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4533117B - 倾斜式停车装置 - Google Patents
倾斜式停车装置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04533117B CN104533117B CN201410830470.0A CN201410830470A CN104533117B CN 104533117 B CN104533117 B CN 104533117B CN 201410830470 A CN201410830470 A CN 201410830470A CN 104533117 B CN104533117 B CN 104533117B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parking plate
- frame
- rotary shaft
- wheel
- gear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Expired - Fee Related
Links
- 230000005540 biological transmission Effect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52
- 238000005096 rolling process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18
- 230000002265 prevention Effect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13
- 230000005611 electricity Effects 0.000 claims 1
- 230000000694 effects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7
- 238000000034 method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6
- 238000005452 bend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4
- 238000010586 diagram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4
- 238000006073 displacement reac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4
- 238000005516 engineering process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3
- 241000237858 Gastropoda Specie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09434 install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9000010720 hydraulic oi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0630 rising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Classifications
-
- E—FIXED CONSTRUCTIONS
- E04—BUILDING
- E04H—BUILDINGS OR LIKE STRUCTURES FOR PARTICULAR PURPOSES; SWIMMING OR SPLASH BATHS OR POOLS; MASTS; FENCING; TENTS OR CANOPIES, IN GENERAL
- E04H6/00—Buildings for parking cars, rolling stock, aircraft, vessels or like vehicles, e.g. garages
- E04H6/02—Small garages, e.g. for one or two cars
- E04H6/06—Small garages, e.g. for one or two cars with means for shifting or lifting vehicles
-
- E—FIXED CONSTRUCTIONS
- E04—BUILDING
- E04H—BUILDINGS OR LIKE STRUCTURES FOR PARTICULAR PURPOSES; SWIMMING OR SPLASH BATHS OR POOLS; MASTS; FENCING; TENTS OR CANOPIES, IN GENERAL
- E04H6/00—Buildings for parking cars, rolling stock, aircraft, vessels or like vehicles, e.g. garages
- E04H6/08—Garages for many vehicles
- E04H6/12—Garages for many vehicles with mechanical means for shifting or lifting vehicles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倾斜式停车装置,包括主框架、第一停车板和第二停车板、第一电机和第二电机、第一传动装置和第二传动装置、第一升降装置和第二升降装置,是一种由机械结构控制、车辆存取方便、装置寿命、安全性和适用性均好的倾斜式停车装置。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0001]本发明涉及一种停车装置,特别是一种倾斜式停车装置。
