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5347623A - 一种生活污水综合处理方法 - Google Patents
一种生活污水综合处理方法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05347623A CN105347623A CN201510804066.0A CN201510804066A CN105347623A CN 105347623 A CN105347623 A CN 105347623A CN 201510804066 A CN201510804066 A CN 201510804066A CN 105347623 A CN105347623 A CN 105347623A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water
- sludge
- tank
- sewage
- enters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Pending
Links
Classifications
-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2—TREATMENT OF WATER, WASTE WATER, SEWAGE, OR SLUDGE
- C02F—TREATMENT OF WATER, WASTE WATER, SEWAGE, OR SLUDGE
- C02F9/00—Multistage treatment of water, waste water or sewage
-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2—TREATMENT OF WATER, WASTE WATER, SEWAGE, OR SLUDGE
- C02F—TREATMENT OF WATER, WASTE WATER, SEWAGE, OR SLUDGE
- C02F1/00—Treatment of water, waste water, or sewage
- C02F1/52—Treatment of water, waste water, or sewage by flocculation or precipitation of suspended impurities
-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2—TREATMENT OF WATER, WASTE WATER, SEWAGE, OR SLUDGE
- C02F—TREATMENT OF WATER, WASTE WATER, SEWAGE, OR SLUDGE
- C02F3/00—Biological treatment of water, waste water, or sewage
- C02F3/30—Aerobic and anaerobic processes
- C02F3/302—Nitrification and denitrification treatment
- C02F3/305—Nitrification and denitrification treatment characterised by the denitrification
-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2—TREATMENT OF WATER, WASTE WATER, SEWAGE, OR SLUDGE
- C02F—TREATMENT OF WATER, WASTE WATER, SEWAGE, OR SLUDGE
- C02F3/00—Biological treatment of water, waste water, or sewage
- C02F3/34—Biological treatment of water, waste water, or sewage characterised by the microorganisms used
Landscapes
- Life Sciences & Earth Sciences (AREA)
- Hydrology & Water Resources (AREA)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Environmental & Geological Engineering (AREA)
- Water Supply & Treatment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Organic Chemistry (AREA)
- Purification Treatments By Anaerobic Or Anaerobic And Aerobic Bacteria Or Animals (AREA)
- Activated Sludge Processe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生活污水综合处理方法,包括以下步骤:污水进入格栅去除固体物质;通过提升泵将污水提升到后续处理构筑物中;通过沉砂池去除密度较大的无机颗粒;进入缺氧池;进入好氧池;好氧池的另一部分出水进入辐流式沉淀池,在沉淀池中通过重力沉降实现泥水分离;步沉淀池出水再经过滤、消毒措施后,尾水达标排放;沉淀池中一部分污泥回流至缺氧池,剩余污泥进入污泥浓缩池,污泥浓缩池中的污泥经脱水后产生泥饼。所述生活污水综合处理方法能够大大增加生化系统的微生物量,提高生化池单位池容对各种污染物的降解效率,并且运行费用和投资成本均较低廉。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污水处理工艺,具体是指一种生活污水接触氧化与活性污泥综合的处理方法。
背景技术
目前污水生物处理方法主要有两种:活性污泥法和接触氧化法。
活性污泥法和生物接触氧化法各有其优缺点:活性污泥法的BOD和悬浮物去除率都很高,达到90~95%左右,不足之处是生化池污泥浓度也即生物量有限,对水质变化的适应能力不强,曝气池相对庞大、占地多、能耗费用高。生物接触氧化法具有运行维护管理简单、占地少、运行成本低等特点,但生物接触氧化法填料上的微生物数量有限,生物膜对溶解氧浓度需求比较高,对所供的氧不能充分利用,对氨氮、总氮去除率不高。
