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4272864A - 加热烹调器 - Google Patents
加热烹调器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04272864A CN104272864A CN201480001125.4A CN201480001125A CN104272864A CN 104272864 A CN104272864 A CN 104272864A CN 201480001125 A CN201480001125 A CN 201480001125A CN 104272864 A CN104272864 A CN 104272864A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main body
- body cover
- air
- casting
- heating device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Granted
Links
Classifications
-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C—DOMESTIC STOVES OR RANGES ; DETAILS OF DOMESTIC STOVES OR RANGES, OF GENERAL APPLICATION
- F24C15/00—Details
- F24C15/003—Details moisturising of air
-
- H—ELECTRICITY
- H05—ELECTRIC TECHNIQU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05B—ELECTRIC HEATING; ELECTRIC LIGHT SOURC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CIRCUIT ARRANGEMENTS FOR ELECTRIC LIGHT SOURCES, IN GENERAL
- H05B6/00—Heating by electric, magnetic or electromagnetic fields
- H05B6/02—Induction heating
- H05B6/10—Induction heating apparatus, other than furnaces, for specific applications
- H05B6/12—Cooking devices
- H05B6/1209—Cooking devices induction cooking plates or the like and devices to be used in combination with them
- H05B6/1245—Cooking devices induction cooking plates or the like and devices to be used in combination with them with special coil arrangements
- H05B6/1263—Cooking devices induction cooking plates or the like and devices to be used in combination with them with special coil arrangements using coil cooling arrangements
-
- H—ELECTRICITY
- H05—ELECTRIC TECHNIQU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05B—ELECTRIC HEATING; ELECTRIC LIGHT SOURC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CIRCUIT ARRANGEMENTS FOR ELECTRIC LIGHT SOURCES, IN GENERAL
- H05B2206/00—Aspects relating to heating by electric, magnetic, or electromagnetic fields covered by group H05B6/00
- H05B2206/02—Induction heating
- H05B2206/022—Special supports for the induction coil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Electromagnetism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Combustion & Propulsion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Induction Heating Cooking Devices (AREA)
- Structures Of Non-Positive Displacement Pumps (AREA)
Abstract
