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6013837A - 既有楼面与钢构支撑复合增大承载力方法与结构体系 - Google Patents

既有楼面与钢构支撑复合增大承载力方法与结构体系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6013837A
CN106013837A CN201610567781.1A CN201610567781A CN106013837A CN 106013837 A CN106013837 A CN 106013837A CN 201610567781 A CN201610567781 A CN 201610567781A CN 106013837 A CN106013837 A CN 106013837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steel
longeron
crossbeam
girder steel
steel structur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610567781.1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6013837B (zh
Inventor
关喜才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Individual
Original Assignee
Individual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Individual filed Critical Individual
Priority to CN201610567781.1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06013837B/zh
Publication of CN106013837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6013837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6013837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6013837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EFIXED CONSTRUCTIONS
    • E04BUILDING
    • E04GSCAFFOLDING; FORMS; SHUTTERING; BUILDING IMPLEMENTS OR AIDS, OR THEIR USE; HANDLING BUILDING MATERIALS ON THE SITE; REPAIRING, BREAKING-UP OR OTHER WORK ON EXISTING BUILDINGS
    • E04G23/00Working measures on existing buildings
    • E04G23/02Repairing, e.g. filling cracks; Restoring; Altering; Enlarging
    • E04G23/0218Increasing or restoring the load-bearing capacity of building construction elements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楼面结构体系新增载荷改造技术,具体是既有楼面与钢构支撑复合增大承载力的方法与结构体系。包括以下步骤:⑴分别计算既有楼面结构的立柱、横梁及纵梁的承载能力;⑵分别计算既有钢构中的横钢梁、纵钢梁及支座的承载能力;⑶分别计算既有楼面与钢构系统施加的载荷;⑷计算既有楼面与钢构共同施加的载荷;⑸将钢构中的纵钢梁及横钢梁对应固定于既有楼面结构的纵梁及横梁上方构成钢构楼面复合支撑结构;(6)根据上述(1)、(2)、(3)、(4)的计算结果,确定(5)中纵钢梁与纵梁、横钢梁与横梁之间的连接方式和纵钢梁、横钢梁及其支座几何尺寸、使用材料。

