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3780530A - 数据传输方法及终端 - Google Patents
数据传输方法及终端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03780530A CN103780530A CN201210409187.1A CN201210409187A CN103780530A CN 103780530 A CN103780530 A CN 103780530A CN 201210409187 A CN201210409187 A CN 201210409187A CN 103780530 A CN103780530 A CN 103780530A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user terminal
- terminal
- pdcch
- data transmission
- data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Granted
Links
- 230000005540 biological transmission Effects 0.000 title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203
- 210000003660 Reticulum Anatomy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75
- 230000000051 modifying Effect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59
- 230000000875 corresponding Effect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129
- 238000001514 detection method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26
- 230000002452 interceptive Effect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9
- 238000000034 method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9
- 241000264877 Hippospongia communis Species 0.000 abstract description 57
- 230000001413 cellular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6
- 230000015654 memory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2
- 238000004891 communic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8
- 239000000203 mixture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5
- 238000010586 diagram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4
- 238000010295 mobile communic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4
- 230000004069 differenti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3
- 230000003111 delayed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9000002245 particle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2
- 239000010902 straw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1702 transmitter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9000003795 chemical substances by application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0694 effects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5516 engineering process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4907 flux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4048 modific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6011 modification reac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Classifications
-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72/00—Local resource management, e.g. wireless traffic scheduling or selection or allocation of wireless resources
- H04W72/04—Wireless resource allocation
- H04W72/0406—Wireless resource allocation involving control information exchange between nodes
- H04W72/042—Wireless resource allocation involving control information exchange between nodes in downlink direction of a wireless link, i.e. towards terminal
-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5/00—Arrangements affording multiple use of the transmission path
- H04L5/0001—Arrangements for dividing the transmission path
- H04L5/0003—Two-dimensional division
- H04L5/0005—Time-frequency
- H04L5/0007—Time-frequency the frequencies being orthogonal, e.g. OFDM(A), DMT
-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5/00—Arrangements affording multiple use of the transmission path
- H04L5/003—Arrangements for allocating sub-channels of the transmission path
- H04L5/0037—Inter-user or inter-terminal allocation
-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5/00—Arrangements affording multiple use of the transmission path
- H04L5/003—Arrangements for allocating sub-channels of the transmission path
- H04L5/0044—Arrangements for allocating sub-channels of the transmission path allocation of payload
-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72/00—Local resource management, e.g. wireless traffic scheduling or selection or allocation of wireless resources
- H04W72/02—Selection of wireless resources by user or terminal
-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72/00—Local resource management, e.g. wireless traffic scheduling or selection or allocation of wireless resources
