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4996124B - 一种刺五加的栽培方法 - Google Patents
一种刺五加的栽培方法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04996124B CN104996124B CN201510366804.8A CN201510366804A CN104996124B CN 104996124 B CN104996124 B CN 104996124B CN 201510366804 A CN201510366804 A CN 201510366804A CN 104996124 B CN104996124 B CN 104996124B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wilsonii
- seed
- planting
- soil
- cultural method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Active
Links
Classifications
-
- A—HUMAN NECESSITIES
- A01—AGRICULTURE; FORESTRY; ANIMAL HUSBANDRY; HUNTING; TRAPPING; FISHING
- A01C—PLANTING; SOWING; FERTILISING
- A01C1/00—Apparatus, or methods of use thereof, for testing or treating seed, roots, or the like, prior to sowing or planting
-
- A—HUMAN NECESSITIES
- A01—AGRICULTURE; FORESTRY; ANIMAL HUSBANDRY; HUNTING; TRAPPING; FISHING
- A01G—HORTICULTURE; CULTIVATION OF VEGETABLES, FLOWERS, RICE, FRUIT, VINES, HOPS OR SEAWEED; FORESTRY; WATERING
- A01G22/00—Cultivation of specific crops or plant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Landscapes
- Life Sciences & Earth Sciences (AREA)
- Environmental Sciences (AREA)
- Soil Sciences (AREA)
- Botany (AREA)
- Agricultural Chemicals And Associated Chemicals (AREA)
- Pretreatment Of Seeds And Plant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一种刺五加的栽培方法,包括种子筛选、种子处理、整地、播种、移栽、田间管理和采收加工工序;所述播种可采用条播或穴播;所述田间管理包括中耕除草、修剪整形、追肥和病虫害防治;所述采收加工包括采叶和采收根茎。本发明方法,可使刺五加种子的发芽率提高至65%,可以极大的满足对市场的需求,也对保护森林资源和生态环境起到积极的作用。因其是育苗移栽,实行全日光条件下人工栽培,其产量、质量和效益均好于野生刺五加。刺五加定植第二年即可收获,以后随苗龄的增长,茎、叶、果的产量逐渐提高,效益更加显著。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中药材栽培技术领域。更具体地,涉及一种刺五加的栽培方法。
背景技术
刺五加别名五加参、刺拐棒、茨拐棒、刺木棒等,自古以来是我国一种常用的药材,历代本草医药均有记载,为中草药珍品,有“木本人参”之称,古有“宁要五加一把,不要金玉满车”之说。取其根、根茎和茎入药,味辛、微苦、性温、补中、益精、壮筋骨、强意志,久服“轻身耐劳”,具有补益强壮,益气健脾,扶正固本的功效。
刺五加生于山地林下及林边,主要生长在寒温带的大陆东北及俄国西伯利亚,自然分布于黑龙江(小兴安岭、伊春市带岭)、吉林(吉林市、通化、安图、长白山靖宇)、辽宁(沈阳)、河北(雾灵山、承德、百花山、小五台山、内丘)和山西(霍县、中阳、兴县)。
供应市场的刺五加完全依靠野生。上世纪90年代进行的东北三省野生中药材蕴藏量调查资料显示,野生刺五加的蕴藏量约为1万吨。经过近半个世纪的采挖,特别是2004年之后,东北三省各地大规模地进行开矿、修路、建房、毁林、开荒、修渠、放牧等多种人类活动,毁掉了大片刺五加林地,早年成片的刺五加如今已很少见到,部分产区已经绝迹,东北三省产量连年锐减。目前野生资源的年产量为500-700吨,而国内中药材市场、制药企业和对外出口年需求量为2000-2500吨。原料供不应求,野生刺五加生态环境被严重破坏,产量和质量逐年下降,资源日趋枯竭。
