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5873431A - 联合收割机 - Google Patents

联合收割机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5873431A
CN105873431A CN201480070816.XA CN201480070816A CN105873431A CN 105873431 A CN105873431 A CN 105873431A CN 201480070816 A CN201480070816 A CN 201480070816A CN 105873431 A CN105873431 A CN 105873431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gas purification
exhaust
mentioned
exhaust gas
purification cas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480070816.X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5873431B (zh
Inventor
小乡浩行
长崎正晃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Yanmar Power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Yanmar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Priority claimed from JP2013265847A external-priority patent/JP2015119679A/ja
Priority claimed from JP2013265846A external-priority patent/JP2015119678A/ja
Priority claimed from JP2013265848A external-priority patent/JP6173207B2/ja
Priority claimed from JP2013265849A external-priority patent/JP2015119680A/ja
Application filed by Yanmar Co Ltd filed Critical Yanmar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05873431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5873431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5873431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5873431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01MACHINES OR ENGINES IN GENERAL; ENGINE PLANTS IN GENERAL; STEAM ENGINES
    • F01NGAS-FLOW SILENCERS OR EXHAUST APPARATUS FOR MACHINES OR ENGINES IN GENERAL; GAS-FLOW SILENCERS OR EXHAUST APPARATUS FOR INTERNAL COMBUSTION ENGINES
    • F01N13/00Exhaust or silencing apparatus characterised by constructional features ; Exhaust or silencing apparatus, or parts thereof, having pertinent characteristics not provided for in, or of interest apart from, groups F01N1/00 - F01N5/00, F01N9/00, F01N11/00
    • F01N13/18Construction facilitating manufacture, assembly, or disassembly
    • F01N13/1805Fixing exhaust manifolds, exhaust pipes or pipe sections to each other, to engine or to vehicle body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K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PROPULSION UNITS OR OF TRANSMISSIONS IN VEHICLES; 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PLURAL DIVERSE PRIME-MOVERS IN VEHICLES; AUXILIARY DRIVES FOR VEHICLES; INSTRUMENTATION OR DASHBOARDS FOR VEHICLES; ARRANGEMENTS IN CONNECTION WITH COOLING, AIR INTAKE, GAS EXHAUST OR FUEL SUPPLY OF PROPULSION UNITS IN VEHICLES
    • B60K13/00Arrangement in connection with combustion air intake or gas exhaust of propulsion units
    • B60K13/02Arrangement in connection with combustion air intake or gas exhaust of propulsion units concerning intake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K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PROPULSION UNITS OR OF TRANSMISSIONS IN VEHICLES; 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PLURAL DIVERSE PRIME-MOVERS IN VEHICLES; AUXILIARY DRIVES FOR VEHICLES; INSTRUMENTATION OR DASHBOARDS FOR VEHICLES; ARRANGEMENTS IN CONNECTION WITH COOLING, AIR INTAKE, GAS EXHAUST OR FUEL SUPPLY OF PROPULSION UNITS IN VEHICLES
    • B60K13/00Arrangement in connection with combustion air intake or gas exhaust of propulsion units
    • B60K13/04Arrangement in connection with combustion air intake or gas exhaust of propulsion units concerning exhaust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YINDEXING SCHEME RELATING TO ASPECTS CROSS-CUTTING VEHICLE TECHNOLOGY
    • B60Y2200/00Type of vehicle
    • B60Y2200/20Off-Road Vehicles
    • B60Y2200/22Agricultural vehicles
    • B60Y2200/222Harvester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01MACHINES OR ENGINES IN GENERAL; ENGINE PLANTS IN GENERAL; STEAM ENGINES
    • F01NGAS-FLOW SILENCERS OR EXHAUST APPARATUS FOR MACHINES OR ENGINES IN GENERAL; GAS-FLOW SILENCERS OR EXHAUST APPARATUS FOR INTERNAL COMBUSTION ENGINES
    • F01N2340/00Dimensional characteristics of the exhaust system, e.g. length, diameter or volume of the apparatus; Spatial arrangements of exhaust apparatuses
    • F01N2340/02Dimensional characteristics of the exhaust system, e.g. length, diameter or volume of the apparatus; Spatial arrangements of exhaust apparatuses characterised by the distance of the apparatus to the engine, or the distance between two exhaust treating apparatuse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01MACHINES OR ENGINES IN GENERAL; ENGINE PLANTS IN GENERAL; STEAM ENGINES
    • F01NGAS-FLOW SILENCERS OR EXHAUST APPARATUS FOR MACHINES OR ENGINES IN GENERAL; GAS-FLOW SILENCERS OR EXHAUST APPARATUS FOR INTERNAL COMBUSTION ENGINES
    • F01N2340/00Dimensional characteristics of the exhaust system, e.g. length, diameter or volume of the apparatus; Spatial arrangements of exhaust apparatuses
    • F01N2340/04Dimensional characteristics of the exhaust system, e.g. length, diameter or volume of the apparatus; Spatial arrangements of exhaust apparatuses characterised by the arrangement of an exhaust pipe, manifold or apparatus in relation to vehicle frame or particular vehicle part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01MACHINES OR ENGINES IN GENERAL; ENGINE PLANTS IN GENERAL; STEAM ENGINES
    • F01NGAS-FLOW SILENCERS OR EXHAUST APPARATUS FOR MACHINES OR ENGINES IN GENERAL; GAS-FLOW SILENCERS OR EXHAUST APPARATUS FOR INTERNAL COMBUSTION ENGINES
    • F01N2340/00Dimensional characteristics of the exhaust system, e.g. length, diameter or volume of the apparatus; Spatial arrangements of exhaust apparatuses
    • F01N2340/06Dimensional characteristics of the exhaust system, e.g. length, diameter or volume of the apparatus; Spatial arrangements of exhaust apparatuses characterised by the arrangement of the exhaust apparatus relative to the turbine of a turbocharger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01MACHINES OR ENGINES IN GENERAL; ENGINE PLANTS IN GENERAL; STEAM ENGINES
    • F01NGAS-FLOW SILENCERS OR EXHAUST APPARATUS FOR MACHINES OR ENGINES IN GENERAL; GAS-FLOW SILENCERS OR EXHAUST APPARATUS FOR INTERNAL COMBUSTION ENGINES
    • F01N2470/00Structure or shape of gas passages, pipes or tubes
    • F01N2470/18Structure or shape of gas passages, pipes or tubes the axis of inlet or outlet tubes being other than the longitudinal axis of apparatu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Combustion & Propulsion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Transportation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ombines (AREA)

Abstract

目的在于一方面能将废气净化箱(50)配置在尽量靠近发动机(20)的位置,另一方面还能够不增加发动机(20)及周边构造的左右宽度尺寸地实现紧凑化。本发明的联合收割机包括收割农田的未割取谷物杆的收割装置(3)、使利用所述收割装置(3)收割到的收割谷物杆脱粒的脱粒装置(5)、搭载有所述收割装置(3)及所述脱粒装置(5)的行驶机体(1)、配置在所述行驶机体(1)上的发动机室(43)内的发动机(20)、和配置在所述发动机(20)的排气系统内的废气净化箱(50)。在所述发动机(20)的上方以俯视与所述发动机(20)的输出轴(20a)的轴线方向呈平行状延伸的方式,配置有所述废气净化箱(50)和将流向所述发动机(20)的空气净化的空气滤清器(49)。

