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4860734B - 一种水稻富硒锌铁微生物发酵肥料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 - Google Patents

一种水稻富硒锌铁微生物发酵肥料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4860734B
CN104860734B CN201510205733.3A CN201510205733A CN104860734B CN 104860734 B CN104860734 B CN 104860734B CN 201510205733 A CN201510205733 A CN 201510205733A CN 104860734 B CN104860734 B CN 104860734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rice
selenium
zinc
iron
fertilize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Expired - Fee Rela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510205733.3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4860734A (zh
Inventor
向敏
胥振国
林胜
刘飞
叶振辉
王丹
祝建平
黄鹤春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Anhui Fu Xi Xiang Biological Food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Anhui Fu Xi Xiang Biological Food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Anhui Fu Xi Xiang Biological Food Co Ltd filed Critical Anhui Fu Xi Xiang Biological Food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510205733.3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04860734B/zh
Publication of CN104860734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4860734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4860734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4860734B/zh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W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RELATED TO WASTEWATER TREATMENT OR WASTE MANAGEMENT
    • Y02W30/00Technologies for solid waste management
    • Y02W30/40Bio-organic fraction processing; Production of fertilisers from the organic fraction of waste or refuse

Landscapes

  • Fertilizer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水稻富硒锌铁微生物发酵肥料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该微生物发酵肥料以重量份计,包括以下组分:亚硒酸盐0.0005~0.001份;锌盐0.2~0.3份;亚铁盐0.35~0.5份;稻壳30~45份;鸡粪35~50份;菌糠20~30份;菜粕2.5~3.5份;棉粕4~6份;豆粕2.5~3.5份;发酵剂0.005~0.01份。本发明提供的水稻富硒锌铁微生物发酵肥料将无机硒、锌、铁盐与动植物废料以及富含多种微生物的发酵剂结合,进行堆置发酵,促进水稻的生长,显著提高了水稻的产量以及稻米中硒、锌、铁元素的含量。

