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5267895A - 用于治疗牛产后血瘀型胞衣不下的药物及其制备方法 - Google Patents
用于治疗牛产后血瘀型胞衣不下的药物及其制备方法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05267895A CN105267895A CN201510878036.4A CN201510878036A CN105267895A CN 105267895 A CN105267895 A CN 105267895A CN 201510878036 A CN201510878036 A CN 201510878036A CN 105267895 A CN105267895 A CN 105267895A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radix
- parts
- herba
- medicine
- rhizoma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Pending
Links
Landscapes
- Medicines Containing Material From Animals Or Micro-Organism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用于治疗牛产后血瘀型胞衣不下的药物及其制备方法,其药物包括以下原料药材:当归、西洋参、白芍、秋海棠根、石见穿、八角莲、丹参、紫草茸、马蹬草、牛马藤、泽兰、茜草、五灵脂、伴蛇莲、黄葵、鱼腥草、紫荆皮、莪术、白茅根、樗白皮、木通、路路通、马齿苋、通草、冬葵子、漏芦和甘草。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本发明的药物具活血化瘀、通利下胞的功效,主治牛产后血瘀型胞衣不下疗效好,且制作工艺简便,毒副作用小且给药方便,能直达病灶,疗程较短,治愈后不易复发,药剂易于制造,成本低廉。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兽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用于治疗牛产后血瘀型胞衣不下的药物及其制备方法。
背景技术
胞衣不下指母畜在娩出胎儿后,胞衣在第三产程的生理时限内未能排出。出现胞衣不下的一般病牛没有全身症状,但食欲和产奶量下降。当子宫出现弛缓或外伤时,可出现全身症状。胎膜排出前子宫颈闭锁,可造成严重的子宫炎并伴有全身症状。牛娩出胞衣的正常时间一般不超过12h,12-24h内排出则认为是排出迟缓,分娩后24h内仍未排出,则认为胎盘滞留。
该病发病原因较多,主要包括:
1、产后子宫收缩无力:饲料单纯,缺乏钙、硒以及维生素A和维生素E,消瘦、过肥,老龄,运动不足和干奶期过短都能导致子宫迟缓;胎儿过多,单胎家畜怀双胎,胎水过多及胎儿过大,使子宫过度扩张都容易继发产后阵缩微弱,晚期流产及早期引产引起内分泌对分娩控制失调,影响胎盘成熟及产后子宫的正常收缩活动;难产后子宫肌疲劳也会发生收缩无力;产后没有及时给仔畜哺乳,致使催产素释放不足,亦可影响子宫收缩。
2、胎盘充血和水肿:在分娩过程中,子宫异常强烈收缩或脐带血关闭太快会引起胎盘充血。在这种情况下,胎盘中毛细血管的表面积增加,绒毛膜嵌闭在腺窝中,就会使腺窝和绒毛发生水肿,另一方面也不利于绒毛中的血液排出;水肿可延续到绒毛末端,结果腺窝压力不能下降,胎盘组织之间持续紧密连接,不易分离。
3、胎盘炎症:怀孕期间子宫受到感染从而发生子宫内膜炎及胎盘炎,导致结缔组织增生,可使胎儿胎盘和母体胎盘发生粘连;特别是饲喂变质的饲料,可使胎盘内绒毛和腺窝壁间组织坏死,从而影响胎盘分离;在生产实践中,一旦产房发生一例胞衣不下,此后紧接着分娩的母牛,尤其是临近母牛,几乎都要发生胞衣不下或者产后子宫炎。如果更换产房则胞衣不下发病率迅速下降。从流行病学考虑,产房中一旦存在某种致病性很强的病原微生物,牛在等待分娩的过程中生殖道会发生感染,引起急性子宫炎,子宫松弛和胞衣不下,然后继发成胎盘炎和子宫炎。
临床症状(1)完全胞衣不下:只见少部分胞衣是悬挂于阴门外,产道入手检查可摸到大部分胞衣仍滞留在阴道及子宫内,进一步检查可发现胞衣与子宫内膜子叶粘着,扣紧部分较多。24h后未将胞衣排出者,胞衣开始腐败并有恶臭味,临床检查时,产道及子宫内环境温度高,蓄积有炎性产物及发臭的胎水,有的似果冻样。病牛弓腰拘尾,不断努责做排尿状。体温开高至39.5℃以上,食欲减退,饮水正常。5d以上未排出者,体温升高至40℃以上,食欲废绝,全身症状明显。 (2)部分胞衣不下:大部分胞衣悬挂于阴门之外,病牛食欲正常,体温变化不明显。入手检查,可摸到少部分胞衣紧紧扣住母体胎盘子叶上或仅有孕角项端极小部分粘在子宫母体胎盘上。露垂于阴门外的胞衣初为浅灰红色,此后,由于污染而开始腐败,变为松软带有不洁的浅灰色并很快蔓延到子宫内的胞衣,此时阴道内不断地流出恶臭的褐色分泌物。部分胞衣不下时,大部胞衣脱落,仅有极小部分残留在子宫角的个别母体胎盘上,这只有在检查脱落是否完整,或经过3—4天后排出的恶露内有灰红色的胞衣块才被发现。在少数胞衣不下的母牛,由于胞衣腐败,恶露排出不畅滞留在子宫内,便于细菌生长繁殖,毒素被吸收,引起自体中毒,出现全身症状、体温升高、精神萎顿、食欲显著下降或废绝甚至可转化为脓毒败血症。
诊断
产后养殖牛从阴门脱出土红色尿膜绒毛膜,表面有许多大小不等的子叶,产后超过12小时此胎膜还未脱落时,可诊断为胞衣不下。由于胞衣的刺激作用,病牛常常表现拱背和努责。胞衣在产后一天之内就开始变性分解,夏天更易腐败。在此过程中,胎儿子叶腐烂液化,因而胎儿绒毛会逐渐地从母体腺窝中脱离出来。子宫颈不完全关闭,从阴道排出污红色恶臭液体,患牛卧下时排出量较多。液体内含胞衣碎块,特别是胞衣的血管不易腐烂,很容易观察到。
本病发生在新产之际,辨证要点除了全身症状之外,应注意本病常伴有阴道不同程度的出血。若伴阴道大量出血,可致血虚气脱而晕厥。有时阴道出血甚少,但胞宫内积血甚多,按压腹部或胞宫,可有大量血块和血液涌出,同样可因血虚气脱而晕厥。而且由于失血过多,血室正开,处理不当,可致邪毒感染,发生产后发热、产后腹痛等病。