Description

联合收割机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边利用收割装置收割农田的未割取谷物杆,边利用脱粒装置使该收割到的谷物杆脱粒而收获谷粒的联合收割机,更详细而言,涉及一种搭载有对发动机的废气进行净化处理的废气净化箱的联合收割机。
背景技术
以往的联合收割机使废气净化箱的一部分向能升降地配置在行驶机体的前侧的收割装置侧突出,以偏向收割装置的方式配置废气净化箱(例如参照专利文献1)。另外,将发动机室的顶板部形成为带台阶的形状,在比驾驶座下方部高的位置配置有废气净化箱(例如参照专利文献2)。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3-1号公报
专利文献2:日本特开2013-2号公报
发明内容
发明要解决的问题
另外,在联合收割机中,为了具备收割装置和脱粒装置等各种各样的装置,所以在位于收割装置的右侧的驾驶部的下方形成发动机室,在该发动机室内搭载发动机。近年来,出于联合收割机的紧凑化及轻型化的请求,发动机室的大小多有制约(发动机搭载空间多狭小)。在制约多的发动机室内不仅配置有发动机,而且配置有空气滤清器和散热器这样的各种各样的零件。
另一方面,从发动机到废气净化箱的排气系统的配管长度越长,到达废气净化箱时的废气的温度当然越低。由于希望通过废气净化箱的废气的温度为规定温度以上,所以有想要在尽量靠近发动机的位置配置废气净化箱的请求。
基于上述各点,在上述以往技术中,为了在尽量靠近发动机的位置配置废气净化箱,使废气净化箱的一部分偏向收割装置而从发动机室露出一些。在该情况下,发动机本身也配置在偏收割装置侧,在发动机的上表面侧确保了废气净化箱的安装位置。于是,由于废气净化箱及发动机的一部分从发动机室露出,所以发动机及其周边构造的左右宽度尺寸变长,进而存在难以容易地使行驶机体的左右宽度尺寸紧凑化的问题。
另外,在将废气净化箱安装于发动机的情况下,发动机振动可能直接传递到废气净化箱,而且废气净化箱例如与消声器不同,是相当重的物体,所以需要使废气净化箱的支承构造牢固。另外,经由了废气净化箱的发动机振动也传递到与废气净化箱连接的排气出口管及与该排气出口管连接的后尾管。因此,也需要注意后尾管和排气出口管的支承构造。
此外,在将废气净化箱安装于发动机的情况下,将与废气净化箱连通的排气出口管、连接散热器和发动机的冷却水供给管及冷却水返回管、从空气滤清器延伸的供气管收容在发动机室内,发动机、废气净化箱及排气出口管因驱动而变成高温。因此,为了使冷却水供给管、冷却水返回管及供气管等的各配管不与发动机等的高温部直接接触,需要在狭小的发动机室内注意下各配管的处理。
用于解决问题的方案
本发明的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提供一种对上述现状进行了研究后实施改善的联合收割机。
权利要求1的技术方案的联合收割机包括收割农田的未割取谷物杆的收割装置、使利用上述收割装置收割到的收割谷物杆脱粒的脱粒装置、搭载有上述收割装置及上述脱粒装置的行驶机体、配置在上述行驶机体上的发动机室内的发动机、和配置在上述发动机的排气系统内的废气净化箱,其中,在上述发动机的上方以俯视与上述发动机的输出轴的轴线方向呈平行状延伸的方式,配置有上述废气净化箱和将流向上述发动机的空气净化的空气滤清器。
权利要求2的技术方案在权利要求1所述的联合收割机的基础上,其中,在上述发动机中隔着上述输出轴的两侧部分配(日文:振り分ける)配置有进气岐管和排气岐管,在上述排气岐管的上方配置有使流向上述发动机的空气增压的增压机,在上述增压机的上方配置有上述废气净化箱,另一方面,在上述进气岐管的上方配置有使废气回流到上述发动机的进气系统内的EGR装置,在上述EGR装置的上方配置有上述空气滤清器。
权利要求3的技术方案在权利要求2所述的联合收割机的基础上,其中,在上述发动机中与上述输出轴交叉的一侧部配置有冷却风扇,在与交叉于上述输出轴的一侧部相反的另一侧部配置有飞轮,使上述废气净化箱的排气入口侧位于靠近上述飞轮的位置,使上述废气净化箱的排气出口侧位于靠近上述冷却风扇的位置。
权利要求4的技术方案在权利要求1所述的联合收割机的基础上,其中,上述联合收割机具有与上述废气净化箱相连通的排气出口管和与上述排气出口管相连通的后尾管,使上述排气出口管与将上述废气净化箱支承于上述发动机的支脚体相连结。
权利要求5的技术方案在权利要求4所述的联合收割机的基础上,其中,在上述发动机的上方以俯视与上述发动机的输出轴的轴线方向呈平行状延伸的方式,配置有上述废气净化箱和上述排气出口管,以能够调节上述排气出口管相对于上述废气净化箱的位置的方式使上述排气出口管与上述支脚体紧固。
权利要求6的技术方案在权利要求4或5所述的联合收割机的基础上,其中,在上述发动机中与上述输出轴交叉的一侧部配置有冷却风扇,在与交叉于上述输出轴的一侧部相反的另一侧部配置有飞轮,使上述废气净化箱的排气入口侧位于靠近上述飞轮的位置,使上述废气净化箱的排气出口侧位于靠近上述冷却风扇的位置,使上述排气出口管的一端侧与上述废气净化箱的排气出口侧相连结,使上述排气出口管的另一端侧与对上述废气净化箱的排气入口侧进行支承的上述支脚体相连结。
权利要求7的技术方案在权利要求1所述的联合收割机的基础上,其中,上述联合收割机具有与上述废气净化箱相连通的排气出口管和与上述排气出口管相连通的后尾管,将上述后尾管的排气入口侧的直径构成为比上述排气出口管的排气出口侧的直径大的直径,使上述排气出口管的排气出口侧与上述后尾管的排气入口侧动配合,使上述后尾管与构成上述发动机室的骨架的发动机室支柱相连结。
权利要求8的技术方案在权利要求7所述的联合收割机的基础上,其中,使上述排气出口管与将上述废气净化箱支承于上述发动机的支脚体相连结,以能沿上下方向调节上述排气出口管相对于上述废气净化箱的位置的方式使上述排气出口管与上述支脚体紧固,另一方面,以能沿左右方向调节上述后尾管相对于上述排气出口管的位置的方式使上述后尾管与上述发动机室支柱紧固。
权利要求9的技术方案在权利要求7或8所述的联合收割机的基础上,其中,在上述发动机的上方以俯视与上述发动机的输出轴的轴线方向呈平行状延伸的方式,配置有上述废气净化箱和上述排气出口管,上述废气净化箱的排气入口侧位于上述行驶机体的左右中央侧,上述废气净化箱的排气出口侧位于上述行驶机体的左右外侧,使上述排气出口管的一端侧与上述废气净化箱的排气出口侧相连结,使上述排气出口管的另一端侧与对上述废气净化箱的排气入口侧进行支承的上述支脚体相连结,使沿与上述发动机的输出轴的轴线方向交叉的方向延伸的上述后尾管与上述排气出口管的另一端侧相连通。
权利要求10的技术方案在权利要求1所述的联合收割机的基础上,其中,在上述发动机中与上述输出轴交叉的一侧配置有发动机水冷用的散热器,上述联合收割机包括与上述废气净化箱相连通的排气出口管、将上述散热器与上述发动机相连的冷却水供给管及冷却水返回管、以及自上述空气滤清器延伸的供气管,使上述供气管位于上述排气出口管的下方,使上述冷却水返回管位于上述供气管的下方,使上述冷却水供给管在上述排气出口管与上述供气管之间通过。
权利要求11的技术方案在权利要求10所述的联合收割机的基础上,其中,在上述发动机的上方以俯视与上述发动机的输出轴的轴线方向呈平行状延伸的方式配置有上述空气滤清器和上述废气净化箱,在上述发动机中与输出轴交叉的一侧部配置有冷却风扇,在与交叉于上述输出轴的一侧部相反的另一侧部配置有飞轮,使上述废气净化箱的排气入口侧位于靠近上述飞轮的位置,使上述废气净化箱的排气出口侧位于靠近上述冷却风扇的位置。
发明效果
采用权利要求1的技术方案,由于联合收割机包括收割农田的未割取谷物杆的收割装置、使利用上述收割装置收割到的收割谷物杆脱粒的脱粒装置、搭载有上述收割装置及上述脱粒装置的行驶机体、配置在上述行驶机体上的发动机室内的发动机、和配置在上述发动机的排气系统内的废气净化箱,其中,在上述发动机的上方以俯视与上述发动机的输出轴的轴线方向呈平行状延伸的方式,配置有上述废气净化箱和将流向上述发动机的空气净化的空气滤清器,所以一方面能使上述空气滤清器的进气引入侧与例如配置在上述发动机室外的外部空气导入部简单地相连接,另一方面还能够有效利用上述发动机上方的无用空间,在上述发动机的俯视外形内(前后宽度内及左右宽度内)紧凑地配置上述废气净化箱和上述空气滤清器。
采用权利要求2的技术方案,由于在上述发动机中隔着上述输出轴的两侧部分配配置有进气岐管和排气岐管,在上述排气岐管的上方配置有使流向上述发动机的空气增压的增压机,在上述增压机的上方配置有上述废气净化箱,另一方面,在上述进气岐管的上方配置有使废气回流到上述发动机的进气系统内的EGR装置,在上述EGR装置的上方配置有上述空气滤清器,所以与排气系统相关的上述废气净化箱及上述涡轮增压机被上下排列地统一配置在上述排气岐管侧,与进气系统相关的上述空气滤清器及上述EGR装置被上下排列地统一配置在上述进气岐管侧。因而,易于把握排气系统构件的配置和进气系统构件的配置,有助于组装作业性的提高和维护性的提高。另外,易于在上述排气系统构件和上述进气系统构件的周围以尽量短的长度有条不紊地处理排气系统配管和上述进气系统配管,能够以低成本制造进气排气系统的配管构造等。
采用权利要求3的技术方案,由于在上述发动机中与上述输出轴交叉的一侧部配置有冷却风扇,在与交叉于上述输出轴的一侧部相反的另一侧部配置有飞轮,使上述废气净化箱的排气入口侧位于靠近上述飞轮的位置,使上述废气净化箱的排气出口侧位于靠近上述冷却风扇的位置,所以来自上述冷却风扇的冷却风在上述废气净化箱处到达净化处理后的废气所通过的排气出口侧,而使净化处理后的废气温度降低。上述废气净化箱处净化处理前的废气所通过的排气入口侧距上述冷却风扇较远,冷却风难以到达。因而,净化处理前的废气处于高温,能够恰当地维持上述废气净化箱的净化性能。并且,能使净化处理后的废气温度降低后排出到外部,防止例如农田的杆屑等着火。
采用权利要求4的技术方案,由于上述联合收割机具有与上述废气净化箱相连通的排气出口管和与上述排气出口管相连通的后尾管,使上述排气出口管与将上述废气净化箱支承于上述发动机的支脚体相连结,所以能将用于支承上述废气净化箱的上述左支脚体兼用作上述排气出口管的支承构件,一体地支承上述废气净化箱和上述排气出口管,能以低成本制造上述排气出口管的支承构造。也能帮助提高上述排气出口管的支承刚性。
采用权利要求5的技术方案,由于在上述发动机的上方以俯视与上述发动机的输出轴的轴线方向呈平行状延伸的方式,配置有上述废气净化箱和上述排气出口管,以能够调节上述排气出口管相对于上述废气净化箱的位置的方式使上述排气出口管与上述支脚体紧固,所以一方面能够利用上述发动机的上表面侧的无用空间紧凑地配置上述废气净化箱和上述排气出口管,另一方面还能够简单吸收上述排气出口管与上述左支脚体的紧固部分的加工误差和组装误差,实现提高组装作业性。
采用权利要求6的技术方案,由于在上述发动机中与上述输出轴交叉的一侧部配置有冷却风扇,在与交叉于上述输出轴的一侧部相反的另一侧部配置有飞轮,使上述废气净化箱的排气入口侧位于靠近上述飞轮的位置,使上述废气净化箱的排气出口侧位于靠近上述冷却风扇的位置,所以来自上述冷却风扇的冷却风在上述废气净化箱处到达净化处理后的废气所通过的排气出口侧,而使净化处理后的废气温度降低。上述废气净化箱处净化处理前的废气所通过的排气入口侧距上述冷却风扇较远,冷却风难以到达。因而,净化处理前的废气处于高温,能够恰当地维持上述废气净化箱的净化性能。能使净化处理后的废气温度降低后排出到外部,防止例如农田的杆屑等着火。
而且,使上述排气出口管的一端侧与上述废气净化箱的排气出口侧相连结,使上述排气出口管的另一端侧与对上述废气净化箱的排气入口侧进行支承的上述支脚体相连结,所以能沿上述废气净化箱的长度方向将上述排气出口管形成为长条,降低废气的温度直至排出到机外,并能提高消声功能。
采用权利要求7的技术方案,由于上述联合收割机具有与上述废气净化箱相连通的排气出口管和与上述排气出口管相连通的后尾管,将上述后尾管的排气入口侧的直径构成为比上述排气出口管的排气出口侧的直径大的直径,使上述排气出口管的排气出口侧与上述后尾管的排气入口侧动配合,使上述后尾管与构成上述发动机室的骨架的发动机室支柱相连结,所以能使上述后尾管与上述发动机的振动系统分开,特别能够抑制因上述发动机侧与上述行驶机体侧的振动频率的不同而使上述后尾管受损的可能性。另外,能将上述发动机室支柱兼用作上述后尾管的支承构件,以低成本制造上述后尾管的支承构造。
