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4943614A - 后视镜 - Google Patents

后视镜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4943614A
CN104943614A CN201510424338.4A CN201510424338A CN104943614A CN 104943614 A CN104943614 A CN 104943614A CN 201510424338 A CN201510424338 A CN 201510424338A CN 104943614 A CN104943614 A CN 104943614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grating
light
photic zone
back mirror
substrat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510424338.4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4943614B (zh
Inventor
孙盛林
白峰
邱云
王志东
刘俊国
谌志国
刘丽华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BOE Technology Group Co Ltd
Chengdu BOE Optoelectronics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BOE Technology Group Co Ltd
Chengdu BOE Optoelectronics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BOE Technology Group Co Ltd, Chengdu BOE Optoelectronics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BOE Technology Group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510424338.4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04943614B/zh
Publication of CN104943614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4943614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4943614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4943614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RVEHICLES, VEHICLE FITTINGS, OR VEHICLE PART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0R1/00Optical viewing arrangements; Real-time viewing arrangements for drivers or passengers using optical image capturing systems, e.g. cameras or video systems specially adapted for use in or on vehicles
    • B60R1/02Rear-view mirror arrangements
    • B60R1/08Rear-view mirror arrangements involving special optical features, e.g. avoiding blind spots, e.g. convex mirrors; Side-by-side associations of rear-view and other mirrors
    • B60R1/083Anti-glare mirrors, e.g. "day-night" mirror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ultimedia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Mechanical Light Control Or Optical Switches (AREA)
