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5020157A - 单电机双风轮的送风机构及送风系统 - Google Patents
单电机双风轮的送风机构及送风系统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05020157A CN105020157A CN201510451476.1A CN201510451476A CN105020157A CN 105020157 A CN105020157 A CN 105020157A CN 201510451476 A CN201510451476 A CN 201510451476A CN 105020157 A CN105020157 A CN 105020157A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wind
- wheel
- air
- ventilation case
- blinds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Granted
Links
Landscapes
- Ventilation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单电机双风轮的送风机构,其包括一个电机,所述电机具有第一输出轴和第二输出轴,所述单电机双风轮的送风机构还包括固定连接于所述第一输出轴的第一风轮、固定连接于所述第二输出轴的第二风轮、罩设于所述第一风轮上的第一导风壳及罩设于所述第二风轮上的第二导风壳,所述第一导风壳及所述第二导风壳的出风方向不同。通过一个电机连接两个风轮,节省了电机的成本,而且提高了电机的利用率,并在送风系统中,利用单电机双风轮的送风机构,构成三个气流通道,为日后的气流设计打下坚实的基础。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送风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单电机双风轮的送风机构及使用该单电机双风轮的送风机构的送风系统。
背景技术
传统的双向换气送风装置工作原理为通过连接两个风机的两根连接管连接室内外,一根与一个风机的进风口相连,一根与另一个风机的出风口相连,开启相应的风机实现吸气或排气,该装置有如下缺陷:每个风机均自身带有一个电机,成本高,能效低,且每个风机只有50%的利用率,形成资源浪费。
因此,上述换气送风装置需要进一步改进。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单电机双风轮的送风机构,旨在解决现有技术中的双风轮的驱动需要两个电机而导致的能效低、成本高的问题。
本发明是这样实现的,一种单电机双风轮的送风机构,其包括一个电机,所述电机具有第一输出轴和第二输出轴,所述单电机双风轮的送风机构还包括固定连接于所述第一输出轴的第一风轮、固定连接于所述第二输出轴的第二风轮、罩设于所述第一风轮上的第一导风壳及罩设于所述第二风轮上的第二导风壳,所述第一导风壳及所述第二导风壳的出风方向不同。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风轮和所述第二风轮均为离心式风轮,所述第一导风壳的出风方向与所述第二导风壳的出风方向相垂直。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导风壳与所述第二导风壳为螺旋式蜗壳,所述第一导风壳与所述第二导风壳的入风口均在其侧面。
或者,所述第一风轮和所述第二风轮均为轴流式风轮,所述第一导风壳的出风方向与所述第二导风壳的出风方向相反。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导风壳与所述第二导风壳均为一回转体,该回转体的一端开口而形成入风口,该回转体的另一端开设有出风口,所述第一导风壳与所述第二导风壳的入风口相靠近,所述第一导风壳与所述第二导风壳的出风口相远离且出风方向相反。
进一步地,所述电机的底部设置有用于支撑于一平面上的底座。
本发明的另一目的是提供一种送风系统,其包括上述单电机双风轮的送风机构,所述送风系统还包括一机体,所述机体包括壳体及开设于所述壳体上的四个通风口,四个所述通风口包括第一通风口、第二通风口、第三通风口及第四通风口,所述壳体内且位于所述第一风轮的上方形成有一个腔室,所述第一风轮的入风口与所述第一通风口相连通,所述第一风轮的出风口与所述腔室相连通,所述腔室上开设有第一闸口和第二闸口,所述第一闸口上转动连接有第一百叶组,所述第二闸口上转动连接有第二百叶组,所述壳体内设置有选择性地驱动所述第一百叶组和所述第一百叶组二者之一打开的驱动机构,所述第一通风口仅选择性地通过所述腔室的所述第一闸口与所述第二闸口连通于所述壳体内,所述第一通风口、所述第一风轮、所述腔室及所述第四通风口于所述第一百叶组打开时相互连通形成第一气流通道,所述第三通风口、所述第二风轮及所述第二通风口相互连通形成第二气流通道,所述第一通风口、所述第一风轮、所述腔室、所述第二风轮、所述第二通风口于所述第二百叶组打开时相互连通形成第三气流通道。
