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4571676A - 透明片材、透明导电膜及触控装置 - Google Patents

透明片材、透明导电膜及触控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4571676A
CN104571676A CN201310716761.2A CN201310716761A CN104571676A CN 104571676 A CN104571676 A CN 104571676A CN 201310716761 A CN201310716761 A CN 201310716761A CN 104571676 A CN104571676 A CN 104571676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onductive layer
layer
darkening
diapire
lead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310716761.2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4571676B (zh
Inventor
高育龙
张晟
程传新
杨云良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Nanchang OFilm Tech Co Ltd
Suzhou OFilm Tech Co Ltd
OFilm Group Co Ltd
Anhui Jingzhuo Optical Display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Nanchang OFilm Tech Co Ltd
Suzhou OFilm Tech Co Ltd
Shenzhen OFilm Tech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Nanchang OFilm Tech Co Ltd, Suzhou OFilm Tech Co Ltd, Shenzhen OFilm Tech Co Ltd filed Critical Nanchang OFilm Tech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310716761.2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04571676B/zh
Publication of CN104571676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4571676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4571676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4571676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FELECTRIC DIGITAL DATA PROCESSING
    • G06F3/00Input arrangements for transferring data to be processed into a form capable of being handled by the computer; Output arrangements for transferring data from processing unit to output unit, e.g. interface arrangements
    • G06F3/01Input arrangements or combined input and output arrangements for interaction between user and computer
    • G06F3/03Arrangements for converting the position or the displacement of a member into a coded form
    • G06F3/041Digitisers, e.g. for touch screens or touch pads, characterised by the transducing means
    • G06F3/0412Digitisers structurally integrated in a display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FELECTRIC DIGITAL DATA PROCESSING
    • G06F2203/00Indexing scheme relating to G06F3/00 - G06F3/048
    • G06F2203/041Indexing scheme relating to G06F3/041 - G06F3/045
    • G06F2203/04105Pressure sensors for measuring the pressure or force exerted on the touch surface without providing the touch position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Theoretical Computer Science (AREA)
  • Human Computer Interaction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Laminated Bodies (AREA)

Abstract

一种透明片材,包括:透明基底,具有相对的第一表面及第二表面,第一表面上设有网格状凹槽,网格状凹槽包括交错连通的条形槽,条形槽包括底壁及位于底壁两侧的侧壁;暗化层,设于底壁上。当在上述透明片材的网格状凹槽中填充导电层形成透明导电膜时,导电层位于暗化层的上方。当从第二表面朝向第一表面观察时,导电层被暗化层所遮蔽,有效降低了导电层的可见度。本发明还提供一种透明导电膜及触控装置。