  • Optical Elements Other Than Lense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后视镜。所述后视镜包括沿前后方向依次设置的第一透明基板和第二基板,还包括驱动机构和光阀;所述光阀包括由第一透明基板上的反光区形成的第一光栅和设置在第一透明基板和第二基板之间的第二光栅;所述第一光栅为固定光栅,所述第二光栅为可动光栅;且所述第二光栅由吸光材料制成;所述驱动机构用于驱动所述第二光栅相对于所述第一光栅移动,将所述第一光栅的透光区部分或完全遮蔽;所述第二基板包括基底和反射单元,所述反射单元设置在基底上,且所述反射单元在所述基底上的正投影至少包括所述基底的与所述第一光栅的透光区对应的区域,所述反射单元用于将照射至其上的光线反射。所述反射镜的结构简单,防眩效果好。

Description

后视镜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后视镜领域,具体地,涉及一种用于汽车、摩托车等车辆上的后视镜。
背景技术
后视镜作为汽车驾驶员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安全辅助设施,其作用是观察车后的车况,但如果在夜间行车时遇到后面的车的大灯照射,可能会产生强烈的反光,造成司机炫目(晃眼),影响司机安全驾驶。因此,人们需要一种具有防眩功能的后视镜。
发明内容
本发明旨在至少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技术问题之一,提出了一种后视镜,其具有良好的防眩功能,且结构简单。
为实现本发明的目的而提供一种后视镜,其包括沿前后方向依次设置的第一透明基板和第二基板,还包括驱动机构和光阀;所述光阀包括由第一透明基板上的反光区形成的第一光栅和设置在第一透明基板和第二基板之间的第二光栅;所述第一光栅为固定光栅,所述第二光栅为可动光栅;且所述第二光栅由吸光材料制成;所述驱动机构用于驱动所述第二光栅相对于所述第一光栅移动,将所述第一光栅的透光区部分或完全遮蔽;所述第二基板包括基底和反射单元,所述反射单元设置在基底上,且所述反射单元在所述基底上的正投影至少包括所述基底的与所述第一光栅的透光区对应的区域,所述反射单元用于将照射至其上的光线反射。
其中,所述驱动机构为MEMS开关,所述MEMS开关与第二光栅连接,通过向所述第二光栅施加电信号,控制所述第二光栅移动。
其中,所述第二光栅的吸光区为一体结构,所述第二光栅在所述驱动机构的驱动下整体同步移动。
其中,所述第二光栅的吸光区为分体结构,其各吸光区彼此分离,每个吸光区在所述驱动机构的驱动下独立移动。
其中,所述第一光栅包括多个相互平行设置的反光区,且每个反光区的两端分别与所述第一透明基板的边缘相接。
其中,所述第一光栅的透光区呈矩阵设置。
其中,所述反射单元在所述第一透明基板上的正投影包括所述第一光栅的透光区和反光区。
其中,所述反射单元为固定光栅,且其透光区在第一透明基板上的正投影与所述第一光栅的反光区对应,其反光区在第一透明基板上的正投影与所述第一光栅的透光区对应。
其中,所述反射单元为可动光栅,其在驱动机构的驱动下,相对于所述第一光栅移动,将所述第一光栅的透光区部分或完全遮蔽。
其中,所述第二光栅的吸光区为分体结构,其各吸光区彼此分离,每个吸光区在所述驱动机构的驱动下独立移动。
其中,所述第一光栅的透光区呈矩阵设置。
其中,所述第二基板的下方设置有背光源;所述背光源在每个周期内依次发出多种颜色的光,向前射出;所述多种颜色能实现全色域显示;所述基底透明。
其中,所述背光源包括位于第二基板下方的导光板和位于导光板周侧的发光单元;所述发光单元包括多种颜色的光源,所述光源向所述导光板内发射光线;所述导光板内与所述第一光栅的每个透光区对应的位置设置有棱镜,所述棱镜将照射至其上的至少部分光线反射向其对应的第一光栅的透光区。
其中,每个发光单元包括三种光源,分别发出红光、绿光和蓝光。
其中,所述反射单元的反光区为一体结构,其在所述驱动机构的驱动下整体同步移动。
其中,所述反射单元的反光区为分体结构,其各反光区彼此分离,每个反光区在所述驱动机构的驱动下独立移动。
本发明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本发明提供的后视镜,其通过调节第二光栅的移动距离,即第二光栅的吸光区遮蔽第一光栅的透光区的面积,控制后视镜反射向外界的光线的量,即控制后视镜的亮度,从而,在照射在后视镜上的环境光的亮度较高时,所述后视镜可以调节其向外界反射光线的反射率,实现防眩。与现有技术相比,其结构简单,防眩效果好。
附图说明
附图是用来提供对本发明的进一步理解,并且构成说明书的一部分,与下面的具体实施方式一起用于解释本发明,但并不构成对本发明的限制。在附图中:
图1为本发明第一实施方式提供的后视镜的示意图;
图2为第二光栅的吸光区为一体结构的示意图;
图3为第一光栅的多个反光区平行设置,且每个反光区的两端分别与所述第一透明基板的边缘相接的示意图;
图4为第二光栅的吸光区为分体结构的示意图;
图5为第一光栅呈矩阵设置,且第二光栅的的吸光区为分体结构时的示意图;
图6为反射单元为固定光栅的示意图;
图7为本发明第二实施方式提供的后视镜的示意图。
其中,附图标记:
1:第一透明基板;2:第二基板;3:光阀;4:背光源;20:基底;21:反射单元;31:第一光栅;32:第二光栅;40:导光板;41:发光单元;42:光源;43:棱镜。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发明的具体实施方式进行详细说明。应当理解的是,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方式仅用于说明和解释本发明,并不用于限制本发明。