现代医学的治疗方法主要有药物治疗和手术治疗。药物疗法包括:
1.当出现体温升高,产道有外伤或坏死时,应用抗生素做全身治疗。
2.在胞衣不下的早期阶段,常常采用肌肉注射抗生素的方法;当出现体温升高,产道创伤或坏死情况时,还应根据临床症状的轻重缓急,增大药量,或改为静脉注射,并配合支持疗法。特别是对小家畜,全身用药治疗胞衣不下是必不可少的。
3.分娩后一周内的牛,禁止导管灌注,易造成阴道穹窿和子宫壁穿孔。向子宫内投放四环素或其它抗生素,起到防止腐败、延缓溶解的作用,等待胞衣自行排出。药物应投放到子宫黏膜和胞衣之间。大家畜每次投药0.5-1g。
4.使用促进子宫收缩的药物,加快子宫内容物的排出。肌注或皮下注射OXT,牛40-80IU,2h后重复一次;这类制剂应在产后尽早使用,对分娩后超过24h或难产继发子宫弛缓者效果不佳。
西医治疗副作用大,可使体内正常菌群减少,导致维生素B缺乏、真菌繁殖,出现口干、咽炎、口角炎、舌炎、舌苔色暗或变色等副作用。
中医认为引起本病的机理是虚者由于气虚不能传送,实者由于血瘀阻碍或寒凝血滞,以致胞衣不下。中医将胞衣不下分为以下三种类型:
气虚型:素体虚弱,中气不足,或产时用力过度,或产程过长而耗伤气血,无力送出胞衣。主要证候是产儿后,胞衣久不下,小腹坠胀,有包块,按之不硬,阴道流血量多色淡,或有血块,神倦乏力,头晕眼花,心悸气短,面色觥白,舌淡,苔薄,脉缓弱。
血瘀型:素体虚弱,气不摄血,或素多忧郁,经脉失畅,血不归经,均可导致产创出血而瘀结胞中,胞衣阻滞而不下。主要证候是产儿后,胞衣久不下,小腹疼痛,有包块,拒按,阴道出血量多,色黯有块,血块下后痛减,舌紫黯,或有瘀斑紫点,苔薄,脉弦涩有力。
寒凝型:素体阳气不足,阴寒内盛,或产室寒温失宜,寒邪袭胞,以致气血凝滞,而胞衣不下。主要证候为产儿后,胞衣久不下,小腹冷痛,有包块,拒按,得温痛减,阴道流血量少,血色黯红,形寒肢冷,面色青白,舌黯苔白,脉沉紧。
中医治疗牛产后血瘀型胞衣不下不仅疗效好,且制作工艺简便,毒副作用小,能直达病灶,治愈后不易复发。
发明内容
本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具有活血化瘀、通利下胞功能,治疗牛产后血瘀型胞衣不下的同时,并且可提高牛免疫力,具有安全方便、无药物残留、无毒害、疗程短、功能全面,疗效显著等优势特点。
为了实现上述发明目的,本发明提供了一种用于治疗牛产后血瘀型胞衣不下的药物,所述药物包括以下原料药材:当归、西洋参、白芍、秋海棠根、石见穿、八角莲、丹参、紫草茸、马蹬草、牛马藤、泽兰、茜草、五灵脂、伴蛇莲、黄葵、鱼腥草、紫荆皮、莪术、白茅根、樗白皮、木通、路路通、马齿苋、通草、冬葵子、漏芦和甘草。
所述药物中各原料药材的重量份数为:当归15-25份、西洋参10-20份、白芍15-20份、秋海棠根20-25份、石见穿15-25份、八角莲6-10份、丹参8-18份、紫草茸13-17份、马蹬草15-25份、牛马藤15-20份、泽兰11-19份、茜草16-24份、五灵脂10-25份、伴蛇莲8-10份、黄葵12-18份、鱼腥草13-24份、紫荆皮16-27份、莪术15-25份、白茅根15-26份、樗白皮18-25份、木通10-15份、路路通19-23份、马齿苋10-16份、通草15-26份、冬葵子10-25份、漏芦8-17份和甘草10-25份。
所述药物中各原料药材的重量份数为:当归16份、西洋参12份、白芍17份、秋海棠根23份、石见穿18份、八角莲7份、丹参10份、紫草茸15份、马蹬草19份、牛马藤18份、泽兰16份、茜草21份、五灵脂16份、伴蛇莲9份、黄葵15份、鱼腥草19份、紫荆皮21份、莪术16份、白茅根24份、樗白皮20份、木通13份、路路通20份、马齿苋11份、通草17份、冬葵子19份、漏芦13份和甘草20份。
优选地,所述药物还包括枇杷核、大山黧豆、乌药、枸橘和娑罗子。
所述药物中各原料药材的重量份数为:当归15-25份、西洋参10-20份、白芍15-20份、秋海棠根20-25份、石见穿15-25份、八角莲6-10份、丹参8-18份、紫草茸13-17份、马蹬草15-25份、牛马藤15-20份、泽兰11-19份、茜草16-24份、五灵脂10-25份、伴蛇莲8-10份、黄葵12-18份、鱼腥草13-24份、紫荆皮16-27份、莪术15-25份、白茅根15-26份、樗白皮18-25份、木通10-15份、路路通19-23份、马齿苋10-16份、通草15-26份、冬葵子10-25份、漏芦8-17份、甘草10-25份、枇杷核16-26份、大山黧豆10-15份、乌药8-14份、枸橘10-22份和娑罗子15-20份。
所述药物中各原料药材的重量份数为:当归16份、西洋参12份、白芍17份、秋海棠根23份、石见穿18份、八角莲7份、丹参10份、紫草茸15份、马蹬草19份、牛马藤18份、泽兰16份、茜草21份、五灵脂16份、伴蛇莲9份、黄葵15份、鱼腥草19份、紫荆皮21份、莪术16份、白茅根24份、樗白皮20份、木通13份、路路通20份、马齿苋11份、通草17份、冬葵子19份、漏芦13份、甘草20份、枇杷核18份、大山黧豆11份、乌药9份、枸橘13份和娑罗子19份。
为了更好的实现上述发明目的,本发明提供了一种用于治疗牛产后血瘀型胞衣不下的药物的制备方法,当药物的剂型为粉针剂时,其制备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第一步,将所述原料药材按比例混合,放入超微粉碎机中粉碎成0.1~10μm体积平均粒径的微米级颗粒和粒径小于0.1μm体积平均粒径的纳米级颗粒组成的混合粉料,所述混合粉料的得粉率至少为95%;
第二步,在第一步获得的混合粉料中加入相对于所述混合粉料的质量3~5倍的醇浓度为85%~95%的乙醇,搅拌溶解获得乙醇溶液,将乙醇溶液在5℃~10℃的条件下静置24~36小时,采用渗漉法以每分钟1~2ml的速度缓缓渗漉,收集渗漉液,浓缩并干燥,并在此放入超微粉碎机中粉碎40~60分钟,获得0.1~10μm体积平均粒径的微米级颗粒和粒径小于0.1μm体积平均粒径的纳米级颗粒组成的混合粉料,所述混合粉料的得粉率至少为95%;
