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5008827B - 空调装置 - Google Patents

空调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5008827B
CN105008827B CN201480011084.7A CN201480011084A CN105008827B CN 105008827 B CN105008827 B CN 105008827B CN 201480011084 A CN201480011084 A CN 201480011084A CN 105008827 B CN105008827 B CN 105008827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refrigerant
pressure
diagnosis
air
compresso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480011084.7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5008827A (zh
Inventor
玉木章吾
篠崎万誉
河西智彦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
Original Assignee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 filed Critical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
Publication of CN105008827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5008827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5008827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5008827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5REFRIGERATION OR COOLING;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MANUFACTURE OR STORAGE OF ICE; LIQUEFACTION SOLIDIFICATION OF GASES
    • F25BREFRIGERAT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 F25B49/00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control or safety devices
    • F25B49/02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control or safety devices for compression type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1/00Control or safety arrangements
    • F24F11/30Control or safety arrangements for purposes related to the operation of the system, e.g. for safety or monitoring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2110/00Control inputs relating to air propertie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5REFRIGERATION OR COOLING;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MANUFACTURE OR STORAGE OF ICE; LIQUEFACTION SOLIDIFICATION OF GASES
    • F25BREFRIGERAT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 F25B49/00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control or safety device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1/00Control or safety arrangements
    • F24F11/30Control or safety arrangements for purposes related to the operation of the system, e.g. for safety or monitoring
    • F24F11/32Responding to malfunctions or emergencie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1/00Control or safety arrangements
    • F24F11/50Control or safety arrangements characterised by user interfaces or communication
    • F24F11/52Indication arrangements, e.g. display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5REFRIGERATION OR COOLING;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MANUFACTURE OR STORAGE OF ICE; LIQUEFACTION SOLIDIFICATION OF GASES
    • F25BREFRIGERAT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 F25B13/00Compress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with reversible cycle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5REFRIGERATION OR COOLING;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MANUFACTURE OR STORAGE OF ICE; LIQUEFACTION SOLIDIFICATION OF GASES
    • F25BREFRIGERAT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 F25B2313/00Compress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with reversible cycle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F25B2313/027Compress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with reversible cycle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characterised by the reversing means
    • F25B2313/02741Compress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with reversible cycle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characterised by the reversing means using one four-way valve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5REFRIGERATION OR COOLING;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MANUFACTURE OR STORAGE OF ICE; LIQUEFACTION SOLIDIFICATION OF GASES
    • F25BREFRIGERAT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 F25B2313/00Compress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with reversible cycle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F25B2313/031Sensor arrangements
    • F25B2313/0311Pressure sensors near the expansion valve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5REFRIGERATION OR COOLING;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MANUFACTURE OR STORAGE OF ICE; LIQUEFACTION SOLIDIFICATION OF GASES
    • F25BREFRIGERAT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 F25B2313/00Compress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with reversible cycle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F25B2313/031Sensor arrangements
    • F25B2313/0314Temperature sensors near the indoor heat exchanger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5REFRIGERATION OR COOLING;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MANUFACTURE OR STORAGE OF ICE; LIQUEFACTION SOLIDIFICATION OF GASES
