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5221289A - 一种高低分区分层稀薄燃烧发动机用汽缸盖 - Google Patents

一种高低分区分层稀薄燃烧发动机用汽缸盖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5221289A
CN105221289A CN201510633180.1A CN201510633180A CN105221289A CN 105221289 A CN105221289 A CN 105221289A CN 201510633180 A CN201510633180 A CN 201510633180A CN 105221289 A CN105221289 A CN 105221289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ombustion
cylinder head
dividing plate
district
scal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510633180.1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汪辉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Individual
Original Assignee
Individual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Individual filed Critical Individual
Priority to CN201510633180.1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05221289A/zh
Publication of CN105221289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5221289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Classification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T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RELATED TO TRANSPORTATION
    • Y02T10/00Road transport of goods or passengers
    • Y02T10/10Internal combustion engine [ICE] based vehicles
    • Y02T10/12Improving ICE efficiencies

Landscapes

  • Combustion Methods Of Internal-Combustion Engine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高低分区分层稀薄燃烧发动机用汽缸盖,包括设置于汽缸盖的顶部位置处的汽缸盖分区隔板,汽缸盖分区隔板将汽缸盖的燃烧室隔离成小燃烧区和大燃烧区;大燃烧区的顶部高于小燃烧区的顶部,从而使得大燃烧区的顶部和小燃烧区的顶部形成台阶形状。本发明的汽缸盖,实现了发动机在汽车怠速、小负荷时提高了发动机内燃油的燃烧效率,降低了发动机排除的废气和油耗,从而提高了汽车在行驶时的环保性能和减少了其使用成本。

Description

一种高低分区分层稀薄燃烧发动机用汽缸盖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发动机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高低分区分层稀薄燃烧发动机用汽缸盖。
背景技术