第三步,取第二步获得的混合粉料10g~20g,加入丙二醇30g~50g,加200ml注射用水,搅拌使其溶解,进一步加注射用水至1000ml,再加入1g~1.5g针用活性炭,充分搅拌30~50分钟;脱炭过滤;用0.22~0.24μm微孔滤膜过滤;冷冻干燥得无菌粉末,分装灌封。
为了更好的实现上述发明目的,本发明还提供了一种用于治疗牛产后血瘀型胞衣不下的药物的制备方法,当药物的剂型为汤剂时,其制备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一:将所述原料药材混合放入紫砂锅中,加入清水,至清水浸过药材上表面2-5cm,浸泡3-10小时;步骤二:将紫砂锅置于火上,武火煮沸后,改用文火慢煎30-50分钟至药液的剂量为100-300ml,过滤,得滤液a,备用; 步骤三:将剩余药渣再次加入清水,至清水浸过药材上表面2-3cm,浸泡3-10小时;步骤四:将紫砂锅置于火上,武火煮沸后,改用文火慢煎25-35分钟至药液的剂量为100-300ml,过滤,得滤液b,将滤液a和滤液b混合即可。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本发明的药物具活血化瘀、通利下胞的功效,主治牛产后血瘀型胞衣不下疗效好,且制作工艺简便,毒副作用小且给药方便,能直达病灶,疗程较短,治愈后不易复发,药剂易于制造,成本低廉。
具体实施方式
本发明以活血化瘀、通利下胞为治疗原则,治疗牛产后血瘀型胞衣不下的同时,提高牛免疫力,包括以下原料药材:当归、西洋参、白芍、秋海棠根、石见穿、八角莲、丹参、紫草茸、马蹬草、牛马藤、泽兰、茜草、五灵脂、伴蛇莲、黄葵、鱼腥草、紫荆皮、莪术、白茅根、樗白皮、木通、路路通、马齿苋、通草、冬葵子、漏芦和甘草;优选地,枇杷核、大山黧豆、乌药、枸橘和娑罗子。其中,当归、西洋参、白芍补血、补气以摄血下胞;秋海棠根、石见穿、八角莲、丹参、紫草茸、马蹬草、牛马藤、泽兰、茜草、五灵脂活血化瘀;伴蛇莲、黄葵、鱼腥草、紫荆皮解毒消肿;莪术、白茅根、樗白皮、木通活血行气,散结消肿;路路通、马齿苋、通草、冬葵子通利行水,滑润下胞;漏芦、路路通、通草通乳汁;甘草又调和诸药。诸药合用,共凑活血化瘀,通利下胞之功。枇杷核、大山黧豆、乌药、枸橘、娑罗子疏肝理气,化痰解郁。纵观全方,配伍严谨。
上述各原料药材的药理特性如下:
当归:味甘、辛、苦,性温,入肝、心、脾经,《注解伤寒论》:“脉者血之府,诸血皆属心,凡通脉者必先补心益血,故张仲景治手足厥寒,脉细欲绝者,用当归之苦温以助心血。”《本草新编》:“当归,味甘辛,气温,可升可降,阳中之阴,无毒。虽有上下之分,而补血则一。入心、脾、肝三脏。但其性甚动,入之补气药中则补气,入之补血药中则补血,无定功也。”具有补血活血,调经止痛、润汤通便的作用,用于血虚萎黄、眩晕心悸、月经不调、经闭痛经、虚寒腹痛、肠燥便秘、风湿痹痛、跌扑损伤、痈疽疮疡等证。
秋海棠根:味酸;涩。活血化瘀,止血,清热。治跌打损伤,吐血、咯血,痢疾,月经不调,崩漏,带下,淋浊,喉痛。
八角莲:甘、味苦,凉。归肺、肝经。清热解毒,活血化瘀。主治毒蛇咬伤,跌打损伤;外用治虫蛇咬伤,痈疮疖肿,淋巴结炎,腮腺炎,乳腺癌。
丹参:苦,微寒。归心、肝经。祛瘀止痛,活血通经,清心除烦。用于月经不调,经闭痛经,症瘕积聚,胸腹刺痛,热痹疼痛,疮疡肿痛,心烦不眠;肝脾肿大,心绞痛。
紫草茸:苦,寒。归肺;肝经。清热,凉血,解毒。用于斑疹不透,产后血晕,疮疡肿毒。消毒,止血,活血化瘀。用于血痨热,肿毒恶疮,瘀血不化。
马蹬草:为铁角蕨科植物过山蕨的全草。淡,平。归心经。活血化瘀;止血;解毒。主血栓闭塞性脉管炎;偏瘫;子宫出血;外伤出血;神经性皮炎;下肢溃疡。
牛马藤:甘,温。归肝;胃经。活血化瘀,祛风除湿,通经活络。活血调经;补血舒筋。主有经不调;痛经;闭经;产后血虚;贫血;风湿痹痛;四肢麻木;跌打损伤。
泽兰:苦、辛,微温。归肝、脾经。活血化瘀,行水消肿。用于月经不调,经闭,痛经,产后瘀血腹痛,水肿。
茜草:苦,寒。归肝经。凉血止血;活血化瘀。主血热咯血;吐血;衄血;尿血;便血;崩漏;经闭;产后瘀阻腹痛;跌打损伤;风湿痹痛;黄疸;疮痈;痔肿。
紫荆皮:苦,平。归肝、脾经。活血通经,消肿止痛,解毒。用于月经不调,血气疼痛,经水凝涩。
莪术:辛、苦,温。归肝、脾经。行气破血,消积止痛。用于燀瘕痞块,瘀血经闭,食积胀痛;早期宫颈癌。
白茅根:甘,寒。归肺、胃、膀胱经。凉血止血,清热利尿。用于血热吐血,衄血,尿血,热病烦渴,黄疸,水肿,热淋涩痛;急性肾炎水肿。
樗白皮:苦涩,寒。归心、肝、脾三经。治子宫出血及产后出血、子宫炎、肠炎、赤痢、肠出血、膀胱及尿道炎症、淋病等,有消炎、制泌、止血之功;又治神经痛及肝脏、脾脏等之疾患。
木通:苦,凉。归心、小肠、膀胱经。安心除烦,止渴退热。治健忘,明耳目,治鼻塞;通小肠,下水,破积聚血块,排脓,治疮疖,止痛,催生下胞,月候不匀,天行时疾,头痛目眩,羸劣乳结,及下乳。
黄葵:微甘;性寒。归心;肺经。清热解毒;下乳通便。主高热不退;肺热咳嗽;痢疾;大便秘结;产后乳汁不通;骨折;痈疮脓肿;无名肿毒及水炎烫伤。
石见穿:味辛、苦,性微寒。活血化瘀,清热利湿,散结消肿。主治痛经,湿热带下,肝硬化,肝癌,便血,湿热黄疸,风湿骨痛,跌打伤肿。全草入药,江苏一带用于治肝炎,面神经麻痹,乳腺炎,痈疖,痛经及骨痛等症,四川江津用根泡酒内服,可调经活血,广西用于去风湿及疮疥。附方石见穿作药用,远见于张仲景的《金匮玉函》,后来用者较少。但各书仍记载共功效。认为它是“肝脏血分”之药,“故治诸血病”。
伴蛇莲:别名拳参、鸡爪大王、马蜂七。为蓼科植物革叶蓼的根茎。涩微苦,平。《广西实用中草药新选》:“解毒,收敛,生肌。治毒蛇咬伤,汤火伤,痢疾,腹泻。”《广西药植名录》:“清热.收敛,去积,产后补血。治肠胃湿热,赤痢,口糜,痈肿,痔疮,火伤。”伴蛇莲主要有清热解毒、活血软坚、去积止痢、收敛生肌,解蛇毒。
冬葵子:甘,寒;入大小肠、膀胱经。行水滑肠,通乳,清热排脓。治二便不通,淋病,水肿,妇女乳汁不行,乳房肿痛。