采用权利要求8的技术方案,由于使上述排气出口管与将上述废气净化箱支承于上述发动机的支脚体相连结,以能沿上下方向调节上述排气出口管相对于上述废气净化箱的位置的方式使上述排气出口管与上述支脚体紧固,另一方面,以能沿左右方向调节上述后尾管相对于上述排气出口管的位置的方式使上述后尾管与上述发动机室支柱紧固,所以一方面能够利用上述发动机的上表面侧的无用空间紧凑地配置上述废气净化箱和上述排气出口管,另一方面还能够简单地吸收上述排气出口管与上述支脚体的紧固部分的加工误差和组装误差,提高上述排气出口管及上述后尾管的组装作业性。
采用权利要求9的技术方案,由于在上述发动机的上方以俯视与上述发动机的输出轴的轴线方向呈平行状延伸的方式,配置有上述废气净化箱和上述排气出口管,上述废气净化箱的排气入口侧位于上述行驶机体的左右中央侧,上述废气净化箱的排气出口侧位于上述行驶机体的左右外侧,使上述排气出口管的一端侧与上述废气净化箱的排气出口侧相连结,使上述排气出口管的另一端侧与对上述废气净化箱的排气入口侧进行支承的上述支脚体相连结,使沿与上述发动机的输出轴的轴线方向交叉的方向延伸的上述后尾管与上述排气出口管的另一端侧相连通,所以能沿上述废气净化箱的长度方向将上述排气出口管形成为长条,降低废气的温度直至排出到机外,并能提高消声功能。另外,能在将上述废气净化箱及上述排气出口管配置到上述发动机的上表面侧空间内的基础上,将上述后尾管配置到上述脱粒装置的侧面空间内,从而能够提高上述废气净化箱、上述排气出口管及上述后尾管相对于各无用空间的配置效率。
采用权利要求10的技术方案,由于在上述发动机中与上述输出轴交叉的一侧配置有发动机水冷用的散热器,上述联合收割机包括与上述废气净化箱相连通的排气出口管、将上述散热器与上述发动机相连的冷却水供给管及冷却水返回管、以及自上述空气滤清器延伸的供气管,使上述供气管位于上述排气出口管的下方,使上述冷却水返回管位于上述供气管的下方,使上述冷却水供给管在上述排气出口管与上述供气管之间通过,所以能使上述排气出口管、上述供气管和上述冷却水返回管在侧视下不相互交叉地上下以适当的配置间隔进行处理。因此,能够提高这些配管构造的组装作业性和维护性。另外,上述排气出口管与上述供气管之间的距离以能供上述冷却水供给管通过的程度分开,能够抑制由上述废气净化箱与上述排气出口管的废热等引发的上述供气管的老化。
采用权利要求11的技术方案,由于在上述发动机的上方以俯视与上述发动机的输出轴的轴线方向呈平行状延伸的方式配置有上述空气滤清器和上述废气净化箱,在上述发动机中与输出轴交叉的一侧部配置有冷却风扇,在与交叉于上述输出轴的一侧部相反的另一侧部配置有飞轮,使上述废气净化箱的排气入口侧位于靠近上述飞轮的位置,使上述废气净化箱的排气出口侧位于靠近上述冷却风扇的位置,所以来自上述冷却风扇的冷却风在上述废气净化箱处到达净化处理后的废气所通过的排气出口侧,而使净化处理后的废气温度降低。上述废气净化箱处净化处理前的废气所通过的排气入口侧距上述冷却风扇较远,冷却风难以到达。因而,净化处理前的废气处于高温,能够恰当地维持上述废气净化箱的净化性能。能使净化处理后的废气温度降低后排出到外部,防止例如农田的杆屑等着火。
附图说明
图1是第1实施方式中的四垄收割用的联合收割机的左视图。
图2是联合收割机的右视图。
图3是联合收割机的俯视图。
图4是从左侧后方观察的驾驶部的立体图。
图5是驾驶部的左视图。
图6是驾驶部的放大左视图。
图7是发动机室的左视图。
图8是发动机室的主视图。
图9是发动机室的俯视图。
图10是从正面斜右侧观察柴油发动机的立体图。
图11是从背面斜左侧观察柴油发动机的立体图。
图12是柴油发动机的左视图。
图13是柴油发动机的俯视图。
图14是在第2实施方式的联合收割机中从左侧后方观察驾驶部的立体图。
图15是驾驶部的左视图。
图16是驾驶部的放大左视图。
图17是发动机室的左视图。
图18是发动机室的主视图。
图19是发动机室的俯视图。
图20是从正面斜右侧观察柴油发动机的立体图。
图21是从背面斜左侧观察柴油发动机的立体图。
图22是柴油发动机的左视图。
图23是柴油发动机的俯视图。
图24是柴油发动机的右视图。
图25是发动机室的后视图。
图26是参考例中的后尾管的左视图。
图27是后尾管的从背面斜左侧观察的立体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基于附图对将本发明的联合收割机具体化了的实施方式进行说明。另外,在以下的说明中,将朝向行驶机体1的前进方向的左侧简称为左侧,同样将朝向前进方向的右侧简称为右侧。参照图1至图4说明第1实施方式的联合收割机。如图1至图4所示,该联合收割机具有由左右一对的行驶履带2(行驶部)支承的行驶机体1。收割谷物杆的四垄收割用的收割装置3以能利用单动式的升降用液压缸4绕收割转动支点轴4a进行升降调节的方式安装在行驶机体1的前部。在行驶机体1上呈并排状搭载有具有输送链6的脱粒装置5和存积脱粒后的谷粒的谷粒箱7。另外,脱粒装置5配置在朝向行驶机体1的前进方向的左侧,谷粒箱7配置在朝向行驶机体1的前进方向的右侧(参照图3)。
该联合收割机配置有从谷粒箱7的后方朝向上方将谷粒箱7内的谷粒排出到机体外部的排出搅龙8。能使谷粒箱7的前部以排出搅龙8的纵搅龙8a为中心向机体侧方转动。在谷粒箱7的前方且在行驶机体1的右侧前部设置有驾驶部10。在驾驶部10配置有供驾驶者搭乘的踏板10a、驾驶座10b、设有转向盘10c的方向盘柱11、具有主变速杆12或副变速杆13或作业离合器分离杆14或开关类部件等的侧柱15。
如图1及图2所示,在行驶机体1中驾驶座10b的下方侧配置有作为各驱动部的动力源的柴油发动机20。另外,在行驶机体1的下表面侧配置有左右的履带架21。在履带架21上设置有将发动机20的动力传递到行驶履带2的驱动链轮22、维持行驶履带2的张力的张力辊23、以及将行驶履带2的接地侧保持为接地状态的多个支重轮24。利用驱动链轮22支承行驶履带2的前侧,利用张力辊23支承行驶履带2的后侧,利用支重轮24支承行驶履带2的接地侧。
如图1至图3所示,收割装置3具有将农田的未割取谷物杆扶起的与四垄对应的谷物杆扶起装置31、将农田的未割取谷物杆的根切断的推子式的割刀装置32、以及从谷物杆扶起装置31将收割到的谷物杆输送到输送链6的前端部(输送起始端侧)的谷物杆输送装置33。利用谷物杆扶起装置31将农田的未割取谷物杆扶起,利用割刀装置32将未割取谷物杆的根切断,利用谷物杆扶起装置31将收割到的谷物杆输送到输送链6的前端部。
脱粒装置5具备谷物杆脱粒用的脱粒滚筒51、对下落到脱粒滚筒51的下方的脱粒物进行筛选的作为摆动筛选机构的摆动筛选盘52、将筛选风供给到摆动筛选盘52的扬谷风扇53、对从脱粒滚筒51的后部取出的脱粒排出物进行再处理的处理滚筒54、以及将摆动筛选盘52的后部的排尘排出到机外的排尘风扇61。
如图1及图2所示,在输送链6的后端侧(输送结束端侧)配置有排杆链62。从输送链6的后端侧转送到排杆链62的排杆(谷粒被脱粒了的杆)以较长的状态被排出到行驶机体1的后方,或者在被设置在脱粒装置5的后方侧的排杆割刀63切短为适当长度后,被排出到行驶机体1的后方下侧。
在摆动筛选盘52的下方侧设置有将由摆动筛选盘52筛选出的谷粒(一次筛选物)取出的一次输送机55、和将混合有谷粒、杆屑和带枝梗的谷粒等的二次筛选物取出的二次输送机56。另外,一次输送机55和二次输送机56从行驶机体1的行进方向前侧起以一次输送机55、二次输送机56的顺序侧视观察在行驶履带2的后部上方横向延伸。
摆动筛选盘52构成为对下落到脱粒滚筒51的下方的脱粒物进行摆动筛选(比重筛选)。从摆动筛选盘52下落的谷粒(一次筛选物)中的粉尘被来自扬谷风扇53的筛选风去除,下落到一次输送机55。在一次输送机55中的从脱粒装置5中的靠谷粒箱7的一侧壁(在实施方式中是右侧壁)向外突出的终端部,连通连接有沿上下方向延伸的一次扬粒筒57。从一次输送机55取出的谷粒由内设在一次扬粒筒57中的一级扬粒输送机(省略图示)搬入到谷粒箱7内而被收集到谷粒箱7的内部。
摆动筛选盘52构成为通过摆动筛选(比重筛选)使带枝梗的谷粒等的二次筛选物(谷粒与杆屑等混合存在的再筛选用的回收再处理物)下落到二次输送机56。利用二次输送机56取出的二次筛选物经由二次回收筒58及二次处理部59返回到摆动筛选盘52的上表面侧而被再筛选。另外,利用来自扬谷风扇53的筛选风和排尘风扇61的吸排尘作用,从行驶机体1的后部朝向农田将来自脱粒滚筒51的脱粒物中的杆屑及粉尘等排出。
接下来,参照图4~图9说明柴油发动机20的搭载构造。如图6~图8所示,在行驶机体1中的驾驶座10b的下方侧借助发动机底座41隔振支承有柴油发动机20。将柴油发动机20的驱动力经由带轮·带传动系统传递到履带架21前部的行驶驱动用变速箱体42和脱粒装置5等的各部分。利用发动机室罩44覆盖柴油发动机20的前表面侧及上表面侧。而且,在侧柱15的下方铺设有分隔板体16,利用分隔板体16覆盖柴油发动机20的上表面侧的一部分。利用发动机室罩44形成发动机室43的前表面侧,利用发动机室罩44和分隔板体16形成发动机室43的上表面侧。
另外,如图8所示,在行驶机体1中的驾驶部10的右侧端部借助开闭支点轴45竖立设置有箱状的风洞箱46。在行驶机体1的上表面侧的风洞箱46机内侧竖立设置有水冷用散热器47,使散热器47与柴油发动机20的冷却风扇48对峙。从风洞箱46上部的机外侧开口46a将外部空气(冷却风)引入到风洞箱46内,从风洞箱46下部的机内侧开口46b利用冷却风扇48的旋转将除尘完毕的冷却风经由散热器47送入到发动机室43内,利用除尘完毕的冷却风将柴油发动机20等冷却。另外,在风洞箱46上部的机外侧开口46a处铺设有除尘网。利用除尘网的存在来防止杆屑等向风洞箱46的内部乃至发动机室43的内部侵入。
此外,如图6及图7所示,在行驶机体1的上表面的驾驶部10后侧竖立设置有左右一对的发动机室支柱71,在左右的发动机室支柱71间铺设有背面板体72。即,利用分隔板体16、发动机室罩44、风洞箱46和背面板体72形成(划分)发动机室43。在使柴油发动机20的输出轴20a(曲轴)朝向左右的状态下将柴油发动机20配置在发动机室43内。另外,使输出轴20a的左侧端部向柴油发动机20的左侧突出,使行驶驱动带73及脱粒驱动带74与输出轴20a的左侧端部(突出端部)相连结。从输出轴20a借助行驶驱动带73朝向行驶履带2输出柴油发动机20的驱动力,从输出轴20a借助脱粒驱动带74朝向脱粒装置5输出柴油发动机20的驱动力。
另一方面,如图4~图8所示,柴油发动机20具备将新空气供给到柴油发动机20内的空气滤清器49、和对柴油发动机20的废气进行处理的废气净化箱50。将发动机室罩44的上表面侧呈阶梯状形成为多级,将发动机室罩44的上表面侧中的前部上表面44a形成为较低,将后部上表面44b形成为较高。在发动机室罩44的后部上表面44b的后端侧与左右的发动机室支柱71的上端部之间设置有辅助罩体44c。在辅助罩体44c的下表面上固定安装有空气滤清器49,从而使空气滤清器49位于发动机室罩44的后部上表面44b及辅助罩体44c的下方。
在辅助罩体44c的上表面侧搭载有消声箱体40。使消声箱体40的内部经由新空气引入管体39与风洞箱46相连通,使空气滤清器49与消声箱体40的内部相连通。将风洞箱46内的空气经由空气滤清器49引入到柴油发动机20的进气岐管19内。风洞箱46、新空气引入管体39及消声箱体40相当于位于发动机室43外的外部空气导入部。另外,在消声箱体40的上表面侧设置有电气安装盒38。在电气安装盒38中内置有发动机控制器等。
另一方面,在发动机室罩44的前部上表面44a的上表面侧借助板状支承机构10d支承有驾驶座10b。在发动机室罩44的前部上表面44a及分隔板体16的下方侧配置有废气净化箱50。废气净化箱50形成为长条圆筒状的外形形状,并支承在柴油发动机20的上表面侧。换言之,使柴油发动机20的输出轴20a的轴线方向与废气净化箱50内部的废气移动方向一致。废气净化箱50的长度方向与柴油发动机20的输出轴20a呈平行状。
