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4944853A - 一种可集热的混泥土制备方法 - Google Patents

一种可集热的混泥土制备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4944853A
CN104944853A CN201510290864.6A CN201510290864A CN104944853A CN 104944853 A CN104944853 A CN 104944853A CN 201510290864 A CN201510290864 A CN 201510290864A CN 104944853 A CN104944853 A CN 104944853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layer
powder
weight ratio
stir
accoun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510290864.6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4944853B (zh
Inventor
卢晔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Cui Dayuan
Meng Xiangma
Sun Guizheng
Wu Zhi
Original Assignee
Sichuan Jiuding Zhiyuan Intellectual Property Operation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ichuan Jiuding Zhiyuan Intellectual Property Operation Co Ltd filed Critical Sichuan Jiuding Zhiyuan Intellectual Property Operation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510290864.6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04944853B/zh
Publication of CN104944853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4944853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4944853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4944853B/zh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Road Paving Structures (AREA)
  • Laminated Bodie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可集热的混泥土制备方法,该方法包括以下步骤:(1)制作基料:将水泥、砂和碎石一起进行搅拌形成混合物待用;(2)制作红外反射层:取三份混合物分别加水进行搅拌,并分别加入Ni粉、Cr粉和Cu粉,而后铺设依次铺设第一、二、三层;(3)制作吸热层:取三份混合物分别加水进行搅拌,并分别加入Mo粉、Ta粉和Al2O3粉,而后铺设依次铺设第四、五、六层;(4)制作减反层:取三份混合物分别加水进行搅拌,并分别加入TiO2粉、Si2O3粉和Al2O3粉,而后铺设依次铺设第七、八、九层。本发明将金属与混泥土相结合可大大提高混泥土的吸热能力,使得利用水泥混泥土层吸收太阳能成为可能。