背景技术
[0002]随着社会经济发展,城市汽车保有量激增,但由于城市停车面积有限,无法提供与汽车数量相匹配的停车位,因此应运而生各种停车装置以解决停车难的问题,较为常见的如立体停车库或地下停车库,但由于此类装置所需占地面积大,改造成本高,无法运用于已建成的小区或闹市区内。
[0003]中国专利公告号CN203247893U提供了一种倾斜式停车装置,由停车板、滑动机架、固定机架和举升机构构成,能在一定程度上解决车辆停车时占地面积大和改造成本高的问题,但是存在以下问题:1、如图1所示,当停放车辆多于一辆时,车辆的停放与取出无法满足实际操作要求,车辆停放时需按停车装置的顺序停放而取车时需按倒序取出,否侧停车板会因在后车辆停放而无法降下;2、举升机构通过液压机构控制,当液压机构失效时,无法通过手动方式控制停车板的位置,严重的停车板会因失去纵向支撑而迅速下降,造成危险,而且液压机构的使用需定期更换液压油,在高强度高频率的使用状态下液压机构并不可靠;
3、停车装置工作时,停车板活动端为一悬臂,在远离举升机构的活动端会被车辆重量压弯,导致活动端疲劳,产生弯折或发生断裂,严重影响停车装置的使用寿命和安全性;4、车辆在停车板上的限位装置固定设置,不能根据车辆性质和每次停车位置的不同而进行调整,局限了停车装置使用范围,且限位装置与车辆不能很好匹配,导致限位和防护效果不理想。
发明内容
[0004]本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由机械结构控制、车辆存取方便、装置寿命、安全性和适用性均好的倾斜式停车装置。
[0005 ]本发明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
[0006] —种倾斜式停车装置,其结构包括主框架、第一停车板和第二停车板、第一电机和第二电机、第一传动装置和第二传动装置、第一升降装置和第二升降装置;
[0007] 所述主框架包括上框体、下框体,和连接上框体、下框体的支撑件;所述上框体内的相对端分别设置有第一上转动轴和第二上转动轴,所述下框架内与第一上转动轴同侧设置有第一下转动轴,下框架内与第二上转动轴同侧设置有第二下转动轴,下框架内还平行设置有第一限位杆和第二限位杆,所述第一限位杆、第二限位杆与第一下转动轴、第二下转动轴同方向设置;
[0008]所述第一停车板的一端为转动端,另一端为活动端,所述第一停车板的转动端通过第一上转动轴与上框体连接,所述第一停车板的活动端设置有与第二升降装置相配合的第一升降口;
[0009]所述第一传动装置包括第一小锥齿轮、第一大锥齿轮、第一蜗杆、第一蜗轮、第一传动螺杆和第一传动螺母;所述第一电机驱动第一小锥齿轮,第一小锥齿轮与第一大锥齿轮啮合,所述第一蜗杆穿过第一大锥齿轮并与主框架连接,所述第一蜗轮与第一蜗杆啮合,所述第一蜗轮连接第一传动螺杆,第一传动螺杆与第一限位杆、第二限位杆连接,所述第一传动螺母配合第一传动螺杆并且设置在第一限位杆、第二限位杆之间;
[0010]所述第一升降装置包括第一长支杆、第一短支杆和第一推杆;所述第一长支杆一端通过第一下转动轴与下框体连接,所述第一短支杆一端与第一停车板铰接,所述第一推杆一端与第一传动螺母铰接;所述第一长支杆、第一短支杆和第一推杆另一端铰接于一点;[0011 ]所述第二停车板的一端为转动端,另一端为活动端,所述第二停车板的转动端通过第二上转动轴与上框体连接,所述第二停车板的活动端设置有与第一升降装置相配合的第二升降口;
[0012]所述第二传动装置包括第二小锥齿轮、第二大锥齿轮、第二蜗杆、第二蜗轮、第二传动螺杆和第二传动螺母;所述第二电机驱动第二小锥齿轮,第二小锥齿轮与第二大锥齿轮啮合,所述第二蜗杆穿过第二大锥齿轮并与主框架连接,所述第二蜗轮与第二蜗杆啮合,所述第二蜗轮连接第二传动螺杆,第二传动螺杆与第一限位杆、第二限位杆连接,所述第二传动螺母配合第二传动螺杆并且设置在第一限位杆、第二限位杆之间;
[0013]所述第二升降装置包括第二长支杆、第二短支杆和第二推杆;所述第二长支杆一端通过第二下转动轴与下框体连接,所述第二短支杆一端与第二停车板铰接,所述第二推杆一端与第二传动螺母铰接;所述第二长支杆、第二短支杆和第二推杆另一端铰接于一点。
[0014]通过主框架、第一停车板和第二停车板、第一传动装置和第二传动装置、第一升降装置和第二升降装置的结构设置,使第一停车板和第二停车板可单独升降,取放车辆不受另一停车板的影响。
[0015]通过第一电机和第二电机、第一传动装置和第二传动装置、第一升降装置和第二升降装置,使停车板的升降完全由机械结构控制,可靠性与安全性得到较大提升,蜗轮蜗杆及螺杆螺母具有自锁功能,停车装置在电机失效的情况下仍可保持停车板与车辆;并且传动装置为单向传递,电机也得到了有效保护。
[0016]通过升降口的设置配合升降装置,使升降装置与停车板的连接点可更接近活动端,减少了停车板的悬臂长度,降低了停车板弯折或断裂的可能性。
[0017] —对锥齿轮及蜗轮蜗杆的组合,增大了停车装置的传动比,减少了对电机的要求,使电机发生故障时可以通过手动操作控制停车板位置。
[0018]传动螺杆、传动螺母、限位杆及升降装置的设置,用以控制停车板的升降范围,防止停车板升高或下降过度对车辆及装置产生危险。
[0019]整个停车装置设置在主框架中,设备安装方便且有效地减少了停车所需面积,如停车板最大升降角度为45度,则可减少近30%的停车面积。
[0020]作为优选,所述第一传动装置还包括第一小带轮、第一大带轮和第一导杆,所述第一蜗轮连接第一小带轮,第一小带轮连接第一大带轮,第一大带轮连接第一传动螺杆,所述第一导杆与第一传动螺杆平行设置并与第一限位杆、第二限位杆连接,所述第一传动螺母连接第一传动螺杆和第一导杆;所述第二传动装置还包括第二小带轮、第二大带轮和第二导杆,所述第二蜗轮连接第二小带轮,第二小带轮连接第二大带轮,第二大带轮连接第二传动螺杆,所述第二导杆与第二传动螺杆平行设置并与第一限位杆、第二限位杆连接,所述第二传动螺母连接第二传动螺杆和第二导杆。