    • F25BREFRIGERAT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 F25B2313/00Compress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with reversible cycle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F25B2313/031Sensor arrangements
    • F25B2313/0315Temperature sensors near the outdoor heat exchanger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5REFRIGERATION OR COOLING;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MANUFACTURE OR STORAGE OF ICE; LIQUEFACTION SOLIDIFICATION OF GASES
    • F25BREFRIGERAT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 F25B2400/00General features or devices for refrigerat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or heat-pump systems, i.e. not limited to a particular subgroup of F25B
    • F25B2400/13Economiser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5REFRIGERATION OR COOLING;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MANUFACTURE OR STORAGE OF ICE; LIQUEFACTION SOLIDIFICATION OF GASES
    • F25BREFRIGERAT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 F25B2400/00General features or devices for refrigerat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or heat-pump systems, i.e. not limited to a particular subgroup of F25B
    • F25B2400/23Separator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5REFRIGERATION OR COOLING;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MANUFACTURE OR STORAGE OF ICE; LIQUEFACTION SOLIDIFICATION OF GASES
    • F25BREFRIGERAT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 F25B2700/00Sensing or detecting of parameters; Sensors therefor
    • F25B2700/19Pressures
    • F25B2700/193Pressures of the compressor
    • F25B2700/1931Discharge pressure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5REFRIGERATION OR COOLING;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MANUFACTURE OR STORAGE OF ICE; LIQUEFACTION SOLIDIFICATION OF GASES
    • F25BREFRIGERAT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 F25B2700/00Sensing or detecting of parameters; Sensors therefor
    • F25B2700/19Pressures
    • F25B2700/193Pressures of the compressor
    • F25B2700/1933Suction pressure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Thermal Sciences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Combustion & Propulsion (AREA)
  • Life Sciences & Earth Sciences (AREA)
  • Atmospheric Sciences (AREA)
  • Air Conditioning Control Device (AREA)

Abstract

在空调装置中,控制部将在故障诊断运转过程中的构成设备的故障诊断分为在强制改变设备动作时有无运转状态传感器应答来进行故障检测的应答检测诊断、以及根据在故障诊断运转的运转状态稳定时的运转状态传感器的检测值来进行故障检测的性能检测诊断,通过实施应答检测诊断来实施性能检测诊断。

Description

空调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连接至少一台以上的热源单元与多台使用单元的蒸气压缩式的空调装置,特别涉及一种能够对空调装置的故障部位进行自动检测的空调装置。
背景技术
以往,存在经由制冷剂延长配管将多台使用单元连接于至少一台以上的热源单元而形成的空调装置。在这样的空调装置中,当发现运转状态异常或者进行定期检修时,操作者前往现场,对故障部位进行修补、修理。然而,由于空调装置由大量零件构成,因而故障部位的搜索受操作者的经验、能力的影响很大,经常出现为了确定故障部位而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的情形。为了强化维护及服务体制,缩短故障部位的确定时间尤为重要,因此,迄今为止已开发出多种多样的故障部位搜索方法。
作为这样的结构,公开了如下技术:通过固定压缩机的马达旋转速度,从而使压缩机的入口和出口的制冷剂的状态恒定,另外,通过固定室外机风机的旋转速度,使冷凝器的热交换程度恒定,从而精确地计算制冷剂量比(例如,参照专利文献1)。
而且,还公开了如下技术:通过压缩机转速恒定控制而使由压缩机吸入及排出的制冷剂的流量稳定,并且,通过控制室内膨胀阀而实施过热度恒定控制,从而使室内换热器及气体制冷剂连接配管中的制冷剂量恒定,来判定制冷剂回路内的制冷剂量(例如,参照专利文献2)。
另外,还公开了如下技术:室内机经由分支单元的各分支口而与具有电磁膨胀阀的分支单元连接,通过实施制热运转的全部室内机运转,逐一关闭电磁膨胀阀,从而检测室内机及分支单元中的配管与配线的对应关系(例如,参照专利文献3)。
在先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2-132601号公报(参照图4等)
专利文献2:日本特开2006-313057号公报(参照图9等)
专利文献3:日本特开2012-017886号公报(参照图10等)
发明内容
发明所要解决的课题
然而,在记载于专利文献1~3的技术中,其所公开的内容仅限于针对各诊断的诊断方法,对于无法在现场确定故障部位时优先进行何种诊断的相关信息没有任何记载。另外,在记载于专利文献1~3的技术中,在以多个部位为对象而实施故障的诊断时,每个诊断都需要耗费时间,因而导致在确定故障部位时耗费时间。另外,在记载于专利文献1~3的技术中,也没有记载希望利用诊断项目实现何种运转状态。
本发明为了解决上述课题而作出,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空调装置,所述空调装置使诊断顺序最优化,并且通过利用诊断方法实施故障检测的故障诊断运转,从而能够短时间且高精度地自动确定故障部位。
用于解决课题的方案
本发明涉及的空调装置具备:制冷剂回路,在所述制冷剂回路中,通过配管对压缩机、热源侧换热器、使用侧减压机构、以及使用侧换热器进行连接,从而使制冷剂围绕所述制冷剂回路循环;运转状态传感器,所述运转状态传感器对制冷剂的温度及制冷剂的压力中的至少一个进行检测;控制器控制装置,所述控制器控制装置具有诊断运转指令部以及判定部,所述诊断运转指令部发出实施故障诊断运转的指令,确定空调装置的构成设备的故障,所述判定部对有无故障进行判定;以及,单元控制装置,所述单元控制装置具有控制部,所述控制部在所述故障诊断运转过程中实施各设备的控制,所述控制部具有以下诊断模式,用于在所述故障诊断运转过程中的故障诊断,所述诊断模式包括:应答检测诊断模式,在所述应答检测诊断模式强制改变设备动作,而且所述运转状态传感器的检测量的变化为规定值以内,或者所述运转状态传感器的检测量的变化幅度小于或等于阈值的情况下检测到故障;以及性能检测诊断模式,所述性能检测诊断模式根据在所述故障运转的运转状态稳定的情况下所述运转状态传感器的检测值而对故障进行检测,在实施所述应答检测诊断模式后,实施所述性能检测诊断模式。
发明效果
根据本发明涉及的空调装置,即使故障部位不明,也能够短时间且高精度地自动确定故障部位。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涉及的空调装置的制冷剂回路结构的概略图。
图2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涉及的空调装置的控制装置的电气结构的框图。
图3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涉及的空调装置的故障诊断运转过程中的运转状态的时间图。
图4是表示与制冷剂量相对的过冷却换热器的高压出口过冷却度的变化的概略图。
图5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涉及的空调装置的故障诊断运转时的诊断顺序的流程图。
图6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涉及的空调装置的传输线的配线状态的概略图。
图7是表示在本发明的实施方式2涉及的空调装置的安装工程完成后利用故障诊断运转来确认安装工程适当完成时的处理流程的流程图。
图8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2涉及的空调装置的故障诊断运转过程中的压缩机的运转频率的状态的时间图。