- H04W72/04—Wireless resource allocation
- H04W72/08—Wireless resource allocation where an allocation plan is defined based on quality criteria
- H04W72/082—Wireless resource allocation where an allocation plan is defined based on quality criteria using the level of interference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数据传输方法及终端。该数据传输方法包括:第一用户终端检测该第一用户终端所在蜂窝以外的第二用户终端的PDCCH,从所述PDCCH中获取编码调制方式信息;根据所述编码调制方式信息判断所述第一用户终端与所述第二用户终端之间的干扰情况;根据所述干扰情况,选择对于所述第一用户终端干扰最小的第二用户终端;所述第一用户终端复用所述干扰最小的第二用户终端的上行时频资源进行D2D数据传输。
Description
数据传输方法及终端
技术领域
[0001] 本发明涉及通信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数据传输方法及终端。
背景技术
[0002] 现有的3G,4G蜂窝移动通信系统属于典型的基础设施网络,利用多个小功率发射机代替一个大功率发射机。每个小发射区对应的小覆盖成为一个小区,每个小区分配一组信道,对应于一组无线资源,相邻小区使用不同的无线资源。因此,小区之间互相之间不会形成干扰。相距较远的小区可以重复使用相同的无线资源(即无线信道资源的空间复用),从而使系统容量大幅度提闻。
[0003] D2D (Device-to-Device)通信不需要基站或接入节点的控制,通信或组网非常灵活。在蜂窝移动通信系统的终端之间隐去终端自组织通信方式,即D2D通信方式,一个直接的优势是对于近在咫尺的局部业务可以不经过基站而直接通过终端之间中继转发来完成,从而减少对基站资源的占用;二是能够弥补预设网络的覆盖缺陷,消除现有蜂窝移动通信系统的覆盖区域内总会存在一些盲区的缺陷;三是能够降低功耗,当通信有一个长路径转变为几个短路径来实现时,这几个短路径的功率和将小于一个长路径所需要的功率。;另夕卜,引入自组织方式可将使整个移动通信系统通量得到提高,并且增加复用空间。
[0004] 采用D2D通信方式可以在非授权频段进行传输,但是由于非授权频段的干扰不可控,特别是当非授权频段上的业务越来越多时,干扰也会越来越严重,从而严重影响D2D传输的性能。
发明内容
[0005]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数据传输方法及终端。在用户终端进行D2D数据传输之前,该用户终端所在蜂窝以外的用户终端,复用对于该用户终端干扰最小的用户终端的时频资源向其他用户终端进行D2D数据传输,从而减小了蜂窝传输给D2D传输带来的干扰。
[0006] 第一方面,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数据传输方法,所述方法包括:
[0007] 第一用户终端检测该第一用户终端所在蜂窝以外的第二用户终端的物理下行控制信道roccH,从所述roccH中获取编码调制方式信息;
[0008] 根据所述编码调制方式信息判断所述第一用户终端与所述第二用户终端之间的干扰情况;
[0009] 根据所述干扰情况,选择对于所述第一用户终端干扰最小的第二用户终端;
[0010] 所述第一用户终端复用所述干扰最小的第二用户终端的上行时频资源进行D2D数据传输。
[0011] 第二方面,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数据传输方法,所述方法包括:
[0012] 根据第一用户终端与该第一用户终端所在蜂窝以外的第二用户终端之间的干扰数据建立干扰对应表;
[0013] 根据所述干扰对应表查找多个对于所述第一用户终端干扰小的第二用户终端;[0014] 从所述多个对于所述第一用户终端干扰小的第二用户终端中选择可用的干扰最小的第二用户终端;
[0015] 所述第一用户终端复用所述可用的干扰最小的第二用户终端的上行时频资源进行D2D数据传输。
[0016] 第三方面,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数据传输方法,所述方法包括:
[0017] 第一用户终端在该第一用户终端所在蜂窝以外的第二用户终端对应的上行子帧的第一个正交频分复用OFDM符号上进行子载波能量检测;
[0018] 根据能量检测结果,判断所述第一用户终端与所述第二用户终端之间的干扰情况;
[0019] 根据所述干扰情况,选择对于所述第一用户终端干扰最小的第二用户终端;
[0020] 所述第一用户终端复用所述干扰最小的第二用户终端对应的上行子帧的第η个OFDM符号上开始的能量低的子载波进行D2D数据传输。
[0021] 第四方面,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数据传输终端,所述终端包括:
[0022] 检测单元,用于检测所述数据传输终端所在蜂窝以外的第二用户终端的roccH,从所述roccH中获取编码调制方式信息;
[0023] 判断单元,用于根据所述编码调制方式信息判断所述数据传输终端与所述第二用户终端之间的干扰情况;
[0024] 选择单元,用于根据所述干扰情况,选择对于所述数据传输终端干扰最小的第二用户终端;
[0025] 传输单元,用于复用所述干扰最小的第二用户终端的上行时频资源进行D2D数据传输。
[0026] 第五方面,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数据传输终端,所述终端包括:
[0027] 建立单元,用于根据所述数据传输终端与所述数据传输终端所在蜂窝以外的第二用户终端之间的干扰数据建立干扰对应表;
[0028] 查找单元,用于根据所述干扰对应表查找多个对于所述数据传输终端干扰最小的第二用户终端;
[0029] 选择单元,用于从所述多个对于所述数据传输终端干扰小的第二用户终端中选择可用的干扰最小的第二用户终端;
[0030] 传输单元,用于复用所述可用的干扰最小的第二用户终端的上行时频资源进行D2D数据传输。
[0031] 第六方面,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数据传输终端,所述终端包括:
[0032] 检测单元,用于在所述数据传输终端所在蜂窝以外的第二用户终端对应的上行子帧的第一个OFDM符号上进行子载波能量检测;
[0033] 判断单元,用于根据能量检测结果,判断所述数据传输终端与所述第二用户终端之间的干扰情况;
[0034] 选择单元,用于根据所述干扰情况,选择对于所述数据传输终端干扰最小的第二用户终端;
[0035] 传输单元,用于复用所述干扰最小的第二用户终端对应的上行子帧的第η个OFDM符号上开始的能量低的子载波进行D2D数据传输。[0036]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数据传输方法及终端,在用户终端进行D2D数据传输之前,检测并查找对于该用户终端干扰最小的用户终端,复用干扰最小的用户终端的时频资源,使得用户终端在进行D2D传输时受到的蜂窝传输造成的干扰达到最小。
附图说明
[0037] 图1为为二维时频资源示意图;
[0038] 图2为本发明实施例一种数据传输方法流程图;
[0039] 图3为本发明实施例另一种数据传输方法流程图
[0040] 图4为本发明实施例又一种数据传输方法流程图;
[0041] 图5为本发明实施例利用上行子帧中的子载波传输数据的示意图;
[0042] 图6为本发明实施例一种数据传输终端的结构示意图;
[0043] 图7为本发明实施例另一种数据传输终端的结构示意图;
[0044] 图8为本发明实施例又一种数据传输终端的结构示意图;
[0045] 图9为本发明实施例一种数据传输终端的另一种结构示意图;
[0046] 图10为本发明实施例另一种数据传输终端的另一种结构示意图;
[0047] 图11为本发明实施例又一种数据传输终端的另一种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48] 为了使本发明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发明作进一步地详细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发明一部份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它实施例,都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0049] 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数据传输方法应用于长期演进(Long Term Evolution, LTE)系统下D2D用户终端之间的数据传输。LTE系统中数据是在二维的时频资源上进行传输的。如图1所示,其为二维时频资源示意图,横轴为时域,纵轴为频域,数据传输时所使用的最小的资源单位为资源粒子(ResourceElement,RE)。实际上,数据的调度和传输是以资源块(Resource Block, RB)为单位进行的,一个资源块是由二维时频上的多个资源粒子构成的。一般的,一个资源块由时域上7个正交频分复用(Orthogonal FrequencyDivisionMultiplexing,0FDM)符号,频域上12个子载波构成。D2D用户终端通过复用干扰小的蜂窝用户终端的时频资源向另一 D2D用户终端进行数据传输,使得蜂窝传输与D2D传输的干扰达到最小。