进一步地,所述驱动机构包括三角件、驱动连接于所述三角件的第一角上的驱动电机、枢接于所述三角件的第二角上的长条第一枢接件及枢接于所述三角件的第三角上的长条第二枢接件;所述第一百叶组的各个第一百叶的第一侧枢接于所述第一闸口的一侧,所述第一百叶组的各个第一百叶的第二侧枢接于所述第一闸口的另一侧,所述第一百叶组的各个第一百叶的第一侧于另外一个枢接位置处枢接于所述第一枢接件上;所述第二百叶组的各个第二百叶的第一侧枢接于所述第二闸口的一侧,所述第二百叶组的各个第二百叶的第二侧枢接于所述第二闸口的另一侧,所述第二百叶组的各个第二百叶的第一侧于另外一个枢接位置处枢接于所述第二枢接件上。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枢接件与所述三角件的枢接处为长条形槽,所述第二枢接件与所述三角件的枢接处为长条形槽。
本发明的单电机双风轮的送风机构通过一个电机连接两个风轮,节省了电机的成本,而且提高了电机的利用率,并在送风系统中,利用单电机双风轮的送风机构,构成三个气流通道,为日后的气流设计打下坚实的基础。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第一实施例提供的单电机双风轮的送风机构的立体组装图。
图2是图1的单电机双风轮的送风机构的立体分解图。
图3是图2的单电机双风轮的送风机构的进一步地立体分解图。
图4是本发明第二实施例提供的单电机双风轮的送风机构的立体组装图。
图5是图4的单电机双风轮的送风机构的立体分解图。
图6是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送风系统的立体组装图。
图7是图6的送风系统的部分分解图。
图8是图7的送风系统的进一步地部分分解图。
图9是图8的送风系统的再进一步地部分分解图。
图10是图8的送风系统的更进一步地部分分解图。
图11是图10的送风系统的第一机体的腔室、第一百叶组、第二百叶组及驱动机构的分解图。
图12是图11的立体分解图。
图13是与图1的送风系统结合的第二机体的立体组装图。
图14是图13与送风系统结合而形成的多运行模式的新风换气设备的结构示意图。
图15示出了图14的多运行模式的多运行模式的新风换气设备执行空间内空气强排运行模式。
图16示出了图14的多运行模式的新风换气设备执行空间内外空气交换运行模式。
图17示出了图14的多运行模式的新风换气设备执行空气空间内循环运行模式。
图18示出了图14的多运行模式的新风换气设备执行空间外空气强送运行模式。
上述附图中所涉及的标号明细如下:
新风换气设备 | 100 | 驱动机构 | 70 |
送风系统 | 10 | 三角件 | 71 |
壳体 | 11 | 驱动电机 | 72 |
第一通风口 | 12 | 第一枢接件 | 73 |
第二通风口 | 13 | 第二枢接件 | 74 |
第三通风口 | 14 | 长条形槽 | 75 |
第四通风口 | 15 | 第一个空气流道 | 31 |
送风机构 | 21、21a | 第二个空气流道 | 32 |
电机 | 210、210a | 第一气流通道 | 80 |
第一风轮 | 22、22a | 第二气流通道 | 81 |
第二风轮 | 23、23a | 第三气流通道 | 82 |
板式换热器 | 30 | 过渡腔 | 33 |
腔室 | 40 | 第二机体 | 90 |
第一闸口 | 41 | 连通管道 | 91 |
第二闸口 | 42 | 墙体 | 92 |
第一百叶组 | 50 | 外壳 | 93 |
第一百叶 | 51 | 出风口 | 94 |
第二百叶组 | 60 | 风扇 | 95 |
第二百叶 | 61 | 格栅 | 96 |
第一输出轴 | 211、211a | 第一导风壳 | 220、220a |
第二输出轴 | 212、212a | 第二导风壳 | 230、230a |
底座 | 240、240a | 入风口 | 231a |
出风口 | 232a |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发明的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以解释本发明,并不用于限定本发明。
请同时参阅图1至图3,本发明第一实施例提供的单电机双风轮的送风机构21包括一个电机210,所述电机210具有第一输出轴211和第二输出轴212,所述单电机双风轮的送风机构21还包括固定连接于所述第一输出轴211的第一风轮22、固定连接于所述第二输出轴212的第二风轮23、罩设于所述第一风轮22上的第一导风壳220及罩设于所述第二风轮23上的第二导风壳230,所述第一导风壳220及所述第二导风壳230的出风方向不同。
本发明的单电机双风轮的送风机构21通过一个电机210连接两个风轮22、23,节省了电机210的成本,而且提高了电机的利用率。另外,由于,由所述第一导风壳220及所述第二导风壳230的出风时的出风方向不同,因此,设计者可以根据此特性进行不同风路设计。