Description

既有楼面与钢构支撑复合增大承载力方法与结构体系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楼面结构体系新增载荷改造技术,具体是既有楼面与钢构支撑复合增大承载力方法与结构体系。
背景技术
目前,楼市发展已经到了一定阶段,去库存已经纳入国策。因此,既有建筑的内部空间使用功能的变化和改造必将成为今后一定时期的常态。依据工程结构的特点,既有结构的楼面载荷增大的改造工程将会成为普遍现象,其既有框架、框剪等结构楼面增大承载能力的改造、加固与新技术方法是新常态中急需解决的问题。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增加既有楼面承载能力,来满足其新增载荷要求的既有楼面与钢构支撑复合增大承载力方法与结构体系。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用以下技术方案:既有楼面与钢构支撑复合增大承载力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⑴分别计算既有楼面结构的立柱、横梁及纵梁的承载能力;
⑵分别计算既有钢构中的横钢梁、纵钢梁及支座的承载能力;
⑶分别计算既有楼面与钢构系统施加的载荷;
⑷计算既有楼面与钢构共同施加的载荷;
⑸将钢构中的纵钢梁及横钢梁对应固定于既有楼面结构的纵梁及横梁上方构成钢构楼面复合支撑结构;
(6)根据上述(1)、(2)、(3)、(4)的计算结果,确定(5)中纵钢梁与纵梁、横钢梁与横梁之间的连接方式和纵钢梁、横钢梁及其支座几何尺寸、使用材料。
钢构中纵钢梁、横钢梁分别固定在既有楼面的纵梁和横梁之上,支座固定在纵钢梁和纵梁、横钢梁和横梁之间,通过设置支座的位置来提高楼面承载力,使既有楼面结构与钢构支撑体系构成复合结构能够承载楼面与钢构共同施加的载荷。
钢构中纵钢梁、横钢梁组成的支撑系统能够单独承载钢构,则钢构的横钢梁固定在既有楼面的横梁上,纵钢梁固定在横钢梁上,支座固定在横钢梁和横梁之间,通过设置支座的位置来提高横梁承载力。
既有楼面结构的横梁承载力能够满足楼面新增载荷要求,则钢构中纵钢梁固定在既有楼面的纵梁上,支座固定在纵钢梁和纵梁之间,通过设置支座的位置来提高纵梁承载力。
纵梁不足以承载钢构载荷,但材料性能又具备一定承载能力时,则纵梁与纵钢梁之间设N个固定支座构成钢构楼面复合纵梁,N的个数和位置由结构分析计算软件PK-PM确定;
当N=2时,支座到纵梁端部固定支点的距离为a,q1为原结构屋面恒荷载,q2为钢构荷载,L为横梁的跨度;
当N=4时,两个支座位于纵梁的端部,另外两个支座到纵梁端部的距离为a,L为纵梁的跨度。
横梁不足以承载钢构载荷,但材料性能又具备一定承载能力时,则横梁与横钢梁之间设N个固定支座构成钢构楼面复合横梁,N的个数和位置由结构分析计算软件PK-PM确定;
当N=2时,支座到横梁端部固定支点的距离为a,q1为原结构屋面恒荷载,q2为钢构荷载,L为横梁的跨度;
当N=4时,两个支座位于横梁的端部,另外两个支座到横梁端部的距离为a,L为横梁的跨度。
既有楼面的纵梁与横梁不足以承载钢构载荷,则纵梁与纵钢梁、横梁与横钢梁之间分别设N个固定支座构成钢构楼面复合支撑结构,N的个数和位置由结构分析计算软件PK-PM确定;
当N=2时,纵钢梁、横钢梁下的支座分别到纵梁或横梁端部固定支点的距离为a,q1为原结构屋面恒荷载,q2为钢构荷载,L为纵梁或横梁的跨度;
当N=4时,纵钢梁、横钢梁下的两个支座分别位于纵梁或横梁的端部,纵钢梁、横钢梁新的另外两个支座分别到纵梁或横梁端部的距离为a,L为纵梁或横梁的跨度。
既有楼面与钢构支撑复合增大承载力方法的结构体系,钢构支撑中的纵钢梁及横钢梁对应固定于既有楼面结构的纵梁及横梁上,共同构成支撑钢构和楼面上载荷的复合结构。
