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4904331A - 连接带输送装置及输送方法 - Google Patents

连接带输送装置及输送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4904331A
CN104904331A CN201380068280.3A CN201380068280A CN104904331A CN 104904331 A CN104904331 A CN 104904331A CN 201380068280 A CN201380068280 A CN 201380068280A CN 104904331 A CN104904331 A CN 104904331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band
connecting band
boundary belt
carrier band
carrie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380068280.3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4904331B (zh
Inventor
迟晓东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Fuji Corp
Original Assignee
Fuji Machine Manufacturing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Fuji Machine Manufacturing Co Ltd filed Critical Fuji Machine Manufacturing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04904331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4904331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4904331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4904331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5CONVEYING; PACKING; STORING; 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 B65H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e.g. SHEETS, WEBS, CABLES
    • B65H21/00Apparatus for splicing web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5CONVEYING; PACKING; STORING; 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 B65H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e.g. SHEETS, WEBS, CABLES
    • B65H20/00Advancing webs
    • B65H20/20Advancing webs by web-penetrating means, e.g. pins
    • HELECTRICITY
    • H05ELECTRIC TECHNIQU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05KPRINTED CIRCUITS; CASINGS OR CONSTRUCTIONAL DETAILS OF ELECTRIC APPARATUS; MANUFACTURE OF ASSEMBLAGES OF ELECTRICAL COMPONENTS
    • H05K13/00Apparatus or process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manufacturing or adjusting assemblages of electric components
    • H05K13/02Feeding of components
    • H05K13/0215Interconnecting of containers, e.g. splicing of tapes
    • HELECTRICITY
    • H05ELECTRIC TECHNIQU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05KPRINTED CIRCUITS; CASINGS OR CONSTRUCTIONAL DETAILS OF ELECTRIC APPARATUS; MANUFACTURE OF ASSEMBLAGES OF ELECTRICAL COMPONENTS
    • H05K13/00Apparatus or process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manufacturing or adjusting assemblages of electric components
    • H05K13/04Mounting of components, e.g. of leadless components
    • H05K13/0417Feeding with belts or tapes
    • H05K13/0419Feeding with belts or tapes tape feeder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5CONVEYING; PACKING; STORING; 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 B65H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e.g. SHEETS, WEBS, CABLES
    • B65H2301/00Handling processes for sheets or webs
    • B65H2301/40Type of handling process
    • B65H2301/46Splicing
    • B65H2301/4606Preparing leading edge for splicing
    • B65H2301/4607Preparing leading edge for splicing by adhesive tape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5CONVEYING; PACKING; STORING; 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 B65H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e.g. SHEETS, WEBS, CABLES
    • B65H2301/00Handling processes for sheets or webs
    • B65H2301/40Type of handling process
    • B65H2301/46Splicing
    • B65H2301/462Form of splice
    • B65H2301/4622Abutting article or web portions, i.e. edge to edge
    • B65H2301/46222Abutting article or web portions, i.e. edge to edge involving double butt splice, i.e. adhesive tape applied on both sides of the article or web por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5CONVEYING; PACKING; STORING; 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 B65H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e.g. SHEETS, WEBS, CABLES
    • B65H2403/00Power transmission; Driving means
    • B65H2403/50Driving mechanisms
    • B65H2403/51Cam mechanisms
    • B65H2403/512Cam mechanisms involving radial plate cam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5CONVEYING; PACKING; STORING; 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 B65H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e.g. SHEETS, WEBS, CABLES
    • B65H2511/00Dimensions; Position; Numbers; Identification; Occurrences
    • B65H2511/10Size; Dimensions
    • B65H2511/11Length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5CONVEYING; PACKING; STORING; 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 B65H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e.g. SHEETS, WEBS, CABLES
    • B65H2553/00Sensing or detecting means
    • B65H2553/20Sensing or detecting means using electric element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5CONVEYING; PACKING; STORING; 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 B65H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e.g. SHEETS, WEBS, CABLES
    • B65H2553/00Sensing or detecting means
    • B65H2553/80Arangement of the sensing means
    • B65H2553/82Arangement of the sensing means with regard to the direction of transport of the handled material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5CONVEYING; PACKING; STORING; 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 B65H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e.g. SHEETS, WEBS, CABLES
    • B65H2701/00Handled material; Storage means
    • B65H2701/10Handled articles or webs
    • B65H2701/19Specific article or web
    • B65H2701/1942Web supporting regularly spaced non-adhesive articles

Abstract

提供能够与粘贴于保护带的连接带的位置误差等无关地将连接带准确地定位于连接位置的连接带输送装置及输送方法。因此,连接带输送装置具备:多个连接带(30),在连接位置(LS)以具有间隔的方式粘贴于沿与第一载带(T1)及第二载带(T2)的输送方向正交的方向输送的连续的保护带(31),用于连接第一载带及第二载带;保护带输送装置(36),输送保护带;带检测传感器(48),检测被输送到连接位置跟前的位置的连接带;及控制装置(59),控制保护带输送装置,从带检测传感器检测到连接带的位置起至后续的连接带由带检测传感器检测到为止,将保护带以每次输送单位距离的方式输送N次,并且从后续的连接带由带检测传感器检测到的位置起将保护带输送一定距离,而将连接带定位于连接位置。