在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一风轮22和所述第二风轮23均为离心式风轮,所述第一导风壳220的出风方向与所述第二导风壳230的出风方向相垂直。可以理解地,只要第一导风壳220的出风方向与所述第二导风壳230的出风方向不同即可,不局于相互垂直。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导风壳220与所述第二导风壳230为螺旋式蜗壳,所述第一导风壳220与所述第二导风壳230的入风口均在其侧面。
进一步地,所述电机210的底部设置有用于支撑于一平面上的底座240。
请同时参阅图4和图5,本发明第二实施例提供的单电机双风轮的送风机构21a包括一个电机210a,所述电机210a具有第一输出轴211a和第二输出轴212a,所述单电机双风轮的送风机构21a还包括固定连接于所述第一输出轴211a的第一风轮22a、固定连接于所述第二输出轴212a的第二风轮23a、罩设于所述第一风轮22a上的第一导风壳220a及罩设于所述第二风轮23a上的第二导风壳230a,所述第一导风壳220a及所述第二导风壳230a的出风方向不同。
本发明的单电机双风轮的送风机构21a通过一个电机210a连接两个风轮22a、23a,节省了电机的成本,而且提高了电机的利用率。另外,由于,由所述第一导风壳220a及所述第二导风壳230a的出风时的出风方向不同,因此,设计者可以根据此特性进行不同风路设计。
在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一风轮22a和所述第二风轮23a均为轴流式风轮,所述第一导风壳220a的出风方向与所述第二导风壳230a的出风方向刚好相反。可以理解地,只要第一导风壳220a的出风方向与所述第二导风壳230a的出风方向不同即可,不局限于刚好相反。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导风壳220a与所述第二导风壳230a均为一回转体,该回转体的一端开口而形成入风口231a,该回转体的另一端开设有出风口232a,所述第一导风壳220a与所述第二导风壳230a的入风口231a相靠近,所述第一导风壳220a与所述第二导风壳230a的出风口232a相远离且出风方向相反。
进一步地,所述电机210a的底部设置有用于支撑于一平面上的底座240a。
请同时参阅图6至图12,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送风系统10应用了上述第一实施例中的单电机双风轮的送风机构21,具体地,所述送风系统10包括壳体11及开设于所述壳体11上的四个通风口,四个所述通风口包括第一通风口12、第二通风口13、第三通风口14及第四通风口15。所述壳体11内且位于所述第一风轮22的上方形成有一个腔室40,所述第一风轮22的入风口与所述第一通风口12相连通,所述第一风轮22的出风口与所述腔室40相连通。所述腔室40上开设有第一闸口41和第二闸口42,所述第一闸口41上转动连接有第一百叶组50,所述第二闸口42上转动连接有第二百叶组60,所述壳体11内设置有选择性地驱动所述第一百叶组50和所述第一百叶组60二者之一打开的驱动机构70。
所述第一通风口12仅选择性地通过所述腔室40的所述第一闸口41与所述第二闸口42连通于所述壳体11内,即第一通风口12仅通地第一闸口41和第二闸口42与壳体内的空间相连通,当第一闸口41打开时,第一通风口12通过该第一闸口41与壳体内的空间相连通;当第二闸口42打开时,第一通风口12通过该第二闸口42与壳体内的空间相连通,假设第一闸口41和第二闸口42均关闭时,第一通风口12与壳体内的空间隔开。
请同时参阅图13至18,所述第一通风口12、所述第一风轮22、所述腔室40及所述第四通风口15于所述第一百叶组50打开时相互连通形成第一气流通道80,所述第三通风口14、所述第二风轮23及所述第二通风口13相互连通形成第二气流通道81,所述第一通风口12、所述第一风轮22、所述腔室40、所述第二风轮23、所述第二通风口13于所述第二百叶组60打开时相互连通形成第三气流通道82。
本发明的送风系统在结构上具备三条气流通道,即第一气流通道80、第二气流通道81及第三气流通道82,将位于一空间的该送风系统与位于另一空间的第二机体90共同结合形成新风换气设备100,通过这三条气流通道使新风换气设备100的多运行模式成为可能,并且在后续的使用中,确实存在四种运行模式,即执行空间内空气强排、执行空间外空气强送、执行空气空间内循环、执行外循环,用户可以根据空间内空气的品质选择运行其中一种运行模式,用户体验更佳。四种工作模式归根就底是送风系统10的存在。
在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一闸口41开设于所述腔室40的顶壁上,所述第二闸口42开设于所述腔室40的一个侧壁上,优选地,第一闸口41与第二闸口42相互垂直。第二闸口42靠近第二风轮23。