Description

一种水稻富硒锌铁微生物发酵肥料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肥料应用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水稻富硒锌铁微生物发酵肥料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
背景技术
硒、锌、铁是人体必不可少的微量元素,是中国营养学会每日膳食营养平衡标准中必备的营养素,摄入量过低会引起功能性或器质性变化,发生多种疾病,例如:人体缺硒会产生克山病、大骨节病和胃肠病等;缺锌会引发诸如厌食挑食、免疫功能降低、智力发育迟缓等疾病;缺铁会引发贫血、机体抗感染力降低、不孕等疾病。
缺硒是一个国际性的问题,在南北半球各有一条大致纬向性的低硒分布带,大约包括了40多个国家和地区,如芬兰几乎全境缺硒,美国、英国、日本、加拿大、新西兰、俄罗斯及东南亚等国家都有大面积的国土缺硒。中国是国际公认的缺硒大国,缺硒地区占国土面积的72%,其中30%为严重缺硒地区,生活在缺硒地区的人口有4亿之多。在我国,主要的粮食产区如东北平原、河南、河北、成都平原等恰恰都是缺硒或严重缺硒地区。中国营养学会对我国13个省市的调查表明,我国成人日均硒摄入量仅为26~32微克,低于世界卫生组织推荐的50微克标准,更远低于中国营养学会建议的每日补充50至200微克的量,影响国民身体素质。
世界许多地区,尤其是pH6.5以上土壤中,速效锌含量较低,土壤有效锌供应不足,导致植物组织出现缺锌状况,致使全世界约三分之一的人口缺锌。铁在土壤中经常是以比较稳定的氧化物形态Fe(III)存在,在水中的溶解度非常低,能为植物吸收利用的铁所占比例较小,绝大多数植物由于缺乏从土壤中吸收铁的活性机制,表现出缺铁症状,致使食物中铁含量普遍较低。全世界约20亿人因缺铁导致贫血。虽然人们针对硒、锌、铁的缺乏采取了多种途径进行补充,但普遍认为人体的硒、锌、铁主要来源于食物,食补硒、锌、铁更为合适,有利人体健康。
水稻是我国的主要粮食作物,种植分布区域辽阔,全国以稻米为主食的人口约占总人口的50%。在解决人类对微量元素需求的途径中,稻米微量元素的生物强化措施是最重要的途径之一。
目前,提高稻米中微量元素含量途径大致可分为两大类:一类是通过育种途径选育富含微量元素的品种;另一类是通过农业生物强化提高稻米中的微量元素含量。其中,在水稻种植期间,运用农作措施,通过合理组配和运筹肥料,增加微量元素硒、锌、铁在稻米中的积累,从而提高稻米硒、锌、铁含量,是一种可持续的、安全和经济的方案。
现今,国内生产富硒锌铁营养大米的肥料施用形式主要是叶面喷施,即在水稻生长过程中叶面喷施富含微量营养元素的溶液,使水稻快速吸收无机硒、锌、铁,达到水稻富硒、锌、铁的要求。如公开号为CN1608434A,名称为“有机富硒锌营养米机及其生产方法”的中国专利文献提出了一种在水稻不同生长时期叶面喷施含硒锌溶液的方法,来生产富硒锌的营养稻米;公开号为CN101225006A的中国专利申请文献公开了一种富锌铁硒生物肥料的制备方法及其用法,同样也是制成叶面肥,在水稻生长期喷施。
上述方法的优点在于促进作物对肥料的吸收,但其缺点也较为明显,由于叶面喷施过程中,硒肥、锌肥、铁肥很容易洒落到田里,对田间径流水和土壤造成一定的污染;其次,叶面喷施常导致无机硒、锌、铁大量残留,其对机体有明显的毒害作用。
为解决上述问题,公开号为CN103130553A的中国专利申请文献公开了一种抗菌生物活性富硒有机肥料制作方法,将蚕沙、鸡粪等微生物菌剂微氧恒温发酵后添加一定重量份微量元素,经造粒、低温干燥或风干制成生物活性富硒有机肥施用农田,通过根系吸收提高作物硒含量,作物中的硒主要以有机硒的形态存在。但是,该方法中恒温发酵温度为32℃,不能杀灭鸡粪等有机废弃物中含有的大量寄生虫卵及病原微生物,该生物活性有机肥施用农田,明显存在传播疾病的风险,不符合有机废弃物处置的基本原则。
公开号为CN102503673A的中国专利申请文献公开了“一种富硒铁锌有机无机肥料及其施用方法”,是将亚硒酸盐、亚铁盐、锌盐、氮肥、磷肥、钾肥、聚天门冬氨酸或其盐、腐熟有机肥料、硅肥、凹凸棒土或沸石粉,经工厂化料浆法或团粒法工艺,生产成富硒铁锌有机无机肥料,分别在耕地前、破垡前、搁田前作基肥或追肥施于田间,通过水稻根系提高硒、铁、锌的吸收率和转化率,从而达到作物地上部分生长和地下部分吸收的协调,实现作物产量和品质的共同提高,而且米中的硒主要以有机硒的形态存在,易于被人体吸收。