Description

一种可集热的混泥土制备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混泥土层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可集热的混泥土制备方法。
背景技术
当前世界各国的主要能源都是化石燃料,化石燃料具有不可再生性,且会排放大量的温室气体和有害气体,造成巨大的环境污染。随着全球经济社会的发展,能源需求和消耗也将越来越大,因而有必要开拓新能源。众所周知,太阳能是一种巨大的可利用的新能源,但如何高效利用它,确是一个很棘手的难题。
人类建筑物(高楼、公路等)多为水泥混泥土层结构,且遍布世界各地,若能利用水泥混泥土层吸收太阳能,并加以存储利用,将使太阳能的应用范围大大扩展,并真正使太阳能利用与建筑物一体化。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针对太阳能的利用问题,提供一种可集热的混泥土制备方法,将使太阳能的应用范围大大扩展,并真正使太阳能利用与建筑物一体化。
本发明的目的通过以下技术方案来实现:
一种可集热的混泥土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该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1)制作基料:将水泥、砂和碎石一起进行搅拌形成混合物待用;
(2)制作红外反射层:取一定量的混合物加水进行搅拌,同时取占重量比为10%~20%的Ni粉加入一起进行搅拌,而后铺设第一层;再取一定量的混合物加水进行搅拌,同时取占重量比为10%~20%的Cr粉加入一起进行搅拌,而后铺设第二层;再取一定量的混合物加水进行搅拌,同时取占重量比为10%~20%的Cu粉加入一起进行搅拌,而后铺设第三层;
(3)制作吸热层:取一定量的混合物加水进行搅拌,同时取占重量比为25%~35%的Mo粉加入一起进行搅拌,而后铺设第四层;再取一定量的混合物加水进行搅拌,同时取占重量比为25%~35%的Ta粉加入一起进行搅拌,而后铺设第五层;再取一定量的混合物加水进行搅拌,同时取占重量比为25%~35%的Al2O3粉加入一起进行搅拌,而后铺设第六层;
(4)制作减反层:取一定量的混合物加水进行搅拌,同时取占重量比为9%~13%的TiO2粉加入一起进行搅拌,而后铺设第七层;再取一定量的混合物加水进行搅拌,同时取占重量比为9%~13%的Si2O3粉加入一起进行搅拌,而后铺设第八层;再取一定量的混合物加水进行搅拌,同时取占重量比为9%~13%的Al2O3粉加入一起进行搅拌,而后铺设第九层。
作为进一步的方案,制备混泥土时,红外反射层、吸热层和减反射层的厚度比为0.5:1:1.1。
作为进一步的方案,铺设的第一层、第二层与第三层之间的厚度比为0.3:0.7:1。
作为进一步的方案,铺设的第一层中,Ni粉占重量比为15%;铺设的第二层中,Cr粉占重量比为15%;铺设的第三层中,Cu粉占重量比为15%。
作为进一步的方案,铺设的第四层、第五层与第六层之间的厚度比为0.6:0.4:1。
作为进一步的方案,铺设的第四层中,Mo粉占重量比为30%;铺设的第五层中,Ta粉占重量比为30%;铺设的第六层中,Al2O3粉占重量比为30%。
作为进一步的方案,铺设的第七层、第八层与第九层之间的厚度比为1:0.5:1.2。
作为进一步的方案,铺设的第七层中,TiO2粉占重量比为10%;铺设的第八层中,Si2O3粉占重量比为10%;铺设的第九层中,Al2O3粉占重量比为10%。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具有以下优点:
1、本发明经过大量试验,找到了一些比较适合与混泥土相结合的金属,可大大提高混泥土的吸热能力,使得利用水泥混泥土层吸收太阳能并加以存储利用成为可能;
2、基于本发明,可建造与建筑物一体的屋顶或向阳墙面,从而提供热水、取暖、空调;
3、利用本发明可预热工业锅炉进水,为加工、干燥工艺提供热水、热风;