目前,汽车发动机多为往复式活塞发动机,往复式活塞发动机是汽车上应用最多的发动机,但存在以下不足之处:(1)在怠速完全关闭节气门,只有很少空气通过节气门怠速通道进入气缸,使吸气时形成很大的真空度,必然会使进气消耗的能量增大,增大泵气损失;同时由于此时进气管的真空度很大,在进气门开启时,气缸内的压力高于进气管压力,废气膨胀进入进气管,在吸气冲程时,这些废气和新混合气同时吸入气缸,为了保证这种经废气稀释过的混合气能正常燃烧,就必须供给更多的燃油,把混合气加浓,必然增大油耗;(2)在小负荷时,节气门的开度很小,使吸气时形成较大的真空度,在进气门开启时,气缸内的压力高于进气管压力,在吸气冲程时,同样有部分废气膨胀进入进气管,为了保证这种经废气稀释过的混合气能正常燃烧,同样要供给较多的燃油,增大了油耗;(3)常规汽油机其混合气是均质,一般只能在空燃比12~17范围内工作,为了防止发生爆燃,采用较低的压缩比,导致热效率较低;(4)采用进气管节流方式对混合气充量进行量调节,使得泵气损失较大,在化学计量比附近燃烧,使得NOx排放较高。
专利申请号为201410784209.1,名称为一种分区分层稀薄燃烧发动机用汽缸盖,汽缸盖上设置了汽缸盖分区隔板,汽缸盖分区隔板将气缸的燃烧室隔离成小燃烧区和大燃烧区;实现了发动机在汽车怠速、小负荷时,提高发动机内燃油的燃烧效率,降低发动机排除的废气和油耗,从而提高汽车在行驶时的环保性能和减少其使用成本。
但是上述问题1-4得不到充分的解决。
发明内容
为了克服上述现有技术的不足,本发明提供了一种高低分区分层稀薄燃烧发动机用汽缸盖,其目的在于实现发动机在汽车怠速、小负荷时,提高发动机内燃油的燃烧效率,降低发动机排除的废气和油耗,从而提高汽车在行驶时的环保性能和减少其使用成本。
本发明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高低分区分层稀薄燃烧发动机用汽缸盖,包括设置于汽缸盖的顶部位置处的汽缸盖分区隔板,汽缸盖分区隔板将汽缸盖的燃烧室隔离成小燃烧区和大燃烧区;大燃烧区的顶部高于小燃烧区的顶部,从而使得大燃烧区的顶部和小燃烧区的顶部形成台阶形状。
本发明的进一步改进在于,大燃烧区的顶部高出小燃烧区的顶部的距离为1-5cm。
本发明的进一步改进在于,大燃烧区的顶部高出小燃烧区的顶部的距离为2cm。
本发明的进一步改进在于,汽缸盖分区隔板双侧分别设置有球形弧面;汽缸盖内还设有活塞,活塞与小燃烧区和大燃烧区之间设有活塞顶部分区隔板;活塞顶部分区隔板靠近汽缸盖分区隔板处设置有向上延伸的凸起;两个球形弧面与活塞顶部分区隔板、凸起围成两个半橄榄球形大、小燃烧区。
本发明的进一步改进在于,活塞顶部分区隔板的凸起的高度为0.2-0.8cm。
本发明的进一步改进在于,汽缸盖分区隔板与活塞顶部分区隔板的凸起8间保持0.5~1.0mm的间隙。
本发明的进一步改进在于,大燃烧区靠近其顶部位置的内侧分别设有向下凸起的挤气凸起,挤气凸起的底面形成挤气面。
本发明的进一步改进在于,大燃烧区和小燃烧区的容积比为51:49至70:30。
本发明的进一步改进在于,大燃烧区和小燃烧区的容积比为65:35。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1.在怠速、小负荷、中等负荷时,由于是只使用其中一个燃烧区工作,该工作燃烧区与另一个不工作燃烧区是分隔开的,工作燃烧区容积小,从点火到燃烧完成时间里,产生的热量能使气体只在小容积燃烧区内膨胀,因此比传统发动机的压力大大高,压力升高率大大提高,使热功转化率有很大的提高;
2、在怠速、小负荷、中等负荷时,不点火做功的燃烧区充入的是废气,即使气缸内处于高温,也不易使这些废气再产生NOx,比其它稀燃发动机大大减少了污染气体的排放;
3、在活塞在上行进行压缩冲程时,汽缸盖的挤气面、汽缸盖的分区隔板与活塞顶部之间能形成一个挤气作用,在大燃烧区和小燃烧区都形成一定强度的气体流动,形成快速燃烧,降低对辛烷值的要求;
4、本发动机是在现有四气门发动机成熟技术上的改进,因此研发试验成本低,资金投入少,开发风险小。
本发明的一种高低分区分层稀薄燃烧发动机用汽缸盖,实现了发动机在汽车怠速、小负荷时提高了发动机内燃油的燃烧效率,降低了发动机排除的废气和油耗,从而提高了汽车在行驶时的环保性能和减少了其使用成本。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发动机汽缸内活塞构造和汽缸盖的一个实施例的构造示意图;
图2为图1的实施例中的活塞和活塞环的构造示意图;
图3为图1的实施例中的汽缸盖的内部设置有汽缸盖分区隔板的一个实施例的构造示意图;