[0050] 需要说明的是,本发明实施例应用于LTE系统,但不仅限于LTE系统,可采用其他同等的系统进行替换。
[0051] 下面以图2为例详细说明本发明实施例一种数据传输方法,图2为本发明实施例一种数据传输方法流程图。本实施例的执行主体为用于D2D数据传输的用户终端。
[0052] 首先,需要说明的是,蜂窝用户终端利用物理下行分享信道(PhysicalDownlinkShared Channel,F1DSCH)进行数据传输,为了便于蜂窝用户终端正确接收数据,基站通过物理下行控制信道(Physical Downlink ControlChannel, PDCCH)指示数据传输时所占用的资源块。D2D用户终端通过检测蜂窝用户终端的H)CCH,便可判断出蜂窝用户终端与D2D用户终端之间的干扰情况,然后复用干扰小的蜂窝用户终端的时频资源进行D2D数据传输。
[0053] 本实施例的一种数据传输方法的步骤过程如下:
[0054] 步骤S201,第一用户终端检测该第一用户终端所在蜂窝以外的第二用户终端的PDCCH。
[0055] 其中,第一用户终端为利用D2D进行数据传输的用户终端。第二用户终端为在第一用户终端所在蜂窝以外的用户终端,该用户终端利用蜂窝进行数据传输。在同一蜂窝内的用户终端距离近,因此彼此间的干扰大,所以第一用户终端只检测其所在蜂窝以外的利用蜂窝进行数据传输的用户终端,即第二用户终端。
[0056] 需要说明的是,第一用户终端可检测一个第二用户终端,也可同时检测多个第二用户终端。
[0057] PDCCH 中携带有编码调制方式(Modulation and Coding Scheme, MCS)信息,混合自动重传请求(Hybrid Automatic Repeat reQuest,HARQ)信息等信息,因此检测第二用户终端的HXXH以便获取相应的信息。
[0058] 优选地,第一用户终端通过第二用户终端的ID对该第二用户终端的HXXH进行检测。
[0059] 优选地,第一用户终端任意选择HXXH进行分析,通过分析该HXXH指示的时频资源信息等字段确定其数据长度是否符合规范,从而判断该roccH是否是第二用户终端(即利用蜂窝进行数据传输的用户终端)的合理roccH。如果该roccH是第二用户终端的合理PDCCH,则对该I3DCCH进行检测。
[0060] 步骤S202,从PDCCH中获取MCS信息。
[0061] MCS信息反映了用户终端的信噪比(Signal Noise Ratio),而信噪比近反映了用户终端与基站间的距离远近。第二用户终端距离基站的距离越远,说明第二用户终端与第一用户终端之间的距离越远,彼此间的干扰也就越小。
[0062] 步骤S203,根据MCS信息判断第一用户终端与第二用户终端之间的干扰情况。
[0064]表1
[0065] 在LTE系统中,MCS信息共有32等级。如表1所示,其为LTE系统中的MCS信息表,每个等级的MCS信息中对应一个调制阶数(modulationorder),同时对应一个传输块引索,传输块引索隐含的指示了数据传输时所釆用的编码速率。编码速率差距越大信噪比差距越大。从表中可以看出,同一调制阶数的MCS信息的编码速率相差较小,因此为了简化操作,可通过MCS信息对应的调制阶数判断第一用户终端与第二用户终端之间的干扰情况。
[0066] 具体的,比较第一用户终端的MCS信息对应的调制阶数与第二用户终端的MCS信息对应的调制阶数。第一用户终端的MCS信息对应的调制阶数与第二用户终端的MCS信息对应的调制阶数相差越大,则第一用户终端与第二用户终端之间的干扰越小。利用该判断方法能够减少第一用户终端检测和分析第二用户终端roccH的次数,并且可以降低复杂度。
[0067] 步骤S204,根据干扰情况,选择对于第一用户终端干扰最小的第二用户终端。[0068] 具体的,根据步骤S203中的判断结果,选择与第一用户终端的MCS信息对应的调制阶数相差最大的第二用户终端。
[0069] 需要说明的是,第一用户终端的MCS信息对应的调制阶数与第二用户终端的MCS信息对应的调制阶数只要不同,该第一用户终端与第二用户终端之间的干扰就比较小了,所以当与第一用户终端的MCS信息对应的调制阶数相差最大的第二用户终端在由于特殊情况不能选择时,也可选择与第一用户终端的MCS信息对应的调制阶数不同的第二用户终端。
[0070] 步骤S 205,第一用户终端复用干扰最小的第二用户终端的上行时频资源进行D2D数据传输。
[0071] 在第一用户终端选择好干扰最小第二用户终端后,复用该第二用户终端的上行时频资源向另一用户终端发送D2D数据,从而使得第一用户终端向其他用户终端进行D2D数据传输时,大幅度减小蜂窝传输所造成的干扰。
[0072] 下面以图3为例详细说明本发明实施例另一种数据传输方法,图3为本发明实施例另一种数据传输方法流程图。
[0073] 本实施例中的数据传输方法通过建立干扰对应表查找干扰最小的用户终端。如图3所示,本实施例提供的数据传输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0074] 步骤S301,根据第一用户终端与该第一用户终端所在蜂窝以外的第二用户终端之间的干扰数据建立干扰对应表。
[0075] 其中,第一用户终端为利用D2D进行数据传输的用户终端。第二用户终端为在第一用户终端所在蜂窝以外的用户终端,该用户终端利用蜂窝进行数据传输。在同一蜂窝内的用户终端距离近,因此彼此间的干扰大,所以第一用户终端只检测其所在蜂窝以为的利用蜂窝进行数据传输的用户终端,即第二用户终端。
[0076] 优选地,干扰对应表的建立方法为检测第一用户终端所在蜂窝以外的第二用户终端的roccH;在根据该第二用户终端进行数据传输时roccH指示的时频资源信息对应的子帧进行roscH信号能量检测;pdsch信号能量越小,则第一用户终端与第二用户终端之间的干扰越小;根据该检测结果建立第一用户终端与多个第二用户终端间的干扰对应表。
[0077] 其中,第一用户终端通过第二用户终端的I D对该第二用户终端的HXXH进行检测。或者,第一用户终端任意选择roccH进行分析,通过分析该roccH指示的时频资源信息等字段确定其数据长度是否符合规范,从而判断该roccH是否是第二用户终端(即利用蜂窝进行数据传输的用户终端)的合理roccH。如果该roccH是第二用户终端的合理roccH,则对该roccH进行检测。
[0078] 优选地,干扰对应表的建立方法为检测第一用户终端所在蜂窝以外的第二用户终端的Sounding信号;Sounding信号越弱,则第一用户终端与第二终端用户之间的干扰越小;根据该检测结果建立第一用户终端与多个第二用户终端间的干扰对应表。
[0079] 步骤S302,根据干扰对应表查找多个对于第一用户终端干扰小的第二用户终端。
[0080] 干扰对应表中具有第一用户终端与多个第二用户终端之间的干扰大小情况。根据干扰对应表查找多个对于第一用户终端干扰小的第二用户终端。所述干扰小的程度可根据不同的情况进行不同的选择。
[0081] 步骤S303,从多个对于第一用户终端干扰小的第二用户终端中选择可用的干扰最小的第二用户终端;
[0082] 当干扰对应表中对于第一用户终端干扰最小的第二用户终端由于特殊情况无法选择时,选择干扰对应表中对于第一用户终端干扰相对较小的第二用户终端,即选择可用的干扰最小的第二用户终端。
[0083] 步骤S304,第一用户终端复用可用的干扰最小的第二用户终端的上行时频资源进行D2D数据传输。在第一用户终端选择好可用的干扰最小第二用户终端后,复用该第二用户终端的上行时频资源向另一用户终端发送D2D数据,从而使得第一用户终端向其他用户终端进行D2D数据传输时,大幅度减小蜂窝传输所造成的干扰。
[0084] 下面以图4为例详细说明本发明实施例又一种数据传输方法,图4为本发明实施例又一种数据传输方法流程图。
[0085] 本实施例中的数据传输方法通过子帧的第一个OFDM符号上进行子载波能量检测,查找干扰最小的用户终端。如图4所示,本实施例提供的数据传输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0086] 步骤S401,第一用户终端在该第一用户终端所在蜂窝以外的第二用户终端进行信息传输时对应的上行子帧的第一个OFDM符号上进行子载波能量检测。
[0087] 其中,第一用户终端为利用D2D进行数据传输的用户终端。第二用户终端为在第一用户终端所在蜂窝以外的用户终端,该用户终端利用蜂窝进行数据传输。在同一蜂窝内的用户终端距离近,因此彼此间的干扰大,所以第一用户终端只检测其所在蜂窝以为的利用蜂窝进行数据传输的用户终端,即第二用户终端。
[0088] 用户终端在相应的上行子帧上进行数据传输,一个子帧由多个OFDM符号组成。每个OFDM符号上有多个子载波。OFDM符号和子载波构成数据传输所用的时频资源。判断第一用户终端与第二用户终端之间的干扰情况只需要对相应的上行子帧的第一个OFDM符号上的子载波进行能量检测。
[0089] 需要说明的是,第一用户终端可检测一个第二用户终端,也可同时检测多个第二用户终端。
[0090] 步骤S402,根据能量检测结果,判断第一用户终端与第二用户终端之间的干扰情况。
[0091] 具体的,根据第二用户终端对应的上行子帧的第一个OFDM符号上的子载波能量的强弱进行判断,第二用户终端对应的上行子帧的第一个OFDM符号上的子载波能量越弱,第一用户终端与第二终端用户之间的干扰越小。