Description

透明片材、透明导电膜及触控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触控屏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透明片材、透明导电膜及触控装置。
背景技术
触控装置是一种特殊的外部输入设备,通过手指或电子笔轻轻触及触控面板就能实现输入。触控装置使人机交互更为直接,具有简单、快捷、人性化等特点。触控装置按照工作原理和传输介质的不同分为电阻式、电容式、表面声波式和红外式。典型的触控装置包括透明面板,触控感应装置和显示装置。
其中,触控感应装置借助导电膜实现触控感应。现有技术中一类兴起的导电膜,是以填充有不透明的导电材料的导电网格作为其导电层,具有成本低,导电性能好等优点。然而,即使当导电网格的线宽较小时,如线宽小于10μm时,导电网格借助经反射的光对于裸眼依然可见。
发明内容
基于此,有必要提供一种能有效降低导电层可见度的透明片材、透导电膜及触控装置。
一种透明片材,包括:
透明基底,具有相对的第一表面及第二表面,所述第一表面上设有网格状凹槽,所述网格状凹槽包括交错连通的条形槽,所述条形槽包括底壁及位于所述底壁两侧的侧壁;及
暗化层,设于所述底壁上。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条形槽的宽度小于5微米,所述条形槽的深度小于5微米,且所述条形槽的深度大于所述条形槽的宽度。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暗化层的厚度小于所述条形槽的深度。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底壁为非平面结构,所述底壁具有至少一个V形和/或至少一个圆弧形。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透明基底包括基材及设于所述基材上的基质层,所述基质层远离所述基材的表面为所述第一表面,所述基材远离所述基质层的表面为所述第二表面,所述条形槽的深度小于所述基质层的厚度。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侧壁上也设有所述暗化层。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暗化层的材料包括暗色材料及可固化树脂,所述暗色材料的质量分数为15~30%。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暗色材料为碳黑、四氧化三铁或氧化铜。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可固化树脂为环氧树脂、丙烯酸树脂或酚醛树脂。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暗化层的材料还包括光散射材料,所述光散射材料的质量分数大于0而小于1%。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光散射材料为SiO2、Al2O3或CaO。
当在上述透明片材的网格状凹槽中填充导电层形成透明导电膜时,导电层位于暗化层的上方。当从第二表面朝向第一表面观察时,导电层被暗化层所遮蔽,有效降低了导电层的可见度。
一种透明导电膜,包括:
透明基底,具有相对的第一表面及第二表面,所述第一表面上设有第一网格状凹槽,所述第一网格状凹槽包括交错连通的第一条形槽,所述第一条形槽包括第一底壁及位于所述第一底壁两侧的第一侧壁;
第一导电层,填充于所述第一网格状凹槽中;
第一暗化层,填充于所述第一网格状凹槽中;
其中,所述第一导电层上和/或所述第一底壁与所述第一导电层之间设有所述第一暗化层。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暗化层的材料包括暗色材料及可固化树脂,所述暗色材料的质量分数为15~30%。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暗色材料为碳黑、四氧化三铁或氧化铜。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可固化树脂为环氧树脂、丙烯酸树脂或酚醛树脂。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暗化层的材料还包括光散射材料,所述光散射材料的质量分数大于0而小于1%。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光散射材料为SiO2、Al2O3或CaO。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透明基底包括第一基材及设于所述第一基材上的第一基质层,所述第一基质层远离所述第一基材的表面为所述第一表面,所述第一基材远离所述第一基质层的表面为所述第二表面。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还包括:
第二基质层,设于所述第一表面上,且所述第二基质层远离所述透明基底的表面上设有第二网格状凹槽,所述第二网格状凹槽包括交错连通的第二条形槽,所述第二条形槽包括第二底壁及位于所述第二底壁两侧的第二侧壁;所述第二导电层填充于所述第二网格状凹槽中;所述第二暗化层填充于所述第二网格状凹槽中;
第二导电层,填充于所述第二网格状凹槽中;及
第二暗化层,填充于所述第二网格状凹槽中;
其中,所述第二导电层上和/或所述第二底壁与所述第二导电层之间设有所述第二暗化层;且所述第一导电层与所述第二导电层中的至少一者位于所述第一暗化层与所述第二暗化层之间。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还包括设于所述第二基质层与所述第一表面之间的第二基材。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还包括:
第一基质层,设于所述第一表面上,且所述第一基质层远离所述透明基底的表面上设有第二网格状凹槽,所述第二网格状凹槽包括交错连通的第二条形槽,所述第二条形槽包括第二底壁及位于所述第二底壁两侧的第二侧壁;所述第二导电层填充于所述第二网格状凹槽中;