图4为图1的实施例中的发动机汽缸盖的内部设置有挤气面和形成的挤气流的一个实施例的示意图;
图5为使用本发明的汽缸盖的发动机控制装置示意图;
图6为使用本发明的汽缸盖的发动机的吸气冲程时形成四股滚流示意图;
图7为使用本发明的汽缸盖的发动机的小燃烧区吸入可燃混合气时各种气体分层示意图;
图8为使用本发明的汽缸盖的发动机的压缩冲程完成时小燃烧区工作时不同气体的分层示意图;
图9为图1的实施例的大燃烧区吸入可燃混合气时各种气体分层示意图;
图10为使用本发明的汽缸盖的发动机的压缩冲程完成时大燃烧区工作时不同气体的分层示意图;
图11为使用本发明的汽缸盖的发动机的大、小燃烧区都吸入可燃混合气时各种气体分层示意图;
图中:1.汽缸盖,2.汽缸盖分区隔板,201.球形弧面;3.活塞环,4.进气门Ⅰ、5.排气门Ⅰ、6、火花塞Ⅰ、410.进气门Ⅱ、510.排气门Ⅱ、610.火花塞Ⅱ,7.活塞,8.活塞顶部分区隔板,81.凸起;9.小燃烧区,901.小燃烧区的顶部;10.大燃烧区,101.大燃烧区的顶部,102.挤气凸起;11.汽缸盖的挤气面,12.废气储存容器,13.空气进气口,14.气体滤清器,15.节气门体,16.节气门,17.废气回流管,18.进气转换阀门Ⅰ,19.空气进气管,20.气缸进气管,21.喷油器Ⅰ,22.气缸进气管分道板,23.大进气道,24.小进气道,25.可燃混合气滚流,26.空气滚流,27废气滚流,28.电子控制单元(也称ECU),29.控制阀,30.空气燃油混合气,31.大燃烧区内的挤气气流,32.小燃烧区内的挤气气流,38.进气转换阀门Ⅱ,41.喷油器Ⅱ,110.电磁控制器,113.废气排出口,141.空气滤清器,161.节气门体。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加深对本发明的理解,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发明进一步说明,该实施例仅用于解释本发明,并不对本发明的保护范围构成限定。
一种高低分区分层稀薄燃烧发动机用汽缸盖,包括设置于汽缸盖1的顶部位置处的汽缸盖分区隔板2,汽缸盖分区隔板2将汽缸盖1的燃烧室隔离成小燃烧区9和大燃烧区10;大燃烧区的顶部101高于小燃烧区的顶部901,从而使得大燃烧区的顶部101和小燃烧区的顶部901形成台阶形状。
在上述实施例中,大燃烧区的顶部101高出小燃烧区的顶部901的距离为1-5cm,较佳的距离为2cm。
在上述实施例中,汽缸盖分区隔板2双侧分别设置有球形弧面201;汽缸盖1内还设有活塞7,活塞7与小燃烧区9和大燃烧区10之间设有活塞顶部分区隔板8;活塞顶部分区隔板8靠近汽缸盖分区隔板2处设置有向上延伸的凸起81;两个球形弧面201与活塞顶部分区隔板8、凸起81围成两个半橄榄球形大、小燃烧区10,9。
在上述实施例中,活塞顶部分区隔板8的凸起81的高度为0.2-0.8cm。
在上述实施例中,汽缸盖分区隔板2与活塞顶部分区隔板的凸起81间保持0.5~1.0mm的间隙。
在上述实施例中,小燃烧区9和大燃烧区10靠近其顶部位置的内侧分别设有向下凸起的挤气凸起102,挤气凸起102的底面形成挤气面11。
在上述实施例中,大燃烧区10和小燃烧区9的容积比为51:49至70:30。
在上述实施例中,大燃烧区10和小燃烧区9的容积比为65:35。
现参照附图对上述实施例进行详细说明:
如图1所示,该发动机的汽缸盖1的半球形燃烧室内部有一个汽缸盖分区隔板2,它将燃烧室分成二个半橄榄球形燃烧区,其中一个是小燃烧区9,其容积约占气缸燃烧室总容积的35%,另一个是大燃烧区10,其容积约占气缸燃烧室总容积的65%;汽缸盖的上顶部高低不同,大燃烧区的顶部高出小燃烧区的顶部,高出大约2厘米;与汽缸盖对应相适配的活塞顶有活塞顶部分区隔板8以及活塞顶部分区隔板凸起81,凸起的高度等于燃烧室高度,大约为0.3-0.8厘米;当活塞上行完成压缩冲程时,活塞顶部分区隔板8以及活塞顶部分区隔板凸起81与汽缸盖分区隔板2背面相贴合,使大燃烧区与小燃烧区完全隔离;为了保证在活塞上行时,汽缸盖分区隔板2与活塞顶部分区隔板8以及活塞顶部分区隔板凸起81不会发生碰撞,加工时,使二个隔板间保持大约0.5~1.0mm的间隙,当大燃烧区做功时,火花塞提前点火,形成了大燃烧区压强增大,活塞顶部分区隔板凸起81会有一个形变,向汽缸盖分区隔板2靠近,该间隙减小到0,使活塞顶部分区隔板凸起81与汽缸盖分区隔板2背面恰好相贴合,形成较好的分隔