马齿苋:性寒,味甘酸;入心、肝、脾、大肠经。《本草纲目》:“散血消肿,利肠滑胎,解毒通淋,治产后虚汗。”《开宝本草》:“服之长年不白。治痈疮,杀诸虫。生捣汁服,当利下恶物,去白虫。”功用清热解毒,利水去湿,散血消肿,除尘杀菌,消炎止痛,止血凉血。主治痢疾,肠炎,肾炎,产后子宫出血,便血,乳腺炎等病症。散血消肿,利肠滑胎,解毒通淋,治产后虚汗。
苏木:甘、咸、辛、凉;心、肝、胃、脾经。《日华子本草》:“治妇人血气心腹痛,月候不调及蓐劳。排脓止痛,消痈肿扑损瘀血,女人失音,血噤,赤白痢并后分急痛。”活血祛瘀,消肿定痛。如妇人血滞经闭,痛经,产后瘀阻心腹痛,产后血晕,痈肿,跌打损伤,破伤风。
五灵脂:甘,温。活血散瘀,炒炭止血。用于心腹淤血作痛,痛经,血瘀经闭,产后淤血腹痛;炒炭治崩漏下血;外用治跌打损伤,蛇、虫咬伤。五灵脂苦泄温通,“通利气脉”,“通则不痛。”故《本草经疏》谓之“血滞经脉,气不得行,攻刺疼痛等证,在所必用。”应用时,可单味服用,如《鸡峰普济方》治卒暴心痛,不可忍者,用本品为末,热酒或醋汤下。若与蒲黄相须而用,治血滞心痛及产后恶露不下,少腹作痛,其效益彰,如《经效方》失笑散。若与功兼活血行气之延胡索、没药和自然铜同用,以治血瘀气滞,脘痛如刺者,益增化瘀行气止痛之效,如《医学心悟》手拈散。近来常有用本品配活血、行气、通阳之品,治冠心病心绞痛者,亦有良好效果。用于崩漏下血诸证。五灵脂炒用有止血之效,且无留瘀之弊,出血夹瘀者用之,尤能化瘀止血,可单味内服。治血崩诸药不能止者,用五灵脂炒令烟尽为末,温酒调下,可“去故生新”。
白芍:味苦、酸,性微寒,入肝、脾经,有养血合营,柔肝止痛,平抑肝阳的作用,主要用于肝阴不足、肝阳上亢之头痛脑胀、眩晕耳鸣、烦躁易怒;肝血不足,营卫空虚之月经不调,崩中漏下;肝虚血滞湿阻之痛经;营卫不和,营阴外越之自汗盗汗;肝气郁结之脘腹胁肋疼痛,泻痢腹痛;肝阴亏虚,经脉失养之手足痉挛疼痛等证,芍药甙有抗菌、解热、抗炎、增加冠状动脉流量、改善心肌营养血流、扩张血管、对抗急性心肌缺血、抑制血小板聚集、镇静、镇痛、解痉、抗溃疡、调节血糖的作用。有抗血栓形成及保肝作用,对痢疾杆菌、伤寒杆菌、血溶性链球菌、肺炎双球菌、绿脓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有抑制作用。
通草:味甘、淡,性微寒;入肺、胃经。《日华子本草》:“明目,退热,催生,下胞,下乳。”《长沙药解》:“通经闭,疗黄疸,消痈疽,利鼻痈,除心烦。”清势利水,通乳。主淋症涩痛,小便不利,水肿,黄疸,湿温病,小便短赤,产后乳少,经闭,带下。用于湿温尿赤,淋病涩痛,水肿尿少,乳汁不下。
西洋参:味甘、微苦,性寒。能补气,养阴,清火。含十余种人参皂甙、少量挥发油、糖类、氨基酸、无机元素等。能调节中枢神经系统的兴奋与抑制,以抑制较为突出;能抗疲劳、抗缺氧、增强机体适应能力;有抗心律失常、抗心肌缺血、增强心肌收缩力的作用;有促进肾上腺皮质激素分泌的作用;能增强机体免疫功能;有抗利尿及止血作用。西洋参中的皂甙可以有效增强中枢神经,达到静心凝神、消除疲劳、增强记忆力等作用,可适用于失眠、烦躁、记忆力衰退及老年痴呆等症状。
鱼腥草:辛,微寒。归肺经。清热解毒,消痈排脓,利尿通淋。用于肺痈吐脓,痰热喘咳,热痢,热淋,痈肿疮毒。
路路通:苦,平;归肝、肾经。《纲目拾遗》:“枫果,树似白杨,内圆如蜂窝,即路路通。其性大能通行十二经穴,故《救生苦海》治水肿胀用之,以其能搜逐伏水也。”《现代实用中药》:“烧灰外用于皮肤湿癣、痔漏等,有收敛、消炎、消毒作用。”祛风活络,利水通经。用于关节痹痛,麻木拘挛,水肿胀满,乳少经闭。路路通具通利之性,功能行气宽中而止痛,在临床上用于脘腹胀痛、大便不爽等症,可与木香、乌药、枳壳等同用。本品又有利水消肿的功效,用于水肿,可与茯苓皮、桑白皮、冬瓜皮等配伍。
漏芦:味苦咸,寒;入胃、大肠经。《神农本草经》:“漏芦味苦咸寒。主皮肤热、恶创、疽痔、下乳汁……一名野蓝。生山谷。”《本草经疏》:"漏芦,苦能下泄,咸能软坚,寒能除热,寒而通利之药也。故主皮肤热,恶疮疽痔,湿痹,下乳汁。"清热解毒,排脓消肿,消痈,下乳,舒筋通脉。用于乳痈肿痛,痈疽发背,瘰疬疮毒,乳汁不通,湿痹拘挛,骨节疼痛、热毒血痢、痔疮出血。漏芦水浸剂,在试管内对许兰黄癣菌、星形奴卡菌等皮肤真菌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漏芦在临床上又可用于各种肿瘤。
甘草:性味甘,平。入脾、胃、肺经。《本经》曰:“主五脏六府寒热邪气,坚筋骨,长肌肉,倍力,金疮肿,解毒”。《药性论》曰:“主腹中冷痛,治惊痫,除腹胀满;补益五脏;制诸药毒;养肾气内伤,令痿;主妇人血沥腰痛;虚而多热;加而用之”。可益气补中,缓急止痛,润肺止咳,泻火解毒,调和诸药。主倦怠食少,肌瘦面黄,心悸气短,腹痛便溏,四肢挛急疼痛,脏躁,咳嗽气喘,咽喉肿痛,痈疮肿痛,及药物、食物中毒。用于脾胃虚弱,倦怠乏力,心悸气短,咳嗽痰多,脘腹、四肢挛急疼痛,痈肿疮毒,缓解药物毒性、烈性。西医药理发现,甘草剂有抗炎和抗变态反映的功能,因此在西医临床上主要作为缓和剂。缓解咳嗽,祛痰,治疗咽痛喉炎;甘草或甘草次酸有去氧皮质酮类作用,对慢性肾上腺皮质功能减退症有良好功效;甘草制剂能促进胃部粘液形成和分泌,延长上皮细胞寿命,有抗炎活性,常用于慢性溃疡和十二指肠溃疡的治疗;甘草的黄酮具有消炎、解痉和抗酸作用;甘草也是人丹的主要原料之一。
枇杷核:苦;平。归肾经。化痰止咳;疏肝行气;利水消肿。主咳嗽痰多;疝气;水肿;瘰疬。
大山黧豆:辛;温。归肝经。疏肝理气;调经止痛。主痛经;有经不调。主治子宫内膜炎及痛经。
乌药:辛,温。归肺、脾、肾、膀胱经。顺气止痛,温肾散寒。用于胸腹胀痛,气逆喘急,膀胱虚冷,遗尿尿频,疝气,痛经。枸橘:辛、苦,温。归肝、胃经。疏肝,和胃,理气,止痛。治胸腹胀满,胃痛,疝气,睾丸肿胀,乳房结核,子宫下垂,跌打损伤;解酒毒。
枸橘:辛、苦,温。肝;胃经。疏肝和胃;理气止痛;消积化滞。主胸胁胀满;脘腹胀痛;乳房结块;疝气疼痛;睾丸肿痛;跌打损伤;食积;便秘;子宫脱垂。
娑罗子:本品为七叶树科植物七叶树、浙江七叶树或天师栗的干燥成熟种子。甘,温。归肝、胃经。理气宽中,和胃止痛。用于胸腹胀闷,胃脘疼痛。
以下采用实施例来详细说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借此对本发明如何应用技术手段来解决技术问题,并达成技术效果的实现过程能充分理解并据以实施。
