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一种多粗纱喂入纺纱装置和纺纱方法,以实现正常纱,段彩、竹节等花式纱的生产。
为了达到上述目的,一种多粗纱喂入纺纱装置,包括四列牵伸罗拉:前罗拉、中前罗拉、中后罗拉和后罗拉,五个高精度伺服电机:前罗拉伺服控制电机、中前罗拉伺服控制电机、中后罗拉伺服控制电机、后罗拉伺服控制电机和卷绕伺服控制电机,和一个可编程逻辑控制器,在所述后罗拉前部加装有第一粗纱喂入喇叭口,在所述中后罗拉上部加装有第二粗纱喂入喇叭口,在所述中前罗拉上部加装有第三粗纱喂入喇叭口,在所述前罗拉上部加装有第四粗纱喂入喇叭口,所述前罗拉、中前罗拉、中后罗拉和后罗拉分别由前罗拉伺服控制电机、中前罗拉伺服控制电机、中后罗拉伺服控制电机和后罗拉伺服控制电机控制,纱线卷绕由卷绕伺服控制电机单独控制,所述五个高精度伺服电机分别与可编程逻辑控制器相连;所述第一粗纱喂入喇叭口包括第一上喇叭口和第一下喇叭口,在所述第一上喇叭口左右两侧加装有第一左喇叭口和第一右喇叭口,所述第一左喇叭口和第一右喇叭口的数量、几何尺寸均相同,所述第一上喇叭口和第一下喇叭口为口径不变的圆柱形,所述第一上喇叭口的口径小于第一下喇叭口的口径,第一粗纱系由第一粗纱喂入喇叭口喂入,由第一下喇叭口输出,所述第一粗纱系包含奇数根粗纱或偶数根粗纱,奇数根粗纱喂入时,中间一根粗纱由第一上喇叭口喂入,左右两侧的粗纱分别由第一左喇叭口和第一右喇叭口喂入,偶数根粗纱喂入时,粗纱分别由第一左喇叭口和第一右喇叭口喂入;所述第二粗纱喂入喇叭口包括第二上喇叭口和第二下喇叭口,在所述第二上喇叭口左右两侧加装有第二左喇叭口和第二右喇叭口,在所述第二上喇叭口正上方加装有第二空间喇叭口,所述第二空间喇叭口与第二上喇叭口的夹角在45度-60度之间,所述第二左喇叭口和第二右喇叭口的数量、几何尺寸均相同,所述第二空间喇叭口与第二左喇叭口和第二右喇叭口的几何尺寸相同,所述第二左喇叭口和第二右喇叭口的数量小于第一左喇叭口和第一右喇叭口的数量,由第一下喇叭口输出的第一粗纱系经由后罗拉和中后罗拉组成的后牵伸区牵伸后由第二上喇叭口喂入中后罗拉,第二粗纱系由第二粗纱喂入喇叭口喂入,第二粗纱系和后牵伸区牵伸后第一粗纱系共同由第二下喇叭口输出,所述第二粗纱系包含奇数根粗纱或偶数根粗纱,奇数根粗纱喂入时,中间一根粗纱由第二空间喇叭口喂入,左右两侧的粗纱分别由第二左喇叭口和第二右喇叭口喂入,偶数根粗纱喂入时,粗纱分别由第二左喇叭口和第二右喇叭口喂入;所述第三粗纱喂入喇叭口包括第三上喇叭口和第三下喇叭口,在所述第三上喇叭口左右两侧加装有第三左喇叭口和第三右喇叭口,在所述第三上喇叭口正上方加装有第三空间喇叭口,所述第三空间喇叭口与第三上喇叭口的夹角在30度-45度之间,所述第三左喇叭口和第三右喇叭口的数量、几何尺寸均相同,所述第三空间喇叭口与第三左喇叭口和第三右喇叭口的几何尺寸相同,所述第三左喇