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4131575A - 一种岩溶高度发育地层坝基的堵漏排水方法 - Google Patents
一种岩溶高度发育地层坝基的堵漏排水方法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04131575A CN104131575A CN201410311776.5A CN201410311776A CN104131575A CN 104131575 A CN104131575 A CN 104131575A CN 201410311776 A CN201410311776 A CN 201410311776A CN 104131575 A CN104131575 A CN 104131575A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hole
- seepage
- cofferdam
- water
- pump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Granted
Links
- 238000000034 method Methods 0.000 title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83
- 238000011144 upstream manufacturing Method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78
- 238000010276 construction Method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65
- 239000004567 concrete Substance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54
- 239000011435 rock Substance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34
- 239000004927 clay Substance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27
- 238000005553 drilling Method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17
- XLYOFNOQVPJJNP-UHFFFAOYSA-N water Substances O XLYOFNOQVPJJNP-UHFFFAOYSA-N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100
- 239000000243 solution Substance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56
- 238000009412 basement excavation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43
- 239000011440 grout Substance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37
- 238000007569 slipcasting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36
- 230000008595 infiltration Effect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29
- 238000001764 infiltration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29
- 238000012545 processing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28
- 230000008569 process Effect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23
- 238000005516 engineering process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19
- 238000003672 processing method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18
- 238000005086 pumping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15
- 230000008676 import Effect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13
- 210000004907 gland Anatomy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12
- 230000007423 decrease Effect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10
- 239000003657 drainage water Substance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9
- 230000015572 biosynthetic process Effect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8
- 239000012530 fluid Substance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8
- 239000007924 injection Substance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8
- 238000002347 injection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8
- 238000001556 precipitation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8
- 238000004062 sedimentation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8
- 239000002689 soil Substance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8
- 238000012546 transfer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8
- 230000000694 effects Effect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7
- 239000000463 material Substance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7
- 238000004140 cleaning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6
- 239000004744 fabric Substance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6
- 238000005728 strengthening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6
- 241001074085 Scophthalmus aquosus Specie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5
- 239000012141 concentrate Substance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5
- 230000010412 perfusion Effect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5
- 238000005096 rolling process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5
- 230000007704 transition Effect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5
- 210000002421 cell wall Anatomy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4
- 239000006185 dispersion Substance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4
- 238000011065 in-situ storage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4
- 239000000411 inducer Substance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4
