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4061799A - 减少烟羽的冷却塔 - Google Patents
减少烟羽的冷却塔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04061799A CN104061799A CN201410088425.2A CN201410088425A CN104061799A CN 104061799 A CN104061799 A CN 104061799A CN 201410088425 A CN201410088425 A CN 201410088425A CN 104061799 A CN104061799 A CN 104061799A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water
- cooling
- mentioned
- cooling tower
- discharge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Granted
Links
Classifications
-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8—HEAT EXCHANGE IN GENERAL
- F28C—HEAT-EXCHANGE APPARATUS, NOT PROVIDED FOR IN ANOTHER SUBCLASS, IN WHICH THE HEAT-EXCHANGE MEDIA COME INTO DIRECT CONTACT WITHOUT CHEMICAL INTERACTION
- F28C1/00—Direct-contact trickle coolers, e.g. cooling towers
- F28C1/16—Arrangements for preventing condensation, precipitation or mist formation, outside the cooler
-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B—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RELATED TO BUILDINGS, e.g. HOUSING, HOUSE APPLIANCES OR RELATED END-USER APPLICATIONS
- Y02B30/00—Energy efficient heating, ventilation or air conditioning [HVAC]
- Y02B30/70—Efficient control or regulation technologies, e.g. for control of refrigerant flow, motor or heating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Heat-Exchange Devices With Radiators And Conduit Assemblies (AREA)
- Water Treatment By Electricity Or Magnetism (AREA)
- Chimneys And Flues (AREA)
- Physical Or Chemical Processes And Apparatu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减少烟羽的冷却塔,其特征在于,包括:外壳,其内部中空,包括形成于其下部并使外部空气流入的下部空气流入口,以及形成于其上部并排出排出空气的上部空气排出口;填充材部,在所述外壳的内部形成于高于所述下部空气流入口的位置,使所述外部空气通过并流动到上部;处理水喷射部,在所述外壳的内部位于所述填充材部的上部,将处理水喷射到所述填充材部的上部;放电部,在所述外壳的内部位于所述处理水喷射部的上部,通过电晕放电使由所述处理水和外部空气的接触而形成的水蒸气中包含的薄雾带电而进行捕集;以及排出部,位于所述上部空气排出口,排出通过所述放电部的所述排出空气。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能够减少在对发电站、炼钢厂、造纸厂、一般制造工厂、工厂建筑物或一般办公楼建筑物的制冷制热设备、半导体制造设备、平板显示装置制造设备等的处理水进行冷却时所产生的烟羽的减少烟羽的冷却塔。
背景技术
一般来说,冷却塔是设置于设置有半导体工程设备等使用冷却水的设备的建筑物的外面,并对设备中作为冷却水使用而处于高温状态的处理水进行冷却的装置。上述冷却塔还设置于驱动制冷制热设备的办公楼建筑物的楼顶并使用。
上述冷却塔使流入到侧壁的下部的敞开的区域并向上部流动的低温的外部空气和从上部喷射并向下部流动的高温的处理水进行接触,以冷却相对高温的处理水。上述冷却塔在冬季等外部空气的温度低的状态下进行驱动时,由所排出的空气的露点降低和水蒸气冷凝而产生烟羽。更具体说,流入到上述冷却塔的下部的外部空气通过与高温的处理水进行接触,在含有过量的水分且温度上升的饱和空气状态下,向冷却塔的外部排出。排出到上述冷却塔的外部的过饱和空气通过与相对温度低的外部空气进行接触,露点变低并引起水蒸气冷凝现象,从而产生烟羽。
上述烟羽是由主成分为水的处理水的冷凝而产生,因此是无害的,但从外观上则被误认为是混合有有害的物质或污染物质,因此存在引起用户的抱怨的问题。
发明内容
技术课题
本发明提供一种在处理水的冷却过程中可减少烟羽的产生的减少烟羽的冷却塔。
技术方案
本发明的减少烟羽的冷却塔,其特征在于,包括:外壳,其内部中空,包括形成于其下部并使外部空气流入的下部空气流入口,以及形成于其上部并排出排出空气的上部空气排出口;填充材部,在所述外壳的内部形成于高于所述下部空气流入口的位置,使所述外部空气通过并流动到上部;放电部,在所述外壳的内部位于所述冷却水喷射部的上部,通过电晕放电使由所述处理水和外部空气的接触而形成的水蒸气中包含的薄雾带电而进行捕集;以及排出部,位于所述上部空气排出口,排出通过所述放电部的所述排出空气。
并且,本发明的减少烟羽的冷却塔还可包括:冷却水喷射部,在所述处理水喷射部的上部将比从所述处理水喷射部喷射的处理水相对温度低的冷却水喷射到所述处理水喷射部上部。
技术效果
本发明的减少烟羽的冷却塔具有如下效果,通过使产生的饱和水蒸气的薄雾(mist)带电而被去除,能够有效地减少排出空气的烟羽的产生。
并且,本发明的减少烟羽的冷却塔利用冷却水对产生的饱和水蒸气进行一次冷却,以增大薄雾的大小,追加地使薄雾带电而被去除,能够有效地减少排出空气的烟羽的产生。
并且,本发明的减少烟羽的冷却塔使外部空气流入到冷却水喷射部和放电部之间,以降低饱和水蒸气的温度并增大薄雾的大小,特别是在冬天流入有温度和湿度很低的外部空气,降低饱和水蒸气的温度,能够有效地增大薄雾的大小,从而提高去除薄雾的效率及减少烟羽产生的效率。
并且,本发明的减少烟羽的冷却塔的用于集水板和放电极的绝缘的绝缘体模块位于集水板的集水通道的上部,因此能够减小放电部的体积及水平面积,在相同的外壳的空间中,用于去除烟羽的放电部的空间将相对地增加,从而提高烟羽的减少效率,并使有害气体的流动顺畅。
并且,本发明的减少烟羽的冷却塔的绝缘体模块的绝缘体位于集水板的集水通道的内部,因此能够减小放电部的体积和高度。
并且,本发明的减少烟羽的冷却塔使外部空气从放电部的上部流入,在外壳的内部使排出空气与外部空气进行混合,使排出空气中包含的薄雾被外部空气吸收,从而能够减小烟羽的浓度和高度。
并且,本发明的减少烟羽的冷却塔通过减少烟羽,能够减少因担忧有害物质泄漏而引起的用户的抱怨。
并且,本发明的减少烟羽的冷却塔通过回收饱和水蒸气中包含的薄雾来再使用处理水,能够减少运营费用。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的一实施例的减少烟羽的冷却塔的垂直剖面图;
图2为沿图1的A-A的底面剖面图;
图3为图1所示的放电部的详细垂直剖面图;
图4为沿图3的B-B的底面剖面图;
图5为本发明的另一实施例的减少烟羽的冷却塔的与图1对应的垂直剖面图;
图6为沿图5的C-C的底面剖面图;
图7为本发明的又一实施例的减少烟羽的冷却塔中设置的放电部的与图4对应的底面剖面图;
图8为本发明的又一实施例的减少烟羽的冷却塔中设置的放电部的与图4对应的底面剖面图;
图9为本发明的又一实施例的减少烟羽的冷却塔中设置的放电部的底面图;
图10为本发明的又一实施例的减少烟羽的冷却塔中设置的放电部的底面图;
图11为本发明的又一实施例的减少烟羽的冷却塔的部分垂直剖面图;
图12为沿图11的D-D的水平剖面图;
图13为沿图11的E-E的水平剖面图;
图14为本发明的又一实施例的减少烟羽的冷却塔中设置的放电部的与图13对应的水平剖面图;
图15为本发明的又一实施例的减少烟羽的冷却塔中设置的放电部的与图13对应的水平剖面图;
图16为本发明的又一实施例的减少烟羽的冷却塔中设置的放电部的与图13对应的水平剖面图;
图17为本发明的又一实施例的减少烟羽的冷却塔中设置的放电部的与图11的放电部对应的垂直剖面图;
图18为本发明的又一实施例的减少烟羽的冷却塔中设置的放电部的水平剖面图。
附图标记
100、200、700:减少烟羽的冷却塔
110、210:外壳 120:填充材部
130:处理水喷射部 140:处理水供给管
150:冷却水喷射部 250:热交换部
160、360、460、560、660、760、860、960、1060、1160、1260:放电部
170:排出部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对本发明的实施例的减少烟羽的冷却塔进行说明。