加热烹调器(10)具有具备进气口(14)的主体外壳(12),在主体外壳(12)内收纳加热源(11)、控制基板(23)和风扇单元(30),风扇单元(30)具有:离心风扇(17),其以与主体外壳(12)的内底大致正交的方向的旋转中心线为中心旋转;和风扇壳体(21),其收纳离心风扇(17)。风扇壳体(21)具有:空气取入口(19),其在与主体外壳(12)的内底大致正交的方向上被定向且与离心风扇(17)的进气部(18)对置;和空气吹出口(20),其吹出经由空气取入口(19)取入的空气。在从上方观察时,风扇壳体(21)的空气取入口(19)远离主体外壳(12)的进气口(14),从进气口(14)朝向空气取入口(19)构成空气的流路(24)。流路(24)具有流路截面扩大部(24b),该流路截面扩大部的流路截面随着从空气流动方向的上游侧朝向下游侧而扩大。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在一般家庭的厨房或者业务用的厨房等中使用的加热烹调器。
背景技术
在一般家庭的厨房或者业务用的厨房等中使用的加热烹调器大多搭载用于对收纳在主体外壳内的加热源和控制基板等进行冷却的风扇。例如,专利文献1记载的加热烹调器能够放置在工作台(table)等的放置面上,风扇以位于形成在主体外壳的底部的进气口附近且与其对置的方式配置在主体外壳内。并且,专利文献2记载的加热烹调器是装入于橱柜(cabinet)的方式的加热烹调器,并构成为,使配置成位于主体外壳的进气口附近且与其对置的风扇经由设置在主体外壳的外部的进气路径将橱柜内的空气抽吸到主体外壳内。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6-120338号公报
专利文献2:日本特开2006-073422号公报
发明内容
发明要解决的课题
另外,虽然在如专利文献2记载的加热烹调器那样装入于橱柜的方式的加热烹调器中不易发生液体侵入到加热烹调器的主体外壳内的情况,但在如专利文献1记载的加热烹调器那样放置在工作台等的放置面上的方式的加热烹调器的情况下,存在液体侵入到加热烹调器的主体外壳内的可能性。
例如,在使用者在烹调中误将液体状的烹调物泼洒在放置有加热烹调器的工作台等的放置面上的情况下,存在风扇将泼洒的液体抽吸到主体外壳内,该被抽吸的液体附着在收纳于主体外壳内的控制基板等上的可能性。若液体附着在主体外壳内的控制基板等上,则存在加热烹调器的耐久性下降的可能性。
作为其对策,考虑到在形成于主体外壳的进气口的上方隔开大间隔地设置风扇。然而,在该情况下,加热烹调器的高度方向的厚度变大,妨碍加热烹调器的薄型化。
因此,本发明的课题是,在具有将空气抽吸到主体外壳内的风扇的加热烹调器中,在实现加热烹调器的薄型化的同时,抑制液体附着在收纳于加热烹调器的主体外壳内的控制基板等上。
用于解决课题的手段
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本发明如下这样构成。
根据本发明的一个方式,提供一种加热烹调器,该加热烹调器具有:
主体外壳,其具有进气口和排气口;
顶板,其设置在所述主体外壳的上方;
加热源,其被收纳在所述主体外壳内;
控制基板,其被收纳在所述主体外壳内,用于控制所述加热源;
风扇单元,其被收纳在所述主体外壳内;以及
腿部,其支撑所述主体外壳,
所述风扇单元具有:离心风扇,其以在与所述主体外壳的内底大致正交的方向上延伸的旋转中心线为中心旋转;和风扇壳体,其将所述离心风扇收纳在内部,
所述风扇壳体具有:空气取入口,其形成为在与所述主体外壳的内底大致正交的方向上被定向且与所述离心风扇的进气部对置;和空气吹出口,其吹出经由所述空气取入口取入的空气,
在从上方观察所述加热烹调器的情况下,所述风扇壳体的空气取入口远离所述主体外壳的进气口,
在所述主体外壳内构成有供空气从所述主体外壳的进气口朝向所述风扇壳体的空气取入口流动的流路,
所述流路具有流路截面扩大部,所述流路截面扩大部的流路截面随着从空气流动方向的上游侧朝向下游侧而扩大。
发明效果
根据本发明,在具有将空气抽吸到主体外壳内的风扇的加热烹调器中,能够在实现加热烹调器的薄型化的同时,抑制液体附着在收纳于加热烹调器的主体外壳内的控制基板等上。
附图说明
本发明的这些方式和特征,根据与关于附图的优选的实施方式相关的接下来的说明而得以明确。在该附图中,
图1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的加热烹调器的外观图。
图2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的加热烹调器的分解立体图。
图3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的加热烹调器的截面图。
图4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2的加热烹调器的截面图。
图5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3的加热烹调器的截面图。
图6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4的加热烹调器的截面图。
具体实施方式
本发明的一个方式是一种加热烹调器,该加热烹调器具有:主体外壳,其具有进气口和排气口;顶板,其设置在主体外壳的上方;加热源,其被收纳在主体外壳内;控制基板,其被收纳在主体外壳内,用于控制加热源;风扇单元,其被收纳在主体外壳内;以及腿部,其支撑主体外壳,风扇单元具有:离心风扇,其以在与主体外壳的内底大致正交的方向上延伸的旋转中心线为中心旋转;和风扇壳体,其将离心风扇收纳在内部,风扇壳体具有:空气取入口,其形成为在与主体外壳的内底大致正交的方向上被定向且与离心风扇的进气部对置;和空气吹出口,其吹出经由空气取入口取入的空气,在从上方观察加热烹调器的情况下,风扇壳体的空气取入口远离所述主体外壳的进气口,在主体外壳内构成有供空气从主体外壳的进气口朝向风扇壳体的空气取入口流动的流路,所述流路具有流路截面扩大部,所述流路截面扩大部的流路截面随着从空气流动方向的上游侧朝向下游侧而扩大。