[0092] 步骤S403,根据干扰情况,选择对于第一用户终端干扰最小的第二用户终端。
[0093] 根据步骤S402中的判断结果,选择第一个OFDM符号上的子载波能量的最弱上行子帧对应的第二用户终端。
[0094] 需要说明的是,当第一个OFDM符号上的子载波能量的最弱上行子帧对应的第二用户终端由于特殊情况无法选择时,可选择第一个OFDM符号上的子载波能量的相对较弱上行子帧对应的第二用户终端。
[0095] 步骤S404,第一用户终端复用干扰最小的第二用户终端对应的上行子帧的第η个OFDM符号上开始的能量低的子载波进行D2D数据传输。
[0096] 如图5所示,其为本发明实施例利用上行子帧中的子载波传输数据的示意图。第一用户终端对第二用户终端对应的上行子帧的第一个OFDM符号上进行子载波能量检测时,会产生时延。因此,在确定干扰最小的第二用户终端后,只能从时延后的OFDM符号(SP第η个OFDM符号)上开始的能量的子载波进行D2D数据传输。所用的检测时延越短,η越小,D2D数据传输可利用的时频资源越多。
[0097] 并且,每个OFDM符号上有多个子载波,子载波的能量越低,其传输数据时的干扰越小。因此,选用能量较低的子载波进行D2D数据传输。
[0098] 优选地,第一用户终端复用干扰最小的第二用户终端对应的上行子帧的第η个OFDM符号上开始的能量低的一个或多个子载波进行D2D数据传输。
[0099] 第一用户终端复用干扰最小的第二用户终端对应的上行子帧的第η个OFDM符号上开始的能量低的子载波向其他用户终端发送D2D数据,从而使得第一用户终端向其他用户终端进行D2D数据传输时,大幅度减小蜂窝传输所造成的干扰。
[0100] 相应的,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一种数据传输终端,如图6所示,其为本发明实施例一种数据传输终端的结构示意图。该数据传输终端包括:检测单元610,判断单元620,选择单元630及传输单元640。
[0101] 检测单元610用于检测该数据传输终端所在蜂窝以外的第二用户终端的roccH。
[0102] 其中,数据传输终端利用D2D进行数据传输。第二用户终端为在该数据传输终端所在蜂窝以外的用户终端,该用户终端利用蜂窝进行数据传输。在同一蜂窝内的用户终端距离近,因此彼此间的干扰大,所以检测单元610只检测该数据传输终端所在蜂窝以外的利用蜂窝进行数据传输的用户终端,即第二用户终端。
[0103] 需要说明的是,检测单元610可检测一个第二用户终端,也可同时检测多个第二用户终端。
[0104] PDCCH中携带有MCS信息,HARQ (信息等信息,因此检测第二用户终端的PDCCH以便获取相应的信息。
[0105] 优选地,检测单元610通过第二用户终端的I D对该第二用户终端的HXXH进行检测。
[0106] 优选地,检测单元610任意选择HXXH进行分析,通过分析该HXXH指示的时频资源信息等字段确定其数据长度是否符合规范,从而判断该roccH是否是第二用户终端(gp利用蜂窝进行数据传输的用户终端)的合理roccH。如果该roccH是第二用户终端的合理PDCCH,则对该I3DCCH进行检测。
[0107] 检测单元610还用于从PDCCH中获取MCS信息。
[0108] MCS信息反映了用户终端的信噪比,而信噪比近反映了用户终端与基站间的距离远近。第二用户终端距离基站的距离越远,说明第二用户终端与该数据传输终端之间的距离越远,彼此间的干扰也就越小。
[0109] 判断单元620用于根据MCS信息判断该数据传输终端与第二用户终端之间的干扰情况。
[0110] 具体的,判断单元620比较数据传输终端的MCS信息对应的调制阶数与第二用户终端的MCS信息对应的调制阶数。该数据传输终端的MCS信息对应的调制阶数与第二用户终端的MCS信息对应的调制阶数相差越大,则该数据传输终端与第二用户终端之间的干扰越小。
[0111] 选择单元630用于根据干扰情况,选择对于该数据传输终端干扰最小的第二用户终端。
[0112] 具体的,选择单元630根据判断单元620的判断结果,选择与该数据传输终端的MCS信息对应的调制阶数相差最大的第二用户终端。
[0113] 需要说明的是,该数据传输终端的MCS信息对应的调制阶数与第二用户终端的MCS信息对应的调制阶数只要不同,该数据传输终端与第二用户终端之间的干扰就比较小了,所以当与该数据传输终端的MCS信息对应的调制阶数相差最大的第二用户终端在由于特殊情况不能选择时,也可选择与该数据传输终端的MCS信息对应的调制阶数不同的第二用户终端。
[0114] 传输单元640用于复用干扰最小的第二用户终端的上行时频资源进行D2D数据传输。
[0115] 在选择单元630选择好干扰最小第二用户终端后,传输单元640复用该第二用户终端的上行时频资源向另一用户终端发送D2D数据,从而使得该数据传输终端向其他用户终端进行D2D数据传输时,大幅度减小蜂窝传输所造成的干扰。
[0116] 上述数据传输终端是用来实现图2所述实施例所述的数据传输方法,所包括的各个单元只是按照功能逻辑进行划分的,但并不局限于上述的划分,只要能够实现相应的功能即可;另外,各功能单元的具体名称也只是为了便于相互区分,并不用于限制本发明的保护范围。
[0117] 相应的,本发明实施例提供另一种数据传输终端,如图7所示,其为本发明实施例另一种数据传输终端的结构示意图。该数据传输终端包括:建立单元710,查找单元720,选择单元730及传输单元740。
[0118] 建立单元710用于根据该数据传输终端与该数据传输终端所在蜂窝以外的第二用户终端之间的干扰数据建立干扰对应表。
[0119] 其中,数据传输终端利用D2D进行数据传输。第二用户终端为在该数据传输终端所在蜂窝以外的用户终端,该用户终端利用蜂窝进行数据传输。在同一蜂窝内的用户终端距离近,因此彼此间的干扰大,所以只检测该数据传输终端所在蜂窝以外的利用蜂窝进行数据传输的用户终端,即第二用户终端。
[0120] 优选地,建立单元710具体用于检测该数据传输终端所在蜂窝以外的第二用户终端的roccH;在根据该第二用户终端进行数据传输时roccH指示的时频资源信息对应的子帧进行roscH信号能量检测;pdsch信号能量越小,则该数据传输终端与第二用户终端之间的干扰越小;根据该检测结果建立该数据传输终端与多个第二用户终端间的干扰对应表。
[0121] 其中,该数据传输端通过第二用户终端的I D对该第二用户终端的HXXH进行检测。或者,该数据传输终端任意选择roccH进行分析,通过分析该roccH指示的时频资源信息等字段确定其数据长度是否符合规范,从而判断该roccH是否是第二用户终端(即利用蜂窝进行数据传输的用户终端)的合理roccH。如果该roccH是第二用户终端的合理roccH,则对该roccH进行检测。
[0122] 优选地,建立单元710具体用于检测该数据传输终端所在蜂窝以外的第二用户终端的Sounding信号;Sounding信号越弱,则该数据传输终端与第二终端用户之间的干扰越小;根据该检测结果建立该数据传输终端与多个第二用户终端间的干扰对应表。
[0123] 查找单元720用于根据干扰对应表查找多个对于该数据传输终端干扰小的第二用户终端。
[0124] 干扰对应表中具有第一用户终端与多个第二用户终端之间的干扰大小情况。根据干扰对应表查找多个对于第一用户终端干扰小的第二用户终端。所述干扰小的程度可根据不同的情况进行不同的选择。
[0125] 选择单元730用于从多个对于数据传输终端干扰小的第二用户终端中选择可用的干扰最小的第二用户终端;
[0126] 当干扰对应表中对于第一用户终端干扰最小的第二用户终端由于特殊情况无法选择时,选择单元730选择干扰对应表中对于第一用户终端干扰相对较小的第二用户终端,即选择单元730选择可用的干扰最小的第二用户终端。
[0127] 传输单元740用于复用可用的干扰最小的第二用户终端的上行时频资源进行D2D数据传输。
[0128] 选择单元730选择好可用的干扰最小第二用户终端后,传输单元740复用该第二用户终端的上行时频资源向另一用户终端发送D2D数据,从而使得该数据传输终端向其他用户终端进行D2D数据传输时,大幅度减小蜂窝传输所造成的干扰。
[0129] 上述数据传输终端是用来实现图3所述实施例所述的数据传输方法,所包括的各个单元只是按照功能逻辑进行划分的,但并不局限于上述的划分,只要能够实现相应的功能即可;另外,各功能单元的具体名称也只是为了便于相互区分,并不用于限制本发明的保护范围。
[0130] 相应的,本发明实施例提供又一种数据传输终端,如图8所示,其为本发明实施例又一种数据传输终端的结构示意图。该数据传输终端包括:检测单元810,判断单元820,选择单元830及传输单元840。
[0131] 检测单元810用于在该数据传输终端所在蜂窝以外的第二用户终端进行信息传输时对应的上行子帧的第一个OFDM符号上进行子载波能量检测。
[0132] 其中,数据传输终端利用D2D进行数据传输。第二用户终端为在该数据传输终端所在蜂窝以外的用户终端,该用户终端利用蜂窝进行数据传输。在同一蜂窝内的用户终端距离近,因此彼此间的干扰大,所以检测单元810只检测该数据传输终端所在蜂窝以外的利用蜂窝进行数据传输的用户终端,即第二用户终端。
[0133] 用户终端在相应的上行子帧上进行数据传输,一个子帧由多个OFDM符号组成。每个OFDM符号上有多个子载波。OFDM符号和子载波构成数据传输所用的时频资源。判断数据传输终端与第二用户终端之间的干扰情况,检测单元810只需要对相应的上行子帧的第一个OFDM符号上的子载波进行能量检测。
[0134] 需要说明的是,检测单元810可检测一个第二用户终端,也可同时检测多个第二用户终端。
