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3847621A - 可进行驻车追尾防护的汽车和驻车追尾防护方法 - Google Patents
可进行驻车追尾防护的汽车和驻车追尾防护方法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03847621A CN103847621A CN201410017707.3A CN201410017707A CN103847621A CN 103847621 A CN103847621 A CN 103847621A CN 201410017707 A CN201410017707 A CN 201410017707A CN 103847621 A CN103847621 A CN 103847621A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parking
- automobile
- main body
- knocks
- knock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Granted
Links
Images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汽车。一种可进行驻车追尾防护的汽车,包括电子驻车系统、尾灯、VCU和车位雷达,VCU设有追尾防护控制模块;车位雷达用于在汽车停车后将同汽车相邻的后方车辆的行驶速度和车距反馈给追尾防护控制模块;追尾防护控制模块用于在后方车辆的车距大于第二设定值且小于第一设定值时去使尾灯闪烁,在同汽车相邻的后方车辆的车距小于第二设定值时通过电子驻车系统对汽车进行制动。本发明提供了一种能够降低或避免停车状态时产生连环相撞事故的可进行驻车追尾防护的汽车和驻车追尾防护方法,解决了现有的汽车不能够有效地避免或降低汽车在信号交叉口排队等候区域停车或堵车的过程中发生追尾时所导致的连环相撞的问题。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汽车,尤其涉及一种可进行驻车追尾防护的汽车和驻车追尾防护方法。
背景技术
汽车是日常生活中常用的交通工具。汽车上通常会设置多种防碰撞装置,如保险杠。在中国专利号2007200644926、名称为“汽车防撞报警器”的专利文件中即公开了一种防撞装置。现有的汽车上的防碰撞装置的设置方式不能够有效地避免或降低在信号交叉口排队等候区域停车或堵车的过程中(即驻车过程)发生追尾时所导致的连环相撞。
发明内容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能够降低或避免停车状态时产生连环相撞事故的可进行驻车追尾防护的汽车和驻车追尾防护方法,解决了现有的汽车不能够有效地避免或降低汽车在信号交叉口排队等候区域停车或堵车的过程中发生追尾时所导致的连环相撞的问题。
以上技术问题是通过下列技术方案解决的:一种可进行驻车追尾防护的汽车,包括电子驻车系统、尾灯、VCU和车位雷达,所述VCU设有追尾防护控制模块;所述车位雷达用于在所述汽车停车后将同所述汽车相邻的后方车辆的行驶速度和车距反馈给所述追尾防护控制模块;所述追尾防护控制模块用于在所述后方车辆的车距大于第二设定值且小于第一设定值时去使所述尾灯闪烁,在同所述汽车相邻的后方车辆的车距小于第二设定值时通过所述电子驻车系统对所述汽车进行制动。通过设置车位雷达和追尾防护控制模块,使得在可能产生追尾时警示后方来车停车,如果警示没有产生效果且后方车辆距离位于可能产生最尾的距离内时则使电子驻车系统刹住,使得后车撞上处于停止状态的前车(以下将处于停止状态的前车称为驻车)时,驻车前移距离降低,从而起到避免追尾和降低连环相撞的作用。
作为优选,所述汽车还包括车体和后保险杠,所述后保险杠包括可前后伸缩地连接于所述车体后方的主体、同所述追尾防护控制模块电连接在一起的主体前后位控制机构和沿前后方向延伸的吸能杆,所述吸能杆包括外管和可拔插地连接于外管的内杆,所述内杆同所述外管配合部分的周面上设有若干排沿内杆轴向分布的插孔,所述插孔内插有剪切销和使剪切销的外端伸出插孔的顶升弹簧;所述外管和内杆二者,一者同所述主体连接在一起、另一者同所述车体连接在一起。由于主体是可以前后收缩的,因此有一个沿前后方向移动的前后行程,“前位”是指该前后行程的最前端,“后位”是指该前后行程的最后端。汽车处于初始状态也即常态时,在前后位控制机构的作用下主体保持在前位,主体处于前位时、剪切销在顶升弹簧的作用下抵接在外管的内周面上。当后方车辆的车距小于第二设定值且后方车辆处于行驶状态时,追尾防护控制模块使前后位控制机构产生动作,动作的结果为使得主体后移到后位,此时内杆随同主体一起后移而从外管中拔出,剪切销在顶升弹簧的作用下伸出插孔,如果后方车辆同本发明产生追尾,则主体前推内杆插入到外管中、内杆插入过程配合外管将剪切销剪切段而实现消耗掉碰撞能量,从而降低对主体的损害和传递给车体的能量,使得本发明不前移或前移距离缩小,从而避免产生连环相撞。