叭口和第三右喇叭口的数量小于第二左喇叭口和第二右喇叭口的数量,由第二下喇叭口输出的粗纱系经由中后罗拉和中前罗拉组成的中牵伸区牵伸后由第三上喇叭口喂入中前罗拉,第三粗纱系由第三粗纱喂入喇叭口喂入,第三粗纱系和中牵伸区牵伸后粗纱系共同由第三下喇叭口输出,所述第三粗纱系包含奇数根粗纱或偶数根粗纱,奇数根粗纱喂入时,中间一根粗纱由第三空间喇叭口喂入,左右两侧的粗纱分别由第三左喇叭口和第三右喇叭口喂入,偶数根粗纱喂入时,粗纱分别由第三左喇叭口和第三右喇叭口喂入;所述第四粗纱喂入喇叭口包括第四上喇叭口和第四下喇叭口,在所述第四上喇叭口正上方加装有第四空间喇叭口,所述第四空间喇叭口与第四上喇叭口的夹角在15度-30度之间,由第三下喇叭口输出的粗纱系经由中前罗拉和前罗拉组成的前牵伸区牵伸后由第四上喇叭口喂入前罗拉,第四长丝由第四粗纱喂入喇叭口的第四上喇叭口喂入,第四长丝和前牵伸区牵伸后粗纱系共同由第四下喇叭口输出,经前罗拉的带动作用输出前罗拉钳口,而后共同加捻成纱。
一种多粗纱喂入纺纱方法,包括三种工作模式:正常纱生产模式,段彩纱生产模式和竹节纱生产模式,对于所述三种工作模式,首先根据所纺纱支确定所需的设计捻系数,其次根据实际工厂实际情况确定纺纱锭子速度,最后根据设计捻系数和锭速确定牵伸系统前罗拉转速v1,根据所得到的前罗拉转速v1和纱线卷绕螺距确定钢领板升降和纱线卷绕速度。
所述正常纱生产模式包括三种纺纱方式:单粗纱系喂入、双粗纱系喂入和三粗纱系喂入,所述单粗纱喂入纺纱包括两种实现方法:第一粗纱系由第一粗纱喂入喇叭口从后罗拉单独喂入,第二粗纱系由第二粗纱喂入喇叭口从中后罗拉单独喂入;所述双粗纱系喂入包括三种实现方法:第一粗纱系由第一粗纱喂入喇叭口从后罗拉、第二粗纱系由第一粗纱喂入喇叭口从中后罗拉同时喂入,第一粗纱系由第一粗纱喂入喇叭口从后罗拉、第三粗纱系由第三粗纱喂入喇叭口从中前罗拉同时喂入,第二粗纱系由第二粗纱喂入喇叭口从中后罗拉、第三粗纱系由第三粗纱喂入喇叭口从中前罗拉同时喂入;所述三粗纱系喂入包括一种实现方法:第一粗纱系由第一粗纱喂入喇叭口从后罗拉、第二粗纱系由第二粗纱喂入喇叭口从中后罗拉、第三粗纱系由第三粗纱喂入喇叭口从中前罗拉喂入。
对于所述单粗纱系喂入纺纱,设喂入的粗纱系的总定量m1和所纺制细纱定量m2,对于所述第一单粗纱系由第一粗纱喂入喇叭口从后罗拉单独喂入,此时首先根据喂入计算得到总牵伸倍数其次根据纺纱工艺配置确定三牵伸区牵伸分配,此时首先选择中后区总牵伸倍数为D′,而后选择后区牵伸倍数D3,继而计算得到中区牵伸倍数最后计算得到前区牵伸倍数最后,依次根据前区牵伸倍数D1和前罗拉转速v1计算得到中前罗拉转速为继而根据中区牵伸倍数D2和中前罗拉转速v2计算得到中后罗拉转速继而根据后区牵伸倍数D3和中后罗拉转速v3计算得到后罗拉转速为