4、本发明可用于荒漠地区大规模太阳能热水发电、海水淡化、苦咸水淡化等领域。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以具体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详细说明。
实施例1
本发明提供一种可集热的混泥土,该混泥土从下到上依次是红外反射层、吸热层和减反射层。红外反射层、吸热层和减反射层的厚度比为0.5:1:1.1。
红外反射层由下到上依次包括含占重量比为10%的Ni粉的水泥层、含占重量比为10%的Cr粉的水泥层和含占重量比为10%的Cu粉的水泥层。含占重量比为10%的Ni粉的水泥层、含占重量比为10%的Cr粉的水泥层和含占重量比为10%的Cu粉的水泥层的厚度比为0.3:0.7:1。
吸热层由下到上依次包括含占重量比为25%的Mo粉的水泥层、含占重量比为25%的Ta粉的水泥层和含占重量比为25%的Al2O3粉的水泥层。含占重量比为25%的Mo粉的水泥层、含占重量比为25%的Ta粉的水泥层和含占重量比为25%的Al2O3粉的水泥层的厚度比为0.6:0.4:1。
减反射层由上到下依次包括含占重量比为9%的TiO2粉的水泥层、含占重量比为9%的Si2O3粉的水泥层和含占重量比为9%的Al2O3粉的水泥层。含占重量比为9%的TiO2粉的水泥层、含占重量比为9%的Si2O3粉的水泥层和含占重量比为9%的Al2O3粉的水泥层的厚度比为1:0.5:1.2。
制作前述混泥土时,包括以下步骤:
(1)制作基料:将水泥、砂和碎石一起进行搅拌形成混合物待用。其中水泥、砂和碎石的配比由本领域技术人员根据实际需要的混泥土强度进行选择,本实施选择配比为:水泥:砂:碎石=1:2:4。基料制作完成后,则制作红外反射层、吸热层和减反射层。制作时,红外反射层、吸热层和减反射层的厚度比为0.5:1:1.1。
(2)制作红外反射层:取一定量的混合物加水进行搅拌,同时取占重量比为10%的Ni粉加入一起进行搅拌,而后铺设第一层(其中占重量比为10%指的是占混合物+水+Ni粉整个重量的10%);再取一定量的混合物加水进行搅拌,同时取占重量比为10%的Cr粉加入一起进行搅拌,而后铺设第二层(其中占重量比为10%指的是占混合物+水+Cr粉整个重量的10%);再取一定量的混合物加水进行搅拌,同时取占重量比为10%的Cu粉加入一起进行搅拌,而后铺设第三层(其中占重量比为10%指的是占混合物+水+Cu粉整个重量的10%)。本实施铺设时,铺设的第一层、第二层与第三层之间的厚度比为0.3:0.7:1。
(3)制作吸热层:取一定量的混合物加水进行搅拌,同时取占重量比为25%的Mo粉加入一起进行搅拌,而后铺设第四层(其中占重量比为25%指的是占混合物+水+Mo粉整个重量的25%);再取一定量的混合物加水进行搅拌,同时取占重量比为25%的Ta粉加入一起进行搅拌,而后铺设第五层(其中占重量比为25%指的是占混合物+水+Ta粉整个重量的25%);再取一定量的混合物加水进行搅拌,同时取占重量比为25%的Al2O3粉加入一起进行搅拌,而后铺设第六层(其中占重量比为25%指的是占混合物+水+Al2O3粉整个重量的25%)。本实施铺设时,铺设的第一层、第二层与第三层之间的厚度比为0.6:0.4:1。
(4)制作减反层:取一定量的混合物加水进行搅拌,同时取占重量比为9%的TiO2粉加入一起进行搅拌,而后铺设第七层(其中占重量比为9%指的是占混合物+水+TiO2粉整个重量的9%);再取一定量的混合物加水进行搅拌,同时取占重量比为9%的Si2O3粉加入一起进行搅拌,而后铺设第八层(其中占重量比为9%指的是占混合物+水+Si2O3粉整个重量的9%);再取一定量的混合物加水进行搅拌,同时取占重量比为9%的Al2O3粉加入一起进行搅拌,而后铺设第九层(其中占重量比为9%指的是占混合物+水+Al2O3粉整个重量的9%)。本实施铺设时,铺设的第一层、第二层与第三层之间的厚度比为1:0.5:1.2。
前述步骤并不限定本发明的制作步骤,比如:可以先制作好混合物,然后分别取混合物与各金属元素混合后依次铺设红外反射层、吸热层和减反射层;也可以铺设在铺设红外反射层、吸热层和减反射层时,分别进行混合物制作;甚至可以在铺设各层时,分别进行制作混泥土,即制即用。