第二导电层,填充于所述第二网格状凹槽中;及
第二暗化层,填充于所述第二网格状凹槽中;
其中,所述第二导电层上和/或所述第二底壁与所述第二导电层之间设有所述第二暗化层;且所述第一导电层与所述第二导电层中的至少一者位于所述第一暗化层与所述第二暗化层之间。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还包括第一引线电极,所述第一引线电极设于所述第一导电层的外周,且与所述第一导电层电连接。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引线电极与所述第二表面之间设有遮光层,所述遮光层使所述第一引线电极于所述第二表面所在的一侧不可见。
当上述透明导电膜的第一暗化层位于第一底壁与所述第一导电层之间时,从第二表面朝向第一表面观察,第一导电层被第一暗化层所遮蔽,有效降低了第一导电层的可见度。
当上述透明导电膜的第一暗化层位于第一导电层上时,从第一表面朝向第二表面观察,第一导电层被第一暗化层所遮蔽,有效降低了第一导电层的可见度。同时第一暗化层位于第一导电层上,可以有效避免第一导电层被氧化,增强第一导电层的导电性。
当上述透明导电膜同时在第一导电层上和第一底壁与第一导电层之间设置第一暗化层时,即两层第一暗化层之间夹着第一导电层。可有效降低第一导电层的可见度,能更有效的避免第一导电层被氧化,增强第一导电层的导电性。
一种触控装置,包括:
上述透明导电膜;及
玻璃盖板,与所述第二表面贴合;
其中,所述第一底壁与所述第一导电层之间设有所述第一暗化层。
该触控装置中的第一导电层的可见度低,从而上述触控装置具有较好的外观。
一种触控装置,包括:
上述透明导电膜;及
玻璃盖板,与所述第二表面贴合;
其中,所述第一底壁与所述第一导电层之间设有所述第一暗化层;所述第一导电层的外周设有与所述第一导电层电连接的第一引线电极,所述第二表面与所述玻璃盖板之间设有遮光层,所述遮光层使所述第一引线电极于所述玻璃盖板所在的一侧不可见。
上述触控装置中的第一导电层及第一引线电极的可见度均较低,从而上述触控装置具有较好的外观。
一种触控装置,包括:
上述的透明导电膜;及
玻璃盖板,与所述第一表面贴合;
其中,所述第一导电层上设有所述第一暗化层。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透明导电膜还包括第一引线电极及遮光层;所述第一引线电极设于所述第一导电层的外周,且与所述第一导电层电连接,所述遮光层设于所述第一引线电极上,所述遮光层使所述第一引线电极于所述玻璃盖板所在的一侧不可见。
一种触控装置,包括:
上述的透明导电膜;及
玻璃盖板,与所述开设有所述第二网格状凹槽的表面贴合;
其中,所述第二导电层上设有所述第二暗化层。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透明导电膜还包括第一引线电极、第二引线电极及遮光层;所述第一引线电极设于所述第一导电层的外周,且与所述第一导电层电连接,所述第二引线电极设于所述第二导电层的外周,且与所述第二导电层电连接,所述遮光层设于所述第二引线电极上,所述遮光层使所述第二引线电极于所述玻璃盖板所在的一侧不可见。
一种触控装置,包括:
上述的透明导电膜;及
玻璃盖板,与所述第一表面或第二表面贴合;
其中,所述第一底壁与所述第一导电层之间设有所述第一暗化层时,所述玻璃盖板与所述第二表面贴合;所述第一导电层上设有所述第一暗化层时,所述玻璃盖板与所述第一表面贴合。
附图说明
图1为一实施方式的透明导电膜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中的透明基底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另一实施方式的透明导电膜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另一实施方式的透明导电膜的结构示意图;
图5为另一实施方式的透明导电膜的结构示意图;
图6为一实施方式的透明片材的结构示意图;
图7为图2中的A处的第一底壁的微结构示意图;
图8为另一实施方式的透明导电膜的结构示意图;
图9为另一实施方式的透明导电膜的结构示意图;
图10为另一实施方式的透明导电膜的结构示意图;
图11为另一实施方式的透明导电膜的结构示意图;
图12为另一实施方式的透明导电膜的结构示意图;
图13为另一实施方式的透明导电膜的结构示意图;
图14为另一实施方式的透明导电膜的结构示意图;
图15为另一实施方式的透明导电膜的结构示意图;
图16为另一实施方式的透明导电膜的结构示意图;
图17为另一实施方式的透明导电膜的结构示意图;
图18为另一实施方式的透明导电膜的结构示意图;
图19为另一实施方式的透明导电膜的结构示意图;
图20为一实施方式的触控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21为另一实施方式的触控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22为另一实施方式的触控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23为另一实施方式的触控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24为一实施方式的规则的导电网格的结构示意图;
图25为一实施方式的不规则的导电网格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如图1及图2所示,一实施方式的透明导电膜10,包括透明基底100、第一导电层200及第一暗化层300。
透明基底100具有相对的第一表面110及第二表面120。第一表面110上设有第一网格状凹槽。第一网格状凹槽包括交错连通的第一条形槽130。第一条形槽130包括第一底壁132及位于第一底壁132两侧的第一侧壁134。
第一导电层200填充于第一网格状凹槽中。
第一暗化层300填充于第一网格状凹槽中。
由于大部分导电层都能反射光,特别是金属导电层。即使网格状的导电层的线宽较小,网格状的导电层借助经反射的光对于裸眼依然可见。因此,通过设置暗化层来降低导电层的可见度。