对于所述第二粗纱系由第二粗纱喂入喇叭口从中后罗拉单独喂入,此时,后罗拉转速为0,根据喂入粗纱定量m1和所纺制细纱定量m2计算得到中前区总牵伸倍数其次根据纺纱工艺配置确定双牵伸区牵伸分配,此时首先选择中区牵伸倍数D2,其次计算得到前区牵伸倍数最后,依次根据前区牵伸倍数D1和前罗拉转速v1计算得到中前罗拉转速为继而根据中区牵伸倍数D2和中前罗拉转速v2计算得到中后罗拉转速为
对于所述双粗纱系喂入纺纱方式,设喂入的一个粗纱系定量为m11,喂入的另一个粗纱系定量为m12,首先根据生产需要选择两个粗纱系在最终细纱中所占的定量百分比为q1和q2,则得到一个粗纱系在最终细纱中的定量为m21=m2×q1,另一个粗纱系在最终细纱中的定量为m22=m2×q2。
对于所述第一粗纱系由第一粗纱喂入喇叭口从后罗拉、第二粗纱系由第二粗纱喂入喇叭口从中后罗拉同时喂入,此时根据喂入第一粗纱系定量m11和第一粗纱系在最终细纱中的定量为m21计算得到三区总牵伸倍数根据第二粗纱系定量m12和第二粗纱系在最终细纱中的定量m22计算得到中前区总牵伸倍数则可直接计算得到后区牵伸倍数根据所选择的中后区总牵伸倍数D′计算得到中区牵伸倍数前区牵伸倍数最后可依次计算得到中前罗拉转速v2、中后罗拉转速v3和后罗拉转速v4。
对于第一粗纱系由第一粗纱喂入喇叭口从后罗拉、第三粗纱系由第三粗纱喂入喇叭口从中前罗拉同时喂入,此时根据喂入第一粗纱系定量m11和第一粗纱系在最终细纱中的定量m21计算得到三区总牵伸倍数根据喂入第三粗纱系定量m12和第三粗纱系在最终细纱中的定量m22计算得到前区牵伸倍数则直接计算可得中后区总牵伸倍数而后选择后区牵伸倍数D3,继而计算得到中区牵伸倍数最后可依次计算得到中前罗拉转速v2、中后罗拉转速v3和后罗拉转速v4。
对于第二粗纱系由第二粗纱喂入喇叭口从中后罗拉、第三粗纱系由第三粗纱喂入喇叭口从中前罗拉同时喂入,此时,后罗拉转速为0,根据第三粗纱系定量m12和第三粗纱系在最终细纱中的定量m22计算得到前区牵伸倍数根据喂入第二粗纱系定量m11和第二粗纱系在最终细纱中的定量m21计算得到中前区总牵伸倍数则直接计算得到中区牵伸倍数最后可依次计算得到中前罗拉转速v2、中后罗拉转速v3。
对于所述三粗纱系喂入纺纱,设喂入第一粗纱想系定量为m11,喂入第二粗纱系定量为m12,喂入第三粗纱系定量为m13,首先根据生产需要选择第一粗纱系、第二粗纱系和第三粗纱系在最终细纱中所占的定量百分比分别为q1、q2和q3,则得到第一粗纱系在最终细纱中的定量为m21=m2×q1,第二粗纱系在最终细纱中的定量为m22=m2×q2,第三粗纱系在最终细纱中的定量为m23=m2×q3,则根据喂入第三粗纱系定量m13和第三粗纱系在最终细纱中的定量m23计算得到前区牵伸倍数根据喂入第二粗纱系定量m12和第二粗纱系在最终细纱中的定量m22计算得到中前区牵伸倍数根据喂入第一粗纱系定量m11和第一粗纱系在最终细纱中的定量m21计算得到三区总牵伸倍数则计算可得中区牵伸倍数后区牵伸倍数最后可依次计算得到中前罗拉转速v2、中后罗拉转速v3和后罗拉转速v4。