[0021]小带轮与大带轮的设置进一步增大了装置传动比;导杆的设置保证传动螺母与推杆的连接处在做轴向运动的过程中不发生横向偏移。
[0022]作为优选,所述第一蜗杆的两端设置有第一卷缆,第一卷缆与第一停车板的活动端连接;所述第二蜗杆的两端设置有第二卷缆,第二卷缆与第二停车板的活动端连接。
[0023]卷缆的设置使停车板活动端在工作时处于拉紧状态,不会被车辆重力压弯,提高了停车板的可靠性与安全性;卷缆设置在蜗杆上,电机在控制停车板上升与下降的过程中卷缆随之拉紧与放松,控制方便可靠。
[0024]作为优选,所述第一停车板的活动端设置有第一车轮锁装置,第一车轮锁装置包括第一车轮锁架、第一车轮锁转动轴和第一车轮锁,所述第一车轮锁转动轴设置在第一升降口下方,所述第一车轮锁与第一车轮锁转动轴滑动连接;所述第二停车板的活动端设置有第二车轮锁装置,第二车轮锁装置包括第二车轮锁架、第二车轮锁转动轴和第二车轮锁,所述第二车轮锁转动轴设置在第二升降口下方,所述第二车轮锁与第二车轮锁转动轴滑动连接。
[0025]车轮锁装置设置在升降口下方不会影响车辆的停放与取出过程;车轮锁与车轮锁转动轴滑动连接使车轮锁可以在车轮锁转动轴上平移及转动,使车轮锁装置可以根据车辆停放的实际位置进行调整,使车轮锁与车轮得到更好的配合,锁紧限位效果更好,安全性得到了提尚。
[0026]作为优选,所述主框架上靠近第一上转动轴的位置设置有第一前锁装置,第一前锁装置包括第一前锁架、第一制止锁和第一锁销,所述第一前锁架上设置有与第一制止锁相配合的第一制止齿,和与第一锁销相配合的第一制止孔;所述主框架上靠近第二上转动轴的位置设置有第二前锁装置,第二前锁装置包括第二前锁架、第二制止锁和第二锁销,所述第二前锁架上设置有与第二制止锁相配合的第二制止齿,和与第二锁销相配合的第二制止孔。
[0027]前锁装置的设置可在停车板上自由升降并定位,不会影响车辆的停放与取出过程并且可以根据车辆大小进行位置调整,与车轮锁装置相配合进一步提高了停车装置的安全性。
[0028]作为优选,当第一传动螺母行程最大时,所述第一停车板与水平面呈45度角,所述第一长支杆和第一短支杆在同一直线上;当第二传动螺母行程最大时,所述第二停车板与水平面呈45度角,所述第二长支杆和第二短支杆在同一直线上。
[0029]停车板最大升降高度与水平面呈45度角时,可减少近30%的停车面积,而且当一块停车板处于水平状态或升至最高点时,另一块板可自由转动而不受影响,便捷性与面积节省效果均较好;当升降高度最大时,长支杆与短支杆在同一直线上时,升降装置与停车板呈三角支撑,此时升降装置支撑强度高,且是短支杆与长支杆在长度固定的情况下,短支杆与停车板的连接点最靠近活动端,减少停车板悬臂长度,进而在保证了停车装置的可靠性的情况下减少了整体体积。
[0030]作为优选,所述第一短支杆连接第一停车板的中点,所述第一短支杆与第一长支杆的长度比为1/3至1/2;所述第二短支杆连接第二停车板的中点,所述第二短支杆与第二长支杆的长度比为1/3至1/2。
[0031]短支杆连接停车板的中点使停车板不易折弯或断裂,且减小长支杆与短支杆的长度和;短支杆与长支杆的长度比影响短支杆的支撑强度及推杆与支杆的连接点位置,影响升降装置的整体大小,进而影响与升降装置相配合的升降口大小,当短支杆与长支杆的长度比为1/3至1/2时,能保证升降装置支撑强度且相配合的升降口大小不影响正常车辆停放,进而在保证了停车装置的可靠性的情况下减少了整体体积。
[0032]作为优选,所述第一小锥齿轮与第一大锥齿轮的传动比为2.5至3.5,所述第一蜗杆与第一蜗轮的传动比为40至60,所述第一小带轮与第一大带轮的传动比为1.5至2;所述第二小锥齿轮与第二大锥齿轮的传动比为2.5至3.5,所述第二蜗杆与第二蜗轮的传动比为40至60,所述第二小带轮与第二大带轮的传动比为1.5至2。
[0033]传动装置总传动比在150至420,能够有效减小电机的需求,且各部件的传动比保证在正常工作范围内,传动的可靠性较高。
[0034]作为优选,所述第一停车板和第二停车板长度均为5.3米,所述主框架的长度为7.5至8米。
[0035] 5.3米为标准停车位长度,能适应大部分车辆的停车要求,而主框架的长度约为停车板之和的70 %,空间使用率提高了 140 %。
[0036]作为优选,还包括第一手动驱动装置和第二手动驱动装置。因整体装置传动比较大,通过设置手动驱动装置可以人工调整停车板的升降高度,并且当电机失效时可以操作停车装置。
[0037]本发明同现有技术相比具有以下优点及效果:1、通过主框架、第一停车板和第二停车板、第一传动装置和第二传动装置、第一升降装置和第二升降装置的结构设置,使第一停车板和第二停车板可单独升降,取放车辆不受另一停车板的影响。2、停车板的升降完全由机械结构控制,可靠性与安全性得到较大提升,蜗轮蜗杆及螺杆螺母具有自锁功能,停车装置在电机失效的情况下仍可保持停车板与车辆;并且传动装置为单向传递,电机也得到了有效保护;机械结构较大的传动比使装置的操作可通过人工完成,进一步提高的系统的可靠性。3、卷缆的设置与连接点的选择减少了停车板弯折及断裂的情况发生,延长了装置的寿命并提高了安全性。4、车轮锁装置与前锁装置可活动设置及整体结构设置,使倾斜式停车装置即能适用于各种车辆又可提供车辆停车时应有的防护,加之设备安装方便且有效地减少了停车所需面积。
附图说明
[0038]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发明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性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0039]图1为现有的倾斜式停车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0040]图2为本发明的结构主视图。
[0041]图3为本发明的立体结构示例图。
[0042]图4为本发明的第一传动装置结构示意图。
[0043]图5为本发明的第二传动装置结构示意图。
[0044]图6为本发明的传动装置俯视图。
