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4481617B - 基于氧化还原反应的储能装置及其储能方法和发电方法 - Google Patents
基于氧化还原反应的储能装置及其储能方法和发电方法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04481617B CN104481617B CN201410604000.2A CN201410604000A CN104481617B CN 104481617 B CN104481617 B CN 104481617B CN 201410604000 A CN201410604000 A CN 201410604000A CN 104481617 B CN104481617 B CN 104481617B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hydrogen
- steam
- gas
- generator
- energy storage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Active
Links
- 238000004146 energy storage Methods 0.000 title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76
- 238000000034 method Methods 0.000 title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53
- 238000006479 redox reaction Methods 0.000 title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33
- 229910052739 hydrogen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210
- 239000001257 hydrogen Substance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210
- UFHFLCQGNIYNRP-UHFFFAOYSA-N Hydrogen Chemical compound [H][H] UFHFLCQGNIYNRP-UHFFFAOYSA-N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207
- 239000007789 gas Substance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105
- 238000003860 storage Method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81
- XLYOFNOQVPJJNP-UHFFFAOYSA-N water Substances O XLYOFNOQVPJJNP-UHFFFAOYSA-N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60
- 238000002485 combustion reaction Method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28
- QVGXLLKOCUKJST-UHFFFAOYSA-N atomic oxygen Chemical compound [O] QVGXLLKOCUKJST-UHFFFAOYSA-N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49
- 229910052760 oxygen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49
- 239000001301 oxygen Substance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49
- 238000005868 electrolysis reaction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18
- 239000012071 phase Substance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18
- 239000000203 mixture Substance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17
- 150000002431 hydrogen Chemical clas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16
- 239000007791 liquid phase Substance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6
- 238000005485 electric heating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5
- 239000007792 gaseous phase Substance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3
- 238000002156 mixing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3
- 239000007790 solid phase Substance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3
- 229910052799 carbon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2
- 238000009833 condensation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2
- 230000005494 condensation Effect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2
