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自动包装设备的分料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包装机械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自动包装设备的分料装置。
背景技术
自动包装设备是实现物料自动包装的机械设备。自动包装设备通常设有分料装置,以用来将物料分开包装。现有技术的一种用于对注塑零件进行包装的装置,如公告号CN203779779U所披露的,其分料装置是在接料槽的底部设有多个导向管,用来将注塑零件导向接料槽下方的收料篮中的不同收料槽中。这种自动包装设备中的导向管无法设置较多,因为,分布在周边的导向管由于需要与底部的多个收料槽相配合,收料槽通常较大,这样,导向管与水平面的夹角就比较小,当收料槽较远时,导向管接近于水平设置,容易造成卡料;因而,现有的这种结构限定了导向管的数量,也就是说限定了收料槽的数量。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克服现有技术之不足,提供一种自动包装设备的分料装置,利用对分料装置的结构改进,可以匹配于较多的收料装置,而不会造成卡料的现象。
本发明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自动包装设备的分料装置,包括复数个分腔管和固定支架,各个分腔管分别固定在所述固定支架上并使各个分腔管呈倾斜设置;在固定支架的下方匹配有自动包装设备的收料装置;在复数个分腔管中,各个分腔管与水平面所构成的夹角大于或等于30°;所述分料装置还包括输送带,所述输送带的一端设在所述复数个分腔管中处于周边的分腔管的底端下方,所述输送带的另一端设在收料装置的上方。
所述复数个分腔管的底端呈矩阵分布方式。
所述输送带的一端设在呈矩阵分布方式的复数个分腔管中处于相对的两侧边的分腔管的底端下方,所述输送带的另一端设在所述相对的两侧边的靠外侧的对应收料装置的上方。
在收料装置中匹配有复数个收料槽,所述输送带上设有复数条与收料装置的收料槽相对应的输送通道,相邻的输送通道之间通过挡板相隔。
在收料装置中匹配有复数个收料槽,所述输送带分设为复数条与收料装置的收料槽相对应的输送条,各输送条之间呈同一水平或上下错位设置。
所述复数个分腔管分别分为复数个上分腔管和复数个下分腔管,所述复数个上分腔管和复数个下分腔管分别通过上固定部件和下固定部件的固定组成上分腔机构和下分腔机构;所述下分腔机构固定在所述固定支架的下部,并使所述下分腔管的下端伸向固定支架的下方,所述输送带的一端设在对应的下分腔管的底端下方。
所述上分腔机构可拆卸地固定在固定支架的上部,并使各个上分腔管的下端分别与对应的下分腔管的上端相互对接。
所述上分腔管的下端与对应的下分腔管的上端相互对接为上分腔管的下端与下分腔管的上端相切或者上分腔管的下端伸入下分腔管的上端的管腔中。
所述上固定部件包括第一固定板和第二固定板;所述第一固定板设在第二固定板的上方,所述复数个上分腔管的两端分别与第一固定板、第二固定板相固定,并使各个上分腔管呈倾斜设置;所述下固定部件包括第三固定板和第四固定板;所述第三固定板设在第四固定板的上方,所述复数个下分腔管的两端分别与第三固定板、第四固定板相固定,并使各个下分腔管呈倾斜设置。
所述第一固定板设有第一安装孔,所述上分腔机构通过第一安装孔与可拆卸紧固件的配合可拆卸地安装在固定支架的上部;所述第三固定板设有第二安装孔,所述下分腔机构通过第二安装孔与紧固件的配合固定在固定支架的下部。
本发明的一种自动包装设备的分料装置,设计时,通过在处于周边的分腔管的底端下方增设输送带,可以增加分腔管或下分腔管的倾斜角度,避免卡料;上分腔管、下分腔管的配备数量为M*N,即呈矩阵分布方式。而上分腔管可以根据零件的大小及模具腔数设置不同的规格,当需要时可以更换上分腔机构。
与现有技术相比较,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
1、由于采用了将分腔管或下分腔管设计成与水平面所构成的夹角大于或等于30°并且增加输送带,所述输送带的一端设在所述复数个分腔管或下分腔管中处于周边的分腔管或下分腔管的底端下方,所述输送带的另一端设在收料装置的上方,通过增设输送带,可以减小分腔管或下分腔管的倾斜角度,避免卡料。
2、由于采用了将分料装置设计为上分腔机构和下分腔机构,且下分腔机构固定在固定支架的下部,并使下分腔管的下端呈矩阵分布方式伸向固定支架的下方;上分腔机构则可拆卸地固定在固定支架的上部,并使各个上分腔管的下端分别与对应的下分腔管的上端相互对接。本发明的这种结构,上分腔管的管径可以变换,采用不同的注塑模具时,通过更换上分腔机构,以变换上分腔管的管径尺寸,使得自动包装设备能够满足各种模具型号,从而提高了自动包装设备的适配性,降低了成本。
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发明作进一步详细说明;但本发明的一种自动包装设备的分料装置不局限于实施例。
附图说明
图1是实施例本发明的立体构造示意图;
图2是实施例本发明的主视图;
图3是实施例本发明的俯视图;
图4是实施例本发明的使用状态示意图;
图5是实施例本发明的分腔机构的立体构造示意图;
图6是实施例本发明的分腔机构的主视图;
图7是实施例本发明的分腔机构的俯视图;
