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4221715A - 一种茯苓引诱栽培方法 - Google Patents
一种茯苓引诱栽培方法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04221715A CN104221715A CN201410488966.4A CN201410488966A CN104221715A CN 104221715 A CN104221715 A CN 104221715A CN 201410488966 A CN201410488966 A CN 201410488966A CN 104221715 A CN104221715 A CN 104221715A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poria cocos
- pine
- bacterium
- pinewood
- cultivation method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Pending
Links
Landscapes
- Mushroom Cultivation (AREA)
- Cultivation Of Plants (AREA)
- Agricultural Chemicals And Associated Chemical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茯苓引诱栽培方法,属于茯苓种植技术领域。该方法包括:以松木为培养料,于立夏前后,在其一端接种茯苓培养种,待茯苓菌丝长满所述松木时,在其另一端接种预制的菌引;所述菌引的来源为:上一年在中秋前后于松木上接种茯苓培养种自然生长而来的新鲜且具有活力的小茯苓或者茯苓切块。采用该方法,在松木上只有一个大茯苓菌核,基本没有其他茯苓菌核,该茯苓菌重量为两斤半到三斤半,较常规的肉引方法产量提高20%且其内部没有砂,茯苓质量很好。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茯苓种植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茯苓引诱栽培方法。
背景技术
茯苓(Poria Cocos(schw)WOLF)为多孔真菌(担子菌),味甘、淡,性平,具有渗湿利水、益脾胃、保肾安神、生津等功能,为用途广泛的药用真菌和传统中药,也是“四君八珍”的组方之一,其市场前景十分广阔。
茯苓的主要成份为β-茯苓聚糖(又称“茯苓多糖”),约占干重的93%。茯苓多糖为免疫增强剂,具有增强免疫、辅助化疗、防治肿瘤、抗肿瘤等作用,已广泛用作抗癌新药、肝炎康复药,并用于治疗支气管哮喘和慢性支气管炎等。已有的茯苓保健品包括茯苓平片、茯苓卷筒、茯苓方块、茯苓多糖原粉、茯苓多糖口服液、茯苓多糖复方制剂等。
茯苓为喜温真菌,适产于中国、东南亚、美洲、大洋洲等有松树的山区地方。中国是茯苓主产国,约占世界茯苓总产量的70%。近年来,我国年茯苓成品需求量在2万吨以上,年出口量约为7000吨,且市场需求量呈现逐年递增趋势。
但是,国内外有关茯苓新菌种选育及其高效栽培技术的研究尚显不足。20世纪60年代开始的人工栽培茯苓技术,以茯苓菌种“5.78”进行肉引栽培,并主要以松树砍伐后的段木、圆木或树蔸为栽培基质( 又称“菌材”)。该方法主要为以松木作为培养基,于立夏前后在松木上接种茯苓培养种,再进行发酵管理、病虫防治和采收即可在第二年得到即得到成品。申请人在实现本专利时发现现有的茯苓栽培技术存在以下问题:
1、采用现有的栽培技术形成的茯苓菌核数量多,个体小、多数发育较差,50-100g的小茯苓较多。
2、采用现有的栽培技术形成的茯苓菌核内部含砂较多,内部蓬松形成“砂茯苓”,导致茯苓品质不好。
发明内容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了一种茯苓引诱栽培方法,以松木为培养料,在其一端接种茯苓培养种,菌种中的茯苓菌丝进入松材,以松材为营养,扩大生长,向松木另一端生长,当菌丝长满松木(即菌丝长到松木的另一端)时,在松木的另一端上接种预制的菌引(具体地,将预制的菌引紧贴松木另一端),将菌丝体引诱到此进行定位聚集、生产,形成个体较大且不含砂的茯苓菌核。其中,预制的菌引为上年中秋前后采用传统的肉引法得到的(反季节栽培,无需保证其生长质量,到第二年立夏茯苓种植时正好使用,此时的松木上可能生长有多个具有高活力的小茯苓菌核,优选采用整块的小茯苓菌核,对于大块的茯苓将其切成小块,以泌出黄褐色露珠多的一面作为接种面,或以窄面为接种面;将选择的接口处菌膜剥掉,用茯苓切块的接触面贴紧松木另一端,上下搓动几下,使茯苓切块与松木紧密契合,用土压实)。所述技术方案如下:
该茯苓引诱栽培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A、栽培菌的制备
采用常规方法制备,如采用申请号为CN200510021362.X的专利提供的方法。
B、菌引的制备
于上年中秋前后(农历8月中旬),采用传统的肉引法得到,具体地,在松木上接种茯苓培养种自然生长,到第二年立夏使用,即作为一代茯苓。
C、培养料的制备
取新鲜松木切块,晒干制成10-20cm长和6-8千克重的长条(即采用干松木块),备用。
D、茯苓的接种
以步骤C制得的松木为培养料,于立夏(农历四月上旬)前后,在其一端接种茯苓培养种(可以与步骤B中的培养种的种类不同,优选为同一种类),平放埋于土中,培养一段时间后(时间为20-25天)待茯苓菌丝长满松木时,于5天内在其另一端接种预制的菌引。具体地,从土中取出松木,在其另一端接种步骤B预制的菌引。其中,预制的菌引可以为整块的小茯苓或者大茯苓切块,将其紧贴于松木的另一端,重新埋土后进行培养。
E、茯苓的生长和收获
按照常规的发菌管理和病虫防治过程,8-10个月即可得到茯苓,即可视为二代茯苓。
具体地,在步骤D中,使用的松木为15cm长和7.5千克重的干松木块。
