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4173969B - 一种治疗脾胃虚寒型慢性胃炎的中药制剂及其制备方法 - Google Patents

一种治疗脾胃虚寒型慢性胃炎的中药制剂及其制备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4173969B
CN104173969B CN201410384100.9A CN201410384100A CN104173969B CN 104173969 B CN104173969 B CN 104173969B CN 201410384100 A CN201410384100 A CN 201410384100A CN 104173969 B CN104173969 B CN 104173969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parts
chinese medicine
standby
adds
takes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Expired - Fee Rela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410384100.9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4173969A (zh
Inventor
赵呈雷
黄平
黄一平
田耀洲
罗毅
李桢理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Jiangsu Provincial Insititute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Original Assignee
Jiangsu Provincial Insititute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Jiangsu Provincial Insititute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filed Critical Jiangsu Provincial Insititute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Priority to CN201410384100.9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04173969B/zh
Publication of CN104173969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4173969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4173969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4173969B/zh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Medicines Containing Plant Substance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治疗脾胃虚寒型慢性胃炎的中药制剂及其制备方法,该中药制剂由如下重量配比的原料药材组成:肉桂80份、厚朴160份、当归320份、茯苓320份、白术160份、丁香80份、砂仁160份、白芍160份、陈皮160份、郁金320份、大枣160份、干姜80份。按照一定的工艺进行提取纯化后,与药剂学上可接受的辅料制成中药口服制剂。本发明所述中药制剂具有温通经脉、健脾益气、散寒止痛的功效,其制备工艺科学、合理,对治疗脾胃虚寒型慢性胃炎疗效显著、安全可靠。

Description

一种治疗脾胃虚寒型慢性胃炎的中药制剂及其制备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治疗脾胃虚寒型慢性胃炎的中药制剂及其制备方法,属于医药制剂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慢性胃炎是指不同病因引起的各种慢性胃黏膜炎性病变,是一种常见病,其发病率在各种胃病中居首位。其临床特点是病程长、缠绵难愈,给病人的生活和工作带来了诸多不便。慢性胃炎主要分为慢性浅表性胃炎、慢性糜烂性胃炎和慢性萎缩性胃炎,慢性浅表性胃炎可发展成慢性萎缩性胃炎,慢性萎缩性胃炎常伴有肠腺上皮化生和(或)异型增生,甚至发展成胃癌,危及生命健康。目前西医对于病程较长、反复不愈的慢性胃炎(尤其是脾胃虚寒型慢性胃炎)没有理想的治疗药物,治疗缺乏行之有效的手段,长期服用西药会产生一定的抗药性,且副作用大。而本发明提供一种治疗脾胃虚寒型慢性胃炎在临床应用方面具有显著疗效、安全性高的中药制剂。
慢性胃炎在中医中属“胃脘痛”范畴。中医认为胃脘痛是多种致病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历代医家对这些原因的论述,大致可分为外感六淫、内伤情志、饮食起居失宜和体质因素等四类。体质虚弱是胃脘痛的发病基础,外有六淫之邪,内有情志之伤,加上劳逸不均,饮食所伤,因此可以出现不同体质类型的胃脘痛证候类型,而临床上慢性胃炎以“脾胃虚寒”的中医证型最为多见。中医认为脾胃之病多属虚证,脾胃虚寒,脾胃虚弱等,皆属虚,属寒证。脾胃虚寒型慢性胃炎症见胃脘隐痛,遇寒或饥时痛剧,得温或进食则痛减,喜暖喜按、面色无华、神疲肢倦、四肢不温、食少溏便、舌淡有齿痕、苔薄白、脉沉细无力。