- 238000011049 filling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2
- 238000010304 firing Methods 0.000 claims 5
- 239000002737 fuel gas Substances 0.000 claims 3
- 239000012267 brine Substances 0.000 claims 1
- 238000001816 cooling Methods 0.000 claims 1
- HPALAKNZSZLMCH-UHFFFAOYSA-M sodium;chloride;hydrate Chemical compound O.[Na+].[Cl-] HPALAKNZSZLMCH-UHFFFAOYSA-M 0.000 claims 1
- 238000010248 power generation Methods 0.000 abstract description 28
- 238000004519 manufacturing process Methods 0.000 abstract description 25
- 239000002918 waste heat Substances 0.000 abstract description 20
- 230000005611 electricity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1
- 238000006243 chemical reac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8
- XEEYBQQBJWHFJM-UHFFFAOYSA-N Iron Chemical group [Fe] XEEYBQQBJWHFJM-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7
- 238000005516 engineering process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6
- 230000018109 developmental process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4
- 239000002994 raw materia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4
- 238000004064 recycl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4
- 238000012983 electrochemical energy storage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3
- UQSXHKLRYXJYBZ-UHFFFAOYSA-N iron oxide Inorganic materials [Fe]=O UQSXHKLRYXJYBZ-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3
- 101000623895 Bos taurus Mucin-15 Protein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9286 beneficial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SZVJSHCCFOBDDC-UHFFFAOYSA-N ferrosoferric oxide Chemical compound O=[Fe]O[Fe]O[Fe]=O SZVJSHCCFOBDDC-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2
- 229910052742 iron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21715 photosynthesis, light harvesting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13341 scale-up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9000000243 solution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2
- WHXSMMKQMYFTQS-UHFFFAOYSA-N Lithium Chemical compound [Li] WHXSMMKQMYFTQS-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1
- BNOODXBBXFZASF-UHFFFAOYSA-N [Na].[S] Chemical compound [Na].[S] BNOODXBBXFZASF-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2253 acid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7864 aqueous solution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0969 carrier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0498 cooling water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0586 diagram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3792 electrolyte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7613 environmental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3912 environmental pollu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2803 fossil fue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0438 heat treatment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29910052595 hematite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11019 hematite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10354 integr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LIKBJVNGSGBSGK-UHFFFAOYSA-N iron(3+);oxygen(2-) Chemical compound [O-2].