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5044978B - 光转换膜及其制备方法、液晶显示模组 - Google Patents

光转换膜及其制备方法、液晶显示模组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5044978B
CN105044978B CN201510458908.1A CN201510458908A CN105044978B CN 105044978 B CN105044978 B CN 105044978B CN 201510458908 A CN201510458908 A CN 201510458908A CN 105044978 B CN105044978 B CN 105044978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light
conversion film
light conversion
layer
substrat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510458908.1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5044978A (zh
Inventor
刘旭海
黄顺明
曹建伟
李富琳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Hisense Visual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Qingdao Hisense Electronics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Qingdao Hisense Electronics Co Ltd filed Critical Qingdao Hisense Electronics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510458908.1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05044978B/zh
Publication of CN105044978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5044978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5044978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5044978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FOPTICAL 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LIGHT BY MODIFICATION OF THE OPTICAL PROPERTIES OF THE MEDIA OF THE ELEMENTS INVOLVED THEREIN; NON-LINEAR OPTICS; FREQUENCY-CHANGING OF LIGHT; OPTICAL LOGIC ELEMENTS; OPTICAL ANALOGUE/DIGITAL CONVERTERS
    • G02F1/00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 G02F1/01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phase, polarisation or colour 
    • G02F1/13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phase, polarisation or colour  based on liquid crystals, e.g. single liquid crystal display cells
    • G02F1/133Constructional arrangements; Operation of liquid crystal cells; Circuit arrangements
    • G02F1/1333Constructional arrangements; Manufacturing methods
    • G02F1/1335Structural association of cells with optical devices, e.g. polarisers or reflectors
    • G02F1/1336Illuminating devices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FOPTICAL 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LIGHT BY MODIFICATION OF THE OPTICAL PROPERTIES OF THE MEDIA OF THE ELEMENTS INVOLVED THEREIN; NON-LINEAR OPTICS; FREQUENCY-CHANGING OF LIGHT; OPTICAL LOGIC ELEMENTS; OPTICAL ANALOGUE/DIGITAL CONVERTERS