如图7及图8所示,使废气净化箱50的废气引入侧(排气入口侧)位于分隔板体16的下方侧,使废气净化箱50的废气引出侧(排气出口侧)位于发动机室罩44的前部上表面44a的下方侧。在废气净化箱50的废气引入侧设置有排气入口管81,在废气净化箱50的废气引出侧设置有排气出口管82。废气净化箱50的排气入口管81借助后述的涡轮增压机105的涡轮壳体106与柴油发动机20的排气岐管83相连结,而使排气入口管81与排气岐管83相连通。在脱粒装置5与谷粒箱7之间延长设置有后尾管84,使排气出口管82与后尾管84相连通。从柴油发动机20的排气岐管83中排出的废气从废气净化箱50经由后尾管84排出到机外。
如图6、图7及图9所示,排气出口管82朝向行驶机体1的左右中央侧弯折为L字形,进一步在分隔板体16的下方侧(脱粒装置5与谷粒箱7之间的入口附近)朝向后方弯折为L字形。即,排气出口管82俯视为曲柄形状。因而,废气净化箱50和排气出口管82的长度中途部以俯视与柴油发动机20的输出轴20a的轴线方向呈平行状延伸的方式相邻。排气出口管82的后端侧与后尾管84的前端侧相连通。将后尾管84弯折为前端侧朝下弯折,中途部朝下延伸,后端侧在行驶履带2的后部上方侧向后方延伸。即,后尾管84侧视为曲柄形状。使后尾管84的后端侧在左右的行驶履带2之间朝向斜后下方开口。
如图8所示,在侧柱15的下方侧且分隔板体16的上方侧配置有支承作业离合器分离杆14等的杆支点轴机构17。在分隔板体16、废气净化箱50的左侧,配置有与作业离合器分离杆14的操作等联动而使脱粒驱动带74等张紧或松弛的离合器操作连杆机构18。具有将杆支点轴机构17及离合器操作连杆机构18等的左侧覆盖的侧柱盖15a。在实施方式中,使侧柱盖15a的上端部与侧柱15的左侧表面下部相连结。离合器操作连杆机构18位于分隔板体16及废气净化箱50与侧柱盖15a之间。
接下来,参照图10~图13说明柴油发动机20的构造。如图10~图12所示,在柴油发动机20的缸盖91的一侧表面(后侧表面)配置有进气岐管19。缸盖91载置在内置有输出轴20a和活塞(省略图示)的缸体92之上。在缸盖91的另一侧表面(前侧表面)配置有排气岐管83。即,在柴油发动机20中隔着输出轴20a的两侧部分配配置有进气岐管19和排气岐管83。使输出轴20a从缸体92的左右两侧表面朝向左右外侧突出。
如图4~图7所示,在缸体92的左侧表面固定安装有飞轮外壳93。在飞轮外壳93内设置有飞轮94。从轴支承飞轮94的输出轴20a的左端侧朝向变速箱体42引出柴油发动机20的驱动力。此外,在缸体92的下表面配置有油盘95。在缸体92的右侧配置有冷却风扇48,以与冷却风扇48相对的方式配置散热器47(参照图8及图9)。
即,在柴油发动机20中与输出轴20a交叉的一侧部(缸体92的右侧表面侧)配置有冷却风扇48,在与交叉于输出轴20a的一侧部相反的另一侧部(缸体92的左侧表面)配置有飞轮94。废气净化箱50的废气引入侧(排气入口侧)位于靠近飞轮94的位置,废气净化箱50的废气引出侧(排气出口侧)位于靠近冷却风扇48的位置。
当这样构成时,来自冷却风扇48的冷却风在废气净化箱50处到达净化处理后的废气所通过的废气引出侧(排气出口侧),而使净化处理后的废气温度降低。废气净化箱50处净化处理前的废气所通过的废气引入侧(排气入口侧)距冷却风扇48较远,冷却风难以到达。因而,净化处理前的废气处于高温,能够恰当地维持废气净化箱50的净化性能。并且,能使净化处理后的废气温度降低后排出到外部,防止例如农田的杆屑等着火。
如图11及图12所示,在进气岐管19配置有将再循环用的废气引入的废气再循环装置(EGR装置)96。空气滤清器49借助后述的涡轮增压机105的压缩机壳体107及废气再循环装置96与进气岐管19相连接。被吸入到空气滤清器49中而被除尘及净化了的新空气(外部空气)经由涡轮增压机105的压缩机壳体107及废气再循环装置96输送到进气岐管19中,供给到柴油发动机20的各气缸内。
在上述的结构中,从柴油发动机20排出到排气岐管83中的废气的一部分经由废气再循环装置96及进气岐管19回流到柴油发动机20的各气缸内。因此,柴油发动机20的燃烧温度下降,来自柴油发动机20的氮氧化物(NOx)的排出量减少,且使柴油发动机20的油耗降低。
如图11所示,使共轨99和与燃料箱(省略图示)相连接的燃料泵98连接于柴油发动机20的与四缸对应的各喷射器97。在缸盖91的设置有进气岐管19的一侧配置有共轨99及燃料过滤器100,在缸体92中进气岐管19的下方侧配置有燃料泵98。另外,各喷射器97具有电磁开闭控制型的燃料喷射阀(省略图示)。使共轨99与燃料泵98的排出侧相连接,使柴油发动机20的各喷射器97与圆筒状的共轨99相连接。高压燃料暂时存积在共轨99内,经由共轨99被供给到柴油发动机20的各气缸(cylinder)的内部。
在上述的结构中,柴油发动机20的燃料由燃料泵98加压输送到共轨99中,作为高压的燃料蓄积到共轨99内。并且,通过分别对各喷射器97的燃料喷射阀进行开闭控制,将共轨99内的高压燃料喷射到柴油发动机20的各气缸内。即,通过对各喷射器97的燃料喷射阀进行电子控制,来高精度地控制燃料的喷射压力、喷射正时和喷射时长(喷射量)。因而,能够减少从柴油发动机20排出的氮氧化物(NOx)。
如图10所示,在缸盖5的前侧且排气岐管83的上方配置有涡轮增压机105。涡轮增压机105包括内置有涡轮的涡轮壳体106和内置有叶轮的压缩机壳体107。使涡轮壳体106的废气引入侧与排气岐管83相连结。使废气净化箱50的排气入口管81与涡轮壳体106的废气引出侧相连接。即,从柴油发动机20的各气缸排出到排气岐管83的废气经由涡轮增压机105及废气净化箱50等排出到机外。
压缩机壳体107的供气引入侧借助供气管108与空气滤清器49的供气引出侧相连接。压缩机壳体107的供气引出侧借助增压管109及废气再循环装置96与进气岐管19相连接。即,利用空气滤清器49进行了除尘及净化的新空气从压缩机壳体107经由增压管109被输送到废气再循环装置96内,随后被供给到柴油发动机20的各气缸内。
如图10~图13所示,作为用于对从柴油发动机20的各气缸排出的废气进行净化的废气净化装置,具有将柴油发动机20的废气中的粒子状物质去除的废气净化箱50(柴油颗粒过滤器(DPF))。如图10所示,在废气净化箱50中设有氧化催化器111和烟灰过滤器112。从柴油发动机20的各气缸排出到排气岐管83内的废气经由废气净化箱50等排放到机外。利用废气净化箱50减少柴油发动机20的废气中的一氧化碳(CO)、碳化氢(HC)、颗粒状物质(PM)及氮氧化物质(NOx)。
废气净化箱50构成为俯视时沿与柴油发动机20的输出轴20a(曲轴)平行的方向较长地延伸的横长的长条圆筒形状。在废气净化箱50处靠近飞轮94的部位设置有引入废气的排气入口管81,在废气净化箱50处靠近冷却风扇48的部位设置有将净化处理后的废气排出的排气出口管82。在缸盖91的左右侧面借助左支脚体113及右支脚体114将废气净化箱50的废气移动方向一端侧和废气移动方向另一端侧支承为能够装卸。即,借助左支脚体113及右支脚体114将废气净化箱50安装到柴油发动机20的上表面侧。在使圆筒状的废气净化箱50的长度方向朝向沿柴油发动机20的左右方向的状态下,使废气净化箱50位于排气岐管83的上方侧。
如上所述,柴油发动机20的输出轴20a的轴线方向与废气净化箱50的内部的废气移动方向(废气净化箱50的长度方向)一致。另外,同样,空气滤清器49的长度方向也与柴油发动机20的输出轴20a的轴线方向一致。并且,如图9所示,空气滤清器49和废气净化箱50以俯视与柴油发动机20的输出轴20a的轴线方向呈平行状延伸的方式位于柴油发动机20的上方。在该情况下,空气滤清器49位于发动机室罩44的后部上表面44b及辅助罩体44c的下方且进气岐管19的上方。废气净化箱50位于发动机室罩44的前部上表面44a及分隔板体16的下方且排气岐管83的上方。
当这样构成时,一方面能使空气滤清器49的进气引入侧与例如配置在发动机室43外的外部空气导入部(风洞箱46等)简单地相连接,另一方面还能够有效利用柴油发动机20上方的无用空间,在柴油发动机20的俯视外形内(前后宽度内及左右宽度内)紧凑地配置废气净化箱50和空气滤清器49(参照图13)。另外,侧视观察时,空气滤清器49与废气净化箱50的高度位置以使空气滤清器49处于上侧并使废气净化箱50处于下侧的方式沿发动机室罩44的阶梯形状上下错开。
如图10及图12所示,在排气岐管83的上方配置有使流向柴油发动机20的空气增压的涡轮增压机105。在涡轮增压机105的上方配置有废气净化箱50。即,废气净化箱50和涡轮增压机105在排气岐管83的上方上下排列。另外,如图11及图12所示,在进气岐管19的上方配置有使废气回流到柴油发动机20的进气系统(进气岐管19)内的废气再循环装置96(EGR装置)。在废气再循环装置96的上方配置有空气滤清器49。即,空气滤清器49和废气再循环装置96在进气岐管19的上方上下排列。
当这样构成时,与排气系统相关的废气净化箱50及涡轮增压机105上下排列地统一配置在排气岐管83侧,与进气系统相关的空气滤清器49及废气再循环装置96上下排列地统一配置在进气岐管19侧。因而,易于把握排气系统构件(废气净化箱50及涡轮增压机105)的配置和进气系统构件(空气滤清器49及废气再循环装置96)的配置,有助于组装作业性的提高和维护性的提高。另外,易于在排气系统构件和进气系统构件的周围以尽量短的长度有条不紊地处理排气系统配管(排气出口管82等)和进气系统配管(供气管108等),能够以低成本制造进气排气系统的配管构造等。
另外,如图11及图12所示,将排气支承板115以朝后突出的方式螺栓紧固于与缸盖91的左侧面螺栓紧固的左支脚体113,而将俯视呈大致L字状的出口管支架116焊接固定在排气出口管82的后端侧。并且,将出口管支架116以能够调节安装高度的方式螺栓紧固于排气支承板115的后端侧。即,借助出口管支架116将排气出口管82以能沿上下方向调节位置的方式支承在缸盖91的左侧面侧的排气支承板115的后端侧。调节排气出口管82相对于废气净化箱50的上下高度位置。在该情况下,在出口管支架116的前板部形成上下较长且前后并列的一对长孔117。通过将插入在出口管支架116的各长孔117内的螺栓拧进到形成于排气支承板115的螺栓孔中,将出口管支架116能调节安装高度地固定在排气支承板115的后端侧。
当这样构成时,由于使排气出口管82与将废气净化箱50支承于柴油发动机20的左支脚体113相连结,所以能将用于支承废气净化箱50的左支脚体113兼用作排气出口管82的支承构件,一体地支承废气净化箱50和排气出口管82,能以低成本制造排气出口管82的支承构造。也能帮助提高排气出口管82的支承刚性。
另外,以能调节排气出口管82相对于废气净化箱50的位置的方式使排气出口管82与左支脚体113紧固,所以一方面能够利用柴油发动机20的上表面侧的无用空间紧凑地配置废气净化箱50和排气出口管82,另一方面还能够简单地吸收排气出口管82与左支脚体113的紧固部分(排气支承板115及出口管支架116)的加工误差和组装误差,实现提高组装作业性。
此外,使排气出口管82的一端侧(前端侧)与废气净化箱50的废气引出侧(排气出口侧)相连结,并使排气出口管82的另一端侧(后端侧)与对废气净化箱50的废气引入侧(排气入口侧)进行支承的左支脚体113相连结,所以能沿废气净化箱50的长度方向将排气出口管82形成为长条,降低废气的温度直至排出到机外,并能提高消声功能。
如图11及图12所示,将后尾管84前端侧的排气入口内径形成为比排气出口管82后端侧的排气出口外径大。后尾管84的排气入口以动配合状被与排气出口管82的排气出口嵌合。因此,从排气出口管82的排气出口与后尾管84的排气入口之间的间隙将外部空气负压吸引到后尾管84的内部。
如图4及图5所示,将前支承支架85焊接固定在侧视为曲柄形状的后尾管84的前端侧。将管座86焊接固定在左发动机室支柱71的左侧表面。并且,将前支承支架85以能调节安装位置的方式螺栓紧固于管座86。即,借助前支承支架85将后尾管84的前端侧以能沿左右方向调节位置的方式支承于左发动机室支柱71的管座86。另外,使后支承支架87螺栓紧固于行驶机体1的上表面侧。将朝向后方开口的后尾管84的后端侧(排气出口)安装在后支承支架87上。利用后支承支架87将后尾管84的排气出口侧支承为与行驶机体1的水平框架高度匹配。