[0045]图7为本发明的第一、第二车轮锁装置结构示意图。
[0046]图8为本发明的第一前锁装置结构示意图。
[0047]图9为本发明的第二前锁装置结构示意图。
[0048]图10为本发明的使用状态结构示意图。
[0049] 标号说明:
[0050] 主框架1100 上框体1101 下框体1102支撑件1103[0051 ] 第一上转动轴1104 第二上转动轴1204 第一下转动轴1105
[0052] 第二下转动轴1205 第一限位杆1106 第二限位杆1107
[0053] 第一停车板2100 第一升降口 2101 第二停车板2200
[0054] 第二升降口 2201 第一电机3100 第二电机3200
[0055] 第一传动装置4100 第一小锥齿轮4101 第一大锥齿轮4102
[0056] 第一蜗杆4103 第一蜗轮4104 第一小带轮4105
[0057] 第一大带轮4106 第一传动螺杆4107 第一导杆4108
[0058] 第一传动螺母4109 第一卷缆4110 第二传动装置4200
[0059] 第二小锥齿轮4201 第二大锥齿轮4202 第二蜗杆4203
[0060] 第二蜗轮4204 第二小带轮4205 第二大带轮4206[0061 ] 第二传动螺杆4207 第二导杆4208 第二传动螺母4209
[0062] 第二卷缆4210 第一长支杆5101 第一短支杆5102
[0063] 第一推杆5103 第二长支杆5201 第二短支杆5202
[0064] 第二推杆5203 第一车轮锁装置6100 第一车轮锁架6101
[0065] 第一车轮锁转动轴6102第一车轮锁6103 第二车轮锁装置6200
[0066] 第二车轮锁架6201 第二车轮锁转动轴6202第二车轮锁6203
[0067] 第一前锁装置7100 第一前锁架7101 第一制止锁7102
[0068] 第一锁销7103 第一制止齿7104 第一制止孔7105
[0069] 第二前锁装置7200 第二前锁架7201 第二制止锁7202
[0070] 第二锁销7203 第二制止齿7204 第二制止孔7205
[0071] 第一手动驱动装置8100第二手动驱动装置8200
具体实施方式
[0072]下面结合实施例对本发明做进一步的详细说明,以下实施例是对本发明的解释而本发明并不局限于以下实施例。
[0073] 实施例1:
[0074] 如图2至3所示,本实施例由主框架1100、第一停车板2100和第二停车板2200、第一电机3100和第二电机3200、第一传动装置4100和第二传动装置4200、第一升降装置和第二升降装置组成。主框架1100为长方体的框架结构,其长度为7.5米,主框架1100包括上框体1101、下框体1102,和连接上框体1101、下框体1102的支撑件1103;上框体1101内的两条短边端分别设置有第一上转动轴1104和第二上转动轴1204;下框架1102内与第一上转动轴1104同侧相对的短边端设置有第一下转动轴1105,下框架1102内另一短边端设置有第二下转动轴1205,下框架1102内还平行设置有第一限位杆1106和第二限位杆1107,同时第一限位杆1106和第二限位杆1107也与第一下转动轴1105和第二下转动轴1205平行。第一停车板2100长为5.3米,其一端为转动端,转动端与第一上转动轴1104连接,另一端为活动端,活动端设置有第一升降口 2101,第一升降口 2101使第一停车板2100在升降过程,即使第二升降装置处于抬起状态,两者也不会发生接触。第二停车板2200与第一停车板2100相向设置且结构对称,第二停车板2200长为5.3米,其一端为转动端,转动端与第二上转动轴1204连接,另一端为活动端,活动端设置有第二升降口 2201,第二升降口 2201使第二停车板2200在升降过程,即使第一升降装置处于抬起状态,两者也不会发生接触。
[0075] 如图2至6所示,第一电机3100设置在主框架1100内并驱动第一传动装置4100,第一传动装置4100包括第一小锥齿轮4101、第一大锥齿轮4102、第一蜗杆4103、第一蜗轮4104、第一传动螺杆4107和第一传动螺母4109;第一电机3100的输出轴上设置有第一小锥齿轮4101,第一小锥齿轮4101与第一大锥齿轮4102啮合两者传动比为2.5,第一蜗杆4103穿过第一大锥齿轮4102并与主框架1100连接,第一蜗轮4104设置在主框架1100上的第一传动装置座内并与第一蜗杆4103啮合,第一蜗杆4103与第一蜗轮4104的传动比为1:60,第一蜗轮4104连接第一传动螺杆4107,第一传动螺杆4107穿过第一限位杆1106和第二限位杆1107,第一传动螺母4109设置在第一传动螺杆4107上作轴向运动,因其设置第一限位杆1106、第二限位杆1107之间,位移范围也被限制在第一限位杆1106、第二限位杆1107之间。第二电机3200设置在主框架1100内并驱动第二传动装置4200,第二传动装置4200包括第二小锥齿轮4201、第二大锥齿轮4202、第二蜗杆4203、第二蜗轮4204、第二传动螺杆4207和第二传动螺母4209;第二电机3200的输出轴上设置有第二小锥齿轮4201,第二小锥齿轮4201与第二大锥齿轮4202啮合两者传动比为2.5,第二蜗杆4203穿过第二大锥齿轮4202并与主框架1100连接,第二蜗轮4204设置在主框架1100上的第二传动装置座内并与第二蜗杆4203啮合,第二蜗杆4203与第二蜗轮4204的传动比为1: 60,第二蜗轮4204连接第二传动螺杆4207,第二传动螺杆4207穿过第一限位杆1106和第二限位杆1107,第二传动螺母4209设置在第二传动螺杆4207上作轴向运动,因其设置第一限位杆1106、第二限位杆1107之间,位移范围也被限制在第一限位杆1106、第二限位杆1107之间。