刺五加种子在自然条件下出苗率很低,林区有“老虎钌,十年难见苗”之说,主要原因是种子未达到生理成熟,所以,其种子落地后即使用得到种子发育所需的条件也不能萌发,本发明采用高温和恒低温处理解决了种子萌发难这一难题,为大量育苗提供了可靠的技术保障。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一个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刺五加的栽培方法。本发明基于对刺五加采用种子育苗后移栽的有性繁殖方法,对刺五加的种子先进行高温处理,促进种子成熟,后期恒低温处理,打破种子休眠,以提高出芽率,为种子育苗繁殖提供技术参考。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用下述技术方案:
一种刺五加的栽培方法,包括种子筛选、种子处理、整地、播种、移栽、田间管理和采收加工工序;所述播种可采用条播或穴播;所述田间管理包括中耕除草、修剪整形、追肥和病虫害防治;所述采收加工包括采叶和采收根茎。
优选地,包括如下具体工序:
1)种子筛选
刺五加果实一般在每年9月上旬基本成熟,这时的浆果颜色为黑紫色。采收紫黑色果实,对种子与果肉分离,将种子放在通风的暗处阴干,至少风选1次,所选种子干粒重不低于10.2g;五加浆果正常年份出种率4~5%左右,好坏与年度气象、害虫危害程度等因素关系很大;
2)种子处理
将种子称重,温水浸种24小时,捞出沥干水,用1:3或1:5的种沙比混拌均匀,同时用1:500的50%多菌灵对种子河沙消毒,湿度控制在55%;置于室内19℃~20℃温度下进行堆积,每隔7~10天倒种翻动1次,倒种时调节湿度,保持种沙的湿度为55%;观察其种胚发育状况,经90天左右,当种子有50%左右裂口时,将种沙移至2℃以下的低度温环境中,进行低温处理,于第2年4月中旬进行播种;
3)整地
育苗地选择土质疏松、肥沃的腐殖土,地势要平坦,作床前对育苗地进行深翻,深度为25~30厘米,作床朝向为南北向或东西向,床宽90~125厘米,床高15~20厘米,长视其地块情况,有利于灌水排水即可,床土要细碎,床面要平整;
4)播种
播前浇透底水,播种方法可采用条播或穴播;播后覆土2~3厘米,稍压,床面用落叶或无籽草覆盖保湿;5月出苗,除去覆盖物,浇水保持湿润,培育2年可进行移栽定植;
5)移栽
栽培地选择土壤肥沃、疏松、排水良好的地块,土壤PH值在7以下;对规划好的地块进行割灌、挖穴,穴深25cm,每个穴中施有机肥1kg;在秋季落叶后至第二年春季发芽前(即春季5月份),对刺五加苗按行距1.5m、株距0.5m进行移栽,栽植深度20cm,栽后浇透水、覆土、踩实;
6)田间管理
包括中耕除草、修剪整形、追肥和病虫害防治;
7)采收加工
包括采叶和采收根茎。
优选地,所述条播为按行距9~14cm开沟,沟深4.5~5.5cm,将沟底压平,将处理好的种子撒于沟内,种子间距离2cm左右。
优选地,所述穴播为按8cm×8cm等株距穴播,每穴播种子2~3粒。
优选地,所述中耕除草为对移栽后的刺五加苗除草松土,并结合除草中耕2次,保持田间无杂草。
优选地,所述修剪整形为随时剪除枯干枝、衰老枝、病枝、畸形枝,确保树体长势健壮,枝繁叶茂。
优选地,所述追肥为每年春追施1次腐熟有机肥或复合肥料,在刺五加苗根际采用放射状沟施,施肥后盖好表土。
优选地,刺五加抗逆性强,少有病虫害发生,仅有个别出现立枯病和叶锈病。
优选地,所述采叶为从4月中下旬至8月末,采摘刚萌发的嫩叶,嫩叶长3~5厘米,嫩叶采摘后可鲜食、盐渍或制成小菜,也是上好的制茶原料。
优选地,所述采收根茎为在春季出叶前或秋季落叶后采挖收取刺五加根茎,去掉泥土,切成30-40cm段,洗净后剥皮晒干后捆成小捆。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如下:
本发明方法,可使刺五加种子的发芽率提高至72%(现有技术中为50%),成活率提高至95%(现有技术中为88%)。本发明栽培方法可以极大的满足对市场的需求,也对保护森林资源和生态环境起到积极的作用。因其是育苗移栽,实行全日光条件下人工栽培,其产量、质量和效益均好于野生刺五加。刺五加定植第二年即可收获,以后随苗龄的增长,茎、叶、果的产量逐渐提高,效益更加显著。刺五加5年后最高单株产鲜果6.7kg,可调制干果1.4kg左右,干果亩产可达66kg左右,刺五加嫩茎、叶亩产量1450kg,纯利可达2800元/亩左右,产生了巨大的环境效益和经济价值。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发明,下面结合优选实施例对本发明做进一步的说明。本领域技术人员应当理解,下面所具体描述的内容是说明性的而非限制性的,不应以此限制本发明的保护范围。
实施例1
种植试验基地在吉林省通化地区,东经125°71'~126°44',北纬40°52'~42°49'之间
1.种子筛选:
于当年9月上旬对成熟的刺五加果实进行采收,浆果为黑紫色。采收后将刺五加种子与果肉分离,放在通风的暗处阴干,然后风选1次,种子干粒重为11.4g。