[O-2].[O-2].[Fe+3].[Fe+3] LIKBJVNGSGBSGK-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1
- 229910052744 lithium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7774 longterm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29910052987 metal hydride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2986 modific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4048 modific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7254 oxidation reac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1084 recovery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6722 reduction reac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8929 regener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1069 regeneration method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29920006395 saturated elastomer Polymer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11232 storage materia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Classifications
-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E—REDUCTION OF GREENHOUSE GAS [GHG] EMISSIONS, RELATED TO ENERGY GENERATION, TRANSMISSION OR DISTRIBUTION
- Y02E60/00—Enabling technologies; Technologies with a potential or indirect contribution to GHG emissions mitigation
- Y02E60/30—Hydrogen technology
- Y02E60/36—Hydrogen production from non-carbon containing sources, e.g. by water electrolysis
-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P—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IN THE PRODUCTION OR PROCESSING OF GOODS
- Y02P20/00—Technologies relating to chemical industry
- Y02P20/10—Process efficiency
- Y02P20/129—Energy recovery, e.g. by cogeneration, H2recovery or pressure recovery turbines
Landscapes
- Engine Equipment That Uses Special Cycles (AREA)
- Electrolytic Production Of Non-Metals, Compounds, Apparatuses Therefor (AREA)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基于氧化还原反应的储能装置,包括电解水制氢装置、储氢组件、蒸汽燃气联合循环发电组件和电力系统;储氢组件包括第一冷凝器、气体混合器、储氢罐和蒸汽发生器;蒸汽燃气联合循环发电组件包括燃烧室、燃气轮机、余热锅炉、蒸汽轮机、第一发电机、第二冷凝器和第二发电机;电力系统分别与电解水制氢装置、第一发电机和第二发电机电连接。该储能装置可解决传统储能方式中存在的装机容量小、系统效率低、储能成本高问题。同时本发明还公开一种储能方法,该储能方法解决了电能难以大规模的存储问题。本发明还公开一种发电方法,该发电方法解决了电力系统负荷调节慢的问题。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电力系统领域中的一种储能系统,具体来说,涉及一种基于氧化还原反应的储能装置,同时还涉及该储能装置的储能方法和发电方法。
背景技术
由于传统化石能源的枯竭和其造成的环境问题越来越严重,开发清洁能源,发展低碳经济,实现资源和能源的优化配置已成为世界各国的共同选择和新一轮国际竞争的战略制高点。截止2013年年底,中国已经超越美国成为世界上装机容量和发电量最大的国家。然而,随着新能源时代的到来,传统的电力系统面临着峰谷负荷差大、可再生能源兼容性不足、系统整体效率低下等诸多挑战。因此,针对现阶段电网运行的突出问题,建设具有可靠、安全、经济、高效、环境友好新型能源网络(智能电网)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应用大规模储能系统是实现能源优化配置和控制,增强间歇式能源的兼容性,提高电网运行稳定性和安全性的必然选择,是发展坚强智能电网技术的先决条件。常用储能技术主要有物理储能(如抽水蓄能、压缩空气储能、飞轮储能等)、电化学储能(如铅酸电池、镍氢电池、锂电池、钠硫电池、液流电池等)和电磁储能(如超导储能、电磁储能等)。在诸多储能技术中,除抽水蓄能外,大规模储能技术中仅有压缩空气储能和部分电化学储能。压缩空气储能,对地下洞室的地质条件、严密性等有比较苛刻的要求,同时在储能过程中需要消耗大量燃气。电化学储能存在深度充放电时间长、效率衰减快和单位投资高、废旧电池电解液对环境污染大等问题,目前规模化程度也十分有限。