本病的主要病机是中阳不振、寒凝不散、健运无权、胃气不和所致。其基本治则是温补脾胃、和胃止痛。温补脾胃:脾胃虚寒,病属正虚,故胃痛隐隐;寒得温而散,气得按而行,故腹痛喜温喜按;脾胃虚寒,则受纳运化失常,故食纳较差;胃虚得食,则产热助正以抗邪,所以得食痛止;脾主肌肉而健运四旁,中阳不振,则健运无权,肌肉筋脉皆失温养,所以神疲手足不温;脾虚生湿下渗肠间,故大便塘薄;脾胃虚寒,中气不足,则舌淡脉虚弱或迟缓;故虚者补之,寒者热之,治疗上以温补中焦,益气健脾为主,应用补气健脾药组成温中健脾治法治疗,使中阳复、寒邪散而病可解。和胃止痛:中焦是气机升降之枢纽,胃之受纳,脾之运化,有赖气机之升降;可见中焦气机升降与脾胃的运化功能,在生理上相互为用,在病理上相互影响;脾运不健则气机郁滞,气滞不行则脾运失司;行气运脾,可调畅中焦气机,辅以甘味调中之品,有利于恢复受损的脾胃之气;辅以制酸止痛之品,有助脾胃之气运转舒展;这样一来,胃气得充,脾运得健,升降复常,气机通畅,则诸证自消。
本方中肉桂、厚朴同为君药,前者有补火助阳、散寒止痛、温通经脉,后者燥湿消痰、下气除满,符合脾胃虚寒所致的胃脘痛的基本病机。方中当归补血活血,疗瘀止痛;茯苓健脾宁心;白术健脾益气,燥湿利水;以上三味同为臣药与肉桂、厚朴配伍,健脾理气而止痛。丁香温中降逆,化湿开胃;砂仁,化湿开胃,温脾止泻;白芍、郁金可柔肝活血,理气止痛;陈皮理气健脾,燥湿化痰;大枣补中益气;干姜,温中散寒,回阳通脉;以上七味均为佐药共辅君臣,达到理气活血,散寒止痛之功。全方各味药材攻补兼施,标本兼顾,补而不滞,攻而不亏,且有侧重,充分发挥中医辨证论治优势,与脾胃虚寒所致的慢性胃炎之主要病机中阳不振、寒凝不散、健运无权、胃气不和相应。现代药理研究亦证实方中多数药味均有较好的抗炎止痛、抗胃溃疡、增强机体免疫力等多重功效,达到了在辨证论治的基础上有效地防治此类慢性胃炎的目的。
发明内容
本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提供一种治疗脾胃虚寒型慢性胃炎的中药制剂及其制备方法,本发明中药制剂温通经脉、健脾益气、散寒止痛,对治疗脾胃虚寒型慢性胃炎疗效显著。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提供了一种治疗脾胃虚寒型慢性胃炎的中药制剂,它是由如下重量配比的原料药材组成:肉桂80份、厚朴160份、当归320份、茯苓320份、白术160份、丁香80份、砂仁160份、白芍160份、陈皮160份、郁金320份、大枣160份、干姜80份。
上述药材按照如下方法制备:
第一步,取肉桂、丁香粉碎成粗粉,加入与药材重量比为6~10倍量的水,浸泡1~2h,水蒸气蒸馏法提取挥发油重油,提取时间5~7h,收集挥发油,蒸馏后水溶液收集备用,药渣另器收集备用;
第二步,取当归、白术、砂仁、陈皮、干姜粉碎成粗粉,加入与药材重量比为8~12倍量的水,浸泡1~2h,水蒸气蒸馏法提取挥发油轻油,提取时间5~7h,收集挥发油,蒸馏后水溶液收集备用,药渣另器收集备用;
第三步,取白芍与第一步、第二步中所得药渣混合,加入与药材重量比为8~12倍量的水煎煮1~3次,每次1~3h,滤过,滤液与第一步、第二步中所得溶液合并,70℃减压浓缩至相对密度为1.05~1.15的清膏,加入95%的乙醇,使含醇量为50%~70%,静置12小时,抽滤,70℃减压浓缩至相对密度为1.20~1.35的浸膏,备用;
第四步,取茯苓、大枣,加入与药材重量比为8~12倍量的水煎煮1~3次,每次1~3h,过滤,70℃减压浓缩至相对密度为1.10的清膏,高速离心,离心液70℃减压浓缩至相对密度为1.20~1.35的浸膏,备用;
第五步,取厚朴、郁金,加入与药材重量比为6~10倍量的50%~70%的乙醇,加热回流提取1~3次,每次1~2h,过滤,合并滤液,减压回收乙醇,60℃浓缩至相对密度为1.20~1.35的浸膏,备用;
第六步,将第三步、第四步、第五步获得的浸膏混合,70~75℃减压真空干燥,得干膏粉,加入第一步、第二步所得挥发油,混匀,得中药制备物,再加入药剂学上可接受的辅料,制成各种不同口服制剂。
其中优选的制备方法是由以下步骤实现的:
第一步,取肉桂、丁香粉碎成粗粉,加入与药材重量比为10倍量的水,浸泡1h,水蒸气蒸馏法提取挥发油重油,提取时间6h,收集挥发油,蒸馏后水溶液收集备用,药渣另器收集备用;
第二步,取当归、白术、砂仁、陈皮、干姜粉碎成粗粉,加入与药材重量比为10倍量的水,浸泡2h,水蒸气蒸馏法提取挥发油轻油,提取时间6h,收集挥发油,蒸馏后水溶液收集备用,药渣另器收集备用;
第三步,取白芍与第一步、第二步中所得药渣混合,加入与药材重量比为10倍量的水煎煮2次,每次2h,滤过,滤液与第一步、第二步中所得溶液合并,70℃减压浓缩至相对密度为1.10的清膏,加入95%的乙醇,使含醇量为70%,静置12小时,抽滤,70℃减压浓缩至相对密度为1.30的浸膏,备用;
第四步,取茯苓、大枣,加入与药材重量比为8倍量的水煎煮3次,每次1h,过滤,70℃减压浓缩至相对密度为1.10的清膏,高速离心,离心液70℃减压浓缩至相对密度为1.30的浸膏,备用;
第五步,取厚朴、郁金,加入与药材重量比为8倍量的70%的乙醇,加热回流提取2次,每次2h,过滤,合并滤液,减压回收乙醇,60℃浓缩至相对密度为1.30的浸膏,备用;
第六步,将第三步、第四步、第五步获得的浸膏混合,70~75℃减压真空干燥,得干膏粉,加入第一步、第二步所得挥发油,混匀,得中药制备物,再加入药剂学上可接受的辅料,制成各种不同口服制剂。
优选地,上述方法还包括向第六步得到的中药制备物加入适量辅料,制成各种剂型。所述剂型可以是微丸、片剂、颗粒剂、胶囊剂或散剂。
微丸:将所得中药制备物,与适量的微晶纤维素、乳糖、微粉硅胶,混匀,制软材,挤出滚圆制成微丸。
片剂:将所得中药制备物,与适量的淀粉、糊精、乳糖混匀,制粒,压制成片剂。