根据本发明的一个方式,在具有将空气抽吸到主体外壳内的风扇的加热烹调器中,能够在实现加热烹调器的薄型化的同时,抑制液体附着在收纳于加热烹调器的主体外壳内的控制基板等上。
在加热烹调器中可以是,在主体外壳的外底形成有以向该主体外壳的内部突出的方式凹入的凹部,进气口形成于凹部。由此,能够在不使加热烹调器的高度方向的厚度增加的情况下,使进气口充分远离放置有加热烹调器的工作台等的放置面。其结果是,抑制了放置面上的液体(例如,使用者在烹调中误泼洒在放置面上的液体状的烹调物)经由进气口侵入到主体外壳内。
而且,优选的是,在形成于主体外壳的外底的凹部的深部形成进气口。由此,进一步抑制了放置有加热烹调器的工作台等的放置面上的液体(例如,使用者在烹调中误泼洒在放置面上的液体状的烹调物)经由进气口侵入到主体外壳内。
在加热烹调器中可以是,利用以向主体外壳的内部突出的方式凹入的凹部,在主体外壳的内部形成倾斜部,流路的流路截面扩大部至少由倾斜部划定出。由此,无需另行准备用于在流路形成流路截面扩大部的部件。
在加热烹调器中可以是,流路至少由顶板、主体外壳、以及设置在主体外壳内的分隔壁划定出。由此,无需另行准备例如用于形成流路的管路等。
在加热烹调器中,优选的是,空气取入口设置在风扇壳体的上部。这是因为,在空气取入口设置在风扇壳体的下部的情况下,例如该空气取入口有可能抽吸通过主体外壳的进气口并积存在该主体外壳的内底的液体。
优选的是,在空气取入口设置在风扇壳体的上部的情况下,用于限制通过了主体外壳的进气口的液体向风扇壳体的空气取入口内侵入的第1防水壁,以位于主体外壳的进气口和风扇壳体的空气取入口之间的方式设置在该风扇壳体的上部。由此,进一步抑制了液体经由空气取入口侵入到风扇壳体内。
优选的是,在空气取入口设置在风扇壳体的上部的情况下,风扇壳体的下部与主体外壳的内底接触。由此,在顶板和风扇壳体的上部之间确保了充分的空间,由此能够经由空气取入口将足够量的空气取入到风扇壳体内。其结果是,风扇单元的冷却能力提高。
在加热烹调器中可以是,空气取入口设置在风扇壳体的下部,用于限制通过了主体外壳的进气口的液体向风扇壳体的空气取入口内侵入的第2防水壁,以位于主体外壳的进气口和风扇壳体的空气取入口之间的方式设置在主体外壳的内底。由此,抑制了通过进气口并积存在主体外壳的内底的液体靠近风扇壳体的空气取入口、并被该空气取入口吸入到风扇壳体内的情况。
在加热烹调器中可以是,用于限制液体向主体外壳的进气口内侵入的第3防水壁设置在主体外壳的进气口附近的外侧表面部分。由此,抑制了液体经由进气口侵入到主体外壳内。
以下,参照附图对本发明的多个实施方式进行说明。另外,本发明不限定于以下的多个实施方式。
(实施方式1)
图1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的加热烹调器的外观图,图2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的加热烹调器的分解立体图,图3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的加热烹调器的截面图。以下,参照图1~图3说明本实施方式1的加热烹调器。
本实施方式1中的加热烹调器10具有:加热源11;主体外壳12,其收纳加热源11等;顶板29,其设置在主体外壳12的上方;以及腿部13,其与工作台等的放置面(图3中的双点划线)接触并支撑主体外壳12。
加热源11从顶板29的下方对放置在顶板29上并收容有烹调物的锅等容器进行加热。主体外壳12是在上方具有开口的箱形状。顶板29作为盖来覆盖该主体外壳12的开口。
主体外壳12还具有进气口14和排气口15。进气口14形成在主体外壳12的底部。另一方面,排气口15形成在主体外壳12的侧壁部。
并且,本实施方式1的加热烹调器10具有风扇单元30,风扇单元30用于对收纳在主体外壳12内的加热源11和控制该加热源11的控制基板23(搭载在其上的电子部件等)进行冷却。
风扇单元30具有:离心风扇17,其以在与主体外壳12的内底大致正交的方向上延伸的旋转中心线(图3中的单点划线)为中心旋转;和风扇壳体21,其将离心风扇17收纳在内部。
风扇单元30在风扇壳体21的下部与主体外壳12的内底接触的状态下,被收纳在主体外壳12内。
风扇单元30的离心风扇17构成为,经由位于其中心的进气部18在旋转中心线的延伸方向上吸入空气16,并将吸入的空气16在离心方向上吹出。
风扇壳体21具有:空气取入口19,其形成为在与主体外壳12的内底大致正交的方向上被定向且与离心风扇17的进气部18对置;空气吹出口20,其将经由空气取入口19取入的空气16作为冷却风吹出;以及马达22,其使离心风扇17旋转。
风扇壳体21的空气取入口19设置在风扇壳体21的上部,并隔开间隔地朝向上方的顶板29。由于风扇壳体21的下部与主体外壳12的内底接触,因而在顶板29和风扇壳体21的上部之间确保了充分的空间,由此,能够经由空气取入口19将足够量的空气16取入到风扇壳体21内。其结果是,风扇单元30的冷却能力提高。
风扇壳体21的空气吹出口20被定向成使吹出的空气16(冷却风)朝向加热源11和控制基板23。并且,空气吹出口20朝向形成于主体外壳12的排气口15。
在加热烹调器10的加热源11是构成为输出气体等的火焰的加热源、具有对收容有烹调物的容器进行感应加热的感应加热线圈的加热源、或者构成为利用使电流流过电阻而产生的焦耳热的加热源的情况下,控制基板23和搭载在其上的电子部件等被加热源11产生的热加热。
并且,在加热源11具有感应加热线圈的情况下,电流流过感应加热线圈而使得该感应加热线圈自身发热,并且电流流过控制基板的电路所具有的电阻而使得控制基板自身发热。