实施例2
本发明提供一种可集热的混泥土,该混泥土从下到上依次是红外反射层、吸热层和减反射层。红外反射层、吸热层和减反射层的厚度比为0.5:1:1.1。
红外反射层由下到上依次包括含占重量比为20%的Ni粉的水泥层、含占重量比为20%的Cr粉的水泥层和含占重量比为20%的Cu粉的水泥层。含占重量比为20%的Ni粉的水泥层、含占重量比为20%的Cr粉的水泥层和含占重量比为20%的Cu粉的水泥层的厚度比为0.3:0.7:1。
吸热层由下到上依次包括含占重量比为35%的Mo粉的水泥层、含占重量比为35%的Ta粉的水泥层和含占重量比为35%的Al2O3粉的水泥层。含占重量比为35%的Mo粉的水泥层、含占重量比为35%的Ta粉的水泥层和含占重量比为35%的Al2O3粉的水泥层的厚度比为0.6:0.4:1。
减反射层由上到下依次包括含占重量比为13%的TiO2粉的水泥层、含占重量比为13%的Si2O3粉的水泥层和含占重量比为13%的Al2O3粉的水泥层。含占重量比为13%的TiO2粉的水泥层、含占重量比为13%的Si2O3粉的水泥层和含占重量比为13%的Al2O3粉的水泥层的厚度比为1:0.5:1.2。
制作前述混泥土时,包括以下步骤:
(1)制作基料:将水泥、砂和碎石一起进行搅拌形成混合物待用。其中水泥、砂和碎石的配比由本领域技术人员根据实际需要的混泥土强度进行选择,本实施选择配比为:水泥:砂:碎石=1:2:4。基料制作完成后,则制作红外反射层、吸热层和减反射层。制作时,红外反射层、吸热层和减反射层的厚度比为0.5:1:1.1。
(2)制作红外反射层:取一定量的混合物加水进行搅拌,同时取占重量比为20%的Ni粉加入一起进行搅拌,而后铺设第一层(其中占重量比为20%指的是占混合物+水+Ni粉整个重量的20%);再取一定量的混合物加水进行搅拌,同时取占重量比为20%的Cr粉加入一起进行搅拌,而后铺设第二层(其中占重量比为20%指的是占混合物+水+Cr粉整个重量的20%);再取一定量的混合物加水进行搅拌,同时取占重量比为20%的Cu粉加入一起进行搅拌,而后铺设第三层(其中占重量比为20%指的是占混合物+水+Cu粉整个重量的20%)。本实施铺设时,铺设的第一层、第二层与第三层之间的厚度比为0.3:0.7:1。
(3)制作吸热层:取一定量的混合物加水进行搅拌,同时取占重量比为35%的Mo粉加入一起进行搅拌,而后铺设第四层(其中占重量比为35%指的是占混合物+水+Mo粉整个重量的35%);再取一定量的混合物加水进行搅拌,同时取占重量比为35%的Ta粉加入一起进行搅拌,而后铺设第五层(其中占重量比为35%指的是占混合物+水+Ta粉整个重量的35%);再取一定量的混合物加水进行搅拌,同时取占重量比为35%的Al2O3粉加入一起进行搅拌,而后铺设第六层(其中占重量比为35%指的是占混合物+水+Al2O3粉整个重量的35%)。本实施铺设时,铺设的第一层、第二层与第三层之间的厚度比为0.6:0.4:1。
(4)制作减反层:取一定量的混合物加水进行搅拌,同时取占重量比为13%的TiO2粉加入一起进行搅拌,而后铺设第七层(其中占重量比为13%指的是占混合物+水+TiO2粉整个重量的13%);再取一定量的混合物加水进行搅拌,同时取占重量比为13%的Si2O3粉加入一起进行搅拌,而后铺设第八层(其中占重量比为13%指的是占混合物+水+Si2O3粉整个重量的13%);再取一定量的混合物加水进行搅拌,同时取占重量比为13%的Al2O3粉加入一起进行搅拌,而后铺设第九层(其中占重量比为13%指的是占混合物+水+Al2O3粉整个重量的13%)。本实施铺设时,铺设的第一层、第二层与第三层之间的厚度比为1:0.5:1.2。
前述步骤并不限定本发明的制作步骤,比如:可以先制作好混合物,然后分别取混合物与各金属元素混合后依次铺设红外反射层、吸热层和减反射层;也可以铺设在铺设红外反射层、吸热层和减反射层时,分别进行混合物制作;甚至可以在铺设各层时,分别进行制作混泥土,即制即用。
实施例3
本发明提供一种可集热的混泥土,该混泥土从下到上依次是红外反射层、吸热层和减反射层。红外反射层、吸热层和减反射层的厚度比为0.5:1:1.1。