颗粒剂:将所得中药制备物,与适量蔗糖、糊精,混匀,制粒,干燥,制成颗粒剂。
胶囊剂:将所得中药制备物,与适量淀粉、硬脂酸镁,混匀,制粒,装胶囊,制成胶囊剂。
散剂:将中药制备物,研磨,混匀,包装制成散剂。
本发明技术方案的主要创新点在于药材的提取工艺,由此带来了显著的技术进步,其主要的有益效果如下。
本发明的中药制剂是由肉桂、厚朴、当归、茯苓等12味中药组成,因各药所产生的药效物质并非完全是方中各药材已知成分的叠加,因此在提取时,既要考虑方中药材已知有效成分的提取,又要兼顾各药混煎所产生的未知有效成分的提取。因此,需要通过对方中各药的功效及相应的有效成分性质的比较以确定提取工艺。
肉桂,具有补火助阳、散寒止痛、温通经脉的功效。现代研究表明肉桂中含有挥发油,肉桂挥发油的主要成分桂皮醛具有通血脉,暖脾胃之功,肉桂水提取物中的肉桂苷亦具有较强的抗溃疡作用。因此,肉桂采用先提取挥发油再水提的提取工艺。
厚朴,具有燥湿消痰、下气除满之功效。厚朴主要含有厚朴酚、和厚朴酚和异厚朴酚,另外还含有生物碱和挥发油等。厚朴醇提取物对抗番泻叶性小鼠腹泻,对大鼠胆汁流量有明显促进作用,其中厚朴酚与和厚朴酚是联苯型木脂素类,一般以游离态与植物胶、树脂等脂溶性成分共存,两者均具有有显著抑制胃酸分泌和抗溃疡作用。本方中厚朴为姜制厚朴,而姜制厚朴药材所含挥发油量极少,因此,厚朴直接乙醇提取。
当归,具有补血活血,调经止痛之功效。当归对治疗瘀血肿痛、血脉瘀滞等症有良效。当归主要含有挥发油与水溶性两类成分,挥发油是当归的重要组成成分,包括中性油,酚性油和酸性油,其中酚性油有较好的抑菌作用,尤其是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福氏痢疾杆菌、大肠杆菌等有较好的抑制作用,当归水提取物对特异性及非特异性免疫功能均有增强作用。因此,当归采用先提取挥发油再水提的提取工艺。
茯苓,具有合胃健脾、渗湿利尿、抑菌及增强机体抗病能力之功效。茯苓主要发挥药效的成分为茯苓多糖,一般水提取为佳。
白术,具有健脾益气,燥湿利水的功效。一般用于治疗脾虚食少、腹胀泄泻等。白术主要含有挥发油和多糖,白术多糖是重要的生物化学成分之一,挥发油中主要成分为苍术酮,是白术发挥调整胃肠运动功能的有效成分,同时白术水提取液对家兔离体肠管活动也有影响。因此,白术采用先提取挥发油再水提的提取工艺。
丁香,具有温中降逆,补肾助阳的作用,不仅用于治疗反胃泻痢、呃逆呕吐、心腹冷痛、风湿痛等多种疾病,还是一种广谱抗菌药。丁香主要含有挥发油,其水提物大剂量的灌肠给药能显著减少番泻叶引起的小鼠腹泻次数。因此,丁香采用先提取挥发油再水提的提取工艺。
砂仁,具有化湿开胃,温脾止泻的功效。砂仁中富有的大量的挥发油是药效组分之一,现代药理研究证明,砂仁中挥发油具有促进胃肠机能,促进消化液的分泌,排除消化道内积气的作用,砂仁水提取液亦具有增强胃肠功能的作用。因此,砂仁采用先提取挥发油再水提的提取工艺。
陈皮,具有理气健脾,燥湿化痰的功效。主要用于治疗消化系统和呼吸系统疾病,为食管、胃十二指肠等消化道病症最常用的药物,可治疗脘腹胀满、嗳气泛酸、恶心呕吐、便秘或腹泻等。现代药理研究表明陈皮挥发油和水煎液能促进胃排空,增加胃动力的作用。因此,陈皮采用先提取挥发油再水提的提取工艺。
干姜,温中散寒,回阳通脉,用于脘腹冷痛呕吐泄泻。干姜含有挥发油,具有抗炎、助消化作用,干姜水煎剂能抑制胃液酸度和胃液分泌,对应激性溃疡有抑制作用。因此,干姜采用先提取挥发油再水提的提取工艺。
大枣,具有补中益气,养血安神的功效。用于脾虚食少,乏力便溏。主要活性成分为水溶性大枣多糖,具有增强免疫力及抗肿瘤的功效。因此,大枣直接水提取。
白芍,具有补气益血,调理血气,止痛消炎的作用。其主要成分为芍药苷,我们对方中白芍的醇提取与水提取样品进行比较,发现芍药苷含量无显著性差异,从节约成本角度选择水提取。
郁金,具有活血止痛,行气解郁的作用。郁金中主要有效成分为脂溶性的姜黄素,因此,郁金选择乙醇提取。
把中药有效成分最大限度地提取分离出来,将杂质最大限度的除去,是中药制剂过程中的一个重要步骤。根据中药有效成分或有效部位的理化性质,我们经过大量摸索发明了提取工艺。挥发油作为中药中的一类重要的活性成分,具有发散解表、芳香开窍、理气止痛、活血化瘀及祛寒温里等作用,处方中大多数药材含有挥发油,肉桂油与丁香油均可理气止痛,当归油镇痛,其他药材中所含挥发油多有祛寒温里之功,通过文献研究发现,处方中肉桂与丁香等药材所含挥发油为重油(油的密度大于水),其余药材所含挥发油均为轻油(挥发油的密度小于水),我们把方中药材所含挥发油按重油与轻油分开提取,最大限度的把挥发油这一有效物质提取出来;根据药材功效及有效成分的性质,分别采取了药材的合并水提、醇提工艺提取,最大限度地把有效成分提取出来,同时,通过对肉桂、丁香、当归、白术、砂仁、陈皮、干姜、白芍药材的水提液醇沉以及对茯苓、大枣水提液的高速离心,最终达到去除杂质,并提高中药制剂中有效成分含量的作用。
为了阐明本发明中药制剂治疗脾胃虚寒型慢性胃炎的药效学疗效,本发明还提供发明药物在抗食醋所致脾胃虚寒型模型大鼠慢性胃炎方面的作用,从而更加科学的突出本发明技术方案的创造性,以下为实验数据:
1.实验材料
1.1实验动物 SD大鼠,雌雄各半,体重180~220g,购自上海斯莱克实验动物有限责任公司。
1.2药物与试剂
1.2.1药物制备
(1)本发明药物中间药物的制备
第一步,取肉桂、丁香粉碎成粗粉,加入与药材重量比为10倍量的水,浸泡1h,水蒸气蒸馏法提取挥发油重油,提取时间6h,收集挥发油,蒸馏后水溶液收集备用,药渣另器收集备用;
第二步,取当归、白术、砂仁、陈皮、干姜粉碎成粗粉,加入与药材重量比为10倍量的水,浸泡2h,水蒸气蒸馏法提取挥发油轻油,提取时间6h,收集挥发油,蒸馏后水溶液收集备用,药渣另器收集备用;
第三步,取白芍与第一步、第二步中所得药渣混合,加入与药材重量比为10倍量的水煎煮2次,每次2h,滤过,滤液与第一步、第二步中所得溶液合并,70℃减压浓缩至相对密度为1.10的清膏,加入95%的乙醇,使含醇量为70%,静置12小时,抽滤,70℃减压浓缩至相对密度为1.30的浸膏,备用;
