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景技术
印刷机或打孔机中有一种在进行印刷或打孔的纸张的输纸部具有暂时保持纸张的料仓。在印刷机或打孔机运行时,需要连续地将纸张逐一送入到料仓,或间歇性地将成批状态的多张(通常为20张左右)纸张送入到料仓,以使该料仓始终保持纸张。
图5A~图5D中示出将纸张送入这种印刷机或打孔机的输纸部的料仓的现有输纸装置的一例。如图5A所示的示意主视图,输纸装置101与印刷机的输纸部200相邻而设。另外,在图5A中省略了对印刷机主体的记载。
输纸装置101具备:输纸台110,在上下方向上堆叠有多张纸张60;送料机120,设置于输纸台110的上方,以作为沿水平方向一次性输送层叠在输纸台110的多张纸张的纸张供给机构;及输送机140,与输纸台110相邻而设,且输送由送料机120输送的多张纸张。
输纸装置101通过送料机120将装载于输纸台110上的多张纸张60作为层叠有多张的成批纸60B推压到输送机140上。
在输送机140上方,从输送机140的传送带141的上表面隔着间隔设置有解堆装置150的解堆辊151、152。在俯视图即图5B中示出解堆辊(以下,还简称为辊)151、152。通过该辊151、152,在输送机140上移动的成批纸60B中,呈现使位于纸堆下方的纸张60先被输送到输送机140上,以使各纸张成为彼此局部重叠的状态,从而连续向印刷机的输纸部200的料仓201逐一供给纸张60。
如此,之所以使纸张60呈局部重叠在输送机140上的状态是因为,先被输出的纸张60的后端被后面的纸张60压住,结果使得掉落到料仓201时的纸张60的姿势保持趋近水平,纸张60不会以倾斜的姿势掉落到料仓201内,而使纸张60稳定地层叠到料仓201内。
然而,该图5A及图5B所示的现有输纸装置101中,利用送料机120将纸张60作为成批纸60B从输纸台110推压到输送机140时,有可能因层叠于输纸台110的纸张60的状态而弄乱成批纸60B的形状。
若进行更具体说明,则层叠于输纸台110的纸张60不一定水平层叠,而是如图5A的A向视图即图5C或图5D所示,有时倾斜地堆积,或产生翘曲。若在如此堆积在输纸台110的纸张60上产生翘曲或倾斜等,则当通过送料机120推压时,纸张60因该翘曲或倾斜等,而被竖立设置于输纸台110的位于纸张60前端侧的前挡板111卡住,或只有纸宽方向一侧被推压而在平面内扭曲。其结果,使纸张60以倾斜的状态推压到输送机140上,并且各纸张60无法在料仓201内稳定地分离。
图6A及图6B为由现有输纸装置进行输纸的说明图,其中,图6A表示输纸台110上侧附近的主视图,图6B表示与图6A相对应的位置上的纸张61~64的俯视图。如图6A及图6B所示,成批纸60B被推压时,若成批纸60B的最下部的纸张61被前挡板111卡住,则该纸张61如图6B所示以相对于前挡板111倾斜的状态留在输纸台110,妨碍位于纸张61的上方的纸张62、63顺畅地前进,并导致跃过纸张61而推压的纸张62、63倾斜。另外,图6B中的符号L表示纸张60(61~64)的长度尺寸。
并且,图7A及图7B为通过现有输纸装置进行输纸的另一情况的说明图,其中,图7A表示输纸台110上侧附近的主视图,图7B表示与图7A相对应的位置上的纸张61~64的俯视图。如图7A及图7B所示,被推压到输送机140的成批纸60B中最下部的纸张61与前挡板111接触,而使该纸张61的前端折弯或破损。这会在掉落到印刷机的输纸部200的料仓201时造成问题。
而且,若成为图6A~图7B所示的状态,则当通过设置于输送机140上的解堆辊151、152使成批纸60B中的每张纸张60从位于下方纸张开始一张张局部重叠,并输送到印刷机的输纸部200之后在该料仓201分开堆积时,难以横向对齐连续的纸张61~64或堆积得不整齐,很难实现使纸张稳定地流动的状态。例如假定如图8A(现有输纸装置的输送机附近的局部主视图)所示,推压到输送机140上的成批纸60B中,在位于最下部的纸张61、62如图8B(成批纸60B的俯视图)所示处于倾斜的状态下,将纸张60供给到印刷机的输纸部200的料仓201的情况。此时,如图9A及图9B中所示的输纸部200的料仓201附近的结构(图9A为其主视图,图9B为其俯视图),使纸张60从输送机140掉落到料仓201时,有时纸张61、62被料仓201的侧向导轨202卡住,而无法掉落到料仓201内,并且,若纸张60倾斜,则会因输送机140上的纸张60的重叠状况而变得不稳定,因此导致掉落到料仓201时的纸张60的姿势偏离正规的姿势,因为这一点也会使纸张61、62以不正规的姿势掉落到料仓201内。
