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4631450A - 预应力混凝土桩 - Google Patents
预应力混凝土桩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04631450A CN104631450A CN201510026081.7A CN201510026081A CN104631450A CN 104631450 A CN104631450 A CN 104631450A CN 201510026081 A CN201510026081 A CN 201510026081A CN 104631450 A CN104631450 A CN 104631450A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pile
- pile body
- stake endoporus
- concrete
- endoporus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Granted
Links
- 239000011513 prestressed concrete Substances 0.000 title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79
- 230000003014 reinforcing effect Effect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40
- 230000002787 reinforcement Effect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66
- 239000004567 concrete Substance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61
- 239000002689 soil Substance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23
- 239000003795 chemical substances by application Substance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21
- 238000004804 winding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7
- 239000007769 metal material Substance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5
- 230000000149 penetrating effect Effects 0.000 abstract 1
- 238000010008 shearing Methods 0.000 abstract 1
- 238000005192 parti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6
- 229910000831 Steel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21
- 239000010959 stee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21
- 238000010276 construc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0
- 230000000694 effects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8
- 239000010410 layer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7
- 230000006835 compress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07906 compress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7797 corros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05260 corros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9000000463 materia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2
- 239000002184 meta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00034 method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35515 penetr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13459 approach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9286 beneficial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3461 desig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0586 diagram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3673 groundwater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2545 process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11241 protective layer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11150 reinforced concrete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0926 separation method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2546 transfer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3466 weld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2023 wood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Classifications
-
- E—FIXED CONSTRUCTIONS
- E02—HYDRAULIC ENGINEERING; FOUNDATIONS; SOIL SHIFTING
- E02D—FOUNDATIONS; EXCAVATIONS; EMBANKMENTS; UNDERGROUND OR UNDERWATER STRUCTURES
- E02D5/00—Bulkheads, piles, or other structural elements specially adapted to foundation engineering
- E02D5/22—Piles
- E02D5/58—Prestressed concrete piles
-
- E—FIXED CONSTRUCTIONS
- E02—HYDRAULIC ENGINEERING; FOUNDATIONS; SOIL SHIFTING
- E02D—FOUNDATIONS; EXCAVATIONS; EMBANKMENTS; UNDERGROUND OR UNDERWATER STRUCTURES
- E02D5/00—Bulkheads, piles, or other structural elements specially adapted to foundation engineering
- E02D5/22—Piles
- E02D5/50—Piles comprising both precast concrete portions and concrete portions cast in situ
-
- E—FIXED CONSTRUCTIONS
- E02—HYDRAULIC ENGINEERING; FOUNDATIONS; SOIL SHIFTING
- E02D—FOUNDATIONS; EXCAVATIONS; EMBANKMENTS; UNDERGROUND OR UNDERWATER STRUCTURES
- E02D5/00—Bulkheads, piles, or other structural elements specially adapted to foundation engineering
- E02D5/22—Piles
- E02D5/52—Piles composed of separable parts, e.g. telescopic tubes ; Piles composed of segments
-
- E—FIXED CONSTRUCTIONS
- E02—HYDRAULIC ENGINEERING; FOUNDATIONS; SOIL SHIFTING
- E02D—FOUNDATIONS; EXCAVATIONS; EMBANKMENTS; UNDERGROUND OR UNDERWATER STRUCTURES
- E02D2300/00—Materials