①既有楼面的纵梁及横梁的承载能力不足以承载楼面与钢构共同施加的载荷,则钢构支撑体系中的纵钢梁及横钢梁对应固定于既有楼面的纵梁及横梁上,共同构成支撑钢构和楼面载荷的复合结构;②当钢构中纵钢梁、横钢梁组成的支撑系统能够单独承载钢构,则钢构的横钢梁固定在既有楼面的横梁上,纵钢梁固定在横钢梁上,支座固定在横钢梁和横梁之间,共同构成复合横梁;③当既有楼面结构的横梁承载力能够满足钢构设置,则钢构中纵钢梁固定在既有楼面的纵梁上,支座固定在纵钢梁和纵梁之间,共同构成复合纵梁。
既有楼面的纵梁不足以承载钢构载荷,但材料性能又具备一定承载能力时,则纵钢梁与纵梁之间设N个固定支座构成钢构楼面复合纵梁,N的个数和位置由结构分析计算软件PK-PM确定;
当N=2时,支座到纵梁端部固定支点的距离为a,q1为原结构屋面恒荷载,q2为钢构荷载,L为横梁的跨度;
当N=4时,两个支座位于纵梁的端部,另外两个支座到纵梁端部的距离为a,L为纵梁的跨度。
既有楼面的横梁不足以承载钢构载荷,但材料性能又具备一定承载能力时,则横钢梁与横梁之间设N个固定支座构成钢构楼面复合横梁,N的个数和位置由结构分析计算软件PK-PM确定;
当N=2时,支座到横梁端部固定支点的距离为a,q1为原结构屋面恒荷载,q2为钢构荷载,L为横梁的跨度;
当N=4时,两个支座位于横梁的端部,另外两个支座到横梁端部的距离为a,L为横梁的跨度。
既有楼面的纵梁与横梁均不足以承载钢构载荷,则纵梁与纵钢梁、横梁与横钢梁之间分别设N个固定支座构成钢构楼面复合支撑结构,N的个数和位置由结构分析计算软件PK-PM确定;
当N=2时,纵钢梁、横钢梁下的支座分别到纵梁或横梁端部固定支点的距离为a,q1为原结构屋面恒荷载,q2为钢构荷载,L为纵梁或横梁的跨度;
当N=4时,纵钢梁、横钢梁新的两个支座分别位于纵梁或横梁的端部,另外两个支座到纵梁或横梁端部的距离为a,L为纵梁或横梁的跨度。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钢纵、横梁作为新支撑,承担复合楼面板及其上部载荷,通过在纵梁或横梁上安装支座来减小钢纵梁或钢横梁的截面尺寸,达到尽可能减少材料用量,同时,通过支座位置的调整来减少既有结构屋面的纵梁或横梁中挠度、弯矩等力学参数,使其增大承载力,进而,新型钢楼面与既有楼面结构通过其间的支座等措施形成的钢结构组合体系共同作用,达到支撑楼面所有载荷的目的。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的结构示意图一。
图2是本发明的结构示意图二。
具体实施方式
既有楼面与钢构支撑复合增大承载力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⑴分别计算既有楼面结构的立柱、横梁4及纵梁1的承载能力;
⑵分别计算钢构支撑中的纵钢梁2、横钢梁5及支座3的承载能力;
⑶分别计算既有楼面与钢构系统施加的载荷;
⑷计算既有楼面与钢构共同施加的载荷;
⑸将钢构支撑中的纵钢梁2及横钢梁5对应固定于既有楼面结构的纵梁1及横梁4上方构成钢构楼面复合支撑结构;
(6)根据上述(1)、(2)、(3)、(4)的计算结果,确定(5)中纵钢梁2与纵梁1、横钢梁5与横梁4之间的连接方式和纵钢梁2、横钢梁5及其支座3几何尺寸、使用材料。
既有楼面结构与钢构支撑体系构成复合结构的承载能力能够承载楼面与钢构共同施加的载荷,则钢构支撑中的纵钢梁2及横钢梁对应固定于既有楼面结构的纵梁1及横梁4上,共同构成支撑钢构和楼面的复合结构。
钢构中纵钢梁2、横钢梁5组成的支撑系统能够单独承载新增载荷,则钢构的横钢梁5固定在既有楼面的横梁4上,纵钢梁2固定在横钢梁5上,支座3固定在横钢梁5和横梁4之间,通过设置支座3的位置来提高横梁4承载力。