第四步,取茯苓、大枣,加入与药材重量比为8倍量的水煎煮3次,每次1h,过滤,70℃减压浓缩至相对密度为1.10的清膏,高速离心,离心液70℃减压浓缩至相对密度为1.30的浸膏,备用;
第五步,取厚朴、郁金,加入与药材重量比为8倍量的70%的乙醇,加热回流提取2次,每次2h,过滤,合并滤液,减压回收乙醇,60℃浓缩至相对密度为1.30的浸膏,备用;
第六步,将第三步、第四步、第五步获得的浸膏混合,70~75℃减压真空干燥,得干膏粉,加入第一步、第二步所得挥发油,混匀,得中药制备物。
临用前,取中药制备物,加蒸馏水配制成混悬药液,即得本发明药物中间药物。
(2)阳性对照组药物制备
取参苓白术丸(北京同仁堂制药有限公司),临用前,加蒸馏水配制成与本发明药物中间药物相同浓度的混悬药液,即得。
1.2.2试剂食醋(江苏恒顺醋业股份有限公司)、胃蛋白酶试剂盒(南京建成生物工程研究所)、胃泌素(北京北方生物研究所)。
1.3统计学处理所得数据用均数±标准差()表示,组间比较用t检验。
2.方法
取SD大鼠60只,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模型组、阳性药物对照组、本发明药物中间药物组,每组15只。正常对照组大鼠每日灌服常温生理盐水10ml/kg,连续10天。其余各组大鼠按如下方法进行造模:每日1次约4℃食醋灌胃,体积为10ml/kg,连续10天。造模期间,观察大鼠外观行为变化,记录体重、进食量与饮水量。造模结束前,抽取少数造模组大鼠做胃粘膜病理组织学检查,确认慢性胃炎模型成功后,取造模成功后大鼠,每组选取10只,正常对照组、模型组大鼠分别给予10ml/kg的生理盐水,阳性药物对照组(参苓白术丸)、本发明药物中间药物组,给药剂量均为2.61g/kg,每日一次,连续4周。实验结束后,大鼠禁食不禁水24h,麻醉大鼠,结扎贲门和幽门,沿胃大弯剖开胃腔,用5ml生理盐水清洗胃腔,将清洗液离心后取上清液,测定酸度并按照试剂盒方法测定胃蛋白酶活力。大鼠腹主动脉采血,置于试管中,静置后以3000r/min,离心15min,取血清,按试剂盒方法测定胃泌素含量。
3.结果
与正常对照组相比较,造模期间及完成时,其余各组大鼠均出现活动减少,动物倦卧少动,反应迟钝,唇色苍白,捉拿时反抗无力,渐见体型瘦弱,还可见大鼠便溏及进食量、饮水量的明显减少。
各组大鼠胃液pH、胃蛋白酶活力及血清胃泌素含量测定结果见表1。
表1.各组大鼠胃液pH、胃蛋白酶活力及血清胃泌素含量测定(n=10,)
注:与正常对照组比较,*p<0.05,**p<0.01;与模型组相比较,p<0.05,▲▲p<0.01。
由表1可见:模型组与正常对照组比较,胃液pH值显著增加(p<0.01),胃蛋白酶活力与胃泌素含量显著降低(p<0.01),再从造模期间和停止造模后动物的一般情况表现,说明本次试验中采用的食醋法制备的脾胃虚寒型动物模型是成功的;与模型组比较,本发明药物中间药物组与阳性药物对照组均可明显降低胃液pH值(本发明药物中间药物组p<0.01,阳性药物对照组p<0.05),显著提高胃蛋白酶活力与胃泌素含量(p<0.01),且本发明药物中间药物组疗效优于阳性药物对照组。
综上所述,本发明的有益效果:
1、本发明中药制剂温通经脉、健脾益气、散寒止痛,对治疗脾胃虚寒型慢性胃炎疗效显著、安全可靠。
2、本发明中药制剂提取制备工艺科学、合理,保证了最终制成中药制剂的有效性。
3、本发明药物中间药物对脾胃虚寒型慢性胃炎大鼠有促进其胃酸分泌,增加胃蛋白酶活性,增加胃泌素含量的作用,这些作用均是治疗慢性胃炎的基础。由此可见,本发明药物具有突出的有益效果。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是本发明内容的具体实施例,用于阐述本申请文件中所要解决技术问题的技术方案,有助于本领域技术人员理解本发明内容,但依据本领域公知的现有技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并不限于此,因此凡依照本公开内容所做出的本领域的等同替换,均属于本发明的保护范围。
实施例1:微丸的制备
第一步,取肉桂80g、丁香80g粉碎成粗粉,加入与药材重量比为10倍量的水,浸泡1h,水蒸气蒸馏法提取挥发油重油,提取时间6h,收集挥发油,蒸馏后水溶液收集备用,药渣另器收集备用;
第二步,取当归320g、白术160g、砂仁160g、陈皮160g、干姜80g粉碎成粗粉,加入与药材重量比为10倍量的水,浸泡2h,水蒸气蒸馏法提取挥发油轻油,提取时间6h,收集挥发油,蒸馏后水溶液收集备用,药渣另器收集备用;
第三步,取白芍160g与第一步、第二步中所得药渣混合,加入与药材重量比为10倍量的水煎煮2次,每次2h,滤过,滤液与第一步、第二步中所得溶液合并,70℃减压浓缩至相对密度为1.10的清膏,加入95%的乙醇,使含醇量为70%,静置12小时,抽滤,70℃减压浓缩至相对密度为1.30的浸膏,备用;
第四步,取茯苓320g、大枣160g,加入与药材重量比为8倍量的水煎煮3次,每次1h,过滤,70℃减压浓缩至相对密度为1.10的清膏,高速离心,离心液70℃减压浓缩至相对密度为1.30的浸膏,备用;
第五步,取厚朴160g、郁金320g,加入与药材重量比为8倍量的70%的乙醇,加热回流提取2次,每次2h,过滤,合并滤液,减压回收乙醇,60℃浓缩至相对密度为1.30的浸膏,备用;
第六步,将第三步、第四步、第五步获得的浸膏混合,70~75℃减压真空干燥,得干膏粉,加入第一步、第二步所得挥发油,混匀,得中药制备物,将所得中药制备物,与适量的微晶纤维素、乳糖、微粉硅胶,混匀,制软材,挤出滚圆,制成800g微丸。
实施例2:片剂的制备
第一步,取肉桂80g、丁香80g粉碎成粗粉,加入与药材重量比为6倍量的水,浸泡2h,水蒸气蒸馏法提取挥发油重油,提取时间7h,收集挥发油,蒸馏后水溶液收集备用,药渣另器收集备用;