作为优选,所述主体前后位控制机构包括使所述主体保持在前位的电子锁和使所述主体从前位转移到后位的换位弹簧,所述电子锁和所述追尾防护控制模块电连接在一起。通过换位弹簧使主体后移,响应速度快且动作可靠,还能够起到在追尾过程中辅助吸收碰撞能量的作用。
作为优选,所述后保险杠还包括托块和沿上下方向延伸的抓地杆,所述抓地杆包括上段、可升降地套设在上段下端的下段和下移弹簧,所述下移弹簧用于使下段下降而抵接于地面,所述上段的上端同所述主体相固接,所述托块同所述车体相固接;主体处于前位时所述下段按压在所述托块上。当主体处于后位时,托块和下段分离,在下移弹簧的作用下下段下降而抵接到地面,产生追尾时,下段一方面能够同地面产生摩擦而吸收碰撞能量、另一方面能够起到后拉车体而防止车体前移的作用,从而进一步降低了产生连环碰撞的几率。
作为另一优选,所述后保险杠还包括沿上下方向延伸的抓地杆和抓地杆连接缸,所述抓地杆通过所述抓地杆连接缸可升降地连接于所述主体。抓地杆可以自动回位。
作为优选,所述车体设有若干摩擦吸能板,所述摩擦吸能板通过升降缸可升降地连接于所述车体,所述摩擦吸能板的下表面设有齿,所述升降缸通过所述追尾防护控制模块控制。当后方车辆的车距小于第二设定值且后方车辆处于行驶状态时,追尾防护控制模块通过升降缸使摩擦吸能板下降到抵接在地面上,从而使得车轮同地面之间的压力变小,如果产生最尾,则一方面能够增加本发明前移的阻力以降低连环碰撞的可能性、另一方面又能够降低碰撞过程中车轮滑移时所产生的磨损。
作为优选,所述车体还设有若干车轮,所述摩擦吸能板至少有一块摩擦吸能板位于所述车轮中的一个车轮的正前方。产生追尾而导致汽车前移时,摩擦吸能板会在地面上产生抓痕,车轮沿着该抓痕前移摩擦力大,从而能够更加有效地降低追尾时前移的距离。
作为优选,所述车轮有四个,所述摩擦吸能板有四块,四块摩擦吸能板一一对应地位于四个车轮的正前方。防止连环碰撞的效果好,。
一种驻车追尾防护方法,其特征在于,
第一步、当汽车处于停止状态时,检测同驻车相邻的后方车辆的行车速度;
第二步、判断同驻车相邻的后方车辆的行车速度是否大于零,如果是则进入第三步,否则进入第一步;
第三步、检测同驻车相邻的后方车辆的车距;
第四步、判断同驻车相邻的后方车辆的车距是否大于第一设定值;如果是则进入第一步,否则进入第五步;
第五步、判断车距是否大于第二设定值,第二设定值小于第一设定值;如果是则进入第六步,否则进入第七步;
第六步、使驻车的尾灯闪烁;
第七步、使驻车进行主动防护动作。
作为优选,第七步中的主动防护动作至少包括通过刹车将驻车刹住和使驻车的后保险杠后移二者中的一者。
本发明具有下述优点:能够进行主动安全防护,把有可能造成的伤害提前做预防;能够避免或降低产生最尾时导致连环碰撞的几率。
附图说明
图1为主体处于前位时的本发明的俯视示意图。
图2为图1的A处的局部放大示意图。
图3为主体处于前位时的本发明的侧视示意图。
图4为图3的B处的局部放大示意图。
图5为主体处于后位时的本发明的俯视示意图。
图6为图5的C处的局部放大示意图。
图7为主体处于后位时的本发明的侧视示意图。
图中:车体1、车轮11、电子驻车系统12、VCU2、追尾防护控制模块21、后保险杠3、主体31、主体前后位控制机构32、拉杆321、锁孔3211、电子锁322、换位弹簧323、吸能杆33、外管331、内杆332、插孔3321、剪切销3322、顶升弹簧3323、抓地杆34、上段341、下段342、下移弹簧343、托块35、摩擦吸能板4、齿41、地面5、升降缸6。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与实施例对本发明作进一步的说明。
参见图1,一种可进行驻车追尾防护的汽车,包括车体1、VCU2、后保险杠3和尾灯(图中没有将尾灯画出,尾灯为现有的)。
车体1设有车轮11、电子驻车系统12、摩擦吸能板4和车位雷达(车位雷达图中没有画出)。电子驻车系统12为现有技术。车轮11有四个。摩擦吸能板4有四块。四块摩擦吸能板4一一对应地位于四个车轮11的正前方。
VCU2为在现有技术基础上且增加了追尾防护控制模块21。