图9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3涉及的空调装置的制冷剂回路结构的概略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基于附图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进行说明。此外,包括图1在内,在以下各附图中,存在各构成部件的大小关系与实际结构不同的情况。另外,包括图1在内,在以下各附图中,标注了相同附图标记的部件是相同或相当的部件,在说明书的全文中通用。另外,在说明书全文中表示的构成要素的形态只是示例,并不限定于这些记载。除此之外,在说明书的算式中与文中的符号相对,在[]中写明该符号的单位。另外,在没有量纲(没有单位)的情况下,标示为[-]。
实施方式1
图1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涉及的空调装置100的制冷剂回路结构的概略图。图2是表示空调装置100的单元控制装置101及控制器控制装置121的结构的框图。基于图1及图2对空调装置100的结构进行说明。
该空调装置100设置于大厦、公寓、商业设施,通过进行使空调用制冷剂在蒸气压缩系统中循环的制冷循环运转,能够对使用单元303a、303b选择的制冷指令(制冷开启/关闭)或制热指令(制热开启/关闭)进行个别处理,实施制冷和制热的同时运转。
[空调装置100的设备结构]
空调装置100具有:热源单元301、中继单元302、以及使用单元303a、303b。热源单元301与中继单元302分别通过作为制冷剂配管的高压配管8及低压配管20而连接。中继单元302与使用单元303a、303b分别通过作为制冷剂配管的室内液体支管15a、15b和室内气体支管18a、18b而连接。在以下的说明中,将使用单元303a、303b统称为使用单元303。
另外,在空调装置100中,具备:控制空调装置100的整体动作的单元控制装置101;外部控制器320,所述外部控制器320能够向单元控制装置101传达运转动作的指令并且能够监视运转状态,例如由笔记本电脑、平板电脑构成。
此外,在实施方式1中,如图1所示,对经由中继单元302而将两台使用单元303a、303b连接于一台热源单元301的情况进行说明,但各单元的台数并不特别限定。例如,在连接了两台以上热源单元301、两台以上中继单元302、以及三台以上使用单元303的情况下也能够同样实施。而且,对用于空调装置100的制冷剂没有特别限定。例如,能够使用R410A、R407C、R404A、R32、HFO-1234yf、天然制冷剂(碳氢化合物、氦气、二氧化碳等)等。
<热源单元301>
热源单元301例如设置在室外,根据在使用单元303a、303b所要求的运转向使用单元303a、303b供给制冷剂。热源单元301具有:压缩机1、压缩机变换器35、油分离器2、四通阀3、热源侧换热器4、热源侧送风机5、送风机马达6、止回阀组7(止回阀7a~7d、配管24、配管28)、存储器(储液器)21、配管31、毛细管30、以及电磁阀29。
压缩机1吸入制冷剂并将其压缩成高温高压的状态,压缩机变换器35能够将压缩机的运转频率设定成规定值,并能够将其控制成任意值。
油分离器2分离从压缩机流出的油与制冷剂,具有使油流向配管31的方向、使制冷剂流向四通阀3的方向的功能。此外,油分离器2不是必需的机构。
四通阀3是用于转换制冷剂的流动方向的阀,具有第一至第四口。第一口与压缩机1的排出侧连接,第二口与热源侧换热器4连接,第三口与压缩机1的吸入侧连接,第四口与低压配管20连接。而且,四通阀3构成为能够在两种状态之间转换设定,所述两种状态分别是第一口与第二口连通的同时第三口与第四口封闭的状态(图1中实线所示状态),以及第三口与第四口连通的同时第一口与第二口封闭的状态(图1中虚线所示状态)。此外,四通阀3在只使用制冷运转或制热运转的一方时不是必需的机构。
热源侧换热器4例如是由传热管和多个翅片构成的交叉翅片式的翅片管型换热器,进行外部气体等载热体与制冷剂之间的热交换。热源侧换热器4在制热运转时作为蒸发器发挥功能,在制冷运转时作为冷凝器发挥功能。
热源侧送风机5是向热源侧换热器4供给空气的机构,由螺旋桨式风机等构成。热源侧送风机5设置在热源侧换热器4的附近为好。
送风机马达6驱动热源侧送风机,并且能够使空气的流量可变,例如是DC风机马达。
止回阀组7设置成对制冷剂的流动的方向进行控制。止回阀组7具有配管24及配管28。配管24是将位于四通阀3与止回阀7b之间的连接点d与位于止回阀7a与高压配管8之间的连接点b连接的配管。配管28是将位于止回阀7b与低压配管20之间的连接点c与位于止回阀7a与热源侧换热器4之间的连接点a连接的配管。止回阀7a只允许制冷剂从连接点a流向连接点b的方向,止回阀7b只允许制冷剂从连接点c流向连接点d的方向。止回阀7c设置于配管24,只允许制冷剂从连接点d流向连接点b的方向,止回阀7d设置于配管28,只允许制冷剂从连接点c流向连接点a的方向。此外,止回阀组7不是必需的结构。
存储器21设置于压缩机1的吸入侧,具有储存空调装置100的运转过程中过剩的制冷剂的功能,并且具有通过存储在运转状态变化时暂时产生的制冷剂从而防止大量的液体制冷剂流入压缩机1的功能。
配管31是连接油分离器2与压缩机1的吸入侧的配管。
电磁阀29设置于配管31,具有在起动时使油经由配管31而在压缩机1的吸入部与存储器21之间流动的功能。而且,电磁阀29具有在起动时使制冷剂流过配管31从而防止低压压力极端降低的功能。另外,电磁阀29还具有在高压压力上升时使制冷剂在低压侧旁通从而将高压压力设定在适当范围的功能。
毛细管30与电磁阀29并列设置,具有在运转过程中对经过了配管31的油进行减压并使其流向压缩机吸入部的功能。
而且,在热源单元301中,分别设置有压力传感器201和212,测量设置部位的制冷剂压力,压力传感器201设置在压缩机1的排出侧,压力传感器212设置在存储器21的上游侧。
另外,在热源单元301中,分别设置有温度传感器202、温度传感器203、温度传感器215,测量设置部位的制冷剂温度,温度传感器202设置在压缩机1的排出侧,温度传感器203设置在热源侧换热器4的液体侧,温度传感器215设置在存储器21的上游侧。
另外,在热源单元301中,温度传感器204设置在空气吸入口,测量外部气体温度。
而且,在热源单元301中,还设置有单元控制装置101,设置于热源单元301的各传感器测量出的信息被发送至单元控制装置101。此外,对于单元控制装置101,在后文进行详细说明。
<中继单元302>
中继单元302例如设置在室内,根据使用单元303a、303b所要求的运转对制冷剂的流动进行控制。中继单元302具有:气液分离器9;电磁阀19a、19b;电磁阀26a、26b;止回阀14a、14b;止回阀27a、27b;过冷却换热器11;过冷却换热器13;液压减压机构12;旁通减压机构22;配管10;配管23;以及,配管25。
配管10在气液分离器9与过冷却换热器11之间连接。
配管23在过冷却换热器13的高压侧出口与止回阀14a、14b之间、以及低压配管20与电磁阀19a、19b之间连接。
配管25在气液分离器9与电磁阀26a、26b之间连接。
气液分离器9将流过了高压配管8的制冷剂分离成气体制冷剂和液体制冷剂。在气液分离器9分离出的液体制冷剂流向配管10,气体制冷剂流向配管25。
电磁阀19a、19b及电磁阀26a、26b对与其连接的使用单元303a、303b的制冷剂的流动方向进行控制。电磁阀19a、19b的一侧与低压配管20连接,另一侧与使用单元303a、303b连接。电磁阀26a、26b的一侧与低压配管25连接,另一侧与使用单元303a、303b连接。
止回阀14a、14b只允许制冷剂从过冷却换热器13流向室内液体支管15a、15b的方向。
止回阀27a、27b只允许制冷剂从室内液体支管15a、15b流向过冷却换热器13的方向。
过冷却换热器11由双管式换热器构成,通过了旁通减压机构22的低压制冷剂流过其内侧(图1中上侧),通过了配管10的高压制冷剂流过其外侧(图1中下侧)。在过冷却换热器11中,在高压制冷剂与低压制冷剂之间进行热交换,对高压制冷剂进行冷却,对低压制冷剂进行加热。
过冷却换热器13由双管式换热器构成,通过了旁通减压机构22的低压制冷剂流过其内侧(图1中上侧),通过了减压机构12或止回阀27a、27b的高压制冷剂流过其外侧(图1中下侧)。在过冷却换热器13中,在高压制冷剂与低压制冷剂之间进行热交换,对高压制冷剂进行冷却,对低压制冷剂进行加热。
液体减压机构12及旁通减压机构22能够控制制冷剂的流量,能够可变地设定开度。
而且,在中继单元302中,分别设置有压力传感器206、207,测量设置部位的制冷剂压力,压力传感器206设置在过热冷却换热器11的高压侧与液压减压机构12之间,压力传感器207设置在液压减压机构12与过冷却换热器13的高压侧之间。
另外,在中继单元302中,还分别设置有温度传感器205、208、213、以及214,测量设置部位的制冷剂温度,温度传感器205设置在过冷却换热器11的高压侧与液压减压机构12之间,温度传感器208设置在过冷却换热器13的高压侧与止回阀14a、14b之间,温度传感器213设置在旁通减压机构22的出口侧,温度传感器214设置在过冷却换热器11的低压侧出口侧。
此外,由设置于中继单元302的各传感器测量出的信息被发送至热源单元301的单元控制装置101。
<使用单元303a、303b>
使用单元303a、303b设置在能够向室内等空调对象空间供给冷能或热能的位置,执行空调对象空间的制冷运转或制热运转。使用单元303a、303b具有使用侧减压机构16a、16b和使用侧换热器17a、17b。使用侧减压机构16a与使用侧换热器17a串联连接,使用侧减压机构16b与使用侧换热器17b串联连接。
使用侧减压机构16a、16b能够控制制冷剂的流量,能够可变地设定开度。
使用侧换热器17a、17b例如是由传热管和多个翅片构成的交叉翅片式的翅片管型换热器,进行室内空气与制冷剂之间的热交换。使用侧换热器17a、17b在制热运转时作为冷凝器发挥功能,在制冷运转时作为蒸发器发挥功能。
而且,在使用单元303a、303b中,分别设置有温度传感器209a、209b和温度传感器210a、210b,测量设置部位的制冷剂温度,温度传感器209a、209b设置在使用侧换热器17a、17b的液体侧,温度传感器210a、210b设置在使用侧换热器17a、17b的气体侧。
另外,在使用单元303a、303b中,温度传感器211a、211b设置在空气吸入口,测量设置部位的空气温度。
此外,由设置在使用单元303a、303b的各传感器测量出的信息被发送至热源单元301的单元控制装置101。
另外,设置在空调装置100的温度传感器或压力传感器分别具有作为检测制冷剂的温度或压力的运转状态传感器的功能。
(单元控制装置101、控制器控制装置121)
在热源单元301内,设置有由例如微型计算机构成的单元控制装置101。
另外,在外部控制器320中,设置有例如安装了S/W的控制器控制装置121。
图2是表示空调装置100的单元控制装置101及控制器控制装置121的结构的框图。基于图2对单元控制装置101及控制器控制装置121更详细地进行说明。此外,在图2中示出了各传感器(压力传感器(压力传感器201、206、207、212)、温度传感器(温度传感器202~205、208、209a、209b、210a、210b、211a、211b、213~215))及存储器(压缩机1、四通阀3、减压机构(液压减压机构12、使用侧减压机构16a、16b、旁通减压机构22)、热源侧送风机5、电磁阀19a、19b、电磁阀26a、26b、电磁阀29等)的连接状态。
在单元控制装置101中,设置有测定部102、控制运算部103、控制部104、以及单元通信部105。