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一暗化层300位于第一底壁132与第一导电层200之间。当从第二表面120朝向第一表面110观察时,第一导电层200被第一暗化层300所遮蔽,有效降低了第一导电层200的可见度。
如图3所示,在其他实施方式中,第一暗化层300位于第一导电层200上,且第一暗化层300容置于第一网格状凹槽中。当从第一表面110朝向第二表面120观察时,第一导电层200被第一暗化层300所遮蔽,有效降低了第一导电层200的可见度。同时第一暗化层300位于第一导电层200上,可以有效避免第一导电层200被氧化,增强第一导电层200的导电性。
如图4所示,在其他实施方式中,可以在第一导电层200上及第一底壁132与第一导电层200之间分别设置第一暗化层300。从第一网格状凹槽的中轴线剖开,第一网格状凹槽呈现出“三明治”结构,两层第一暗化层300之间夹着第一导电层200。可有效降低第一导电层200的可见度,能更有效的避免第一导电层200被氧化,增强第一导电层200的导电性。
进一步,如图5所示,在其他实施方式中,第一侧壁134上也设有第一暗化层300。从而使得第一导电层200完全被第一暗化层300全部包裹,进而有效降低第一导电层200的可见度,能进一步避免第一导电层200被氧化,增强第一导电层200的导电性。
如图6所示,在本实施方式中,去掉图1中的第一导电层200,即得到透明片材。
进一步,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一条形槽130的宽度小于5微米,也即两第一侧壁134之间的间隔小于5微米。第一条形槽130的深度小于5微米,且第一条形槽130的深度大于第一条形槽130的宽度。从而使得填充于第一网格状凹槽中的第一导电层200不影响透明导电膜10的透明度。
如图7所示,为了增强第一暗化层300与第一底壁132之间的附着力,在本实施方式中,将第一底壁32设计为非平面结构。第一底壁132具有至少一个V形和/或至少一个圆弧形。第一底壁132可以具有单个V形或具有单个圆弧形。第一底壁132也可以为具有多个V形,多个V形组合成规则锯齿状。第一底壁132也可以具有多个圆弧形,多个圆弧形组合成波浪状。第一底壁132也可以同时具有多个V形和多个圆弧形。当然第一底壁132还可以具有其它形状,只要保证底壁132不平整即可。
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一暗化层300的材料包括暗色材料、可固化树脂及光散射材料,暗色材料的质量分数为15~30%,光散射材料的质量分数大于0而小于1%。光散射材料的添加使得第一暗化层300能更好的遮蔽第一导电层200。可以理解,在其他实施方式中,第一暗化层300的材料也可以只包括暗色材料及可固化树脂,暗色材料的质量分数为15~30%。
其中,暗色材料优选为碳黑,也可以为四氧化三铁、氧化铜等暗色金属氧化物。可固化树脂优选为环氧树脂、丙烯酸树脂或酚醛树脂。光散射材料优选为SiO2、Al2O3或CaO。
第一暗化层300的制备过程为:提供15~30重量份数的暗色材料、大于0且小于1重量份数的光散射材料及一定重量份数的可固化树脂,其中,可固化树脂、碳黑及光散射材料的重量份数之和为100。将可固化树脂、碳黑及光散射材料与一定量的溶剂混合形成浆料,浆料形成第一暗化层300中间产品,去除第一暗化层300中间产品中的溶剂即得到第一暗化层300。
如图8所示,透明导电膜10还包括第一基质层150、第二导电层400及第二暗化层500。
第一基质层150设于透明基底100的第一表面110上,且第一基质层150远离透明基底100的表面上设有第二网格状凹槽。第二网格状凹槽包括交错连通的第二条形槽170,第二条形槽170的深度小于第一基质层150的厚度。第二条形槽170包括第二底壁172及位于第二底壁172两侧的第二侧壁174。第二导电层400填充于第二网格状凹槽中。第二暗化层500填充于第二网格状凹槽中。
其中,第二导电层400上和/或第二底壁174与第二导电层400之间设有第二暗化层500。且第一导电层200与第二导电层400中的至少一者位于第一暗化层300与第二暗化层500之间。
如图9及图10所示,透明基底100包括第一基材140及设于第一基材140上的第一基质层150。第一基质层150远离第一基材140的表面为第一表面110,第一基材140远离第一基质层150的表面为第二表面120。第一条形槽130的深度小于第一基质层150的厚度。去掉图9及图10中的第一导电层200,即得到透明片材。其中,第一基材140的材质为PET(Polyethylene terephthalate,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可以理解,第一基材140的材质可以为玻璃、石英等透明材质。第一基质层150的材质可以为紫外固化胶、压印胶或聚碳酸酯。
进一步,如图11所示,透明导电膜10还包括第二基质层160、第二导电层400及第二暗化层500。
第二基质层160设于第一表面110上,且第二基质层160远离透明基底100的表面上设有第二网格状凹槽。第二条形槽170的深度小于第二基质层160的厚度。第二网格状凹槽包括交错连通的第二条形槽170。第二条形槽170包括第二底壁172及位于第二底壁172两侧的第二侧壁174。第二导电层400填充于第二网格状凹槽中。第二暗化层500填充于第二网格状凹槽中。其中,第二导电层400上和/或第二底壁174与第二导电层400之间设有第二暗化层500。且第一导电层200与第二导电层400中的至少一者位于第一暗化层300与第二暗化层500之间。
如图11所示,第一暗化层300及第二暗化层500分别设于第一底壁132上及第二底壁172上。当如图11所示的透明导电膜与玻璃盖板贴合形成触控装置时,将玻璃盖板贴合于第二表面120所在的一侧。
如图12所示,在其他实施方式中,第一暗化层300设于第一底壁132与第一导电层200之间,而第二暗化层500设于第二导电层400上。从而无论从第一导电层200朝向第二导电层400观察时,还是从第二导电层400朝向第一导电层200观察时,至少有一导电层被遮蔽。当如图12所示的透明导电膜与玻璃盖板贴合形成触控装置时,其贴合方向不受限制。