第二步,取当归320g、白术160g、砂仁160g、陈皮160g、干姜80g粉碎成粗粉,加入与药材重量比为12倍量的水,浸泡1h,水蒸气蒸馏法提取挥发油轻油,提取时间5h,收集挥发油,蒸馏后水溶液收集备用,药渣另器收集备用;
第三步,取白芍160g与第一步、第二步中所得药渣混合,加入与药材重量比为12倍量的水煎煮1次,每次3h,滤过,滤液与第一步、第二步中所得溶液合并,70℃减压浓缩至相对密度为1.05的清膏,加入95%的乙醇,使含醇量为50%,静置12小时,抽滤,70℃减压浓缩至相对密度为1.20的浸膏,备用;
第四步,取茯苓320g、大枣160g,加入与药材重量比为12倍量的水煎煮1次,每次3h,过滤,70℃减压浓缩至相对密度为1.10的清膏,高速离心,离心液70℃减压浓缩至相对密度为1.20的浸膏,备用;
第五步,取厚朴160g、郁金320g,加入与药材重量比为10倍量的50%的乙醇,加热回流提取3次,每次1h,过滤,合并滤液,减压回收乙醇,60℃浓缩至相对密度为1.20的浸膏,备用;
第六步,将第三步、第四步、第五步获得的浸膏混合,70~75℃减压真空干燥,得干膏粉,加入第一步、第二步所得挥发油,混匀,得中药制备物,将所得中药制备物,加入适量淀粉、糊精、乳糖混匀,制粒,压制成1000片片剂。
实施例3:颗粒剂的制备
第一步,取肉桂80g、丁香80g粉碎成粗粉,加入与药材重量比为8倍量的水,浸泡1h,水蒸气蒸馏法提取挥发油重油,提取时间5h,收集挥发油,蒸馏后水溶液收集备用,药渣另器收集备用;
第二步,取当归320g、白术160g、砂仁160g、陈皮160g、干姜80g粉碎成粗粉,加入与药材重量比为8倍量的水,浸泡2h,水蒸气蒸馏法提取挥发油轻油,提取时间5h,收集挥发油,蒸馏后水溶液收集备用,药渣另器收集备用;
第三步,取白芍160g与第一步、第二步中所得药渣混合,加入与药材重量比为8倍量的水煎煮3次,每次1h,滤过,滤液与第一步、第二步中所得溶液合并,70℃减压浓缩至相对密度为1.15的清膏,加入95%的乙醇,使含醇量为60%,静置12小时,抽滤,70℃减压浓缩至相对密度为1.35的浸膏,备用;
第四步,取茯苓320g、大枣160g,加入与药材重量比为10倍量的水煎煮2次,每次2h,过滤,70℃减压浓缩至相对密度为1.10的清膏,高速离心,离心液70℃减压浓缩至相对密度为1.25的浸膏,备用;
第五步,取厚朴160g、郁金320g,加入与药材重量比为6倍量的60%的乙醇,加热回流提取2次,每次1h,过滤,合并滤液,减压回收乙醇,60℃浓缩至相对密度为1.25的浸膏,备用;
第六步,将第三步、第四步、第五步获得的浸膏混合,70~75℃减压真空干燥,得干膏粉,加入第一步、第二步所得挥发油,混匀,得中药制备物,向所得中药制备物加入适量蔗糖、糊精,混匀,制粒,干燥,制成2000g颗粒剂。
实施例4:胶囊剂的制备
第一步,取肉桂80g、丁香80g粉碎成粗粉,加入与药材重量比为7倍量的水,浸泡2h,水蒸气蒸馏法提取挥发油重油,提取时间6h,收集挥发油,蒸馏后水溶液收集备用,药渣另器收集备用;
第二步,取当归320g、白术160g、砂仁160g、陈皮160g、干姜80g粉碎成粗粉,加入与药材重量比为11倍量的水,浸泡1h,水蒸气蒸馏法提取挥发油轻油,提取时间7h,收集挥发油,蒸馏后水溶液收集备用,药渣另器收集备用;
第三步,取白芍160g与第一步、第二步中所得药渣混合,加入与药材重量比为9倍量的水煎煮3次,每次2h,滤过,滤液与第一步、第二步中所得溶液合并,70℃减压浓缩至相对密度为1.10的清膏,加入95%的乙醇,使含醇量为60%,静置12小时,抽滤,70℃减压浓缩至相对密度为1.25的浸膏,备用;
第四步,取茯苓320g、大枣160g,加入与药材重量比为9倍量的水煎煮2次,每次2h,过滤,70℃减压浓缩至相对密度为1.10的清膏,高速离心,离心液70℃减压浓缩至相对密度为1.35的浸膏,备用;
第五步,取厚朴160g、郁金320g,加入与药材重量比为7倍量的70%的乙醇,加热回流提取3次,每次2h,过滤,合并滤液,减压回收乙醇,60℃浓缩至相对密度为1.30的浸膏,备用;
第六步,将第三步、第四步、第五步获得的浸膏混合,70~75℃减压真空干燥,得干膏粉,加入第一步、第二步所得挥发油,混匀,得中药制备物,向所得中药制备物加入适量淀粉、硬脂酸镁,混匀,制粒,装胶囊,制成1500粒胶囊剂。
实施例5:散剂的制备
第一步,取肉桂80g、丁香80g粉碎成粗粉,加入与药材重量比为9倍量的水,浸泡1h,水蒸气蒸馏法提取挥发油重油,提取时间5h,收集挥发油,蒸馏后水溶液收集备用,药渣另器收集备用;
第二步,取当归320g、白术160g、砂仁160g、陈皮160g、干姜80g粉碎成粗粉,加入与药材重量比为9倍量的水,浸泡2h,水蒸气蒸馏法提取挥发油轻油,提取时间6h,收集挥发油,蒸馏后水溶液收集备用,药渣另器收集备用;
第三步,取白芍160g与第一步、第二步中所得药渣混合,加入与药材重量比为11倍量的水煎煮2次,每次1h,滤过,滤液与第一步、第二步中所得溶液合并,70℃减压浓缩至相对密度为1.05的清膏,加入95%的乙醇,使含醇量为50%,静置12小时,抽滤,70℃减压浓缩至相对密度为1.25的浸膏,备用;
第四步,取茯苓320g、大枣160g,加入与药材重量比为11倍量的水煎煮1次,每次3h,过滤,70℃减压浓缩至相对密度为1.10的清膏,高速离心,离心液70℃减压浓缩至相对密度为1.25的浸膏,备用;
第五步,取厚朴160g、郁金320g,加入与药材重量比为9倍量的60%的乙醇,加热回流提取1次,每次2h,过滤,合并滤液,减压回收乙醇,60℃浓缩至相对密度为1.25的浸膏,备用;
第六步,将第三步、第四步、第五步获得的浸膏混合,70~75℃减压真空干燥,得干膏粉,加入第一步、第二步所得挥发油,混匀,得中药制备物,将所得中药制备物,研磨,混匀,制成600g散剂。