所述段彩纱生产模式包括两种纺纱方式:双粗纱系喂入和三粗纱系喂入,所述双粗纱系喂入纺纱方式包括三种实现方法:彩色粗纱由粗纱喂入喇叭口从后罗拉喂入、白色粗纱由粗纱喂入导纱槽从中后罗拉喂入,彩色粗纱系第一粗纱系由第一粗纱喂入喇叭口从后罗拉喂入、白色粗纱系第三粗纱系由第三粗纱喂入喇叭口从中前罗拉喂入,彩色粗纱系第二粗纱系由第二粗纱喂入喇叭口从中后罗拉喂入、白色粗纱系第三粗纱系由第三粗纱喂入喇叭口从中前罗拉喂入;所述三粗纱喂系入包括一种实现方法:彩色粗纱系第一粗纱系由第一粗纱喂入喇叭口从后罗拉喂入、彩色粗纱系第二粗纱系由第二粗纱喂入喇叭口从中后罗拉喂入、白色粗纱系第三粗纱系由第三粗纱喂入喇叭口从中前罗拉喂入;所述彩色粗纱系的颜色为一种或多种,对于所述段彩纱生产模式,包含两种纺纱状态:彩纱段纺纱和白纱段纺纱。
对于双粗纱系喂入纺纱方式,对于所述彩纱段纺纱,设喂入彩色粗纱系定量为m11,喂入白色粗纱系定量为m12,首先根据生产需要选择彩色粗纱系和白色粗纱系在最终细纱中所占的定量百分比为q1和q2,则得到彩色粗纱系在最终细纱彩纱段中的定量为m21=m2×q1,白色粗纱系在最终细纱彩纱段中的定量为m22=m2×q2。
对于所述彩色粗纱系第一粗纱系由第一粗纱喂入喇叭口从后罗拉喂入、白色粗纱系第二粗纱系由第二粗纱喂入喇叭口从中后罗拉喂入,对于彩纱段纺纱,首先根据喂入彩色粗纱系定量m11和彩色粗纱系在最终细纱彩纱段的定量为m21计算得到三区总牵伸倍数根据喂入白色粗纱系定量m12和白色粗纱系在最终细纱彩纱段的定量m22计算得到中前区总牵伸倍数则可直接计算得到后区牵伸倍数根据所选择的中后区总牵伸倍数D′计算得到中区牵伸倍数前区牵伸倍数最后可依次计算得到中前罗拉转速v2、中后罗拉转速v3和后罗拉转速v4;对于白纱段纺纱,此时后罗拉停止转动,彩色粗纱系停止喂入,则根据喂入白色粗纱系定量m12和最终细纱定量m2计算得到中前区总牵伸倍数保持中区牵伸倍数仍为纺彩纱段时的D2,计算得到新的前区牵伸倍数为最后可依次计算得到中前罗拉转速v2、中后罗拉转速v3。
对于所述彩色粗纱系第一粗纱系由第一粗纱喂入喇叭口从后罗拉喂入、白色粗纱系第三粗纱系由第三粗纱喂入喇叭口从中前罗拉喂入,对于彩纱段纺纱,首先根据喂入彩色粗纱系定量m11和彩色粗纱系在最终细纱彩纱段的定量为m21计算得到三区总牵伸倍数根据喂入白色粗纱系定量m12和白色粗纱系在最终细纱彩纱段的定量m22计算得到前区牵伸倍数则可直接计算得到中后区总牵伸倍数根据所选择的后区总牵伸倍数D3计算得到中区牵伸倍数最后可依次计算得到中前罗拉转速v2、中后罗拉转速v3和后罗拉转速v4;对于白纱段纺纱,此时后罗拉和中罗拉停止转动,彩色粗纱系停止喂入,则根据喂入白色粗纱系定量m12和最终细纱定量m2计算得到前区总牵伸倍数则根据前罗拉转速v1可直接计算得到中前罗拉转速v2。