本发明提供一种后视镜的多个实施方式。图1为本发明第一实施方式提供的后视镜的示意图。如图1所示,在本实施方式中,所述后视镜包括沿前后方向依次设置的第一透明基板1和第二基板2,还包括驱动机构(图中未示出)和光阀3;所述光阀包括由第一透明基板1上的反光区形成的第一光栅31和设置在第一透明基板1和第二基板2之间的第二光栅32;所述第一光栅31为固定光栅,所述第二光栅32为可动光栅;且所述第二光栅32由吸光材料制成;所述驱动机构用于驱动所述第二光栅32相对于所述第一光栅31移动,将所述第一光栅31的透光区部分或完全遮蔽;所述第二基板2包括基底20和反射单元21,所述反射单元21设置在基底20上,且所述反射单元21在所述基底20上的正投影至少包括所述基底20的与所述第一光栅31的透光区对应的区域,所述反射单元21用于将照射至其上的光线反射。
具体地,所述第一光栅31的反光区、反射单元21的材料可以为铝、银、铬等反射率较高的材料。所述第二光栅32的吸光区的材料可以为能吸光的纳米材料、高分子材料或其他材料。
所述后视镜具有非防眩状态、部分防眩状态和完全防眩状态。
在非防眩状态下,所述第二光栅32与第一光栅31的反光区对应,即:所述第二光栅32在第一光栅31所在平面内的投影不超出所述第一光栅31的反光区;也就是说,当有外界光线穿过第一光栅31的透光区,射向后方时,由吸光材料制成的第二光栅32不会吸收该光线,该光线会沿第二光栅32的透光区继续射向后方。同时,反射单元21位于与第一光栅31的透光区对应的区域,也就是说,当有外界光线穿过第一光栅31的透光区以及第二光栅32的透光区,射向第二基板2时,其会照射在反射单元21上。
在所述后视镜处于非防眩状态时,来自外界的环境光照射在后视镜上,其中,部分光线照射在第一光栅31的反光区,被反射向外界;其余部分的光线则穿过第一光栅31的透光区,射向后方。根据上述可知,该光线会穿过第二光栅32的透光区,射向第二基板2,并最终照射在第二基板2的反射单元21上;在此情况下,所述光线会被反射单元21反射,并依次穿过第二光栅32的透光区、第一光栅31的透光区,射向外界;当然,在此过程中,也会有部分光线被反射至第二光栅32的吸光区上,或者被反射到第一光栅31的反光区上,最终可能无法反射向外界,但该部分光线较少,在此不做讨论。由此,所述后视镜将照射在其上的光线(几乎全部)反射向外界,其反射率与常规的后视镜基本一致,在照射在后视镜上的环境光的强度正常时,其可以将后方的景象清晰地显示给车辆驾驶员或其他观看者。
在部分防眩状态时,所述驱动机构驱动所述第二光栅32移动,使所述第二光栅32与第一光栅31的部分透光区对应,从而将所述第一光栅31的部分透光区遮蔽,即:所述第一光栅31的透光区在第二光栅32所在平面内的投影部分位于第二光栅32的透光区内,而另一部分则会位于第二光栅32的吸光区内;也就是说,当有外界光线穿过第一光栅31的透光区,射向后方时,会有部分光线照射在由吸光材料制成的第二光栅32上,第二光栅32会吸收该部分光线,另一部分未照射在第二光栅32上的光线会穿过第二光栅32的透光区,继续射向后方。
在所述后视镜处于部分防眩状态时,来自外界的环境光照射在后视镜上,其中,部分光线照射在第一光栅31的反光区,被反射向外界;其余部分的光线则穿过第一光栅31的透光区,射向后方,根据上述可知,在该部分光线中,其中一部会被第二光栅32吸收,其余部分的光线则会穿过第二光栅32的透光区,射向第二基板2,并最终照射在第二基板2的反射单元21上,在此情况下,该光线会被反射单元21反射,射向第二光栅32,容易理解,该被反射,且反射后的传播路径(或其延长线)经过第一光栅31的透光区的光线中,会有一部分光线照射在第二光栅32的吸光区的与第一光栅31的透光区对应的区域,该部分光线会被第二光栅32吸收,而其余部分的光线则会穿过第二光栅32的透光区,并从第一光栅31的透光区穿过,射向外界。由上可知,在来自外界的环境光射入和被反射射出的过程中,均有一部分光线被第二光栅32吸收,与非防眩状态相比,被反射向外界的光线减少,这样就可以降低后视镜的亮度,从而起到防眩的效果。可以理解,后视镜亮度降低的幅度与第二光栅32吸收光线的多少有关,即与第二光栅32遮蔽第一光栅31的透光区的面积有关,在实际中,根据后视镜亮度所需要降低的幅度,控制第二光栅32在驱动机构的驱动下所移动的距离,即控制第一光栅31的透光区被第二光栅32所遮蔽的面积。
在完全防眩状态时,所述驱动机构驱动所述第二光栅32移动,使所述第二光栅32与第一光栅31的透光区完全对应,从而将所述第一光栅31的透光区完全遮蔽,即:所述第一光栅31的透光区在第二光栅32所在平面内的投影不超出第二光栅32的吸光区;也就是说,当有外界光线穿过第一光栅31的透光区,射向后方时,会照射在由吸光材料制成的第二光栅32上,被第二光栅32吸收。
在所述后视镜处于完全防眩状态时,来自外界的环境光照射在后视镜上,其中,部分光线照射在第一光栅31的反光区,被反射向外界;其余部分的光线则穿过第一光栅31的透光区,射向后方,根据上述可知,该部分光线会照射在第二光栅32的吸光区上,被第二光栅32吸收。与部分防眩状态相比,第二光栅32所吸收的光线更多,后视镜所反射的光线更少,从而最大限度地降低后视镜的亮度,起到最佳的防眩效果。