红外反射层由下到上依次包括含占重量比为15%的Ni粉的水泥层、含占重量比为15%的Cr粉的水泥层和含占重量比为15%的Cu粉的水泥层。含占重量比为15%的Ni粉的水泥层、含占重量比为15%的Cr粉的水泥层和含占重量比为15%的Cu粉的水泥层的厚度比为0.3:0.7:1。
吸热层由下到上依次包括含占重量比为30%的Mo粉的水泥层、含占重量比为30%的Ta粉的水泥层和含占重量比为30%的Al2O3粉的水泥层。含占重量比为30%的Mo粉的水泥层、含占重量比为30%的Ta粉的水泥层和含占重量比为30%的Al2O3粉的水泥层的厚度比为0.6:0.4:1。
减反射层由上到下依次包括含占重量比为10%的TiO2粉的水泥层、含占重量比为10%的Si2O3粉的水泥层和含占重量比为10%的Al2O3粉的水泥层。含占重量比为10%的TiO2粉的水泥层、含占重量比为10%的Si2O3粉的水泥层和含占重量比为10%的Al2O3粉的水泥层的厚度比为1:0.5:1.2。
制作前述混泥土时,包括以下步骤:
(1)制作基料:将水泥、砂和碎石一起进行搅拌形成混合物待用。其中水泥、砂和碎石的配比由本领域技术人员根据实际需要的混泥土强度进行选择,本实施选择配比为:水泥:砂:碎石=1:2:4。基料制作完成后,则制作红外反射层、吸热层和减反射层。制作时,红外反射层、吸热层和减反射层的厚度比为0.5:1:1.1。
(2)制作红外反射层:取一定量的混合物加水进行搅拌,同时取占重量比为15%的Ni粉加入一起进行搅拌,而后铺设第一层(其中占重量比为15%指的是占混合物+水+Ni粉整个重量的15%);再取一定量的混合物加水进行搅拌,同时取占重量比为15%的Cr粉加入一起进行搅拌,而后铺设第二层(其中占重量比为15%指的是占混合物+水+Cr粉整个重量的15%);再取一定量的混合物加水进行搅拌,同时取占重量比为15%的Cu粉加入一起进行搅拌,而后铺设第三层(其中占重量比为15%指的是占混合物+水+Cu粉整个重量的15%)。本实施铺设时,铺设的第一层、第二层与第三层之间的厚度比为0.3:0.7:1。
(3)制作吸热层:取一定量的混合物加水进行搅拌,同时取占重量比为30%的Mo粉加入一起进行搅拌,而后铺设第四层(其中占重量比为30%指的是占混合物+水+Mo粉整个重量的30%);再取一定量的混合物加水进行搅拌,同时取占重量比为30%的Ta粉加入一起进行搅拌,而后铺设第五层(其中占重量比为30%指的是占混合物+水+Ta粉整个重量的30%);再取一定量的混合物加水进行搅拌,同时取占重量比为30%的Al2O3粉加入一起进行搅拌,而后铺设第六层(其中占重量比为30%指的是占混合物+水+Al2O3粉整个重量的30%)。本实施铺设时,铺设的第一层、第二层与第三层之间的厚度比为0.6:0.4:1。
(4)制作减反层:取一定量的混合物加水进行搅拌,同时取占重量比为10%的TiO2粉加入一起进行搅拌,而后铺设第七层(其中占重量比为10%指的是占混合物+水+TiO2粉整个重量的10%);再取一定量的混合物加水进行搅拌,同时取占重量比为10%的Si2O3粉加入一起进行搅拌,而后铺设第八层(其中占重量比为10%指的是占混合物+水+Si2O3粉整个重量的10%);再取一定量的混合物加水进行搅拌,同时取占重量比为10%的Al2O3粉加入一起进行搅拌,而后铺设第九层(其中占重量比为10%指的是占混合物+水+Al2O3粉整个重量的10%)。本实施铺设时,铺设的第一层、第二层与第三层之间的厚度比为1:0.5:1.2。
前述步骤并不限定本发明的制作步骤,比如:可以先制作好混合物,然后分别取混合物与各金属元素混合后依次铺设红外反射层、吸热层和减反射层;也可以铺设在铺设红外反射层、吸热层和减反射层时,分别进行混合物制作;甚至可以在铺设各层时,分别进行制作混泥土,即制即用。
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发明,应当指出的是,凡在本发明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和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8)