实施例1药物1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了一种用于治疗牛产后血瘀型胞衣不下的药物,由以下重量份数的原料药材制成:当归16g、西洋参12g、白芍17g、秋海棠根23g、石见穿18g、八角莲7g、丹参10g、紫草茸15g、马蹬草19g、牛马藤18g、泽兰16g、茜草21g、五灵脂16g、伴蛇莲9g、黄葵15g、鱼腥草19g、紫荆皮21g、莪术16g、白茅根24g、樗白皮20g、木通13g、路路通20g、马齿苋11g、通草17g、冬葵子19g、漏芦13g、甘草20g。
其制备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第一步,将所述原料药材按比例混合,放入超微粉碎机中粉碎成3μm体积平均粒径的微米级颗粒和粒径小于0.1μm体积平均粒径的纳米级颗粒组成的混合粉料,所述混合粉料的得粉率至少为95%;
第二步,在第一步获得的混合粉料中加入相对于所述混合粉料的质量4倍的醇浓度为90%的乙醇,搅拌溶解获得乙醇溶液,将乙醇溶液在9℃的条件下静置30小时,采用渗漉法以每分钟2ml的速度缓缓渗漉,收集渗漉液,浓缩并干燥,并在此放入超微粉碎机中粉碎50分钟,获得4μm体积平均粒径的微米级颗粒和粒径小于0.1μm体积平均粒径的纳米级颗粒组成的混合粉料,所述混合粉料的得粉率至少为95%;
第三步,取第二步获得的混合粉料15g,加入丙二醇40g,加200ml注射用水,搅拌使其溶解,进一步加注射用水至1000ml,再加入1.5g针用活性炭,充分搅拌40分钟;脱炭过滤;用0.23μm微孔滤膜过滤;冷冻干燥得无菌粉末,分装灌封。
实施例2药物2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了一种用于治疗牛产后血瘀型胞衣不下的药物,由以下重量份数的原料药材制成:当归16g、西洋参12g、白芍17g、秋海棠根23g、石见穿18g、八角莲7g、丹参10g、紫草茸15g、马蹬草19g、牛马藤18g、泽兰16g、茜草21g、五灵脂16g、伴蛇莲9g、黄葵15g、鱼腥草19g、紫荆皮21g、莪术16g、白茅根24g、樗白皮20g、木通13g、路路通20g、马齿苋11g、通草17g、冬葵子19g、漏芦13g、甘草20g、枇杷核18g、大山黧豆11g、乌药9g、枸橘13g、娑罗子19g。
其制备方法如下:
步骤一:将所述原料药材混合放入紫砂锅中,加入清水,至清水浸过药材上表面4cm,浸泡5小时;步骤二:将紫砂锅置于火上,武火煮沸后,改用文火慢煎40分钟至药液的剂量为150ml,过滤,得滤液a,备用; 步骤三:将剩余药渣再次加入清水,至清水浸过药材上表面4cm,浸泡5小时;步骤四:将紫砂锅置于火上,武火煮沸后,改用文火慢煎30分钟至药液的剂量为150ml,过滤,得滤液b,将滤液a和滤液b混合即可。
药物的毒性试验:
1、试验药物1
选取当归16g、西洋参12g、白芍17g、秋海棠根23g、石见穿18g、八角莲7g、丹参10g、紫草茸15g、马蹬草19g、牛马藤18g、泽兰16g、茜草21g、五灵脂16g、伴蛇莲9g、黄葵15g、鱼腥草19g、紫荆皮21g、莪术16g、白茅根24g、樗白皮20g、木通13g、路路通20g、马齿苋11g、通草17g、冬葵子19g、漏芦13g和甘草20g混合,粉碎成粉末;将获得粉末加入1400g冷水中浸泡25小时,以文火煎煮,煎煮时间为1.5小时,将煎煮液过滤,获得第一滤液,收集滤渣;将过滤获得的滤渣再次加入1400g冷水中,以文火煎煮3次,每次煎煮1小时,过滤并合并过滤液,获得第二滤液;合并两次滤液,减压浓缩除去部分水,获得汤剂,汤剂的生药浓度为3g/ml。
试验方法:选用SD大鼠,给予不同浓度(18.0、6.0、2.0g生药/kg)的本发明的药物添加剂的汤剂,每天灌胃一次,连续90天,末次给药后24小时各组活杀1/2动物(雌雄各半),其余1/2动物继续观察2周后活杀。试验期间观察动物的外观、一般行为、摄食量、体重变化,给药后90天和停药2周进行血液学(RBC、HB、网织红细胞、PLT、CT、WBC及分类)和血液生化(AST、ALT、ALP、Glu、BUN、Crca、TP、T.BIL、ALB、CHOL)、尿液生化、脏器系数、病理组织学等指标检查。试验结果表明:本发明的药物添加剂在高、中、低剂量组动物一般状态良好,外观体征、行为活动、进食量和体重增长均无异常变化;三个剂量组及对照组血液学检查、血液生化学、尿液生化检查均在正常范围,组间无显著差异;各组主要脏器组织病理学检查未见明显异常。上述指标停药2周后也未见改变。本试验用药剂量分别为临床用药剂量的180、60、20倍,根据试验结果本发明的药物制剂在高、中、低三个剂量(18.0、6.0、2.0g生药/kg)连续90天给药对大鼠无明显影响,无明确的毒性靶器官和敏感指标,恢复期观察也未见延迟性毒性反应,提示本发明的药物制剂临床应用的剂量安全性较高。
2、试验药物2
选取当归16g、西洋参12g、白芍17g、秋海棠根23g、石见穿18g、八角莲7g、丹参10g、紫草茸15g、马蹬草19g、牛马藤18g、泽兰16g、茜草21g、五灵脂16g、伴蛇莲9g、黄葵15g、鱼腥草19g、紫荆皮21g、莪术16g、白茅根24g、樗白皮20g、木通13g、路路通20g、马齿苋11g、通草17g、冬葵子19g、漏芦13g、甘草20g、枇杷核18g、大山黧豆11g、乌药9g、枸橘13g和娑罗子19g混合,粉碎成粉末;将获得粉末加入1400g冷水中浸泡25小时,以文火煎煮,煎煮时间为1.5小时,将煎煮液过滤,获得第一滤液,收集滤渣;将过滤获得的滤渣再次加入1400g冷水中,以文火煎煮3次,每次煎煮1小时,过滤并合并过滤液,获得第二滤液;合并两次滤液,减压浓缩除去部分水,获得汤剂,汤剂的生药浓度为3g/ml。