- E02D2300/0004—Synthetics
- E02D2300/0018—Cement used as binder
- E02D2300/002—Concrete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Structural Engineering (AREA)
- Life Sciences & Earth Sciences (AREA)
- General Life Sciences & Earth Sciences (AREA)
- Mining & Mineral Resources (AREA)
- Paleontology (AREA)
- Civil Engineering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Piles And Underground Anchors (AREA)
Abstract
一种预应力混凝土桩,包含相互接合的一下桩单元与至少一上桩单元,及一穿置结合该下桩单元与该上桩单元的补强单元。利用穿置该上桩单元与该下桩单元内以连接该上桩身与该下桩身的补强单元,提升相互接合的该下桩单元与该上桩单元对垂直压力、拉力与水平剪力的承受能力,进而增加结构强度与耐久性。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桩型式,特别是涉及一种在纵轴上具有内孔,且在该内孔中穿置有补强单元的预应力混凝土桩。
背景技术
预应力混凝土桩可使用于大型、或重要建筑物,作为下部结构,将建筑物的载重传递至土壤承载层或较坚硬的地盘,以增加建筑物结构的安全性及稳定性。
在预应力混凝土桩中,以预应力混凝土管桩为工程上最常被使用的桩型式。在此以预应力混凝土管桩为例,预应力混凝土桩需要设置深入土层中以提供足够的土壤承载力,然而现有预应力混凝土桩大多是先在工厂中预先被制作完成,再运送至工地进行埋入土层的施工。
受限于工厂模具与运输车辆的长度限制,现有预应力混凝土桩一般最长约18米,在单一预应力混凝土桩长度受限的情况下,现有大多是利用连接多段预应力混凝土桩的接桩方式,以延长预应力混凝土桩的长度达到深入土层的需求。
参阅图1,现有预应力混凝土桩包括一上桩11与一下桩12。该上桩11具有一以混凝土制成的上管体111,两分别封设于该上管体111相反两端的上端板112。该下桩12具有一以混凝土制成的下管体121,两分别封设于该下管体121相反两端的下端板122。利用焊接方式焊合上下对接处的上端板112与下端板122以延长整体长度。
大家都知道,该上桩11与该下桩12焊接处的结构强度较为脆弱,而且该上桩11与该下桩12焊接处又长期曝露于地下土壤或地下水的环境中,容易发生锈蚀影响接合强度与耐久性。在预应力混凝土桩50年至100年的使用期间内,一旦该上桩11和该下桩12接合处相互接合的该上端板112与下端板122发生锈蚀,就会使预应力混凝土桩的承载力减损或丧失,进而导致建筑物遭到破坏。因此,如何增加预应力混凝土桩结构强度与耐久性,成为努力的目标。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提升结构强度与耐久性的预应力混凝土桩。
本发明预应力混凝土桩包含一个下桩单元、至少一个上桩单元,及一个补强单元。该下桩单元包括一个形成有一个纵向中空的下桩内孔的下桩身。该上桩单元包括一个与该下桩身相互接合的上桩身,且该上桩身形成有一个与该下桩内孔相连通的纵向中空的上桩内孔。该补强单元穿置该上桩身的中空上桩内孔与该下桩身的中空下桩内孔以连接该上桩身与该下桩身。
本发明所述的预应力混凝土桩,该下桩身具有一个以混凝土所制成并环绕界定出该下桩内孔的下管体,及一个连设于该下管体的一端且为金属材质所制成并连通该下管体的环状下连接件,该上桩身具有一个以混凝土所制成并环绕界定出该上桩内孔的上管体,及一个连设于该上管体的一端并与该下连接件对应接合以连通该下桩内孔与该上桩内孔的环状上连接件。
本发明所述的预应力混凝土桩,该补强单元包括一个封挡于该下管体相反于该下连接件的一端的隔板。
本发明所述的预应力混凝土桩,该补强单元包括一个与该下连接件间隔设置于该下桩内孔内的隔板,而该隔板将该下桩内孔区分成一个与该上桩内孔相通的连通段,及一个与该连通段相分隔的底部段。
本发明所述的预应力混凝土桩,该下桩身还具有一个设置于该下管体相反于该下连接件的一端的并连通该下桩内孔的环状底板,该补强单元包括一个封挡于该环状底板的隔板。
本发明所述的预应力混凝土桩,该补强单元包括一个与该下连接件间隔设置于该下桩内孔内的隔板,而该隔板将该下桩内孔区分成一个与该上桩内孔相通的连通段,及一个与该连通段相分隔的底部段。
本发明所述的预应力混凝土桩,该补强单元还包括一个穿置该上桩内孔与该下桩内孔的钢筋笼,及一个灌注于该上桩内孔与该下桩内孔内并触抵于该隔板以结合该钢筋笼与该上桩身与该下桩身的填芯混凝土,该钢筋笼具有多个部分或全部突出该上桩身的垂直钢筋,及多个间隔缠绕在所述垂直钢筋外的螺旋箍筋,而该填芯混凝土是选自未添加膨胀剂的混凝土或是添加膨胀剂的混凝土。