请再次参阅图11至图12,所述驱动机构70包括三角件71、驱动连接于所述三角件71的第一角上的驱动电机72、枢接于所述三角件71的第二角上的长条第一枢接件73及枢接于所述三角件71的第三角上的长条第二枢接件74;所述第一百叶组50的各个第一百叶51的第一侧枢接于所述第一闸口41的一侧,所述第一百叶组50的各个第一百叶51的第二侧枢接于所述第一闸口41的另一侧,所述第一百叶组50的各个第一百叶51的第一侧于另外一个枢接位置处枢接于所述第一枢接件73上;所述第二百叶组60的各个第二百叶61的第一侧枢接于所述第二闸口42的一侧,所述第二百叶组60的各个第二百叶61的第二侧枢接于所述第二闸口42的另一侧,所述第二百叶组60的各个第二百叶61的第一侧于另外一个枢接位置处枢接于所述第二枢接件74上。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枢接件73与所述三角件71的枢接处为长条形槽75,所述第二枢接件74与所述三角件71的枢接处为长条形槽75。
请再次参阅图15至图18,在本实施例中,所述送风系统10为第一机体10,所述第一机体10与所述第二机体90相连通,所述第二通风口13与所述第二机体90相连通,所述第二气流通道81连通于所述第二机体90,所述第三气流通道82连通于所述第二机体90。请同时参阅图14,所述第一机体10置于空间外,所述第二机体90置于空间内。第一机体10与第二机体90通过连通管道91相连通,连通管道91穿过墙体92。
当单独第一气流通道80内通风时,多运行模式的新风换气设备100执行空间内空气强排,即将空间内空气强制排出至空间外,当空间内空气品质差时,需要执行此运行模式。当单独第二气流通道81内通风时,多运行模式的新风换气设备100执行空间外空气强送,即将空间外空气强制吸入空间内,当空间内空气品质差时,也可以执行此运行模式。当第一气流通道80和第二气流通道81同时通风时,多运行模式的新风换气设备100执行空间内空间外空气交换,即将空间内空气排出,并将空间外空气吸入。当单独第三气流通道82通风时,多运行模式的新风换气设备100执行空气空间内循环,即使空间内空气循环流动。
可以理解地,所述第一机体10与第二机体90还可以有其他安置位置,不一定像本实施例中一样,第一机体10置于室外,所述第二机体90置于室内。
请同时参阅图15至图18,上述多运行模式的新风换气设备在使用时,有四种工作模式,具体如下:
第一、执行空间内空气强排:所述第二机体90与所述第二通风口13之间的连通管道91关闭或所述第二风轮23停止转动,所述第一风轮22转动,所述驱动机构70驱动所述第一百叶组50打开且所述第二百叶组60关闭,空间内空气在所述第一风轮22的带动下吸入所述第一气流通道80内,并由所述第四通风口15排出至空间外;
第二、执行空间外空气强送:所述第一风轮22停止转动或关闭所述第一通风口12的进风通道,所述第二风轮23转动,所述驱动机构70驱动所述第二百叶组60打开且所述第一百叶组50关闭,空间外空气在所述第二风轮23的带动下吸入所述第二气流通道81内,并通过所述第二机体90送至空间内;
第三、执行空气空间内循环:所述第一风轮22及所述第二风轮23均转动,所述驱动机构70驱动所述第二百叶组60打开且所述第一百叶组50关闭,空间内空气在所述第一风轮22的带动下进入所述第三气流通道82内,空间内空气重新进入所述第二机体90内,完成内循环;
第四、执行外循环:所述第一风轮22及所述第二风轮23均转动,所述驱动机构70驱动所述第一百叶组50打开且所述第二百叶组60关闭,空间内空气在所述第一风轮22的带动下吸入所述第一气流通道80内,并由所述第四通风口15排出至空间外,空间外空气在所述第二风轮23的带动下吸入所述第二气流通道81内,并通过所述第二机体90送至空间内。
在本实施例中,所述送风系统10还包括安装于所述壳体11内的板式换热器30,所述板式换热器30具有交叉且互相不影响的两个空气流道(即第一个所述空气流道31、第二个空气流道32),其中一个所述空气流道于所述第一闸口41打开时连通所述腔室40及所述第四通风口15,另外一个所述空气流道连通所述第三通风口14及所述第二通风口13。
所述第一通风口12、所述第一风轮22、所述腔室40、第一个所述空气流道31及所述第四通风口15于所述第一百叶组50打开时相互连通形成第一气流通道80,所述第三通风口14、第二个所述空气流道32、所述第二风轮23及所述第二通风口13及所述第二机体90相互连通形成第二气流通道81,所述第一通风口12、所述第一风轮22、所述腔室40、所述第二风轮23、所述第二通风口13及所述第二机体90于所述第二百叶组60打开时相互连通形成第三气流通道82。
所述板式换热器30呈菱形状,所述板式换热器30与所述腔室40之间形成有过渡腔33,所述板式换热器30的第一个所述空气流道31通过所述过渡腔33与所述腔室40连通。所述板式换热器30的底部座于所述腔室40的顶壁的一部分上。
可以理解地,在本发明中,板式换热器30可以不设置,可以在第一闸口41与第四通风口15之间连接一个气流管道,可以在第二风轮23的出风口与第三通风口14之间连接另一条气流管道,因此,不一定局限于板式换热器30,另外,在本实施例中,分别通向第三通风口14与第四通风口15的气流通道是交叉且互相不影响的,在其他实施例中,分别通向第三通风口14与第四通风口15的气流通道确定是互相不影响,但不局于交叉。只要将第一闸口41与第四通风口15之间形成气流通道,第二风轮23的出风口与第三通风口14之间形成气流通道即可,具体形成气流通道的方式不局限于板式换热器30或气流管道,也可以在此处的气流通道上串接制冷/制热系统,以实现对气流制冷和制热。