    • G02F1/00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 G02F1/01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phase, polarisation or colour 
    • G02F1/13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phase, polarisation or colour  based on liquid crystals, e.g. single liquid crystal display cells
    • G02F1/133Constructional arrangements; Operation of liquid crystal cells; Circuit arrangements
    • G02F1/1333Constructional arrangements; Manufacturing methods
    • G02F1/1335Structural association of cells with optical devices, e.g. polarisers or reflectors
    • G02F1/1336Illuminating devices
    • G02F1/133614Illuminating devices using photoluminescence, e.g. phosphors illuminated by UV or blue light

Landscapes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Nonlinear Science (AREA)
  • Mathematical Physics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Crystallography & Structural Chemistry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Optics & Photonics (AREA)
  • Liquid Crystal (AREA)
  • Planar Illumination Module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光转换膜及其制备方法、液晶显示模组,包括:叠层设置的第一基底和第二基底、叠层设置在所述第一基底和所述第二基底之间的第一水氧阻隔层和第二水氧阻隔层、以及纳米层;所述纳米层位于所述第一水氧阻隔层和所述第二水氧阻隔层之间,其中,所述纳米层由光致发光分子排布形成,所述光致发光分子为极性分子,且所述光致发光分子的骨架方向垂直于所述纳米层。本发明提供的方案,能够将纳米层发出的光有效传达至显示面板侧,避免现有技术中因量子点的发光各同向性导致的出光损失的问题,从而提高光效。

Description

光转换膜及其制备方法、液晶显示模组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显示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光转换膜及其制备方法、液晶显示模组。
背景技术
量子点,又可称为纳米晶,是一种由II-VI族或III-V族元素组成的纳米颗粒。量子点的粒径一般介于1~10nm之间,由于电子和空穴被量子限域,连续的能带结构变成具有分子特性的分立能级结构,受激后可以发射荧光,故量子点被广泛应用于显示领域。具体的,分布有量子点的光转换膜在光源的激发下,量子点可以发出不同色度的光传达至位于光转换膜一侧的显示面板。
量子点经光源激发后发出各向同性的光。但实际应用中,由于量子点本身具备光致发光各向同性,使一部分出光无法传达至显示面板,导致实际光效大幅度下降。
发明内容
本发明提供一种光转换膜及其制备方法、液晶显示模组,用于解决现有基于量子点的显示方案光效不高的问题。
本发明的第一个方面是提供一种光转换膜,包括:叠层设置的第一基底和第二基底、叠层设置在所述第一基底和所述第二基底之间的第一水氧阻隔层和第二水氧阻隔层、以及纳米层;所述纳米层位于所述第一水氧阻隔层和所述第二水氧阻隔层之间,其中,所述纳米层由光致发光分子排布形成,所述光致发光分子为极性分子,且所述光致发光分子的骨架方向垂直于所述纳米层。
本发明的第二个方面是提供一种光转换膜的制备方法,包括:在第一基底的表面上粘附第一水氧阻隔层;在第三基底上排布光致发光分子,形成纳米层,所述光致发光分子为极性分子,且所述光致发光分子的骨架方向垂直于所述纳米层;将所述纳米层转移至所述第一水氧阻隔层上,并在所述纳米层的表面上依次粘附第二水氧阻隔层和第二基底。
本发明的第三个方面是提供一种液晶显示模组,包括:叠层设置的液晶面板、如前所述的光转换膜、以及光源;其中,所述光转换膜位于所述液晶面板和所述光源之间,所述光转换膜的出光面朝向所述液晶面板。
本发明提供的光转换膜及其制备方法、液晶显示模组中,纳米层在微观尺度上由具备极性的光致发光分子排布而成,且每个光致发光分子的骨架方向与纳米层垂直,而具备极性的光致发光分子发光的极化方向是与自身的骨架方向平行的,故宏观上纳米层所发出的光有很强的指向性且与纳米层垂直,因而能够将纳米层发出的光有效传达至显示面板侧,避免现有技术中因量子点的发光各同向性导致的出光损失的问题,从而提高光效。