将由各种温度传感器、压力传感器检测出的各量输入至测定部102。输入至测定部102的信息被发送至控制运算部103。控制运算部103基于被输入至测定部102的信息进行运算,用于决定例如计算检测压力的饱和温度等各种控制动作。控制部104基于控制运算部103的运算结果对压缩机1、热源侧送风机5等各设备进行控制。
而且,单元通信部105执行信息的输入输出操作,输入来自电话线路、LAN(局域网)线路、无线通信等通信手段的通信数据信息,向外部输出信息。在单元通信部105中,传输由使用侧遥控器(未图示)输出的制冷指令(制冷开启/关闭)或制热指令(制热开启/关闭)并输入至单元控制装置101,或者向控制器控制装置121传输测定值、设备控制方法。
在控制器控制装置121中,设置有:输入部122、外部通信部123、诊断运转指令部124、存储部125、诊断运算部126、判定部127、以及显示部128。
在输入部122中,由操作者输入故障诊断运转的开始或希望进行故障诊断的部位。
外部通信部123执行信息的输入输出操作,输入来自电话线路、LAN线路、无线通信等通信手段的通信数据信息,向外部输出信息,向单元通信部105发送输入部122的输入信息、故障诊断运转时的各设备控制方法,或者从单元通信部105接收压力、温度等运转状态。
诊断运转指令部124基于在输入部122输入的故障诊断指令及单元控制装置101的异常信号而确定故障诊断运转的诊断项目。
存储部125由例如半导体存储器等构成,存储故障诊断运转时的各设备控制方法、各故障诊断的诊断顺序、以及诊断所需的参数。
诊断运算部126实施故障诊断所需的运算。
判定部127对诊断部位有无故障进行判定,或者对空调装置100的运转状态是否稳定进行判定。
显示部128是搭载于外部控制器320的显示装置,例如是液晶显示装置等,对已诊断的部位有无故障、以及空调装置100的运转状态进行显示。
此外,单元控制装置101虽然配置于热源单元301,但在图1中示出的只是设置部位的一例。对于单元控制装置101的配置部位没有特别限定。例如,既可以将单元控制装置101设置于中继单元302、使用单元303,也可以设置于除各单元之外的其他部位。
[空调装置100的运转模式]
空调装置100根据在使用单元303a、303b所要求的空调指令而对搭载于热源单元301、使用单元303a、303b的各设备进行控制。而且,空调装置100例如能够实施如下运转模式:使用单元303a、303b都进行制冷运转的全制冷运转模式;使用单元303a、303b都进行制热运转的全制热运转模式;使用单元303a进行制冷运转、使用单元303b进行制热运转的制冷负荷高于制热负荷的制冷主体运转模式;以及使用单元303a进行制冷运转、使用单元303b进行制热运转的制热负荷高于制冷负荷的制热主体运转模式。这些运转模式统称为常规运转模式。
(常规运转模式:全制冷运转模式)
在全制冷运转模式中,四通阀3将压缩机1的排出侧连接于热源侧换热器4的气体侧,将压缩机1的吸入侧连接于连接点d。另外,电磁阀19a、19b开路,电磁阀26a、26b闭路,电磁阀29在起动规定时间内开路,然后闭路,液体减压机构12全开。
从压缩机1排出的高温、高压的气体制冷剂经由油分离器2及四通阀3而流入热源侧换热器4,向由热源侧送风机5送来的室外空气放热。该制冷剂在从热源侧换热器4流出后经由止回阀7a而流过高压配管8、气液分离器9,随后经由配管10而在过冷却换热器11由低压制冷剂冷却。该制冷剂在流出过冷却换热器11后,经由全开的液压减压机构12而在过冷却换热器13由低压制冷剂进一步冷却。此后,该制冷剂被分配成流向止回阀14a、14b以及旁通减压机构22的制冷剂。
流过了止回阀14a、14b的制冷剂经由室内液体支管15a、15b而在使用侧减压机构16a、16b减压,成为低压两相制冷剂。该低压两相制冷剂流入使用侧换热器17a、17b,对室内空气进行冷却,成为低压气体制冷剂。该低压气体制冷剂在从使用侧换热器17a、17b流出后,经由室内气体支管18a、18b而通过电磁阀19a、19b,与流过了旁通减压机构22的制冷剂合流。
另一方面,流入了旁通减压机构22的制冷剂在旁通减压机构22减压,成为低压两相制冷剂,随后流入过冷却换热器13的低压侧,由高压制冷剂加热。该制冷剂在从过冷却换热器13流出后,在过冷却换热器11的低压侧进一步被加热成高压制冷剂。此后,该制冷剂在配管23中流动,与流过了止回阀14a、14b的制冷剂合流。合流了的制冷剂经由低压配管20、止回阀7b、四通阀3流入存储器21,之后再次被吸入压缩机1。
此外,使用侧减压机构16a、16b被控制部104控制成使用侧换热器17a、17b的过热度为规定值。使用侧换热器17a、17b的过热度通过从温度传感器210a、210b的检测温度减去温度传感器209a、209b的检测温度而求得。另外,旁通减压机构22被控制部104控制成过冷却换热器11的低压出口过热度为规定值。过冷却换热器11的低压出口过热度通过从温度传感器213的检测温度减去温度传感器214的检测温度而求得。
另外,压缩机1的运转频率被控制部104控制成蒸发温度为规定值。蒸发温度是由压力传感器212检测出的制冷剂压力的饱和温度。进而,热源侧送风机5的转速被控制部104控制成冷凝温度为规定值。冷凝温度是由压力传感器201检测出的制冷剂压力的饱和温度。
(常规运转模式:全制热运转模式)
在全制热运转模式中,四通阀3将压缩机1的排出侧连接于连接点d,将压缩机1的吸入侧连接于热源侧换热器4的气体侧。而且,电磁阀19a、19b闭路,电磁阀26a、26b开路,电磁阀29在起动规定时间内开路,然后闭路,液压减压机构12全闭。
从压缩机1排出的高温、高压的气体制冷剂经由油分离器2、四通阀3、止回阀7c、以及高压配管8而流向气液分离器9。流入了气液分离器9的制冷剂此后经由配管25、电磁阀26a、26b而流过室内气体支管18a、18b,流入使用侧换热器17a、17b。流入了使用侧换热器17a、17b的制冷剂对室内空气进行加热,成为高压液体制冷剂。该制冷剂在流出使用侧换热器17a、17b后在使用侧减压机构16a、16b减压,成为中间压的两相制冷剂。
该制冷剂在室内液体支管15a、15b中流动,经由止回阀27a、27b而流过过冷却换热器13的高压侧,在旁通减压机构22进一步减压,成为低压两相制冷剂。该制冷剂流过过冷却换热器13的低压侧、过冷却换热器11的低压侧。此后,该制冷剂经由配管23、低压配管20、止回阀7d而流入热源侧换热器4。流入了热源侧换热器4的制冷剂从由热源侧送风机5送来的室外空气吸热,成为低压气体制冷剂。该制冷剂在从热源侧换热器4流出后,经由四通阀3而通过存储器21,随后再次被吸入压缩机1。
此外,使用侧减压机构16a、16b被控制部104控制成使用侧换热器17a、17b的过冷却度为规定值。使用侧换热器17a、17b的过冷却度通过从饱和温度减去温度传感器209a、209b的检测温度而求得,所述饱和温度从压力传感器206的检测压力求得。另外,旁通减压机构22被控制部104控制成液压减压机构12的压差为规定值。液压减压机构12的压差通过从压力传感器206的检测压力减去压力传感器207的检测压力而求得。
另外,压缩机1的运转频率被控制部104控制成冷凝温度为规定值。另外,热源侧送风机5的转速被控制部104控制成蒸发温度为规定值。
(常规运转模式:制冷主体运转模式)
在制冷主体运转模式中,四通阀3将压缩机1的排出侧连接于热源侧换热器4的气体侧,将压缩机1的吸入侧连接于连接点d。另外,电磁阀19a开路,电磁阀19b闭路,电磁阀26a闭路,26b开路,电磁阀29在起动规定时间内开路,然后闭路。
从压缩机1排出的高温、高压的气体制冷剂经由油分离器2及四通阀3而流入热源侧换热器4,向由热源侧送风机5送来的室外空气放热。该制冷剂在从热源侧换热器4流出后,经由止回阀7a而流过高压配管8,流入气液分离器9。流入了气液分离器9的制冷剂在气液分离器9的作用下被分配成流过配管10的制冷剂和流过配管25的制冷剂。流入配管10的制冷剂在过冷却换热器11由低压制冷剂冷却,在液压减压机构12减压,成为中间压制冷剂,与流过了配管25的制冷剂合流。
另一方面,在流过了配管25的制冷剂通过电磁阀26b、室内气体支管18b后,在使用侧换热器17b对室内空气进行加热,成为高压液体制冷剂。流出了使用侧换热器17b的制冷剂此后在使用侧减压机构16b减压,成为中间压制冷剂,随后流过室内液体支管15b、止回阀27b,与流过了配管10的制冷剂合流。
合流了的制冷剂此后在过冷却换热器13由低压制冷剂冷却,被分配成流向止回阀14a和旁通减压机构22的制冷剂。流过了止回阀14a的制冷剂经由室内液体支管15a而在使用侧减压机构16a减压,成为低压两相制冷剂,在使用侧换热器17a对室内空气进行冷却,成为低压气体制冷剂。该制冷剂此后经由室内气体支管18a而通过电磁阀19a,与流过了旁通减压机构22的制冷剂合流。
另一方面,流入了旁通减压机构22的制冷剂由旁通减压机构22减压,成为低压两相制冷剂,随后流入过冷却换热器13的低压侧并由高压制冷剂加热。该制冷剂此后在过冷却换热器11的低压侧被进一步加热成高压制冷剂。该制冷剂此后与流过了止回阀14a的制冷剂合流。合流了的制冷剂经由低压配管20、止回阀7b、以及四通阀3而在流过存储器21后再次被吸入压缩机1。
此外,使用侧减压机构16a被控制部104控制成使用侧换热器17a的过热度为规定值。使用侧减压机构16b被控制部104控制成使用侧换热器17b的过冷却度为规定值。液压减压机构12被控制部104控制成液压减压机构12的压差为规定值。另外,旁通减压机构22被控制部104控制成过冷却换热器11的低压出口过热度为规定值。
进而,压缩机1的运转频率被控制部104控制成蒸发温度为规定值。另外,热源侧送风机5的转速被控制部104控制成冷凝温度为规定值。
(常规运转模式:制热主体运转模式)
在制热主体运转模式中,四通阀3将压缩机1的排出侧连接于连接点d,将压缩机1的吸入侧连接于热源侧换热器4的气体侧。另外,电磁阀19a开路,电磁阀19b闭路,电磁阀26a闭路,26b开路,电磁阀29在起动规定时间内开路,然后闭路,液压减压机构12形成为全闭开度。
从压缩机1排出了的高温、高压的气体制冷剂经由油分离器2、四通阀3、止回阀7c、以及高压配管8而流向气液分离器9。流入了气液分离器9的制冷剂此后经由配管25、电磁阀26b而流向室内气体支管18b,流入使用侧换热器17b。流入了使用侧换热器17b的制冷剂对室内空气进行加热,成为高压液体制冷剂。该制冷剂在流出使用侧换热器17b后在使用侧减压机构16b减压,成为中间压的两相制冷剂。
该制冷剂在室内液体支管15b中流动,经由止回阀27b而流过过冷却换热器13的高压侧,被分配成流向止回阀14a和旁通减压机构22的制冷剂。流过了止回阀14a的制冷剂经由室内液体支管15a而在使用侧减压机构16a减压,成为低压两相制冷剂,在使用侧换热器17a对室内空气进行冷却,成为低压气体制冷剂。该制冷剂此后经由室内气体支管18a而通过电磁阀19a,与流过了旁通减压机构22的制冷剂合流。
另一方面,流过了旁通减压机构22的制冷剂在旁通减压机构22减压,成为低压两相制冷剂。该制冷剂此后在过冷却换热器13由高压制冷剂加热。该制冷剂此后流过过冷却换热器11的低压侧,经由配管25而与流过了止回阀14a的制冷剂合流。合流了的制冷剂经由低压配管20、止回阀7d而在热源侧换热器4从由热源侧送风机5送来的室外空气吸热,成为低压气体制冷剂。该制冷剂此后在经由四通阀3而通过存储器21后,再次被吸入压缩机1。
此外,使用侧减压机构16a被控制部104控制成使用侧换热器17a的过热度为规定值。使用侧减压机构16b被控制部104控制成使用侧换热器17b的过冷却度为规定值。而且,旁通减压机构22被控制部104控制成液压减压机构12的压差为规定值。