[0135] 判断单元820用于根据能量检测结果,判断该数据传输终端与第二用户终端之间的干扰情况。
[0136] 判断单元820具体用于根据第二用户终端对应的上行子帧的第一个OFDM符号上的子载波能量的强弱进行判断,第二用户终端对应的上行子帧的第一个OFDM符号上的子载波能量越弱,该数据传输终端与第二终端用户之间的干扰越小。
[0137] 选择单元830用于根据干扰情况,选择对于该数据传输终端干扰最小的第二用户终端。
[0138] 根据判断单元820的判断结果,选择第一个OFDM符号上的子载波能量的最弱上行子帧对应的第二用户终端。
[0139] 需要说明的是,当第一个OFDM符号上的子载波能量的最弱上行子帧对应的第二用户终端由于特殊情况选择单元830无法选择时,选择单元830可选择第一个OFDM符号上的子载波能量的相对较弱上行子帧对应的第二用户终端。
[0140] 传输单元840用于复用干扰最小的第二用户终端对应的上行子帧的第η个OFDM符号上开始的能量低的子载波进行D2D数据传输。
[0141] 检测单元810对第二用户终端对应的上行子帧的第一个OFDM符号上进行子载波能量检测时,会产生时延。因此,在确定干扰最小的第二用户终端后,传输单元840只能从时延后的OFDM符号(即第η个OFDM符号)上开始的能量的子载波进行D2D数据传输。检测单元810所用的检测时延越短,η越小,D2D数据传输可利用的时频资源越多。
[0142] 并且,每个OFDM符号上有多个子载波,子载波的能量越低,其传输数据时的干扰越小。因此,传输单元840选用能量较低的子载波进行D2D数据传输。
[0143] 优选地,传输单元840复用干扰最小的第二用户终端对应的上行子帧的第η个OFDM符号上开始的能量低的一个或多个子载波进行D2D数据传输。
[0144] 传输单元840复用干扰最小的第二用户终端对应的上行子帧的第η个OFDM符号上开始的能量低的子载波向其他用户终端发送D2D数据,从而使得该数据传输终端向其他用户终端进行D2D数据传输时,大幅度减小蜂窝传输所造成的干扰。
[0145] 上述数据传输终端是用来实现图4所述实施例所述的数据传输方法,所包括的各个单元只是按照功能逻辑进行划分的,但并不局限于上述的划分,只要能够实现相应的功能即可;另外,各功能单元的具体名称也只是为了便于相互区分,并不用于限制本发明的保护范围。
[0146] 另外,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实现图2所述实施例所述的数据传输方法的数据传输终端还可以采用如下方式实现,如图9所示,其为本发明实施例一种数据传输终端的另一种结构示意图。该数据传输终端包括:处理器910、存储器920,接口 930及系统总线940。
[0147] 系统总线940用于连接处理器910、存储器920和接口 930。
[0148] 处理器910用于检测该数据传输终端所在蜂窝以外的第二用户终端的H)CCH,从该HXXH中获取MCS信息;根据MCS信息判断该数据传输终端与第二用户终端之间的干扰情况;根据干扰情况,选择对于该数据传输终端干扰最小的第二用户终端;复用干扰最小的第二用户终端的上行时频资源进行D2D数据传输。
[0149] 其中,根据MCS信息判断该数据传输终端与第二用户终端之间的干扰情况的具体过程为:每个MCS信息对应一个调制阶数;在进行判断时,根据该数据传输终端的MCS信息对应的调制阶数与第二用户终端的MCS信息对应的调制阶数的大小进行比较;该数据传输终端的MCS信息对应的调制阶数与第二用户终端的MCS信息对应的调制阶数相差越大,该数据传输终端与第二终端用户之间的干扰越小。
[0150] 存储器920用于存储处理器910的执行流程。
[0151] 接口 930用于与其它用户终端进行D2D数据传输。
[0152]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实现图3所述实施例所述的数据传输方法的数据传输终端还可以采用实现方式如下,如图10所示,其为本发明实施例另一种数据传输终端的另一种结构示意图。该数据传输终端包括:处理器1010、存储器1020,接口 1030及系统总线1040。
[0153] 系统总线1030用于连接处理器1010存储器1020和接口 1030。
[0154] 处理器1010用于根据该数据传输终端与该数据传输终端所在蜂窝以外的第二用户终端之间的干扰数据建立干扰对应表;根据干扰对应表查找多个对于该数据传输终端干扰最小的第二用户终端;从多个对于第一用户终端干扰小的第二用户终端中选择可用的干扰最小的第二用户终端;复用可用的干扰最小的第二用户终端的上行时频资源进行D2D数据传输。
[0155] 其中,建立干扰对应表的过程为:
[0156] 优选地,检测该数据传输终端所在蜂窝以外的第二用户终端的HXXH ;在根据第二用户终端进行数据传输时roccH指示的时频资源信息对应的子帧进行roscH信号能量检测;PDSCH信号能量越小,该数据传输终端与第二用户终端之间的干扰越小,从而建立该数据传输终端与多个第二用户终端的干扰对应表。
[0157] 优选地,检测该数据传输终端所在蜂窝以外的第二用户终端的Sounding信号;Sounding信号越弱,该数据传输终端与第二终端用户之间的干扰越小从而建立该数据传输终端与多个第二用户终端的干扰对应表。
[0158] 存储器1020用于存储处理器1010的执行流程。
[0159] 接口 1030用于与其它用户终端进行D2D数据传输。
[0160]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实现图4所述实施例所述的数据传输方法的数据传输终端还可以采用如下方式实现,如图11所示,其为本发明实施例又一种数据传输终端的另一种结构示意图。该数据传输终端包括:处理器1110、存储器1120,接口 1130及系统总线1140。
[0161] 系统总线1130用于连接处理器1110、存储器1120和接口 1130。
[0162] 处理器1110用于在该数据传输终端所在蜂窝以外的第二用户终端对应的上行子帧的第一个OFDM符号上进行子载波能量检测;根据能量检测结果,判断该数据传输终端与第二用户终端之间的干扰情况;根据干扰情况,选择对于该数据传输终端干扰最小的第二用户终端;复用干扰最小的第二用户终端对应的上行子帧的第η个OFDM符号上开始的能量低的子载波进行D2D数据传输。
[0163] 其中,根据能量检测结果,判断该数据传输终端与第二用户终端之间的干扰情况具体过程为:根据第二用户终端对应的上行子帧的第一个OFDM符号上的子载波能量的强弱进行判断;第二用户终端对应的上行子帧的第一个OFDM符号上的子载波能量越弱,该数据传输终端与第二终端用户之间的干扰越小。
[0164] 存储器1120用于存储处理器1110的执行流程。
[0165] 接口 1130用于与其它用户终端进行D2D数据传输。
[0166] 利用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数据传输方法及终端,在用户终端进行D2D数据传输之前,检测并查找对于该用户终端干扰最小的用户终端,复用干扰最小的用户终端的时频资源,使得用户终端在进行D2D传输时受到的蜂窝传输造成的干扰达到最小。
[0167] 专业人员应该还可以进一步意识到,结合本文中所公开的实施例描述的各示例的单元及算法步骤,能够以电子硬件、计算机软件或者二者的结合来实现,为了清楚地说明硬件和软件的可互换性,在上述说明中已经按照功能一般性地描述了各示例的组成及步骤。这些功能究竟以硬件还是软件方式来执行,取决于技术方案的特定应用和设计约束条件。专业技术人员可以对每个特定的应用来使用不同方法来实现所描述的功能,但是这种实现不应认为超出本发明的范围。
[0168] 结合本文中所公开的实施例描述的方法或算法的步骤可以用硬件、处理器执行的软件模块,或者二者的结合来实施。软件模块可以置于随机存储器(RAM)、内存、只读存储器(ROM)、电可编程ROM、电可擦除可编程ROM、寄存器、硬盘、可移动磁盘、CD-ROM、或技术领域内所公知的任意其它形式的存储介质中。
[0169] 以上所述的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发明的目的、技术方案和有益效果进行了进一步详细说明,所应理解的是,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的具体实施方式而已,并不用于限定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凡在本发明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做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24)
