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4800520A - 治疗心、小肠病症的红色中药包 - Google Patents

治疗心、小肠病症的红色中药包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4800520A
CN104800520A CN201510182783.4A CN201510182783A CN104800520A CN 104800520 A CN104800520 A CN 104800520A CN 201510182783 A CN201510182783 A CN 201510182783A CN 104800520 A CN104800520 A CN 104800520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parts
moxibustion
medicated bag
rhizoma
treatmen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510182783.4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刘瑜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Individual
Original Assignee
Individual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Individual filed Critical Individual
Priority to CN201510182783.4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04800520A/zh
Publication of CN104800520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4800520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Landscapes

  • Medicines Containing Plant Substance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治疗心、小肠病症的红色中药包,由以下重量份数的中药组成:艾绒100份、龙胆草15-20份、栀子15-30份、戎盐(炒黄)15-20份、苦参10-25份、薤白20-25份、升麻10-25份、豆豉20-25份、栝楼10-30份、太子参6-10份、石菖蒲6-30份、法半夏6-15份。可用于治疗心实和心虚所引起的各种疾病。该中药包在治疗疾病时需置于中药生物物理灸疗仪中灸疗膀胱经心俞穴、腹部中脘穴、关元穴或巨阙穴穴位,疗效显著,并且克服了普通艾灸疗法燃烧不充分、掉火、掉灰、烟大、味道刺激等缺点。

Description

治疗心、小肠病症的红色中药包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中医药技术领域,具体涉及治疗心、小肠病症的红色中药包及其制备方法和使用方法。
背景技术
中药灸是祖国医学的重要疗法之一,是药物和物理的复合作用。大量临床结果显示,中药灸可以明显改善患者临床症状,并且增强患者的免疫功能。《灵枢·官能》曰:“阴阳皆虚,火自当之;经陷下者,火则当之;结络坚紧,火所治之”,唐代王焘在其《外台秘要·中风及诸风方》中倍加注意灸疗的应用,提出中药灸为“医之大术,宜深体之,要中之要,无过此术”。由此可见,灸法在当时治疗手段中的重要地位,且应用的范围很广,有些疾病用针刺或中药治疗效果不佳时,可以使用中药灸法。
中药灸历史久远,其中艾灸仍是现今常用的一种中药灸疗的方法。目前市面上比较常见的艾制品包括艾条、艾绒、艾粒、粉棒、自贴类等,艾条在使用时可选用手持、艾灸盒、随身灸等多种方式。无论选用哪种形态的艾制品在使用时都存在如下缺点:
1、燃烧不充分、药性不均匀;
2、燃烧速度缓慢,火力不能直透经络,无法起到治疗作用;
3、燃烧时会产生大量烟雾,对人体造成危害;
4、艾草燃烧的气味刺鼻,使用者常出现恶心等不适症状,灸疗结束后艾草的气味会长时间残留;
5、手持法进行艾灸时操作者需不断移动艾条,非常辛苦,且容易掉火、掉灰,造成烫伤;
6、使用艾灸盒进行艾灸时,距离不能灵活调整,距离太近易出现烫伤,距离太远疗效差甚至没有疗效;
7、使用随身灸进行艾灸时,由于燃烧的热量和药物的不能直接传到穴位,需要使用者有足够的耐心,投入更长的时间,才能收到灸疗的效果。
传统艾灸多以清艾条为主,用以温驱寒驱湿。以单味药取药性,未成药方。以单味不成方,不能多方面治疗。艾灸也有药艾,常因为了方便储存、防潮,药艾当中多有硫磺的配伍,百姓不知,硫磺遇火,则转换成砒霜,此为大毒,应引以为戒。传统艾灸疗法直接在皮肤上灸治容易灼伤患者,造成发疱、化脓,留下疤痕,受灸者往往苦不堪言。其次施灸时费时费力,烟熏火燎的施治环境也很差。
因此,传统艾灸疗法虽然疗效神奇,但是现代很多人不太愿意接受,从治疗的专业角度讲,艾灸有一些难以克服的缺点,从而影响了艾灸的推广使用,治疗范围和治疗效果。尤其是妇女、儿童,甚至某些专业医疗机构也很少使用。另外艾灸的缺点如下:
1、易补不易泻
艾灸发出的能量非常适合人体吸收,所以补充阳气,疏通经络是非常适合。但是患者的病情千变万化。内经曰:盛则泻之,虚则补之。艾灸补的方法简单,泻起来就比较费劲,需要的火力较强,对患者的刺激较大,一般需要在穴位的相关位置烫出水泡,留下瘢痕。这个对于治疗部位是有一定限制的,如脸部,手臂等等,不太可能施行。即使是背部,腿部,患者的抵触情绪也比较大,而且,对患者的耐受力也有一定的要求。
2、无法完全按时施治
人体的气血运行有固定的规律,一个昼夜,营气在体内循行五十周,而卫气行阳二十五度,阴二十五度。十二个时辰,五脏六腑各有所主。艾灸作为调节人体气血的手段,治疗时机的选择是非常重要的。
一般来说,按照子午流注法,在某个脏器所主的时间段内对这个脏器进行治疗,效果最好。例如,肺的时段是夜间凌晨三点到五点。但是在这个时段进行治疗,确实施行起来比较困难。但是艾灸的另外一个要求是饥时,饱时不能进行治疗。
3、调节阴阳,程度不一
艾灸对于补充阳气的效果非常显著,但是,如果遇到血虚的病人,虽然也可以灸血海穴来生血,但是效果和补充阳气的效果相比,差距还是非常明显的。以痛经为例,虽然患者开始时的主要矛盾是经络不通,但是,实质原因很多都是气血双亏。采用艾灸治疗,止痛的效果显著,但是治本的效果就差很多了。患者需要经常性的治疗。
4、入门容易,精通困难
对于病症简单,治疗阶段较少的病症来说,艾灸的治疗比较容易掌握。因为需要进行治疗的穴位相对较少,也不会发生太大的变化,最常见的只是顺序上的一些变化。对于比较复杂的病症来讲,需要多个阶段的治疗,每个阶段的侧重点各有不同,需要具有丰富经验的中医师治定方案,方案中会分为多个阶段,每个阶段的治疗穴位不同,是否达到本阶段的治疗效果也需要专业人士来把握。入门者虽然可以全程自行操作,但还是无法独立完成复杂的治疗过程。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治疗心、小肠病症的红色中药包,该中药包外用灸疗可治疗心虚及心实引起的各种心病,疗效显著,使用方便,没有任何毒副作用。
为了实现本发明所述目的,发明人提供了以下技术方案。
治疗心、小肠病症的红色中药包,由以下重量份数的中药组成:艾绒100份、龙胆草15-20份、栀子15-30份、戎盐(炒黄)15-20份、苦参10-25份、薤白20-25份、升麻10-25份、豆豉20-25份、栝楼10-30份、太子参6-10份、石菖蒲6-30份、法半夏6-15份。
所述的中药包按重量份数组成为:艾绒100份、龙胆草15份、栀子15份、戎盐(炒黄)15份、苦参10份、薤白20份、升麻10份、豆豉25份、栝楼30份、太子参10份、石菖蒲30份、法半夏15份。
所述的中药包按重量份数组成为:艾绒100份、龙胆草20份、栀子30份、戎盐(炒黄)20份、苦参25份、薤白25份、升麻25份、豆豉20份、栝楼10份、太子参6份、石菖蒲6份、法半夏6份。