另外,压缩机1的运转频率被控制部104控制成冷凝温度为规定值。另外,热源侧送风机5的转速被控制部104控制成蒸发温度为规定值。
<故障诊断的实施>
在对空调装置100进行定期检修或者其发生故障时,维修人员(操作者)持搭载了控制器控制装置121的外部控制器320前往单元设置现场进行维护作业。在维护作业中,对设备的故障进行搜索,此时,在空调装置100中,能够利用在后文详细说明的手法自动实施空调装置100有无故障的确认及故障部位的确定。
首先,维修人员向控制器控制装置121的输入部122输入故障诊断运转模式的开始指令。然后,在控制器控制装置121中,由诊断运转指令部124决定实施被称为故障诊断运转模式的特殊运转模式。另外,在控制器控制装置121中,外部通信部123向单元控制装置101的单元通信部105发出决定指令。这样一来,在空调装置100中开始故障诊断运转模式。在故障诊断运转模式中,使使用单元303a、303b全部运转。此时的运转模式例如设定成全部室内单元制冷运转,制冷剂流与全制冷运转模式同样地开始运转。
<故障模式的区别>
在故障诊断运转实施时,在现场当然有维修人员,因此为了缩短作业时间,希望能够尽可能短时间地实施故障诊断运转。以下,对用于缩短故障诊断运转所需时间的方法进行说明。
在空调装置100中,首先,根据在将故障诊断运转过程中构成设备的故障诊断方法而将诊断项目(诊断模式)区分为两种。即,区分为:应答检测诊断,所述应答检测诊断改变运转中的设备的动作,并根据在改变前后有无传感器输出值的应答来进行故障检测(应答检测诊断模式);以及性能检测诊断,所述性能检测诊断根据正常状态时的制冷剂压力、温度等运转状态而进行故障检测(性能检测诊断模式)。
作为应答检测诊断的对象的故障模式,具体而言,例如是传感器脱落、电磁阀锁定、LEV(减压机构)锁定、压缩机变换器不良、送风机马达不良、以及分支口设定错误。在各诊断中,如果在设备工作前后传感器输出值为规定值以内或为阈值以下时没有应答,则检测出诊断对象设备的故障。
作为性能检测诊断的对象的故障模式,具体而言,例如是配管堵塞、压缩机1的效率降低、热源侧换热器4的污损(换热器污损)、以及制冷剂泄漏(制冷剂量不足)。
在故障诊断运转模式开始后的短暂的期间内,液体制冷剂从存储器21开始移动,因而到运转状态稳定(正常状态)为止需要花费时间。由于性能检测诊断需要运转状态稳定,因而在此期间难以进行性能检测诊断。另一方面,在应答检测诊断过程中对设备发出强制改变动作的指令,并根据在指令前后有无传感器应答来进行故障诊断,因而即使运转状态不稳定也能进行诊断。因此,首先实施应答检测诊断。
而且,在性能检测诊断中对运转状态是否适当、即有无性能降低(设备的老化)进行故障判定,因而如果没有预先对作为控制设备的LEV、电磁阀、变换器、马达等的工作情况进行确认,则存在判定错误的可能性。从这样的理由出发也需要先实施应答检测诊断。由以上可知,在空调装置100中,实施如以下所示的故障诊断运转,能够早期地实施应答检测诊断。
在应答检测诊断中,当在诊断过程中出现了预料之外的高压压力变动及低压压力变动时,难以恰当地实施诊断。因此,在故障诊断运转过程中对压缩机1的运转频率进行固定。而且,根据压缩机1的运转频率F[Hz]及外部气体温度Ta[℃]而将热源侧送风机5的转速Va[rpm]设定成固定值。即,将具有Va=f(F,Ta)的关系的数据表预先存储于存储部125。数据表例如被作成为冷凝温度在全制冷运转模式下与目标值相同。
图3是表示在空调装置100的故障诊断运转过程中各执行元件等的运转状态的时间图。图4是表示过冷却换热器13的高压出口过冷却度相对于制冷剂量的变化的概略图。基于图3及图4对在空调装置100的故障诊断运转过程中的运转状态的时刻进行说明。
在空调装置100中,在运转起动后,在待机了规定时间(例如3分钟)后实施应答检测诊断。在应答检测诊断过程中,积极地对压缩机1的运转频率和热源侧送风机5的转速进行固定。由于在应答检测诊断中强制改变设备动作,因而在压缩机1的运转频率高时,运转状态(例如高压压力)极端地变化,存在造成异常运转的可能性。因此,将压缩机1的运转频率设定成低频率(例如30Hz)。因为在空调装置100中这样地实施了运转,因此在高压压力和低压压力的变动受到抑制而使运转状态不稳定的情况下也能够执行应答检测诊断。而且,能够强制改变设备动作而避免异常运转。
减压机构个体差别大,难以预测如果固定开度运转状态会变成怎样。因此,与常规运转模式相同地根据运转状态(根据运转状态传感器的检测值)而进行控制。例如,在使用侧减压机构16a、16b中,与全制冷运转模式同样地,控制成使用侧换热器17a、17b的出口过热度为规定值(例如目标值2℃)。这样,通过根据运转状态而控制减压机构的开度,不论对于何种设备都能将制冷剂分布设定成预想的状态。此外,关于其他的减压机构、电磁阀的控制,由于故障诊断运转的制冷剂流动设定成全制冷运转模式,因而也与全制冷运转模式同样。
在空调装置100中,在应答检测诊断结束后,将压缩机1的运转频率设定为高频率,使其待机至运转状态稳定为止。而且,一旦运转状态稳定,空调装置100接下来就实施性能检测诊断。在性能检测诊断中,将压缩机1的运转频率设定成在应答检测诊断中已设定了的频率以上(例如60Hz)能够高精度地实施故障判定。例如,在制冷剂泄漏诊断时,如图4所示,压缩机1的运转频率越高,过冷却度相对于制冷剂量的变化越大,能够高精度地判定有无液体制冷剂量。
另外,在配管堵塞时,堵塞部的压力损失增大,在压缩机效率降低时,压缩机效率提高,在换热器污损时,由换热器处理的热量越多空气与制冷剂的温差越大。这样,在性能检测诊断中将压缩机1的运转频率设定成高容量能增大判断故障有无的参数的值,因而能够高精度地实施故障判定。
另外,为了缩短诊断时间,希望缩短到运转状态变为稳定为止的时间。因此,即使在性能检测诊断中,也积极地对压缩机1的运转频率和热源侧送风机5的转速进行固定。此外,由于压缩机1的运转频率为高频率,因而性能检测诊断时的热源侧送风机5的转速固定成高于应答检测诊断时的转速的高转速。这样一来,高压压力和低压压力的变动受到抑制,因而减压机构的开度也能够被容易地控制成目标运转状态。其结果是,能够在早期实现运转状态稳定。在性能检测诊断结束后,结束故障诊断运转。
图5是表示空调装置100的故障诊断运转时的诊断顺序的流程图。利用图5对空调装置100的故障诊断运转时的处理动作的流程进行说明。
在空调装置100开始故障诊断运转时(步骤S1),在步骤S2实施传感器值适当判定检测、即基于应答检测诊断的故障诊断。此后,空调装置100在步骤S3待机至用于将运转状态判定为稳定的运转稳定判定值(稳定判定指标)不再变动为止。一旦运转稳定判定值恒定,则在步骤S4实施运转状态适当检测、即基于性能检测诊断的故障诊断,此后,结束故障诊断运转。
根据有无运转稳定判定值的变动对步骤S3中性能检测诊断实施前的运转状态的稳定进行判定。如果来自存储器21的液体制冷剂不再移动,则设备动作稳定,运转状态也不再变动。因此,将能够确定制冷剂从存储器21已移动至高压侧的值选为判定值。
通过使制冷剂移动至高压侧,使用侧减压机构16a、16b的入口的制冷剂状态变湿,因而使用侧换热器17a、17b的出口的过热度减小,利用控制部104的控制而减少使用侧减压机构16a、16b的开度。而且,当制冷剂向高压侧移动时,过冷却换热器13的高压出口过冷却度也随之增大。因此,将使用侧减压机构16a、16b的开度以及过冷却换热器13的高压出口过冷却度作为稳定判定值。例如,通过在规定时间(例如5分钟)内使全部的使用侧减压机构16a、16b的开度变化为5%以内,并且使过冷却换热器13的高压出口过冷却度变化为1℃以内,从而能够检测出运转状态的稳定。
在此,例如,如果只将过冷却度作为稳定判定值,则变得不能在制冷剂量不足时这样的过冷却度持续为0时观测到运转状态变化,而且,在状态的变化小时,存在无论设备是否正在工作也错误地判定为运转状态稳定的可能性。另外,如果只将减压机构开度作为稳定判定值,则会由于过冷却度相对于设备动作的应答耗费时间而存在即使过冷却度等运转状态正在变化也错误地判定为运转状态稳定的可能性。因此,通过根据运转状态和设备动作的两个指标而对稳定进行判定,能够高精度地判定运转状态的稳定。
此外,设定成稳定判定值的过冷却度并不限定于过冷却换热器13的高压出口过冷却度,还可以是从压缩机1的排出侧开始在使用侧减压机构16a、16b之间的任一位置的过冷却度。另外,减压机构只要是被控制部104控制成运转状态为规定值的减压机构即可,旁通减压机构22的开度也可以作为稳定判定值。这是由于,通过使制冷剂向高压侧移动,旁通减压机构22的入口的制冷剂状态也变湿。
<故障模式及其诊断方法>
以下开始具体地对故障内容及其诊断方法进行说明。首先,对应答检测诊断的诊断项目进行说明。如上所述,作为应答检测诊断的对象的故障模式包括传感器脱落、电磁阀锁定、LEV锁定、压缩机变换器不良、送风机马达不良、分支口设定错误等。
传感器脱落是指,例如,为了检测出制冷剂温度而设置(紧密附着)于配管部的温度传感器从配管部脱离的故障。当正在检测排出温度的温度传感器202发生脱落时,存在不能检测出排出温度上升,导致压缩机1受到损伤的可能性。作为检测传感器的脱落的方法,在压缩机1起动后,当各单元所设置的周围的空气温度与温度传感器的传感器测量值之差为规定值以内(例如3℃以内)时,检测为传感器脱落。对于热源单元301而言,由于周围空气温度是外部气体温度,因而将其设定为温度传感器204的检测温度。对于使用单元303a、303b而言,由于周围空气温度是室内温度,因而将其设定为温度传感器211a、211b的检测温度。对于中继单元302而言,由于其通常安装于室内,因而周围空气温度采用使用单元303a、303b的检测温度的平均值。
电磁阀锁定是指电磁阀被锁定成不能从开路或闭路状态活动的故障。例如,当电磁阀29解锁时,制冷剂形成持续低压旁通的状态,因而使用侧换热器17a、17b的制冷或制热能力不足。作为电磁阀锁定的检测方法,将电磁阀强制改变成开路或闭路,对于改变前后的压力传感器或温度传感器的检测值的变化是否处于规定值以内进行比较。在空调装置100的运转过程中指令电磁阀29强制开路,如果高压压力降低(例如降低0.2MPa以上),并且低压压力上升(例如上升0.1MPa以上),则判定为电磁阀路未锁定。其中,高压压力是指压力传感器201的检测压力,低压压力是指压力传感器212的检测压力。
LEV锁定是指LEV(减压机构)被锁定并且处于即使发出开度指令也不活动的状态的故障。例如,当使用侧减压机构16a、16b锁定时,不能使制冷剂向使用侧换热器17a、17b以规定的制冷剂流量流动,使用侧换热器17a、17b的制冷或制热的能力处于过剩或不足的状态。作为检测LEV锁定的方法,将LEV开度强制改变成规定开度,对于此时的改变前后的压力传感器或温度传感器的检测值的变化是否处于规定值以内进行比较。例如,如果将使用侧减压机构16a、16b指令成全闭开度而温度传感器210a、210b的检测温度升高(例如升高3℃以上),或者指令成全开而温度传感器210a、210b的检测温度降低(例如降低3℃以上),则判定成LEV未锁定。
此外,在电磁阀锁定及LEV锁定中,对于上述列举之外的电磁阀或LEV(减压机构),也能够同样地通过动作改变前后的传感器值的比较而判定故障。
压缩机变换器不良是指压缩机1的运转频率不能改变的压缩机变换器35的故障。作为压缩机变换器不良的检测方法,指令成使压缩机1的运转频率强制增速,如果改变后的高压压力相对于改变前不上升(例如不上升0.2MPa以上),则判定为压缩机变换器不良。其中,高压压力是指压力传感器201的检测压力。
送风机马达不良是指热源侧送风机5的转速不能改变的送风机马达6的故障。作为送风机马达不良的检测方法,指令成使热源侧送风机5的转速强制减速,如果改变后的高压压力相对于改变前不上升(例如不上升0.2MPa以上),则判定为压缩机变换器不良。