其中,在步骤D中,使用的菌引的重量为40-70g。
优选地,在步骤D中,菌引为上一年在立夏前后在松木上接种茯苓培养种自然生长而来的40-70g的小茯苓(整块)。
栽种结果,松木上只有一个大茯苓菌核,基本没有其他茯苓菌核,该茯苓菌重量为两斤半到三斤半,较常规的肉引方法产量提高20%且其内部没有砂,茯苓质量很好。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发明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对本发明作进一步地详细描述。
本实施例提供了一种茯苓引诱栽培方法,该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A、栽培菌的制备
采用常规方法制备。
B、菌引的制备
于上年中秋前后,采用传统的肉引法得到,具体地,在松木上接种茯苓培养种自然生长,到第二年立夏使用。
C、培养料的制备
取新鲜松木切块,晒干制成长15cm左右和重7.5千克左右的松木块,备用。
D、茯苓的接种
以步骤C制得的松木为培养料,于立夏前后,在其一端接种茯苓培养种,平放埋于土中,培养20-25天后,待茯苓菌丝长满松木时,从土中取出松木,于5天内在其另一端接种步骤B预制的菌引。具体地,将重50g左右的整块小茯苓紧贴于松木的另一端,将松木重新埋土后进行培养。
E、茯苓的生长和收获
按照常规的发菌管理和病虫防治过程,8-10个月即可得到茯苓。
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的较佳实施例,并不用以限制本发明,凡在本发明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6)
1.一种茯苓引诱栽培方法,其特征在于,以松木为培养料,于立夏前后,在其一端接种茯苓培养种,待茯苓菌丝长满所述松木时,在其另一端接种预制的菌引;所述菌引的来源为:上一年在中秋前后于松木上接种茯苓培养种自然生长而来的新鲜且具有活力的小茯苓或者茯苓切块。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茯苓引诱栽培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松木长10-20cm和重6-8千克。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茯苓引诱栽培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松木长15cm和重7.5千克。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茯苓引诱栽培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预制的菌引为上一年在立夏前后于松木上接种茯苓培养种自然生长而来的小茯苓。
5.根据权利要求1或4所述的茯苓引诱栽培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预制的菌引的重量为40-70g。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茯苓引诱栽培方法,其特征在于,以10-20cm长和6-8千克重的松木为培养料,于立夏前后,在其一端接种茯苓培养种,20-25天后待茯苓菌丝长满所述松木时,在其另一端接种预制的菌引;所述菌引的来源为:上一年在中秋前后于松木上接种茯苓培养种自然生长而来的新鲜且具有活力的小茯苓,所述小茯苓的重量为40-70g。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410488966.4A CN104221715A (zh) | 2014-09-23 | 2014-09-23 | 一种茯苓引诱栽培方法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410488966.4A CN104221715A (zh) | 2014-09-23 | 2014-09-23 | 一种茯苓引诱栽培方法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04221715A true CN104221715A (zh) | 2014-12-24 |
Family
ID=5221133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1410488966.4A Pending CN104221715A (zh) | 2014-09-23 | 2014-09-23 | 一种茯苓引诱栽培方法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104221715A (zh) |
Cited By (4)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6613329A (zh) * | 2016-11-23 | 2017-05-10 | 王贵田 | 茯苓无移植种植方法 |
CN107455148A (zh) * | 2017-10-05 | 2017-12-12 | 杜方平 | 一种茯神栽培方法 |
CN111869505A (zh) * | 2020-08-12 | 2020-11-03 | 湖南美园生物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 一种松茯苓种植方法 |
CN117837435A (zh) * | 2024-02-21 | 2024-04-09 | 云南农业大学 | 一种茯苓嫁接栽培方法及辅助装置 |
Citations (3)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451262A (zh) * | 2003-05-23 | 2003-10-29 | 王克勤 | 茯苓诱引栽培方法 |