请同时参阅图13,所述第二机体90包括外壳93、开设于所述外壳93上的出风口94、送风组件、高效过滤组件、初效过滤组件、活性炭过滤组件及静电除尘过滤组件,所述送风组件、所述高效过滤组件、所述初效过滤组件、所述活性炭过滤组件及所述静电除尘过滤组件均设置于所述外壳93内,并且均未示出。
进一步地,所述第二机体90还包括设置于所述外壳93内的杀菌组件、除味组件及加湿组件,杀菌组件、除味组件及加湿组件均未在图中示出。
在本实施例中,送风组件为靠近所述出风口94设置的风扇95及驱动风扇95转动的电机(图未示)。该送风组件的出风口94设置有格栅96。
高效过滤组件、初效过滤组件、活性炭过滤组件、静电除尘过滤组件、杀菌组件、除味组件及加湿组件在这里不作过多赘述,这些均可以采用现有成熟的组件并在此基础上将其安装固定于同一外壳93内。
当由同一电机210驱动第一风轮22和第二风轮23时,在执行空间内空气强排时,所述第二风轮23停止转动是通过所述电机210与所述第二风轮23之间的离合器(图未示)实现的。
当由同一电机210驱动第一风轮22和第二风轮23时,在执行空间外空气强送时,所述第一风轮22停止转动是通过所述电机210与所述第一风轮22之间的离合器(图未示)实现的。
上述离合器为通常使用的离合器,在此不作过多描述。
上述送风系统中可以直接将第二实施例提供的单电机双风轮的送风机构替换第一实施例提供的单电机双风轮的送风机构,并在结构上稍微作一些改进,同样可以实现三个气流通道80、81、82的设置。
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发明,凡在本发明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和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9)
1.一种单电机双风轮的送风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单电机双风轮的送风机构包括一个电机,所述电机具有第一输出轴和第二输出轴,所述单电机双风轮的送风机构还包括固定连接于所述第一输出轴的第一风轮、固定连接于所述第二输出轴的第二风轮、罩设于所述第一风轮上的第一导风壳及罩设于所述第二风轮上的第二导风壳,所述第一导风壳及所述第二导风壳的出风方向不同。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单电机双风轮的送风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风轮和所述第二风轮均为离心式风轮,所述第一导风壳的出风方向与所述第二导风壳的出风方向相垂直。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单电机双风轮的送风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导风壳与所述第二导风壳为螺旋式蜗壳,所述第一导风壳与所述第二导风壳的入风口均在其侧面。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单电机双风轮的送风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风轮和所述第二风轮均为轴流式风轮,所述第一导风壳的出风方向与所述第二导风壳的出风方向相反。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单电机双风轮的送风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导风壳与所述第二导风壳均为一回转体,该回转体的一端开口而形成入风口,该回转体的另一端开设有出风口,所述第一导风壳与所述第二导风壳的入风口相靠近,所述第一导风壳与所述第二导风壳的出风口相远离且出风方向相反。
6.如权利要求1-5任一项所述的单电机双风轮的送风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电机的底部设置有用于支撑于一平面上的底座。
7.一种送风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送风系统包括如权利要求1-6任一项所述的单电机双风轮的送风机构,所述送风系统还包括一机体,所述机体包括壳体及开设于所述壳体上的四个通风口,四个所述通风口包括第一通风口、第二通风口、第三通风口及第四通风口,所述壳体内且位于所述第一风轮的上方形成有一个腔室,所述第一风轮的入风口与所述第一通风口相连通,所述第一风轮的出风口与所述腔室相连通,所述腔室上开设有第一闸口和第二闸口,所述第一闸口上转动连接有第一百叶组,所述第二闸口上转动连接有第二百叶组,所述壳体内设置有选择性地驱动所述第一百叶组和所述第一百叶组二者之一打开的驱动机构,所述第一通风口仅选择性地通过所述腔室的所述第一闸口与所述第二闸口连通于所述壳体内,所述第一通风口、所述第一风轮、所述腔室及所述第四通风口于所述第一百叶组打开时相互连通形成第一气流通道,所述第三通风口、所述第二风轮及所述第二通风口相互连通形成第二气流通道,所述第一通风口、所述第一风轮、所述腔室、所述第二风轮、所述第二通风口于所述第二百叶组打开时相互连通形成第三气流通道。