图6是表示空调装置100的传输线的配线状态的概略图。基于图6对分支口设定错误进行说明。在通过连接配线(图6示出的虚线)连接了单元间的传输线等时,通常,关于中继单元302的各分支口的使用单元303a、303b的连接,制冷剂配管的连接与电气连接分别独立,需要对将使用单元303a、303b与哪个分支口连接另行设定。
例如,当在使用单元侧进行设定时,通过将使用单元303a设定成与连接分支口A连接,从而在使用单元303a进行制冷运转时电磁阀19a开路、电磁阀26a闭路,能够正常进行制冷。但是,如果无论使用单元303a是否与室内液体支管15a和室内气体支管18a连接,都将其设定成与分支口B连接(分支口设定错误),则在使用单元303a制冷运转时电磁阀19b开路、电磁阀26b闭路、电磁阀19a保持闭路的状态,因而不能正常进行制冷。
作为分支口设定错误的检测方法如下所述。在使用单元303a中,当电磁阀19a、电磁阀26a处于制冷流路(电磁阀19a开路、电磁阀26a闭路)时,低压低温的制冷剂流向使用单元303a,因而使用侧液体温度降低至低于室内温度。在此,使用侧液体温度是温度传感器209a的检测温度,室内温度是温度传感器211a的检测温度。另一方面,当电磁阀19a、电磁阀26a处于制热流路(电磁阀19a闭路、电磁阀26a开路)时,高压高温的制冷剂流向使用单元303a,因而使用侧液体温度升高至高于室内温度。利用这一区别而进行检测。即,如果将设定在使用单元303a的分支口的电磁阀从制冷流路转换成制热流路,使用侧液体温度上升至阈值以上,例如,升高至高于室内温度,则判定为未发生分支口设定错误。
接下来,对性能检测诊断的诊断项目的情况进行说明。如上所述,作为变成性能检测诊断的对象的故障模式包括配管堵塞、压缩机1的效率降低、热源侧换热器4的污损(换热器污损)、制冷剂泄漏(制冷剂量不足)等。
配管堵塞是指在配管内堵塞有固体杂质而导致制冷剂变得难以流动的故障。例如,在低压配管20的配管中产生堵塞时,在低压配管20的压力损失增加,使用侧换热器17a、17b的制冷或制热的能力显著降低。作为配管堵塞的检测方法,根据低压配管20的配管规格求得压力损失计算值(ΔPcalc),同压力损失实测值(ΔPreal)进行比较。
压力损失计算值ΔPcalc[Pa]通过以下的式1求得。
(式1)
ΔPcalc=λ×(L/D)×Gr^2/(2×ρPGm×A^2)
在此,λ是摩擦系数「-」,能够通过以往提出的实验式计算出。另外,A是低压配管20的配管截面积[m^2]、D是配管内径[m]、L是配管长度[m]。预先确定与热源单元301连接的低压配管20的配管径和厚度,由此求出配管内径D和配管截面积A。而且,配管长度L[m]是由操作者预先输入的配管长度,或在具体值未知的情况下输入的长、普通、短。例如,在配管长度的具体值未知的情况下,通过预先存储长、普通、短等各个项目的基准长度(例如长是100m、普通是60m、短是30m等)而输入能够通过现场的设置状况大致推定的长度。
Gr是低压配管20的制冷剂流量[kg/s],与压缩机1的排出流量相同,能够根据高压压力、低压压力及压缩机1的运转频率求得。ρPGm是低压配管20的制冷剂密度[kg/m^3],是通过压力传感器212的检测压力计算出的制冷剂饱和气体密度和在将温度传感器213的检测温度作为饱和温度时计算出的制冷剂饱和气体密度的平均值。另外,压力损失实测值ΔPreal[Pa]是从在将温度传感器213的检测温度作为饱和温度时计算出的压力减去压力传感器212的检测压力而求得的。
如上求得两压力损失,当压力损失实测值ΔPreal相对于压力损失计算值ΔPcalc大于规定值以上时,检测出在低压配管20存在配管堵塞。
压缩机1的效率降低是指,由于压缩机1的老化而导致压缩机效率(在此指隔热效率)降低而导致压缩机输入[kW]增加的故障。检测压缩机1的效率降低的方法如以下所述。即,当通过现在的运转状态求得的隔热效率(实机隔热效率)相对于通过开发时的数据求得的隔热效率(开发机隔热效率)低于规定比例(%)以上时,则检测出压缩机1的效率降低。对于开发机隔热效率而言,其参照通过开发时的试验数据及模拟而制作出的相对于高压压力、低压压力、压缩机1的运转频率的开发机隔热效率的数据表,通过现在的故障检测运转时的高压压力、低压压力、压缩机1的运转频率而计算得出。
此外,高压压力是压力传感器201的检测压力,低压压力是压力传感器212的检测压力。实机隔热效率ηc_real通过以下的式(2)求得。
(式2)
Δηc_real=(hdad-hs)/(hd-hs)
在此,hdad是压缩机1的隔热压缩时的排出比焓[kJ/kg],通过低压压力、高压压力和吸入温度求得。吸入温度是温度传感器214的检测温度。hs是压缩机1的吸入比焓,通过低压压力和吸入温度求得。hd是压缩机1的排出比焓,根据高压压力和排出温度求得。排出温度是温度传感器202的检测温度。
在换热器污损时热源侧换热器4的性能降低,热源侧换热器4在全制冷运转模式成为冷凝器而使高压压力增加,另外,在全制热运转模式成为蒸发器而使低压压力降低、压缩机1的输入增加,其结果是运转性能降低。作为检测换热器污损的方法,在故障诊断运转过程中当高压压力为规定值以上时,热源侧换热器4的性能显著降低,检测出污损。此外,当在热源侧换热器4的设置地点附近放置有物品时,风路压损增加、风量降低。此时也能通过与换热器污损同样的方法进行检测。
在由于制冷剂泄漏而导致空调装置100的制冷剂量不足时,高压压力和低压压力降低,使用单元303a、303b的制冷能力不足。作为检测制冷剂泄漏的方法,通过故障诊断时的运转状态,例如,过冷却换热器13的高压出口过冷却度为2℃以下时,检测出制冷剂泄漏。此外,过冷却换热器13的高压出口过冷却度通过从压力传感器207的检测压力的饱和温度减去温度传感器208的温度求得。
此外,如以上所示的故障诊断的诊断顺序和诊断所需的参数被存储于控制器控制装置121的存储部125。另外,诊断所需的计算由诊断运算部126进行,根据其计算结果而利用判定部127判定有无故障。而且,将判定结果显示于显示部128。由于通过显示部128而显示判定结果,因而操作者能够容易地判断出故障部位。
<诊断部位的限定>
在此,在进行发生异常时的故障部分的搜索的情况下,根据异常内容的不同,能够对于故障部分进行一定程度的预测。因此,通过根据异常内容而限定故障诊断项目并实施诊断运转,能够早期地发现故障部位。例如,在高压压力异常上升的情况下,作为故障部分考虑换热器污损、电磁阀29的电磁阀锁定、以及送风机马达6的马达不良,另外,在只有一部分的房间不冷(没有从使用单元303a吹出冷风)的情况下,考虑使用侧减压机构16a的LEV锁定、使用单元303a的分支口设定错误,因而限定于实施这些诊断。
<诊断运转时的制冷剂流动>
在本实施方式1中以全制冷运转模式为故障诊断运转的制冷剂流动的基础,但并不限定于此,也可以将全制热运转模式作为基础。特别是由于在外部气体温度低时难以实现全制冷运转模式,因而以全制热运转模式的制冷剂流动为基础实施各设备控制。
由以上可知,在空调装置100中,能够通过故障诊断运转而实施故障部位的确定。即,空调装置100通过应答检测诊断及性能检测诊断而积极地对压缩机1的运转频率和热源侧送风机5的转速进行固定,实施故障诊断运转,从而即使故障部位不明也能够在短时间内高精度地自动确定并显示故障部位。因此,不论操作者的经验、能力如何,都能恰当地发现并修补故障部分,且作业时间缩短,因而使服务体制得到强化。
实施方式2.
在实施方式2中以与上述的实施方式1的区别为中心进行说明,对与实施方式1具有相同作用的部分标注相同附图标记并省略说明。此外,实施方式2涉及的空调装置的设备结构与实施方式1涉及的空调装置100的设备结构相同。其不同于实施方式1的部分在于在空调装置的安装工程后为了判定工程状态是否适当而实施故障诊断运转。
在安装工程中,操作者在现场通过高压配管8及低压配管20连接热源单元301与中继单元302,通过室内液体支管15a、15b及室内气体支管18a、18b连接中继单元302与使用单元303a、303b。此后,在使用单元303a、303b设定连接室内液体支管15a、15b和室内气体支管18a、18b的分支口并填充制冷剂。以上构成安装工程作业的主要部分。
由于安装工程通过手作业实施,因而发生错误的可能性高。在发生安装错误时,需要操作者在事后前往现场而重新确认状况,因而致使服务时间增加。因此,在实施方式2中,通过对故障诊断运转使用工程适当完成的判定,从而将工程错误限定为零或接近于零,抑制因工程错误而导致的服务时间的增加。作为在安装工程时高频发生的错误,考虑制冷剂填充错误(填充量不足)和分支口设定错误两种。操作者持外部控制器320前往工程现场,在安装工程作业结束后通过故障诊断运转而实施两种诊断。
<安装工程的适当完成确认>
图7是表示在实施方式2的空调装置的安装工程完成后使用故障诊断运转的安装工程的适当完成确认时的处理流程的流程图。使用图7而对用于判定在实施方式2的空调装置在安装工程后工程状态是否适当的故障诊断运转进行说明。
实施方式2涉及的空调装置在故障诊断运转开始时(步骤S11),在步骤S12实施传感器值适当判定检测、即基于应答检测诊断的故障诊断(例如分支口设定错误)。此外,分支口设定错误的诊断方法与实施方式1相同。此后,一旦在步骤S13中诊断为分支口设定不适当,则在步骤S14中操作者对使用单元303a、303b的分支口设定进行确认并再次进行设定从而使设定适当。
然后,实施方式2涉及的空调装置再次在步骤S12进行诊断并在步骤S13确认分支口设定适当。此后,一旦在步骤S15判定为运转稳定判定值不发生变动,则在步骤S16实施运转状态适当检测、即基于性能检测诊断的故障诊断(制冷剂填充量)。作为制冷剂填充量诊断方法如以下所述。通过故障诊断时的运转状态,例如,在过冷却换热器13的高压出口过冷却度为2℃以下时判定制冷剂填充量不足。或者,过冷却换热器13的高压出口过冷却度为20℃以上时检测出制冷剂过填充。
而且,在步骤S17被判定为制冷剂填充量不适当、制冷剂量不足、或过填充时,在步骤S18操作者追加制冷剂,或者通过抽样调整制冷剂填充量。此后,在实施方式2涉及的空调装置中,制冷剂填充量已经调整,因而再次在步骤S15确认运转稳定判定值没有发生变动,在步骤S16实施诊断。直至在步骤S17判定为制冷剂填充量适当为止,反复进行步骤S18→步骤S15→步骤S16的流程。一旦在步骤S17判定为制冷剂填充量适当,则故障诊断运转结束。
图8是表示实施方式2涉及的空调装置的故障诊断运转过程中的压缩机1的运转频率的状态的时间图。基于图8对实施方式2涉及的空调装置的故障诊断运转过程中的压缩机1的运转频率的状态的时刻进行说明。
在实施方式2涉及的空调装置中,直至分支口设定及制冷剂填充量的状态都适当为止,在保持积极地对压缩机1的运转频率进行固定的状态下,反复实施相同项目的故障诊断。这样,在实施方式2中,通过继续反复实施诊断直至工程适当(没有故障判定)为止,能够缩短工程错误修正后的再诊断的时间。换言之,虽然在停止并再次起动单元时会因存在起动时的待机时间等而导致使诊断耗费时间,但在实施方式2中能够避免这样的事态。另外,在实施方式2中,因为对工程已经得到适当这一情况进行显示,所以能够可靠地对工程已适当实施进行确认。
由以上可知,实施方式2涉及的空调装置不仅能获得与实施方式1涉及的空调装置100相同的效果,还能够通过将故障诊断运转用于工程适当完成的判定从而使工程错误为零或无限接近于零,抑制因工程错误而导致的服务时间的增加。
此外,不论工程后的适当诊断时间,即使在定期检修、故障发生时的故障诊断过程中,也可以设定成对能够在压缩机1运转的同时进行修理的设备同样地继续反复实施诊断。这样一来,能够缩短作业时间。
实施方式3.