Description

连接带输送装置及输送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自动地连接两条载带的连接装置中的连接带输送装置及输送方法。
背景技术
通常在元件安装机中,将以一定间隔保持有多个电子元件的载带卷绕于带盘,驱动与贯穿设置于载带的导孔卡合的带齿卷盘,由此每次将载带送出固定量,将电子元件向元件供给位置依次供给,通过吸嘴来吸附这些电子元件,将其安装于电路基板。
在这种元件安装机中,当一个带盘所保持的电子元件的余量变少时,进行通过连接带而将保持有同一种类的电子元件的卷绕于其它带盘的载带的始端部与余量变少的载带的终端部连接的、所谓的连接。具有这样的连接功能的结构例如记载于专利文献1。
然而,近年来,用于自动地进行连接的尝试虽有进展,但是为了自动地进行连接,需要在连接两条载带的连接位置连续地送入连接带。因此,以具有间隔的方式将多个连接带粘贴于连续的保护带并通过带齿卷盘等输送保护带,从而将连接带定位于连接位置是有效的。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7-335595号公报
发明内容
然而,在连接带的制作上,连接带相对于保护带的粘贴位置不可避免地会产生一些偏差,而且,因带齿卷盘与形成于保护带的导孔之间的间隙等而难以将连接带准确地定位于连接位置,存在连接带的位置偏移、或定位误差累积等隐患。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能够与粘贴于保护带的连接带的位置误差等无关地将连接带准确地定位于连接位置的连接带输送装置及输送方法。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技术方案1的发明的特征在于,一种连接带输送装置,是连接装置中的连接带输送装置,该连接装置将以一定间隔设有导孔和元件收纳用腔室的第一载带及第二载带沿相互接近的方向进行输送并定位于连接位置,在该连接位置通过连接带连接上述第一载带及第二载带,该连接带输送装置具备:多个连接带,在上述连接位置以具有间隔的方式粘贴于沿与上述第一载带及第二载带的输送方向正交的方向输送的连续的保护带,用于连接上述第一载带及第二载带;保护带输送装置,输送上述保护带;带检测传感器,检测被输送到上述连接位置跟前的位置的上述连接带;及控制装置,控制上述保护带输送装置,从上述带检测传感器检测到上述连接带的位置起至后续的连接带由上述带检测传感器检测到为止,将上述保护带以每次输送单位距离的方式输送N次,并且从上述后续的连接带由上述带检测传感器检测到的位置起将上述保护带输送一定距离,而将上述连接带定位于上述连接位置。
根据技术方案1的发明,能够将即使连接带的粘贴位置相对于保护带稍有偏移也能够将连接带准确地定位于连接位置的连接带输送装置具体化。
技术方案2的发明的特征在于,基于技术方案1所记载的连接带输送装置,上述保护带输送装置包括:带齿卷盘,具有与形成于上述保护带的宽度方向的两端的导孔卡合的卡合齿;及伺服马达,使该带齿卷盘旋转,该伺服马达在上述保护带的输送开始时恢复为原位置。
根据技术方案2的发明,即使在连接装置的停止期间伺服马达的位置发生偏移,也能够不受其影响地将连接带准确地定位于连接位置。
技术方案3的发明的特征在于,基于技术方案2所记载的连接带输送装置,上述带齿卷盘的上述卡合齿具有与上述保护带的导孔无间隙地卡合的齿根部,上述连接带输送装置具备按压部件,所述按压部件对保护带进行按压以使上述保护带的导孔与该齿根部无间隙地卡合。
根据技术方案3的发明,通过按压部件,能够使带齿卷盘的卡合齿与保护带的导孔无间隙地卡合,能够精度较高地进行保护带的输送,能够将连接带准确地定位于连接位置。
技术方案4的发明的特征在于,基于技术方案1~技术方案3中任一项所记载的连接带输送装置,上述单位距离及一定距离是形成于上述保护带的上述导孔的间距的整数倍。
根据技术方案4的发明,单位距离及一定距离是形成于保护带的导孔的间距的整数倍,因此能够始终使保护带停止在无间隙地卡合于带齿卷盘的卡合齿的位置。
技术方案5的发明的特征在于,基于技术方案1~技术方案4中任一项所记载的连接带输送装置,与设于上述连接位置的定位销卡合的定位孔以贯通上述保护带的方式形成于上述连接带。
根据技术方案5的发明,通过使连接带与设于连接位置的定位销卡合,能够提高连接带在连接位置的定位精度。
技术方案6的发明的特征在于,一种连接带输送方法,是连接装置的连接带输送方法,该连接装置将以一定间隔设有导孔和元件收纳用腔室的第一载带及第二载带沿相互接近的方向进行输送并定位于连接位置,在该连接位置通过连接带连接上述第一载带及第二载带,上述连接带输送方法包括如下步骤:输送粘贴有横跨被定位于上述连接位置的上述第一载带及第二载带地进行粘接的连接带的保护带,并将上述连接带输送至由带检测传感器检测到的上述连接位置跟前的位置,从该跟前的位置起至后续的连接带由上述带检测传感器检测到为止,将上述保护带以每次输送单位距离的方式输送N次,之后,将上述保护带输送一定距离,而将上述连接带定位于上述连接位置。
根据技术方案6的发明,能够提供即使连接带的粘贴位置相对于保护带稍有偏移也能够将连接带准确地定位于连接位置的连接带输送方法。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所优选的带式供料器的图。
图2是表示带式供料器所保持的载带的图。
图3是沿图2的3-3线切断的剖视图。
图4是由连接装置连接的载带的俯视图。
图5是表示示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连接装置整体的立体图。
图6是表示打开了连接装置的盖体的状态的图。
图7是表示将连接带安装于连接装置的状态的图。
图8是表示卷绕有用于连接装置的连接带的供给带盘的图。
图9是表示连接带相对于保护带的粘贴状态的图。
图10是表示图9的工作状态的图,是表示将保护带以每次输送单位距离的方式输送N次的状态的图。
图11是表示图9的工作状态的图,是表示在将保护带以每次输送单位距离的方式输送N次之后进一步输送了一定距离的状态的图。是表示连接带相对于保护带的粘贴状态的图。
图12是表示输送保护带的保护带输送装置的图。
图13是表示保护带输送装置的带齿卷盘与连接带之间的卡合关系的图。
图14是表示卸下连接装置的装置主体及盖体而使内部露出的状态的图。
图15是表示连接装置的概略结构的图。
图16是表示载带的切断部位的定位工序的图15的动作状态图。
图17是表示载带的切断部位的切断工序的图15的动作状态图。
图18是表示载带向连接位置定位的定位工序的图15的动作状态图。
图19是表示连接装置的接合装置的立体图。
图20是表示接合装置的俯视图。
图21是从图20的箭头21方向观察到的主视图。
图22是从图20的箭头22方向观察到的右视图。
图23是从图20的箭头23方向观察到的左视图。
图24是表示关闭并保持盖体的关闭保持装置的图。
图25是表示连接位置处的载带与连接带之间的关系的剖视图。
图26(A)是表示沿图25的26-26线切断的剖视图,图26(B)、图26(C)是表示图26(A)的动作状态的图。
图27是表示本发明的其它实施方式的连接装置的整体图。
图28是表示决定其它实施方式的载带的切断位置的光电传感器的图。
图29是表示由光电传感器检测出的通过光量之差的图。
图30是表示载带的种类的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基于附图来说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图1表示以能够装卸的方式安装于元件安装机的元件供给装置的带式供料器10,在带式供料器10上,以能够装卸的方式安装卷绕有载带T的带盘12。
如图2及图3所示,载带T以预定的宽度形成为细长,沿长度方向以一定的间距间隔配置有多个腔室Ct,在这些腔室Ct中分别收纳有向电路基板安装的元件(电子元件)e。腔室Ct的上部进行开口,由粘贴于载带T的表面的上封带Tt覆盖。
在载带T的宽度方向的一端侧,以与腔室Ct相同的间距间隔、或者为腔室Ct的两倍的间距间隔而形成导孔Hc,这些导孔Hc配置为与腔室Ct具有固定的位置关系。
在带式供料器10中,内置有定量输送机构18,该定量输送机构18每次将卷绕于带盘12的载带T送出固定量,并将电子元件e向设于带式供料器10的前端部的元件供给位置17逐个供给。定量输送机构18具备:带齿卷盘19,以能够旋转的方式支撑于带式供料器10的主体,且与载带T的导孔Hc卡合;及使带齿卷盘19每次旋转一间距量的省略图示的马达。
此外,在元件安装机中使用的载带T由腔室Ct的间距相互不同的多个种类构成,根据载带T的种类来规定腔室Ct的间距间隔及腔室Ct与导孔Hc的关系。因此,通过图像处理等来识别腔室Ct的间距间隔,由此能够掌握是哪个种类的载带T,基于此,能够识别载带T的导孔Hc的位置,能够决定后述的连接时的载带T的切断位置。
连接装置20是将卷绕于当前带盘的载带的终端部与卷绕于要更换的下一带盘的载带的始端部自动地连接的装置,该当前带盘安装于带式供料器10,该带式供料器10安装于元件供给装置。
如图5所示,连接装置20具备箱状的装置主体21、及能够以枢轴23(参照图24)为中心转动地支撑于装置主体21且对装置主体21的上表面进行开闭的盖体22,该连接装置20构成为,载置于省略图示的台车等而能够在安装于元件安装机的元件供给装置的带式供料器10之间进行移动。盖体22在连接时手动关闭,在连接后的载带T的取出时自动打开。此外,盖体22一旦关闭,则通过后述的关闭保持装置来保持关闭状态。