如此,若纸张60不准确地掉落到料仓201内,则需要使操作员进行用于纠正此点的工作。
因此,期待一种即便在层叠于输纸台110上的纸张60的堆叠状态如图5C或图5D所示,在最上部位置处于弯曲或倾斜地堆积的状态下,也能够以在输送机140上以大致恒定的间隔重叠且没有弯曲和扭曲的状态稳定地向印刷机的输纸部200的料仓201逐一送入纸张60的输纸装置和输纸方法。
关于输纸方法及输纸装置在专利文献1中记载有如下方法及装置,即在从纸堆的最上部逐一吸附纸张,并将吸附该纸张的吸附件移动到前方之后,经由并排设置于前方的多个百叶窗板供给到送出辊与镇纸辊之间(以下还称为辊与辊之间)时,通过从下方向纸张吹气而引导到辊与辊之间,从而进行将纸张顺利地交接到辊与辊之间的工作的方法及装置。
以往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专利公开平11-106070号公报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利用附图对本发明的输纸装置及输纸方法的一实施方式进行具体说明。
如图1的示意主视图所示,本实施方式的输纸装置1与印刷机的输纸部200相邻而设。另外,在图1中省略对于印刷机主体的记载。印刷机的输纸部200具备料仓201,且为将堆积在该料仓201的纸张例如瓦楞纸从其最下部开始逐一送出的机构。在图示的本实施方式中,输纸装置1与印刷机的输纸部200相邻而设,但输纸装置1也可以与纸板打孔机的输纸部相邻而设,以代替与印刷机的输纸部200相邻而设。
输纸装置1具备:输纸台10,在上下方向上堆叠有多张纸张60;纸张供给机构20,设置于输纸台10的上方,且沿水平方向输送堆叠在输纸台10的多张纸张60中位于最上部的一张纸张60;供给辊30,与输纸台10相邻而设,且由咬住通过纸张供给机构20输送的纸张60的移动方向的前端部,并向远离输纸台10的方向送出纸张60的一对上辊30a及下辊30b构成;及输送机40,设置于供给辊30的纸张移动方向的下游侧,且输送从供给辊送出的纸张。
在上下方向上堆叠有多张纸张60的输纸台10具备升降装置11。该升降装置11为如下装置,堆叠在输纸台10的纸张60通过纸张供给机构20从其最上部的纸张60开始被依次输送到输送机40,因此使输纸台10上的纸张60的堆叠高度降低,为了使最上部的纸张60的位置相对于纸张供给机构20维持规定高度,而使输纸台10以规定量上升。最上部的纸张60通过纸张供给机构20及供给辊30而被移送到输送机40并结束该移送,则升降装置11上升规定量。由此,使得堆叠在输纸台10的纸张60中最上部的纸张60与下述纸张供给机构20的构成部件即吸盘21a及吸盘21b之间的间隔保持恒定。
纸张供给机构20从堆叠在输纸台10的纸张60的最上部开始逐一送入到供给辊30。在图1所示的本实施方式中,纸张供给机构20设置于位于层叠的纸张60中最上部的纸张60的后端附近,且具备吸附纸张60的吸盘21a及与吸盘21a独立设置且吸附纸张60并能够沿水平方向移动的吸盘21b。吸盘21a及吸盘21b与抽吸泵22连接。在吸盘21a与抽吸泵22的吸气侧之间设置有吸气配管23a,在吸盘21b与抽吸泵22的吸气侧之间设置有吸气配管23b。并且,在吸盘21a与抽吸泵22的排气侧之间设置有排气配管24a,在吸盘21b与抽吸泵22的排气侧之间设置有排气配管24b。作为用于使吸盘21b沿水平方向移动的驱动源设置有马达25。马达25的动作受到控制装置50的控制。吸盘21a与吸盘21b能够分别独立地吸附和释放纸张60。