图8是沿图6中A-A线的剖视图;
图9是实施例本发明的上分腔机构的立体构造示意图;
图10是实施例本发明的上分腔机构的正视图;
图11是实施例本发明的上分腔机构的侧视图;
图12是沿图11中B-B线的剖视图;
图13是实施例本发明的下分腔机构的立体构造示意图;
图14是实施例本发明的下分腔机构的正视图;
图15是实施例本发明的下分腔机构的侧视图;
图16是沿图15中C-C线的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实施例
参见图1至图16所示,本发明的一种自动包装设备的分料装置,包括复数个分腔管和固定支架1,各个分腔管分别固定在所述固定支架1上并使各个分腔管呈倾斜设置;所述复数个分腔管的底端呈矩阵分布方式;在复数个分腔管中,各个分腔管与水平面所构成的夹角大于或等于30°;所述分料装置还包括输送带4,所述输送带4的一端设在所述复数个分腔管中处于周边的分腔管的底端下方,所述输送带4的另一端设在收料装置5的上方。
本实施例中,所述输送带4的一端是设在呈矩阵分布方式的复数个分腔管中处于相对的两侧边的分腔管的底端下方,所述输送带4的另一端设在所述相对的两侧边的靠外侧的对应收料装置5的上方。也就是说,在复数个分腔管的两侧边各有一个输送带。
所述复数个分腔管分别分为复数个上分腔管21和复数个下分腔管31,所述复数个上分腔管21和复数个下分腔管31分别通过上固定部件和下固定部件的固定组成上分腔机构2和下分腔机构3;所述下分腔机构3固定在所述固定支架1的下部,并使所述下分腔管31的下端呈矩阵分布方式伸向固定支架1的下方,所述输送带4的一端设在所述复数个下分腔管31中处于周边的下分腔管31的底端下方,也就是呈矩阵分布方式的复数个下分腔管31中处于相对的两侧边的下分腔管31的底端下方,所述输送带4的另一端设在收料装置5的上方,也就是靠外侧的对应收料装置5的上方;所述上分腔机构2可拆卸地固定在固定支架1的上部,并使各个上分腔管21的下端分别与对应的下分腔管31的上端相互对接。
在收料装置5中匹配有复数个收料槽51,所述输送带4上设有复数条与收料装置5的收料槽51相对应的输送通道,相邻的输送通道之间通过挡板41相隔,避免混料。
当然,也可以是另一种结构,所述输送带4分设为复数条与收料装置的收料槽相对应的输送条,各输送条之间呈同一水平或上下错位设置。即输送带4的输送条可以是左右错开设置,也可上下错开设置,或者是左右错开结合上下错开。通过各输送条之间呈同一水平设置,避免混料。此外,通过各输送条之间上下错开设置或者左右错开结合上下错开,使得分料装置各部件设置紧凑,实现小型化。
所述上分腔管21的下端与对应的下分腔管31的上端相互对接为上分腔管21的下端与下分腔管31的上端相切。
当然,也可以是另一种结构,即所述上分腔管21的下端与对应的下分腔管31的上端相互对接为上分腔管21的下端伸入下分腔管31的上端的管腔中。
所述上固定部件包括第一固定板22和第二固定板23;所述第一固定板22设在第二固定板23的上方,所述复数个上分腔管21的两端分别与第一固定板22、第二固定板23相固定,并使各个上分腔管21呈倾斜设置。
所述第一固定板22的长度尺寸大于第二固定板23的长度尺寸,所述第一固定板22的宽度尺寸小于第二固定板23的宽度尺寸。
所述第一固定板22设有第一安装孔221,所述上分腔机构2通过第一安装孔221与可拆卸紧固件(如螺丝、螺帽、螺栓、螺钉等)的配合可拆卸地安装在固定支架1的上部。
所述下固定部件包括第三固定板32和第四固定板33;所述第三固定板32设在第四固定板33的上方,所述复数个下分腔管31的两端分别与第三固定板32、第四固定板33相固定,并使各个下分腔管31呈倾斜设置。
上分腔管21、下分腔管31的数量较大时,通过分别调整上分腔管21与下分腔管31的倾斜位置使得上分腔管21的下端与下分腔管31的上端对接为上分腔管21的下端与下分腔管31的上端相切或上分腔管21的下端伸入下分腔管31的上端的管腔中,使得分料装置各部件设置紧凑,进而实现小型化。
所述第三固定板32的长度尺寸大于第四固定板33的长度尺寸,所述第三固定板32的宽度尺寸小于第四固定板33的宽度尺寸。
所述第三固定板32设有第二安装孔321,所述下分腔机构3通过第二安装孔321与紧固件(如螺丝、螺帽、铆钉、螺钉、螺栓等)的配合固定在固定支架1的下部。下分腔机构3的固定方式还可以是下分腔机构通过铆压或焊接方式固定在固定支架的下部。
本发明的一种自动包装设备的分料装置,设计时,通过在处于周边的分腔管的底端下方增设输送带4,可以减小下分腔管31的倾斜角度(即增大下分腔管31与水平面所构成的夹角),避免卡料;上分腔管21、下分腔管32的配备数量为M*N,即呈矩阵分布方式。而上分腔管21可以根据零件的大小及模具腔数设置不同的规格,当需要时可以更换上分腔机构2。
上述只是本发明的较佳实施例,并非对本发明作任何形式上的限制。虽然本发明已以较佳实施例揭露如上,然而并非用以限定本发明。任何熟悉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在不脱离本发明技术方案范围的情况下,都可利用上述揭示的技术内容对本发明技术方案作出许多可能的变动和修饰,或修改为等同化的等效实施例。因此,凡是未脱离本发明技术方案的内容,依据本发明技术实质对以上实施例所做的任何简单修改、等同变化及修饰,均应落在本发明技术方案保护的范围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