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4054611B - 一种长鳍吻鮈苗种养殖方法 - Google Patents

一种长鳍吻鮈苗种养殖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4054611B
CN104054611B CN201410273826.5A CN201410273826A CN104054611B CN 104054611 B CN104054611 B CN 104054611B CN 201410273826 A CN201410273826 A CN 201410273826A CN 104054611 B CN104054611 B CN 104054611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days
water
long
pond
feed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410273826.5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4054611A (zh
Inventor
管敏
胡美宏
肖衎
刘勇
鲁雪报
郭文韬
曲焕韬
李莎
倪勇
杨元金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Chinese Sturgeon Research Institute of China Three Gorges Corp
Original Assignee
Chinese Sturgeon Research Institute of China Three Gorges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Chinese Sturgeon Research Institute of China Three Gorges Corp filed Critical Chinese Sturgeon Research Institute of China Three Gorges Corp
Priority to CN201410273826.5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04054611B/zh
Publication of CN104054611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4054611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4054611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4054611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ATECHNOLOGIES FOR ADAPTATION TO CLIMATE CHANGE
    • Y02A40/00Adaptation technologies in agriculture, forestry, livestock or agroalimentary production
    • Y02A40/80Adaptation technologies in agriculture, forestry, livestock or agroalimentary production in fisheries management
    • Y02A40/81Aquaculture, e.g. of fish

Landscapes

  • Micro-Organisms Or Cultivation Processes Thereof (AREA)
  • Fodder In General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长鳍吻鮈苗种培育技术,包括一级培育、二级培育和三级培育,成功突破长鳍吻鮈苗种培育技术的关键,建立了一套的长鳍吻鮈苗种培育技术体系,成功解决了使用传统的苗种培育方法培育长鳍吻鮈幼苗时所造成长鳍吻鮈苗种生长发育缓慢、苗种抗病能力弱、成活率低等问题,显著提高了长鳍吻鮈苗种的生长发育速度、抗病能力和成活率,显著增加了长鳍吻鮈幼苗的产量和质量,具有重大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

Description

一种长鳍吻鮈苗种养殖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长江上游珍稀特有鱼类保护领域,具体涉及长鳍吻鮈苗种的培育技术。
背景技术
长鳍吻鮈(Rhinogobioventralis)俗称土耗,隶属鲤科、鮈亚科,主要分布于金沙江的干支流水域。近年来,由于水质污染和人类活动的影响,长鳍吻鮈的资源量急剧下降,以宜宾江段为例,1998年长鳍吻鮈年渔获量占年总渔获量的12.42%,而到2002年长鳍吻鮈年渔获量仅占年总渔获量比例的2.26%。
目前,针对长鳍吻鮈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物学、种群生态学以及资源量调查等方面,关于其人工繁殖技术研究及成功繁殖的先例尚未见报道,主要原因是由于长鳍吻鮈具有特定的生活习性和繁殖生物学特点,驯化繁殖过程中存在的应激强、驯食难、性腺退化的技术难题,致使其人工繁殖一直未获突破。
2012年至2014年,中国长江三峡集团公司中华鲟研究所立专项开展长鳍吻鮈的驯养和人工繁殖技术的研究,在国内外首次成功突破长鳍吻鮈人工繁殖技术的关键,成功解决了长鳍吻鮈驯化繁殖过程中应激强、驯食难、性腺退化的技术难题,并首次成功实现了长鳍吻鮈的人工繁殖,2014年3月27日至2014年5月9日期间,五次成功催产长鳍吻鮈,共获得受精卵9.7万余粒,受精率最达98.9%,获初孵仔鱼约3.05万尾.
