中,S为实际开挖轮廓线与设计开挖轮廓线的包络面积,S三角形为简化得到的三角形单元粗糙模型与设计开挖轮廓线的包络面积,S方形为简化得到的方形单元粗糙模型与设计开挖轮廓线的包络面积,S正弦曲线形为简化得到的正弦曲线形单元粗糙模型与设计开挖轮廓线的包络面积。
5.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隧道通风壁面粗糙度评定方法,其特征是,根据每一段的最优简化模型类型,计算得到每一段轴向方向实际开挖轮廓线对应的粗糙常数,并根据每一段的粗糙常数信息,计算得到轴向方向实际开挖轮廓线的粗糙常数值的步骤具体包括:
根据每一段的最优简化模型类型,采用如下公式计算得到每一段轴向方向实际开挖轮廓线对应的粗糙常数;
Rc1=0.264+0.328e-(2L)/1.183
Rc2=0.327+0.341e-(2L)/2.753
Rc3=0.439+0.401e-(2L)/2.376
其中,Rc1为正弦曲线形单元粗糙模型的粗糙常数,Rc2为方形单元粗糙模型的粗糙常数,Rc3为三角形单元粗糙模型的粗糙常数;2L为粗糙间距,粗糙间距2L在数值上等于2Xi
根据每一段的粗糙常数信息,采用如下公式计算得到轴向方向实际开挖轮廓线的粗糙常数值;
其中,n为评定段长度。
CN201610380329.4A 2016-05-31 2016-05-31 一种隧道通风壁面粗糙度评定方法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6055795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610380329.4A CN106055795B (zh) 2016-05-31 2016-05-31 一种隧道通风壁面粗糙度评定方法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610380329.4A CN106055795B (zh) 2016-05-31 2016-05-31 一种隧道通风壁面粗糙度评定方法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6055795A true CN106055795A (zh) 2016-10-26
CN106055795B CN106055795B (zh) 2020-01-31

Family

ID=5717256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610380329.4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6055795B (zh) 2016-05-31 2016-05-31 一种隧道通风壁面粗糙度评定方法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06055795B (zh)

Cited B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0108633A (zh) * 2019-04-26 2019-08-09 辽宁工程技术大学 一种矿井通风摩擦阻力系数测定的方法
CN113982614A (zh) * 2021-09-29 2022-01-28 中铁十四局集团青岛工程有限公司 一种基于激光轮廓技术建立隧道轮廓超欠挖质量指数
CN115388817A (zh) * 2022-10-27 2022-11-25 山东微晶自动化有限公司 基于图像处理分析实现铸造件打磨质量检测的方法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20020029133A1 (en) * 2000-09-06 2002-03-07 Sumiko Imai Method and a computer graphics system for designing an entire area of a subway station
CN101864978A (zh) * 2010-05-21 2010-10-20 王明年 曲线隧道通风沿程阻力的确定方法
CN204126663U (zh) * 2014-10-08 2015-01-28 西南交通大学 一种单洞大断面特长隧道施工通风系统
CN104405430A (zh) * 2014-10-08 2015-03-11 西南交通大学 一种单洞大断面特长隧道施工通风系统及通风方法

Patent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20020029133A1 (en) * 2000-09-06 2002-03-07 Sumiko Imai Method and a computer graphics system for designing an entire area of a subway station
CN101864978A (zh) * 2010-05-21 2010-10-20 王明年 曲线隧道通风沿程阻力的确定方法
CN101864978B (zh) * 2010-05-21 2012-02-01 王明年 曲线隧道通风沿程阻力的确定方法
CN204126663U (zh) * 2014-10-08 2015-01-28 西南交通大学 一种单洞大断面特长隧道施工通风系统
CN104405430A (zh) * 2014-10-08 2015-03-11 西南交通大学 一种单洞大断面特长隧道施工通风系统及通风方法

Non-Patent Citation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Title
王亚琼 等: "《隧道壁面粗糙度对摩阻损失的影响分析》", 《公路》 *

Cited B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0108633A (zh) * 2019-04-26 2019-08-09 辽宁工程技术大学 一种矿井通风摩擦阻力系数测定的方法
CN113982614A (zh) * 2021-09-29 2022-01-28 中铁十四局集团青岛工程有限公司 一种基于激光轮廓技术建立隧道轮廓超欠挖质量指数
CN115388817A (zh) * 2022-10-27 2022-11-25 山东微晶自动化有限公司 基于图像处理分析实现铸造件打磨质量检测的方法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6055795B (zh) 2020-01-31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7103153B (zh) 一种基于三维激光扫描技术的矿产资源消耗量评估方法
CN108710732B (zh) 一种盾构刀具服役期磨损的评估和预测方法
CN105841753A (zh) 一种渠道流量的获取方法
CN102434210B (zh) 地下工程画像信息与监测信息安全监控的方法与系统
CN109033538A (zh) 一种基于实测结构面参数的裂隙岩体渗透张量的计算方法
CN114997003B (zh) 多模型融合的隧道施工风险预测方法、系统、装置及介质
CN109085379B (zh) 巷道平均风速测量方法
CN106055795A (zh) 一种隧道通风壁面粗糙度评定方法
CN106767686A (zh) 基于倾角与结构缝变形测量的结构沉降监测方法及系统
CN115828508B (zh) 基于gis平台的地下水环评自动预测方法
CN105091838A (zh) 一种长距离输水渠道糙率原型观测测定方法
CN104459776A (zh) 一种断裂分形特征优化计算方法
Li et al. Wind tunnel study on the morphological parameterization of building non-uniformity
CN104933268A (zh) 一种基于一维非恒定流数值模型的洪水分析方法
CN105321204A (zh) 一种三维地质栅格体模型构建方法
CN106291704B (zh) 一种不同尺度裂缝面密度预测方法
CN103344297B (zh) 地下水封洞库的库容测量方法
CN106443782B (zh) 一种断层和裂缝发育密度、均匀性以及组合样式评价方法
Díaz-Fernández et al. Computation of influence functions for automatic mining subsidence prediction
CN113433595B (zh) 基于自然电场隧道裂隙水的超前预报方法
CN114580048B (zh) 隧道围岩压力拱计算方法及系统
CN111311734A (zh) 铀尾矿库排洪系统水力特性三维数值模拟方法
CN103422463B (zh) 梯级通航枢纽物理模型数学模型一体化试验方法
CN112507536B (zh) 露天矿的采剥工程量计算方法、装置及电子设备
CN206787542U (zh) 基于倾角与结构缝变形测量的结构沉降监测系统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200131

Termination date: 20200531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