与这些储能方式相比,抽水蓄能由于其负荷调节快、装机容量大、储能成本低等特点得到了快速的发展和应用,目前已经成为世界上技术最为成熟应用最普遍的储能方式。然而,抽水蓄能系统需要消耗大量水资源,而中国燃煤电厂大多位于水资源相对匮乏的北方地区,而且随着近年来风电和光伏发电的大力发展,处于偏远缺水地区的风电场和光伏电厂对于廉价大规模储能系统的需求也越发迫切。因此,发展地理适应性更好,调峰能力强,储能成本低,易于规模化的新型储能技术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发明内容
技术问题:本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基于氧化还原反应的储能装置,该储能装置可解决传统储能方式中存在的地理适应性差、装机容量小、系统效率低、储能成本高等问题。同时还提供一种储能方法,利用该储能装置进行储能,该储能方法解决了电能难以大规模的存储问题,同时在存储过程中能量耗散率低。还提供一种发电方法,利用该储能装置进行发电,该发电方法解决了电力系统负荷调节慢的问题。
技术方案: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采用的技术方案是:
一种基于氧化还原反应的储能装置,该储能装置包括电解水制氢装置、储氢组件、蒸汽燃气联合循环发电组件和电力系统;所述的储氢组件包括第一冷凝器、气体混合器、储氢罐和蒸汽发生器,其中,气体混合器的氢气入口与电解水制氢装置的氢气出口相连,气体混合器的气相入口与第一冷凝器的气相出口相连,气体混合器的氢气出口和储氢罐的氢气入口相连,储氢罐的产物出口与第一冷凝器的入口相连,第一冷凝器的液相出口和电解水制氢装置的给水入口相连,蒸汽发生器的蒸汽出口与储氢罐的蒸汽入口相连;所述的蒸汽燃气联合循环发电组件包括燃烧室、燃气轮机、余热锅炉、蒸汽轮机、第一发电机、第二冷凝器和第二发电机,其中,燃烧室的燃气出口和燃气轮机的燃气入口相连,燃气轮机的乏气出口和余热锅炉的燃气入口相连,余热锅炉的蒸汽出口分别蒸汽轮机的蒸汽入口和储氢罐的蒸汽入口相连,第二冷凝器的入口分别与蒸汽轮机的乏汽出口和储氢罐的产物出口相连,第二冷凝器的气相出口与燃烧室的氢气入口相连,第二冷凝器的液相出口与余热锅炉的给水入口相连;第一发电机与燃气轮机同轴相连,第二发电机与蒸汽轮机同轴相连;电力系统分别与电解水制氢装置、第一发电机和第二发电机电连接。
一种基于氧化还原反应的储能装置的储能方法,该储能方法为:当电力负荷较低需要进行削峰时,首先在储氢罐中盛放载氧体,然后将电力系统中冗余的电能引入到电解水制氢装置中,制取氢气;产生的氢气通过气体混合器进入储氢罐中,利用氢气与储氢罐中的载氧体的氧化还原反应,将氢能储存在载氧体中。
进一步,所述的基于氧化还原反应的储能装置的储能方法,所述的该储能方法的具体过程为:首先电力系统将冗余的电能引入到电解水制氢装置中,电能通过电解水反应产生高纯氢气,高纯氢气进入气体混合器中,在气体混合器中,氢气与第一冷凝器流入到气体混合器中的气相组分均匀混合,然后通入储氢罐中,储氢罐利用电力系统产生的冗余电能进行加热,控制储氢罐的温度在900~950℃,在储氢罐中,氢气与载氧体发生氧化还原反应,产生固相的载氧体和气相的高温蒸汽与氢气的混合物,储氢罐中的高温蒸汽与氢气的混合物进入第一冷凝器中,与第一冷凝器中的给水换热,混合物中的高温蒸汽被冷凝下来,得到浓度较高的气相组分;高温蒸汽冷凝后产生的冷凝水与给水混合后,进入电解水制氢装置电解。
一种所述的基于氧化还原反应的储能装置的发电方法,该发电方法为:当电力负荷较高需要进行填谷时,储氢罐中储存有氢能的载氧体与高温水蒸气反应,将氢气释放出来,产生氢气通过燃烧室燃烧释放热能,并推动蒸汽燃气联合循环发电组件发电。
进一步,所述的基于氧化还原反应的储能装置的发电方法,所述的发电方法的具体过程是:首先启动蒸汽发生器,对蒸汽发生器进行电加热,使得蒸汽发生器内产生温度为170℃,压力为0.7Mpa的蒸汽;对储氢罐进行电加热,温度保持为800~850℃;蒸汽发生器中的蒸汽进入储氢罐中,蒸汽与载氧体发生氧化还原反应,将载氧体氧化再生,产生高温的蒸汽和氢气的混合物,该混合物进入第二冷凝器中,混合物中的蒸汽被冷凝,得到纯度较高的氢气,该氢气进入燃烧室中燃烧,燃烧过程中通入部分二次空气降温,燃烧温度控制在1400~1600℃,燃烧产生的高温燃气推动燃气轮机做功,并通过第一发电机产生电能,燃气轮机乏气在余热锅炉中与从第二冷凝器流入的给水换热产生高温过热蒸汽,蒸汽温度为450~500℃,蒸汽压力为0.5~0.8Mpa,一部分高温过热蒸汽流入到蒸汽轮机中做功,并推动第二发电机发电,另一部分高温过热蒸汽流入到储氢罐中,与载氧体发生反应生成氢气;余热锅炉产生高温过热蒸汽后,系统启动完成,关闭蒸汽发生器,储氢罐仅依靠余热锅炉提供汽源,第一发电机和第二发电机产生的电能输入到电力系统中,满足电力系统负荷要求。
有益效果: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的技术方案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1)系统所需的原料仅有载氧体和水,载氧体可选择铁矿石,原料来源丰富,价格低廉,而且对环境没有任何污染,因此能够有效解决传统储能方式中原料成本高,地理适应性差,污染严重,难规模化的问题。
(2)系统采用氢能氢气作为储能载体,有效的避免了电能难以大规模储存的问题,而且氢能氢气是一种清洁高效的无碳能源,不仅能够再生,而且燃烧后的产物仅有水,对环境没有任何污染。
(3)氢气与载氧体反应速率快,存储和释放的时间短,能量转换效率高,同时,氢气质量能量密度大,燃烧能够释放能量快,能很好的适应电力系统快速的负荷变化。
(4)利用载氧体的氧化还原反应储氢,解决了传统储氢技术中安全性低、储氢量小,能量耗散率高,成本高昂的问题。以廉价铁矿石作为储氢材料,不仅成本低,储氢量大,而且载氧体性质稳定,系统运行安全可靠。
(5)系统通过第一冷凝器和第二冷凝器实现了水的回收利用,有效降低了系统的水耗量。
(6)系统采用余热锅炉利用燃气轮机乏气余热,实现了能量的多级利用,提高了系统的整体效率。