因此,利用从风扇单元30吹出的空气16(冷却风)对加热源11和控制基板23(搭载在其上的电子部件等)进行冷却,使得温度下降到耐热温度以下。
在本实施方式1的加热烹调器10的情况下,当风扇单元30的离心风扇17旋转时,空气16在主体外壳12的外底和工作台等的放置面之间的间隙内流动,并通过形成在主体外壳12的底部的进气口14流入到主体外壳12内。
通过了进气口14的空气16朝向风扇单元30的风扇壳体21的空气取入口19在主体外壳12内流动。
在主体外壳12内以使通过了进气口14的空气16朝向风扇单元30的风扇壳体21的空气取入口19的方式形成有流路24。
具体地,供通过了进气口14的空气16朝向风扇壳体21的空气取入口19流动的流路24至少由主体外壳12的一部分、顶板29的一部分、以及设置在主体外壳12内的分隔壁31划定出。分隔壁31配置在进气口14和控制基板23之间,以便将通过了进气口14的空气16引导到风扇壳体21的空气取入口19。并且,分隔壁31对主体外壳12内进行分隔,使得从风扇壳体21的空气吹出口20吹出的空气16不会再次被取入到空气取入口19。例如,分隔壁31将主体外壳12的内部空间分隔成进气口14和风扇壳体21的空气取入口19存在的空间、以及风扇壳体21的空气吹出口20、加热源11、控制基板23及排气口15存在的空间。
另外,分隔壁31可以与主体外壳12或者顶板29一体地形成,也可以是安装在主体外壳12或者顶板29上的部件。
在流路24内流动并经由空气取入口19被取入到风扇壳体21内的空气16作为冷却风,从空气吹出口20朝向加热源11和控制基板23被吹出。利用该空气16(冷却风)对加热源11和控制基板23进行冷却。
对加热源11和控制基板23进行了冷却后的空气16经由形成于主体外壳12的排气口15流出到主体外壳12的外部。
另外,利用在风扇壳体21的空气吹出口20和主体外壳12的排气口15之间配置有加热源11和控制基板23的布局,能够使对加热源11和控制基板23进行冷却而温度高的空气16不会滞留在主体外壳12内,而是经由排气口15流出到主体外壳12的外部。
而且,本实施方式1的加热烹调器10构成为抑制液体向收纳于主体外壳12内的加热源11、控制基板23等的附着。例如,加热烹调器10构成为,使用者在烹调中误泼洒在放置有加热烹调器的工作台等的放置面上的液体状(即具有流动性的状态)的烹调物不会附着在控制基板23等上。
首先,风扇壳体21的空气取入口19(即,离心风扇17的进气部18)不配置成位于形成在主体外壳12的底部的进气口14的附近且与其对置。具体地,在从上方观察加热烹调器10的情况下风扇壳体21的空气取入口19远离主体外壳12的进气口14的状态下,即以不重叠的方式,将风扇壳体21收纳在主体外壳12内。
与此不同地,在风扇壳体21的空气取入口19(即,离心风扇17的进气部18)配置成位于形成在主体外壳12的底部的进气口14的附近且与其对置的情况下(即从上方观察时重叠的情况下),存在液体与空气16一起被取入到风扇壳体21内、并且液体与空气16一起被吹送到加热源11和控制基板23的可能性。例如,存在使用者在烹调中误泼洒在放置有加热烹调器的工作台等的放置面上的液体状的烹调物被朝向加热源11和控制基板23吹送的可能性。
另一方面,如本实施方式1的加热烹调器10那样,在从上方观察时风扇壳体21的空气取入口19远离主体外壳12的进气口14的状态的情况下,必然在进气口14和空气取入口19之间形成空气16的流路24。因此,液体不易到达风扇壳体21的空气取入口19。其结果是,抑制了液体附着在控制基板23等上。
并且,通过布局成在从上方观察时风扇壳体21的空气取入口19远离主体外壳12的进气口14,能够在抑制加热烹调器10的厚度增加的同时,在进气口14和空气取入口19之间设置流路24。即,与在主体外壳12的进气口14的上方隔开间隔地配置风扇壳体21的空气取入口19而在它们之间形成流路的布局相比,能够使加热烹调器10在高度方向上薄型化。具体来说,通过布局成在从上方观察时风扇壳体21的空气取入口19远离主体外壳12的进气口14,能够如图3所示地使主体外壳12的进气口14和风扇壳体21(离心风扇17)的高度位置重叠(overlap)。例如,如图3所示,能够将主体外壳12的进气口14配置在风扇壳体21的上部和下部之间的高度位置。由此,能够使加热烹调器10在高度方向上薄型化。
并且,在本实施方式1的加热烹调器10的情况下,进气口14与主体外壳12的最下面相比设置在上方。由此,在放置有加热烹调器10的工作台等的放置面和形成于主体外壳12的进气口14之间设有足够的距离。
根据发明人的实验,从工作台等的放置面(即腿部13的最下端)到主体外壳12的进气口14为止的距离为大约4~10mm。由此,例如,在使用者在烹调中误将液体状的烹调物泼洒在放置有加热烹调器10的工作台等的放置面上的情况下,液体状的烹调物不易附着在设置于主体外壳12底部的进气口14附近,并且不易侵入进气口14。其结果是,抑制了液体状的烹调物侵入到主体外壳12内。
例如,如图3所示,在主体外壳12的外底形成有以向主体外壳12的内部突出的方式凹入的凹部32,在该凹部32的深部形成有进气口14。由此,能够在不使加热烹调器10的高度方向的厚度增加的情况下,使工作台等的放置面和进气口14隔开足够的距离地分离。其结果是,抑制了液体附着在进气口14附近,并抑制了液体侵入进气口14。
而且,本实施方式1的加热烹调器10具有这样的构造:即使假设液体与空气16一起通过进气口14,该通过的液体也不易侵入风扇壳体21的空气取入口19。
具体地,供从主体外壳12的进气口14朝向风扇壳体21的空气取入口19的空气16流动的流路24具有流路截面扩大部(后述的第2流路部)24b,流路截面扩大部24b的流路截面随着从空气16的流动方向的上游侧朝向下游侧而扩大。