对于所述彩色粗纱系第二粗纱系由第二粗纱喂入喇叭口从中后罗拉喂入、白色粗纱系第三粗纱系由第三粗纱喂入喇叭口从中前罗拉喂入,对于彩纱段纺纱,此时后罗拉转速为0,首先根据喂入彩色粗纱系定量m11和彩色粗纱系在最终细纱彩纱段的定量为m21计算得到中前总牵伸倍数根据喂入白色粗纱系定量m12和白色粗纱系在最终细纱彩纱段的定量m22计算得到前区牵伸倍数则可直接计算得到中区牵伸倍数最后可依次计算得到中前罗拉转速v2、中后罗拉转速v3;对于白纱段纺纱,此时中后罗拉停止转动,彩色粗纱系停止喂入,则根据喂入白色粗纱系定量m12和最终细纱定量m2计算得到前区牵伸倍数则根据前罗拉转速v1可直接计算得到中前罗拉转速v2。
对于所述三粗纱喂入纺纱方式,设喂入彩色粗纱系第一粗纱系定量为m11,喂入彩色粗纱系第二粗纱系定量为m12,喂入白色粗纱系第三粗纱系定量为m13,首先根据生产需要选择彩纱段中第一粗纱系、第二粗纱系和第三粗纱系在最终细纱中所占的定量百分比分别为q1、q2和q3,则得到第一粗纱系在最终细纱中的定量为m21=m2×q1,第二粗纱系在最终细纱中的定量为m22=m2×q2,第三粗纱系在最终细纱中的定量为m23=m2×q3。对于彩纱段纺纱,首先则根据喂入第三粗纱系定量m13和白色粗纱在最终细纱中的定量m23计算得到前区牵伸倍数根据喂入第二粗纱系定量m12和第二粗纱系在最终细纱中的定量m22计算得到中前区牵伸倍数根据喂入第一粗纱系定量m11和第一粗纱系在最终细纱中的定量m21计算得到三区总牵伸倍数则计算可得中区牵伸倍数后区牵伸倍数最后可依次计算得到中前罗拉转速v2、中后罗拉转速v3和后罗拉转速v4;对于白纱段纺纱,此时后罗拉和中后罗拉停止转动,第一粗纱系和第二粗纱系停止喂入,则根据喂入第三粗纱系定量m12和最终细纱定量m2计算得到前区牵伸倍数则根据前罗拉转速v1可直接计算得到中前罗拉转速v2。
所述竹节纱生产模式包括三种纺纱方式:单粗纱系喂入、双粗纱系喂入和三粗纱系喂入,所述单粗纱系喂入纺纱包括两种实现方法:第一粗纱系由第一粗纱喂入喇叭口从后罗拉单独喂入和第二粗纱系由第二粗纱喂入喇叭口从中后罗拉单独喂入;所述双粗纱系喂入包括三种实现方法:第一粗纱系由第一粗纱喂入喇叭口从后罗拉喂入、第二粗纱系由第二粗纱喂入喇叭口从中后罗拉喂入,第一粗纱系由第一粗纱喂入喇叭口从后罗拉喂入、第三粗纱系由第三粗纱喂入喇叭口从中前罗拉喂入,第二粗纱系由第二粗纱喂入喇叭口从中后罗拉喂入、第三粗纱系由第三粗纱喂入喇叭口从中前罗拉喂入;所述三粗纱系喂入包括一种实现方法:第一粗纱系由第一粗纱喂入喇叭口从后罗拉喂入、第二粗纱系由第二粗纱喂入喇叭口从中后罗拉喂入、第三粗纱系由第三粗纱喂入喇叭口从中前罗拉喂入;对于所述竹节纱生产模式,包含两种纺纱状态:基纱段纺纱和竹节段纺纱。