目前国家越来越重视环保问题,对污染物排放特别是氨氮和总氮的排放做出了更严格的要求。在我国水资源严重富营养化的情况下,迫切需要一种能够保持生化系统较高生物量、对污染物去除效率高的新工艺,该工艺需要同时兼具稳定达标和投资运行成本较低等方面优势,以实现节能减排和保护环境的目标。
因此有必要设计一种生活污水综合处理方法,以克服上述问题。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克服现有技术之缺陷,提供了一种生活污水综合处理方法,它能够大大增加生化系统的微生物量,提高生化池单位池容对各种污染物的降解效率,出水稳定达到国家《城镇污水处理厂污染物排放标准》(GB18918-2002)中的限值要求,并且运行费用和投资成本均较低廉。
本发明是这样实现的:
本发明提供一种生活污水综合处理方法,包括以下步骤:步骤一:污水进入格栅去除大尺寸的漂浮物、悬浮物和较小的固体物质;步骤二:通过提升泵将污水提升到后续处理构筑物中;步骤三:通过沉砂池去除密度较大的无机颗粒;步骤四:进入缺氧池,利用缺氧微生物包含苯环类、杂环类降解菌种的新陈代谢作用降解来水中的COD和SS污染物,同时来水与自好氧池流出的回流水混合后在缺氧池中进行反硝化脱氮反应,降低总氮指标;步骤五:进入好氧池,利用好氧微生物包含糖类、有机酸、烃类降解菌种的新陈代谢作用降解来水中的COD、氨氮、总氮、色度、SS污染物,在好氧池尾端将出水的一部分回流到缺氧池前端;该回流比例根据脱氮需要设为回流水体积与待处理进水的体积比为1:1;步骤六:好氧池的另一部分出水进入辐流式沉淀池,在沉淀池中通过重力沉降实现泥水分离;步骤七:沉淀池出水再经过滤、消毒措施后,尾水达标排放;步骤八:沉淀池中一部分污泥回流至缺氧池,剩余污泥进入污泥浓缩池,污泥浓缩池中的污泥经脱水后产生泥饼,污泥浓缩池中的上清液和压滤水回流至污水提升泵房。
本发明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所述生活污水综合处理方法能够大大增加生化系统的微生物量,提高生化池单位池容对各种污染物的降解效率,出水稳定达到国家《城镇污水处理厂污染物排放标准》(GB18918-2002)中的限值要求,并且运行费用和投资成本均较低廉。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对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发明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它实施例,都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一种生活污水综合处理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1)污水进入格栅去除大尺寸的漂浮物、悬浮物和较小的固体物质,比如树枝、树叶、废弃衣物、废弃塑料袋以及固态的有机物等。
(2)通过提升泵将污水提升到后续处理构筑物中。
(3)通过沉砂池去除密度较大的无机颗粒,比如砂粒等。
(4)进入缺氧池,利用缺氧微生物主要包含苯环类、杂环类等降解菌种的新陈代谢作用降解来水中的COD和SS污染物,同时来水与自好氧池流出的回流水混合后在缺氧池中进行反硝化脱氮反应,降低总氮指标。
(5)进入好氧池,利用好氧微生物包含糖类、有机酸、烃类和其他有机物降解菌种的新陈代谢作用大幅度降解来水中的COD、氨氮、总氮、色度、SS污染物,使出水基本能达到排放标准;在好氧池尾端按比例将出水的一部分回流到缺氧池前端;该回流比例根据脱氮需要设为回流水体积与待处理进水的体积比大约为1:1。
(6)好氧池的另一部分出水进入辐流式沉淀池,在沉淀池中通过重力沉降实现泥水分离。
(7)沉淀池出水再经过滤、消毒措施后,各项指标达到相关要求,尾水达标排放。
(8)沉淀池中一部分污泥回流至缺氧池,剩余污泥进入污泥浓缩池,污泥浓缩池中的污泥经脱水后产生泥饼,污泥浓缩池中的上清液和压滤水回流至污水提升泵房。
在本实施例中,所述污水处理方法的生化沉淀过程是在钢混结构水池中实现的,水池分为前中后三部分,前部分池为常规缺氧池,内设填料和潜水搅拌机,中间部分为好氧池,内设填料和微孔曝气设备、强曝气系统,以及回流装置,所述强曝气系统与鼓风机构相连,沉淀池设置为中进周出的圆形辐流式沉淀池,辐流式沉淀池的底部设有用于输出污泥的污泥管,所述污泥管的输出端经污泥泵分别与污泥浓缩池和缺氧池相连。
上述缺氧池和好氧池中设置的填料均为目前国内环保市场上较为常见的软性生物填料,主要材质为聚丙烯纤维,填料采用支架固定安装在缺氧池和接触好氧池中,以便于微生物的附着和新陈代谢作用。
本发明提供的污水处理方法在日常运行过程中,需要按活性污泥法的基本运行参数比如3000mg/L左右的污泥浓度、泥水混合液回流比按脱氮需求、沉淀池污泥连续不断的回流到缺氧池进水端进行控制之外;还要兼顾生物接触氧化工艺的需要,比如溶解氧需要满足填料上不同层次生物膜的需求,保持好氧池混合液的溶解氧浓度在3mg/L以上,定期进行填料上老化生物膜强曝气脱膜操作等。
本发明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1、生化系统的微生物量高,污泥浓度可以达到5000mg/L左右,单位池容对污染物的降解效率提升了50%左右。
2、出水稳定达到国家《城镇污水处理厂污染物排放标准》(GB18918-2002)的要求。
3、单位投资和运行成本为传统工艺的70%。
4、既可新建污水处理厂,也可对已建污水处理厂进行改造。
5、可以用于处理生活污水,也可以用于处理工业及其他种类的废水。
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发明,凡在本发明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1)
1.一种生活污水综合处理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一:污水进入格栅去除大尺寸的漂浮物、悬浮物和较小的固体物质;
步骤二:通过提升泵将污水提升到后续处理构筑物中;
步骤三:通过沉砂池去除密度较大的无机颗粒;
步骤四:进入缺氧池,利用缺氧微生物包含苯环类、杂环类降解菌种的新陈代谢作用降解来水中的COD和SS污染物,同时来水与自好氧池流出的回流水混合后在缺氧池中进行反硝化脱氮反应,降低总氮指标;