- 238000012856 packing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4
- 239000004033 plastic Substance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4
- 229920003023 plastic Polymer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4
- 230000003014 reinforcing effect Effect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4
- 230000011218 segmentation Effect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4
- 239000002893 slag Substance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4
- 239000007921 spray Substance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4
- 238000005406 washing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4
- 238000011160 research Methods 0.000 abstract description 12
- 230000002265 prevention Effects 0.000 abstract description 9
- 230000008901 benefit Effects 0.000 abstract description 3
- 238000005520 cutting process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6
- 238000013461 desig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4
- 239000004575 stone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4
- 238000007596 consolidation process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3
- 239000004576 sand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3
- 239000002351 wastewater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3
- 241001572175 Gaza Species 0.000 description 2
- 229910000831 Steel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04458 analytical method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9000004568 cement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8859 change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11161 development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18109 developmental process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05429 filling process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9000004570 mortar (masonry)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2
- 235000019353 potassium silicate Nutrition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0630 rising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NTHWMYGWWRZVTN-UHFFFAOYSA-N sodium silicate Chemical compound [Na+].[Na+].[O-][Si]([O-])=O NTHWMYGWWRZVTN-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2
- 239000010959 stee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09825 accumul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4888 barrier func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9286 beneficial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0903 blocking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11449 brick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5260 corros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7797 corros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0586 diagram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6073 displacement reac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9415 formwork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6872 improvemen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29910052500 inorganic mineral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1835 investig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11707 minera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2544 monitoring process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NJPPVKZQTLUDBO-UHFFFAOYSA-N novaluron Chemical compound C1=C(Cl)C(OC(F)(F)C(OC(F)(F)F)F)=CC=C1NC(=O)NC(=O)C1=C(F)C=CC=C1F NJPPVKZQTLUDBO-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0149 penetrating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8092 positive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0843 powder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11178 precast concrete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9467 reduc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0717 retained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2552 review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7789 seal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13049 sediment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2002 slurry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7480 spreading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3892 spread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3860 storage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0758 substrate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13589 supplement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11800 void materia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Landscapes