但是,我国复合(混)肥制造采用的方法:料浆法、高塔造粒法、熔体造粒法、干粉物理团粒法和掺混法,对物料及成粒条件均有一定要求;例如:干粉物理团粒法工艺要求造粒机内的物料温度控制在50~80℃、含水量控制在2.5%~7.5%以达到合适的成粒条件;高塔造粒法工艺预热后的物料必须能够充分混合成溶解度大且具有一定流动性的加成化合物料浆才能在混合器与熔融尿液混合反应;熔体造粒法生产过程中要求固溶混合物能够形成可流动的熔体;对此,显然该发明中所述经工厂化发酵腐熟的牛粪、鸡粪含水量在60~65%,不符合团粒法工艺要求;此外,高塔造粒法、熔体造粒法、料浆法生产工艺都是在100℃以上高温下生产,将会杀灭该发明实施例中所述工厂化发酵腐熟的鸡粪、牛粪、猪粪等畜禽粪便及菌糠等有机肥料含有的活性有机物质、特别是有益微生物,极大地降低这些有机物料刺激作物的根系发育和植株生长的作用。更为重要的是,该发明中施用了上述肥料使所生产的米达到富硒米国家标准的第1~3实施例中,水稻的整个生长季所施用的肥料中硒(以Se计)的总施用量达到2000~6000毫克/亩,硒的用量仍然较大,高浓度的硒肥不仅增加了用肥成本,而且由于硒有毒,过量的硒对田间径流水和土壤造成了污染。
因此,有必要研究探讨如何进一步改进现有技术中的富硒铁锌肥料,并针对富含硒、铁、锌等各种营养元素大米的生产,提供一种水稻富硒铁锌肥料及其施用方法。
发明内容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水稻富硒锌铁微生物发酵肥料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该肥料能够提供硒、铁、锌元素和作物生长所需的其它营养物质,有助于作物的生长,且提高水稻对硒、铁、锌的吸收率和转化率。
一种水稻富硒锌铁微生物发酵肥料,以重量份计,包括以下组分:
本发明水稻富硒锌铁微生物发酵肥料主要是由无机硒、锌、铁盐和动植物废料以及富含多种微生物的发酵剂堆置发酵而成,能够在施用较少硒、铁、锌的情况下,生产出达到相关标准(NY861-2004粮食(含谷物、豆类、薯类)、GB/T14609-2008粮食及制品中铅、镉、铬、汞、硒、砷、铜、锌等八种元素限量)的富硒铁锌稻米。
其中,肥料中的无机硒盐采用亚硒酸盐,优选,亚硒酸钠;无机锌盐采用硫酸锌;无机铁盐采用亚铁盐,优选,硫酸亚铁。
鸡粪是一种常规的优质有机肥,有机质含量达25.5%,还含有纯氮、磷、钾、粗蛋白和脂肪以及钙、镁、铜、铁、锌等多种微量元素。鸡粪作为肥料不可直接施用于土壤中,必须经过充分的腐熟,将存在于鸡粪中的寄生虫及虫卵以及传染性的一些病菌通过腐熟过程进行灭活。本发明所述鸡粪为新鲜粪便风干后的干粪便,其营养丰富,可为微生物的繁殖活动提供丰富的食源和能源。
菌糠(食用菌废料)是栽培食用菌后的培养料,含有丰富的蛋白质及有机物和多种矿质元素,能够提高土壤肥力,改良土壤,更能够促进水稻对硒、锌、铁的吸收。经实验发现,本发明肥料中加入菌糠后,水稻稻米中硒、锌、铁的积累量明显增加。特别是,采用二次种植菌菇后的废菌糠种植的稻米中铁的含量明显提高,这可能是因为二次种植菌菇后的废菌糠能够更好的改善土壤pH值,从而促进水稻对土壤中铁的吸收。本发明中采用的菌糠是第一次种植平菇后二次培育杏鲍菇产生的废菌糠。
菜粕,即菜籽粕,是指油菜籽榨油后的废渣,其富含粗蛋白以及粗纤维;棉粕指棉籽粕,是棉籽经过压榨后得出的面饼,其含有丰富的粗蛋白;豆粕,即大豆粕,是指大豆提取豆油后的副产品。
本发明所述的菜粕、棉粕和豆粕分别为油菜籽、棉籽或大豆榨油后的废渣经60~80℃烘干12~24h,粉碎后获得。
本发明所述的发酵剂是指复合微生物发酵剂,可采用常规市售产品。此外,经实验发现,在微生物发酵肥料中加入阔叶树落叶后,水稻产量提高,且稻米中硒的含量提高。
本发明还提供了一种制备水稻富硒锌铁微生物发酵肥料的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1)将稻壳蒸煮后,烘干、粉碎成粒径为2~3mm的稻壳粉末;
(2)再将稻壳粉末与棉粕、豆粕、菜粕、鸡粪和菌糠混合;
(3)然后加入亚硒酸盐水溶液、锌盐水溶液、亚铁盐水溶液和发酵剂稀释液,混合后,形成料堆,加水,进行堆置发酵,获得水稻富硒锌铁微生物发酵肥料。