纸张供给机构20驱动抽吸泵22并经由吸气配管23a通过吸盘21a吸附抬起最上部的纸张60的后端附近,并经由吸气配管23b通过吸盘21b吸附最上部的纸张60并保持,之后驱动马达25使纸张60与吸盘21b一起向供给辊30移动,从而将纸张输送到该供给辊30。放开被吸盘21a、21b吸附的纸张60时,利用抽吸泵22的排气经由排气配管24a、24b从吸盘21a、21b吹气,从而使纸张60脱离。
根据纸的移动方向将纸张60分成前部与后部时,优选将纸张供给机构20的吸盘21a设置在后部(详细而言,吸盘21a的吸附位置越靠纸张60后侧越好)。在图1所示的本实施方式中,吸盘21a设置于纸张60的后端附近(后部)。之所以将吸盘21a设置在后部是因为与将吸盘21a设置在前端侧(前部)时相比,能够缩短送入一张纸张60时所需的时间,且能够提高工作效率。
另外,与将吸盘21a设置在纸张60的前部相比,设置在后部时能够缩短送入供给辊30时所需的时间的理由如下:
即,之所以能够通过吸盘21a吸附前一张纸张60之后吸附后一张纸张60是因为,前一张纸张60的后端经过使用吸盘21b的移送已通过吸盘21a的下方。因此,越靠后侧设置吸盘21a,吸盘21a越靠近纸张60的后端,从而能够缩短纸张60的后端通过吸盘21a的下方为止的时间(即能够吸附后一张纸张60为止的期间),且相应地能够缩短将纸张60送入供给辊30时所需的时间。
供给辊30咬住纸张60而供给到输送机40。供给辊30设置于纸张供给机构20与输送机40的入口侧之间。供给辊30具有位于上下方向的一对上辊30a、下辊30b及驱动下辊30b的马达31。马达31的动作及转速受到控制装置50的控制。供给辊30在上辊30a与下辊30b之间咬住一张纸张60,并通过马达31的驱动力向输送机40送出纸张60。为了提高送出纸张60的驱动力,马达31除了驱动下辊30b还驱动上辊30a。或者,也可以采用如下结构,即与马达31分开设置另一马达,通过该另一马达驱动上辊30a。供给辊30的周向速度将在后面进行详述,起初(纸张60的前端被上辊30a与下辊30b咬住之前)使其与从纸张供给机构20送入的纸张60的供给速度大致一致,当纸张60的前端被上辊30a与下辊30b咬住之后提速至规定速度。
输送机40将纸张60送入到印刷机的输纸部200的料仓201。输送机40具有输送从供给辊30送出的纸张60的环状传送带41。该传送带41绕挂于设置在输送机40的入口侧的驱动辊42、设置在输送机40的出口侧的出口侧辊43及用于调整传送带的张力以维持一定张力的传送带张紧辊44。驱动辊42通过马达45被驱动且使传送带41循环移动。马达45的动作及转速受到控制装置50的控制。将输送机40的带速设定为使输送机40的传送带41上的多张纸张60以适当的重叠量重叠。出口侧辊43为与传送带41一起旋转的从动辊。
从供给辊30送出的纸张60载置于驱动辊42与出口侧辊43之间的传送带41的上表面,通过由驱动辊42使传送带41进行的循环移动输送至出口侧辊43的位置,并供给到印刷机的输纸部200的料仓201。在料仓201内,竖立设置于纸张60的后端侧的挡纸器203的位置根据纸张60的长度L而调整。因此,出口侧辊43能够如图中的箭头方向移动,以便能够对应挡纸器203的位置而调整出口侧辊43的水平方向的位置。传送带张紧辊44能够对应出口侧辊43所移动的位置而上下移动。传送带41的移动路径上设置有导向辊46。
输送机40的输送面(传送带41的外周面上侧)低于供给辊30的下辊30b的上端。由此,构成为能够从上方的供给辊30依次将后续的纸张送出到传送带41上的纸张60的上面,因此能够使多张纸张60轻松地重叠在传送带41上。
在比传送带41更靠近上方且一对供给辊30的出口部,为了使纸张60容易掉落在传送带41的上表面,设置有向纸张60及传送带41吹气的鼓风机47。并且,在输送机40的上侧配置有多列压力辊48,以防输送到传送带41上的纸张60的姿势错乱。
对使用本实施方式的输纸装置1的输纸方法进行说明。在此,为了区分每张纸张60,用符号61~63进行说明。