本发明所述的预应力混凝土桩,该补强单元包括一个填塞于该下桩内孔内的填塞土壤、一个穿置该上桩内孔与该下桩内孔的钢筋笼,及一个灌注于该上桩内孔与该下桩内孔内并触抵于该填塞土壤以结合该钢筋笼与该上桩身与该下桩身的填芯混凝土,该钢筋笼具有多个部分或全部突出该上桩身的垂直钢筋,及多个间隔缠绕在所述垂直钢筋外的螺旋箍筋,而该填芯混凝土是选自未添加膨胀剂的混凝土或是添加膨胀剂的混凝土。
本发明的另一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提升结构强度与耐久性的预应力混凝土桩。
本发明预应力混凝土桩包含一个下桩单元、至少一个上桩单元,及一个补强单元。该下桩单元包括一个形成有一个纵向的下桩内孔的下桩身,该下桩身具有一个以预应力混凝土所制成且环绕界定出该下桩内孔的下管体,该下管体具有一个连通该下桩内孔的开口端,及一个相反于该开口端且呈尖锥状的封闭端。该上桩单元包括一个与该下桩身相互接合的上桩身,该上桩身形成有一个与该下桩内孔连通的纵向中空的上桩内孔。该补强单元穿置该上桩身的中空上桩内孔与该下桩身的中空下桩内孔以连接该上桩身与该下桩身。
本发明所述的预应力混凝土桩,该下桩身还具有一个连设于该开口端且为金属材质所制成并连通该下桩内孔的环状下连接件,该上桩身具有一个以混凝土所制成且环绕界定出该上桩内孔的上管体,及一个连设于该上管体的一端并与该下连接件对应接合以连通该下桩内孔与该上桩内孔的环状上连接件。
本发明所述的预应力混凝土桩,该补强单元包括一个穿置该上桩内孔与该下桩内孔的钢筋笼,及一个灌注于该上桩内孔与该下桩内孔内并触抵于该封闭端以结合该钢筋笼与该上桩身与该下桩身的填芯混凝土,该钢筋笼具有多个部分或全部突出该上桩身的垂直钢筋,及多个间隔缠绕在所述垂直钢筋外的螺旋箍筋,而该填芯混凝土是选自未添加膨胀剂的混凝土或是添加膨胀剂的混凝土。
本发明所述电的预应力混凝土桩,该补强单元包括一个与该下连接件间隔设置于该下桩内孔内的隔板、一个穿置该上桩内孔与该下桩内孔的钢筋笼,及一个灌注于该上桩内孔与该下桩内孔内并触抵于该隔板以结合该钢筋笼与该上桩身与该下桩身的填芯混凝土,该钢筋笼具有多个部分或全部突出该上桩身的垂直钢筋,及多个间隔缠绕在所述垂直钢筋外的螺旋箍筋,而该填芯混凝土是选自未添加膨胀剂的混凝土或是添加膨胀剂的混凝土。
本发明所述的预应力混凝土桩,该补强单元包括一个填塞于该下桩内孔内的填塞土壤、一个穿置该上桩内孔与该下桩内孔的钢筋笼,及一个灌注于该上桩内孔与该下桩内孔内并触抵于该填塞土壤以结合该钢筋笼与该上桩身与该下桩身的填芯混凝土,该钢筋笼具有多个部分或全部突出该上桩身的垂直钢筋,及多个间隔缠绕在所述垂直钢筋外的螺旋箍筋,而该填芯混凝土是选自未添加膨胀剂的混凝土或是添加膨胀剂的混凝土。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在于:利用穿置该上桩内孔与该下桩内孔以连接该上桩身与该下桩身的补强单元,提升相互接合的该下桩单元与该上桩单元对垂直压力、拉力与水平剪力的承受能力,进而增加结构强度与耐久性。
附图说明
图1是一剖视图,说明现有预应力混凝土桩。
图2是一剖视图,说明本发明预应力混凝土桩的第一实施例。
图3是另一剖视图,说明该第一实施例中补强单元的态样。
图4是一剖视图,说明该上管体与该下管体的另一种态样。
图5是一剖视图,说明本发明预应力混凝土桩的第二实施例。
图6是一剖视图,说明本发明预应力混凝土桩的第三实施例。
图7是一剖视图,说明本发明预应力混凝土桩的第四实施例。
图8是一剖视图,说明本发明预应力混凝土桩的第五实施例。
图9是一剖视图,说明本发明预应力混凝土桩的第六实施例。
图10是一示意图,说明该第六实施例的施作方式。
图11是一剖视图,说明该第六实施例的径向断面的态样。
图12是一剖视图,说明本发明预应力混凝土桩的第七实施例。
图13是一剖视图,说明本发明预应力混凝土桩的第八实施例。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详细说明。在本发明被详细描述前,应当注意在以下的说明内容中,类似的组件是以相同的编号来表示的。
参阅图2、3,本发明预应力混凝土桩的第一实施例包含上、下相互接合的一上桩单元2与一下桩单元3,及一穿置结合该下桩单元3与该上桩单元2的补强单元4。
该上桩单元2包括一个形成有一纵向中空的上桩内孔210的管状上桩身21,该上桩身21具有一以预应力混凝土所制成并环绕界定出该上桩内孔210的上管体211,及两分别连设于该上管体211的两端并连通该上桩内孔210且为金属材质所制成的环状上连接件212。
该下桩单元3包括一与该上桩身21相互接合,且形成有一与该上桩内孔210相连通的纵向中空的下桩内孔310的下桩身31。该下桩身31具有一以预应力混凝土所制成并环绕界定出该下桩内孔310的下管体311,及两分别连设于该下管体311的两端并连通该下桩内孔310且为金属材质所制成的环状下连接件312。在此要特别说明的是,于本实施例中,该上管体211与该下管体311是断面外缘呈圆形的预应力混凝土管桩,当然,在实际应用上,该上管体211与该下管体311也能够如图4所示,断面外缘呈矩形的预应力混凝土空心方桩,依然能够达成相同的功效。
于本实施例中该上管体211与该下管体311的尺寸均为长度15米、外径700公厘、内径480公厘。所述上连接件212与下连接件312的厚度为22公厘且是以钢材制成。