1.一种可集热的混泥土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该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1)制作基料:将水泥、砂和碎石一起进行搅拌形成混合物待用;
(2)制作红外反射层:取一定量的混合物加水进行搅拌,同时取占重量比为10%~20%的Ni粉加入一起进行搅拌,而后铺设第一层;再取一定量的混合物加水进行搅拌,同时取占重量比为10%~20%的Cr粉加入一起进行搅拌,而后铺设第二层;再取一定量的混合物加水进行搅拌,同时取占重量比为10%~20%的Cu粉加入一起进行搅拌,而后铺设第三层;
(3)制作吸热层:取一定量的混合物加水进行搅拌,同时取占重量比为25%~35%的Mo粉加入一起进行搅拌,而后铺设第四层;再取一定量的混合物加水进行搅拌,同时取占重量比为25%~35%的Ta粉加入一起进行搅拌,而后铺设第五层;再取一定量的混合物加水进行搅拌,同时取占重量比为25%~35%的Al2O3粉加入一起进行搅拌,而后铺设第六层;
(4)制作减反层:取一定量的混合物加水进行搅拌,同时取占重量比为9%~13%的TiO2粉加入一起进行搅拌,而后铺设第七层;再取一定量的混合物加水进行搅拌,同时取占重量比为9%~13%的Si2O3粉加入一起进行搅拌,而后铺设第八层;再取一定量的混合物加水进行搅拌,同时取占重量比为9%~13%的Al2O3粉加入一起进行搅拌,而后铺设第九层。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可集热的混泥土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制备混泥土时,红外反射层、吸热层和减反射层的厚度比为0.5:1:1.1。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可集热的混泥土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铺设的第一层、第二层与第三层之间的厚度比为0.3:0.7:1。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可集热的混泥土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铺设的第一层中,Ni粉占重量比为15%;铺设的第二层中,Cr粉占重量比为15%;铺设的第三层中,Cu粉占重量比为15%。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可集热的混泥土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铺设的第四层、第五层与第六层之间的厚度比为0.6:0.4:1。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一种可集热的混泥土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铺设的第四层中,Mo粉占重量比为30%;铺设的第五层中,Ta粉占重量比为30%;铺设的第六层中,Al2O3粉占重量比为30%。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可集热的混泥土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铺设的第七层、第八层与第九层之间的厚度比为1:0.5:1.2。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一种可集热的混泥土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铺设的第七层中,TiO2粉占重量比为10%;铺设的第八层中,Si2O3粉占重量比为10%;铺设的第九层中,Al2O3粉占重量比为10%。
CN201510290864.6A 2015-05-29 2015-05-29 一种可集热的混泥土制备方法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4944853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510290864.6A CN104944853B (zh) 2015-05-29 2015-05-29 一种可集热的混泥土制备方法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510290864.6A CN104944853B (zh) 2015-05-29 2015-05-29 一种可集热的混泥土制备方法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4944853A true CN104944853A (zh) 2015-09-30
CN104944853B CN104944853B (zh) 2017-03-08