输纸装置1利用纸张供给机构20将堆积在输纸台10上的纸张60从最上面的一张开始逐一送出。另一方面,如图1所示在输送机40上,在先被输送到输送机40的纸张61的上侧局部重叠下一张纸张62(叠放),并供给到印刷机的输纸部200。供给辊30的动作对于实现这种纸张60的供给、输送状态发挥重要作用。
在供给辊30的上辊30a与下辊30b之间(以下还称为辊与辊之间),先被供给到供给辊30的纸张61的后端通过辊与辊之间之后,送入下一张纸张62的前端。否则有可能因纸张61的后端与纸张62的前端碰撞而导致纸张61、62堵在辊与辊之间。
作为防止纸张61的后端与纸张62的前端碰撞的方法之一,将通过纸张供给机构20送入纸张60的进给速度调慢。然而,若调整纸张供给机构20送入纸张60的进给速度,则送入一张纸张60时所需的时间会比以往变长。因此,从输纸装置的工作效率的观点考虑,优选将纸张供给机构20送入纸张60的进给速度设为与以往相同,从而防止纸张60堵在供给辊30的辊与辊之间。因此,在本发明中将供给辊30设为能够对上辊30a及下辊30b的周向速度进行加速和减速的变速辊。
供给辊30的上辊30a与下辊30b承担一种在该部分(供给辊30)使前一张纸张61的后端与下一张纸张62的前端不相干扰(成为卡纸的状态),且以隔着规定间隔的状态逐一将纸张60的后端为止可靠地送入到输送机40上的作用。
作为一例,纸张供给机构20将纸张60送入供给辊30的速度(以下,还称为进给速度)设为与输送机40向印刷机的输纸部200的料仓201送入纸张60的纸张移动速度相同。换算成吸盘21b输送最上部的1张纸张60的每一循环的前进量时,该纸张供给机构20送入纸张60的进给速度小于纸张60的长度L,且大致为纸张60的长度L的50%左右。
从纸张供给机构20接收纸张61,并咬住纸张61的上辊30a及下辊30b的周向速度与纸张供给机构20送入纸张60的速度相同时,在前一张纸张61的后端通过上辊30a与下辊30b之间之前,下一张纸张62的前端就碰到该纸张61的后端而导致上辊30a与下辊30b之间堵塞。因此,上辊30a及下辊30b的周向速度比纸张供给机构20的进给速度更快。例如需要将上辊30a及下辊30b的周向速度设为纸张供给机构20的进给速度的200~300%以上。然而,将上辊30a及下辊30b的周向速度简单地设为纸张供给机构20的进给速度的200~300%以上时,会使上辊30a及下辊30b的周向速度与纸张供给机构20的进给速度产生很大的速度差,而有可能产生如下不良情况。
考虑纸张60从纸张供给机构20交接到上辊30a及下辊30b的情形,若上辊30a及下辊30b的周向速度与纸张供给机构20的进给速度之间的速度差较大,则难以从纸张供给机构20顺利交接到供给辊30,且有可能在该交接阶段使纸张60弯曲或因上述速度差而在纸张60的表面(以下,还称为纸面)产生摩擦,或产生纸面的摩擦痕迹和表层剥离。
因此,本实施方式的输纸装置1通过将供给辊30设为变速辊,从而在纸张供给机构20输送1张纸张60的1个循环内改变供给辊30的上辊30a及下辊30b的周向速度,由此消除上述不良情况。
即,使上辊30a及下辊30b的周向速度在供给辊30接收纸张61时与纸张供给机构20的进给速度一致,在供给辊30接收纸张61之后,在纸张61的后端被纸张供给机构20释放之时提速,在下一张纸张62到来之前使纸张61的后端通过,在下一张纸张62到来之前再减速至纸张供给机构20的进给速度并使其一致。
通过调整如上所述的供给辊30的周向速度,供给辊30逐一咬住位于输纸台10的最上部的纸张60,并送出到输送机40上。
在输送机40上,在通过供给辊30先被送出的纸张61上重叠下一个被送出的纸张62,以此重复(在前一个纸张60上局部重叠后一张纸张60),由此连续地局部重叠多张纸张60。因此,与其降低从供给辊30送出的纸张60的速度即上辊30a及下辊30b的周向速度(此时为平均周向速度),不如降低输送机40的传送带41的移动速度(即输送机40的输送速度)。先被送出的纸张61与接下来要送出的纸张62之间的重叠状态通过根据纸张61、62的尺寸(长度L)来控制输送机40的传送带41的移动速度而得到适当的调整。