该下桩身31与该上桩身21分别利用位于该下管体311上方的下连接件312,与位于该上管体211下方的上连接件212对应焊合以连通该上管体211与该下管体311,并形成一接合该上桩身21与该下桩身31的接桩处A。
该补强单元4包括一与所述下连接件312间隔设置于该下桩内孔310的隔板40、一穿置该上桩身21且伸入该下桩身31内并触抵或接近于该隔板40的钢筋笼41,及一灌注于该上桩内孔210与该下桩内孔310内以结合该钢筋笼41与该上桩身21与该下桩身31的填芯混凝土42。在此要特别说明的是,为方便说明,图2中的填芯混凝土42没有绘制剖面线,而且于本实施例中,是以接近该隔板40的钢筋笼41作说明,实际应用上,该钢筋笼41也能够是直接触抵于该隔板40,依然能够达成相同效果。
该隔板40将该下桩内孔310区分成一与该上桩内孔210相通的连通段313,及一与该连通段313相分隔的底部段314,该钢筋笼41伸入该连通段313。于本实施例中,该隔板40是厚度4公厘的钢板,而该连通段313的深度是3米,该底部段314是12米。换句话说,该填芯混凝土42会贯穿深入该下桩内孔310内深度达到3米。在实际使用上,该隔板40也能够使用木板或其他材料,而该隔板40能够先行设置在该下桩内孔310中,也能够在工地使用吊模方式固定在该下桩内孔310中,都能达成相同的效果。
于本实施例中,该钢筋笼41具有12支直径22公厘、降伏强度Fy=4,200kg/cm2(约为412N/mm2)且全部或部分凸出该上桩身21顶部的垂直钢筋411,及数个直径10公厘、降伏强度Fy=2,800kg/cm2(约为274N/mm2)并间隔150公厘缠绕在所述垂直钢筋411外的螺旋箍筋412,因视角关系图3只显示其中一螺旋箍筋412。而该填芯混凝土42是添加微量膨胀剂的混凝土且抗压强度为210kg/cm2(约为21N/mm2)。所述垂直钢筋411突出该上连接件212,能够用来连结该上桩身21与上方基础承台(图未示)。
于本实施例中,所述垂直钢筋411全部突出该上连接件212,在实际应用上,只要有部分垂直钢筋411凸出该上连接件212就可以达成相通的功效。
利用所述上连接件212与下连接件312,配合位于该下桩内孔310内的该隔板40,使该钢筋笼41与该填芯混凝土42结合形成穿置于该上桩身21与该下桩身31内,且长度约18米的钢筋混凝土的补强单元4。当该上桩身21和该下桩身31的接桩处A相焊合的上连接件212与下连接件312发生锈蚀时,还能够通过该钢筋笼41与该填芯混凝土42提升预应力混凝土桩对于垂直压力、拉力及水平剪力的承载力。
就本实施例而言,就算相互焊合的该上连接件212与该下连接件312因锈蚀而无法承受拉力时,该补强单元4还是能够发挥相当于钢筋数量乘钢筋面积乘钢筋降伏强度的拉力,相当于12*(π/4*2.22)*4200=191586kg,约191tons。而其他如垂直压力及水平剪力的承载量,也会因为该补强单元4同时得到提升。
而且由于该补强单元4长度较长,能增加该填芯混凝土42与该上管体211与下管体311间的摩擦力与抗拉力,以充分将预应力混凝土桩上方的基础承台(图未示)的力量传递至该上桩身21及该下桩身31。
本实施例是将现今经常使用在预应力混凝土管桩施工上的上桩和基础承台间的桩头处理(或桩头加强)的填芯混凝土42与钢筋笼41,由一般使用深入该上桩内孔210的1米至3米的深度,进一步延长并深入越过该上桩身21和该下桩身31的接桩处A,而达到该下桩身31的下桩内孔310内,在放置钢筋笼41和灌注填芯混凝土42硬化后,就形成一贯穿该上桩单元2和该下桩单元3的补强单元4。
参阅图5,本发明预应力混凝土桩的第二实施例,大致与该第一实施例相似,不相同的地方在于:该预应力混凝土桩包括两上下焊合的上桩单元2,该补强单元4是穿置所述上桩单元2且伸入该下桩单元3内。
由于本实施例大致与该第一实施例相似,因此,除了能够达成与该第一实施例相同的功效外。多个上桩单元2相互接合能够增加预应力混凝土桩的整体长度,与深入地下土层的深度,以满足更大的承载力需求。本实施例主要说明三节以上预应力混凝土桩的应用例。
参阅图6,本发明预应力混凝土桩的第三实施例,大致与该第一实施例相似,不相同的地方在于:该隔板40结合于远离该上桩单元2的下连接件312下方,以增加该补强单元4伸入该下管体311的深度,提升该填芯混凝土42与该上管体211与下管体311间的摩擦力与抗拉力。本实施例和第一实施例主要不同在于使该补强单元4贯穿至该下桩3的全部深度,能够更加加强该补强单元4和该下桩单元3的结合力。
参阅图7,本发明预应力混凝土桩的第四实施例,大致与该第一实施例相似,不相同的地方在于:该隔板40是结合于该下管体311远离该上管体211的一端,以增加该补强单元4伸入该下管体311的深度,提升该填芯混凝土42与该上管体211与下管体311间的摩擦力与抗拉力。
参阅图8,本发明预应力混凝土桩的第五实施例,大致与该第一实施例相似,不相同的地方在于:该补强单元4包括一填塞于该下桩内孔310内的填塞土壤43、一穿置该上桩内孔210与该下桩内孔310的钢筋笼41,及一灌注于该上桩内孔210与该下桩内孔310内并接近该填塞土壤43以结合该钢筋笼41与该上桩身21与该下桩身31的填芯混凝土42。为方便说明,该填芯混凝土42未绘制剖面线。