作用,所述活塞7处于大燃烧区的顶部与处于小燃烧区的顶部相差一定的高度;所述活塞7的顶部位置设置有活塞顶部分区隔板8,所述活塞顶部分区隔板8在大燃烧区10与小燃烧区9之间设置有凸起81;因此活塞顶部分区隔板81的厚度与压强产生的形变0.5~1.0mm大小相适配;本发明的活塞顶面形成高低台阶形状,大燃烧区的活塞顶面高出大约1.5-2厘米,小燃烧区的活塞顶面相对低1.5-2厘米,因此,形成的大燃烧区比小燃烧区高出大约1.5-2厘米;该设计可以使得活塞在达到上止点前2.0-2.5厘米压缩冲程阶段和上止点后2.0-2.5厘米的做功冲程阶段都实现分区,即:上止点前约45°曲轴转角~上止点后约45°曲轴转角实现分区,能够达到二个目的:(1)当在怠速或者小负荷时,只使用小燃烧区工作,喷入小燃烧区的燃油来不及扩散到大燃烧区就被分隔在小燃烧区内,火花塞点火,燃烧只在小燃烧区进行,与缸内直喷分层稀薄燃烧具有同样的效果;同样,如果在中负荷时,只使用大燃烧区工作,喷入大燃烧区的燃油来不及扩散到小燃烧区就被分隔在大燃烧区内,火花塞点火,燃烧只在大燃烧区进行,也达到了与缸内直喷分层稀薄燃烧同样的效果;(2)燃烧完成后,气体开始膨胀做功,在本发动机“上止点”后2.5㎝的前期做功行程阶段仍然处于分区,工作的燃烧区内的气体不会膨胀流动到另一个燃烧区,因此能够在该燃烧区较长时间里保持很大的压强,使得热功转化率大大的提高,从而降低了油耗。
如图2所示,该发动机的活塞顶部设置有一个活塞顶部分区隔板8以及活塞顶部分区隔板凸起81,该活塞顶部分区隔板凸起81的高度大约是0.3-0.8厘米,并且其向着大燃烧区的侧面两端呈弧形,另一个侧面与汽缸盖分区隔板2相适配,当压缩冲程完成时,能够使大燃烧区呈半橄榄球形;该活塞顶部呈高低台阶状态,处于大燃烧区的部分要高出大约2厘米;该活塞的活塞环3也随着活塞顶的高出而向上弯曲,避免活塞高出的部分与气缸内壁缝隙处存在较多气体。
如图3所示,该汽缸盖分布有4个气门,大燃烧区的进气门4和排气门Ⅰ5相对较大,进气门Ⅱ410和排气门Ⅱ510相对较小,它们的大小尺寸与分别与大燃烧区65%和小燃烧区35%的进气量相适宜;该汽缸盖分布有2个火花塞,火花塞Ⅰ6位于大燃烧区的进气门4和排气门Ⅰ5之间,火花塞Ⅱ610位于进气门Ⅱ410和排气门Ⅱ510之间,当只有大燃烧区工作时,火花塞Ⅰ6点火,大燃烧区内的可燃混合气被点燃,这时候小燃烧区不工作,因此火花塞Ⅱ610不点火;当只有小燃烧区工作时,火花塞Ⅱ610点火,小燃烧区内的可燃混合气被点燃,这时候大燃烧区不工作,因此火花塞Ⅰ6不点火;当大燃烧区和小燃烧区都工作时,火花塞Ⅰ6和火花塞Ⅱ610都点火;该汽缸盖内有汽缸盖分区隔板2,它的二端呈弧形,使大燃烧区呈较大的半橄榄球形,使小燃烧区呈较小的半橄榄球形;当发动机处于怠速、小负荷和中等负荷时,本发动机只有一个燃烧区工作,相比同等排量的发动机,本发动机的燃烧室面容比更小、燃烧室更加紧凑的优点,因此热功转化率将更高。
如图4所示,本发动机汽缸盖内部构造中有一个气缸盖的挤气面11,当活塞进行压缩冲程接近上止点时,活塞顶部与该挤气面11之间形成挤气,形成大燃烧区内的挤气气流31,该挤气气流31流经火花塞所处的位置,然后在大燃烧区形成二个涡流,加快大燃烧区10内的火焰传播,形成快速燃烧;与此同时,活塞顶部与汽缸盖分区隔板2之间也形成挤气气流32,汽缸盖分区隔板2的宽度以形成恰当的气流大小为准,形成的该挤气气流32能加快小燃烧区9内的火焰传播,形成快速燃烧;因此本发动机的二个分区快速燃烧比传统发动机要快很多,可以减小点火提前角,减少负功降低油耗,同时还可以增大压缩比到13左右,不会产生爆燃。
如图5所示,本发动机的废气排出口113前设置有一个废气排气口控制阀29,它由电磁控制器110来控制废气排出的多少,使部分废气回流到废气储存容器12;该废气储存容器设置有冷却系统,将废气冷却,使废气的密度增大接近空气密度;电磁控制器110由ECU28控制;ECU28根据发动机处于的工况指示电磁控制器110使废气排气口控制阀29处于不同的开度,使回流到废气储存容器12的废气大小不同,当发动机处于怠速和小负荷时,废气排气口控制阀29的开度减小,使回流的废气增多,当处于中等负荷时,废气排气口控制阀29的开度增大,使回流的废气减小,当发动机处于大负荷时和满负荷时,废气排气口控制阀29的开度达到最大,使回流的废气减小到0,废气全部排出;废气储存容器12内的废气在怠速、小负荷、中等负荷时回流到气缸不工作的燃烧区,提高