1.一种数据传输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包括: 第一用户终端检测该第一用户终端所在蜂窝以外的第二用户终端的物理下行控制信道roccH,从所述roccH中获取编码调制方式信息; 根据所述编码调制方式信息判断所述第一用户终端与所述第二用户终端之间的干扰情况; 根据所述干扰情况,选择对于所述第一用户终端干扰最小的第二用户终端; 所述第一用户终端复用所述干扰最小的第二用户终端的上行时频资源进行D2D数据传输。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根据所述编码调制方式信息判断所述第一用户终端与所述第二用户终端之间的干扰情况的步骤,包括: 所述编码调制方式信息对应一个调制阶数; 根据所述第一用户终端的编码调制方式信息对应的调制阶数与所述第二用户终端的编码调制方式信息对应的调制阶数的大小进行比较; 所述第一用户终端的编码调制方式信息对应的调制阶数与所述第二用户终端的编码调制方式信息对应的调制阶数相差越大,所述第一用户终端与所述第二终端用户之间的干扰越小。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用户终端检测该第一用户终端所在蜂窝以外的第二用户终端的roccH,包括: 所述第一用户终端通过所述第二用户终端的ID检测所述第二用户终端的roccH。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用户终端检测该第一用户终端所在蜂窝以外的第二用户终端的roccH,包括: 任意选择roccH进行分析,判断该roccH是否是所述第二用户终端的合理roccH ; 如果是所述第二用户终端的合理roccH,则对该roccH进行检测。
5.一种数据传输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包括: 根据第一用户终端与该第一用户终端所在蜂窝以外的第二用户终端之间的干扰数据建立干扰对应表; 根据所述干扰对应表查找多个对于所述第一用户终端干扰小的第二用户终端; 从所述多个对于所述第一用户终端干扰小的第二用户终端中选择可用的干扰最小的第二用户终端; 所述第一用户终端复用所述可用的干扰最小的第二用户终端的上行时频资源进行D2D数据传输。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根据第一用户终端与该第一用户终端所在蜂窝以外的第二用户终端之间的干扰数据建立干扰对应表,具体过程为: 检测所述第一用户终端所在蜂窝以外的第二用户终端的roccH ; 在根据所述第二用户终端进行数据传输时roccH指示的时频资源信息对应的子帧进行物理下行分享信道roscH信号能量检测; 所述roscH信号能量越小,所述第一用户终端与所述第二用户终端之间的干扰越小; 根据检测结果建立所述干扰对应表。
7.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根据第一用户终端与该第一用户终端所在蜂窝以外的第二用户终端之间的干扰数据建立干扰对应表,具体过程为: 检测所述第一用户终端所在蜂窝以外的第二用户终端的Sounding信号; 所述Sounding信号越弱,所述第一用户终端与所述第二终端用户之间的干扰越小; 根据检测结果建立所述干扰对应表。
8.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检测所述第一用户终端所在蜂窝以外的第二用户终端的H)CCH,包括: 所述第一用户终端通过所述第二用户终端的ID检测所述第二用户终端的roccH。
9.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检测所述第一用户终端所在蜂窝以外的第二用户终端的roccH,包括: 任意选择roccH进行分析,判断该roccH是否是所述第二用户终端的合理roccH ; 如果是所述第二用户终端的合理roccH,则对该roccH进行检测。
10.一种数据传输方法, 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包括: 第一用户终端在该第一用户终端所在蜂窝以外的第二用户终端对应的上行子帧的第一个正交频分复用OFDM符号上进行子载波能量检测; 根据能量检测结果,判断所述第一用户终端与所述第二用户终端之间的干扰情况; 根据所述干扰情况,选择对于所述第一用户终端干扰最小的第二用户终端; 所述第一用户终端复用所述干扰最小的第二用户终端对应的上行子帧的第η个OFDM符号上开始的能量低的子载波进行D2D数据传输。
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根据能量检测结果,判断所述第一用户终端与所述第二用户终端之间的干扰情况,包括, 根据所述第二用户终端对应的上行子帧的第一个OFDM符号上的子载波能量的强弱进行判断; 所述第二用户终端对应的上行子帧的第一个OFDM符号上的子载波能量越弱,所述第一用户终端与所述第二终端用户之间的干扰越小。
12.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用户终端复用所述干扰最小的第二用户终端对应的上行子帧的第η个OFDM符号上开始的能量低的子载波进行D2D数据传输,进一步为 所述第一用户终端复用所述干扰最小的第二用户终端对应的上行子帧的第η个OFDM符号上开始的能量低的一个或多个子载波进行D2D数据传输。
13.一种数据传输终端,其特征在于,所述终端包括: 检测单元,用于检测所述数据传输终端所在蜂窝以外的第二用户终端的roccH,从所述PDCCH中获取编码调制方式信息; 判断单元,用于根据所述编码调制方式信息判断所述数据传输终端与所述第二用户终端之间的干扰情况; 选择单元,用于根据所述干扰情况,选择对于所述数据传输终端干扰最小的第二用户终端; 传输单元,用于复用所述干扰最小的第二用户终端的上行时频资源进行D2D数据传输。
14.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终端,其特征在于,所述判断单元,具体用于,所述编码调制方式信息对应一个调制阶数; 根据所述数据传输终端的编码调制方式信息对应的调制阶数与所述第二用户终端的编码调制方式信息对应的调制阶数的大小进行比较; 所述数据传输终端的编码调制方式信息对应的调制阶数与所述第二用户终端的编码调制方式信息对应的调制阶数相差越大,所述数据传输终端与所述第二用户终端之间的干扰越小。
15.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终端,其特征在于,所述检测模块,具体用于, 通过所述第二用户终端的ID检测所述第二用户终端的roccH。
16.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终端,其特征在于,所述检测模块,具体用于, 任意选择roccH进行分析,判断该roccH是否是所述第二用户终端的合理roccH ; 如果是所述第二用户终端的合理roccH,则对该roccH进行检测。
17.一种数据传输终端,其特征在于,所述终端包括: 建立单元,用于根据所述数据传输终端与所述数据传输终端所在蜂窝以外的第二用户终端之间的干扰数据建立干扰对应表; 查找单元,用于根据所述干扰对应表查找多个对于所述数据传输终端干扰小的第二用户终端; 选择单元,用于从所述多个对于所述数据传输终端干扰小的第二用户终端中选择可用的干扰最小的第二用户终端;` 传输单元,用于复用所述可用的干扰最小的第二用户终端的上行时频资源进行D2D数据传输。
18.根据权利要求17所述的终端,其特征在于,所述建立单元,具体用于, 检测所述数据传输终端所在蜂窝以外的第二用户终端的roccH ; 在根据所述第二用户终端进行数据传输时roccH指示的时频资源信息对应的子帧进行roscH信号能量检测; 所述roscH信号能量越小,所述数据传输终端与所述第二终端用户之间的干扰越小; 根据检测结果建立所述干扰对应表。
19.根据权利要求17所述的终端,其特征在于,所述建立单元,具体用于, 检测所述数据传输终端所在蜂窝以外的第二用户终端的Sounding信号; 所述Sounding信号越弱,所述数据传输终端与所述第二用户终端之间的干扰越小; 根据检测结果建立所述干扰对应表。
20.根据权利要求18所述的终端,其特征在于,所述检测所述数据传输终端所在蜂窝以外的第二用户终端的roccH,包括: 通过所述第二用户终端的ID检测所述第二用户终端的roccH。
21.根据权利要求18所述的终端,其特征在于,所述检测所述数据传输终端所在蜂窝以外的第二用户终端的roccH,包括: 任意选择roccH进行分析,判断该roccH是否是所述第二用户终端的合理roccH ; 如果是所述第二用户终端的合理roccH,则对该roccH进行检测。
22.—种数据传输终端,其特征在于,所述终端包括: 检测单元,用于在所述数据传输终端所在蜂窝以外的第二用户终端对应的上行子帧的第一个OFDM符号上进行子载波能量检测; 判断单元,用于根据能量检测结果,判断所述数据传输终端与所述第二用户终端之间的干扰情况; 选择单元,用于根据所述干扰情况,选择对于所述数据传输终端干扰最小的第二用户终端; 传输单元,用于复用所述干扰最小的第二用户终端对应的上行子帧的第η个OFDM符号上开始的能量低的子载波进行D2D数据传输。
23.根据权利要求22所述的终端,其特征在于,所述判断单元,具体用于, 根据所述第二用户终端对应的上行子帧的第一个OFDM符号上的子载波能量的强弱进行判断; 所述第二用户终端对应的上行子帧的第一个OFDM符号上的子载波能量越弱,所述数据传输终端与所述第二终端用户之间的干扰越小。
24.根据权利要求22所述的终端,其特征在于,所述传输单元,进一步用于, 所述数据传输终端复用所述干扰最小的第二用户终端对应的上行子帧的第η个OFDM符号上开始的能 量低的一个或多个子载波进行D2D数据传输。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210409187.1A CN103780530B (zh) | 2012-10-24 | 2012-10-24 | 数据传输方法及终端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5)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210409187.1A CN103780530B (zh) | 2012-10-24 | 2012-10-24 | 数据传输方法及终端 |