由于本实施例大致与该第一实施例相似,因此,除了能够达成与该第一实施例相同的功效外,利用填入填塞土壤43取代隔板40不但成本较为低廉,还能便于施作提升方便性。
参阅图9,本发明预应力混凝土桩的第六实施例,大致与该第一实施例相似,不相同的地方在于:该下桩身31具有一以预应力混凝土所制成且环绕界定出该下桩内孔310的下管体311,该下管体311具有一连通该下桩内孔310的开口端315,及一相反于该开口端315且呈尖锥状的封闭端316。该下桩身31还具有一连设于该开口端315且为金属材质所制成并连通该下桩内孔310的环状下连接件312。
由于本实施例大致与该第一实施例相似,因此,除了能够达成与该第一实施例相同的功效外,尖锥状封闭端316能够适用于预应力混凝土桩的锤击式或压入式施工方法,而以便利省力的方式置入土层。
参阅图10,本发明预应力混凝土桩的第六实施例的施作方法由左至右包含下列步骤:
首先,将上下接合的上桩单元2与下桩单元3吊至施工位置,于本实施例中该上桩身21及该下桩身31的长度15米、外径700公厘、内径460公厘;接着,利用打桩机的锤击头200将上下接合的该上桩身21及该下桩身31击入土层中至设计深度;接下来,将该钢筋笼41置入该上管体211与该下管体311中;然后,将一特密管(TremiePipe)201伸入该上桩身21及该下桩身31内;最后,利用该特密管201将填芯混凝土42灌入该上桩身21及该下桩身31内,待该填芯混凝土42干硬后,就能够完成本预应力混凝土桩。
参阅图10、11,该上管体211及该下管体311的内径为480公厘,扣除填芯混凝土42两侧的保护层的厚度T1约为50公厘、螺旋箍筋412直径10公厘、及垂直钢筋411直径22公厘后,所述垂直钢筋411所围成的圆的直径D1约为316公厘(480-2*50-2*10-2*22=316),适用于灌注深度较深的混凝土灌浆用的特密管201一般为管径6吋、8吋、或10吋,所述垂直钢筋411所围成的圆的直径D1约为316公厘,已足够一般特密管201插入所述垂直钢筋411所围成的圆的空间中施工。
利用该特密管201深入该上桩内孔210与该下桩内孔310中,以灌注填芯混凝土42能够避免材料分离,因此,该填芯混凝土42干硬后,便会与该上桩身21及该下桩身31间形成强大的摩擦力。
在此要特别说明的是,图10是以锤击式(或压入式)施工方法进行说明,在实际应用上并不以此为限。
参阅图12,本发明预应力混凝土桩的第七实施例,大致与该第六实施例相似,不相同的地方在于:该补强单元4包括一设置于该下桩内孔310内的隔板40。
利用该隔板40以作为填芯混凝土42的支撑模板,能够提升该填芯混凝土42的灌注质量。
参阅图13,本发明预应力混凝土桩的第八实施例,大致与该第七实施例相似,不同的地方在于:该补强单元4包括一填塞于该下桩内孔310内的填塞土壤43、一穿置该上桩内孔210与该下桩内孔310的钢筋笼41,及一灌注于该上桩内孔210与该下桩内孔310内并触抵于该填塞土壤43,以结合该钢筋笼41与该上桩身21与该下桩身31的填芯混凝土42。
由于本实施例大致与该第七实施例相似,因此,除了能够达成与该第七实施例相同的功效外,利用填入填塞土壤43取代隔板40不但成本较为低廉,还能便于施作提升方便性。
综上所述,本发明预应力混凝土桩利用穿置该上桩身21与该下桩身31内以连接该上桩身21与该下桩身31的补强单元4,以提升相互接合的该下桩单元3与该上桩单元2对垂直压力、拉力与水平剪力的承受能力,进而增加结构强度与耐久性。
Claims (12)
1.一种预应力混凝土桩包含一个下桩单元,及至少一个上桩单元,该下桩单元包括一个形成有一个纵向中空的下桩内孔的下桩身,该上桩单元包括一个与该下桩身相互接合的上桩身,且该上桩身形成有一个与该下桩内孔相连通的纵向中空的上桩内孔,其特征在于:
该预应力混凝土桩还包含一个穿置该上桩身的中空上桩内孔与该下桩身的中空下桩内孔以连接该上桩身与该下桩身的补强单元。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预应力混凝土桩,其特征在于:该下桩身具有一个以混凝土所制成并环绕界定出该下桩内孔的下管体,及一个连设于该下管体的一端且为金属材质所制成并连通该下管体的环状下连接件,该上桩身具有一个以混凝土所制成并环绕界定出该上桩内孔的上管体,及一个连设于该上管体的一端并与该下连接件对应接合以连通该下桩内孔与该上桩内孔的环状上连接件。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预应力混凝土桩,其特征在于:该补强单元包括一个封挡于该下管体相反于该下连接件的一端的隔板。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预应力混凝土桩,其特征在于:该补强单元包括一个与该下连接件间隔设置于该下桩内孔内的隔板,而该隔板将该下桩内孔区分成一个与该上桩内孔相通的连通段,及一个与该连通段相分隔的底部段。
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预应力混凝土桩,其特征在于:该下桩身还具有一个设置于该下管体相反于该下连接件的一端的并连通该下桩内孔的环状底板,该补强单元包括一个封挡于该环状底板的隔板。