在实际中,当照射在后视镜上的环境光的亮度过大,会使驾驶员等人眩目,影响对周围场景的观察时,根据需要控制驱动机构驱动所述第二光栅32移动的距离,使所述后视镜处于部分防眩或完全防眩状态,从而避免造成驾驶员等人眩目;而在照射在后视镜上的环境光的亮度回复正常时,驱动机构驱动所述第二光栅32复位,使所述后视镜回复为非防眩状态,以使后视镜具有足够的亮度,使驾驶员等人可以通过后视镜清晰地观察周围的场景。
具体地,所述驱动机构可以为MEMS开关,所述MEMS开关与第二光栅32连接,通过向所述第二光栅32施加电信号,控制所述第二光栅32移动。MEMS开关技术为已知的现有技术,在此就不再对其驱动第二光栅32移动的原理进行描述。
如图2所示,优选地,所述第二光栅32的吸光区(图中填充有图案的区域,空白区域为透光区)为一体结构,所述第二光栅32在所述驱动机构的驱动下整体同步移动。在此情况下,第二光栅32作为一个整体,驱动机构驱动其移动,其移动方式简单,也易于实现。
请参看图3,所述第一光栅31可以包括多个相互平行设置的反光区(图中填充有图案的区域,其之间的空白区域为透光区),且每个反光区的两端分别与所述第一透明基板1的边缘相接。这样设置使第一光栅31的结构较为简单,便于制备,有助于降低成本和提高生产效率。
具体地,如图1所示,所述反射单元21在所述第一透明基板1上的正投影包括所述第一光栅31的透光区和反光区。也就是说,所述反射单元21为面状,其覆盖所述基底20的与第一光栅31的透光区和反光区对应的区域,具体可以理解为,所述反射单元21覆盖基底20的所有区域。这样设置可以在通过构图工艺的方式来制备反射单元21时,省去刻蚀步骤,从而降低制备反射单元21的难度,简化工序,提高制备效率。
在图2所示实施例中,所述第二光栅32的吸光区为一体结构,在此情况下,当照射至后视镜的某一区域上的环境光的亮度较大,会造成驾驶员等人眩目时,后视镜整体变为部分防眩状态或完全防眩状态,其所有区域的亮度降低,可以理解的是,在后视镜的不会造成驾驶员等人眩目的区域,亮度降低会导致驾驶员等人无法清晰地观察周围的场景,影响行车安全。为此,在本实施方式的一优选实施例中,所述第二光栅32的吸光区设置为分体结构,如图4所示,其各吸光区彼此分离,每个吸光区在所述驱动机构的驱动下独立移动。在此情况下,第二光栅32的每个吸光区与其他吸光区不相连接,在后视镜需要在非防眩状态、部分防眩状态和完全防眩状态之间变换时,驱动机构单独驱动每个吸光区,在此情况下,每个吸光区的移动与其他不相关联,这样就可以独立地控制每个吸光区遮蔽对应第一光栅31的透光区的面积,从而控制后视镜的不同区域处于不同的状态,或者,在后视镜整体处于部分防眩状态时,控制后视镜的不同区域具有不同的防眩幅度。例如,照射在后视镜的某一区域的环境光的强度较大,会造成驾驶员等人眩目时,本实施例中的后视镜可以仅控制第二光栅32位于该区域的吸光区移动,从而仅使该区域处于部分防眩状态或完全防眩状态,避免造成驾驶员眩目;而在后视镜的其他区域,其可以仍保持在非眩目状态,从而不影响驾驶员等人对周围场景的观察。
在图3所示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光栅31的反光区和透光区平行设置,且每个反光区的两端分别与所述第一透明基板1的边缘相接,这样当第二光栅32的吸光区为分体结构(如图4所示)时,控制后视镜上会发生眩光的区域进入部分防眩状态或完全防眩状态的同时,不可避免地会将部分未发生眩光的区域变为部分防眩状态或完全防眩状态,且该区域的面积较大。例如,在后视镜的A区域发生眩光时,就需要控制C区域进入部分防眩状态或完全防眩状态,这样就会对驾驶员等人观察周围场景造成不良影响。为此,在本实施方式的一优选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光栅31的透光区呈矩阵设置,在此情况下,所述第二光栅32如图5所示。与图3所示实施例相比,本实施例中的第一光栅31的结构更复杂,但当第二光栅32的吸光区为分体结构时,这样可以更精确地控制后视镜上进入部分或完全防眩状态的区域,使不会发生眩光,而进入部分或完全防眩状态的区域减少。例如,当照射在后视镜的A区域的亮度较大,而照射在后视镜的其他区域的亮度正常时,在本实施例中,为避免A区域发生眩光,控制B区域进入部分或完全防眩状态,而在图3所示实施例中,则需要控制C区域进入部分或完全防眩状态,显然,在图3所示实施例中,更多的不会发生眩光的区域进入了部分或完全防眩状态,而本实施例中,不会发生眩光而进入部分或完全防眩状态的区域更少,相较而言,本实施例在实现防眩的同时,使驾驶员等人观察周围场景受到的影响和限制更小。
在本实施方式,除图1所示实施例中反射单元21为面状的情形外,所述反射单元21还可以为固定光栅,如图6所示,在该实施例中,所述反射单元21的透光区在第一透明基板1上的正投影与所述第一光栅31的反光区对应,反光区在第一透明基板1上的正投影与所述第一光栅31的透光区对应。这样设置在通过构图工艺的方式来制备反射单元21时,需要进行刻蚀,以形成反射单元的透光区;但所述反射单元21还可以通过贴合的方式贴附在基底20上,在此情况下,反射单元21的面积较小,可以节省材料,有助于降低生产成本。