(7)储氢罐尾气通过冷凝提高氢气分压实现氢气的再循环,有效的克服储氢反应中由于热力学限制造成氢气转化率较低的问题,从而提高了储氢罐的储氢效率。
(8)载氧体在储氢罐中发生链式循环反应,实现了载氧体的再生和循环利用,因此,储氢罐只需要在开始时盛放一定量的载氧体,便能够实现长时间的连续运行而不需要进行载氧体的更换,有效的节省了原料成本。
(9)在储氢罐中,载氧体发生还原反应存储氢气,发生氧化反应制取氢气,因此,储氢罐实现了储氢制氢的一体化,系统结构简单、易操作。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的储能装置的结构框图。
图中有:电解水制氢装置1、第一冷凝器2、气体混合器3、储氢罐4、蒸汽发生器5、燃烧室6、燃气轮机7、余热锅炉8、蒸汽轮机9、第一发电机10、第二冷凝器11、第二发电机12、电力系统13、储氢组件Ⅰ和蒸汽燃气联合循环发电组件Ⅱ。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参照附图,对本发明的技术方案进行详细的说明。
如图1所示,本发明的一种基于氧化还原反应的储能装置,包括电解水制氢装置1、储氢组件Ⅰ、蒸汽燃气联合循环发电组件Ⅱ和电力系统13。储氢组件包括第一冷凝器2、气体混合器3、储氢罐4和蒸汽发生器5。气体混合器3的氢气入口与电解水制氢装置1的氢气出口相连,气体混合器3的气相入口与第一冷凝器2的气相出口相连,气体混合器3的氢气出口和储氢罐4的氢气入口相连,储氢罐4的产物出口与第一冷凝器2的入口相连,第一冷凝器2的液相出口和电解水制氢装置1的给水入口相连,蒸汽发生器5的蒸汽出口与储氢罐4的蒸汽入口相连。蒸汽燃气联合循环发电组件包括燃烧室6、燃气轮机7、余热锅炉8、蒸汽轮机9、第一发电机10、第二冷凝器11和第二发电机12。燃烧室6的燃气出口和燃气轮机7的燃气入口相连,燃气轮机7的乏气出口和余热锅炉8的燃气入口相连,余热锅炉8的蒸汽出口分别蒸汽轮机9的蒸汽入口和储氢罐4的蒸汽入口相连,第二冷凝器11的入口分别与蒸汽轮机9的乏汽出口和储氢罐4的产物出口相连,第二冷凝器11的气相出口与燃烧室6的氢气入口相连,第二冷凝器11的液相出口与余热锅炉8的给水入口相连。第一发电机10与燃气轮机7同轴相连,第二发电机12与蒸汽轮机9同轴相连。电力系统13分别与电解水制氢装置1、第一发电机10和第二发电机12电连接。
上述结构的基于氧化还原反应的储能装置的储能方法:当电力负荷较低需要进行削峰时,首先在储氢罐4中盛放载氧体,然后将电力系统13中冗余的电能引入到电解水制氢装置1中,制取氢气;产生的氢气通过气体混合器3进入储氢罐4中,利用氢气与储氢罐4中的载氧体的氧化还原反应,将氢能储存在载氧体中。具体来说,上述该储能方法的过程为:首先电力系统13将冗余的电能引入到电解水制氢装置1中,电能通过电解水反应产生高纯氢气,高纯氢气进入气体混合器3中,在气体混合器3中,氢气与第一冷凝器2流入到气体混合器3中的气相组分均匀混合,然后通入储氢罐4中,储氢罐4利用电力系统13产生的冗余电能进行加热,控制储氢罐4的温度在900~950℃,在储氢罐4中,氢气与载氧体发生氧化还原反应,产生固相的载氧体和气相的高温蒸汽与氢气的混合物,储氢罐4中的高温蒸汽与氢气的混合物进入第一冷凝器2中,与第一冷凝器2中的给水换热,混合物中的高温蒸汽被冷凝下来,得到浓度较高的气相组分;高温蒸汽冷凝后产生的冷凝水与给水混合后,进入电解水制氢装置1电解。
上述结构的基于氧化还原反应的储能装置的发电方法:当电力负荷较高需要进行填谷时,储氢罐4中储存有氢能的载氧体与高温水蒸气反应,将氢气释放出来,产生氢气通过燃烧室6燃烧释放热能,并推动蒸汽燃气联合循环发电组件发电。具体来说,该发电方法的过程是:首先启动蒸汽发生器5,对蒸汽发生器5进行电加热,使得蒸汽发生器5内产生温度为170℃,压力为0.7Mpa的蒸汽;对储氢罐4进行电加热,温度保持为800~850℃;蒸汽发生器5中的蒸汽进入储氢罐4中,蒸汽与载氧体发生氧化还原反应,将载氧体氧化再生,产生高温的蒸汽和氢气的混合物,该混合物进入第二冷凝器11中,混合物中的蒸汽被冷凝,得到纯度较高的氢气,该氢气进入燃烧室6中燃烧,燃烧过程中通入部分二次空气降温,燃烧温度控制在1400~1600℃,燃烧产生的高温燃气推动燃气轮机7做功,并通过第一发电机10产生电能,燃气轮机7乏气在余热锅炉8中与从第二冷凝器11流入的给水换热产生高温过热蒸汽,蒸汽温度为450~500℃,蒸汽压力为0.5~0.8Mpa,一部分高温过热蒸汽流入到蒸汽轮机9中做功,并推动第二发电机12发电,另一部分高温过热蒸汽流入到储氢罐4中,与载氧体发生反应生成氢气;余热锅炉8产生高温过热蒸汽后,系统启动完成,关闭蒸汽发生器5,储氢罐4仅依靠余热锅炉8提供汽源,第一发电机10和第二发电机12产生的电能输入到电力系统13中,满足电力系统负荷要求。
本发明的基于氧化还原反应的储能装置是由电解水制氢装置、储氢组件、蒸汽燃气联合循环发电组件和电力系统四个单元组成。当电力系统负荷较低需要削峰时,冗余的电能被引入到电解水制氢装置中,通过电解水法制得氢气,氢气随即与储氢罐中的载氧体发生氧化还原反应生成低价态载氧体,实现电能的存储过程。当电力系统负荷较高需要填谷时,低价态的载氧体再与高温蒸汽反应将氢气释放出来,并通过蒸汽燃气联合循环发电组件发电,实现电能的释放过程。此外,在不同单元之间,本发明还采用了余热回收、水汽和氢气再循环的方式来提高系统的整体效率。
本发明的基于氧化还原反应的储能装置中,电解水制氢装置1为一般工业用电解水制氢系统,当电力系统13需要削峰时,冗余的电能首先进入电解水制氢装置1,在该装置中,电能通过电解水法制得氢气和氧气,从而将电能转化为氢能。储氢组件Ⅰ是整个储能装置的核心部分,是电能存储和释放的中间载体。电力系统13可以是风电场、光伏电场等间歇式可再生能源发电系统,也可以是燃煤电厂等传统化石燃料发电系统。
下面例举一具体实施例。
储能过程:采用廉价赤铁矿作为载氧体。当电力系统需要储能时,首先将冗余的电能引入电解水制氢装置1进行电解,装置采用单极性碱性水溶液电解池,电解温度控制在70~80℃。电解产生的氢气随即进入气体混合器3,在气体混合器3中,电解产生的氢气与第一冷凝器2得到的气相组分均匀混合,混合后的氢气随后引入储氢罐4,储氢罐4采用电加热,温度控制在900~950℃,压力为常压。在储氢罐4中,氢气首先将载氧体Fe2O3还原到Fe3O4,这一过程不储存氢气。随后载氧体进一步与氢气发生氧化还原反应,将氢能以低价载氧体FeO的形式封存。储氢过程中产生的氢水混合物被引入到第一冷凝器2中。在第一冷凝器2中,产物中的水蒸气被冷凝下来,得到氢气浓度较高的气相组分。气相组分与电解产生的氢气均匀混合再次送入储氢罐4中,实现了氢气的循环再利用。冷凝得到的冷却水与给水混合后进入电解水制氢装置1,实现产物的再利用。