如图13所示,在其他实施方式中,第一暗化层300设于第一导电层200上,第二暗化层500设于第二导电层400上。当如图13所示的透明导电膜与玻璃盖板贴合形成触控装置时,将玻璃盖板贴合于开设有第二网格状凹槽的表面所在的一侧,也即第二基质层160远离第一基质层150的表面所在的一侧。
进一步,在其他实施方式中,可以在第一导电层200上和第一底壁132与第一导电层200之间分别设置第一暗化层300,同时在第二导电层400上和第二底壁172与第二导电层400之间分别设置第二暗化层500。从而无论从第一导电层200朝向第二导电层400观察时,还是从第二导电层400朝向第一导电层200观察时,第一导电层200及第二导电层400均被遮蔽,进而得到全透明的透明导电膜10。
如图14及图15所示,在本实施方中,透明导电膜10还包括第一引线电极600及第二引线电极700。第一引线电极600设于第一导电层200的外周,且与第一导电层200电连接。第二引线电极700设于第二导电层400的外周,且与第二导电层400电连接。其中,第一导电层200与第二导电层400所在的区域为触控区域。
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一引线电极600及第二引线电极700的材质为银胶线。第一引线电极600和第二引线电极700可通过丝网印刷或喷墨打印形成。在其他实施例中,第一引线电极及第二引线电极也可为网格状凹槽结构,其形成方法与第一导电层200及第二导电层400的形成过程相同。
进一步,第一引线电极600与第二表面120之间设有遮光层800,遮光层800使第一引线电极600于第二表面120所在的一侧不可见。遮光层800可以为油墨。
其中,如图8及图14所示,图14的结构与图8的结构相同。遮光层800直接设于第一表面110与第一引线电极600之间,也即遮光层800设于第一引线电极600与第二表面120之间。当从第二表面120朝向第二导电层400观察时,第一引线电极600及第二引线电极700均不可见。
如图11及图15所示,图15的结构与图11的结构大致相同,不同之处在于,图15中的透明导电膜10还包括第二基材180。第二基材180设于第二基质层160与第一表面110之间。遮光层800直接设于第一表面110与第一引线电极600之间,也即遮光层800设于第一引线电极600与第二表面120之间。当从第二表面120朝向第二导电层400观察时,第一引线电极600及第二引线电极700均不可见。
如图14及图15所示,第一暗化层300及第二暗化层500分别设于第一底壁132上及第二底壁172上。可以理解,在其他实施方式中,当第二导电层400上设有第二暗化层500时,可以将遮光层800设于第二引线电极700上。当透明导电膜与玻璃盖板贴合形成触控装置时,将玻璃盖板贴合于开设有第二网格状凹槽的表面所在的一侧,遮光层800使第二引线电极700于玻璃盖板所在的一侧不可见。
图16-19为只有一层导电层的情况。如图1、图16及图17所示,图16及图17的结构与图1的结构相同。如图9、图18及图19所示,图18及图19的结构与图9的结构相同。
其中,如图16-18所示,遮光层800直接设于第一表面110与第一引线电极600之间。也即遮光层800设于第一引线电极600与第二表面120之间。当从第二表面120朝向第一导电层200观察时,第一引线电极600不可见。如图19所示,第一引线电极600设于第一表面110上,遮光层800设于第一基材140与第一基质层150之间,且与第一引线电极600正对。也即遮光层800设于第一引线电极600与第二表面120之间。当从第二表面120朝向第一导电层200观察时,第一引线电极600不可见。
如图16-19所示,第一暗化层300设于第一底壁132上。可以理解,在其他实施方式中,当第一导电层200上设有第一暗化层300时,可以将遮光层800设于第一引线电极600上。当透明导电膜与玻璃盖板贴合形成触控装置时,将玻璃盖板贴合于第一表面110所在的一侧,遮光层800使第一引线电极600于玻璃盖板所在的一侧不可见。
如图20所示,在本实施方式中,还提供一种触控装置20,包括透明导电膜10及玻璃盖板30,玻璃盖板30与透明导电膜10的第二表面120贴合。
如图15及图20所示,图20中的透明导电膜10与图15中的相同。
如图14及图21所示,图21中的透明导电膜10与图14中的大致相同,不同之处在于,图21中的遮光层800设于第二表面120与玻璃盖板30之间。从而遮光层800使第一引线电极600及第二引线电极700于玻璃盖板30所在的一侧不可见。
如图16及图22所示,图22中的透明导电膜10与图16中的大致相同,不同之处在于,图22中的遮光层800设于第二表面120与玻璃盖板30之间。从而遮光层800使第一引线电极600于玻璃盖板30所在的一侧不可见。
如图18及图23所示,图23中的透明导电膜10与图18中的相同。
在本实施方式中,在第一网格状凹槽及第二网格状凹槽填充导电材料形成第一导电层200及第二导电层400。导电材料可以为导电金属、碳纳米管、石墨烯墨水和导电高分子材料中的至少一种。第一导电层200及第二导电层400呈网格状。网格状可以为规则网格状或者不规则网格状,如图24及图25所示,分别表示规则网格状和不规则网格状。两种网格状有其各自的适用情况,图24及图25所示的网格形状仅是为了举例,并不局限于上述两种形状,还可以为三角形、菱形等多边形,或者曲边的形状等可制成的图形也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内。
上述触控装置20中的第一导电层200及第一引线电极600的可见度均较低,从而上述触控装置20具有较好的外观。
以上实施例仅表达了本发明的几种实施方式,其描述较为具体和详细,但并不能因此而理解为对本发明专利范围的限制。应当指出的是,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发明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变形和改进,这些都属于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因此,本发明专利的保护范围应以所附权利要求为准。