图7为本发明第二实施方式提供的后视镜的示意图。如图7所示,本实施方式中,所述反射单元21为可动光栅,其在驱动机构的驱动下,相对于所述第一光栅31移动,将所述第一光栅31的透光区部分或完全遮蔽。所述第二光栅32的吸光区为分体结构,其各吸光区彼此分离,每个吸光区在所述驱动机构的驱动下独立移动。所述第一光栅31的透光区呈矩阵设置。所述第二基板2的下方设置有背光源4;所述背光源4在每个周期内依次发出多种颜色的光,向前射出;所述多种颜色能实现全色域显示;所述基底20透明。其余则与上述第一实施方式相同。
本实施方式提供的后视镜的反射单元21为可动光栅,其在驱动结构的驱动下,可以移动至将第一光栅31的透光区完全遮蔽的位置,此时,除包括背光源4外,本实施方式提供的后视镜与第一实施方式提供的后视镜的结构相同,而背光源4位于第二基板2的下方,在其关闭时,其并不对第二基板2上方的结构,以及防眩功能的实现造成影响,因此,本实施方式提供的后视镜可以在非防眩状态、部分防眩状态和完全防眩状态之间转换,即本实施方式中的后视镜具有防眩功能。
本实施方式在具有防眩功能的同时,还可以实现显示。下面就本实施方式提供的后视镜实现显示的原理和功能进行详细描述。
首先,在本实施方式中,所述基底20透明,这样可以使背光源4发出的光线透过基底20,并从反射单元21的透光区穿过,射向上方。
同时,所述反射单元21可被驱动机构驱动至与第一光栅31完全对应的位置,即反射单元21在第一光栅31所在平面内的投影不超出所述第一光栅31的反光区。在此情况下,当第二光栅32未遮蔽第一光栅31的透光区时,所述背光源4发出的光线在穿过反射单元21的透光区后,可以从所述第一光栅31的透光区穿过,射向外界;由此可以看出,该第一光栅31的透光区所对应的区域就形成了实现显示所需的“开口区”,具体地,每个开口区即为一个像素单元。
在显示过程中,驱动机构驱动第二光栅32移动,控制第二光栅32的吸光区遮蔽第一光栅31的透光区的面积,即遮蔽上述开口区的面积,这样就可以控制背光源4所发出的光的透过率,从而可以调节像素显示的灰度。并且,第二光栅32的吸光区为分体结构,其各吸光区彼此独立,这样第二光栅32的各吸光区可以在驱动机构的驱动下移动不同的距离,使各开口区被遮蔽的面积不尽相同,从而各像素单元在每帧画面中可以显示不同的灰度,满足显示的需要。在上述过程中,第二光栅32的吸光区遮蔽第一光栅31的透光区,阻止(以及,吸收)光线从第一光栅31的透光区穿过,并射向外界的同时,还吸收从外界照射在第二光栅32的吸光区上的光线,从而避免反光,影响显示。
所述背光源4在每个周期内依次发出多种颜色的光,向前射出;所述多种颜色能实现全色域显示。所述每个周期一般为一帧画面。所述背光源4发出的光的颜色可以包括红色、绿色和蓝色,当然也可以包括更多颜色,或者为其他颜色。
以背光源4发出红色、绿色和蓝色的光为例。在一帧画面内,背光源4首先发出红色的光,该红光透过基底20,从反射单元21的透光区穿过,射向上方;此时,根据各像素所要显示颜色中的红色的分量,驱动机构驱动第二光栅32的各吸光区分别移动相应的距离(所述移动距离最小可以等于0),调节红光的透过率。而后,背光源4发出绿色的光,射向上方;此时,根据各像素所要显示颜色中的绿色的分量,驱动机构驱动第二光栅32的各吸光区分别移动相应的距离。最后,背光源4发出蓝色的光,射向上方;此时,根据各像素所要显示颜色中的蓝色的分量,驱动机构驱动第二光栅32的各吸光区分别移动相应的距离。根据上述红光、绿光和蓝光的透过量,混合成所述像素单元所要显示的像素的颜色和灰度,实现彩色显示。
具体地,所述背光源4包括位于第二基板2下方的导光板10和位于导光板40周侧的发光单元41;所述发光单元41包括多种颜色的光源42,所述光源42向所述导光板40内发射光线;所述导光板40内与所述第一光栅31的每个透光区对应的位置设置有棱镜43,所述棱镜43将照射至其上的至少部分光线反射向其对应的第一光栅31的透光区。进一步地,发光单元41包括三种光源42,分别发出红光、绿光和蓝光。所述光源42具体可以为LED(发光二极管)
具体地,所述背光源4发出的光线中,会有部分照射在反射单元21的反光区上,以及,射向所述棱镜43的光线在射出时也会有部分光线照射在反射单元21的反光区上,可以理解,所述反射单元21的反光区会将其向下反射,增强导光板40的亮度,这样可以提高光线的利用率,降低功耗。
优选地,所述反射单元21的反光区为一体结构,其在所述驱动机构的驱动下整体同步移动。这样,驱动机构无需单独驱动反射单元21的每个反光区,驱动方式较为简单,易于实现。当然,所述反射单元21的反光区为分体结构,其各反光区彼此分离,每个反光区在所述驱动机构的驱动下独立移动。
综上所述,本发明提供的后视镜,其通过调节第二光栅32的移动距离,即第二光栅32的吸光区遮蔽第一光栅31的透光区的面积,控制后视镜反射向外界的光线的量,即控制后视镜的亮度,从而,在照射在后视镜上的环境光的亮度较高时,所述后视镜可以调节其向外界反射光线的反射率,实现防眩。与现有技术相比,其结构简单,防眩效果好。
可以理解的是,以上实施方式仅仅是为了说明本发明的原理而采用的示例性实施方式,然而本发明并不局限于此。对于本领域内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在不脱离本发明的精神和实质的情况下,可以做出各种变型和改进,这些变型和改进也视为本发明的保护范围。