附图说明
图1A为本发明实施例一提供的一种光转换膜的剖面示意图;
图1B为图1A的俯视示意图;
图1C为本发明实施例一提供的另一种光转换膜的剖面示意图;
图1D为图1C的俯视示意图;
图1E为本发明实施例一中纳米纤维经光源激发后的发光示意图;
图1F为本发明实施例一提供的又一种光转换膜的结构示意图;
图1G为本发明实施例一提供的又一种光转换膜的结构示意图;
图2A为本发明实施例二提供的一种光转换膜的结构示意图;
图2B为本发明实施例二提供的另一种光转换膜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发明实施例三提供的光转换膜的制备方法的流程示意图;
图4A为本发明实施例四提供的一种液晶显示模组的爆炸图;
图4B为本发明实施例四提供的一种液晶显示模组的结构示意图;
图4C为本发明实施例四提供的另一种液晶显示模组的爆炸图;
图4D为本发明实施例四提供的又一种液晶显示模组的爆炸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发明实施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本发明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
图1A和图1B分别为本发明实施例一提供的一种光转换膜的剖面示意图和俯视示意图,如图1A和图1B所示,光转换膜包括:
叠层设置的第一基底11和第二基底12、叠层设置在第一基底11和第二基底12之间的第一水氧阻隔层13和第二水氧阻隔层14、以及纳米层15;
纳米层15位于第一水氧阻隔层13和第二水氧阻隔层14之间,其中,纳米层15由光致发光分子排布形成,光致发光分子为极性分子,且光致发光分子的骨架(backbone)方向垂直于纳米层。
其中,第一基底11和第二基底12可以为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polyethyleneterephthalate,简称PET)基底。具体的,基底可以作为制备光转换膜的载体,并且其结构和特性通常比较稳定,可以对光转换膜的内部结构起到保护作用,提高产品的可靠性和使用寿命。
光致发光指物质吸收光子(或电磁波)后重新辐射出光子(或电磁波)的过程。从量子力学理论上,这一过程可以描述为物质吸收光子跃迁到较高能级的激发态后返回低能态,同时放出光子的过程。光致发光是多种形式的荧光中的一种。光直接照射到光致发光分子构成的光致发光材料上,被光致发光材料吸收并将多余能量进行传递,这个过程叫做光激发,多余的能量可以通过发光的形式消耗掉。
具体的,具备极性的光致发光分子,其光的极化方向,即发光方向与分子骨架方向严格平行,因此具备很好的发光指向性。并且,具备极性的光致发光分子的电荷分布的不均匀,因此多个具备极性的光致发光分子能够在极性键的作用下,自动实现沿某一维方向进行有序堆叠,形成结构稳定的纳米纤维。通常,单根纳米纤维的长度,即沿所述一维方向延伸的长度可以达到2微米。
其中,水氧阻隔层的材料可以为具备水氧阻隔功能的任意材料,例如,二氧化硅等。
具体的,所述光致发光分子的排布形式可以有多种,可选的,如图1C和图1D所示,图1C和图1D为本发明实施例一提供的另一种光转换膜的剖面示意图和俯视示意图,在图1A或图1B所示的基础上:
纳米层15由多根纳米纤维16沿同一方向平行排布构成,其中,每根纳米纤维16由相同的光致发光分子沿一维方向延伸排列形成。
本实施方式中,用一维的无机或有机的纳米纤维取代现有技术中的零维量子点,可以从本质上克服因发光各项同性导致的光效低的问题。
具体的,这里提到的纳米纤维由光致发光的极性分子在微观尺度上排列组成,它可以吸收能量而达到激发态,然后通过发出光子的形式释放能量。
纳米纤维的发光方向可以通过控制纳米纤维的合成来确定。具体的,本实施例中的纳米纤维在微观尺度上由光致发光的极性分子有序堆积而成,且分子的骨架方向与纳米层所在的面垂直,而光致发光的极性分子的发光极化方向是与自身的骨架方向平行的,因此宏观上,纳米纤维所发出的光有很强的指向性且光的极化方向与纳米层垂直。
举例来说,如图1E所示,图1E为本发明实施例一中纳米纤维经光源激发后的发光示意图,如图所示,纳米纤维经光源激发后发出同方向的光。相比于量子点发出的各向同性光,纳米纤维发出的光指向性明确,在具体应用时,可以将纳米纤维发出的光的方向设置为朝向显示面板的方向,以使光转换膜发出的光最大限度地照射至显示面板上,从而有效提高显示光效。
具体的,纳米纤维的发光颜色由其能带宽决定,而纳米纤维的能带宽由组成该纳米纤维的光致发光分子的结构和排布所决定,在纳米层中可以有能带宽不同的多种纳米纤维。相应的,如图1F所示,图1F为本发明实施例一提供的又一种光转换膜的结构示意图,在前述任一实施方式的基础上:
多根纳米纤维16包括第一纳米纤维161和第二纳米纤维162,第一纳米纤维161中的光致发光分子和第二纳米纤维162中的光致发光分子受激发后出光的波长不同。
进一步的,不同能带宽的纳米纤维的排布方式也可以有多种,具体的,为了实现更好的发光效果,不同发光颜色的纳米纤维可以交替排布。相应的,如图1G所示,图1G为本发明实施例一提供的又一种光转换膜的结构示意图,在图1F所示实施方式的基础上,第一纳米纤维161和第二纳米纤维162交替排布。
其中,第一纳米纤维和第二纳米纤维的发光颜色同样取决于组成该纳米纤维的光致发光分子的结构和排布。举例来说,第一纳米纤维的光致发光分子在蓝光激发下可以发出绿光,第一纳米纤维的光致发光分子在蓝光激发下可以发出红光。