所述的中药包按重量份数组成为:艾绒100份、龙胆草16份、栀子20份、戎盐(炒黄)17份、苦参15份、薤白22份、升麻15份、豆豉24份、栝楼25份、太子参9份、石菖蒲25份、法半夏12份。
所述的中药包按重量份数组成为:艾绒100份、龙胆草18份、栀子25份、戎盐(炒黄)18份、苦参20份、薤白23份、升麻20份、豆豉23份、栝楼15份、太子参8份、石菖蒲18份、法半夏10份。
本发明还涉及治疗心、小肠病症的红色中药包的制备方法,包括以下操作步骤:
a、将所述中药包打成细粉,药物侵泡用淘米水湿润混合发酵5-7天;
b、放于阴凉处自然风干,经工艺蒸压成型。
本发明还涉及治疗心、小肠病症的红色中药包的使用方法,一日一次,一次180克,置于中药生物物理灸疗仪中灸疗膀胱经心俞穴、腹部中脘穴、关元穴或巨阙穴穴位,男人连续灸疗8天为一疗程,女人连续灸疗7天为一疗程。
中医认为,心虚则悲不已,实则笑不休。心病者,心胸内痛,胁下支满,膺背肩胛间痛,两臂内痛。虚则胸腹胁下与腰相引而痛。取其经手少阴、太阳及舌下血者,其变刺郄中血者。邪在心,则病心中痛,善悲,是眩仆,视有余不足而调之。经云:诸邪在心者,皆心胞代受,故证如是。
相比市场上其他同类疗法,本发明的区别在于,药包是药物和物理的复合作用,属于中医外治疗法,利用中医经络的原理,通过经络的传导,以养生美容、温通经脉、调和气血、协调阴阳、扶正祛邪,达到治疗疾病。不但可以改善血管的状态和功能,而且可以直接改善心脏功能,保护心脏,使心脏恢复健康状态,从而根治心脏于小肠的疾病,而其他药物绝大部分都是针对血管的,对心脏没有任何的治疗作用,所以这也成为患者终身服药的必然结果,支架和搭桥手术也是如此。因为心、小肠是是内部存在病变,而并非完全是血管病变。
本发明所述中药包对膀胱经心俞穴、腹部中脘穴、关元穴或巨阙穴穴位进行灸疗,可治疗心虚和心实所引起的各种心病,如乳汁不足、小儿打嗝儿、溢奶、头后部痛、眼睛胀痛、耳鸣、手心发热、手心出汗、腮线炎等热症以及流黄涕的那种慢性鼻炎、鼻窦炎、耳疾、各种汗症、咽痛、腰痛、脊椎痛、腰扭伤、坐骨神经痛、爱落枕、癫痫引起的抽搐、祛身体湿热、治疗糖尿病、便秘、降血压、治头晕、以及头肿、头胀、头痛、目眩、三叉神经痛、高血压、老年痴呆、头昏眼花、耳聋、腰酸腿痛、癫狂、惊恐、手麻、颈椎压迫症、手不能握物、攥东西没劲儿、记性不好、扁平疣、脂肪瘤、耳鸣、耳聋、牙龈肿痛、牙龈总流血、咳嗽、哮喘、支气管炎、肩周炎、双向调节血压、明目聪耳、耳聋、耳鸣、消梅核气、美容、精神错乱、癫痫病、抑郁症等。
另外还可治抑郁、心里紧张、经常咽干、烦渴、心火比较旺、淋巴结核、上肢不遂、心律不齐、肩臂不举衣难穿、头痛肋痛、降火补肾、夜里比较热燥、出汗、心痛、心脏疼痛、手臂麻、手颤、手痉挛、失眠、两肋痛、牙龈老肿痛、心烦上火、耳朵老响、起急、心里老恐惧、爱悲伤、忧虑、癫痫、癔病、还有精神分裂、抑郁症或者房颤、早搏、心动过速、心脏瓣膜疾病、老爱后悔、四肢沉重、热症脸肿、急性病发作、盗汗、恐惧、忧虑、悲伤、受惊、冠心病、心绞痛、高血压、心源性的哮喘、失眠、受惊后失眠(就是受到惊吓以后,老想睡觉,恐惧了)、癫痫、腕关节炎、饥不欲食、头痛眩晕、先天心脏不好、头颈痛、还有脑部充血所引起的眼睛红赤、眼睛痛、鼻黏膜充血、以及手脚老爱热、睡觉的时候总蹬被子、心痛、心悸、惊恐、小便不利、尿失禁、梅核气(像老有痰似的堵在嗓子这块)、心火大、特别爱烦躁、老想喝点凉的东西等症。治疗效果显著。
本发明所述中药包的使用方法是在继承传统灸法的基础上,结合中药理论而创立的一种新的灸疗法。它将灸法与药物相结合,既发挥了灸疗与药物的双重作用,又使灸法的温热作用与药物的药理作用相得益彰,灸疗增强了药物的渗透与吸收,药物增强了灸疗的经络传感作用。同时通过药物的温凉寒热之性,弥补了灸疗偏于温热的不足,扩大了灸疗的治疗面积,彻底解决了人们认穴不准、疗效不佳的问题。该方法具有火足力雄、安全无毒、疗程短、疗效快的特点。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具体实施例对本发明所述内容做进一步详细的说明。
实施例1