Claims (16)

1.一种后视镜,其特征在于,包括沿前后方向依次设置的第一透明基板和第二基板,还包括驱动机构和光阀;
所述光阀包括由第一透明基板上的反光区形成的第一光栅和设置在第一透明基板和第二基板之间的第二光栅;
所述第一光栅为固定光栅,所述第二光栅为可动光栅;且所述第二光栅由吸光材料制成;
所述驱动机构用于驱动所述第二光栅相对于所述第一光栅移动,将所述第一光栅的透光区部分或完全遮蔽;
所述第二基板包括基底和反射单元,所述反射单元设置在基底上,且所述反射单元在所述基底上的正投影至少包括所述基底的与所述第一光栅的透光区对应的区域,所述反射单元用于将照射至其上的光线反射。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后视镜,其特征在于,所述驱动机构为MEMS开关,所述MEMS开关与第二光栅连接,通过向所述第二光栅施加电信号,控制所述第二光栅移动。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后视镜,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光栅的吸光区为一体结构,所述第二光栅在所述驱动机构的驱动下整体同步移动。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后视镜,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光栅的吸光区为分体结构,其各吸光区彼此分离,每个吸光区在所述驱动机构的驱动下独立移动。
5.根据权利要求1或4所述的后视镜,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光栅包括多个相互平行设置的反光区,且每个反光区的两端分别与所述第一透明基板的边缘相接。
6.根据权利要求1或4所述的后视镜,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光栅的透光区呈矩阵设置。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后视镜,其特征在于,所述反射单元在所述第一透明基板上的正投影包括所述第一光栅的透光区和反光区。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后视镜,其特征在于,所述反射单元为固定光栅,且其透光区在第一透明基板上的正投影与所述第一光栅的反光区对应,其反光区在第一透明基板上的正投影与所述第一光栅的透光区对应。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后视镜,其特征在于,所述反射单元为可动光栅,其在驱动机构的驱动下,相对于所述第一光栅移动,将所述第一光栅的透光区部分或完全遮蔽。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后视镜,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光栅的吸光区为分体结构,其各吸光区彼此分离,每个吸光区在所述驱动机构的驱动下独立移动。
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后视镜,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光栅的透光区呈矩阵设置。
12.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后视镜,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基板的下方设置有背光源;
所述背光源在每个周期内依次发出多种颜色的光,向前射出;
所述多种颜色能实现全色域显示;
所述基底透明。
13.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后视镜,其特征在于,所述背光源包括位于第二基板下方的导光板和位于导光板周侧的发光单元;
所述发光单元包括多种颜色的光源,所述光源向所述导光板内发射光线;
所述导光板内与所述第一光栅的每个透光区对应的位置设置有棱镜,所述棱镜将照射至其上的至少部分光线反射向其对应的第一光栅的透光区。
14.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后视镜,其特征在于,每个发光单元包括三种光源,分别发出红光、绿光和蓝光。
15.根据权利要求9~14任意一项所述的后视镜,其特征在于,所述反射单元的反光区为一体结构,其在所述驱动机构的驱动下整体同步移动。
16.根据权利要求9~14任意一项所述的后视镜,其特征在于,所述反射单元的反光区为分体结构,其各反光区彼此分离,每个反光区在所述驱动机构的驱动下独立移动。