- Revetment (AREA)
- Consolidation Of Soil By Introduction Of Solidifying Substances Into Soil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岩溶高度发育地层坝基的堵漏排水方法,该堵漏排水方法包括如下方案:自围堰顶对堰体及堰底部钻灌浆孔,向钻灌浆孔内高压喷射灌浆防渗,并直至深入基岩;或在围堰前设置截渗槽,对现有围堰迎、背水坡采用覆盖土工膜、填筑粘土增设铺盖防渗。过对高岩溶坝基施工的堵漏排水技术的研究,形成了如下施工技术特点:围堰迎水坡截渗与背坡防渗覆盖相结合的施工方法能够对围堰的防渗堵漏起到一定的作用,可为类似工程施工借鉴;上游河床、上游溶洞底部通过增设“土工膜+粘土+混凝土防渗铺盖”及混凝土衬砌防渗的型式,能够有效消除临近基坑围堰前的河道及溶洞渗漏,对渗漏的处理起到了较好的预防作用。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水利水电土石坝工程施工技术,主要适用于岩溶发育地层大坝基坑开挖、填筑期间堵漏排水的施工。
背景技术
对于基坑渗漏处理施工技术,在建筑、交通、市政、港口工程等方面均有一定的研究。如《西部探矿工程——2008年第5期》发表的“基坑围护结构渗漏的堵漏技术”,《低温建筑技术——2006年第1期(总第109期)》发表的“深基坑堵漏技术研究及实例分析”,《建筑技术——第28卷第9期》发表的“镇江德辉广场工程基坑堵漏抢险”,《岩土工程技术——2000年第3期》发表的“双管双液法注浆工艺在深基坑围护结构堵漏工程中的应用”,《中国港湾建设——2000年10月第5期》发表的“溶岩地区船坞基坑堵漏和基础处理”等。这些研究多针对所能够发现的具体的渗漏点所采取的以“堵”为主、结合井点降水、素混凝土桩、防渗灌浆等措施,对局部渗漏量大的状况进行处理。
对于水利水电工程而言,各个地区的工程地质条件不尽相同,不同的工程施工条件千差万别,特别是对于高岩溶发育地层,其渗漏的方式也多种多样。我国岩溶发育地层分布较广,目前国内针对岩溶发育坝基防渗堵漏处理研究的重点,则多关注于工程整体筑坝防渗、岩溶处理设计方案、帷幕灌浆处理技术等方面的研究,相应的文献也较多。而针对具体工程施工中所遇到的岩溶坝基渗漏堵漏等方面,采用的方法及研究的重点也多在于堵漏灌浆技术的研究,并且已有一定的发展,也有较多关于堵漏灌浆的文献资料。如《水力发电——2002年第3期》发表的“高坝洲工程基坑岩溶漏水通道堵漏灌浆技术”,其内容也是针对渗流量较大的漏水通道所采取灌浆技术的阐述,倾向于被动“抵抗型”堵漏技术。
本发明技术的研究,有别于建筑、交通等行业及国内水利工程中现有已提出的多种针对较单纯渗漏部位的堵漏处理施工技术,主要从“主动预防、被动抵抗”两方面相结合的角度入手,通过“截、堵、排”等多种方法并举,针对岩溶发育地层大坝基坑的面积大、渗漏范围广等特点,针对中型水库工程施工需从经济、适用、有效的角度出发,对坝基坑堵漏排水技术进行专门的研究,以为类似岩溶地区的施工提供相关借鉴参考。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问题,提供一种以形成“预防为主、防堵结合、合理抽排”的岩溶坝基施工的新型综合性施工技术,为类似岩溶发育地层坝基的施工堵漏排水提供解决的思路和方法借鉴。另一方面,相较于隘口水库工程坝基岩溶高度发育,其坝基处理工程量大、施工时段相对较长的特点,岩溶发育地层坝基施工的堵漏排水这一课题的研究,正是为较长时段内进行坝基处理施工提供切实的保障。第三,对于水库工程所遇岩溶发育渗流通道多、渗漏范围广、渗漏型式多样、渗漏源点难以确定等状况时,研究出一系列适用、有效的而非完全采用水泥灌浆、喷射灌浆等高成本、长耗时的施工方法,降低施工成本。
本发明解决问题的技术方案是:提供一种岩溶高度发育地层坝基的堵漏排水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堵漏排水方法包括如下方案:
方案一:自围堰顶对堰体及堰底部钻灌浆孔,向钻灌浆孔内高压喷射灌浆防渗,并直至深入基岩;
方案二:在围堰前设置截渗槽,对现有围堰迎、背水坡采用覆盖土工膜、填筑粘土增设铺盖防渗。
其中优选的技术方案是,所述方案一中的钻灌孔距为0.8~1.0m,双排孔梅花型布孔,排距为0.8~1.0m,底部深入基岩0.5m;钻灌孔深均大于6.0m,需分为2~3段灌浆;设定围堰轴线长约160m,施工时至少需配置4~6套高喷台车类钻灌设备。
进一步优选的技术方案是,所述方案二中的围堰前设置截渗槽是在上游围堰前坡脚处开挖宽2m、深4m的截渗槽,回填粘土;对上游堰坡整平后铺设土工膜,设置水平宽度4m的粘土防渗层并加0.5m厚的石渣护坡;下游堰坡台阶状增设水平4m宽的粘土防渗铺盖及袋装砂卵石护坡;上游防渗至与堰顶平,下游防渗铺盖高出地面4.5m;对基坑内临时发现的渗漏点采取局部开挖、袋装土填筑堵漏。
一种岩溶高度发育地层上游河道防渗处理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防渗处理方法包括如下方案:
S1:采用反铲挖掘机在河道中间顺河向修筑临时挡水堰,按照分期导流的方式对河道分两半部分分别进行处理;
S2:对已成干地的半边河道采用反铲挖掘机进行清挖形成深约1.5m左右的沟槽,槽底回填0.6m厚的砂砾石垫层,碾压整平,其上铺设一层400g/m2的防渗土工膜;
S3:在土工膜上先铺填一层约0.3m的粘土层,以对防渗膜形成保护,为防止河水冲刷,粘土层上铺筑0.6~0.8m厚的大块石石渣料,并作为防渗膜的压重;
S4:防渗土工膜沿河道的右侧采取填土或石渣的方式进行深埋碾压,左侧由于临靠山体不易压盖,采取沿岸边放置宽1m、高1m的钢筋石笼进行压盖,钢筋石笼与山体间采用石渣回填;
S5:防渗土工膜的上游端设置底宽1m,深约2m的齿槽,将防渗膜压入槽内,其下游与导流明渠进口端相结合部位采用混凝土压盖;
S6:依据上游河道所出现的渗漏坑洞多出现在上游围堰前80m~100m的主河床范围内,因而河道防渗铺盖处理按100m进行,宽约20m~30m;
S7:该处理方案在工程枯水期间实施。
优选的技术方案是,在所述上游河道防渗处理方法中对于上游大型溶洞内的防渗处理施工方案包括如下施工工艺:
S1:在枯水期,溶洞内水流流量较小时,在溶洞内上游约100m处及与河道连接处增设围堰,将水流截流,并与河道隔断,并在溶洞内围堰前架设2台4吋水泵和2台2吋水泵,并沿洞壁一侧敷设管道引水至上游河道;
S2:利用反铲挖掘机进入溶洞内,并将溶洞内表层泥土自内向外清除,后退法倒运至洞外,洞口处反铲清运至河道右侧;
S3:采用后退法自洞内向洞口分段浇筑约80cm厚C15素混凝土防渗铺盖,并使洞口处混凝土底板高程与衔接的河床相平;其中临近河道的60m范围内则对溶洞底板及两侧浇筑混凝土,形成槽状过流通道,两侧槽壁厚1m,高2.5m;对深入洞内的另40m采取疏通水流通道,仅浇筑溶洞底板的方式进行处理;
S4:混凝土防渗层浇筑完成后,撤除水泵,拆除围堰,使溶洞内水流仍汇入河道。
一种岩溶高度发育地层的导流明渠外侧的防渗处理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防渗处理方法包括如下方案:
S1:先对漏水坑洞处采用棉被进行填塞,用以减小漏水量;
S2:在漏水坑洞处进行土石堆填,以在导流明渠内形成一长约10m、宽约6m、高约3.5m的土台,作为作业平台;
S3:在已填筑堆渣上浇筑2m厚的C15混凝土作压重,以免险情扩大,并形成较为安全的作业平台,以待降雨停止河水位下降后,在该平台上向下钻孔,对漏水洞进行灌注水泥浆或混凝土进行封填。
优选的技术方案是,在所述导流明渠渗漏段的处理方案还包括:
S1:在导流明渠进口底板陷坑混凝土压重上钻孔注浆,以对该处的底板进行加固;
S2:在桩号坝纵0+50m~0+171m间沿导流明渠外侧3.0m处布置一排灌浆孔,并在坝纵0+050至左岸山体布置一排封闭孔,灌浆孔孔距为1.0m,以起到加固堵漏的作用,减少汛期明渠进口段破坏的危险;
S3:单排孔施工完毕后,根据注入量情况,对薄弱区段增设一排灌浆孔,局部有塌陷的地方,增设加密孔,具体由现场确定;
S4:钻灌孔深无定量要求,主要视钻孔情况而定,原则上以穿过漏水点即可,现场根据钻孔情况确定最终孔深;
S5:拆除导流明渠内形成的混凝土钻孔平台,清除抢险处理时的石渣,清理渗漏坑洞,在原导流明渠底板上设纵向围堰,采取两次导流的方式,分两半幅进行底板坑洞处理,并浇筑一层20cm厚的C20混凝土加固层。
进一步优选的技术方案,在所述导流明渠外侧控制性灌浆的施工方法包括:
方法一:将套管跟进至终孔后,取出钻具,将射浆管下入孔底进行注浆,注浆结束后,根据地质情况,用拨管机拨出一部份套管,射浆管提升至相应部位进行注浆,依此类推,直至全孔注浆结束;
方法二:将套管跟进至终孔后,取出钻具,下入PVC花管,用拨管机拨出套管,下入射浆管进行注浆;
方法三:采用跟管钻进与Ф91冲击钻头相结合进行钻孔时,如果塑料射浆管无法下至预定灌浆位置时。采用此方法灌注:钻至终孔孔深后,取出钻具,把Ф50钻杆当做射浆管下入孔底进行注浆,注浆结束后,采用XY-2地质钻起射浆管;
方法四:当地层条件为溶洞或淤泥土时,下入袖花管进行注浆。
一种岩溶高度发育地层的基坑抽排水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基坑抽排水方法包括如下方案:
S1:初期,排水点的设置延用基坑初期排水时设置的四个固定式抽水泵点,主要在基坑上下游四个角布置固定式抽排水泵点,作为主泵坑,各抽水点设置固定式大功率离心水泵,将基坑渗水、涌水集中抽排至上游围堰外设置的沉淀池及导流明渠末端沉淀内,经泥渣沉淀后汇流入河道;
S2:随着开挖高程的下降,撤除右岸下游的主泵坑,其它主泵坑位置逐步下移,在左岸基坑中部约坝纵0-35m处增设抽水泵坑,架设管道直接抽水至左岸导流明渠内,汇入明渠末端沉淀池;同时,在渗水量较大的溶槽内汇流渗水,分散设4吋潜水泵或泥浆泵抽水;临近主泵坑的抽水泵点先通过软管抽水至主泵坑内再集中外排,临近左岸导流明渠的抽水泵点则直接排至导流明渠内;分散的排水点同样根据基坑下挖情况进行撤除、下移,逐步由分散排水向集中排水过渡,对必要的部位疏通不连通沟槽,使渗水尽量汇流集中;