为进一步验证本发明成品制剂的疗效,我们将上述实施例中制备的颗粒剂成品药物进行了相应的临床试验,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1.一般资料
病例选择:全部60例病例均为我院门诊或住院患者,其中男性38例,女性22例,年龄25~60岁,平均年龄42.79±2.55岁,病程1.2年~8.5年,平均病程3.25±0.68年。随机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其中治疗组(实施例3组)30人,对照组(参苓白术丸)30人,两组在年龄、性别、临床表现等方面均无统计学显著性差异,具有可比性。
诊断标准:
西医诊断标准:胃镜检查证实为HP阳性,通过组织病理检查,发现胃、十二指肠黏膜炎症病理改变,并排除胃溃疡、肿瘤等器质性病变。临床多表现为胃脘部疼痛不适,常伴痞闷或胀满、嗳气、反酸等症状。慢性浅表性胃炎镜下可见点状、片状红斑,并可见出血点,黏膜粗糙不平,黏膜出现水肿、渗出。
中医诊断标准:根据《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制定。主要症候:(1)胃痛隐隐,喜暖喜按;(2)空腹痛重,得食痛减,食后腹胀;(3)舌质淡嫩,边有齿痕,苔薄白,脉沉细或迟。次要症候:(1)怠倦乏力,神疲懒言,畏寒肢冷;(2)大便溏稀,或虚秘,或初硬后溏;(3)食欲不振,食后腕闷。症型确定:具备上述主要症候3项,或具备主症(1)、(3)及兼具次症2项,即可诊断。
2.治疗方法
治疗组:口服本发明实施例3组颗粒剂,每次10g,每日3次,30天为一个疗程;对照组:口服参苓白术丸,每次6g,每日3次,30天为一个疗程。
3.疗效评价
按照《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评判。治愈标准:胃脘痛及其它症状消失,采用胃镜检查显示正常;好转标准:胃脘痛缓解,发作次数减少,其他症状减轻,采用胃镜检查显示好转;未愈标准:胃脘痛、临床症状无改善,采用胃镜检查无任何变化。
治疗结果:
表2 两组治疗一个疗程后临床效果统计
注:与对照组比较,*p<0.05。
临床结果表明:本发明提供的中药制剂具有治疗脾胃虚寒型慢性胃炎的作用,经过一个疗程的药物治疗后,其大多数慢性胃炎患者出现的胃痛、怠倦乏力、畏寒肢冷、大便溏稀、食后腕闷等症状都有明显的改善,与对照组比较,疗效较好,且在治疗过程中,未发现实施例组药物的不良反应。本发明中药制剂温通经脉、健脾益气、散寒止痛,因而可有效治疗脾胃虚寒型慢性胃炎。
本发明中药制剂是在中医理论指导下合理组方,符合中医治疗脾胃虚寒型胃脘痛(慢性胃炎)理论;本发明中药制剂提取制备工艺科学、合理,保证了最终制成中药制剂的有效性;从动物实验到临床疗效,均证明了本发明中药制剂的优良效果。因此,本发明中药制剂是一种疗效可靠、安全有效的治疗脾胃虚寒型慢性胃炎的药物,值得进一步推广。

Claims (10)

1.一种治疗脾胃虚寒型慢性胃炎的中药制剂,它由如下重量配比的原料药材组成:肉桂80份、厚朴160份、当归320份、茯苓320份、白术160份、丁香80份、砂仁160份、白芍160份、陈皮160份、郁金320份、大枣160份、干姜80份;其特征在于,该中药制剂是由下述工艺制备而成:
第一步,取肉桂、丁香粉碎成粗粉,加入与药材重量比为6~10倍量的水,浸泡1~2h,水蒸气蒸馏法提取挥发油重油,提取时间5~7h,收集挥发油,蒸馏后水溶液收集备用,药渣另器收集备用;
第二步,取当归、白术、砂仁、陈皮、干姜粉碎成粗粉,加入与药材重量比为8~12倍量的水,浸泡1~2h,水蒸气蒸馏法提取挥发油轻油,提取时间5~7h,收集挥发油,蒸馏后水溶液收集备用,药渣另器收集备用;
第三步,取白芍与第一步、第二步中所得药渣混合,加入与药材重量比为8~12倍量的水煎煮1~3次,每次1~3h,滤过,滤液与第一步、第二步中所得溶液合并,70℃减压浓缩至相对密度为1.05~1.15的清膏,加入95%的乙醇,使含醇量为50%~70%,静置12小时,抽滤,70℃减压浓缩至相对密度为1.20~1.35的浸膏,备用;
第四步,取茯苓、大枣,加入与药材重量比为8~12倍量的水煎煮1~3次,每次1~3h,过滤,70℃减压浓缩至相对密度为1.10的清膏,高速离心,离心液70℃减压浓缩至相对密度为1.20~1.35的浸膏,备用;
第五步,取厚朴、郁金,加入与药材重量比为6~10倍量的50%~70%的乙醇,加热回流提取1~3次,每次1~2h,过滤,合并滤液,减压回收乙醇,60℃浓缩至相对密度为1.20~1.35的浸膏,备用;
第六步,将第三步、第四步、第五步获得的浸膏混合,70~75℃减压真空干燥,得干膏粉,加入第一步、第二步所得挥发油,混匀,得中药制备物,再加入药剂学上可接受的辅料,制成各种不同口服制剂。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中药制剂,其特征在于它是由下述工艺制备而成:
第一步,取肉桂、丁香粉碎成粗粉,加入与药材重量比为10倍量的水,浸泡1h,水蒸气蒸馏法提取挥发油重油,提取时间6h,收集挥发油,蒸馏后水溶液收集备用,药渣另器收集备用;
第二步,取当归、白术、砂仁、陈皮、干姜粉碎成粗粉,加入与药材重量比为10倍量的水,浸泡2h,水蒸气蒸馏法提取挥发油轻油,提取时间6h,收集挥发油,蒸馏后水溶液收集备用,药渣另器收集备用;
第三步,取白芍与第一步、第二步中所得药渣混合,加入与药材重量比为10倍量的水煎煮2次,每次2h,滤过,滤液与第一步、第二步中所得溶液合并,70℃减压浓缩至相对密度为1.10的清膏,加入95%的乙醇,使含醇量为70%,静置12小时,抽滤,70℃减压浓缩至相对密度为1.30的浸膏,备用;
第四步,取茯苓、大枣,加入与药材重量比为8倍量的水煎煮3次,每次1h,过滤,70℃减压浓缩至相对密度为1.10的清膏,高速离心,离心液70℃减压浓缩至相对密度为1.30的浸膏,备用;