目前,光转换膜被广泛应用于显示领域,尤其是高色域显示,以液晶显示模组举例来说,光源发出的光照射在光转换膜上,光转换膜中的量子点在光的激发下,发出不同色度的光,并通过液晶面板传到用户的眼睛里,实现图像的显示。
具体的,现有光转换膜的结构为在叠层设置的两个基底之间,叠层设置两个水氧阻隔层,在水氧阻隔层之间设置有量子层,量子层中分布有量子点。实际工艺中,通过将量子点分散混合在透明基材中,形成形态稳定的量子层。该透明基材可以为树脂、PET或者聚碳酸酯(Polycarbonate,简称PC)等透明高聚物材料。具体的,制备量子层可以通过多种工艺手段实现,本实施例在此不对其进行限制。
现有技术中的量子点光致发光后的光效较高,但是当量子点被集成到量子层中,比如与树脂混合后,光效会有很大幅度的下降。其原因一部分是因为量子点本身光致发光各向同性,使一部分出光未照射在面板上而浪费掉,并且量子点与树脂等成分的相互作用,也会影响光效。
而本实施例中的光转换膜中,用光致发光分子形成的纳米层替换现有技术中的量子层,该光致发光分子为极性分子,故其发光的极化方向与自身的骨架方向平行,进一步的,本实施例中将光致发光分子的骨架方向设置为与纳米层垂直,从而使得纳米层的出射光方向更容易最大限度地照射在显示面板上,提高光效。具体的,常见的光致发光分子包括但不限于:5,5-bis(naphthyl)-2,2’-bithiophene(简称NaT2)、parahexaphenylene(简称p6P)、5,5-di-4-biphenylyl-2,2’-bithiophene(简称PPTTPP)等。
此外,极性分子从整个分子来看,其电荷的分布是不均匀的,不对称的,因此极性分子基于极性键结合,可以稳定有效地有序排布成纳米纤维,形态也比较稳定,不需外界物质支撑,即可达到稳定形态,相比于现有技术中,量子点需混合在基材(例如,树脂)中以实现稳定分布,本实施例中的纳米层无需加入其它物质,因此,其光效不会受到掺杂物质的影响,进一步提高光效。
另外,现有技术中采用的量子点通常由锌、镉硫、硒等重金属原子组成,而这些重金属通常会对人体和环境造成不利影响,重金属在人体中累积达到一定程度,会造成慢性中毒。本实施例中,用光致发光的极性分子取代重金属制成的量子点,无重金属的参与,可以有效避免因重金属引发的环境污染和危害。
本实施例提供的光转换膜,纳米层在微观尺度上由具备极性的光致发光分子排列而成,且每个光致发光分子的骨架方向与纳米层垂直,而具备极性的光致发光分子发光的极化方向是与自身的骨架方向平行的,故宏观上纳米层所发出的光有很强的指向性且与纳米层垂直,因而能够将纳米层发出的光有效传达至显示面板侧,避免现有技术中因量子点的发光各同向性导致的出光损失的问题,从而提高光效。
图2A为本发明实施例二提供的一种光转换膜的结构示意图,如图2A所示,光转换膜包括:
叠层设置的第一基底11和第二基底12、叠层设置在第一基底11和第二基底12之间的第一水氧阻隔层13和第二水氧阻隔层14、以及多个如实施例一所述的纳米层15。
在实施例一的基础上,本实施例的区别在于,纳米层15的数量为多个,相应的,多个纳米层15叠层设置在第一水氧阻隔层13和第二水氧阻隔层14之间。
其中,第一基底11和第二基底12同样可以为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polyethylene terephthalate,简称PET)基底。具体的,基底可以作为制备光转换膜的载体,并且其结构和特性通常比较稳定,可以对光转换膜的内部结构起到保护作用,提高产品的可靠性和使用寿命。
光致发光指物质吸收光子(或电磁波)后重新辐射出光子(或电磁波)的过程。从量子力学理论上,这一过程可以描述为物质吸收光子跃迁到较高能级的激发态后返回低能态,同时放出光子的过程。光致发光是多种形式的荧光中的一种。光直接照射到光致发光分子构成的光致发光材料上,被光致发光材料吸收并将多余能量进行传递,这个过程叫做光激发,多余的能量可以通过发光的形式消耗掉。
这里提到的纳米纤维由光致发光的极性分子在微观尺度上排列组成,它可以吸收能量而达到激发态,然后通过发出光子的形式释放能量。
纳米纤维的发光方向可以通过控制纳米纤维的合成来确定。具体的,本实施例中的纳米纤维在微观尺度上由光致发光的极性分子有序堆积而成,且分子的骨架方向与纳米层所在的面垂直,而光致发光的极性分子的发光极化方向是与自身的骨架方向平行的,因此宏观上,纳米纤维所发出的光有很强的指向性且光的极化方向与纳米层垂直。
进一步的,多个纳米层的排布同样可以有多种形式,例如上下两层纳米层的每个光致发光分子一一对应排布。可选的,为了进一步提高光效,避免发光遮挡,如图2B所示,图2B为本发明实施例二提供的另一种光转换膜的结构示意图,在图2A所示的基础上:
属于不同纳米层且相邻的纳米纤维交错排布。
现有技术中的量子点光致发光后的光效较高,但是当量子点被集成到量子层中,比如与树脂混合后,光效会有很大幅度的下降。其原因一部分是因为量子点本身光致发光各向同性,使一部分出光未照射在面板上而浪费掉,并且量子点与树脂等成分的相互作用,也会影响光效。
而本实施例中的光转换膜中,用光致发光分子形成的纳米层替换现有技术中的量子层,该光致发光分子为极性分子,故其发光的极化方向与自身的骨架方向平行,进一步的,本实施例中将光致发光分子的骨架方向设置为与纳米层垂直,从而使得纳米层的出射光方向更容易最大限度地照射在显示面板上,提高光效。
此外,极性分子从整个分子来看,其电荷的分布是不均匀的,不对称的,因此极性分子基于极性键结合,可以稳定地实现有序排布形成纳米纤维,形态也比较稳定,不需外界物质支撑,即可达到稳定形态,相比于现有技术中,量子点需混合在溶剂中涂布以实现稳定形态,本实施例中的纳米层无需加入其它物质,因此,其光效不会受到掺杂物质的影响,进一步提高光效。