S3:开挖至基坑底部后,基于上游渗漏严重,在基坑左岸约坝纵0+60m处增设排水主泵坑,撤除下游初期左岸的主泵坑,充分利用坝纵0-035m处增设的主泵坑排水,该排水点随开挖高程的下降,直至降至基坑开挖最底部;各分散排水点也相应减少,主要设在汇水及渗流集中处。
优选的技术方案是,所述坝基开挖阶段抽排水泵选型:主要采用4种泵型,主泵坑处均设10吋、8吋大排量离心泵,分别选用250S-54和200S-42,渗水点的分散排水主要选用4吋潜水泵和泥浆泵,水泵型号本工程选用WQ80-40-13和4PNL。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
(1)围堰迎水坡截渗与背坡防渗覆盖相结合的施工方法能够对围堰的防渗堵漏起到一定的作用,可为类似工程施工借鉴;
(2)上游河床、上游溶洞底部通过增设“土工膜+粘土+混凝土防渗铺盖”及混凝土衬砌防渗的型式,能够有效消除临近基坑围堰前的河道及溶洞渗漏,对渗漏的处理起到了较好的预防作用;
(3)在开挖进行中,对形成的基坑外侧采取控制性灌浆的方案能够有效封堵渗水通道,能够有效降低基坑周边的渗漏;
(4)在利用当地材料的实践中,土工膜+粘土的防渗处理方式是一种简单易行、切实有效的施工方法,且成本较低;
(5)对高岩溶地层,施工排水可采取集中与散点排水相结合的方式,并需不断优化排水点的设置,并最终向集中排水过渡,实现排水的逐步减少。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采用的上游围堰防渗方案简图;
图2为本发明中灌浆过程需根据渗漏的不同情况采取不同的参数及灌浆方法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本发明是一种岩溶高度发育地层坝基的堵漏排水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堵漏排水方法包括如下方案:
方案一:自围堰顶对堰体及堰底部钻灌浆孔,向钻灌浆孔内高压喷射灌浆防渗,并直至深入基岩;
方案二:在围堰前设置截渗槽,对现有围堰迎、背水坡采用覆盖土工膜、填筑粘土增设铺盖防渗;
其中优选的技术方案是,所述方案一中的钻灌孔距初拟为0.8~1.0m,双排孔梅花型布孔,排距初拟为0.8~1.0m,底部深入基岩0.5m。经初步估算,钻灌孔深均大于6.0m,需分为2~3段灌浆;设定围堰轴线长约160m,施工时则至少需配置4~6套高喷台车等钻灌设备,根据布孔数量及灌浆工作量,施工周期约需4个月左右才能完成;
进一步优选的实施方案是,所述方案二中的围堰前设置截渗槽是在上游围堰前坡脚处开挖宽2m、深4m的截渗槽,回填粘土;对上游堰坡整平后铺设土工膜,设置水平宽度4m的粘土防渗层并加0.5m厚的石渣护坡;下游堰坡台阶状增设水平4m宽的粘土防渗铺盖及袋装砂卵石护坡;上游防渗至与堰顶平,下游防渗铺盖高出地面4.5m;对基坑内临时发现的渗漏点采取局部开挖、袋装土填筑堵漏。
一种岩溶高度发育地层上游河道防渗处理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防渗处理方法包括如下方案:
S1:采用反铲挖掘机在河道中间顺河向修筑临时挡水堰,按照分期导流的方式对河道分两半部分分别进行处理;
S2:对已成干地的半边河道采用反铲挖掘机进行清挖形成深约1.5m左右的沟槽,槽底回填0.6m厚的砂砾石垫层,碾压整平,其上铺设一层400g/m2的防渗土工膜;
S3:在土工膜上先铺填一层约0.3m的粘土层,以对防渗膜形成保护,为防止河水冲刷,粘土层上铺筑0.6~0.8m厚的大块石石渣料,并作为防渗膜的压重;
S4:防渗土工膜沿河道的右侧采取填土或石渣的方式进行深埋碾压,左侧由于临靠山体不易压盖,采取沿岸边放置宽1m、高1m的钢筋石笼进行压盖,钢筋石笼与山体间采用石渣回填;
S5:防渗土工膜的上游端设置底宽1m,深约2m的齿槽,将防渗膜压入槽内,其下游根据现场实际,与导流明渠进口端相结合部位采用混凝土压盖;
S6:依据上游河道所出现的渗漏坑洞多出现在上游围堰前80m~100m的主河床范围内,因而河道防渗铺盖处理按100m进行,宽约20m~30m;
S7:该处理方案在工程枯水期间实施。
优选的实施方案是,在所述上游河道防渗处理方法中对于上游大型溶洞内的防渗处理施工方案包括如下施工工艺:
S1:在枯水期,溶洞内水流流量较小时,在溶洞内上游约100m处及与河道连接处增设围堰,将水流截流,并与河道隔断,并在溶洞内围堰前架设2台4吋水泵和2台2吋水泵,并沿洞壁一侧敷设管道引水至上游河道;
S2:利用反铲挖掘机进入溶洞内,并将溶洞内表层泥土自内向外清除,后退法倒运至洞外,洞口处反铲清运至河道右侧;
S3:采用后退法自洞内向洞口分段浇筑约80cm厚C15素混凝土防渗铺盖,并使洞口处混凝土底板高程与衔接的河床相平;其中临近河道的60m范围内则对溶洞底板及两侧浇筑混凝土,形成槽状过流通道,两侧槽壁厚1m,高2.5m;对深入洞内的另40m采取疏通水流通道,仅浇筑溶洞底板的方式进行处理;
S4:混凝土防渗层浇筑完成后,撤除水泵,拆除围堰,使溶洞内水流仍汇入河道。
一种岩溶高度发育地层的导流明渠外侧的防渗处理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防渗处理方法包括如下方案:
S1:先对漏水坑洞处采用棉被进行填塞,用以减小漏水量;
S2:在漏水坑洞处进行土石堆填,以在导流明渠内形成一长约10m、宽约6m、高约3.5m的土台,作为作业平台;
S3:在已填筑堆渣上浇筑2m厚的C15混凝土作压重,,以免险情扩大,并形成较为安全的作业平台,以待降雨停止河水位下降后,在该平台上向下钻孔,对漏水洞进行灌注水泥浆或混凝土进行封填。
优选的技术方案是,在所述导流明渠渗漏段的处理方案还包括:
S1:在导流明渠进口底板陷坑混凝土压重上钻孔注浆,以对该处的底板进行加固;
S2:在桩号坝纵0+50m~0+171m间沿导流明渠外侧3.0m处布置一排灌浆孔,并在坝纵0+050至左岸山体布置一排封闭孔,灌浆孔孔距为1.0m,以起到加固堵漏的作用,减少汛期明渠进口段破坏的危险;
S3:单排孔施工完毕后,根据注入量情况,对薄弱区段增设一排灌浆孔,局部有塌陷的地方,增设加密孔,具体由现场确定;
S4:钻灌孔深无定量要求,以穿过漏水点即可,确定最终孔深;
S5:拆除导流明渠内形成的混凝土钻孔平台,清除抢险处理时的石渣,清理渗漏坑洞,在原导流明渠底板上设纵向围堰,采取两次导流的方式,分两半幅进行底板坑洞处理,并浇筑一层20cm厚的C20混凝土加固层。
进一步优选的实施方案,在所述导流明渠外侧控制性灌浆的施工方法包括:
方法一:将套管跟进至终孔后,取出钻具,将射浆管下入孔底进行注浆。注浆结束后,根据地质情况,用拨管机拨出一部份套管,射浆管提升至相应部位进行注浆。依此类推,直至全孔注浆结束。
方法二:将套管跟进至终孔后,取出钻具,下入PVC花管,用拨管机拨出套管,下入射浆管进行注浆。
方法三:采用跟管钻进与Ф91冲击钻头相结合进行钻孔时,如果塑料射浆管无法下至预定灌浆位置时,采用此方法灌注,钻至终孔孔深后,取出钻具,把Ф50钻杆当做射浆管下入孔底进行注浆,注浆结束后,采用XY-2地质钻起射浆管。
方法四:当地层条件为溶洞或淤泥土时,下入袖花管进行注浆。
一种岩溶高度发育地层的基坑抽排水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基坑抽排水方法包括如下方案:
S1:初期,排水点的设置延用基坑初期排水时设置的四个固定式抽水泵点,主要在基坑上下游四个角布置固定式抽排水泵点,作为主泵坑,各抽水点设置固定式大功率离心水泵,将基坑渗水、涌水集中抽排至上游围堰外设置的沉淀池及导流明渠末端沉淀内,经泥渣沉淀后汇流入河道;
S2:随着开挖高程的下降,撤除右岸下游的主泵坑,其它主泵坑位置逐步下移,在左岸基坑中部约坝纵0-35m处增设抽水泵坑,架设管道直接抽水至左岸导流明渠内,汇入明渠末端沉淀池;同时,在渗水量较大的溶槽内汇流渗水,分散设4吋潜水泵或泥浆泵抽水;临近主泵坑的抽水泵点先通过软管抽水至主泵坑内再集中外排,临近左岸导流明渠的抽水泵点则直接排至导流明渠内;分散的排水点同样根据基坑下挖情况进行撤除、下移,逐步由分散排水向集中排水过渡,对必要的部位疏通不连通沟槽,使渗水尽量汇流集中;
S3:开挖至基坑底部后,基于上游渗漏严重,在基坑左岸约坝纵0+60m处增设排水主泵坑,撤除下游初期左岸的主泵坑,充分利用坝纵0-35m处增设的主泵坑排水,该排水点随开挖高程的下降,直至降至基坑开挖最底部;各分散排水点也相应减少,主要设在汇水及渗流集中处;
优选的实施方案是,所述坝基开挖阶段抽排水泵选型:主要采用4种泵型,主泵坑处均设10吋、8吋大排量离心泵,分别选用250S-54和200S-42,渗水点的分散排水主要选用4吋潜水泵和泥浆泵,水泵型号本工程选用WQ80-40-13和4PNL。
实施例1
枢纽工程施工进场后即面临大坝基坑开挖,在开挖之前,对基坑可能存在的渗情况进行了调查分析。
(1)基坑围堰渗水。自大坝上游围堰与左岸导流明渠、下游围堰、右岸山体之间形成的基坑状况看,全基坑范围积水水面与上游河道及导流明渠内水流大致相平,初步判定,大坝上下游围堰闭气不严,围堰地面以下部分将是基坑渗漏的一主要方面。该部分渗水来源主要可能应为堰前明水及堰前河道河底渗水。
(2)基坑两岸岸坡及上游河床底部岩溶贯通基坑渗水。根据地勘报告及相关设计图纸的钻孔显示,基坑内溶岩发育强烈,溶洞、溶蚀沟槽四处分布,自溶洞及沟槽内均有渗水涌出,且涌水量较大。该部分渗水来源主要可能为山体渗水或地下水,对于基坑上游部分存在河床河底的渗漏。
(3)上游围堰前左岸山体与河道相通的大型溶洞与基坑间的渗漏。由于溶洞出口与河道相连,而溶洞内水流并未流入河道,初步判定溶洞内水流另有下泄通道,基坑开挖时则可能与之连通。
(4)导流明渠底部渗水。由于导流明渠沿上下游方向自基坑左岸穿过,明渠一侧边墙为浆砌石砌筑,另一侧为岩石边坡喷射混凝土形成,左岸山体与导流明渠底部间存在渗流通道,加之浆砌石防渗性能较差,基坑导流明渠沿线多处存在渗漏。
主要堵漏排水方案规划的总体原则是,针对大坝基坑渗漏情况的分析,对基坑不同的渗漏点的堵漏排水主要采取“多种措施并举,各个击破,以堵为主,堵排结合”的方式分别确定处理方案。