整个气缸的充量,当发动机处于怠速和小负荷时,小燃烧区燃烧做功,充入的是可燃混合气,大燃烧区不燃烧不做功,充入的是废气;当发动机处于中等负荷时,大燃烧区燃烧做功,充入的是可燃混合气,小燃烧区不燃烧不做功,充入的是废气;当发动机处于大负荷和满负荷时,大、小燃烧区都燃烧做功,充入的都是可燃混合气;经过废气储存容器12冷却了的废气通过气体滤清器14再到节气门体15,经过废气回流管17达到进气转换阀门18;空气经空气进气口13进入,再经过空气滤清器141、节气门体161和空气进气管19也分别到达进气转换阀门18;进气转换阀门18受ECU28控制;当发动机处于怠速和小负荷时,ECU28通过电磁控制器使进气转换阀门Ⅰ18打开空气进气管19,同时关闭废气回流管17,与此同时进气转换阀门Ⅱ38废气回流管17,同时关闭空气进气管19,这样以来,进入小燃烧区9的是新鲜空气,喷油器Ⅰ21喷油形成可燃混合气;进入大燃烧区10的是废气,喷油器Ⅱ41不喷油,因此,在怠速和小负荷时,将要进入下一步做功的只有小燃烧区;喷油器Ⅰ21和喷油器Ⅱ41都受ECU28控制;当发动机处于中等负荷时,ECU28通过电磁控制器使进气转换阀门Ⅰ18打开废气回流管17,同时关闭空气进气管19,与此同时进气转换阀门Ⅱ38打开与大燃烧区10连通的空气进气管19,同时关闭与大燃烧区连通的废气回流管17,这样以来,进入小燃烧区9的是废气,喷油器Ⅰ21不喷油;进入大燃烧区10的是新鲜空气,喷油器Ⅱ41喷油形成可燃混合气,因此,在中等负荷时,将要进入下一步做功的只有大燃烧区;当发动机处于大负荷和满负荷时,ECU28通过电磁控制器使进气转换阀门Ⅰ18和进气转换阀门Ⅱ38都打开空气进气管19;同时都关闭废气回流管17,这样以来进入二个燃烧区的都是新鲜空气,二个喷油器都喷油形成可燃混合气,因此在大负荷和满负荷时,二个燃烧区都将进入下一步做功。从以上所述可以看出本发动机在怠速、小负荷和中等负荷时,只使用某一个燃烧区工作,另一个燃烧区充入废气,相对传统发动机有以下几个优点:(1)只使用某一个燃烧区,区域空间相对较小,里面的空气量相对较少,因此只需要很少量的燃油就能达到点火的浓度,达到节油的目的,特别是怠速和小负荷时,不需要增加燃油的浓度本发动机也能实现稳定的点火燃烧,在小燃烧区里也能实现16—17的经济空燃比稳定燃烧,因此节油效果更明显;(2)另一个不工作的燃烧区充入废气,因此不需要采取减小节气门开度的方法减少气缸充量,可以适当调大节气门怠速通道和进气门开度,使整个气缸充量增加,既可以降低泵气损失,又适当提高空燃比,提高热功转化率;(3)只有某一个燃烧区工作产生废气,因此排除的废气比传统发动机少很多。
如图6所示,气缸进气管分道板22将进入管分成大小不同的进气道,进气道24较小,进气道23较大,进气道23的上侧安装有喷油器,喷入的燃油只与大进气道的气体混合;进入气缸的气体被分成四股独立的滚流;二边的二个滚流较大,中间的二个滚流较小;独立的滚流能较好地形成分层,有效地抑制不同气流的相互扩散;当发动机怠速或者小负荷工况时,活塞下行吸气,进入气缸下燃烧区的是空气,喷油器21喷出燃油,形成的滚流25是可燃混合气,可燃混合气用“·”表示,滚流26是没有燃油的空气,用“○”表示,进入大燃烧区的是废气,用“×”表示,形成的滚流27是废气滚流。
如图7所示,表示吸气冲程时的不同成分气体的分布情况,图7表示的是发动机处于怠速时,喷油器21喷油,与大进气道23里的空气混合后形成可燃混合气滚流25,用“·”表示,可燃混合气进入小燃烧区9,另外从小进气道进24入的是空气滚流24,用“○”表示,进入大燃烧区10的是废气滚流27,用“×”表示,由于废气的温度比空气稍高,因此压缩过程中,废气压强增大快于空气,会造成少部分废气越过活塞顶部隔板8进入小燃烧区,与小气道24进入的空气混合分布在小燃烧区的左下角;形成这样的气体分布的好处是:既能实现分层燃烧,又能让废气抑制产生NOx的反应,减少污染气体的排放;因为产生NOx的反应是一个可逆反应,废气中含有一定浓度的NOx,可以抑制产生NOx的正反应;另外:充入大燃烧区的全部是回流废气,因此本发动机将比传统稀薄燃烧发动机产生的废气大大减少,会大大高出国家排放标准,是一款环保理想的发动机。