在由连接装置20连接的两条载带T(以下,称为第一载带T1、第二载带T2)中,如图4所示,用于收容同一元件种类的第一元件e1(第二元件e2)的第一腔室Ct1(第二腔室Ct2)以预定间距Pc进行设置。
另外,在第一载带T1、第二载带T2中,与第一腔室Ct1(第二腔室Ct2)平行地以预定间距Ph穿孔有能够与后述的第一带输送装置50(第二带输送装置51)的第一带齿卷盘61a(第二带齿卷盘61b)的齿67a(67b)啮合的第一导孔Hc1(第二导孔Hc2)。
利用连接装置20,将第一载带T1、第二载带T2在任意的第一切断部位Q1、第二切断部位Q2进行切断并对接,通过后述的连接带30进行连接。作为第一切断部位Q1(第二切断部位Q2),例如选择具有第一元件e1(第二元件e2)的第一腔室Ct1(第二腔室Ct2)与不具有第一元件e1(第二元件e2)的空的第一腔室Ct1(第二腔室Ct2)之间的中间位置。
将切断后的空的第一腔室Ct1(第二腔室Ct2)连续而成的第一载带T1(第二载带T2)作为第一不要部分Tf1(第二不要部分Tf2)进行废弃。此外,为了残留任意数量的空的第一腔室Ct1(第二腔室Ct2),也能够作为第一切断部位Q1(第二切断部位Q2)而选择相邻的空的第一腔室Ct1(第二腔室Ct2)的中间位置。
在连接装置20中,从图6的左右,送入应连接的两条载带T1、T2,并且从与其正交的图6的上方,送入粘贴有用于连接两条载带T1、T2的连接带30的保护带31(参照图7)。并且,如图7所示,在载带T1、T2与保护带31交叉的连接位置LS处,将两条载带T1、T2的端部彼此通过连接带30来相互连接。
此外,粘贴于保护带31的连接带30以与载带T1、T2进行粘接的粘接面为上侧而被送入到连接位置LS,两条载带T1、T2被定位在该连接带30的上方。
如图9所示,在连续的保护带31的上表面,连接带30包括横跨两条载带T1、T2而与其两面粘接的表面用与背面用的一组连接带30a、30b。即,连接带30将与两条载带T1、T2的表面侧接合的表面用连接带30a和与两条载带T1、T2的背面侧接合的背面用连接带30b设为一组。
以表面用与背面用为一组的连接带30粘贴为与在保护带31的两侧以一定的间距间隔穿孔而成的导孔31a保持固定的位置关系,并且在保护带31的长度方向上具有一定的间距间隔Pd。另外,一组连接带30a、30b配置为将表面用连接带30a设为在先侧而具有预定的间隔Pd1。而且,在上述一组连接带30a、30b中埋设有金属粉,能够由能够检测金属的后述的带检测传感器进行检测。
在保护带31的下方的预定位置配置有检测连接带30a、30b的带检测传感器48。带检测传感器48检测由保护带31送至预定位置的表面用或背面用的连接带30a、30b。
连接带30a、30b的上表面成为横跨两条载带T1、T2而与其两面粘接的粘接面,如图8所示,在该粘接面上粘接连续的底纸32,上述底纸32、连接带30及保护带31的三层构造体呈卷状卷绕于供给带盘33。
保护带31的宽度方向尺寸大于底纸32的宽度方向尺寸,保护带31的宽度方向的两端从底纸32的宽度方向的两端突出。另一方面,连接带30的宽度方向尺寸与底纸32的宽度方向尺寸相等,连接带30在导孔31a的内侧以表面用与背面用为一组而粘贴于保护带31。
如图9所示,在保护带31上,在与表面用连接带30a接近的位置,在与形成于载带T1、T2的导孔Hc1、Hc2相同的间距间隔处沿着保护带31的宽度方向形成有多个定位孔31b。另外,在背面用连接带30b上,在与形成于载带T1、T2的导孔Hc1、Hc2相同的间距间隔处以贯通保护带31的方式沿着保护带31的宽度方向形成有多个定位孔30b1。
此外,形成于保护带31的导孔31a、定位孔31b是在将连接带30a、30b粘贴于保护带31的预定位置后对应于在连接带30b上形成定位孔30b1而通过冲压等形成的。由此,即使连接带30(30a、30b)相对于保护带31的粘贴位置稍有偏移或者倾斜,也能够将形成于连接带30b的定位孔30b1相对于导孔31a保持为固定的位置关系。
如图7所示,在连接装置20上,在横穿连接两条载带T1、T2的连接位置LS的线上配置有:能够旋转的供给带盘33,将包含连接带30的三层构造体呈卷状卷绕;底纸输送装置35,将从连接带30剥离的底纸32送出;及保护带输送装置36,将剥离连接带30后的保护带31送出。
关于连接带30的两面粘接的底纸32及保护带31的粘接力,对保护带31的粘接力较强,即便从连接带30剥离底纸32,也不会将连接带30从保护带31剥离。
然而,当向剥离底纸32后的连接带30的粘接面粘接载带T1、T2时,其粘接力变得比对保护带31的粘接力强,容易从连接带30剥离保护带31。
底纸32、连接带30及保护带31的三层构造体在卷绕于供给带盘33的状态下,安装于连接装置20,前端从供给带盘33被拉出。并且,通过作业者来剥离底纸32而使其折回,底纸32由底纸输送装置35送出,废弃于省略图示的底纸收纳箱。
剥离底纸32后的保护带31、即以粘接面为上侧而粘贴有多个连接带30的保护带31横穿连接位置LS的中心,通过后述的接合装置58,将前端部与保护带输送装置36的输送用带齿卷盘46(参照图12)卡合。
即,如图12所示,在输送用带齿卷盘46上,通过与在保护带31上穿孔而成的导孔31a的间距相同的间距,多个卡合齿46a在圆周方向上形成为等角度间隔。通过后述的控制装置将与输送用带齿卷盘46连接的步进马达47驱动一间距(卡合齿46a的一个齿的量),由此将与卡合齿46a卡合的保护带31送出单位距离ΔS0。另外,通过后述的控制装置将步进马达47驱动预定间距,由此卡合于卡合齿46a的保护带31被送出一定距离S1(单位距离ΔS0的整数倍)。
输送用带齿卷盘46的卡合齿46a的齿顶部为了易于卡合于保护带31的导孔31a而形成得较细,但是卡合齿46a的齿根部46a1形成为与导孔31a无间隙地卡合的矩形形状。而且,在输送用带齿卷盘46的上方,如图13所示,设有辊状的按压部件49,该按压部件49按压与位于顶点的卡合齿46a卡合的保护带31以使其卡合于齿根部46a1。
按压部件49以能够旋转的方式支撑于支撑轴49a,且始终保持在与保护带31或连接带30接触的位置,该支撑轴49a以能够产生弹性位移的方式支撑于装置主体21。由此,通过按压部件49使保护带31的导孔31a无间隙地卡合于位于顶点的卡合齿46a的齿根部46a1,从而能够确保保护带31的输送精度。
步进马达47因接通电源而恢复至原点,并进行定位以使输送用带齿卷盘46的卡合齿46a始终位于顶点。由此,当步进马达47被驱动1个间距或者预定间距时,能够在将保护带31的导孔31a无间隙地卡合于位于顶点的卡合齿46a的齿根部46a1的状态下停止。
如图6所示,连接装置20具备第一带输送装置50、第二带输送装置51、第一元件检测装置52、第二元件检测装置53、第一切断装置54、第二切断装置55、第一引入装置56、第二引入装置57、接合装置58及控制装置59(参照图5)。第一带输送装置50、第二带输送装置51、第一切断装置54、第二切断装置55、第一引入装置56、第二引入装置57、接合装置58(除去一部分)及控制装置59收纳并配置在装置主体21及盖体22的内部。
即,如图14所示,在装置主体21内及盖体22内的两侧分别配置第一带输送装置50、第二带输送装置51,在第一带输送装置50、第二带输送装置51之间分别配置有第一切断装置54、第二切断装置55。另外,在第一切断装置54、第二切断装置55之间分别配置第一引入装置56、第二引入装置57,在第一引入装置56、第二引入装置57之间配置有接合装置58。另外,第一元件检测装置52配置在第一带输送装置50的第一搬运路径60a的第一检测位置Ld1的上方,第二元件检测装置53配置在第二带输送装置51的第二搬运路径60b的第二检测位置Ld2的上方。
第一带输送装置50、第二带输送装置51具备:设置为从装置主体21两侧面朝向中央沿水平方向延伸的第一搬运路径60a、第二搬运路径60b;配置在第一搬运路径60a、第二搬运路径60b的下方的第一带齿卷盘61a、第二带齿卷盘61b;与第一带齿卷盘61a、第二带齿卷盘61b连接的第一步进马达62a、第二步进马达62b;配置在第一带齿卷盘61a、第二带齿卷盘61b的附近的第一带齿卷盘齿检测装置63a、第二带齿卷盘齿检测装置63b;及配置在第一搬运路径60a、第二搬运路径60b的上方的第一带检测装置64a、第二带检测装置64b等。
第一带输送装置50、第二带输送装置51构成为,将第一载带T1、第二载带T2沿着第一搬运路径60a、第二搬运路径60b进行搬运,将第一载带T1、第二载带T2的第一切断部位Q1、第二切断部位Q2(参照图4)依次定位于第一切断位置Lc1、第二切断位置Lc2及连接位置LS。
第一搬运路径60a、第二搬运路径60b具有比第一载带T1、第二载带T2的宽度略宽的宽度,形成为从设于装置主体21的两侧面的第一带入口84a、第二带入口84b到第一切断装置54、第二切断装置55的第一刀具68a、第二刀具68b所切断的第一载带T1、第二载带T2的第一切断位置Lc1、第二切断位置Lc2为止沿一直线延伸的槽状。