[0076]如图2、3及6所示,第一升降装置包括第一长支杆5101、第一短支杆5102和第一推杆5103,第一长支杆5101和第一短支杆5102的长度比为2;第一长支杆5101—端与第一下转动轴1105连接,第一短支杆5102—端与第一停车板2100的中点铰接,第一推杆5103—端与第一传动螺母4109铰接;第一长支杆5101、第一短支杆5102和第一推杆5103另一端铰接于一点;第二升降装置包括第二长支杆5201、第二短支杆5202和第二推杆5203,第二长支杆5201和第二短支杆5202的长度比为2;第二长支杆5201—端与第二下转动轴1205连接,第二短支杆5202—端与第二停车板2200的中点铰接,第二推杆5203—端与第二传动螺母4209铰接;第二长支杆5201、第二短支杆5202和第二推杆5203另一端铰接于一点。
[0077]如图2至6及10所示,本实施例未升起时呈图10中第二停车板2200状态,其与地面水平;抬升至最高时为第一停车板2100状态,其与水平面呈45度角,且第一长支杆5101和第一短支杆5102在同一直线上,在此情况下第二停车板2200可随时上升或下降而不受第一停车板2100的影响;同样第一停车板2100未升起而第二停车板2200处于抬起最高位置时与上述情况相同。图6即为第一停车板2100未升起而第二停车板2200处于抬起时的传动装置俯视图,当第二停车板2200需要下降时,第二电机3200通过第二传动装置4200使第二传动螺母4209向接近第一限位杆1106的方向运动,进而通过第二推杆5203使第二长支杆5201、第二短支杆5202和第二推杆5203三者的交点延第二长支杆5201的圆周弧形下降,第二短支杆5202带动第二停车板2200完成下降;同样,当第一停车板2100需要上升时,第一电机3100通过第一传动装置4100使第一传动螺母4109向接近第一限位杆1106的方向运动,进而通过第一推杆5103使第一长支杆5101、第一短支杆5102和第一推杆5103三者的交点延第一长支杆5101的圆周弧形上升,第一短支杆5102推动第一停车板2100完成上升。
[0078] 实施例2:
[0079] 如图2、3、7及8所示,本实施例由主框架1100、第一停车板2100和第二停车板2200、第一电机3100和第二电机3200、第一传动装置4100和第二传动装置4200、第一升降装置和第二升降装置组成。主框架1100为长方体的框架结构,其长度为8米,主框架1100包括上框体1101、下框体1102,和连接上框体1101、下框体1102的支撑件1103;上框体1101内的两条短边端分别设置有第一上转动轴1104和第二上转动轴1204,靠近第一上转动轴1104的位置设置有第一前锁装置7100,第一前锁装置7100包括第一前锁架7101、第一制止锁7102和第一锁销7103,第一前锁架7101上设置有与第一制止锁7102相配合的第一制止齿7104,和与第一锁销7103相配合的第一制止孔7105;靠近第二上转动轴1204的位置设置有第二前锁装置7200,第二前锁装置7200包括第二前锁架7201、第二制止锁7202和第二锁销7203,第二前锁架7201上设置有与第二制止锁7202相配合的第二制止齿7204,和与第二锁销7203相配合的第二制止孔7205;下框架1102内与第一上转动轴1104同侧相对的短边端设置有第一下转动轴1105,下框架1102内另一短边端设置有第二下转动轴1205,下框架1102内还平行设置有第一限位杆1106和第二限位杆1107,同时第一限位杆1106和第二限位杆1107也与第一下转动轴1105和第二下转动轴1205平行。第一停车板2100长为5.3米,其一端为转动端,转动端与第一上转动轴1104连接,另一端为活动端,活动端设置有第一升降口 2101,第一升降口2101使第一停车板2100在升降过程,即使第二升降装置处于抬起状态,两者也不会发生接触,活动端还设置有第一车轮锁装置6100,第一车轮锁装置6100包括第一车轮锁架6101、第一车轮锁转动轴6102和第一车轮锁6103,第一车轮锁转动轴6102设置在第一升降口 2101下方,第一车轮锁6103与第一车轮锁转动轴6102滑动连接。第二停车板2200与第一停车板2100相向设置且结构对称,第二停车板2200长为5.3米,其一端为转动端,转动端与第二上转动轴1204连接,另一端为活动端,活动端设置有第二升降口 2201,第二升降口 2201使第二停车板2200在升降过程,即使第一升降装置处于抬起状态,两者也不会发生接触,活动端还设置有第二车轮锁装置6200,第二车轮锁装置6200包括第二车轮锁架6201、第二车轮锁转动轴6202和第二车轮锁6203,第二车轮锁转动轴6202设置在第二升降口 2201下方,第二车轮锁6203与第二车轮锁转动轴6202滑动连接。
[0080] 如图2至7所示,第一电机3100设置在主框架1100内并驱动第一传动装置4100,第一传动装置4100包括第一小锥齿轮4101、第一大锥齿轮4102、第一蜗杆4103、第一蜗轮4104、第一小带轮4105、第一大带轮4106、第一传动螺杆4107、第一导杆4108、第一传动螺母4109;第一电机3100的输出轴上设置有第一小锥齿轮4101,第一小锥齿轮4101与第一大锥齿轮4102啮合两者传动比为3.5,第一蜗杆4103穿过第一大锥齿轮4102并与主框架1100连接,第一蜗杆4103的两端设置有第一卷缆4110,第一卷缆4110与第一停车板2100的活动端连接,第一蜗轮4104设置在主框架1100上的第一传动装置座内并与第一蜗杆4103啮合,第一蜗杆4103与第一蜗轮4104的传动比为1:40,第一蜗轮4104连接第一小带轮4105,第一小带轮4105通过皮带连接第一大带轮4106两者传动比为1.5,第一大带轮4106连接第一传动螺杆4107,第一传动螺杆4107穿过第一限位杆1106和第二限位杆1107,第一导杆4108与第一传动螺杆4107平行设置并穿过第一限位杆1106和第二限位杆1107,第一传动螺母4109设置在第一传动螺杆4107和第一导杆4108上作轴向运动,因其设置第一限位杆1106、第二限位杆1107之间,位移范围也被限制在第一限位杆1106、第二限位杆1107之间。