Claims (30)

1.一种透明片材,其特征在于,包括:
透明基底,具有相对的第一表面及第二表面,所述第一表面上设有网格状凹槽,所述网格状凹槽包括交错连通的条形槽,所述条形槽包括底壁及位于所述底壁两侧的侧壁;及
暗化层,设于所述底壁上。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透明片材,其特征在于,所述条形槽的宽度小于5微米,所述条形槽的深度小于5微米,且所述条形槽的深度大于所述条形槽的宽度。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透明片材,其特征在于,所述暗化层的厚度小于所述条形槽的深度。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透明片材,其特征在于,所述底壁为非平面结构,所述底壁具有至少一个V形和/或至少一个圆弧形。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透明片材,其特征在于,所述透明基底包括基材及设于所述基材上的基质层,所述基质层远离所述基材的表面为所述第一表面,所述基材远离所述基质层的表面为所述第二表面,所述条形槽的深度小于所述基质层的厚度。
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透明片材,其特征在于,所述侧壁上也设有所述暗化层。
7.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透明片材,其特征在于,所述暗化层的材料包括暗色材料及可固化树脂,所述暗色材料的质量分数为15~30%。
8.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透明片材,其特征在于,所述暗色材料为碳黑、四氧化三铁或氧化铜。
9.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透明片材,其特征在于,所述可固化树脂为环氧树脂、丙烯酸树脂或酚醛树脂。
10.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透明片材,其特征在于,所述暗化层的材料还包括光散射材料,所述光散射材料的质量分数大于0而小于1%。
11.如权利要求10所述的透明片材,其特征在于,所述光散射材料为SiO2、Al2O3或CaO。
12.一种透明导电膜,其特征在于,包括:
透明基底,具有相对的第一表面及第二表面,所述第一表面上设有第一网格状凹槽,所述第一网格状凹槽包括交错连通的第一条形槽,所述第一条形槽包括第一底壁及位于所述第一底壁两侧的第一侧壁;
第一导电层,填充于所述第一网格状凹槽中;及
第一暗化层,填充于所述第一网格状凹槽中;
其中,所述第一导电层上和/或所述第一底壁与所述第一导电层之间设有所述第一暗化层。
13.如权利要求12所述的透明导电膜,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暗化层的材料包括暗色材料及可固化树脂,所述暗色材料的质量分数为15~30%。
14.如权利要求13所述的透明导电膜,其特征在于,所述暗色材料为碳黑、四氧化三铁或氧化铜。
15.如权利要求13所述的透明导电膜,其特征在于,所述可固化树脂为环氧树脂、丙烯酸树脂或酚醛树脂。
16.如权利要求13所述的透明导电膜,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暗化层的材料还包括光散射材料,所述光散射材料的质量分数大于0而小于1%。
17.如权利要求16所述的透明导电膜,其特征在于,所述光散射材料为SiO2、Al2O3或CaO。
18.如权利要求12所述的透明导电膜,其特征在于,所述透明基底包括第一基材及设于所述第一基材上的第一基质层,所述第一基质层远离所述第一基材的表面为所述第一表面,所述第一基材远离所述第一基质层的表面为所述第二表面。
19.如权利要求18所述的透明导电膜,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第二基质层,设于所述第一表面上,且所述第二基质层远离所述透明基底的表面上设有第二网格状凹槽,所述第二网格状凹槽包括交错连通的第二条形槽,所述第二条形槽包括第二底壁及位于所述第二底壁两侧的第二侧壁;所述第二导电层填充于所述第二网格状凹槽中;所述第二暗化层填充于所述第二网格状凹槽中;
第二导电层,填充于所述第二网格状凹槽中;及
第二暗化层,填充于所述第二网格状凹槽中;
其中,所述第二导电层上和/或所述第二底壁与所述第二导电层之间设有所述第二暗化层;且所述第一导电层与所述第二导电层中的至少一者位于所述第一暗化层与所述第二暗化层之间。
20.如权利要求19所述的透明导电膜,其特征在于,还包括设于所述第二基质层与所述第一表面之间的第二基材。
21.如权利要求12所述的透明导电膜,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第一基质层,设于所述第一表面上,且所述第一基质层远离所述透明基底的表面上设有第二网格状凹槽,所述第二网格状凹槽包括交错连通的第二条形槽,所述第二条形槽包括第二底壁及位于所述第二底壁两侧的第二侧壁;所述第二导电层填充于所述第二网格状凹槽中;
第二导电层,填充于所述第二网格状凹槽中;及
第二暗化层,填充于所述第二网格状凹槽中;
其中,所述第二导电层上和/或所述第二底壁与所述第二导电层之间设有所述第二暗化层;且所述第一导电层与所述第二导电层中的至少一者位于所述第一暗化层与所述第二暗化层之间。
22.如权利要求12所述的透明导电膜,其特征在于,还包括第一引线电极,所述第一引线电极设于所述第一导电层的外周,且与所述第一导电层电连接。
23.如权利要求22所述的透明导电膜,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引线电极与所述第二表面之间设有遮光层,所述遮光层使所述第一引线电极于所述第二表面所在的一侧不可见。
24.一种触控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如权利要求12-23中任一项所述的透明导电膜;及
玻璃盖板,与所述第二表面贴合;
其中,所述第一底壁与所述第一导电层之间设有所述第一暗化层。
25.一种触控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如权利要求12-21中任一项所述的透明导电膜;及
玻璃盖板,与所述第二表面贴合;
其中,所述第一底壁与所述第一导电层之间设有所述第一暗化层;所述第一导电层的外周设有与所述第一导电层电连接的第一引线电极,所述第二表面与所述玻璃盖板之间设有遮光层,所述遮光层使所述第一引线电极于所述玻璃盖板所在的一侧不可见。
26.一种触控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如权利要求12-18中任一项所述的透明导电膜;及
玻璃盖板,与所述第一表面贴合;
其中,所述第一导电层上设有所述第一暗化层。
27.如权利要求26所述的触控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透明导电膜还包括第一引线电极及遮光层;所述第一引线电极设于所述第一导电层的外周,且与所述第一导电层电连接,所述遮光层设于所述第一引线电极上,所述遮光层使所述第一引线电极于所述玻璃盖板所在的一侧不可见。
28.一种触控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如权利要求19-21中任一项所述的透明导电膜;及
玻璃盖板,与所述开设有所述第二网格状凹槽的表面贴合;
其中,所述第二导电层上设有所述第二暗化层。
29.如权利要求28所述的触控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透明导电膜还包括第一引线电极、第二引线电极及遮光层;所述第一引线电极设于所述第一导电层的外周,且与所述第一导电层电连接,所述第二引线电极设于所述第二导电层的外周,且与所述第二导电层电连接,所述遮光层设于所述第二引线电极上,所述遮光层使所述第二引线电极于所述玻璃盖板所在的一侧不可见。
30.一种触控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如权利要求12-18中任一项所述的透明导电膜;及
玻璃盖板,与所述第一表面或第二表面贴合;
其中,所述第一底壁与所述第一导电层之间设有所述第一暗化层时,所述玻璃盖板与所述第二表面贴合;所述第一导电层上设有所述第一暗化层时,所述玻璃盖板与所述第一表面贴合。
CN201310716761.2A 2013-10-23 2013-12-23 透明片材、透明导电膜及触控装置 Active CN104571676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310716761.2A CN104571676B (zh) 2013-10-23 2013-12-23 透明片材、透明导电膜及触控装置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5)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3206560012 2013-10-23
CN201320656608 2013-10-23
CN2013206566080 2013-10-23
CN201320656001 2013-10-23
CN201310716761.2A CN104571676B (zh) 2013-10-23 2013-12-23 透明片材、透明导电膜及触控装置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4571676A true CN104571676A (zh) 2015-04-29
CN104571676B CN104571676B (zh) 2020-05-22