围堰防渗处理方案是,对围堰的防渗处理是在工程初期最为直观,也是对基坑开挖影响较为直接的一个重要方面。因此,最初对围堰的防渗处理拟定了两种方案:方案一,采取对围堰堰体及下部冲积砂卵石层进行高压喷射灌浆防渗处理。方案二,则是采取堰前设置截渗槽、堰面及背坡增设粘土防渗铺盖及与堰前单点渗漏堵漏相结合的方式。通过对两种方案的比选确定较为优化、易行、快速的处理方案。
上游河道防渗处理方案是,初期采取的主要方案为,在基坑开挖过程中设专人进行上游河道渗漏情况的监控,发现有漩涡状渗漏点即采取围点、开挖、单点灌注混凝土进行堵漏。在逐步施工中,发现上游围堰前约100m范围内不断出现较多处漩涡渗漏后,则采取对堰前80m河道进行河床防渗铺盖施工的方式,以延长渗流通道,减轻基坑排水压力,消除近堰前的直接渗漏点。
上游大型溶洞的防渗处理方案是,通过对上游大型溶洞的实地勘察,发现溶洞内的积水范围主要在出口向洞内约80m范围内,沿水流深入则主要为细小的溪流状。因而,采取对溶洞出口段约100m范围内进行防渗衬砌处理的方案。
导流明渠的防渗处理方案是,对于渗流量较小的涌水出漏点则采取引水至基坑固定抽水点进行强抽排;对于坝轴线上游段渗漏严重的渠段,采取控制灌浆的方案,在明渠外侧布置灌浆孔通过灌浆堵漏。
上游围堰防渗处理施工方案是,结合上下游围堰的不同情况,重点防渗堵漏在于上游围堰,主要防止堰体渗水及堰前河道水流通过堰底部的河床砂卵石层渗漏。而下游围堰由于长度较短,左端与导流明渠相接,右端与大坝基坑下游平台相接,因而仅对左侧河渠中的部分进行填筑粘土层防渗处理。
上游围堰防渗处理方案的选择,拟定的上游围堰防渗处理的两种方案分别如下:
方案一,自堰顶对堰体及堰底部进行高压喷射灌浆防渗,并直至深入基岩。钻灌孔距初拟为0.8~1.0m,双排孔梅花型布孔,排距初拟为0.8~1.0m,底部深入基岩0.5m。经初步估算,钻灌孔深均大于6.0m,需分为2~3段灌浆。由于围堰轴线长约160m,施工时则至少需配置4~6套高喷台车等钻灌设备,根据布孔数量及灌浆工作量,施工周期约需4个月左右才能完成。
方案二,堰前设置截渗槽,对现有围堰迎、背水坡采用覆盖土工膜、填筑粘土增设铺盖防渗。主要施工内容为,上游围堰前坡脚处开挖宽2m、深4m的截渗槽,回填粘土;对上游堰坡整平后铺设土工膜,设置水平宽度4m的粘土防渗层并加0.5m厚的石渣护坡;下游堰坡台阶状增设水平4m宽的粘土防渗铺盖及袋装砂卵石护坡;上游防渗至与堰顶平,下游防渗铺盖高出地面4.5m;对基坑内临时发现的渗漏点采取局部开挖、袋装土填筑堵漏。
方案一的优点是,围堰防渗处理效果较好,能够维持现有堰体的断面型式不改变,无需扩大堰体。缺点则是,施工操作较为复杂,技术性较强,施工周期较长,对基坑开挖的开工时间拖延较久,不利于枢纽工程及早开工。结合本工程施工工期紧、任务量大的特点,不建议采用该方案。
方案二的优点是施工速度快,施工操作简易,堰前截渗处理施工约需10~15天的时间即可完成,之后,基坑排水即可开始,基坑开挖也可及早进行。缺点则是防渗效果差,但可减少围堰的渗水量,尚需通过加大基坑抽排水力度等措施进行补充。
结合本工程前期对施工工期要求特别紧张的特点及施工操作的便利性,最终选方案二作为实施方案。
1、迎水面截渗槽及堰坡防渗处理:
(1)先将上游围堰迎水坡堰脚采用1.6m3反铲大致进行修整,清理出较为明显的堰脚,在堰脚前约6m处分段设置简易挡水堰,将河水与堰角相阻隔,分段长20~25m。
(2)沿堰脚在简易挡水堰内自右岸山体向导流明渠进口浆砌石裹头处,采用反铲分段开挖一宽约2m、深约4m的截渗槽。
(3)在截渗槽内铺设400g/m2的防渗土工膜,并对截渗槽进行粘土填筑,开挖一段填筑一段,直至将上游围堰的堰脚全部采用粘土截渗槽处理完成。土料运输采用15T自卸汽车,填筑采用T220推土机铺筑碾压,反铲铺助。
(4)堰脚地面以上部分同样采取先清理平整迎水坡,再铺设土工膜,分层填筑粘土防渗层,最后表面堆积石渣进行防护。粘土填筑水平宽度不少于4m,以满足推土机及载重汽车碾压的需要,分层碾压厚度不超过30cm。
2、有关围堰背坡防渗铺盖施工:
地面以上围堰背坡按常规分层进行粘土回填,地面以下部分进行防渗铺盖施工时,需与基坑开挖相结合。
(1)在基坑分层开挖前,先测放出事先规划好的粘土填筑部位,按所放点线优先开挖出粘土填筑的基槽,将基槽回填至开挖层面并与上层回填粘土搭接1.5m高。
(2)基坑开挖第一层防渗铺盖填筑完成后,开始进行基坑第一分层的大面积开挖。
(3)基坑第一分层开挖完成后,先进行第二层的防渗铺盖基槽开挖,并在开挖基槽内回填粘土,同样与上一层回填粘土搭接1.5m高,并以此类推,直至开挖至基坑底部,同时防渗铺盖也施工至基坑底部。
(4)每层的防渗基槽开挖断面拟定为倒梯形,临围堰侧与粘土填筑的开挖坡比相同,另一侧初步按1:0.5设坡。
(5)围堰背坡面的袋装砂砾石护坡在粘土防渗层施工完成后,统一由人工自上而下进行施工。
3、上游河道防渗处理施工:
(1)采用反铲在河道中间顺河向修筑临时挡水堰,按照分期导流的方式对河道分两半部分分别进行处理;
(2)对已成干地的半边河道采用反铲进行清挖形成深约1.5m左右的沟槽,槽底回填0.6m厚的砂砾石垫层,碾压整平,其上铺设一层400g/m2的防渗土工膜;
(3)在土工膜上先铺填一层约0.3m的粘土层,以对防渗膜形成保护,为防止河水冲刷,粘土层上铺筑0.6~0.8m厚的大块石石渣料,并作为防渗膜的压重;
(4)防渗土工膜沿河道的右侧采取填土或石渣的方式进行深埋碾压,左侧由于临靠山体不易压盖,采取沿岸边放置宽1m、高1m的钢筋石笼进行压盖,钢筋石笼与山体间采用石渣回填;
(5)防渗土工膜的上游端设置底宽1m,深约2m的齿槽,将防渗膜压入槽内,其下游根据现场实际,与导流明渠进口端相结合部位采用混凝土压盖;
(6)由于上游河道所发现的渗漏坑洞多出现在上游围堰前80m~100m的主河床范围内,因而河道防渗铺盖处理按100m进行,宽约20m~30m。
(7)该处理方案在工程一枯期间实施。
4、上游大型溶洞内的防渗处理施工:
(1)在枯水期,溶洞内水流流量较小时,在溶洞内上游约100m处及与河道连接处增设围堰,将水流截流,并与河道隔断,并在溶洞内围堰前架设2台4吋水泵和2台2吋水泵,并沿洞壁一侧敷设管道引水至上游河道。
(2)利用反铲进入溶洞内,并将溶洞内表层泥土自内向外清除,后退法倒运至洞外,洞口处反铲清运至河道右侧。
(3)后退法自洞内向洞口分段浇筑约80cm厚C15素混凝土防渗铺盖,并使洞口处混凝土底板高程与衔接的河床相平。其中临近河道的60m范围内则对溶洞底板及两侧浇筑混凝土,形成槽状过流通道,两侧槽壁厚1m,高2.5m;对深入洞内的另40m采取疏通水流通道,仅浇筑溶洞底板的方式进行处理。
(4)混凝土防渗层浇筑完成后,撤除水泵,拆除围堰,使溶洞内水流仍汇入河道。
5、导流明渠外侧的防渗处理:
重点针对坝轴线上游段的导流明渠外侧渗漏严重的现象,临大坝基坑边处采取了控制灌浆防渗处理。因连续降雨河水大涨,导流明渠进口段底板出现陷坑并通过溶洞与基坑边坡连通,突然新增4个大的漏水点,基坑在30分钟内水位上涨1.5m,边坡出现险情。针对导流明渠内出现的险情及基坑上游左岸边坡出现的渗漏情况分别采取了紧急堵漏处理措施及防渗处理措施。具体险情下紧急堵漏措施如下:
(1)先对漏水坑洞处采用棉被进行填塞,以减小漏水量。
(2)在漏水坑洞处进行土石堆填,以在导流明渠内形成一长约10m、宽约6m、高约3.5m的土台,作为作业平台。
(3)在已填筑堆渣上浇筑2m厚的C15混凝土作压重,,以免险情扩大,并形成较为安全的作业平台,以待降雨停止河水位下降后,在该平台上向下钻孔,对漏水洞进行灌注水泥浆或混凝土进行封填。
上述导流明渠渗漏段的总体处理方案如下:
针对上游段导流明渠出现的险情,在河水消落后,采取的主要防渗措施为:
(1)在导流明渠进口底板陷坑混凝土压重上钻孔注浆,以对该处的底板进行加固;
(2)在桩号坝纵0+50m~0+171m间沿导流明渠外侧3.0m处布置一排灌浆孔,并在坝纵0+50m至左岸山体布置一排封闭孔,灌浆孔孔距为1.0m,以起到加固堵漏的作用,减少汛期明渠进口段破坏的危险;
(3)单排孔施工完毕后,根据注入量情况,对薄弱区段增设一排灌浆孔,局部有塌陷的地方,增设加密孔,具体由现场确定;
(4)钻灌孔深无定量要求,主要视钻孔情况而定,原则上以穿过漏水点即可,现场根据钻孔情况确定最终孔深;
(5)拆除导流明渠内形成的混凝土钻孔平台,清除抢险处理时的石渣,清理渗漏坑洞,在原导流明渠底板上设纵向围堰,采取两次导流的方式,分两半幅进行底板坑洞处理,并浇筑一层20cm厚的C20混凝土加固层。
有关导流明渠外侧控制性灌浆的施工方法如下:
(1)因该地层地质条件十分复杂,灌浆方法总体上采用孔口封闭、控制流量灌浆方法。现场施工时根据钻孔情况,采用以下几种灌浆方法:
方法一:套管跟进至终孔后,取出钻具,将射浆管下入孔底进行注浆。注浆结束后,根据地质情况,用拨管机拨出一部份套管,射浆管提升至相应部位进行注浆。依此类推,直至全孔注浆结束;
方法二:套管跟进至终孔后,取出钻具,下入PVC花管,用拨管机拨出套管,下入射浆管进行注浆;
方法三:采用跟管钻进与Ф91冲击钻头相结合进行钻孔时,如果塑料射浆管无法下至预定灌浆位置时。采用此方法灌注:钻至终孔孔深后,取出钻具,把Ф50钻杆当做射浆管下入孔底进行注浆,注浆结束后,采用XY-2地质钻起射浆管;
方法四:当地层条件为溶洞或淤泥土时,下入袖花管进行注浆;
(2)灌浆技术要求:
浆液配合比:采用0.5:1。
灌浆压力:单排灌浆孔施工时无压力要求。如局部进行加强和防渗堵漏时,加密孔可适当升压。
结束标准:灌浆主要以堵住大的渗露点为目的。Ⅰ序孔无结束标准要求,Ⅱ序孔及加密孔根据现场灌浆情况确定。
特殊情况处理:灌浆过程中出现冒浆、漏浆时,采用表面封堵后低压、限量、限流、间歇灌浆方法处理。遇大空洞时,采用掺加水玻璃,加锯末粉,加沙等方法。必要时采用细石混凝土或砂浆进行灌注。水玻璃掺量为水泥的4%~8%。加沙量:水泥量的50%~200%。
基坑抽排水:基坑排水主要分为初期排水与经常性排水,初期排水主要为排除截流后上下游围堰的间积水,经常性排水则主要为坝基施工过程中并直至河床以下部分基坑施工完成后期间的排水。本文主要讨论基坑开挖及处理阶段的经常性排水。
施工中,经常性排水大致分为三个阶段:一是坝基开挖阶段,二是坝基清理及盖重混凝土浇筑、固结灌浆阶段,三是河床高程以下坝体填筑阶段,应分别针对三个阶段的不同渗水情况及施工情况采取不同的抽排水措施。
坝基开挖阶段基坑排水布置:初期,排水点的设置延用基坑初期排水时设置的四个固定式抽水泵点。主要在基坑上下游四个角布置固定式抽排水泵点,作为主泵坑,各抽水点设置固定式大功率离心水泵,将基坑渗水、涌水集中抽排至上游围堰外设置的沉淀池及导流明渠末端沉淀内,经泥渣沉淀后汇流入河道。