如图8所示,汽缸盖分区隔板2与活塞顶部分区隔板8的凸起81在上止点时完全咬合,形成小燃烧区9和大燃烧区10,在怠速和小负荷时,小燃烧区里的气体有:(1)可燃混合气,用“·”表示,(2)空气,用“○”表示,(3)废气,用“×”表示,它们在小燃烧区里分层分布;这时大燃烧区里全部是废气;二个隔板的分隔作用从上止点前约45°曲轴转角开始到上止点后约45°曲轴转角结束;根据发动机燃烧情况,一般在上止点前15°曲轴转角时开始点火,混合气燃烧在下止点前20°曲轴转角时结束,因此本发动机的分区效果充分保证了在燃烧期实现分区,保证了分区分层燃烧;当然,分区行程越长,分隔时间就越长,油耗就越低,因为:工作燃烧区的压力升高率保持的时间越长,热功转化率就会越高,燃油经济性也就越好。
如图9所示,表示的是发动机处于中等负荷时,大燃烧区进入的是新鲜空气,喷油器41喷油,燃油在大进气道23里与空气混合后形成可燃混合气25,用“·”表示,该可燃混合气进入大燃烧区10,另外从小进气道进24是空气26,用“○”表示,进入小燃烧区9的是废27,用“×”,表示;由于废气的温度比空气稍高,因此压缩过程中,废气压强增大快于空气,会造成少部分废气越过活塞顶部隔板8进入小燃烧区,与小气道24进入的空气混合分布在小燃烧区的左下角;形成这样的气体分布的好处是:既能实现分层燃烧,又能让废气抑制产生NOx的反应,减少污染气体的排放。
如图10所示,表示了在中等负荷时,压缩冲程完成时:汽缸盖分区隔板2与活塞顶部分区隔板8的凸起81在上止点时完全咬合,形成小燃烧区9和大燃烧区10,在中等负荷时,大燃烧区里的气体有:(1)可燃混合气,用“·”表示,(2)空气,用“○”表示,(3)废气,用“×”表示,它们在大燃烧区里分层分布;当火花塞在上止点前点火(提前点火)时,初期燃烧使大燃烧区的压强大于小燃烧区的压强,活塞顶部分区隔板凸起81会发生一些形变,向汽缸盖分区隔板靠拢至完全贴合,使大、小燃烧区完全实现分隔,这时大燃烧区燃烧产生的压力升高率大大提高,使热功转化率有很大的提高。这时小燃烧区里充入的全部是回流的废气,减少了废气的排放。
如图11所示,表示的是发动机处于大负荷和满负荷时,喷油器22和喷油器41都喷油,燃油在大进气道23里与空气混合后形成可燃混合气25,用“·”表示,可燃混合气25分别进入大燃烧区10和小燃烧区9,从小进气道24进入的是空气26,用“○”表示,空气与可燃混合气分层分布,压缩后实现分层燃烧。
本发明的实施例公布的是较佳的实施例,但并不局限于此,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极易根据上述实施例,领会本发明的精神,并做出不同的引申和变化,但只要不脱离本发明的精神,都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内。

Claims (9)

1.一种高低分区分层稀薄燃烧发动机用汽缸盖,包括设置于汽缸盖(1)的顶部位置处的汽缸盖分区隔板(2),所述汽缸盖分区隔板(2)将汽缸盖(1)的燃烧室隔离成小燃烧区(9)和大燃烧区(10);其特征在于:所述大燃烧区的顶部(101)高于小燃烧区的顶部(901),从而使得所述大燃烧区的顶部(101)和小燃烧区的顶部(901)形成台阶形状。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高低分区分层稀薄燃烧发动机用汽缸盖,其特征在于:所述大燃烧区的顶部(101)高出小燃烧区的顶部(901)1-5cm。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高低分区分层稀薄燃烧发动机用汽缸盖,其特征在于:所述大燃烧区的顶部(101)高出小燃烧区的顶部(901)2cm。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高低分区分层稀薄燃烧发动机用汽缸盖,其特征在于:所述汽缸盖分区隔板(2)双侧分别设置有球形弧面(201);所述汽缸盖(1)内还设有活塞(7),所述活塞(7)与小燃烧区(9)和大燃烧区(10)之间设有活塞顶部分区隔板(8);所述活塞顶部分区隔板(8)靠近汽缸盖分区隔板(2)处设置有向上延伸的突起(81);两个所述球形弧面(201)与活塞顶部分区隔板(8)、突起(81)围成两个半橄榄球形大、小燃烧区(10,9)。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一种高低分区分层稀薄燃烧发动机用汽缸盖,其特征在于:所述活塞顶部分区隔板(8)的突起(81)的高度为0.2-0.8cm。