8.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送风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驱动机构包括三角件、驱动连接于所述三角件的第一角上的驱动电机、枢接于所述三角件的第二角上的长条第一枢接件及枢接于所述三角件的第三角上的长条第二枢接件;所述第一百叶组的各个第一百叶的第一侧枢接于所述第一闸口的一侧,所述第一百叶组的各个第一百叶的第二侧枢接于所述第一闸口的另一侧,所述第一百叶组的各个第一百叶的第一侧于另外一个枢接位置处枢接于所述第一枢接件上;所述第二百叶组的各个第二百叶的第一侧枢接于所述第二闸口的一侧,所述第二百叶组的各个第二百叶的第二侧枢接于所述第二闸口的另一侧,所述第二百叶组的各个第二百叶的第一侧于另外一个枢接位置处枢接于所述第二枢接件上。
9.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送风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枢接件与所述三角件的枢接处为长条形槽,所述第二枢接件与所述三角件的枢接处为长条形槽。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510451476.1A CN105020157B (zh) | 2015-07-28 | 2015-07-28 | 单电机双风轮的送风机构及送风系统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510451476.1A CN105020157B (zh) | 2015-07-28 | 2015-07-28 | 单电机双风轮的送风机构及送风系统 |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05020157A true CN105020157A (zh) | 2015-11-04 |
CN105020157B CN105020157B (zh) | 2017-10-27 |
Family
ID=5441037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1510451476.1A Active CN105020157B (zh) | 2015-07-28 | 2015-07-28 | 单电机双风轮的送风机构及送风系统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105020157B (zh) |
Cited By (2)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5977827A (zh) * | 2016-05-26 | 2016-09-28 | 沈炜 | 防雨电力柜 |
CN109827243A (zh) * | 2019-03-29 | 2019-05-31 | 广东美的制冷设备有限公司 | 空调室内机和具有其的空调器 |
Citations (8)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US2081103A (en) * | 1935-07-16 | 1937-05-18 | American Radiator Co | Air circulating apparatus |
CN201964568U (zh) * | 2011-02-21 | 2011-09-07 | 李永革 | 一种多功能换气风机 |
CN202792370U (zh) * | 2012-09-14 | 2013-03-13 | 浙江宝兰电气有限公司 | 一种集成吊顶配套使用的双风轮电器主机 |
CN203323263U (zh) * | 2013-06-08 | 2013-12-04 | 范建亮 | 中央新风净化加湿系统 |
CN203453095U (zh) * | 2013-09-09 | 2014-02-26 | 株洲联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 一种城轨辅助电源柜用双叶轮节能冷却通风机 |
CN203880871U (zh) * | 2014-02-19 | 2014-10-15 | 刘华荣 | 风路变换器系统 |
CN104676751A (zh) * | 2014-09-22 | 2015-06-03 | 胡光南 | 一种对室内空气净化制冷的方法及转阀式空调器 |
CN204961343U (zh) * | 2015-07-28 | 2016-01-13 | 深圳市净万嘉环保科技有限公司 | 单电机双风轮的送风机构及送风系统 |
-
2015
- 2015-07-28 CN CN201510451476.1A patent/CN105020157B/zh active Active