首先,对本发明的一实施例的减少烟羽的冷却塔进行说明。
图1为本发明的一实施例的减少烟羽的冷却塔的垂直剖面图。图2为沿图1的A-A的底面剖面图。图3为图1所示的放电部的详细垂直剖面图。图4为沿图3的B-B的底面剖面图。
参照图1至图4,本发明的实施例的减少烟羽的冷却塔100包括外壳110、填充材部120、处理水喷射部130、放电部160及排出部170。并且,上述减少烟羽的冷却塔100还可包括处理水供给管140及冷却水喷射部150。
上述减少烟羽的冷却塔100将处理水喷射部130供给的相对高温的处理水与流入的外部空气进行接触,并将在此过程中产生的饱和水蒸气通过放电部160。此时,上述放电部160通过将饱和水蒸气内包含的薄雾带电而进行捕集,以降低向外部排出的饱和水蒸气的湿度。其中,上述薄雾指的是排出空气内包含的细微的水分粒子。由此,从上述减少烟羽的冷却塔100的排出部170向外部排出的排出空气中的薄雾的量相对地被减少,在与外部空气接触时将不会产生烟羽。
并且,上述减少烟羽的冷却塔100使外部空气流入到冷却水喷射部150和放电部160之间,以降低饱和水蒸气的温度并增大薄雾的大小。上述减少烟羽的冷却塔100特别是在冬天使相对温度和湿度很低的外部空气流入到冷却水喷射部150和放电部160之间,以降低饱和水蒸气的温度,从而能够有效地增大薄雾的大小。由此,上述放电部160通过将粒子大小由冷却水而被增大的薄雾带电而进行捕集,能够更加有效地去除薄雾。
上述饱和水蒸气内部包含的粒子大小小的薄雾可不在放电部160被捕集而向外部排出,其与相对温度低的外部空气进行接触而被冷凝并大小将增大,存在再生成为烟羽的可能。特别是,上述薄雾在冬天等外部空气温度越低时,越会被冷凝并再生成为烟羽。但是,上述冷却水喷射部150将使饱和水蒸气的薄雾的大小增大,放电部160则有效地捕集薄雾,从而减少饱和水蒸气内的薄雾数量,即便与温度低的外部空气进行接触,再生成为烟羽的可能性将会减小。
相对高温度的饱和水蒸气在与相对低温度的空气进行接触时,露点将降低并发生水蒸气冷凝而产生烟羽。因此,为了减少由上述饱和水蒸气所产生的烟羽,需要提高过饱和的水蒸气的温度,或是减小饱和水蒸气的湿度。本发明的减少烟羽的冷却塔100通过减小饱和水蒸气的湿度来减少烟羽的产生。
上述外壳110包括下部空气流入口111、上部空气排出口114、处理水排出口115及处理水流入口116。上述外壳110还可包括上部空气流入口112、冷却水管流入口117、第三空气流入口113及处理水管流入口118。上述外壳110在下部形成有用于汇集处理水的集水槽119。另外,上述外壳110可由一般的冷却塔的外壳形成。
上述外壳110可形成为内部中空的圆筒形状、四边形筒形状或六角筒形状等多角筒形状。上述外壳110的下部可由集水槽119形成,上述集水槽119的下端被密封,以汇集从处理水喷射部130喷射的处理水和从冷却水喷射部150喷射的冷却水。
上述下部空气流入口111形成于填充材部120的下部,使外部空气流入并供给到填充材部120。上述下部空气流入口111按照对从处理水喷射部130喷射的处理水进行冷却时所需的量的外部空气流入时所需的大小形成。上述下部空气流入口111可由圆形或是四边形形状的孔形成,可以是圆形或四边形形状以带形状沿着外壳110的圆周方向连续地形成。
上述上部空气流入口112形成于冷却水喷射部150和放电部160之间,使外部空气流入并与饱和水蒸气进行混合。流入到上述上部空气流入口112的外部空气通过与饱和水蒸气进行混合,降低饱和水蒸气的温度并降低湿度。上述上部空气流入口112按照降低饱和水蒸气的温度及降低湿度所需的充分的量的空气流入时所需的大小形成。另外,当通过上述放电部160充分地减少烟羽的产生时,可以不形成上部空气流入口112。上述上部空气流入口112可由圆形或是四边形形状的孔形成,可以是圆形或四边形形状以带形状沿着外壳110的圆周方向连续地形成。
上述第三空气流入口113形成于放电部160和排出部170之间,使外部空气流入并与通过放电部160的排出空气进行混合。上述第三空气流入口113可由圆形或是四边形形状的孔形成,可以是圆形或四边形形状以带形状沿着外壳110的圆周方向连续地形成。流入到上述第三空气流入口113的外部空气通过与通过放电部160的排出空气进行混合,使薄雾被在外壳110外部与排出空气接触的外部空气吸收的时间缩短,从而能够减少烟羽的产生。即,上述排出空气中包含的薄雾由流入的外部空气在外壳110内部被吸收,因此,减小薄雾在外壳110的外部被外部空气吸收的程度,从而能够减少烟羽的产生。并且,上述放电部160无法完全地捕集的100nm程度的小的薄雾在外壳110内部与外部空气进行接触并被外部空气吸收,因此,将会降低在外壳110外部因薄雾和外部空气的接触而产生的烟羽的浓度和产生高度。
上述上部空气排出口114形成于外壳110的上部,并设置有排出部170。上述上部空气排出口114使通过放电部160的排出空气得到排出。上述上部空气排出口114按照排出空气能够顺畅地排出的大小形成。
上述处理水排出口115形成于外壳110的下部,优选地在低于汇集的处理水的水位的位置中形成于与外壳110的下端靠近的位置。上述处理水排出口115使连接于工程设备的处理水排出配管115a被结合。上述处理水排出口115使汇集于集水槽119的处理水供给到处理水排出配管115a。
上述处理水流入口116形成于外壳110的下部,优选地形成于低于由汇集的处理水及冷却水形成的水位的位置。在上述处理水流入口116结合有位于外壳110内部的处理水供给管140,并使连接于工程设备的处理水流入配管116a被结合。上述处理水流入口116使工程设备中使用的处理水通过处理水流入配管116a流入到处理水供给管140。另外,在处理水供给管140未形成于外壳110内部的情况下,上述处理水流入口116可形成于处理水喷射部130形成的位置,以使处理水喷射部130被结合。
上述冷却水管流入口117在外壳110的上部形成于处理水喷射部130的上部。上述冷却水管流入口117用于提供以下将要说明的冷却水喷射部150的冷却水管153贯通的通道。
上述处理水管流入口118在外壳110的下部形成于处理水汇集的集水槽119的侧面或下面区域。上述处理水管流入口118用于提供以下将要说明的冷却水喷射部150的处理水管154贯通的通道。
上述填充材部120在外壳110的内部形成于高于下部空气流入口111的位置。上述填充材部120以与外壳110的水平截面积对应的水平面积形成,在内部填充有具备多个气孔的填充材(未图示)。上述填充材部120可由一般的冷却塔中使用的填充材形成。上述填充材部120形成为使流入到下部空气流入口111的外部空气通过并向上部流动。上述填充材部120使从处理水喷射部130喷射的处理水通过与外部空气进行接触而被冷却。即,上述填充材部120使从下部上升的外部空气向上部通过,从上部喷射的处理水向下部通过。
上述处理水喷射部130包括处理水喷射管131及喷射喷嘴132。上述处理水喷射部130将工程设备中被使用而相对温度高的处理水喷射到填充材部120的上部。上述处理水喷射部130可由一般的冷却塔中使用的喷射喷嘴形成。上述处理水喷射部130在外壳110的内部位于填充材部120的上部,以向填充材部120的上部喷射处理水。
上述处理水喷射管131由内部中空的管形成,在填充材部120上部以放射形态或格子形态沿着水平方向延伸地形成。上述处理水喷射管131的一端部通过处理水流入口116与处理水流入配管116a进行连接。上述处理水喷射管131通过处理水流入配管116a被供给到处理水。
上述喷射喷嘴132按一定间隔结合于处理水喷射管131的下部。上述喷射喷嘴132将从处理水喷射管131供给的处理水喷射到填充材部120的上部。
上述处理水供给管140在外壳110的内部其一侧连接于处理水流入口116,另一侧连接于处理水喷射部130的处理水喷射管131。并且,上述处理水供给管140在外壳110的下部从外侧向内侧延伸后,向上部方向延伸,并穿过填充材部120连接于处理水喷射管131。此时,上述处理水供给管140可在外壳110内部被浸在集水槽119中汇集的处理水的状态下,从外壳110的外侧向内侧延伸。由此,上述处理水供给管140的内部流动的相对温度高的处理水与相对温度低的集水槽119的处理水进行热交换而温度变低。并且,上述处理水供给管140的处理水通过填充材部120而温度变低。由此,上述处理水供给管140将温度变低的处理水供给到处理水喷射管131,从而降低所产生的水蒸气的温度,最终能够减少烟羽的产生。
另外,在处理水流入配管116a直接连接于处理水喷射部130的情况下,上述处理水供给管140可被省略。即,在上述处理水流入口116形成于外壳110的上部,并且处理水流入配管116a直接连接于处理水喷射部130的处理水喷射管131的情况下,处理水供给管140将被省略。
上述冷却水喷射部150包括冷却水喷射管151及冷却水管153。并且,上述冷却水喷射部150还可包括处理水管154、循环泵155及冷却单元156。
上述冷却水喷射部150将比从处理水喷射部130喷射的处理水相对温度低的冷却水从处理水喷射部130的上部进行喷射,以降低饱和水蒸气的温度。由此,上述饱和水蒸气的温度变低,其内部包含的薄雾相互冷凝而粒子大小增大,从而能够在放电部160有效地被捕集。另外,从上述冷却水喷射部150喷射的冷却水将被汇集于外壳110下部的集水槽119。
上述冷却水喷射管151由内部中空的管形成,并位于处理水喷射部130的上部。上述冷却水喷射管151形成为包括至少一个管,上述至少一个管从冷却水管流入口117形成的侧向相反侧延伸形成。并且,上述冷却水喷射管151可由多个管沿着延伸方向和竖直方向隔开指定间隔而平行地形成。并且,上述冷却水喷射管151可由放射形态或格子形态形成。上述冷却水喷射管151的一端部与贯通冷却水管流入口117的冷却水管153进行连接。上述冷却水喷射管151通过冷却水管153被供给到冷却水。