在此,上述上辊30a及下辊30b的平均周向速度是指从咬住纸张供给机构20送出的纸张60(接收)之后,通过纸张供给机构20咬住(接收)下一个被送出的纸张60为止的期间内发生变速的周向速度在相应期间内的平均时间周向速度。
例如,上辊30a及下辊30b的平均周向速度在换算成纸张供给机构20的纸张进给速度即吸盘21b输送最上部的1张纸张60的每1循环的纸张60的前进量(以下还将此称为“纸长度Ls”。)时为:纸长度Ls=纸长度L+规定间隔(大约50mm左右)。
相对于这种上辊30a及下辊30b的平均周向速度,通过将输送机40的传送带41的移动速度设为小于作为上述每1循环的纸张前进量的纸长度Ls,从而在输送机40上使纸张61与纸张62局部重叠,并且,依次重叠多张纸张60,以达到纸张62与纸张63局部重叠的状态。
另外,将输送机40的传送带41的移动速度作为其他条件,例如根据纸张60的状态,具体而言为大小、厚度、重量等来进行变更,从而可任意改变纸张60的重叠量。
将纸张60从输送机40逐一掉落到印刷机的输纸部200的料仓201。此时,纸张60只要在输送机40上呈局部重叠的状态,则纸张61的后端被下一张纸张62压住,因此能够以更趋近水平的姿势稳定地掉落。
关于利用以上所说明的本实施方式的输纸装置1的输纸方法,根据图2A~图2F对用于使前一张纸张61与下一张纸张62局部重叠在输送机40上的各构成要件的动作进行说明。
图2A~图2F中的纸张供给机构20与现有装置同样为通过吸附纸张60的后部之后移送到供给辊30的装置。
首先,如图2A所示,使纸张供给机构20的吸盘21a降落到层叠在输纸台10(参考图1)的纸张60中最上部的纸张61,并通过抽吸泵22(参考图1)的动作,从而将吸盘21a内部设为负压而吸附纸张61之后使该吸盘21a上升,以抬起纸张61。
接着,如图2B所示,以与吸盘21a同样的方式将吸盘21b内部设为负压,利用吸盘21b保持被抬起的纸张61之后,利用抽吸泵22的排气向吸盘21a输送吹气,从吸盘21a脱离纸张61。
然后,如图2C所示,在利用吸盘21b保持的状态下,使纸张61前进(图中为向左移动),从而移送到供给辊30的上辊30a与下辊30b之间。上辊30a的下端与下辊30b的上端之间的间隔能够根据纸张61的厚度变更。
接着,如图2D所示,纸张61到达上辊30a与下辊30b之间之后,利用上辊30a与下辊30b咬住纸张61并送出到输送机40。上辊30a与下辊30b的周向速度在接收纸张61时被调整为与吸盘21b的移动速度相同。吸盘21b在上辊30a及下辊30b咬住纸张61之后与吸盘21a同样放开纸张61,并后退移动到待机位置。
接着,如图2E所示,对咬住纸张61之后的上辊30a与下辊30b的周向速度进行提速,从而在开始向供给辊30输送下一张纸张62之前将纸张61排出到输送机40。输送机40的速度即传送带41的移动速度比供给辊30的上辊30a及下辊30b的周向速度慢,以便使多张纸张60根据纸张60的长度L彼此重叠,并且能够根据纸张61的长度L进行变更。
然后,通过反复图2A至图2E的动作,能够如图2F所示实现在前一张纸张61的上侧局部重叠下一张纸张62的状态。
图1及图2A~图2F所示的纸张供给机构20采用吸附层叠于输纸台10的纸张60的后部,并送入到供给辊30的上辊30a及下辊30b的方式。然而,本发明所涉及的纸张供给机构并不限于图1所示的纸张供给机构20。
例如,作为从层叠的纸张60的最上部开始逐一输送纸张的纸张供给机构而通常采用的纸张供给机构,除了如图1所示吸附纸张60的后部的纸张供给机构之外,还有吸附纸张60的前部的纸张供给机构。也可以是这种纸张供给机构。
并且,在图3中示出纸张供给机构的另一例。图3所示的纸张供给机构20A为在纸张60的上方设置有一边吸附纸张60一边循环移动的抽吸式传送带26的纸张供给机构。
即,纸张供给机构20A在输纸台10的上方配置有抽吸式传送带26,该抽吸式传送带26为具有吸引孔且循环移动的环状传送带,在其内周侧设置有吸引机构26a,且通过将层叠在输纸台10的纸张60从其最上部开始逐一吸附,从而送入到供给辊30。