Patent Citations (8)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US2081103A (en) * | 1935-07-16 | 1937-05-18 | American Radiator Co | Air circulating apparatus |
CN201964568U (zh) * | 2011-02-21 | 2011-09-07 | 李永革 | 一种多功能换气风机 |
CN202792370U (zh) * | 2012-09-14 | 2013-03-13 | 浙江宝兰电气有限公司 | 一种集成吊顶配套使用的双风轮电器主机 |
CN203323263U (zh) * | 2013-06-08 | 2013-12-04 | 范建亮 | 中央新风净化加湿系统 |
CN203453095U (zh) * | 2013-09-09 | 2014-02-26 | 株洲联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 一种城轨辅助电源柜用双叶轮节能冷却通风机 |
CN203880871U (zh) * | 2014-02-19 | 2014-10-15 | 刘华荣 | 风路变换器系统 |
CN104676751A (zh) * | 2014-09-22 | 2015-06-03 | 胡光南 | 一种对室内空气净化制冷的方法及转阀式空调器 |
CN204961343U (zh) * | 2015-07-28 | 2016-01-13 | 深圳市净万嘉环保科技有限公司 | 单电机双风轮的送风机构及送风系统 |
Cited By (4)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5977827A (zh) * | 2016-05-26 | 2016-09-28 | 沈炜 | 防雨电力柜 |
CN105977827B (zh) * | 2016-05-26 | 2018-01-16 | 安徽龙和电气科技有限公司 | 防雨电力柜 |
CN109827243A (zh) * | 2019-03-29 | 2019-05-31 | 广东美的制冷设备有限公司 | 空调室内机和具有其的空调器 |
CN109827243B (zh) * | 2019-03-29 | 2024-09-24 | 广东美的制冷设备有限公司 | 空调室内机和具有其的空调器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05020157B (zh) | 2017-10-27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KR100665999B1 (ko) | 환기겸용 덕트형 공기조화기 | |
CN103574776A (zh) | 立式空调室内机 | |
CN1707170B (zh) | 空调器 | |
CN203571893U (zh) | 立式空调室内机 | |
CN106594891A (zh) | 空调器 | |
CN204963077U (zh) | 多运行模式的新风换气设备 | |
KR101703672B1 (ko) | 전열교환기의 바이패스장치 | |
CN109442573B (zh) | 一种空调出风装置以及空调器 | |
CN105020157A (zh) | 单电机双风轮的送风机构及送风系统 | |
CN204961343U (zh) | 单电机双风轮的送风机构及送风系统 | |
CN109556180A (zh) | 空调室内机和空调器 | |
CN211854217U (zh) | 落地式空调室内机和空调器 | |
CN105091183A (zh) | 一种静压全热交换器 | |
CN208186528U (zh) | 一种空调器室内挂机 | |
CN217715164U (zh) | 空调器室内机 | |
CN207094809U (zh) | 空气处理模块及空调器 | |
US9285131B2 (en) | Venting and cooling system for a house | |
CN206347645U (zh) | 空调器 | |
CN105003995A (zh) | 多运行模式的新风换气设备及其使用方法 | |
CN205026868U (zh) | 一种静压全热交换器 | |
CN205066081U (zh) | 一种送风系统及空调器 | |
CN209386422U (zh) | 空调器室内机和空调器 | |
CN203628957U (zh) | 空调风道结构及空调器 | |
CN208419130U (zh) | 一种空调器室内挂机 | |
CN208186526U (zh) | 一种空调器室内挂机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C06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C10 |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