上述冷却水喷射管151还包括向下部方向贯通的喷射孔152。上述喷射孔152将所供给到的冷却水向下部方向,即,向处理水喷射部130方向进行喷射。上述喷射孔152在冷却水喷射管151的下部按照指定间隔隔开地形成有多个。
上述冷却水管153由内部中空的管形成,在外壳110的外部通过冷却水管流入口117向外壳110的内部延伸,其一侧与冷却水喷射管151进行连接。上述冷却水管153用于向冷却水喷射管151供给冷却水。上述冷却水管153的另一侧连接于循环泵155,被供给到从循环泵155供给并通过冷却单元157进行冷却的冷却水,将其供给到冷却水喷射管151。并且,上述冷却水管153可从另外的冷却水供给装置(未图示)供给到冷却水,并将其供给到冷却水喷射管151。另外,为了提高冷却效率,上述冷却水管153的穿过冷却单元157的内部的部分可弯曲地形成。
上述处理水管154由内部中空的管形成,其一侧在外壳110的外部通过处理水管流入口118向外壳110的内部延伸,另一侧连接于循环泵155。上述处理水管154用于将通过循环泵155的启动而从一侧流入的集水槽119的处理水供给到循环泵155。
上述循环泵155由用于供给水的一般的泵形成。上述循环泵155在其入口连接有处理水管154,在其出口与冷却水管153连接。上述循环泵155通过处理水管154使集水槽119的处理水流入并供给到冷却水管153。
上述冷却单元156可由利用工程冷却水(process cooling water)的一般的热交换机形成。例如,上述冷却单元156形成为内部中空,从其一侧流入工程冷却水,而从另一侧流出工程冷却水。并且,上述冷却单元156形成为冷却水管153贯通经过上述冷却单元156的内部。由此,上述冷却单元156包覆冷却水管153的外面,利用工程冷却水对从循环泵155供给并流动于冷却水管153的内部的处理水进行冷却,以使处理水成为冷却水。并且,上述冷却单元156可包覆处理水管154的外面。由此,上述冷却单元156对流动于处理水管154的内部的处理水进行冷却,以使处理水成为冷却水。
上述放电部160包括集水板161和放电极162。上述放电部160在外壳110的内部中形成于处理水喷射部130和排出部170之间。上述放电部160通过集水板161和放电极162之间产生的电晕放电(或是低温等离子体放电),使饱和水蒸气内混合的薄雾带电而进行捕集。在集水板161和放电极162之间的距离增大的情况下,为了充分的电晕放电,上述放电部160的放电电压也将增大。
上述放电部160可按照与流入到冷却塔的处理水的量、饱和水蒸气的产生量、饱和水蒸气中包含的薄雾的量对应所需的高度和宽度形成。上述放电部160根据高度及整体宽度而放电空间和薄雾的捕集面积将增大,从而捕集效率提高。只是,根据冷却塔的设置空间的限制、外壳110内部中的放电部160设置空间的限制,上述放电部160可按照适当的高度和宽度形成。
另外,虽未具体图示,上述放电部160在下部可设置有另外的喷射装置(未图示),用于将水或水蒸气喷射到放电部160的下部。上述喷射装置可将水或水蒸气喷射到饱和水蒸气,以使饱和水蒸气中包含的薄雾的大小变大。上述薄雾通过与水或水蒸气结合而大小变大,在流入到放电部160之前掉落到下部,饱和水蒸气的薄雾量将减少。由此,可提高上述放电部160的薄雾的捕集效率。另外,由于通过上述喷射装置喷射的水或水蒸气在低于处理水的温度的温度状态下进行喷射,通过与处理水接触将不会产生追加的饱和水蒸气。
上述集水板161由具有宽度和高度的多个板状形成,沿着竖直方向位于外壳110的内部,并且多个在水平方向上相互隔开地形成。即,上述集水板161形成为上部和下部敞开且内部中空的集水通道161a在平面上平行地排列。
上述集水板161以与饱和水蒸气的流动方向平行地设置。上述集水板161在另外的支撑构件(图中未示出)的作用下,多个按照均匀的间隔隔开并相互平行地设置。并且,在上述集水板161中,集水板161之间的空间与处理水喷射部130的上部在空间上直接进行连接,并将流入通过处理水喷射部130的饱和水蒸气。由此,上述饱和水蒸气通过处理水喷射部130,并将通过集水板161和集水板161之间的空间。上述集水板161使水蒸气中包含的薄雾带电而被捕集到表面。
上述集水板161按照对带电而移动的薄雾进行捕集所需的竖直高度L形成。当通过上述放电部160的水蒸气的流动速度大时,或是由于喷射的处理水的温度高而薄雾的移动速度大时,可通过增大集水板的竖直高度L来提高薄雾的捕集效率。上述竖直高度L为200~1000mm。如果上述竖直高度L太大,虽然薄雾的捕集效率会提高,但是电流变高,从而会导致功耗增加。并且,如果上述竖直高度L太小,带电的薄雾将可能不会被捕集到集水板161而流动到放电部160上部。
上述集水板161由导电性材质构成,与另外的控制部(图中未示出)的阴极进行电连接而形成为阴极。上述集水板161优选地由哈斯特洛伊耐蚀镍基合金(hastelloy)、不锈钢或是纤维增强塑料(Fiber Reinforced Plastics:FRP)和碳混合的碳纤维增强塑料(CFRP)构成,这会增强对腐蚀的耐久性。另外,上述集水板161可与减少烟羽的冷却塔100的接地进行连接。
上述放电极162包括支撑棒163和放电板164。上述放电极162在集水板161之间的空间沿着水平方向延伸,并且多个沿着竖直方向按照指定间隔隔开地形成。上述放电极162在另外的支撑构件(图中未示出)的作用下,多个按照均匀的间隔隔开并相互平行地设置。
上述放电极162整体上由导电性材质构成,与控制部的阳极进行电连接而形成为阳极。由此,上述放电极162将与集水板161一同引起电晕放电。
上述支撑棒163以圆柱、四边形柱或多角形柱等棒或杆形状形成。上述支撑棒163在集水板161之间的空间沿着水平方向延伸,并且多个沿着竖直方向按照指定间隔隔开地形成。上述支撑棒163在另外的支撑构件(图中未示出)的作用下,多个按照均匀的间隔隔开并相互平行地设置。上述支撑棒163整体上由导电性材质构成,与控制部的阳极进行电连接而形成为阳极。
上述放电板164以板状或块形状形成,包括形成于其中央的结合孔164a和形成于外侧面的突起164b。上述放电板164通过支撑棒163插入于结合孔164a,沿着竖直方向结合于支撑棒163。上述放电板164多个沿着水平方向按照一定的竖直距离D相互隔开地结合于支撑棒163。上述放电板164的竖直距离D将会影响放电时集水板161和放电板164之间产生的电力线的密集程度。由此,当薄雾流入到集水板161和放电板164之间时,上述放电部160根据竖直距离D调节电火花产生程度,从而有效地捕集薄雾。上述放电板164按照5~100mm的竖直距离D隔开地形成,优选地按照10~20mm隔开地形成。如果上述竖直距离D太小,由于电力线会过度地密集,当施加相同电压时,电火花产生频率将会过高。并且,如果上述竖直距离D太大,薄雾的离子化率和电子产生程度将降低,导致薄雾的带电率会变低,从而降低薄雾的捕集效率。
上述放电板164由导电性材质形成,优选地可由耐腐蚀性优异的哈斯特洛伊耐蚀镍基合金(hastelloy)、不锈钢形成。
上述突起164b向放电板164的外侧面突出地形成,可形成为三角形状或销的形状,以使其端部具有尖锐形状。上述突起164b按照规则的形状和间隔形成于放电板164的外侧面。由此,上述放电部160在集水板161和突起164b之间均匀地进行电晕放电,从而能够捕集更多的薄雾。上述突起164b的端部与集水板161按照水平距离d隔开。上述水平距离d将决定集水板161和放电极162之间施加的放电电压。上述水平距离d优选为50~200mm。如果上述水平距离d太小,需要小的放电电压,这会使放电不充分而降低捕集效率。并且,如果上述水平距离太大,放电电压将会过高,这会使带电的薄雾的移动距离变长而可能会降低捕集效率。
并且,上述水平距离d与施加的放电电压成比例。例如,与上述水平距离对应的放电电压可为20~50kV。如果上述水平距离d增大,集水板161和放电极162之间施加的放电电压也将增大。并且,上述水平距离d将根据水蒸气中包含的薄雾的量而增大。如果上述放电电压太低,将减小放电效率。并且,如果上述放电电压太高,将无法进行电晕放电,存在产生电火花放电而产生火花的问题。
上述突起164b形成尖锐的端部而构成销的形状,因此能够减小放电电压。即,上述集水板161和放电板164通过相对销(pin)的不对等电场方式进行放电,因此,以低的放电电压进行更加有效的电晕放电,有效地使薄雾带电而进行捕集。
另外,上述放电板164可熔接于支撑棒161进行固定,或是通过在放电板164之间结合另外的固定导向装置(未图示)进行固定。上述固定导向装置以环形状形成,通过插入结合于支撑棒161来使与放电板164之间被隔开。并且,上述放电板164可与支撑棒163形成为一体。即,上述放电板164可由支撑棒163的表面突出而形成。
上述排出部170包括电机171和冷却风扇172。上述排出部170在外壳110的上部结合于上部空气排出口114,以将通过放电部160的排出空气排出到外壳110的外部。上述排出部170可由一般的冷却塔中使用的排出部170形成。
上述电机171用作冷却塔中使用的电机,通过另外的支撑构件171a结合于上部空气排出口114。
上述冷却风扇172通过旋转轴连接于电机171,通过电机171进行旋转。上述冷却风扇172将排出空气排出到外壳110外部。
接着,对本发明的一实施例的减少烟羽的冷却塔的作用进行说明。