随着开挖高程的下降,撤除右岸下游的主泵坑,其它主泵坑位置逐步下移,在左岸基坑中部约坝纵0-035m处增设抽水泵坑,架设管道直接抽水至左岸导流明渠内,汇入明渠末端沉淀池。同时,在渗水量较大的溶槽内汇流渗水,分散设4吋潜水泵或泥浆泵抽水。临近主泵坑的抽水泵点先通过软管抽水至主泵坑内再集中外排,临近左岸导流明渠的抽水泵点则直接排至导流明渠内。分散的排水点同样根据基坑下挖情况进行撤除、下移,逐步由分散排水向集中排水过渡,对必要的部位疏通不连通沟槽,使渗水尽量汇流集中。
开挖至基坑底部后,由于上游渗漏严重,在基坑左岸约坝纵0+60m处增设排水主泵坑,撤除下游初期左岸的主泵坑,充分利用坝纵0-35m处增设的主泵坑排水,该排水点随开挖高程的下降,直至降至基坑开挖最底部。各分散排水点也相应减少,主要设在汇水及渗流集中处。
坝基开挖阶段抽排水泵选型:主要采用4种泵型,主泵坑处均设10吋、8吋大排量离心泵,分别选用250S-54和200S-42,渗水点的分散排水主要选用4吋潜水泵和泥浆泵,水泵型号本工程选用WQ80-40-13和4PNL。
坝基清理及基础处理阶段排水布置:该阶段根据前期已采取的各种防渗堵漏措施,基坑渗水量相对已逐渐减小,并结合坝基溶沟溶槽的处理情况,将各散点布置的抽排水点随盖重混凝土的浇筑而逐个取消,大排量的主泵坑也随之减少。
对于基坑涌水点位置相对较高,流量相对较小的排水点,先将其水流向低洼处汇流,再通过浇筑溶槽回填混凝土或盖重混凝土将其撤除。
对于涌水点位置低洼处,则采取逐步缩小集水坑的办法。即先浇将抽水坑周围用混凝土浇筑;再在水泵外围加设型钢骨架,依骨架立模浇筑混凝土再次缩小集水坑大小;并至最后将小集水坑内积水强排后,采用快凝混凝土一次性的快速连带水泵及型钢骨架一并浇筑封堵。
由于在此阶段不仅仅需排除基坑渗漏涌水,排水量中还应包含施工废水,主要为冲洗仓号用水和基础灌浆废水。且随着基坑溶沟溶槽处理逐步完成,盖重混凝土逐步浇筑覆盖等,基底多数散布涌水点也已封堵完成,对原设置的主、支泵坑分步骤进行撤除。结合心墙坝的施工特点,最终仅保留临近上下游盖重边线处(临左岸坝纵0+60m和坝纵0-35m)的两个主泵坑,以满足基坑渗漏抽排水及灌浆废水抽排的需要。
该阶段抽排水泵的配置:分期拆除10吋离心泵,上游保留2台8吋离心泵(备用1台以防汛期涌水量突然加大),1台泥浆泵,辅助3台4吋潜水泵(含备用1台)。下游保留1台8吋离心泵,1台泥浆泵,辅助3台4吋潜水泵。
河床高程以下坝体填筑阶段:此阶段已保留的上下游两个主泵坑位置不再变动,但在填筑过程中,抽排水泵的功率随填筑上升而逐渐减小。先逐步撤除8吋离心泵,上下游各改为4台潜水泵,再采取类似前一阶段撤除水泵的方式,逐步减少潜水泵的数量,直至在上下游两个泵坑处下入Φ100cm的无砂混凝土管或预制混凝土花管,管内设2台潜水泵排水。并随填筑上升而接长进入堆石体内的预制管,并分层回填入碎石料将水泵抽水高程逐级提升,直至最后坝体填筑超出河床高程而不再抽排水,将最后的排水点预制管内全部采用碎石料分层回填密实。
隘口水库大坝位于秀山县隘口镇上游约1.7km、凉桥河与岑龙河汇合口(两河口)下游560m平江河干流河段上,坝址距秀山县城26km。隘口水库设计正常蓄水位544.45m,总库容3580×104m3。枢纽工程主要由高86.2m的沥青混凝土心墙堆石坝、宽16m开敞式溢洪道、高55.1m岸边斜卧式取水塔及引水隧洞组成。水库枢纽工程开工前,前期场内道路、导流洞、导流明渠、大坝围堰等均已形成,已经实现了大坝上游围堰挡水、导流洞与导流明渠联合泄洪的度汛及施工导流条件。
根据重庆秀山隘口水库枢纽工程招标合同文件,该工程坝基岩体岩溶强烈发育,左岸平均溶洞直线率为5.57%,河床12.78%,右岸10.84%,坝址总平均溶洞直线率为10.24%,施工过程中因岩溶发育坝基坑周边将出现严重渗漏。参照合同工程量坝基施工土石方开挖46万m3,盖重及廊道基座混凝土10万m3,坝基固结灌浆8.8万m等,这样的工程量也将致使坝基坑施工时间相对较长。同时由于隘口水库工程坝基岩溶极端发育,其施工技术的关键点在于坝基固结灌浆的处理和超深孔帷幕灌浆施工技术的研究,在灌浆施工过程中遇到的各种难题相对较多,方案探索、专家论证频繁,坝基础灌浆处理施工时段也相对较长。因而,为保证基坑内干地作业的坝基周边堵漏排水的施工技术措施也较为重要,岩溶发育地层坝基施工的堵漏排水这一课题的研究,也是为较长时段内进行坝基处理施工提供切实的保障。
在工程施工实践中,隘口水库在对坝基渗漏处理采取了一系列防渗堵漏措施后,基坑内的抽排水状况逐步得以改善,由最初抽排水设置的4681m3/h(初期排水及基坑开挖之初计算确定)的抽排水量,至坝基基础灌浆阶段已下降至配置水泵的额定抽水量仅1160m3/h,水泵出力按60%计,其抽水量约为700m3/h。此间由于基坑岩溶发育,基础处理难度极大,特别是灌浆处理多次请国内知名专家进行咨询确定处理标准,排水时段自2009年5月至2010年11月,达19个月之久。抽排水量的降低减小了基坑施工的难度,无疑也对大大降低了施工成本有着极为积极的作用,同时对后续坝体的填筑上升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本发明不限于上述实施方式,本领域技术人员所做出的对上述实施方式任何显而易见的改进或变更,都不会超出本发明的构思和所附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
Claims (10)
1.一种岩溶高度发育地层坝基的堵漏排水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堵漏排水方法包括如下方案:
方案一:自围堰顶对堰体及堰底部钻灌浆孔,向钻灌浆孔内高压喷射灌浆防渗,并直至深入基岩;
方案二:在围堰前设置截渗槽,对现有围堰迎、背水坡采用覆盖土工膜、填筑粘土增设铺盖防渗。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岩溶高度发育地层坝基的堵漏排水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案一中的钻灌孔距为0.8~1.0m,双排孔梅花型布孔,排距为0.8~1.0m,底部深入基岩0.5m;钻灌孔深均大于6.0m,需分为2~3段灌浆;设定围堰轴线长约160m,施工时至少需配置4~6套高喷台车类钻灌设备。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岩溶高度发育地层坝基的堵漏排水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案二中的围堰前设置截渗槽是在上游围堰前坡脚处开挖宽2m、深4m的截渗槽,回填粘土;对上游堰坡整平后铺设土工膜,设置水平宽度4m的粘土防渗层并加0.5m厚的石渣护坡;下游堰坡台阶状增设水平4m宽的粘土防渗铺盖及袋装砂卵石护坡;上游防渗至与堰顶平,下游防渗铺盖高出地面4.5m;对基坑内临时发现的渗漏点采取局部开挖、袋装土填筑堵漏。
4.一种岩溶高度发育地层上游河道防渗处理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防渗处理方法包括如下方案:
S1:采用反铲挖掘机在河道中间顺河向修筑临时挡水堰,按照分期导流的方式对河道分两半部分分别进行处理;
S2:对已成干地的半边河道采用反铲挖掘机进行清挖形成深约1.5m左右的沟槽,槽底回填0.6m厚的砂砾石垫层,碾压整平,其上铺设一层400g/m2的防渗土工膜;
S3:在土工膜上先铺填一层约0.3m的粘土层,以对防渗膜形成保护,为防止河水冲刷,粘土层上铺筑0.6~0.8m厚的大块石石渣料,并作为防渗膜的压重;
S4:防渗土工膜沿河道的右侧采取填土或石渣的方式进行深埋碾压,左侧由于临靠山体不易压盖,采取沿岸边放置宽1m、高1m的钢筋石笼进行压盖,钢筋石笼与山体间采用石渣回填;
S5:防渗土工膜的上游端设置底宽1m,深约2m的齿槽,将防渗膜压入槽内,其下游与导流明渠进口端相结合部位采用混凝土压盖;
S6:依据上游河道所出现的渗漏坑洞多出现在上游围堰前80m~100m的主河床范围内,因而河道防渗铺盖处理按100m进行,宽约20m~30m;
S7:该处理方案在工程枯水期间实施。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岩溶高度发育地层上游河道防渗处理方法,其特征在于,在所述上游河道防渗处理方法中对于上游大型溶洞内的防渗处理施工方案包括如下施工工艺:
S1:在枯水期,溶洞内水流流量较小时,在溶洞内上游约100m处及与河道连接处增设围堰,将水流截流,并与河道隔断,并在溶洞内围堰前架设2台4吋水泵和2台2吋水泵,并沿洞壁一侧敷设管道引水至上游河道;
S2:利用反铲挖掘机进入溶洞内,并将溶洞内表层泥土自内向外清除,后退法倒运至洞外,洞口处反铲清运至河道右侧;
S3:采用后退法自洞内向洞口分段浇筑约80cm厚C15素混凝土防渗铺盖,并使洞口处混凝土底板高程与衔接的河床相平;其中临近河道的60m范围内则对溶洞底板及两侧浇筑混凝土,形成槽状过流通道,两侧槽壁厚1m,高2.5m;对深入洞内的另40m采取疏通水流通道,仅浇筑溶洞底板的方式进行处理;
S4:混凝土防渗层浇筑完成后,撤除水泵,拆除围堰,使溶洞内水流仍汇入河道。
6.一种岩溶高度发育地层的导流明渠外侧的防渗处理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防渗处理方法包括如下方案:
S1:先对漏水坑洞处采用棉被进行填塞,用以减小漏水量;
S2:在漏水坑洞处进行土石堆填,以在导流明渠内形成一长约10m、宽约6m、高约3.5m的土台,作为作业平台;
S3:在已填筑堆渣上浇筑2m厚的C15混凝土作压重,以免险情扩大,并形成较为安全的作业平台,以待降雨停止河水位下降后,在该平台上向下钻孔,对漏水洞进行灌注水泥浆或混凝土进行封填。
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岩溶高度发育地层的导流明渠外侧的防渗处理方法,其特征在于,在所述导流明渠渗漏段的处理方案还包括:
S1:在导流明渠进口底板陷坑混凝土压重上钻孔注浆,以对该处的底板进行加固;
S2:在桩号坝纵0+50m~0+171m间沿导流明渠外侧3.0m处布置一排灌浆孔,并在坝纵0+50m至左岸山体布置一排封闭孔,灌浆孔孔距为1.0m,以起到加固堵漏的作用,减少汛期明渠进口段破坏的危险;