在第一带齿卷盘61a、第二带齿卷盘61b上,沿圆周方向形成具有与穿设于第一载带T1、第二载带T2的第一导孔Hc1、第二导孔Hc2的间距Ph相同的间距的多个第一齿67a、第二齿67b。第一带齿卷盘61a、第二带齿卷盘61b配置在第一搬运路径60a、第二搬运路径60b的下方,以便能够与沿着第一搬运路径60a、第二搬运路径60b插入的第一载带T1、第二载带T2的第一导孔Hc1、第二导孔Hc2啮合。
第一带齿卷盘齿检测装置63a、第二带齿卷盘齿检测装置63b通过读取在第一带齿卷盘61a、第二带齿卷盘61b的侧面上标注的第一标记M1、第二标记M2而检测出第一带齿卷盘61a、第二带齿卷盘61b位于原位置这一情况。
第一带检测装置64a、第二带检测装置64b检测第一载带T1、第二载带T2从设于装置主体21的两侧面的第一带入口84a、第二带入口84b插入这一情况。
第一元件检测装置52、第二元件检测装置53检测沿第一搬运路径60a、第二搬运路径60b被搬运的第一载带T1、第二载带T2的第一腔室Ct1、第二腔室Ct2、第一腔室Ct1、第二腔室Ct2之间的带部分及第一腔室Ct1、第二腔室Ct2内的第一元件e1、第二元件e2。
如图14及图15所示,第一切断装置54、第二切断装置55具备:设于第一切断位置Lc1、第二切断位置Lc2的第一刀具68a、第二刀具68b;能够与第一刀具68a、第二刀具68b滑动接触的第一凸轮69a、第二凸轮69b;与第一凸轮69a、第二凸轮69b连接的第一齿轮马达70a、第二齿轮马达70b;一端安装于第一刀具68a、第二刀具68b且另一端安装在盖体22内的第一刀具弹簧71a、第二刀具弹簧71b;与第一刀具68a、第二刀具68b相邻设置的第一按压部件72a、第二按压部件72b;一端安装于第一刀具68a、第二刀具68b且另一端安装于第一按压部件72a、第二按压部件72b的第一按压弹簧73a、第二按压弹簧73b;及配置在第一刀具68a、第二刀具68b的附近的第一刀具检测装置74a、第二刀具检测装置74b等。
第一切断装置54、第二切断装置55构成为能够在第一载带T1、第二载带T2的第一切断部位Q1、第二切断部位Q2处切断第一不要部分Tf1、第二不要部分Tf2(参照图17)。
为了将定位于第一切断位置Lc1、第二切断位置Lc2的第一载带T1、第二载带T2的第一切断部位Q1、第二切断部位Q2切断,第一刀具68a、第二刀具68b被架设为能够沿上下方向移动,通过第一凸轮69a、第二凸轮69b的旋转而上下移动。
为了对定位于第一切断位置Lc1、第二切断位置Lc2的第一载带T1、第二载带T2的第一切断部位Q1、第二切断部位Q2的附近进行按压固定,第一按压部件72a、第二按压部件72b被设为能够沿上下方向移动,并在第一按压弹簧73a、第二按压弹簧73b的作用下向下方被施力。
第一引入装置56、第二引入装置57构成为具备:设于第一切断位置Lc1、第二切断位置Lc2与连接位置LS之间、且以能够转动的方式支撑于第一固定部件78a、第二固定部件78b的第一引入部件75a、第二引入部件75b;及使第一引入部件75a、第二引入部件75b转动的第一引入部件转动装置76a、第二引入部件转动装置76b等。第一引入装置56、第二引入装置57构成为能够分别引入第一载带T1、第二载带T2的被切断的第一不要部分Tf1、第二不要部分Tf2。
在第一引入部件75a、第二引入部件75b中,形成有用于引入在第一搬运路径60a、第二搬运路径60b上被搬运的第一载带T1、第二载带T2的第一不要部分Tf1、第二不要部分Tf2的第一开口80a、第二开口80b及将第一不要部分Tf1、第二不要部分Tf2向省略图示的废弃位置引导的第一管道82a、第二管道82b。
第一引入部件75a、第二引入部件75b在引入第一不要部分Tf1、第二不要部分Tf2时保持在图15的单点划线所示的原位置。另外,在将第一载带T1、第二载带T2向连接位置Ls搬运的情况下,如图15的实线所示,利用第一引入部件转动装置76a、第二引入部件转动装置76b来转动预定角度,使第一引入部件75a、第二引入部件75b所形成的第一可动搬运路径79a、第二可动搬运路径79b与第一搬运路径60a、第二搬运路径60b整齐排列。
接合装置58设于第一切断装置54与第二切断装置55之间。接合装置58构成为,在第一搬运路径60a、第二搬运路径60b的中间的连接位置LS,能够通过连接带30来连接第一切断部位Q1、第二切断部位Q2相对接的第一载带T1、第二载带T2。
接下来,基于图19~图23,对接合装置58的结构进行说明。接合装置58具有第一升降台91、按压板97、第二升降台101、回转台103等。第一升降台91的腿部92以能够升降的方式引导支撑于装置主体21。在第一升降台91上,以两条载带T1、T2的接合位置(对接位置)为中心在两侧沿着载带T1、T2的输送方向而突出设置有能够与形成于连接带30b的定位孔30b1及两条载带T1、T2的各导孔Hc卡合的各两个第一定位销93、94。上述两组第一定位销93、94的各间距被规定为载带T1、T2的导孔Hc的间距P的2倍。
另外,在第一升降台91上,在第一定位销93、94各自之间形成有销孔95,在这些销孔95能够插入后述的回转台103侧的第二定位销105。
可动台96以能够沿与载带T1、T2的长度方向正交的水平方向移动的方式引导支撑于装置主体21上,在该可动台96上,在第一定位销93、94的上方位置安装有按压板97。在按压板97的前端形成能够收容第一定位销93、94的U字形的槽98,按压板97能够在使槽98从第一定位销93、94脱离的后退端与使槽98收容第一定位销93、94的前进端位置之间进退。
此外,第二升降台101的腿部102以能够升降的方式引导支撑于装置主体21上。回转台103以能够以与载带T1、T2的长度方向平行的枢轴104为回转中心回转180度的方式两端支撑于第二升降台101上。在回转台103上,在与回转中心偏置的位置设置按压板103a,在该按压板103a上设置多个第二定位销105与销孔106。第二定位销105配置在与设于上述的第一升降台91的第一定位销93、94各自之间对应的位置,能够插入到设于第一升降台91的销孔95。另外,销孔106配置在与第二定位销105各自之间对应的位置,能够供设于第一升降台91的第一定位销93、94插入。
第二定位销105通过回转台103的180度回转而与定位于连接位置LS的两条载带T1、T2的导孔Hc及连接带30b的定位孔30b1卡合,将两条载带T1、T2与连接两条载带T1、T2的连接带30这三者的位置关系保持为恒定。
在回转台103的枢轴104上安装小齿轮107,与该小齿轮107啮合的齿条108安装于能够在与载带T1、T2的搬运方向正交的水平方向上移动的可动台109。由此,当可动台109移动时,通过由小齿轮107与齿条108构成的齿条小齿轮机构,使回转台103回转。
通过上述的回转台103的回转,在按压板103a与第一升降台91之间夹持两条载带T1、T2及连接带30这三者,使其相互连接。
凸轮盘110以能够绕与回转台103的回转中心平行的轴线旋转的方式支撑于装置主体21上,通过省略图示的驱动马达而沿固定方向低速旋转。在凸轮盘110的两面,分别沿圆周方向呈环状地形成有内外各两个凸轮槽110a、110b、110c、110d。
在第一凸轮槽110a卡合有被第一升降台91的腿部92轴支承的省略图示的第一从动辊。在第二凸轮槽110b卡合有被连接于按压板97的可动台96轴支承的省略图示的第二从动辊。在第三凸轮槽110c卡合有被第二升降台101的腿部102轴支承的省略图示的第三从动辊。在第四凸轮槽110d卡合有被连接于可动台109的连接部件112轴支承的省略图示的第四从动辊。
由此,当凸轮盘110旋转时,经由分别卡合于第一凸轮槽110a~第四凸轮槽110d的第一从动辊~第四从动辊,第一升降台91及第二升降台101的各升降运动、按压板97的进退运动及回转台103的回转运动联动地进行,通过凸轮盘110的一次旋转,第一升降台91及第二升降台101、按压板97及回转台103恢复至原位置。
在连接装置20中,如图24所示,设有在连接动作中将盖体22保持为关闭状态的关闭保持装置24。关闭保持装置24主要包括:螺线管25,设于装置主体21,能够使动作杆25a沿上下方向动作;钩27,能够以枢轴26为中心转动地支撑于装置主体21,通过螺线管25来转动;及卡合销28,以向下方突出的方式设于盖体22,并以能够卡合分离的方式与钩27卡合。
在装置主体21与盖体22之间,设有将盖体22向打开方向施力的打开用弹簧29,当解除钩27与卡合销28之间的卡合时,盖体22在打开用弹簧29的作用下自动地打开。另外,虽未图示,在盖体22上设有挡块,通过该挡块进行动作的关闭确认用传感器设于装置主体21。关闭确认用传感器在盖体22关闭时通过挡块进行动作,基于关闭确认用传感器的接通信号来确认盖体22被关闭这一情况。
并且,当由作业者关闭盖体22而通过挡块来接通关闭确认用传感器时,基于该接通信号,螺线管25的动作杆25a向图24的上方动作,转动钩27而与卡合销28卡合。由此,通过关闭保持装置24而将盖体22保持为关闭状态。
此外,当两条载带T1、T2通过连接带30相互连接而从控制装置59发出连接结束信号时,螺线管25的动作杆25a向图24的下方动作。由此,转动钩27而解除与卡合销28之间的卡合,盖体22通过打开用弹簧29的作用力而自动地打开。
接着,对上述实施方式中的连接装置20的动作进行说明。当被保持于第一载带T1的元件e的余量减少时,实施通过连接带30在第一载带T1的终端部连接收容有同一种类的元件e的卷绕于其它带盘的第二载带T2的始端部的连接处理,该第一载带T1卷绕于在带式供料器10上安装的带盘12。通过该连接来补给元件,从而持续进行来自带式供料器10的元件的供给。