CN101491194A (zh) * | 2009-02-27 | 2009-07-29 | 云南农业大学 | 一种高效环保茯苓的栽培方法 |
CN103548578A (zh) * | 2013-11-18 | 2014-02-05 | 陈永林 | 茯苓的种植方法 |
-
2014
- 2014-09-23 CN CN201410488966.4A patent/CN104221715A/zh active Pending
Patent Citations (3)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451262A (zh) * | 2003-05-23 | 2003-10-29 | 王克勤 | 茯苓诱引栽培方法 |
CN101491194A (zh) * | 2009-02-27 | 2009-07-29 | 云南农业大学 | 一种高效环保茯苓的栽培方法 |
CN103548578A (zh) * | 2013-11-18 | 2014-02-05 | 陈永林 | 茯苓的种植方法 |
Cited By (6)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6613329A (zh) * | 2016-11-23 | 2017-05-10 | 王贵田 | 茯苓无移植种植方法 |
CN107455148A (zh) * | 2017-10-05 | 2017-12-12 | 杜方平 | 一种茯神栽培方法 |
CN111869505A (zh) * | 2020-08-12 | 2020-11-03 | 湖南美园生物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 一种松茯苓种植方法 |
CN111869505B (zh) * | 2020-08-12 | 2022-05-17 | 湖南美园生物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 一种松茯苓种植方法 |
CN117837435A (zh) * | 2024-02-21 | 2024-04-09 | 云南农业大学 | 一种茯苓嫁接栽培方法及辅助装置 |
CN117837435B (zh) * | 2024-02-21 | 2024-05-24 | 云南农业大学 | 一种茯苓嫁接栽培方法及辅助装置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04041330B (zh) | 松杉灵芝仿野生木段栽培方法 | |
CN103598010B (zh) | 桑黄原生态仿野生栽培方法 | |
CN103828722B (zh) | 一种应用dse真菌进行蓝莓育苗及大面积栽培的方法 | |
CN106613350B (zh) | 一株裂褶菌及其驯化栽培方法和应用 | |
CN103918475A (zh) | 秀珍菇盆景式栽培的方法及用于栽培秀珍菇的培养基 | |
CN108450230B (zh) | 一种平菇的栽培方法 | |
CN103327805A (zh) | 新型香菇菌株gna01 | |
CN107691106B (zh) | 一种海鲜菇培养基的接种方法 | |
CN105706732A (zh) | 一种树舌灵芝的栽培方法 | |
CN104488558A (zh) | 一种提高香菇发菌率的方法 | |
CN104557244A (zh) | 一种猴头菇的栽培基及其栽培方法 | |
CN104885783A (zh) | 一种瓶栽金针菇的栽培方法 | |
CN104221715A (zh) | 一种茯苓引诱栽培方法 | |
KR20150001859U (ko) | 소나무 원목에 복령 종균을 접종한 후 배양된 복령재배용 배양완료 원목배지 | |
CN105309199A (zh) | 黑木耳的栽培方法 | |
CN108887077A (zh) | 一种高效育种的野生赤灵芝栽培方法 | |
CN105850642A (zh) | 一种高效益无公害绿茶树的种植方法 | |
CN107646535B (zh) | 一种杏鲍菇培养基的接种方法 | |
CN107853081B (zh) | 一种香菇培养基的接种方法 | |
KR20100060589A (ko) | 일반 버섯 재배사 등 시설물의 실내 및 노지에서 복령버섯 및 복신의 지상재배 방법. | |
CN105961010A (zh) | 利用兰花根菌栽培公石松的方法 | |
CN106613310A (zh) | 一种快速培育牛樟芝的方法 | |
CN116396869B (zh) | 一株羊肚菌的驯化菌株及其应用 | |
CN102612995B (zh) | 一种鸡油菌液体菌种的制备方法 | |
KR20000037407A (ko) | 원목을 이용한 목질진흙(상황) 버섯의 재배방법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C06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C10 |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RJ01 | Rejection of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after publication | ||
RJ01 | Rejection of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after publication |
App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2014122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