即,将后尾管84的排气入口侧较高地支承在与柴油发动机20上方的废气净化箱50的高度大致相同的高度,并且将后尾管84的排气出口侧较低地支承在与载置有脱粒装置5及谷粒箱7的行驶机体1的框架高度大致相同的高度。另外,如图4及图5所示,使带轮盖板体88的后端缘部靠近后尾管84的长度中途部。利用后尾管84及带轮盖板体88包围将柴油发动机20的驱动力输入脱粒装置5的扬谷带轮89的外侧。利用由后尾管84及带轮盖板体88进行的遮挡,将被后尾管84的废热加热了的外部空气作为筛选风吸引到扬谷风扇53中。
接下来,参照图14~图27说明本发明的第2实施方式。这里,在第2实施方式之后的实施方式中,对于结构及作用与第1实施方式相同的部分,标注与第1实施方式相同的附图标记而省略详细的说明。以下,说明第2实施方式中与第1实施方式的不同点。
如图16~图18所示,在行驶机体1中的驾驶座10b的下方侧借助发动机底座41隔振支承有柴油发动机20。经由带轮·带传动系统将柴油发动机20的驱动力传递到履带架21前部的行驶驱动用变速箱体42、脱粒装置5等的各部分。利用发动机室罩44覆盖柴油发动机20的前表面侧及上表面侧。而且,在侧柱15的下方铺设有分隔板体16,利用分隔板体16覆盖柴油发动机20的上表面侧的一部分。利用发动机室罩44形成发动机室43的前表面侧,利用发动机室罩44和分隔板体16形成发动机室43的上表面侧。
另外,如图18所示,在行驶机体1中的驾驶部10的右侧端部借助开闭支点轴45竖立设置有箱状的风洞箱46。在行驶机体1的上表面侧的风洞箱46的机内侧竖立设置有水冷用散热器47,使散热器47与柴油发动机20的冷却风扇48对峙。从风洞箱46上部的机外侧开口46a将外部空气(冷却风)引入到风洞箱46内,从风洞箱46下部的机内侧开口46b将利用冷却风扇48的旋转而除尘完毕的冷却风经由散热器47送入到发动机室43内,利用除尘完毕的冷却风将柴油发动机20等冷却。另外,在风洞箱46上部的机外侧开口46a铺设有除尘网。利用除尘网的存在来防止杆屑等向风洞箱46的内部乃至发动机室43的内部闯入。
此外,如图16及图17所示,在行驶机体1的上表面的驾驶部10的后侧竖立设置有左右一对的发动机室支柱71,在左右的发动机室支柱71之间铺设有背面板体72。即,利用分隔板体16、发动机室罩44、风洞箱46及背面板体72形成(划分)发动机室43。左右的发动机室支柱71构成发动机室43的骨架。在使柴油发动机20的输出轴20a(曲轴)朝向左右的状态下将柴油发动机20配置到发动机室43内。另外,使输出轴20a的左侧端部向柴油发动机20的左侧突出,使行驶驱动带73及脱粒驱动带74与输出轴20a的左侧端部(突出端部)相连结。从输出轴20a经由行驶驱动带73朝向行驶履带2输出柴油发动机20的驱动力,从输出轴20a经由脱粒驱动带74朝向脱粒装置5输出柴油发动机20的驱动力。
另一方面,如图14~图18所示,柴油发动机20具备供给新空气的空气滤清器49和对柴油发动机20的废气进行处理的废气净化箱50。将发动机室罩44的上表面侧呈阶梯状形成为多级,将发动机室罩44的上表面侧中的前部上表面44a形成为较低,将后部上表面44b形成为较高。在发动机室罩44的后部上表面44b的后端侧与左右的发动机室支柱71的上端部之间设置有辅助罩体44c。在辅助罩体44c的下表面固定安装有空气滤清器49,从而使空气滤清器49位于发动机室罩44的后部上表面44b及辅助罩体44c的下方。
在辅助罩体44c的上表面侧搭载有消声箱体40。使消声箱体40的内部经由新空气引入管体39与风洞箱46相连通,使空气滤清器49与消声箱体40的内部相连通。将风洞箱46内的空气经由空气滤清器49引入到柴油发动机20的进气岐管19内。风洞箱46、新空气引入管体39及消声箱体40相当于位于发动机室43外的外部空气导入部。另外,在消声箱体40的上表面侧设置有电气安装盒38。在电气安装盒38中内置有发动机控制器等。
另一方面,在发动机室罩44的前部上表面44a的上表面侧借助片状支承机构10d支承有驾驶座10b。在发动机室罩44的前部上表面44a及分隔板体16的下方侧配置有废气净化箱50。废气净化箱50形成为长条圆筒状的外形形状,并被支承在柴油发动机20的上表面侧。换言之,使柴油发动机20的输出轴20a的轴线方向与废气净化箱50内部的废气移动方向一致。废气净化箱50的长度方向与柴油发动机20的输出轴20a呈平行状。
如图17及图18所示,使废气净化箱50的废气引入侧(排气入口侧)位于分隔板体16的下方侧,使废气净化箱50的废气引出侧(排气出口侧)位于发动机室罩44的前部上表面44a的下方侧。在废气净化箱50的废气引入侧设置有排气入口管81,在废气净化箱50的废气引出侧设置有排气出口管82。废气净化箱50的排气入口管81借助后述的涡轮增压机105的涡轮壳体106与柴油发动机20的排气岐管83相连结,而使排气入口管81与排气岐管83相连通。在脱粒装置5与谷粒箱7之间延伸设置有后尾管84,使排气出口管82与后尾管84相连通。从柴油发动机20的排气岐管83排出的废气从废气净化箱50经由后尾管84排出到机外。
如图16、图17及图19所示,排气出口管82朝向行驶机体1的左右中央侧弯折成L字状,进一步在分隔板体16的下方侧(向脱粒装置5与谷粒箱7之间去的入口附近)朝向后方弯折成L字状。即,排气出口管82俯视呈曲柄形状。因而,废气净化箱50与排气出口管82的长度中途部以俯视与柴油发动机20的输出轴20a的轴线方向呈平行状延伸的方式相邻。排气出口管82的后端侧与后尾管84的前端侧相连通。在该情况下,沿与柴油发动机20的输出轴20a的轴线方向交叉的方向(前后方向)延伸的后尾管84的前端侧与排气出口管82的另一端侧相连通。将后尾管84弯折为前端侧朝下弯折,中途部朝下延伸,后端侧在行驶履带2的后部上方侧向后方延伸。即,后尾管84侧视呈曲柄形状。使后尾管84的后端侧在左右的行驶履带2之间朝向斜后下方开口。
如图18所示,在侧柱15的下方侧且分隔板体16的上方侧配置有对作业离合器分离杆14等进行支承的杆支点轴机构17。在分隔板体16和废气净化箱50的左侧,配置有与作业离合器分离杆14的操作等联动而使脱粒驱动带74等张紧或松弛的离合器操作连杆机构18。具有将杆支点轴机构17及离合器操作连杆机构18等的左侧覆盖的侧柱盖15a。在实施方式中,使侧柱盖15a的上端部与侧柱15的左侧表面下部相连结。离合器操作连杆机构18位于分隔板体16及废气净化箱50与侧柱盖15a之间。
接下来,参照图20~图25说明柴油发动机20的构造。如图20~图22所示,在柴油发动机20的缸盖91的一侧表面(后侧表面)上配置有进气岐管19。缸盖91载置在内置有输出轴20a和活塞(省略图示)的缸体92之上。在缸盖91的另一侧表面(前侧表面)配置有排气岐管83。即,在柴油发动机20中隔着输出轴20a的两侧部分配配置有进气岐管19和排气岐管83。使输出轴20a从缸体92的左右两侧面朝向左右外侧突出。
如图14~图17所示,在缸体92的左侧表面固定安装有飞轮外壳93。在飞轮外壳93内设置有飞轮94。从轴支承飞轮94的输出轴20a的左端侧朝向变速箱体42引出柴油发动机20的驱动力。此外,在缸体92的下表面配置有油盘95。在缸体92的右侧配置有冷却风扇48,以与冷却风扇48相对的方式设置散热器47(参照图18及图19)。
即,在柴油发动机20中与输出轴20a交叉的一侧部(缸体92的右侧表面侧)配置有冷却风扇48,在与交叉于输出轴20a的一侧部相反的另一侧部(缸体92的左侧表面)配置有飞轮94。废气净化箱50的废气引入侧(排气入口侧)位于靠近飞轮94的位置,废气净化箱50的废气引出侧(排气出口侧)位于靠近冷却风扇48的位置。因而,废气净化箱50的废气引入侧(排气入口侧)位于行驶机体1的左右中央侧。废气净化箱50的废气引出侧(排气出口侧)位于行驶机体1的左右外侧。
当这样构成时,来自冷却风扇48的冷却风在废气净化箱50处到达净化处理后的废气所通过的废气引出侧(排气出口侧),使净化处理后的废气温度降低。废气净化箱50处净化处理前的废气所通过的废气引入侧(排气入口侧)距冷却风扇48较远,冷却风难以到达。因而,净化处理前的废气成为高温,能够恰当地维持废气净化箱50的净化性能。并且,能使净化处理后的废气温度下降后排出到外部,防止例如农田的杆屑等着火。
如图21及图22所示,在进气岐管19配置有将再循环用的废气引入的废气再循环装置(EGR装置)96。空气滤清器49借助后述的涡轮增压机105的压缩机壳体107及废气再循环装置96与进气岐管19相连接。被吸入到空气滤清器49中而被进行了除尘及净化的新空气(外部空气)经由涡轮增压机105的压缩机壳体107及废气再循环装置96被输送到进气岐管19内,供给到柴油发动机20的各气缸中。
在上述的结构中,从柴油发动机20排出到排气岐管83中的废气的一部分经由废气再循环装置96及进气岐管19回流到柴油发动机20的各气缸中。因此,柴油发动机20的燃烧温度下降,来自柴油发动机20的氮氧化物(NOx)的排出量减少,且使柴油发动机20的油耗降低。
如图21所示,使共轨99和与燃料箱(省略图示)相连接的燃料泵98连接于柴油发动机20的与四缸对应的各喷射器97。在缸盖91的设置有进气岐管19的一侧配置共轨99及燃料过滤器100,在缸体92中的进气岐管19的下方侧配置燃料泵98。另外,各喷射器97具有电磁开闭控制型的燃料喷射阀(省略图示)。使共轨99与燃料泵98的排出侧相连接,使柴油发动机20的各喷射器97分别与圆筒状的共轨99相连接。高压燃料暂时存积在共轨99内,经由共轨99被供给到柴油发动机20的各气缸(cylinder)的内部。
在上述的结构中,柴油发动机20的燃料由燃料泵98加压输送到共轨99内,作为高压的燃料蓄积到共轨99中。并且,通过分别对各喷射器97的燃料喷射阀进行开闭控制,将共轨99内的高压燃料喷射到柴油发动机20的各气缸内。即,通过对各喷射器97的燃料喷射阀进行电子控制,来高精度控制燃料的喷射压力、喷射正时和喷射时长(喷射量)。因而,能够减少从柴油发动机20排出的氮氧化物(NOx)。
如图20所示,在缸盖5的前侧且排气岐管83的上方配置有涡轮增压机105。涡轮增压机105包括内置有涡轮的涡轮壳体106和内置有叶轮的压缩机壳体107。使涡轮壳体106的废气引入侧与排气岐管83相连结。使废气净化箱50的排气入口管81与涡轮壳体106的废气引出侧相连接。即,从柴油发动机20的各气缸排出到排气岐管83中的废气经由涡轮增压机105及废气净化箱50等排出到机外。
压缩机壳体107的供气引入侧经由供气管108与空气滤清器49的供气引出侧相连接。压缩机壳体107的供气引出侧经由增压管109及废气再循环装置96与进气岐管19相连接。即,利用空气滤清器49进行了除尘及净化的新空气从压缩机壳体107经由增压管109被输送到废气再循环装置96内,随后供给到柴油发动机20的各气缸中。
如图20~图23所示,作为用于将从柴油发动机20的各气缸排出的废气净化的废气净化装置,具有将柴油发动机20的废气中的粒子状物质去除的废气净化箱50(柴油颗粒过滤器(DPF))。如图20所示,在废气净化箱50内设有氧化催化器111和烟灰过滤器112。从柴油发动机20的各气缸排出到排气岐管83中的废气经由废气净化箱50等排放到机外。利用废气净化箱50减少柴油发动机20的废气中的一氧化碳(CO)、碳化氢(HC)、粒子状物质(PM)及氮氧化物质(NOx)。
废气净化箱50构成为俯视沿与柴油发动机20的输出轴20a(曲轴)平行的方向较长地延伸的横长的长条圆筒形状。在废气净化箱50处靠近飞轮94的部位设置有引入废气的排气入口管81,在废气净化箱50处靠近冷却风扇48的部位设置有排出净化处理后的废气的排气出口管82。在缸盖91的左右侧表面借助左支脚体113及右支脚体114将废气净化箱50的废气移动方向一端侧和废气移动方向另一端侧支承为能够装卸。即,借助左支脚体113及右支脚体114将废气净化箱50安装到柴油发动机20的上表面侧。在使圆筒状的废气净化箱50的长度方向朝向柴油发动机20的左右方向的状态下使废气净化箱50位于排气岐管83的上方侧。
如上所述,柴油发动机20的输出轴20a的轴线方向与废气净化箱50的内部的废气移动方向(废气净化箱50的长度方向)一致。另外,同样,空气滤清器49的长度方向也与柴油发动机20的输出轴20a的轴线方向一致。并且,如图9所示,空气滤清器49和废气净化箱50以俯视与柴油发动机20的输出轴20a的轴线方向呈平行状延伸的方式位于柴油发动机20的上方。在该情况下,空气滤清器49位于发动机室罩44的后部上表面44b及辅助罩体44c的下方且进气岐管19的上方。废气净化箱50位于发动机室罩44的前部上表面44a及分隔板体16的下方且排气岐管83的上方。