PCT/CN2013/073469 WO2014063466A1 (zh) | 2012-10-24 | 2013-03-29 | 数据传输方法及终端 |
EP18161678.0A EP3402264B1 (en) | 2012-10-24 | 2013-03-29 | Data transmission method and terminal |
EP13849041.2A EP2903367B1 (en) | 2012-10-24 | 2013-03-29 | Data transmission method and terminal |
US14/694,587 US9788309B2 (en) | 2012-10-24 | 2015-04-23 | Data transmission method and terminal |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03780530A true CN103780530A (zh) | 2014-05-07 |
CN103780530B CN103780530B (zh) | 2017-12-01 |
Family
ID=5054394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1210409187.1A Active CN103780530B (zh) | 2012-10-24 | 2012-10-24 | 数据传输方法及终端 |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 Link |
---|---|
US (1) | US9788309B2 (zh) |
EP (2) | EP2903367B1 (zh) |
CN (1) | CN103780530B (zh) |
WO (1) | WO2014063466A1 (zh) |
Cited By (2)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6664536A (zh) * | 2014-06-20 | 2017-05-10 | 索尼公司 | 在无线通信网络中操作用户设备 |
WO2018053694A1 (zh) * | 2016-09-20 | 2018-03-29 | 广东欧珀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 设备到设备中终端设备的通信方法、终端设备和网络设备 |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2)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3780530B (zh) * | 2012-10-24 | 2017-12-01 |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 数据传输方法及终端 |
JP6660879B2 (ja) * | 2014-07-08 | 2020-03-11 | シャープ株式会社 | 端末装置、通信方法および集積回路 |
Cit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US20100240312A1 (en) * | 2009-03-23 | 2010-09-23 | Nokia Corporation | Apparatus and method for interference avoidance in mixed device-to-device and cellular environment |
CN102026307A (zh) * | 2010-12-20 | 2011-04-20 | 北京交通大学 | 下一代移动通信异构网络中的频谱切换方法 |
Family Cites Families (23)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US6061549A (en) * | 1997-02-20 | 2000-05-09 | Telefonaktiebolaget L M Ericsson | Support of multiple modulation levels for a cellular traffic channel |
US9072060B2 (en) * | 2008-06-03 | 2015-06-30 | Nokia Technologies Oy | Method, apparatus and computer program for power control to mitigate interference |
US8554200B2 (en) * | 2008-09-12 | 2013-10-08 | Nokia Corporation |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providing interference measurements for device to-device communication |
CN102439869B (zh) * | 2009-01-30 | 2014-12-03 | 诺基亚公司 | 多用户mimo干扰抑制通信系统和方法 |
US9351340B2 (en) * | 2009-04-08 | 2016-05-24 | Nokia Technologies Oy | Apparatus and method for mode selection for device-to-device communications |
CN102388666B (zh) * | 2009-04-30 | 2015-07-29 | 诺基亚公司 | 用于管理设备到设备干扰的方法和装置 |
EP2478722A4 (en) * | 2009-09-15 | 2013-12-25 | Blackberry Ltd | ADAPTIVE ADJUSTMENT OF MODULATION SCHEME AND CODING IN WIRELESS NETWORKS |
WO2011037413A2 (ko) * | 2009-09-23 | 2011-03-31 | 한국전자통신연구원 | 다중 송수신 노드를 가지는 인접 셀 간섭 관리 방법 및 장치 |
EP2556688A4 (en) * | 2010-04-06 | 2016-11-09 | Nokia Technologies Oy |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MANAGING CELL INTERFERENCE FOR DEVICE DEVICE COMMUNICATIONS |
WO2012034269A1 (en) * | 2010-09-14 | 2012-03-22 | Nokia Corporation | Interference measurement and reporting for device-to-device communications in communication system |
US20140023008A1 (en) * | 2010-12-27 | 2014-01-23 | Jae-Young Ahn | Method for establishing a device-to-device link connection and scheduling for device-to-device communication and terminal relaying |
CN102088736B (zh) * | 2011-01-14 | 2017-02-22 | 北京邮电大学 | 一种基于用户位置列表的d2d用户对选择复用多个蜂窝用户资源的方法 |
US20140038653A1 (en) * | 2011-04-19 | 2014-02-06 | Telefonaktiebolaget L M Ericsson (Publ) | Radio base stations and methods therein for handling interference and scheduling radio resources accordingly |
GB2497589A (en) * | 2011-12-16 | 2013-06-19 | Renesas Mobile Corp | Resource Allocation in a Wireless Communication System |
CN103298113B (zh) * | 2012-02-23 | 2016-08-10 |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 端到端d2d通信方法和d2d通信设备 |
US9185690B2 (en) * | 2012-02-29 | 2015-11-10 | Sharp Kabushiki Kaisha | Allocating and determining resources for a device-to-device link |