既有楼面结构的横梁4承载力能够满足新增载荷,则钢构中纵钢梁2固定在既有楼面的纵梁1上,支座3固定在纵钢梁2和纵梁1之间,通过设置支座3的位置来提高纵梁1承载力。
钢构中纵钢梁2、横钢梁5分别固定在既有楼面的纵梁1和横梁4之上,支座3固定在纵钢梁2和纵梁1、横钢梁5和横梁4之间,通过设置支座3的位置来提高楼面承载力。
纵梁1不足以承载新增载荷,但材料性能又具备一定承载能力时,则纵梁1与纵钢梁2之间设N个固定支座3构成钢构楼面复合纵梁,N的个数和位置由结构分析计算软件PK-PM确定;
当N=2时,支座3到纵梁1端部固定支点的距离为a,q1为原结构屋面恒荷载,q2为钢构荷载,L为横梁的跨度;
当N=4时,两个支座3位于纵梁1的端部,另外两个支座3到纵梁1端部的距离为a,L为纵梁的跨度。
横梁4不足以承载新增载荷,但材料性能又具备一定承载能力时,则横梁4与横钢梁5之间设N个固定支座3构成钢构楼面复合横梁,N的个数和位置由结构分析计算软件PK-PM确定;
当N=2时,支座3到横梁4端部固定支点的距离为a,q1为原结构屋面恒荷载,q2为钢构荷载,L为横梁的跨度;
当N=4时,两个支座3位于横梁4的端部,另外两个支座3到横梁4端部的距离为a,L为横梁的跨度。
既有楼面的纵梁1与横梁4均不足以承载新增载荷,则纵梁1与纵钢梁2、横梁4与横钢梁5之间分别设N个固定支座3构成钢构楼面复合支撑结构,N的个数和位置由结构分析计算软件PK-PM确定;
当N=2时,支座到纵梁1或横梁4端部固定支点的距离为a,q1为原结构屋面恒荷载,q2为钢构荷载,L为纵梁或横梁的跨度;
当N=4时,两个支座3位于纵梁1或横梁4的端部,另外两个支座3到纵梁1或横梁4端部的距离为a,L为纵梁或横梁的跨度。
楼面与钢构支撑复合增大承载力方法的结构体系,钢构支撑中的纵钢梁2及横钢梁5对应固定于既有楼面结构的纵梁1及横梁4上,共同构成支撑钢构和楼面的复合结构。
①既有楼面的横梁4及纵梁1的承载能力不能够承载楼面与钢构共同施加的载荷,则钢构支撑体系中的纵钢梁2及横钢梁5对应固定于既有楼面的纵梁1及横梁4上,共同构成支撑钢构和楼面的复合结构;②当钢构中纵钢梁2、横钢梁5组成的支撑系统能够单独承载钢构,则钢构的横钢梁5固定在既有楼面的横梁4上,纵钢梁2固定在横钢梁5上,支座3固定在横钢梁5和横梁4之间,共同构成复合横梁;③当既有楼面结构的横梁4承载力能够满足钢构设置,则钢构中纵钢梁2固定在既有楼面的纵梁1上,支座3固定在纵钢梁2和纵梁1之间,共同构成复合纵梁。
如图1所示,既有楼面的纵梁不足以承载新增载荷,但材料性能又具备一定承载能力时,则纵梁与纵钢梁之间设N个固定支座构成钢构楼面复合支撑结构,N的个数和位置由结构分析计算软件PK-PM确定;
当N=2时,支座到纵梁端部固定支点的距离为a,q1为原结构屋面恒荷载,q2为钢构荷载,L为横梁的跨度;
当N=4时,两个支座位于纵梁的端部,另外两个支座到纵梁端部的距离为a,L为纵梁的跨度。
如图2所示,既有楼面的横梁不足以承载新增载荷,但材料性能又具备一定承载能力时,则横梁与横钢梁之间设N个固定支座构成钢构楼面复合支撑结构,N的个数和位置由结构分析计算软件PK-PM确定;
当N=2时,支座到横梁端部固定支点的距离为a,q1为原结构屋面恒荷载,q2为钢构荷载,L为横梁的跨度;
当N=4时,两个支座位于横梁的端部,另外两个支座到横梁端部的距离为a,L为横梁的跨度。
既有楼面的纵梁与横梁均不足以承载钢构载荷,则纵梁与纵钢梁、横梁与横钢梁之间分别设N个固定支座构成钢构楼面复合支撑结构,N的个数和位置由结构分析计算软件PK-PM确定;
当N=2时,支座到纵梁或横梁端部固定支点的距离为a,q1为原结构屋面恒荷载,q2为钢构荷载,L为纵梁或横梁的跨度;
当N=4时,两个支座位于纵梁或横梁的端部,另外两个支座到纵梁或横梁端部的距离为a,L为纵梁或横梁的跨度。