第二电机3200设置在主框架1100内并驱动第二传动装置4200,第二传动装置4200包括第二小锥齿轮4201、第二大锥齿轮4202、第二蜗杆4203、第二蜗轮4204、第二小带轮4205、第二大带轮4206、第二传动螺杆4207、第二导杆4208和第二传动螺母4209;第二电机3200的输出轴上设置有第二小锥齿轮4201,第二小锥齿轮4201与第二大锥齿轮4202啮合两者传动比为3.5,第二蜗杆4203穿过第二大锥齿轮4202并与主框架1100连接,第二蜗杆4203的两端设置有第二卷缆4210,第二卷缆4210与第二停车板2200的活动端连接,第二蜗轮4204设置在主框架1100上的第二传动装置座内并与第二蜗杆4203啮合,第二蜗杆4203与第二蜗轮4204的传动比为1:40,第二蜗轮4204连接第二小带轮4205,第二小带轮4205通过皮带连接第二大带轮4206两者传动比为1.5,第二大带轮4206连接第二传动螺杆4207,第二传动螺杆4207穿过第一限位杆1106和第二限位杆1107,第二导杆4208与第二传动螺杆4207平行设置并穿过第一限位杆1106和第二限位杆1107,第二传动螺母4209设置在第二传动螺杆4207和第二导杆4208上作轴向运动,因其设置第一限位杆1106、第二限位杆1107之间,位移范围也被限制在第一限位杆1106、第二限位杆1107之间。第一手动驱动装置8100与第一蜗杆4103连接,第二手动驱动装置8200与第二蜗杆4203连接。
[0081]如图2、3及6所示,第一升降装置包括第一长支杆5101、第一短支杆5102和第一推杆5103,第一长支杆5101和第一短支杆5102的长度比为3;第一长支杆5101—端与第一下转动轴1105连接,第一短支杆5102—端与第一停车板2100的中点铰接,第一推杆5103—端与第一传动螺母4109铰接;第一长支杆5101、第一短支杆5102和第一推杆5103另一端铰接于一点;第二升降装置包括第二长支杆5201、第二短支杆5202和第二推杆5203,第二长支杆5201和第二短支杆5202的长度比为3;第二长支杆5201—端与第二下转动轴1205连接,第二短支杆5202—端与第二停车板2200的中点铰接,第二推杆5203—端与第二传动螺母4209铰接;第二长支杆5201、第二短支杆5202和第二推杆5203另一端铰接于一点。
[0082]如图2至6及10所示,本实施例未升起时呈图10中第二停车板2200状态,其与地面水平,第二前锁装置7200被放下不影响车辆进出;抬升至最高时为第一停车板2100状态,其与水平面呈45度角,且第一长支杆5101和第一短支杆5102在同一直线上,停放在第一停车板2100上的车辆通过第一车轮锁装置6100限位,并且第一前锁装置7100被拉起起备用限位作用,在此情况下第二停车板2200可随时上升或下降而不受第一停车板2100的影响;同样第一停车板2100未升起而第二停车板2200处于抬起最高位置时与上述情况相同。图6即为第一停车板2100未升起而第二停车板2200处于抬起时的传动装置俯视图,当第二停车板2200需要下降时,第二电机3200通过第二传动装置4200使第二传动螺母4209向接近第一限位杆1106的方向运动,进而通过第二推杆5203使第二长支杆5201、第二短支杆5202和第二推杆5203三者的交点延第二长支杆5201的圆周弧形下降,第二短支杆5202带动第二停车板2200完成下降;同样,当第一停车板2100需要上升时,第一电机3100通过第一传动装置4100使第一传动螺母4109向接近第一限位杆1106的方向运动,进而通过第一推杆5103使第一长支杆5101、第一短支杆5102和第一推杆5103三者的交点延第一长支杆5101的圆周弧形上升,第一短支杆5102推动第一停车板2100完成上升。
[0083]此外,需要说明的是,本说明书中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其零、部件的形状、所取名称等可以不同。凡依本发明专利构思所述的构造、特征及原理所做的等效或简单变化,均包括于本发明专利的保护范围内。本发明所属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对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做各种各样的修改或补充或采用类似的方式替代,只要不偏离本发明的结构或者超越本权利要求书所定义的范围,均应属于本发明的保护范围。
Claims (10)
1.一种倾斜式停车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主框架、第一停车板和第二停车板、第一电机和第二电机、第一传动装置和第二传动装置、第一升降装置和第二升降装置; 所述主框架包括上框体、下框体,和连接上框体、下框体的支撑件;所述上框体内的相对端分别设置有第一上转动轴和第二上转动轴,所述下框体内与第一上转动轴同侧设置有第一下转动轴,下框体内与第二上转动轴同侧设置有第二下转动轴,下框体内还平行设置有第一限位杆和第二限位杆,所述第一限位杆、第二限位杆与第一下转动轴、第二下转动轴同方向设置; 所述第一停车板的一端为转动端,另一端为活动端,所述第一停车板的转动端通过第一上转动轴与上框体连接,所述第一停车板的活动端设置有与第二升降装置相配合的第一升降口 ; 所述第一传动装置包括第一小锥齿轮、第一大锥齿轮、第一蜗杆、第一蜗轮、第一传动螺杆和第一传动螺母;所述第一电机驱动第一小锥齿轮,第一小锥齿轮与第一大锥齿轮啮合,所述第一蜗杆穿过第一大锥齿轮并与主框架连接,所述第一蜗轮与第一蜗杆啮合,所述第一蜗轮连接第一传动螺杆,第一传动螺杆与第一限位杆、第二限位杆连接,所述第一传动螺母配合第一传动螺杆并且设置在第一限位杆、第二限位杆之间; 所述第一升降装置包括第一长支杆、第一短支杆和第一推杆;所述第一长支杆一端通过第一下转动轴与下框体连接,所述第一短支杆一端与第一停车板铰接,所述第一推杆一端与第一传动螺母铰接;所述第一长支杆、第一短支杆和第一推杆另一端铰接于一点; 所述第二停车板的一端为转动端,另一端为活动端,所述第二停车板的转动端通过第二上转动轴与上框体连接,所述第二停车板的活动端设置有与第一升降装置相配合的第二升降口 ; 所述第二传动装置包括第二小锥齿轮、第二大锥齿轮、第二蜗杆、第二蜗轮、第二传动螺杆和第二传动螺母;所述第二电机驱动第二小锥齿轮,第二小锥齿轮与第二大锥齿轮啮合,所述第二蜗杆穿过第二大锥齿轮并与主框架连接,所述第二蜗轮与第二蜗杆啮合,所述第二蜗轮连接第二传动螺杆,第二传动螺杆与第一限位杆、第二限位杆连接,所述第二传动螺母配合第二传动螺杆并且设置在第一限位杆、第二限位杆之间; 所述第二升降装置包括第二长支杆、第二短支杆和第二推杆;所述第二长支杆一端通过第二下转动轴与下框体连接,所述第二短支杆一端与第二停车板铰接,所述第二推杆一端与第二传动螺母铰接;所述第二长支杆、第二短支杆和第二推杆另一端铰接于一点。