这里,“流路截面”是指,流路24的与从主体外壳12的进气口14向风扇壳体21的空气取入口19流动的空气16的流动方向正交的截面。
在本实施方式1的情况下,如图3所示,流路24包括:第1流路部24a,其由主体外壳12的凹部32和顶板29划定出,并与进气口14连通;第2流路部24b,其由通过凹部32形成在主体外壳12的内部的倾斜部25和顶板29划定出;第3流路部24c,其由主体外壳12的内底和顶板29划定出;以及第4流路部24d,其由风扇壳体21的上部和顶板29划定出。
流路24的第1~第4流路部24a~24d各自的宽度方向的尺寸由分隔壁31和与该分隔壁31大致平行的主体外壳12的侧壁部之间的距离决定,并且因此而大致相同(参照图2)。另一方面,第1~第4流路部24a~24d各自的高度方向的尺寸不同(参照图3)。
并且,流路24的第1、第3和第4流路部24a、24c和24d各自具有大致恒定尺寸的(大致不变的)普通流路截面。与此相对,第2流路部24b的流路截面利用从凹部32的深部向主体外壳12的内底延伸的倾斜部25,随着从主体外壳12的进气口14朝向风扇壳体21的空气取入口19的空气16的流动方向的上游侧朝向下游侧而扩大。
这样在随着从上游侧朝向下游侧而流路截面扩大的第2流路部24b内,空气16的流速减小(在流路24内流动的空气16的每单位时间的流量恒定的情况下)。当空气16的流速减小时,与空气16一起经由进气口14被吸入到主体外壳12内的液体的动能也减小。即,空气16的输送液体的输送能力减小。最终,与空气16相伴的液体下落到主体外壳12的内底。
因此,通过使流路24具有流路截面扩大部(第2流路部)24b,抑制了通过主体外壳12的进气口14的液体经由空气取入口19被取入到风扇壳体21内。其结果是,抑制了液体附着在位于风扇壳体21的空气吹出口20的下游侧的加热源11和控制基板23上。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1的情况下,利用借助以向主体外壳12的内部突出的方式形成于该主体外壳12的外底的凹部32而呈现在主体外壳12内的倾斜部25,划定出流路24的1个流路截面扩大部(第2流路部)24b。由此,无需另行准备用于在流路24中形成流路截面扩大部的部件。
然而,不限于此,例如,也可以利用从主体外壳12的进气口14向风扇壳体21的空气取入口19延伸的管路(未图示)形成流路24,该管路具有流路截面扩大部(管路截面扩大部)。并且,取代通过改变流路24的高度方向的尺寸来扩大流路截面,或者还通过改变流路24的宽度方向的尺寸来扩大流路截面。即,本发明的实施方式是不拘束于供空气从主体外壳的进气口朝向风扇壳体的空气取入口流动的流路的形态。不过,如上所述,例如与另行准备管路等部件来形成流路24相比,在成本方面优选利用主体外壳12、顶板29和分隔壁31来划定出流路24。
而且,由于空气取入口19设置在风扇壳体21的上部,因而液体不易经由空气取入口19侵入到风扇壳体21内。
例如,在风扇壳体21的空气取入口19设置在风扇壳体21的下部的情况下,特别是在空气取入口19设置在风扇壳体21的下部并朝向下方的情况下,经由进气口14侵入到主体外壳12内并积存在主体外壳12的内底的液体有可能经空气取入口19抽吸到风扇壳体21内。考虑到这一点,空气取入口19设置在风扇壳体21的上部。
另外,若考虑液体向风扇壳体21内侵入,则优选的是,收纳在风扇壳体21、即其内部的离心风扇17在旋转中心线的延伸方向上的厚度是至少5mm以上。除此以外,若考虑风扇单元30输出足够量的冷却风,则优选10mm以上的厚度的离心风扇17。
为使风扇单元30输出足够量的冷却风,需要向风扇壳体21内取入足够量的空气16。因此,流路24的高度方向的尺寸优选是大约3~5mm。不过,即使流路24的高度方向的尺寸比其小,也能够通过增加流路24的宽度方向的尺寸,来使流路24确保向风扇壳体21内取入足够量的空气16所需要的流路截面。
因此,根据上述的本实施方式1的加热烹调器10,能够抑制液体附着在收纳于主体外壳内的控制基板23等上,并且能够实现加热烹调器10的薄型化。
在风扇壳体21的空气取入口19配置成从上方观察时位于形成在主体外壳12的底部的进气口14的附近且与其对置的情况下,该加热烹调器的高度方向的厚度例如可以为大约50~60mm。另一方面,如本实施方式1的加热烹调器10那样当从上方观察时风扇壳体21的空气取入口19远离形成在主体外壳12的底部的进气口14时,能够使该加热烹调器10的厚度例如为大约20~40mm,即一半。
因此,能够实现薄型化,因而能够实现富有美观性、且使用便利性良好的加热烹调器10。
(实施方式2)
图4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2的加热烹调器的截面图。以下,参照图4说明本实施方式2的加热烹调器。本实施方式2的加热烹调器110在具有防水壁26这点,与实施方式1的加热烹调器10不同。因此,以防水壁26为中心进行说明。
防水壁26例如是形成在主体外壳12的内底的肋,位于主体外壳12的进气口14和风扇壳体21的空气取入口19之间。防水壁26从分隔壁31延伸到与该分隔壁31对置的主体外壳12的侧壁部(参照图2)。
防水壁26限制通过了主体外壳12的进气口14的液体侵入风扇壳体21的空气取入口19。
例如,能够利用防水壁26将通过了主体外壳12的进气口14的液体贮存在主体外壳12的内底上。并且例如利用防水壁26抑制主体外壳12的内底上的液体靠近风扇壳体21。由此,抑制了液体经由空气取入口19侵入到风扇壳体21内。其结果是,抑制了液体与空气16(冷却风)一起从风扇壳体21的空气吹出口20朝向加热源11和控制基板23吹出。即,抑制了液体附着在控制基板23等上。
另外,设置在该主体外壳12的内底的防水壁26在空气取入口19设置于风扇壳体21的上部的情况下也是有益的,不过特别地,对空气取入口19设置在风扇壳体21的下部的另一实施方式(实施方式2的改进方式)的加热烹调器也是有益的。