在上述外壳110的上部结合于上部空气排出口114的排出部170的电机171及冷却风扇172被驱动,外壳110外部的外部空气通过下部空气流入口111流入到外壳110下部的内部。上述外部空气在上升时,将通过填充材部120并上升。另外,上述处理水供给管140从连接于处理水流入口116的工程设备的处理水流入配管116a被供给到相对温度高的处理水,并供给到处理水喷射部130。此时,上述处理水供给管140将通过集水槽119和填充材部120,并对处理水进行一次冷却。上述处理水通过处理水喷射部130的处理水喷射管131和喷射喷嘴132流动,并喷射到填充材部120的上部。上述处理水向下部掉落,并与从下部上升的外部空气进行接触。上述处理水在填充材部120的上部和内部及下部持续地与外部空气进行接触。由此,上述外部空气通过与处理水进行接触而温度将上升,使露点上升且湿度上升而成为饱和水蒸气。并且,上述冷却水喷射管151将从冷却水管153供给的相对温度低的冷却水喷射到饱和水蒸气,降低饱和水蒸气的温度,使饱和水蒸气内的薄雾冷凝而大小变大。此时,上述冷却水管153中供给的冷却水可使用由循环泵155从集水槽119通过处理水管154流入的处理水。由此,上述放电部160使由冷却水而粒子大小变大的薄雾带电而进行捕集,从而更加有效的捕集薄雾并去除。另外,通过上述上部空气流入口112流入的外部空气通过与饱和水蒸气进行混合,降低饱和水蒸气的温度和相对湿度。上述饱和水蒸气上升并流入到放电部160的集水板161之间。此时,上述放电部160通过集水板161和放电极162之间施加的放电电压产生电晕放电。上述饱和水蒸气中包含的薄雾由所施加的放电电压而带有极性并带电,由相互不同极之间的引力而大小增大。上述薄雾随着大小变大,被捕集到集水板161或放电极162并向下部流动,汇集到位于外壳110的下部的集水槽119。上述饱和水蒸气以湿度相对变低的状态上升到放电部160上部并成为排出空气。上述排出空气通过排出部170排出到外壳110外部。上述排出空气以湿度低的状态排出到外壳110外部并与外部空气进行接触,因此减少烟羽的产生。
接着,对本发明的另一实施例的减少烟羽的冷却塔进行说明。
图5为本发明的另一实施例的减少烟羽的冷却塔的与图1对应的垂直剖面图。图6为沿图5的C-C的底面剖面图。
参照图1至图6,本发明的另一实施例的减少烟羽的冷却塔200包括外壳210、填充材部120、处理水喷射部130、热交换部250、放电部160及排出部170。并且,上述减少烟羽的冷却塔200还可包括处理水供给管140。
在本发明的另一实施例的减少烟羽的冷却塔200中,代替图1的冷却水喷射部150而形成有热交换部250,由此除了外壳210的一部分不同地形成以外,将与图1至图4的减少烟羽的冷却塔相同地形成。因此,以下以本发明的另一实施例的减少烟羽的冷却塔200的热交换部250及外壳210的结合关系为中心进行说明。并且,在上述减少烟羽的冷却塔200中,与图1的减少烟羽的冷却塔100相同的结构将使用相同的附图标记,并省去具体的说明。
上述热交换部250包括冷却管251、冷却水供给管254及冷却水排出管255。上述热交换部250连接于另外的冷却水供给装置(未图示),从冷却水供给装置供给的冷却水将依次地流动于冷却水供给管254、冷却管251及冷却水排出管255的内部。上述热交换部250位于处理水喷射部130的上部,对从处理水喷射部130的下部向上部上升的饱和水蒸气进行冷却,降低饱和水蒸气的温度。由此,上述饱和水蒸气的温度变低,其内部包含的细微的薄雾将相互进行冷凝而大小增大,从而在放电部160被有效地捕集。
上述冷却管251包括横向冷却管252及纵向冷却管253,平面形状整体上与外壳210的内部水平面形状对应地配置横向冷却管252及纵向冷却管253。由此,上述冷却管251的整体平面形状构成四边形形状。另外,在上述外壳210的内部水平面形状为圆形的情况下,平面形状可由圆形构成。此时,上述横向冷却管252和纵向冷却管253可不用如图6所示的加以区分。其中,横向和纵向以图6为基准进行定义。并且,一侧表示图6的右侧,另一侧表示图6的左侧。并且,前侧表示冷却水供给管254所在的方向,后侧表示冷却水排出管255所在的方向。
上述横向冷却管252由从一侧向另一侧,即,沿着横方向延伸,并沿着纵方向相互隔开地配置的多个管形成。上述横向冷却管252使冷却水在内部从一侧向另一侧流动。
上述纵向冷却管253沿着垂直于横向冷却管252的方向延伸,并由分别连接于横向冷却管252的两端的两个管形成。上述纵向冷却管253将冷却水供给到各横向冷却管252的一侧,并使从各横向冷却管252的另一侧排出的冷却水流入。
上述冷却水供给管254与位于一侧的纵向冷却管253连接,并向纵向冷却管253供给冷却水。上述冷却水供给管254如图6所示偏置于前侧并与纵向冷却管253连接,但是,也可以偏置于后侧或位于中央区域并与纵向冷却管253连接。
上述冷却水排出管255与位于另一侧的纵向冷却管253连接,将从纵向冷却管253排出的冷却水排出到冷却水供给装置。上述冷却水排出管255如图6所示偏置于后侧并与纵向冷却管253连接,但是,也可以偏置于前侧或位于中央区域并与纵向冷却管253连接。
另外,上述外壳210还可包括冷却水供给管贯通口216a及冷却水排出管贯通口216a,冷却水供给管254贯通于上述冷却水供给管贯通口216a进行结合,冷却水排出管255贯通于上述冷却水排出管贯通口216a进行结合。上述冷却水供给管贯通口216a及冷却水排出管贯通口216b优选地形成为在与热交换部250相同的高度下从外壳210的外部向内部贯通。
接着,对本发明的又一实施例的减少烟羽的冷却塔进行说明。
图7为本发明的另一实施例的减少烟羽的冷却塔中设置的放电部的与图4对应的底面剖面图。
参照图1至图4及图7,本发明的又一实施例的减少烟羽的冷却塔包括外壳110、填充材部120、处理水喷射部130、放电部360及排出部170。并且,上述减少烟羽的冷却塔还可包括处理水供给管140。
在本发明的又一实施例的减少烟羽的冷却塔中,除了放电部360以外的部分与图1至图4的减少烟羽的冷却塔100相同或类似地形成。因此,以下仅图示出放电部360进行说明,而不图示出本发明的又一实施例的减少烟羽的冷却塔对应的整体结构。并且,在上述放电部360中,对于与图1至图4的减少烟羽的冷却塔100的放电部160相同的结构,将使用相同的附图标记并省去具体的说明,以下以具有差异的结构为中心进行说明。
上述放电部360包括集水板161和放电极362。
上述放电极362包括支撑棒363和放电板364。上述放电极362在集水板161之间的空间沿着竖直方向延伸,并且多个沿着水平方向按照指定间隔隔开地形成。上述放电极362在另外的支撑构件(图中未示出)的作用下,多个按照均匀的间隔隔开并相互平行地设置。上述放电极362的放电板364与集水板161的表面隔开指定距离而形成。
上述支撑棒363在集水板161之间的空间沿着竖直方向延伸,并且多个沿着水平方向按照指定间隔隔开地形成。
上述放电板364形成为板状或块形状,包括形成于其中央的结合孔364a和形成于外侧面的突起364b。上述放电板364通过支撑棒363插入于结合孔365而沿着水平方向结合于支撑棒363。另外,上述放电板364可以水平方向为基准倾斜地形成,以使形成突起364b的外侧面朝向下部方向或上部方向。在上述放电板364倾斜地形成的情况下,被捕集的薄雾可将更加容易地流动于放电板364的倾斜的表面,粒子大小变大。由此,上述被捕集的薄雾将沿着突起364b方向流动并掉落到下部。并且,上述被捕集的薄雾将沿着支撑棒363方向流动,在支撑棒363中形成有可使薄雾通过的孔(未图示)的情况下,将贯通该孔并掉落到下部。
上述放电板364多个沿着竖直方向按照指定间隔隔开地结合于支撑棒363。即,除了上述放电板364沿着水平方向结合于支撑棒363,并且沿着竖直方向隔开地设置以外,将与图1及图2的放电部160的放电板164相同地形成。
接着,对本发明的又一实施例的减少烟羽的冷却塔进行说明。
图8为本发明的又一实施例的减少烟羽的冷却塔中设置的放电部的与图4对应的底面剖面图。
参照图1至图4、图7及图8,本发明的又一实施例的减少烟羽的冷却塔包括外壳110、填充材部120、处理水喷射部130、放电部460及排出部170。并且,上述减少烟羽的冷却塔还可包括处理水供给管140。
在本发明的又一实施例的减少烟羽的冷却塔中,除了放电部460以外的部分与图1至图4的减少烟羽的冷却塔100相同或类似地形成。因此,以下以本发明的又一实施例的减少烟羽的冷却塔的放电部460为中心进行说明。并且,在上述放电部460中,对于与图7的减少烟羽的冷却塔的放电部360相同的结构,将使用相同的附图标记并省去具体的说明,以下以具有差异的结构为中心进行说明。
上述放电部460包括集水板461和放电极362。
上述集水板461形成为上部和下部敞开且内部中空的集水通道461a构成格子形状。上述集水板461的集水通道461a的水平截面形状构成四边形。即,上述集水板461可形成为内部中空的四边形筒沿着水平方向排列并构成格子形状。并且,上述集水板161可形成为水平截面形状构成圆形。即,上述集水板461可形成为集水通道461a构成圆筒形状。
上述集水板461以其中心轴垂直地位于外壳110内部,并且多个相接而构成格子形状。上述集水板461的整体水平面积与外壳110内部的水平面积相同地形成。并且,上述集水板461的内部空间与填充材部120的上部空间直接连接,并且与饱和水蒸气的流动方向平行地设置,以使饱和水蒸气流入到集水板461的内部。
上述放电极362包括支撑棒363和放电板364。
上述支撑棒363在集水板461的集水通道461a内部沿着竖直方向延伸地形成。
上述放电板364包括结合孔364a和突起364b。上述放电极362在集水板461的内部空间沿着竖直方向延伸地设置。上述放电极362的放电板364与集水板461的表面隔开指定距离而形成。
在上述放电部460中,由于集水板461和放电极362的突起364b整体上构成均匀的间隔,在集水板461和突起364b之间将均匀地进行电晕放电。上述放电部460能够捕集到更多的薄雾。
接着,对本发明的又一实施例的减少烟羽的冷却塔进行说明。
图9为本发明的又一实施例的减少烟羽的冷却塔中设置的放电部的底面图。
参照图1至图4、图7及图9,本发明的又一实施例的减少烟羽的冷却塔包括外壳110、填充材部120、处理水喷射部130、放电部560及排出部170。并且,上述减少烟羽的冷却塔还可包括处理水供给管140。
在本发明的又一实施例的减少烟羽的冷却塔中,除了放电部560以外的部分与图1至图4的减少烟羽的冷却塔相同或类似地形成。因此,以下以本发明的又一实施例的减少烟羽的冷却塔的放电部560为中心进行说明。并且,在上述放电部560中,对于与图7的减少烟羽的冷却塔的放电部360相同的结构,将使用相同的附图标记并省去具体的说明,以下以具有差异的结构为中心进行说明。