图9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3涉及的空调装置300的制冷剂回路结构的概略图。基于图9对空调装置300的结构进行说明。此外,在实施方式3中以与上述的实施方式1的区别为中心进行说明,对与实施方式1具有相同作用的部分标注相同附图标记并省略说明。
对于空调装置300而言,在不具备中继单元这一点上,与实施方式1涉及的空调装置100有所不同。具体而言,在空调装置300中,第二热源单元304与使用单元303a、303b通过作为制冷剂配管的室内液配管36及室内气体配管37而连接构成。而且,空调装置300能够对在使用单元303a、303b选择的制冷指令(制冷ON/OFF)或制热指令(制热ON/OFF)进行处理,能够实施制冷或制热。
<第二热源单元304>
第二热源单元304例如设置在室外,根据在使用单元303a、303b所要求的运转向使用单元303a、303b供给制冷剂。第二热源单元304具有:压缩机1、压缩机变换器35、四通阀3、热源侧换热器4、热源侧送风机5、送风机马达6、过冷却换热器13、存储器21、旁通减压机构22、以及配管23。各设备的功能与实施方式1涉及的空调装置100所具备的各设备相同。
另外,在第二热源单元304中,分别设置有压力传感器201、212,测量设置部位的制冷剂压力,压力传感器201设置在压缩机1的排出侧,压力传感器212设置在存储器21的上游侧。
而且,在第二热源单元304中,分别设置有温度传感器202、203、208、213、214,测量设置部位的制冷剂温度,温度传感器202设置在压缩机1的排出侧,温度传感器203设置在热源侧换热器4的液体侧,温度传感器208设置在过冷却换热器13的高压侧与室内液配管36之间,温度传感器213设置在旁通减压机构22与过冷却换热器13的低压侧之间,温度传感器214设置在过冷却换热器13的低压侧出口。
另外,在第二热源单元304中,温度传感器204设置在空气吸入口,测量外部气体温度。
此外,在存储器21中设置有液面检测传感器230,检测存在于存储器21的油及制冷剂的液面高度。
而且,在第二热源单元304中设置有单元控制装置101,由设置在第二热源单元304的各传感器测量出的信息被发送至单元控制装置101。
[空调装置300的运转模式]
空调装置300根据在使用单元303a,302b要求的空调指令对搭载于第二热源单元304、使用单元303a,302b的各设备进行控制。而且,空调装置300能够实施全制冷运转模式、全制热运转模式。这些运转模式统称为常规运转模式。
(常规运转模式:全制冷运转模式)
在全制冷运转模式中,四通阀3将压缩机1的排出侧连接于热源侧换热器4的气体侧,将压缩机1的吸入侧连接于室内气体配管37。
从压缩机1排出的高温、高压的气体制冷剂经由四通阀3而流入热源侧换热器4,向由热源侧送风机5送来的室外空气放热。该制冷剂从热源侧换热器4流出后在过冷却换热器13中被低压制冷剂冷却。该制冷剂此后被分配至流向室内液配管36和旁通减压机构22的制冷剂。流过了室内液配管36的制冷剂在使用侧减压机构16a、16b减压,成为低压两相制冷剂,在使用侧换热器17a、17b对室内空气进行冷却,成为低压气体制冷剂。该低压气体制冷剂从使用侧换热器17a、17b流出后经由室内气体配管37、四通阀3而与流过了旁通减压机构22的制冷剂合流。
另一方面,流入了旁通减压机构22的制冷剂在旁通减压机构22减压,成为低压两相制冷剂,随后流入过冷却换热器13的低压侧,被高压制冷剂加热。该制冷剂从过冷却换热器13流出后在配管23中流动,与流过了室内液配管36的制冷剂合流。合流了的制冷剂在流向存储器21后,再次被吸入压缩机1。
(常规运转模式:全制热运转模式)
在全制热运转模式中,四通阀3经由室内气体配管37而与压缩机1的排出侧连接,压缩机1的吸入侧与热源侧换热器4的气体侧连接。而且,旁通减压机构22全闭。
从压缩机1排出的高温、高压的气体制冷剂经由四通阀3而流过室内气体配管37,在使用侧换热器17a、17b对室内空气进行加热,成为高压液体制冷剂。该制冷剂此后在使用侧减压机构16a、16b减压,成为低压两相制冷剂,经由室内液配管36而流入过冷却换热器13。该制冷剂在热源侧换热器4从室外空气吸热,成为低压气体制冷剂,经由四通阀3而通过存储器21后,再次被吸入压缩机1。
<利用存储器21的液面进行稳定判定>
空调装置300也与实施方式1的空调装置100同样,基于图5示出的流程图实施故障诊断运转,能够实施故障部位的检测及显示。
在此,在图5的步骤S4中,通过对运转稳定判定值是否变动进行判定,检测出来自存储器21的液体制冷剂不再移动,在实施方式1中,将运转稳定判定值设为减压机构开度及过冷却度。与此相对,在实施方式3中,在存储器21设置有液面检测传感器230,能够对存储器21的液面高度进行检测。
因此,在实施方式3中,将运转稳定判定值设为存储器21的液面高度,在检测到检测液面高度没有变动(只存在油的液面)时,运转稳定判定值没有变动。这样一来,由于能够直接检测到存在于存储器21的液体制冷剂的液面,因而能够更高精度地判定运转状态的变动及稳定。
由以上可知,空调装置300不仅能实现与实施方式1涉及的空调装置100同样的效果,还能够更高精度地判定运转状态的变动及稳定。此外,在实施方式3说明的内容当然也可以适用于实施方式1或2。此时,形成为在图1的存储器21具备液面检测传感器230的结构。
附图标记说明
1压缩机、2油分离器、3四通阀、4热源侧换热器、5热源侧送风机、6送风机马达、7止回阀组、7a止回阀、7b止回阀、7c止回阀、7d止回阀、8高压配管、9气液分离器、10配管、11过冷却换热器、12液压减压机构、13过冷却换热器、14a止回阀、14b止回阀、15a室内液体支管、15b室内液体支管、16a使用侧减压机构、16b使用侧减压机构、17a使用侧换热器、17b使用侧换热器、18a室内气体支管、18b室内气体支管、19a电磁阀、19b电磁阀、20低压配管、21存储器、22旁通减压机构、23配管、24配管、25配管、26a电磁阀、26b电磁阀、27a止回阀、27b止回阀、28配管、29电磁阀、30毛细管、31配管、35压缩机变换器、36室内液配管、37室内气体配管、100空调装置、101单元控制装置、102测定部、103控制运算部、104控制部、105单元通信部、121控制器控制装置、122输入部、123外部通信部、124诊断运转指令部、125存储部、126诊断运算部、127判定部、128显示部、201压力传感器、202温度传感器、203温度传感器、204温度传感器、205温度传感器、206压力传感器、207压力传感器、208温度传感器、209a温度传感器、209b温度传感器、210a温度传感器、210b温度传感器、211a温度传感器、211b温度传感器、212压力传感器、213温度传感器、214温度传感器、215温度传感器、230液面检测传感器、300空调装置、301热源单元、302中继单元、303使用单元、303a使用单元、303b使用单元、304第二热源单元、320外部控制器、a连接点、b连接点、c连接点、d连接点。

Claims (8)

1.一种空调装置,其特征在于,具备:
制冷剂回路,在所述制冷剂回路中,通过配管对压缩机、热源侧换热器、使用侧减压机构、以及使用侧换热器进行连接,从而使制冷剂在所述制冷剂回路中循环;
运转状态传感器,所述运转状态传感器对制冷剂的温度及制冷剂的压力中的至少一个进行检测;
控制器控制装置,所述控制器控制装置具有诊断运转指令部和判定部,所述诊断运转指令部发出实施故障诊断运转的指令,所述故障诊断运转确定空调装置的构成设备的故障,所述判定部对有无故障进行判定;以及
单元控制装置,所述单元控制装置具有控制部,所述控制部在所述故障诊断运转过程中实施各设备的控制,
所述控制部具有多种诊断模式,用于在所述故障诊断运转过程中进行所述构成设备的故障诊断,所述诊断模式包括:
应答检测诊断模式,在所述应答检测诊断模式中,当强制改变设备动作时,在所述运转状态传感器的检测值的变化为规定值以内,或者所述运转状态传感器的检测值的变化幅度小于或等于阈值的情况下,检测到故障;以及
性能检测诊断模式,所述性能检测诊断模式根据在所述故障诊断运转的运转状态稳定的情况下所述运转状态传感器的检测值而对故障进行检测,
在实施所述应答检测诊断模式后,实施所述性能检测诊断模式,
所述控制装置在所述应答检测诊断模式结束后,提高所述压缩机的运转频率,实施所述性能检测诊断模式。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空调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空调装置还具有:
压缩机变换器,所述压缩机变换器改变所述压缩机的运转频率;
热源侧送风机,所述热源侧送风机向所述热源侧换热器吹送空气;
送风机马达,所述送风机马达驱动所述热源侧送风机并改变热源侧送风机的转速;
电磁阀,所述电磁阀设置于所述配管的至少一部分;
存储部,所述存储部存储故障诊断运转时的各设备控制方法、各故障诊断的诊断顺序以及诊断所需的参数,
由所述应答检测诊断模式诊断出的故障是传感器脱落、减压机构锁定、电磁阀锁定、压缩机变换器不良、送风机马达不良、以及分支口设定错误中的至少任意一种,
由所述性能检测诊断模式诊断出的故障是配管堵塞、压缩机效率降低、换热器污损、以及制冷剂量不足中的至少一种。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空调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控制部在所述故障诊断运转过程中对所述压缩机的运转频率进行固定,
所述控制部在所述故障诊断运转过程中基于外部气体温度和所述压缩机的运转频率对热源侧送风机的转速进行固定,
所述控制部对所述使用侧减压机构的开度进行控制,从而使由所述运转状态传感器检测出的运转状态为规定值。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空调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判定部将从所述压缩机到所述使用侧减压机构之间的任意位置的过冷却度、以及设置于所述制冷剂回路中至少一个减压机构的开度,用作将运转状态判定为稳定的至少一个稳定判定指标,
当所述至少一个稳定判定指标的变动处于规定值以内的情况下,判定为运转状态稳定,实施所述性能检测诊断模式。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空调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单元控制装置具有向外部输出异常信号的单元通信部,所述异常信号代表异常状态的内容,
所述控制器控制装置具有接收来自所述单元通信部的输出信号的外部通信部,
所述诊断运转指令部基于所述异常信号而限定要诊断故障的部位。
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空调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运转指令部在所述应答检测诊断模式或所述性能检测诊断模式中反复实施故障诊断,直至根据所述判定部判定为没有故障为止。
7.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空调装置,其特征在于,具有:
设置在所述压缩机的吸入侧的储液器;以及
设置在所述储液器,检测所述储液器内的液面高度的液面检测传感器,
所述判定部将所述液面检测传感器检测出的液面高度用作将运转状态判定为稳定的至少一个稳定判定指标,
当所述至少一个稳定判定指标的变动处于规定值以内的情况下,判定为运转状态稳定,实施所述性能检测诊断模式。
8.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空调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控制器控制装置具有显示部,所述显示部与在所述故障诊断运转中进行诊断的诊断模式相关,对有无故障进行显示。
CN201480011084.7A 2013-02-28 2014-02-27 空调装置 Active CN105008827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US13/780,037 2013-02-28
US13/780,037 US9829230B2 (en) 2013-02-28 2013-02-28 Air conditioning apparatus
PCT/JP2014/001053 WO2014132650A1 (en) 2013-02-28 2014-02-27 Air-conditioning apparatus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5008827A CN105008827A (zh) 2015-10-28
CN105008827B true CN105008827B (zh) 2017-11-07

Family

ID=5027267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480011084.7A Active CN105008827B (zh) 2013-02-28 2014-02-27 空调装置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Link
US (1) US9829230B2 (zh)
JP (1) JP6120979B2 (zh)
CN (1) CN105008827B (zh)
WO (1) WO2014132650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2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EP3023716B1 (en) * 2013-07-18 2022-05-18 Hangzhou Sanhua Research Institute Co., Ltd. Method for controlling vehicle air-conditioning system, and vehicle air-conditioning system
DK3222942T3 (da) * 2014-11-28 2022-04-19 Daikin Ind Ltd Køleapparat til beholder
JP6645044B2 (ja) * 2015-06-26 2020-02-12 ダイキン工業株式会社 空気調和システム
JP6944987B2 (ja) * 2015-06-26 2021-10-06 ダイキン工業株式会社 空気調和システム
CN105423484B (zh) * 2015-11-05 2018-07-24 广东爱晟电子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空调制冷剂不足的检测方法及检测电路
JP2017166728A (ja) * 2016-03-15 2017-09-21 三菱重工サーマルシステムズ株式会社 熱交換器の評価装置、熱交換器の評価方法、熱交換器の製造方法、並びに熱交換器の設計方法
US10816248B2 (en) * 2016-06-09 2020-10-27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oration Refrigeration cycle apparatus
JP6556351B2 (ja) * 2016-06-10 2019-08-07 三菱電機株式会社 車両用空調装置及び列車通信システム