在该连接中,通常执行检查是否连接了收容有正确的元件的载带的、所谓的连接检验。连接检验为,通过条形码读取器来读取粘贴于旧带盘的条形码,将收容于旧带盘的元件的序列号ID向管理计算机传送。接着,通过条形码读取器读取粘贴于新带盘的条形码,将收容于新带盘的元件的序列号ID向管理计算机传送。
在管理计算机的数据库中,对应各序列号ID保存有与元件相关的数据,因此能够根据读取的序列号ID来对照收容于两条载带T1、T2的元件是否为相同的种类。若为弄错的元件,则通过将对照错误显示于操作面板而向操作人员报告,操作人员基于此来修正连接。
当这样的连接检验结束时,利用剪刀来切断两条载带T1、T2的各端部。此时,在各载带T1、T2的端部,通常设有几十mm左右的未收纳元件的空的腔室部分,因此由作业者切断该部分。在这种情况下,从后述说明可知,切断面并不是两条载带T1、T2的接合面,因此并未特别要求准确性。
通常,盖体22关闭,在该状态下,当由作业者接通电源时,控制装置59基于来自第一带齿卷盘齿检测装置63a、第二带齿卷盘齿检测装置63b的检测信号,使步进马达62a、62b恢复为原位置。在该状态下,控制装置59基于来自第一带检测装置64a、第二带检测装置64b的检测信号,检测第一带T1、第二带T2的前端部是否从第一带入口84a、第二带入口84b插入。当检测出第一带T1、第二带T2的前端部已插入时,步进马达62a、62b起动,使第一带齿卷盘61a、第二带齿卷盘61b旋转,并且使第一引入部件75a的可动部件77a、第二引入部件75b的可动部件77b向上方移动。
接着,控制装置59基于来自第一带检测装置64a、第二带检测装置64b的检测信号,依次检测第一带T1、第二带T2的不具有元件e1、e2的第一腔室Ct1、Ct2及第二腔室Ct1、Ct2,基于该第一及第二腔室Ct1、Ct2的检测,计算腔室Ct1、Ct2间的间距Pc。
接着,控制装置59根据腔室Ct1、Ct2间的间距Pc及已知的检测位置Ld1、Ld2与切断位置Lc1、Lc2之间的距离D1、D2来计算第一带T1、第二带T2的切断部位Q1、Q2(参照图4)。并且,如图16所示,使第一带T1、第二带T2移动距离D1、D2,在第一引入部件75a、第二引入部件75b内引入不要部分Tf1、Tf2,将切断部位Q1、Q2向切断位置Lc1、Lc2搬运并定位。
如此一来,当第一载带T1及第二载带T2的搬运定位结束时,控制装置59分别使刀具68a、68b与按压部件72a、72b一起下降,利用按压部件72a、72b来按压并固定被定位于切断位置Lc1、Lc2的第一载带T1、第二载带T2的切断部位Q1、Q2的附近。接着,分别使刀具68a、68b下降,并分别切断第一载带T1、第二载带T2的切断部位Q1、Q2。第一载带T1、第二载带T2的被切断的不要部分Tf1、Tf2被引入部件75a、75b的管道82a、82b引导而被废弃。
当第一载带T1、第二载带T2被刀具68a、68b切断时,控制装置59使引入部件75a、75b向下方移动。此后,通过步进马达62a、62b分别使带齿卷盘61a、61b旋转,分别使第一载带T1、第二载带T2移动切断位置Lc1、Lc2与连接位置LS之间的已知的距离D3、D4,将第一载带T1、第二载带T2的切断部位Q1、Q2向连接位置LS搬运并定位。由此,第一载带T1、第二载带T2的导孔Hc1、Hc2被定位于能够与设于连接位置LS的接合装置58的第一定位销93、94卡合的位置。
由此,从第一带入口84a、第二带入口84b插入的第一载带T1及第二载带T2的前端不会产生间距偏移地被定位在连接位置LS。
另一方面,卷绕于供给卷盘33的底纸32、连接带30及保护带31的三层构造体被从供给带盘33拉出,底纸32被剥离并由底纸输送装置35送出。粘贴有连接带30的保护带31由保护带输送装置36送出,表面用与背面用的一组连接带30向连接位置LS被搬运。
即,通过保护带输送装置36的步进马达47,通过表面用连接带30a将连接带30输送至带检测传感器48接通的位置,而后暂时停止输送。在该情况下,由带检测传感器48检测的表面用连接带30a的位置没有特别要求,只要位于能够由带检测传感器48检测的范围内即可。因此,连接带30(30a、30b)即使粘贴在相对于保护带31的导孔31a从正常的位置稍有偏移的位置也没有问题。
此外,在将保护带31安放于连接装置20之后,保护带31被保护带输送装置36输送至由带检测传感器48检测到最初的表面用连接带30a为止。另一方面,在即使通过保护带输送装置36将保护带31输送预定量也无法由带检测传感器48检测到表面用连接带30a的情况下,从控制装置59发出连接带已用尽的信号,向作业者报告以准备新的保护带31。
当保护带31停止在带检测传感器48因表面用连接带30a而接通的位置时,接着,以带检测传感器48接通为条件,控制装置59向步进马达47接通电源。通过接通电源,步进马达47恢复为原点,输送用带齿卷盘46的卡合齿46a被定位于位于顶点的位置。在该状态下,步进马达47开始间歇旋转,保护带31每次被间歇输送单位距离ΔS0。每当保护带31被间歇输送单位距离ΔS0时,通过控制装置59来监视带检测传感器48是否因下一个表面用连接带30a而接通,在带检测传感器48因背面用连接带30b而接通之前,持续间歇输送N次。
并且,当通过该间歇输送,带检测传感器48因背面用连接带30b而接通时,形成于背面用连接带30b的定位孔30b1被定位在相对于连接位置LS分离一定距离(S0)的位置、即分离导孔31a的整数倍的间距的位置。
在该情况下,通过按压部件49,保护带31的导孔31a与位于顶点的卡合齿46a无间隙地卡合,从而确保了停止精度,因此即使连接带30的粘贴位置相对于保护带31稍有偏移,形成于背面用连接带30b的定位孔30b1也能够准确地定位在相对于连接位置LS分离一定距离(S0)的位置、即相当于导孔31a的整数倍的间距的位置。
通过这样的间歇输送,当带检测传感器48因表面用连接带30a而接通时,接着,通过步进马达47使输送用带齿卷盘46从卡合齿46a位于顶点的状态旋转预定间距(预定的齿数量)。由此,保护带31被输送一定距离(导孔31a的整数倍的距离)S1,背面用连接带30b被准确地定位于能够卡合于定位销93、94的连接位置LS(参照图25)。在该情况下,也与上述相同,通过按压部件49使保护带31的导孔31a与位于顶点的卡合齿46a无间隙地卡合,从而确保了停止精度。
这样一来,在保护带31的导孔31a与输送用带齿卷盘46的卡合齿46a无间隙地卡合的状态下,通过步进马达47,保护带31从卡合齿46a的顶点至顶点被以每次输送单位距离ΔS0的方式输送N次,进一步被输送一定距离S1,因此即使连接带30的粘贴位置相对于保护带31的导孔31a产生偏移,也能够将连接带30准确地定位于连接位置LS。
此外,在连接带30定位于连接位置LS时第一载带T1及第二载带T2尚未定位于连接位置LS的情况下,在该状态下,在第一载带T1及第二载带T2定位于连接位置LS之前进行待机。
当第一载带T1及第二载带T2及连接带30分别定位于连接位置LS时,通过省略图示的驱动马达来使凸轮盘110旋转。通过凸轮盘110的旋转,首先,经由与第一凸轮槽110a卡合的省略图示的第一从动辊,第一升降台91上升。
通过第一升降台91的上升,第一定位销93、94分别卡合于背面用连接带30b的定位孔30b1及两条载带T1、T2的各导孔Hc。此时,在背面用连接带30b与载带T1、T2之间,如图26(A)所示,夹设有按压板97,因此载带T1、T2未粘接于背面用连接带30b。由此,两条载带T1、T2与粘接于它们的背面侧的背面用连接带30b这三者的位置关系保持为恒定的关系。
接着,经由与第二凸轮槽110b卡合的省略图示的第二从动辊,可动台96沿水平方向移动,夹设于背面用连接带30b与载带T1、T2之间的按压板97相对于第一升降台91后退,形成背面用连接带30b与载带T1、T2能够粘接的状态。
接着,经由与第三凸轮槽110c卡合的省略图示的第三从动辊,可动台109水平移动,通过该可动台109的水平移动,回转台103借助齿条小齿轮机构(107、108)绕图22的顺时针回转。通过该回转台103的回转,如图26(B)所示,与第二定位销105卡合的保护带31弯折,表面用连接带30a在载带T1、T2的上方位置使粘接面向下反转。即,保护带31以夹着载带T1、T2的方式弯折,使背面用连接带30b位于载带T1、T2的背面侧,使表面用连接带30a位于载带T1、T2的表面侧。此时,保护带输送装置36的马达反转,向保护带31赋予松弛,容许保护带31弯折。
接着,经由与第四凸轮槽110d卡合的省略图示的第四从动辊,第二升降台101下降。当第二升降台101下降时,如图26(C)所示,第二定位销105从保护带31的里侧卡合于保护带31的定位孔31b、载带T1、T2的导孔Hc及背面用连接带30b的定位孔30b1。
进而,通过第二升降台101的下降,在夹持载带T1、T2的状态下,弯折后的保护带31在回转台103的按压板103a与第一升降台91之间被挤压。通过该挤压,粘贴于保护带31的背面用连接带30b以横跨载带T1、T2的背面的方式被粘接,表面用连接带30a以横跨粘贴于载带T1、T2的表面的各上封带Tt的方式被粘接,第一载带T1的终端部与第二载带T2的始端部相互连接。该挤压状态持续一定时间(数秒)。