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倾斜式停车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传动装置还包括第一小带轮、第一大带轮和第一导杆,所述第一蜗轮连接第一小带轮,第一小带轮连接第一大带轮,第一大带轮连接第一传动螺杆,所述第一导杆与第一传动螺杆平行设置并与第一限位杆、第二限位杆连接,所述第一传动螺母连接第一传动螺杆和第一导杆;所述第二传动装置还包括第二小带轮、第二大带轮和第二导杆,所述第二蜗轮连接第二小带轮,第二小带轮连接第二大带轮,第二大带轮连接第二传动螺杆,所述第二导杆与第二传动螺杆平行设置并与第一限位杆、第二限位杆连接,所述第二传动螺母连接第二传动螺杆和第二导杆。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倾斜式停车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蜗杆的两端设置有第一卷缆,第一卷缆与第一停车板的活动端连接;所述第二蜗杆的两端设置有第二卷缆,第二卷缆与第二停车板的活动端连接。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倾斜式停车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停车板的活动端设置有第一车轮锁装置,第一车轮锁装置包括第一车轮锁架、第一车轮锁转动轴和第一车轮锁,所述第一车轮锁转动轴设置在第一升降口下方,所述第一车轮锁与第一车轮锁转动轴滑动连接;所述第二停车板的活动端设置有第二车轮锁装置,第二车轮锁装置包括第二车轮锁架、第二车轮锁转动轴和第二车轮锁,所述第二车轮锁转动轴设置在第二升降口下方,所述第二车轮锁与第二车轮锁转动轴滑动连接。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一种倾斜式停车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主框架上靠近第一上转动轴的位置设置有第一前锁装置,第一前锁装置包括第一前锁架、第一制止锁和第一锁销,所述第一前锁架上设置有与第一制止锁相配合的第一制止齿,和与第一锁销相配合的第一制止孔;所述主框架上靠近第二上转动轴的位置设置有第二前锁装置,第二前锁装置包括第二前锁架、第二制止锁和第二锁销,所述第二前锁架上设置有与第二制止锁相配合的第二制止齿,和与第二锁销相配合的第二制止孔。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一种倾斜式停车装置,其特征在于:当第一传动螺母行程最大时,所述第一停车板与水平面呈45度角,所述第一长支杆和第一短支杆在同一直线上;当第二传动螺母行程最大时,所述第二停车板与水平面呈45度角,所述第二长支杆和第二短支杆在同一直线上。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一种倾斜式停车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短支杆连接第一停车板的中点,所述第一短支杆与第一长支杆的长度比为1/3至1/2;所述第二短支杆连接第二停车板的中点,所述第二短支杆与第二长支杆的长度比为1/3至1/2。
8.根据权利要求2至7任一所述的一种倾斜式停车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小锥齿轮与第一大锥齿轮的传动比为2.5至3.5,所述第一蜗杆与第一蜗轮的传动比为40至60,所述第一小带轮与第一大带轮的传动比为1.5至2;所述第二小锥齿轮与第二大锥齿轮的传动比为2.5至3.5,所述第二蜗杆与第二蜗轮的传动比为40至60,所述第二小带轮与第二大带轮的传动比为1.5至2。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一种倾斜式停车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停车板和第二停车板长度均为5.3米,所述主框架的长度为7.5至8米。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一种倾斜式停车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包括第一手动驱动装置和第二手动驱动装置。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410830470.0A CN104533117B (zh) | 2014-12-26 | 2014-12-26 | 倾斜式停车装置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410830470.0A CN104533117B (zh) | 2014-12-26 | 2014-12-26 | 倾斜式停车装置 |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04533117A CN104533117A (zh) | 2015-04-22 |
CN104533117B true CN104533117B (zh) | 2017-01-11 |
Family