长鳍吻鮈是长江上游的底栖鱼类,具有怕光,怕惊扰,喜集群的生活特性,传统的苗种培育方法不能满足长鳍吻鮈苗种生长发育的需要,易出现生长发育缓慢、苗种抗病能力弱、成活率低等问题,鉴于此,亟需建立一种长鳍吻鮈苗种培育的新方法,以期提高长鳍吻鮈苗种的存活率和抗病力,建立长鳍吻鮈的人工种群,实现长鳍吻鮈的资源增殖。
发明内容
本发明解决了使用传统的苗种培育方法培育长鳍吻鮈幼苗时所造成长鳍吻鮈苗种生长发育缓慢、苗种抗病能力弱、成活率低等问题,从长鳍吻鮈苗种发育阶段出发,成功建立一套长鳍吻鮈苗种的三级培育方法,显著提高了长鳍吻鮈苗种的生长发育速度、抗病能力和成活率,显著增加了长鳍吻鮈幼苗的产量和质量,具有重大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
本发明是按如下技术方案实现的:
一种长鳍吻鮈苗种养殖方法包括一级培育、二级培育和三级培育,具体包括下列步骤:
(1)一级培育
一级培育用于1日龄~20日龄长鳍吻鮈苗种的静水培育,主要包括适口生物饵料的培育——静水微生态系统构建——筛滤生物饵料投喂;
1~3日龄的早期仔鱼处于垂游期,主要依靠卵黄囊作为营养源,卵黄囊呈长囊袋状,前部钝圆,后端尖细,随着日龄增加不断消耗变小;
4~5日龄仔鱼鱼鳔出现并开始充气,可在水体中上层平游;
6~7日龄仔鱼肠道和肛门贯通,鱼苗沉入池底开始进入外源性营养阶段,开口饵料主要为小球藻和轮虫;
8~20日龄阶段苗种的适口生物饵料依然主要为小球藻和轮虫;
适口生物饵料的培育,利用露天水泥池作为生物饵料的培育设施,向露天水泥池中加入发酵鸡粪60~100kg,加水至水泥池总载水量的1/5~1/4,搅拌,使发酵鸡粪充分溶解于水中,为小球藻和轮虫提供营养物质;
静水微生态系统构建,模拟露天培育生物饵料的水泥池中的生态系统环境,向直径6~8m的一级培养池中加水至20~30cm,再以每天按0.3~0.5L/m3的用量向一级培养池中泼洒“肥水肽”,保证水体中有足够量的有机营养物质,每隔一天按照2~5g/m3的用量在一级培养池中补充添加经红糖活化后的枯草芽孢杆菌和地衣芽孢杆菌,降低池中氨氮浓度;每天从培育生物饵料的水泥池中抽取30~50L的水,经过80目浮游生物筛过滤后,泼洒至一级培养池内;每天24小时连续向水体中曝气增氧,7天之后,一级培养池内形成以小球藻、轮虫、枯草芽孢杆菌、地衣芽孢杆菌及其它有益菌为主的微生态系统,此时,将2日龄的长鳍吻鮈仔鱼转入水体中进行培育;
筛滤生物饵料投喂,在长鳍吻鮈仔鱼6~7日龄时,每天用200目筛网从露天生物饵料池中滤取小球藻和生物饵料,用清水冲洗生物饵料至塑料桶内,再用80目筛网过滤,即可投喂;
(2)二级培育
二级培育是用于21日龄~40日龄长鳍吻鮈苗种的培育,利用生物絮团技术构建生态系统静水培育模式,主要包括生物絮团的培育——筛滤生物饵料投喂;
生物絮团的培育,在长鳍吻鮈苗种8~9日龄时,开始在直径为10~12m的二级培养池中培育生物絮团,培育方法为:向二级培养池中加水至40~50cm,连续11~12d按照1.5~3g/m3的量向二级培养池水体中添加枯草芽孢杆菌、蜡状芽孢杆菌、地衣芽孢杆菌和利菌多,将21日龄以上的长鳍吻鮈苗种转入池中后停止添加枯草芽孢杆菌、蜡状芽孢杆菌、地衣芽孢杆菌和利菌多,同时,向二级培养池水体中持续添加碳源和氮源,碳源为蔗糖,氮源为硫酸铵,直至该长鳍吻鮈苗种生长到40日龄,并保持水体中的C/N为15~20、水温保持在20℃以上、全天24h持续强充气,维持溶氧在5mg/L以上;
筛滤生物饵料投喂,每天用200目筛网从露天生物饵料池中滤取小球藻和生物饵料,用清水冲洗生物饵料至塑料桶内,再用60目筛网过滤,即可投喂,每天投喂1次,每10天换掉二级培养池中1/3~1/2的水,并将水加至40~50cm的深度;
(3)三级培育
三级培育是陆基生态池塘培育,主要用于40日龄以上的长鳍吻鮈苗种的培育,包括陆基生态池塘水质培育和调控——饵料投喂——池塘造流增氧;