试验方法:选用SD大鼠,给予不同浓度(18.0、6.0、2.0g生药/kg)的本发明的药物添加剂的汤剂,每天灌胃一次,连续90天,末次给药后24小时各组活杀1/2动物(雌雄各半),其余1/2动物继续观察2周后活杀。试验期间观察动物的外观、一般行为、摄食量、体重变化,给药后90天和停药2周进行血液学(RBC、HB、网织红细胞、PLT、CT、WBC及分类)和血液生化(AST、ALT、ALP、Glu、BUN、Crca、TP、T.BIL、ALB、CHOL)、尿液生化、脏器系数、病理组织学等指标检查。试验结果表明:本发明的药物添加剂在高、中、低剂量组动物一般状态良好,外观体征、行为活动、进食量和体重增长均无异常变化;三个剂量组及对照组血液学检查、血液生化学、尿液生化检查均在正常范围,组间无显著差异;各组主要脏器组织病理学检查未见明显异常。上述指标停药2周后也未见改变。本试验用药剂量分别为临床用药剂量的180、60、20倍,根据试验结果本发明的药物制剂在高、中、低三个剂量(18.0、6.0、2.0g生药/kg)连续90天给药对大鼠无明显影响,无明确的毒性靶器官和敏感指标,恢复期观察也未见延迟性毒性反应,提示本发明的药物制剂临床应用的剂量安全性较高。
对比试验
山东枣庄某兽医站,2012年1月-2014年9月,接诊95头患牛,这些患牛均在娩出胎儿后12h以上发现症状:病牛弓腰拘尾,不断努责做排尿状,有的体温升高至39.5℃以上,食欲减退,精神萎顿,食欲显著下降,阴道内不断地流出恶臭的褐色分泌物;患牛小腹有包块,拒按,阴道出血量多,色黯有块,舌紫黯,苔薄,确诊为患血瘀型牛产后胞衣不下病。
选取60头患病牛,随机分成三组,分别为实施例组1、实施例组2和对照组,三组在体重、病情等方面均无显著差异,具有可比性。实施例组1、实施例组2和对照组分别使用本发明实施例1的粉针剂、实施例2的汤剂和传统药物进行治疗;其中,粉针剂采用肌肉注射,每次0.7mg/kg,一日二次;汤剂的使用方法是用250g红糖作药引子,兑温水灌服,每次一剂,一剂750ml,一日二次;传统药物为先用1‰的高锰酸钾溶液冲洗阴道,再向子宫内注入青霉素450万IU、土霉素250万IU,药物应放到子宫内膜和胞衣之间,为加速胞衣排出,可用乙烯雌酚10mg,垂体后叶素100IU子宫收缩药,每天一次。其中,痊愈:胞衣完全排出,精神正常,正常饮食;无效:临床症状没有改善甚至加重或死亡。结果如表1所示。
表1三实验组牛的治疗效果对照表
组别 | 总数 | 痊愈数 | 无效数 | 痊愈率 |
实施例组1 | 20头 | 20头 | 0头 | 100% |
实施例组2 | 20头 | 20头 | 0头 | 100% |
对照组 | 20头 | 17头 | 3头 | 85.0% |
从表1的数据可知:与传统药物相比,本发明实施例1和2的药物在治疗牛产后血瘀型胞衣不下方面具有疗效显著、价格低廉、无毒副作用的优势。
典型病例
2012年9月,山东德州某养牛场发现一母畜在娩出胎儿超过18h后,病牛弓腰拘尾,不断努责做排尿状,体温升高至39.5℃以上,继而出现精神萎顿、食欲显著下降,检查:阴道内不断地流出恶臭的褐色分泌物,阴道出血量多,色黯有块,舌紫黯,苔薄,确诊为患牛产后血瘀型胞衣不下病。立即注射本发明实施例1的粉针剂,每次0.7mg/kg,5小时后病牛胞衣全部排出,精神正常,症状明显改善,痊愈。随访2年,期间分娩一切正常。
2012年10月17日,济南济阳县某养牛场饲养的一头7岁黑色母牛产后胞衣不下。主诉:该牛分娩已25h,食欲不振,卧多立少,胞衣未排出。检查:患牛精神沉郁,见一尺左右的胞衣垂于阴门外,食欲减退,小腹有包块拒按,阴道出血量多,色黯有块,舌紫黯,苔薄,确诊为患牛产后血瘀型胞衣不下病。立即灌服本发明实施例2的汤剂,用250g红糖作药引子,兑温水灌服汤剂一剂。服药后4.5小时胞衣排出,精神正常,症状痊愈。随访2年,期间分娩一切正常。
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的较佳实施例,并不用以限制本发明,凡在本发明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10)
1.用于治疗牛产后血瘀型胞衣不下的药物,其特征在于,所述药物包括以下原料药材:当归、西洋参、白芍、秋海棠根、石见穿、八角莲、丹参、紫草茸、马蹬草、牛马藤、泽兰、茜草、五灵脂、伴蛇莲、黄葵、鱼腥草、紫荆皮、莪术、白茅根、樗白皮、木通、路路通、马齿苋、通草、冬葵子、漏芦和甘草。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用于治疗牛产后血瘀型胞衣不下的药物,其特征在于,所述药物中各原料药材的重量份数为:当归15-25份、西洋参10-20份、白芍15-20份、秋海棠根20-25份、石见穿15-25份、八角莲6-10份、丹参8-18份、紫草茸13-17份、马蹬草15-25份、牛马藤15-20份、泽兰11-19份、茜草16-24份、五灵脂10-25份、伴蛇莲8-10份、黄葵12-18份、鱼腥草13-24份、紫荆皮16-27份、莪术15-25份、白茅根15-26份、樗白皮18-25份、木通10-15份、路路通19-23份、马齿苋10-16份、通草15-26份、冬葵子10-25份、漏芦8-17份和甘草10-25份。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用于治疗牛产后血瘀型胞衣不下的药物,其特征在于,所述药物中各原料药材的重量份数为:当归16份、西洋参12份、白芍17份、秋海棠根23份、石见穿18份、八角莲7份、丹参10份、紫草茸15份、马蹬草19份、牛马藤18份、泽兰16份、茜草21份、五灵脂16份、伴蛇莲9份、黄葵15份、鱼腥草19份、紫荆皮21份、莪术16份、白茅根24份、樗白皮20份、木通13份、路路通20份、马齿苋11份、通草17份、冬葵子19份、漏芦13份和甘草20份。
4.根据权利要求1-3任一项所述的用于治疗牛产后血瘀型胞衣不下的药物,其特征在于,所述药物还包括枇杷核、大山黧豆、乌药、枸橘和娑罗子。
5.根据权利要求1-4任一项所述的用于治疗牛产后血瘀型胞衣不下的药物,其特征在于,所述药物中各原料药材的重量份数为:当归15-25份、西洋参10-20份、白芍15-20份、秋海棠根20-25份、石见穿15-25份、八角莲6-10份、丹参8-18份、紫草茸13-17份、马蹬草15-25份、牛马藤15-20份、泽兰11-19份、茜草16-24份、五灵脂10-25份、伴蛇莲8-10份、黄葵12-18份、鱼腥草13-24份、紫荆皮16-27份、莪术15-25份、白茅根15-26份、樗白皮18-25份、木通10-15份、路路通19-23份、马齿苋10-16份、通草15-26份、冬葵子10-25份、漏芦8-17份、甘草10-25份、枇杷核16-26份、大山黧豆10-15份、乌药8-14份、枸橘10-22份和娑罗子15-20份。