2.种子处理:
将采收处理的种子称重后,温水浸种24小时,捞出沥干水,用1:3的种沙比混拌均匀,同时用1:500的50%多菌灵对种子河沙消毒,湿度达55%左右,置于室内19℃温度下进行堆积,每隔7天倒种翻动1次,并保持种沙的湿度,观察其种胚发育状况。90天时,种子有50%左右裂口时,将种沙移至1℃的低度温环境中,于第2年4月中旬进行播种。
3.整地
选择地势平坦,土质疏松、肥沃的腐殖土,作床前对育苗地进行深翻,深度为25厘米,作床朝向为南北向,床宽100厘米,床高18厘米。
4.播种
播前浇透底水。播种方法采用条播。按行距10厘米开沟,沟深5厘米,将沟底压平,将处理好的种子撒于沟内,种子间距离2厘米左右。5月出苗,除去覆盖物,浇水保持湿润,培育2年可进行移栽定植。
5.移栽
栽培地最好选择土壤肥沃、疏松、排水良好的地块。土壤PH值为6.8。对规划好的地块进行割灌、挖穴,穴深25cm,每个穴中施有机肥1kg。在秋季落叶后至第二年春季发芽前(即春季5月份)按行距1.5m、株距0.5m进行移栽,栽植深度20cm,栽后浇透水、覆土、踩实。
5.田间管理
①中耕除草。定植后的树苗要除草松土,垄作园区要结合除草中耕2次,保持田间无杂草。②修剪整形。随时剪除枯干枝、衰老枝、病枝、畸形枝,确保树体长势健壮,枝繁叶茂。③追肥。每年春追施1次腐熟有机肥,在根际采用放射状沟施,施肥后盖好表土。④病虫害防治。防治立枯病和叶锈病。
6.采收与加工
①采叶。采叶时间选择8月份叶片展平而又鲜嫩时,采摘刚萌发的嫩叶,嫩叶长3~5厘米,嫩叶采摘后可鲜食、盐渍或制成小菜,也是上好的制茶原料。
②采收根茎。在秋季落叶后采挖收取,去掉泥土,切成30—40厘米段,洗净后剥皮晒干后捆成小捆即可。
现有技术中,刺五加种子的发芽率一般为50%,成活率一般为88%,每亩产量一般为300-500Kg,本发明实施例栽培方法栽培的刺五加种子的发芽率为68%,成活率为95%,人工栽培刺五加一般第二年见效,产量逐年稳定提高。刺五加5年后最高单株产鲜果6.5kg,可调制干果1.3kg左右,干果亩产可达65kg左右,刺五加嫩茎、叶亩产量1000kg,纯利可达2500元/亩左右。可见,本发明的栽培方法可以极大的满足对市场的需求,也对保护森林资源和生态环境起到积极的作用。因其是育苗移栽,实行全日光条件下人工栽培,其产量、质量和效益均好于野生刺五加。
实施例2
种植试验基地在吉林省通化地区,东经125°71'~126°44',北纬40°52'~42°49'之间
1.种子筛选:
于当年9月上旬对成熟的刺五加果实进行采收,浆果为黑紫色。采收后将刺五加种子与果肉分离,放在通风的暗处阴干,然后风选1次,种子干粒重为16.5g。
2.种子处理:
将采收处理的种子称重后,温水浸种24小时,捞出沥干水,用1:5的种沙比混拌均匀,同时用1:500的50%多菌灵对种子河沙消毒,湿度达55%左右,置于室内20℃温度下进行堆积,每隔10天倒种翻动1次,并保持种沙的湿度,观察其种胚发育状况。90天时,种子有50%左右裂口时,将种沙移至1.5℃的低度温环境中,于第2年4月中旬进行播种。
3.整地
选择地势平坦,土质疏松、肥沃的腐殖土,作床前对育苗地进行深翻,深度为30厘米,作床朝向为南北向,床宽125厘米,床高20厘米。
4.播种
播前浇透底水。播种方法采用穴播,按8cm×8cm等株距穴播,每穴播种子2~3粒,播后覆土2~3厘米,稍压,床面用落叶或无籽草覆盖保湿。5月出苗,除去覆盖物,浇水保持湿润,培育2年可进行移栽定植。
5.移栽
栽培地最好选择土壤肥沃、疏松、排水良好的地块。土壤PH值为6.5。对规划好的地块进行割灌、挖穴,穴深25cm,每个穴中施有机肥1kg。在秋季落叶后至第二年春季发芽前(即春季5月份)按行距1.5m、株距0.5m进行移栽,栽植深度20cm,栽后浇透水、覆土、踩实。
5.田间管理
①中耕除草。定植后的树苗要除草松土,垄作园区要结合除草中耕2次,保持田间无杂草。②修剪整形。随时剪除枯干枝、衰老枝、病枝、畸形枝,确保树体长势健壮,枝繁叶茂。③追肥。每年春追施1次腐熟有机肥,在根际采用放射状沟施,施肥后盖好表土。④病虫害防治。防治立枯病和叶锈病。
6.采收与加工
①采叶。采叶时间选择8月份叶片展平而又鲜嫩时,采摘刚萌发的嫩叶,嫩叶长3~5厘米,嫩叶采摘后可鲜食、盐渍或制成小菜,也是上好的制茶原料。
②采收根茎。在秋季落叶后采挖收取,去掉泥土,切成30—40厘米段,洗净后剥皮晒干后捆成小捆即可。
本发明实施例栽培方法栽培的刺五加种子的发芽率为72%,成活率为93%,人工栽培刺五加一般第二年见效,产量逐年稳定提高。刺五加5年后最高单株产鲜果6.3kg,可调制干果1.2kg左右,干果亩产可达60kg左右,刺五加嫩茎、叶亩产量1300kg,纯利可达2500元/亩左右。
实施例3
种植试验基地在吉林省通化地区,东经125°71'~126°44',北纬40°52'~42°49'之间
1.种子筛选:
于当年9月上旬对成熟的刺五加果实进行采收,浆果为黑紫色。采收后将刺五加种子与果肉分离,放在通风的暗处阴干,然后风选2次,种子千粒重为17.8g。
2.种子处理:
将采收处理的种子称重后,温水浸种24小时,捞出沥干水,用1:3的种沙比混拌均匀,同时用1:500的50%多菌灵对种子河沙消毒,湿度达55%左右,置于室内19.5℃温度下进行堆积,每隔9天倒种翻动1次,并保持种沙的湿度,观察其种胚发育状况。90天时,种子有50%左右裂口时,将种沙移至0℃的低度温环境中,于第2年4月中旬进行播种。
3.整地
选择地势平坦,土质疏松、肥沃的腐殖土,作床前对育苗地进行深翻,深度为28厘米,作床朝向为南北向,床宽90厘米,床高15厘米。
4.播种
播前浇透底水。播种方法采用条播。按行距14厘米开沟,沟深4.5厘米,将沟底压平,将处理好的种子撒于沟内,种子间距离2厘米左右。5月出苗,除去覆盖物,浇水保持湿润,培育2年可进行移栽定植。
5.移栽
栽培地最好选择土壤肥沃、疏松、排水良好的地块。土壤PH值为7.0。对规划好的地块进行割灌、挖穴,穴深25cm,每个穴中施有机肥1kg。在秋季落叶后至第二年春季发芽前(即春季5月份)按行距1.5m、株距0.5m进行移栽,栽植深度20cm,栽后浇透水、覆土、踩实。
5.田间管理
①中耕除草。定植后的树苗要除草松土,垄作园区要结合除草中耕2次,保持田间无杂草。②修剪整形。随时剪除枯干枝、衰老枝、病枝、畸形枝,确保树体长势健壮,枝繁叶茂。③追肥。每年春追施1次腐熟有机肥,在根际采用放射状沟施,施肥后盖好表土。④病虫害防治。防治立枯病和叶锈病。
6.采收与加工
①采叶。采叶时间选择8月份叶片展平而又鲜嫩时,采摘刚萌发的嫩叶,嫩叶长3~5厘米,嫩叶采摘后可鲜食、盐渍或制成小菜,也是上好的制茶原料。
②采收根茎。在秋季落叶后采挖收取,去掉泥土,切成30—40厘米段,洗净后剥皮晒干后捆成小捆即可。
本发明实施例栽培方法栽培的刺五加种子的发芽率为70%,成活率为95%,人工栽培刺五加一般第二年见效,产量逐年稳定提高。刺五加5年后最高单株产鲜果6.7kg,可调制干果1.4kg左右,干果亩产可达66kg左右,刺五加嫩茎、叶亩产量1450kg,纯利可达2800元/亩左右。
显然,本发明的上述实施例仅仅是为清楚地说明本发明所作的举例,而并非是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限定,对于所属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上述说明的基础上还可以做出其它不同形式的变化或变动,这里无法对所有的实施方式予以穷举,凡是属于本发明的技术方案所引伸出的显而易见的变化或变动仍处于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列。
Claims (8)
1.一种刺五加的栽培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种子筛选、种子处理、整地、播种、移栽、田间管理和采收加工工序;所述播种采用条播或穴播;所述田间管理包括中耕除草、修剪整形、追肥和病虫害防治;所述采收加工包括采叶和采收根茎;所述栽培方法包括如下具体工序:
1)种子筛选
采收紫黑色果实,对种子与果肉分离,将种子放在通风的暗处阴干,至少风选1次,所选种子干粒重不低于10.2g;
2)种子处理
将种子称重,温水浸种24小时,捞出沥干水,用1:3或1:5的种沙比混拌均匀,同时用1:500的50%多菌灵对种子河沙消毒,湿度控制在55%;置于室内19℃~20℃温度下进行堆积,每隔7~10天倒种翻动1次,倒种时调节湿度,保持种沙的湿度为55%;当种子有50%裂口时,将种沙移至2℃以下的低度温环境中,进行低温处理,于第2年4月中旬进行播种;
3)整地
育苗地选择土质疏松、肥沃的腐殖土,地势要平坦,作床前对育苗地进行深翻,深度为25~30厘米,作床朝向为南北向或东西向,床宽90~125厘米,床高15~20厘米,床土要细碎,床面要平整;
4)播种
播前浇透底水,播种方法采用条播或穴播;播后覆土2~3厘米,稍压,床面用落叶或无籽草覆盖保湿;5月出苗,除去覆盖物,浇水保持湿润,培育2年进行移栽定植;
5)移栽
栽培地选择土壤肥沃、疏松、排水良好的地块,土壤pH值在7以下;对地块进行割灌、挖穴,穴深25cm,每个穴中施有机肥1kg;在秋季落叶后至第二年春季发芽前,对刺五加苗按行距1.5m、株距0.5m进行移栽,栽植深度20cm,栽后浇透水、覆土、踩实;
6)田间管理
包括中耕除草、修剪整形、追肥和病虫害防治;
7)采收加工
包括采叶和采收根茎。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刺五加的栽培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条播为按行距9~14cm开沟,沟深4.5~5.5cm,将沟底压平,将处理好的种子撒于沟内,种子间距离2cm。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刺五加的栽培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穴播为按8cm×8cm等株距穴播,每穴播种子2~3粒。