ID=5284872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1410830470.0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4533117B (zh) | 2014-12-26 | 2014-12-26 | 倾斜式停车装置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104533117B (zh) |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12664019A (zh) * | 2019-12-06 | 2021-04-16 | 北京苹果知科技有限公司 | 一种立体车库 |
Citations (4)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202108281U (zh) * | 2011-05-17 | 2012-01-11 | 宁波云环立体车库有限公司 | 一种液压倾斜式简易升降停车设备 |
CN102653996A (zh) * | 2011-03-02 | 2012-09-05 | 何杰 | 一种斜撑式停车架 |
CN203247893U (zh) * | 2013-05-20 | 2013-10-23 | 雷定中 | 一种倾斜式停车装置 |
CN204475926U (zh) * | 2014-12-26 | 2015-07-15 | 浙江机电职业技术学院 | 一种倾斜式停车装置 |
Family Cites Familie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H10140864A (ja) * | 1996-11-14 | 1998-05-26 | Furukawa Co Ltd | パレット傾斜装置 |
-
2014
- 2014-12-26 CN CN201410830470.0A patent/CN104533117B/zh not_active Expired - Fee Related
Patent Citations (4)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2653996A (zh) * | 2011-03-02 | 2012-09-05 | 何杰 | 一种斜撑式停车架 |
CN202108281U (zh) * | 2011-05-17 | 2012-01-11 | 宁波云环立体车库有限公司 | 一种液压倾斜式简易升降停车设备 |
CN203247893U (zh) * | 2013-05-20 | 2013-10-23 | 雷定中 | 一种倾斜式停车装置 |
CN204475926U (zh) * | 2014-12-26 | 2015-07-15 | 浙江机电职业技术学院 | 一种倾斜式停车装置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04533117A (zh) | 2015-04-22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201080715Y (zh) | 螺杆传动安全载重停车平台 | |
CN204475926U (zh) | 一种倾斜式停车装置 | |
CN203383164U (zh) | 一种可移动交通指示箭头牌 | |
CN104533117B (zh) | 倾斜式停车装置 | |
US20190301117A1 (en) | Movable crash barrier section | |
CN105569391B (zh) | 立体停车库 | |
CN107745675B (zh) | 一种自卸车卸货安全警示装置 | |
CN103603517B (zh) | 一种悬臂式停车库 | |
CN106013881A (zh) | 一种简易升降类摇篮式机械停车设备 | |
CN204342282U (zh) | 用于架桥机的多功能纵移驱动装置 | |
CN107217619B (zh) | 一种信号触发的阻车装置 | |
CN208486616U (zh) | 旋转升降停车装置 | |
CN202320592U (zh) | 公共自行车自动锁合机构 | |
CN211524254U (zh) | 一种停车设备的锁止机构 | |
CN203344668U (zh) | 一种用于公铁两用车的垂直上下轨装置 | |
CN109098596A (zh) | 一种车辆门的无源锁闭装置及应用有该锁闭装置的门载系统 | |
CN205603106U (zh) | 回转锁定装置及包含该装置的塔机 | |
CN205822972U (zh) | 一种用于门系统的紧急解锁装置 | |
CN208200269U (zh) | 一种四柱举升机的电动驱动爬坡板 | |
CN105926487B (zh) | 一种车辆交通道闸 | |
CN104831959B (zh) | 无避让立体车库的驻车装置 | |
CN204186109U (zh) | 无避让立体车库上层载车板的升降装置 | |
CN203669433U (zh) | 一种悬臂式停车库 | |
CN214363030U (zh) | 一种市政用于道路建设新型警示装置 | |
CN208950394U (zh) | 一种立体停车装置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C10 |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 ||
CF01 |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 ||
CF01 |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70111 Termination date: 2017122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