另外,现有技术中采用的量子点通常由锌、镉硫、硒等重金属原子组成,而这些重金属通常会对人体和环境造成不利影响,重金属在人体中累积达到一定程度,会造成慢性中毒。本实施例中,用光致发光的极性分子取代重金属制成的量子点,无重金属的参与,可以有效避免因重金属引发的环境污染和危害。
本实施例提供的光转换膜,在水氧阻隔层之间设置多个纳米层,每个纳米层在微观尺度上均由具备极性的光致发光分子排布而成,且每个光致发光分子的骨架方向与纳米层垂直,而具备极性的光致发光分子发光的极化方向是与自身的骨架方向平行的,故宏观上纳米层所发出的光有很强的指向性且与纳米层垂直,因而能够将纳米层发出的光有效传达至显示面板侧,避免现有技术中因量子点的发光各同向性导致的出光损失的问题,从而提高光效。
图3为本发明实施例三提供的光转换膜的制备方法的流程示意图,该方法可用于制备如实施例一中所述的光转换膜,如图3所示,方法包括:
301、在第一基底的表面上粘附第一水氧阻隔层;
302、在第三基底上排布光致发光分子,形成纳米层,所述光致发光分子为极性分子,且所述光致发光分子的骨架方向垂直于所述纳米层;
303、将所述纳米层转移至所述第一水氧阻隔层上,并在所述纳米层的表面上依次粘附第二水氧阻隔层和第二基底。
其中,第一基底和第二基底可以为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polyethyleneterephthalate,简称PET)基底。具体的,基底可以作为制备光转换膜的载体,并且其结构和特性通常比较稳定,可以对光转换膜的内部结构起到保护作用,提高产品的可靠性和使用寿命。
具体的,首先在第一基底上附上第一水氧阻隔层,然后在第三基底上排布光致发光的极性分子,且分子的骨架方向与最终形成纳米层垂直,之后将第三基底上生长的纳米层转移至第一水氧阻隔层上,最后在纳米层的表面一次附上第二水氧阻隔层和第二基底。利用光致发光的极性分子本身的特性,控制纳米层的发光方向,使得纳米层的出射光方向更容易最大限度地照射在显示面板上,提高光效。
进一步的,在上述光转换膜的制备过程中,在第三基底上生长的具体可以为光致发光的极性分子堆积而成的纳米纤维,多个纳米纤维沿同一方向平行排列,即可形成宏观上的纳米层。
纳米纤维的发光方向可以通过控制纳米纤维的合成来确定。具体的,本实施例中的纳米纤维在微观尺度上由光致发光的极性分子有序堆积而成,且分子的骨架方向与纳米层所在的面垂直,而光致发光的极性分子的发光极化方向是与自身的骨架方向平行的,因此宏观上,纳米纤维所发出的光有很强的指向性且光的极化方向与纳米层垂直。
纳米纤维的发光颜色由其能带宽决定,而纳米纤维的能带宽由组成该纳米纤维的光致发光分子的结构和排布所决定。
本实施例中的光转换膜中,用光致发光分子形成的纳米层替换现有技术中的量子层,该光致发光分子为极性分子,故其发光的极化方向与自身的骨架方向平行,进一步的,本实施例中将光致发光分子的骨架方向设置为与纳米层垂直,从而使得纳米层的出射光方向更容易最大限度地照射在显示面板上,提高光效。
此外,极性分子从整个分子来看,其电荷的分布是不均匀的,不对称的,因此极性分子基于极性键结合,可以稳定有效地有序排布成纳米纤维,形态也比较稳定,不需外界物质支撑,即可达到稳定形态,相比于现有技术中,量子点需混合在基材中以实现稳定形态,本实施例中的纳米层无需加入其它物质,因此,其光效不会受到掺杂物质的影响,进一步提高光效。
另外,现有技术中采用的量子点通常由锌、镉硫、硒等重金属原子组成,而这些重金属通常会对人体和环境造成不利影响,重金属在人体中累积达到一定程度,会造成慢性中毒。本实施例中,用光致发光的极性分子取代重金属制成的量子点,无重金属的参与,可以有效避免因重金属引发的环境污染和危害。
本实施例提供的光转换膜的制备方法,在第一基底上附上第一水氧阻隔层,然后在第三基底上排布光致发光的极性分子,且分子的骨架方向与最终形成纳米层垂直,之后将第三基底上生长的纳米层转移至第一水氧阻隔层上,最后在纳米层的表面一次附上第二水氧阻隔层和第二基底,使纳米层所发出的光有很强的指向性且与纳米层垂直,因而能够将纳米层发出的光有效传达至显示面板侧,避免现有技术中因量子点的发光各同向性导致的出光损失的问题,从而提高光效。
图4A为本发明实施例四提供的一种液晶显示模组的爆炸图,图4B为本发明实施例四提供的一种液晶显示模组的结构示意图,如图4A和图4B所示,液晶显示模组包括:
叠层设置的液晶面板41、如前述任一实施例的光转换膜42、以及光源43;
其中,光转换膜42位于液晶面板41和光源43之间,光转换膜42的出光面朝向液晶面板41。
具体的,光源43发出光照射在光转换膜42上,光转换膜42中的光致发光分子在光的激发下,发出不同色度的光,并且本实施例中的光致发光分子为极性分子,且分子的骨架方向与纳米层垂直,故纳米层发出的光,即光转换膜发出的光,最大限度地都垂直照射在液晶面板41上,进而传到用户的眼睛里,实现图像的显示,提高光效。
本实施例中,光转换膜42的纳米层15由光致发光分子排布形成,所述光致发光分子为极性分子,且所述光致发光分子的骨架方向垂直于纳米层15。因此,在将光转换膜42设置在液晶面板41和光源43之间时,将纳米层15的出光面朝向液晶面板41设置,以使纳米层15发出的光最大限度地照射至液晶面板41上,从而有效提高显示光效。