艾绒100份、龙胆草15份、栀子15份、戎盐(炒黄)15份、苦参10份、薤白20份、升麻10份、豆豉25份、栝楼30份、太子参10份、石菖蒲30份、法半夏15份。
实施例2
艾绒100份、龙胆草20份、栀子30份、戎盐(炒黄)20份、苦参25份、薤白25份、升麻25份、豆豉20份、栝楼10份、太子参6份、石菖蒲6份、法半夏6份。
实施例3
艾绒100份、龙胆草16份、栀子20份、戎盐(炒黄)17份、苦参15份、薤白22份、升麻15份、豆豉24份、栝楼25份、太子参9份、石菖蒲25份、法半夏12份。
实施例4
艾绒100份、龙胆草18份、栀子25份、戎盐(炒黄)18份、苦参20份、薤白23份、升麻20份、豆豉23份、栝楼15份、太子参8份、石菖蒲18份、法半夏10份。
使用时,将制成的药包放入中药生物理疗仪的导入器内,闭合导入器,用明火引燃药包中的引燃剂,药包在发生器内燃烧3分钟后即可开始为患者治疗。治疗心虚或心实引起的症状,对膀胱经心俞穴、腹部中脘穴、关元穴或巨阙穴穴位进行灸疗,直至药包内所有药物燃烧完。每日一次,一次一包,男人连续灸疗8天为一疗程,女人连续灸疗7天为一疗程,一疗程完成后停用10天方可继续进行第二疗程的治疗。如此重复,直至患者症状消失。
本发明的中药包在具体制备时:
一、品质规格
理疗仪专用五行理疗养生药包-使用治疗心、小肠病症中药外用混合物(药包)其五行属相为;土,药包颜色为红色的药包,形状为碟形,直径15cm,高5.5cm,单个重约180克,外形松紧适度。
二、蒸压技术
按下式计算出每次的称量:
称药重量=成品标准重量×成品标准干度
原料实际干度(1-加工损耗率)
例如:成品标准重量为180g,标准干度为91%,半成品干度为88%,加工损耗率为1%,则称药重量为182.18g。
每次称量后,倒入底部有许多小孔的圆形蒸药筒内,通过蒸汽,蒸120s到药包及湿变软,含水量增加3%时为好。
蒸药太久,草药会水过多,造成中药黄熟,药性降低,引起霉变。如蒸时太短,蒸汽不足,草药不易变软,成型较为困难,即容易产生脱层现象。
蒸汽透过草药既便于压制成型,又可促进草药中糖类、多酚类化合物及色素的转化。
三、揉袋施压:
将蒸好的草药,倒入圆底小布袋,左手捏紧袋口,右手拿草药,在作业台上轻轻揉转几下,将口袋置于草药团中央,袋底朝上,然后放入碟形钢模上,加压成形,最后在药包反面中心凹部嵌入瞬间引燃剂。
四、瞬间引燃剂:
瞬间引燃剂配方:
氯酸钾8克,二氧化锰2.5克,硫磺2克,溶剂、胶水各1克,水0.5克,将各种不同原料按一定比例配制好后,用140-180目的尼龙筛反复筛多次,越均匀越好。(如不均匀影响燃烧效果)再用胶水和水的比例混合筛好的原料中拌成糊状,倒入事先准备好的模具中凉干、晒干均可。
现在,我们药包压制,从称量、蒸药、冷却定型到包装都实现了自动化。
理疗仪专用五行理疗养生药包-土型黄色脾胃药包,经临床应用验证,其疗效显著可靠,药性平和,未出现毒副作用,有效率98%。
本发明所述中药包治疗心小肠疾病案例报告
【病例介绍】第一组
1、高血压
高血压是指体循环动脉血压高于正常。本病的发病机理尚未完全清楚,可能高级神经中枢功能失调在发病中占主导地位,而肾脏、内分泌系统、电解质等则参与了发病的过程。判断高血压以舒张压(低压)为主要依据。一般认为,连续两天测得舒张压在13.3kPa(100mmHg)以上者,可确定为高血压(要排除是其他疾病引起的症状性高血压)。正常人的收缩压随军年龄而增高,40岁以下,收缩压不超过18.7kPa(140mmHg),以后年龄每增长10岁,收缩压可增高1.33kPa(10mmHg)。
高血压典型病例介绍例1:
姚××,男性,浙江诸暨人广西区五建项目经理。
(1)病史及症状:2012年7月就诊自述:患高血压已5年,1年前血压一般为24.0~20.0/16.0~12.7kPa(180~150/120~95mmHg),屡治不效,今年经治疗,血压近来稳定在20.0/13.3kPa(150/100mmHg),但仍然头晕、头痛、从早晨持续到晚间,看文件,写材料则加重,食欲不振,失眠,每天平均只能睡5个小时。
(2)治疗:经中药物理灸疗仪专用五行理疗养生药包;火型;药包颜色为红色,入(心型)(小肠)经的中药物理灸疗仪专用五行理疗养生药包治疗,3天后,血压降至17.3/12.0kPa(130/90mmHg),食欲大增,每日能睡6小时,头晕、痛减轻。