Family

ID=5415999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510290864.6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4944853B (zh) 2015-05-29 2015-05-29 一种可集热的混泥土制备方法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04944853B (zh)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7162559A (zh) * 2017-06-16 2017-09-15 成都市容德建筑劳务有限公司 一种隔热保温型的混泥土
CN108081447A (zh) * 2017-12-01 2018-05-29 福州市鸿生建材有限公司 一种管桩生产工艺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08021966A2 (en) * 2006-08-11 2008-02-21 W.R. Grace & Co.-Conn. Coordinated metal compounds for reducing chromium
CN102173666A (zh) * 2011-01-21 2011-09-07 哈尔滨工业大学 一种电阻加热混凝土材料
CN102701704A (zh) * 2012-05-31 2012-10-03 武汉理工大学 一种用于太阳能热电站的新型储热混凝土及其制备方法
CN102898106A (zh) * 2012-10-19 2013-01-30 济南大学 高密实蓄热混凝土及其制备方法
CN103043973A (zh) * 2013-01-22 2013-04-17 甘肃省建材科研设计院 一种混凝土储热材料

Patent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08021966A2 (en) * 2006-08-11 2008-02-21 W.R. Grace & Co.-Conn. Coordinated metal compounds for reducing chromium
CN102173666A (zh) * 2011-01-21 2011-09-07 哈尔滨工业大学 一种电阻加热混凝土材料
CN102701704A (zh) * 2012-05-31 2012-10-03 武汉理工大学 一种用于太阳能热电站的新型储热混凝土及其制备方法
CN102898106A (zh) * 2012-10-19 2013-01-30 济南大学 高密实蓄热混凝土及其制备方法
CN103043973A (zh) * 2013-01-22 2013-04-17 甘肃省建材科研设计院 一种混凝土储热材料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7162559A (zh) * 2017-06-16 2017-09-15 成都市容德建筑劳务有限公司 一种隔热保温型的混泥土
CN108081447A (zh) * 2017-12-01 2018-05-29 福州市鸿生建材有限公司 一种管桩生产工艺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4944853B (zh) 2017-03-08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1863641B (zh) 一种基于环保型功能集料的防辐射混凝土及其制备方法
CN103951333B (zh) 一种道路废弃混凝土骨料制备的多孔混凝土及制备工艺
Khondaker et al. Greenhouse gas emissions from energy sector in the United Arab Emirates–An overview
CN103043973B (zh) 一种混凝土储热材料
CN103874670A (zh) 制备硫硅钙石的方法
Geng et al. Achieving National Emission Reduction Target China’s New Challenge and Opportunity
CN102199023B (zh) 一种利用沙漠风积砂配制的建筑砂浆和配置方法
Backes et al. Life cycle sustainability assessment of a dish-stirling concentrating solar power plant in the Mediterranean area
Gupta et al. State of the art review on supplementary cementitious materials in India–I: An overview of legal perspective, governing organizations, and development patterns
Cumo et al. Technologies and strategies to design sustainable tourist accommodations in areas of high environmental value not connected to the electricity grid
CN105753279A (zh) 一种淤/污泥固化剂及其用途
CN104944853A (zh) 一种可集热的混泥土制备方法
Martinez et al. Comparative environmental assessment of limestone calcined clay cements and typical blended cements
Tari et al. Energy simulation and life cycle assessment of a 3D printable building
CN104129933A (zh) 一种利用废铜矿渣制得的核电水泥及其制备方法
CN105060780A (zh) 以镍渣和铅锌尾矿为原料的防辐射混凝土及其制备方法
CN105016639A (zh) 一种可集热的混泥土
Nagireddi et al. Environmental performance and cost assessment of precast structural elements for cleaner construction solutions: LCA approach
Kagiannas et al. Energy policy assessment of the Euro-Mediterranean cooperation
Chinnasamy et al. Investigation of Various Cement Productions and Its Characterization
CN103756339A (zh) 一种环保补强型泡沫温拌沥青改性剂,温拌沥青混合料及其制备方法
CN103087600B (zh) 一种适用于超高海拔严寒地区的外墙涂料配方及制备方法
Saeli et al. The coffee-house: Upcycling spent coffee grounds for the production of green geopolymeric architectural energy-saving products
Rougé Clichy-Batignolles: Where urban planning meets the climate.
CN109970413A (zh) 一种园林固废用环保粘结剂及其制备方法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41 Transfer of patent application or patent right or utility model
CB03 Change of inventor or designer information

Inventor after: Wei Jingxin

Inventor after: Wu Zhi

Inventor after: Wang Zhifeng

Inventor after: Jin Minghui

Inventor after: Sun Guizheng

Inventor after: Wang Rong

Inventor after: Li Hua

Inventor after: Meng Xiangma

Inventor after: Xia Lu

Inventor after: Cui Dayuan

Inventor before: Lu Ye

COR Change of bibliographic data
TA01 Transfer of patent application right

Effective date of registration: 20170113

Address after: No. 100 West Mt. Hengshan Road, Zhengding County, Hebei, Shijiazhuang

Applicant after: Wei Jingxin

Applicant after: Wu Zhi

Applicant after: Wang Zhifeng

Applicant after: Jin Minghui

Applicant after: Sun Guizheng

Applicant after: Wang Rong

Applicant after: Li Hua

Applicant after: Meng Xiangma

Applicant after: Xia Lu

Applicant after: Cui Dayuan

Address before: 610041 Sichuan Province, Chengdu Tianfu Street 69 No. 1 Building 1 unit 16 floor No. 1610

Applicant before: Sichuan nine ancient cooking vessel intelligence intellectual property operation far away Co., Ltd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70308

Termination date: 201905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