Family

ID=5308793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310716761.2A Active CN104571676B (zh) 2013-10-23 2013-12-23 透明片材、透明导电膜及触控装置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04571676B (zh)

Cited By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16188308A1 (en) * 2015-05-22 2016-12-01 Versitech Limited Transparent conductive films with embedded metal grids
CN108156763A (zh) * 2016-12-05 2018-06-12 鹏鼎控股(深圳)股份有限公司 透明电路板及其制作方法
CN108304088A (zh) * 2017-01-13 2018-07-20 宏碁股份有限公司 显示装置及其制作方法
CN109071980A (zh) * 2016-04-01 2018-12-21 株式会社Lg化学 油墨组合物、由此形成的固化图案、包括固化图案的加热元件及其制备方法
WO2023229374A1 (ko) * 2022-05-25 2023-11-30 주식회사 엘지화학 투명 안테나 필름 및 그 제조방법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2243548A (zh) * 2010-05-12 2011-11-16 爱特梅尔公司 触摸屏电极增强
TW201303903A (zh) * 2011-03-04 2013-01-16 Lg Chemical Ltd 導電結構體及其製造方法
CN103219069A (zh) * 2013-03-30 2013-07-24 深圳欧菲光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导电膜及其制备方法以及包含该导电膜的触摸屏
CN103295670A (zh) * 2013-05-30 2013-09-11 南昌欧菲光科技有限公司 透明导电膜

Patent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2243548A (zh) * 2010-05-12 2011-11-16 爱特梅尔公司 触摸屏电极增强
TW201303903A (zh) * 2011-03-04 2013-01-16 Lg Chemical Ltd 導電結構體及其製造方法
CN103219069A (zh) * 2013-03-30 2013-07-24 深圳欧菲光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导电膜及其制备方法以及包含该导电膜的触摸屏
CN103295670A (zh) * 2013-05-30 2013-09-11 南昌欧菲光科技有限公司 透明导电膜