灸至7天后,血压下降至16.0/10.7kPa(120/80mmHg),头痛又有减轻,头晕止,每日睡眠9个小时,体重经未灸时增加4千克;灸至一疗程,血压降至14.7/9.33kPa(110/70mmHg),诸症皆愈。次年接患者来电,知其病未复发。
例2:邢××,男性,61岁,住广西玉林市。2013年12月9日初诊。
(1)病史及症状:5年前患高血压,彼时血压最高达30.7/18.7kPa(230/140mmHg);4个月前测血压为22.0/16.0kPa(165/120mmHg).现症:头晕,失眠,乏力,畏冷食,左胁疼,矢气多,大便时干时溏。检查:身柱及四肢内外侧穴有压痛,胃脘及脐周触之硬,有触痛。
(2)治疗:授予灸法,由玉林弟子,黄××施灸,先治肠胃积滞:每日到店里治疗。一疗程后,大便已正常,左胁已不痛,腹部无不舒,食欲增,身上长劲,原先去某处办事,途中要歇息3次,现一次不歇。10日后继续第二疗程理疗后,测血压22.7/9.33kPa(170/70mmHg),进食、睡眠均好,干活不感觉累,但时间长则还是头晕;经第三疗程,血压持续稳定在21.3~20.0/10.7~9.33kPa(160~150/80~70mmHg),行走轻快,劳累时亦无头晕等症状。
例3:覃××,女性,53岁,住广西柳州鱼峰区。2014年10月20日初诊。
(1)病史及症状:2011年2月出现左侧头痛,眩晕甚为严重,每日卧床不愿动。当时送往柳州人民医院,测血压收缩压为32.0kPa(240mmHg)(低压未能记忆),经治疗8天,无效而出院。2011年2月因血压甚高又住柳州工人医院,仍治疗无效。至来诊时已卧床1年另8个月。现症:头晕,头痛,不愿睁眼,不愿说话,吃饭时坐起,吃完须赶紧卧床:耳鸣,失眠,心悸,盗汗,感觉胃内烧灼且有硬物者闷其中,咀嚼食物亦感乏力,故进食少:腰痛。
(2)治疗:使用(黄色药包)一疗程后觉腹部舒展,胃肠蠕动增多,已有食欲,但仅无力咀嚼,头部有时仍感轻度晕、痛。回家停止10天后。
2011年3月7日,已能坐起20分钟,吃饭时已觉上牙有力,下牙仍力弱。2011年4月中旬经4个疗程理疗,已能在床上爬行,头晕、心悸止,睡眠好,其余诸症均大为减轻,但近半个月来爱笑而不能自制。5月11日,自笑症状愈。5月20日,嘱停用以前的灸法,中药物理灸疗仪专用五行理疗养生药包;火型;药包颜色为红色,入(心型)(小肠)经的中药物理灸疗仪专用五行理疗养生药包治疗继续理疗。6月8日,已能下地活动。7月2日,已能常在院中坐,诸症愈,只是身体还弱。2012年5月12日随访,知己能随意外出活动,病未复发。
临床体会:温灸治疗高血压效果良好。部分患者灸后血压逐渐稳定以至恢复正常。部分重症患者,血压在灸后有一定程度的下降,但仍不正常,然头晕、头痛,腿软,失眠等等症状的改善会是显著的。
2、心肌炎典型病例介绍(病例)
王××,女性,30岁,住柳州市城中区。2013年10月8日初诊。
(1)病史及症状:1年前于发热后出现心悸症状,随后出现心前区疼痛,当时住某医院,查心电图等诊为心肌炎,治疗无效出院。现症:仍胸闷气短,心前区呈针刺样疼痛,睡眠差,多梦,易怒,记忆力减退,两胁发胀,腹胀,食少,腰痛,大便有时干燥,小便有沉淀物,月经前期,全身乏力,易感冒。检查:第4~7胸椎,少海、三阴交、足三里均有压痛。
(2)治疗:中药物理灸疗仪专用五行理疗养生药包;火型;药包颜色为红色,入(心型)(小肠)经的中药物理灸疗仪专用五行理疗养生药包治疗1疗程后(7天),心区痛止;三疗程后诸症消失。其后经医院检查,证实心脏正常。
红色,入(心型)(小肠)经的中药物理灸疗仪专用五行理疗养生药包治疗风湿性心脏病。
风心病的确实病因,尚未完全搞清。一般认为,感染了A组溶血性链球菌(如患急性扁桃体炎及上呼吸道炎症等)人体内产生变态或过敏反应,引起心脏,特别是心脏瓣膜的病变。也有人认为,风湿性心脏病与病毒感染有关。
(一)症状常有低热,乏力,心率增快,心律不齐,左胸闷,不愿向左侧睡眠,四肢关节疼痛,消化不良,易出汗及做恶梦,厌恶、恐惧噪声等症状,严重时伴心衰,则有小便不利,浮肿,肝脾肿大,咳喘等表现。
(二)治疗