发电过程:首先启动蒸汽发生器5,蒸汽发生器5采用电加热,产生温度为170℃,压力为0.7Mpa的饱和蒸汽,蒸汽随后被引入到储氢罐4,在储氢罐4中,蒸汽与载氧体发生氧化还原反应,将低价FeO氧化到Fe3O4,同时产生大量氢水混合气。此时,载氧体完成第一次氧化还原,之后载氧体均在FeO和Fe3O4之间循环。混合气在第二冷凝器11中冷凝后得到较为纯净的氢气,氢气随后进入燃烧室6中燃烧,产生高温燃气。为防止燃烧温度过高,燃烧时混入部分二次空气降温,燃气温度控制在1400~1600℃,高温燃气进入燃气轮机7中,推动燃气轮17机做功,并通过第一发电机10产生电能,具有较高温度的燃气轮机乏气进入余热锅炉8中,与锅炉给水换热产生高温过热蒸汽。蒸汽参数控制在温度450~500℃,压力0.5~0.8Mpa,产生的高温过热蒸汽一部分进入蒸汽轮机9中推动蒸汽轮机9做功,并通过第二发电机12产生电能,另一部分蒸汽则进入储氢罐4中,此时,关闭蒸汽发生器5,储氢罐4仅由余热锅炉8提供汽源。第一发电机10和第二发动机12分别与电力系统13相连,产生的电能输入到电力系统13中满足电力系统负荷要求。
本发明的基于氧化还原反应的储能系统,首先将冗余的电能通过电解水法制取氢气,实现电能向氢能的转化,然后以氢能作为储能载体,利用氧化还原反应将氢能存储在低价态的载氧体中。当系统需要产生电能满足电力系统负荷要求时,载氧体再将存储的氢能释放出来,并通过发电系统发电,从而又将氢能转化为电能。整个储能系统通过载氧体的氧化还原反应完成了电能和氢能的相互转化,从而实现电力系统削峰填谷、平滑负荷的目的。
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的较佳实施方式,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并不以上述实施方式为限,但凡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根据本发明所揭示内容所作的等效修饰或变化,皆应纳入权利要求书中记载的保护范围内。
Claims (5)
1.一种基于氧化还原反应的储能装置,其特征在于,该储能装置包括电解水制氢装置(1)、储氢组件、蒸汽燃气联合循环发电组件和电力系统(13),
所述的储氢组件包括第一冷凝器(2)、气体混合器(3)、储氢罐(4)和蒸汽发生器(5),其中,气体混合器(3)的氢气入口与电解水制氢装置(1)的氢气出口相连,气体混合器(3)的气相入口与第一冷凝器(2)的气相出口相连,气体混合器(3)的氢气出口和储氢罐(4)的氢气入口相连,储氢罐(4)的产物出口与第一冷凝器(2)的入口相连,第一冷凝器(2)的液相出口和电解水制氢装置(1)的给水入口相连,蒸汽发生器(5)的蒸汽出口与储氢罐(4)的蒸汽入口相连;
所述的蒸汽燃气联合循环发电组件包括燃烧室(6)、燃气轮机(7)、余热锅炉(8)、蒸汽轮机(9)、第一发电机(10)、第二冷凝器(11)和第二发电机(12),其中,燃烧室(6)的燃气出口和燃气轮机(7)的燃气入口相连,燃气轮机(7)的乏气出口和余热锅炉(8)的燃气入口相连,余热锅炉(8)的蒸汽出口分别与蒸汽轮机(9)的蒸汽入口和储氢罐(4)的蒸汽入口相连,第二冷凝器(11)的入口分别与蒸汽轮机(9)的乏汽出口和储氢罐(4)的产物出口相连,第二冷凝器(11)的气相出口与燃烧室(6)的氢气入口相连,第二冷凝器(11)的液相出口与余热锅炉(8)的给水入口相连;第一发电机(10)与燃气轮机(7)同轴相连,第二发电机(12)与蒸汽轮机(9)同轴相连;
电力系统(13)分别与电解水制氢装置(1)、第一发电机(10)和第二发电机(12)电连接。
2.一种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基于氧化还原反应的储能装置的储能方法,其特征在于,该储能方法为:当电力负荷较低需要进行削峰时,首先在储氢罐(4)中盛放载氧体,然后将电力系统(13)中冗余的电能引入到电解水制氢装置(1)中,制取氢气;产生的氢气通过气体混合器(3)进入储氢罐(4)中,利用氢气与储氢罐(4)中的载氧体的氧化还原反应,将氢能储存在载氧体中。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基于氧化还原反应的储能装置的储能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储能方法的具体过程为:首先电力系统(13)将冗余的电能引入到电解水制氢装置(1)中,电能通过电解水反应产生高纯氢气,高纯氢气进入气体混合器(3)中,在气体混合器(3)中,高纯氢气与第一冷凝器(2)流入到气体混合器(3)中的气相组分均匀混合,然后通入储氢罐(4)中,储氢罐(4)利用电力系统(13)产生的冗余电能进行加热,控制储氢罐(4)的温度在900~950℃,在储氢罐(4)中,氢气与载氧体发生氧化还原反应,产生固相的载氧体和气相的高温蒸汽与氢气的混合物,储氢罐(4)中的高温蒸汽与氢气的混合物进入第一冷凝器(2)中,与第一冷凝器(2)中的给水换热,混合物中的高温蒸汽被冷凝下来,得到浓度较高的气相组分;高温蒸汽冷凝后产生的冷凝水与给水混合后,进入电解水制氢装置(1)电解。
4.一种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基于氧化还原反应的储能装置的发电方法,其特征在于,该发电方法为:当电力负荷较高需要进行填谷时,储氢罐(4)中储存有氢能的载氧体与高温水蒸气反应,将氢气释放出来,产生的氢气通过燃烧室(6)燃烧释放热能,并推动蒸汽燃气联合循环发电组件发电。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基于氧化还原反应的储能装置的发电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发电方法的具体过程是:首先启动蒸汽发生器(5),对蒸汽发生器(5)进行电加热,使得蒸汽发生器(5)内产生温度为170℃,压力为0.7Mpa的高温水蒸汽;对储氢罐(4)进行电加热,温度保持为800~850℃;蒸汽发生器(5)中的高温水蒸汽进入储氢罐(4)中,高温水蒸汽与载氧体发生氧化还原反应,将载氧体氧化再生,产生高温的蒸汽和氢气的混合物,该混合物进入第二冷凝器(11)中,混合物中的蒸汽被冷凝,得到纯度较高的氢气,该氢气进入燃烧室(6)中燃烧,燃烧过程中通入部分二次空气降温,燃烧温度控制在1400~1600℃,燃烧产生的高温燃气推动燃气轮机(7)做功,并通过第一发电机(10)产生电能,从第二冷凝器(11)流入的给水在余热锅炉(8)中与燃气轮机(7)乏气换热产生高温过热蒸汽,高温过热蒸汽温度为450~500℃,高温过热蒸汽压力为0.5~0.8Mpa,一部分高温过热蒸汽流入到蒸汽轮机(9)中做功,并推动第二发电机(12)发电,另一部分高温过热蒸汽流入到储氢罐(4)中,与载氧体发生反应生成氢气;余热锅炉(8)产生高温过热蒸汽后,基于氧化还原反应的储能装置启动完成,关闭蒸汽发生器(5),储氢罐(4)仅依靠余热锅炉(8)提供汽源,第一发电机(10)和第二发电机(12)产生的电能输入到电力系统(13)中,满足电力系统负荷要求。