在图4中示出纸张供给机构的又一例。图4所示的纸张供给机构20B为设置有推压一张纸张60的后端的推送器27的供给机构。在层叠的纸张60中从最上部开始逐一送入纸张60。
即,推送器27能够通过未图示的机构相对于供给辊30进退移动,且通过使推送器27向供给辊30前进,从而将层叠在输纸台10的纸张60从其最上部开始逐一送入到供给辊30。
通过组合这些图3及图4所示的纸张供给机构20A、20B与周向速度为可变速的上述供给辊30,可获得与图1及图2所示的输纸装置1相同的作用效果。
即,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的输纸装置也能够使用上述纸张供给机构20A或上述纸张供给机构20B来构成,以代替上述图1及图2所示的纸张供给机构20。
本发明的供给辊30除了能够应对图1所示的纸张供给机构20、图3所示的纸张供给机构20A及图4所示的纸张供给机构20B之外,还能够应对与这些纸张供给机构类似的纸张供给机构,而且只要是能够从层叠的多张纸张中的最上部开始逐一输送纸张60的纸张供给机构,无论何种方式均能够应对。
即,作为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的输纸装置所涉及的纸张供给机构不限于上述纸张供给机构20、20A、20B,只要是能够从层叠的纸张中的最上部开始逐一取出并输送纸张60的纸张供给机构,则无论何种形式均能够使用。
并且,在图1所示的实施方式的输纸装置1中,使纸张供给机构20的吸盘21b沿水平方向移动的马达25、驱动供给辊30的下辊30b的马达31及驱动输送机40的传送带41的马达45分别设置于印刷机的输纸部200,且这些马达25、31、45的转速通过控制装置50被控制成根据驱动逐一将纸张送出到印刷机主体的辊的马达204的转速按比例追随。尤其通过控制装置50控制输纸装置1的各马达时,不一定要根据驱动马达204的转速进行控制。
供给辊30的下辊30b的周向速度及输送机40的传送带41的移动速度能够根据纸张60的长度L而适当变更。因此,本实施方式的输纸装置1中,下辊30b及传送带41分别独立设置马达31及马达45,并且能够通过控制装置50分别独立控制马达31、45的工作量。即,将下辊30b及传送带41的驱动设为单独驱动方式,且下辊30b的周向速度及传送带41的传送带移动速度分别通过控制装置50分别受到独立控制。
根据以上所说明的本实施方式的输纸装置1,能够通过供给辊30连续地从所层叠的纸张60的最上部将纸张60逐一送入到输送机40上,且在输送机40上局部重叠多张纸张60,从而在纸张60姿势稳定的状态下供给到印刷机的输纸部200的料仓201。
即,由于纸张供给机构从所层叠的纸张60的最上部开始逐一供给纸张60,因此即便堆叠在输纸台10的纸张60产生翘曲或倾斜,干扰输纸台10的可能性也与如现有技术从输纸台同时推出多张纸张60时相比,相应地减少相当于其厚度的量,不仅不会产生纸张60的扭曲更不会产生折弯,从而能够稳定地向输送机40供给纸张60。
通过伺服马达驱动供给辊30及输送机40,从而能够根据纸长度L设定纸张60的重叠量,也能够使纸张的重叠量大致恒定。由此,使得掉落到瓦楞纸印刷机或纸板用打孔机等的输纸部200的料仓201的纸张60的姿势稳定,因此能够抑制纸张60被侧向导轨202卡住而无法落入料仓201内的情况(掉落不准)。
符号说明
1-输纸装置,10-输纸台,11-升降装置,20-纸张供给机构,21a、21b-吸盘,22-抽吸泵,23a、23b-吸气配管,24a、24b-排气配管,25-马达,30-供给辊,30a-上辊,30b-下辊,31-马达,40-输送机,41-传送带,42-驱动辊,43-出口侧辊,44-传送带张紧辊,45-马达,46-导向辊,47-鼓风机,48-压力辊,50-控制装置,60~64、60B-纸张,200-印刷机的输纸部,201-料仓,202-侧向导轨,203-挡纸器,204-马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