6.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一种高低分区分层稀薄燃烧发动机用汽缸盖,其特征在于:所述汽缸盖分区隔板(2)与活塞顶部分区隔板的突起(81)间保持0.5~1.0mm的间隙。
7.根据权利要求1或4所述的一种高低分区分层稀薄燃烧发动机用汽缸盖,其特征在于:所述大燃烧区(10)靠近其顶部位置的内侧分别设有向下凸起的挤气凸起(102),所述挤气凸起(102)的底面形成挤气面(11)。
8.根据权利要求1或4所述的一种高低分区分层稀薄燃烧发动机用汽缸盖,其特征在于:所述大燃烧区(10)和小燃烧区(9)的容积比为51:49至70:30。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一种高低分区分层稀薄燃烧发动机用汽缸盖,其特征在于:所述大燃烧区(10)和小燃烧区(9)的容积比为65:35。
CN201510633180.1A 2015-09-30 2015-09-30 一种高低分区分层稀薄燃烧发动机用汽缸盖 Pending CN105221289A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510633180.1A CN105221289A (zh) 2015-09-30 2015-09-30 一种高低分区分层稀薄燃烧发动机用汽缸盖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510633180.1A CN105221289A (zh) 2015-09-30 2015-09-30 一种高低分区分层稀薄燃烧发动机用汽缸盖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5221289A true CN105221289A (zh) 2016-01-06

Family

ID=5499049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510633180.1A Pending CN105221289A (zh) 2015-09-30 2015-09-30 一种高低分区分层稀薄燃烧发动机用汽缸盖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05221289A (zh)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4052972A (en) * 1975-03-14 1977-10-11 Fuji Jukogyo Kabushiki Kaisha Internal combustion engine
GB1517117A (en) * 1976-07-02 1978-07-12 Ford Motor Co Divided combustion chamber internal combustion engine
US5237973A (en) * 1991-11-13 1993-08-24 Suzuki Kabushiki Kaisha Four-stroke cycle engine
RU2164301C2 (ru) * 1999-04-05 2001-03-20 Новгородский государственный университет имени Ярослава Мудрого Камера сгорания карбюраторного двигателя
RU2187004C1 (ru) * 2001-04-10 2002-08-10 Новгородский государственный университет им. Ярослава Мудрого Способ организации сгорания и камера сгорания карбюраторного двигателя
JP2006257999A (ja) * 2005-03-17 2006-09-28 Toyota Motor Corp 内燃機関

Patent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4052972A (en) * 1975-03-14 1977-10-11 Fuji Jukogyo Kabushiki Kaisha Internal combustion engine