稻壳,主要由外颖、内颖、护颖和小穗轴组成,富含纤维素、木质素、二氧化硅,其表面木质素排列整齐密实,硬度大,蜡质层厚,不易吸水,重量轻,难腐烂。所以,需要对稻壳进行预处理,才能使稻壳在堆置发酵过程中易于被微生物利用和分解。
将稻壳进行蒸煮能够使其变成质地疏松的海绵片层结构,保水性、吸水性以及通气性提高,并使其纤维素和大部分木质素低分子化,纤维素变为水溶性,利于发酵过程中微生物的利用和分解;而烘干、粉碎过程使稻壳变为粉末状,提高稻壳的吸水能力,同样利于发酵。
其中,蒸煮的温度为60~80℃,时间为5~10min;烘干的温度为50~70℃,时间为15~30min。
在堆置料堆过程中,一次堆料的重量≥1000kg,堆料的长度、宽度和高度均≥1米,选择晴天的上午进行堆料最佳,堆置场地向阳,覆盖塑料薄膜。由于堆置发酵过程中需要保证提供充足氧气,以便料堆内好氧微生物的正常活动,在料堆上间隔插入若干根空心竹竿,竹竿底端位于料堆中部,顶端高出料堆,使氧气通过竹竿进入顺利进入料堆中,防止因料堆内缺氧而使腐败梭菌和兼性厌氧菌在料堆中占优势导致堆料发臭。
随着料堆堆置时间的延长,料堆内的温度会逐渐升高,每当料堆温度升至50~55℃时(一般约48~72小时),需进行翻堆,将堆料上下里面翻拌均匀,然后重新覆盖塑料薄膜,一般翻堆3~4次后,料堆中的发酵料就已完全腐熟,可结束发酵。为了便于控制料堆温度,可在料堆中插入若干个温度计,一般一个料堆中插入3个。
待发酵的肥料原料在混合的过程中需要不断搅拌,将稻壳粉末与棉粕、豆粕、鸡粪和菌糠混合后,边搅拌边加入亚硒酸盐、锌盐、亚铁盐和发酵剂稀释液;之后,还可再加入10~15份的阔叶树落叶。阔叶树落叶为阔叶树秋季时节掉落的枯叶,本发明采用的阔叶树主要是白桦、梧桐和柳树。将上述阔叶树的落叶加入到待发酵的料堆中得到的肥料可显著提高水稻稻米中锌的含量。
亚硒酸盐、锌盐以及亚铁盐均需在水中充分溶解后,才能与其他原料进行混合,以提高植物对亚硒酸盐的吸收,所以,上述肥料制备方法中采亚硒酸盐水溶液、锌盐水溶液和亚铁盐水溶液。
所述的发酵剂稀释液为液态发酵剂经清水稀释后得到的稀释液,其中液态发酵剂与水的体积比为1∶100。
步骤(3)中,形成料堆后,还需要加入一定量的水,保证微生物发酵环境的湿度,但加入的水分不宜过高,作为优选,以料堆质量为1t计,所述水的添加量为400~500kg,确保料堆的含水量保持在55~65%,即用手握紧发酵原料时,手指缝间有水渗出而水不下滴为宜。
当料堆温度开始明显降低,物料疏松,原发酵开始前的臭味,且稍有氨味,堆内不满白色菌丝时,表明发酵完成。该发酵后的物料(即肥料)可直接施用于水稻田中。作为优选,在水稻抽穗期施加所述的水稻富硒锌铁微生物发酵肥料,施用量为100~200kg/亩。将该肥料在抽穗期进行追肥施用,不仅可以减少肥料施用量,而且还可以使肥料中的硒、锌、铁元素被水稻充分吸收并转运至籽粒中,提高水稻对硒、铁、锌的吸收率和转化率;此外,肥料中未被充分吸收的营养会继续储存在土壤中,为下一季水稻的种植提供养分,减少了下一季水稻栽培过程中基肥的施用量。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1)本发明提供的水稻富硒锌铁微生物发酵肥料将无机硒、锌、铁盐与动植物废料以及富含多种微生物的发酵剂结合,进行堆置发酵,促进水稻的生长,显著提高了水稻的产量以及稻米中硒、锌、铁元素的含量;
(2)本发明水稻富硒锌铁微生物发酵肥料的组分中包含鸡粪、稻壳、菌糠和粕肥等有机肥料,该有机肥料除了含有生化黄腐酸、氨基酸等活性有机物质外,还含有堆肥过程中微生物分泌的如IAA等有利于作物生长的生理活性物质,这些有机物料可以刺激作物的根系发育和植株生长,为土壤提供更大的缓冲能力,有机肥中的生化黄腐酸、氨基酸有利于减缓亚铁的氧化,提高硒、锌、铁的生物有效性和水稻对硒、铁、锌的利用率。
具体实施方式
栽培管理:采用育苗移栽的方法进行水稻栽培,水稻栽培期间提供充足水分;下列实施例中未详细说明的栽培管理、病虫害防治措施均采用常规措施即可;移栽时采用的常规复合肥为金正大缓控释复合肥,产自山东沃地丰生物肥料有限公司;肥料中采用的发酵剂为常规市售的微生物发酵剂或者粪便分解剂;下列实施例采用的是购自农富康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的农富康粪便分解剂。
水稻成熟后,进行测产和大米中硒、锌、铁含量的测定;具体方法如下:
1、测产方法:按照对角线取样法取5个样点,每样点量取21行,测量行距;每行量取21株,测定株距,计算每平方米穴数;顺序选取20穴,计算每穴穗数,推算亩有效穗数;取2~3穴调查穗粒数、结实率。千粒重按该品种前3年平均值或区试千粒重计算。产量计算方法:理论产量(公斤)=亩有效穗(穗)×穗粒数(粒)×结实率(%)×千粒重(克)×10-6×85%。
2、大米中硒、锌、铁含量的测定方法:依据GB 5009.93-2010《食品中硒的测定》及GB/T14609-2008《粮油检验谷物及其制品中铜、铁、锰、锌、钙、镁的测定火焰原子吸收光谱法》。
实施例1
本实施例提供的水稻富硒锌铁微生物发酵肥料,以重量份计,具体组分及用量比例为:亚硒酸钠0.0005份;硫酸锌0.2份;硫酸亚铁0.35份;稻壳40份;鸡粪48份;菌糠23份;菜粕3份;棉粕5.4份;豆粕3份;发酵剂0.05份。
本实施例中,实验地点为安徽省巢湖市坝镇;测定实验田块的土壤肥力中等,即:土壤pH=6.8,土壤有机质13.7%,水解氮87毫克/千克,速效磷18毫克/千克,速效钾91毫克/千克;供试水稻品种为中熟晚粳稻嘉花1号。
上述水稻富硒锌铁微生物发酵肥料的制备方法为:
(1)将稻壳70℃蒸煮6min后,70℃烘干15min,粉碎成粒径为2mm的稻壳粉末;
(2)再将稻壳粉末与棉粕、豆粕、菜粕、鸡粪和菌糠混合;
(3)然后加入亚硒酸钠水溶液、硫酸锌水溶液、硫酸亚铁水溶液和发酵剂稀释液,混合后,形成料堆,向1t料堆中加入400kg的水,进行堆置发酵,获得水稻富硒锌铁微生物发酵肥料。
所述鸡粪为新鲜鸡粪便风干35h后的干粪便;所述菌糠为第一次种植平菇,再用于栽培杏鲍菇后产生的废菌糠;所述的棉粕、豆粕和菜粕分别为棉籽、大豆、油菜籽榨油后的废渣经70℃烘干18h,粉碎后获得;所述亚硒酸钠水溶液、硫酸锌水溶液和硫酸亚铁水溶液为亚硒酸钠、硫酸锌和硫酸亚铁经清水充分溶解和稀释后获得。上述发酵剂稀释液为液态发酵剂经清水稀释后得到的稀释液,其中液态发酵剂与水的体积比为1∶100。
在堆置料堆过程中,堆料的重量为1560kg,堆料的长度、宽度和高度均为1.3~1.4米,选择晴天的上午进行堆料,堆置场地向阳,覆盖塑料薄膜。在料堆上间隔插入若干根空心竹竿,竹竿底端位于料堆中部,顶端高出料堆,使氧气通过竹竿进入顺利进入料堆中,防止因料堆内缺氧而使腐败梭菌和兼性厌氧菌在料堆中占优势导致堆料发臭。
50小时后,料堆温度升至50~55℃之间,进行翻堆,将堆料上下里面翻拌均匀,然后重新覆盖塑料薄膜,重复翻堆4次后,料堆温度开始明显降低,物料疏松,原发酵开始前的臭味,且稍有氨味,堆内不满白色菌丝时,表明发酵完成。
将上述发酵完成的肥料于水稻进入抽穗期时进行施用,用量为100kg/亩;此外,在水稻移栽时施用常规复合肥(金正大缓控释复合肥)47.6kg/亩。
对照:以水稻移栽时施用常规复合肥、抽穗期不施用本发明富硒锌铁微生物发酵肥料的试验田作为对照,但其余栽培管理方法相同。
上述试验的具体结果如下:
经检测,施用富硒锌铁微生物发酵肥料的水稻,每千克大米总硒含量为0.18毫克~0.27毫克,平均为0.23毫克,达到富硒水稻标准;每千克大米锌含量为36.21毫克~45.87毫克,平均为38.95毫克;每千克大米铁含量为59.43毫克~79.05毫克,平均为66.27毫克。
实施例2
本实施例中下列内容与实施例1不完全相同外,其余内容完全一致。
本实施例提供的水稻富硒锌铁微生物发酵肥料,以重量份计,具体组分及用量比例为:亚硒酸钠0.0007份;硫酸锌0.3份;硫酸亚铁0.5份;稻壳43份;鸡粪44份;菌糠30份;菜粕3.2份;棉粕4.4份;豆粕3.5份;发酵剂0.1份。
将上述发酵完成的肥料于水稻进入抽穗期时进行施用,用量为200kg/亩;此外,在水稻移栽时施用常规复合肥金正大缓控释复合肥47.6kg/亩。
对照:以水稻移栽时施用常规复合肥、抽穗期不施用本发明富硒锌铁微生物发酵肥料的试验田作为对照,但其余栽培管理方法相同。
上述试验的具体结果如下:
经检测,每千克大米总硒含量为0.22毫克~0.30毫克,平均为0.27毫克,达到富硒水稻标准;每千克大米锌含量在38.75毫克~48.33毫克,平均为45.15毫克;每千克大米铁含量在65.81毫克~88.29毫克,平均为72.64毫克。
实施例3
本实施例中下列内容与实施例1不完全相同外,其余内容完全一致。
本实施例提供的水稻富硒锌铁微生物发酵肥料,以重量份计,具体组分及用量比例为:亚硒酸钠0.001份;硫酸锌0.3份;硫酸亚铁0.35份;稻壳30份;鸡粪50份;菌糠30份;菜粕2.5份;棉粕6份;豆粕3.5份;发酵剂0.1份。