连接带30对两条载带T1、T2的连接是在通过第一定位销93、94及第二定位销105限制了载带T1、T2与连接带30a、30b的相对偏移的状态下进行的,因此能够不产生间距偏移地准确接合两条载带T1、T2。
上述的连接带30对两条载带T1、T2的接合是通过凸轮盘110的大致180度的旋转来实现的,通过剩余的180度的旋转,以与上述相反的动作将各构成部件恢复为原位置。
即,首先,使第二升降台101上升,回转台103相对于第一升降台91上升,弯折后的保护带31的挤压被解除,并且第二定位销105从背面用连接带30b的定位孔30b1及两条载带T1、T2的各导孔Hc脱离。
接着,借助齿条小齿轮机构(108、107),回转台103绕图21的逆时针回转,并且保护带输送装置36的马达正转,保护带31的松弛被去除。
之后,按压板97前进,并且第一升降台91下降,第一定位销93、94从背面用连接带30b的定位孔30b1及两条载带T1、T2的各导孔Hc脱离。另一方面,在底纸输送装置35中,驱动马达,向底纸32赋予张紧力,将底纸32剥离所需量。如此一来,第一载带T1的终端部与第二载带T2的始端部之间的接合结束。
如此一来,当两条载带T1、T2由连接带30相互连接时,从控制装置59发出连接结束信号。基于该连接结束信号,连接装置20的螺线管25动作,动作杆25a向下方移动,钩27以枢轴26为中心绕图24的顺时针转动。由此,钩27与卡合销28之间的卡合被解除,盖体22因弹簧29的作用力而以枢轴23为中心进行转动,自动地打开。在该状态下,由连接带30连接后的第一载带T1及第二载带T2被作业者从连接装置20内取出。
此外,当将载带T1、T2从连接装置20内取出时,连接带30对载带T1、T2的粘接性较高,因此通过解除保护带31的压接引起的保护带31的弹性复原力,保护带31易于从连接带30剥离,而不会将连接带30从载带T1、T2剥离。
然后,将卷绕了第二载带T2的带盘12安放于带式供料器10,结束连接处理。由此,向带式供料器10补给元件,在元件安装机中,能够在不使机械停止的情况下持续进行元件安装作业。
此外,为了连接其它载带,当盖体22被作业者关闭时,通过固定于盖体22的挡块而接通省略图示的关闭确认用传感器。基于关闭确认用传感器的接通信号,螺线管25动作,动作杆25a向上方移动。由此,钩27以枢轴26为中心绕图24的逆时针转动,并与固定于盖体22的卡合销28卡合。同时,通过安装于钩27的省略图示的挡块来接通省略图示的动作确认用传感器。当该关闭确认用传感器及动作确认用传感器一起接通时,连接装置20能够自动运转。
图27~图30是表示本发明的其它实施方式的图,在连接之前在预定位置切断载带T1、T2的情况下,使用低价并且小型的光电传感器120来检测腔室Ct的间距及电子元件e的开始位置,决定切断位置。
如图28所示,光电传感器120由夹着载带T配置的投光器121与受光器122构成,光电传感器120分别设置于由连接带30(参照图9)连接的第一载带T1及第二载带T2侧。通过光电传感器120,基于通过的光量之差来检测载带T的空腔室部、纸部及具有元件的腔室部。即,如图29所示,在腔室部Ct不具有元件e而为空的情况下,通过光量增大,在腔室部Ct收纳有元件e而具有元件的情况下,通过光量降低,在纸部的情况下,通过光量为它们的中间值。
因此,若与通过光量相对应地设定适当的阈值,则能够识别载带T的空腔室部、纸部及具有元件的腔室部,能够自动地判定载带T的腔室间距及元件开始位置。因此,与上述实施方式中所述的情况相同,能够决定载带T的切断位置。
但是,载带T具有多种种类,在设定阈值的方法中,存在无法检测载带T的腔室间距及元件开始位置的情况。例如,也存在(1)元件极小而无法判别具有元件的腔室部的载带、(2)不具有空腔室(正在使用)的载带、(3)遮光性较弱的半透明的压纹型的载带、或者不具有遮光性的压纹型的载带等、仅根据通过光量无法识别载带T的空腔室部、具有元件的腔室部等且无法自动地判别载带的腔室间距及元件开始位置的载带。
因此,为了使用光电传感器120,基于通过光量之差来判别空腔室部、纸部及具有元件的腔室部,需要区分使用能够自动地进行判别的载带和无法自动地进行判别的载带。
因此,在其它实施方式中,如图27所示,在连接装置20设置模式切换开关SW,通过该模式切换开关SW,能够设定下述(1)~(4)的多个种类(4个种类)的模式。
第一模式为通常模式,通过光电传感器120检测空腔室部、纸部及具有元件的腔室部,自动地判别腔室间距及元件开始位置,与上述实施方式所述的情况相同地决定载带T的切断位置。
第二、第三及第四模式是用于无法自动地判别腔室间距及元件开始位置的载带T的模式。即,图30(A)所示的腔室间距为P4(与导孔Hc相同的间距)的P4模式,图30(B)所示的腔室间距为P2(导孔Hc的1/2的间距)的P2模式,图30(C)所示的腔室间距为P1(导孔Hc的1/4的间距)的P1模式。此外,在图3中,省略表示收纳于腔室Ct的元件e。
模式切换开关SW通常时设定为通常模式,基于光电传感器120的输出,自动地判别腔室间距及元件开始位置,决定载带T的切断位置。
与此相对,在通常模式中,在光电传感器120中安放有无法自动地判别腔室间距及元件开始位置的载带的情况下,即使输送载带,也无法检测空腔室部、纸部及具有元件的腔室部,因此从控制装置59产生有元件检测错误,连接装置20被紧急停止。根据该元件检测错误的产生,作业者判断插入到连接装置20的载带的腔室间距为P4、P2还是P1,并与其对应地切换模式切换开关SW。
通过切换模式切换开关SW,控制装置5能够识别载带的腔室间距,因此通过插入载带,且因载带而使光电传感器120被遮光,能够判明具有载带。因此,能够从该位置与由模式切换开关SW设定的腔室间距对应地在预定的位置切断载带T,之后能够自动地实施连接。
根据该实施方式,能够使用低价并且小型的光电传感器120,自动地连接种类不同的载带。
根据上述实施方式,将表面用连接带30a输送至通过带检测传感器48检测的连接位置LS之前的位置,从该之前的位置至后续的背面用连接带30b被带检测传感器48检测到为止将保护带31以每次输送单位距离ΔS0的方式输送N次,在此之后,将保护带31输送一定距离S1,将连接带30定位于连接位置LS,因此即使连接带30的粘贴位置相对于保护带31产生偏差,也能够准确地将连接带30定位于连接位置LS。
另外,根据上述实施方式,使与形成于保护带31的宽度方向的两端的导孔31a卡合的输送用带齿卷盘46旋转的步进马达47在保护带31的输送开始时恢复为原位置,因此即使在连接装置20的停止期间步进马达47的位置产生偏移,也不会对其造成影响,能够准确地将连接带30定位于连接位置LS。
并且,输送用带齿卷盘46的卡合齿46a具有与保护带31的导孔31a无间隙地卡合的齿根部46a1,通过按压部件49使保护带31的导孔31a无间隙地卡合于齿根部46a1,因此能够使输送用带齿卷盘46的卡合齿46a与保护带31的导孔31a无间隙地卡合,由此,能够提高保护带31的输送精度。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将保护带31以每次输送单位距离ΔS0的方式输送N次,在此之后,将保护带31输送一定距离S1,因此不受连接带30的粘贴位置相对于保护带31的偏差的限制,能够将连接带30准确地定位于能够卡合于定位销93、94的连接位置LS。
此外,单位距离ΔS0并不限定于输送用带齿卷盘46的卡合齿46a的1个齿的量,也可以是相当于2个齿或3个齿的量。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通过以步进马达47为驱动源的保护带输送装置36来输送粘贴有连接带30的保护带31,但是也可以将步进马达47替换为其他伺服马达。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叙述了连接带30、保护带31及底纸32的三层构造体,但是也可以是不具有底纸32的、连接带30与保护带31的双层结构。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叙述了在连接带30a、30b中埋入金属、并通过能够检测该金属的带检测传感器48来检测连接带30a、30b的例子,但是也可以通过除金属检测以外的方法来检测连接带。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叙述了对由表面及背面均为平面的纸带构成的两条载带T1、T2进行连接的例子,但是例如也可以连接腔室向背面侧突出而形成为凹凸的压纹带这样的结构。
另外,将第一载带T1及第二载带T2定位于连接位置LS的定位装置(第一输送装置、第二带输送装置)50、51、输送粘贴了连接带30a、30b的保护带31的保护带输送装置36等仅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所优选的例示的结构,并不限定于实施方式所叙述的结构。
如此,本发明能够在不脱离权利要求书所记载的本发明的主旨的范围内采取各种形态。
附图标记说明
20…连接装置
21…装置主体
22…盖体
30(30a、30b)…连接带
31…保护带
31a…导孔
36…保护带输送装置
46…带齿卷盘
46a…卡合齿
46a1…齿根部
47…伺服马达(步进马达)
48…带检测传感器
49…按压部件
50、51…定位装置(带输送装置)
93、94、105…定位销
T1、T2…载带
Hc1、Hc2…导孔
Ct1、Ct2…腔室
LS…连接位置