GB1517117A (en) * 1976-07-02 1978-07-12 Ford Motor Co Divided combustion chamber internal combustion engine
US5237973A (en) * 1991-11-13 1993-08-24 Suzuki Kabushiki Kaisha Four-stroke cycle engine
RU2164301C2 (ru) * 1999-04-05 2001-03-20 Новгородский государственный университет имени Ярослава Мудрого Камера сгорания карбюраторного двигателя
RU2187004C1 (ru) * 2001-04-10 2002-08-10 Новгородский государственный университет им. Ярослава Мудрого Способ организации сгорания и камера сгорания карбюраторного двигателя
JP2006257999A (ja) * 2005-03-17 2006-09-28 Toyota Motor Corp 内燃機関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5715367B (zh) 基于可变气道的双燃料点燃式内燃机及控制方法
CN100564828C (zh) 内燃机
CN105114174A (zh) 基于egr系统的稀燃气体双燃料点燃式内燃机及控制方法
CN110318860A (zh) 一种多级燃气喷射的船用大缸径天然气发动机燃烧系统
CN104533642B (zh) 一种分区分层稀薄燃烧发动机控制方法
CN102619636B (zh) 一种汽油机节能减排燃烧方法
CN104500210B (zh) 一种分区分层稀薄燃烧发动机
CN104373207A (zh) 一种稀燃气体双燃料点燃式内燃机系统及控制方法
CN105370383A (zh) 一种高低分区分层稀薄燃烧发动机燃烧室结构
CN204386720U (zh) 一种分区分层稀薄燃烧发动机
CN204827653U (zh) 一种超稀薄燃烧缸内直喷双气体燃料内燃机
CN104595006B (zh) 一种分区分层稀薄燃烧发动机燃烧室结构
CN205532872U (zh) 一种基于可变气道的双燃料点燃式内燃机
CN104948296A (zh) 一种超稀薄燃烧缸内直喷双气体燃料内燃机及控制方法
CN205154394U (zh) 基于egr系统的稀燃气体双燃料点燃式内燃机
CN208816234U (zh) 发动机
CN102425507B (zh) 配有废气再循环(egr)的汽油机混合分层进气系统及方法
CN104500252B (zh) 一种分区分层稀薄燃烧发动机用汽缸盖
CN105221239A (zh) 一种高低分区分层稀薄燃烧发动机
JP6299819B2 (ja) 直噴エンジンの制御装置
CN101338693A (zh) 一种拓展压燃式汽油机负荷范围的装置及方法
CN105221289A (zh) 一种高低分区分层稀薄燃烧发动机用汽缸盖
CN105221240A (zh) 一种高低分区分层稀薄燃烧发动机节能方法
CN201513233U (zh) 一种具有静电分层燃烧功能的差压式内燃机
CN204299688U (zh) 一种稀燃气体双燃料点燃式内燃机系统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RJ01 Rejection of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after publication
RJ01 Rejection of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after publication

App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201601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