S3:单排孔施工完毕后,根据注入量情况,对薄弱区段增设一排灌浆孔,局部有塌陷的地方,增设加密孔,具体由现场确定;
S4:钻灌孔深无定量要求,主要视钻孔情况而定,原则上以穿过漏水点即可,现场根据钻孔情况确定最终孔深;
S5:拆除导流明渠内形成的混凝土钻孔平台,清除抢险处理时的石渣,清理渗漏坑洞,在原导流明渠底板上设纵向围堰,采取两次导流的方式,分两半幅进行底板坑洞处理,并浇筑一层20cm厚的C20混凝土加固层。
8.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岩溶高度发育地层的导流明渠外侧的防渗处理方法,其特征在于:在所述导流明渠外侧控制性灌浆的施工方法包括:
方法一:将套管跟进至终孔后,取出钻具,将射浆管下入孔底进行注浆。注浆结束后,根据地质情况,用拨管机拨出一部份套管,射浆管提升至相应部位进行注浆。依此类推,直至全孔注浆结束;
方法二:将套管跟进至终孔后,取出钻具,下入PVC花管,用拨管机拨出套管,下入射浆管进行注浆;
方法三:采用跟管钻进与Ф91mm冲击钻头相结合进行钻孔时,如果塑料射浆管无法下至预定灌浆位置时。采用此方法灌注:钻至终孔孔深后,取出钻具,把Ф50钻杆当做射浆管下入孔底进行注浆,注浆结束后,采用XY-2地质钻起射浆管;
方法四:当地层条件为溶洞或淤泥土时,下入袖花管进行注浆。
9.一种岩溶高度发育地层的基坑抽排水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基坑抽排水方法包括如下方案:
S1:初期,排水点的设置延用基坑初期排水时设置的四个固定式抽水泵点,主要在基坑上下游四个角布置固定式抽排水泵点,作为主泵坑,各抽水点设置固定式大功率离心水泵,将基坑渗水、涌水集中抽排至上游围堰外设置的沉淀池及导流明渠末端沉淀内,经泥渣沉淀后汇流入河道;
S2:随着开挖高程的下降,撤除右岸下游的主泵坑,其它主泵坑位置逐步下移,在左岸基坑中部约坝纵0-35m处增设抽水泵坑,架设管道直接抽水至左岸导流明渠内,汇入明渠末端沉淀池;同时,在渗水量较大的溶槽内汇流渗水,分散设4吋潜水泵或泥浆泵抽水;临近主泵坑的抽水泵点先通过软管抽水至主泵坑内再集中外排,临近左岸导流明渠的抽水泵点则直接排至导流明渠内;分散的排水点同样根据基坑下挖情况进行撤除、下移,逐步由分散排水向集中排水过渡,对必要的部位疏通不连通沟槽,使渗水尽量汇流集中;
S3:开挖至基坑底部后,基于上游渗漏严重,在基坑左岸约坝纵0+60m处增设排水主泵坑,撤除下游初期左岸的主泵坑,充分利用坝纵0-035m处增设的主泵坑排水,该排水点随开挖高程的下降,直至降至基坑开挖最底部;各分散排水点也相应减少,主要设在汇水及渗流集中处。
10.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用岩溶高度发育地层的基坑抽排水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坝基开挖阶段抽排水泵选型:主要采用4种泵型,主泵坑处均设10吋、8吋大排量离心泵,分别选用250S-54和200S-42,渗水点的分散排水主要选用4吋潜水泵和泥浆泵,水泵型号选用WQ80-40-13和4PNL。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410311776.5A CN104131575B (zh) | 2014-04-11 | 2014-07-02 | 一种岩溶高度发育地层坝基的堵漏排水方法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4)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410147061.0 | 2014-04-11 | ||
CN2014101470610 | 2014-04-11 | ||
CN201410147061 | 2014-04-11 | ||
CN201410311776.5A CN104131575B (zh) | 2014-04-11 | 2014-07-02 | 一种岩溶高度发育地层坝基的堵漏排水方法 |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04131575A true CN104131575A (zh) | 2014-11-05 |
CN104131575B CN104131575B (zh) | 2016-11-23 |
Family
ID=5180441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1410311776.5A Active CN104131575B (zh) | 2014-04-11 | 2014-07-02 | 一种岩溶高度发育地层坝基的堵漏排水方法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104131575B (zh) |
Cited By (18)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4480901A (zh) * | 2014-11-21 | 2015-04-01 | 淮海工学院 | 一种土石坝的堵漏方法 |
CN105201001A (zh) * | 2015-10-10 | 2015-12-30 | 中国电建集团贵阳勘测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 一种岩溶地区大型溶洞的复合防渗结构及其施工方法 |
CN105369832A (zh) * | 2015-12-08 | 2016-03-02 | 贵州正业工程技术投资有限公司 | 一种岩溶洼地落水洞保护装置 |
CN105887886A (zh) * | 2016-06-16 | 2016-08-24 | 中国水利水电第十工程局有限公司 | 一种强岩溶发育地层帷幕灌浆施工方法 |
CN106012951A (zh) * | 2016-06-27 | 2016-10-12 | 李德群 | 石灰岩地区避开溶洞修建水库的方法及其修建的水库结构 |
CN106088165A (zh) * | 2016-06-13 | 2016-11-09 | 贵州正业工程技术投资有限公司 | 一种岩溶地区地下室底板抗浮设计方法 |
CN108547260A (zh) * | 2018-06-05 | 2018-09-18 | 中国电建集团贵阳勘测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 一种岩溶地区水库全库盆防渗处理结构及施工方法 |
CN109137850A (zh) * | 2018-08-17 | 2019-01-04 | 中水电第十工程局(郑州)有限公司 | 一种高寒地区冬季导流洞多戗堤截流的施工方法 |
CN109580916A (zh) * | 2019-01-25 | 2019-04-05 | 黄河勘测规划设计有限公司 | 用于tbm隧洞岩体分级所需参数的快速综合采集系统 |
CN109826155A (zh) * | 2019-03-21 | 2019-05-31 | 中建五局土木工程有限公司 | 岩溶地质河道结构及其施工方法 |
CN109898480A (zh) * | 2017-12-11 | 2019-06-18 | 王海雷 | 一种用于溪流景区的引水装置及其方法 |
CN110397056A (zh) * | 2019-07-31 | 2019-11-01 | 上海宝冶集团南京建筑有限公司 | 一种深基坑管涌封堵方法 |
CN111218928A (zh) * | 2020-03-16 | 2020-06-02 | 中国电建集团成都勘测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 用于大坝基础深层软结构面的固结处理方法 |
CN111733841A (zh) * | 2020-06-16 | 2020-10-02 | 中建三局基础设施建设投资有限公司 | 一种用于深埋盾构隧道的湖底岩溶处理方法 |
CN112554212A (zh) * | 2020-12-11 | 2021-03-26 | 中国电建集团成都勘测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 一种反向粘土斜心墙防渗围堰结构及施工方法 |
CN113026672A (zh) * | 2020-12-31 | 2021-06-25 | 贵阳市水利水电勘测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 一种在喀斯特地貌建设工程水坝的施工方法 |
CN113152414A (zh) * | 2021-04-30 | 2021-07-23 | 中国葛洲坝集团第一工程有限公司 | 输泄水廊道底板涌水点封堵施工方法 |
CN116733491A (zh) * | 2023-08-14 | 2023-09-12 | 交通运输部公路科学研究所 | 一种富水岩溶隧道加固装置及快速施工方法 |
Citations (5)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3451050B2 (ja) * | 2000-01-24 | 2003-09-29 | 和裕 浦田 | 地下構築物の施工方法 |
CN101086164A (zh) * | 2007-05-10 | 2007-12-12 | 水电九局贵州基础工程有限责任公司 | 围堰高效快速防渗堵漏技术 |
CN101654907A (zh) * | 2009-09-11 | 2010-02-24 | 中国水利水电第九工程局有限公司 | 水电站高压水头下大流量高速射流封堵灌浆技术 |
CN101914917A (zh) * | 2010-08-10 | 2010-12-15 | 中铁一局集团有限公司 | 软土地区地铁基坑开挖用防渗堵漏施工方法 |
CN202530465U (zh) * | 2012-03-17 | 2012-11-14 | 孔蕾蕾 | 一种基坑排水构造 |
-
2014