6.根据权利要求3至5中任一权利要求所述的预应力混凝土桩,其特征在于:该补强单元还包括一个穿置该上桩内孔与该下桩内孔的钢筋笼,及一个灌注于该上桩内孔与该下桩内孔内并触抵于该隔板以结合该钢筋笼与该上桩身与该下桩身的填芯混凝土,该钢筋笼具有多个部分或全部突出该上桩身的垂直钢筋,及多个间隔缠绕在所述垂直钢筋外的螺旋箍筋,而该填芯混凝土是选自未添加膨胀剂的混凝土或是添加膨胀剂的混凝土。
7.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预应力混凝土桩,其特征在于:该补强单元包括一个填塞于该下桩内孔内的填塞土壤、一个穿置该上桩内孔与该下桩内孔的钢筋笼,及一个灌注于该上桩内孔与该下桩内孔内并触抵于该填塞土壤以结合该钢筋笼与该上桩身与该下桩身的填芯混凝土,该钢筋笼具有多个部分或全部突出该上桩身的垂直钢筋,及多个间隔缠绕在所述垂直钢筋外的螺旋箍筋,而该填芯混凝土是选自未添加膨胀剂的混凝土或是添加膨胀剂的混凝土。
8.一种预应力混凝土桩包含一个下桩单元,及至少一个上桩单元,该下桩单元包括一个形成有一个纵向的下桩内孔的下桩身,该下桩身具有一个以预应力混凝土所制成且环绕界定出该下桩内孔的下管体,该下管体具有一个连通该下桩内孔的开口端,及一个相反于该开口端且呈尖锥状的封闭端,该上桩单元包括一个与该下桩身相互接合的上桩身,该上桩身形成有一个与该下桩内孔连通的纵向中空的上桩内孔,其特征在于:
该预应力混凝土桩还包含一个穿置该上桩身的中空上桩内孔与该下桩身的中空下桩内孔以连接该上桩身与该下桩身的补强单元。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预应力混凝土桩,其特征在于:该下桩身还具有一个连设于该开口端且为金属材质所制成并连通该下桩内孔的环状下连接件,该上桩身具有一个以混凝土所制成且环绕界定出该上桩内孔的上管体,及一个连设于该上管体的一端并与该下连接件对应接合以连通该下桩内孔与该上桩内孔的环状上连接件。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预应力混凝土桩,其特征在于:该补强单元包括一个穿置该上桩内孔与该下桩内孔的钢筋笼,及一个灌注于该上桩内孔与该下桩内孔内并触抵于该封闭端以结合该钢筋笼与该上桩身与该下桩身的填芯混凝土,该钢筋笼具有多个部分或全部突出该上桩身的垂直钢筋,及多个间隔缠绕在所述垂直钢筋外的螺旋箍筋,而该填芯混凝土是选自未添加膨胀剂的混凝土或是添加膨胀剂的混凝土。
11.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预应力混凝土桩,其特征在于:该补强单元包括一个与该下连接件间隔设置于该下桩内孔内的隔板、一个穿置该上桩内孔与该下桩内孔的钢筋笼,及一个灌注于该上桩内孔与该下桩内孔内并触抵于该隔板以结合该钢筋笼与该上桩身与该下桩身的填芯混凝土,该钢筋笼具有多个部分或全部突出该上桩身的垂直钢筋,及多个间隔缠绕在所述垂直钢筋外的螺旋箍筋,而该填芯混凝土是选自未添加膨胀剂的混凝土或是添加膨胀剂的混凝土。
12.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预应力混凝土桩,其特征在于:该补强单元包括一个填塞于该下桩内孔内的填塞土壤、一个穿置该上桩内孔与该下桩内孔的钢筋笼,及一个灌注于该上桩内孔与该下桩内孔内并触抵于该填塞土壤以结合该钢筋笼与该上桩身与该下桩身的填芯混凝土,该钢筋笼具有多个部分或全部突出该上桩身的垂直钢筋,及多个间隔缠绕在所述垂直钢筋外的螺旋箍筋,而该填芯混凝土是选自未添加膨胀剂的混凝土或是添加膨胀剂的混凝土。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510026081.7A CN104631450B (zh) | 2015-01-19 | 2015-01-19 | 预应力混凝土桩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510026081.7A CN104631450B (zh) | 2015-01-19 | 2015-01-19 | 预应力混凝土桩 |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04631450A true CN104631450A (zh) | 2015-05-20 |
CN104631450B CN104631450B (zh) | 2017-07-07 |
Family
ID=5321065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1510026081.7A Active CN104631450B (zh) | 2015-01-19 | 2015-01-19 | 预应力混凝土桩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104631450B (zh) |