对于第一粗纱系由第一粗纱喂入喇叭口从后罗拉单独喂入,对于基纱部分的纺制,此时首先根据喂入第一粗纱系定量m1和所纺制细纱基纱部分的定量m′2计算得到总牵伸倍数其次根据纺纱工艺配置确定三牵伸区牵伸分配,此时首先选择中后区总牵伸倍数为D′,而后选择后区牵伸倍数D3,继而计算得到中区牵伸倍数最后计算得到前区牵伸倍数最后可依次计算得到中前罗拉转速v2、中后罗拉转速v3和后罗拉转速v4;对于竹节部分的纺制,首先根据所需的竹节倍率T计算得到所纺制细纱竹节部分的定量m″2=m21×T,计算得到总牵伸倍数其次保持后区牵伸倍数D3和中区牵伸倍数D2与基纱部分纺制时的相同,计算得到新的前区牵伸倍数最后可依次计算得到中前罗拉转速v2、中后罗拉转速v3和后罗拉转速v4。
对于第二粗纱系由第二粗纱喂入喇叭口从中后罗拉单独喂入,对于基纱部分的纺制,此时后罗拉转速为0,首先根据喂入第二粗纱系定量m1和所纺制细纱基纱部分的定量m′2计算得到中前区总牵伸倍数其次根据纺纱工艺配置确定两牵伸区牵伸分配,首先选择中区牵伸倍数为D2,继而计算得到前区牵伸倍数最后可依次计算得到中前罗拉转速v2和中后罗拉转速v3;对于竹节部分的纺制,首先根据所需的竹节倍率T计算得到所纺制细纱竹节部分的定量m″2=m′2×T,计算得到中前区牵伸倍数其次保持中区牵伸倍数D2与基纱部分纺制时的相同,计算得到新的前区牵伸倍数最后可依次计算得到中前罗拉转速v2、中后罗拉转速v3。
对于所述双粗纱系喂入纺纱方式,设喂入的其中一个粗纱系定量为m11,喂入的另一个粗纱系定量为m12,所纺细纱基纱部分的定量为m′2,竹节倍率T,则所纺制细纱竹节部分的定量m″2=m′2×T。首先根据生产需要选择两个粗纱系在最终细纱中所占的定量百分比为q1和q2,则得到一个粗纱系在最终细纱基纱段的定量为m′21=m′2×q1,在最终细纱竹节段的定量为m″21=m″2×q1,另一个粗纱系在最终细纱基纱段的定量为m′22=m′2×q2,在最终细纱竹节段的定量为m″22=m″2×q2。
对于第一粗纱系由第一粗纱喂入喇叭口从后罗拉喂入、第二粗纱系由第二粗纱喂入喇叭口从中后罗拉喂入,对于基纱部分的纺制,首先根据喂入第一粗纱系定量m11和第一粗纱系在最终细纱基纱段的定量m′21计算得到三区总牵伸倍数根据喂入第二粗纱系定量m12和第二粗纱系在最终细纱基纱段的定量m′22计算得到中前区总牵伸倍数则可直接计算得到后区牵伸倍数根据所选择的中后区总牵伸倍数D′计算得到中区牵伸倍数前区牵伸倍数最后可依次计算得到中前罗拉转速v2、中后罗拉转速v3和后罗拉转速v4;对于竹节部分的纺制,首先根据喂入第一粗纱系定量m11和第一粗纱系在最终细纱竹节段的定量m″21计算得到三区总牵伸倍数根据喂入第二粗纱系定量m12和第二粗纱系在最终细纱竹节段的定量m″22计算得到中前区总牵伸倍数则可直接计算得到后区牵伸倍数同时保持中区牵伸倍数D2与基纱段纺制时相同,计算得到前区牵伸倍数最后可依次计算得到中前罗拉转速v2、中后罗拉转速v3和后罗拉转速v4。