其中,光源43的设置方式可以有多种,例如,侧光式,光源设置在导光板侧面,拥有轻量、薄型、窄框化、低耗电的特色,适用于中小型设备,例如,手机、平板电脑、笔记型电脑等;直下型,适用于超大尺寸设备,不含导光板且光源放置于正下方的直下型结构。只要可以将发出的光线入射到光转化膜即可。光源由自发性光源(例如灯管、LED等)射出借由反射板反射后,向出光面射出;中空型,以空气作为光源传递的媒介,光源向下被棱镜片与反射板对方向调整及反射后,一部分向上穿过导光板并出射于表面,另一部分因全反射再度进入中空腔直到经折反射作用后穿过导光板出射,而向上的光源或直接进入导光板出射,或经一连串折射、反射作用再出射:导光板的形状为楔型结构,以实现均一化的效果。
可选的,如图4C所示,图4C为本发明实施例四提供的另一种液晶显示模组的爆炸图,在图4A或图4B所示的基础上,液晶显示模组还包括:
叠层设置的反射板431和导光板432,导光板432的侧面设置有光源43,光转换膜42位于导光板431和液晶面板41之间,导光板432至光转换膜42的距离小于反射板431至光转换膜42的距离。
具体的,光源43设置在导光板432的侧面,即入光侧,光转换膜42设置在导光板432的一面,即出光面,反射板431设置在导光板的另一面。光源43发出的光经由入光侧进入导光板432,一部分光经由导光板432的出光面照射至光转换膜42,另一部分经由反射板431反射至导光板432的出光面,照射在光转换膜42上。光源发出的光经由导光板的出光面射出,可以为光转换膜提供均匀的光源,反射板则可最大限度的提高照射在光转换膜上的光照,避免光损失,从而进一步提高光转换率。
其中,光源可以根据实际需要确定,例如,光源43可以为设置在导光板432侧面的多个蓝光发光二极管。具体的,光转换膜42,用光致发光分子形成的纳米层替换现有技术中的量子层,该光致发光分子为极性分子,故其发光的极化方向与自身的骨架方向平行,进一步的,本实施例中将光致发光分子的骨架方向设置为与纳米层垂直,从而使得纳米层的出射光方向更容易最大限度地照射在显示面板上,提高光效。
实际应用中,为了更好地改善显示效果,通常还会在液晶面板下设置增亮膜。相应的,如图4D所示,图4D为本发明实施例四提供的又一种液晶显示模组的爆炸图,在前述任意实施方式的基础上,液晶显示模组还包括:
增亮膜44,增亮膜44设置在液晶面板41和光转换膜42之间。
相应的,增亮膜可以改善显示模组的发光效率。具体的,增光膜的类型可以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其主要包括一般棱镜片、多功能棱镜片、反射型偏光片等。
进一步的,增亮膜的数量也可以根据实际情况确定,例如,可以在液晶面板和光转换膜之间设置一个或多个增亮膜,且每个增亮膜的种类可以相同也可以不同。例如,可以在液晶面板和光转换膜之间设置两个增亮膜,包括一次叠层的增亮膜(brightnessenhancement film,简称BEF)和双重增亮膜DBEF(dual brightness enhancement film)。
本发明提供的液晶显示模组中,光转换膜的纳米层在微观尺度上由具备极性的光致发光分子排布而成,且每个光致发光分子的骨架方向与纳米层垂直,而具备极性的光致发光分子发光的极化方向是与自身的骨架方向平行的,故宏观上纳米层所发出的光有很强的指向性且与纳米层垂直,因而能够将纳米层发出的光有效传达至显示面板侧,避免现有技术中因量子点的发光各同向性导致的出光损失的问题,从而提高光效。
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各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发明的技术方案,而非对其限制;尽管参照前述各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了详细的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或者全部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而这些修改或者替换,并不使相应技术方案的本质脱离本发明各实施例技术方案的范围。

Claims (10)

1.一种光转换膜,其特征在于,包括:叠层设置的第一基底和第二基底、叠层设置在所述第一基底和所述第二基底之间的第一水氧阻隔层和第二水氧阻隔层、以及纳米层;
所述纳米层位于所述第一水氧阻隔层和所述第二水氧阻隔层之间,其中,所述纳米层由光致发光分子排布形成,所述光致发光分子为极性分子,且所述光致发光分子的骨架方向垂直于所述纳米层。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光转换膜,其特征在于,所述纳米层由多根纳米纤维沿同一方向平行排布构成,其中,每根纳米纤维由相同的光致发光分子沿一维方向延伸排列形成。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光转换膜,其特征在于,所述多根纳米纤维包括第一纳米纤维和第二纳米纤维,第一纳米纤维中的光致发光分子和第二纳米纤维中的光致发光分子受激发后出光的波长不同。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光转换膜,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纳米纤维和所述第二纳米纤维交替排布。
5.根据权利要求1-4中任一项所述的光转换膜,其特征在于,所述纳米层的数量为多个,且多个纳米层叠层设置在所述第一水氧阻隔层和所述第二水氧阻隔层之间。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光转换膜,其特征在于,属于不同纳米层且相邻的纳米纤维交错排布。