后保险杠3包括主体31、主体前后位控制机构32、沿前后方向延伸的吸能杆33、抓地杆34和托块35。主体31位于车体1的后方。主体前后位控制机构32包括拉杆321、电子锁322和换位弹簧323。拉杆321的后端同主体31固接在一起、前端可拔插地穿设于车体1且设有锁孔3211。电子锁322固接于车体1。电子锁322和追尾防护控制模块21电连接在一起。换位弹簧323为压簧。换位弹簧323套设于拉杆321。换位弹簧323的前端同车体1连接在一起、后端同主体31连接在一起。当车体处于前位时:电子锁322的锁舌插在拉杆321中的锁孔3211内而使得主体31保持在前位,此时换位弹簧323处于储能状态。吸能杆33有两根。两根吸能杆33分布在主体31的左右两端。吸能杆33包括外管331和可拔插地连接于外管的内杆332。内杆332的后端同主体31固接在一起。内杆332的前端插在外管331的后端内。外管331的前端同车体1固接在一起。抓地杆34有两根。两根抓地杆34沿左右方向分布。托块35有两块。两块托块35一一对应地位于两根抓地杆34的下方。
参见图2,内杆332同外管配合部分的周面上设有4排沿前后方向(图中的左右方向)分布的插孔3321。每一排插孔3321有四个插孔。同一排插孔中的插孔沿内杆332的周向均匀分布,能够防止剪切时产生轴向折弯。插孔3321内插有剪切销3322和顶升弹簧3323。顶升弹簧3323使剪切销3322的外端部同外管331的内周面抵接在一起。
参见图3,抓地杆34沿上下方向延伸。抓地杆34包括上段341、和下段342。上段341的上端同主体31固接在一起。上段341的下端可拔插地连接在下段342的上端,该方式较之下段的上端插接在上段下端的方式而言,在抓地杆34径向相同的情况下下端面面积大、抓地效果好。下段342的下端抵接在托块35上。
摩擦吸能板4通过升降缸6可升降地连接于车体1。升降缸6通过追尾防护控制模块控制。摩擦吸能板4的下表面设有齿41。
参见图4,抓地杆34还包括下移弹簧343。下移弹簧343位于下段342内。下移弹簧343的上端同上段341连接在一起、下端同下段342连接在一起。下段342的下端是在下移弹簧343的作用下抵接在托块35上的。
本发明进行驻车追尾防护方法为:当本发明处于静止状态时进行以下步骤。
参见图1,第一步、通过车位雷达检测同本处于静止状态的汽车(即驻车)相邻的后方车辆的行车速度并输送给追尾防护控制模块21。
第二步、追尾防护控制模块21判断后方车辆的行车速度是否大于零,如果是则进入第三步,否则进入第一步。
第三步、车位雷达检测驻车和同驻车相邻的后方车辆之间的距离(以下称为车距)并输送给追尾防护控制模块21。
第四步、追尾防护控制模块21判断车距是否大于第一设定值(本实施例为1米,该值可以根据用户对安全的评估自行设定);如果是则进入第一步,否则进入第五步。
第五步、追尾防护控制模块21判断车距是否大于第二设定值(本实施例中为0.5米,该值同样根据用户对安全的评估自行设定,但要使第二设定值小于第一设定值);如果是则进入第六步,否则进入第七步。
第六步、追尾防护控制模块21使尾灯闪烁。
第七步、追尾防护控制模块21通过电子驻车系统12即刹车将车辆刹住、使后保险杠3后移和使摩擦吸能板4下移。
参见图5,后保险杆后移的过程为:追尾防护控制模块21使电子锁322打开,电子锁322的锁舌从拉杆321中的锁孔3211内拔出,换位弹簧323释放弹性势能而推动主体31后移,主体31带动内杆332一起后移。
参见图6,内杆332后移后使得设有剪切销3322的部位位于外管331的外部,顶升弹簧3323使剪切销3322伸出插孔3321。此时如果产生追尾,主体31前移,主体31挤压换位弹簧323(参见图5)和前推内杆332(即向图中的右侧推),换位弹簧323吸收追尾能量、剪切销3322被剪切断而吸收追尾能量。
参见图7,主体31处于后位时,托块35失去对抓地杆34的支撑作用,在下移弹簧343的作用下下段342相对于上段341下移而抵接在地面5上。起到追尾时增加车体1的抓地力而以避免前移的作用。
摩擦吸能板4下移的过程为:追尾防护控制模块21使伸缩缸6伸长,使得摩擦吸能板4抵接在地面5上。
本实施例中如果保险杠处于后位,则抓地杆一直同地面接触,给使用带来不便。在另一实施例中,将抓地杆只设计为一段且通过抓地杆连接缸可升降地连接于主体,可以实现抓地杆的自动升起而抬离地面。
Claims (10)
1.一种可进行驻车追尾防护的汽车,包括电子驻车系统(12)、尾灯和VCU(2),其特征在于,还包括车位雷达,所述VCU(2)设有追尾防护控制模块(21);
所述车位雷达用于在所述汽车停车后将同所述汽车相邻的后方车辆的行驶速度和车距反馈给所述追尾防护控制模块;