当这样构成时,一方面能使空气滤清器49的进气引入侧简单地与例如配置在发动机室43外的外部空气导入部(风洞箱46等)相连接,另一方面还能够有效利用柴油发动机20上方的无用空间,将废气净化箱50和空气滤清器49紧凑地配置在柴油发动机20的俯视外形内(前后宽度内及左右宽度内)(参照图23)。另外,侧视观察,空气滤清器49与废气净化箱50的高度位置以使空气滤清器49处于上侧,使废气净化箱50处于下侧的方式沿发动机室罩44的阶梯形状上下错开。
如图20及图22所示,在排气岐管83的上方配置有使流向柴油发动机20的空气增压的涡轮增压机105。在涡轮增压机105的上方配置有废气净化箱50。即,废气净化箱50和涡轮增压机105在排气岐管83的上方上下排列。另外,如图21及图22所示,在进气岐管19的上方配置有使废气回流到柴油发动机20的进气系统(进气岐管19)内的废气再循环装置96(EGR装置)。在废气再循环装置96的上方配置有空气滤清器49。即,空气滤清器49和废气再循环装置96在进气岐管19的上方上下排列。
当这样构成时,与排气系统相关的废气净化箱50及涡轮增压机105上下排列地统一配置在排气岐管83侧,与进气系统相关的空气滤清器49及废气再循环装置96上下排列地统一配置在进气岐管19侧。因而,易于把握排气系统构件(废气净化箱50及涡轮增压机105)的配置和进气系统构件(空气滤清器49及废气再循环装置96)的配置,有助于组装作业性的提高和维护性的提高。另外,易于在排气系统构件和进气系统构件的周围以尽量短的长度有条不紊地处理排气系统配管(排气出口管82等)、进气系统配管(供气管108等),能够以低成本制造进气排气系统的配管构造等。
另外,如图21及图22所示,将排气支承板115以朝后突出的方式螺栓紧固于与缸盖91的左侧面螺栓紧固的左支脚体113,而将俯视呈大致L字状的出口管支架116焊接固定在排气出口管82的后端侧。并且,将出口管支架116以能够调节安装高度的方式螺栓紧固于排气支承板115的后端侧。即,借助出口管支架116将排气出口管82以能沿上下方向调节位置的方式支承在缸盖91的左侧面侧的排气支承板115的后端侧。调节排气出口管82相对于废气净化箱50的上下高度位置。在该情况下,在出口管支架116的前板部形成上下较长且前后并列的一对长孔117。通过将插入在出口管支架116的各长孔117内的螺栓拧进到形成于排气支承板115的螺栓孔中,将出口管支架116能调节安装高度地固定在排气支承板115的后端侧。
当这样构成时,由于使排气出口管82与将废气净化箱50支承于柴油发动机20的左支脚体113相连结,所以能将用于支承废气净化箱50的左支脚体113兼用作排气出口管82的支承构件,一体地支承废气净化箱50和排气出口管82,能以低成本制造排气出口管82的支承构造。也能帮助提高排气出口管82的支承刚性。
另外,以能调节排气出口管82相对于废气净化箱50的位置的方式使排气出口管82与左支脚体113紧固,所以一方面能够利用柴油发动机20的上表面侧的无用空间紧凑地配置废气净化箱50和排气出口管82,另一方面还能够简单吸收排气出口管82与左支脚体113的紧固部分(排气支承板115及出口管支架116)的加工误差和组装误差,提高组装作业性。
此外,使排气出口管82的一端侧(前端侧)与废气净化箱50的废气引出侧(排气出口侧)相连结,并使排气出口管82的另一端侧(后端侧)与对废气净化箱50的废气引入侧(排气入口侧)进行支承的左支脚体113相连结,所以能沿废气净化箱50的长度方向将排气出口管82形成为长条,降低废气的温度直至排出到机外,并能提高消声功能。
如图21及图22所示,将后尾管84前端侧的排气入口内径形成为比排气出口管82后端侧的排气出口外径大。后尾管84的排气入口以动配合状被与排气出口管82的排气出口嵌合。因此,从排气出口管82的排气出口与后尾管84的排气入口之间的间隙将外部空气负压吸引到后尾管84的内部。另外,能使后尾管84与柴油发动机20的振动系统分开,特别能够抑制因柴油发动机20侧与行驶机体1侧的振动频率的不同而使后尾管84受损的可能性。
如图14、图15及图25所示,将前支承支架85焊接固定在侧视为曲柄形状的后尾管84的前端侧。将管座86焊接固定在左发动机室支柱71的左侧表面。并且,将前支承支架85以能调节安装位置的方式螺栓紧固于管座86。即,借助前支承支架85将后尾管84的前端侧以能沿左右方向调节位置的方式支承于左发动机室支柱71的管座86。在该情况下,在前支承支架85形成左右较长且上下并列的一对调节用长孔118。通过将插入在前支承支架85的各调节用长孔118内的螺栓拧进到形成于管座86的螺栓孔中,将前支承支架85能调节左右位置地固定在管座86上。另外,使后支承支架87螺栓紧固于行驶机体1的上表面侧。将朝向后方开口的后尾管84的后端侧(排气出口)安装在后支承支架87上。利用后支承支架87将后尾管84的排气出口侧支承为与行驶机体1的水平框架高度一致。当这样构成时,能将左发动机室支柱71兼用作后尾管84的支承构件,以低成本制造后尾管84的支承构造。
即,将后尾管84的排气入口侧较高地支承在与柴油发动机20上方的废气净化箱50的高度大致相同的高度,并且将后尾管84的排气出口侧较低地支承在与载置有脱粒装置5及谷粒箱7的行驶机体1的框架高度大致相同的高度。另外,如图4及图5所示,使带轮盖板体88的后端缘部靠近后尾管84的长度中途部。利用后尾管84及带轮盖板体88包围将柴油发动机20的驱动力输入到脱粒装置5的扬谷带轮89的外侧。利用由后尾管84及带轮盖板体88进行的遮挡,将被后尾管84的废热加热了的外部空气作为筛选风被扬谷风扇53吸引。
根据上述的描述以及图14、图15及图25可清楚得知,联合收割机包括收割农田的未割取谷物杆的收割装置3、使利用上述收割装置3收割到的收割谷物杆脱粒的脱粒装置5、搭载有上述收割装置3及上述脱粒装置5的行驶机体1、配置在上述行驶机体1上的发动机室43内的发动机20、和配置在上述发动机20的排气系统内的废气净化箱50,其中,上述联合收割机具备与上述废气净化箱50相连通的排气出口管82和与上述排气出口管82相连通的后尾管84,将上述后尾管84的排气入口侧的直径构成为比上述排气出口管82的排气出口侧的直径大,使上述排气出口管82的排气出口侧与上述后尾管84的排气入口侧动配合,使上述后尾管84与构成上述发动机室43的骨架的发动机室支柱71相连结,所以能使上述后尾管84与上述发动机20的振动系统分开,特别能够抑制因上述发动机20侧与上述行驶机体1侧的振动频率的不同而使上述后尾管84受损的可能性。另外,能将上述发动机室支柱71兼用作上述后尾管84的支承构件,以低成本制造上述后尾管84的支承构造。
另外,使上述排气出口管82与将上述废气净化箱50支承于上述发动机20的支脚体113相连结,以能够调节上述排气出口管82相对于上述废气净化箱50的位置的方式使上述排气出口管82与上述支脚体113紧固,另一方面,以能沿左右方向调节上述后尾管84相对于上述排气出口管82的位置的方式使上述后尾管84与上述发动机室支柱71紧固,所以一方面能够利用上述发动机20的上表面侧的无用空间紧凑地配置上述废气净化箱50和上述排气出口管82,另一方面还能够简单地吸收上述排气出口管82与上述左支脚体113的紧固部分的加工误差和组装误差,以及上述排气出口管82与上述后尾管84的加工误差和组装误差,提高上述排气出口管82及上述后尾管84的组装作业性。
此外,在上述发动机20的上方以俯视与上述发动机20的输出轴20a的轴线方向呈平行状延伸的方式,配置有上述废气净化箱50和上述排气出口管82,上述废气净化箱50的排气入口侧位于上述行驶机体1的左右中央侧,上述废气净化箱50的排气出口侧位于上述行驶机体1的左右外侧,使上述排气出口管82的一端侧与上述废气净化箱50的排气出口侧相连结,使上述排气出口管82的另一端侧与对上述废气净化箱50的排气入口侧进行支承的上述支脚体113相连结,使沿与上述发动机20的输出轴20a的轴线方向交叉的方向延伸的上述后尾管84与上述排气出口管82的另一端侧相连通,所以能沿上述废气净化箱50的长度方向将上述排气出口管82形成为长条,降低废气的温度直至排出到机外,并能提高消声功能。另外,能在将上述废气净化箱50及上述排气出口管82配置到上述发动机20的上表面侧空间内的基础上,将上述后尾管84配置到上述脱粒装置5的侧面空间内,从而能够提高上述废气净化箱50、上述排气出口管82及上述后尾管84相对于各无用空间的配置效率。
如图24所示,在缸体92的左侧表面上部配置有冷却水泵120。冷却水泵120构成为通过与柴油发动机20的输出轴20a的旋转同时进行的带式传动来与冷却风扇48一起进行驱动。配置在风洞箱46机内侧的用于将柴油发动机20水冷的散热器47的上部侧与设置在冷却水泵120的上部的恒温箱121借助冷却水供给管122相连接。冷却水泵120的侧部与散热器47的下部侧借助冷却水返回管123相连接。散热器47内的冷却水从冷却水供给管122经由恒温箱121供给到冷却水泵120中。利用冷却水泵120的驱动将冷却水供给到形成于缸盖91及缸体92的水冷套(省略图示)中,将柴油发动机20冷却。帮助了柴油发动机20的冷却的冷却水从冷却水泵120经由冷却水返回管123返回到散热器47中。
在实施方式中,在图24所示的侧视观察下,使自空气滤清器49延伸的供气管108以从进气岐管19侧朝向排气岐管83侧延伸的方式位于与废气净化箱50相连通的排气出口管82的排气入口侧的下方。使冷却水返回管123位于供气管108的下方。并且,使冷却水供给管122在排气出口管82的排气入口侧与供气管108之间通过。使不会产生废热的供气管108和冷却水供给管122在侧视观察下为交叉。排气出口管82、供气管108及冷却水返回管123侧视观察设定为相互不交叉的配置。
当这样构成时,能使排气出口管82、供气管108和冷却水返回管123在侧视下不相互交叉地上下以适当的配置间隔进行处理。因此,能够提高这些配管构造的组装作业性和维护性。另外,排气出口管82与供气管108之间的距离以能供冷却水供给管122通过的程度分开,能够抑制由废气净化箱50、排气出口管82的废热等引发的供气管108的老化。
在图26及图27中表示延伸设置在脱粒装置5与谷粒箱7之间的后尾管184的参考例。实施方式的后尾管84是从脱粒装置5与谷粒箱7之间(左右的行驶履带2间)将废气排出到后方下侧的构造,但参考例的后尾管184是从脱粒装置5与谷粒箱7之间将废气排出到后方上侧的构造。如图26所示,参考例的后尾管184以前端侧朝上弯折,纵向中途部朝上延伸,后端侧在比脱粒装置5的上表面靠上方且比谷粒箱7的上表面靠下方的位置朝后延伸的方式弯折。即,后尾管184侧视为曲柄形状。后尾管184的后端侧朝向斜后上方开口。
如图27所示,将中途支承支架185焊接固定在侧视为曲柄形状的后尾管184的纵向中途部。将安装板186焊接固定在左发动机室支柱71的左侧表面上。借助大致L字状的连结支架187将后尾管184的中途支承支架185以能调节安装位置的方式螺栓紧固于左发动机室支柱71的安装板186。在该情况下,虽然省略图示,但在左发动机室支柱71的安装板186形成有竖向长条状且左右并列的一对调节长孔,借助两个调节长孔将连结支架187的竖片部和安装板186固定为能够调节上下位置。并且,在后尾管184的中途支承支架185形成有横向长条状且前后并列的一对调节长孔,借助两个调节长孔将连结支架187的横片部和中途支承支架185固定为能够调节左右位置。
将大致L字状的立设支架188焊接固定在后尾管184的后端侧。将立设支架188的横片部从上方螺栓紧固于脱粒装置的上表面右侧。在该情况下,虽然省略图示,但在立设支架188的横片部形成左右较长且前后并列的一对调节长孔,利用两个调节长孔将连结支架187的横片部以能调节左右位置的方式固定在脱粒装置5的上表面右侧。
另外,本发明中的各部分的结构并不限定于图示的实施方式,能在不脱离本发明的主旨的范围内进行各种变更。
附图标记说明
1、行驶机体;3、收割装置;5、脱粒装置;20、柴油发动机;20a、输出轴;43、发动机室;44、发动机室罩;49、空气滤清器;50、废气净化箱;82、排气出口管;84、后尾管;113、114、支脚体;120、冷却水泵;122、冷却水供给管;123、冷却水返回管。