对于第一粗纱系由第一粗纱喂入喇叭口从后罗拉喂入、第三粗纱系由第二粗纱喂入喇叭口从中前罗拉喂入,对于基纱部分的纺制,首先根据喂入第一粗纱系定量m11和第一粗纱系在最终细纱基纱段的定量m′21计算得到三区总牵伸倍数根据喂入第二粗纱系定量m12和第二粗纱系在最终细纱基纱段的定量m′22计算得到前区牵伸倍数则可直接计算得到中后区总牵伸倍数根据所选择的后区总牵伸倍数D3计算得到中区牵伸倍数最后可依次计算得到中前罗拉转速v2、中后罗拉转速v3和后罗拉转速v4;对于竹节部分的纺制,可根据喂入第二粗纱系定量m12和第二粗纱系在最终细纱竹节段的定量m″22计算得到新的前区牵伸倍数而中区牵伸倍数D2和后区牵伸倍数D3与基纱段纺制时的相同,最后可依次计算得到中前罗拉转速v2、中后罗拉转速v3和后罗拉转速v4。
对于第二粗纱系由第二粗纱喂入喇叭口从中后罗拉喂入、第三粗纱系由第三粗纱喂入喇叭口从中前罗拉喂入,对于基纱部分的纺制,此时后罗拉转速为0,根据喂入第二粗纱系定量m11和第二粗纱系在最终细纱基纱段的定量m′21计算得到中前区总牵伸倍数根据喂入第三粗纱系定量m12和第三粗纱系在最终细纱基纱段的定量m′22计算得到前区牵伸倍数则可直接计算得到中区牵伸倍数最后可依次计算得到中前罗拉转速v2、中后罗拉转速v3;对于竹节部分的纺制,可根据喂入第三粗纱系定量m12和第三粗纱系在最终细纱竹节段的定量m″22计算得到新的前区牵伸倍数而中区牵伸倍数D2与基纱段纺制时的相同,最后可依次计算得到中前罗拉转速v2、中后罗拉转速v3。
对于所述三粗纱系喂入纺纱方式,设喂入第一粗纱系定量为m11,喂入第二粗纱系定量为m12,喂入第三粗纱系定量为m13,所纺细纱基纱部分的定量为m′2,竹节倍率T,则所纺制细纱竹节部分的定量m″2=m′2×T,首先根据生产需要选择第一粗纱系、第二粗纱系和第三粗纱系在最终细纱中所占的定量百分比分别为q1、q2和q3,则得到第一粗纱系在最终细纱基纱段的定量为m′21=m′2×q1,在最终细纱竹节段的定量为m″21=m″2×q1,第二粗纱系在最终细纱基纱段的定量为m′22=m′2×q2,在最终细纱竹节段的定量为m″22=m″2×q2,第三粗纱系在最终细纱基纱段的定量为m′23=m′2×q3,在最终细纱竹节段的定量为m″23=m″2×q3。对于基纱段的纺制,根据喂入第三粗纱系定量m13和第三粗纱系在最终细纱基纱段的定量m′23计算得到前区牵伸倍数根据喂入第二粗纱系定量m12和第二粗纱系在最终细纱基纱段的定量m′22计算得到中前区牵伸倍数根据喂入第一粗纱系定量m11和第一粗纱系在最终细纱基纱段的定量m′21计算得到三区总牵伸倍数则计算可得中区牵伸倍数后区牵伸倍数最后可依次计算得到中前罗拉转速v2、中后罗拉转速v3和后罗拉转速v4;对于竹节段的纺制,根据喂入第三粗纱系定量m13和第三粗纱系在最终细纱竹节段的定量m″23计算得到前区牵伸倍数而中区牵伸倍数D2和后区牵伸倍数D3与基纱段纺制时的相同,最后可依次计算得到中前罗拉转速v2、中后罗拉转速v3和后罗拉转速v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