上述放电部560包括集水板561和放电极362。上述放电部560除了集水板561的形状及与之对应的放电极362的排列不同地形成以外,与图7的放电部360相同地形成。更具体说,上述集水板561形成为设置有上部和下部敞开且内部中空的集水通道561a。上述集水板561形成为集水通道561a的水平截面形状构成六角形状。即,上述集水板561形成为集水通道561a构成六角筒形状。上述集水通道561a以锯齿状排列。由此,上述放电部560形成为水平截面形状整体上具有蜂窝形状。并且,上述集水板561可形成为水平截面形状构成三角形状,并且六个三角形状相互对接一个顶点而构成六角形状。即,上述集水板561可形成为集水通道561a构成三角筒形状。另外,在上述放电部的整体形状由四边形形状或圆筒形状形成的情况下,集水板561之间的空白区域a可由另外的构件遮蔽,以防止水蒸气流入。
并且,由于上述放电极362位于集水板561的集水通道561a的内部,将以锯齿状排列设置。
接着,对本发明的又一实施例的减少烟羽的冷却塔进行说明。
图10为本发明的又一实施例的减少烟羽的冷却塔中设置的放电部的底面图。
参照图1至图4、图9及图10,本发明的又一实施例的减少烟羽的冷却塔包括外壳110、填充材部120、处理水喷射部130、放电部660及排出部170。并且,上述减少烟羽的冷却塔还可包括处理水供给管140。
在本发明的又一实施例的减少烟羽的冷却塔中,除了放电部660以外的部分与图9的减少烟羽的冷却塔相同或类似地形成。因此,以下以本发明的又一实施例的减少烟羽的冷却塔的放电部660为中心进行说明。并且,在上述放电部660中,对于与图9的减少烟羽的冷却塔的放电部560相同的结构,将使用相同的附图标记并省去具体的说明,以下以具有差异的结构为中心进行说明。
上述放电部660包括集水板661和放电极362。上述放电部660除了集水板661的形状不同地形成以外,与图9的放电部560相同地形成。更具体说,上述集水板661形成为设置有上部和下部敞开且内部中空的集水通道661a。上述集水板661形成为集水通道661a的水平截面形状构成圆形状。另外,在上述放电部的整体形状由四边形形状或圆筒形状形成的情况下,集水板661之间的空白区域a、b可由另外的构件(未图示)遮蔽,以防止水蒸气流入。
接着,对本发明的又一实施例的减少烟羽的冷却塔进行说明。
图11为本发明的又一实施例的减少烟羽的冷却塔的部分垂直剖面图。图12为沿图11的D-D的水平剖面图。图13为沿图11的E-E的水平剖面图。
参照图1至图4、图8及图11至图13,本发明的又一实施例的减少烟羽的冷却塔700包括外壳110、填充材部120、处理水喷射部130、放电部760及排出部170。并且,上述减少烟羽的冷却塔700还可包括处理水管140。
在本发明的又一实施例的减少烟羽的冷却塔中,除了放电部760以外的部分与图1至图4的减少烟羽的冷却塔相同或类似地形成。因此,以下以本发明的又一实施例的减少烟羽的冷却塔的放电部760为中心进行说明。并且,在上述放电部760中,对于与图8的减少烟羽的冷却塔的放电部460相同的结构,将使用相同的附图标记并省去具体的说明,以下以具有差异的结构为中心进行说明。
上述放电部760包括集水板461、放电极362、支撑框架765及绝缘体模块768。上述放电部760在外壳110的内部中形成于处理水喷射部130和排出部170之间。
上述支撑框架765包括横向框架766及纵向框架767。上述支撑框架765位于集水板461的上部,与放电极362的上部结合并支撑放电极362,以使放电极362与集水板461隔开。其中,横方向指的是图12中的x方向,纵方向指的是y方向。上述支撑框架765与集水板461及外壳110电绝缘,可与控制部(未图示)的阳极电连接。另外,上述横向框架766和纵向框架767的结合关系可互换而形成。
上述横向框架766由杆形状形成,上述横向框架766的长度长于以横方向为基准位于一侧的支撑棒363和位于另一侧的支撑棒363之间的长度。上述横向框架766多个沿着纵方向按照与支撑棒363的隔开距离相同的间隔隔开地形成。上述横向框架766与支撑棒363的上端进行结合而支撑支撑棒363。并且,上述横向框架766与绝缘体模块768的固定棒768a上部进行结合而支撑绝缘体模块768。
上述纵向框架767由杆形状形成,上述纵向框架767的长度长于以纵方向为基准位于前侧的横向框架766和位于后侧的横向框架766之间的长度。上述纵向框架767至少由两个构成,在横向框架766的两侧分别结合于横向框架766的两侧而支撑横向框架766。
上述绝缘体模块768包括固定棒768a、上部块768b、绝缘体768c、下部块768d及固定板768e。上述绝缘体模块768在集水板461的内侧位于放电极362要形成的位置,并使集水板461和放电极362电绝缘。上述绝缘体模块768形成于与外壳110的边角方向靠近的放电极362的位置而稳定地支撑支撑框架765。由此,上述绝缘体模块768将减小放电部760的体积和水平面积。并且,在上述绝缘体模块768中,由于绝缘体768c的一部分位于集水板461的集水通道461a的内部,将减小放电部760的高度。上述绝缘体模块768通过调节位于集水通道461a的内部的部分,能够在外壳110的内部适当地调节放电部760的高度。
另外,虽未具体地图示,在上述绝缘体模块中,在由于绝缘体768c和集水板461的间隔窄而集水板461和绝缘体768c之间存在发生电短路的可能性的情况下,可使集水板461向外侧变形以增大绝缘体768c所在的集水通道461a的水平截面积,或是使邻接的四个集水通道461a相合而形成相对宽的空间后设置绝缘体768c。
并且,在上述绝缘体模块768中,用于固定绝缘体768c的固定棒768a和上部块768b或下部块768d可根据需要而被省略或形成为一体。
上述固定棒768a形成为棒形状,其上端结合于支撑框架765的横向框架766。上述固定棒768a考虑到绝缘体模块768的整体高度而以适当的长度形成。
上述上部块768b形成为块形状,其上部结合于固定棒768a。上述上部块768b根据绝缘体768c的面积而具有绝缘体768c的固定所需的适当的面积。并且,由于上述上部块768b的下部结合于绝缘体768c的上部,以与绝缘体768c的上部形状对应的形状形成。在固定棒768a直接结合于绝缘体768c的情况下,上述上部块768b可被省略。
上述绝缘体768c由用于电绝缘的一般的绝缘体形成。上述绝缘体768c形成为水平截面积构成圆形,其直径小于集水通道161a的宽度及长度。并且,上述绝缘体768c考虑到集水通道161a的高度和放电部760的被允许的高度而以适当的高度形成。上述绝缘体768c的上部结合于上部块768b或固定棒768a而进行固定。
上述下部块768d形成为块形状,其上部结合于绝缘体768c的下部而支撑绝缘体768c。上述下部块768d根据绝缘体768c的面积而具有绝缘体768c的固定所需的适当的面积。并且,由于上述下部块768d结合于绝缘体768c的下部,以与绝缘体768c的下部形状对应的形状形成。
上述固定板768e形成为板状,其宽度或长度与集水通道461a的宽度对应地形成。上述固定板768e在集水板461的集水通道461a的内侧面上的指定高度通过熔接或螺栓进行结合而固定。并且,上述固定板768e结合于下部块768d的下面并支撑下部块768d和绝缘体768c。
在上述绝缘体模块768中,在以集水板461的平面为基准的四个边角附近区域,绝缘体768c的一部分插入于集水板461的集水通道461a,固定板768e支撑绝缘体768c的同时,固定于集水板461的内侧面而得到支撑。上述绝缘体模块768的上部与支撑框架765结合而支撑支撑框架765。由此,上述放电极362通过绝缘体模块768与集水板461电绝缘并得到支撑。由于绝缘体模块768位于集水板461的内侧,上述放电部760的体积和水平面积将减小,并且能够使减少烟羽的冷却塔的整体体积和水平面积减小。
接着,对本发明的又一实施例的减少烟羽的冷却塔进行说明。
图14为本发明的又一实施例的减少烟羽的冷却塔中设置的放电部的与图13对应的水平剖面图。
参照图1至图4及图11至图14,本发明的又一实施例的减少烟羽的冷却塔包括外壳110、填充材部120、处理水喷射部130、放电部860及排出部170。并且,上述减少烟羽的冷却塔还可包括冷却水管140。
在本发明的又一实施例的减少烟羽的冷却塔中,除了放电部860以外的部分与图1及图11的减少烟羽的冷却塔相同或类似地形成。因此,以下以本发明的又一实施例的减少烟羽的冷却塔的放电部860为中心进行说明。并且,在上述放电部860中,对于与图7的减少烟羽的冷却塔的放电部360相同的结构,将使用相同的附图标记并省去具体的说明,以下以具有差异的结构为中心进行说明。
上述放电部860包括集水板361、放电极362、支撑框架765及绝缘体模块768。
上述集水板361由具有宽度和高度的多个板状在外壳110的内部沿着竖直方向设置,并且沿着水平方向相互隔开地形成。上述集水板361以与饱和水蒸气的流动方向平行地设置。上述集水板361在另外的支撑构件(图中未示出)的作用下,多个按照均匀的间隔隔开并相互平行地设置。由此,上述集水板361在前侧和后侧方向上集水通道361a相互连接,而在一侧和另一侧方向上相互分离。
上述绝缘体模块768在集水板361的四个边角区域中设置于要设置放电极的位置。上述绝缘体模块768与放电极362构成相同的间隔而进行设置。
接着,对本发明的又一实施例的减少烟羽的冷却塔进行说明。
图15为本发明的又一实施例的减少烟羽的冷却塔中设置的放电部的与图13对应的水平剖面图。
参照图1至图4、图11至图13及图15,本发明的又一实施例的减少烟羽的冷却塔包括外壳110、填充材部120、处理水喷射部130、放电部960及排出部170。并且,上述减少烟羽的冷却塔还可包括冷却水管140。