所述追尾防护控制模块(21)用于在所述后方车辆的车距大于第二设定值且小于第一设定值时去使所述尾灯闪烁,在同所述汽车相邻的后方车辆的车距小于第二设定值时通过所述电子驻车系统对所述汽车进行制动。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可进行驻车追尾防护的汽车,其特征在于,还包括车体(1)和后保险杠(3),所述后保险杠(3)包括可前后伸缩地连接于所述车体后方的主体(31)、同所述追尾防护控制模块电连接在一起的主体前后位控制机构(32)和沿前后方向延伸的吸能杆(33),所述吸能杆(33)包括外管(331)和可拔插地连接于外管的内杆(332),所述内杆(332)同所述外管配合部分的周面上设有若干排沿内杆轴向分布的插孔(3321),所述插孔(3321)内插有剪切销(3322)和使剪切销的外端伸出插孔的顶升弹簧(3323);所述外管(331)和内杆(332)二者,一者同所述主体(31)连接在一起、另一者同所述车体(1)连接在一起。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可进行驻车追尾防护的汽车,其特征在于,所述主体前后位控制机构(32)包括使所述主体保持在前位的电子锁(322)和使所述主体从前位转移到后位的换位弹簧(323),所述电子锁(322)和所述追尾防护控制模块(21)电连接在一起。
4.根据权利要求2或3所述的可进行驻车追尾防护的汽车,其特征在于,所述后保险杠(3)还包括托块(35)和沿上下方向延伸的抓地杆(34),所述抓地杆(34)包括上段(341)、可升降地套设在上段下端的下段(342)和下移弹簧(343),所述下移弹簧(343)用于使下段下降而抵接于地面(5),所述上段(341)的上端同所述主体(31)相固接,所述托块(35)同所述车体(1)相固接;主体处于前位时所述下段按压在所述托块上。
5.根据权利要求2或3所述的可进行驻车追尾防护的汽车,其特征在于,所述后保险杠(3)还包括沿上下方向延伸的抓地杆(34)和抓地杆连接缸,所述抓地杆通过所述抓地杆连接缸可升降地连接于所述主体。
6.根据权利要求1或2或3所述的可进行驻车追尾防护的汽车,其特征在于,所述车体(1)设有若干摩擦吸能板(4),所述摩擦吸能板(4)通过升降缸(6)可升降地连接于所述车体(1),所述摩擦吸能板(4)的下表面设有齿(41),所述升降缸(6)通过所述追尾防护控制模块(21)控制。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可进行驻车追尾防护的汽车,其特征在于,所述车体(1)还设有若干车轮(11),所述摩擦吸能板(4)至少有一块摩擦吸能板位于所述车轮中的一个车轮的正前方。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可进行驻车追尾防护的汽车,其特征在于,所述车轮(11)有四个,所述摩擦吸能板(4)有四块,四块摩擦吸能板一一对应地位于四个车轮的正前方。
9.一种适用于权利要求1所述汽车的驻车追尾防护方法,其特征在于,
第一步、当汽车处于停止状态时,检测同驻车相邻的后方车辆的行车速度;
第二步、判断同驻车相邻的后方车辆的行车速度是否大于零,如果是则进入第三步,否则进入第一步;
第三步、检测同驻车相邻的后方车辆的车距;
第四步、判断同驻车相邻的后方车辆的车距是否大于第一设定值;如果是则进入第一步,否则进入第五步;
第五步、判断车距是否大于第二设定值,第二设定值小于第一设定值;如果是则进入第六步,否则进入第七步;
第六步、使驻车的尾灯闪烁;
第七步、使驻车进行主动防护动作。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驻车追尾防护方法,其特征在于,第七步中的主动防护动作至少包括通过刹车将驻车刹住和使驻车的后保险杠后移二者中的一者。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410017707.3A CN103847621B (zh) | 2014-01-16 | 2014-01-16 | 可进行驻车追尾防护的汽车和驻车追尾防护方法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410017707.3A CN103847621B (zh) | 2014-01-16 | 2014-01-16 | 可进行驻车追尾防护的汽车和驻车追尾防护方法 |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03847621A true CN103847621A (zh) | 2014-06-11 |