(1)为红色,入(心型)(小肠)经的中药物理灸疗仪专用五行理疗养生药包治疗。
(2)如浮肿、腹水较重则先用水型黑色药包(肾型)(膀胱)灸治好转后再用红色,入(心型)(小肠)经的中药包灸治。
(3)如有咳喘及肝脾肿大则兼用金型白色(肺型)(大肠)药包灸法。好转后再用红色,入(心型)(小肠)经的中药包灸治。
3、心血管系统病典型病例介绍(病例)
一、心律不齐
例1:钱×鹤,男,58岁。心悸亢进,自己听到心跳,反复发作,听诊有不规则之传导阻滞,用红色,入(心型)(小肠)经的中药包灸治,3天后心悸当即停止,自己听不到心跳,阻滞消失。自己认为已经康复碎停治6~7天后,症状又见恢复,又来理疗,一疗程8次后,效果逐步延长而未来就诊。
例2:高×泽,男,56岁。本单位外科医生,新患心律不齐,每三四跳即出现早搏一次,脉跳无力,心前区闷窒。第一次理疗后感应减弱后停止治疗,早搏消失,胸部舒畅。随后再理疗两次,以作巩固。三日后,早搏又再见,正式前来就治每日治疗一次,连续7天,早搏未再出现。
例3:易×顺,男,59岁,原系肺结核病患者,近一月来,每感心悸及心前区不适。听诊有不规则之传导阻滞及早搏。心俞、灵道、膈俞(均双)及巨阙处均有明显压痛。双上肢问使、曲泽、阴郄、少海,双下肢复溜,亦酸痛左手,但左强右弱,乃分别对以上各穴,采用入(心型)(小肠)经的中药包灸治。前后共两疗程即控制其发作。
例4:胡×世,男,49岁,心前区疼痛已三四年,因条件限制各种心功能检查未做。心尖下垂在乳线内侧,节律不整,有阻滞及早跳。采用入(心型)(小肠)经的中药包灸治。施治疗,疼痛减轻,隔日不治疗,则症状又加剧。反复施治疗两疗程,胸痛及节律不整乃得以控制。
4、综述
各种慢性病,故病久脏腑传化,一般均会导致腑气的呆滞,灸治每有必要先通腑气,这样可以使肠胃的吸收,排泄功能趋于正常,则机体气血生化有源,体内淤滞及病理产物易于化解、排出,各种病症均能随之而好转,慢性病日久,常常导致病体上盛下虚,上热下寒,而“盛”及“热”又最为患者所苦,针对这种情况应先重灸病体中下部穴位。等中下部灸通,则“上盛”“上热”之邪自可下行走泄,病情也就随之松动,这就是灸法的引导功能的功用。当中下部灸通之后,再酌情增加上部穴的灸量,则上下皆和,这就是我们所说的灸法先后有序。内热盛,脏腑积滞重的病例灸法类似,此等宜先灸四肢穴,等四肢经穴灸通,再增加躯干部灸穴,如此灸治会较为顺利。
单一病患,可按各病常规灸法灸治,然而慢性病兼病的情况较为普遍,比如患者高血压的同时尚患糖尿病,患咳喘病的同时,患有牛皮藓等等,如此可将不同病患的常规灸法的穴组合并灸之。当然如兼病而以某一病患为主时,现灸治主要病患也是可取的,特别是兼有外感(感冒)、大便不通等急症时更应先顾于此,并按以下灸法灸治之。治外感:灸风门(背部);阳陵泉(下肢)各25分钟,日灸一次,以微出汗为度。治大便不通:灸承山(背部)25分钟,左大横(腹部)30分钟,以大便通为度。
该药包的具体适应症:高血压,低血压,高血脂,心肌炎。动脉粥样硬化,心绞痛,心肌梗塞,冠心病,心率失常,风心病,肺心病,脑动脉硬化,脑溢血及脑溢血后遗症,脑血栓,脑栓塞等的温灸治疗,本拟方都适用。“无病早防,有病早治”人体生命健康以阳气为本。灸可扶阳,阳生阴长,阴阳者生命之本。坚持温灸就如补火充电,可强身健体,医治病痛,扶正去邪,能保健康长寿。

Claims (7)

1.治疗心、小肠病症的红色中药包,其特征在于,由以下重量份数的中药组成:艾绒100份、龙胆草15-20份、栀子15-30份、戎盐(炒黄)15-20份、苦参10-25份、薤白20-25份、升麻10-25份、豆豉20-25份、栝楼10-30份、太子参6-10份、石菖蒲6-30份、法半夏6-15份。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治疗心、小肠病症的红色中药包,其特征在于,所述的中药包按重量份数组成为:艾绒100份、龙胆草15份、栀子15份、戎盐(炒黄)15份、苦参10份、薤白20份、升麻10份、豆豉25份、栝楼30份、太子参10份、石菖蒲30份、法半夏15份。