CN201510424338.4A 2015-07-17 2015-07-17 后视镜 Active CN104943614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510424338.4A CN104943614B (zh) 2015-07-17 2015-07-17 后视镜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510424338.4A CN104943614B (zh) 2015-07-17 2015-07-17 后视镜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4943614A true CN104943614A (zh) 2015-09-30
CN104943614B CN104943614B (zh) 2017-03-01

Family

ID=5415885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510424338.4A Active CN104943614B (zh) 2015-07-17 2015-07-17 后视镜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04943614B (zh)

Cited By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5467579A (zh) * 2016-02-03 2016-04-06 京东方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mems光阀、显示装置
CN106125294A (zh) * 2016-08-30 2016-11-16 深圳市华星光电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mems基板、包含mems基板的显示单元及智能显示镜
CN107264416A (zh) * 2017-06-29 2017-10-20 京东方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后视镜及其驱动方法
CN107505701A (zh) * 2017-09-19 2017-12-22 京东方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Mems光阀、像素阵列以及显示设备
WO2020006791A1 (zh) * 2018-07-04 2020-01-09 深圳市歌美迪电子技术发展有限公司 反射镜装置以及汽车后视镜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4200361A (en) * 1977-01-25 1980-04-29 Fiat Societa Per Azioni Liquid crystal mirror for use as a rear-view mirror for vehicles
JPS61260217A (ja) * 1985-05-15 1986-11-18 Honda Motor Co Ltd 自動車用防眩ミラ−
CN1854864A (zh) * 2005-04-26 2006-11-01 日本电气株式会社 显示装置、终端装置、光源装置以及光学部件
CN102967961A (zh) * 2007-07-11 2013-03-13 雷文布里克有限责任公司 热开关反射型光闸
CN203573064U (zh) * 2013-09-25 2014-04-30 比亚迪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防眩光汽车后视镜
CN104656294A (zh) * 2015-03-03 2015-05-27 京东方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后视镜

Patent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4200361A (en) * 1977-01-25 1980-04-29 Fiat Societa Per Azioni Liquid crystal mirror for use as a rear-view mirror for vehicles
JPS61260217A (ja) * 1985-05-15 1986-11-18 Honda Motor Co Ltd 自動車用防眩ミラ−
CN1854864A (zh) * 2005-04-26 2006-11-01 日本电气株式会社 显示装置、终端装置、光源装置以及光学部件
CN102967961A (zh) * 2007-07-11 2013-03-13 雷文布里克有限责任公司 热开关反射型光闸
CN203573064U (zh) * 2013-09-25 2014-04-30 比亚迪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防眩光汽车后视镜
CN104656294A (zh) * 2015-03-03 2015-05-27 京东方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后视镜