7.根据权利要求1-4中任一项所述的光转换膜,其特征在于,所述基底为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PET基底。
8.一种光转换膜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
在第一基底的表面上粘附第一水氧阻隔层;
在第三基底上排布光致发光分子,形成纳米层,所述光致发光分子为极性分子,且所述光致发光分子的骨架方向垂直于所述纳米层;
将所述纳米层转移至所述第一水氧阻隔层上,并在所述纳米层的表面上依次粘附第二水氧阻隔层和第二基底。
9.一种液晶显示模组,其特征在于,包括:叠层设置的液晶面板、如权利要求1-7中任一项所述的光转换膜、以及光源;
其中,所述光转换膜位于所述液晶面板和所述光源之间,所述光转换膜的出光面朝向所述液晶面板。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液晶显示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液晶显示模组还包括:
叠层设置的反射板和导光板,所述导光板的侧面设置有所述光源,所述光转换膜位于所述导光板和所述液晶面板之间,所述导光板至所述光转换膜的距离小于所述反射板至所述光转换膜的距离。
CN201510458908.1A 2015-07-30 2015-07-30 光转换膜及其制备方法、液晶显示模组 Active CN105044978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510458908.1A CN105044978B (zh) 2015-07-30 2015-07-30 光转换膜及其制备方法、液晶显示模组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510458908.1A CN105044978B (zh) 2015-07-30 2015-07-30 光转换膜及其制备方法、液晶显示模组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5044978A CN105044978A (zh) 2015-11-11
CN105044978B true CN105044978B (zh) 2018-09-14

Family

ID=5445163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510458908.1A Active CN105044978B (zh) 2015-07-30 2015-07-30 光转换膜及其制备方法、液晶显示模组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05044978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5425463A (zh) * 2015-12-16 2016-03-23 青岛海信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显示装置、背光模组、量子点光学膜片及其制备方法
CN106908990A (zh) * 2016-03-16 2017-06-30 宁波长阳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量子点膜及其制备方法
CN106292073A (zh) * 2016-10-09 2017-01-04 纷响新材料科技(上海)有限公司 一种长寿命量子点膜及其制备方法
US10955702B2 (en) 2017-01-20 2021-03-23 Suzhou Xingshuo Nanotech Co., Ltd. Photoluminescent nanocrystals based color liquid crystal display for switchable two dimensional/three dimensional displays with wider color gamut and high energy efficiency
CN107167862A (zh) * 2017-07-06 2017-09-15 京东方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偏光片、显示装置及偏光片的制备方法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1969078A (zh) * 2010-08-06 2011-02-09 白金 一种选择性汇聚的光学器件
CN103256565A (zh) * 2012-02-21 2013-08-21 三星电子株式会社 导光板、包括导光板的背光单元、显示装置及其制造方法
CN103647003A (zh) * 2013-05-21 2014-03-19 长兴化学工业股份有限公司 光色转换膜及其制造方法
CN104241552A (zh) * 2014-01-02 2014-12-24 上海大学 一种具有金属增强荧光外转换层的oled发光器件制备方法
CN104271645A (zh) * 2012-03-06 2015-01-07 耶路撒冷希伯来大学伊森姆研究发展有限公司 包括纳米纤维素材料以及纳米颗粒的纳米复合材料的涂覆层
CN104798208A (zh) * 2012-10-19 2015-07-22 佐治亚科技研究公司 在碳纳米管的定向阵列上形成的多层涂层