在本发明的又一实施例的减少烟羽的冷却塔中,除了放电部960以外的部分与图1及图11的减少烟羽的冷却塔相同或类似地形成。因此,以下以本发明的又一实施例的减少烟羽的冷却塔的放电部960为中心进行说明。并且,在上述放电部960中,对于与图9的减少烟羽的冷却塔的放电部560相同的结构,将使用相同的附图标记并省去具体的说明,以下以具有差异的结构为中心进行说明。
上述放电部960包括集水板561、放电极362、支撑框架765及绝缘体模块768。
上述集水板561形成为设置有上部和下部敞开且内部中空的集水通道561a。上述集水板561形成为集水通道561a的水平截面形状构成六角形状。另外,在上述放电部的整体形状由四边形形状或圆筒形状形成的情况下,集水板561之间的空白区域a可由另外的构件(未图示)遮蔽,以防止水蒸气流入。并且,上述减少烟羽的冷却塔的外壳110的水平平面形状也可为圆形、六角形状或八角形状,在此情况下,能够更加有效地利用外壳110的内部空间而排列集水板561。
接着,对本发明的又一实施例的减少烟羽的冷却塔进行说明。
图16为本发明的又一实施例的减少烟羽的冷却塔中设置的放电部的与图13对应的水平剖面图。
参照图1至图4、图11至图13及图16,本发明的又一实施例的减少烟羽的冷却塔包括外壳110、填充材部120、处理水喷射部130、放电部1060及排出部170。并且,上述减少烟羽的冷却塔还可包括冷却水管140。
在本发明的又一实施例的减少烟羽的冷却塔中,除了放电部1060以外的部分与图1及图11的减少烟羽的冷却塔相同或类似地形成。因此,以下以本发明的又一实施例的减少烟羽的冷却塔的放电部1060为中心进行说明。并且,在上述放电部1060中,对于与图10的减少烟羽的冷却塔的放电部660相同的结构,将使用相同的附图标记并省去具体的说明,以下以具有差异的结构为中心进行说明。
上述放电部1060包括集水板661、放电极362、支撑框架765及绝缘体模块768。
上述集水板661形成为设置有上部和下部敞开且内部中空的集水通道661a。上述集水板661形成为集水通道661a的水平截面形状构成圆形状。另外,在上述放电部1060的整体形状由四边形形状或圆筒形状形成的情况下,集水板661之间的空白区域a、b可由另外的构件(未图示)遮蔽,以防止水蒸气流入。并且,上述减少烟羽的冷却塔的外壳110的水平平面形状也可为圆形、六角形状或八角形状,在此情况下,能够更加有效地利用外壳110的内部空间而排列集水板661。
接着,对本发明的又一实施例的减少烟羽的冷却塔进行说明。
图17为本发明的又一实施例的减少烟羽的冷却塔中设置的放电部的与图11的放电部对应的垂直剖面图。
参照图1至图4、图11至图13及图17,本发明的又一实施例的减少烟羽的冷却塔包括外壳110、填充材部120、处理水喷射部130、放电部1160及排出部170。并且,上述减少烟羽的冷却塔还可包括冷却水管140。
在本发明的又一实施例的减少烟羽的冷却塔中,除了放电部1160以外的部分与图1及图11的减少烟羽的冷却塔相同或类似地形成。因此,以下以本发明的又一实施例的减少烟羽的冷却塔的放电部1160为中心进行说明。并且,在上述放电部1160中,对于与图11至图13的减少烟羽的冷却塔的放电部760相同的结构,将使用相同的附图标记并省去具体的说明,以下以具有差异的结构为中心进行说明。
上述放电部1160包括集水板461、放电极362、支撑框架765及绝缘体模块1168。上述放电部1160除了绝缘体模块1168的结构不同地形成以外,与图11至图13的放电部760相同地形成。
上述绝缘体模块1168包括固定棒768a、上部块768b、绝缘体768c、下部块768d及固定板1168e。上述绝缘体模块1168在集水板461的上部位于放电极362要形成的位置,并使集水板461和放电极362电绝缘。更具体说,上述固定板1178e在集水板461的上面安置于集水通道461a的上部,在其上部设置有固定棒768a、上部块768b、绝缘体768c及下部块768d。由此,上述绝缘体模块1168在集水板461的上部其整体被露出并支撑支撑框架765。由于上述绝缘体模块1168安置于集水板461的上面而支撑支撑框架765,具有容易进行设置的优点。
另外,图17的实施例的绝缘体模块1168同样可适用于图14、图15及图16的实施例。即,上述绝缘体模块1168在集水板461由圆筒形状或六角筒形状形成的情况下也可适用。
接着,对本发明的又一实施例的减少烟羽的冷却塔进行说明。
图18为本发明的又一实施例的减少烟羽的冷却塔中设置的放电部的水平剖面图。
参照图1至图4及图18,本发明的又一实施例的减少烟羽的冷却塔包括外壳110、填充材部120、处理水喷射部130、放电部1260及排出部170。并且,上述减少烟羽的冷却塔还可包括处理水供给管140。
在本发明的又一实施例的减少烟羽的冷却塔中,除了放电部1260以外的部分与图1至图4的减少烟羽的冷却塔相同或类似地形成。因此,以下以本发明的又一实施例的减少烟羽的冷却塔的放电部1260为中心进行说明。并且,在上述放电部1260中,对于与图3及图4的减少烟羽的冷却塔100的放电部160相同的结构,将使用相同的附图标记并省去具体的说明,以下以具有差异的结构为中心进行说明。
上述放电部1260包括集水板161和放电极1262。
上述放电极1262形成为板状,并以与集水板161对应的形状形成。上述放电极1262在另外的支撑构件(图中未示出)的作用下,多个按照均匀的间隔隔开并相互平行地设置。上述放电极1262在相邻面对的两个集水板161之间的空间中与集水板161面对地进行设置。此时,上述放电极1262与其两面面对的集水板161的表面以相同距离隔开地进行设置。
上述放电部1260形成为板状,使通过相互面对的集水板161和放电极1262进行放电,因此能够在更宽的面积进行放电。由此,上述放电部1260可提高薄雾的捕集效率。
Claims (22)
1.一种减少烟羽的冷却塔,其特征在于,包括:
外壳,其内部中空,包括形成于其下部并使外部空气流入的下部空气流入口,以及形成于其上部并排出排出空气的上部空气排出口;
填充材部,在所述外壳的内部形成于高于所述下部空气流入口的位置,使所述外部空气通过并流动到上部;
处理水喷射部,在所述外壳的内部位于所述填充材部的上部,将处理水喷射到所述填充材部的上部;
放电部,在所述外壳的内部位于所述处理水喷射部的上部,通过电晕放电使由所述处理水和外部空气的接触而形成的水蒸气中包含的薄雾带电而进行捕集;以及
排出部,位于所述上部空气排出口,排出通过所述放电部的所述排出空气。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减少烟羽的冷却塔,其特征在于,
所述外壳包括集水槽及处理水流入口,所述集水槽由所述外壳的下部密闭而形成,汇集从所述处理水喷射部喷射的处理水,所述处理水流入口在所述外壳的下部形成于低于所述集水槽中汇集的所述处理水的水位的位置;
在所述外壳的内部还包括处理水管,所述处理水管的一侧连接于所述处理水流入口,另一侧连接于所述处理水喷射部而供给处理水。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减少烟羽的冷却塔,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冷却水喷射部,从所述处理水喷射部的上部将比从所述处理水喷射部喷射的处理水相对温度低的冷却水喷射到所述处理水喷射部上部。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减少烟羽的冷却塔,其特征在于,
所述外壳还包括位于所述处理水喷射部的上部的冷却水管流入口,
所述冷却水喷射部包括:
冷却水喷射管,内部由中空的管形成,位于处理水喷射部的上部,通过形成于其下部的喷射孔喷射冷却水;以及
冷却水管,从所述外壳的外部通过所述冷却水流入管延伸到所述外壳的内部而连接于所述冷却水喷射管,将冷却水供给到所述冷却水喷射管。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减少烟羽的冷却塔,其特征在于,
所述外壳还包括形成于其下部的处理水管流入口,
所述冷却水喷射部还包括:
处理水管,从所述外壳的外部通过所述处理水管流入口延伸到所述外壳的内部;
循环泵,在其入口与所述处理水管连接,在其出口与所述冷却水管连接,使汇集于所述外壳的下部的处理水通过处理水管流入并供给到所述冷却水管;以及
冷却单元,包覆所述处理水管或冷却水管的外部,利用从外部供给的工程冷却水对处理水进行冷却。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减少烟羽的冷却塔,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热交换部,位于所述处理水喷射部的上部,对上升到所述处理水喷射部的上部的水蒸气进行冷却。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减少烟羽的冷却塔,其特征在于,所述热交换部包括:
冷却管,由内部中空的管形成,并在内部流动有冷却水;
冷却水供给管,连接于所述冷却管的一侧,将冷却水供给到所述冷却管;以及
冷却水排出管,连接于所述冷却水管的另一侧,从所述冷却管排出冷却水。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减少烟羽的冷却塔,其特征在于,
所述冷却管包括:
从一侧向另一侧延伸,并相互隔开的多个横向冷却管;以及
沿着垂直于所述横向冷却管的方向延伸,并分别连接于所述横向冷却管的两端的两个纵向冷却管,
其中所述冷却水供给管及所述冷却水排出管分别连接于所述纵向冷却管。
9.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减少烟羽的冷却塔,其特征在于,所述外壳还包括:
冷却水供给管贯通口,贯通有所述冷却水供给管;以及