Cited By (10)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5467579A (zh) * 2016-02-03 2016-04-06 京东方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mems光阀、显示装置
CN105467579B (zh) * 2016-02-03 2017-03-22 京东方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mems光阀、显示装置
WO2017133086A1 (zh) * 2016-02-03 2017-08-10 京东方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mems光阀、显示装置
US10437044B2 (en) 2016-02-03 2019-10-08 Boe Technology Group Co., Ltd. MEMS light valve and display device
CN106125294A (zh) * 2016-08-30 2016-11-16 深圳市华星光电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mems基板、包含mems基板的显示单元及智能显示镜
CN107264416A (zh) * 2017-06-29 2017-10-20 京东方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后视镜及其驱动方法
CN107505701A (zh) * 2017-09-19 2017-12-22 京东方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Mems光阀、像素阵列以及显示设备
US10613316B2 (en) 2017-09-19 2020-04-07 Boe Technology Group Co., Ltd. Mems light valve, pixel array and display apparatus
CN107505701B (zh) * 2017-09-19 2020-12-08 京东方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Mems光阀、像素阵列以及显示设备
WO2020006791A1 (zh) * 2018-07-04 2020-01-09 深圳市歌美迪电子技术发展有限公司 反射镜装置以及汽车后视镜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4943614B (zh) 2017-03-01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4943614A (zh) 后视镜
US6752522B2 (en) Optical or styling component for a lighting or indicator device for a motor vehicle
CN108572482B (zh) 一种背光模组、显示装置及其驱动方法
US10323814B2 (en) Vehicular lamp having a two-dimensional image forming device and a dimming part
CN109606251B (zh) 一种兼具照明与彩色氛围光效的汽车天窗光学结构
WO2015020032A1 (ja) 画像表示装置
CN105745485A (zh) 固体光源装置和使用它的车辆用灯具、影像显示装置及固体光源装置的驱动方法
CN106838754B (zh) 车灯照明系统及其驱动方法
KR20160102131A (ko) 자동차 조명 장치
KR20120127077A (ko) 색 변환 소자 및 그 제조 방법
JP4966146B2 (ja) 面発光装置
JP7052537B2 (ja) 表示装置
CN103542276A (zh) 反射式显示面板实现均匀前光光源的方法
US20170236459A1 (en) Lighting device and lighting system
CN110349501B (zh) 车辆用显示装置
EP3597991A1 (en) Automotive light
CN106594577B (zh) 投射式照明和/或信号指示设备
KR101601552B1 (ko) 눈부심 저감형 미러
WO2023054053A1 (ja) 車両用灯具
KR102130164B1 (ko) 고효율, 고시인성을 갖는 led 면조명 교통신호등
KR102036747B1 (ko) 차량용 램프
CN111678064A (zh) 一种光色可调的侧发光面板灯
CN213338211U (zh) 抬头显示设备、抬头显示系统和交通设备
CN208237774U (zh) 机动车近光灯及机动车
CN209471301U (zh) 车辆用平视显示器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