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治疗心、小肠病症的红色中药包,其特征在于,所述的中药包按重量份数组成为:艾绒100份、龙胆草20份、栀子30份、戎盐(炒黄)20份、苦参25份、薤白25份、升麻25份、豆豉20份、栝楼10份、太子参6份、石菖蒲6份、法半夏6份。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治疗心、小肠病症的红色中药包,其特征在于,所述的中药包按重量份数组成为:艾绒100份、龙胆草16份、栀子20份、戎盐(炒黄)17份、苦参15份、薤白22份、升麻15份、豆豉24份、栝楼25份、太子参9份、石菖蒲25份、法半夏12份。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治疗心、小肠病症的红色中药包,其特征在于,所述的中药包按重量份数组成为:艾绒100份、龙胆草18份、栀子25份、戎盐(炒黄)18份、苦参20份、薤白23份、升麻20份、豆豉23份、栝楼15份、太子参8份、石菖蒲18份、法半夏10份。
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治疗心、小肠病症的红色中药包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操作步骤:
a、将所述中药包打成细粉,药物侵泡用淘米水湿润混合发酵5-7天;
b、放于阴凉处自然风干,经工艺蒸压成型。
7.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治疗心、小肠病症的红色中药包的使用方法,其特征在于,一日一次,一次180克,置于中药生物物理灸疗仪中灸疗膀胱经心俞穴、腹部中脘穴、关元穴或巨阙穴穴位,男人连续灸疗8天为一疗程,女人连续灸疗7天为一疗程。
CN201510182783.4A 2015-04-16 2015-04-16 治疗心、小肠病症的红色中药包 Pending CN104800520A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510182783.4A CN104800520A (zh) 2015-04-16 2015-04-16 治疗心、小肠病症的红色中药包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510182783.4A CN104800520A (zh) 2015-04-16 2015-04-16 治疗心、小肠病症的红色中药包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4800520A true CN104800520A (zh) 2015-07-29

Family

ID=5368600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510182783.4A Pending CN104800520A (zh) 2015-04-16 2015-04-16 治疗心、小肠病症的红色中药包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04800520A (zh)

Citation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EP2601958A1 (en) * 2010-08-06 2013-06-12 Tasly Pharmaceutical Group Co., Ltd. Use of salvia miltiorrhiza composition in preparing drugs for secondary prevention of coronary heart disease
CN103520481A (zh) * 2013-09-04 2014-01-22 周杰山 一种补元强体的艾灸中药包