Claims (12)

1.既有楼面与钢构支撑复合增大承载力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⑴分别计算既有楼面结构的立柱、横梁及纵梁的承载能力;
⑵分别计算既有钢构中的横钢梁、纵钢梁及支座的承载能力;
⑶分别计算既有楼面与钢构系统施加的载荷;
⑷计算既有楼面与钢构共同施加的载荷;
⑸将钢构中的纵钢梁及横钢梁对应固定于既有楼面结构的纵梁及横梁上方构成钢构楼面复合支撑结构;
(6)根据上述(1)、(2)、(3)、(4)的计算结果,确定(5)中纵钢梁与纵梁、横钢梁与横梁之间的连接方式和纵钢梁、横钢梁及其支座几何尺寸、使用材料。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既有楼面与钢构支撑复合增大承载力方法,其特征在于:钢构中纵钢梁、横钢梁分别固定在既有楼面的纵梁和横梁之上,支座固定在纵钢梁和纵梁、横钢梁和横梁之间,通过设置支座的位置来提高楼面承载力,使既有楼面结构与钢构支撑体系构成复合结构能够承载楼面与钢构共同施加的载荷。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既有楼面与钢构支撑复合增大承载力方法,其特征在于:钢构中纵钢梁、横钢梁组成的支撑系统能够单独承载钢构,则钢构的横钢梁固定在既有楼面的横梁上,纵钢梁固定在横钢梁上,支座固定在横钢梁和横梁之间,通过设置支座的位置来提高横梁承载力。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既有楼面与钢构支撑复合增大承载力方法,其特征在于:既有楼面结构的横梁承载力能够满足楼面新增载荷要求,则钢构中纵钢梁固定在既有楼面的纵梁上,支座固定在纵钢梁和纵梁之间,通过设置支座的位置来提高纵梁承载力。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既有楼面与钢构支撑复合增大承载力方法,其特征在于:纵梁不足以承载钢构载荷,但材料性能又具备一定承载能力时,则纵梁与纵钢梁之间设N个固定支座构成钢构楼面复合纵梁,N的个数和位置由结构分析计算软件PK-PM确定;
当N=2时,支座到纵梁端部固定支点的距离为a,q1为原结构屋面恒荷载,q2为钢构荷载,L为横梁的跨度;
当N=4时,两个支座位于纵梁的端部,另外两个支座到纵梁端部的距离为a,L为纵梁的跨度。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既有楼面与钢构支撑复合增大承载力方法,其特征在于:横梁不足以承载钢构载荷,但材料性能又具备一定承载能力时,则横梁与横钢梁之间设N个固定支座构成钢构楼面复合横梁,N的个数和位置由结构分析计算软件PK-PM确定;
当N=2时,支座到横梁端部固定支点的距离为a,q1为原结构屋面恒荷载,q2为钢构荷载,L为横梁的跨度;
当N=4时,两个支座位于横梁的端部,另外两个支座到横梁端部的距离为a,L为横梁的跨度。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既有楼面与钢构支撑复合增大承载力方法,其特征在于:既有楼面的纵梁与横梁不足以承载钢构载荷,则纵梁与纵钢梁、横梁与横钢梁之间分别设N个固定支座构成钢构楼面复合支撑结构,N的个数和位置由结构分析计算软件PK-PM确定;
当N=2时,纵钢梁、横钢梁下的支座分别到纵梁或横梁端部固定支点的距离为a,q1为原结构屋面恒荷载,q2为钢构荷载,L为纵梁或横梁的跨度;
当N=4时,纵钢梁、横钢梁下的两个支座分别位于纵梁或横梁的端部,纵钢梁、横钢梁新的另外两个支座分别到纵梁或横梁端部的距离为a,L为纵梁或横梁的跨度。