步骤五:进入好氧池,利用好氧微生物包含糖类、有机酸、烃类降解菌种的新陈代谢作用降解来水中的COD、氨氮、总氮、色度、SS污染物,在好氧池尾端将出水的一部分回流到缺氧池前端;该回流比例根据脱氮需要设为回流水体积与待处理进水的体积比为1:1;
步骤六:好氧池的另一部分出水进入辐流式沉淀池,在沉淀池中通过重力沉降实现泥水分离;
步骤七:沉淀池出水再经过滤、消毒措施后,尾水达标排放;
步骤八:沉淀池中一部分污泥回流至缺氧池,剩余污泥进入污泥浓缩池,污泥浓缩池中的污泥经脱水后产生泥饼,污泥浓缩池中的上清液和压滤水回流至污水提升泵房。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510804066.0A CN105347623A (zh) | 2015-11-20 | 2015-11-20 | 一种生活污水综合处理方法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510804066.0A CN105347623A (zh) | 2015-11-20 | 2015-11-20 | 一种生活污水综合处理方法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05347623A true CN105347623A (zh) | 2016-02-24 |
Family
ID=5532371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1510804066.0A Pending CN105347623A (zh) | 2015-11-20 | 2015-11-20 | 一种生活污水综合处理方法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105347623A (zh) |
Cited By (2)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7555714A (zh) * | 2017-09-18 | 2018-01-09 | 福建省爱善环保科技有限公司 | 一种污水和淤泥活性菌群修复处理器 |
CN110526501A (zh) * | 2019-08-29 | 2019-12-03 | 安徽金寨抽水蓄能有限公司 | 废水及中水回用处理系统 |
-
2015
- 2015-11-20 CN CN201510804066.0A patent/CN105347623A/zh active Pending
Cited By (2)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7555714A (zh) * | 2017-09-18 | 2018-01-09 | 福建省爱善环保科技有限公司 | 一种污水和淤泥活性菌群修复处理器 |
CN110526501A (zh) * | 2019-08-29 | 2019-12-03 | 安徽金寨抽水蓄能有限公司 | 废水及中水回用处理系统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05585220B (zh) | 一种城市污水处理系统及净化方法 | |
CN101624252B (zh) | 一种印染废水的高效处理工艺 | |
CN103936230B (zh) | 一种活性污泥法和生物接触氧化法相结合的污水处理方法 | |
CN101591123A (zh) | 一种印染废水处理系统 | |
CN1294090C (zh) | 一种污水处理方法 | |
JP2020524076A (ja) | 機能性浮遊担体に基づく汚水生物処理工程により活性汚泥工程をグレードアップ・容量拡大させる方法 | |
CN206767868U (zh) | 一种垃圾渗滤液处理系统 | |
CN102515446B (zh) | Bcm污水生物处理系统及bcm污水生物处理工艺 | |
CN106430845A (zh) | 餐厨垃圾废水处理装置 | |
CN114084998A (zh) | 一种垃圾中转站废水与生活污水协同处理系统 | |
CN103183446A (zh) | 猪场废水的处理装置 | |
CN206266394U (zh) | 一体化分散式生活污水处理装置 | |
CN101659502B (zh) | 利用高脱氮合建式奥鲍尔氧化沟处理垃圾渗液的方法 | |
CN206607128U (zh) | 一种基于水处理剂和陶瓷膜的河道污水处理装置 | |
CN105384304A (zh) | 在a/o生化系统内安装生物填料的生活污水处理方法 | |
CN201614333U (zh) | 一种分散污水处理装置 | |
CN103449687A (zh) | 使用硅藻精土生物系统处理生活污水的方法 | |
CN105347623A (zh) | 一种生活污水综合处理方法 | |
CN208071544U (zh) | 一种铁路通讯系统生产废水处理系统 | |
CN103771648A (zh) | 一种低浓度氨氮废水的处理工艺 | |
CN218810847U (zh) | 一种改良的aao污水处理系统 | |
CN109231673B (zh) | 一种A/O联合微电场-Fe/C强化除磷装置及其应用 | |
CN103342438A (zh) | 污水污泥处理系统 | |
CN2576709Y (zh) | 粪便污水生物处理循环回用装置 | |
CN204999766U (zh) | Mbr一体化设备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C06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WD01 |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deemed withdrawn after publication |
App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20160224 |
|
WD01 |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deemed withdrawn after publicatio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