Patent Citation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EP2601958A1 (en) * 2010-08-06 2013-06-12 Tasly Pharmaceutical Group Co., Ltd. Use of salvia miltiorrhiza composition in preparing drugs for secondary prevention of coronary heart disease
CN103520481A (zh) * 2013-09-04 2014-01-22 周杰山 一种补元强体的艾灸中药包

Non-Patent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Title
刘喜平: "《敦煌古医方研究》", 31 December 2006, 科学普及出版社 *
裴静波等: "《中风外治疗法》", 30 November 2014, 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
魏保生等: "《最新图解中医入门》", 31 January 2014, 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0444883C (zh) 安神健脑冲剂及其配制方法
CN102813860A (zh) 一种治疗风湿骨病膏药
CN101301459B (zh) 药枕
CN102727833A (zh) 一种治疗风湿骨病膏药
CN104288578B (zh) 一种治疗口腔溃疡的药物组合物
CN105998806A (zh) 一种保健足浴包及其制备方法
CN102772600A (zh) 一种治疗风湿骨病的外用药物
CN104888181A (zh) 一种艾叶灸剂及其制备方法
CN104800520A (zh) 治疗心、小肠病症的红色中药包
CN107744563A (zh) 一种强身健体保健浴粉
CN102949689A (zh) 一种治疗自汗、漏汗的中药制剂
CN106039152A (zh) 一种治疗急性腰扭伤的中药药剂
CN104383422A (zh) 一种用于治疗慢性胃病的中成药及其制备方法
CN105394529A (zh) 一种防衰保健粥
CN105726853A (zh) 一种治疗心绞痛的中药制剂及其制备方法
CN104800786A (zh) 治疗肝、胆病症的青色中药包
CN107715003A (zh) 一种温中健脾保健浴粉
CN107519304A (zh) 一种痺痛消酊剂及其制备方法以及痺痛消热敷袋
CN106421647A (zh) 净身排毒的瑶药外用桶浴药液及其制备方法
CN106728846A (zh) 一种用于治疗耳鸣耳聋的内服药物及其制备方法
CN106139102A (zh) 调养肾的外用中药组合物、其制备方法及使用方法
CN105726813A (zh) 治疗冠心病的中药制剂及其制备方法
CN105687844A (zh) 一种治疗心脏病的中药及其制备方法
CN107823341A (zh) 一种治疗高血压病的泡足中药组合物及制备方法
CN104606428A (zh) 一种治疗颞下颌关节病的中药喷雾剂及其制备方法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EXSB Decision made by sipo to initiate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RJ01 Rejection of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after publication
RJ01 Rejection of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after publication

App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201507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