在长鳍吻鮈苗种尾30日龄时,开始进行陆基生态池塘水质培育和调控,控制陆基生态池塘水体透明度在30~40cm,NH3-N≤0.1mg/L,NO2-N≤0.05mg/L,具体方法为:向陆基生态池塘中加水至50~60cm,使用水泵从生物饵料池中抽1~2m3经发酵后的鸡粪水至体积为2.5m3的塑料白桶中,然后用150~200目的筛网过滤后,将过滤后的鸡粪水加至陆基生态池塘中;每15~20天,使用上述方法,泼洒过滤后的鸡粪水100~200L,以保证微藻生长的所需有机质的量;每隔一天按照2~5g/m3的用量向陆基生态池塘水体中补充添加经红糖活化后的枯草芽孢杆菌和地衣芽孢杆菌,降低池中氨氮浓度;
饵料投喂,对于40日龄以上的长鳍吻鮈苗种来说,枝角类和桡足类已不适口,此培育阶段长鳍吻鮈饵料的投喂方法为:将河蚌肉或螺丝肉用豆浆机打磨成颗粒后,用20~40目筛网过滤,取过滤在滤网上的颗粒,用1%食盐消毒后,投喂于水泥池塘中;一天投喂2次,每次投喂量为鱼体重的3~5%;
水泥池塘的造流增氧方法为:采用增氧机进行增氧,每天开机12h;使用潜水泵进行造流,将潜水泵用尼龙绳贴池壁悬吊于离池底10~20cm的位置,开启潜水泵,即可产生流速。
进一步讲,一级培育中适口生物饵料的培育中发酵鸡粪充分溶解于露天水泥池水中,3~4天后,露天水泥池中小球藻等微藻成为优势种,6~7天后轮虫成为优势种,9~12天后枝角类和挠足类成为优势种,些时,降低露天水泥池的水位,向露天水泥池中追加20~50kg的发酵鸡粪,3~4天后,轮虫重新成为优势种,如此往复,保证小球藻和轮虫的供应量,使用2~3个露天水泥池进行生物饵料的培育,每个露天水泥池开始培育生物饵料的时间依次顺延推后3~4天,即可。
本发明的优点是:
1、本发明成功实现了长鳍吻鮈苗种的人工养殖,突破了使用传统的苗种培育方法培育长鳍吻鮈幼苗时所造成长鳍吻鮈苗种生长发育缓慢、苗种抗病能力弱、成活率低等问题,成功建立一套的长鳍吻鮈苗种培育技术体系。
2、本发明从长鳍吻鮈苗种发育阶段出发,成功建立一套长鳍吻鮈苗种的三级培育方法,显著提高了长鳍吻鮈苗种的生长发育速度、抗病能力和成活率,显著增加了长鳍吻鮈幼苗的产量和质量,成功解决了长鳍吻鮈苗种培育难的问题。
3、本发明使实现长鳍吻鮈的资源增殖成为可能,对长江上游珍稀特有鱼类的苗种培育具有技术借鉴和示范作用,对激流性鱼类的保护具有重要的意义。
4、本发明具有重大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
附图说明:
图1:使用本发明和传统育苗方法培育长鳍吻鮈苗种的培育效果对比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通过实施例详细叙述本发明技术方法:
实施例1
成功催产长鳍吻鮈所获的长鳍吻鮈苗种,2014年3月27日至2014年5月9日期间,中国长江三峡集团公司中华鲟研究所五次成功催产长鳍吻鮈,共获初孵仔鱼约3.05万尾,自2014年4月18日起,开始进行长鳍吻鮈苗种的培育工作,共使用两种方法进行培育,分别为传统苗种培育方法和长鳍吻鮈苗种多级培育方法。
1、传统培育方法
2014年4月18日,转3000尾2日龄的长鳍吻鮈鱼苗至3个直径为1m的塑料白桶中,,每个桶1000尾,加水至40cm,2014年4月24日本着少量多次的原则开始投喂饵料,饵料是将煮熟的鸡蛋黄揉碎至清水中,用80目筛网过滤,取过滤液,装于喷壶中,均匀泼洒;每天投喂完1h后清污。该阶段持续20天,即至长鳍吻鮈苗种20日龄。此阶段,长鳍吻鮈苗种死亡1500尾,存活率50%。
长鳍吻鮈苗种20日龄时,开始投喂剁碎的水蚯蚓,一天投喂3次,投喂完1h后清污,随着苗种逐渐长大,水蚯蚓的剁碎程度逐渐减小。至此阶段,长鳍吻鮈苗种死亡共1900尾,存活率36.7%。
长鳍吻鮈苗种40日龄时,开始驯食配合饲料,驯食方法为:将水蚯蚓剁碎,搅拌至配合饲料中,晒干后投喂;开始驯食时,水蚯蚓与饲料重量比约为1:2,每天逐渐减少水蚯蚓比重,直至不添加水蚯蚓;驯食期间,少量多次投喂,每天投喂完1h后清污。至此阶段,长鳍吻鮈苗种死亡共2100尾,存活率30%。
驯食配合饲料成功后,一直投喂配合饲料,根据鱼体大小逐渐加大配合饲料的粒径。
2、长鳍吻鮈苗种多级培育方法
(1)一级培育
一级培育是玻纤缸微生态静水培育,主要包括适口生物饵料的培育——静水微生态系统构建——筛滤生物饵料投喂,用于1日龄~20日龄长鳍吻鮈苗种的培育,一级培养池(玻纤缸)直径6~8m。