8.既有楼面与钢构支撑复合增大承载力方法的结构体系,其特征在于:钢构支撑中的纵钢梁及横钢梁对应固定于既有楼面结构的纵梁及横梁上,共同构成支撑钢构和楼面上载荷的复合结构。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既有楼面与钢构支撑复合增大承载力方法的结构体系,其特征在于:①既有楼面的纵梁及横梁的承载能力不足以承载楼面与钢构共同施加的载荷,则钢构支撑体系中的纵钢梁及横钢梁对应固定于既有楼面的纵梁及横梁上,共同构成支撑钢构和楼面载荷的复合结构;②当钢构中纵钢梁、横钢梁组成的支撑系统能够单独承载钢构,则钢构的横钢梁固定在既有楼面的横梁上,纵钢梁固定在横钢梁上,支座固定在横钢梁和横梁之间,共同构成复合横梁;③当既有楼面结构的横梁承载力能够满足钢构设置,则钢构中纵钢梁固定在既有楼面的纵梁上,支座固定在纵钢梁和纵梁之间,共同构成复合纵梁。
10.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既有楼面与钢构支撑复合增大承载力方法的结构体系,其特征在于:既有楼面的纵梁不足以承载钢构载荷,但材料性能又具备一定承载能力时,则纵钢梁与纵梁之间设N个固定支座构成钢构楼面复合纵梁,N的个数和位置由结构分析计算软件PK-PM确定;
当N=2时,支座到纵梁端部固定支点的距离为a,q1为原结构屋面恒荷载,q2为钢构荷载,L为横梁的跨度;
当N=4时,两个支座位于纵梁的端部,另外两个支座到纵梁端部的距离为a,L为纵梁的跨度。
11.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既有楼面与钢构支撑复合增大承载力方法的结构体系,其特征在于:既有楼面的横梁不足以承载钢构载荷,但材料性能又具备一定承载能力时,则横钢梁与横梁之间设N个固定支座构成钢构楼面复合横梁,N的个数和位置由结构分析计算软件PK-PM确定;
当N=2时,支座到横梁端部固定支点的距离为a,q1为原结构屋面恒荷载,q2为钢构荷载,L为横梁的跨度;
当N=4时,两个支座位于横梁的端部,另外两个支座到横梁端部的距离为a,L为横梁的跨度。
12.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既有楼面与钢构支撑复合增大承载力方法的结构体系,其特征在于:既有楼面的纵梁与横梁均不足以承载钢构载荷,则纵梁与纵钢梁、横梁与横钢梁之间分别设N个固定支座构成钢构楼面复合支撑结构,N的个数和位置由结构分析计算软件PK-PM确定;
当N=2时,纵钢梁、横钢梁下的支座分别到纵梁或横梁端部固定支点的距离为a,q1为原结构屋面恒荷载,q2为钢构荷载,L为纵梁或横梁的跨度;
当N=4时,纵钢梁、横钢梁新的两个支座分别位于纵梁或横梁的端部,另外两个支座到纵梁或横梁端部的距离为a,L为纵梁或横梁的跨度。
CN201610567781.1A 2016-07-19 2016-07-19 既有楼面与钢构支撑复合增大承载力方法与结构体系 Active CN106013837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610567781.1A CN106013837B (zh) 2016-07-19 2016-07-19 既有楼面与钢构支撑复合增大承载力方法与结构体系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610567781.1A CN106013837B (zh) 2016-07-19 2016-07-19 既有楼面与钢构支撑复合增大承载力方法与结构体系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6013837A true CN106013837A (zh) 2016-10-12
CN106013837B CN106013837B (zh) 2019-12-17