- 2014-07-02 CN CN201410311776.5A patent/CN104131575B/zh active Active
Patent Citations (5)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3451050B2 (ja) * | 2000-01-24 | 2003-09-29 | 和裕 浦田 | 地下構築物の施工方法 |
CN101086164A (zh) * | 2007-05-10 | 2007-12-12 | 水电九局贵州基础工程有限责任公司 | 围堰高效快速防渗堵漏技术 |
CN101654907A (zh) * | 2009-09-11 | 2010-02-24 | 中国水利水电第九工程局有限公司 | 水电站高压水头下大流量高速射流封堵灌浆技术 |
CN101914917A (zh) * | 2010-08-10 | 2010-12-15 | 中铁一局集团有限公司 | 软土地区地铁基坑开挖用防渗堵漏施工方法 |
CN202530465U (zh) * | 2012-03-17 | 2012-11-14 | 孔蕾蕾 | 一种基坑排水构造 |
Non-Patent Citations (1)
Title |
---|
马军等: "复合土工膜和黄土组合防渗技术在头屯河水库围堰工程的应用", 《水力发电》 * |
Cited By (26)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4480901B (zh) * | 2014-11-21 | 2016-06-29 | 淮海工学院 | 一种土石坝的堵漏方法 |
CN104480901A (zh) * | 2014-11-21 | 2015-04-01 | 淮海工学院 | 一种土石坝的堵漏方法 |
CN105201001A (zh) * | 2015-10-10 | 2015-12-30 | 中国电建集团贵阳勘测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 一种岩溶地区大型溶洞的复合防渗结构及其施工方法 |
CN105369832B (zh) * | 2015-12-08 | 2018-05-11 | 贵州正业工程技术投资有限公司 | 一种岩溶洼地落水洞保护装置 |
CN105369832A (zh) * | 2015-12-08 | 2016-03-02 | 贵州正业工程技术投资有限公司 | 一种岩溶洼地落水洞保护装置 |
CN106088165A (zh) * | 2016-06-13 | 2016-11-09 | 贵州正业工程技术投资有限公司 | 一种岩溶地区地下室底板抗浮设计方法 |
CN106088165B (zh) * | 2016-06-13 | 2018-05-11 | 贵州正业工程技术投资有限公司 | 一种岩溶地区地下室底板抗浮设计方法 |
CN105887886A (zh) * | 2016-06-16 | 2016-08-24 | 中国水利水电第十工程局有限公司 | 一种强岩溶发育地层帷幕灌浆施工方法 |
CN105887886B (zh) * | 2016-06-16 | 2018-02-27 | 中国水利水电第十一工程局有限公司 | 一种强岩溶发育地层帷幕灌浆施工方法 |
CN106012951A (zh) * | 2016-06-27 | 2016-10-12 | 李德群 | 石灰岩地区避开溶洞修建水库的方法及其修建的水库结构 |
CN109898480A (zh) * | 2017-12-11 | 2019-06-18 | 王海雷 | 一种用于溪流景区的引水装置及其方法 |
CN108547260A (zh) * | 2018-06-05 | 2018-09-18 | 中国电建集团贵阳勘测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 一种岩溶地区水库全库盆防渗处理结构及施工方法 |
CN109137850A (zh) * | 2018-08-17 | 2019-01-04 | 中水电第十工程局(郑州)有限公司 | 一种高寒地区冬季导流洞多戗堤截流的施工方法 |
CN109580916A (zh) * | 2019-01-25 | 2019-04-05 | 黄河勘测规划设计有限公司 | 用于tbm隧洞岩体分级所需参数的快速综合采集系统 |
CN109580916B (zh) * | 2019-01-25 | 2023-12-26 | 黄河勘测规划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 用于tbm隧洞岩体分级所需参数的快速综合采集系统 |
CN109826155A (zh) * | 2019-03-21 | 2019-05-31 | 中建五局土木工程有限公司 | 岩溶地质河道结构及其施工方法 |
CN109826155B (zh) * | 2019-03-21 | 2024-01-30 | 中建五局土木工程有限公司 | 岩溶地质河道结构及其施工方法 |
CN110397056A (zh) * | 2019-07-31 | 2019-11-01 | 上海宝冶集团南京建筑有限公司 | 一种深基坑管涌封堵方法 |
CN111218928A (zh) * | 2020-03-16 | 2020-06-02 | 中国电建集团成都勘测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 用于大坝基础深层软结构面的固结处理方法 |
CN111733841A (zh) * | 2020-06-16 | 2020-10-02 | 中建三局基础设施建设投资有限公司 | 一种用于深埋盾构隧道的湖底岩溶处理方法 |
CN112554212A (zh) * | 2020-12-11 | 2021-03-26 | 中国电建集团成都勘测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 一种反向粘土斜心墙防渗围堰结构及施工方法 |
CN113026672A (zh) * | 2020-12-31 | 2021-06-25 | 贵阳市水利水电勘测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 一种在喀斯特地貌建设工程水坝的施工方法 |
CN113152414A (zh) * | 2021-04-30 | 2021-07-23 | 中国葛洲坝集团第一工程有限公司 | 输泄水廊道底板涌水点封堵施工方法 |
CN113152414B (zh) * | 2021-04-30 | 2024-04-26 | 中国葛洲坝集团第一工程有限公司 | 输泄水廊道底板涌水点封堵施工方法 |
CN116733491A (zh) * | 2023-08-14 | 2023-09-12 | 交通运输部公路科学研究所 | 一种富水岩溶隧道加固装置及快速施工方法 |
CN116733491B (zh) * | 2023-08-14 | 2023-11-03 | 交通运输部公路科学研究所 | 一种富水岩溶隧道加固装置及快速施工方法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04131575B (zh) | 2016-11-23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04131575B (zh) | 一种岩溶高度发育地层坝基的堵漏排水方法 | |
CN103590425B (zh) | 一种泥炭质软土地层地铁车站施工工艺 | |
CN102383413B (zh) | 一种加固饱和流塑淤泥软土地基的施工方法 | |
CN105178125B (zh) | 一种湖区高填路基吹沙路堤施工方法和路堤结构 | |
CN105179011B (zh) | 一种隧洞封堵设施及其封堵方法 | |
CN103953008B (zh) | 一种适用于尾矿库的改进型混合坝 | |
CN107859145A (zh) | 一种排水管水下接驳施工方法 | |
CN105544576B (zh) | 一种基坑降排水开挖方法 | |
CN105464056A (zh) | 一种适应土石坝沉降的防渗结构 | |
CN102817366A (zh) | 浅埋巨厚煤层综放开采塌陷坑区水害防治方法 | |
CN104499479A (zh) | 一种穿越砂砾石回填层的挖孔桩施工方法 | |
CN106498959A (zh) | 用于深覆盖层地基的排水沟 | |
CN108571000A (zh) | 一种沿河地段道路下穿既有铁路时地下水路堑的施工方法 | |
CN108867673A (zh) | 一种基于抽水帷幕的基坑中地下水治理方法 | |
CN110093971A (zh) | 地下隧道的组合式水泵房及其施工方法 | |
CN101029490B (zh) | 一种岩/土体边坡的防护与治理方法 | |
CN110080169A (zh) | 一种基于地下室利用的围海造地的施工方法 | |
CN111733842A (zh) | 围堰施工方法及围堰结构 | |
CN102704437A (zh) | 一种适用复杂山区的采煤塌陷区耕作水源再造方法 | |
CN108277815A (zh) | 用于河流中取水头结构施工的围堰结构及其施工方法 | |
CN102425179B (zh) | 一种微型钢管灌注桩支撑加筋土渗沟结构 | |
CN105970882B (zh) | 解决面板坝施工期坝体反渗水问题的结构及其构造方法 | |
CN117569263A (zh) | 一种大坝防渗墙及其施工方法 | |
CN205062597U (zh) | 一种湖区高填路基吹沙路堤结构 | |
CN110185051A (zh) | 深窄基坑开挖施工排水方法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C06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C10 |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C14 |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