Claims (6)

1.一种连接带输送装置,是连接装置中的连接带输送装置,所述连接装置将以一定间隔设有导孔和元件收纳用腔室的第一载带及第二载带沿相互接近的方向进行输送并定位于连接位置,在所述连接位置通过连接带来连接所述第一载带及第二载带,
所述连接带输送装置的特征在于,具备:
多个连接带,在所述连接位置以具有间隔的方式粘贴于沿与所述第一载带及第二载带的输送方向正交的方向输送的连续的保护带,用于连接所述第一载带及第二载带;
保护带输送装置,输送所述保护带;
带检测传感器,检测被输送到所述连接位置跟前的位置的所述连接带;及
控制装置,控制所述保护带输送装置,从所述带检测传感器检测到所述连接带的位置起至后续的连接带由所述带检测传感器检测到为止,将所述保护带以每次输送单位距离的方式输送N次,并且从所述后续的连接带由所述带检测传感器检测到的位置起将所述保护带输送一定距离,而将所述连接带定位于所述连接位置。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连接带输送装置,其中,
所述保护带输送装置包括:带齿卷盘,具有与形成于所述保护带的宽度方向的两端的导孔卡合的卡合齿;及伺服马达,使所述带齿卷盘旋转,所述伺服马达在所述保护带的输送开始时恢复为原位置。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连接带输送装置,其中,
所述带齿卷盘的所述卡合齿具有与所述保护带的导孔无间隙地卡合的齿根部,
所述连接带输送装置具备按压部件,所述按压部件对所述保护带进行按压以使所述保护带的导孔与所述齿根部无间隙地卡合。
4.根据权利要求1~3中任一项所述的连接带输送装置,其中,
所述单位距离及一定距离是形成于所述保护带的所述导孔的间距的整数倍。
5.根据权利要求1~4中任一项所述的连接带输送装置,其中,
与设于所述连接位置的定位销卡合的定位孔以贯通所述保护带的方式形成于所述连接带。
6.一种连接带输送方法,是连接装置的连接带输送方法,所述连接装置将以一定间隔设有导孔和元件收纳用腔室的第一载带及第二载带沿相互接近的方向进行输送并定位于连接位置,在所述连接位置通过连接带来连接所述第一载带及第二载带,
所述连接带输送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输送粘贴有横跨被定位于所述连接位置的所述第一载带及第二载带地进行粘接的连接带的保护带,并将所述连接带输送至由带检测传感器检测到的所述连接位置跟前的位置,
从所述跟前的位置至起后续的连接带由所述带检测传感器检测到为止,将所述保护带以每次输送单位距离的方式输送N次,
之后,将所述保护带输送一定距离,而将所述连接带定位于所述连接位置。
CN201380068280.3A 2012-12-27 2013-04-11 连接带输送装置及输送方法 Active CN104904331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PCT/JP2012/083867 WO2014102965A1 (ja) 2012-12-27 2012-12-27 スプライシング装置およびスプライシングテープ検知方法
JPPCT/JP2012/083867 2012-12-27
PCT/JP2013/060974 WO2014103395A1 (ja) 2012-12-27 2013-04-11 スプライシングテープ送り装置および送り方法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4904331A true CN104904331A (zh) 2015-09-09
CN104904331B CN104904331B (zh) 2017-08-08