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410604000.2A CN104481617B (zh) | 2014-11-03 | 2014-11-03 | 基于氧化还原反应的储能装置及其储能方法和发电方法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410604000.2A CN104481617B (zh) | 2014-11-03 | 2014-11-03 | 基于氧化还原反应的储能装置及其储能方法和发电方法 |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04481617A CN104481617A (zh) | 2015-04-01 |
CN104481617B true CN104481617B (zh) | 2015-12-02 |
Family
ID=5275620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1410604000.2A Active CN104481617B (zh) | 2014-11-03 | 2014-11-03 | 基于氧化还原反应的储能装置及其储能方法和发电方法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104481617B (zh) |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20)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5781740B (zh) * | 2016-03-09 | 2017-12-01 | 南京涵曦月自动化科技有限公司 | 电力系统负荷调节的储能发电系统 |
CN105781644B (zh) * | 2016-03-09 | 2018-01-09 | 三峡大学 | 电力系统负荷调节的储能发电系统的波峰波谷控制方法 |
FR3056230B1 (fr) * | 2016-09-19 | 2020-02-28 | Commissariat A L'energie Atomique Et Aux Energies Alternatives | Systeme d'electrolyse reversible de l'eau a haute temperature comportant un reservoir d'hydrures couple a l'electrolyseur |
CN109707992B (zh) * | 2019-01-12 | 2023-11-03 | 武汉船用电力推进装置研究所(中国船舶重工集团公司第七一二研究所) | 一种多功能充电加氢站 |
CN110649650A (zh) * | 2019-09-06 | 2020-01-03 | 华电电力科学研究院有限公司 | 一种可再生能源制氢与生物质气化耦合的发电系统及工作方法 |
CN110778442B (zh) * | 2019-10-16 | 2021-01-05 | 华南理工大学 | 一种竖管充排海水蓄能提升调峰电源能效的方法与系统 |
CN110685759A (zh) * | 2019-11-07 | 2020-01-14 | 湖南匡楚科技有限公司 | 一种多级发电储能方法及系统 |
CN114763767A (zh) * | 2021-01-13 | 2022-07-19 | 新智数字科技有限公司 | 一种燃气分布式能源系统及其使用方法 |
CN114763766A (zh) * | 2021-01-13 | 2022-07-19 | 新智数字科技有限公司 | 一种燃气分布式能源系统及其电能利用方法 |
CN113756953B (zh) * | 2021-08-24 | 2024-08-23 | 中国联合重型燃气轮机技术有限公司 | 燃气轮机发电系统和发电方法 |
CN114196968B (zh) * | 2021-12-08 | 2023-11-24 | 国能大渡河流域水电开发有限公司 | 固体氧化物电解水制氢装置及其运行控制方法 |
CN114483308B (zh) * | 2022-01-13 | 2023-11-21 | 上海慕帆动力科技有限公司 | 一种基于可再生能源发电的可调峰发电系统及调峰方法 |
CN114307585B (zh) * | 2022-01-17 | 2023-04-21 | 常熟理工学院 | 基于钙基吸收剂/载氧体的可再生能源存储利用方法及系统 |
CN114673976B (zh) * | 2022-03-21 | 2023-06-06 | 浙江大学 | 调峰系统以及方法 |
CN114856722A (zh) * | 2022-03-23 | 2022-08-05 | 中国联合重型燃气轮机技术有限公司 | 一种发电蓄能循环系统 |
CN114922733A (zh) * | 2022-04-15 | 2022-08-19 | 河南恒聚新能源设备有限公司 | 可再生能源氢燃蒸汽联合循环动力发电系统 |
CN114665795B (zh) * | 2022-04-22 | 2024-04-16 | 西安交通大学 | 一种零碳排放的铝基能源转化系统 |
CN115355088B (zh) * | 2022-09-02 | 2024-08-27 | 华能国际电力股份有限公司 | 一种水电解氢气发电系统 |
CN115354347B (zh) * | 2022-09-02 | 2025-05-06 | 华能国际电力股份有限公司 | 一种水循环系统 |
CN115614121B (zh) * | 2022-09-05 | 2024-10-22 | 浙江大学嘉兴研究院 | 一种氢基冷热电三联供储能系统 |
Citations (6)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US3826092A (en) * | 1972-09-18 | 1974-07-30 | T Cosby | Closed cycle energy conversion system |
CN1060741A (zh) * | 1990-10-15 | 1992-04-29 | 曼内斯曼股份公司 | 联合产生电能及机械能的方法及装置 |