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刺五加的栽培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中耕除草为对移栽后的刺五加苗除草松土,并结合除草中耕2次,保持田间无杂草。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刺五加的栽培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修剪整形为随时剪除刺五加苗的枯干枝、衰老枝、病枝、畸形枝,确保树苗长势健壮,枝繁叶茂。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刺五加的栽培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追肥为每年春追施1次腐熟有机肥或复合肥料,在刺五加苗根际采用放射状沟施,施肥后盖好表土。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刺五加的栽培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采叶为从4月中下旬至8月末,采摘刚萌发的嫩叶,嫩叶长3~5厘米。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刺五加的栽培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采收根茎为在春季出叶前或秋季落叶后采挖收取刺五加根茎,去掉泥土,切成30-40cm段,洗净后剥皮晒干后捆成小捆。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510366804.8A CN104996124B (zh) | 2015-06-29 | 2015-06-29 | 一种刺五加的栽培方法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510366804.8A CN104996124B (zh) | 2015-06-29 | 2015-06-29 | 一种刺五加的栽培方法 |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04996124A CN104996124A (zh) | 2015-10-28 |
CN104996124B true CN104996124B (zh) | 2017-08-25 |
Family
ID=5436925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1510366804.8A Active CN104996124B (zh) | 2015-06-29 | 2015-06-29 | 一种刺五加的栽培方法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104996124B (zh) |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8)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5900559B (zh) * | 2016-04-20 | 2018-12-07 | 中国中医科学院中药研究所 | 一种促进刺五加种子萌发的方法 |
CN106962090A (zh) * | 2017-02-09 | 2017-07-21 | 贵州省施秉县云台山林农科技开发有限公司 | 一种五加皮的种植方法 |
CN108419475B (zh) * | 2018-03-21 | 2020-12-18 | 黑龙江中医药大学 | 一种内生真菌促进刺五加种子发芽的方法 |
CN109496644B (zh) * | 2018-11-14 | 2020-10-02 | 谢裕大茶叶股份有限公司 | 一种叶、果兼收的茶树修剪方法 |
CN111213545A (zh) * | 2020-03-14 | 2020-06-02 | 刘光纯 | 一种刺五加种植方法 |
CN112293127B (zh) * | 2020-10-28 | 2023-06-06 | 东北林业大学 | 一种提高刺五加叶片生物量和营养价值的栽培方法 |
CN113906953A (zh) * | 2021-11-18 | 2022-01-11 | 黑龙江省林业科学院 | 一种果用红松林复合种植刺五加的方法 |
CN117859567A (zh) * | 2023-02-23 | 2024-04-12 | 佳木斯市久仙草中草药开发有限公司 | 一种刺五加快速栽培方法 |
Citations (4)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413440A (zh) * | 2002-10-22 | 2003-04-30 | 黑龙江省沙河农场 | 刺五加有性繁育方法 |