Claims (11)

1.一种联合收割机,包括收割农田的未割取谷物杆的收割装置、将利用所述收割装置收割到的收割谷物杆脱粒的脱粒装置、搭载有所述收割装置及所述脱粒装置的行驶机体、配置在所述行驶机体上的发动机室内的发动机、和配置在所述发动机的排气系统内的废气净化箱,其中,
在所述发动机的上方以俯视与所述发动机的输出轴的轴线方向呈平行状延伸的方式,配置有所述废气净化箱和将流向所述发动机的空气净化的空气滤清器。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联合收割机,其中,
在所述发动机的隔着所述输出轴的两侧部分配配置有进气岐管和排气岐管,
在所述排气岐管的上方配置有将流向所述发动机的空气增压的增压机,在所述增压机的上方配置有所述废气净化箱,
另一方面,在所述进气岐管的上方配置有使废气回流到所述发动机的进气系统内的EGR装置,在所述EGR装置的上方配置有所述空气滤清器。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联合收割机,其中,
在所述发动机的与所述输出轴交叉的一侧部配置有冷却风扇,在与交叉于所述输出轴的一侧部相反的另一侧部配置有飞轮,
使所述废气净化箱的排气入口侧位于靠近所述飞轮的位置,使所述废气净化箱的排气出口侧位于靠近所述冷却风扇的位置。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联合收割机,其中,
所述联合收割机具有与所述废气净化箱相连通的排气出口管和与所述排气出口管相连通的后尾管,使所述排气出口管与将所述废气净化箱支承于所述发动机的支脚体相连结。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联合收割机,其中,
在所述发动机的上方以俯视与所述发动机的输出轴的轴线方向呈平行状延伸的方式,配置有所述废气净化箱和所述排气出口管,
以能够调节所述排气出口管相对于所述废气净化箱的位置的方式将使所述排气出口管紧固于所述支脚体。
6.根据权利要求4或5所述的联合收割机,其中,
在所述发动机中与所述输出轴交叉的一侧部配置有冷却风扇,在与交叉于所述输出轴的一侧部相反的另一侧部配置有飞轮,使所述废气净化箱的排气入口侧位于靠近所述飞轮的位置,使所述废气净化箱的排气出口侧位于靠近所述冷却风扇的位置,
使所述排气出口管的一端侧与所述废气净化箱的排气出口侧相连结,使所述排气出口管的另一端侧与对所述废气净化箱的排气入口侧进行支承的所述支脚体相连结。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联合收割机,其特征在于,
所述联合收割机具有与所述废气净化箱相连通的排气出口管和与所述排气出口管相连通的后尾管,将所述后尾管的排气入口侧的直径构成为比所述排气出口管的排气出口侧的直径大的直径,使所述排气出口管的排气出口侧与所述后尾管的排气入口侧动配合,使所述后尾管与构成所述发动机室的骨架的发动机室支柱相连结。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联合收割机,其中,
使所述排气出口管与将所述废气净化箱支承于所述发动机的支脚体相连结,以能沿上下方向调节所述排气出口管相对于所述废气净化箱的位置的方式使所述排气出口管与所述支脚体紧固,另一方面,
以能沿左右方向调节所述后尾管相对于所述排气出口管的位置的方式将所述后尾管紧固于所述发动机室支柱。
9.根据权利要求7或8所述的联合收割机,其中,
在所述发动机的上方以俯视与所述发动机的输出轴的轴线方向呈平行状延伸的方式,配置有所述废气净化箱和所述排气出口管,
所述废气净化箱的排气入口侧位于所述行驶机体的左右中央侧,所述废气净化箱的排气出口侧位于所述行驶机体的左右外侧,使所述排气出口管的一端侧与所述废气净化箱的排气出口侧相连结,使所述排气出口管的另一端侧与对所述废气净化箱的排气入口侧进行支承的所述支脚体相连结,使沿与所述发动机的输出轴的轴线方向交叉的方向延伸的所述后尾管与所述排气出口管的另一端侧相连通。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联合收割机,其中,
在所述发动机的与所述输出轴交叉的一侧配置有发动机水冷用的散热器,
所述联合收割机包括与所述废气净化箱相连通的排气出口管、将所述散热器与所述发动机相连的冷却水供给管及冷却水返回管、以及自所述空气滤清器延伸的供气管,
使所述供气管位于所述排气出口管的下方,使所述冷却水返回管位于所述供气管的下方,使所述冷却水供给管在所述排气出口管与所述供气管之间通过。
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联合收割机,其中,
在所述发动机的上方使所述空气滤清器和所述废气净化箱配置成俯视与所述发动机的输出轴的轴线方向呈平行状延伸,
在所述发动机的与输出轴交叉的一侧部配置有冷却风扇,在与交叉于所述输出轴的一侧部相反的另一侧部配置有飞轮,使所述废气净化箱的排气入口侧位于靠近所述飞轮的位置,使所述废气净化箱的排气出口侧位于靠近所述冷却风扇的位置。
CN201480070816.XA 2013-12-24 2014-12-12 联合收割机 Active CN105873431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9)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3-265849 2013-12-24
JP2013265847A JP2015119679A (ja) 2013-12-24 2013-12-24 コンバイン
JP2013265846A JP2015119678A (ja) 2013-12-24 2013-12-24 コンバイン
JP2013-265847 2013-12-24
JP2013-265846 2013-12-24
JP2013265848A JP6173207B2 (ja) 2013-12-24 2013-12-24 コンバイン
JP2013-265848 2013-12-24
JP2013265849A JP2015119680A (ja) 2013-12-24 2013-12-24 コンバイン
PCT/JP2014/083032 WO2015098580A1 (ja) 2013-12-24 2014-12-12 コンバイン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5873431A true CN105873431A (zh) 2016-08-17
CN105873431B CN105873431B (zh) 2018-11-02