冷却水排出管贯通口,贯通有所述冷却水排出管。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减少烟羽的冷却塔,其特征在于,
所述放电部包括:
多个集水板,形成为板状,沿着竖直方向位于所述外壳内部,并沿着水平方向相互隔开地形成;以及
放电极,设置有支撑棒及放电板,所述支撑棒在所述集水板之间多个沿着水平方向延伸,并沿着竖直方向相互隔开地设置,所述放电板设置有形成于中央的结合孔和形成于外侧的突起,并通过所述结合孔结合于所述支撑棒,
其中在所述集水板和所述放电极的放电板之间进行所述电晕放电。
11.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减少烟羽的冷却塔,其特征在于,所述放电部包括:
多个集水板,形成为多个集水通道在一平面上排列;以及
放电极,插入于所述集水通道,并与所述集水板引起电晕放电。
12.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减少烟羽的冷却塔,其特征在于,
所述集水板形成为板状,沿着竖直方向位于所述外壳内部,并沿着水平方向相互隔开地形成有多个,
所述放电极设置有支撑棒及放电板,所述支撑棒在所述集水板之间多个沿着竖直方向延伸,并沿着水平方向相互隔开地设置,所述放电板设置有形成于中央的结合孔和形成于外侧的突起,并通过所述结合孔结合于所述支撑棒,
其中在所述集水板和所述放电极的放电板之间进行所述电晕放电。
13.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减少烟羽的冷却塔,其特征在于,
所述集水板形成为上部和下部敞开且内部中空的集水通道以格子形状排列,
所述放电极设置有支撑棒及放电板,所述支撑棒在所述集水板的集水通道内部沿着竖直方向延伸地设置,所述放电板设置有形成于中央的结合孔和形成于外侧的突起,并通过所述结合孔结合于所述支撑棒,
其中在所述集水板和所述放电极的放电板之间进行所述电晕放电。
14.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减少烟羽的冷却塔,其特征在于,
所述集水通道形成为上部和下部敞开且内部中空的三角筒形状、四边形筒形状、圆筒形状或六角筒形状并以格子形状排列。
15.根据权利要求12或权利要求13所述的减少烟羽的冷却塔,其特征在于,所述放电部还包括:
支撑框架,位于所述集水板的上部,支撑所述放电极并使所述放电极与所述集水板隔开;以及
绝缘体模块,在所述集水板的内侧支撑所述支撑框架,并使所述集水板和所述放电极电绝缘。
16.根据权利要求15所述的减少烟羽的冷却塔,其特征在于,
所述支撑框架设置有结合于所述支撑棒的上端的多个横向框架和结合于所述横向框架的两侧的纵向框架,
所述绝缘体模块包括结合于所述横向框架的固定棒、结合于所述固定棒的绝缘体、结合于所述绝缘体的下部并位于所述集水板的集水通道的内侧面上固定于指定高度的固定板。
17.根据权利要求15所述的减少烟羽的冷却塔,其特征在于,
所述支撑框架设置有结合于所述支撑棒的上端的多个横向框架和结合于所述横向框架的两侧的纵向框架,
所述绝缘体模块包括结合于所述横向框架的固定棒、结合于所述固定棒的绝缘体、结合于所述绝缘体的下部并位于所述集水板的集水通道的上表面上的固定板。
18.根据权利要求16或权利要求17所述的减少烟羽的冷却塔,其特征在于,所述绝缘体模块还包括:
上部块,结合于所述固定棒的下部及所述绝缘体的上部;以及
下部块,结合于所述绝缘体的下部及固定板的上部。
1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减少烟羽的冷却塔,其特征在于,所述外壳还包括:
上部空气流入口,形成于所述处理水喷射部和所述放电部之间,使所述外部空气流入。
2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减少烟羽的冷却塔,其特征在于,所述外壳还包括:
第三空气流入口,形成于所述放电部和所述排出部之间,使所述外部空气流入。
21.根据权利要求10、权利要求12和权利要求13中任意一项所述的减少烟羽的冷却塔,其特征在于,
所述集水板以200~1000mm的竖直高度形成,
所述放电板以5~100mm的竖直距离沿着竖直方向相互隔开地形成,
所述集水板和所述放电板的突起以50~200mm的水平距离沿着水平方向相互隔开地形成。
2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减少烟羽的冷却塔,其特征在于,
所述放电部包括:
多个集水板,形成为板状,沿着竖直方向位于所述外壳内部,并沿着水平方向相互隔开地形成;以及
放电极,形成为与所述集水板对应的板状,以在所述集水板之间沿着竖直方向设置,
其中,在所述集水板和所述放电极之间进行电晕放电。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6)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KR1020130028511A KR101349114B1 (ko) | 2013-03-18 | 2013-03-18 | 백연 저감 냉각탑 |
KR10-2013-0028511 | 2013-03-18 | ||
KR20130071329 | 2013-06-21 | ||
KR10-2013-0071329 | 2013-06-21 | ||
KR10-2013-0126880 | 2013-10-24 | ||
KR20130126880 | 2013-10-24 |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04061799A true CN104061799A (zh) | 2014-09-24 |
CN104061799B CN104061799B (zh) | 2016-06-15 |
Family
ID=5015659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1410088425.2A Active CN104061799B (zh) | 2013-03-18 | 2014-03-11 | 减少烟羽的冷却塔 |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 Link |
---|---|
US (1) | US20140260987A1 (zh) |
EP (1) | EP2781868A3 (zh) |
CN (1) | CN104061799B (zh) |
Cited By (4)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9029010A (zh) * | 2018-09-20 | 2018-12-18 | 马鞍山市方正机械制造有限责任公司 | 一种高效节能除雾冷却塔及其除雾方法 |
CN111397394A (zh) * | 2020-03-20 | 2020-07-10 | 中国人民解放军火箭军工程设计研究院 | 一种具有除白烟功能的冷却塔系统 |
CN111947481A (zh) * | 2019-05-14 | 2020-11-17 | 斗山重工业建设有限公司 | 冷却塔用集尘装置及包含该集尘装置的冷却塔 |
CN114001565A (zh) * | 2021-09-10 | 2022-02-01 | 西安交通大学 | 静电收水型冷却塔 |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4)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WO2016169776A1 (de) * | 2015-04-21 | 2016-10-27 | Siemens Aktiengesellschaft | Verfahren zum abscheiden eines fluids aus einem fluidgemisch und fluidabscheider |
CN104949568B (zh) * | 2015-07-21 | 2017-06-30 | 上海理工大学 | 一种调节冷却塔测试时进风湿球温度的方法及装置 |
CN106091777A (zh) * | 2016-06-25 | 2016-11-09 | 赖柱彭 | 一种蒸气散热喷淋塔 |
CN106052437B (zh) * | 2016-06-25 | 2017-12-29 | 赖柱彭 | 一种活塞式单管冷媒散热废气喷淋塔 |
CN105952731A (zh) * | 2016-07-22 | 2016-09-21 | 宝钢钢构有限公司 | 一种液压系统的冷却水循环装置 |
EP3969688A4 (en) | 2019-05-17 | 2023-06-07 | SPX Cooling Technologies, Inc. | COOLING TOWER WITH UV TREATMENT OF THE DRIFT |
KR20220039708A (ko) * | 2019-08-01 | 2022-03-29 | 인피니트 쿨링 인코포레이티드 | 가스 스트림으로부터 유체를 수집하기 위한 시스템 및 방법 |
US11123751B2 (en) | 2019-08-01 | 2021-09-21 | Infinite Cooling Inc. | Panels for use in collecting fluid from a gas stream |
CN112556452A (zh) * | 2019-09-10 | 2021-03-26 | 康孚(天津)净化空调有限公司 | 一种荷电喷雾式内置冷热源的气液全热交换盘管 |