1~3日龄的早期仔鱼处于垂游期,只能偶尔做上下窜游,主要依靠卵黄囊作为营养源,卵黄囊呈长囊袋状,前部钝圆,后端尖细,随着日龄增加不断消耗变小;在水温17~19℃条件下,4~5日龄仔鱼鱼鳔出现并开始充气,可在水体中上层平游;6~7日龄仔鱼肠道和肛门贯通,鱼苗沉入池底开始进入外源性营养阶段,开口饵料主要为小球藻和轮虫,8~20日龄阶段苗种的适口生物饵料依然主要为小球藻和轮虫;
2014年4月8日,利用露天水泥池作为生物饵料的培育设施,开始进行适口生物饵料的培育。具体方法为:向露天水泥池中加入发酵鸡粪60~100kg,加水至水泥池总载水量的1/5~1/4,搅拌,使发酵鸡粪充分溶解于水中;3~4天后,池中小球藻等微藻成为优势种,6~7天后轮虫成为优势种,9~12天后枝角类和挠足类成为优势种,此时,降低水泥池的水位,向池中追加20~50kg的发酵鸡粪,3~4天后,轮虫重新成为优势种,如此往复。为了保证小球藻和轮虫的供应量,使用2个露天水泥池进行生物饵料的培育,每个露天水泥池开始培育生物饵料的时间依次顺延推后3天(2014年4月11日),即可保证生物饵料的供应量。
初孵仔鱼游动能力较弱,因此在仔鱼2日龄时(2014年4月18日)将9000尾长鳍吻鮈鱼苗从锥形孵化器中转至2个玻纤缸中,每个玻纤缸4500尾。
静水微生态系统构建目的在于模拟露天培育生物饵料的水泥池中的生态系统环境,以确保当向玻纤缸泼洒投喂小球藻和轮虫等时,避免小球藻和轮虫等生物饵料因短时间内环境的剧烈变化(由有机质丰富的环境突然转入清水有机质含量极少的环境)而死亡,保证长鳍吻鮈仔鱼能摄食到活的生物饵料,避免因长鳍吻鮈仔鱼无法摄食到活的生物饵料而最终死亡。
2014年4月11日,开始进行静水微生态系统的构建工作,为确保所构建的微生态系统的稳定,以下技术措施持续实施至一级培育阶段的结束(2014年5月5日),具体构建方法为:2014年4月18日,将一级培养池中的水加至20~30cm,然后,每天按照0.3~0.5L/m3的用量向一级培养池水体中泼洒“肥水肽”(利洋公司产品),保证水体中有足够量的有机营养物质;每隔一天按照2~5g/m3的用量向一级培养池水体中补充添加经红糖活化后的枯草芽孢杆菌和地衣芽孢杆菌,降低池中氨氮浓度;每天从培育生物饵料的水泥池中抽取30~50L的水,经过80目浮游生物筛过滤后,泼洒至一级培养池内;玻一级培养池中布设6~8个气石,每天24小时连续曝气增氧。
7天之后,一级培养池池内形成以小球藻、轮虫、枯草芽孢杆菌、地衣芽孢杆菌及其它有益菌为主的微生态系统,此时,将2日龄的长鳍吻鮈仔鱼转入玻纤缸中进行培育。
筛滤生物饵料投喂:自2014年4月22日起,每天用200目筛网从露天生物饵料池中滤取小球藻和生物饵料,用清水冲洗生物饵料至塑料桶内,再用80目筛网过滤,即可投喂,每天投喂2~3次(早上7:00~8:00,下午14:00~15:00,晚上20:00~21:00),每隔一天换掉玻纤缸中1/3~1/2的水,并将水加至20~30cm的深度。
一级培育阶段,长鳍吻鮈苗种死亡400尾,成活率95.6%。
(2)二级培育
二级培育是利用生物絮团技术构建生态系统静水培育模式,主要用于21日龄~40日龄长鳍吻鮈苗种的培育,此阶段的长鳍吻鮈幼苗可以摄食比轮虫个体稍大的原生动物,该模式水体的透明度低,生物絮团可以作为长鳍吻鮈苗种的生物饵料,提高鱼体免疫力;该系统中的水体中有益菌为优势群体,降低了疾病爆发的可能性。主要包括玻纤缸生物絮团的培育——筛滤生物饵料投喂,二级培养池直径10~12m。
2014年4月24日,即长鳍吻鮈苗种8日龄时,开始在直径为10~12m的二级培养池中培育生物絮团,培育方法为:向二级培养池中加水至40~50cm,连续11~12d按照1.5~3g/m3的量向二级培养池水体中添加枯草芽孢杆菌、蜡状芽孢杆菌、地衣芽孢杆菌和利菌多(利洋公司产品),将长鳍吻鮈苗种转入二级培养池中后停止添加枯草芽孢杆菌、蜡状芽孢杆菌、地衣芽孢杆菌和利菌多(利洋公司产品),同时向二级培养池水体中持续添加碳源和氮源,直至该培育阶段的结束,所用碳源为蔗糖,氮源为硫酸铵,保持水体中的C/N为15~20,培育期间水温保持在20℃以上,全天24h持续强充气,维持溶氧在5mg/L以上。