Family Cites Familie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20070127164A1 (en) * 2005-11-21 2007-06-07 Physical Logic Ag Nanoscale Sensor
US9598785B2 (en) * 2008-09-11 2017-03-21 Ramot At Tel-Aviv University Ltd. Nanostructures and process of preparing same

Patent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1969078A (zh) * 2010-08-06 2011-02-09 白金 一种选择性汇聚的光学器件
CN103256565A (zh) * 2012-02-21 2013-08-21 三星电子株式会社 导光板、包括导光板的背光单元、显示装置及其制造方法
CN104271645A (zh) * 2012-03-06 2015-01-07 耶路撒冷希伯来大学伊森姆研究发展有限公司 包括纳米纤维素材料以及纳米颗粒的纳米复合材料的涂覆层
CN104798208A (zh) * 2012-10-19 2015-07-22 佐治亚科技研究公司 在碳纳米管的定向阵列上形成的多层涂层
CN103647003A (zh) * 2013-05-21 2014-03-19 长兴化学工业股份有限公司 光色转换膜及其制造方法
CN104241552A (zh) * 2014-01-02 2014-12-24 上海大学 一种具有金属增强荧光外转换层的oled发光器件制备方法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5044978A (zh) 2015-11-11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5044978B (zh) 光转换膜及其制备方法、液晶显示模组
US8128272B2 (en) Illumination apparatus
KR101775260B1 (ko) 색도 좌표와 색 영역 조절이 가능한 형광 필름
US8727597B2 (en) Illumination apparatus with high conversion efficiency and methods of forming the same
CN1873306B (zh) 照明装置、显示装置和荧光体薄膜
US8272758B2 (en) Illumination apparatus and methods of forming the same
CN104040382B (zh) 光学片以及具有该光学片的显示装置和发光装置
CN103201674B (zh) 偏振照明系统
US8215815B2 (en) Illumination apparatus and methods of forming the same
CN103676315A (zh) 一种导光板、背光源及液晶显示装置
CN107121841B (zh) 一种用于背光模组的光转换膜、背光模组及显示设备
CN102483220A (zh) 受激发光装置
CN103487857A (zh) 量子点薄膜及背光模组
EP2291484B1 (de) Lumineszenzkonzentratoren und lumineszenzdispergatoren auf der basis orientierter farbstoff-zeolith antennen
CN107424524A (zh) 一种微型led显示面板
CN103168260A (zh) 具有波导板的照明设备
CN107966854A (zh) 背光模组结构中量子点发光功能板的制备方法
CN102374492A (zh) 一种导光板及其制备方法、led平面光源和显示器
CN108919558A (zh) 一种楔形基板的量子点彩膜结构
CN109739051A (zh) 量子点液晶显示器
CN206114945U (zh) 一种新的导光板、背光单元和显示装置
CN208418190U (zh) 发光模组、显示装置及其电子设备
CN108983491A (zh) 液晶显示装置及其量子点结构
CN114114752B (zh) 一种背光模组及显示装置
CN105068312A (zh) 光转换膜及其制备方法、液晶显示模组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
CP01 Change in the name or title of a patent holder
CP01 Change in the name or title of a patent holder

Address after: 266100 Zhuzhou Road, Laoshan District, Shandong, No. 151, No.

Patentee after: Hisense Visual Technology Co., Ltd.

Address before: 266100 Zhuzhou Road, Laoshan District, Shandong, No. 151, No.

Patentee before: QINGDAO HISENSE ELECTRONICS Co.,Lt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