CN111174602B (zh) * | 2020-01-06 | 2021-08-17 | 广东富成联合金属制品有限公司 | 一种冷却塔 |
WO2021173178A1 (en) * | 2020-02-27 | 2021-09-02 | Infinite Cooling Inc. | Systems, devices, and methods for collecting species from a gas stream |
CN111426219A (zh) * | 2020-04-24 | 2020-07-17 | 张帝 | 一种零蒸发式冷却塔 |
CN113251822B (zh) * | 2021-05-12 | 2022-06-10 | 江西方舟流体科技有限公司 | 一种用冷却塔用除雾设备 |
CN115029500B (zh) * | 2022-07-28 | 2023-11-17 | 南京华电节能环保股份有限公司 | 一种具有水冷壁换热能板的转炉煤气余热回收装置 |
Citations (5)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WO1986003141A1 (en) * | 1984-11-21 | 1986-06-05 | Geoenergy International Corp. | Apparatus and method for treating the emission products of a wood burning stove |
CN2177926Y (zh) * | 1993-12-02 | 1994-09-21 | 汤浩 | 超低噪声组合型逆流玻璃钢冷却塔 |
JPH0849989A (ja) * | 1994-08-09 | 1996-02-20 | Shin Nippon Reiki Kk | 白煙防止装置を備えた冷却塔 |
EP1174172A2 (de) * | 2000-07-19 | 2002-01-23 | Emil A.J. D.I. Wieser-Linhart | Verfahren zur Reinigung eines Abgases und Anlage zur Durchführung des Verfahrens |
CN202133330U (zh) * | 2011-06-18 | 2012-02-01 | 山西华鑫玻璃钢制品有限公司 | 方形逆流式冷却塔 |
-
2014
- 2014-02-20 EP EP14155876.7A patent/EP2781868A3/en not_active Withdrawn
- 2014-03-11 CN CN201410088425.2A patent/CN104061799B/zh active Active
- 2014-03-14 US US14/211,095 patent/US20140260987A1/en not_active Abandoned
Patent Citations (5)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WO1986003141A1 (en) * | 1984-11-21 | 1986-06-05 | Geoenergy International Corp. | Apparatus and method for treating the emission products of a wood burning stove |
CN2177926Y (zh) * | 1993-12-02 | 1994-09-21 | 汤浩 | 超低噪声组合型逆流玻璃钢冷却塔 |
JPH0849989A (ja) * | 1994-08-09 | 1996-02-20 | Shin Nippon Reiki Kk | 白煙防止装置を備えた冷却塔 |
EP1174172A2 (de) * | 2000-07-19 | 2002-01-23 | Emil A.J. D.I. Wieser-Linhart | Verfahren zur Reinigung eines Abgases und Anlage zur Durchführung des Verfahrens |
CN202133330U (zh) * | 2011-06-18 | 2012-02-01 | 山西华鑫玻璃钢制品有限公司 | 方形逆流式冷却塔 |
Cited By (5)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9029010A (zh) * | 2018-09-20 | 2018-12-18 | 马鞍山市方正机械制造有限责任公司 | 一种高效节能除雾冷却塔及其除雾方法 |
CN109029010B (zh) * | 2018-09-20 | 2024-06-04 | 马鞍山市方正机械制造有限责任公司 | 一种高效节能除雾冷却塔及其除雾方法 |
CN111947481A (zh) * | 2019-05-14 | 2020-11-17 | 斗山重工业建设有限公司 | 冷却塔用集尘装置及包含该集尘装置的冷却塔 |
CN111397394A (zh) * | 2020-03-20 | 2020-07-10 | 中国人民解放军火箭军工程设计研究院 | 一种具有除白烟功能的冷却塔系统 |
CN114001565A (zh) * | 2021-09-10 | 2022-02-01 | 西安交通大学 | 静电收水型冷却塔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EP2781868A3 (en) | 2015-01-28 |
CN104061799B (zh) | 2016-06-15 |
EP2781868A2 (en) | 2014-09-24 |
US20140260987A1 (en) | 2014-09-18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04061799B (zh) | 减少烟羽的冷却塔 | |
KR101349114B1 (ko) | 백연 저감 냉각탑 | |
KR102088373B1 (ko) | 백연 저감 냉각탑 | |
KR101613832B1 (ko) | 백연 저감 냉각탑 | |
CN111947481B (zh) | 冷却塔用集尘装置及包含该集尘装置的冷却塔 | |
CN106076628B (zh) | 一种立式湿式电除尘装置 | |
CN205949064U (zh) | 立式湿式电除尘器及其分级冲洗装置 | |
CN205903984U (zh) | 具有烟气脱水功能的湿式电除尘器 | |
KR101785421B1 (ko) | 백연 제거 장치 | |
US20210370318A1 (en) | Systems, devices, and methods for collecting species from a gas stream | |
CN102626672A (zh) | 一种改进的导电玻璃钢电除雾器 | |
CN205269910U (zh) | 湿式电除尘器可调节式烟气导流装置 | |
CN203886668U (zh) | 一种湿式电除尘器 | |
KR102230763B1 (ko) | 집진 모듈을 갖는 냉각탑 | |
CN104014430A (zh) | 一种湿式电除尘器 | |
CN202209893U (zh) | 一种用于气态和液态物质间的混合式换热装置 | |
KR101657971B1 (ko) | 백연저감 엘리미네이터 장치 | |
KR101529263B1 (ko) | 전기 집진장치 | |
CN204866201U (zh) | 湿式静电除尘除雾装置 | |
KR102258941B1 (ko) | 초미세먼지 및 미세먼지 저감장치 | |
CN117753183B (zh) | 一种饱和水蒸气的高效回收装置 | |
CN207071302U (zh) | 一种处理含有害烟气无填料降温吸收塔 | |
KR102521340B1 (ko) | 냉각탑의 혼합부 구조 | |
KR101866397B1 (ko) | 공정 폐가스 처리용 제습기 | |
CN216205453U (zh) | 一种小直径冷却塔用主动除雾节水装置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C06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C10 |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C14 |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 ||
GR01 | Patent grant | ||
TR01 |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 |
Effective date of registration: 20211014 Address after: Building 33, No. 333, Fengdeng Road, Jiading District, Shanghai Patentee after: Shanghai Xie Micro Environment Technology Co., Ltd Address before: Gyeonggi Do, South Korea Patentee before: GnBS ENGINEERING Co.,Ltd. |
|
TR01 |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