为了保证长鳍吻鮈苗种有充足的饵料,此阶段还需筛滤生物饵料进行投喂,方法为:每天用200目筛网从露天生物饵料池中滤取小球藻和生物饵料,用清水冲洗生物饵料至塑料桶内,再用60目筛网过滤,即可投喂,每天投喂1次(晚上20:00~21:00),每10天换掉玻纤缸中1/3~1/2的水,并将水加至40~50cm的深度。
二级培育阶段结束,长鳍吻鮈苗种死亡900尾,成活率90%。
(3)三级培育
三级培育是陆基生态池塘培育,主要用于40日龄以上的长鳍吻鮈苗种的培育,主要包括陆基生态池塘水质培育和调控——饵料投喂——池塘造流增氧,池塘是陆基水泥池塘,形状为跑道形,长20m,宽8m,高1.5m。
2014年5月15日,即长鳍吻鮈苗种尾30日龄时,开始进行陆基生态池塘水质培育和调控,控制水体透明度在30~40cm,NH3-N≤0.1mg/L,NO2-N≤0.05mg/L,具体方法为:向水泥池塘中加水至50~60cm,使用水泵从生物饵料池中抽1~2m3经发酵后的鸡粪水至体积为2.5m3的塑料白桶中,然后用150~200目的筛网过滤后,将过滤后的鸡粪水加至水泥池塘中;每15~20天,使用上述方法,泼洒过滤后的鸡粪水100~200L,以保证微藻生长的所需有机质的量;每隔一天按照2~5g/m3的用量向玻纤缸水体中补充添加经红糖活化后的枯草芽孢杆菌和地衣芽孢杆菌,降低池中氨氮浓度;每5~6天泼洒底质改良剂“底居安”(利洋公司产品),改善底质。
对于40日龄以上的长鳍吻鮈苗种来说,枝角类和桡足类已不适口,此培育阶段长鳍吻鮈饵料的投喂方法为:将河蚌肉或螺丝肉用豆浆机打磨成颗粒后,用20~40目筛网过滤,取过滤在滤网上的颗粒,用1%食盐消毒后,投喂于水泥池塘中;一天投喂2次,每次投喂量为鱼体重的3~5%。
水泥池塘的造流增氧方法为:采用增氧机进行增氧,每天开机12h;使用潜水泵进行造流,将潜水泵用尼龙绳贴池壁悬吊于离池底10~20cm的位置,开启潜水泵,即可产生流速。
三级培育阶段开始至2014年6月1日,长鳍吻鮈苗种0死亡,长鳍吻鮈苗种为成活率90%。

Claims (2)

1.一种长鳍吻鮈苗种养殖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包括一级培育、二级培育和三级培育,具体包括下列步骤:
(1)一级培育
一级培育用于1日龄~20日龄长鳍吻鮈苗种的静水培育,主要包括适口生物饵料的培育——静水微生态系统构建——筛滤生物饵料投喂;
1~3日龄的早期仔鱼处于垂游期,主要依靠卵黄囊作为营养源,卵黄囊呈长囊袋状,前部钝圆,后端尖细,随着日龄增加不断消耗变小;
4~5日龄仔鱼鱼鳔出现并开始充气,可在水体中上层平游;
6~7日龄仔鱼肠道和肛门贯通,鱼苗沉入池底开始进入外源性营养阶段,开口饵料主要为小球藻和轮虫;
8~20日龄阶段苗种的适口生物饵料依然主要为小球藻和轮虫;
适口生物饵料的培育,利用露天水泥池作为生物饵料的培育设施,向露天水泥池中加入发酵鸡粪60~100kg,加水至水泥池总载水量的1/5~1/4,搅拌,使发酵鸡粪充分溶解于水中,为小球藻和轮虫提供营养物质;
静水微生态系统构建,模拟露天培育生物饵料的水泥池中的生态系统环境,向直径6~8m的一级培养池中加水至20~30cm,再以每天按0.3~0.5L/m3的用量向一级培养池中泼洒“肥水肽”,保证水体中有足够量的有机营养物质,每隔一天按照2~5g/m3的用量在一级培养池中补充添加经红糖活化后的枯草芽孢杆菌和地衣芽孢杆菌,降低池中氨氮浓度;每天从培育生物饵料的水泥池中抽取30~50L的水,经过80目浮游生物筛过滤后,泼洒至一级培养池内;每天24小时连续向水体中曝气增氧,7天之后,一级培养池内形成以小球藻、轮虫、枯草芽孢杆菌、地衣芽孢杆菌及其它有益菌为主的微生态系统,此时,将2日龄的长鳍吻鮈仔鱼转入水体中进行培育;
筛滤生物饵料投喂,在长鳍吻鮈仔鱼6~7日龄时,每天用200目筛网从露天生物饵料池中滤取小球藻和生物饵料,用清水冲洗生物饵料至塑料桶内,再用80目筛网过滤,即可投喂;
(2)二级培育
二级培育是用于21日龄~40日龄长鳍吻鮈苗种的培育,利用生物絮团技术构建生态系统静水培育模式,主要包括生物絮团的培育——筛滤生物饵料投喂;