6.根据权利要求1-5任一项所述的用于治疗牛产后血瘀型胞衣不下的药物,其特征在于,所述药物中各原料药材的重量份数为:当归16份、西洋参12份、白芍17份、秋海棠根23份、石见穿18份、八角莲7份、丹参10份、紫草茸15份、马蹬草19份、牛马藤18份、泽兰16份、茜草21份、五灵脂16份、伴蛇莲9份、黄葵15份、鱼腥草19份、紫荆皮21份、莪术16份、白茅根24份、樗白皮20份、木通13份、路路通20份、马齿苋11份、通草17份、冬葵子19份、漏芦13份、甘草20份、枇杷核18份、大山黧豆11份、乌药9份、枸橘13份和娑罗子19份。
7.根据权利要求1-6任一项所述的用于治疗牛产后血瘀型胞衣不下的药物,其特征在于,所述药物的剂型为粉针剂,其制备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第一步,将所述原料药材按比例混合,放入超微粉碎机中粉碎成0.1~10μm体积平均粒径的微米级颗粒和粒径小于0.1μm体积平均粒径的纳米级颗粒组成的混合粉料,所述混合粉料的得粉率至少为95%;
第二步,在第一步获得的混合粉料中加入相对于所述混合粉料的质量3~5倍的醇浓度为85%~95%的乙醇,搅拌溶解获得乙醇溶液,将乙醇溶液在5℃~10℃的条件下静置24~36小时,采用渗漉法以每分钟1~2ml的速度缓缓渗漉,收集渗漉液,浓缩并干燥,并在此放入超微粉碎机中粉碎40~60分钟,获得0.1~10μm体积平均粒径的微米级颗粒和粒径小于0.1μm体积平均粒径的纳米级颗粒组成的混合粉料,所述混合粉料的得粉率至少为95%;
第三步,取第二步获得的混合粉料10g~20g,加入丙二醇30g~50g,加200ml注射用水,搅拌使其溶解,进一步加注射用水至1000ml,再加入1g~1.5g针用活性炭,充分搅拌30~50分钟;脱炭过滤;用0.22~0.24μm微孔滤膜过滤;冷冻干燥得无菌粉末,分装灌封。
8.根据权利要求1-6任一项所述的用于治疗牛产后血瘀型胞衣不下的药物,其特征在于,所述药物的剂型为汤剂,其制备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一:将所述原料药材混合放入紫砂锅中,加入清水,至清水浸过药材上表面2-5cm,浸泡3-10小时;步骤二:将紫砂锅置于火上,武火煮沸后,改用文火慢煎30-50分钟至药液的剂量为100-300ml,过滤,得滤液a,备用; 步骤三:将剩余药渣再次加入清水,至清水浸过药材上表面2-3cm,浸泡3-10小时;步骤四:将紫砂锅置于火上,武火煮沸后,改用文火慢煎25-35分钟至药液的剂量为100-300ml,过滤,得滤液b,将滤液a和滤液b混合即可。
9.一种如权利要求1-6任一项所述的用于治疗牛产后血瘀型胞衣不下的药物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药物的剂型为粉针剂,其制备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第一步,将所述原料药材按比例混合,放入超微粉碎机中粉碎成0.1~10μm体积平均粒径的微米级颗粒和粒径小于0.1μm体积平均粒径的纳米级颗粒组成的混合粉料,所述混合粉料的得粉率至少为95%;
第二步,在第一步获得的混合粉料中加入相对于所述混合粉料的质量3~5倍的醇浓度为85%~95%的乙醇,搅拌溶解获得乙醇溶液,将乙醇溶液在5℃~10℃的条件下静置24~36小时,采用渗漉法以每分钟1~2ml的速度缓缓渗漉,收集渗漉液,浓缩并干燥,并在此放入超微粉碎机中粉碎40~60分钟,获得0.1~10μm体积平均粒径的微米级颗粒和粒径小于0.1μm体积平均粒径的纳米级颗粒组成的混合粉料,所述混合粉料的得粉率至少为95%;
第三步,取第二步获得的混合粉料10g~20g,加入丙二醇30g~50g,加200ml注射用水,搅拌使其溶解,进一步加注射用水至1000ml,再加入1g~1.5g针用活性炭,充分搅拌30~50分钟;脱炭过滤;用0.22~0.24μm微孔滤膜过滤;冷冻干燥得无菌粉末,分装灌封。
10.一种如权利要求1-6任一项所述的用于治疗牛产后血瘀型胞衣不下的药物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药物的剂型为汤剂,其制备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一:将所述原料药材混合放入紫砂锅中,加入清水,至清水浸过药材上表面2-5cm,浸泡3-10小时;步骤二:将紫砂锅置于火上,武火煮沸后,改用文火慢煎30-50分钟至药液的剂量为100-300ml,过滤,得滤液a,备用; 步骤三:将剩余药渣再次加入清水,至清水浸过药材上表面2-3cm,浸泡3-10小时;步骤四:将紫砂锅置于火上,武火煮沸后,改用文火慢煎25-35分钟至药液的剂量为100-300ml,过滤,得滤液b,将滤液a和滤液b混合即可。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510878036.4A CN105267895A (zh) | 2015-12-04 | 2015-12-04 | 用于治疗牛产后血瘀型胞衣不下的药物及其制备方法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510878036.4A CN105267895A (zh) | 2015-12-04 | 2015-12-04 | 用于治疗牛产后血瘀型胞衣不下的药物及其制备方法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05267895A true CN105267895A (zh) | 2016-01-27 |
Family