Family

ID=51020119

Family Applications (2)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280078018.2A Active CN104885589B (zh) 2012-12-27 2012-12-27 连接装置及连接带检测方法
CN201380068280.3A Active CN104904331B (zh) 2012-12-27 2013-04-11 连接带输送装置及输送方法

Family Applications Before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280078018.2A Active CN104885589B (zh) 2012-12-27 2012-12-27 连接装置及连接带检测方法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Link
EP (2) EP2941111B1 (zh)
JP (2) JP6067033B2 (zh)
CN (2) CN104885589B (zh)
WO (2) WO2014102965A1 (zh)

Cited By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5850704A (zh) * 2016-06-17 2016-08-17 江苏静园环艺建设工程有限公司 一种用于水上植物栽培的浮床装置
CN107432113A (zh) * 2015-03-31 2017-12-01 富士机械制造株式会社 自动拼接装置及元件安装机
CN110294346A (zh) * 2016-02-04 2019-10-01 万润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电子元件包装载带导引方法及装置
CN111247882A (zh) * 2017-10-31 2020-06-05 雅马哈发动机株式会社 元件供给装置及元件安装装置
CN111345123A (zh) * 2017-12-06 2020-06-26 雅马哈发动机株式会社 元件安装机、元件供给带盘驱动方法
CN116209237B (zh) * 2022-12-29 2023-10-27 东莞市富颖电子材料有限公司 一种元器件点胶贴及其制备工艺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16174737A1 (ja) * 2015-04-28 2016-11-03 富士機械製造株式会社 スプライシング装置およびそれに用いるテープ検知方法
WO2017037846A1 (ja) * 2015-08-31 2017-03-09 富士機械製造株式会社 部品実装機、フィーダ装置、およびスプライス作業の不良判定方法
JP6492289B2 (ja) * 2015-10-14 2019-04-03 パナソニックIpマネジメント株式会社 部品供給装置および部品装着装置
US10457512B2 (en) 2016-09-19 2019-10-29 New Era Converting Machinery, Inc. Automatic lapless butt material splice
JP6745892B2 (ja) * 2016-10-20 2020-08-26 株式会社Fuji スプライシング装置
CN106686907B (zh) * 2017-01-22 2018-12-11 陈振富 使贴片机精准吸取物料的方法及装置
CN111217176B (zh) * 2017-05-31 2021-10-26 深圳市宝尔威精密机械有限公司 一种smd载带通用接料机的接膜供料机构
WO2019142247A1 (ja) * 2018-01-16 2019-07-25 株式会社Fuji スプライシング装置
KR102051987B1 (ko) * 2018-03-29 2019-12-04 유경천 연결 지그 테이프
JP2021166225A (ja) * 2020-04-06 2021-10-14 株式会社Fuji キャリアテープ判定装置
CN113543624B (zh) * 2021-07-06 2022-08-26 绍兴新辉照明有限公司 一种电路板自动贴片装置
CN116828727B (zh) * 2023-08-31 2023-12-05 四川英创力电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具有宽度可调结构的电路板撕胶装置及其使用方法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0038242A (ja) * 1998-07-24 2000-02-08 Katoo Seiko:Kk 角穴パンチキャリヤ形テーピングの接続方法およびその接続用テープ
JP2002207286A (ja) * 2001-01-09 2002-07-26 Mitsui Mining & Smelting Co Ltd フィルム接合装置の位置合わせ方法およびそのための位置合わせ用ゲージ部材ならびにフィルム接合装置
TW201020100A (en) * 2008-11-21 2010-06-01 Mitsui Mining & Smelting Co Film joint and a splicing tape for forming such film connection joint, and method for joining films by such splicing tape
CN101959400A (zh) * 2009-07-13 2011-01-26 国际机械设计有限公司 夹具条、夹具进给单元和用于连接传送带的装置
JP4789711B2 (ja) * 2006-06-14 2011-10-12 富士機械製造株式会社 スプライシング検出装置を備えた部品供給装置
JP2011233600A (ja) * 2010-04-23 2011-11-17 Panasonic Corp 治具、貼着方法

Family Cites Families (1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EP0613339A1 (de) * 1993-02-25 1994-08-31 Willi, A., Dipl.-Ing., Patentanwalt Verfahren, Vorrichtung und Verbindungsstreifen zum Spleissen von Gurten mit Deckbandern
JP4660989B2 (ja) * 2001-07-13 2011-03-30 パナソニック株式会社 電子部品供給用テープの接続用治具および接続方法
JP3767488B2 (ja) * 2002-02-06 2006-04-19 株式会社片岡機械製作所 シート巻取装置
US6817216B2 (en) * 2002-08-22 2004-11-16 Accu-Assembly Incorporated Electronic component placement
JP4170181B2 (ja) * 2003-09-09 2008-10-22 リンテック株式会社 帯状体の接続装置及び接続方法
JP2007150145A (ja) * 2005-11-30 2007-06-14 Juki Corp 部品供給装置
JP5131922B2 (ja) * 2008-10-02 2013-01-30 富士機械製造株式会社 部品供給テープのスプライシング装置
JP5434884B2 (ja) * 2010-10-27 2014-03-05 パナソニック株式会社 電子部品実装装置および電子部品実装方法
JP2012169352A (ja) * 2011-02-10 2012-09-06 Panasonic Corp 治具、および、テープ接続方法
JP2012169351A (ja) * 2011-02-10 2012-09-06 Panasonic Corp 切断装置、および、切断方法
JP5338852B2 (ja) * 2011-05-26 2013-11-13 パナソニック株式会社 キャリアテープのスプライシング用治具およびスプライシング方法
JP5628099B2 (ja) * 2011-06-13 2014-11-19 株式会社 東京ウエルズ キャリアテープ巻取収納装置及びキャリアテープ巻取収納方法

Patent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0038242A (ja) * 1998-07-24 2000-02-08 Katoo Seiko:Kk 角穴パンチキャリヤ形テーピングの接続方法およびその接続用テープ
JP2002207286A (ja) * 2001-01-09 2002-07-26 Mitsui Mining & Smelting Co Ltd フィルム接合装置の位置合わせ方法およびそのための位置合わせ用ゲージ部材ならびにフィルム接合装置
JP4789711B2 (ja) * 2006-06-14 2011-10-12 富士機械製造株式会社 スプライシング検出装置を備えた部品供給装置
TW201020100A (en) * 2008-11-21 2010-06-01 Mitsui Mining & Smelting Co Film joint and a splicing tape for forming such film connection joint, and method for joining films by such splicing tape
CN101959400A (zh) * 2009-07-13 2011-01-26 国际机械设计有限公司 夹具条、夹具进给单元和用于连接传送带的装置
JP2011233600A (ja) * 2010-04-23 2011-11-17 Panasonic Corp 治具、貼着方法

Cited By (10)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7432113A (zh) * 2015-03-31 2017-12-01 富士机械制造株式会社 自动拼接装置及元件安装机
CN107432113B (zh) * 2015-03-31 2019-11-08 株式会社富士 自动拼接装置及元件安装机
CN110294346A (zh) * 2016-02-04 2019-10-01 万润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电子元件包装载带导引方法及装置
CN105850704A (zh) * 2016-06-17 2016-08-17 江苏静园环艺建设工程有限公司 一种用于水上植物栽培的浮床装置
CN105850704B (zh) * 2016-06-17 2021-12-17 江苏静园环艺建设工程有限公司 一种用于水上植物栽培的浮床装置
CN111247882A (zh) * 2017-10-31 2020-06-05 雅马哈发动机株式会社 元件供给装置及元件安装装置
US11576290B2 (en) 2017-10-31 2023-02-07 Yamaha Hatsudoki Kabushiki Kaisha Component supply device and component mounting device
CN111345123A (zh) * 2017-12-06 2020-06-26 雅马哈发动机株式会社 元件安装机、元件供给带盘驱动方法
CN111345123B (zh) * 2017-12-06 2021-04-13 雅马哈发动机株式会社 元件安装机、元件供给带盘驱动方法
CN116209237B (zh) * 2022-12-29 2023-10-27 东莞市富颖电子材料有限公司 一种元器件点胶贴及其制备工艺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EP2941111B1 (en) 2017-03-08
CN104885589A (zh) 2015-09-02
JPWO2014102965A1 (ja) 2017-01-12
EP2941112A4 (en) 2016-03-09
CN104904331B (zh) 2017-08-08
JPWO2014103395A1 (ja) 2017-01-12
JP6067034B2 (ja) 2017-01-25
EP2941112A1 (en) 2015-11-04
EP2941111A1 (en) 2015-11-04
WO2014102965A1 (ja) 2014-07-03
JP6067033B2 (ja) 2017-01-25
CN104885589B (zh) 2017-08-15
EP2941111A4 (en) 2016-03-09
EP2941112B1 (en) 2017-03-22
WO2014103395A1 (ja) 2014-07-03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4904331A (zh) 连接带输送装置及输送方法
EP2840878B1 (en) Splicing device and splicing method
EP2840876B1 (en) Automatic splicing device
CN104221487B (zh) 自动拼接装置
CN105103667B (zh) 拼接装置
CN104255088A (zh) 拼接带
JP6397464B2 (ja) 自動スプライシング装置
CN108370659B (zh) 拼接装置
CN109644584B (zh) 拼接装置
JP2019201029A (ja) テープ自動搬送装置
CN108432360A (zh) 拼接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
CP01 Change in the name or title of a patent holder
CP01 Change in the name or title of a patent holder

Address after: Aichi Japan vertical city

Patentee after: Fuji Corporation

Address before: Aichi Japan vertical city

Patentee before: Fuji Machinery Manufacturing Co., Lt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