KR20040033086A (ko) * | 2002-10-11 | 2004-04-21 | 김상국 | 약초 나물 |
CN1806527A (zh) * | 2006-01-23 | 2006-07-26 | 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 | 刺五加地下斜向扦插繁殖方法 |
CN1806485A (zh) * | 2006-01-23 | 2006-07-26 | 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 | 刺五加种子繁殖方法 |
-
2015
- 2015-06-29 CN CN201510366804.8A patent/CN104996124B/zh active Active
Patent Citations (4)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KR20040033086A (ko) * | 2002-10-11 | 2004-04-21 | 김상국 | 약초 나물 |
CN1413440A (zh) * | 2002-10-22 | 2003-04-30 | 黑龙江省沙河农场 | 刺五加有性繁育方法 |
CN1806527A (zh) * | 2006-01-23 | 2006-07-26 | 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 | 刺五加地下斜向扦插繁殖方法 |
CN1806485A (zh) * | 2006-01-23 | 2006-07-26 | 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 | 刺五加种子繁殖方法 |
Non-Patent Citations (2)
Title |
---|
刺五加高产栽培技术;仲宪双等;《农民致富之友》;20131130(第21期);第24页 * |
药食同用短梗刺五加的栽培技术;任胜利等;《人参研究》;20091231(第4期);第44-45页 *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04996124A (zh) | 2015-10-28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04996124B (zh) | 一种刺五加的栽培方法 | |
CN1922987B (zh) | 多穗石柯的矮化快繁方法 | |
CN104737752B (zh) | 一种适用于山区瘠薄土地的长山药低劳动强度种植方法 | |
CN103444406A (zh) | 葛根的高产栽培方法 | |
CN101536656A (zh) | 文冠果种子育苗及规范种植管护方法 | |
CN103283466B (zh) | 结球甘蓝、毛豆和万寿菊一年三茬连作方法 | |
CN103548514A (zh) | 一种云南重楼高海拔栽培种的选育方法 | |
CN107873446A (zh) | 一种苍术的种植方法 | |
CN102907243A (zh) | 厚朴的栽培方法 | |
CN104904447A (zh) | 益智种子保存及种子苗培育技术 | |
CN106561258B (zh) | 一种高产粉葛根头苗的培育方法 | |
CN104429785A (zh) | 一种优质高效的黄花风铃木育苗方法 | |
CN105052518B (zh) | 毛黄堇的人工种植方法 | |
CN104106363A (zh) | 一种北方五味子的栽培方法 | |
CN105210775A (zh) | 一种长白山野生软枣猕猴桃人工栽培方法 | |
CN108575474A (zh) | 一种红锥采穗圃的营建与扦插方法 | |
CN105123178A (zh) | 林下三七的种植方法 | |
CN114586628A (zh) | 一种百合绿色丰产栽培方法 | |
CN107912210B (zh) | 一种青钱柳密植矮化高产栽培方法 | |
CN101248730B (zh) | 一种川贝母在一年内完成两个生长周期的栽培方法 | |
CN104285627A (zh) | 一种烤烟宽窄行高低垄的种植方法 | |
CN112544381A (zh) | 一种喀斯特乔木林地种植白及的方法 | |
CN103069980B (zh) | 白花除虫菊的栽培方法 | |
CN105660110A (zh) | 一种海南三七的人工种植方法 | |
CN104885774A (zh) | 一种北五味子的栽培方法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C06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C10 |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