US8914054B2 (en) * | 2012-03-21 | 2014-12-16 | Telefonaktiebolaget L M Ericsson (Publ) | Dynamic resource selection to reduce interference resulting from direct device to device communications |
US8914055B2 (en) * | 2012-03-21 | 2014-12-16 | Telefonaktiebolaget L M Ericsson (Publ) | Dynamic resource selection to reduce interference that results from direct device to device communications |
US8804689B2 (en) * | 2012-05-16 | 2014-08-12 | Qualcommm Incorporated | Methods and apparatus for peer-to-peer communications resource scheduling |
US8982895B2 (en) * | 2012-09-21 | 2015-03-17 | Blackberry Limited | Inter-device communication in wireless communication systems |
US10154467B2 (en) * | 2012-09-26 | 2018-12-11 | Blackberry Limited | Transmit power adjustment for inter-device communication in wireless communication systems |
US9019841B2 (en) * | 2012-10-19 | 2015-04-28 | Qualcomm Incorporated | Architecture for relays in LTE using D2D |
CN103780530B (zh) * | 2012-10-24 | 2017-12-01 |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 数据传输方法及终端 |
-
2012
- 2012-10-24 CN CN201210409187.1A patent/CN103780530B/zh active Active
-
2013
- 2013-03-29 EP EP13849041.2A patent/EP2903367B1/en active Active
- 2013-03-29 WO PCT/CN2013/073469 patent/WO2014063466A1/zh active Application Filing
- 2013-03-29 EP EP18161678.0A patent/EP3402264B1/en active Active
-
2015
- 2015-04-23 US US14/694,587 patent/US9788309B2/en active Active
Patent Cit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US20100240312A1 (en) * | 2009-03-23 | 2010-09-23 | Nokia Corporation | Apparatus and method for interference avoidance in mixed device-to-device and cellular environment |
CN102026307A (zh) * | 2010-12-20 | 2011-04-20 | 北京交通大学 | 下一代移动通信异构网络中的频谱切换方法 |
Cited By (4)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6664536A (zh) * | 2014-06-20 | 2017-05-10 | 索尼公司 | 在无线通信网络中操作用户设备 |
CN106664536B (zh) * | 2014-06-20 | 2020-06-05 | 索尼公司 | 在无线通信网络中操作用户设备 |
WO2018053694A1 (zh) * | 2016-09-20 | 2018-03-29 | 广东欧珀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 设备到设备中终端设备的通信方法、终端设备和网络设备 |
US10701749B2 (en) | 2016-09-20 | 2020-06-30 | Guangdong Oppo Mobile Telecommunications Corp., Ltd. | Communication method for terminal device in device to device communication, terminal device, and network device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EP2903367B1 (en) | 2018-05-02 |
EP2903367A1 (en) | 2015-08-05 |
US20150230217A1 (en) | 2015-08-13 |
EP3402264B1 (en) | 2022-03-16 |
EP2903367A4 (en) | 2015-09-30 |
WO2014063466A1 (zh) | 2014-05-01 |
US9788309B2 (en) | 2017-10-10 |
EP3402264A1 (en) | 2018-11-14 |
CN103780530B (zh) | 2017-12-01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US20210274327A1 (en) | Method, apparatus and system for feedback information transmission between internet of vehicles devices | |
CN102594513B (zh) | 一种增强的下行控制信道的传输方法及装置 | |
CN102882644B (zh) | 下行控制信息的检测处理、检测方法及装置 | |
CN103582077B (zh) | 小区间d2d通信的方法、用户设备和基站 | |
CN105634699B (zh) | 载波选择方法及装置、接入点 | |
CN103945447A (zh) | 一种进行下行信道特性参数测量的方法及用户设备 | |
US10624115B2 (en) | Radio resource scheduling method, device and system | |
US20150016355A1 (en) | Apparatus and method for broadcasting data transmission on lte d2d communications | |
CN103298113A (zh) | 端到端d2d通信方法和d2d通信设备 | |
CN103716917A (zh) | 基站设备、终端设备及通信系统 | |
CN103002477B (zh) | 传输调度信息的方法、用户设备和基站 | |
CN104144426A (zh) | 一种端到端用户动态复用蜂窝用户资源的方法及基站 | |
JP6247022B2 (ja) | ユーザ装置、通信システム、及び無線リソース選択方法 | |
US9788309B2 (en) | Data transmission method and terminal | |
CN103796283A (zh) | 选择服务小区的方法、设备及系统 | |
CN105284171B (zh) | 基于m2m通信系统的发送器、接收器和数据传输方法 | |
CN107396452B (zh) | 一种无线通信中的方法和装置 | |
CN103260135B (zh) | 集群用户设备的信道检测方法和集群用户设备 | |
CN102833788B (zh) | 上行数据发送方法、装置及系统 | |
US8965463B2 (en) | Energy saving in a mobile communications network | |
US20200229114A1 (en) |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transmitting synchronization signal in wireless communication system | |
CN102104838A (zh) | 一种数据传输的方法、系统和设备 | |
CN102917457B (zh) | 传输增强调度信息的方法、基站和用户设备 | |
CN105323768B (zh) | 用于减小不同频段间干扰的方法、基站和系统 | |
CN104185215A (zh) | 控制信息的合并处理方法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C06 | Public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C10 |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