生物絮团的培育,在长鳍吻鮈苗种8~9日龄时,开始在直径为10~12m的二级培养池中培育生物絮团,培育方法为:向二级培养池中加水至40~50cm,连续11~12d按照1.5~3g/m3的量向二级培养池水体中添加枯草芽孢杆菌、蜡状芽孢杆菌、地衣芽孢杆菌和利菌多,将21日龄以上的长鳍吻鮈苗种转入池中后停止添加枯草芽孢杆菌、蜡状芽孢杆菌、地衣芽孢杆菌和利菌多,同时,向二级培养池水体中持续添加碳源和氮源,碳源为蔗糖,氮源为硫酸铵,直至该长鳍吻鮈苗种生长到40日龄,并保持水体中的C/N为15~20、水温保持在20℃以上、全天24h持续强充气,维持溶氧在5mg/L以上;
筛滤生物饵料投喂,每天用200目筛网从露天生物饵料池中滤取小球藻和生物饵料,用清水冲洗生物饵料至塑料桶内,再用60目筛网过滤,即可投喂,每天投喂1次,每10天换掉二级培养池中1/3~1/2的水,并将水加至40~50cm的深度;
(3)三级培育
三级培育是陆基生态池塘培育,主要用于40日龄以上的长鳍吻鮈苗种的培育,包括陆基生态池塘水质培育和调控——饵料投喂——池塘造流增氧;
在长鳍吻鮈苗种尾30日龄时,开始进行陆基生态池塘水质培育和调控,控制陆基生态池塘水体透明度在30~40cm,NH3-N≤0.1mg/L,NO2-N≤0.05mg/L,具体方法为:向陆基生态池塘中加水至50~60cm,使用水泵从生物饵料池中抽1~2m3经发酵后的鸡粪水至体积为2.5m3的塑料白桶中,然后用150~200目的筛网过滤后,将过滤后的鸡粪水加至陆基生态池塘中;每15~20天,使用上述方法,泼洒过滤后的鸡粪水100~200L,以保证微藻生长的所需有机质的量;每隔一天按照2~5g/m3的用量向陆基生态池塘水体中补充添加经红糖活化后的枯草芽孢杆菌和地衣芽孢杆菌,降低池中氨氮浓度;
饵料投喂,对于40日龄以上的长鳍吻鮈苗种来说,枝角类和桡足类已不适口,此培育阶段长鳍吻鮈饵料的投喂方法为:将河蚌肉或螺丝肉用豆浆机打磨成颗粒后,用20~40目筛网过滤,取过滤在滤网上的颗粒,用1%食盐消毒后,投喂于水泥池塘中;一天投喂2次,每次投喂量为鱼体重的3~5%;
水泥池塘的造流增氧方法为:采用增氧机进行增氧,每天开机12h;使用潜水泵进行造流,将潜水泵用尼龙绳贴池壁悬吊于离池底10~20cm的位置,开启潜水泵,即可产生流速。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长鳍吻鮈苗种养殖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一级培育中适口生物饵料的培育中发酵鸡粪充分溶解于露天水泥池水中,3~4天后,露天水泥池中小球藻成为优势种,6~7天后轮虫成为优势种,9~12天后枝角类和挠足类成为优势种,些时,降低露天水泥池的水位,向露天水泥池中追加20~50kg的发酵鸡粪,3~4天后,轮虫重新成为优势种,如此往复,保证小球藻和轮虫的供应量,使用2~3个露天水泥池进行生物饵料的培育,每个露天水泥池开始培育生物饵料的时间依次顺延推后3~4天,即可。
CN201410273826.5A 2014-06-19 2014-06-19 一种长鳍吻鮈苗种养殖方法 Active CN104054611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410273826.5A CN104054611B (zh) 2014-06-19 2014-06-19 一种长鳍吻鮈苗种养殖方法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410273826.5A CN104054611B (zh) 2014-06-19 2014-06-19 一种长鳍吻鮈苗种养殖方法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4054611A CN104054611A (zh) 2014-09-24
CN104054611B true CN104054611B (zh) 2015-11-18

Family