Family

ID=5711961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610567781.1A Active CN106013837B (zh) 2016-07-19 2016-07-19 既有楼面与钢构支撑复合增大承载力方法与结构体系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06013837B (zh)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7198071A (ja) * 2006-01-30 2007-08-09 Toray Ind Inc コンクリートスラブ開口部の補強構造とその補強方法
CN201901980U (zh) * 2010-12-28 2011-07-20 上海市机械施工有限公司 一种利用结构自身并可以改善其受力的组合桁架
CN201991099U (zh) * 2010-07-02 2011-09-28 北京工业大学 抗震加固用外贴式减震钢框架
CN204780559U (zh) * 2015-06-04 2015-11-18 云南建工钢结构有限公司 钢结构箱梁与混凝土桥面板组合桥梁
CN105332521A (zh) * 2015-11-15 2016-02-17 北京工业大学 抗震加固用节点域连接附加减震加固框架
CN205918151U (zh) * 2016-07-19 2017-02-01 关喜才 既有楼面与钢构支撑复合增大承载力结构体系

Patent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7198071A (ja) * 2006-01-30 2007-08-09 Toray Ind Inc コンクリートスラブ開口部の補強構造とその補強方法
CN201991099U (zh) * 2010-07-02 2011-09-28 北京工业大学 抗震加固用外贴式减震钢框架
CN201901980U (zh) * 2010-12-28 2011-07-20 上海市机械施工有限公司 一种利用结构自身并可以改善其受力的组合桁架
CN204780559U (zh) * 2015-06-04 2015-11-18 云南建工钢结构有限公司 钢结构箱梁与混凝土桥面板组合桥梁
CN105332521A (zh) * 2015-11-15 2016-02-17 北京工业大学 抗震加固用节点域连接附加减震加固框架
CN205918151U (zh) * 2016-07-19 2017-02-01 关喜才 既有楼面与钢构支撑复合增大承载力结构体系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6013837B (zh) 2019-12-17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Moon Stiffness-based design methodology for steel braced tube structures: A sustainable approach
CN105019555A (zh) 一种新型型钢混凝土剪力墙板装配式房屋体系
CN104153284A (zh) 部分充填式钢箱混凝土连续组合梁桥及其施工方法
CN104929381A (zh) 钢支托无粘结钢绞线下撑式预应力加固楼板的方法
CN202007535U (zh) 一种支撑加固结构
CN104060841B (zh) 大跨度钢梁安装施工方法
CN106284838A (zh) 一种格构式蜂窝梁节段和大跨度格构式钢梁及其制作安装方法
CN204238116U (zh) 一种斜拉桥pk型断面结合梁
CN203583378U (zh) 用于组合结构桥梁桥面板安装的铺板桁车
CN106193284B (zh) 大跨度空间跌级连续钢桁架的安装方法及安装结构
CN108086478A (zh) 方钢管柱与工字梁平推式燕尾榫装配式框架节点设计方法
CN108396632A (zh) 减小pk组合梁斜拉桥辅助墩墩顶主梁负弯矩的方法
CN106013837A (zh) 既有楼面与钢构支撑复合增大承载力方法与结构体系
CN201598751U (zh) 一种承受竖向荷载的薄钢板剪力墙
CN205918151U (zh) 既有楼面与钢构支撑复合增大承载力结构体系
WO2021042796A1 (zh) 钢板仓组合剪力墙圆管支撑最优布置的确定方法
CN203583776U (zh) 一种钢筋混凝土梁的桁架结构
CN202220438U (zh) 跳台钢模板支撑体系
CN210420862U (zh) 一种斜拉索塔端锚固装置
CN208122294U (zh) 加固构件装置
CN101761153A (zh) 一种承受竖向荷载的薄钢板剪力墙
CN103114680B (zh) 用于房屋钢结构上的j型钢
CN204299002U (zh) 一种新型幕墙钢架节点结构
CN105002985A (zh) 门刚抽柱托梁结构
CN102409758A (zh) 一种改善大跨度桁架动力性能的桁架结构体系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B03 Change of inventor or designer information

Inventor after: Guan Xicai

Inventor after: Liu Fuming

Inventor after: Tan Jianling

Inventor after: Xing Zhi

Inventor after: Zhang Yuling

Inventor after: Sun Haiyu

Inventor after: Fan Long

Inventor after: Wan Liyang

Inventor after: Zhang Chuang

Inventor before: Guan Xicai

CB03 Change of inventor or designer inform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