CN103847621B CN103847621B (zh) | 2015-12-02 |
Family
ID=5085591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1410017707.3A Active CN103847621B (zh) | 2014-01-16 | 2014-01-16 | 可进行驻车追尾防护的汽车和驻车追尾防护方法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103847621B (zh) |
Cited By (4)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4401275A (zh) * | 2014-11-16 | 2015-03-11 | 银世德 | 能前后自动伸缩的汽车保险杠 |
CN107725769A (zh) * | 2017-11-07 | 2018-02-23 | 安徽江淮汽车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 湿式双离合器自动变速箱p挡驻车控制方法及控制系统 |
CN111255892A (zh) * | 2015-04-21 | 2020-06-09 | 现代自动车株式会社 | 电子换挡杆的换挡控制方法 |
CN112092760A (zh) * | 2020-09-29 | 2020-12-18 | 重庆长安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 一种卡车后部防钻保护装置 |
Citations (6)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2002013424A (ja) * | 2000-06-29 | 2002-01-18 | Nissan Diesel Motor Co Ltd | 車両の追突回避装置 |
US20050171681A1 (en) * | 2002-08-19 | 2005-08-04 | Tianshu Yang | Method and system for preventing rear end collision of vehicles |
CN102774378A (zh) * | 2012-07-27 | 2012-11-14 | 浙江吉利汽车研究院有限公司杭州分公司 | 车辆追尾预警及保护方法、系统 |
CN102874239A (zh) * | 2011-07-11 | 2013-01-16 | 南通速迈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 一种汽车安全电子行车系统 |
CN202782913U (zh) * | 2012-08-30 | 2013-03-13 | 浙江吉利汽车研究院有限公司杭州分公司 | 防被追尾提醒系统 |
CN203093873U (zh) * | 2013-01-31 | 2013-07-31 | 浙江吉利汽车研究院有限公司杭州分公司 | 一种汽车防追尾控制装置 |
-
2014
- 2014-01-16 CN CN201410017707.3A patent/CN103847621B/zh active Active
Patent Citations (6)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2002013424A (ja) * | 2000-06-29 | 2002-01-18 | Nissan Diesel Motor Co Ltd | 車両の追突回避装置 |
US20050171681A1 (en) * | 2002-08-19 | 2005-08-04 | Tianshu Yang | Method and system for preventing rear end collision of vehicles |
CN102874239A (zh) * | 2011-07-11 | 2013-01-16 | 南通速迈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 一种汽车安全电子行车系统 |
CN102774378A (zh) * | 2012-07-27 | 2012-11-14 | 浙江吉利汽车研究院有限公司杭州分公司 | 车辆追尾预警及保护方法、系统 |