即,在空气取入口19设置在风扇壳体21的下部的情况下,空气取入口19有可能吸起经由进气口14侵入并贮存在主体外壳12的内底上的液体。因此,通过设置防水壁26而使得主体外壳12的内底上的液体不会靠近风扇壳体21的空气取入口19,从而能够抑制液体被吸入到风扇壳体21内。
(实施方式3)
图5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3的加热烹调器的截面图。以下,参照图5说明本实施方式3的加热烹调器210。本实施方式3的加热烹调器210在具有防水壁27这点,与实施方式1的加热烹调器10不同。因此,以防水壁27为中心进行说明。
防水壁27设置在设有空气取入口19的风扇壳体21的上部,例如是肋。并且,防水壁27位于主体外壳12的进气口14和风扇壳体21的空气取入口19之间。例如,可以将防水壁27设置成围绕空气取入口19的周围。
防水壁27限制通过了主体外壳12的进气口14的液体侵入风扇壳体21的空气取入口19。
例如,利用防水壁27抑制了附着在风扇壳体21的上部的液体沿着风扇壳体21的表面移动而被吸入空气取入口19。由此,抑制了液体经由空气取入口19侵入到风扇壳体21内。其结果是,抑制了液体与空气16(冷却风)一起从风扇壳体21的空气吹出口20朝向加热源11和控制基板23吹出。即,抑制了液体附着在控制基板23等上。
(实施方式4)
图6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4的加热烹调器的截面图。以下,参照图6说明本实施方式4的加热烹调器。本实施方式4的加热烹调器310在具有防水壁28这点,与实施方式1的加热烹调器10不同。因此,以防水壁28为中心进行说明。
防水壁28设置在主体外壳12的进气口14附近的外侧表面部分,例如是肋。例如,防水壁28可以设置成围绕主体外壳12的进气口14的周围。
防水壁28限制液体向主体外壳12的进气口14侵入。
例如,利用防水壁28抑制了附着在主体外壳12的外底的液体沿着该外底移动而被吸入进气口14。由此,抑制了通过进气口14的液体经由空气取入口19侵入到风扇壳体21内。其结果是,抑制了液体与空气16(冷却风)一起从风扇壳体21的空气吹出口20朝向加热源11和控制基板23吹出。即,抑制了液体附着在控制基板23等上。
以上,列举实施方式1~4说明了本发明,然而本发明不限定于此。
例如,如图2和图3所示,在以突出到主体外壳12的内部的方式形成于该主体外壳12的外底的凹部32的深部,形成有进气口14,然而本发明的实施方式不限定于此。取而代之或者在此基础上,可以将进气口14形成在凹部32的深部和主体外壳12的底部之间的凹部32的部分。或者,可以不设置凹部32,而形成在主体外壳12的底部,或者可以形成在侧壁部,或者可以形成在底部和侧壁部。
然而,在需要对收纳在主体外壳12内的加热源11和控制基板23(搭载在其上的电子部件等)进行充分冷却的情况下,需要在主体外壳12的内部取入足够量的空气。因此,进气口14需要具有足够大的开口面积。在将开口面积足够大的进气口14设置在薄型化的加热烹调器内并抑制液体经由该进气口14侵入的情况下,优选的是,进气口14与主体外壳12的侧壁部相比设置在底部,更优选的是,如上述的实施方式那样设置在形成于外底的凹部32的深部。
并且,例如,实施方式2~4的加热烹调器110、210、310各自具有防水壁26、27、28,然而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加热烹调器可以具有这些防水壁26、27和28中的至少一个。
本发明参照附图并与优选的实施方式相关联地进行了充分记载,但对于熟悉该技术的每个人来说,各种变形和修改是明显的。这样的变形和修改只要不脱离由所附的权利要求书规定的本发明的范围,就应理解为包含于其中。
2013年1月21日提交申请的日本专利申请第2013-008138号说明书、附图和权利要求书的公开内容作为整体被参照并被纳入到本说明书中。
产业上的可利用性
本发明可应用于在主体外壳内收纳有应进行冷却的控制基板等、因而具有将空气抽吸到主体外壳内的风扇的加热烹调器。
标号说明
10:加热烹调器;11:加热源;12:主体外壳;13:腿;14:进气口;15:排气口;16:空气;17:离心风扇;18:进气部;19:空气取入口;20:空气吹出口;21:风扇壳体;22:马达;23:控制基板;24:流路;25:倾斜部;26:第1防水壁;27:第2防水壁;28:第3防水壁;29:顶板;30:风扇单元;31:分隔壁;32:凹部。
Claims (10)
1.一种加热烹调器,该加热烹调器具有:
主体外壳,其具有进气口和排气口;
顶板,其设置在所述主体外壳的上方;
加热源,其被收纳在所述主体外壳内;
控制基板,其被收纳在所述主体外壳内,用于控制所述加热源;
风扇单元,其被收纳在所述主体外壳内;以及
腿部,其支撑所述主体外壳,
所述风扇单元具有:离心风扇,其以在与所述主体外壳的内底大致正交的方向上延伸的旋转中心线为中心旋转;和风扇壳体,其将所述离心风扇收纳在内部,
所述风扇壳体具有:空气取入口,其形成为在与所述主体外壳的内底大致正交的方向上被定向且与所述离心风扇的进气部对置;和空气吹出口,其吹出经由所述空气取入口取入的空气,
在从上方观察所述加热烹调器的情况下,所述风扇壳体的空气取入口远离所述主体外壳的进气口,
在所述主体外壳内构成有供空气从所述主体外壳的进气口朝向所述风扇壳体的空气取入口流动的流路,
所述流路具有流路截面扩大部,所述流路截面扩大部的流路截面随着从空气流动方向的上游侧朝向下游侧而扩大。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加热烹调器,其中,