第五步,取厚朴、郁金,加入与药材重量比为8倍量的70%的乙醇,加热回流提取2次,每次2h,过滤,合并滤液,减压回收乙醇,60℃浓缩至相对密度为1.30的浸膏,备用;
第六步,将第三步、第四步、第五步获得的浸膏混合,70~75℃减压真空干燥,得干膏粉,加入第一步、第二步所得挥发油,混匀,得中药制备物,再加入药剂学上可接受的辅料,制成各种不同口服制剂。
3.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中药制剂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制备工艺还包括向得到的中药制备物加入适量辅料,制成各种剂型。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中药制剂制备的方法,其特征在于:
(1)药材组成及重量配比:肉桂80份、厚朴160份、当归320份、茯苓320份、白术160份、丁香80份、砂仁160份、白芍160份、陈皮160份、郁金320份、大枣160份、干姜80份;
(2)将(1)中的药材,按如下步骤操作:
第一步,取肉桂、丁香粉碎成粗粉,加入与药材重量比为6~10倍量的水,浸泡1~2h,水蒸气蒸馏法提取挥发油重油,提取时间5~7h,收集挥发油,蒸馏后水溶液收集备用,药渣另器收集备用;
第二步,取当归、白术、砂仁、陈皮、干姜粉碎成粗粉,加入与药材重量比为8~12倍量的水,浸泡1~2h,水蒸气蒸馏法提取挥发油轻油,提取时间5~7h,收集挥发油,蒸馏后水溶液收集备用,药渣另器收集备用;
第三步,取白芍与第一步、第二步中所得药渣混合,加入与药材重量比为8~12倍量的水煎煮1~3次,每次1~3h,滤过,滤液与第一步、第二步中所得溶液合并,70℃减压浓缩至相对密度为1.05~1.15的清膏,加入95%的乙醇,使含醇量为50%~70%,静置12小时,抽滤,70℃减压浓缩至相对密度为1.20~1.35的浸膏,备用;
第四步,取茯苓、大枣,加入与药材重量比为8~12倍量的水煎煮1~3次,每次1~3h,过滤,70℃减压浓缩至相对密度为1.10的清膏,高速离心,离心液70℃减压浓缩至相对密度为1.20~1.35的浸膏,备用;
第五步,取厚朴、郁金,加入与药材重量比为6~10倍量的50%~70%的乙醇,加热回流提取1~3次,每次1~2h,过滤,合并滤液,减压回收乙醇,60℃浓缩至相对密度为1.20~1.35的浸膏,备用;
第六步,将第三步、第四步、第五步获得的浸膏混合,70~75℃减压真空干燥,得干膏粉,加入第一步、第二步所得挥发油,混匀,得中药制备物,再加入药剂学上可接受的辅料,制成各种不同口服制剂。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中药制剂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第六步中制成的口服制剂是微丸、片剂、颗粒剂、胶囊剂或散剂。
6.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中药制剂制备的方法,其特征是,所述工艺还包括向所得中药制备物加入适量微晶纤维素、乳糖、微粉硅胶,混匀,制软材,挤出滚圆制成微丸。
7.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中药制剂制备的方法,其特征是,所述工艺还包括向所得中药制备物加入适量淀粉、糊精、乳糖混匀,制粒,压制成片剂。
8.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中药制剂制备的方法,其特征是,所述工艺还包括向所得中药制备物加入适量蔗糖、糊精,混匀,制粒,干燥,制成颗粒剂。
9.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中药制剂制备的方法,其特征是,所述工艺还包括向所得中药制备物加入适量淀粉、硬脂酸镁,混匀,制粒,装胶囊,制成胶囊剂。
10.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中药制剂制备的方法,其特征是,所述工艺还包括将所得中药制备物,研磨,混匀,制成散剂。
CN201410384100.9A 2014-08-06 2014-08-06 一种治疗脾胃虚寒型慢性胃炎的中药制剂及其制备方法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4173969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410384100.9A CN104173969B (zh) 2014-08-06 2014-08-06 一种治疗脾胃虚寒型慢性胃炎的中药制剂及其制备方法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410384100.9A CN104173969B (zh) 2014-08-06 2014-08-06 一种治疗脾胃虚寒型慢性胃炎的中药制剂及其制备方法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4173969A CN104173969A (zh) 2014-12-03
CN104173969B true CN104173969B (zh) 2017-02-15

Family