Family

ID=5347844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480070816.XA Active CN105873431B (zh) 2013-12-24 2014-12-12 联合收割机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KR (2) KR102155403B1 (zh)
CN (1) CN105873431B (zh)
WO (1) WO2015098580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6442745B2 (ja) * 2015-11-06 2018-12-26 ヤンマー株式会社 トラクタ
JP2019076033A (ja) * 2017-10-25 2019-05-23 株式会社クボタ コンバイン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10216335A (ja) * 2009-03-16 2010-09-30 Yanmar Co Ltd エンジン装置
JP2011032921A (ja) * 2009-07-31 2011-02-17 Yanmar Co Ltd ディーゼル機関における排気ガス浄化装置
JP2011147397A (ja) * 2010-01-22 2011-08-04 Iseki & Co Ltd コンバイン
CN203015480U (zh) * 2011-06-10 2013-06-26 株式会社久保田 收割机
JP5274971B2 (ja) * 2008-10-07 2013-08-28 ヤンマー株式会社 野菜収穫機

Family Cites Familie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821234A (ja) * 1994-07-07 1996-01-23 Mazda Motor Corp 車両の排気管支持装置
JP5774914B2 (ja) * 2011-06-10 2015-09-09 株式会社クボタ 収穫機
JP2013188174A (ja) * 2012-03-14 2013-09-26 Yanmar Co Ltd コンバイン

Patent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5274971B2 (ja) * 2008-10-07 2013-08-28 ヤンマー株式会社 野菜収穫機
JP2010216335A (ja) * 2009-03-16 2010-09-30 Yanmar Co Ltd エンジン装置
JP2011032921A (ja) * 2009-07-31 2011-02-17 Yanmar Co Ltd ディーゼル機関における排気ガス浄化装置
JP2011147397A (ja) * 2010-01-22 2011-08-04 Iseki & Co Ltd コンバイン
CN203015480U (zh) * 2011-06-10 2013-06-26 株式会社久保田 收割机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5873431B (zh) 2018-11-02
WO2015098580A1 (ja) 2015-07-02
KR20160102155A (ko) 2016-08-29
KR20200106223A (ko) 2020-09-11
KR102155403B1 (ko) 2020-09-11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3982296B (zh) 作业车辆搭载用的发动机装置
JP5774914B2 (ja) 収穫機
US9631532B2 (en) Engine device of working vehicle
JP5968764B2 (ja) コンバイン
CN103355056B (zh) 联合收割机
CN102414427B (zh) 发动机
CN108135130A (zh) 联合收割机
JP2016029895A (ja) コンバイン
CN106535615B (zh) 联合收割机
JP6378049B2 (ja) コンバインのエンジン装置
CN105873431A (zh) 联合收割机
US8596396B1 (en) Air intake configuration for an agricultural harvesting machine
JP6226299B2 (ja) コンバイン
CN105357953A (zh) 联合收割机
JP6226298B2 (ja) コンバイン
JP5667523B2 (ja) 収穫機
JP2015119680A (ja) コンバイン
JP2015119678A (ja) コンバイン
JP2018113992A (ja) 収穫機
CN203378263U (zh) 联合收割机
CN111373921A (zh) 收割机
JP6173207B2 (ja) コンバイン
JP6209137B2 (ja) コンバイン
JP2018121570A (ja) 作業車
JP6440648B2 (ja) 収穫機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
CP03 Change of name, title or address

Address after: Osaka, Japan

Patentee after: Yangma Power Technology Co., Ltd

Address before: Osaka Japan

Patentee before: YANMAR Co.,Ltd.

CP03 Change of name, title or addres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