ID=5154277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410273826.5A Active CN104054611B (zh) 2014-06-19 2014-06-19 一种长鳍吻鮈苗种养殖方法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04054611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0)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4396827B (zh) * 2014-11-28 2016-11-16 中国长江三峡集团公司中华鲟研究所 一种野生长鳍吻鮈仿天然生境河道驯养方法及所用巡航池
CN105284676B (zh) * 2015-09-24 2018-03-02 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长江水产研究所 一种长鳍吻鮈亲鱼的人工培育方法
CN105724288B (zh) * 2016-02-25 2018-05-11 中国长江三峡集团公司中华鲟研究所 一种长鳍吻鮈苗种室内培育方法
CN105830962B (zh) * 2016-03-29 2018-09-07 广东海洋大学 一种提高仔鱼成活率的培育方法
CN105994039B (zh) * 2016-05-26 2018-09-28 中国长江三峡集团公司中华鲟研究所 一种提高长鳍吻鮈苗种培育成活率的精养方法
CN110178761B (zh) * 2019-06-17 2021-10-29 江西省水产科学研究所 一种吻鮈的人工催产方法
CN110235818B (zh) * 2019-07-10 2021-09-14 大唐观音岩水电开发有限公司 一种前鳍高原鳅苗种的培育方法
CN112753621A (zh) * 2019-11-02 2021-05-07 海南青利水产繁殖有限公司 一种卵形鲳鲹成鱼的养殖方法
CN114642188A (zh) * 2022-02-24 2022-06-21 广东省农业科学院动物科学研究所 一种集中连片池塘养殖尾水综合治理的方法
CN115349468B (zh) * 2022-09-29 2024-03-01 福建省淡水水产研究所 一种似鮈的全人工繁殖方法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2428880A (zh) * 2010-09-29 2012-05-02 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淡水渔业研究中心 似刺鳊鮈受精卵的孵化方法和鱼苗的孵育方法
CN102515339A (zh) * 2011-11-02 2012-06-27 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珠江水产研究所 一种水产养殖用生物絮团的培养方法
CN103026988A (zh) * 2011-10-10 2013-04-10 上海市水产研究所 一种长江刀鲚室内集约化人工育苗技术
CN103461246A (zh) * 2013-09-23 2013-12-25 中国长江三峡集团公司中华鲟研究所 岩原鲤苗种生态池塘培育方法
CN103583425A (zh) * 2013-11-06 2014-02-19 中国长江三峡集团公司中华鲟研究所 野生长鳍吻鮈陆基池塘网箱驯养方法

Patent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2428880A (zh) * 2010-09-29 2012-05-02 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淡水渔业研究中心 似刺鳊鮈受精卵的孵化方法和鱼苗的孵育方法
CN103026988A (zh) * 2011-10-10 2013-04-10 上海市水产研究所 一种长江刀鲚室内集约化人工育苗技术