将上述发酵完成的肥料于水稻进入抽穗期时进行时施用,用量为200kg/亩;此外,在水稻移栽时施用常规复合肥金正大缓控释复合肥47.6kg/亩。
对照:以水稻移栽时施用常规复合肥、抽穗期不施用本发明富硒锌铁微生物发酵肥料的试验田作为对照,但其余栽培管理方法相同。
上述试验的具体结果如下:
由实施例1~3可以看出,本发明水稻富硒锌铁微生物发酵肥料上述组分的最佳用量比例为:亚硒酸钠0.001份;硫酸锌0.3份;硫酸亚铁0.35份;稻壳30份;鸡粪50份;菌糠30份;菜粕2.5份;棉粕6份;豆粕3.5份;发酵剂0.1份。
实施例4~8
实施例4:本实施例除了缺少实施例3中水稻富硒锌铁微生物发酵肥料原料组分中的菌糠外,其余内容与实施例3相同。
实施例5:本实施例除了缺少实施例3中水稻富硒锌铁微生物发酵肥料原料组分中的稻壳外,其余内容与实施例3相同。
实施例6:本实施例除了缺少实施例3中水稻富硒锌铁微生物发酵肥料原料组分中的稻壳、菌糠外,其余内容与实施例3相同。
实施例7:本实施例除了缺少实施例3中水稻富硒锌铁微生物发酵肥料原料组分中的稻壳、菜粕、菌糠外,其余内容与实施例3相同。
实施例8:本实施例除了将实施例3中水稻富硒锌铁微生物发酵肥料原料组分中的菌糠更换为仅一次种植平菇后的菌糠外,其余内容与实施例3相同。
上述实施例中的对照田与实施例3相同,故对照的产量、硒、锌和铁的含量与实施例3相同。
上述试验的具体结果如下:
实施例9
本实施例除了下列内容与实施例1不同外,其余与实施例1相同。
水稻富硒锌铁微生物发酵肥料的制备方法为:
(1)将稻壳粉末与棉粕、豆粕、菜粕、鸡粪和菌糠混合;
(2)然后加入亚硒酸钠水溶液、硫酸锌水溶液、硫酸亚铁水溶液和发酵剂稀释液,混合后,形成料堆,向1t料堆中加入400kg的水,进行堆置发酵,获得水稻富硒锌铁微生物发酵肥料。
具体结果如下:
实施例10
本实施例除了下列内容与实施例1不同外,其余与实施例1相同。
本实施例在实施例1所述的水稻富硒锌铁微生物发酵肥料的基础上增加了一个组分,即12份的阔叶树落叶,其余组分和用量不变。
上述水稻富硒锌铁微生物发酵肥料的制备方法为:
(1)将稻壳70℃蒸煮6min后,70℃烘干15min,粉碎成粒径为2mm的稻壳粉末;
(2)再将稻壳粉末与棉粕、豆粕、菜粕、鸡粪和菌糠混合;
(3)然后加入亚硒酸钠水溶液、硫酸锌水溶液、硫酸亚铁水溶液和发酵剂稀释液,混合后,再加入阔叶树落叶,形成料堆,加水,进行堆置发酵,获得水稻富硒锌铁微生物发酵肥料。
具体结果如下:
实施例11
本实施例提供的水稻富硒锌铁微生物发酵肥料,以重量份计,具体组分及用量比例为:亚硒酸钠0.0005份;硫酸锌0.2份;硫酸亚铁0.35份;稻壳40份;鸡粪48份;菌糠23份;菜粕3份;棉粕5.4份;豆粕3份;发酵剂0.05份。
本实施例中,实验地点为安徽省无为县严桥镇;测定实验田块的土壤肥力中等,即:土壤pH=6.9,土壤有机质12.9%,水解氮82毫克/千克,速效磷20毫克/千克,速效钾85毫克/千克;供试水稻品种为晚籼天龙香103。
上述水稻富硒锌铁微生物发酵肥料的制备方法以及施用方法都与实施例1相同。
对照组:设置3个对照,分别为:
对照1:亚硒酸钠0.0005份;稻壳40份;鸡粪48份;菌糠23份;菜粕3份;棉粕5.4份;豆粕3份;发酵剂0.05份;
对照2:硫酸锌0.2份;稻壳40份;鸡粪48份;菌糠23份;菜粕3份;棉粕5.4份;豆粕3份;发酵剂0.05份;
对照3:硫酸亚铁0.35份;稻壳40份;鸡粪48份;菌糠23份;菜粕3份;棉粕5.4份;豆粕3份;发酵剂0.05份。
具体结果如下:
与实施例11相比,对照1中仅施用亚硒酸钠而不施用硫酸锌和硫酸亚铁,水稻产量更低,而且稻米中硒含量也低于实施例11中的稻米;同样,对照2和对照3的产量也更低,稻米中锌或铁的含量也低于实施例11中的稻米;说明,同时添加亚硒酸钠、硫酸锌和硫酸亚铁不仅可以提高产量而且可以稻米中硒、锌、铁的吸收得到相互促进。
对比例1
本对比例中,实验地点为安徽省巢湖市坝镇;测定实验田块的土壤肥力中等,即:土壤pH=6.8,土壤有机质13.7%,水解氮87毫克/千克,速效磷18毫克/千克,速效钾91毫克/千克;供试水稻品种为中熟晚粳稻嘉花1号。
水稻栽培期间,水稻移栽和抽穗期时施用常规复合肥(金正大缓控释复合肥,山东沃地丰生物肥料有限公司);移栽时的用量为47.6kg/亩;抽穗期时的用量为200kg/亩。
具体结果如下:

Claims (1)

1.一种水稻富硒锌铁微生物发酵肥料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
(1)将稻壳蒸煮后,烘干、粉碎成粒径为2~3mm的稻壳粉末;
其中,蒸煮的温度为60~80℃,时间为5~10min;烘干的温度为50~70℃,时间为15~30min;
(2)再将稻壳粉末与棉粕、豆粕、菜粕、鸡粪和菌糠混合;
(3)然后加入亚硒酸钠水溶液、硫酸锌水溶液、硫酸亚铁水溶液和发酵剂稀释液,混合后,加入阔叶树落叶,形成料堆,加水,进行堆置发酵,获得水稻富硒锌铁微生物发酵肥料;
在堆置料堆过程中,一次堆料的重量≥1000kg,堆料的长度、宽度和高度均≥1米;在料堆上间隔插入若干根空心竹竿,竹竿底端位于料堆中部,顶端高出料堆;当料堆温度升至50~55℃时,进行翻堆,将堆料上下里面翻拌均匀,然后重新覆盖塑料薄膜,翻堆3~4次后,料堆中的发酵料完全腐熟;以料堆质量为1t计,所述水的添加量为400~500kg;
所述水稻富硒锌铁微生物发酵肥料,以重量份计,其组分用量为:
所述菌糠是第一次种植平菇后二次培育杏鲍菇产生的废菌糠。
CN201510205733.3A 2015-04-27 2015-04-27 一种水稻富硒锌铁微生物发酵肥料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4860734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510205733.3A CN104860734B (zh) 2015-04-27 2015-04-27 一种水稻富硒锌铁微生物发酵肥料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510205733.3A CN104860734B (zh) 2015-04-27 2015-04-27 一种水稻富硒锌铁微生物发酵肥料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4860734A CN104860734A (zh) 2015-08-26
CN104860734B true CN104860734B (zh) 2017-12-01