CN202782913U (zh) * | 2012-08-30 | 2013-03-13 | 浙江吉利汽车研究院有限公司杭州分公司 | 防被追尾提醒系统 |
CN203093873U (zh) * | 2013-01-31 | 2013-07-31 | 浙江吉利汽车研究院有限公司杭州分公司 | 一种汽车防追尾控制装置 |
Cited By (5)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4401275A (zh) * | 2014-11-16 | 2015-03-11 | 银世德 | 能前后自动伸缩的汽车保险杠 |
CN111255892A (zh) * | 2015-04-21 | 2020-06-09 | 现代自动车株式会社 | 电子换挡杆的换挡控制方法 |
CN107725769A (zh) * | 2017-11-07 | 2018-02-23 | 安徽江淮汽车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 湿式双离合器自动变速箱p挡驻车控制方法及控制系统 |
CN107725769B (zh) * | 2017-11-07 | 2019-04-16 | 安徽江淮汽车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 湿式双离合器自动变速箱p挡驻车控制方法 |
CN112092760A (zh) * | 2020-09-29 | 2020-12-18 | 重庆长安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 一种卡车后部防钻保护装置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03847621B (zh) | 2015-12-02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03847621B (zh) | 可进行驻车追尾防护的汽车和驻车追尾防护方法 | |
CN209870308U (zh) | 防撞箱连接机构 | |
CN203832409U (zh) | 能够降低碰撞前移距离的汽车 | |
CN104044566A (zh) | 汽车正面撞击自动刹车装置 | |
CN204998467U (zh) | 汽车防撞器 | |
CN204196826U (zh) | 一种车用固体推进剂火箭防护系统 | |
CN204870963U (zh) | 汽车刹车辅助装置 | |
CN104260705B (zh) | 一种车辆移动架的应用方法 | |
CN104290642B (zh) | 一种拖车板及其工作方法 | |
CN2858412Y (zh) | 汽车智能防撞装置 | |
CN104260703B (zh) | 一种拖车架的应用方法 | |
CN104260704B (zh) | 一种车辆移动架及其工作方法 | |
CN106427938A (zh) | 一种可使汽车在最短距离内驻车并防止倾覆的装置 | |
CN203047226U (zh) | 冰雪地地爪刹车装置 | |
CN203268021U (zh) | 一种汽车制动辅助系统 | |
CN207826217U (zh) | 汽车防追尾安全装置 | |
CN104228662B (zh) | 一种简易拖车板的应用方法 | |
CN105905058B (zh) | 卡车向远离驾驶员的方向拐弯时的安全装置 | |
CN104260663B (zh) | 一种可以调节轮距拖车架及其工作方法 | |
CN2860948Y (zh) | 一种汽车后保险杆 | |
CN204196816U (zh) | 一种车用电磁铁防护装置 | |
CN104118377A (zh) | 汽车三层防碰撞新技术保护人车不伤损 | |
CN203864614U (zh) | 一种商用车尾部防撞机构 | |
CN204196854U (zh) | 车用高压气体发射器防护系统 | |
CN207345738U (zh) | 一种卡车前下部防护结构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C06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C10 |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C14 |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