CN102515339A (zh) * 2011-11-02 2012-06-27 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珠江水产研究所 一种水产养殖用生物絮团的培养方法
CN103461246A (zh) * 2013-09-23 2013-12-25 中国长江三峡集团公司中华鲟研究所 岩原鲤苗种生态池塘培育方法
CN103583425A (zh) * 2013-11-06 2014-02-19 中国长江三峡集团公司中华鲟研究所 野生长鳍吻鮈陆基池塘网箱驯养方法

Non-Patent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Title
布氏鲳鲹人工育苗试验的研究;杜涛等;《海洋水产研究》;20040830;第25卷(第4期);第46-50页 *
金沙江长鳍吻鮈年龄与生长及其肌肉生化成分分析研究;鲍新国;《中国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20100715(第7期);第1-71页 *
长鳍吻鮈生物学的初步研究;周启贵等;《淡水渔业》;19920530(第5期);第11-14页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4054611A (zh) 2014-09-24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4054611B (zh) 一种长鳍吻鮈苗种养殖方法
Chang et al. Development and current state of seawater shrimp farming, with an emphasis on integrated multi‐trophic pond aquaculture farms, in China–a review
CN104582475B (zh) 水产养殖的兼养方法
CN103798166B (zh) 一种华南沿海香港牡蛎室内大规模人工繁育方法
CN105494193B (zh) 一种双线紫蛤的育苗方法
CN103404462B (zh) 一种刀鲚土池育苗的方法
CN104686427B (zh) 一种松江鲈鱼集约化生态养殖方法
CN106489801B (zh) 一种半刺厚唇鱼全人工育苗方法
CN101933481A (zh) 松江鲈鱼的养殖方法
CN101204144A (zh) 淡水珍珠蚌池塘混养系统和混养方法
CN104396827A (zh) 一种野生长鳍吻鮈仿天然生境河道驯养方法及所用巡航池
CN109122531B (zh) 一种鲥鱼的养殖方法
CN106719184A (zh) 一种中国蛤蜊人工育苗方法
CN103814857A (zh) 一种鱼蟹养殖池及其养殖方法
CN106135095B (zh) 基于自然水系统的小龙虾的养殖方法
CN103461246A (zh) 岩原鲤苗种生态池塘培育方法
Otoshi et al. Effects of Artificial Substrate and Water Source on Growth of Juvenile Pacific White Shrimp, Litopenaeus vannamei.
CN105557569A (zh) 一种大刺鳅的池塘养殖方法
CN104957069A (zh) 一种多功能型海参养殖方法
CN106614121A (zh) 马口鱼的人工育苗方法及在马口鱼大规模养殖中的应用
CN103141411B (zh) 一种灰海马亲海马配对方法
CN101715743B (zh) 耐低盐刺参苗种的培育方法
JP2011244795A (ja) アサリ等の潜砂性二枚貝の陸上生産方法
CN106577372B (zh) 一种海龙的越冬及人工繁殖方法
CN103355224A (zh) 一种新型刺参苗种的繁育方法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