JP6567184B2 (ja) * 2016-06-10 2019-08-28 三菱電機株式会社 車両用空調装置及び車両用空調装置の異常検知システム
WO2018092197A1 (ja) * 2016-11-16 2018-05-24 三菱電機株式会社 空気調和装置および冷媒漏洩検知方法
US20180195794A1 (en) 2017-01-12 2018-07-12 Emerson Climate Technologies, Inc. Diagnostics And Control For Micro Booster Supermarket Refrigeration System
CN110376005B (zh) * 2018-04-13 2023-08-22 开利公司 数据处理方法、制冷剂泄漏检测方法、系统故障检测方法以及系统性能检测方法
WO2020157920A1 (ja) * 2019-01-31 2020-08-06 三菱電機株式会社 マルチ空調システム
JP6628911B1 (ja) 2019-02-21 2020-01-15 三菱電機株式会社 冷凍サイクル装置
JP7295386B2 (ja) * 2019-02-27 2023-06-21 ダイキン工業株式会社 検査実行方法、管理サーバ
US12018872B2 (en) 2019-02-28 2024-06-25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oration Refrigeration cycle apparatus
CN110006132B (zh) * 2019-04-16 2020-01-07 珠海格力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机组故障处理的方法、装置及机组
WO2020245918A1 (ja) * 2019-06-04 2020-12-10 三菱電機株式会社 冷凍サイクル装置
JP6732087B1 (ja) * 2019-10-30 2020-07-29 三菱電機株式会社 冷凍サイクル装置
JP7457966B2 (ja) * 2020-02-20 2024-03-29 パナソニックIpマネジメント株式会社 空気調和装置
US20210278833A1 (en) * 2020-03-09 2021-09-09 Siemens Industry, Inc. Support system for automated building management assistance
JP7454977B2 (ja) * 2020-03-25 2024-03-25 ヤンマーパワーテクノロジー株式会社 ヒートポンプ
EP4166873B1 (en) * 2020-06-10 2024-04-24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oration Refrigeration cycle device
CN112303811B (zh) * 2020-10-27 2021-12-14 珠海格力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空调运行数据的处理方法、装置、系统、空调和存储介质
US11656615B2 (en) 2020-11-30 2023-05-23 Haier Us Appliance Solutions, Inc. Methods for detecting fan anomalies with built-in usage and sensory data
US20220390156A1 (en) * 2021-06-04 2022-12-08 Purdue Research Foundation Smart accumulator with oil circulation ratio sensing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86106975A (zh) * 1985-09-20 1987-04-29 三电有限公司 汽车空气调节系统的控制装置
CN1085646A (zh) * 1992-03-04 1994-04-20 埃科艾尔公司 用于空调/制冷系统的控制系统
CN1926392A (zh) * 2005-02-24 2007-03-07 三菱电机株式会社 空调装置
US20080196421A1 (en) * 2006-11-14 2008-08-21 Rossi Todd M Method for determining evaporator airflow verification
EP2204621A2 (en) * 2009-01-06 2010-07-07 Lg Electronics Inc. Air conditioner and method for detecting malfunction thereof

Family Cites Families (2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4381549A (en) * 1980-10-14 1983-04-26 Trane Cac, Inc. Automatic fault diagnostic apparatus for a heat pump air conditioning system
US4660386A (en) * 1985-09-18 1987-04-28 Hansen John C Diagnostic system for detecting faulty sensors in liquid chiller air conditioning system
JPH06272928A (ja) * 1993-03-23 1994-09-27 Hitachi Bill Shisetsu Eng Kk 吸収冷温水機の診断方法
JP2823497B2 (ja) * 1993-11-12 1998-11-11 三洋電機株式会社 空気調和装置
US5623834A (en) * 1995-05-03 1997-04-29 Copeland Corporation Diagnostics for a heating and cooling system
JPH10148407A (ja) * 1996-11-20 1998-06-02 Yamaha Motor Co Ltd 空調装置
JP4138924B2 (ja) * 1998-01-05 2008-08-27 高砂熱学工業株式会社 冷凍機の運転状態の検知方法
JPH11223432A (ja) * 1998-02-04 1999-08-17 Hitachi Building Shisetsu Eng Kk 吸収式冷凍機の故障診断方法、および同故障診断装置
JP3442334B2 (ja) * 2000-02-24 2003-09-02 東京瓦斯株式会社 セントラルヒーティングシステムの故障診断装置及び故障診断方法
JP2002089979A (ja) 2000-09-14 2002-03-27 Zexel Valeo Climate Control Corp 冷凍サイクル及びこれに用いられる膨張弁
US20020040280A1 (en) * 2000-09-29 2002-04-04 Morgan Stephen A. System and method for refrigerant-based air conditioning system diagnostics
JP2002283838A (ja) * 2001-03-28 2002-10-03 Sanyo Electric Co Ltd 自動車用空調システム
US6826454B2 (en) * 2001-09-19 2004-11-30 Louis E. Sulfstede Air conditioning diagnostic analyzer
JP2005049001A (ja) 2003-07-28 2005-02-24 Matsushita Electric Ind Co Ltd 空気調和機
US20050126190A1 (en) * 2003-12-10 2005-06-16 Alexander Lifson Loss of refrigerant charge and expansion valve malfunction detection
JP4479565B2 (ja) * 2005-03-29 2010-06-09 ダイキン工業株式会社 異常検知システム
JP3963190B2 (ja) 2005-04-07 2007-08-22 ダイキン工業株式会社 空気調和装置の冷媒量判定システム
JP2008082654A (ja) 2006-09-28 2008-04-10 Daikin Ind Ltd 冷凍装置の故障診断方法、及び冷凍装置
US20080078189A1 (en) 2006-09-28 2008-04-03 Sumitomo Heavy Industries, Ltd. Communication network system
JP4017014B2 (ja) * 2006-12-20 2007-12-05 三菱電機株式会社 空気調和機
JP2010127568A (ja) 2008-11-28 2010-06-10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 異常検出装置およびそれを備えた冷凍サイクル装置
JP2010151397A (ja) 2008-12-25 2010-07-08 Samsung Electronics Co Ltd 冷凍サイクル回路に用いられる故障診断装置
KR20110074109A (ko) * 2009-12-24 2011-06-30 엘지전자 주식회사 공기조화기 및 공기조화기의 제어방법
JP5220045B2 (ja) * 2010-02-15 2013-06-26 三菱電機株式会社 冷却装置
JP5609337B2 (ja) 2010-07-07 2014-10-22 株式会社富士通ゼネラル マルチ型空気調和機
US20120072029A1 (en) * 2010-09-20 2012-03-22 Heatvu Inc. Intelligent system and method for detecting and diagnosing faults in heating, ventilating and air conditioning (hvac) equipment
JP5718629B2 (ja) 2010-12-20 2015-05-13 株式会社サムスン日本研究所 冷媒量検知装置
US20120174412A1 (en) * 2011-01-11 2012-07-12 Chun-Feng Ho Utility knife using tilting status thereof for blade switching

Patent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86106975A (zh) * 1985-09-20 1987-04-29 三电有限公司 汽车空气调节系统的控制装置
CN1085646A (zh) * 1992-03-04 1994-04-20 埃科艾尔公司 用于空调/制冷系统的控制系统
CN1926392A (zh) * 2005-02-24 2007-03-07 三菱电机株式会社 空调装置
US20080196421A1 (en) * 2006-11-14 2008-08-21 Rossi Todd M Method for determining evaporator airflow verification
EP2204621A2 (en) * 2009-01-06 2010-07-07 Lg Electronics Inc. Air conditioner and method for detecting malfunction thereof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6120979B2 (ja) 2017-04-26
US9829230B2 (en) 2017-11-28
US20140238060A1 (en) 2014-08-28
JP2016508590A (ja) 2016-03-22
WO2014132650A1 (en) 2014-09-04
CN105008827A (zh) 2015-10-28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5008827B (zh) 空调装置
EP3205955A1 (en) Air conditioner
EP3680585B1 (en) Air conditioning device
US11002467B2 (en) Refrigeration cycle apparatus
US9068766B2 (en) Air-conditioning and hot water supply combination system
JP6312697B2 (ja) 冷媒充填支援装置、空気調和装置及び冷媒充填支援プログラム
US7946121B2 (en) Air conditioner
EP2765371B1 (en) Refrigeration cycle device
US11340000B2 (en) Method for handling fault mitigation in a vapour compression system
EP3205954B1 (en) Refrigeration cycle device
EP2257749B1 (en) Refrigerating system and method for operating the same
EP3361190B1 (en) Refrigeration cycle device and control method for determination of leaks in bypass valve of refrigeration cycle device
EP3171096A1 (en) Refrigerating and air conditioning device
KR101510978B1 (ko) 이원 냉동 사이클 장치
JP2011149622A (ja) 空気調和機
EP2339267A2 (en) Refrigerating cycle apparatus, heat pump type hot water supply air conditioner and outdoor unit thereof
US11313595B2 (en) Air-conditioning system and method of sealing heat medium
JP2009210143A (ja) 空気調和装置および冷媒量判定方法
JP2024109548A (ja) 空気調和装置
JP2023092357A (ja) 熱源ユニット及び冷凍装置
EP2208007B1 (en) Refrigerating system and method for operating the same
JPH04283363A (ja) 冷凍装置
JP2009243843A (ja) マルチ型空気調和機およびその運転制御方法
JPH04283358A (ja) 冷凍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