CN1064730A (zh) * | 1991-03-11 | 1992-09-23 | H&G加工承包有限公司 | 改进的对环境无害的动力发生 |
CN1143993A (zh) * | 1994-03-17 | 1997-02-26 | 西门子公司 | 燃气和蒸汽轮机设备的运行方法及按此方法工作的设备 |
US5964922A (en) * | 1997-11-18 | 1999-10-12 | Praxair Technology, Inc. | Solid electrolyte ionic conductor with adjustable steam-to-oxygen production |
CN101330227A (zh) * | 2008-07-29 | 2008-12-24 | 东南大学 | 离网型组合蓄能风力发电系统及其运行和配置方法 |
Family Cites Familie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H1172028A (ja) * | 1997-08-29 | 1999-03-16 | Mitsubishi Heavy Ind Ltd | 電力平準化発電方法 |
US7650744B2 (en) * | 2006-03-24 | 2010-01-26 | General Electric Company | Systems and methods of reducing NOx emissions in gas turbine systems and internal combustion engines |
-
2014
- 2014-11-03 CN CN201410604000.2A patent/CN104481617B/zh active Active
Patent Citations (6)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US3826092A (en) * | 1972-09-18 | 1974-07-30 | T Cosby | Closed cycle energy conversion system |
CN1060741A (zh) * | 1990-10-15 | 1992-04-29 | 曼内斯曼股份公司 | 联合产生电能及机械能的方法及装置 |
CN1064730A (zh) * | 1991-03-11 | 1992-09-23 | H&G加工承包有限公司 | 改进的对环境无害的动力发生 |
CN1143993A (zh) * | 1994-03-17 | 1997-02-26 | 西门子公司 | 燃气和蒸汽轮机设备的运行方法及按此方法工作的设备 |
US5964922A (en) * | 1997-11-18 | 1999-10-12 | Praxair Technology, Inc. | Solid electrolyte ionic conductor with adjustable steam-to-oxygen production |
CN101330227A (zh) * | 2008-07-29 | 2008-12-24 | 东南大学 | 离网型组合蓄能风力发电系统及其运行和配置方法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04481617A (zh) | 2015-04-01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04481617B (zh) | 基于氧化还原反应的储能装置及其储能方法和发电方法 | |
CN207010249U (zh) | 一种风电制氢储能的氢燃料复合电池 | |
CN106285802B (zh) | 一种发电方法及发电装置 | |
EP2843030A1 (en) | Process and equipment for converting carbon dioxide in flue gas into natural gas by using dump power energy | |
CN107017651A (zh) | 一种风电制氢储能的氢燃料复合电池及其发电方法 | |
CN107059042A (zh) | 一种火电厂电力通过电解池制氢系统 | |
CN210916273U (zh) | 一种火电厂电力通过电解池制氢系统 | |
CN113278987B (zh) | 一种soec和ael电解耦合固体循环储放氢系统 | |
CN105134318B (zh) | 基于氢气‑蒸汽涡轮复合循环的储能装置 | |
CN109638893A (zh) | 一种尿素废水用于高安全高效率风电制氢调峰调频系统 | |
CN109707992A (zh) | 一种多功能充电加氢站 | |
CN216213721U (zh) | 一种家用及商用氢能源发电储能一体化系统 | |
CN105261770A (zh) | 一种新能源电解储能系统 | |
CN111810269A (zh) | 一种基于金属燃料铝储能的多联产发电系统及其工作方法 | |
CN112144071A (zh) | 一种水电电解水制氢系统 | |
CN118031431A (zh) | 基于可逆固体氧化物电池和定日太阳能场的制氢发电及供热系统 | |
CN113584530A (zh) | 一种背压式铝-蒸汽燃烧多联产储能系统及工作方法 | |
CN111173580A (zh) | 一种基于金属燃料锂储能、燃烧、电解再生的发电系统 | |
CN204633478U (zh) | 一种储存和释放电能的系统 | |
CN113937392A (zh) | 一种家用及商用氢能源发电储能一体化系统及工艺方法 | |
CN202538625U (zh) | 利用过剩电能将烟气中的二氧化碳转化成天然气的设备 | |
CN209655011U (zh) | 一种多功能充电加氢站 | |
CN113023671A (zh) | 一种耦合铝燃烧和氢燃料电池的发电系统及其工作方法 | |
CN210420193U (zh) | 基于分布式光热电解水制氢装置及氢燃料电池系统 | |
CN117647017A (zh) | 一种利用太阳能生产绿氨的系统及方法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C06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C10 |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C14 |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