ID=5195549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410384100.9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4173969B (zh) 2014-08-06 2014-08-06 一种治疗脾胃虚寒型慢性胃炎的中药制剂及其制备方法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04173969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9)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4758902A (zh) * 2015-04-10 2015-07-08 山东三生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治疗脾胃虚寒型慢性胃炎的药物及其制备方法
CN104740538A (zh) * 2015-04-14 2015-07-01 金先琦 一种治疗慢性胃炎的中药
CN104906550A (zh) * 2015-06-25 2015-09-16 沈健龙 一种治疗脾胃虚寒型慢性胃炎的中药组合物
CN105056200A (zh) * 2015-09-14 2015-11-18 崔子扬 一种预防和治疗胃寒按摩油及其制备方法
CN105288441A (zh) * 2015-12-14 2016-02-03 华坚 一种沙棘养胃中药组合物及其制备方法
CN107853650A (zh) * 2017-12-18 2018-03-30 广东方制药有限公司 一种葛根桃仁保健果冻的制备方法
WO2019232469A1 (en) * 2018-06-01 2019-12-05 Emerald Health Bioceuticals Inc. Non-cannabis phytocannabinoid compositions and uses thereof
CN115530276B (zh) * 2022-09-21 2024-04-19 眉县天源中草药开发有限公司 一种健脾植物饮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
CN116270489B (zh) * 2023-03-22 2023-09-08 遵义市中医院 一种姜功胃安颗粒及其制备方法

Citation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919331A (zh) * 2006-08-22 2007-02-28 夏金陵 一种治疗胃炎的中药组合物及其制备方法

Patent Citation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919331A (zh) * 2006-08-22 2007-02-28 夏金陵 一种治疗胃炎的中药组合物及其制备方法

Non-Patent Citation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Title
慢性胃炎的中医药治疗近况;洪文旭;《甘肃中医学院学报》;19891231(第2期);58-62 *
慢性萎缩性胃炎的中医认识与论治;苏海东;《临床合理用药》;20120430;第5卷(第4C期);69-70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4173969A (zh) 2014-12-03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4173969B (zh) 一种治疗脾胃虚寒型慢性胃炎的中药制剂及其制备方法
CN103099959B (zh) 一种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中药制剂及其制备方法
CN101797326B (zh) 一种治疗肠鸣腹泻的中药制剂及其制备方法
CN102319389A (zh) 一种治疗消化不良的药物
CN102772778B (zh) 一种治疗暑湿感冒的中药组合物
CN103463587A (zh) 一种治疗脾胃虚寒的中药组合物
CN103041360B (zh) 一种治疗功能性腹泻和肠易激综合征的口服液
CN104623598A (zh) 一种治疗脾胃虚寒的中药组合物
CN104606574A (zh) 治疗脾虚水肿证肾病综合征的药物
CN103100025A (zh) 一种益肾壮阳的药物组合物及其制备方法
CN103169931A (zh) 一种治疗脾虚腹胀的中药组合物
CN102755603A (zh) 一种治疗阳虚型复发性口腔溃疡的药物及其制备方法
CN102294000B (zh) 一种治疗胃脘疼痛的中药组合物及其制备方法
CN106913626B (zh) 一种治疗肠胃炎的药物组合物及其制备方法、制剂与应用
CN107890521A (zh) 一种护肝明目的中药组合物及其丸剂的制备方法
CN103893299A (zh) 一种治疗小儿腹泻的纯中药制剂
CN104888132A (zh) 一种治疗慢性胃炎的中药组合物
CN104645295A (zh) 治疗预防胃肠癌的中药
CN103816469A (zh) 一种治疗脾肾两虚的中药组合物
CN103798472A (zh) 一种保健茶及保健养生制剂
CN103212013A (zh) 一种治疗胃脘痛的中药组合物
CN109078157A (zh) 一种抗肿瘤药物及其制备方法
CN101810751B (zh) 一种治疗小儿肠系膜淋巴结发炎的中药制剂
CN105853882A (zh) 一种用于治疗胃病的药物及制备方法
CN105920497A (zh) 一种用于治疗胃病的药物及制备方法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70215

Termination date: 20210806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