Citations (5)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S60173215A (ja) * | 1984-02-20 | 1985-09-06 | Nittoku Kensetsu Kk | 場所打ち杭の築造工法 |
CN201330396Y (zh) * | 2008-12-31 | 2009-10-21 | 盐城市同力新型建材有限公司 | 高承载力预应力混凝土空心方桩 |
CN202610799U (zh) * | 2012-02-28 | 2012-12-19 | 上海中技桩业股份有限公司 | 一种抗拔型预应力离心混凝土空心方桩 |
CN104153360A (zh) * | 2014-09-02 | 2014-11-19 | 德翰智慧科技有限公司 | 预应力混凝土管桩接桩处的填芯混凝土灌注装置及其方法 |
CN204435368U (zh) * | 2015-01-19 | 2015-07-01 | 德翰智慧科技有限公司 | 预应力混凝土桩 |
-
2015
- 2015-01-19 CN CN201510026081.7A patent/CN104631450B/zh active Active
Patent Citations (5)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S60173215A (ja) * | 1984-02-20 | 1985-09-06 | Nittoku Kensetsu Kk | 場所打ち杭の築造工法 |
CN201330396Y (zh) * | 2008-12-31 | 2009-10-21 | 盐城市同力新型建材有限公司 | 高承载力预应力混凝土空心方桩 |
CN202610799U (zh) * | 2012-02-28 | 2012-12-19 | 上海中技桩业股份有限公司 | 一种抗拔型预应力离心混凝土空心方桩 |
CN104153360A (zh) * | 2014-09-02 | 2014-11-19 | 德翰智慧科技有限公司 | 预应力混凝土管桩接桩处的填芯混凝土灌注装置及其方法 |
CN204435368U (zh) * | 2015-01-19 | 2015-07-01 | 德翰智慧科技有限公司 | 预应力混凝土桩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04631450B (zh) | 2017-07-07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JP5955108B2 (ja) | 既存建物の杭補強構造およびその構築方法 | |
CN204982864U (zh) | 长螺旋成孔压灌混凝土后插钢筋笼 | |
CN103061357B (zh) | 一种地下室底板与地下连续墙连接节点 | |
CN100567659C (zh) | 铁塔的基础构造 | |
CN204435368U (zh) | 预应力混凝土桩 | |
CN105220720B (zh) | 湿陷性黄土地区建筑物基础加固桩及其压桩施工方法 | |
JP6541255B2 (ja) | 杭の設計方法および構造物の支持構造 | |
RU87718U1 (ru) | Инъекционная свая | |
CN104762963A (zh) | 混凝土桩及复合式混凝土桩 | |
CN204401602U (zh) | 一种刚柔复合型支护止水rcp桩 | |
CN112095586A (zh) | 一种预应力后插复合锚索抗拔桩及其制备方法 | |
CN104631450B (zh) | 预应力混凝土桩 | |
CN105887918A (zh) | 一种塔吊基础及其施工方法 | |
CN102363959B (zh) | 一种节能型压力分散式抗浮桩抗拔筋体连接结构 | |
CN102953375B (zh) | 预力基桩及其接桩方法与桩头处理方法 | |
TWI609118B (zh) | Composite concrete pile | |
CN204608771U (zh) | 混凝土桩及复合式混凝土桩 | |
JP2013032682A (ja) | 建築用杭及び該建築用杭を用いる建築用杭の施工方法 | |
CN212477709U (zh) | 一种高承载大直径装配式复合工程桩 | |
CN213233417U (zh) | 一种组合桩以及组合基础 | |
TWM500117U (zh) | 預應力混凝土樁 | |
TWI545243B (zh) | Prestressed concrete piles | |
JP6461457B2 (ja) | 杭および杭の構築方法 | |
CN105178311B (zh) | 一种部分预制的摩擦桩及其施工方法 | |
CN205012327U (zh) | 一种部分预制的摩擦桩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C06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C10 |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