Cited By (9)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16188308A1 (en) * 2015-05-22 2016-12-01 Versitech Limited Transparent conductive films with embedded metal grids
US10550490B2 (en) 2015-05-22 2020-02-04 Versitech Limited Transparent conductive films with embedded metal grids
CN109071980A (zh) * 2016-04-01 2018-12-21 株式会社Lg化学 油墨组合物、由此形成的固化图案、包括固化图案的加热元件及其制备方法
US11026298B2 (en) 2016-04-01 2021-06-01 Lg Chem, Ltd. Ink composition, cured patterns produced thereby, heating element including same, and manufacturing method therefor
CN109071980B (zh) * 2016-04-01 2021-09-21 株式会社Lg化学 油墨组合物、由此形成的固化图案、包括固化图案的加热元件及其制备方法
CN108156763A (zh) * 2016-12-05 2018-06-12 鹏鼎控股(深圳)股份有限公司 透明电路板及其制作方法
CN108156763B (zh) * 2016-12-05 2020-08-07 鹏鼎控股(深圳)股份有限公司 透明电路板及其制作方法
CN108304088A (zh) * 2017-01-13 2018-07-20 宏碁股份有限公司 显示装置及其制作方法
WO2023229374A1 (ko) * 2022-05-25 2023-11-30 주식회사 엘지화학 투명 안테나 필름 및 그 제조방법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4571676B (zh) 2020-05-22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3412667B (zh) 触控面板及触控显示装置
CN203573288U (zh) 触控面板
CN103164100B (zh) 电容式触摸屏
US20100328248A1 (en) Capacitive touch screen with reduced electrode trace resistance
CN104571676A (zh) 透明片材、透明导电膜及触控装置
JP5897204B2 (ja) 静電容量式透明導電膜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CN103279222A (zh) 触控面板及其制备方法
CN105448386B (zh) 触控元件及其导电膜
CN203706189U (zh) 电容式触摸屏
CN103425339A (zh) 单层多点式触控导电膜及单层多点式触控屏
CN203759668U (zh) 触控装置
CN103294267A (zh) 单层多点触控面板用导电结构及单层多点触控面板
CN205540652U (zh) 触摸屏
CN203930770U (zh) 触控面板
CN203930774U (zh) 一种电容式触控面板
CN204155249U (zh) 电容式触摸屏
CN103092396A (zh) 触屏面板
CN204087845U (zh) 触控元件及其导电膜
CN203773515U (zh) 一种电容式触控面板
CN204515750U (zh) 触控面板
CN203720817U (zh) 一种电容式触控面板
CN103941896A (zh) 触控面板及触控显示装置
CN203720819U (zh) 电容式触控面板
CN203338281U (zh) 单层多点式触控导电膜
CN203276227U (zh) 单层多点触控面板用导电结构及单层多点触控面板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
CP01 Change in the name or title of a patent holder
CP01 Change in the name or title of a patent holder

Address after: 330000 Huang Jia Hu Road, Nanchang economic and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 Zone, Nanchang, Jiangxi

Patentee after: Nanchang OFilm Tech. Co.,Ltd.

Patentee after: Ophiguang Group Co.,Ltd.

Patentee after: SUZHOU OFILM TECH Co.,Ltd.

Address before: 330000 Huang Jia Hu Road, Nanchang economic and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 Zone, Nanchang, Jiangxi

Patentee before: Nanchang OFilm Tech. Co.,Ltd.

Patentee before: OFilm Tech Co.,Ltd.

Patentee before: SUZHOU OFILM TECH Co.,Ltd.

Address after: 330000 Huang Jia Hu Road, Nanchang economic and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 Zone, Nanchang, Jiangxi

Patentee after: Nanchang OFilm Tech. Co.,Ltd.

Patentee after: OFilm Tech Co.,Ltd.

Patentee after: SUZHOU OFILM TECH Co.,Ltd.

Address before: 330000 Huang Jia Hu Road, Nanchang economic and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 Zone, Nanchang, Jiangxi

Patentee before: Nanchang OFilm Tech. Co.,Ltd.

Patentee before: Shenzhen OFilm Tech Co.,Ltd.

Patentee before: SUZHOU OFILM TECH Co.,Ltd.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

Effective date of registration: 20210111

Address after: 231323 Building 1, precision electronics industrial park, Hangbu Town, Shucheng County, Lu'an City, Anhui Province

Patentee after: Anhui jingzhuo optical display technology Co.,Ltd.

Address before: 330000 Huang Jia Hu Road, Nanchang economic and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 Zone, Nanchang, Jiangxi

Patentee before: Nanchang OFilm Tech. Co.,Ltd.

Patentee before: Ophiguang Group Co.,Ltd.

Patentee before: SUZHOU OFILM TECH Co.,Lt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