Family

ID=5390697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510205733.3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4860734B (zh) 2015-04-27 2015-04-27 一种水稻富硒锌铁微生物发酵肥料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04860734B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8967442A (zh) * 2018-07-24 2018-12-11 广东省生态环境技术研究所 一种抑制水稻镉砷积累的亚铁改性硒溶胶及其制备方法与应用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5348014A (zh) * 2015-12-09 2016-02-24 湖南宏硕生物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降低水稻镉含量的肥料
CN105924240A (zh) * 2016-05-14 2016-09-07 安徽新天地生物肥业有限公司 一种富锌水稻叶面肥
CN112266287A (zh) * 2020-10-29 2021-01-26 辽东学院 一种水稻专用微生物发酵肥及其制备方法
CN113860959A (zh) * 2021-09-28 2021-12-31 春润农业生物科技(盘锦)有限公司 一种富硒水稻干细胞生长促进剂的制作方法

Family Cites Familie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2003291A (ja) * 2000-06-19 2002-01-09 Mi Tec:Kk 堆肥混合肥料及び穀類
CN101225006A (zh) * 2008-01-29 2008-07-23 南京农业大学 一种富锌铁硒生物肥料的制备方法及其用法
CN102503673B (zh) * 2011-10-25 2014-01-22 惠州市海纳粮油食品有限公司 一种富硒铁锌有机无机肥料及其施用方法
CN103891568B (zh) * 2014-04-01 2015-11-18 安徽省富硒香生物食品集团有限公司 一种富有机态硒锌铁营养稻米的生产方法
CN104311174A (zh) * 2014-10-21 2015-01-28 安徽省富硒香生物食品集团有限公司 一种复合微生物发酵有机肥及其制备方法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8967442A (zh) * 2018-07-24 2018-12-11 广东省生态环境技术研究所 一种抑制水稻镉砷积累的亚铁改性硒溶胶及其制备方法与应用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4860734A (zh) 2015-08-26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1333129B (zh) 高效沼肥
CN101225007B (zh) 水产养殖专用生物渔肥及制备方法
CN103910548B (zh) 一种生物复合肥水剂及其生产方法
CN1184169C (zh) 生物有机肥及其制造方法
CN1331825C (zh) 秸秆生物有机肥及其生产方法
CN103588583B (zh) 一种茶树专用生物有机肥及其制备及应用方法
CN102687649B (zh) 一种绿色富硒营养水稻的种植方法
CN101602623A (zh) 一种微生物有机肥和复混肥及其制作方法
CN106386163A (zh) 利用农作物秸秆种植食用菌的方法
CN102249764A (zh) 一种制造微生物复混肥的方法
CN102503643B (zh) 金银花专用肥料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方法
CN104788237B (zh) 一种小麦富硒锌铁微生物发酵肥料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
CN102617238A (zh) 一种烟草活性生物有机无机专用肥及其制备方法
CN105085120A (zh) 一种适用于茶树种植的有机专用肥料
CN104844313A (zh) 一种富硒樱桃番茄专用生物有机肥的制备方法
CN105613160A (zh) 一种富硒高产水稻的栽培方法
CN104860734B (zh) 一种水稻富硒锌铁微生物发酵肥料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
CN101875576A (zh) 一种超能复合肥及其制造方法
CN109479671A (zh) 一种提高半夏组培苗成活率的驯化栽培基质及其制备方法
CN102807409A (zh) 绿色固态全效复合肥及其制备方法
CN105175047A (zh) 一种有机-无机生物复混肥料
CN107141120A (zh) 一种生物有机专用复肥及其制备方法
CN107892635A (zh) 一种土壤扩蓄增容有机肥及其制备方法
CN107473870A (zh) 一种水蜜桃专用套餐肥及其制备方法
CN107814598A (zh) 一种沼渣肥及其制备方法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EXSB Decision made by sipo to initiate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B02 Change of applicant information

Address after: 238056 Anhui city of Chaohu Province town

Applicant after: ANHUI FU XI XIANG BIOLOGICAL FOOD CO., LTD.

Address before: 238056 Anhui city of Chaohu Province town

Applicant before: ANHUI FUXIXIANG BIOLOGICAL FOOD GROUP CO., LTD.

COR Change of bibliographic data
CB03 Change of inventor or designer information

Inventor after: Xiang Min

Inventor after: Xu Zhenguo

Inventor after: Lin Sheng

Inventor after: Liu Fei

Inventor after: Ye Zhenhui

Inventor after: Wang Dan

Inventor after: Zhu Jianping

Inventor after: Huang Hechun

Inventor before: Xiang Min

Inventor before: Wang Dan

Inventor before: Lin Sheng

Inventor before: Zhu Jianping

Inventor before: Huang Hechun

COR Change of bibliographic data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71201

Termination date: 201904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