ID=5513828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1510878036.4A Pending CN105267895A (zh) | 2015-12-04 | 2015-12-04 | 用于治疗牛产后血瘀型胞衣不下的药物及其制备方法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105267895A (zh) |
Cited By (1)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9633138A (zh) * | 2019-01-24 | 2019-04-16 | 黑龙江八农垦大学 | 一种预警奶牛胎衣不下的生物标志物及其应用 |
Cit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1653477A (zh) * | 2008-08-22 | 2010-02-24 | 天津生机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 治疗奶牛胎衣不下的中兽药注射液及其制备方法 |
-
2015
- 2015-12-04 CN CN201510878036.4A patent/CN105267895A/zh active Pending
Patent Cit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1653477A (zh) * | 2008-08-22 | 2010-02-24 | 天津生机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 治疗奶牛胎衣不下的中兽药注射液及其制备方法 |
Non-Patent Citations (1)
Title |
---|
谢家声等: "奶牛胎衣不下的饲养管理及中药防治方法", 《新农业》 * |
Cited By (1)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9633138A (zh) * | 2019-01-24 | 2019-04-16 | 黑龙江八农垦大学 | 一种预警奶牛胎衣不下的生物标志物及其应用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03007234B (zh) | 一种治疗子宫内膜异位引起痛经的中药制剂及其制备方法 | |
CN103520572B (zh) | 一种用于治疗特应性皮炎的中药组合物及其制备方法 | |
CN102755596B (zh) | 一种治疗痰湿型乳腺增生的中药及制备方法 | |
CN104958607A (zh) | 一种治疗妇女更年期灼口综合征的中药组合物及方法 | |
CN103432559B (zh) | 一种治疗血滞型月经减少及痛经的中药组合物及其制备方法和用途 | |
CN105213941A (zh) | 一种用于治疗小儿腹泻的中药组合物及其制备方法 | |
CN102846824B (zh) | 一种治疗寒湿血瘀阻络型糖尿病足的中药组合物及其制备方法 | |
CN102178781B (zh) | 一种治疗阴囊湿疹的中药组合物及其制备方法 | |
CN101417087B (zh) | 一种治疗妇科产后疾病的药物及其制备方法 | |
CN105325714A (zh) | 一种牛配合饲料及其制备方法 | |
CN103007145B (zh) | 一种治疗小儿轮状病毒肠炎的中药组合物及其制备方法 | |
CN105031013A (zh) | 一种治疗腰椎骨质增生的药物及其制备方法 | |
CN105079676A (zh) | 一种治疗脂肪肝的药物及其制备方法 | |
CN104815265A (zh) | 用于治疗牛肺水肿的药物组合物及其制备方法 | |
CN102805825B (zh) | 一种治疗皮肤瘙痒症的药物及其制备方法 | |
CN104887950A (zh) | 一种治疗乳痈的中药组合物 | |
CN105267895A (zh) | 用于治疗牛产后血瘀型胞衣不下的药物及其制备方法 | |
CN104906502A (zh) | 一种用于治疗鸡伤热的药物组合物及其制备方法 | |
CN104056224A (zh) | 一种治疗习惯性流产的药物及其制备方法 | |
CN102600388B (zh) | 一种治疗牲畜胎动不安的中草药组合物 | |
CN106692858A (zh) | 一种治疗胎动不安的药物及其制备方法 | |
CN106177857A (zh) | 一种治疗习惯性流产的药物及其制备方法 | |
CN105435034A (zh) | 一种治疗咯血的药物及其制备方法 | |
CN105456933A (zh) | 一种活血化瘀、通经活络的中药及其制备方法 | |
CN104940777A (zh) | 一种治疗肝旺脾弱型经行泄泻的冲剂及其制备方法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C06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C10 |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RJ01 | Rejection of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after publication | ||
RJ01 | Rejection of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after publication |
App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2016012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