在所述主体外壳的外底形成有以向所述主体外壳的内部突出的方式凹入的凹部,
所述进气口形成于所述凹部。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加热烹调器,其中,
在所述凹部的深部形成有所述进气口。
4.根据权利要求2或3所述的加热烹调器,其中,
利用以向所述主体外壳的内部突出的方式凹入的所述凹部,在所述主体外壳的内部形成倾斜部,
所述流路的流路截面扩大部至少由所述倾斜部划定出。
5.根据权利要求1~4中任一项所述的加热烹调器,其中,
所述流路至少由所述顶板、所述主体外壳、以及设置在所述主体外壳内的分隔壁划定出。
6.根据权利要求1~5中任一项所述的加热烹调器,其中,
所述空气取入口设置在所述风扇壳体的上部。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加热烹调器,其中,
用于限制通过了所述主体外壳的进气口的液体向所述风扇壳体的空气取入口内侵入的第1防水壁,以位于所述主体外壳的进气口和所述风扇壳体的空气取入口之间的方式设置在所述风扇壳体的上部。
8.根据权利要求6或7所述的加热烹调器,其中,
所述风扇壳体的下部与所述主体外壳的内底接触。
9.根据权利要求1~5中任一项所述的加热烹调器,其中,
所述空气取入口设置在所述风扇壳体的下部,
用于限制通过了所述主体外壳的进气口的液体向所述风扇壳体的空气取入口内侵入的第2防水壁,以位于所述主体外壳的进气口和所述风扇壳体的空气取入口之间的方式设置在所述主体外壳的内底。
10.根据权利要求1~9中任一项所述的加热烹调器,其中,
用于限制液体向所述主体外壳的进气口内侵入的第3防水壁设置在所述主体外壳的进气口附近的外侧表面部分。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JP2013-008138 | 2013-01-21 | ||
JP2013008138 | 2013-01-21 | ||
PCT/JP2014/000217 WO2014112386A1 (ja) | 2013-01-21 | 2014-01-17 | 加熱調理器 |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04272864A true CN104272864A (zh) | 2015-01-07 |
CN104272864B CN104272864B (zh) | 2016-07-06 |
Family
ID=5120948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1480001125.4A Active CN104272864B (zh) | 2013-01-21 | 2014-01-17 | 加热烹调器 |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 Link |
---|---|
JP (1) | JP6083653B2 (zh) |
CN (1) | CN104272864B (zh) |
WO (1) | WO2014112386A1 (zh) |
Cited By (1)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9982468A (zh) * | 2017-12-27 | 2019-07-05 | 松下知识产权经营株式会社 | 感应加热烹调器 |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6)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2015053245A (ja) * | 2012-10-15 | 2015-03-19 | アイリスオーヤマ株式会社 | 電磁調理器 |
EP3158831A4 (en) * | 2014-06-23 | 2018-02-28 | Breville Pty Limited | Multi cooker |
EP3424272A4 (en) * | 2016-03-01 | 2019-10-30 | Meyer Intellectual Properties Limited | INDUCTION BURNER COOLING SYSTEMS AND METHOD |
CN107228388B (zh) * | 2017-06-27 | 2020-05-22 | 杭州启厨智能科技有限公司 | 一种具有高散热性风道的电磁炉 |
KR102659979B1 (ko) * | 2018-11-08 | 2024-04-22 | 엘지전자 주식회사 | 냉각 구조가 개선된 유도 가열 장치 |
KR200494322Y1 (ko) * | 2020-02-25 | 2021-09-15 | 주식회사 한국클래드텍 | 취사버튼이 구비된 인덕션 레인지 |
Citations (4)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WO2008026443A1 (fr) * | 2006-09-01 | 2008-03-06 | Panasonic Corporation | Plaque à induction |
CN102340902A (zh) * | 2010-07-15 | 2012-02-01 | 株式会社东芝 | 埋入式电磁感应加热烹调器 |
JP2012028065A (ja) * | 2010-07-21 | 2012-02-09 |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 | 電磁誘導加熱調理器 |
JP5003597B2 (ja) * | 2008-06-05 | 2012-08-15 | パナソニック株式会社 | 誘導加熱調理器 |
Family Cites Familie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4840093B2 (ja) * | 2006-11-14 | 2011-12-21 | パナソニック株式会社 | 加熱調理器 |
-
2014
- 2014-01-17 CN CN201480001125.4A patent/CN104272864B/zh active Active
- 2014-01-17 WO PCT/JP2014/000217 patent/WO2014112386A1/ja active Application Filing
- 2014-01-17 JP JP2014557415A patent/JP6083653B2/ja active Active
Patent Citations (4)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WO2008026443A1 (fr) * | 2006-09-01 | 2008-03-06 | Panasonic Corporation | Plaque à induction |
JP5003597B2 (ja) * | 2008-06-05 | 2012-08-15 | パナソニック株式会社 | 誘導加熱調理器 |
CN102340902A (zh) * | 2010-07-15 | 2012-02-01 | 株式会社东芝 | 埋入式电磁感应加热烹调器 |
JP2012028065A (ja) * | 2010-07-21 | 2012-02-09 |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 | 電磁誘導加熱調理器 |
Cited By (2)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9982468A (zh) * | 2017-12-27 | 2019-07-05 | 松下知识产权经营株式会社 | 感应加热烹调器 |
CN109982468B (zh) * | 2017-12-27 | 2022-07-29 | 松下知识产权经营株式会社 | 感应加热烹调器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JPWO2014112386A1 (ja) | 2017-01-19 |
CN104272864B (zh) | 2016-07-06 |
JP6083653B2 (ja) | 2017-02-22 |
WO2014112386A1 (ja) | 2014-07-24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04272864A (zh) | 加热烹调器 | |
EP2549831B1 (en) | Induction cooking appliance | |
JP6177709B2 (ja) | 充電器 | |
EP3297401B1 (en) | Induction cooking device | |
US20090194527A1 (en) | Induction heating cooking apparatus | |
US9273697B2 (en) | Cooling a drum pump motor and/or battery | |
WO2008026443A1 (fr) | Plaque à induction | |
US9762073B2 (en) | Charging device for a battery pack | |
JP2008198367A (ja) | 誘導加熱調理器 | |
CN203823890U (zh) | 空调机室内机 | |
JP2009202824A (ja) | 収容箱の放熱構造 | |
JP5489329B2 (ja) | 加熱調理器 | |
JP2015164138A (ja) | 加熱調理器 | |
JP5593861B2 (ja) | 電気炊飯器 | |
JP5063767B2 (ja) | 誘導加熱調理器 | |
US9918358B2 (en) | Microwave cooking device | |
JP5748889B2 (ja) | 加熱調理器 | |
JP5897195B2 (ja) | 加熱調理器 | |
JP5632517B2 (ja) | 加熱調理器 | |
JP6002340B2 (ja) | 加熱調理器 | |
JP2016106368A (ja) | 加熱調理器 | |
US20220386428A1 (en) | Electric range | |
JP2013054857A (ja) | 誘導加熱調理器 | |
JP2009147243A (ja) | 電気電子機器収納箱冷却用ファンユニット | |
JP2008140675A (ja) | 誘導加熱調理器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C06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C10 |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C14 |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